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社交媒体信息动态分析

社交媒体信息动态分析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4 15:54:39

社交媒体信息动态分析

社交媒体信息动态分析第1篇

2014年11月19日,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新媒体新生态”论坛中指出新媒体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把满足受众用户需求作为一切的出发点。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信息和知识传播的手段更为多样化。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也日趋发生变化,很多中国的很多企业利用微信、QQ等新的媒体方式在企业内外所形成的社交网络中进行知识共享和信息传播,如何利用新媒体这些新兴的知识和信息传播工具,更好的促进企业在新媒体所形成的信息生态系统环境下的知识共享,这是当前媒体变革发展中需要企业重新思考的新问题。国内外学者近几年分别展开了针对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国外学者IngiRunarEdvardsson等研究了知识管理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好处,并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员工能力、创新意识、客户满意度是推动企业发展知识管理的关键。JingyuanZhao等学者使用实践和案例方法对中国企业知识管理进行分析,包括知识管理的认识、知识管理的阶段和知识管理的应用。CuiKai利用SPSS中多元统计分析、因子分析方法对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进行合理的评估。国内学者黄蕾从产业集群视角出发,分析企业如何利用知识组织建立管理体系,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并发挥主导作用。董小英等以共同演化理论为基础,研究企业竞争战略和知识管理,并以李宁公司为例,提出企业模仿战略和运营知识管理。王娜以知识管理中的“PSCA(即知识的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闭环理论为基础,分析企业知识管理和服务创新的互动机理,以中国IT领袖企业联想集团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国内外学者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国外知识管理的研究已深入到企业内部,侧重于对知识进行管理、开发、利用以及绩效评估等方面,我国学者对知识管理研究也逐步向企业延伸,主要集中在知识管理对企业战略、服务创新和知识管理实现等方面的研究。在新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针对企业发展中所形成内外社交网络中的知识管理需求和特点,从信息生态理论进行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本文基于信息生态系统要素视角,对新媒体时代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回答以下几个研究问题:①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过程是什么?②信息生态系统视角下,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过程的影响因素是什么?③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根据企业知识管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分析,更好地引导企业利用社会网络更好地开展知识管理工作?本文的研究试图回答上述三个方面的研究问题,以更好的呈现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特点。本文的研究,在理论层面构建新媒体环境下基于信息生态系统理论的企业知识管理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在应用层面能更好地指导基于中国情境的企业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开展知识管理。

2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的提出

(1)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信息生态系统。信息生态(InformationEcology)用来表达生态观念和日益变得重要和复杂的信息环境之间的关联。信息生态的核心是强调人、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所构成的信息生态系统的“和谐性”。关于信息生态系统的概念,国外学者GeorgeZillante认为企业信息生态系统是一个企业和系统环境共处的动态平衡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受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国内学者曲晨竹等认为企业信息生态系统由企业信息系统及其内外部环境共同构成,其中包括人、技术、信息和环境,这种构成并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存在着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是企业各部门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新媒体环境下,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内容涉及企业的研发、生产、业务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各个环节,其知识管理的内容需要实现信息生态系统所强调的“信息人、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进而才能通过企业采用合理的新媒体技术,在内外新媒体信息环境的引导和作用下,实现社会网络中内外知识资源的整合。

(2)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过程。在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可以利用员工所构建的社交网络或QQ群,新媒体技术进行企业内外知识资源的共享。AbeckerA认为,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环境变化,企业需要通过实施知识管理等措施来增强组织的适应性和竞争能力。企业知识管理过程涉及知识收集、知识传递、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四个关键环节:①知识收集阶段,企业借助知识管理系统(KnowledgeManagementSystem,简称KMS)或新媒体的相关工具对研发、生产、销售等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文档及隐性知识进行收集。②知识传递阶段,通过邮件、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工具和企业KOA(知识管理型办公自动化平台),以协同知识管理为基础,将企业内部的通知公告、文件管理、知识经验、组织机构、审批手续等通过网络手段联系起来,实现企业各种知识资源的集中管理和知识传递。③知识共享阶段,企业通过互联网和内网为企业内外部的员工、客户、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合作伙伴提供大量信息,同时通过在线培训和微视频,为员工提供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的平台。④知识创新阶段,企业利用新媒体工具将创新的想法及创意利用新媒体工具在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平台中进行,并在企业内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交流和互动,以不断完善知识创新的想法和创新的成果。

(3)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中的信息生态系统。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需要构建信息生态系统,以实现企业内外知识资源更好地整合。其知识管理中信息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信息人(企业员工)、信息技术和信息生态环境。其中,信息生态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社会环境下所有企业以及其它组织,共同产生的对信息技术和信息人的影响。其中,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生态环境分为企业利用新媒体的内部环境和企业的外部环境。新媒体环境下,企业推进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会面临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生态环境,也可称为微观和宏观环境。微观环境为企业的内部环境,包括利用新媒体推进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企业采取的激励机制、制度建设、宣传活动和政策导向;宏观环境为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企业利用新媒体推进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受到的国家政策、经济、法律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从知识管理的过程来看,企业的知识收集、知识传递、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会受到信息生态系统构成要素中的信息人、信息技术、信息环境(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从“新媒体,新生态”所构建的信息生态系统视角上看,主要强调的在新媒体环境下“员工、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之间“和谐发展”。因此,本文从信息生态系统构成要素角度出发,对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试图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生态系统对知识管理实施过程影响的关键因素,进而指导中国的企业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开展知识管理,实现媒体变革过程中企业知识资源的内外整合。

3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的影响因素

(1)企业知识管理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基于信息生态系统理论,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的影响因素,本文收集和整理了国内外知识管理影响因素的相关理论模型。国外学者Ed⁃garSernaM从资源组织、信息管理、环境优化等角度构建了知识管理影响因素的成熟模型,提高企业工作的效率和竞争力。国内学者赵西萍等构建了企业知识管理概念模型,从管理性因素、内外部环境等几方面分析了知识管理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张鹏等从管理者、员工、流程、文化、技术、内容等六个维度构建了企业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影响因素模型,用AHP决策分析法结合企业进行实际调研,帮助企业改进知识管理水平。

本文在综合国内外相关学者知识管理过程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新媒体环境下的知识管理特点,利用信息生态系统理论,从“信息人、信息技术和信息生态环境”三个构成要素出发,构建了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2)文献回顾及假设建立。基于信息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的相关理论,本文从信息人、信息技术、企业内部环境和企业外部环境四个方面,对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开展知识管理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文献回顾和假设建立。①信息人。即企业的员工,他们在企业的知识管理推进过程中,在整体的信息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知识共享意愿、分享意向和吸收能力对推进企业知识管理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学者Simonin运用实证的方法进行分析,将知识拥有者的共享意愿用知识拥有者对知识的保护程度来度量,进行了实证分析与研究,探究了这种保护程度(发送动机)与知识转移、共享效果之间是否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学者Szulanski归纳了企业中知识接收方的消化知识能力对知识管理效果产生的影响,即接收知识的动机、保持能力和吸收能力对知识管理实现的效果产生一定影响。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提出如下假设:H1:信息人对推进企业的知识管理呈正向影响。

②信息技术。企业采用的信息技术是企业之间实现知识共享的重要平台。国外学者Hendriks的研究中指出信息沟通技术的使用对显性知识共享具有更明显的影响。学者Currie.G等人认为信息技术中知识管理系统的使用会有效促进知识共享和转移的发生。学者WhiteRS同样认为企业内部所采用的企业信息系统越先进,越能促进知识共享行为的发生。国内学者张杰在其研究中表明,企业利用网络基础设施等IT技术促进知识分享的程度越高,就会越有机会将问题进行反馈,加速信息或者经验快速增长,有效激发员工挑战困难的欲望,促进企业知识创新成果的产出。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提出如下假设:H2:信息技术对推进企业的知识管理呈正向影响。③企业内部环境。企业内部环境是一个微观概念,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包括员工的激励机制、企业制度建设、组织结构和组织宣传活动等。国外学者Bartol.K指出团队的激励政策会促进企业知识的共享,从而促进企业知识管理与知识组织更好地实现。ConnellyC.E.在其研究中指出,企业对知识管理制度建设的支持程度,会促进知识管理的实现。Srivastava.A.等在其研究中表明,企业的组织结构越复杂,越不利于知识转移与共享;而是精简的制度建设,相对分化的权力制度会促进知识转移与共享。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提出如下假设:H3:企业内部环境对推进企业的知识管理呈正向影响。④企业外部环境。企业外部环境是一个宏观概念,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包括国家宏观的政策、社会经济及产业网络环境等。国外学者Daven⁃portThomas等人指出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交流与沟通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内部的沟通与交流,更好的推动了知识的获取与传递。国内学者赵爽认为国家政府机关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吸引企业积极的参与到知识共享的企业联盟。邓少军等认为,在产业网络环境下应根据参与者的关系,提出企业知识共享与保护的权衡机制,从而制定相应的策略,为知识共享营造良好的环境。H4:企业外部环境对推进企业的知识管理呈正向影响。

4实证研究

(1)样本及问卷设计。本研究在问卷发放的过程中,先进行了试调查。根据试调查样本反应出的问题和个别调查人员的访谈,课题组对调查问卷的研究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修改。在正式调查实施的过程中,调查样本主要集中在企业的代表性行业,重点针对汽车、装备制造、冶金和石化行业四个典型行业,样本发放的对象包括一汽大众、一汽轿车、一汽富奥、郑州宇通、长春客车、通钢集团、吉化集团8家代表性企业。本次研究调查问卷的设计形式采用了一般性选择和李克特五级量表。量表由一组陈述组成,每一组陈述遵循“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不太重要”、“非常不重要”这五种由浅入深的选项构成,并分别赋予其相应的分数5、4、3、2、1。发放调查问卷251份,实际有效回收样本21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4%。

(2)描述性统计分析。在211份有效调查问卷中,问卷的答题者基本上都是企业中参与知识管理活动的工作人员。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他们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参与调查人员特征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通过对回收的有效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总体上把握被调查者的特征。从被调查者的职位看,普通员工占34%,管理人员占32%,技术人员占13%,调查结构很好地代表了企业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的人员层次结构;从年龄结构看,30岁及以下的占37.91%,30-40岁占29.86%,40-50岁的占20.38%,50岁以上的占7.11%,反应出样本调查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从教育程度来看,本科占39%,硕士占21%,博士占12%,调查对象的学历层次分布较为合理;从性别来看,男性62%,女性38%,反应出企业中男性所占的比例较大,符合行业性别分布特点。因此,综合调查对象在职位、年龄、教育程度和性别方面的比例情况看,调查对象的样本分布较为合理。

(3)信度和效度检验。为对样本数据的可靠性进行检验,课题组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其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数据结果显示,KMO值为0.718>0.5,说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由Bartlett球体检验值,可知各变量独立的假设不成立,即各变量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也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后可以看出问卷的总体设计比较合理。因此,效度和信度检验结果表明本研究问项的数据可靠性较强。

(4)数据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一种应用极为广泛的数量分析方法,它用于分析事物间的统计关系,侧重考察变量之间的数量变化规律,通过回归方程的形式描述和反映这种关系,帮助人们准确把握变量受其他一个或多个变量影响的程度,为预测提供科学依据。在本文中,因变量为企业的知识管理实现,自变量为信息人、信息技术、企业内部环境、企业外部环境,即可建立影响企业知识管理过程的影响因素多元回归模型为:知识管理实现影响因素=a1+a2*信息人+a3*信息技术+a4*企业内部环境+a5*企业外部环境依据回归系数的计算结果,R为0.714,R方为0.510,调整判定系数R方为0.502,即可认为该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大,即“信息人、信息技术、企业内部环境和企业外部环境”解释了知识管理总变异性的51%,被解释变量可以被模型解释的部分较多,调整的R2对总体值做了更好的估计。由表3可知,该模型因变量的总离差平方和为146.318,回归平方和及均方分别为73.389和18.347,剩余平方和及均方分别为72.930和0.323。F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56.856,对应的概率P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包含所有变量的回归模型能够显著地预测企业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原假设R2=0被拒绝,在此过程中认为模型中的各偏回归系数不同时为0,自变量与因变量全体的线性关系显著,可建立线性模型。由表4可知,在该模型中,信息人、信息技术、企业内部环境、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知识管理实现回归权重都是正值,说明各要素均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同时,得到的企业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多元回归方程模型为:知识管理实现影响因素=-0.551+0.270*信息人+0.194*信息技术++0.129*企业内部环境+0.102*企业外部环境由多元回归方程的分析结果可知,信息人、信息技术、企业内部环境和企业外部环境均对企业知识管理实现产生正向影响,即信息人、信息技术、企业内部环境和企业外部环境的重要性分别提高1个百分点,那么企业知识管理实现的影响因素将分别提高0.270、0.194、0.129、0.102个百分点,且四个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排序为:信息人>信息技术>企业内部环境>企业外部环境。通过表4中预测变量的t和p值,可以检验每个预测变量的显著性,各要素对企业知识管理实施过程均有支持原假设并且有正向影响,其作用关系和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5)讨论分析。从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第一,从整体假设的支持结果进行分析,T值和P值的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四个假设(H1、H2、H3、H4)均支持,即信息人、信息技术、企业内部环境和企业外部环境对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的知识管理实施过程均呈现正向影响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从信息生态系统角度分析企业的知识管理实施过程的影响因素,其理论研究基点具有可行性。第二,从影响因素的作用角度进行分析,非标准化系数B值结果表明,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生态系统要素对企业的知识管理实施过程的影响程度,按作用大小依次是“信息人>信息技术>企业内部环境>企业外部环境”。信息人(即企业员工)在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对推动新媒体环境下知识管理的实现起到关键的影响,是信息生态系统的核心;其次,是信息技术,企业在利用新媒体实现知识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新媒体技术技术的推动才能实现好的知识管理效果。第三,从所构建模型的拟合程度进行分析,R值结果表明模型整体的拟合度较好,说明本文所提出的“基于信息生态系统理论的企业知识管理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可用,可以作为企业在新媒体环境下知识管理过程的相关指导。企业在利用新媒体推进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应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知识共享的意愿,同时通过建立利用新媒体进行知识管理的沟通、交流、共享和管理平台,加快推进知识管理的步伐。同时,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内外部环境的利用。最终,实现新媒体环境下“员工、信息技术、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和谐发展。

5结语

社交媒体信息动态分析第2篇

社会化媒体又称社交媒体,是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社交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等。速途研究院分析师团队根据网络调研数据并结合加网的相关数据,对2013年上半年社会化媒体的状况进行了分析。

用户在社会化媒体分享的时间段

社会化媒体成为用户自我状态、分享观点的一个途径,那么用户会选择在什么时间段分享呢?从调查结果看,用户分享的时间段在12:00——16:00最高,比例为25.4%,20:00——24:00这一时间段用户分享也较高,比例为21.6%,其次为8点到12点,分享比例为20.7%。0:00——8:00分享率是较低的时间段。但是即使分享最低的4:00——8:00分享的比例也有5.3%。也就是一天24个小时,每时每刻都有用户在社会化媒体上进行分享。

用户登录社会化媒体的原因

用户登录社会化媒体的原因有哪些呢?回复、评论等排在第一位,80.31%的用户登录社会化媒体会回复、评论,这也是社会化媒体的价值所在,用户之间能产生更多的互动,其次是了解好友信息,比例为73.48%,通过朋友分享的信息来了解朋友的最新动态。有52.55%的用户会分享信息,另外还有查看好友来访状况、改状态、发日志、上传照片、使用游戏等应用等。

2013年上半年社会化每天分享率排行榜

从2013年年上半年社会化媒体分享率排行榜看,QQ空间的分享率依然排在第一名,虽然在5月份被新浪微博超越,但上半年QQ空间以16.72%的分享率排在第一位,新浪微博平均分享率紧随其后,上半年平均分享率为14.1%,微信算是后起之秀,以13.27%的分享率排在了第三位,排在第四位的是腾讯微博,腾讯微博上半年的分享率有下降的趋势,其1月份分享率为11.69%到了6月份分享率仅为6.93%。

人人网的分享率排在第五位,其后的为开心网、搜狐微博、飞信、百度贴吧、豆瓣等。

2013上半年社会化媒体回点率排行榜

从社会化媒体回点率来看,QQ空间的回点率依然是最高的,2013年上半年社会化媒体平均回点率为31.74%,新浪微博的回点率排在第二位,平均回点率为25.86%,腾讯微博的回点率排在第三位,回点率为11.08%,以上3个社会化媒体回点率要远远高于其他社会化媒体的回点率。

社交媒体信息动态分析第3篇

关键词:

“辅导员―自媒体―大学生”模式;机遇和挑战;引导者;实效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3023902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目前社会已经步入以新媒体技术为支撑的时代。而数字技术及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使得自媒体逐渐从PC端转移到手机端走入人们的生活,尤其是高校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浓厚兴趣及较强的接受能力,给他们的大学生活与思想带来翻天覆地的影响。高校辅导员作为学校基层教育者与管理者,应该正确利用媒体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不断创新辅导员工作思路和有效途径,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者。

1 自媒体的内涵与特点

新媒体目前并没有清晰明确的定义,只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在信息化时代,借助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高科技成果,所形成的新的传播手段和传播形式的媒体称谓。自媒体(We Media)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作为新媒体迅速发展时代的衍生物,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简言之,自媒体即公民用以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交互平台,如博客、论坛/BBS、百度官方贴吧、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

自媒体非常注重用户间的交互作用,在自媒体平台用户既可以是媒体信息的阅读者,也是媒体信息的制造者,也就是说自媒体平台的每个用户都不仅仅是媒体信息的读者,同时也是媒体信息的作者,用户间也形成零距离的交互;在模式上自媒体逐渐发展模式为单纯的“读”――“写”――“共同建设”;用户也逐渐由被动地接收媒体信息向主动制造互媒体信息发展,更加体现了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媒体人性化。得益于数据科技的发展,自媒体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用者可以通过平台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传递自己的任何信息,经营自己的“媒体”,完成用户间由点到点、点到面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网状传播。

2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机遇和挑战

为适应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去趋势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近年来“80后”毕业生开始踏上辅导员工作岗位,并成为辅导员的新生代力量,同时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90后”逐渐成为大学生中的主体,面对“90后”新生,作为高校辅导员主体的“80后”辅导员工作的挑战与机遇同在。

由于“80后”辅导员和“90后”大学生年龄相仿,大部分是刚走出大学校园的学生,刚刚从学生身份转化过来,易于理解及把握“90后”的心态,且知道如何更好的与在校大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由于他们具有的较高工作热情和较好的亲和力,易于创新恰当的教育方式,为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桥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作为使用自媒体的主流群体的“80后”辅导员和“90后”大学生通过自媒体平台的交流更成为可能,因此,在辅导员工作中,除了班会、讲座、谈心等这些常用的传统教育载体,还要充分运用多样化的自媒体平台,如QQ、博客、BBS、论坛、微博、微信等等

,主动包括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新思想、新理论在内的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利用当前社会舆论热点及大学生本身特征相关的关注度较高的热点,与大学生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并有效的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被大学生所知晓、所熟悉以至接受,从而提高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影响力、感染力,切实提升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但是,自媒体也给辅导员工作带来了挑战。自媒体的出现使得媒体信息传播的门槛较低,任何社会个体和单位组织都可以成为媒体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任何伪信息都有可能通过自媒体无段炒作而被无限放大,并在自媒体平台被大众所接收,尤其是有些媒体为了追求新闻热度和关注度而不惜践踏职业道德底线,通过“信息噱头”引起关注,缺乏社会责任,无视社会影响,对具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又因涉世不深缺乏对信息的甄别能力的大学生容易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被别有用心的媒体信息所误导,甚至发展为伪信息的传播者,甚至成为媒体信息的被鼓动者、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

3 高校“辅导员―自媒体―大学生”模式工作探析

自媒体如今已经深刻改变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为适应这种形势,高校辅导员在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自媒体的同时,要善于把握机会,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积极性,丰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果。

3.1 辅导员的职责

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应把握正确方向,因时制宜、因人而异地加强思想引导,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明辨是非。在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引领者的辅导员,思想上,要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提供正确的思想教育以帮助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并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明辨一切的是非善恶,培养他们能够正确评价社会的能力,为日后步入社会的做好一切的思想准备;学业上,要从学习态度方面引导学生向“自主性”学习、“终身学习”转变;学习方法上,帮助学生结合专业特点总结学习经验,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生活上,帮助学生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对于生活有困难的学生要做好相应的帮扶工作;还要培养学生团体意识,帮助大学生掌握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尊重他人、遵守公约,促进寝室和谐、班级和谐。另外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也是辅导员工作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应该给予大学生及时、有效的指导与帮助。除此之外,辅导员还要及时调整和创新工作内容与方式,以平等亲近的姿态与大学生进行亲切交往,帮助大学生及时减轻心理压力,疏导大学生的负面情绪,成为大学生可以信赖的知心朋友。总之,辅导员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研究探索与时俱进的有效工作方法,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用自己的知识、经验与能力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3.2 高校“辅导员―自媒体―大学生”模式探析

随着自媒体的蓬勃发展,给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教育和管理模式创新的可能性,也使得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有了更好的沟通平台,“辅导员―自媒体―大学生”模式即在大学校园里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借助自媒体开展工作及交流的模式。

大学生通过自媒体平台记录自己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任何状态,如当前状态、目前位置、全天动态、社会感概等等,以求在第一时间获得关注与认可等等,辅导员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了解大学生的信息内容,从根本上主动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通过自媒体的即时通信功能,跨越时间和空间距离,针对学生的某些状态与其进行交流谈心、探讨解决同时处理问题以防后患,如此通过自媒体平台对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通过逐渐了解和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亦可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辅导员可以利用自媒体平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相关文件、最新的领导人讲话精神以及当前社会最关注的动态等等,引导大学生学习讨论;利用精选一些最具有教育意义的信息、知识和资源在自媒体平台以文本、链接、音频、视频、互动交流、动态更新等方式进行探讨学习以来教育和影响学生,加强师生间的交流。辅导员可以依托自媒体平台,创建诸如QQ群、QQ空间、微博、微信群、微信朋友圈等自媒体交互平台,并在这些平台上及时的学校、院系以及同专业、同班级活动的公告和通知,当然在就业期间也可以通过平台各类就业信息等,还可以上传班级规章制度及班级课表等共享资源,也可以视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并积极的通过QQ、飞信、微信等即时聊天工具,与学生展开一对一地沟通探讨,处理学生的相关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不仅节约了人力和时间,降低了工作成本,同时也提高了辅导员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效率;当然,大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媒体向辅导员反馈自己接收到的社会信息或同学们的心理信息,通过平台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间接协助辅导员工作,起到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作用,引导每个学生向正确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辅导员―自媒体―大学生”模式是辅导员工作的创新途径,是辅导员与大学生交流的创新平台,辅导员可以通过自媒体将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在接受辅导员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反馈给辅导员,使辅导员可以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并给出正确的判断,减少工作中的失误,也使大学生不断接受正确思想的引导以及疑惑知识的及时答复,减少影响大学生学习的负面思想,从而达到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无距离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

4 结论

在自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在继续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辅导员―自媒体―大学生”模式应该受到辅导员的重视,加强对自身素质的修养,正确合理的运用自媒体,使得自媒体成为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互相了解的载体,成为辅导员工作的创新途径,成为指导和帮助学生的纽带,成为最新信息的交流平台,以提高辅导员工作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吴潮.新媒体与自媒体的定义梳理及二者关系辨析[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21(5):3337.

[2]Bowman S,Willis C.We media: How audiences are shaping the future of news and information[J].A Report for the American Press Institute,2003.

[3]徐伟.高校辅导员运用自媒体开展学生工作[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7):121122.

[4]阴甜甜.我国地市级城市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与管理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5]张美玲,罗忆.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传播特点和优势分析[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4(1):4549.

[6]董琳.当“80后”辅导员邂逅“90后”大学生――高校“80后”辅导员的工作探析[J].科教文汇,2013,(36):56.

[7]史迎霞.自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媒介论析[J].中国电力教育:(中旬),2013,(11):189190.

[8]杜璐.自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新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14,27(12):114115.

[9]王耕,包伟.自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职业适应力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5):12.

[10]李龙.论自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能力的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4,(8):6364.

社交媒体信息动态分析第4篇

实施国际传播的重大战略与策略,需要有科学的衡量传播效果的手段与之配合。传播效果衡量手段的缺失可能使目标深远的国际传播战略与策略难以真正体现其成效,难以改进与提高,国家用于国际传播的资源和传播工作者的辛勤努力难以取得持续效果。传播效果需要有科学手段来评估,首先是因为主观分析与推测难以获得可靠结论。着眼点与视角不同,对传播效果的评估可能差别很大。其次,衡量国际传播有关信息对国际社会目标受众带来的变化与影响必须依靠对信息受众的直接观察。再次,对传播效果的客观衡量需要依靠科学的观察与分析手段。因此衡量信息传播效果不能凭借对传播态势及其预期效果展开的主观评测,而需要用社会科学方法对传播过程与结果开展实际检测。目前国际传播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于传播效果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对传播效果如何衡量还相对缺少了解,对传播效果在国际范围的衡量尚缺少系统有效的操作手段。传播学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过去几十年对于传播效果的研究已经有了深厚的积淀 (Sparks, 2006)。传播学有关传播效果研究的方法与文献,为国际传播效果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严格、可靠的检测手段。本文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出发,讨论如何从传播学视角理解国际传播效果,弄清国际传播效果的研究对象,了解研究国际传播效果的产生机制,用科学手段研究衡量国际传播效果。

一、国际传播效果的研究对象及其评估

传播效果,顾名思义,就是传播内容对于目标对象产生了影响。具体表现为:媒体信息经由传播渠道使信息接受者在观念、态度、行为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改变。要研究传播效果,首先要弄清传播效果的研究对象。信息传播涉及传播内容、传播对象,以及信息给目标对象带来的影响。因此传播效果的研究对象包括:1) 传播内容。国际传播开始于传播者的信息。专家制定的传播战略和策略,要通过明确的内容去实现。信息传播方就某个主题通过适当渠道了什么信息?某个专题宣传的具体内容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国际传播战略和策略?这是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2) 传播对象。信息传播因为目标任务不同,传播对象也各不相同。国际传播可能面向一般受众或者针对专门受众。传播效果通过具体的传播对象而实现,与传播对象的属性和行为表现密切相关。3) 传播内容给信息接收者带来的影响。传播效果最终通过信息接受者的观念、态度与行为的变化来体现,是传播效果研究的核心所在。

传播学者对于传播效果的研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传播效果研究主要考察传播内容、传播目的与过程以及传播内容给受众带来的影响。信息传播有不同的目的,有些是为了广而告之,例如环境保护措施给社会带来的积极效应;有些是为了就某个问题逐渐影响受众,例如吸烟有害健康,节约用水有利于环境保护;有些是针对某个问题试图较快影响受众,例如有关重大灾害的预防措施。不同传播目的所采用的传播内容与策略不同,传播内容发挥作用的机制也不同。但是无论是什么传播目的,最终效果都落实于信息接收者观念、态度与行为的变化。信息传播要达到一定效果,首先要保证信息能到达目标受众。因此信息传播者要选择恰当渠道,使得目标受众能最大程度地接触到所传播的信息。传播效果评估的前提,是信息受众能接触到有关传播内容。传播效果评估的重点,是受众接触有关主题信息后的反应,包括对问题的关注以及观念、态度、行为的变化。

国际传播面对的是国际范围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受众。传播效果的实现包含同样机制,传播效果的评估遵循同样原则。首先要区别传播目的,不同传播目的所包含的信息内容不同,例如关于中国对于某个国际问题的立场,信息内容直接专注,传播者期待有显著的近期效果;有关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可能是一项比较长期的任务,传播者运用多种方式展开宣传,并不期待显著的近期效果,而是希望有长期的累积效果。其次要看传播渠道与传播过程。传播渠道要适应不同的传播目的,要让传播内容最大程度到达信息受众。例如有关中国对于某个国际问题立场的信息,目标受众是相关国家的官员与一般民众。要到达目标受众,除了通过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还要通过国际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向主要的目标受众传送。国际传播要取得预期效果,需要了解信息接收者是否接收到信息并有及时回应。数码时代的多元传播渠道为传播者与受众互动提供有利条件。通过互动,传播者不仅能及时了解受众反应,调整传播策略,而且可以积累改进传播内容与方式的第一手资料。最后考察传播效果。国际传播的效果具体体现为:信息接受者在接触信息后表现出的对信息的认知反应以及相关行为特征。传播取得效果的前提是,信息受众接触到传播方发送的信息。如果传播的信息与信息接收者的观念一致,原有的观念可能得到强化;如果传播的信息与信息接收者原有观念不一致,而所的信息对信息受众有影响的话,接收者的原有观念会有所弱化或发生变化。如果传播效果足够强大,信息接收者对有关问题的态度会有所改变。态度的变化可能带来与态度相关的行动。例如近年来有关反对恐怖主义的宣传持续不断。民众对于公共场所的安全检查不仅态度上支持,而且行动上配合,显示出信息传播的明显效果。

因此,研究或者衡量国际传播效果,首先要了解目标受众是否接触到有关信息,通过何种渠道接触信息,以及接触信息后对于传播内容的了解程度。其次要了解目标受众接触信息后的认知反应,对传播内容是有所了解并有一定程度的接纳,还是视而不见、无动于衷或者完全拒绝。最后要了解目标受众接触信息后观念、态度与行为的变化。在观念一致的前提下,是否有观念、态度的强化?在观念不同的前提下,是否有原有观念的弱化或改变?是否有相关行动意向或者具体行动?国际传播效果的衡量需要通过有效手段对传播对象进行实际观察,收集目标受众上述各方面的信息并进行客观分析。相比于对传播态势和传播结果的一般评估与推测,用社会科学方法研究国际传播效果的不同之处在于:1) 研究结果建立在对传播过程与信息接收者的系统、实证观察,而不是缺乏实际观察,对传播态势的推断与评价;2) 有关传播效果的分析基于用科学方法采集的有关信息传播过程和传播者特质、观念、态度、行为的系统数据,而不是个别案例和采用非科学方法采集的零散数据;3) 有关传播效果的分析是基于对第一手数据的统计分析与严格的科学检测,而不是依靠主观分析与定性评判。

二、国际传播效果衡量方法

按照前述有关国际传播过程以及国际传播效果的讨论,传播效果的衡量涉及对传播内容的考察,包括一般形象宣传与主题信息传播;目标受众接触传播内容的频度,受众对传播内容的认知反应,以及受众接触传播内容后产生的观念、态度、行为的变化。因此对国际传播过程及其效果的评估需要围绕这些方面开展。可以用来全面完整评估传播效果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包括:1) 内容分析,包括主流媒体内容分析与网络传播内容分析;2) 受众问卷调查。此外还可以采用实验方法测试具体的传播方式、传播内容和传播环境对于信息接收者的影响。下面我们主要讨论如何采用内容分析与受众问卷调查来测试国际传播效果。

(一)内容分析

1.主流媒体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主要用于分析与解读文本信息,包括用任何形式与载体表达与展示的文字、图像与视频信息。内容分析把包含大量文字或者其他类型信息的材料,根据对于研究对象的测量规则,通过分类编码,用数字来表述文字或者其他类型信息包含的特性。研究者把定性文本信息转换成定量数据,进而对信息所包含的传播符号的特性以及信息所包含要素间的关系展开综合、系统分析,由此了解传播内容的整体特征。因此内容分析可以用来分析数量巨大的文本信息。热莘治鲇忻飨缘淖ㄌ馓卣鳎即分析的内容有关某个主题。内容主题明确界定所分析内容的时间跨度。内容分析的抽样范围由研究主题与时间跨度决定。例如有关中国南海问题报道的内容分析,主题是中国南海问题报道,时间跨度根据新闻周期原则,可以选取仲裁法庭有关南海问题仲裁前后半年。哪些媒体的报道被列入抽样范围以及时间跨度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实施可行性充分说明。由主题与时间跨度确定的报道内容的数量决定内容分析是选取全部内容还是部分抽样。抽样则须遵循随机抽样的原则,根据内容的特征,可以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或者结构时段抽样。内容分析的具体抽样方法与步骤以及分析操作方法,可以参阅有关研究方法指南。

衡量国际传播效果,首先可以通过内容分析了解与国际传播主要任务、议题、传播策略和方法对应的传播内容,分析涉及某个主题的传播内容在多大程度上与国际传播主要任务、议题、传播策略吻合,在信息环节上是否达到预定目标。这部分的内容分析主要集中于对信息媒体内容的解析,例如分析中国主流媒体以及重要的对外信息传播媒体有关重大国际问题报道对于具体问题的呈现方式、突出重点、新闻框架以及报道显示的媒体策略等。

内容分析的主要部分可以着眼于国际媒体有关某个主题的报道。有关国际媒体报道的内容分析对于研究国际传播效果的意义在于,了解中国媒体有关某个主题的国际传播内容在多大程度上被国际主流媒体关注并吸纳,通过何种方式吸纳。国际主流媒体对于中国媒体国际传播主要问题的反应是衡量国际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传播内容到达部分目标受众的一个重要渠道。有关国际媒体对中国媒体国际传播内容的关注与反应的内容分析,要区别于国外媒体记者自己从信息源直接获取的信息。如果信息源是中国官员或者其他相关人士,这些信息不论正面还是反面,都成为有关问题国际传播的一部分。对于国外媒体来说,引用或者吸纳中国媒体的内容比采访中国官员更容易。引用中国媒体内容,国际主流媒体因此成为中国国际传播的一个信息平台。国际媒体不论是转引、关注中国媒体的报道内容,还是直接引用中国信息源提供的信息,都成为与中国国际传播相关的信息传播行为,都应该成为国际传播效果评估的一部分。在了解国际主流媒体对中国国际传播主要问题的关注、吸纳与反应的基础上,通过交叉分析国际主流媒体特性与关注重点以及对国际传播中问题的相应反应可以了解中国就某个具体问题的国际传播在国际媒体端获得何种程度的效果。

2.网络媒体内容分析

数码媒体时代,媒体内容大大扩展,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内容成为衡量国际传播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播方通过网络媒体内容的分析遵循与对传统媒体内容分析同样的方法与原则,包括对中国主流媒体与其他相关媒体通过网络传播的信息的分析。网络信息传播有其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征,因此网络媒体内容分析需要有一些针对特定媒体的方法与步骤,例如网络媒体内容的随时更新需要设计特定的抽样方法以尽可能完整地收集有关媒体内容。网络传播信息的特点可能产生内容分析须关注并分析的新的内容因素,例如互动特性。网络媒体内容分析需要充分考虑网络传播包含的特定因素。

网络媒体内容分析的另一方面是有关信息接收方的关注与反应。信息接收方的关注与反应是国际传播效果的直接体现。有关信息接收方的内容分析可以通过网络内容分析与网络媒体信息大数据分析结合,尤其是大数据分析方法,为发掘海量网络媒体内容包含的有关国际传播效果的信息提供了高效工具 (戴元初,2014)。网络媒体内容分析研究对象包括网络国际媒体、网络论坛以及网络社交媒体对国际传播有关主题的关注与反应,主要考察以下几方面:1) 了解国际传播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国际媒体与受众关注。对中国主流媒体及其在国际社交媒体账号的关注,对中国媒体报道的转引与评论可以反映这种关注。2) 了解国际传播重点与国际受众关注问题的关系。对两者关系的考察可以获知国际传播重点是否到达目标受众。两者关系的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际传播重点在受众心目中的位置,是国际传播产生效果的前提。3) 了解受众对国际传播重点问题的反应以及观点与态度。这部分内容分析是国际传播效果研究的重点。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通过长期内容跟踪观察,从信息传播的不同时间跨度分析传播内容可能带来的观点与态度变化。传统的内容分析与大数据分析结合,可以充分发掘并显示有关某个主题的国际传播特征、目标受众的反应及其观点态度变化。在对上述三方面进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交叉分析受众属性与受众关注重点、受众对国际传播重点问题的反应特性及其态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可以深入了解不同主题、策略对不同目标受众产生的传播效果。

(二)受众问卷调查

受众问卷调查是网络内容分析之外了解受众接触媒体信息以及相关的观念、态度、行为的有效手段。虽然问卷调查由接受调查者自己报告有关信息可能带来偏差,但是依然能收集到有关媒体使用者媒体接触、认知反应以及相关社会行为的有用信息。传统的问卷调查采用面对面、纸笔问卷以及电话访问的方式。进入数码时代这些方法都相继落伍。目前采用最多的是网络调查。网络调查的主要缺陷是回复率低,调查对象信息不可靠等。但是网络调查的优势是调查对象范围广泛。这一点对于国际范围的问卷调查尤其重要。传统问卷调查方法难以接触国际传播受众开展国际范围的调查;网络问卷调查不受地域限制,在调查国际受众方面不再有障碍。网络调查的另一个局限是随机抽样困难,因为缺少抽样需要的总体人群框架,随机抽样往往难以实现。但是因为传播效果调查并不局限于考察单一信息,例如受众对于某个问题的态度,而是注重z测多种内外在因素与受众信息接触及其结果之间的关系,即使问卷调查使用的是非随机样本,例如便利样本,依然能够提供调查对象接触媒体信息后有关某个主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变化的重要数据,为国际传播效果提供有用的实证依据。国际受众调查面临不同的国家政治环境、文化差异等挑战,需要克服实际操作困难以获得有价值的调查结果。

在选取恰当的受众样本以后,研究者通过精心设计的调查问卷评估国际传播效果,主要收集有关媒体接触者的以下信息:1) 信息接触程度。这是传播效果实现的前提之一。目标受众只有接触信息,才可能对信息有所反应,产生传播方期待的效果。2) 接触信息内容。国际传播都有明确目标,信息传播包含具体内容。研究者要了解有关传播主题的信息是否到达目标受众。相关信息内容接触程度是传播效果实现的另一个前提。3) 对于信息的关注、反应及认同程度。对于信息的关注、反应是传播效果的初步显现。对于信息的认同,不论是否与原有观念一致,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信息对于受众的影响。4) 与传播主题相关的观念、态度、行为的变化。这是国际传播效果评估的核心。传播效果最终体现为与传播主题有关的观念、态度、行为的变化。宣示信息传播带来观念、态度、行为的因果变化需要一定条件,包括时间先后,有关因素对于观念、态度、行为的影响一如既往等。长期跟踪研究能提供更有效的传播效果的证据。传播效果研究需要放在个人、社会、国家等不同层面来考察,因此问卷调查还需要了解影响观念、态度、行为变化的个性、心理、政治、社会以及其它因素,从而深入揭示国际传播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前因后果。

结语

国际传播效果研究是传播学界、对外传播媒体与有关部门面临的新任务。随着国际传播活动的扩展,如何衡量国际传播效果成为亟待回答的问题。国际传播效果不能依靠对传播态势及其预期效果展开的主观评判,而需要用社会科学方法对传播过程与结果开展实证检测,包括采用内容分析与问卷调查方法,客观评估媒体传播的信息与国际传播战略与策略是否吻合,目标受众对有关信息的接触程度、认知反应、与信息者的互动以及对有关问题的观点与态度,了解媒体信息给受众带来的观念、态度、行为变化,为衡量国际传播效果提供实证依据。本文讨论的国际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检测手段需要根据研究目的与对象恰当实施,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完善。综合运用上述研究方法对国际传播现象开展有计划、不断深入的考察,国际传播效果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通过不同渠道与形式开展的国际传播对于目标受众的影响,还能产生有关国际传播效果的具有文献价值的知识,对传播学理论发展以及深入理解与认识国际传播做出有指导意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戴元初:《大数据时代对外传播效果的评估与提升》,《对外传播》2014年第10期。

社交媒体信息动态分析第5篇

(湖南理工学院 湖南 岳阳 414000)

摘 要: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风起云涌、方兴未艾的大背景下,通过对岳阳市本地公益组织——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自2013年1月8日正式挂牌成立至今,在社交媒体上所组织策划的一系列“线上线下”公益传播活动进行调查研究,全方位地评估分析活动中所体现传播策略,并根据岳阳市不同年龄层、职业、学历段等人群的媒介使用偏好和公益信息渠道进行反馈调查,结合江豚保护协会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公益传播的实际发展情况,进一步研究社交媒体所构成的最佳传播策略。

关键词 :社交媒体;公益组织;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D63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9.045

*基金项目:2014年度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社交媒体视域下公益组织的传播策略研究——以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为例” (编号:2014-248-358)

收稿日期:2015-03-20

作为web2.0时代最有影响力的媒体,社交媒体(微博、微信)正改写着传媒的历史,在“互联网+”时代,公益组织传播在第五次媒介技术革命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崭新的意义。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公益”等公益传播模式方兴未艾,悄然兴起。

此次研究,本小组将通过“岳阳江豚保护协会”这一公益组织,分析协会成立至今,组织的一系列“线上线下”公益活动,系统分析其如何通过社交媒体采取“二级传播”等传播策略实现主体传播效果最大化;为我国公益组织在信息时代更新传播技术,提升传播意识,更好地运用社交媒体发展公益事业提供有效借鉴。

1 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

1.1 社交媒体用户覆盖基础调查

1.1.1 岳阳市本地社交媒体基础较好

在被调查的251人中,听说过社交媒体,对社交媒体具备认知的人数有189人,占到了总数的75.3%。社交媒体得到市民的广泛认同的同时,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使用。面向的全部251名调查对象中,有188人有使用社交媒体的习惯,占到了总数的75%左右,其中保持每天使用社交媒体习惯的人数有146人,占到了总数的58%左右。社交媒体用户的使用时长较为充分。在使用社交媒体的188人中,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长在2~10个小时左右的人数有74人,占到了总数的30%左右。

1.1.2 社交媒体用户低龄化趋势明显

从调查情况中,我们发现随着年龄段的增加,使用社交媒体的人数相对减少,且使用频率和使用时间都相对变低和变少。听说过社交媒体,并对社交媒体有一定认知,年龄段在20-30岁、30-50岁、50以上的人数比率分别为95%、71%、59%,且随着年龄段的增加分别有2人、23人、38人从未使用社交媒体,每天花费2小时及以上的比率分别为47.6%、28.9%和11.9%。不难看出,社交媒体用户低龄化趋势明显。

1.2 岳阳市民的媒体偏好调查

1.2.1 相对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社交媒体在帮助岳阳地区传播信息具有较大的效用

通过调查了解到,岳阳市民每天至少使用一次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人数比率相当,分别是58.17%和56.18%。虽然传统媒体在可信度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但社交媒体每天使用时间达到2小时以上的人数较多,社交媒体的接触率仍旧不可小觑。调查总人数251人中,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每天使用时间达到2小时以上的比率分别为29.5%和37.5%。

1.2.2 社交媒体可信度呈上升趋势,公共新闻市民成为共同的信息需求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社交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与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谈及哪种媒体能够最能帮助获得讯息时,251人中有89人认为社交媒体能够满足需要,占到了1/3的比率。且利用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倾向关注的问题都主要是公共新闻类和娱乐生活类。

2 社交媒体在岳阳市江豚协会活动中体现的传播结构及传播效果分析

2.1 江豚协会公益信息接触渠道随年龄层次呈现多样化趋势

通过不同年龄阶段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年龄阶段在20-30岁的市民和30-50岁的市民在关注江豚协会信息时首选社交媒体,而 50岁以上的市民则首选电视媒体。具体来看,20-30年龄段的受访人群中使用网络了解江豚协会信息的比重同样很大,位居次席。而30-50年龄段的受访人群中除社交媒体外,电视的比重较大。而50以上年龄段中,与上述2个年龄段不同,除电视外,通过亲戚朋友人际传播的渠道使用方式上升到比较大的比重。

2.2 “知沟”在市民群体造成的媒介途径及信息偏好分层差异明显

通过数据分析不难看出,在关注江豚协会及其活动的过程中,本科以及本科以上的市民,对社交媒体以及网络媒介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偏好;而本科以下的市民,媒介偏好根据学历层次由高到低呈现一定的差异。高中专学历的人群中,电视为主要使用媒介,大专、中专学历的人群中社交媒体占据统治地位,而初中学历的人群中,电视媒介的使用仍然比较普遍,而初中以下的学历人群中,亲戚朋友又成为主要的信息渠道。

2.3 “第三人效果”凸显,表现在江豚保护协会的公益活动传播效果在市民的认知和态度上表现得较为明显,而在对市民的行动上效果相对不突出

总体来说,岳阳市市民群体中,涉及到认知和态度层面的传播效果调查显示,公益传播活动对人们的认知和态度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影响,有半数的调查者听说过江豚协会及其组织的活动,99%以上的人对其表示出明显的支持态度。然而,数据显示有81%的被调查者并不认为该公益组织的活动对自己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影响,可以看出,在涉及到人们的日常行动层面的问题上,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的公益传播效果相对并不明显。

3 加强社交媒体在公益组织中传播效率的传播策略方案及可行性建议

(1)公益组织应面向未来,可以建设更大的手机和计算机网络平台,更加合理更好地利用飞速发展的新媒体——社交媒体。根据社交媒体在市民群体的应用程度不断扩大的趋势,公益组织可以通过建设更大的手机和计算机网络平台,并且结合当地市民的生活习惯,提供相应的免费公益信息服务。公益机构也可以合理利用好以手机和计算机为媒介的社交媒体,在相应的网站或软件中添加关于本企业的广告,在实现提升企业知名度,增加公益机构公益活动活动资金的同时,也可以带动信息产业以及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

(2)准确利用“分众理论”,公益组织及公益机构可以建立精准信息推送服务的机制。针对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的市民关注公益组织所使用的媒介渠道的不同,公益组织尝试在不同媒体投放公益广告时,根据用户注册信息,可以在广告的推送量和广告投入上做精准分析。如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女性市民在关注公益组织时多使用电视,男性市民则多使用社交媒体,因此可以根据这些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公益传播,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形成一个潜在的传播链,做到更为人性化的信息推送。

(3)社交媒体应重视用户低龄化趋势,发挥“框架效果”,在传播形式、文本内容等方面应尽量贴合20-30年龄段人群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语言特点。社交媒体在消息、传递讯息、提供应用时可以针对20-30年龄段人群的特点,在形式上实现不断突破和创新,尽量贴合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语言特点,这样就能够对保持社交媒体的固定用户和发挥新媒体优势,使其不断发展有较大促进作用。公益卫生情况与市民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建设良好的生活环境,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除了要主动带头关注公益卫生情况外,也应该积极加大对公益卫生事业的投资,争取与环境友好发展。同时,政府也可以积极号召广大市民关心、关注公益卫生,争取人人公益爱护家园。

参考文献

1 谢高岗,张玉军,李振宇等.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研究综述[J].计算机学报,2012(6)

社交媒体信息动态分析第6篇

从人类史前时期的原始媒介再到口语媒介,而后是书写媒介、印刷媒介,直到今天已经在人类交流中获得极广泛应用的电子媒介、网络媒介等新媒介,媒介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与时俱进。

上世纪中叶,人类社会已进入电子文化时代。电视机的迅速普及,不仅引出了家庭文化生活的革命性变化,而且对传统的新闻媒介形成尖锐挑战,引致文化生活和媒介环境的急剧改观。之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互联网的建立与广泛使用,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描述、信息的记录与传输、思想情感的表达和交流,一举迈进了数字化的新时代,人类的信息生产和传输能力达到空前规模。

扑面而来的新媒介时代,让人类不得不面临一个巨大的悖论:一方面是电子媒介的勃兴带来了巨量的知识爆炸,令人目不暇接;另一方面是巨量信息的汹涌波涛又反过来进一步推动媒介技术的急骤变革与演替,预示着人类要承受更大的信息压力。这样一种相互激荡的态势,使信息膨胀与媒介技术革新,如同汽车制造和高速公路建设竞长争高那样,双方都步入迅猛发展的境地。在信息浪潮中颠簸的人们疲于应付,难得片刻的停顿与宁静去面对那需要宁神静思才心有所得的问题。这一切给人类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交往方式乃至整个社会生活方式带来了空前深刻的影响。这些时代性的新问题对人类的文化建设提出了双重诘难与诉求:精神生活的情与理、信息处理的量和质,如何有机统一起来?我们应如何从哲学层面,对这样的诘难与诉求给予严肃的科学审视与学术回答?

《媒介认识论》力图解决两大问题:其一,媒介文化环境的变迁,曾经在西方发生的大量文化冲突、文化变异现象在当今中国也相继出现,需要我们去正视和深思,需要有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由中国学者自己全面阐释的认识论回应;其二,在媒介及整个文化已成为环绕我们生活的现实的情况下,媒介构成的文化现实不仅成为左右我们认识世界、解释世界乃至改造世界的重要力量、重要条件,而且它们本身也直接成为认识的对象,学者有必要对此加以深刻的研究和解释。

胡潇教授的《媒介认识论》学术专著(以下简称胡著),以人类社会交流媒介发生和演变的历史为基本线索,对语言、文字直到当今的电子媒介的历史文化特征和演替逻辑,逐一进行了认识论的分析和诠释,从认识论的视角揭示媒介发生、演变的社会文化机制,彰显媒介发展史中各具体媒介形态之技术方式的思想底蕴和能指、所指的认知与表达逻辑,深化了对媒介现象的哲学研究。一方面是对媒介的认识论研究,具体展示了媒介哲学的基本范式;另一方面又是认识论的媒介分析,具体陈述了认识活动的媒介依托、规制和机理,深化了认知的探索。

首先,胡著展开了对语符媒介现象之认识论思想的历史追溯和阐释;其次,胡著对语言发生史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进行了全新的认识论阐释;再次,胡著依循语符的视、听感性形态之能指功能与主体语言行为的意识关系,对语言和文字的相互衍生现象进行了感知论、思维学的探析,并就内涵能指和外延能指、语义表达和语境言说的关系、机制进行了媒介认识论剖析,使语言、文字现象的发生学、演进论研究更深入一层,进到了对语言、文字衍生共进之文化机制的解释;最后,则是对媒介形态与主体认知位势关系的研究。

社交媒体信息动态分析第7篇

社会化媒体在互联网中的存在,就如同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一样,是地球承载的生命中的一部分,主动且深刻的改变了地球的环境与生态,并且其演进过程是不可逆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发现并顺应其发展规律,更好的在社会化媒体时代扮演好相应的角色。 社会化媒体对人们交流方式、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我深有感触。我父母退休后,我给他们俩各配了一台电脑,开通了宽带,令我吃惊的是,我父母对于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化网络的全盘接受与迅速融入,现在我们的交流已经完全可以扔掉电话了(除了电脑或网络出问题的时候)。 回想当年令人感慨。20年前,我从老家到杭州念书,那时候保持和父母联系的是书信,老妈说当年我写给她的信是看了又看,很是珍惜。让人哭笑不得又有点心酸的是,当我从家里出发去杭州学校的时候,在收到我报平安的信之前,老妈都要连着看两天全省新闻,看最近几天有没有出车祸的事情发生……

10来年前,有了电话,交流沟通变得随时随地了。虽然值得怀念,但我和父母之间的家书还是走进了历史。电话交流的过程,母爱依旧,但却要轻松自在很多。

而2011年,实现了社会化网络生存的父母再度与我们团聚在网络上,我父母通过QQ私聊,以及创建的QQ家庭群保持和两个孩子及他们各自小家庭的及时交流――(社会化网络功能,重点在人),通过QQ空间中上传的照片与微博的点评来了解孙子孙女的动态(社会化网络与社会化媒体兼有的功能,人和信息兼顾),而通过QQ好友之间推荐的文章阅读或转发来获得他们最感兴趣或者最新的信息(社会化媒体功能,偏重于信息的获取)。 凯文・凯利在《失控》中说到:西班牙生态学家罗蒙・马格列夫观察到的一个现象:由许多成员组成的生态系统,其成员彼此之间的联系会很弱;而成员很少的生态系统,其成员彼此间的联系则会很紧密。凯文・凯利推而广之,认为在文化、经济和机械系统中找到相似的规律。系统能调节网络中每个节点间各自的连接数量,并且可以调节网络中每对节点之间的“连接性”(连接强度),从而使得连接数量与连接强度的关联总和保持恒定的“连接性守恒定律”。 将这个“连接性守恒定律”推广到社会化媒体领域,我们也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一个与外部信息交流渠道越多的人,其单个渠道的连接性强度就越低,但连接性总和保持不变。因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作为个人,其整体接受和发送出去的信息总量是有上限的,而这个上限可以认为是相对恒定的。 一个处于社会化媒体中的客户,其对于传统信息交互方式的依赖必然会减少,必然会将重心转移到社会化媒体上去。因此,作为专业从事客户管理渠道研究的我们,如何在社会化媒体时代及时准确地识别、关注客户并为之提供恰到好处的服务,是需要加以重视的问题。若不能及时在社会化媒体中重新获得客户,则有可能因为客户减少甚至放弃了传统沟通方式而失去联络。 如何认定一个客户属于社会化媒体客户呢,我们可以将社会化媒体渠道的连接强度占连接总和的某个百分比比值作为界定标准,如设置为50%。在社会化媒体客户服务初期,可以简化为使用社会化媒体时间占其对外信息交互总时间的比重超过设定的阀值,即认定该客户为社会化媒体客户。 事实上,这在目前依然是无法取得客户的这个比值。我们只能从现有可以获取的数据中来寻找线索。 作为客户服务单位能做的是完善在社会化媒体中划分、定位客户的流程机制与技术系统。通过设置不同的关键词或关键词组合来形成各类触发器、筛选器,使用这些工具来实现多维度、区别权重的社会化媒体客户分类与管理。以通信运营商为例,通过在微博、人人、豆瓣等社会化媒体设置关键词“无线宽带”过滤,将最近12个月、3个月中提及到这项业务的用户筛选出来,分别作为目标客户和活跃客户,再通过统计频次,若频次大于等于2次的,可认定为需要重点关注的客户。将获得的客户对外的信息(包括信息、评论、转发等)进行综合深入分析,从而获得对客户的类型识别与标签自动归类。 在社会化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自媒体,通过对自媒体的信息分析(包括自我介绍、时间轴信息等),更容易比传统沟通方式获得真实细致的客户识别,包括真实的客户需求。 走到这一步是不是意味着可以对已经明确被识别出来的客户进行主动服务了呢?且慢,因为在社会化媒体时代,自媒体不单纯拥有媒体属性,其个人属性特征依旧突出,而我们所获得并识别的可服务客户,基本是从其个人属性特征的分析上得来的。因此这时候进行主动服务,你得到的往往不是客户的感激而是吃惊和戒备。除非客户在社会化媒体中较明确的提出需求(未来语义搜索成熟时将容易自动分析得到),这时候客户服务单位才能正式介入,获得客户的认可和提升满意度。可以把这样的服务方式理解为:主动获得客户信息,“被动”提供客户服务。事实上,如果没有第一步所获得的客户信息,客户服务单位无法主动地选择“被动”提供客户服务这种方式,而是一直会处于在失联和突然被负面信息困扰之间摇摆的被动局面中。 另外在社会化媒体客户服务阶段,传统的服务渠道一样不可轻视,因为对于客户来说,通过何种渠道来获得服务并非固定,虽然可能之前的服务可以形成路径依赖,但一旦某个渠道中沟通不畅,客户会立即进行压力传递,如同连通器,一旦一侧压力增加,必然将压力传递到另一侧(或几侧)。而且还可能会选择效率(关注度)最大化的渠道来进行,这时候对于客户服务单位来说,传统渠道也要提供与社会化媒体中同等的响应速度与感知的服务。这将会是一个统一感知全面提升的客户服务阶段。

社交媒体信息动态分析第8篇

关键词:网络舆情 “90后” 大学生 影响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有学者认为,目前的新媒体应该定义为:在电信网络基础上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使用有线和无线通道的方式。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美国《连线》杂志给新媒体下的定义很简单: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传播(communications for all by all)的媒体。综合以上定义可以看出,从广义上说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信息传播方式都可以称作新媒体,如即时通讯工具(QQ、飞信等)、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应用程序(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facebook、人人网、开心网等)。

新媒体与“90后”大学生

新媒体深刻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传播主体由一元走向多元。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任何个体都能通过新媒体发出自己的声音,随着社会、文化、心理范畴下那些有形与无形的障碍被一一突破,人们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已日益成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常态。因此,分析新媒体环境下“90后”大学生的特点,以及网络舆情与当代大学生思想动态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2012年10月,笔者在北京某高校发放调查问卷1,400份,回收问卷1,249份,回收率89.21%;人群覆盖从大一到研究生各个层次,其中男生671名(53.72%),女生(46.28%) ;专业覆盖理科、工科、文科、管理、经济、法学等,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得出了在新媒体环境下“90后”大学生的一些特点。

1.新媒体运用普遍

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 “90后”大学生对于网络的认知有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对于新媒体技术的使用得心应手,能够熟练应用各种新媒体进行网络聊天、交友、娱乐、信息搜索、学习、购物等,他们已经成为聊天软件、交友社区、游戏、购物平台等多种网络媒介的主要受众。本次调查发现:81.75%的学生每天上网超过1小时,其中11.69%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5小时。大学生智能手机中安装最多的应用程序依次为:QQ(27.85%)、飞信(21.90%)、人人网(21.22%)、微信(16.82%),有86.79%的大学生开通了微博。

2.关注社会热点

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信息接触面广,他们主要访问的网站类型有:博客和微博(33.71%)、游戏类网站(27.22%)、门户类网站(21.54%)、论坛(16.1%);关注的信息类型有:娱乐/体育(30.27%)、新闻(25.13%)、热点事件(26.69%);对于最新的网络词汇、网络红人、热点事件有49%的大学生比较了解或非常了解。

3.有独立思考能力,表达欲望强

对于专家的态度:调查发现,对于热点事件的专家解读只有7.45%的学生表示非常相信,30.66%的学生表示相信,27.06%的学生表示不相信,9.37%的学生表示非常不相信。偏重相信、不相信和不感兴趣的群体所占比例都在1/3左右,旗鼓相当。该数据说明:“90后”大学生对于专家解读热点事件持独立分析态度,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并不盲从。

对于媒体的态度:有29.94%的学生选择相信国内媒体的解读,22.26%的学生选择相信国外媒体的解读,27.94%的学生选择两者都不相信。该数据说明:一方面国内媒体信任度低,另一方面其中两者都不相信的数据(27.94%),说明有近1/3的“90后”大学生愿意独立思考分析热点问题。

对于网络谣言的态度:对于网络谣言的官方辟谣信息,有12.97%的学生选择十分相信,22.98%的学生选择比较相信,27.38%的学生选择不相信,6.57%的学生选择非常不相信。选择偏相信的人群只比偏不相信的人群多2%。由此可以看出,国内官方媒体的辟谣信息之后,对于“90后”大学生的观点并没有多少改变,这也与上面的对于国内媒体信任度低有一定的相关性。

对于评论网络热点事件的态度:在对于是否愿意评论网络热点事件方面,13.77%的学生选择十分愿意,38.11%的学生选择愿意,16.01%的学生选择不愿意,4.08%的学生选择非常不愿意。愿意发表意见的人群是不愿意发表人群的2倍多,由此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的表达欲望强烈,在网上已不满足于“围观”而更倾向于“表达”。

4.价值观受网络舆情影响

调查中发现,58.6%的学生认为网络舆论对价值观有重要影响,25.14%的学生持相反看法,前者是后者的2倍多。同时,在与部分学生的座谈中我们也发现,问题、民生问题、环保问题等网络热点事件对他们有重要影响。部分学生使用服务器或者翻墙软件可以访问受限的国外网站,当其看到的信息与之前在国内看到的信息不一致时,极易产生价值观的混乱。

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特点及对“90后”大学生影响因素分析

“90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塑型期,对社会舆论的辨别力和抵抗力明显较弱。结合网络舆情的特点,“90后”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极易受到网络舆情的多元影响。总体来看,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对“90后”大学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1.新媒体阅读和传播方式的影响

调查发现,有86.79%的学生开通了微博,每天更新微博的学生占35.79%。一条微博的最大容量是140字,属于典型的碎片化阅读方式。《中国青年报》曾撰文分析 :微博网友经常listen half(听1/2)、understand quarter(理解1/4)、think zero(零思考),却作出了react double(双倍反应)。碎片化阅读让人易怒、易挑衅、易轻信,无法专注。

调查还发现,58.93%的学生的微博粉丝数在20个以上,也就是说1个人1条微博理论上可以形成190条转发路径。比如,到目前为止,明星姚晨的粉丝突破3,800万,姚晨1条微博,很短的时间内3,800万粉丝都可以看到,如果加上相互之间的转发,那将是非常庞大的一个数字。这种传播方式被戏称为微博的“病毒式”传播,会使网络舆情凭借新媒体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优势,在极短时间内凝聚共识,发酵情感,诱发行动,影响社会。

2.多元价值观的影响

在目前的社会转型期,价值多元化是“90 后”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生长在汹涌澎湃市场经济中的他们面临着各种价值观的选择,有的崇尚传统文化,有的崇尚西方文化,有的哈韩哈日,有的信仰宗教等。中国人民大学张晓京等在“‘90 后’大学新生思想行为能力特点的调查研究”的问卷调查中发现:“90 后”的大学新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实用主义、个人本位主义的价值取向日益凸显,理想信念逐渐弱化。同时,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丰富,面对各种社会思潮,其辨别、筛选的能力决定了他们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

3.个体权利意识的影响

中国社会正在涌现出一个“新意见阶层”——关注新闻时事、在网上直抒胸臆的网民。而很大比例的“90后”大学生成为了这一阶层的主要力量。个体权利意识的觉醒,使得“90后”大学生纷纷通过微博、QQ群、微信、BBS等新媒体信息,参与公共议题的设置,热衷于对“身边事”的积极表态。调查中发现,对于是否愿意就网络热点事件发表自己的评论这一选项,13.77%的学生选择十分愿意,38.11%的学生选择愿意,16.01%的学生选择不愿意,4.08%的学生选择非常不愿意。愿意发表意见的人群是不愿意发表意见人群的两倍多,由此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的表达欲望强烈。当下网络传播,已经脱离了单纯消遣娱乐而进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些年轻人在环保、抗议事件中,表现得冲动偏激,已经从“围观”发展到 “问政”。

4.圈子与亚文化的影响

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社交方式,新媒体使人际交往的空间得以极大的扩展,不同地域、年龄、身份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找到自己归属的圈子。大学生由于年龄层次、观念特征、心理需求、知识结构以及生活志趣和利益等方面的相似性,有利于形成价值观念上的相互认同,进而形成一个个圈子。在调查中发现:62.61%的学生会选择和自己的同学讨论网络热点事件,而选择与家人和老师讨论的只有17.05%和10.25%。这也说明了同伴和圈子在新媒体环境中是网络舆情发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亚文化亦称为“副文化”“支流文化”或“少数人群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对的。它的特点是与社会其他群体共享一种文化模式,但在语言、习俗、价值观或社会规范等方面具有独特特质的群体文化现象。大学校园文化中各种亚文化也在暗流涌动,如“火星文”、 cosplay、恶搞、屌丝心态、伪娘文化、同性恋文化等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理解和支持。

应对策略

1.加强“90后”大学生价值观和新媒体素养教育

新媒体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不受限制、不受约束,甚至不受监督的空间,在这种环境中,“90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随时随地受到新媒体多元信息的影响。由于“90后”大学生年纪轻、阅历浅,缺乏成熟的认知判断和理性思考能力,很容易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若缺乏及时、正确的引导,极易发生价值观的偏差和异化。只有价值观一致,才会有群体行为与个体行为的协调。在新媒体环境下,对于“90后”的大学生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媒介素养是人们在媒体环境中,对媒体信息和媒体传播影响应当具备的正确认识、解读、评价、判断的能力。高校应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组织研讨、开展经常性的网络热点事件讨论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增强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抵御不良信息,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坚定社会主义价值取向。

2.构建新媒体主流意见群,培养新媒体意见领袖

互联网上的“意见领袖”,指的是日常关注社会公共话题、保持人文关怀的知识分子,包括大量活跃在网上的专家学者、媒体人士、各界精英等。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2012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通过对100位“意见领袖”的职业分析发现:前三位是媒体人士(28%)、学者(27%)、作家与撰稿人(14%)。美国的Twitter(推特)统计,只占注册用户0.05%的2万名精英用户,却吸引了一半的注意力,即一半帖文是对极少数精英用户的转发和评论。中国的新浪微博也有类似的情形,大约300位“意见领袖”掌握着议程设置权,从而获得相当大的话语权。在高校中,学者专家数量众多,对于社会热点问题和网络舆情,学者专家的解读可以为大学生答疑解惑。高校应积极引导专家学者成为“意见领袖”,发挥教师、辅导员、学生社团领袖的作用,积极传播正能量,构建主流意见群,建设和谐的校园舆论场。

3.建设新媒体传播平台,构建校园新媒体文化

随着微博、微信、飞信等移动社交软件的应用,通过网络快速发送的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受到了年轻群体的青睐。不少高校顺势而为开设了官方微博、手机报、平板电脑客户端程序等新媒体传播平台。教师与辅导员开设博客、微博,建立QQ群、飞信群,熟练运用新媒体工具,以网友和博友身份与学生平等交流,开展正面引导和全方位沟通,解决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的难题。这些都表明了“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正在走“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战略,把新媒体的教育功能纳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影响的相互协调,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新媒体文化,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针对新媒体发展实际,与时俱进开展相关研究

据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3年1月15日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0.5小时。几乎每一次的统计报告,都会有各种数值的大幅攀升,随着技术手段的发展和信息交流方式的变革,互联网和新媒体日益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网络舆情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思想动态,更与大学生密切相关。因此,与时俱进地开展相关研究,尤其是网络舆情产生、发展的特征规律,网络舆情对于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影响范围、程度和发展趋势,将能为高校科学开展网络舆情的分析与引导工作,尽量减少、正确应对网络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增强教书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奠定坚实基础,这更是时代赋予高校的责任和要求。

本文系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网络舆情与大学生思想动态相关性研究》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汪頔. 新媒体对“9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 .思想教育研究,2010,1.

[2]第3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EB/OL](2012-1-15)[2013-1-20].

[4]张晓京,文书锋,金 添. 90 后”大学新生思想行为能力特点的调查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

[5]朱安安. 同辈群体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社会学研究[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