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城乡一体化的好处

城乡一体化的好处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7 09:26:38

城乡一体化的好处

城乡一体化的好处第1篇

关键词:城乡统筹;发展;思路;推进

【中图分类号】F124

“城乡统筹”是作为相对独立主体的“城”、“乡”,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互动发展,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以实现“城”、“乡”发展双赢为目的的发展格局。要实现这一目标,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立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节为主体的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1以城乡统筹谋全局发展的重要意义

1.1城乡统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它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在发展中以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发展中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带来的成果。

1.2城乡统筹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全面发展,具体来讲就是在发展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政策的制定和推行,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十分有利的影响。但从整体上来看,社会的发展速度还是比较慢的,特别是城乡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平衡性。农村的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秩序、生活质量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1.3城乡统筹是实现协调发展的基本前提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就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处理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内外经济等关系,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能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情况一般会影响到发展的全局,对其他的调整工作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1.4城乡统筹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就是在发展中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最终使经济社会能够又好又快的发展。整体上来讲,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意味着当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口越来越多时,资源供需也会逐渐加大,尤其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会更加处于落后趋势。

1.5城乡统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

城乡统筹不仅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部分,而且对于整个发展大局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城乡发展始终不平衡,无法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那么就无法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改革开放也就没有明确的方向。所以,在城乡统筹中要不断提高农业基础设施设备,使得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以保障,我们要努力做好新农村建设,使更广大城乡居民能够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尽最大努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为和谐社会主义发展建设铺平道路。

2、城乡统筹发展的设计思路

2.1统筹城乡发展思路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转变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把城乡分割,工农差别发展转向城乡互通、协调发展,把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2统筹城乡产业结构调整

统筹搞好产业发展规划,以工业化支撑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

2.3统筹城乡规划建设

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搞好城乡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着力形成中心城市、中心镇、中心村一体化规划体系,充分发挥城镇集聚、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城镇建设。整合各种资源,推行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2.4统筹城乡配套改革

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纠正体制上和政策上城市偏斜现象,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土地征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给农村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完整的财产权利和自由的发展空间,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2.5统筹国民收入分配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改变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城市偏向,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财政支出体制,将农村交通、环保、生态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都列入政府财政支出范围。

3如何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3.1创新城乡统筹体制与机制

3.1.1深化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

保留其土地经营权,允许其依法经营和有偿转让,处理好城镇建设用地与严格保护耕地的关系,确立农民宅基地合法使用权和转让权,引导农民宅基地有序流转。

3.1.2深化就业与户籍制度改革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就业体系,拓宽农民进城就业的空间,尽快消除城市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壁垒。建立健全城乡统一有序的劳动力就业规划、管理服务和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竞争,使农民工和市民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

3.1.3深化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改革

大力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各类专业协会和产业化组织的形式,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探索把股份制引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养和壮大行业龙头合作。

3.2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3.2.1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相对集中、形成规模的原则,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合理调整农业产业区域布局,有重点的规划建设一批示范基地、农业生态园、农业科技园和休闲观光园。

3.2.2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

大力发展支柱产业辐射带动周边农村,加快农村工业化步伐。持续推进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布局调整。

3.2.3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

以村镇规划为先导,着力形成中心城市、中心镇、中心村一体化规划体系,加大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空间协调力度,着力完善交通、水电、通讯、文教体育设施,为城镇的空间优化和功能完善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支撑。

3.3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在农村覆盖的范围

3.3.1加大公共财政资源向农村倾斜的力度

要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村进步、提高农民收入,必须加大公共财政资源向农村倾斜的力度,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切实解决农村公共产品短缺、社会事业发展不足等问题。

3.3.2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城乡融合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基础设施的均衡发展,努力构建良好的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全力打造城乡一体的交通体系。

3.3.3建立覆盖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

全面落实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试行办法,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把新增失地农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同时,妥善处理历年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

城乡一体化的好处第2篇

关键词:淮安市;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发展方向;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2

淮安市位于江淮平原东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北翼地区,是江苏省长江以北的核心地区,邻江近海,是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区位优势独特。独特的区位优势,为淮安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在正确研判淮安所处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淮安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淮安所处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分析

1.城乡一体化阶段的划分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长期的发展过程,我们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的实践,结合淮安市实际,把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划分为为五个阶段:即对立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基本融合阶段、完全融合阶段。为我们正确判断淮安当前的城乡发展状况提供参照系,计算出区域城乡一体化指数,以便纵向、横向比较。如下表所示:

2.淮安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评价

按照我们设计的指标体系,计算得出淮安市2010—2011年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得出2011年淮安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指数为81.86,处于基本融合阶段,是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的后期,城乡一体化指数比2010年提高了3.22个点,表明淮安市城乡一体化进程正在大力推进。

从5个一级指标看,2011年除了生活一体化和人口一体化以外,经济一体化、经济一体化和生态环境一体化等三个指标都在80以上,城乡一体化程度都较高,五个一级指标中生态环境指数最高,已经达到了99.58,这表明淮安市目前城乡生态环境状况融合程度高,也比较符合淮安实际。

二、淮安市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根据我们研究分析,可以初步确定淮安市今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方向和主要着力点是:促进经济较快增长,不断增加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共同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扶持,强化对农村公共服务;探索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教育逐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快服务业发展,特别是生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提高城市化水平和质量,特别是要解决人的城市化问题,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 淮安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健全支持保护机制,促进农业健康发展

健全支持保护机制实质上是调节城乡资源配置,它可以分为政府支持和企业支持,也就是政府宏观支持保护政策和市场微观调节措施。宏观上由政府主导、负责,是政府行为;微观上由市场调节,通过工商企业广泛参与农业活动,把先进的发展理念、资金、技术、管理带到农村,城市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向农村辐射,间接的对“三农”进行扶持,是市场行为。

(1)资金支持农业机制。资金支持农业,说白了就是政府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等投入,关键要制度化,建立长效机制。对淮安来说,由于长期对农业投入不足,造成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组织化程度不高,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等。因此,当务之急是在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投入的同时,重点支持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点支持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并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突出支持积极支持现代化农业发展,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设施农业、高效农业的比重,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三是更好支持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2)保护性支持农业机制。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对农业保护是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政策。农业总体上是弱质产业,抗自然风险能力差,某种意义上说还没有根本改变“靠天吃饭”局面。另外,农业生产周期长,谈判能力相对较弱,面临的市场风险比工商业更大、更为严峻。因此,对农业的保护性支持是国际惯例。参照国外做法和我国实际,我国制定和实行一系列农业保护政策,主要有农业补贴、农产品支持价格、农业税收优惠政策等。对于淮安市来说,就是要制定实施细则贯彻落实好国家这些政策。

(3)技术支持农业机制。国内外经验表明,技术进步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的作用巨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快速发展,一是利益于农村制度创新,二是利益于农业科技进步。对于淮安来说,要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和推广应用,支持市农科院等农业科研机构的技术开发,要健全农村科技推广机构——农技站,加强对农户的技术指导服务。

2.构建完善城乡网络,逐步消除城乡差别

(1)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交通网络。城乡一体化的交通网络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前提,是城乡之间要素流动的载体。著名学者乔治.威尔文(美)曾对交通网络的重要性作如下论述:“铁路对城市人口和土地利用的转变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公路的发展强化了这种效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无论在哪儿,高速公路和铁路所穿越的地带,都会发生城市居民、企业和工厂沿着这些交通走廊扩散的状况,通过这种道路的辐射模式,放射状的城市土地占据了原有的农村地域”。由此可见,完善交通网络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淮安市的区位比较优越,位于“长三角”北部,地处我国南北分界线上,历来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称,现在南北高速公路多交汇于此。便捷的交通促进了淮安的经济社会发展,淮安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交通建设,全面了实现乡乡通油路的目标,初步形成了以市区道路为中心,以国、省道为骨架,以县、乡村公路为支线的路网体系,公路运输服务基本覆盖各县市区。但不可否认的是城市和乡村的交通设施差别较大,严重阻碍城乡一体化进程。因此,淮安市要以建设江苏苏北重要中心城市为契机,加大乡村交通设施的投入,完善路网建设和提高公路等级,为淮安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另外,淮安交通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加快铁路建设,特别是高速铁路建设,尽早建成更加便捷的交通网,为淮安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也进一步奠定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的基础。

(2)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市场网络。城乡一体化的市场网络是实现城乡一体化过的基础,是城乡之间要素流动的媒介。具体来说,一是要依托淮安汇通市场、五金市场和食品城等比较成熟的市场,进一步完善综合、专业批发市场的功能,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重点发展城市内的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城乡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健全交易灵活的城乡市场体系,促进城乡商品要素有效流动;二是进一步规范农药、化肥、种子、农机市场,强化其支农服务功能;三是重点培育发展城乡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促进城乡之间人才、劳动力要素流动。四是政府要引导开拓农村市场,增加农村投资,拉动农村消费。政策支持大型工商企业到农村去投资,到农村去办连锁超市,建立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加速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

(3)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信息网络。城乡一体化的信息网络是城乡一体化的先导和推进器,淮安市应优先发展完善城乡信息网络。具体来说,一是要加大县城、乡镇、村庄的信息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特别是农村信息服务站、有线电视、互联网等硬件建设,奠定信息畅通的基础;二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及时准确的向农村政策、就业、科技等信息,实现城乡信息资源共享,解决信息不对称性问题;三是基层政府要积极作为推动农村信息化,利用各种渠道和各种教育形式,强化对农民的信息技术培训,让农民尽快学会上网,学会获取信息的方法,增强致富本领,开拓致富新门路。

3.做优农民合作组织,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1)提升运行质效。建立健全农民合作组织民主管理、利益分配、财务管理等制度,提高合作组织规范运作水平,努力提升合作组织运行质效。按照重点做强一批、联合做优一批、面上做好一批的思路,力争合作组织规范运转率达80%以上。开展创建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活动,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示范社创建。

(2)增强带动能力。全年销售收入十亿元的合作社,引导其围绕农业主导产业自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本地区合作社产品进入加工企业比重,增加合作社的收益和提高农业效益。力争年内每个县(区)建成1-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办龙头加工企业。

(3)着力做大做强。围绕特色优势产业,鼓励和引导服务能力强、经营规模大、产品信誉高、民主管理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打破地域界限和行政区域,牵头主办专业合作联社,引领更多的农民走上合作之路。力争年内组建7个以上专业合作联社,做大产业规模,做响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4)加大政策落实力度。近年来,中央和省到地方制订了一系列扶持合作组织发展意见,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政策,淮安要有关政策进一步细化,制定实施细则,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4.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1)小城镇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因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又反过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两者是相互影响的,总的方向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通过城市化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又不能超越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小城镇的地位、作用是不同的。在工业化初期,规模效益、集聚效应上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这时城市的地位作用明显高于小城镇;而工业化后期,城市郊区化是城市化新的发展趋势,这时,小城镇的数量明显增加,其作用地位也上升。目前,淮安正处于工业化中期,既有集聚城市化特征,也有城市郊区化特点。这就是说,一方面,要支持一些有条件的重点小城镇做大做强,向小城市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顺应城市郊区化的潮流,大力发展小城镇,增加小城镇数量。以此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2)小城镇发展规划要考虑投资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等因素。投资环境好才能吸引投资者前来投资,工商业才能在此集聚,才能对小城镇发展形成产业支撑。良好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才能吸引人在此居住,才能形成真正意义城镇。因此,淮安小城镇发展规划必须考虑生产、生活、生态等诸多因素,进行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这样,小城镇才能真正起到城乡之间的纽带作用,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3)小城镇发展要因地制宜。淮安市小城镇的建设要根据自身的区位条件和特色优势,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可以参考吸收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但绝不能照搬照抄。既要请专家指导,学习先进理念,但又要接“地气”,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走差别化特色化小城镇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马成文.城市化进程的综合评价指标和方法[J].经济论坛,2001(23).

[2]刘海梅.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探讨[J].今日科技,2004(9).

[3]高珊.徐元明城乡统筹的评估体系研究明[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7).

[4]杨继瑞.城乡一体化:推进路径的战略抉择[J].四川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

城乡一体化的好处第3篇

一、**市实施“城乡清洁工程”主要做法及成效

去年10月以来,**市坚持把实施“城乡清洁工程”作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转变干部作风、推进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一个重大举措,作为改善市容市貌、优化招商引资环境、促进工业化城镇化的一项中心工作来抓,进行专题研究,制定方案,成立机构,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全面实施“城乡清洁工程”。主要做法有:

1、广泛深入宣传,营造良好氛围。我市充分利用板报、墙报、横幅、标语、宣传车、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城乡清洁工程”。在城区显要位置设立8块永久性大型固定宣传标语牌,在城区主要街道路灯、电杆上悬挂100多块标语牌。一年多来,全市累计出版墙报(板报)、简报1200多期,张贴大标语、悬挂横幅1万多条,出动宣传车1000多辆次,在报刊、电视等媒体发表专题报道500多篇。印发有关宣传资料10万多份给广大干部职工、师生群众。还采取组织开展专题宣传月活动等多种渠道进行广泛深入宣传,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城乡清洁工程”的良好氛围。

2、开展清洁大行动,全面整治“五乱”现象。我市实行条块结合的办法,整合有关职能部门与其他部门、单位以及所在乡镇、社区力量,上下联动,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地毡式清洁保洁大行动。将城区划分为13个责任区,明确落实责任,设立牵头单位责任牌,分别由13个单位牵头负责,市四家班子领导联系协调。据不完全统计,一年多来,我市累计出动干部职工群众200多万人(次),打扫街道、道路、公共场所、住宅小区、单位庭院等6000多万平方米,整治卫生死角1000多处,清除“牛皮癣”小广告10万多条,清理建筑工地近200处,清运各种垃圾120多万吨。还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抽调100多名执法人员组成联合执法队,开展联合执法180多次,取缔马路市场19个,取缔、处罚、清理摊点2300多个,整治乱停乱放、违规行驶车辆1500多辆次,警告、教育“五乱”不良行为12万多人次。将突击行动大清理与平时定期清扫保洁结合,成立由60多名下岗工人组成“城乡清洁工程”自行车巡逻队,对“五乱”现象实行全天不间断巡查,每月投入2000多元配备专门器材,对出现的“五乱”行为和现象进行及时纠正和清理。在江口等多个中心城镇进行了乡(镇)村清洁工程试点,并取得了较好成效。。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据不完全统计,一年多来,我市财政投入了700多万元,开展清洁保洁大行动,完善垃圾处理、市场改造、城市绿化等基础设施。建立健全了全市26个乡镇环卫站,设置了3个免费广告宣传专栏,对广告张贴实行集中管理,巧用广告墙医治“牛皮癣”。另外投入巨资,扎实推进凤凰新区、江北新区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文化广场、中山公园、人民西路改造工程。还积极发动社会力量筹措资金投入“城乡清洁工程”,已收到捐款80多万元认捐垃圾箱。

4、坚持加强督查,落实问责制。我市四家班子领导不定期深系点督促检查,组建多个强有力的专项督查小组,采取明查暗访的形式进行督查,并加强新闻等媒体监督,对上级媒体报道、群众投诉的存在问题及时调查核实,对发现存在问题立即责成相关部门、单位或乡镇限期整改。对因工作责任不到位,造成严重影响的四个单位和乡镇责任人实行了问责处理。

5、逐步建章立制,实行长效管理。我市逐步建立了清洁卫生区域地段责任制、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制、联合执法制、定期督查制、宣传媒体跟踪报道监督制、群众举报制以及干部问责制等制度,初步形成了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有关制度。

通过一年多来的努力,我市“城乡清洁工程”工作初显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是“五乱”现象得到全面整治,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通过开展多次清洁大行动和执法检查整治,全市城乡环境卫生、市容市貌得到了较为彻底的改观。目前,我市城区大街宽敞明亮,历史遗留的卫生“死角”和“牛皮癣”老大难问题基本得到整治;车辆行人各行其道,车辆乱停乱搭乱载等现象基本杜绝,市场摊点摆设基本有序,“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靓丽风采形象得到进一步展现。

二是干部作风有了明显改变,市民和游客满意程度不断提高。地扫得干不干净、管理是否到位、有没有将群众关心的事情放在心上,已经成为检验和考察各级干部作风和能力的重要标志。干部的形象得到了较大提升,赢得了市民和游客的较高满意度。

三是招商引资平台奠定基础,工业化城镇化程度不断提高。随着城乡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城市承载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为构筑招商引资平台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外来投资项目纷至沓来。1—10月,全市招商引资项目56个,新增合同投资总额52.14亿元,比增48.57%,其中,产业转移项目33个,占投资总额的82.54%,工业项目44个,占投资总额的84.17%。引进了香港客商投资20亿元整体开发**旅游业。在今年第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我市共签订19个合作项目,投资总额达140多亿元,分别占贵港全市的44.19%、76.96%,同比增长15倍,创历史最高水平。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1—9月,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5.16亿元,比增22.44%,财政收入3.95亿元,比增16.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70亿元,比增23.40%。

二、**市“城乡清洁工程”存在的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个别乡镇、单位领导认识还不够到位,市民文明卫生素质还有待提高,“五乱”现象有时不同程度出现反弹。

2、工作进展不平衡,乡镇、村屯清洁保洁工作有待加强。

3、城市基础设施薄弱,市政设施不配套,城市管理跟不上。

4、垃圾集中处理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目前还没有达到无害化处理标准。

5、一些关系老百姓民生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6、长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全面建立健全,并充分发挥作用。

三、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和“六靠”思路,广泛深入推进“城乡清洁工程”

1、坚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牢固树立长期持久治理的观念。党的十七大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六靠”思路明确指出,招商靠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搞好环境建设包括多方面,其中最重要就是搞好城乡环境卫生和维护良好的城乡容貌秩序,而这正是必须通过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来解决的。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是实践“六靠”思路的过程,其工作成效如何,直接检验着各级领导干部科学发展的能力。目前,我市作为处在艰难爬坡阶段的后发展地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切实把认识提高到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和“六靠”思路上来,牢固树立长期持久治理的观念,切实把“城乡清洁工程”作为群众的民心工程、企业的信心工程、城市的管理工程、发展的环境工程和干部的作风工程来常抓不懈,努力创造山青水秀地干净的优质环境,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承载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对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推诿拖拉、措施不力,效果不好,影响大局的乡镇、单位及相关领导,坚决实行问责处理。

2、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尽快改变城市“农村版”。要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切实提高“城乡清洁工程”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同时努力拓宽社会各界筹资融资渠道,不断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打造“城乡清洁工程”硬件设施。在全社会形成“爱卫生、讲文明”的风尚,首先要有一定的基础设施作为依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本来美观、整洁的环境,作为正常的人,谁都不好意思去糟蹋、破坏。只有在整洁的设施、美观的环境下,才能使人们更好地萌发对其保护、珍惜的意识,才能更好地焕发人们爱美之心、憎污之感,自觉改掉乱丢垃圾等不良习惯。要高起点,严要求,编制好市政、环卫、绿化、污水和垃圾处理等规划,搞好一批农贸市场、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处理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加快改变城市“农村版”的落后状况,并逐步向现代化城市迈进。全面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城镇管理政策、法规,规范城镇管理,建立健全一支懂管理、会管理的市政、环卫专业队伍,继续充分利用好自行车巡逻队,加强对“五乱”现象巡检,充分发挥城建、交通、派出所、综治办等部门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加大综合执法力度,依法从严处理各种违规、违法行为,通过强制性执法教育来提升城乡居民素质。

3、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深化拓展“城乡清洁工程”。工作方式要从突击转向保洁,保洁的区域从大街向小巷深巷延伸,工作范围要从城区向城乡结合部和乡镇、村屯延伸、铺开,实现城市、圩镇、乡村全面整洁卫生的目标。要借鉴百色等地的经验,探索实行道路保洁承包制,将责任区清扫保洁责任承包给思想政治好、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环卫人员或社会能人,实行经费包干、责任承包,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清洁保持长效。要把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同步进行,做到新区建设和旧区改造齐头并进,更好地改造和完善市民的人居环境。要结合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乡镇、村屯“城乡清洁工程”,突出抓好乡镇、村屯规划,完善圩镇、村屯建设,整治村庄环境,推动改水改厕改厨、道路硬化、植树造林、处理垃圾,全面推进农村清洁卫生工程,不断拓展“城乡清洁工程”成果。

4、提高垃圾处理技术,促进垃圾无害处理。随着“城乡清洁工程”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向乡镇、村屯铺开后,大量的垃圾集中堆积如山,必须处理好收集、中转、运输、处理处置垃圾问题,否则,就会容易造成新的更严重的污染,达不到环保要求。目前,不少地方对垃圾的处理处置技术落后,有的乡镇甚至只是集中堆放进行简单燃烧,达不到无害化要求。必须根据需要,增设垃圾的收集、运输设备,提高工作效率。要建设市、乡镇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提高处理处置垃圾的技术,满足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垃圾处理处置的需要,合理、科学地解决好垃圾处理处置问题,使垃圾处理真正达到无害化标准。

5、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市民文明卫生素质。党的十七大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出了新要求,并明确指出,必须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推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全面提高市民的文明意识,使广大市民以主人翁姿态参与城市的管理、参与“城乡清洁工程”。一是持续深入开展实施“城乡清洁工程”重大意义的宣传教育,全民动员,进一步提高市民群众对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的重要性、长期性、基础性、战略性认识。二是扎实开展以“城乡清洁工程”为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学习、践行《广西城乡居民文明卫生公约》活动,大力实施“城乡居民文明卫生素质培训计划”,引导城乡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提升文明卫生意识,养成讲文明、讲卫生的习惯。三要“从学生抓起,从娃娃抓起”,继续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以“城乡清洁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题实践活动,激发中小学生热爱家乡、美化家乡的热情,同时通过学生带动家庭,带动全社会,提高市民群众的文明素质、城市卫生意识。四是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和新鲜经验,倡导文明卫生新风,在会社全努力营造人人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个个创造优美环境、享受优美环境、珍惜优美环境的良好氛围。

城乡一体化的好处第4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垃圾处理

中图分类号:X799.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1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垃圾处理作为城乡一体化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方面,直接关系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全面推进。我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缩小城乡差别、加速城乡一体化,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的一项重要决策,实践性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城乡环境卫生状况也是反应一个地方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解决好垃圾处理问题已成为改善环境面貌、推进社会主义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紧迫任务。对于以上的情况,我于2017年对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阴平镇菜园村以及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进行生活垃圾处理情况的调查,希望通过此次调研,了解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做对比,为政府决策方针提供参考。

二、生活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及乡镇所属主要行政村的生活垃圾清运现状调研得出:现有的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收运方式基本采用“村收集,镇转运,县市处置”模式,并形成一定规模化,但由于各种因素制约,其不足之处还是显而易见的:

1.农民本身的文化程度比较低,在处理成分复杂、数量较大的垃圾时,采取的方式往往是沤肥、焚烧和填埋等看上去科学的手段。但是这种方法本身便是不彻底的,会导致严重二次环境污染的出现。前端垃圾收集采用露天垃圾池,池内蚊蝇丛生,雨天污水横流,居民素质较低,垃圾随弃严重。

2.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全民共同参与,需要农民的积极配合。但现在农民的思想比较落后,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都比较差,思想上面认识不够,这也给垃圾处理更好的进行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中转采用敞蓬车转运,垃圾及污水沿路抛洒,二次污染严重。

3.采用填埋、焚烧或直接露天堆放,对水及空气环境再次污染。

4.农村垃圾的处理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由于村庄可支配的公共产品有限,村庄自身无法拿出大量的资金来处理村庄内部的垃圾。而上级部门也没有用来处理垃圾的专项资金,因此农村产生的垃圾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环卫工人人员不足,待遇低,劳动强度大,积极性不高。

5.村里没有设置专门的垃圾分类设施,包括分发到每家每户的垃圾桶、村里的垃圾敞篷车,都是一体的,并没有具体是可回收和不可回收部分,增加了处理垃圾的难度。政府没有建立垃圾分类的配套设施,缺乏垃圾分类回收、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后续手段。没有规范的垃圾回收点,目前的废品收购仍处于自发的废品市场化状态。

6.农村垃圾桶一律采用绿色的方形垃圾桶,并没有根据当地特色设计一款可分类回收垃圾的垃圾桶和垃圾中转敞篷车。

7.机械化程度低,工作效率低。农村全部采用环卫工人隔几天每家每户进行垃圾清理,清理效率低。

三、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几点对策

1.进行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网络的建立和健全。想要城乡环卫真正的实现一体化,需要进行工作网络的健全,需要加强领导,进行专门机构的成立,需要专门进行这项工作的负责。需要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纳入到平时的工作和考核中去。将城乡的管理体制真正理顺,实行县、镇、村三位一体的三级环卫管理体制,打破城乡环卫一体化结构,走村收集、镇中转、县集中处理的一体化之路,最终实现统一化管理。

2.积极做好线上线下宣传工作。重视各个方面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将各方面的优势真正的发挥出来,进行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从而给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将地方电台等媒体手段利用起来,宣传工作开展的意义,让人们认识到其重要性。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改变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激发群众参与环卫一体化工作的自觉性。

3.加快完善环卫基础设施。根据新编制的《环境卫生专项规划》,统筹考虑我县城乡环卫设施发展相对不平衡的实际情意,逐步完善县、镇、村环卫基础设施。要大力提高收集、运输和处理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收集设施上,逐步淘汰简易垃圾堆放点、露天垃圾桶点,实现垃圾收运的分类化、容器化、密闭化和机械化。

四、生活垃圾分类的具体解决方案

1.了解到农村日常生活垃圾比较多,农村自家种植蔬菜和厨余垃圾比较多,从颜色具体分类的垃圾桶,蓝色:厨余垃圾,包括剩饭剩菜、蔬菜叶等;绿色:可回收垃圾,包括纸张、金属、塑料凳;红色:不可回收垃圾,包括瓜果壳、灰土等。

2.了解到农村日常生活垃圾比较多,农村自家种植蔬菜植物比较多,我们可以从颜色具体进行分类:不同垃圾不同时间进行回收,每户发放统一的表格,写着每日可以扔的垃圾种类和时间。如可回收垃圾是每周一、三、五进行回收,每周二、四、六回收菜叶、植物等垃圾。

3.政府对可回收垃圾进行统一采购,使用户在生活垃圾分类也能收到益处。

五、调查结论

根据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城l一体化”生活垃圾处理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一定要注意“城乡一体化”。垃圾收运、处理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难解之题,必解之题,各地环卫管理部门应该因地制宜,选择最适合当地的垃圾收运、处理方案。同时建议我们相关部门协同合作,共创美好的卫生环境。需要政付部门在日常运作过程中根据各自特点不断的进行实践和总结.找到合适于本地区的行之有效的“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吉崇矗张云,隋儒楠.沈阳市典型农村生活垃圾调查及污染防治对策[J].环境卫生工程,2006(2).

[2]单华伦,朱伟,张春雷,李磊.发达农村生活垃圾特性调查及治理技术探讨[J].江苏环境科技,2006(6).

城乡一体化的好处第5篇

为进一步推进全区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提高城乡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实现城乡环境卫生质量整体提升,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精神为指导,以创建文明城市为着力点,以建设农村三年人居环境为突破点,以XX区“创建城市管理示范区”为落脚点,全面改善城乡环境卫生水平,在XX、XX、XX三个乡农村建立健全环境卫生体系,全面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建立健全保洁、清运、收集“一把笤帚扫到底”的模式,逐步把城乡环境卫生纳入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轨道,从根本上改善乡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有效提升城乡环境卫生整体水平,营造整洁、优美、和谐的城乡人居环境。

二、任务目标

按照管理标准化、队伍专业化、机制常态化的运行模式,加快环卫工作模式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高城乡环卫保洁水平。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建立“抓点、连线、成片,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总体格局,树立3年奋斗目标。

(一)2018年,以XX村为示范点,重点打造环卫一体化的标杆典型,同时不断总经验,完善实施方案;2018年年底前以

XX乡的XX个村,XX乡的XX个村为一条线,逐步铺开城乡环卫一体化范围;

(二)2019年,扩展水泊寺乡以及其他村的覆盖面,实现60个村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

(三)2020年全部乡村建立环境卫生长效机制,环境卫生见到成效。

以“点、线、面”布局,以示范点引领更多村开展集中整治;以一条线辐射贯穿更多的村参与到一体化大布局当中;通过服务范围全面覆盖,驱动城乡一体化管理模式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三、主要内容

(一)坚持“两不变、一提升”的基本原则。实行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明确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两不变、一提升”。“两不变”是指区和乡下拔的经费不变,各村用于卫生的经费不变;“一提升”是指农村环境卫生整体水平提升。在经费不变的前提下,实现环境卫生整体水平提升目标,要进一步强化管理,加强队伍建设,优先使用各村现有的保洁人员,经过考核合格的留用;要进一步加大环卫设备设施的投入,购置垃圾挤压车,建立垃圾转运站、水冲公厕基础设施;要进一步提升村民环境卫生意识,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村收集、处转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置体系。实现农村环境卫生整体水平提升,关键是垃圾处理。要以全省农村三年人居环境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专项建设资金,在每个村建立1-2个垃圾转运站,同时购置必要的垃圾挤压车和收集车。为每个村配备垃圾桶、垃圾箱、收集车,由各村组织人员,对每户村民家里的垃圾进行上门收集;收集起来的垃圾倒入垃圾转运站,由区环卫处对垃圾进行二次挤压后,转运到指定的处理地点;运送到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垃圾,由市负责统一无害化处理。建立起完整的垃圾处置体系,形成“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有保障”的一体化推进机制。

(三)推行“三个清洁公司对应三个乡”的管理模式。把三个清洁公司的工作任务,按就近原则分散到四个机扫公司,由机扫公司担负起三个清洁公司的清扫保洁任务,让机扫公司“吃饱喝足”,实现高效率运转,满负荷工作。解放出来的三个清洁公司,分别对应管理三个乡的环境卫生,单位名称可以命名为“XX区××乡环卫清洁公司”,接受区环卫处和乡政府的双重领导,进行全方位覆盖、无缝隙对接、一体化管理。

(四)建立“区、处、乡三级联动”检查考核机制。对三个乡XX个村的环境卫生工作,要健全完善“区考核中心考核、区环卫处随机抽查、三个乡政府日常检查”的三级联动考核机制,根据三个部门的考核结果进行汇总。对于工作靠前,成绩突出的乡村,区级资金以奖代补,从而鼓励先进,调动各村参与环卫一体化的积极性。

(五)开展“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宣传活动。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引导村民配卫生合整治,建设美丽乡村。各有关部门、单位要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宣传媒介,采取入户宣传、横幅宣传、开会宣传、微信宣传、广播宣传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好做法、好典型、好经验,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更新生产生活方式,切实增强村民的环卫意识,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支持、共同参与环卫事业的良好氛围。

(六)推进“一把笤帚扫到底”的战略规划。城乡环卫一体化,最终目标就是要在XX区管辖范围内,实现“一把笤帚扫到底”。在市区范围内,主要清扫保洁所有市内道路,保洁绿篱、清除小广告、打扫学校卫生、打扫无物业小区;在农村范围内,清扫保洁村子里所有的道路、延伸到辖区内铁路、公路、高速路、河道两侧,村与村之间连接路,林带周边、厂区周边等部位。要充分发挥环卫部门的人员优势、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降低人工成本,节约财政资金,提升全市环境卫生的整体水平。同时,要发挥“数字城管”和“智慧环卫”作用,对所有涉及环境卫生的保洁进行一体化检查考核,从而全面升级监管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分管副区长任组长,三个乡、城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XX区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总体规划,明确各级各部门工作职责,总结并推广先进工作经验。各乡、各城管部门也要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加强协调调度,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扎实推动工作发展。

城乡一体化的好处第6篇

关键词:新形势;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中的问题

1、耕地浪费现象十分恶劣

因为农村土地资源规划混乱,农业用地大部分用在种植农作物方面,土地利用率低过二、三产业。为了让有限的土地获取短期的经济效益,大部分政府基层由于利益的趋势,逐步扩大城市建设规划的用地面积,大大降低了农业的用地面积,使得农村大批耕地被城市建设规划占有,而且在土地占有的过程里,具有占地补助和耕地利益的严重失衡问题,令土地资源产生十分恶劣的浪费问题。在这样的状况下,我国的耕地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逐步减少。

2、城乡规划管理杂乱且不科学

由于在农村建设方面欠缺相应的管理及规划,所以在长时间的发展当中,我国农村大多具有土地资源严重浪费、公共安全及防灾能力欠佳、生活环境较弱、建筑密度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健全的状况。农村的规划相对混乱,建设占地也没有依照规划采取适当的安排,比如对于公路建设而言,将公路设置在村镇当中,具有功能性布局不合理的情况,土地资源严重浪费的状况,并且,也对百姓的人身安全产生较大的威胁。可是农村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又欠缺相关的公共活动中心,园林绿化等设施,欠缺相应的综合治理制度,令村镇生活环境里的牲畜粪便以及生活垃圾随意堆放、无人处理,厕所建设位置不适当,农作物同玉米杆等存在可燃性物质任意堆放现象,并且农村居住相对分散,道路相对过窄、颠簸,如果出现火灾等事故,会对居民的疏散十分不利,为救灾工作带来阻碍。

3、城乡规划欠缺良好的稳定性

政府在采取城乡规划时,欠缺良好的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因为政府统一的规划建设方针的改变,给市场开发规划建设方法、投资主体等方面迈向了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形成政府及投资主体相互间推脱的现象,经常在规划建设初期,将声势弄得人人知晓,可是慢慢地由于资金问题而被停止,令城乡规划建设欠缺较好的稳定性;其次,因为地方政府规划过于混乱,规划内容同修改程序不严谨,时常由于地方领导人的意志而转变规划内容,令城乡规划十分不稳定。

4、规划实施不严肃

城乡规划实施应遵循的原则不够,对规划确定的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和一些较大功能性(大众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公共停车场等)的配套项目建设实施不配套,项目建设与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及周边地块规划关系考虑不周全;在规划实施中对规划的绿地、公共设施等强制性内容调整变动时有发生,对无障碍设计与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公厕、垃圾池等)、社区服务设施(老年活动空间、城乡社区管理用房等)、学校与幼儿园等建设实施不到位,建筑实施形体发生变化、建筑细部处理(防盗设置、管线铺设、空调位置、热水器位、组织排水等)不到位;视觉通廊把控不科学,天际轮廓形态不突出,在建设项目的规划方案和项目实施建设上地面退让不足,建筑围合空间过于封闭、空间高低错落无序比较突出,休闲绿道考虑不周全;道路建设缺少综合性考虑,道路变更时常发生,周边关系不协调、不配套,在标高、坡度、交通组织、管线布置等方面都留下不少隐患和遗憾,且重复建设现象比较突出。

二、完成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的方法及手段

如果转变当前城乡分隔的规划管理体系,创建一体化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则要转变过去的规划理念,融合当前的各种规划,扩大原本规划的区域,深化不同规划的规划内容,加快不同规划的有效结合,强化县级以及镇级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有效运用现代化的先进技术,强化城乡规划体系的审核及管理,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并逐渐完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布局。总的来讲,应当将以下几点工作做好:

1、综合当前规划体系,创建覆盖城乡地域的规划体系

本着大、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原则,将城乡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将城乡规划编制的办法进行改革,通过规划把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发展相结合进行统筹考量。转变当前规划中只重视城市建设的习惯,以及规划的不足,有效执行制度创新,尽量快速创建城乡统一的规划管理体制,而且通过城市政府进行统一化执行管理权,统筹规划安排所有行政地区,完成城乡规划管理的一体化。

2、勇于创新,令城乡土地制度顺应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的要求

由于土地利用过于混乱,使得土地浪费的现象尤为恶劣。所以,应当对城乡土地制度采取适当的变革,农村土地使用权一定要规划到政府进行统一式管理,通过政府以及规划管理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农村土地的开发运用一定要顺应城乡统筹规划的需求,逐渐规范农村的土地运用,执行城乡土地的统一规划管理。

3、积极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强化城乡规划管理建设的动态监测

我国当前尚处在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城市建设规模较大,对土地的需求非常强烈。并且,大部分乡村地区的规划管理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农用地随意圈地、占地的现象较为恶劣,土地利用相对混乱。城乡规划管理部门运用、处理的细腻大多数同空间地理位置有关,不论是城乡规划、城市建设,还是动态管理、服务社会,乃至现状分析、规划决策,都无法脱离空间信息。所以,应当不断引进各类先进的科技方法,比如现代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网络共享技术等等,强化城乡规划管理的动态监测,并及时遏制各类违反规划的建设行为,完成城乡规划管理的智能化动态监察。

4、培训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持续提升规划管理能力

对现阶段而言,规划管理人员大多处在大、中城市,而小城市以及小城镇的专业规划管理人数较少,素质较低,并不能较好的担当目前规划管理的工作。首先,要积极强化当前城乡规划管理部门所有人员的培训工作,让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提升能力,尽快把握现代城乡规划的需求、相应的技术、管理标准以及管理政策,可以较快把握现代城乡规划管理的需求;其次,应当供应优惠政策及条件,有效引进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人才在县级以及镇级规划管理部门,作为新鲜元素,加快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的步伐。

5、强化城乡规划基础保障

一是大力发展经济。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经济总量增加,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对生活、居住环境质量需求和人文精神的追求才高,这样才能对规划制定更严谨、实施更严肃、管理更严格。二是重视人才应用。由于城乡规划专业性强,不仅要求具体从事城乡规划工作的人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广集各方专业人士的智慧,集思广益,只有积极引进和培养人才,诚心尊重和应用人才,才能让其认真负责地为城乡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把关,为城乡规划事业建言献策。三是抓好宣传培训。加强城乡规划法律法规普及、宣传、教育和规划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训,切实增强城乡居民的法律意识及城乡规划的知晓度,着力提高规划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提高,城市不断影响着周边地区。为了处理农业现代化的问题,处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加快经济的不断上升,规避重复建设,节省耕地,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一定要贯彻中央提出的关于城乡统筹规划的问题。城乡之间经济的联系越发密切,城乡之间互动也持续加大,所以,积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变成了城乡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开泳,李曼,张弘.新时期我国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3,05:51-55.

[2]廖建昌.新形势下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的分析[J].江西建材,2014,22:20.

城乡一体化的好处第7篇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方面实现城市与乡镇一体化的思考,实现市政基础设施城市与乡镇之间共建共享目标,为处理城市与乡镇矛盾,缩小城市与乡镇发展之间的差距提供基础平台,协调城市与乡镇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

近年来,我市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全市基础设施投资不断加大,但我市处于国家的西部地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相对落后,所以在国家大力促进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发展的阶段,怎么样实现市政基础设施达到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1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必要性

实现城市与乡镇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目标,要加快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建设规划的步调。 市政基础设施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和基础条件,为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不行或缺的硬件环境,是城市与乡镇关系中各种网络要素流的依靠与保障,它保障城市与乡镇生产、生活等各项社会活动正常运行。城市与乡镇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水平不但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且是民众最关心的民生难题之一。城市与乡镇市政基础设施统筹规划作为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发展中必不缺少的关键环节,现在却缺乏系统的基本理论依据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撑。各地规划编制依据存在巨大差距,村镇设施规划标准与城市规划标准差距尤其突出,怎么样实现城市与乡镇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是关键所在。

2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思路

城市与乡镇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并不料味着经过规划使得镇乡、村庄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城市的水平相当,而是找到合适农村市政基础设施的标准和模式,在其经济社会水平下让人民拥有与其对应的市政基础设施发展平台。

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应依照相关的原则,着重于城镇与乡村市政基础设施怎么样实现一体化发展,全面的考虑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的选择类型、规划中量的标准调控、指标大小、规划方法等内容。做到资源可行的配置与共享,对县镇及乡、村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做具体合宜的安顿,成为城市规划、镇、乡及村庄规划的可行参考对象。努力对不一样的性质的区域采取不一样的对策去实现共同的目的,便是使不管是城镇的居民或是乡村的居民都能享用市政基础设施给他们带去的生活生产上的便利和益处,为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十分好的支撑基础。

3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原则

城市与乡镇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有关的专项、等级、内容多元化,必要调节不一样空间层次、不一样单位、不一样专业领域的内容,所以在规划整个过程中必要贯彻以调整城市与乡镇协调发展为重点,创建一个持续协调发展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平台,促进本地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健康发展必要遵守的原则是: (1)、因地制宜原则,一方面要参考全市上位规划对市政基础设施在大层面上的规划安顿,其他方面也要符合本地发展实际情况,符合城镇发展及乡、村庄发展的特征,使规划具有可行性。 (2)、城市与乡镇交互发展原则,不仅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水平,充实发挥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又要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设施发展进度,为农村创造一个十分好的基础发展平台,实现城镇和乡村两者之间双向交互发展。 (3)、区域空间整体协调发展原则,市政基础设施中电力、电信网络规划、防灾、生态建设等好多部分都必要从区域空间来整体规划协调,这不一样类型空间开局必然存在矛盾,所以以区域整体观念来协调各个类型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及市政基础设施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既方便于城市与乡镇之间协调发展,也避免了重复建设。

(4)、以人为本、综合发展原则,城市与乡镇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是以提升城市与乡镇居民特别是农民的生活水平为宗旨,努力缩小城市与乡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差距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城市与乡镇市政基础设施综合发展原则,使得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布局方便于提升居民生活生产质量,方便于创造具有公平公正的社会发展物质支撑基础,合理布局,节约有限的资源。

4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内容

由于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基础设施规划还处于摸索阶段,所以在研究市政基础设施城市与乡镇一体化规划应涵盖的内容,在以往的市政基础设施的内容进行了分类概括,分为水系统、能源信息系统、安全防灾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四个部分,水系统就包括水资源开发应用、水源保护、城镇的给排水系统、农村的安全饮水工程等方面内容,能源信息系统涵盖县域整个电力、电信网络(网络就是用物理链路将各个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机相连在一起,组成数据链路,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设施建设、城镇供热、燃气供应设施规划建设及农村因地制宜的方式选取。安全防灾系统是从整个县域上位规划对其宏观层面的总体调控原来分析防洪、防震、消防、地质灾害及人防建设应采用的对策与方法。生态环境系统主要包括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及环境卫生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1、 城市与乡镇水系统规划

(1).研究现状(了解现状水资源情况、供水设施建设情况等)(2).城市与乡镇供水规划(城市与乡镇给水水源规划、城市与乡镇给水工程规划、水资源开发应用策略) (3).城市与乡镇排水规划(城市与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城市与乡镇排水设施系统建设等)

2、城市与乡镇能源信息系统规划 :(1)研究现状;(2)城市与乡镇电信网络规划;(3)城市与乡镇电力规划;(4)城市与乡镇供热规划 ;(5)城市与乡镇燃气规划

城乡一体化的好处第8篇

[论文摘要] 该文从论述城乡结合部的涵义和功能特点入手,主要分析了城乡结合部的交通性质和道路功能、路网布局、停车等一些交通问题,并详细分析了城乡结合部交通规划的重点,包括:合理规划道路布局、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解决换乘问题以及规划与管理并重等。

1 城乡结合部的涵义及功能特点

城乡结合部,顾名思义指城市和农村交界的地带。自19世纪末中欧地理学从城市形态发生学的角度提出了“边缘带”这一概念以来,地理学、经济学、交通学等领域的学者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角度先后对这一过渡带提出了不同的术语,如德国地理学家赫伯特·路易斯提出的“城市边缘带”,W.C.麦坎与R.G.波恩莱特提出的“限制边缘带”和“扩展边缘带”等等。发展到今天,人们普遍认为的城乡结合部的定义为:指处于城市中心区边缘地带,在城市郊区化和乡村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市和乡村在社会、经济、文化等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农村向城市过渡的中间地带。

城乡结合部并不是城市和农村在地理位置上的简单相接,而是兼有城市土地利用和乡村土地利用,有城市属性,亦有乡村属性的一种特殊的经济地理单元,相对于城市而言,其规模较小,且与乡村的关联程度较强;相对于乡村而言,与城市更为接近,是乡村向城市过渡的唯一途径,也是城市人民生活供给的主要基地,因而城乡结合部有时也被当作城市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鉴于上述特点,城乡结合部实际上是外部空间结构像“城”,而内部空间结构为“村”的一种实体,这种二元复合性特征决定了它既受城市辐射的渗透,又受农村建设模式的影响,在地域划分上没有确定的边界和规模,人口密度、产业结构、工作性质、建筑形式、人口构成等也因此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并且由于对这种复杂交互的性质很难进行准确定位,加上其功能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城乡接合部往往是不同机构、不同层次管理最混乱的地段,而作为地区发展支撑力量的交通,由于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在城乡结合部处往往较其它地区产生的问题更多也更加复杂。针对这种情况,寻求合理的交通问题解决途径变得十分重要,而如何做好结合部处的交通规划则成为问题解决中很重要的一环。

2 城乡结合部交通性质及问题分析

2.1 城乡结合部的交通性质

城乡结合部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功能特点决定了其交通性质的复杂性,因为这里既是城市向外扩张的最佳地带,也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的必经走廊,又是地区特色经济和乡镇企业发展的黄金地点,因此形成了较大的交通流,既有出入城区的径向辐射交通,也有不进入城市的过境交通与市区的环向交通,并且各类交通流相互影响与干扰,呈现出既不同于城市交通也不同于乡村交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2.1.1 交通构成方面

一般来说,城市交通构成以机动车为主,乡村交通以拖拉机、畜力车及自行车为主,二者在城乡结合部处交织的结果就是各类交通混行现象严重,而且各车种构成比例呈动态性变化,难以掌握规律。

2.1.2 交通流的时空分布方面

由于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客运及物资运输的主要通道,交通流往往具有早高峰滞后、晚高峰提前并且时间分布相对比较分散的特点,交通的主流向多呈现出早上为入城方向,下午为出城方向的特点,并且不均衡性特征表现明显。

2.1.3 交通强度方面

城乡结合部的交通强度受城市辐射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大城市辐射交通强度在近距离范围内可用负指数曲线描述,呈现渐变性之特点,表达式为:

N(x)=N0e-x(a+bx)

其中,N0—市中心的辐射客流强度;

X—与市中心的距离;

a,b—回归系数;

N(x)—与市中心距离 处的客流距离。

2.1.4 车速方面

根据交通量自乡村向城市逐渐递减的规律,城乡结合部越接近市区,车速下降越明显。据实验观测,间距10km时车速下降约40%,并且径向交通越靠近城市时受横向交通与径向交通各车种之间干扰的程度越大,导致车速越低。

2.2 城乡结合部交通存在的问题

城乡结合部处交通流的上述特性引发了交通拥堵、交通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

2.2.1 道路功能不明确,各种车辆混行现象严重

由于城市结合部处于城市农村交界的特殊地带,该地区的交通结构既不同于城市里的机动车特别是小汽车充斥街道的局面,也不同于农村中畜力车自行车混杂行驶的状况,而是一种多种车型并行,车种比例动态变化的混乱状况。交通结构的不合理,使原本有明确功能的交通性道路和生活性道路杂乱使用,尤其是商贩占道经营引起的交通混乱局面比比皆是,而且随着城乡结合部地区范围的动态性发展和经济活动频率的不断增加,这种公路、街道使用性质不明确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2.2.2 过境交通量大,道路通行能力不足

作为城市职能的疏散地点和农村物资外销的必经走廊,城乡结合部往往集聚很多的过境车辆,这就需要一个有足够通行能力、规划完善的路网合理分配交通,而由于有些城乡结合部道路设施建设落后,布局不合理,路上的车流往往处于超饱和状态,很多道路上形成“瓶颈路段”,“卡脖子”现象严重。

2.2.3 路网结构不合理,不适应城市农村互动发展的需要

城乡结合部的交通组成复杂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从农村到城市车种组成比例相差较大,这就造成了路网中各道路等级的变化与交通量数量和种类的变化不能协调,路网等级的更新往往落后于车辆组成的变动,导致连接农村与城市的路网结构不合理,不能很好地适应城市与农村互动发展的需要。

2.2.4 静态交通设施建设不完善

目前,停车难已经成为交通领域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尤其是在土地利用构成不甚合理的城乡结合部地区显得更为突出。由于商业区、居民区房屋建筑缺少合理的规划布局,该地区的停车场建设往往存在位置不合理、停车泊位不足、乱停乱放、管理混乱等问题,不能与动态交通设施很好地衔接,难于满足日常各种活动的需要。

3 城乡结合部交通规划重点

城乡结合部交通规划的目的就是根据城市和乡村经济发展需要,在预测城市扩张速度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未来产生的交通需求,确定出城乡结合部处道路的数量、等级构成、布局形态、交叉及枢纽位置等,使交通更好地为城乡经济发展服务,同时对结合部甚至是城市的用地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引导城乡良性互动发展。根据目前城乡结合部处交通特性及存在的问题,可以确定规划重点包括:

3.1 合理规划道路布局,使道路设施的规模建设与高效利用相结合

城乡结合部特殊的地理区位决定了该地区交通的发展要同时依赖于城市和农村的发展,道路建设数量过少不能满足城市和农村间的过渡需要,过多势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有限的土地资源也不允许仅仅靠增加道路的建设数量来解决交通问题。因此,提高城乡结合部地区道路合理布局和有效利用极其重要。城乡结合部的交通规划必须纳入城市交通规划和对外交通总体规划中,并要满足近远期交通发展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的要求。规划出的道路走向、路网密度、线形标准、设计速度、运输能力等既与城市道路系统构成一个相互协调、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又要保证农村的低等级道路能够向其顺利过渡,此外,还要保证良好协调区域内部各种道路的结合分布,保证与商业区、港口、码头间的衔接畅通,使客货运输高效便捷、转运方便。

3.2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强公共交通的主导地位

近年来,土地的粗放型开发使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公共交通资源配置往往呈混乱状态,在时空分布上达不到及时、高效、通达的标准。因此,公共交通在城乡结合部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要使其真正成为缓解农村向城市过渡过程中交通压力的有利手段,则必须把公共交通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各个环节统一部署,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深化公交优先政策,使公共交通在各种运输方式中居主导地位。其中,因地制宜解决其空间分布的可达性和时间分布的连续性最为重要,除加大建设力度,使其建设形成一定规模外,更重要的是要使其发展逐步形成体系化、网络化,将公交线网规划与道路网的新建与改造紧密结合起来,在主要干道上开辟公交专用线,以体现公交路权优先的原则,有效诱导交通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向均衡方向发展,最终达到缓解交通压力的目的。

3.3 合理解决换乘问题,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城乡结合部的交通出行中很大一部分采用私人交通方式,这是造成路上车流过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这部分交通流直接进城必定会给城市交通带来更大的压力。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今天,为人们创造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利用途径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此,在城乡结合部的地铁站、公共汽车站周围建设驻车换乘站,有效地将高速公路、地面公交、城市轨道交通、汽车停车和商业布局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既节约了乘客的换乘时间,使私人交通和公共交通功能顺利衔接,也促进了物业的开发,有助于合理组织交通,提高交通安全性。

3.4 规划与管理并重,做到边建设边整治

交通出行是以人为中心、为人服务的行为,所以因地制宜搞好地区交通规划与“以人为本”对交通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并重的政策才是解决交通问题的根本策略。地区的交通规划与管理应充分体现公众参与和社会公平原则,充分考虑各利益团体的民主要求,规划之前广泛开展民意调查,最大程度地考虑民众所需,争取公众的支持。就目前我国城乡结合部的交通状况而言,可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有:

首先,健全现行法律法规体系,确定管理部门的职能权限。对不同性质的交通问题应有确定的部门依章处理,充分体现部门间的权责明确和执法的透明程度。

第二,将结合部的交通管理推向市场化、企业化、科学化,对从事为大众服务的客货运交通实体进行企业化改革,充分发挥企业间的竞争机制,提高服务水平。

第三,利用经济杠杆和行政手段,对鼓励的交通行为给予优先发展,政策扶助,对限制的交通行为从严、从重管理,引导交通结构向有利于区域发展的方向改进。

4 结语

城乡结合部的交通问题具有多样性、相关性的特点,且与国情和地区特点联系密切,其解决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能按照国家的政策导向和区域特征采用相应的对策。在我国这样一个农村地区面积大、城市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城乡结合部地区的交通规划还处于薄弱环节。因此,我们必须因地制宜,以城市带动农村、农村服务城市的发展原则为主导,大力推进城乡结合部地区的交通发展,使其为城市和农村的联动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炜. 城市交通规划[M].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 付加锋, 宋玉祥, 马延吉, 潘丽丽. 城乡结合部交通优化机制及其规划设想[J]. 城市, 200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