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

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0 18:10:37

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

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第1篇

一、形势与任务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更可以繁荣先进文化,引导农民移风易俗,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文明素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实现“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农村体育事业有了较大发展。但由于受条件制约,农村体育仍然是体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体育场地设施医乏、体育组织建设滞后,使农村体育活动开展时冷时热、时断时续,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我省是一个农业人口占70%以上的农业大省,农民是我省最大的社会群体。农村体育工作作为我省群众体育工作的三大重点工作之一,它既是群众体育工作的重点,更是群众体育工作的难点。没有农民的体育健身,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全民健身体系覆盖不到广大农村,《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就难以实现。因此农村体育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和重要载体,值得高度重视,需要着力加强。

随着我省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农民逐渐过上了富裕日子,闲暇时间增多,但文化体育生活却相对贫乏,生活方式落后,生活质量没有明显改善。广大农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越来越高,“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抓住体育场地建设这个基础环节,发展深受农民欢迎的硬化篮球场地,通过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体育服务,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逐步改变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落后的局面,为农村体育工作的发展提供平台、夯实基础,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以村级小型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为重点,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农民”,做到“亲民、便民、利民”,把体育场地建到农民身边,积极推动农村体育组织建设,构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活动,提高广大农民身体素质,努力缩小城乡居民健康差距,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项目实施要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坚持从实际出发,建设项目和规模可灵活掌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增加投入,量力而行。

2、整合资源,有效利用。场地建设要与当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考虑,尽可能与学校、文化站等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结合,发挥综合效益。

3、地方为主,多方参与。项目实施的主要责任由地方政府承担,中央和省给予指导和适当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和个人共同参与农村体育发展。

4、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要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从有条件的行政村做起,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由点到面,从易到难,逐步推进,滚动发展。

5、农民自愿,民主决策。项目建设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广泛听取当地农民群众意见,征得所在行政村村民委员会同意,把政府支持与农民自觉自愿结合起来。

(三)发展目标与任务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改委、国家财政部关于《**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规划》,到2010年在全国完成10万个行政村农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使六分之一的行政村建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按照国家总体要求,我省目前有23265个行政村,**末要完成4000个行政村农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农村体育组织网络和体育骨干队伍,促进当地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经常开展,使农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

三、建设内容与标准

(一)建设内容

在具备条件、有建设积极性的行政村,利用村级公共用地,建设1片硬化的标准篮球场,并配置1副篮球架和2张室外乒乓球台。提倡经济条件较好,人口较多的行政村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增加面积、器材及设施,更好地满足农村体育文化生活需求。

(二)建设标准

硬化标准篮球场必须按照建设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建筑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在篮球场的四周,要求各向外开辟不少于5米的平整空地,便于群众观看比赛和开展健身操(舞)等其他体育活动。

(三)项目遴选原则

确定的项目行政村和乡镇应具备以下条件:

1、人口较多,居住较为集中;

2、能够认真履行建设、使用、管理和维护职责,保障设施的长期有效利用;

3、群众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热情高,有场地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且经民主决策,征得村委会同意;

4、有场地设施建设用地,无标准场地设施;

5、通过申报审核方式择优确定

四、资金安排

按照国家规定,“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的每个标准篮球场及配套器材平均需投资3万元,其中场地建设约2万元(含材料费和机械费,不包括人工费),器材费1万元(含一副玻璃钢篮板固定篮球架、二张水磨石台面钢架室外乒乓球台)。完成4000个行政村的农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共需投资1.2亿元。完成上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任务所需资金由中央、省、市(县)共同筹集,按5:3:2比例安排。各级政府负责承担地方配套资金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可引导农民自愿义务投工投劳,但不能增加农民负担。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事关农村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事关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大局。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必须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直接领导、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进行。要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纳入到当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中,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强化发展农村体育工作的政府责任,切实加强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工作的领导。要充分发挥基层政府和村委会的组织实施作用,调动和激发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形成国家、省、市、县、乡、村各司其职,齐抓共建的工作局面。

(二)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

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一项长期任务,涉及面宽,各市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和试点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的实际,摸清情况,按照要求动员符合条件的县(区、市)积极申报,并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申报工作方案。要把工程建设与村镇建设规划结合起来,统筹体育与文化、教育、科技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等村级公益事业设施建设,在保证向农民开放并方便使用的条件下,尽可能与附近学校、文化站等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结合,真正做到一场多用、共建共享。做到科学规划、周密组织、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三)“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一项为农民群众办实事的工程,要保证建设资金和配备的器材及时到位,取信于民。

要严格资金使用监督与审计制度,确保专款专用。要通过签订援建协议书,使实施对象认真履行义务,确保建设质量,并按规定时间完成建设项目。将建设资金、设施和器材落到单位产权管理范围,防止资产的流失,保护其完整与安全,并承担起维护和管理的职贵。

(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构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一项系统工程。

在着重抓好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同时,各级体育部门要全面加大农村体育工作力度,推进农村各类体育组织和体育活动站(点)的建设,培养和建立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的农村体育骨干队伍,发挥其对开展农村体育活动的组织、带动和指导作用。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组织开展体育下乡活动,坚持与生产劳动和文化活动相结合,组织开展具有地方特色、农民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并形成制度。做到组织到位、骨干到位、活动到位,引导更多的农民投身到体育健身活动中来,切实发挥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五)加强宣传,广泛发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良好舆论氛围。

各地要加强与新闻单位的合作,配合新农村建设的宣传,结合农村举办“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群体系列活动机会,利用全民健身周等活动,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工作重要性和意义,引起各级政府对农村体育工作的重视,引导农村基层体育工作的开展。

(六)加强对工程实施情况的协调指导、监督和检查,及时总结、交流工作经验,对实施工作成绩突出的地区、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各市、县、乡、村要指定具体人员负责此项工作,管理到位,责任到人。建立县、乡、村三级使用管理制度。由县级体育部门与实施对象签订协议书。实施对象要认真履行权力和义务,确保建设质量,并按规定时间完成建设项目,将援建资金、设施和器材落到单位产权管理范围,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保护其完整与安全,承担维护和管理的职责。村委会配备养护员,负责看护场地设施,保持场地器材的清洁卫生,保证设施不被侵占,器材不被损害,定期维护保养,确保功能完好,使用安全。各市每年底要将本市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将材料上报省体育局。省体育局、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将对各市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及管理情况进行检查或抽查,并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表彰。

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第2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 教学质量 提高质量

“生命在于运动”。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随之也出现了心理压力的增大和体育活动的减少,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而体育活动又是保证人类健康的一剂良药,学校体育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亿万青年身体素质的提高,以及良好运动习惯的养成,开展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冬季长跑”等一系列体育活动,更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战略眼光。农村初中学校的一些领导也开始对体育有所重视,但受到农村乡镇经济的牵制,人的体育意识、物质基础、师资数量和质量、地区差异和传统习惯等一系列问题都受到影响。因此要完成体育教材中所规定的教学任务,是一个值得思索的大问题。

那么怎样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资源上好体育课,显然就成为提高农村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要切实提高农村初中的体育教学质量,是农村体育工作者值得探索的一个大问题。本人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一、改变观念,加强对体育价值的舆论宣传,提高全社会公民的体育意识。

多年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潮下,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相当一部分领导者,认为体育就是蹦蹦跳跳、玩玩乐乐,而没有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观念的滞后,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学校体育教育得不到重视,体育教师得不到尊重,没地位。所以,农村的体育教学实际上处于一种不规范的状态,根本无法保证学生正常的体育锻炼。为此,作为农村中学领导、体育教师一定要端正教学思想,摒弃世俗偏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作正面引导,向他们讲清体育课的重要性,加强对学生进行体育具有社会功能和价值意义的教育,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心理定势,把学校体育摆在学校教学的重要位置上。同时要开足、开齐体育与健康课程,保证学生的锻炼时间。

二、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导者,教育改革,特别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关键并不在教学方法本身,而是在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农村初中体育教师,非专业和兼职的比较多,一般较缺乏体育教育理论知识和体育教育规律。在体育教学中常常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意地去教学,结果出现了一些违背体育教学规律的事情,出现了教学的副作用。因此,体育教师要加大道德教育、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的力度,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体育心理学和教学法。让教师把握教育与心理的基本常识,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印证理解,从而提高自身对学生、对教育的认识能力,为抓好体育教学奠定基础。同时运用教育理论指导体育教学实践,总结体育教学经验,按照教学规律进行体育教学改革。不断研究新课题,发现新问题,探索体育教学新问题,实现运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进而总结实践,使之升华为理论,从而更有效的指导教学,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器材设备的建设,教师也要充分利用现有体育资源,因“材”施教,因“时”施教。

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加大教育投入,购置必备的体育用品和器材,建立和完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的维修、保养和使用的管理制度。在资金上,可以采取学校挤一点,上级拨一点,争取社会赞助一点的方法,配齐必备的体育用品和器材,保证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教师要因“材”施教。农村青少年一般不及发达地区青少年的机灵、活跃,加之场地、器材的缺乏,他们对体育课深感单调乏味。我们的农村体育教师要充分把握农村学生力大好动的特点,多动脑筋,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自制和开发体育器材。教学设备虽差,但能运用这种土法上马,土洋结合,因陋就简,因地制宜,自制为主,解决了教学和业余训练的必备条件,并使体育课颇具创新意识。

同时教师还要因“时”施教。农村学生上学大多要走较长时间的路,体育教师根据学生惯行走、跳跃比较灵活的特点,在平时回家的路程,给学生布置体育锻炼的任务,让学生自觉地去完成。农村初中受经费、场地、器材等的制约,很少开运动会,体育教师就要年年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体育兴趣小组、体育单项竞赛等等,达到锻炼的目的,又愉悦身心。

四、加强体育运动场地建设,因地施教。

目前,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瓶颈问题,最主要的是体育设施严重短缺和公共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加快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必须坚持“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的工作原则,重点加强农村体育场地建设。农村初中学校要高度重视,以保证农村初中体育课能顺利地开展。绝大部分农村初中学校,没有正规的体育场地。活动场所仅有小小的一块,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实践中要充分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要千方百计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场地抓好体育教学。如:没有跑道可利用操场边的公路当跑道,附近有山的可组织学生进行登山,也可以在田间小道上慢跑等,但这些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安全教育。

五、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农村体育教育一定要坚持“健康第一”“每天至少锻炼一小时”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开展好体育工作,把农村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健康体魄的新世纪型人才。

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第3篇

论文关键词: 农村学校体育 新农村建设 和谐发展

论文摘 要: 农村学校体育是我国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大力发展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对于促进我国农村体育教育及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国家体育总局制定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增进农民健康、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文明素养、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移风易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将发挥重要作用。农村体育问题不仅是人们热议的一个话题,而且是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征程中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农村学校体育是农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匹配的“新农村体育”的基石。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日益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阶段农村发展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二是建设新农村,改善环境;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各项事业和谐发展;四是培育农民,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开展体育教育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应该是提高农民素质的主要内容。

2.农村体育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把工作视野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体育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开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现时代,不可避免地会显露出一些不和谐的地方,如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弱势群体的健身问题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农村体育是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中国大多数人口的体质和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社会体育发展的大局,影响着全民健身体系完善的大局,最终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大局。因此,如果没有农村体育的长足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就不能说是全面的。

3.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

我国农村学校中完全实施体育教学大纲率为44.3%,这表明农村学校体育的随意性教学现象还十分严重。在制约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中,缺乏教师占首位,其次为缺乏器材。学校类型越基层,缺乏教师和器材的比率越高。另外,对体育课无要求,挤占体育课时的现象也比较严重。这说明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状况,不仅取决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而且取决于社会对体育的观念和态度。近年来,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缺额数字仍然较大,职称和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在体育器材方面,被调查学校的体育器材达标率为39.1%,村小和村教学点仅为34%。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对体育的位置没有摆正、缺少经费,但也与现行体育器材配备规定指标与农村学校体育的经济发展状况不相适应有关。 转贴于

4.和谐发展的对策研究

4.1加大对农村体育的投入力度。

农村体育发展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不足是造成农村体育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应严格按照“国家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支出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抓好农村群众性体育工作。借鉴国外大众体育发展的经验,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对社会体育事业的捐赠和赞助,并把所得物资如公益金等尽可能多地用于农村体育的发展。在加大农村体育投入力度的同时,还应建立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各级政府应将发展农村体育事业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之中,明确今后一段时期内农村体育事业要达到的总体水平、阶段性目标和具体目标。

4.2重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农村学校体育对农村体育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村学校一般建立在农村村落之中或者附近,农村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对农村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农村学校的场地设施在课余可以有效地利用开展农村群众性体育活动。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和学生可以成为农村体育主体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起到宣传、指导、纽带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充分重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将其视为农村体育发展的切入点来抓。

加强农村学校体育的法规建设,编写符合农村实际的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重新修订“农村中小学体育器材配备目录”。加大农村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制定农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加强体育师范教育,广开培养、培训渠道,认真落实有关政策,稳定教师队伍。逐步增加农村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学校体育经费在教育经费中应占一定比例。此外,要广开财源,多渠道、多途径筹措农村学校体育经费,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胡永.建设新农村与农村学校体育状况之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7-18).

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第4篇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农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注重实效;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的原则,做到亲民、便民、利民,把体育设施建到农民身边,真正使广大农民受益。

(二)目标和任务。到2010年全市完成463个行政村农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农村体育组织网络和体育骨干队伍,促进当地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经常开展,使农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

二、实施范围和原则

(一)按照省“*”期间整体布局,项目实施范围是:从*至2010年,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体育局联合确定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

(二)项目遴选原则:一是以改扩建为主。为了节约投资,尽可能与所在地的学校、文化站、室外电影放映场等农村公共设施的建设和使用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场地设施进行改扩建,以发挥更大效益。二是项目选择在人口较多,居住较为集中,建设用地条件有保证,经济条件较好,群众体育积极性较高,有体育组织和体育骨干,体育设施管理、维护能力强的行政村,以保证项目按期完成。

三、建设内容与标准

(一)项目建设内容。在具备条件、有建设积极性的行政村,利用村级公共用地,建设1片硬化的标准篮球场,并配置1副篮球架和2张室外乒乓球台。

(二)项目建设标准。混凝土篮球场由各项目行政村按照建设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建筑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在篮球场的四周,要求各向外开辟不少于5米的平整空地,便于群众观看比赛和开展健身操(舞)等其他体育活动。

四、资金安排

(一)投资规模:每个项目投入为30000元。其中器材资金投入10000元,由省体育局负责统一采购配备1副标准篮球架和2张室外乒乓球台;场地建设20000元。

(二)投资比例:每个项目所需资金国家、省、县按5:3:2比例安排,即国家投入1.5万元,省体育局、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配套9000元,县、市、区配套6000元。其中国家投入的1.4万元及县、市、区财政配套的6000元用于场地建设。

(三)资金下达:国家配套资金由省财政下拨到各项目县级财政。各地场地建好后,由省体育局负责器材配送和安装。

五、实施步骤

(一)*年和*年已确定的项目。

1、*年我市共确定项目77个,其中:颍上县39个,阜南县38个。*年共154个,其中:临泉县、太和县各30个,界首市34个,颍泉区、颍州区、颍东区各20个。

2、*年9月至12月为工程实施阶段。各援建点行政村应于12月底完成场地建设,逾期未完工或完工后未达到规定标准的将取消项目资格。

各县、市、区、各项目单位于11月20日前将竣工的场地照片(需与拟建场地照片有相同的参照物,两张照片能反映出在同一地点),材料一式三份上报市体育局,经市体育局、发改委、财政局对完工场地进行初验合格后,汇总报省审查、抽检。

12月开始器材安装。省体育局对场地初验合格的单位配送和安装器材。器材安装于12月底前完成,由中标方运输到指定地点并指导安装,项目单位负责安装健身器材所必须的水泥沙石及基础施工。

3、2009年1月为工程验收总结阶段。各县、市、区*年12月底前汇总本单位试点项目情况总结报告(包括检查验收、经费配套、建设管理等试点经验),以书面和电子文件形式报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和市体育局。由省里统一组织抽查验收。

(二)2009年2010年项目申报。

我市以基本完成,待省任务下达后另行通知。

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工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村体育设施条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农民体育基本权益的重要措施,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将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纳入对各乡镇的考核内容。各乡镇(区)要将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文明村镇评比范畴。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过问,分管负责同志要亲自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县、市、区财政要安排专项经费,建立资金使用监督审计制度,做到专款专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充分发挥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组织实施作用,推动和激发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形成区、镇、村各司其职,齐抓共建的工作局面。

(二)各级发展改革、财政、体育部门要密切配合,协调工作。发展改革部门主要是做好项目规划、立项审批等前期工作;体育部门主要是做好项目的招标、实施和管理等工作;财政部门主要是项目资金的筹集、拨付和管理等工作。

(三)坚持统筹发展。以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农村全民健身体系建设,在健身场地、体育组织、骨干队伍、体育活动等方面实施共建共享,促进体育与文化、教育、科技等统筹发展和综合利用。

(四)改革推进机制。尊重农民意愿,不搞一刀切,不强迫命令,不搞形式主义,坚决防止出现增加农民负担的现象。在实施对象上,对符合建设条件、有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认真履行建设、使用、管理职责的行政村,优先考虑。对建成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各县、市、区要同受赠单位签定援建协议,切实明确建设、使用、管理、维修等各方面职责。鼓励基层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大胆创造,走出一条符合我省实际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推进之路。

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第5篇

创新“四大机制”,提高组织程度

着眼民本民生,创新组织领导机制。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全面完成所有行政村的建设任务,“政府积极主导、层层负责,体育部门强力推进、狠抓落实”的组织领导机制发挥了关键作用。全省所有的市、县(市、区)、镇(乡)都成立了建设领导小组,政府牵头,体育、宣传、农工、财政、建设、国土等部门参与,齐抓共管,整体推进;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措施,落实经费保障,强化组织程度,加大推进力度;市与县、县与镇、镇与村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目标、明确责任、明确进度;分层分类召开动员会、推进会、现场会,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宿迁召开了建市以来规模最大的体育工作会议,迎难而上,后发快进。金湖县委书记亲自联系企业,帮助落实建设经费。太仓、靖江、沛县、如东、邳州、如皋、楚州、邗江、淮阴等地“一把手”主动挂帅,加强领导。其他各市、县(市、区)分管领导亲临一线,靠前指挥。邗江、射阳等地把2007年分别确定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年”、“农民健身工程年”。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顺利建成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省和各地体育部门负责同志经常深入村镇,解决实际困难,总结典型经验,指导面上工作。省体育局每年至少有一位领导到全省参加县级体育工作考核的县(市、区)调研,业务处室同志起码要跑过1/3以上的乡镇。近几年,体育部门在作风评议或年终考核中位次大幅前移,省体育局在省级机关政府组别得分排位一下子从第20名上升为第5名,是进步最大的部门。

着眼协调发展,创新统筹推进机制。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江苏的省情。省和各地坚持从实际出发,通过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点促面、滚动发展,典型引路、统筹推进”的工作机制,推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顺利实施。2006年初,省体育局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四类建设标准以及实施步骤、补助办法、考核体系等一整套方案,并明确要求,苏南地区以一、二类标准为主,以县为单位整体推进,在普及中提高;苏中地区以二、三类标准为主,普及与提高并重;苏北地区以三类标准为主,先普及再提高,首先以乡镇为单位整体推进。同时,提倡有条件的地区适当增建当地群众喜爱的其它体育场地设施。在昆山、张家港、江阴、江宁、常熟、武进、太仓等地,往往是“镇(村)标”高于“县标”、“县标”高于“市标”、“市标”高于“省标”。

着眼普惠公益,创新多元筹资机制。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需要巨额资金投入,钱从哪儿来?各地通过“器材捐赠、镇村(企业)出地、村民出工、财政支持、社会赞助”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经费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体彩公益金捐赠。省体育局从省级体育公益金中安排专项资金作为引导资金,按苏南、苏中、苏北分别补助每个行政村3000元、4500元、5000元,并要求市、县体育部门用本级体彩公益金作1:1配套。二是财政投入。两年来,县、镇两级政府财政投入6.8亿元,占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总投入的41.7%,真正承担起了建设主体的责任。三是社会赞助。各地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形成政府、社会、个人共同投资(工)兴办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局面。

着眼务实落实,创新督查指导机制。各地按照省政府2007年100%行政村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要求,紧扣时间节点,建立健全责任制,加大督查指导力度。一是建立督查指导小组。由体育部门牵头,财政、监察、宣传、审计等相关部门参与,抽调专门人员,负责工程的建设指导、资金审计和检查督办工作。二是深入基层督查指导。各级体育部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镇村一线,现场办公、实地指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确保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建设任务。三是建立周报月报制度。省体育局编印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工作简报》,及时将工程建设进展情况向当地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通报,并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四是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各地按照省体育局的要求,所有器材必须通过政府招标采购:在篮球架、乒乓球台显著位置公开管理人员姓名和报修电话;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后,必须在当地媒体、政府网站上进行公示,增加工程建设透明度。

狠抓“四大环节”,强力推进实施

为了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做实,从一开始,省体育局就高度重视工程建设和利用,坚持建管用并举,重点把握好“四大环节”:

立足长远,精心抓好工程规划。各地以城乡规划全覆盖为契机,创新思路,因地制宜,认真做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规划和选址工作。基本做到了三个紧密结合:一是与镇村规划调整紧密结合。主动把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列入镇村规划调整方案,把农村体育场地建设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设施建设结合起来,在规划选址时就充分考虑场地建成后的使用和管理,既便于农民群众使用,又有利于安全管理。二是与乡镇、行政村、小学撤并紧密结合。抓住乡镇合并、行政村合并、中小学校合并的契机,或利用撤并后的乡政府、村委会原办公场所和村小学、镇中学原有校舍,翻旧出新;或结合新建设的中小学校、村委会办公场所,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既节约了土地又节省了资金。三是与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紧密结合。把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成为集体育、文化、教育、卫生、娱乐、集会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真正实现一场多用、一室多用,发挥综合效益。

坚持质量,切实抓好工程建设。省和各地体育部门坚持质量第一,强化过程控制,严把“四关”。一是把好建设标准关。编制了《江苏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指导手册》,对建设标准、工艺要求、操作程序、关键环节、时间进度、技术指标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二是把好器材采购关。所有器材公开招标,公平竞争。省体育局着重制定器材质量标准,严格审查器材厂家资质。各市、县体育部门组织政府采购,确保采购的器材价廉物美、坚实耐用,经得起群众和时间检验。三是把好工程质量关。各地严格体育场地建设质量责任制,对工程建设实行全过程管理,确保把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成优质工程、放心工程。四是把好工程验收关。省体育局要求各地严格把关,县级体育部门对所有的行政村进行普查,要求一个不能漏;

省、市两级体育部门进行抽查,要求一个不能差。

建章立制,努力抓好工程管理。各地在建设的同时,就十分重视管理跟进,大部分县(市、区)将乡镇文化站改为文体站,或增挂全民健身中心或体育活动中心牌子;有的县(市、区)在乡镇明确体育专管员,在行政村明确体育协管员;各镇、村基本上都建立了体育场地设施管理制度,有的以村委会为主,有的由体育健身组织负责,有的由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有的由村妇女主任牵头,有的由热心的体育爱好者主动包干,制度上墙,责任到人。

丰富活动,着力抓好工程使用。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省和各地体育部门在抓“建起来”的同时,十分注重“用起来”、“管起来”、“热起来”,开展了一系列小型多样、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村与村、镇与镇、县与县之间的友谊赛、邀请赛热火朝天,基本上做到了天天有锻炼、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季季有交流、常年不断线、阶段有高潮。全省业余篮球联赛、业余乒乓球联赛,各地积极参与,选手踊跃报名,持续八九个月,数万人参赛。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宿迁、淮安等地先后开展了村级篮球赛、乒乓球赛。体育锻炼正成为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促进“四大变化”,建设成效初现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作为提高农民健康素质和幸福指数的惠民工程,看得见、摸得着,投资少、见效快,不仅较好地满足了富裕起来的农民的健身需求,而且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悄然变化,建设成效初步显现。

建设更加自觉。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启动初期,少数人还存在着“劳动可以代替锻炼”、“农民不需要健身”、“现在建,太超前”等模糊认识。省和各地体育部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宣讲政策、了解民意,充分认识到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国家有要求”,“农民有需求”,“体育部门有条件”。省和各地还十分注重用典型说话,通过到已建好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示范村学习考察、比赛交流,让大家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学有方向、干有目标。许多县、镇的基层干部参观后深有体会地说:“早建晚建迟早要建,迟建不如早建,早建早得益”。观念一变万事变,思想一转天地宽。各地真正从“被动建”变为“主动建”,从“消极建”变为“积极建”,从“要我建”变为“我要建”。各地纷纷将原计划五年完成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任务两年内完成,许多县、镇一年就完成了建设任务。无锡、镇江2006年率先完成了全市的建设任务。许多地区不仅按照国家和省定标准建设,完成“规定动作”;而且还主动加压,完成“自选动作”,更好地满足了农民健身需求。

生活更加文明。体育场地设施建在家前屋后,极大地方便了农民健身活动,悄然改变着农民的生活方式。“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现代生活理念过去只是在城里人中流行,如今在农村也广泛传播。“个人少受罪,家庭不受累,省了医药费,有益全社会”的健康理念正成为农民的自觉追求。体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介入农民的生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农民的欢迎和喜爱。新农村、新体育、新生活,健身正成为新农民衣、食、住、行之后的第五生活要素,成为文明生活方式中的一部分。很明显的是,这两年在全省农村,摸牌的少了,摸球的多了;打架的少了,打球的多了;比酒的少了,比球的多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后,很多地方的农民对小康社会的知晓度、满意度有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环境更加优美。各地坚持节约优先、环保优先,把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与村容村貌整治相结合,充分利用荒地荒坡、废弃水塘、闲置房屋,或填平,或翻修,因地制宜,综合整治,变废为宝。既解决了地脏水臭问题,又建成了体育健身设施,美化了村容村貌,使农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武进区村西村只花5个月就将一片臭水塘变成了环境优美的健身活动中心。镇江等市把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纳入精神文明示范村考核内容,纳入农村“双清双美”和环境整治活动的评比内容,努力把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成为农民乐同,成为村镇最美丽、最热闹的地方。参加体育锻炼、讲究个人卫生、爱护生态环境、维护公共秩序日益成为农民的自觉行为,努力把家园建设得天更蓝、山更秀、水更清。

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第6篇

关键词:体育环境体育产业体育消费水平

我国体育消费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消费水平不高,尤其是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占全国人口70%的农民,体育消费额仅占体育消费总额不到30%。因此,从理论上分析,提高农村体育消费水平有很大的可能性。

1.体育消费水平的含义

体育消费水平是按人口平均的体育实物消费资料及体育服务消费资料的数量,可用价值单位(货币)来表示。体育消费水映人们实际消费的体育消费品数量的多寡和质量的高低。

2.我国农村体育消费水平现状分析

据有关资料统计,1997年、2001年,我国城乡体育消费水平分别为年人均134.90元和年家庭平均397.42元,在居民日常生活之外的11项消费支出中处较后位置。尽管这种“平均数”的计算结果,能说明我国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不得不承认自身的差距。然而,突显的问题在于农村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低下。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问居民收人差距较大,农村居民没钱买健康。

第二,缺乏场地、器材、指导员等必要的体育资源。

第三,由于繁忙的劳动和家务,使得农村居民无暇顾及体育健身。

第四,农民具有人员分散,不易组织的特点。

3.提高我国农村体育消费水平的建议

3.1强化体育健身意识

我国正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关于全民健身工程的进展状况,国家体育总局两次公布的调查结果,给了这项标志着中国社会进步与文明程度的系统工程以实事求是的评价。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两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从未参加体育活动的城乡居民分别为65.70%和65%,其中绝大多数为农村居民。因此,强化农民体育健身意识迫在眉睫。

3.1.1加大宣传工作的力度

由于宣传鼓动的力度不够,国家关于开展农村群众体育工作有很多好的政策措施,由于有关部门的行政意识、工作方式、宣传途径的原因,使这些政策措施宣传没有很好地展开。全民计划化了两年的时问做宣传鼓动,但仍有60%以上的农村居民不知晓,距“家喻户晓,人人参与”的要求深远,足以说明我们的宣传乏力。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细致地做好全民健身的宣传鼓动工作。国家关于农村体育的许多好的政策不能只说在嘴上,要让农村居民“家喻户晓,人人参与”,就要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要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3.1.2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

我国农村居民为增进健康而关注体育活动少,而把食、宿摆在第1、第2位,而把体育活动摆在第5位。资料表明我国农村居民体育健身意识淡薄,问题突出。理想的体育运动是实现健康的途径,现代医学和体育科学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起到以下作用:(1)预防心血管病;(2)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3)提高消化系统的功能;(4)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5)降低糖尿病发生的危险性;(6)控制体重与改变体形;(7)延年益寿。

3.1.3树立健康文明的社会新风气

农村居民有其生活、劳动特点,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应坚持与生产劳动、文化活动相结合,坚持业余,小型,多样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科学文明的原则,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开展农村居民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个人活动可不拘一格,贵在坚持。集体活动应突出普遍性、民族性、趣味性、可行性和科学性,定时、定点组织开展。同时加强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教育,弓『导农村居民参与,提高体育健身意识。

3.2强化各类基层组织的作用

由于农村客观上存在场地设施少、时间难以协调统一等实际困难,农村群众体育工作是一个动员面广、涉及面宽的工作,在发挥基层体育管理人员的职能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乡村民兵、妇联、农协、共青团、文化站、乡村医院、乡(镇)企业工会等组织的积极主动配合,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体育比赛和表演活动,扩大体育的影响,提高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做到齐抓共管,共同搞好农村体育工作。

3.3加强农村体育环境建设

3.3.1改革体育场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

我国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约有70%集中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因此,在满足学校教学需要的同时,有必要向农村居民开放学校的体育设施。此举也将大大节约对体育场地设施的投资,提高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率。我国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的问题上,完全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本着国家补助一点、学校收取一点的原则,在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向社会有偿开放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

3.3.2研发适应农村居民使用的小型体育用具与器材

体育健身器材是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重要基础和物质保证。据对在职和非在职的中年人群及青少年学生的不完全统计,在不参加健身运动的诸多因素中,体育器材的缺乏列首位。这充分说明,体育器材在健身事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市场上不断出现占地面积小、功能有针对性、价格适中的体育健身器材,很受社会的欢迎。据有关资料表明,大型多功能健身器材的购买率不足15%,而占地面积小、价格在千元以下、操作灵活、可折叠的健身类和娱乐类器材是消费者的第一选择。这是健身器材市场销售的主流,为大多数健身者所认可。健身器材的种类应满足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消费者的需求,以家庭为覆盖面,在价格、造型、体积上适应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以使全民健身计划更深入、持久、有序地开展下去。

3.4开展野外体育产业等特色项目

我国蕴藏着丰富的户外运动资源,这是我国农村居民的天然的运动场。我国的湖泊、水库面积达1072万公顷,当地居民可以因地制宜,开展多种水上运动。我国的森林面积9491万公顷,山地面积320万公平方公里,可以开展野营、登山、徒步旅行、冬季项目等体育活动。我国的河流流域面积95.5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海岸带面积28万平方公里,可以开展游泳、划船、冲浪、野营、沙滩排球等体育活动。

3.5构建多元化农村体育发展模式

3.5.1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模式

通过农村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终生体育能力,不但源源不断地增加农村体育人口,而且还能为当地培养体育人才,带动当地体育的全面发展,这无疑是农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途径。

3.5.2小城镇体育发展模式

以小城镇体育发展模式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一方面,在现有的小城镇,要充分发挥镇级政府在发展小城镇体育中的作用,建立和健全各种政府体育组织、社团组织,培养体育积极分子和体育骨干,宣传和动员小城镇内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各种社会团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建立地方性的竞赛制度,特别是在农闲时组织镇所管辖的村级体育活动,以形成体育发展的合力;另一方面,把体育纳入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将农村体育事业费和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真正实现体育与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

3.5.3民族体育发展模式

我国农村的很多地区都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良好的体育传统、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内容和方式。因此农村体育的发展要充分利用这些民族体育资源,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培养民间的各种组织机构,根据不同民族的传统和特点挖掘、整理和推广这些民族体育文化,特别要利用各民族的传统体育节日盛会,组织和开展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民族体育项目竞赛,既使民族传统体育节日盛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建设的助推剂,又能充分发挥竞赛的龙头带动作用,带动当地民间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

3.5.4体育旅游发展模式

西部农村地区应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搞好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当前人们追求健康、回归自然、追求新颖刺激的心理,搞好目标定位,把当地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结合起来,打造各种精品体育旅游线路,比如:利用西部地区各民族、各地区传统的节日,开拓体育旅游资源;在西部地区各旅游景区、度假村等开展攀崖、登山、滑雪、探险、野外生存、极限运动等符合当地气候、地形地貌特的体育活动项目,以吸引更多的游客;积极承办国内、国际具有影响力的比赛和竞赛,如近年举行的“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邀请赛”,通过参观比赛和参与竞赛活动积极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第7篇

【关键词】三明市;尤溪县;农民健身现状;调查

0 前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约占全国总数的70%,但农村体育设施只占全国的8%,没有8亿多农民的体育健身,其健身工程实施就没有意义了,因此应该不断加强农村体育,提高重视[1]。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以行政村为主要对象,以经济、实用的小型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为重点,把场地建到农民身边,同时推动农村体育组织建设、体育活动点建设、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活动,构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抓住体育场地这一基础环节,强化政府对农村的体育公共服务,必将有效地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使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本文针对三明市尤溪县梅仙镇丁地村农民体育健身现状进行研究,以期为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为全面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基于课题研究需要,随机抽取部分三明市尤溪县梅仙镇丁地村村民。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1.2.2 问卷调查法

为了调查研究的需要,对三明市尤溪县梅仙镇丁地村500位村民进行发放调查问卷。回收问卷450份,回收率为90%,其中答题不完整的有20份,最终有效问卷为430份,有效回收率为86%。

1.2.3 数据统计分析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认知情况

对农民体育健身的工程不了解的占被调查者的79.77%;听说过的只占20.23%,两者比例相差59.54%,可以说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三明市尤溪县梅仙镇丁地村的宣传做得还是欠佳。经过对未听说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人群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咨询其是否支持该计划的实施开展,结果表明支持的仅占33%;反对的人群较多,占67%。分析其原因,未听说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人群传统观念已经根深蒂固,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政府宣传农村的体育运动知识,锻炼方法力度不够大。

2.2 体育消费的情况调查

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人的体育消费都是用于买运动鞋帽,极少部分人会在体育器材和观看现场体育比赛上过多消费。认为应当转变农民的体育观念,加强对农体体育工作的领导,加强建设农民体育骨干队伍,在农民体育锻炼中起到影响和带领作用。

2.3 被调查者余暇时间支配情况的调查

农民闲暇时间用于参加各类体育活动的人数较少,只占总数的8%,分析其原因,由于体育场地设施少,设备不齐全且质量差,无法满足体育活动和锻炼的需要。其次是人们的体育意识薄弱。但是还是有大部分的人表示如果具备一定的条件还是很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

2.4 平时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

大部分人平时都不参加体育活动,而参加体育活动的只占总人数的24%,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闲暇时间不多,受农闲农忙的影响,没什么时间休息,所以平时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比较少。农民劳动比较劳累,根本没有精力再进行体育锻炼,且农民体育意识比较薄弱,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对电视、广播、电影、标语、等媒体的宣传力度[2],积极开展田间农民体育运动,让更多的人们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

2.5 被调查者不想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的调查

除了体育健身意识是制约农民参加体育健身的因素之外,农村的体育组织等也是制约农民参加体育健身的因素。农村缺乏体育场地与器材是制约农民参加体育健身的主要因素,占总人数的35%,同时没有闲暇时间和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也是制约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分别占21%、13%。另外,经济实力不足和劳动负担过重是农村存在的普遍问题,分别占总人数的25%和6%。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经济基础差、生活水平低的现状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发展的根本性制约因素[3]。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通过本次对三明市尤溪县梅仙镇丁地村农民体育健身状况的调查,可以看到在被调查的人群中只有20.23%的人知道“农民健身工程”,33%的人支持该健身工程的实施,可以看出三明市尤溪县梅仙镇丁地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宣传、开展工作实施效果不佳。

3.1.2 三明市尤溪县梅仙镇丁地村参加体育的人群中在多余收入消费上,农民购买农药等成本的人数最多,而由于缺乏体育意识,用于体育方面的消费很低;在体育消费上多用于买运动鞋帽,极少部分人会在体育器材和观看现场体育比赛上过多消费。

3.1.3 三明市尤溪县梅仙镇丁地村农民在余暇时间支配的支配上大部分用于看电视、听音乐、玩电脑,而有极少部分人用来进行体育锻炼;平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只占24%,主动参与程度不高;农民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较少,对体育锻炼的需求不足,缺乏专门的体育锻炼指导员是阻碍其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

3.1.4 三明市尤溪县梅仙镇丁地村农民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体育场地与器材、经济实力不足和没有闲暇时间、劳动负担过重和对体育不感兴趣等。

3.2 建议

3.2.1 政府应该加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宣传力度,要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和行之有效的宣传方式,广泛宣传和推广“亿万农民健身活动”的重要意义,让广大农民透彻地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使他们能够自觉地加入到群众性健身锻炼的行列中来。

3.2.2 该地区属欠发达地区,家庭人口数量普遍较多,导致了他们生活和经济压力的增大,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投入。支持多种企业经营,为农民提供多种就业机会,提高家庭额外收入;拓宽筹措渠道,搞好经费保障。要积极的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鼓励人们参加体育健身。

3.2.3 应该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强化农民健身意识;建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维护与保养制度;不断加强对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转变农民单一的体育锻炼目的。还应该建设一支农民体育骨干队伍,带动农民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体育健身锻炼上来。

3.2.4 各级体育部门要因地制宜的鼓励和发展农民传统体育,对农民喜好的优势项目进行良好的实施与发展,较多的开展农民体育运动会,甚至可以在田间举行,提高大家的参与热情。体育工程的开展过程中必须符合农民自身的选择与所好项目,不脱离农民的自身特点,真正做到让农民的健身需求得到满足[4]。

【参考文献】

[1]袁文惠.我国新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状况与发展策略[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4):399-400.

[2]朱家新,黄瑞国,林朝晖.福建省农村体育和谐发展的社会学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6,3:21-22.

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第8篇

摘 要 文章通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发展现状的思考,力求找出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因素,提出建设性建议,为推动农村体育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拓思路。

一、问题的提出

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又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以人文本,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决定。2010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深化农村改革、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以及进一步增加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投入的指示,并决定在2010年,中央财政对“三农”计划投入8183亿元,比上年增加930亿元,地方各级财政也要增加投入。党和国家对农村发展实施更加优惠的政策并不惜重金加大投人,最终目的在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进程,促进和谐社会目标早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包括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主体方面,体育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实施农村体育健身设施工程,发展农村体育事业,不仅可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更可以繁荣先进文化,引导农民移风易俗,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农村体育非常必要,对于引导农民走向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现状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l5年以来,农村体育发展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下虽也出现令人欣喜的局面,例如农村体育设施有所改善,农民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有所提高,但就目前来看,其发展依然非常缓慢,突出表现在缺乏管理和科学指导、场地器材匮乏、农民群众体育参与意识较差、参与比例较小等方面,远远滞后于城镇体育发展水平,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体育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以河南省为例,通过对河南17个地级市的80个农村的调查统计发现,25周岁以上每年参与体育锻炼达到两次以上的只占7.15%,而且大部分是因为身体疾病而开始参与体育锻炼。农村体育现状不容乐观,各个方面有待改善。

三、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因素

3.1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是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瓶颈

物质是文化的基础,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物质基础的支持。现实情况是,我国农村工业化水平不高,当前农村生产力还非常落后,农民群众生活还不够富裕。2010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实际增长9.8%和8.5%。虽然农民人均收人有所增长,由于物价上涨,农民在土地及子女等方面的投入也大幅度提高,实际可支配收入是非常少的。但由于经济水平较低,迫于生活压力,广大青壮年农民主要忙于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多数是老人、妇女和小孩,这也是农村体育参与者老龄化程度较高的重要原因。在传统观念和繁重农活的双重压力下,大部分老人和妇女无暇顾及体育锻炼,这些现象的出现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体育工作面临着新的难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瓶颈。

3.2体育资源缺乏,场地、器材严重不足是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直接原因

从事体育活动,离不开体育场地和器材的支持。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虽然我国农村体育工作的重点已从县逐步转移到乡镇,且逐渐向村庄延伸,但就目前来看,大部分村庄还没有体育基础设施,个别村庄只是配备了极少的健身器材,农村体育场地、器材极其匮乏,而且大部分集中在乡镇或学校,由于投入较少,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根本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的健身需要,很多农民在田间地头、自己庭院、草地树林间等场所从事身体活动,健身的可持续性无法保障,直接影响到农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通过各级政府的投入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把体育场地建到农民身边,提供最基本的健身条件,为农村体育组织的建立健全开展提供平台,将有效地推进农村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使广大农民能够享受到基本的体育服务。HtTp://

3.3管理机制不健全是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突出特点是随意性、自发性,缺乏科学指导,更多的参与者是“疾病在先、锻炼在后”,为治疗身体疾病而参与体育锻炼,很多人在疾病稍有好转便忙于生计而停止锻炼。各个乡镇缺乏专管人员,虽然有很多乡镇安排有一定的工作人员兼管群众体育工作,但由于群众体育发展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短时间内很难出现绩效,因此,很少有人真正做到真抓实干,缺乏与农民的沟通,不了解农民的健身需要而疲于应付上级部门。因此,农村的体育工作缺乏管理性,农村体育服务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已经非常突出。

3.4体育文化落后、群众体育健身意识较差是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突出问题

我们的体育文化在承认传统的同时,是在多样化的基础之上的发展。长期以来,在我国的部分农村,既没有很好地继承原有的体育文化,更没有让原有体育文化多样化。我国农村教育水平较低,导致思想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对健康正确认识,在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下,还有相当一部分人错误地认为参与体育锻炼是为了治疗身体疾病,田间劳动可以代替体育,把体育仅仅看做是一项“体力活儿”或者医生所开的药方,从而导致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强,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突出障碍,直接影响着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

3.5国家对农村体育投入的经费不足是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表示:关于国家对体育投入的经费,每年为8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了5000人的工资、办公费用、体育科研和外事接待费用。另外,通过体育的发行,每年获得8亿元,但这8亿元的60%都是反馈给全民健身、农民健身工程。虽然中国每年对体育的投资达到了16亿元人民币,但竞技体育和城镇却拿走了一大半,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用于发展农村体育,又因农村人口基数较大且地域广阔,平均到7.6亿农民身上,每人只有几角钱,所以分散到各村各人的数量却极为有限,很难满足广大乡镇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仅依靠国家现有投资来发展农村体育还不现实。而我国农村还不富裕,农村在体育方面投资甚少或基本不投资,国家对农村体育的投资又远远不够,这是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这一意义上说,农村体育投入不是低廉的,相反是非常昂贵的。

3.6治标难治本是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潜在因素

近年来,“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展比较快的省份和地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些地区的农村工业充满活力、发展迅猛。在我国消费品市场上,很多知名品牌,都来自于这些地区的“农村工业”。从他们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只有做大做强农村工业,富裕农民,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经济支撑和雄厚的财力支持,农村体育的发展才具备了物质条件。在农民生活不富裕、农村不具备经济和财力支持的情况下,即使体育场地充足,迫于生计的农民群众锻炼意识也难以增强,锻炼时间也难以保证,农村体育的发展也难以具备可持续性。

四、对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建议

1、改变以往就体育而论体育的发展思路,把着力点放在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村经济、文化水平上,让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真正富裕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体育发展滞后的现状。可以依托城市和工矿企业,积极开拓农村体育投资渠道,深入领会“城市反哺农村”的内涵,想方设法让城市资本向发展农村体育靠拢,从而解决农村体育经费投入不足问题。

2、抢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大农村体育文化投入,积极推动体育场地、器材建设,建立“村村都有体育场”工程,为农民参与体育健身创造基本条件。并且要加大农村体育的宣传力度,让农民真正了解体育对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做到自觉参与体育活动,使体育真正成为农民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