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城乡供排水一体化

城乡供排水一体化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8 09:20:02

城乡供排水一体化

城乡供排水一体化第1篇

一、统筹城乡“供水网”建设,提高城乡供水质量

为了优化城乡供水资源,改善城乡饮水条件,确定2010年全面实现全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全区城乡供水由区一级政府统一编制规划,统一投资建设,统一管理经营。已经开展和即将开展的工作和计划:

一是实施统一规划。全面开展了城乡水资源保护、利用、开发专项规划和全区城乡一体供水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完成了全区城乡供水资源和供水设施共亨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二是实施统一建设。为了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成立了归区水利局管理的“宁海区水资源保护开发投资公司”和归建设局管理的“宁海区供排水建设投资公司”,分别承担投资建设管理城乡供水资源和城乡供水设施建设管理。已经完成城关第二水厂10万吨扩容工程,使城区日供水能力达17万吨;已实施建设临港水厂、宁东水厂和长街水厂等三个区域性上规模的新水厂。计划今年还将启动建设宁海北部重镇区域性上规模的新水厂。其他区域性的新水厂在2010年前完成建设。

三是实施统一管理。为了加强全区城乡供水统一管理,以供排水投资公司为龙头,把各个区域性水厂作为独立核算的分公司管理,建立完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同时,及时做好原乡镇水厂的产权合并和供水并网工作,最后逐步建立“宁海区水业集团公司”,实施全区城乡水务工作一体化,实现城乡水业给、供、排一条龙建设管理机制,即合并现有建设局、水利局两个水业公司为一个建设管理主体。

二、统筹城乡“污水处理网”建设,提高城乡排水质量

为加快我区的生态建设步伐,优化我区环境保护工作,确定2020年全面实现全区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建设,实施城乡污水处理由区一级政府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投资建设,统一经营管理。为了实现这一工作目标,近年来,主要开展了以下三点工作和计划:

一是实施统一规划。从2003年开始着手规划建设城北污水处理厂,去年又继续进行了全区城乡污水处理网建设规划,完成了全区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共亨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二是实施统一建设。城北3万吨规模污水处理厂去年已建成运行,极大地提高了城区污水排放标准,优化了城区环境保护。计划2010年前建好城南、临港、宁东等三个区域性规模污水处理厂,2015年前建成西店、岔路、长街等三个中心镇污水处理厂;2020年前全面实现全区城乡污水处理网建设达标覆盖。

三是实施统一管理。以供排水建设投资公司为龙头,把各个区域性的污水处理厂作为独立核算的分公司管理,建立完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实行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建设,一条龙管理。以后逐步实现招商引资,嫁接外资,转换建设投资和经营管理体制。

三、统筹城乡“垃圾处理网”建设,提高城乡环境质量

为了进一步搞好全区城乡垃圾处置工作,净化城乡环境,建立了村负责集中收集、镇乡负责垃圾集中清运、区负责垃圾集中填埋处理的三级联动建设管理机制,有效地解决全区城乡垃圾统筹处置问题。实施区、镇、村三级联动建设管理的责任主体和工作运行机制,既可降低建设管理成本,又可提高建设管理效能。

按照这个统筹运行要求,去年已全面落实好镇、村环卫管理组织和人员,配好镇乡垃圾清运专用车,启动城乡垃圾统筹集中处置工作。同时,要求在2007年前建设好各镇乡垃圾中转站,扩容建设二期垃圾集中填埋场建设,不断完善垃圾中转和集中填埋设施,不断提高垃圾中转能力和集中填埋能力。

四、统筹城乡“管线网”建设,提高城乡建设秩序

城乡地下管线建设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管理,完善设施功能,杜绝多部门交叉重复挖掘建设,规范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秩序,不断提高城乡地下资源共享度,主要实施了以下三点工作和计划:

一是实施统筹建设。从2002年开始,我们就组建了“宁海区地下管线代建公司”,统筹代建城乡地下通讯、电视等管线设施,并出台《宁海区城乡地下管线统筹建设管理实施办法》,做到与城乡道路设施同步规划、设计和建设。为进一步理顺统筹城乡地下管线建设关系,今年要搞好从统筹代建公司转变为直接统筹投资建设的经营公司,全面实施城乡地下管线统筹建设管理新机制,为城乡地下管线使用单位提供统一建设和维护服务。

二是实施统筹档案。为了准确把握现有城市地下设施的建设现状,决定今年全面实施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现状普查工作,摸清现有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现状,建立城乡地下设施档案库,实施城乡地下设施建设信息资料计算机动态管理。

三是实施统筹规划。今年启动实施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的长远统筹规划,严格实施城乡地下设施工程建设档案备案管理制度,使城乡地下设施建设做到统筹、长效、有序建设。

五、统筹城乡“供气网”建设,提高城乡生活质量

城乡管道燃气是现代城乡的重要设施,建设城乡管道燃气,对提高城乡品位,净化城乡环境,提高城乡生活质量,发展地方经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浙江省天然气利用规划,东海天然气将在2006年前后在宁波北仑三山登陆。为了加快我区城区的管道燃气建设,重点实施了以下三点工作和计划:

一是完成了管道燃气建设规划。去年已完成了《宁海区城市燃气建设专项规划》,规划分近、中、远三期建设。近期为2005年前,主要建成200立方米储量液化中心气化站和相应天然气管网,给龙珠大厦、银海嘉园等5个小高层住宅区的3000户住户实施管道燃气供气;中期为2006年前,主要完成17平方公里中心建成区的燃气主干管铺设工作,管道供气用户达1.37万户;远期为2010年前,完成城市规划区内全部管网建设。

城乡供排水一体化第2篇

(一)在促进城乡水务一体化方面。进行水务改革后,全市五县(区)水务局根据职能的调整,逐步接管了县城自来水公司,并结合自身实际,组建了城乡供水公司或供水股份有限公司,有条件的乡镇组建了乡镇供水公司或乡镇供水股份公司。供水公司组建后,利用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优势,增加供水量,扩大供水范围,提高供水水质,降低供水成本,摸索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路子。全市日供水能力已由1978年的1万立方米增加到了近18万立方米。(*7.4万m3、*1.5万m3、*4.5万m3、*1.6万m3、*3万m3)。为了更好地盘活现有资产,激活运转机制,改变过去城乡分割、地表水和地下水分割,部门分割的水资源管理格局,进一步提高全市县城和集镇的供水能力,从规模上做大做强,实行“政企分开”现代企业制度,引入社会资本,建立股份制,使供水企业良性发展。

(二)在理顺水管理体制方面。长期以来,我市的水管体制形成了部门分割、政出多门、执行难和管理难的问题。全市从20*年5月开始进行的水务改革,将城市供水、节水、水土保持、地下水开采、水资源保护的管理职能统一赋予水利部门。到目前为止,全市一区四县均成立了水务局,在管理体制上整合了涉水行政职能,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了水资源、防洪、供水、用水、节水以及农田水利、水土保持等涉水行政事务的统一管理。强化了水务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促进了治水理念、管理职能、工作重点、运行机制的转变,较好地实现了工作领域从农村水利向城乡一体化水利的转变,管理,运行机制从单纯的政府管理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介入、市场运作并重的转变。

(三)在创新投融资机制方面。建设管理的理念有了根本性转变,坚持区分公益性项目与经营性项目,确定不同的投资机制与运营模式,对于城镇供水等经营性项目,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开发,走市场化开发、社会化投资、企业化管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广辟投融资渠道,多元化筹措水务建设资金,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水电建设。根据水利产业政策,结合*实际,树立“你发财、我发展”的思想,积极引进外来资金参与水利水电建设。*区政府以自来水公司为平台,吸引了*泸滇公司对自来水公司进行控股投资建设、经营,并成立了*市永昌水业有限公司,投资5600万元建成了*区第三自来水厂。*县供水公司由公司员工购买自来水公司现有固定资产及经营权,向股份制转变。*县供水公司由公司五位股东私人出资组建,向有限责任公司转变。*县*、*、*、*、*等一批乡镇集镇供水工程,按照“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的原则,借鉴企业经营理念,遵循经济规律,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采取承包、租赁、拍卖使用权等灵活多样的形式采用出让工程经营管理权的办法,吸纳了大量民间资金的投入,改变了工程设施老化失修、管理维护不善、有人用、无人管等问题。卡斯、漭水、翁堵集镇人饮工程由私人组建*清泉城乡供排水公司,实行经营权承包和资产使用权相结合的方式,加大供水工程改造投资,提高水量和水质,扩大供水面。使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逐步走上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四)在强化水资源管理方面。坚持以构建统一协调的水务规划体系为龙头,对城乡水资源全面规划、统筹兼顾、优化配置,对防洪、水土保持供水、排水、地表水、地下水实行统一调度,努力做到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建设相协调,农村供水与城市供水相统筹。改变了在水资源管理上部门分割、地域分割、供需脱节的状况,逐步实现了城市与乡村、水量与水质、地表水与地下水、供水与需水的统一。在继续抓好农村水利,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水资源保障的同时,综合考虑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加强了城市防洪与供水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城市水环境,基本实现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利用,优化配置和有效保护,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如*县漂泊河整治工程,从单一的城市防洪河道整治向多功能的文化、观光、旅游复合功能转变,达到治理与开发并举。*县漂泊河位于*县腾越镇观音塘坝子内,长期以来,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排泄迟滞,原河道淤积了大量的泥砂及生长了大量的水生植物,严重阻碍了雨洪期洪水流泄,遇洪成灾,农田淹没,更为严重的是处于中游地段的“*第一自来水厂”产生污水倒灌,严重影响了城市饮用水质量。水务一体化后,为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水源、美化环境,*县在省水利厅的支持下,治理河段长545米,共投资800多万元进行开发式治理。经过治理后的漂泊河,集治污、水源保护、风景园林景观为一体,展现了“玉泉夜月”的美景。*大沙河城市防洪工程的整治,从单一的城市防洪功能渗透到城市文化、城市建设、城市生态、城市水环境等领域。大沙河全长19.7公里,总投资为3800万元,近期建设重点为观音塘大桥至太极桥总长5公里的城区段,投资1100万元。目前长4.8公里宽26米的大沙河河道已经建成,水务部门投资完成河堤整治6.0公里;城建部门投资完成堤岸人行道和堤岸文化休闲广场2.4万平方米,建路灯236盏;园林部门投资完成河岸绿化3.6万平方米;环保部门负责清淤治理污染。两岸890亩易涝地已变成城市建设黄金地,平均每亩土地比开发前升值16万元,仅此一项,就为*的城市建设提供建设资金1.4亿元。在直接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社会效益也显现出来,起到了防洪保护农田面积5000亩,防洪保护城市面积4.6平方公里,保护人口2.5万人。大沙河防洪工程的建成,推动了*县城城市建设水平,改善了生态环境,丰富了城市文化内涵,提升了城市形象。*县*、*县*河、*区城南、*防洪河及东门红花河等重要河道也在改革的推动下得以改造和新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真正体现了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优势。

二、当前我市水务改革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现行水价过低,乡镇人饮工程基础薄弱

我市农村人饮供水水费标准分别按乡镇居(村)民、机关单位、经营、工业、建筑等用水的水价分别按每立方0.3~1.20元收取。目前,我市多数乡镇所在地的集镇人饮工程都能按最低标准收取水费,但存在问题:一是管网老化,渗漏严重;二是水源不足,水量得不到保证;三是多数集镇人饮建成后都留有债务,对水质、水源、管网进行改造的资金短缺;四是输水管网投入既有政府投入、集体投入,也有农户自己投入,产权不清;五是小规模的人饮供水大都没有收取水费;六是现有管网的投资大都由国家投入,收取水费标准过低,如进行成本核算,亏损严重,但如果按成本水费标准收取,农户难以承受。

(二)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需要更新改造资金

为贯彻落实我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水务体制改革,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县结合实际,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建立供水工程自我维持、自我发展、良性运行、永续利用的新机制,*县在原自来水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了*县城乡供水总公司,并将界头、马站、滇滩、中和、荷花朗蒲、曲石公平等6个乡(供水点),纳入城乡供水一体化试点,通过运行,情况参差不齐,除中和乡运作基本正常外,其他乡镇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一方面是管理机制不活,公司和供水站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不明确,不能有效调动各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工程大都处于老化期,需改造更新工程,投资大效益回收慢,加之水务投资渠道不畅,国家投资没有用于水务基础设施建设,而公司又无法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更新改造,企业即使投入有限资金,从公司经营的角度上看,投资效益不明显,甚至亏损严重,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严重制约着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的开展。

(三)排水污水处理回用职能需要进一步调整

现在我市排水、污水处在回用的管理职能仍在环保和建设部门,要实现水务一体化“一龙管水”的管理职能,必须理顺体制。仅靠部门推动,困难较大。

三、下一步水务改革的计划

一是整合行政职能,组建水务机构。利用政府新一轮机构改革,努力实现市级水务局,将市级原有的水利、供水职能与排水污水处理运用的相关职能归并,组建水资源和相关涉水事务统一管理的政府工作机构。理顺排水和污水处理回用,改变目前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污,管治污的不管回用的水资源管理现状,将分散在环保、建设部门的涉及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与水利部门的城乡水源、供水、用水、节水、防洪、水土保持等行政管理职能调整归并为一体,统一由水务部门实行集中管理。

二是优化资源配置。按照新型的水务管理体制,相关部门要加大水利基础设施、防洪保安、饮水安全、污水处理等建设投资管理和资源保护、节约用水、水土流失治理和管理力度,保证水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供需平衡,逐步形成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治理协调推进的局面,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四、需帮助协调和解决的事项

城乡供排水一体化第3篇

一、实行涉水事务管理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定的必然要求。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和河北省委、省政府出台的《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总书记更是在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创新区域水公共服务管理模式,推进水务管理一体化。

(二)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是积极应对我省水资源严重短缺形势的必然要求。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省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实行城乡水务统一管理,可以从我国城乡一体化迅速发展、城市水问题日益突出的实际出发,适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

(三)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是解决我省城市化地区水资源分割管理导致的种种弊端的必然要求。多龙管水人为地增加了市政管理的难度,无法实现水资源网络联合调度,没有对供需平衡负总责的部门,无法建立统一的管理法规。

(四)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是实现南水北调有效配置的必然要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预计将于2014年完工,并具备通水条件,届时南水北调受水区将形成调入水、当地地表水、地下水及再生水多种水源联合供水的格局。不同水源供水成本相差悬殊,很容易出现外来水卖不出去,而当地地下水继续超采、农用水继续被挤占、环境继续恶化的现象。因此必须尽快建立起统一、权威、高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以确保本地水资源与引江水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的效益和各种水源的有效利用。

(五)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是实行机构改革的必然要求。国务院在部委机构改革中,强化了水资源统一管理,由水利部负责指导城市水资源的管理保护、饮用水水源保护、城市供水水源规划、城市防洪、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等非传统水资源开发等工作,要求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合理配置,保障城乡供水安全。鉴于全国水务一体化改革的形势,国务院明确将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等城市管理职能交由城市人民政府确定。

二、我省在涉水事务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我省从1996年开始,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在促进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过程中,对城乡一体化的水务管理体制进行了探索。但目前我省水资源管理体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部门之间存在职能交叉。目前我省在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和城市污水回用等非传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着职能交叉,造成在管理体制上多头管理,在管理权限上职能划分不明、责权关系不清,使得一些部门为本部门利益而忽视或排斥水资源的流域性和共享性。

(二)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难度大。在机构改革中,一些地方政府虽然调整涉水职能,组建了水务局,但职能还没有完全到位,个别市城区水资源管理还存在着与现行法律、法规相违背的地方。虽然新《水法》已经明确了水资源必须统一管理,我省的水务体制改革也基本确立,但水务一体化改革尚在探索阶段,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矛盾。

(三)管理机制不健全。随着水务改革的不断深入,水利已不是单纯地为农业服务,而是为千家万户和全社会服务,一些旧的管理机制已不能适应当前的水务统一管理需求。一些地方在水务改革中方法简单、存在着甩包袱的思想。原来供排水企业享有的政策全部废弃,让新的水务部门承担过多责任。这一问题既是已实施统一管理的地方面临的现状,又是推行改革的一大阻力。

(四)法制建设不完善。当前,取水许可制度已经纳入法制化轨道,但在城乡供水、节水、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还不统一,导致主体地位多元化,影响了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的力度和权威性。

三、对加快我省涉水事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一)深入推进水务改革,建立高效的水务管理体制。当前应当对各地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水务一体化改革的成效进行评估,研究推进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出路,巩固水资源统一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并在此基础上,从全省范围内彻底解决水资源统一管理问题,全面理顺省水利厅和其他涉水厅局在水资源管理职能上的关系,进一步确立省水利厅统一管理水资源的地位。认真学习借鉴北京、上海、黑龙江、海南等地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先进做法,按照统一管理水资源,供水、节水和防治水污染等涉水行政管理职能“一事一部门”的原则,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涉水事务实行统一管理。

(二)加快改革步伐。由于南水北调工程将于2014年前后通水,我省应当尽早落实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为充分利用好引江水和推进全省经济健康发展奠定水资源管理的体制基础。

(三)加强机制建设,完善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已经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市、县,要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发挥统一管理优势,不断克服工作中的问题,为全国水务体制改革创造经验。上级有关部门要支持和帮助下级城市人民政府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推行水务体制改革,不应当对改革的地方进行过多干预。建立城乡统筹、各种水资源协调、供水排水衔接的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全社会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加强利益相关方参与管理的公众参与机制;建立政府、社会相结合的投融资机制,等等。

(四)尽快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政策法规体系。抓紧做好水资源管理方面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抓紧修订或者废止与《水法》、《行政许可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不一致的政策文件。

(五)创造良好环境,保障水务一体化改革成功。水务体制改革是一件新生事物,各级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关心,不但不应切断原来给予的政策、资金,而且应当给予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新难题,帮助改革顺利健康进行,防止出现越改越难的局面。

城乡供排水一体化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逐步实现城乡供水“同网、同质、同价”为出发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制定改革方案,整合归并既有资源,合理设置管理机构,统一规范运营机制,着力提升水务经营及服务管理水平,加快实现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目标。

二、工作部署

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改革工作总体按照“统一部署,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稳妥实施”的原则开展,力争通过三年时间的努力,全面建立起由水务集团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供水的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机制。具体分以下三个阶段:

(一)试点阶段。2010年底前,完成洲泉镇(含原由洲泉永秀供水服务站管理的大麻镇黎明村)范围内的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探明方向,积累经验,完善机制,为全面推进改革打好基础。

(二)扩面阶段。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2011年底前,完成对具备“完成三级管网改造,全部封闭深井”这一基本条件的镇(街道)的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改革工作。符合条件的镇(街道)必须在实施改革前一年的四季度排出改革计划。

(三)提升阶段。2012年底前,力争全面完成全市剩余镇(街道)的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改革扫尾工作。当前尚未具备改革条件的镇(街道)要抓紧实施三级管网改造工作,并同步封闭深井,为加快推进改革工作奠定基础。

三、改革措施

(一)资产处置

1.被接管的二级供水企业相关资产的产权原则上保持不变,原债权和债务由所在镇(街道)负责处置,管网的日常管理与维护工作移交给水务集团,并由水务集团承担管网的日常管理与维护责任。

2.待全市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改革完成后,由市国资办委托具备相关资质的中介机构对本次改革中涉及的管网资产进行全面清理评估后,统一办理移交及划转手续,入水务集团固定资产。

(二)人员处理

纳入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改革范围的人员由水务集团以镇(街道)为单位,以各镇(街道)立户水表总量为基数,按1500只水表录用1人核定。改革前镇(街道)现有从事供水经营管理的人员在按程序录用后由水务集团负责安置,未录用人员由所在镇(街道)负责处置。

1.录用资格。2010年5月底前,经市人事局会同国资办、水务集团认定的,在原二级供水服务站从事供水经营管理工作的313名在职职工(含行政村管理人员)。其中:男性职工年龄必须在50周岁(含50周岁)以下,女性职工年龄必须在40周岁(含40周岁)以下,职工年龄核定截止期以各镇(街道)实施改革前一年的12月31日为基准日。

2.录用办法。(1)以镇(街道)为单位,由市人事局对符合资格条件的人员组织考核,具体考核办法由市人事局牵头,会同国资办、水务集团及所在镇(街道)另行制定。(2)对考核达到合格(60分及以上)的人员,由市人事局会同水务集团及所在镇(街道)按从高分到低分确定拟录用人员名单。(3)录用的人员经市人事局、水务集团政审合格后最终确定,并由市人事局会同水务集团及所在镇(街道)办理相关录用手续。

3.人员管理。本次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改革新录用的人员为水务集团所属凤栖自来水有限公司下设供水服务站编制。供水服务站编制人员以属地安排为原则,即所录用人员原则上安排在原先所在镇(街道);工作上由水务集团统一安排,待遇上严格遵照混岗不动编的原则。

4.录用人员工资标准及福利待遇详见附件。

(三)水价执行标准

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改革工作完成后,由水务集团直接抄表到户,水价按城镇供水一级管理价格执行。

(四)遗留问题处置

在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改革过程中涉及因各种历史原因造成的遗留问题(如部分农户用水由周边污染企业补贴水费或免费用水、部分未装表用水等),必须由所在镇(街道)在水务集团接管前妥善处置完毕。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强化推动。为确保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市政府成立市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改革领导小组,由分管市长任组长,由市监察、发改、财政(国资)、人事、规划建设、审计、水务等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任成员,具体负责协调推进改革工作。各镇(街道)必须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加强对本镇(街道)城乡供水经营管理一体化改革工作的领导,成立专门班子,落实专人分管、专人负责,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改革工作。

城乡供排水一体化第5篇

主要任务是安排布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乡村建设工作,市委、市政府召开这次乡村建设动员大会。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形成合力,以更高的规范,更大的气魄,更有力的措施,迅速掀起新一轮城市建设的热潮,以乡村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刚才,扎东同志宣读了武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乡村建设的安排意见》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就加快乡村建设,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加快乡村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经济社会发展的肯定趋势,乡村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无论是解决“三农”问题,衔接产业转移做强做大工业,还是调整产业结构,都离不开城市的发展。近年来,特别是撤地设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将乡村化提升到发展战略层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乡村化,武威城区建成区面积由2001年的15平方公里扩大到去年的28平方公里,乡村化率由2001年的20.1%提高到34.08%相继建成了8万吨供水扩建、9万吨污水处理、10万吨垃圾处理、城南区集中供热等一批重点项目和文化广场、南城门广场、火车站广场、文庙广场等四大广场,完善了乡村功能,提高了乡村承载力。特别是去年,建成了北关西路、兴盛路、市民南路等8条道路,进一步完善了乡村路网结构。建成医废垃圾处置项目,完成分户供暖节能改造5000户,建设廉租住房8.5万平方米、1744套,发放租赁补贴5943户、1.6万多人,农村危房改造1.5万户,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开工2万平方米。乡村市容环境卫生整治、建筑市场秩序治理等工作取得新成效,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先后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乡村、全国人民防空工作先进乡村和双拥模范乡村称号,连续三次被评为省级卫生城市。三个县城和重点集镇建设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城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也必需清醒地看到同全国、全省特别是与我基础条件相差不多的周边市州相比,同时。乡村建设还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与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不相适应。从思想观念上看,一些同志和领导对乡村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认识还不够,没有把乡村建设摆到应有的战略位置,经营乡村的理念还不强。从规划上看,对城市发展的战略性研究还不深、不透,缺乏久远谋划,站位不够高,视野不开阔,气魄不够大。乡村规划体系不够全面,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的覆盖率较低,乡村功能分区不够明显,规划的执行不够严肃。从建设水平上看,一些乡村建筑与规划脱节,激进与现代混为一体,土洋交织在一起,南北大街、文化广场、步行街、文庙广场特色不够鲜明,乡村的历史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一些建筑与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刻内涵不相协调,品味体现不够,缺乏标志性的亮点工程。从管理服务上看,乡村管理的运行机制还不够顺畅,条块之间的分工不够明确,权利、职责、任务不够统一。征地拆迁、冬季供暖、用气、自来水供应等方面群众反映较多,环境卫生脏、乱、差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乡村的基础还不够完善。乡村的产业支撑能力弱,就业等社会问题突出。从小城镇建设上看,县城和小城镇产业培育不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功能不健全,辐射带动能力较弱。这些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市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全省各地竞相发展的态势,面对乡村化建设中存在突出问题。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职工一定要充分认识推进乡村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加快乡村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加快乡村建设是落实省委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省委提出的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中,首先。最核心最关键的要素是乡村带动和工业支撑。恩格斯曾经指出:乡村是一个放大器,由于乡村进行了科学合理的社会分工与合作,能够把原来的生产力加以放大”武威处于紧靠中心、连接“西翼”重要地位,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中要想有所作为且大有作为,首先必需科学定位。鉴于武威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现状,展望武威在全省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布局,认为武威的目标定位就是河西区域中心城市、西部商贸旅游重镇、生态宜居城和食品工业城。武威和天水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区域中心乡村。武威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商贸重镇,商业气息浓厚,人气旺盛。特别是武威与金昌地域相连、血脉相通,思想感情比较融合,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组团发展的条件优越、领域广泛、前景美好。要以加快金武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着力扩张乡村规模,不时提升乡村综合竞争力,为工业发展发明条件,接金昌之气,助武威工业发展,全力推进金武一体化进程,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双赢、整体推进。

加快乡村建设是实施生态平安战略和工业强市战略的现实选择。大力实施生态平安战略和工业强市战略,其次。市委在进一步深化市情认识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一方面,石羊河流域作为拱卫河西走廊乃至青藏高原、中原大地的天然屏障,生态平安显得尤为重要。现在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最大的制约就是水资源匮乏,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农业人口多、农业用水需求量大,对生态的破坏严重。据有关部门测算,乡村居民年人均综合用水量为40立方米,而农民每耕种一亩地,用水400至800立方米,人均按2.5亩耕地算,共用水10002000方,乡村居民用水的2550倍。加快乡村建设,转移、减少和富裕农民,既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又可以使大量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促进规模经营,发展节水农业,缓解生态压力,确保生态平安。另一方面,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相伴而生,相互促进的没有工业化就没有乡村化,而乡村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功能的扩大、辐射能力的增强、聚集效应的发挥,又会把工业化进程不时推向新的阶段。据测算,乡村化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就能拉动GDP增加1.5个百分点,每建设1平方公里市政设施,可以带动1.5亿元投资。当今时代,乡村形象已成为一个地方招商引资的名片,最直观、最现实的投资环境,能不能招来商、引来资,能招多少商、能引多少资,各地优惠政策大体相同的情况下,乡村形象、乡村综合服务功能的好坏已成为影响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武威作为地处内陆的欠发达城市,要实现经济的大发展必需借助外力。要实施两大战略,必需把扩展乡村规模、完善乡村功能、提升乡村品位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推进乡村化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结构调整,减少资源环境压力,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工业化进程。

加快乡村建设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第三。即《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把统筹城乡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关键是要加快乡村建设步伐。市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制约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乡村自身发展缺乏、带动能力弱,农业农村经济比重大,农民稳定增收难度大。只有加快乡村建设,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条件,发明良好的人居环境,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培育支撑乡村发展的支柱产业,才干吸引和吸纳更多的农民到城镇就业和生活,把城镇变成现代农民的大本营,确保农民继续增收,真正达到以城带乡的目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乡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乡村是现代文明的标志,第四。市民共同的家园。加快乡村建设,完善乡村功能,提高乡村品位,建设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设施齐全、功能完善、治安良好的宜居城市、和谐乡村,既可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又对建议新风美德、促进和谐文明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加快乡村建设进程,让更多的群众过上现代乡村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和迫切要求。目前,市不只没有会展中心、影剧院和体育馆等公益性文化娱乐设施,而且乡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水平不高,群众反映强烈,要求加强乡村建设与管理、改善乡村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必需把加快乡村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来安排、来推进,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差异,不时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让广大群众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效果。

二、突出重点,明确任务。高标准规划建设经营管理乡村。

全市乡村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以推进金武一体化为契机,以西片区建设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坚持规划建设偏重、提升拓展并举、经营管理同抓,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经营、高水平管理,着力完善乡村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暖、供气六大体系,使乡村建设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特色更加鲜明、生态更加良好、管理更加科学、环境更加宜居,切实把武威建设成河西区域性中心城市、西部商贸重镇、生态宜居乡村和食品工业城。今年,要突出抓好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加强战略研究。规划决定乡村的未来,规划要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规划内容要完整,要通盘考虑乡村间关系、城乡关系。不只要考虑经济发展和公众生活,还要与产业发展、文化建设、历史遗产维护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要强化公众参与,要有长远眼光。必需将规划工作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历史、现实和未来统筹考虑的原则,准确定位我市的区域战略地位、功能和作用,用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对历史和现实进行系统的引导、整合,实现激进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

充分吸纳和准确掌握社会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一要进一步完善乡村规划体系。依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原则。尽快形成科学、超前、符合武威实际的中心乡村建设规划,依法完善武威城区二版总体规划,抓紧空虚完善和依法报批西片区规划,构建乡村向西滚动发展的框架。同时,要加快编制钟鼓楼区、文庙周边区、罗什寺景区、雷台周边区等修建性详细规划,完成乡村交通等专项规划。要统筹考虑武威城区与城东工业园区、黄羊工业园区、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建设的关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

明确西片区、文物维护地段、激进街区等重点地段和区域的特色定位,二要凸现乡村特色。依照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与现代风貌和谐统一的原则。确定主体风格、基调、色彩等,努力使单体建筑各具特色,群体建筑和谐美观,不同街区风貌各异,乡村整体形象特色鲜明。要进一步提升天马文化、五凉文化、佛教文化、西夏文化和汉唐文化等五个乡村文化品牌,充分发挥无形资产在提升乡村知名度、聚集生产要素、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就具有法律效力,三要严格规划审批和规划执法。规划一经批准。必需坚决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依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管理一盘棋”要求严格落实规划,乡村的一切建设都要严格依照乡村规划进行,任何单位和个人搞修建都要经过市规划局批准,没有详规的土地一寸不批,没有详规的项目一个不上。要跟踪监督规划执行情况,全面实行“开工放线、基础复线、中途查线、竣工验线”制度,严肃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以项目建设为重点。

相关部门为西片区开发已经做了大量卓有效果的工作,一要全面启动西片区开发建设。西片区的定位是市新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生态居住区。规划总面积6390亩。近年来。西片区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西片区启动建设是今年乡村建设的重头戏,带动乡村发展的引擎。市建设、发改、财政、国土、环保、水务、林业、劳动、规划、人防办等相关部门和凉州区要统一思想,明确责任,密切配合,超前谋划,着力抓好规划设计、项目争取、土地报批、征地拆迁、环境评估等各项准备工作。从今年起,市直部门单位和中央、省属驻武单位新建办公楼,原则上都要安排在西片区。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积极发展以金融商务、休闲旅游、房地产业、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今年重点要抓好会议中心(武威大剧院)体育馆、博物馆三个标志性建筑建设和北一环西路、雷海路向西延伸段、西关北路向北延伸段、雷台西路等主干道路的开工建设,构建西片区开发的框架。为确保西片区开发及重点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市上已经成立了四大班子领导、市直有关部门和凉州区负责同志参与的西片区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确定了重点项目包抓领导和责任部门、配合单位。近期领导小组要专门召开会议研究西片区开发具体事宜。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坚决服从、服务于西片区开发这个大局,坚决杜绝部门利益至上、行我素、互相掣肘、相互扯皮的现象,为西片区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也是乡村功能的载体。抓好重点建筑物建设的同时,二要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用服务设施。乡村基础设施是乡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认真做好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暖、供气等六大体系规划设计,全力推进乡村地下管网一体化建设。今年重点抓好城北区集中供热项目,完成热源厂建设,建成一级供热主管网10公里、换热站11座,力争实现供热面积160万平方米。完成城区分户供暖节能改造5000户。实施廉租房建设及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廉租住房4270户、21.4万平方米。改造城区棚户区(危旧平房)1200户、6万平方米。

依照乡村总体规划要求,三要抓好旧城改造。要正确处置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的关系。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公建项目,以新区开发带动旧城改造,使新区与旧城相得益彰。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政策为支撑,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上下联动,多方配合,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积极稳步地推进旧城改造,重点抓好老城平房区改造、沿街旧房改造和乡村出入口建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城中村建设管理上要实现新突破。要继续抓好地下人防商业城、北关西路建设等城建重大项目建设。今年重点实施老城区景观提升工程,新建、改建二环南路中段、和平街向北延伸段、兴胜路向北延伸段、西关北路、西关南路、北一环东路、致富巷等老城区乡村主次干道道路,配套改造供水、排水、供热、路灯、绿化设施,积极推进杆线入地工程。实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对城区光明巷、钟楼巷危旧房进行改造,建设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街区。今后,乡村重大公益性项目开工之前都要举行项目听证会,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集中民智民力。要抓好美化、绿化和亮化工作,改造城区主要路段的绿化带,抓好广场、游园和居民小区绿地的管理,推进乡村绿化节水工作。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进程。

也是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重要途径。要抓紧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小城镇建设是调结构促转变、实现以城带乡、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措施。结合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坚持“科学布局、突出特色、适度超前、分步实施”原则,扎实做好3个县城和小城镇的规划,两年内完成所有乡镇和一半以上行政村的规划编制工作。要合理划分功能区,为未来小城镇扩张留有余地,特别是为工业发展留足空间。今年要突出抓好凉州区高坝镇等9个重点镇和清水乡王盛村等8个重点村的建设,树立样板,典型推动。要切实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依照“一路二水三市场四通讯”要求,采取向上争取项目和多渠道融资的方法,加快小城镇道路、供排水、绿化及垃圾处理、污水处置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时完善小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小城镇在区域经济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要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围绕水、电、路、气、房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年内解决10万人的平安饮水问题,新建农村公路680公里,新建农村户用沼气1万户;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提高农村电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加快农村住房改造,落实农村危房改造补贴政策,全面完成危旧房改造任务。要着力抓好产业培育,牢固树立产业兴镇的理念,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各显其能,大力发展城郊型、加工型、特色农业型、商贸型、旅游型等集镇,走一乡一业、一镇一品的发展路子。要推进小城镇配套改革。城镇化的核心问题不只仅是搞工程和项目建设,更重要的要解决群众的就业问题,疏通农民进城的渠道。要加快土地流转步伐,积极改革户籍制度,放宽城镇入住条件,引导农民向集镇集中,要素向集镇流动,产业向集镇集聚,推动城镇规模扩张和功能提升。建立以市场为取向的土地流转机制,保证土地资源充沛、有效、合理的利用,促进土地规模经营,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度,促进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抓好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资源整合和布局调整,提升小城镇的社会服务水平。要突出抓好村镇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抓好“三清”清理垃圾堆、清理柴草堆、清理粪堆)四改”改水、改厕、改灶、改圈)五化”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工作。特别要抓好中心村建设和城市近郊、公路沿线村庄综合整治,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四)强化土地资本运营。正值武威大建设、大开发、大发展的关键时期,资金需求很大。必需把乡村作为最大的资本来运营,全面放开城建市场,充分利用乡村自身的各类资源,用市场化的方法来破解资金难题,走以城建城、以城养城的路子。各部门、各单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善于算大账、算发展账、算长远账,敢于适度超前建设,敢于合理举债经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筹措更多的资金推进乡村建设。

规范并调控土地二级市场,严格实行“一个渠道进,一个池子蓄,一个口子出”土地供应机制,政府调控土地市场,实施连片开发,推动土地增值,提高土地收益,一要做好乡村土地经营这篇文章。由市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为乡村建设筹集资金。要严守乡村综合土地价格,除公益性和基础设施项目、重大的招商引资项目和企业改制三方面的项目需要支持以外,其余项目用地一律不得减免土地出让金、乡村基础设施配套费和人防结建费等费用。要坚决禁止单位、企业、乡村私自和开发商签订乡村土地出让和开发协议,对一些重大的土地开发项目,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建设项目必需报市政府研究同意后实施。开发和贮藏土地要坚持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进行,建一项基础设施贮藏一块土地,开发一片土地必需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去年的基础上,今年乡村经营要新增土地储藏2000亩,有关部门要加强管理,延伸产业开发,拓展经营领域,力争发展集团经营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

依照投资多元化、经营产业化、管理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要求,二要进一步拓宽乡村建设融资渠道。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的同时。鼓励各类资本投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用事业和社区服务业,推进市政公共事业产业化经营,盘活存量,提高增量,提高经营效益。要通过拍卖经营权、冠名权、广告权、专营权等方式,经营好乡村无形资产。要鼓励社会资本和其他资本投资建设市政公用行业,积极推进供热体制、乡村水价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乡村发展活力。市存款余额远大于贷款余额,信贷资金比较富余,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建立良好的关系,切实用好信贷资金。

利用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的有利时机,三要全力抓好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要抓好重大项目项目前期工作。积极编制申报乡村生活垃圾处置、供排水管网建设改造、节能改造、乡村道路建设等一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增强乡村发展后劲。要动员全市力量,整合各种招商资源,掀起招商引资热潮。要依据中心城区、工业园区和县城及小城镇产业定位,瞄准大型企业,搞好项目谋划和包装,积极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各部门必需牢固树立“客商至上、服务第一”理念,竭尽全力为外来客商排忧解难,努力提供高效、便利、人性化的服务,形成亲商、敬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使武威成为广大客商投资守业的热土。

(五)创新乡村管理体制机制。

一项长期性、经常性工作。现代化乡村“三分靠建,一要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乡村管理是乡村建设的延伸。七分靠管”要将完善乡村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作为提升乡村品位的长效工作来抓,最大限度地发挥职能部门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动市民参与的积极性。要不断探索乡村管理的有效模式,不时完善乡村管理的各类制度,靠实管理责任,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要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依照公司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对园林、绿化、市容、环卫、道路养护等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市场化运作。要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对管理设备和管理手段进行信息化改造,改善执法装备,加快乡村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乡村现代化管理水平。

严格落实单位包街包路段责任书和“门前三包、门内达标”制度。今年要集中开展“六大整治”活动,二要加大乡村管理工作力度。加强市容管理、社会管理、环境综合整治等制度建设。改善乡村形象。一是抓好环境卫生整治。要经常性地发动市区两级单位的干部职工和广大市民,对市区范围内所有大街小巷、办公场所、小区院落、城乡结合部等重点部位进行集中清理清扫清运,坚持经常整洁。市精神文明办、爱卫办要经常性地开展环境卫生评比达标活动,加强对市民的宣传教育,切实加大对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的曝光力度,努力建设整洁、有序、优美、文明的乡村环境。二是抓好交通整治。要强化交通平安宣传教育,坚持站岗值勤与流动巡逻相结合,从严查处乱停、乱放、乱调头,确保交通顺畅。要加强对客运车辆的管理,督促引导客运车辆进站候车,依次有序停放。三是抓好市场秩序整治。建设、公安、商务、工商、质检等相关单位要联合行动,搞好集贸市场管理,打击欺行霸市、假冒伪劣行为,取缔店外摆摊、以街为市、以路代市、沿街叫卖的不良现象,确保行商归市、座商归店、各类摊点上市交易。加强对饮食市场的管理,落实“三防一消”制度,确保食品平安卫生。四是集中开展房地产和建筑市场秩序专项整治。重点抓好开发建设环节,坚决制止擅自变卦规划、提高容积率、缩短楼间距、减少绿化面积和环卫等公共设施的行为。要从工程发包、开工许可、管网接入、房屋预售、产权证料理等一系列环节入手,加强监督检查,切实保证消费者权益。加强物业管理,加大对物业服务机构的监管力度,积极协调处置群众反映强烈的水、电、暖等方面的问题。要通过“政府主导、阳光供应、市场运作”方式,加大经济适用房、拆迁安排房、廉租房和解危解困房的建设力度,切实保证中低收入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的基本居住需求。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精神,切实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力度,稳定市场预期,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加强监管,规范审批顺序,严格按规定进行审批,杜绝违规建设行为发生。加强市场监管体系建设,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开展建筑工程质量检查活动,严厉整治建筑工程质量方面存在突出问题,建立建筑工程质量定期公开通报制度,公开建筑工程质量信息,提高透明度。加强教育培训,定期对建筑工程质量平安生产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杜绝建筑平安事故发生。五是抓好市容市貌整治。更新和增设城区的公用设施,补修破损的路面,清除城区内的残墙断壁,撤除各类违章建筑;建议文明施工,禁止占道施工及乱堆乱倒建筑垃圾;加强户外广告标语管理,制止乱贴乱挂;加强花草树木养护管理,更新增设路灯,清洗、美化临街楼房和店铺。六是抓好噪音污染整治。取缔车辆高音喇叭,制止音像制品商店、电器销售门市部、建筑工地及娱乐场所噪音扰民,为市民提供一个和谐舒适的居住环境。

三、通力协作,加强领导。确保乡村建设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提高乡村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快推进乡村化进程。一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与社会建设的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各个方面要紧密配合、通力协作,确保乡村建设顺利推进,取得实效。

牢固树立抓乡村建设就是抓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思想,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加快乡村化进程对我市发展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加快乡村建设。党政一把手要负总责,分管领导要集中精力、集中时间,认真研究和解决乡村建设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市建设、发改、财政、国土、公安、交通、水务、规划、房管、供电、电信、广电等单位主要负责人要把乡村建设作为本部门工作的一项重中之重来抓,依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安排,科学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各项工作的目标进度和时限要求,全力以赴完成各自的建设任务。对未能完成任务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责任。

层层传送压力,二要强化协调配合。全市上下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逐级落实责任,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有人出人,有力出力,群策群力,积极为乡村建设贡献力量。只要是事关乡村建设的事情,无论涉及哪个部门、哪个单位,都要全力支持,高效服务,尽快办好。市建设、交通、水务、规划等部门要切实抓好乡村规划编制执行,交通、供排水配套建设等工作。市发改、财政、国土部门要认真做好建设项目立项、政府资金调度和建设用地供给等工作。金融机构要加大对乡村建设信贷支持力度。市供电、电信、广电等部门要积极配合乡村建设,搞好管线配套建设和搬迁改造。街道办事处要协助做好群众工作,全力支持项目建设,保证重点工程一路绿灯。政法部门要为乡村建设保驾护航,对违法闹事、阻挠施工的人员依法严肃查处。新闻单位要组织力量,广泛宣传乡村建设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和乡村建设政策及取得的成绩,进一步激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要加强督查,及时掌握反馈乡村建设进展情况。

城乡供排水一体化第6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中图分类号:F2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乡一体化既是一个城乡综合的社会、经济、空间发展过程,又是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终极目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环境卫生设施是公共基础设施的一种。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产生量历年增加,同时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逐渐增高,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的建设和改善成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紧迫的内容。转运环节是整个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的中间环节,是垃圾源头管理与最终处置之间最重要的衔接部分,其布局对整个垃圾处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即重点研究转运站的选址,以力求资源配置最优化[1]。

1 城乡一体化概念、内容

由于城乡一体化涵盖的内容太多,很难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近些年,各学者从不同的领域重点分析和研究城乡一体化课题,有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哲学、系统学、生态学、地理学等等。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实现城乡一体化途径理解不同,如社会学家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协调城乡的社会事业发展,促使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循环流通,生产力合理布局,确保居民在居住、教育、就业、医疗等社会事业领域能享受相同待遇,缩小城乡差距,高度共享城乡资源。经济学家则认为,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的表现是通过制定平等的经济政策,使得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自由运作,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良性经济循环,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生态学家认为要实现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就必须解决经济和环境的对峙、城市和农村对立的局面,建立统一的环境保护机制,促使城市和农村的生态环境有机融合,促进城乡健康、可持续发展。研究空间布局的相关学者认为实现城乡一体化需要调整和优化城乡的空间结构,通过有效布局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点状设施与各交通设施的线状设施之间的结构,使得城乡之间信息、物流等各要素流通方便顺畅,促使城乡协调发展[2]。

2 基础设施规划的特点

2.l系统性、独立性

各个系统规划的内容是完全相对独立的,每一个系统都完整地自成体系,因此如何良好的管理和协调各个系统历来是市政规划管理棘手的问题。但各个系统规划内容仍然存在共性,如各系统的组成部分可概括为源、管线、用户三个部分,其中源包括各基础设施系统主要供给部分的相关内容。如给水系统的水源,能源系统的热源,环卫系统的垃圾处理站等合理位置的确定、设施规模选择、设施建设要求等等。管线主要涉及如何布置、敷设及相应的管径取值等内容。用户则包括社会生产及生活用户。

2.2规划建设周期长,投资大

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涉及面积广,建设周期较长,短期收效小,需要投入的资金多,由此限制了投资渠道,国家政府投资成为主要资金来源。

2.3改良维修困难度大

由于基础设施绝大部分是敷设在地下的,容易被忽视,往往等出现问题了才想起如何补救维修。

2.4协调、管理部门多

基础设施规划涉及十几个小类,每部分管理的部门不尽相同,当需要协调的时候,各部门利益会出现冲突,处理难度比较大。

3基础设施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内容与方法

3.1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最重要的元素,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水资源各种危机相应产生,为了人类未来发展考虑,科学合理的利用水资源显得尤其重要。将水系统分为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来分析实现城乡一体化涉及的内容。

1.基础设施区域统筹建设

1)区域统筹建设范畴

基础设施系统包含很多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都具有自身特点,但很多基础设施具有区域性、外部性的特征,需要从区域整体出发去考虑其设施的建设与布置。如水系统中整体流域协调、水源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内容;能源系统中的电力、电信系统规划;安全防灾系统中防洪、防震等规划;生态环境系统中生态环境分区规划。

(1)水资源流域协调

水系统具有流域性,一个地区的水系统的流域可能不仅局限在规划区域范围内,还涉及其他地区,因此需要规划流域协调区,完善流域的水域功能区划(公共供水、灌溉、排水、防洪、渔业等)及流域水资源保护,如按照水资源保护要求及标准,控制协调流域内供排水、防洪排涝、灌溉等内容的设施建设。

(2)水源保护

水源保护包括饮水水源保护和其它水源保护(如风景水体保护、生态水体保护等),在各种水资源保护中应该优先保护饮水水源。首先结合现状水源的分布情况,研究其分布是否合理,现有水库的库存量能否满足附近区域的供给。在大区域缺少蓄水工程的地方,考虑建设水库工程解决水源问题。从整个区域确定好水源后,依据《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等规范,划分各等级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确定各饮用水源保护区需要执行的标准。

3.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环节薄弱,特别是西部不发达地区,很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处于空白阶段,农民的生活条件在很多方面得不到保障。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最关键的突破口就是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支撑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在农村的发展建设情况对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水平和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因此需政府通过各种调控引导和投资建设手段,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并找到合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方法,实际地解决城乡基础设施差距问题。

4结论

总之,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之间存在的二元分割状况提出来的,同时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其中城乡一体化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力度,使城乡基础设施达到共建共享水平,并协调相关各类型、各层次规划,使城乡一体化中的基础设施规划能发挥对城乡空间优化的引导与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城乡供排水一体化第7篇

关键词:城乡统筹; 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

中图分类号:F0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3-138 -0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指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在承认不同地区、城乡、人群存在差别的前提下,促使地区间、城乡间和个体间享有大致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是建立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公共服务体系,使人人都能够享受到差别控制在社会可接受的合理范围内的基本公共服务,确保社会弱势群体以及贫困地区的居民都能够得到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

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现状

我国长期以来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格局,使得城乡发展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农村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远远落后于城市。

(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上的差距

近年来,政府加大对农村资金的投入,多数农村中小学新增校舍质量明显提高,但城乡普通中小学校舍的质量差距仍然明显。经费不足、办学条件较差和人才短缺一直是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差距。农村义务教育由乡财政或县财政来负担,而县乡财政普遍困难导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普遍低于城市。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差距。虽然只有61%的中小学生居住在农村,但中国78%的校舍危房在农村,这表明农村中小学的校舍安全问题仍然比城市严重。此外,城乡在教学仪器设备等办学条件上的差距还在继续扩大。小学生人均教学仪器设备价值城乡之比为2.9:1。在农村教育经费较低的情况下,农村义务教育在师资、教学设施及其他方面均比城市差。

(二)城乡医疗和公共卫生方面的差距

近几年, 中国政府加快了城乡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尤其是在完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加强传染病控制、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当时从卫生服务的可获得性、质量和数量上看,城乡之间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城乡卫生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衡,无论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城乡医疗和公共卫生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二、城乡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的成因

二元经济结构体制是指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和先进的现代经济部门并存,差距明显的一种社会经济状态。

(一)制度的二元性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我国城乡二元分割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基本原因。

首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是造成城乡二元公共服务体系的核心。通过户籍制度将居民人为的分为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在户籍制度的分割下,导致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后一般不纳入城市劳动就业管理体系,不能享受与城市职工相同的劳动保障等待遇,从而阻碍了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成为二元结构的维系力量。

另外,城乡二元公共服务体系,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基层政府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导致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增强了二元结构的长期性。

(二)供给的二元性

在城乡公共服务供给中, 政府将有限公共资源的绝大部分投向了城市,城市公共服务几乎均是由政府提供,城市居民所享有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全部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政府是城市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但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投入甚少,在大多数公共服务供给中政府只是名义主体,农民所需的公共服务大都由农民负担,实际上农民自己承担了大部分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责任。

从义务教育投资看,城市一般纳入总体财政预算,由政府部门统一筹资,农村则由县乡财政支出、农村教育集资等,实际上农民成为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的最主要承担者。虽然从2005年起,国家开始实施免除杂费、书本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政府对城乡义务教育投资比例的差距仍然很大。从社会保障看,城镇居民享受着政府提供的相对较为完善、水平较高的社会保障服务,而农村居民主要依靠家庭保障而缺乏社会保障,有些保障项目还未建立起来,甚至农民自己还要为所享受的社会保障付费。

三、城乡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的影响

(一)加剧社会矛盾和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加剧的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的二元体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巨大隐患。虽然在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在总体规划上已经进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阶段。但我国的实际情况却是面临着城乡居民收入拉大及城乡差距扩大化的突出问题。公共服务在城乡实际收人差距中的影响高达30%~40%。城乡公共服务供给不均不仅使广大农村人口不能平等享受经济和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加剧了社会分配领域的矛盾及利益冲突,并日益影响农村社会及整个国家的发展稳定。

(二)制约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

当前的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的二元体制,不仅造成了农村公共资源的严重短缺,导致城乡公共服务的严重不均等和不均衡,由此也引发了城乡差距扩大化带来的矛盾和冲突,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埋下了巨大隐患。城乡要统筹发展,就要改变城乡公共资源供给的二元结构,使农村人口能享受到平等的国民待遇。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建立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财政和由公共财政所支撑的公共物品供给体系。

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行动策略

(一)明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的战略步骤

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体制制度的完善而逐步实现的。在政府财力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必然存在着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顺序排列问题,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也应是梯次结构的。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分层次分阶段进行,不同的阶段要有不同的均等化标准和目标。

首先,我国应实现底线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化供给。底线公共服务,即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保障居民个人基本的生活和发展权利所必不可少的公共服务。其次,在实现底线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化供给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依照法律法规,为保障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福利水平,向全体居民均等提供的、满足社会成员基本需求的基础性公共服务。再次,增加城乡非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在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充分有效供给,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下,政府可通过直接投资、资本金投入、财政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单独或与非政府投资主体合作投资于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最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实力的增强,逐步扩大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的范围,提高城乡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从而提高整体国民的福利水平,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二)构建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

合理、统一的制度安排是城乡公共服务发展走向均等化和一体化新格局的必要前提。要从根本上消除二元结构,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通盘考虑公共服务安排的制度设计,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

首先,完善体系,尽快实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其次,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制度的对接。随着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制度的对接。在经济发达地区,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进行改革试点,率先把农村居民全部纳人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范围;在中等发达地区,加快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城乡制度对接创造条件,即在统一城乡公共服务制度之前,可先出台过渡性办法,预留城乡制度对接的衔接口,在此基础上,借鉴发达地区经验,试点推进,最终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制度的对接;在欠发达地区,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政策和制度设计上,预留城乡公共服务制度的衔接口。最后,逐步提高农村基本服务水平,逐步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纳人城镇公共服务体系,最终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的水平差距。

(三)实施城乡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

对城乡公共服务施行标准化管理的重要价值在于,可以使城乡居民从切身利益的变化感受到政府在努力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提高对政府公共政策的满意度;可以使城乡居民感受到政府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在消除城乡差距、增加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

第一,各级政府要明确一定时期内城乡公共服务需要达到的标准(可有一定的幅度),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列入政府年度或者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通过明确各个时期的目标,将一般性号召、政府导向转化为实际行动,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的目的。

第二,要将公共服务标准的实现情况,作为政府政绩考核的专项重要内容。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由不同层级的政府负责,因而就需要进一步划分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责,实现其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运用政绩考核机制,促进各级政府尽职尽责,保证一定时期内政府城乡公共服务目标得以如期实现。

第三,在制度上、法律上明确超标地区有帮扶落后地区的义务,并建立相应的支持机制。目前我国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的调节,主要依靠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从上级政府到下级政府的纵向调节,主要靠一般性转移支付和各种名目繁多的专项转移支付。因而除纵向转移支付外,在制度上、法律上明确规定公共服务水平超标地区有帮扶落后地区的义务,实行地区间、城乡间横向转移支付制度,保障各地区城乡实行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所需财力,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第四,对公共服务范围及指标体系在一定时期内做出技术上的调整。政府增加一些新的公共服务指标,淘汰一些过时的服务指标,调整考核的指标体系和标准数值,使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更具有现实性,为城乡统筹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内涵研究述评[J].长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03).

[2]周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供给现状及对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3]曾志兰.完善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难点和思路[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11).

[4]卢璐. 试论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05).

城乡供排水一体化第8篇

关键词:二元体制;基本医疗卫生;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

中国已经进入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这是一个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由农村向城镇化转移的阶段,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又是一个“矛盾凸显期”。社会性公共产品是经济发展的“稳定器”,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然而在以“户籍制度”为主的二元分割体制下,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被人为地分割,造成区域、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恩格尔系数的差距的扩大,在基本社会性公共产品上也享受着不均等的待遇。差距的扩大不仅会造成不稳定因素,还将进一步阻碍经济社会的进步。分析造成这些差距的制度、政策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对我国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性公共产品城乡一体化治理的基本内涵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将公共产品定义为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由于公共产品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以及在消费过程中的非排他和非竞争性,决定了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社会性公共产品是公共产品中的一个主要分类。“社会性公共产品是公民社会权利所规定的、以公共事业为依托的公共产品,是与经济性公共产品、政治性公共产品、文化性公共产品相并列的公共产品。公民的社会权利决定了社会性公共产品的性质和构成。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构成了社会性公共产品的主要内容。”社会性公共产品也是和经济发展中“人”的核心要素密切联系的,是保证劳动力素质的必要条件,是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阀”。

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概念是从城乡空间规划延伸出来的,目前学者们从城乡规划,城乡经济发展,城乡社会、文化融合,城乡发展的制度统筹安排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提出的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城乡之间实行不同的土地使用、户籍管理、劳动用工、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政策所形成的城乡二元的经济社会分割,意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城乡之间的制度隔离,创建缩小城乡差距的融合机制。城乡一体化并不是意味着将农村转换为城市,也不是说城乡在资源占用上平均化,而是城乡之间在“基本、平等、普遍、均衡”的要求下,打破当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分割,建立统一的供给机制和城乡的融合机制。社会性公共产品城乡一体化治理就是要打破城乡、区域间的二元分割的体制安排,综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结合城乡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统筹安排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在城乡间、区域间的供给。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在社会性公共产品是不均等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一方面是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发展阶段相关,但另一方面是和我国的制度安排、政策实施密切相联系,因此对我国区域城乡之间的社会性公共产品进行研究,找出我国社会性公共产品城乡一体化治理的症结所在,对我国的社会性公共产品供给及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区域间城乡社会性公共产品供给实证分析

我国区域间在城乡社会性公共产品的供给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总的来说呈现出这样的一种基本情况:东部地区的城乡总社会性公共产品的供给要高于中部,次高于西部地区,在城镇和农村分类社会性公共产品供给上东部也要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但是从城乡差距上,东部地区的城乡差距却要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城乡社会性公共产品供给在三大区域中是最少的,但是其城乡之间的差距也是最小的。本文将以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为例进行分析。

(一)基础教育

我国地区间、城乡之间的基础教育无论是从“硬件”还是从“软件”上,差距是比较大的。

从生均教育经费来看,农村的生均教育经费远远的低于城镇。东部地区的生均教育经费远远的高于中西部地区。在区域之间,中部的生均教育经费是最低的,东部最高,是中部和西部地区之和。2004年东部地区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城镇为2862元,农村为2646.33元;中部地区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城镇为1360.6元,农村为1285.17元;而西部地区的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城镇为1509.04元,农村为1428.92元。东中西部的城乡生均教育经费都存在着差距,东部的城乡差距要高于中西部地区。

在师资力量上,城镇教师的资源要远远的优于农村。首先从教师学历和职称上来看,从2004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无论是在东部还是中西部,城镇小学教师的学历主要是以专科学历为主,高中阶段和本科居于其次。而在农村则以高中阶段的学历为主,其次为本科。其次从教师负担学生数上来看,农村的学生总数和教师总数都要高于城镇,但是在教师负担学生数上,农村教师也要比城镇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

在办学条件上,我国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教学设备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危房面积比例不断的下降。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在广大的农村尤其是在贵州,云南等地区,农村危房面积仍然在5%以上。2004年,西部地区城镇危房面积占总面积的3.5%,农村则达到了5.8%;中部地区农村为4.7%,城镇为2%;东部的危房面积是最少的,城镇为0.84%,农村为1.5%。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来开始推行对农村中小学的危房改造工程。但是由于农村的危房面积比例高,而且新增危房面积不断的增加,使得危房改造工程还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

(二)医疗卫生

我国的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长期存在着不均衡的情况,由于城镇的经济水平较高,人口相对比较集中,保健意识强,聚集了大量的卫生资源。东部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要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而在农村,虽然20世纪50年代就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但是到了80年代,随着农业合作经济的解体,农村合作医疗所依赖的经济基础不复存在,以及80年代末国家将医疗卫生实行了市场经济化的运作,农村的医疗卫生很大程度上是处于缺位的状态上。

从医疗单位数上来看,我国由于城镇人口集中,聚集了全国绝大比例的医疗机构资源,而农村人口多,比较分散,所拥有的医疗资源却很少。我国60%以上的农村人口所拥有的医疗机构数大约是40%的城镇人口所拥有的医疗机构数的一半。医疗机构分布是影响居民享受医疗服务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城市到最近医疗点距离不足一公里的医疗单位占81.8%,而在农村到最近医疗距离点不足一公里的则占61.1%。很多的病由于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而使得小病恶化成大病。医疗点分布不均,农村离医疗点距离远,是农民看病难的重要原因。

从城乡卫生费用来看,从1990年到2006年城乡卫生费用一直在不断的增长,但是城乡之间无论是总的卫生费用还是人均卫生费用都在不断的拉大差距。在政府、社会与个人的卫生费用构成变化上,个人的现金卫生支出的比重在不断的加大,而政府的预算卫生支出比重却在不断地缩小。

在医疗保障制度构成上,城乡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2003年,城镇中无医疗保险的占44.8%,农村则占79%。在城市则主要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为主,占医疗保障中的30.4%,农村的医疗主要的是以合作医疗制度为主,这项制度是以农民自筹资金为主,政府予以一定的补助,占17.6%。当大城市享受着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占37.6%的时候,第四类农村没有医疗保险占70.8%。在医疗保障制度构成中,城市的大病医疗保险占1.8%,在大城市更高些有3.6%,而在农村则只有0.1%。我们可以看出在覆盖面上,农村远远低于城镇,而且在资金来源上和费用负担上,农村也要相对高于城镇。

三、社会性公共产品城乡一体化治理对策研究

我国社会性公共产品的供给无论从城乡之间还是从区域之间,都存在较大的差距。而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传统的制度的分割造成的,市场经济要求区域间、城乡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同时市场经济的缺陷也会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因此提供均等的社会性公共产品的供给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题中之义。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建立统筹区域间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战略是缩小差距,保障公民权利的必然选择。

第一,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实现社会性公共产品统一供给的项目管理制度。导致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广为诟病,其深层次原因是由于附加在其上的各种利益关系,这种附加的利益关系阻碍了要素的自由流动,也使得公民的基本权利在事实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因此,建立全国性的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废除地域之间的限制,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个人的职业特征,设立全国性的公共服务项目,建立“个人账户”,使“公共服务项目”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突出个人的发展特征以及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和发展。

第二,建立城乡、区域间可以相衔接的公共服务运行机制,实现社会性公共产品的有效衔接。社会性公共产品供给的标准在地区之间是有所差异的,应该建立区域间可以相互衔接的机制以保证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从我国当前的社会性公共产品供给来看,城市和农村在社会保障的种类,社会保障水平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全国性公共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基金”,缓解因区域差异造成的壁垒,使“个人账户”可以在城乡间、区域间自由流动。

第三,建立社会性公共产品均等供给的长效机制,保证社会性公共产品在城乡间、区域间的财政“均等”和“公平”。我国的财政制度长期以来是以“支持东部”和“支持城镇”的财政体制。在社会性公共产品的供给中,东部地区的城镇享受了“最高的待遇”,而上海、北京等城市在户籍制度改革上遭遇的种种难题,也是建立在这种财政支持之上的。要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分割、区域分割,就必须保证在财政上中央及东部地区要“支持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应该建设“全局财政”和“发展财政”。

第四,建立和完善“需求为导向”的政府回应机制,保证社会性公共产品满足人们的有效需求。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当前的资源还是相对稀缺的,要合理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就要保证所提供的社会性公共产品符合人们的基本需求,保证人们普遍、平等、公平地享有社会性公共产品。

参考文献:

1、王春福.社会权利与社会性公共产品的均等供给[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1).

2、黄坤明.城乡一体化路径演进研究――民本自发与政府自觉[M].科学出版社,2009.

3、洪银兴,陈雯.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4).

4、(美)保罗・萨缪尔逊等著;高鸿业等译.经济学(第12版)[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6、国家统计局.中国教育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7、国家统计局.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