首页 优秀范文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2 09:38:02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第1篇

【关键词】 建设新农村;环境问题;保护措施

新环境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五大建设内容之一。因而处理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当务之急,分析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并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才能更好更快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做出以下几点分析和探讨。

一、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前很多农村的水体正遭受严重的污染,大量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导致农药和肥料的残留物渗入地下水,从而使其硝酸盐含量大大增加,进行污染水质,导致水质难以净化。二是碳铵和尿素的使用,导致水体中的氮含量增加,进而导致耕地退化,加上一些毒害性强的农药的使用导致植物与土壤的品质受到破坏;三是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加快,农村中的生活污染问题也正逐步凸显出来,例如生活垃圾量的不断增长,城市垃圾向农村蔓延,加上农村缺乏相应的处理措施,使得农村的生活污染问题日益加剧。

上述三点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环境问题,也是最难治理的问题,要想彻底根治这些环境问题,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就必须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就笔者经验来看,导致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相应考核机制的不完善,广大农民朋友的环保意识较低和法制观念的淡薄,以牺牲环境而换取经济利益的情况还较为普遍,亟需进一步加强;二是当前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还较为粗放,虽然我国加大了新农村建设力度,但很多地方还没有高效的运行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使得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仍属于资源消耗型和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各种破坏环境而谋求经济效益的现象的发生也就在所难免;三是缺乏相应的环境保护体系和组织机构,在乡镇、村等基层,环境保护大都缺乏机构与人员,职能缺位、管理弱化的问题十分突出,加上农村环保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对破坏环境的行为缺乏必要的监管和适当的处罚措施,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控和管理惩治体系;四是农村环境保护科技支撑较为薄弱。国家对农村环保适应技术研究和推广较少,在畜禽污染、生活垃圾污染、水污染等非常严峻的重点领域、重点环节上尚无认定的成熟技术和治理模式。适用性和实效性技术的缺失,严重制约着农村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及其成效。

二、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应对环境问题的几点保护措施

(一)不断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能

为更好的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在处理环境问题时,应不断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能。农村环境保护部门主要有林业、农业和环保部门,这些部门都具有一定的审批与调配资源的权利,因而必须对这些部门科学的划定职责,实现权责利统一,并建立相应的具有强制性质的协调机制,例如,可以由农村所在县市的环保部门带头拟定相关的农村环保规划,并对涉及农村环保相关的部门审批必须实行环保备案机制。这样就能从根本上确保环境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二)加快农村基层环保团队的建设

为加快新农的建设,将各种环境问题尽快的解决,应在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部门职能的同时还应加快农村基层环保团队的建设,例如可以在中心镇区建立农村环保站,若条件允许,也可以一镇一站,并根据农村实际情况,聘请有经验的环保人士为环保协管员,与当地的社工团体联系,宣传环保知识,开展相关环保知识讲座,将环保知识宣传进农村,以不断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三)健全农村环境执法,确保农民环境权益

作为直接管辖农村环境的县市环保部门,应把农村环境执法作为主要的工作内容,调配人力物力财力,加大执法力度,亦可与具有审批、执法、调配资金权利的相关部门进行联合综合执法,加大对农村饮用水资源保护、畜牧水产养殖业、自然保护区、乡镇企业的环境执法力度,在确保农民环境权益的同时保证农村人畜的饮用水安全。

(四)加大农村环保宣教力度

环保部门应结合农村特点与需求,制定针对性宣传培训计划,加强农村环保知识义务教育,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和工作方法,力求在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突破,切实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环境保护意识,真正让环保知识和环保法律法规进村入户,让广大群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变被动为主动,积极维护自身的环境权益,积极配合乡镇各级政府的工作,并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以不断加快新农村环境保护的步伐。

三、结束语

总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环境问题的分析,不断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能,加快农村基层环保团队的建设,健全农村环境执法,确保农民环境权益,加大农村环保宣教力度,确保环境问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惠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和对策[J].应用能源技术,2011,(09)

[2]于一凡,李继军,岳宜宝.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与规划对策[J].上海环境科学,2008,(06)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第2篇

关键词:农村公路 问题 质量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c)-0181-02

现阶段,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力发展,公路建设正逐渐走向完善,然而由于资金问题的限制造成了农村公路工程建设问题日益严重,急需得到解决。因此如何做好公路建设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关键。下面对其具体问题及解决对策作了详细叙述。

1 农村公路工程建设遇到的问题

1.1 公路投资标准偏低

根据上级标准,通村道路应按四级公路标准建设,且每公里投入的资金标准为15~21万元(含各级补助),但部分公路工程在试点时就因建设资金少而出现了设计建设标准偏低等问题。大多数的通村道路路基宽一般为4.5 m,路面宽3.5 m,水泥厚度18 cm,且由于水泥路面下无垫层,造成了农村公路普遍存在路面较窄、会车难、承重能力差、易损坏等问题。

1.2 质量意识淡薄

公路建设,质量应是核心内容。由于部分地区领导对抓村级公路建设质量的意识淡薄,项目建设存在着随意性和盲目性,且并没有按照公路工程建设的基本程序办理和履行手续,甚至有一些项目未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立项就开工,由此造成公路建设规模过大,技术标准低,从而导致质量问题的产生。

1.3 施工技术不足,条件较差

由于村级公路建设受到主管部门技术人员少的约束,这些部门无法正常给予乡(镇)村公路建设技术指导,造成建设单位乡(镇)村不懂得公路建设的基本程序、施工组织,以及业务管理,并且也不懂如何按照工程技术的要求进行施工,因而难以发现问题,也无法进行纠正处理。另外部分农村地处僻远,地形复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修路难度和建设成本,同时在土路基山路中,居民出行安全仍存在隐患,再加上资金的限制,很多农村建设的公路强度不足,通常只满足一车通行,公路等级较低,加之防护设施设计不符合高标准的通车需要,功能不完善,由此就无法做到对自然灾害的有效抵御。

2 农村公路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2.1 水泥砼路面存在质量问题

水泥砼路面是农村地面较为常见的一种形式,同时现有设备、设施、人员、技术等都会对水泥砼路面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据统计,当前我国村级公路水泥砼路面存在着施工质量差、砼拌和不均匀、震捣不实、蜂窝等问题,这对水泥砼公路的后续使用和保养埋下了病害隐患。通过考察,笔者发现国内很多村级公路的水泥砼路面还存在以下问题:板厚达不到设计厚度,水泥砼标号低,而且部分水泥路面中间部分明显比两边薄,完全不符合国家及行业对水泥砼路面设计厚度的要求。而这些问题直接造成了部分砼路面出现纵、横、斜交叉裂缝,甚至出现了露滑、错台、网裂、脱皮等现象,另外还存在断裂、破碎、沉陷等比较严重的病害,而以上这些质量问题会减少公路的使用寿命。

2.2 养护管理不到位

在以往的农村公路建设养护中,资金来源多为公路规费,但是税费改革的出现取消了交管部门管理资金的权利,这直接影响了农村公路工程养护的配套资金投入,同时在农村发展中,鉴于资源条件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财政收入水平低,由此也导致农村公路工程的养护陷入了资金匮乏的困境,阻碍了农村交通经济的发展。具体变现为:一方面,县交通运输局自2009年上半年成立以来没有设立公路管理养护机构,没有工程技术人员,养护管理队伍,也没有建立养护管理专项资金账户,因此公路建设监管职能也就无法履行,加之农村公路点多、面广、过于分散,平时只能应付日常的公路统计、巡查和报告制度,因此对农村公路的水毁治理、日常维护及被侵占、损坏无法实行有效管理;另一方面,受托管的公路管理处因人力、财力因素,施工单位往往只重视县道的管养,无法顾及乡道、村道的管养。

3 加强农村公路工程建设的对策

3.1 多渠道积极筹措资金

筹措资金主要可通过以下几点实施:(1)充分利用省市大办推进农村公路建设的政策和文件精神,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2)县财政大力筹措配套资金,修建通行政村水泥路;(3)在通村坡道路路面硬化工程修建中,除上级补助资金和县财政配套资金外,可通过受益群众自愿筹资筹劳,按每公里投入的资金标准为15~21万元,群众集资1~2万元的办法实行。(4)对于一些贫困县乡,可酌情降低配套资金标准,也可免除配套资金,由中央、省级财政承担公路修建所需的资金差额。此外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还需健全增长机制,逐步提升配套标准,以便打破资金匮乏困境。

3.2 健全机构,完善职能问题

随着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管理职能都要下放到镇街,如三类机动车的行政审批和通村道路的管理及交通秩序整治等。因此建议尽快健全机构,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公路管理体系,在县交通运输局设立二层机构―公路管理所(公路管理所人员调配,建议招聘3~5名公路工程技术人员,再把各镇交通站的编制收归)、公路建设质量监督管理站,以负责辖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质量监督以及道路路政执法等工作,从而加强农村公路建设。

3.3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

农村公路施工要以质量控制为中心进行管理,并应当加强建立和完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突出质量的重要性,同时强化施工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以有效开展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工作,具体的管理体系内容应为:(1)管理人T应当对质量管理流程、各个部门和人员之间的职责进行明确的规定,并在农村公路施工过程中营造良好的质量管理氛围;(2)质量管理体系应当和农村公路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施工设计方案相结合,以保证管理体系具有较高的可行性;(3)提高领导的权威性,保证质量工作能够落到实处,同时应当做好人员配置,管理部门人员需要各尽其责;(4)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中,还要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以此保证质量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

3.4 结合新城镇建设,做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

随着新一轮城镇建设、新农村发展高潮的开始,撤村并居不可避免。因此,交通运输部门应该紧密结合政府城乡建设规划,对可能要撤并的村落维持目前公路现状,或者不再列入农村公路建设重点,集中力量提高较大的行政村、中心乡镇等公路建设标准,并加大农村公路养护力度。

4 结语

总之,要想改变农村公路工程现状,就要通过对其问题进行良好的分析,同时运用上述的做法并付诸于实践,从而保证农村施工整体的高效和科学化运转,提高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邢书芳.农村公路建设存在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09(11):121-122.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第3篇

关键词:农村宅基地 应用管理问题 有效措施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农村文化等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农民居住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在农村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影响着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其中,农村宅基地的违规应用以及管理水平低等,是在农村发展中较为常见的问题。因此,要想进一步促进农村的发展,达到建设新农村的目的,相关部门必须提高对农村宅基地合理应用与高效管理的认识,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以提高农村宅基地的管理水平。

一、农村宅基地应用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受到地区差异的影响,不同地区农村的居住面积与人口数量都是不同的,这也就造成农村宅基地面积上存在差异性。但是,在农村宅基地应用与管理中都存在着以下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第一,农村宅基地应用不规范。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宅基地的应用都是农村建设中的重点问题,很多农村都存在对农村宅基地应用不规范的现象,影响农村宅基地的有效应用。主要表现在:(1)违规建房。部分农民群众根据自身需要,在承包的土地上私自建房,或者在原有宅基地的基础上,对住房进行扩建,这些都是违反我国土地集体所有、统一规划的规定的;(2)一户多宅。一些农民群众在分户过程中,得到自己的宅基地,之后又继承了长辈的宅基地,这样就出现一户多宅的问题,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一户多宅的有效应用,浪费了土地资源;(3)宅基地闲置。随着我国城镇建设的不断深入,很多农民进城务工,进而在城市安家,这样在农村的宅基地就被闲置下来。基层政府对此的了解不足,使这样的宅基地一直闲置,严重影响农村宅基地的应用。

第二,农村宅基地管理不到位。(1)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农村宅基地是属于集体所有,需要进行统一规划。大部分农村在规划农村宅基地过程中,都是依照道路或者地势进行,导致农村宅基地规划不合理,常常农村住房杂乱无序的问题;(2)农村宅基地的转让、买卖等活动需要经过相关部门才具有法律效力。但是有些农民群众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对农村宅基地进行非法转让,尤其是在城镇相接地区,这种情况更为普遍,严重影响农村宅基地的产权管理,很容易出现产权纠纷。

二、提高农村宅基地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在农村宅基地的应用与管理中出现以上问题,多是由于农民群众对土地管理观念落后,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缺乏、村镇规划不科学以及基层政府管理力度不够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在未来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提高对农村宅基地应用与管理的重视,创新农村宅基地管理策略,实施科学的管理措施,以提高农村宅基地的管理水平,进而促进农村宅基地的合理、有效应用。

第一,规范农村宅基地规划,避免占用耕地。农村对宅基地的规划需要以集中、科学、有序等为原则,尽量避免占用耕地。同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可以以农村内部结构为参考,有效利用农村闲置的宅基地、废弃地等,合理规划,有效应用,从而提高农村宅基地的管理水平。

第二,强化农村宅基地应用监管力度,引导农民正确应用农村宅基地。农村基层政府的各级管理部门应该强化对农村宅基地应用的监管力度,积极向农民群众宣传农村宅基地的管理条例以及集约应用的必要性,从而将违规应用农村宅基地等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提高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水平,促进农村宅基地科学、集约因公的发展。

第三,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大管理的执法力度。相关立法部门需要结合农村宅基地应用与管理情况,加快立法进程,尽快颁布实施有效的法律法规,以为农村宅基地的管理提供法律保障。另外,执法人员还应该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占用、违法建房等问题必须秉公处理,及早制止,从而提高农村宅基地的法制管理效率。

第四,加强农村宅基地申请审批条件,鼓励退还闲置宅基地。基层政府必须把握对农村宅基地审批条件的管理,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并积极采取调查、公布等形式向农民群众公布审批权限与结果,以提高农村宅基地申请审批的公平性、公开性。另外,对于闲置的农村宅基地,政府应该积极鼓励退还,尽量避免一户多宅等情况,以树立农民群众的集约利用意识,进而促进农村宅基地管理水平与应用效率的提高。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对农村宅基地认识的不断提高,农村宅基地已经的应用与管理已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虽然,在农村宅基地应用与管理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农村宅基地应用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与发展,但是,相信随着我国相关部门不断加强管理力度,实施各项科学、有效的农村宅基地管理措施,并与农民群众共同努力,必将提高农村宅基地的管理水平,为有效应用农村宅基地以及建设新农村提供有效的助力。

参考文献:

[1]汪友明. 建设节约型社会农村宅基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8,(10) .

[2]贾广葆. 我国农村宅基地市场化改革的基础、问题与对策[J]. 中国房地产金融, 2011,(04) .

[3]刘敬涛,主国兴. 苍山县农村宅基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山东国土资源, 2011,(03) .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第4篇

关键词:农村土地整治;新三农问题;成效

文章编号:1004-7026(2015)09-0030-01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24文献标志码:A

1“新三农”问题

1.1“三农”问题的概述

“三农”问题就是必须一体化的考虑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这并不是中国一个国家所面对的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时带来的附属问题。三农问题的重点就是要促进农民持续增加收入,否则就会影响社会稳定、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1.2“新”“、老三农”问题的区分

第一就是土地的平均分配的问题,土地分配是否均匀是传统土地问题的核心,是“老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封建时期土地主要是属于国家王权的,后期土地是地主的,农民只是为地主打工的,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才慢慢地解决了土地平均分配的问题。第二就是土地所有权和国家权利的关系的问题,就是赋税的问题,中国是从封建社会开始就有着赋税的问题,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从前我们国家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农业税。到了90年代,采取了多种政策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直到2006年直接取消了农业税,彻底解决了赋税问题。是否到这“三农”问题就得到彻底解决了呢?并不是这样,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老的土地问题解决后,新的问题接踵而至“,三农”问题依然存在,但是它们不再是因为农业所带来的问题。而是由于城市化,社会出现了新的土地问题。这就是现在所说的“新三农问题”。“新三农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土地承包的问题,由于我国社会发展,许多农民由于土地承包,得到许多空余的时间,这时候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许多农民开始外出打工,但是他们到了新的地方又没有属于他们的地方,关键还是土地的问题。第二是土地流转的问题,因为许多农民到了城市工作,得到了相对于在老家种地过日子更高的收入,所以大家都跑到城市来工作,造成了老家土地没有人来发展农业,农村的土地就存在废掉的现象。第三是土地非农业使用问题,在农业社会时期,所有的土地都是用于农业发展使用的,但是到了工业化时期,社会需要将从前的农业用地用来发展城市化建设,从而出现了土地买卖问题,房地产抢地等问题。总结来说“,新三农”问题主要就是针对农民权益问题及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2土地整治对解决“新三农”问题的关系及问题探索

2.1农村土地整治

农村土地整治,就是国土资源部依照国家法律在农村地区对农田、水利、道路、林木、村镇进行综合整治的工程,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有效增加耕地的面积,同时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从而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实现成效统筹发展。这项由国家部门统筹的农村土地整治工程,已在我国多个省开始实施整治措施,并取得相对不错的成绩,使得工程积极推进,力保耕地和粮食安全。

2.2农村土地整治与“新三农”问题的关系

土地整治与解决“新三农”问题上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要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农业增加效益、农村发展。农村土地整治主要从三个方向出发。第一就是农业用地地整治,主要从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农田防护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解决了“新三农”问题中由于土地流转带来的问题。第二就是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主要从居民点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权属调整三个方面解决了“新三农”问题中土地承包所带来的问题。第三就是未利用地的开发,例如湿地的开发、滩涂的围垦等有利于解决“新三农”问题中非农业用地使用的问题。这些整治措施都是基于尊重农民意愿,保护了农民的权益,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保证了农村稳定持续的发展。

3相关措施

3.1具体措施

第一,通过整理农村农业用地、未被开发土地,整治田间道路、沟渠,进行土坡改梯田,平整土地,小型田地合并为大田,改良土壤条件,增加农村土地有效的耕地面积,改善农村耕地条件。第二,通过复垦农村单一、分散零星、闲散的建设用地作耕地,可以增加农村有效耕地面积同时减少建设新占用耕地率,促进建设节约集约型新农村。第三,通过建设农村农民集中居住区域,推进农村配套基础设施(水、电、气、通讯等)和公关服务设施(医疗、文化、休闲、就业等)建设,充分改善农业群众生活环境和就业条件,缩小城乡差距,为实现城乡居住条件同质化奠定良好基础。第四,通过绿用土地整治后良好的耕作、排灌条件,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

3.2重视的问题

第一,注意祖国地区的差异性,建立完善的土地整治数据。第二,防止形象工程,做好科学统筹规划,建立监督机制。一旦定制完善的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就要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防止做无用工程,导致拆建反复。政府坚持做好监督机制,防止出现官员不重视、接机捞油的现象。第三,统一规划农村形象建设,规范农民建设房屋秩序。国家出钱帮助农村实现现代化建设,政府部门要管理好农民建房秩序,节约集约用地,防止农民搞小产权房屋建设变相搞房地产开饭,避免引发新的土地浪费现象。第四,土地财政制度问题。土地财政是收到诟病最多的话题,仅在经济层面上就存在着持续性的问题。农民进城,没有地方居住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缩小征地范围、增加农民补偿,但是这样就增加了政府的负担。所以要需要用什么来代替现存的土地财政,这涉及到中央的财政制度,政府需要思考一个全面的财政制度。第五,科学发展。各级干部能带头示范,竖立正确的政绩观念和科学的发展观念,尊重农民的意志,多沟通交流,深入基层,给农民提供生产中的帮助。

结束语

农村的土地整治是解决“新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助力工程。需要各部门把事落实到实处,政府需要全力配合,实行严格的监督机制,把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作为农村乡镇政府考核的重要标准。21世纪,土地整治面对种种挑战,需要个层面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切实实行可行的土地管理体系,致力于消除城乡差距、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俊凤,刘友兆.农村土地整治对“新三农”问题的效应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

[2]侯俊国.土地整治对农村主要资源要素整合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3.

[3]李东伟.河南省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统筹研究[D].河南大学,2010.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第5篇

【关键词】农业排灌;用电;管理;问题;措施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使得农村电网改造工作有了全面的发展,有利的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用电情况。但由于对农业排灌用电管理不到位,导致其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大阻碍。本文主要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对农业排灌用电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 农业排灌用电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对本地区农村的供电所及容量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农业排灌用电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

1.1 产权混乱,纠纷不断

由于目前农村排灌设备的产权呈多样性,或是属于村集体,或是合伙拥有,或是仅仅属于个人拥有。导致在进行线路的铺设、设备的维护及维修方面存在管理困难的现象。往往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纠纷,在对管理工作造成阻碍的同时,对农村的治安也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1.2 供电设施老化、陈旧

由于对农业排灌用电的不关注,导致对农业排灌用电设备的投入资金较少,不能对已经损坏的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换,另外工作人员对设备的维护和检修方面存在消怠的情况,特别是产权的不明确,造成工作人员不能及时的对设备进行检修,使得很大一部分的设备存在老化、陈旧的状况。不仅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同时也消耗了一部分电能,影响了电力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1.3 安全性存在巨大隐患

许多农民安全用电意识不高,在进行排灌的时候,出现乱拉、乱扯、乱接的现象,特别是一般处于人迹较少的田地中,在发生危险事故的时候不能及时的进行解决,但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村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另外,排灌设施所处的位置极易造成被盗丢失的现象,不仅严重损害到农民的利益,也对整个电网的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

1.4 费用回收存在问题

由于设备产权的不明确,导致排灌用电设备电费的回收存在巨大的困难。或者是相关的责任人不及时缴费,同时受到地方政府对农业生产的保障措施等,导致一部分费用成为死账或是呆账,严重影响了供电企业的管理以及经济效益。

2 加强农业排灌用电管理的措施

加强农业排灌用电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农村电力管理的规范化,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由于农业排灌用电受季节性的影响较大,加之排灌设备分布额地点比较零散、分布的范围也比较广,导致对其实施规范化管理存在的一定的困难。但通过合理的措施,还是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农业排灌用电的管理水平。

2.1 做好排查工作,实行科学管理

由于农业排灌设备分布的范围比较大,涉及面比较广,为了有效的提高农业排灌用电的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保证农民用电更加的安全、稳定,对此首先需要的便是对其进行排查工作。供电公司可以通过与相关的水利部门等共同合作,对本地区的排灌点、电机容量等设施的分布点进行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其是否具有使用价值,对有应用价值的进行统一的规范或是维护、维修等,对没有使用价值的进行拆除,对需要增加的通过整改进行建设。同时,还要清楚的记录产权所有人、电机的容量、缴费的方式、供用电合同等情况。

2.2 加强线路设备的改造升级和维护

国家政策明确的提出:“要根据各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农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对粮食主产区农田灌溉、农村经济作物和农副产品加工、禽畜水产养殖等供电设施进行改造,以满足农业生产用电需求。”因此,各个地区的电力企业,要积极的利用国家的政策,对本地区内的农业排灌用电进行改造和升级。

对排灌用电系统进行改造,本地区主要采用的是对排灌的线路进行改造,以及安装农业排灌专用的变压器。由于排灌设备经常出现丢失的现象,因此采用的是地埋电缆的方式。同时进行相关配套设备的建设,比如建设变压器配电房,并在机井井口的位置建设一个井房,井房中安装科学合理的电能计量装置、开关设备以及剩余电流的保护装置等。特别是树立了“供电到机房、服务到机房”的理念,使得供电企业对农村排灌用电管理的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同时,还加强了对排灌设备的检修与维护工作,固定的时间由固定的人员进行固定的全面检查和维修。对于农忙期间,更是成立了专门的应急支队,配置了专门的设备抢修车辆,应急发电设备等,保证设备出现问题时能及时有效的进行解决,帮助村民顺利的度过排灌农忙时期。

2.3 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电费回收率

为了更好的进行电费的收缴工作,可以采用磁卡计量装置,也可以积极的采用电卡预售电、预受电费、分次结算或是进行电费担保或是质押等方法。同时也可以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催缴电费或是断电、限电等措施,有力的推进电费的回收工作。

在本地区,主要采用的通过主动与产权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对农业排灌用户的电表进行统一的更换,一致使用预付费电卡表。同样的,对于新增的或是新申请安装、增容的用户,也统一的安装预付费电卡表。如有必要可以按照规定进行电费的催收或是断电等措施。

2.4 签订协议、明确责任

由于农村排灌设施的产权问题比较混乱,因此供电企业要在排查的基础上,与相关的产权人签订必要的合同,比如《供用电合同》《电费结算协议》等,特别是已经到期的要及时的进行续签或是补签。通过合同协议的签订,在明确双方责任的同时,大大的提高了电力资源的合理利用,进而促进农业产生的进一步繁荣,供电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5 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农民的安全意识

由于农忙时会出现许多乱拉、乱扯、乱接等不安全的现象,对此供电公司可以通过组织人员对农民进行安全用电方面的知识宣传,也可以通过电视、广播、广告等形式,不断的加强群众的安全意识。或者是开展有奖竞赛活动,积极的提高群众对安全用电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大大的提高村民在相关方面的知识。电力公司也可以通过对农民的用电技术进行培训,特别是农业排灌忙期,可以在之前进行专门的技术培训,使其掌握必要的电力安全技术、操作技术或是故障处理技术等。或者是在农忙期间,组织人员深入地头,对村民进行技术指导,及时的纠正不规范的操作,以便最大程度的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3 结语

总之,农业排灌用电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实施,更影响着供电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供电公司在日常工作中,要积极的创新与发展,努力的提高农业排灌用电管理的水平。

参开文献:

[1]李敏.对加强农业排灌用电管理的分析和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2010(32).

[2]巩志刚,张杰,孙晓峰.关于农业排灌用电管理的探讨[J].农村电工,2007(12).

[3]张宇风,李晓凤,刘宏.农业排灌用电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农村电工,2012(3).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第6篇

【摘要】目前,我国新农村村镇规划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其中也存在了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得到解决,直接关系着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本文将对当前我国新时期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村镇规划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关键词】新时期;新农村建设;村镇规划

为了促进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国家积极开展了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举措,并提出新农村建设的五个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前,我国新农村村镇规划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其中也存在了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得到解决,直接关系着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一、当前我国新时期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村镇规划缺乏有效的理论体系

我国的农村建设经历了上千年的自然发展,根本就没有具体的规划。由于缺乏有效的村镇规划理论体系,有些村庄建设还存在着自然发展的方式。目前我国的村镇建设的规划主要是着眼于整体,这远远不能满足不同地区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各地相关的工作人员去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出具体的村镇规划方案,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完成。

2、村镇规划存在定位不准的问题

由于部分村镇规划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和本区域有效的协调政策,导致了各村镇无法明确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不能科学规范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一些地区缺乏规范的规划建设指导,村民不能进行科学统一的规划建房,农村环境存在脏、乱、差的问题[1]。在农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中,部分村镇存在着文化精神和政治民主缺失的严重问题。

3、村镇规划缺乏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

《村镇规划标准》是国家为农村建设规划制定的标准。但是,由于其内容比较笼统,部分村镇规划建设便一方面参照其中的技术标准规范,又同时参照城市规划建设的技术标准规范。这导致了村镇规划建设中出现混乱管理的现象。村镇建设急需要一整套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

4、村镇规划缺乏合理的管理机制

虽然国家出台了《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以加强对村镇规划的管理,但是在实际的建设中,存在着管理资金匮乏、管理机构不健全和管理人员知识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问题,这导致了条例无法被有效地执行[2]。此外,村镇规划缺乏相应的管理人员,导致了村镇规划管理工作无法有效地开展。

5、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在新农村的建设中,由于部分村庄布局分散,资金缺乏,所处地域地形复杂,导致了其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完善、不及时的问题。如:缺乏乡村的娱乐健身场地和设施;缺乏相应的医疗设施;缺乏畅通的村镇公路;缺乏有效的网络设施;缺乏规范的废水、污水排放与处理系统;缺乏生活垃圾的处理系统。这些都不利于村镇的乡村文化和居住环境的建设,给村民的生活生产带来了不便。

6、“空心村”问题严重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一方面农村逐渐向交通便利的地方进行发展,大量建筑新房,导致了村中心大批的旧房子和院落无人居住,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的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导致了农村的人口迅速减少,甚至出现整道街都无人居住的现象。这导致了“空心村”大量出现,严重影响了村镇的规划建设。

二、新时期新农村建设中的村镇规划的具体措施

1、建立科学、完善的村镇规划体系

政府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寻求专业的规划设计人才,在农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适度超前、经济实用的原则,制定出科学完善的村镇规划体系。规划体系要对具体内容做出细致的规定。制作规划体系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如何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而不是规模大小。要促进房屋设计和建设水平的提高,要设计出与当地文化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匹配的房屋。

2、加强村镇规划的管理机制建立

要建立完善的村镇规划管理机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要加强对村镇规划建设的资金供给。现阶段我国已经发展到城市反哺农村的阶段,国家要加大财政拨款,号召全社会参加到农村的建设中来,使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村的建设中,从而也保障了村镇规划管理工作对资金的需求。第二,健全管理机构。加强对基层管理机构的建设,对管理工作所需的各项硬件和软件设施进行补充和完善,以便于工作人员很好的开展管理工作。第三,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补充。人是具体工作的执行者。通过正规的招聘方式,对管理工作人力资源进行补充和优化,从而有效地开展管理工作。同时,加强对建房审批和登记备案、工程设计、建房技术服务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其为村镇规划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制度基础。

3、加强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加强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的环境。在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中,不仅要重视对电力、网络、通信、防灾、道路交通、垃圾处理和给水与排水等系统的建设,还要重视对教育、商业和医疗服务设施的建设,同时要加强对农民娱乐活动场地及其器械、图书室等文化设施的建设,以此来给农民创造一个美好的、便利的生活环境,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要求。

4、加强对村镇生态环境的规划

在对村镇进行规划时,要坚持科学发展的思想,注重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规划。首先,加强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积极地发展生态农业和实行现代化生产方式,减少传统的耕种方式对土地有机成分的破坏。减少对耕地和绿地的占用,将严重污染的企业搬离出农村,减少对土地具有污染的有害物质的排放。其次,要保护农村的水源。对生活废弃物和污水的排放进行妥善的处置,避免其对水源产生污染。第三,在农村推广使用清洁无污染能源。加强对清洁能源的推广使用,减少对污染气体的排放,有利于保护农村的大气环境。

5、对村镇体系进行科学、合理地编制

由于许多的村镇存在地形复杂和分布不合理的问题,导致了村镇的规划建设不能规范统一的进行,无法满足农民对公共基础设施的要求。为了改善这些村镇的生活环境,要对其进行重新规划。政府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村镇分布体系,不仅要考虑到村镇的人口规模、交通便利、饮用水源、历史文化和经济基础等因素,还要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考虑,加强对农村发展的预测,以满足村镇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3]。

三、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要重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坚持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建立完善的村镇规划体系,为农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从而推动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邱昌锋.当前村镇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1,(14):73.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第7篇

[论文摘要]农村水利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切入点。在分析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水利建设的要求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基础上,从规划、资金、组织、管理和科技等5各方面对新农村背景下农村水利建设的保障措施作了探讨,为其满足新农村建设5个方面的要求提供了理论支撑。

一、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水利建设的要求

作为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的20个字,涉及生产、生活、乡风、村容、管理等5个方面,每个方面都与农村水利密切相关,因而每一项目标的实现,都对农村水利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生产发展”对农田灌排工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生活宽裕”对农村灌排工程和供水工程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村容整洁”对水土保持、农村水电、水环境整治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管理民主”对农村水利建设的组织与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五)“乡风文明”对农村水利建设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水资源不断减少,农业用水捉襟见肘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国家,不仅水资源总量明显不足,而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区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严重。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

(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很难满足新农村“生产发展”的要求

目前,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脆弱,全国还有近2/3的耕地没有灌溉设施。农村水利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粗放的状况还未能得到根本的扭转。

(三)节水灌溉工程和节水措施不多,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较低

由于受投资不足的制约,渠道建设和维护严重滞后,沟渠渗漏严重,影响了水利投资效益的发挥。同时,在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和制定节水政策措施方面做得也不够多,农村普遍存在节水意识淡薄、浪费水较为严重的现象,水资源的利用率较低。水的利用率低也导致部分地区水费偏高,出现了农民浇不起地的情况。

(四)当前农村水利建设组织与管理方式还无法满足“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的要求

农村水利建设是三分建七分管,建是基础,管是关键。但目前农村水利管理不到位的现象较为突出,甚至少数地方根本无人管理,致使正常情况下通过疏浚可发挥5~6年功用的沟渠3~4年就重新淤积了。从而缩短水利建设的循环周期,增加了水利建设的成本。

当前,农村水利建设主要还是由政府决策和组织、农民被动服从和参与;农村水利建设规划及设计、政策制度安排等都是由政府直接完成,缺少农民的参与。因此,从多层面采取措施,加快建立农村水利建设新的保障机制,是适应形势变化的客观要求,是当前各级政府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中农村水利建设的保障措施体系

(一)规划保障

水利规划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基础。要在进一步查清区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制定和完善农村水利规划,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规划一旦形成,要严格组织实施,通过落实规划,逐步解决当前地表水利用不足、地下水过度开采、客水流失量大及水污染等问题,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资金保障

农村水利建设朝着新农村建设方向发展,涉及的范围扩大了,囊括的内容增多了,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资金的来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保障:

1.国家财政保障。保持现有农村水利建设项目资金渠道,扩大项目资金投资范围,把农村小中型水利工程项目也纳入项目预算。农村水利建设项目还要实行严格的项目审查、立项、规划预算和规范的项目实施管理制度。

2.当地政府适当投入保障。要充分调动当地政府的积极性,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3.政策扶持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开展新形势下的农村水利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国家对此应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

4.当地经济能人适当投资(社会资金)保障。随着全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各地农村已涌现出无数个致富带头人。富裕的先驱者都愿意把自己的力量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带动家乡经济整体向前迈进。

(三)组织保障

农村水利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加强项目的组织领导,协调好各部门的工作,是项目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在农村水利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过程中,需要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组织保障。

1.加强政府职能部门作用,依法管理农村水利建设项目。在农村水利建设项目建设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协调各参建单位的管理工作,为项目建设提供领导与组织保障,并尽能力提供适当配套资金。

2.创新新农村水利建设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加快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深化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广泛吸纳各类社会资金进入水利领域。

3.项目建设中成立现场指挥领导小组。由当地农村水利建设中心技术精湛、工作责任心强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

(四)民主管理保障

1.加强宣传,提高对水利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战略地位的认识。可由当地政府分管领导与组织、宣传、新闻等部门组成宣传小组,专门负责对群众进行教育与沟通,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为农村水利建设顺利实施提供群众保障。

2.加强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明析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盘活存量资产,形成滚动发展,实现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管、用和责、权、利的有机统一,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

3.构建管理新主体水利协会。水利协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管理小型水利工程的“业主”。水利协会的组织是一种以自然水源和共同受益的小型水利工程为基础,联合组成的一个群众性管理水利日常性事务的自治组织机构,不受行政区域限制。它可以担负起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业主职责,能真正体现农村水利工程设施集体管理的权、职、责关系。水利协会切实解决了政府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管理和建设上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帮助和经济上的资助,支持水利协会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有利于小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致富奔小康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五)科技保障

1.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技术。根据区域实际情况,相关部门应把推广农田节水技术作为搞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生态农业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通过大力宣传,搞好技术培训和搞好试验示范促进面上推广,使节水技术为广大农民所认识,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受欢迎的一项主要农业技术。

2.大力进行泵站更新改造研究和实践。更新改造泵站主要目的是提高泵站的装置效率,力争达到使现有泵站达到部颁标准。全国各地小型泵站数量众多,更新改造任务十分繁重。积极开展泵站更新改造研究和实践为提高农村水利设施利用效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第8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问题 措施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很多,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体制、机制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其应对措施也应采取综合手段,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推动农村多项改革事业的发展。

一、生态文明及农村生态文明的涵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核心。概括的说,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的总和;是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农村生态文明则是以生态农业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

二、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不强

农村一些地方政府只重视经济利益,忽视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薄弱,生活方式、消费方式落后。主要表现:一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思想观念。“以粮为纲”的传统格局,靠天吃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在农村仍然存在。二是故土难离的思想根深蒂固。现在的农村人多地少,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造成了农村土地对农民实际承载量严重不足。

2、农村环境和资源保护方面的制度缺失。虽然我国已颁布了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但很不完善,有不少条文和规定已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社会情况。在农村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还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各基层政府把工作重点都放在经济建设上面,对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关注较少。

3、农村环境污染非常严重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村以破坏环境、消耗资源来换取粮食产量的做法仍然存在,农民对资源的依赖性, 导致很多生态系统功能遭到严重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超载放牧极其严重。二是农民大量的使用化肥、农药及农用薄膜,导致很多有害的化学成分残留在土地中而破坏土质,导致农作物品质下降,市场竞争力差,影响农民增收,破坏生态环境。三是农村的生活垃圾露天堆放,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加上城市的垃圾也源源不断地送往设在城镇郊区的垃圾处理场,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严重恶化。四是污染大、能耗大的企业向广大农村地区聚集,使农村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保障事业薄弱

近年来,尽管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但农村的基础设施和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仍然滞后,长期成为影响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农村的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绝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里了。

三、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针对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扎实有效地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1、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农民自己是否形成科学的发展理念。由于历史和现实多重因素的制约,大多数农民的生态文明观念比较落后。首先,基层政府要进行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教育,办农业知识补习班,让农技所的工作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为农民生产进行科技和技术指导。其次,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农民的生态意识,倡导绿色消费。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文化生活质量和水平,遏制封建迷信沉渣、黄、赌、毒现象和农村近年来愈演愈烈的畸形消费。提倡合理消费、绿色消费。最后,搞好环保宣传工作。要充分利用报刊、网络、新闻媒体等多种渠道,对乡村干部、群众、中小学生进行环保知识宣传,形成人人关心环保、参与环保的良好环境。

2、加大农村环境治理投入

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仅靠农村内部的资源和力量是不够的,应充分利用外部的资源和力量,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政府部门除了通过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外,还应通过财税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进行环境污染治理。要鼓励农民积极探索环境污染治理的新方法,努力达到投资少、效果佳的目的;引导乡镇企业和农民节约资源,收集利用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对农村物业管理站或管理公司的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培训等进行政府财政补贴等,用经济手段激励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农业生态化。

3、积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要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整治。应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由于新农村建设以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内容为切入点,对改善农村基层文化设施状况,丰富乡村基层文化活动,加强农村的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需要都起到一定作用,有利于农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必然对农村生态文明工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