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7 15:06:36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第1篇

摘 要 新农村建设是破解我国“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举措,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新意。在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的过程中,必须对几个关键问题进行把握,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城市化 统筹城乡发展

一、背景及意义

当前,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障碍,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局面,必须要寻求新的思路与对策。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

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破解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逐步改变二元城乡结构;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促进农业现代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及扩大内需;有利于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构建真正的和谐社会。总之,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复杂、系统工程,也是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

二、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及新意

1.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的描述集中体现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中。这20个字体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与政治文明的高度统一。具体来说,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为此,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走农业产业化之路;生活宽裕,就是通过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过上宽裕的小康生活。为此,要适宜发展二、三产业,大力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乡风文明,就是要营造文明和谐的乡村家园,使广大农民自觉践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村容整洁,就是通过治理农村中脏乱差的状况,使得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管理民主就是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利。

2.新农村建设“新”在哪里?

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制定“二五”和“三五”计划时,就曾提出过新农村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在1982年、1983年和1984年的三个中央1号文件,1987年中央5号文件和1991年21号文件,都提出过相同或相似概念。但这次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诸多新意。首先是指导思想新。将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并体现和谐社会的要求。其次,时代背景、发展阶段新。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增强,GDP及财政收入等大大增加,我国已经进入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再次,机制、思路新。从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出发,提出了农村工作的新思路。最后,新在目标全面、综合。这次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出发,提出了农村工作的新要求。可见,现在的新农村建设与过去相比是截然不同的。

三、几个关键问题的把握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极为复杂、综合的工程,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要想顺利推进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事业,必须要认真思考、回答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进程相悖吗?

当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不断升温,这是不是与我国多年所提倡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推进城镇化相悖呢?是不是说,新农村建设好了,农民就可以留在农村了,就不需要城市化了?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现在所提出的建设新农村,一个重要基点就是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国工业化水平不高,城市化发展更加落后,所以导致大量人口滞留在农村,潜伏着一系列社会问题。促进农村人口进城和推进城市化,是一个不可逆反的大战略与客观进程。但是,大量的农村人口在短时间内迅速转移是不现实的,也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我们当前所进行的新农村建设起到缓冲这一矛盾的作用,能够使得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合理、有序推进。总之,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内涵关联了加速城镇化进程的本质规定,它不是要否定城市化道路,而是在城市化进一步发展中,重点加强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工农和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

2.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范围如何界定?

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发挥什么样的功能?市场的作用与功能又界定在哪些领域?这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肯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而政府的角色被界定为“守夜人”。

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已经进行多年,伴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也逐步得以确立。具体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站在城乡协调发展的角度,本文认为“看不见的手”原理关于市场与政府作用及分工可以引以为鉴。具体来看:就政府来说,应该在提供公共物品及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并增加有效制度供给,创造并维护稳定、有序的环境。就市场来说,应当充分保证其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要使其在可行的范围内,对劳动力、土地等资源进行富有效率的配置。

3.谁来建设新农村?

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其主体毫无疑问是农民自身,但是对此绝不能教条化、绝对化。建设新农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人才的缺乏也是一个重要瓶颈。那么,农村自身能够满足吗?建设新农村一定是靠农民自己吗?如何才能吸引资金、人才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

显然,单靠农村、农民自身,难以完成这样一件艰巨的历史任务,很重要的,我们要靠城市的带动。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按照市场原则的思维,本文认为,建设新农村要靠城乡各种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与合理配置,实现优势互补。城市里的人才、资金等要素,可以根据趋利原则流到农村,与农村土地等要素相结合,使其发挥最大效应。政府也可以因此而减轻很大部分财政压力。为此,必须要有各种政策、体制的配套改革。

4.建设新农村仅仅是为了使得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吗?

毋庸置疑,“新村”建设,改善村容、村貌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但却远非新农村建设的全部,也并非其最本质的内容。如前所述,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是服务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这一大战略的,是为了实现合理、有序的城市化。要实现这个目标,最根本的应是实现城乡经济的对接与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此,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状况的改善、农民收入的增加才是整个建设的中心和根本任务。农村的生产发展必须要纳入市场经济的框架,发展农村的市场组织,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之路。

新农村建设不是孤立来进行的,必须把它统一到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总体进程中,必须与我国的市场化改革相结合,最根本的目标是实现城乡良性互动与一体化发展。建设新农村一定要跳出农村本身这一狭隘思维,站在更高、更全面的角度来界定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边界,使其发挥各自应有的功能。要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树立市场的思维,重视市场的作用,使市场机制在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与组合中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

四、政策建议

在对以上几个关键问题进行分析与回答后,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改革户籍制度,建立统一的人才、劳动力市场

要尽快打破限制城乡、地区人才、劳动力流动的各种壁垒,建立跨地区、跨城乡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要对现行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进行改革,逐步取消现行的户籍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这里所要求达到的人才、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是就城乡双向流动而言的。

2.界定政府责任,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

如前所述,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在于公共物品、服务的提供,增加有效制度供给,并创造、维护稳定环境。我国是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权限以及资源占有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必须合理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的责任。具体来说,中央政府主要应该做好大环境的建设,包括政策的制定,全局的把握与科学指导,行政、土地、金融、财政等各项制度的改革,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的建设与完善。地方政府应在农民培训、村镇环境治理、产业结构调整等小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在履行国家政策法规方面发挥应有功能。

3.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作为生产资料和市场要素的土地。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流动,广大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浪费、荒芜的现象。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越来越成为稀缺的生产要素。因此,怎样有效的发挥土地最大效用,解决当前矛盾,成为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显然,改革现行土地政策、制度是突破口与着力点。土地政策既要满足新农村建设、发展农业的需要,又要满足城市化的要求,并使得二者在逐步取消二元结构中达到和谐。本文认为,应当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在明确农村土地产权的基础上,建立规范、统一的土地流转市场。要取消城乡土地价格二元制,严格控制地方政府行为,规范土地征用制度。在适当条件下,对农村建设用地制度,甚至农村宅基地制度等具体制度进行变革。这样,既能保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进程,又能有效地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实现规模化经营。

4.走农业产业化之路,积极发展二、三产业

新农村建设最本质的目标就是发展农村经济,承接城市经济,实现城乡经济共生的良性互动,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可以看出,提高经济水平与层次是关键。为此,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应加快农业科技的开发与应用,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的产业竞争力。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其带动作用。同时,要根据各自资源与优势,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建设新农村是一个有机联系、有序推进的过程,必须要考虑到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阶段,并做到规划先行。本文的分析只是对几个关键性问题的把握,但还远远不够。其它的政策建议如积极发展小城镇,农村村舍的适当集中,发展农村教育等也不胜枚举。为此,需要做长期的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武元."新农村"探索.社会科学研究.2006(05).

[2]王钊.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的关系.改革.2006(07).

[3]蓝光喜,聂爱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政府责任.中国行政管理.2007(07).

[4]高云虹,何晓琦.走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认识误区.改革与战略.2006(09).

[5]任志军.构建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有效互动机制.农村经济. 2007(10).

[6]赵德起,吴云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政府角色定位.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3).

新农村建设第2篇

**时期,我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以“五通”(通路、通水、通电、通讯、通广播电视)、“四改”(改房、改灶、改圈、改厕)、“三清”(清垃圾、清路障、清庭院)为切入点,按照“四个向农村”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城市建设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突出抓好“十大战略”,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强化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基层组织建设。

主要目标是:到**末,地区农业总产值达到27亿元,年均递增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18元,年均递增6.5%,每年增加270元以上。**年,将鄯善县建成全疆首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县,全地区至少建2个示范乡,8个示范村;到2010年,全地区至少有30个村基本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确保我地区新农村建设走在全疆前列。

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年以来,地委、行署认真贯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领农业农村工作,进一步加强领导、完善措施,强化落实、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业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年,地区农业总产值实现22.7亿元,增长11.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953元,增收285元。**年计划农业总收入34亿元,增长8.65%。上半年,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总产值7.6亿元,同比增长10.6%。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大,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年完成抗震安居房9295户,**年上半年已开工3995户、竣工2445户;**年启动农村安全饮水项目8个,解决不安全饮水人数1.7万人,**年上半年启动农村安全饮水项目3个,可解决不安全饮水人数0.6万人;已完成农村公路建设项目4个、通达公路项目7个,建设里程254.87公里;6个乡镇卫生院的改扩建已基本完成;学校危房改造完工建筑面积1.03万平方米,在建面积1.36万平方米;启动项目校17个,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

我们的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领导,建全组织机构。地、县(市)、乡(镇)相继成立了由党委、政府一把手分别任组长和第一副组长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抽调精干人员,充实工作队伍。各职能部门根据各自职责,把新农村建设任务逐级分解,层层落实,逐步形成了“上下同心、左右同力、各级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是完善措施,强化政策保障和规化指导。为充分体现政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地、县(市)和相关部门主要领导进村入户调研1000多人次,在此基础上出台了《地委、行署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吐鲁番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期工作安排》等一系列文件,加强了政策指导。各县(市)、地直各职能部门结合实际分别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和措施,保证了政策的统一性。同时,为加强规划指导,我们已委托自治区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做地区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预计7月底完成;地直各相关部门的专业规划已经基本完成。

三是广泛动员,营造新农村建设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的先导作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加大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力度,在全地区营造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鄯善县组织1.26万人次开展了“全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劳动周”活动;托克逊县组织各族干部职工修建白杨河工程,掀起了新农村建设的热潮。

四是狠抓示范,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机制。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带动”,不断加强对自治区级新农村建设试点县--鄯善县的指导,并在资金、项目、技术、培训等方面向鄯善县倾斜。同时,鄯善县对3个试点村和21个建设村实行四套班子领导责任包干制,积极配合自治区、地区抓好试点工作,推动了县域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年,鄯善县农业总产值完成8.1亿元,增长13.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090元,增收290元。目前,委托新疆农业大学编制的《鄯善县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初稿已编制完成,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及乡村文明建设规划正在编制。自治区级试点村--连木沁镇巴扎村及2个示范村的村容村貌整治已初见成效;远程教育设施在全县各村已正式投入使用。

五是实施“十大”战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第一,实施农村劳动力“农转非”战略。加快培育发展非农产业,拓宽“农转非”渠道,广泛开展“村企结对共建”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年,全地区转移农村劳动力6.5万人次,创收6630万元。今年上半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1万人次,实现转移就业1.3万人次,创收4740万元。目前,全地区已有63个行政村与70家企业建立了结对共建关系。第二,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重点围绕农副产品加工、保鲜、储运、销售等领域的开发建设,积极培育壮大现有农字号龙头企业,现已拥有4家自治区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自治区级扶贫龙头企业。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政策扶持,河南登山、宋峰物流等企业的保鲜库项目建设已相继建成,蓝泰果业二、三期工程正在开工建设,保鲜库建设规模日益扩大。近两年,全地区新增保鲜库容2万吨。注重引进红枣、哈密瓜、葡萄等精深加工企业,组建红枣、哈密瓜、设施农业等协会和农民合作组织,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第三,实施“退粮还经”和“退棉增效”战略。按照“耕地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和“优质、高效、安全、低耗”的要求,出台了发展设施农业、种植高效经济作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户种植经济作物的积极性。两年来,小麦面积由2005年的11.9万亩分别减少4.6万亩、6.4万亩,今年除托克逊县仍有8000多亩小麦外,其他两县(市)小麦种植已全部退出。今年棉花种植面积23.9万亩(其中套种16万亩、单作棉7.9万亩,分别比上年增长60%、下降44.8%),比去年减少2.8万亩。今年小麦、棉花退出的9.2万亩耕地,重点发展了林果、蔬菜、孜然、西甜瓜等高效经济作物。第四,实施“设施农业”战略。截止**年底,设施农业已发展到8.1万亩(其中:普通节能日光温室2.8万亩、连栋大棚1.8万亩、拱棚3.5万亩),已建成5个万亩以上相对集中连片的设施农业基地、6个千亩设施农业基地,形成了蔬菜及育苗、哈密瓜、西瓜等专业化基地。全地区设施农业从业人员约1.6万人,其中本地农民占65%以上。设施农业亩均效益6400多元,农民人均达到1300多元。今年,我地区计划新增温室8000亩。第五,实施“哈密瓜品牌”发展战略。**年,地区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哈密瓜品牌战的实施意见》,成立各级哈密瓜协会组织,科学制定规划,配套完善政策措施。利用中央电视台、湖南卫台、新疆卫视等媒体广作宣传,提高吐鲁番品牌哈密瓜的市场影响力。由瓜协统一供种、供肥、制定销售价格,统一提供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制定生产和质量标准、组织销售、加工,注册并使用“楼兰神”牌哈密瓜。建立全疆首个哈密瓜质量安全信息追溯系统,形成了产销一体化的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网络,着力打造“楼兰神”系列哈密瓜品牌。今年,地区安排了3000亩精品哈密瓜,全部实行标准化管理。第六,实施“特色林果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葡萄、红枣、石榴等具有吐鲁番特色的林果产品。**年,全地区计划新发展林果业面积4.8万亩。已新植林果10.56万亩,其中新植红枣7万亩、葡萄3.07万亩。第七,实施“农区畜牧业”发展战略。以发展现代畜牧业为目标,以良种繁育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市场体系建设及科技服务工作为重点,加快农区畜牧业发展。今年计划育肥牛羊300万只标准畜,上半年已完成牛羊育肥152.8万只标准畜。由于受价格拉动的影响,农牧民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高涨,促进了牛羊育肥的快速发展。第八,实施“农业节水”战略。出台了《关于加快节水农业发展的决定》等节水政策,建立了供水计量、水价、节水补偿、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和节水灌溉工程管理等有效机制。抓好渠道防渗、低压输水管道、滴灌、膜下灌为主的节水农业工程建设。今年共安排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目前已全部落实到地块。第九,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激励农业科研单位,放活科技人员,西甜瓜嫁接技术、温室套种西瓜栽培模式等一批技术攻关和推广成效显著。不断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今年上半年完成农民就业技能培训8002人次,引导性培训24876人次,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0674人次。

六是加大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地委、行署决定从**年开始,地区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确保占到年度地方新增财力的1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确保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每年确保占到15%以上,并逐年提高比重。**年,地区财政共安排支农资金4550万元(不含自治区专项)。同时,对年收入低于5万元的42个行政村,从**年起,地区连续3年每村每年安排2万元资金,各县(市)每村每年配套1万元,以支持其发展集体经济。各县(市)也结合实际,围绕农村工作重点,加大了财政支农力度。

七是搞好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基层政权。创新和丰富了基层组织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内容。以乡镇党委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乡镇党委班子,全地区26个乡镇党委班子共配备党委委员210人,其中党委书记26人、副书记72人。加强农村村党支部书记、农村优秀党员两支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素质培训工作,共培训乡村干部7653人次。试行了村干部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全地区168个行政村的327名村“两委”正职纳入了村干部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范围。

八是严格考核管理,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地、县(市)把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终考核,凡是对新农村建设不重视、不支持的单位和个人,考核时一律取消评优资格,并与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和提拔任用挂钩。通过落实考核机制,广大干部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形成了齐抓共管、共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局面。

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在新农村建设中一部分农村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不同,做法各异,出现了认识不统一、不到位、不全面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建设主体的模糊。有群众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行为,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群众只是配合。二是建设内涵的曲解。部分村组干部和群众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盖房子,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三是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资金投入问题,老百姓手中没钱,只能靠国家拨款等等。

(二)县乡村三级财力吃紧,投入不足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税费改革后,农村的集体财力大减,转移支付仅仅能维持乡村两级的基本运转,加之大部分乡村有一定数额的历史债务,难以有更多的财力投入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困难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建议自治区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

(三)农民素质偏低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建设的收益者。当前农民中还存在“想致富,没门路,想打工,没文化,想发财,没技术”的问题,难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民培训还受师资力量、培训经费等方面的制约,培训工作难度较大。建议自治区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和激励措施,加大对农村广大干部的培训教育。

(四)新农村建设规划还不够科学规范。规划是龙头,但目前乡镇村做的规划只是根据乡村实际情况自行制定的,不够规范和科学,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

(五)支农项目资金存在分散使用的倾向,降低了资金使用的效益。建议自治区尽快出台支农项目资金捆绑使用的政策措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今后工作的打算

1、强化对新农村建设试点县、乡(镇)、村的指导和扶持力度,确保**年完成自治区级和县(市)新农村试点各项任务。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和聚集,着力形成符合我地区实际的城乡互动、工农互促、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新农村建设第3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更好地体现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措施。一年来,各镇各部门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生态良好、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全面加大建设新农村的工作力度,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面貌改善以及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都取得了突破。特别是全县27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更是多方筹措资金,扎实推进以“五改五有五提高”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发生了日新月异变化,对此,县委、县政府是充分肯定的。对今后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刚才****同志已作了详细部署,我不再重复。下面,我就如何进一步深刻理解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再谈几点意见:

一、立足增收与富民,做好农民最盼望的事情

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战略重点,也是广大农民群众最迫切的愿望。我多次在会上强调,我们建设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不仅仅是社会主义新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按照“减少农民、缩小农村、农产品进超市、农民进城市”的工作思路,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来抓。

一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要做大做强我县粮油、蔬菜、畜禽、水产、林果等传统产业,做亮做特春甜桔、蜜李、山楂、茶叶、三黄鸡、蓝塘猪等特色产业,形成产业带、产业群和块状经济新格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加快品种、技术和设施更新,加强市场对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订单”农业和外向农业,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要加强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组建农产品行业协会,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程度和服务水平。要以现代化工业理念经营农业,大力开展农业招商,鼓励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发挥牵引和辐射作用,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服务、产品流通和深度加工等前延后伸产业,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和综合生产能力,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二要不折不扣落实惠农政策。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先后出台了“三减免、三补贴”为主要内容的直接惠农政策,切实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党的十七大特别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巩固完善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大幅度增加农业农村投入。各级各部门要把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农机购置补贴,以及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农村最低社会保障等支农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做到不走样、不截留,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增加收入。

三要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省委、省政府实施“双转移”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加的重要渠道。当前,我县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和结构性过剩并存,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上,根据市场需求,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城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尤其要提高大龄农民的就业能力。今年,省委、省政府为推进劳动力转移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比如规定凡具备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可申请把户口迁入务工的所在城市。因此,要鼓励农民参加职业技术等级考试,有关部门要简化职业技能鉴定认证手续,减免发证费用,让农民洗脚上田,真正实现“输出一人、脱贫一户、搬出一家”的目标。与此同时,要通过宣传发动、典型示范、政策引导、服务帮扶、载体集聚等有效措施,营造优越的创业环境和浓烈的创业氛围.充分调动农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农村能人施展才干、创业致富,在广大农村形成“个个学技能,人人争创业,家家谋致富”的良好局面。

二、立足建设与整治,扎实推进“农村清洁工程”

当前,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居环境“脏、乱、差”较为突出。为此,我们要按照《****县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宜居新农村工作方案》(紫办发[2008]22号)的要求,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一要舆论先行。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的意义、目标、任务、政策,使“农村清洁工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新闻媒体要开辟专题专栏,及时报道各镇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让厂大农民理解政策、配合全局、推动建设,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的积极性。

二要分类指导。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一村一策、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科学制定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的措施。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抓好县、镇示范村建设,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农村清洁工程”顺利进行。

三要强化整治。扎实开展“治理农村污染源,建设新农村”活动,通过在全县新农村示范点开展以整治污染源、建设垃圾收集池和建立环卫队伍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活动,发挥以点带面辐射效应,引导和帮助农民解决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流、畜禽乱跑等“五乱”问题,使示范村达到“三无四有五好”标准(“三无”,即无暴露垃圾、无污水溢流、无宜林荒山;“四有”,即有村庄规划、有卫生村规、有环卫队伍、有环卫设施;“五好”,即基础设施好、污染治理好、村容卫生好、绿化生态好、村民意识好),给农民一个蓝天碧水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立足安康与和谐。为农民提供最需要的服务

新农村建设不仅要体现在生产发展、环境面貌改善上,而且要体现在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上,让广大农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文化、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农技推广等社会公共服务。当前,农民非常盼望安康幸福的生活,需要得到的社会公共服务内容很多,范围很广,在目前的条件下,我们要先做农民最需要的事,做农村最急迫的事。要在农村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加大力度,尤其要做好农村扶贫济困工作,让特困人群享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比如农村合作医疗,这项工作符合老百姓利益、很受老百姓欢迎,要进一步扩大覆盖面,让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百姓。各级党委政府、各涉农部门要改进作风,改进服务态度,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切实为农民办几件实实在在的事,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坚决杜绝坑农、害农的行为,真正让农民得实惠,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四、立足教育与引导。营造农村良好风尚

新农村建设第4篇

1998年10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从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

应党的要求,全中国开始实行新农村建设。我们将视线锁定到到北京市延庆县的名叫“龙聚山庄”的村子。在北京这个行政中心的生态区里,这样一个村子从中脱颖而出。

“龙聚山庄位于北京素有“夏都”之称的龙庆峡风景区,小区北靠冠帽山,东依石京龙滑雪场,南濒万亩妫川平原,整个小区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风景秀丽,绿化率高达45%,容积率0。38。龙聚山庄温泉大社会以优美的环境和卓越的配套设施为现代人休闲度假、安度晚年、投资保值的理想去处”这是百度百科对龙聚山庄的介绍。是的,倚在半山的别墅,娱乐设施应有尽有,生态环境质量高。对于这样的诱惑谁又能抵挡得住呢?但又怎能想象得到,十三年前的龙聚山庄竟是延庆县最贫穷的村子之一。据说,龙聚山庄旧称小鲁庄,是一个又破又旧的小村子,这片楼房别墅区,之前是一片山地。现在看起来却是如此的豪华大气,可见,党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和村长对村子的所投入的感情。

龙聚山庄对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步就是以住宅消费为突破口,在半山腰以及山底处建设别墅区,不仅使没有工作的村民都有了可靠的收入来源更随着城里人定居郊区,既缓解城区人口压力,也拉近了城乡之间差距,推动本村自身的城镇化。使新农村建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带动本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些年来中国也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很多的城市人口都愿意去郊区生活。龙聚山庄也没有放弃这个机遇,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入住龙聚山庄,村里开始担心安全问题。便在村子内部招收保安,既保证了村民的收入来源也强化了村子内部的治安系统。

随着不断的投入与发展,龙聚山庄便回归本原。让每个村民都住好房,每个劳动力都能得到就业——这是龙聚山庄永不放弃的追求。山庄根据村民住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拆迁补偿办法。本着一切以民为本,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去与村民沟通,尽可能的不让村民吃亏。这一计划极大程度的收拢了民心,也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脚步。

新村建设极快的与当地的其它产业相辅相成,合理布局,成功地带动了各行业的发展,实实在在的提高了村民收入。龙聚山庄通过新农村建设,出现了很多的用人岗位,现在有很多村民在物业管理、建材运输销售、餐饮旅游、商品零售等部门就业,直接解决了本村劳动力220余名,本地区的劳动力1000多名。

新农村建设的加快,也出现了一个难题就是:老龄化问题严重。村里及时发现便制定了,老人养老和干部退休等一系列福利措施,现在50多户60岁以上老年夫妇已免费住进老年公寓;3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在温馨家园吃住养老。本村的学生和老人每年可得到村委发放的600-1000元的教育补贴和养老补助。

其实,可以观察龙聚山庄的发展史你会发现真是建设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民心。维持有法有情的邻里亲情、有钱有乐的小康家庭、有血有肉的党群关系、有花有草的山村环境、有形有色的发展空间,让百姓安居乐业、和谐稳定,才是建设新农村的制胜秘诀。

新农村建设第5篇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新要求,结合实际,我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拟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重点抓好**洲青苹示范园区建设,培育主导产业,抓点带面,辐射全利;以养殖大户为龙头,按照“政府引导、信贷扶持、龙头带动、大户支撑”的思路,大力发展养殖业两年内全村牛存栏达到200头,生猪存栏达到1000头;同时,要通过建立农村各类经济协会、建立支部示范园区,促进全村种植、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二)、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抓好全村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人畜饮水、乡村道路、电力通讯等农村公共服务项目。继续争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飞以上代赈、西部人饮解困、重点村扶贫、沼气能源开发等项目。**年,全村力争新修生产用路3公里,建设沼气池30口,新修引水渠1000米,扩大灌溉面积200亩,积极争取实施国家土地开发整理100亩。进一步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条件和环境,全面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农村生活条件。

(三)、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充分发挥中小学教育网络作用,抓好党员电教科技致富工程,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的培训。通过举办培训、发放科技资料、聘请专家专题讲座和组织参观等形式,多渠道组织培训,发挥现有党员科技示范户、农民致富能手、乡土人才的典型引路作用,召开经验交流会,结合基层党的建设,大力开展“三培养”活动,让党员和农民群众普遍掌握发展农村经济的一技之长。

(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步伐

首先以文明路建设为重点,狠抓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努力改善人居环境。一是围绕村庄主干道栽植风景树,进行绿化美化,修建排水渠;二是集中抓好未硬化的2公里道路建设,方便群众的生产、生活;三是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抓好村容村貌集中整治,修建公共垃圾池5个,清除现有违章占道,治理柴草、沙石乱堆乱放现象;拆除违规建筑,制定村庄建设规划,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人力、财力浪费,使村容村貌逐步走上规范化管理轨道。其次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为载休,全面加强软环境建设。搭建多种平台,开展“文明新风进万家和“环境美化,庭院绿化,街道亮化,人际关系和谐化”创建活动,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建设,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树立良好的社会新风尚,开展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信用户评选活动。通过各种活动的有效开展,进一步提升村民的文明化水平。第三是深人开展“平安**年”创建活动,健全村级治保调解组织,设立治安中心户,定期排查民间矛盾纠纷。组建巡逻队,开展联防联保活动,维护社会稳定。

(五)、加大劳务输出力度

劳务输出成本低、风险小、见效快,是当前增加农民收人最快、最便捷的方式。今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正式颁布,这是中央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又一重大决策,对于切实保障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实践证明,劳务输出是提高农民智力,加快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人口压力变为人为资源最好的一项举措。

(六)、强化民主政治建设

新农村建设第6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会计体制;农村会计;体制建设

农村会计体制主要是指农村地区在其发展的一定时期内依据其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其会计工作进行调整和干预等在制度和管理体制上的作用,以及根据这些内容所制定的规范制度,主要包括领导制度的建设,责任人员的管理和涉及到的相关制度的制定等三个方面。[1]而目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要求各种制度的建设要适应发展的变化和需求。根据变化来调整这些制度,实现会计体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从目前这一工作的开展来看,还无法满足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整体规模的扩大,所以会计管理体制的规范化是新农村会计改革的必然要求,也对会计体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农村经济环境的特殊性,这些地区的会计体制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结合这些实际情况,分析新农村视角下会计管理体制存在的相应问题来找到解决办法,加强路径研究。

一、新农村视域下农村会计体制建设的必要性

(一)保障现代农村各项经济活动的稳定开展

当前形势发展中,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在逐步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在人员收入上,也从传统的耕种为核心的基础上发生了明显的结构的变化,不仅有国家对于生活各个方面的补贴,也包括来自各方面体制化的集体经济收入的分配。同时,对于支出层面的内容来说也不仅限于日常管理上的支出,还有整个农村体系下的医疗保障、社会保障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支出等。这些经济结构性的变化也对会计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根据这些变化来调整其管理模式,这样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保障新农村发展中各项经济活动的稳定开展。

(二)加强农村会计实际业务的处理标准规范化的要求

基于农村的历史特殊性,这些地区对于会计的实际做账标准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没有系统规范的会计实务处理标准。首先,从流程上讲,农村地区在记账的方式上,多采用的是每天记载金钱或货物出入,不分类别的账目,也就是流水账的形式,并按照一定的时间跟相关部门进行报销,而对于报销后实际的经济内容的明细分类等的记录就会由于从业者自身的差异导致这些详细分类的科目记录各不相同,对于会计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其次,在监督管理力度上来说,在处理财务公开的实务环节中,因为会计实务标准的不规范,很多农户对于这些复杂繁多的账目无法理解真实的情况,这就导致了财务公开这一民主监督形式的开展困难诸多。[2]对于会计人员更多的实务处理上都是为了迎合上级的想法,这些人为的因素也同时导致了整个农村在会计实务的规范化道路上越走越远。

(三)填补我国在现有的会计制度建设不足的需求

现在目前我国很多会计法规的制定和颁布实施,例如最新的会计法,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等,还有一些关于乡村财务在实际管理中的财政部颁布的通知以及村以及会计委托工作的管理办法等补充措施的出台,虽然这些制度的出台为农村会计制度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整体来看,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所以进一步完善农村会计体制建设,可以使得会计制度的发展和实际经济水平的发展紧密结合,会计制度的搭建更加能体现经济发展的变化,实现与时俱进的系统化的体制建设。

二、我国农村的会计体制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从整个农村会计体制目前的状况来看主要的运行模式大多都是采用村一级的委托会计为主,这样的模式能够在某些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会计体制管理混乱的局面。但是从整个农村会计管理发展上来看,还是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基本管理工作薄弱,账目处理杂乱无章

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财务基础工作的混乱以及基本管理工作的薄弱一直都是阻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委托会计的机制在短时间内很大程度改善了一些地区的收入和费用记录的不规范以及不严格的问题,不过总体上来说这种模式并非长久的办法,而且效果也不明显。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很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新的特点对会计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举例讲,各种票据的整理划分;很多程序流程在事项上的具体的描述;以及涉及到审计造价和招商投资的财务确认;已经制定的制度的要求未能履行,大量的现金支付;在收入和费用的预算设置缺乏经验;费用消耗额度的管理不够严格;很多招待费用和日常职务花销的预算比例高,补贴发放混乱,报销范围和标准放大化;固定资产的清查和财务档案等文件的管理制度无法得到落实。

(二)会计管理的监管机制不健全,基层内部执行控制混乱

因为很多历史性因素的影响和传统思想的制约,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地区都对各种经济活动的相应的财务管理缺乏经验和理念,都是粗放型,松散型的管理状态。[3]很多领导干部在工作管理上人为方面的因素过大,很多内部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还需要加强。例如在会计过程中,怎样处理双方的责任和权利的划分;和经济活动中往来账户的对账,各项资金的收入管理;怎样在群众面前真实透明的展现财务运作的情况;以及对于重要项目、专项决策、换届选举等审计处理;这些相关问题的内部监管都没有完整的控制标准。在农村经济体系中,对应的大部分主体都是本地的村级干部或者是普通村民,因此很多已经建立指定的制度等在执行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地域因素的影响。由于会计管理体制中监督管理机制无法真正落实,导致制度流于形式化。

(三)会计实务透明性缺失,人为因素干扰大

会计委托发展实现以来,对于农村的经济体系和组织的经营模式管理多是采用独立计算、盈亏自主负责。实际执行过程中,双方并没有做到对整个经济活动进行全程监督。核算方法的运用上,在向上一级领导汇报的时候仅仅停留在各种报表上,而对于基层具体的账目和经营管理以及财务细分等,就交由这些基层部门自己负责安排以及实施。而上一级的财务部门在对基层的数据的汇总过程中,也并没有对这些下一级的财务在管理上提出更高的要求,没有相应的制度来予以制约,这也为个别基层部门的管理人员谋取私利的行为提供了条件。在整个新农村建设中,这些涉及民主领域的措施制定不健全,实施难度大是具有普遍性的,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基层群众参与各项决策的权利受到了限制,财务公开这一环节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更严重的是为很多基层领导的腐败创造了土壤,严重影响了新农村的建设和政府职权的稳定。

(四)会计管理水平以及综合能力较差

会计的发展是各类经济中财务管理的重要步骤,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关注对象,我国农村的会计因为固有思想的影响,以及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的不足等原因,整体的管理能力相对有很多的不足,这对整体财务的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所以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所应该具有的作用受到了很大限制。会计体制的运用对于整个农村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我国现有的从业而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多是居民担当,年龄多是偏高,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文化水平都很低,由于管理上的疏忽,很多都是连最基础的上岗证都没有,也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主要负责的都是一些简单的报表工作。而会计实务的形式,又会使得这些从业人员无法参与到日常的工作管理中。这就导致了人员的综合素质落后。

三、新农村视域下农村会计机制建设所依据的基本原则

(一)政策指导的原则

这一原则主要说的就是会计制度对于会计实务的指导作用,对于整个经济活动具体的工作进行指导。首先是要在整个农村的会计从业的日常工作中营造一种具有导向性的氛围,农村会计机制的建设要坚持从业人员能够树立起在整个会计体制的框架内或者说严格按照相应制度去处理实务工作的理念,运用详细的标准来保障利用新的会计机制收集和运用的会计信息的准确和完整。其次,农村的会计机制的建设必须重视实际运作过程中的可操作性以及处理问题的实用性,发挥直观的业务指导作用。并贯穿于整个农村经济活动的始终,而不是流于形式,成为摆设,而失去本身的职能和应该发挥的效用。

(二)推陈出新的原则

推陈出新的原则所要表达的就是会计体制建设要体现创新意识,与当时社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适应经济社会的变化,并且根据农村经济的变化对会计体制的内容进行调整,使得理论的基础和具体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避免农村会计体制的建设和整个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脱离开来。随着新农村脚步的加快,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正因为这样,农村会计实务的内容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变化,这就要求会计体制在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推陈出新,坚持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三)整体统一的原则

整体统一原则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在会计体制建设的路径上,保障整个系统的完整覆盖,也就是要包含整个农村会计实务的全部,保障这一体制在整个新农村建设中的统一性。对于各项费用和收入的账目汇总、资料的电算化导入、以及会计财务软件中相关数据的整理,包括这些财务系统中档案的归类、输出以及其中涉及的安全问题都要进行详细统一的说明。同时还要在农村会计体制建设的系统中加强监督管理工作和审计核算职能,以此保障会计体制建设改革在整体统一的原则下有序的运行。

四、新农村建设视域下农村会计机制建设的路径

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使得农村的会计体制建设有了可以实施的政策支持的大环境,也使得这个会计体制在建设完善的过程中能够和其他的基础建设和管理的工作相互配合,为其真正落实提供了有利因素。对此,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角度开始调整,从而为农村会计体制的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

(一)针对农村现有的会计模式进行完善,规范农村会计行为

我国农村目前实行的会计和委托的形式,虽然对我国农村的会计体制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也对会计事务的现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这一形式也必须在现有的模式上进一步完善。双方必须依照各项会计法规签订相关委托协议,根据其要求,保障协议的严格履行,并且维护双方的权益。根据会计委托的指导意见和各个村落的实际情况完善其中的细节,使得工作顺利开展。实现会计的管理制度化,会计账目的审计核算严格化,保障工作的合法、有效、顺利的开展,能够真实、准确、及时的为村落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并能为村一级的会计管理人员提供知识的传授和培训,真正改善原有的形式化的工作,同时对于很多农村的人情化行事作风等要严格抵制,确保会计的客观性,能对农村的各项经济活动的决定和落实进行有效监管,保障会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发挥农村会计委托职能,推进农村民主参与理财进程

农村会计体制建设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避免这其中人为干扰和人情政治的情况,要在会计的过程中强调民主参与的重要性,也就是在面对农村群众时实现财务透明化,要保障集体利益不受到损害。要做到虽然会计运行模式有所转变,但是实际根本性原则不能动摇。目前的状况看,虽然民众代表会议能够让村民对重大经济决策进行参与,但是实际效用却未能达到应有的效果。民主参与落于表面,甚至被认为替代,无法达到民众监督的效果。实际上,很多的重要事项在最终决定上依然由个别官员所掌握。为了真正发挥民众的参与权,在一些涉及民众参与职权管理的部门实行换届时,要避免人情亲戚等的干预,让其回避参与审计日常活动。同时严格细化民主参与流程,涉及重要决策的事件和经济活动必须有相应民主决策依据,并对一应民众进行必要的决策公开,而机构对于不能按照这些规定的财政决策予以否决,从财政上保障民主参与。

(三)完善财务内部管理,确保运行流程规范

完善会计系统的内部管理,是农村会计体制建设的重点,这一环节的重要作用就是保障农村的各项经济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各种会计流程都是按照相应法规办理,各个账目的真实有效,保证会计工作的真实效用。第一就是流程细化,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对于财务的文档资料,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对于细节的把握尤其重要,根据各个职位的分工,严格执行。其次,对于民主参与的各项规章制度要进一步完善,经济活动中产生的收入和费用都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重要经济决策要落实好监督机制。对于集体经济的固定财产要及时向群众告知,并且对集体所有的资产定期的审查,对于这些资产的处理也要在第三方机构的监督下确认,使得会计工作真正透明化。再有就是建立惩处机制,对农村会计事务中积极的地方加以鼓励,同样对于一些违法乱纪行为必须进行处罚。最后对于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汇总,及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并妥善处理。

(四)调整农村会计固有监督手段,社会监管机构适当介入

在农村会计体制的建设中,在监管方面,很多监管部门的成员既是会计工作的参与人员,也是监管者,处理问题有诸多不便。所以对于农村的监管部门要改变原有的单一模式,而是引入社会监管机构的介入,实施内部与外部结合,发挥审计部门的作用,实施多方监管,保障监督工作的有效性。与此同时,审计工作还要和日常管理相结合,使得监督行为贯穿于整个农村的财务工作。针对这些农村财务部门应该加强社会监管机构对日常审计的及时干预,对于基层的领导人员做好任职整个过程的审计工作,和新农村建设中各项重点决策的审计,转变单一监督模式,保障农村会计体制建设的实效性。新农村建设视域下农村会计体制建设,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推动农村发展和经济进步的重要手段。农村会计体制的脚步逐渐加快,对实现新农村改革,加强新时代下政府工作的公开透明,保障广大农村的群众民主参与政府政务的权利,和基层政务的调整改善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反过来农村会计体制的建设,也使得农村财务工作的各项政策得以完善,使得农村的会计事务可以按照相应法律和制度有条不紊的进行,这也对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有了更加坚实的财务基础,使得我们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整体目标也能朝着一个更加统一的步伐向前迈进。

参考文献

[1]张爱娟.浅谈农村会计的现状及发展[J]东方企业文化.2014:318.

[2]黄幕慧.新农村建设中村级财务管理现状及问题[J]南方农业.2015(1):97-98.

新农村建设第7篇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15)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在搞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发展节水灌溉,继续把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作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加大大型排涝泵站技术改造力度,配套建设田间工程。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逐步扩大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切实抓好以小型灌区节水改造、雨水集蓄利用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继续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中小河流治理。要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科学施用化肥,引导增施有机肥,全面提升地力。增加测土配方施肥补贴,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试点。农业综合开发要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改造中低产田和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继续推进生态建设,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稳定完善政策,培育后续产业,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继续推进退牧还草、山区综合开发。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做好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加强荒漠化治理,积极实施石漠化地区和东北黑土区等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建立和完善水电、采矿等企业的环境恢复治理责任机制,从水电、矿产等资源的开发收益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企业所在地环境的恢复治理,防止水土流失。

(16)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要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在巩固人畜饮水解困成果基础上,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优先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及血吸虫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集中式供水,提倡饮用水和其他生活用水分质供水。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从**年起,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普及户用沼气,支持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尽快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的续建配套工程。加强小水电开发规划和管理,扩大小水电代燃料试点规模。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油(水泥)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重点抓好“金农”工程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出劳,开展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办法给予支持。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则,逐步把农村公路等公益性基础设施的管护纳入国家支持范围。

(17)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村庄规划工作,安排资金支持编制村庄规划和开展村庄治理试点;可从各地实际出发制定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性目录,重点解决农民在饮水、行路、用电和燃料等方面的困难,凡符合目录的项目,可给予资金、实物等方面的引导和扶持。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大力节约村庄建设用地,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注重村庄安全建设,防止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对村庄的危害,加强农村消防工作。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要本着节约原则,充分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农民负担,扎实稳步地推进村庄治理。

新农村建设第8篇

一、感受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变化

在蹲点调研期间,我分别组织召开了村“两委”班子、党员干部、村民代表等多个层面的座谈会,参与了村“民情沟通日”,走访了种养大户、贩销大户、老党员和困难群众,对村情民意及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也感受到了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带给该村的新变化。

一是村班子团结干事,群众威信高,新农村建设势头良好。近年来,我区十分重视村级组织建设,把村“两委”班子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来抓。特别是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普遍得到加强。该村“两委”负责人都是两年前上任的。支部书记严志刚是村中的养鸡专业户,村民主任严水华从事建筑装饰材料经营,两个人都有较强的事业心,群众信任度高。村集体经济薄弱。但他们带头筹资筹劳浇路、造戏楼、整治村庄环境,为村民办了许多实事,村庄整体面貌得到较大改观,村民得到了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实惠,树立了村班子的威信,激发了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全村呈现出齐心共建美好家园的新气象。

二是农业主导产业有效提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柑橘产业是严村的传统优势产业,衢州桠柑的发源地也在该村。据传,乾隆皇帝下江南“偷橘罚戏”的故事就发生在该村。提升农业传统产业、培育农村新兴产业为促进农民增收、增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持续动力。我区始终是紧抓不放。随着柑橘品质提升工程的深入实施,严村柑橘产业稳步发展,在农业产业中仍处于主导地位,柑橘收入占了该村农民人均收入的2/3。柑橘产供销体系完善,村中有一批柑橘贩销大户和加工包装户,形成了柑橘收购、加工、运输、销售一条龙,年销售量达到500多吨,带动了300多名农民从事柑橘加工业,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三是村庄整治效果明显,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近年来,全区开展了以“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为龙头的农村环境整治与农村新社区建设。坚持建管并举,着力改善村容村貌。一方面,加大建设投入,我们通过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基本实现了村内道路硬化、主要道路及公共场所亮化:另一方面,加强整治与管理,去年我们两次组织全区性的“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清理了大量的陈年垃圾,清除了卫生死角,农村环境“脏、乱、差”的情况有了好转;建立长效卫生保洁机制,村里现有两名卫生保洁员,负责村内主要道路及公共场所的卫生保洁。经过整治与管理,村民的卫生意识有了明显提高,庭院环境卫生整洁有序,村容村貌得到进一步改善。

四是村风民风纯正朴实,农民群众致富愿望强烈。在走访与交流中,我感到该村村民朴实厚道,勤劳善良,民风纯正。为建设“西安高腔”活动中心,村“两委”发动全体村民及社会力量筹措资金近10万元,义务投工1万余工,建起了640平方米的活动中心。村中社会治安好,邻里团结互助,近年来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热情高,我在参与他们的“民情沟通日”活动中感受到,村民讲得最多的是发展,包括柑橘产业的发展、村庄整治与增收致富等,大家谋发展、求致富的愿望十分强烈,提出的具体意见建议也很实在。

二、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我深深感受到。这几年来党的农村政策是富有成效的,经过各方的努力,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村风民风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广大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农村政策是肯定和拥护的。但新农村建设也面I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一是村庄规划滞后。影响新农村建设。严村地势平坦,居住相对集中,但长期以来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村庄建设基本处于无序状态。村内没有一条像样的主干道,村庄布局杂乱无章,“只见新房,不见新村”,与其优美独特生态环境不相协调。当前。农村的规划滞后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给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二是农民致富愿望强烈,但缺少增收门路。该村农民主要收入来源是柑橘。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或市场波动,柑橘收入起伏较大。这几年,不少农民长年在外打工,由于缺乏一技之长,大多数人从事脏、苦、累的工作,赚些辛苦钱,收入不高。农民也很想发展一些其他产业,但因看不准市场,不敢贸然行事。如该村部分村民想发展“农家乐”,又担心没客人来,想发展其他种养业,又怕没有销路。等等。这说明提升农民素质、提高农民组织化和推进农业产业化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任重道远。

三是村集体经济薄弱,少数农民生活仍然十分困难。该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靠少量的山塘水库承包款。年收入仅8000元左右。据统计。2006年我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有141个,占总数的52.8%,连村干部的正常误工补贴都难以支出,公共事业发展更是成了“无米之炊”。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低,虽然近年来实施了农村救助体系建设,但仍是低水平的,不少农民生活还十分困难。少数村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像该村83岁高龄的老党员严卸元老人,因老伴多年患病,生活相当困难。

四是干部作风不够深入,指导和服务发展还需提高。不少村民对农业种养技术十分迫切。而实际上有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很成熟,如西瓜嫁接栽培实用技术等。却没有得到有效推广。这固然有技术信息不对称、农业技术推广不力的原因,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党委政府在服务“三农”还不到位的问题。不少干部实际工作中习惯于面上走走看看。没有真正满怀情感与责任去做工作。不能放下架子、沉下身子倾听群众的呼声,不能很好地把上级政策与群众需求结合起来、把工作指导与服务群众结合起来、把解决当前矛盾与谋划发展结合起来。

三、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启示之一:促进农民增收,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我们不仅要看到部分农民富起来的一面。同时还应看到不少农民致富仍然缺少途径和手段,有的甚至还十分窘困。因此,要树立“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村致富农民”的理念,把帮助农民拓展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既要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做好农业增收的文章,同时又要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抓好面上增收,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又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农村特殊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做好扶贫救助工作。要多头并进,多管齐下,不断开拓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空间,不断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启示之二:提升农业产业。仍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民工资性收入占了我区农民收入的一半左右。但又必须看到,外出务工受年龄、文化水平、身体条件及家庭等因素限制,大多数农民工还不能真正转化为产业工人,所以要高度重视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柑桔产业是我区的传统农业主导产业,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全区80%以上的丘陵田地都种植了柑橘,且柑橘的生产、加工、销售体系健全,这是经过10多年来打拼形成的,十分不易。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一主导产业不放松。针对当前存在的柑橘品质参差不齐、培育管理粗放、加工低水平等问题,要着力抓好柑橘产业品质提升工程。围绕“改良品种、提升品质、培育品牌”,重点推广柑橘“三疏二改、增糖降酸”等10项种植技术。提升柑橘产业,努力实现柑橘大区向柑橘强区转变。同时,要充分挖掘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城郊型生态农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努力引导农民多元增收。

启示之三: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这几年政府加大投入。带来了农村建设的新变化。但从总体上看。新农村建设还正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我们欠发达地区。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办的事更多,而政府的财政支撑能力有限。当前必须分清轻重缓急,坚持循序渐进,把群众最关心、最关注、最能使大多数群众受益的事放在突出的位置,多做“雪中送炭”之事,少做“锦上添花”文章。一方面,要按照“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各级政府新农村建设的直接投入,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通过项目实施、以奖代补、财税政策等形式,引导农民和工商资本的投入;另一方面,要引导他们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强化农民的主体地位,通过抓点带面、示范引路等,激发农民建设自己新家园的热情,变“要我建”为“我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