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赏析八篇

时间:2024-01-26 14:46:49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第1篇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一是少数乡(镇)、村干部对于新农村建设存在模糊认识,思想上希望立竿见影、早见实效,期望两三年功夫就能建成新农村。二是一些乡村建设新农村对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得不够好,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工程,缺乏自觉参与意识,存在过分等待政府投入的依赖思想。三是一些地方在工作中只重硬件建设轻生产发展,以为修了几条路、盖了几栋房、建了几幢楼就是新农村建设,缺乏引导和激发农民加快生产发展、建设文明家园的有效措施。

(二)宣传发动有待加强。一是重城郊、轻边远。个别地方在宣传发动上存在一些“死角”。二是重形式、轻效果。一些地方宣传发动形式较为单一,效果不是很明显,部分农民甚至错误地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扩大扶贫范围。

(三)投入力度尚需加大。尽管各级财政在资金安排上逐步向农业农村倾斜,但与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相比,仍存在着很大差距。特别是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上历史欠账较多,部分农村道路、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四)管护维护需求迫切。通过新农村建设,建成了一批村屯道路、小型农田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但我们在下乡工作时也常看到竣工不久的村屯硬化道路出现了破损、坑洼等现象。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迫切需要制定维护管理措施,不然就会出现新村没新貌、建成养不起的状况。

(五)公益事业发展滞后。一是农村医疗条件差、治疗水平低,农民因病返贫、因灾致贫现象比较突出;二是农村教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弱,导致择校问题加剧,无法实现教育公平;三是农村文化设施欠缺,群众文化生活比较匮乏。

二、几点建议和思考

一是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干部群众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正确处理国家扶持和农民自强的关系,把目前新农村建设中的“为我建设”、“要我建设”变为“我要建设”,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二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新农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讲求实效,不能一哄而上、搞“一刀切”。要采取典型引路,扶持推荐一批村级班子战斗力强、生产发展水平高、集体经济实力强、公益事业发展好的典型,以供其他行政村学习借鉴。同时,要结合本地实际,整体有序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是逐步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把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公共财政的职责,统筹兼顾。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逐步向“三农”倾斜。应在以县域范围内,全面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让财政资金投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是大力支持发展农村经济。新农村建设的中心就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壮大农村经济实力,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前提。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要优先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做大农村经济的“蛋糕”。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高标准农田标准化生产,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完善各项涉农补贴政策,提高补贴效益,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支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建立优势产品产业带,发展主导产业。合理开发和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逐步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五是搞好规划、重点投资。建设新农村,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进行指导,必须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以中心村为重点,以农业现代化为标准,对道路、学校、卫生、文化等进行全面规划,统一布局,将农民最需要、最迫切以及影响大、见效快的项目作为重点,积极争取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投入。

六是积极探索财政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途径。农业经营规模较小,组织化、专业化生产程度不高,是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原因所在。制定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引导农民把分散经营的承包土地,向种田大户和符合条件的农业生产企业集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田水利统筹规划,提高规模经营效益,提升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创新机制,探索财政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有效途径,实现农业现代化。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第2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房屋建设;农民;生活习惯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012-01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农村不是简单的复制城市模式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简单的复制城市模式。把城市的一套生活方式搬到农村中来,就好比把农村的生活方式搬到城市中去,城市人不会习惯农村的生活方式,同理,农民也不习惯城市的生活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参考城市建设,但更应该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建设符合农民生活习惯和愿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新农村变成“农民新村”

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提出了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认为“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一些地方不顾当地生产发展水平,不顾农民你的愿望个要求,大搞“村容整洁”建设,把“新农村”片面理解为“农民新村”。纯粹模仿城市的建设方式,住房建设“楼房化”,但相应的物业等方面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这不仅没有使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反而对农民带来较大的困难。另外,“城市化楼房”使得农民住房面积很有限。农民的很多农用机械、农具以及大量农产品没有地方放置。而在个别地方,政府仅仅为了村庄形象,竟然强迫农民拆房搬迁至新建的“城市化楼房”,建集中居民点,极大地加重了农民负担,引起农民强烈反对。

(三)公共服务设施少,基础设施缺乏

村庄内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比如公共休闲活动中心及体育锻炼的场地十分缺乏,农民的业余生活很少或几乎没有。村庄内自建的自来水系统水压非常低,使得“城市化楼房”供水出现困难,而且冬天的时候水管冻住,农民只能依靠自家水井取用地下水,然而取水井的位置不讲究,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农村的排水系统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农村一般采取直接排放或明沟的方式往低处排污水,严重污染环境。农民把人和牲畜的粪便堆放用起来作有机肥,这直接影响到村庄的环境卫生和农民的身体健康。大多数村庄内没有设置垃圾收集处理点,致使垃圾随意乱扔乱放,不但严重污染了土壤和水质而且还恶化了居住环境。俗话说:要致福,先修路。村庄的道路是解决村民出行的基础交通设施,但目前农村中的道路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很多村庄,尤其是在山区的村庄内的道路是又窄又弯的土路,一到雨季,出行变得十分困难。另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庄里通行的车辆及进出的人员越来越多,加上很多道路路面过窄而且基本没有经过硬化处理,致使车辆没法避让,行车非常不方便。

(四)新农村建设中忽视文化建设

新农村建设除了建设新村庄外,更应重视农村精神新面貌的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有着享受生活,享受文化娱乐的愿望。而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投入非常有限,多数农民每年用于订阅书刊、看戏看电影的支出几乎为零,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较少。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城市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基层文化资源严重匮乏,活动形式单一枯燥,缺乏创新。

二、对新农村建设中的比较好的做法

(一)提高农民收入,筹集建设资金

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农村才会有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大力开辟农村增收途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农业生态园,建立综合产业区,实现农产品产业化经营。积极引入商业公司到农村开设工厂,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同时也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同时,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二)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大力推动休闲娱乐、体育锻炼、医疗卫生、教育机构、交通出行等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力度,统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区域共享、共建的协调发展新模式。加快村容村貌的整治工作,重点是做好供水设施的完善,改善厕所卫生状况,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及建设合理的垃圾集中处理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积极推广沼气综合利用工程。实现农村污水净化处理,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新农村建设应重点建设农村道路、水利、生态能源、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电信及其他公共设施等基础性、公益性项目建设。通过村庄合并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引进外部商业资金,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生活、居住环境质量。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第3篇

>> 新农村建设中承包地流转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转型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新农村建设中农机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土地流转制度探析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培训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流转问题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水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中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瓶颈及对策分析 浅论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流转问题探析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融资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 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问题的思考 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流转问题与对策 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利辛县新农村建设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浅谈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议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 孟勤国.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4] 王忠林,韩立民.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机制及相关问题探析[J].齐鲁学刊,2011(1):105-108.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第4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

1 前言

加强新农村文化的建设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依据,是全面深入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方方面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对于全面实现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有效促进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民群众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这四大方面共同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数年的发展与建设,我国新型现代乡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一定的成绩,但是新农村发展速度依然相对缓慢,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还比较低,距离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2.1 乡村文化发展水平总体滞后,发展缓慢

2.1.1 农村的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农民群众整体素质相对偏低。首先,农村师资队伍较落后,师资力量严量匮乏。致使农村教师队伍出现了严重滞后现象。农村教师学历低、能力又不高且年龄结构相对偏老现象的占多数,对于达到新农村形势下现代教育的要求较难。其次,农民普遍接受教育的文化程度不高,农民群众的普遍素质偏低。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6年,相比城镇化居民低了3年;农村里具有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75%;全国有92%的文盲或半文盲基本上在农村里。特别是农村中4. 97亿的劳动力里有40%的是小学文化,48%的是初中文化,而只12%高中文化的,对于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更少得可怜为5%。中国的农村教育不管同城市还是国外的发达国家农村相比,都存在明显的落后。

2.1.2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较为落后

文化基础设施总体上呈薄弱现状,再加上因地方集体经济不强,受到了地方经济条件和地理位置等综合因素的制约,才使得农村文化产品以及文化服务发展较为薄弱。例如:篮球场、乒乓室、图书室基本上都集中在中小学校里面,室也大多在老人活动区域里,农民的文体活动场所基本上很少。投入严重不足,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十份薄弱。经费开支不足是制约整个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最近一些年以地方财政不断加大投入资金,但与城市社区相比较,对文化建设发展投入的经费还是有限的,严重影响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设施利用率相对低下,不能很好的发挥其重要作用。在快速的社会变迁中,来自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理念极力要用现代都市文化来取而代之的农村文化。

2.2 农村负面文化影响较为突出

负面文化是与客观规律相互违背的,其严重阻碍了社会向前发展的精神文化现象,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种种消极精神的不良变异,也是阻碍农村社会化健康与和谐发展的毒瘤。其负面文化主要表现为愚昧、庸俗、腐朽、颓废等低调落后的农村文化,由于过去和现实化的原因,使得负面不良文化在我国农村中表现得更为突出,特别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偏远山区更为严重。这些不良文化严重的腐蚀着中国农民群从的精神世界里,扭曲了群众的心灵,败坏了农村的整体社会风气,同是也影响了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以及危害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2.3 乡村文化市场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农村文化市场有了很大发展和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但因大部分农村的经济较为落后、信息严重闭塞,致使农村文化市场的发展出现了很多突出的问题。

首先是文化市场体系的不健全。我国农村文化市场只是刚刚起步不久,还没有完全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体系,文化产品不够丰富,并且还达不到群众的要求,群众喜闻乐见的产品不多。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市场化经营出现脱节现状,缺乏了与中介机构和市场间的相互连接的桥梁和纽带。

其次是管理工作相对薄弱,非法经营活动较为常见。农村文化市场的发展比较分散和纷乱,不利于管理。非法化经营活动常扎根在农村,无证经营、经营非法书刊、复制、销售、传播反动、音像制品等现象较为严重,以形式的电子游戏机、台球、出现以及色情的表演等问题,严重危害和影响了农村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再次,农村发展水平十分不平衡,发展速度也十分缓慢。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致使农村文化市场发展出现不平衡的现象,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多样式的文化经营体系。但是在偏远的贫困农村里,由于经济落后,消息的闭塞,使得乡村文化市场基本处于一片空白。从规模、层次和群众的消费理念等方面都无法与城市相比,并且相差太远。

2.4 乡村传统文化资源的衰减

当前我国农村的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其形势也十分严峻。很多民间艺术都失传了,比如:一些山歌或者民曲被现代一些新文化所淹没了,值得回记和保存的农村的历史遗迹和革命旧址都没法保存或者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一些优质的旅游资源,由于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地方GDP的发展,将宝贵的文化资源卖给一些外来大企业或者大公司,使这种历史资源“商品化”运作。造成了大理破坏性的过度开发,使历史文化资源失去了原有内涵。

3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文化发展的对策

3.1 加强引导,提高对乡村文化发展的认识

3.1.1 提高相关领导干部对乡村文化发展的认识

首先,要认识到农村文化发展在经济和政治建设中的所起到的作用。经济发展是作为地方文化发展的坚实基础,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为农村经济、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动力。其次,农村文化发展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渠道,是推动整个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依据。当今时代,没有知识就没办法发展农村经济,乡村文化虽然已融入了乡村经济建设之中,但是农村没有文化支撑的经济是很长久发展的,更加无法实现农村的战略目标。

3.1.2 加强引导,培育农民的文化自觉性

目前,村民积极参与意识不强,参与行为存在问题,制约了农村文化市场的发展。因此,村民要认识到文化建设是一项伟大福利工程,对后代的影响十分深远。村民的积极参与意识同政府的积极引导要相一致,随着农民的生活的丰富和物质不断提高,农民在文化需求也越来越高了,因此,地方政府要做到与时俱进,更新相关的文化方面的政策,由过去的“送文化下乡”转变为“下乡种文化”,把农民作为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主体。让农民成为真正的文化发展者和参与者,同时也是受益者。鼓励当地农民群众自办文化室、文化中心户、图书室等,极力支持和扶助农民群众兴办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稳步健康化发展。

3.2 积极发展和壮大乡村集体经济

一直以来,国家对农村文化发展直十分重视和投入,但光靠地方政府的财政拔款是远远不够的,发展乡村集体经济,做得收入是当为发展乡村文化事业主要来源。实践中证明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得较好的地方其文化发展也搞得很好。乡村经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乡村文化发展。因此,乡村要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这样才能让文化市场繁荣发展。以整个市场为导向,全面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努力发展和壮大农民群众经纪人队伍,通过专业化运作集体经济,解决基层组织中存在一些难办、难做的事情,全面提升农民群众的发展集体经济的市场竞争力,走有中国特色的集约化经营之路,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同时又要带动农村整体经济的稳步增长。逐步完善村级网络信息化工程,积极收集相关文化信息,开展有偿信息服务,寻找有适合的企业加盟乡村企业,形成互惠互利经济合作体,村里面可以从中提取一定的服务费用,这样做既节省了农户的费用,也增加了地方的收入,同时也增加集体的收入。

3.3 加强农村教育事业,培养新型农民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也是生产生活的主要群体,更加是农村发展的主要建设者,唯有加强农村文化发展,全面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出有技术、有眼光的农民才能立足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从而更好的服务和推进新农村的建设。

3.3.1 加强文化骨干、文化干部和专业人才队伍的教育培训

活跃的农村文化和丰富的文化生活是形成农村文化建设队伍的重要力量支撑体。一支过硬良好农村文化队伍能够丰富农村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因此,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队伍的教育与培训,全面提升科学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采取科学的培养措施,优化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和文化能人,培育好的农村文化发展的这支人才队伍,为农村文化活动创多元化的良好氛围。

3.3.2 加强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高与低将对农村现代化的建设起直接影响作用。因此,要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教育力度。首先,要加强对农村青少年的义务基础教育。包括文化基础教育、法制基础教育和思想道德基础教育。教育好青少年为今后的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其次,对于农村成人的基础教育同样需要加强。由于原因较多,我国农民有着不平等的教育机会,农民的普遍素质相对低下。因此,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农村成人的基础教育是必要的。

3.4 保护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村

建设好生态文明村是对“三农”问题重要反应,不仅突出了“发展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绿色环境、培育生态文化”的主题,而且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完美载体。目前全国建设生态文明村的景象已经给农村工作者带来了新希望,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村需要做到下面几点:

3.4.1 强化农村生态环保意识

积极利用广播、电视、学校、报约、广告牌等媒体来宣传好农村环境政策方针,政策和法规,传授相关的生态理论知识,引导农民群从进行绿色消费,改善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中小学生的环保意识,可以利用植树节和世界环境日等节日来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对中小学生们进行环保教育。

3.4.2 做好村庄整体规划,改善宜居环境

做好居住、文教、工商、行政等功能的合理布局。集中新建企业到工业小区内,力争做到把工业小区的设置在对村镇水、气污染最小的位置,养殖场要设置在远离饮用水源较远的地方;统一合理规划居民区,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率;科学治理污染源,做好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的集中化处理,努力改善居住环境。

3.4.3 发展乡村生态产业

农村的发展不仅需要以农村产业作为经济发展基础。努力建设好新农村,需要发展好农业生态、绿色工业和绿色制造业,科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减少农作物对化肥和农药依赖,有效控制农业污染;降低工农业的消耗、清洁生产;发展多元化生态旅游业,做好旅游业的规划,建设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体现农家特点。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组织部编,农村基层干部读本[M],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第5篇

关键词:原因;雷电;措施

中图分类号: S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6-10-1

1 农村防雷现状及特点

雷电灾害作为联合国被公布为“最严重的十种灾害”之一,在我国雷电灾害也是破坏生产资料的重要灾害之一。我国是雷电频发地区,在每年收到雷电灾害损失的财产也不计其数。在我国重大、特大雷电灾害几乎都在农村,雷电不但对农业造成较大的损失,还威胁到了人身安全。数据表明,我国农村依然为雷电灾害防御薄弱地区,给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不少的压力和不利影响。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农村防雷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1 农村不完善的防雷措施

农村防雷建设工作有许多因素阻碍其发展。在人员居住上,广阔的地域以及分散的居住方式,使得防雷建设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而在资金、意识上,经济基础的相对薄弱,对雷电防御的认识不足,甚至对有些建筑尚未考虑过防雷问题,这些情况都是防雷工作开展的困难之处。

1.2 空旷的原野地带

农村一般都分布在山区原野地区,农民在广阔的土地中劳作,一旦雷雨天气将至,人们经常来不及回家或躲避,就会就近寻找、躲在大树下或在原野中孤立的建筑物中,这些地方往往是雷电灾害高发区。对于农村民居建在空旷高处的建筑物也是村民最喜欢也是最乐衷居住的地方,但这样的地区往往却都是十分不安全的。

1.3 思想意识落后

在农村,教育文化程度不同,不到位的思想教育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巩固,使得农村普通居民对雷电灾害认识仍处于非常模糊的状态。农村防雷认识的模糊和缺乏,甚至有许多人认为,雷电就是上天对人的惩罚,是雷神的发威,“凡人”无法同上天直接对抗,所以往往对雷电采取不予理会的态度。

2 应采取的措施

2.1 合理选址

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农村住宅应尽可能的避开“雷电高发区”;尽量避免建在地形较高、突出于其他地貌的地方;要尽量避免靠近潮湿有水的地方;也要避免有金属矿藏的地方建设民居。建立民居要选较低的地方,而在较高空旷地方的建筑物要设有防雷的措施。

2.2 在室外装避雷针以及避雷带

利用建筑物各柱内钢筋作为引下线导体,将雷电通过这个引下线和建筑地梁这个自然接地装置,将雷电导入地下。可将架在室外的避雷针和避雷带还有房屋外的金属支架(室外天线、太阳能热水器、空调机箱)等可靠连接到这个接地装置上,这样的做法就使得雷电如果打在这个房屋上时,各部位的电位一致,没有电位差,其电量也可快速导入地下。

2.3 在室内安装措施

在农村民宅的室内也要安装防雷措施,室内的电源网以及网络通信线路,要在其入户终端安装电涌保护装置,可以保证电源、网络的稳定。在电线、电力、通讯等方面要及时维修,做好定期检查。在各种线缆架空入户前,线杆应做好接地,以避免闪电电涌被各种线缆引入室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4 房屋设计方案

房屋设计问题一直是农村多处隐患之源,而对于建设新农村的现有房屋规范化是十分必要的。要制定一套按照国家相关的技术规范的标准建设方案,在房屋建设中也要遵循经济、实用为标准,设计出具有雷电防护措施的房屋。设计时应着重考虑将相近的建筑物地梁相互相接,扩大接地面积,防止雷电反击。在铺设相关管线的同时,要注意都要在入户端与接地装置做好等电位联接。在众多方案中综合利用,以雷电防护为主要措施和技术攻关,在根据不同建筑的同时,来选用合理的防雷设计。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2.5 科普宣传

在村庄内建设相应的雷电宣传基地,推进农村内的雷电防御知识的培训工作,间断性模拟强烈雷电来临前、发生时村民的自我保护以及雷电灾害发生后的伤员救助工作和财产抢救工作,以此展开雷电知识教育。要把受教育的培训人口量控制在90%以上,是大多数人或更多人掌握有效的防御救助方法,建立一定数量的 “防雷示范户”,在受灾演练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在宣传栏、村民广播和预警电子屏中显示和宣传,分发防雷宣传手册。

3 结论

保障和解决我国农村地区所面临的问题是我国新农村发展的首要前提,雷电防御工作的开展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敢于和自然灾害“挑战”的第一声号角。在改善农村生存条件方面,防雷减灾工作也给村民一个行之有效的参考,这样不仅能保障自身的财产及生命安全,更是使人们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大方向下带来的新成果。

参考文献

[1]GB/T 21714.2-2008.雷电防护第2部分:风险管理[S].

[2]肖稳安.雷电与防雷技术基础[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第6篇

【关键字】新农村建设投融资体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前农村投融资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的投融资体系还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的投融资需求。从财政投入体系上来看,近年来,中央政府明显的加大了对农村的财政投入,2006年中央财政安排给农村建设资金为3397亿元,2007年增长到了3917亿元,比2006年增加了520亿元,近几年来财政用于农村的支出一直保持着持续的增长,但是对与农村的投入在数量上还是仍然不足的,从而可以看出,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单一看国家财政拨款是很难满足需求的。从融资体系来看,我国农村的融资机制还不够完善,还不能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这成为了当前制约农村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同时,农村资金的管理不是很完善,外流比较的严重,这极大的加剧了农村资金的供求矛盾。

1.1财政对农业投资体制不健全

1.1.1.财政农业投资体制存在多头管理问题

目前,政府投资农村建设的渠道比较的多,其中仅属于建设性财政拨款投入的就有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含国债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以工代赈资金、专项财政扶贫资金和财政部门直接安排支援农村生产、扶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建设等。由于这些渠道的投资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所以就存在着多头管理的问题,各部门在工作中协调不到位,这很容易造成投资资金的分散,并且在投入的项目、实施的方案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建设情况。

1.1.2.财政对农业投资资金管理效率低下

一是预算管理弱化。一方面,法定预算常常因某些人为因素而未经法定程序进行调整、变更;另一方面,预算项目资金被随意进行再分配、再调整,导致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影响了财政资金导向作用的发挥,也不能很好地实现政府的农业发展规划。二是监管反馈差,国家财政支持农业的投资资金的监管反馈工作始终达不到制度化和规范化。三是财政对农业投资资金号到位,在现在体质下普遍的存在很多中间的环节,资金到达农村的时间很长。财政农业投资资金预算执行缓慢且年度内支农资金支出不平衡等问题相当突出。四是财政对农业投资资金经常被挪用。一般财政比较困难的资金调度的政府时常会对财政投资的资金来弥补本政府资金的不足。此外,由于有些财政农业投资资金采取的是分头管理,多头组织所带来的财政农业投资资金分散、管理职能肢解等问题也十分严重。

1.2财政对农业投资结构不合理

二是财政在对农村基础建设的投入中,一般都将重点放在了水利建设等大的基础建设方面,而让农民直接受益、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较小,使得财政投入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弱。

三、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地区投入不平衡。在新农村建设中财政的投资资金绝大部分都是从地方政府中取得的,地方政府的财力直接影响到这农村投资的地区结构。一般来说在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财政实力比较的强,在农村投资重量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而西北经济落后的地区,财力不济,农村得到的财政支持很少,这使的我国新农村的发展处在很大地区差距。

二、新农村建设中投融资体系改革的对策

基于对中国农村经济长期发展目标和现阶段着力解决问题的认识,对中国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一)组建稳定、高效、统一的财政支农管理体系,实行财政支农资金相对集中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统一财政对农村资金投入渠道,建议成立国务院农业投融资委员会,集中管理使用所有的财政支农资金,将国务院扶贫办、农业综合开发办、财政部和农业部的农业项目等投资资金以及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农资金统一归集到农业投融资委员会进行调配使用;建议由农业发展银行统一接受和管理财政支农资金,以确保国家支农政策的落实和资金的使用效率。为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乘数效应,建议将部分财政支农资金以利息补贴和风险补偿的形式用于对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支农信贷经营中的损失补贴,以支持农业政策性银行扩大支农资金投放规模;在财政支农资金进行利息补偿和风险补偿的基础上,以农业政策性银行为引导,广泛吸引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全面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机构完全以市场化、商业化的方式进行对农村投融资的支持,大幅度提高农村投融资的资金规模。

(二)加大农业财政支出的力度,形成政策性支农银行稳定的支农资金来源。国家每年会安排一定的财政收入来用于新农村建设,从政策上来保证国家近期内国家对农业支出的增长速度高于同期财政做支出的增长;由国家统一安排专项项目的资金,建立制度性的政策性支农银行的资本金补充渠道,以确保政策性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和支农功能的充分发挥。

(三)积极的推行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构建职责分工明确、功能齐全、运转顺利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以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以农业发展银行为主导,其他商业银行金融机构为有效补充的稳定的活跃的农村金融新体系:一、将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银行的政策性支持农村建设的资金进行集中的管理,严格的划分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之间在政策性支农项目的界线,将国家开发银行从农村小型项目中逐步的从农村小型项目中解脱出来;二

实现政策性支农资金从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中剥离,运用贴息等补偿性财务杠杆工具,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

【总结】

综上所述,多渠道筹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是新形势下改革和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的重要内容和迫切任务。改善单一依靠财政建设的传统模式,进一步缓解国家和各地方财政的压力。同时,通过各项优惠政策的出台,进一步调动各方面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积极性,吸引更多资金。在当前生产能力普遍过剩的情况下,以多渠道筹资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启动国内需求、消除过剩生产能力的最有效措施,是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政策,同时也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第7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050-03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建设社会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有利于进一步开发国内市场,促进全国产业结构大调整,还有利于保证农村的稳定。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民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但是农村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社会事业、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却相对滞后,这已明显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为此,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在革开放后的中央文件中也曾多次出现。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全面的要求,其实质在于破解三农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农村建设事业[1]。

中共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这二十个字内涵丰富、要求明确,勾画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蓝图。

在笔者看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有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生产水平自动化、生产方式规模化、吃穿住用行健康化与跟上时代潮流,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社会关系和睦,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精神文明有所提高。只有正确理解并明确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内涵,才能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卓有成效。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不牢固

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不断改善、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总体来看,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和生活有关的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严重缺乏,仍然是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资金投入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由于投入不足,相当部分村、屯的灌溉和生活用水设施严重老化,道路质量差,造成生产生活用水困难、运输不畅等问题,大部分村屯没有科技服务活动的场所,没有文化设施,村民很少进行集体文化生活,也没有生产和生活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另外资金的投入又相当分散,挤占挪用的现象相当普遍,有限的投入又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财政资源配置不对称,支农投入渠道不宽及投入结构不够合理,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中央和地方之间农业投入职责划分不清,支农资金使用效果不够理想。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城乡差距扩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近些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多,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体制还没有消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进城务工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且农民工工资上涨缓慢,在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甚至出现工资绝对下降的现象。农民增收困难,农民贫困问题凸现,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安排。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这将会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三)农村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

一是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目前农村合作医疗在大多数农村还处于初级阶段,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不够高,农民大病就意味着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二是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负担加重。尽管近年来农村教育推广力度逐步加大,农民文化水平有很大提高,但总体来看,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过分集中在城市,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三是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少,除少部分村屯有篮球场、文化娱乐室外,绝大部分村屯在这方面是空白,没有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宣传阵地,代之是一些封建迷信低级庸俗活动的流行。

(四)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农民文化生活相当贫乏,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2]。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农村人口受教育年限少,文化程度比较低,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差距甚远。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对于新农村的建设漠不关心,积极性不高,存在严重的“等、要、靠”思想。广大农民群众和部分乡村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够到位、思路不够清晰,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再加上一些有文化、有技术的农村青壮劳力在外务工,留下来的多为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建设新农村的重担。因此,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经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一)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切实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使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还需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方式,创新资金筹措机制。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因为规模小、投资分散,中央和省难以直接操作,需要依靠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去落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农田基本水利建设,保护好基本农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二是推进农村通电、通水、通道路建设,逐步把乡村电路、道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地,让农民能饮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三是通电视、通广播、通电话建设,使农民更多地接触到现代化的信息;四是房舍改造,村屯绿化;五是卫生与医疗体系建设。

(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曾收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广大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央提出“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就是为了能让农民多增加收入。要把经济发展、生活宽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要增加农民的收入,一是要采取综合措施,提高生产能力,积极推进农村和农业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二是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减轻农民负担;三是减少农业人口、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拓展农村就业领域,培养农村拔尖人才,引导农民科技致富。

(三)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和谐发展

建立起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和适合农村实际的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就医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3],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和乡风文明建设,大力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开展各种文化体育活动,用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社会氛围。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农民道德文化水平。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免收义务教育的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生活补助费[4]。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四)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没有文明的农民,没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也就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效运行。建设文明之花盛开的新农村,需要加大对广大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5] 。建立健全培训服务网络,积极开展科技、法律等各类培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提升人的文明程度,优化人与人的关系。要充分进行宣传动员,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加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来。乡村干部要带头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任劳任怨,敢于吃苦,一心抓落实,发动各部门协作配合。要通过教育和引导,使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力量得到进一步凝聚,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内容丰富、任务艰巨,各个地方发展的基础和发展的条件不同,因此选择的发展道路也不能相同,必须坚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突出特色、扬长避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选择好发展路径。如此必然能完成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水山.什么是新农村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6-04-19

[2] 张冬平.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N].河南日报,2006-08-27.

[3] 尹秋菊.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析[J].森林工程,2009,(4):91—93.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第8篇

论文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而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农村人口中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在教育观念上仍受到旧时代的影响,农村各级学校的办学物质条件普遍较差,农村教育一直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对此,必须加强对农村儿童的基础教育,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制度和法律保障机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农村教育中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一切都离不开有文化、掌握技术、懂得经营的新型农民,而新型农民的培养又离不开教育。于是,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又归结到了对农村教育的改革和提高上。通过对当前农村教育所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应该从各个方面加以改进,从而逐步建立和形成农村教育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新机制。

一、农村教育的概况

在我国,农村教育一直是国民教育的重点。但在近些年来,我国的农村教育并没有随着我国的经济实力迅速发展,而且与城市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当前在全国上下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环境下,农村所需的建设人才空前短缺,虽然在此之前我们已经从各个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在大力建设新农村,发展新农村教育的同时,我们还要客观地认识到当前农村教育中依然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人口中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提供的数字表明: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其中,文盲半文盲占7.6%)、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有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只占5%。

(二)在教育观念上仍受到旧时代的影响

农民是最讲实惠的,送子女到学校学习的目的主要是跳农门,成为吃皇粮的人。但现实却不容乐观,能否上大学还是个未知数,如今大学毕业找工作困难更抑制他们的求学热情,教育投资对于农村大部分家长视为是奢侈的,孩子们能早点为家庭分担重任最实在。因此初中一毕业或辍学外出打工的现象比比皆是。在这方面对于女孩子更是认为读书无用,识几个字就回家种田或早早嫁人改变家中境况。

(三)农村各级学校的办学物质条件普遍较差

现在很多偏远农村地区,能保证一人一桌一凳的条件都比较难,在许多新闻中,我们依然还能看到几个年级的学生挤在一问教室上课,一个教师轮流教授全校学生的情形。因此,农村人口能够学习到新知识的机会很少,由于没钱,农民多数挣扎在“活着”的层面,谈文化消费那就太奢侈了。

(四)农村教育一直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

就师资素质而言,“双师型”的比例仍然较低,大多数教师对农科教结合、校企及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认识只停留在理论上。在农村的基础教育阶段,偏远学校的民办教师一直是主力,受过专f-JN练的师范学校毕业生不愿到条件较差的地方工作。而民办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继续教育条件都制约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很多地方的初中毕业生就能将就着当老师了,这样做的结果势必影响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教学质量。

二、对农村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自1986年我国通过《义务教育法》开始,农村教育就一直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点,近十多年来,农村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特别是90年代的“六配套”工程,是对农村教育一次大的促进。但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不但没有同城市拉近差距,反而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状况呢?因此有必要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农村教育发展减速的外部原因

我国教育总投资的不足导致了农村教育发展的减缓,从而使农村教育产生了两个问题:

1.由于教育投资不足,对教师产生了巨大影响,从而导致农村教育质量的下滑。

2.由于教育投资的不足,导致教学设备、教学环境得不到改善,从而影响教育的质量。

(二)农村教育发展减缓的内部原因

1.农村教育的管理上还不完善。由于农村每个自然村都要求有小学,而生源却严重不足,使得学校办学规模过小,造成了极大的教育资源浪费,从而造成管理上的分散,组织配备极为散乱,财务制度不健全,学校领导难以对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难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另外,有些农村学校的领导很多是由于教学成绩较好而被提拔出来的,因此造成很多学校领导缺乏必需的管理知识。

2.对现有的农村教师缺乏应有的培训机制。在我国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国的农村教师很难得到培训提高机会.有的七八十年代师范毕业的教师其知识结构还是七八十年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如何能满足现在学生的求知欲望呢?更不要说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了,其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通过对现今的农村教育的分析,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在我国农村教育事业上还存在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三、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农村儿童的基础教育,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制度和法律保障机制

孩子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再穷不能穷教育。因此,目前我国关于农村教育的立法如《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还是远远不能适应农村教育发展需要的,所以制定专门的《农村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法》,以制度或法律的形式界定义务教育投入的主体及各级政府投入的责任,并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各级财政年度预算,确保农村教育优先发展也是必要的。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职业教育的任务,提出要重点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四大工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机制创新,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坚定不移地实现职业教育的新发展。而农村职业教育要更好地承担起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功能。

(三)加强农村教育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农村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我国城乡教育差距,除了资金投入的差距,最主要的还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及城乡教师的素质、待遇之间的差距。收入低、工资被拖欠、工作量大、负担重、没有学习培训机会、默默奉献,是农村教师的写照。因此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国家、政府也应采取一些切实的措施。一是尽可能的提高农村教师的收人。二是保证农村教师进得来。现阶段,我国农村教师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同时缺编,造成队伍结构失衡,缺少外语、美术、音乐、体育等专科教师。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对部分长期在农村学校工作的骨干教师,职称评定时在学历要求上可适当放宽;在评比条件上,不一定要与城镇教师完全相同。在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评出的名、特、优和高级教师,应当从批准之日起,规定在本校工作不少于一定时间方可流动。城镇学校也可考虑教师是否到有到当地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任教的经历来缩短或延长其评聘高级职称和名、特、优教师的年限。

(四)依靠社会各方力量改善农村各级教育的办学条件,加大教育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