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利与弊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利与弊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27 15:04:08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利与弊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利与弊第1篇

关键词:新媒体;青少年;利与弊

        一、新媒体的定义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新媒体在业界的繁荣也使得学界对其研究进一步加强,2005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关于此论题的文章有数十篇之多,这些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媒体进行了分析。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还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体专栏。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于“旧”而言。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在不断变化的。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今天我们所说的的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二、新媒体对青少年的益处 

        1.强大的搜索功能。“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网络强大的搜索功能为广大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便利。有这样一个例子,某人忘记空调遥控器放在哪里了,百般寻找无果之下,上网查找答案。果然在一条搜索“在空调上面”的提示下灵光一现,找到了遥控器。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网络的包罗万象,它就像一个浓缩社会百态的全知家,无所不通。层出不穷的各种网站为不同的受众提供了他们所需的资源,时事政治、财经报道、读书教育、八卦娱乐、星座占卜等等。只需轻轻一点,答案立刻揭晓。

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我们的时间与精力,提高了我们的工作、学习的效率。

        2.快捷的交流平台。古时人类依靠鸿雁传书来交流情感,获取信息,时效性差,代价高。现代人借助手机与千里之外的亲人、朋友取得联系,时效性强,但费用高昂,而且手机诞生初期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网络视频解决了这一难题,依靠一根细细的光缆,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对方进行视频聊天。方便快捷、省时省钱。手机生产商在看到这一巨大商机后,适时地将QQ、MSN、飞信等通讯软件引入手机设置,同时研发了3G手机,为人们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极大地便利。 

        3.时尚的购物选择。网络购物成为近年来的一个时髦词汇,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能够自由上街购物的时间日益减少。网上购物应运而生,而且颇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免去了上街购物的繁琐程序,节约了大量时间,何乐而不为?

    二、新媒体对青少年的弊端

        1.摧残青少年的斗志。2004年12月27日,十三岁的少年张萧艺从因网络游戏成瘾,不能自拔痛苦万分,从二十四层高楼跳下,结束了自己幼小的生命。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毒害之深。腐蚀他们的心智,摧残他们的斗志,引他们走向黑暗的深渊。同样,手机在为青少年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行为。在课堂、公交车上,甚至厕所内我们都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手机不离身。对手机的过分依赖造成了部分青少年情感冷漠、自闭,焦虑,使不少青少年成为“手机综合征”的受害者。

        2.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制止力差,好奇心强,易受外界新鲜事物诱惑。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青少年的这

[1] [2] 

些特点,在网络、手机上传播色情、淫秽信息,极易诱导青少年做一些违法犯罪的事件。给自己的人生留下无法抹去的污点,也使受害者的身心俱损。与此同时,部分青少年无法甄辨网络中人的身份,易被一些居心叵测的人蒙骗,进行网恋,甚至与网友见面约会,或被坑蒙拐骗,或被强暴失贞,酿成无法挽回的惨剧。

        .造成青少年攀比的不良风气。年,某少年卖肾买Ipad,今年九月网上又爆出一名后女孩愿用初夜换取一部Iphone的消息。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对青少年攀比风气的批判与思考。现在很多青少年都是家中的独子,被家长娇宠溺爱,有求必应,滋长了他们的拜金思想与攀比风气。甚至打肿脸充胖子,给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扭曲了他们的原本纯真的心理,一味追求金钱,满足欲望。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利与弊第2篇

发表在《心理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当青少年发在社交媒体上的照片收到大量“赞”后,他们脑回路中的活跃区域与吃巧克力或赢钱时相同。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阿曼森・洛夫莱斯脑地图中心的研究人员选取了32名13岁至18岁的青少年,让他们加入一个类似于图片分享网站的模拟社交网络。研究者在12分钟内向被试者展示了148张图片,其中包括40张青少年自己提交的图,并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他们的大脑活动。

每张图都被假定获得了来自其他青少年的一些“赞”,其实这是研究人员所为。论文主要作者劳伦・谢尔曼介绍,当青少年提交的照片收到大量“赞”时,他们大脑中的很多特定区域会被激活。

其中,大脑纹状体中的伏隔核尤为活跃,这是大脑“反馈回路”的一部分,在青少年时期特别敏感。研究者还发现,收到大量“赞”后,控制人社会行为的“社会脑”区域和视觉注意区域都将被激活。

“点赞”也受“从众心理”影响。谢尔曼说,收获了更多“赞”的照片更易被青少年“点赞”,这意味着,青少年对信息作出的反馈取决于这些信息已经被多少同龄人认可,即便实验中的同龄人可能只是陌生人。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同龄影响”可能会被进一步放大,因为影响他们的将是身边熟悉的人。

社交媒体究竟对青少年是利是弊?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生物行为学教授米雷拉・达普雷托说,在社交网络上与并不熟悉的人成为朋友,可能导致青少年更易被一些危险人物影响。

不过谢尔曼认为,青少年也同样会受到社交媒体上积极行为的影响,所以家长需关注孩子在社交网络上与谁互动,以及他们的网友发帖和“点赞”的内容。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利与弊第3篇

1.新媒体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和电脑、智能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随着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在学校中的普及,大学生可方便接入各种新媒体平台获取最新的信息,享受实时通讯的便捷。另外,新媒体以声像叠加的双向传播所进行的信息传递,增进了受众对信息的有效记忆,加之其集娱乐性、实用性为一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的主要渠道。 

2.新媒体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影响 

随着新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新媒体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传统媒体的影响。新媒体不但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新媒体亦是一把双刃剑,其主流功能有利于大学生的成才与发展,但在很多方面对大学生的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利作用。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中,必须充分分析其对大学生产生的利弊作用,掌握新媒体对大学生影响的规律,趋利避害地推进现代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健康发展。 

2.1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 

2.1.1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渠道开放,信息来源广泛,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家庭和学校以外的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它所传播的丰富多彩的信息,使大学生了解了宇宙中一个又一个未知世界,看到了现实社会中一个又一个的新奇现象。目前在我国教育资源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新媒体提供了求知学习的广阔校园,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接受教育,大学校园作为知识和信息传播的主体阵地,建设信息化校园,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 

2.1.2丰富学习资源,汲取先进观念。 

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学习资源和便捷的学习途径,培养了大学生的发散思维。大学生可以通过微博、博客、论坛等搜索并获取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历史的等不同的信息资源,有利于丰富知识和阅历,并且可以学到很多科学文化知识,汲取很多先进的思想观念,比如一些媒体开办的“寰宇地理”、“科技长廊”等专栏。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接触媒体,增长见识,提高素质。比如一些强大的网络搜索引擎的建立,大学生可以更便捷、更快速地答疑释惑,这种高效的知识汲取方式是传统媒体无法给予的。 

2.1.3提高交流能力,扩大社会交往。 

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跨地域、跨层级的全新通讯方式。如今的大学生可方便地通过QQ、微信、微博等即时交流工具与外界进行沟通。它使学生的生活空间,从原先相对狭小的物理空间进入了一个完全开放的虚拟空间,大学生可以在虚拟社会中进行角色换位,尝试扮演不同的角色,理解不同的社会角色,并借助网络信息反馈验证自身的角色行为。个性较内向的人在现实世界里,不易将自己的情感、内心世界展露出来,借助网上交往的隐匿性可以把情感、内心世界与大家一同分享。 

2.1.4满足多样化的精神需求。 

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娱乐方式,其是集音频、动漫、视频于一体的娱乐休闲活动,健康的娱乐节目以生动形象的图像和影像丰富青少年的课余生活,增强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感悟能力。学生对情感、新鲜事物的需求十分强烈,但面临学习、考试、工作、生活等压力,新媒体提供的丰富多彩的世界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多样化的精神需求,有效地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2新媒体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2.2.1影响学习态度。 

由于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大学生如今可以非常方便地获取各种信息,因此在应对传统教育考核时,一些大学生容易产生“走捷径”心理。在网上,只要你肯付费用,就有人帮你做作业、等,在网上,简单搜索,就可以获得各种应付考试的软件、题库甚至作弊“技巧”。另外,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局限性在于过于感情化、肤浅化和片面化,渐渐忽视问题产生,放弃思考、追问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同时,媒体高度形象化的传播方式,又容易引导大学生用“看”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而排斥“想”。若高效教育还是以应试制度为主,那么在如今新传媒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很可能成为不会思考的一代。 

2.2.2冲击道德观念,背离传统文化。 

大学生在新兴媒体消费过程中,很多个性的、时尚的、通俗平庸化的内容被奉为潮流,他们追韩剧,听摇滚,而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逐渐淡忘。在消费观念上,大学生的消费出现了攀比现象。开学初,手机、电脑、相机成为大学生开学必备的“新三样”,这成了不少家庭的不能承受之重。部分大学生虽然家庭贫困,但仍将大部分生活费花在网络游戏中,并沉溺其中。受新媒体的影响,诸如尊重父母的劳动、勤俭节约、真诚奉献等传统道德观念正在淡化。 

近年来,大量网络语言的使用对传统词语造成了冲击。媒体对传统文化的解构和颠覆,致使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日益陌生,汉语言应用能力每况愈下。而且,由于经常用电脑及手机打字,很多学生出现了不会写字的现象。另外,当今媒体信息大多未经严格审核,以讹传讹,捏造事实的现象越来越多,导致一些大学生被虚假信息所蒙蔽,受不法分子所蛊惑。

2.2.3养成不良行为习惯。 

新媒体对最早接触它的当代大学生影响深远,如果使用不当,就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日常行为习惯。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登录微博、查看信息、浏览网页,同学间互发信息、微信,成了所谓的“拇指族、微博控、微信迷”,导致无法专心听课,影响学业。不少学生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已经到了“三不”状态:不记忆任何数据、不思考任何问题、不撰写任何文章,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大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浮于表面,影响知识能力的提高。 

2.2.4价值观偏离。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关心什么问题,关心的程度如何,对于其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意义。网络导致部分大学生思想观念趋于功利性和实用性,一些大学生对自己在网上有悖于自己现实道德标准言行的态度是无所谓的。虚拟社区缺乏法治的约束,缺乏现实道德的制约,缺乏对真实世界的认识,缺乏现实社会中的真诚,长期沉浸在这样的脱离现实的情境中,不利于大学生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从而影响其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 

3.应对新媒体影响的对策措施 

3.1制定相关规章制度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同时,需要规范和保护大学生的网上行为。诸多网络法规的出台与实施在规范网络行为、保护网络用户免受非法和有害内容的伤害方面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当前,网络立法工作远未达到要求,特别是在阻止网络犯罪方面尤显滞后。为改变新媒体目前处于的管理依据弱或无管理依据状态,一方面,政府很有必要对新媒体的相关制度进行积极探索,另一方面,各大高校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校纪校规,不让不良文化之风吹进校园,严禁校园内的不良信息传播。 

3.2优化新媒体信息环境 

对新媒体进行信息环境优化,是为了发掘新媒体存在的积极因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进而优化信息资源。如今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打击网络谣言传播,监管网络信息安全,说明国家已注意到这一问题,急需优化当今新媒体信息环境。 

高校应注重对新媒体的研究和思考,积极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将教育内容融入到新媒体的传播途径中,加强对新媒体的宏观管理,在校园里形成健康的新媒体信息环境。例如建立官方宣传微博,传递正面信息,弘扬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建立官方的交流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如上海市带头建设的“易班”平台,融学生交友、教育资源共享、信息传播等各大功能于一体,给大学生打造了一个健康、全面的信息平台。 

3.3树立正确的导向 

新媒体具有导向功能,因此需坚持树立正确的导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一名大学生都应该学会正确使用网络,学校要帮助大学生正确审视网络的有用性,端正他们的兴趣指向;高校要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开展如何正确使用网络的教育,提高他们使用网络的方法和水平。通过课堂教学、网络技能培训、课外兴趣小组、网络知识竞赛、网上新闻调查、网络第二课堂等活动,激发大学生学习网络知识的兴趣,提高使用网络的水平和技巧。此外,高校工作者需与时俱进,引导大学生重归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例如许多高校开展了汉字听写大赛,采用新颖的形式让大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有些高校开展各式各样的课外活动,例如趣味体育竞技,不但吸引手机族、电脑族离开手机电脑,还让他们强身健体,增强体质。 

3.4提高大学生能力 

信息化时代,大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在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媒介素质的培养对他们来说十分关键。在日常的学习及生活中,要加强对自律引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针对性地提高信息选择能力,筛选有益于自身发展的信息,删除有害身心健康的信息。同时,大学生应强化自主和自觉使用媒体的意识,对接触媒体的时间与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和选择,避免沉溺于网络,确保自己能够平衡地接受媒体的信息,进而促进自身的发展。 

4.结语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信息化趋势日益凸显。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注重培养较高的媒体素养和媒体意识。在信息多元化时代,大学生要能够从被动接受信息或逃避媒介,变为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取舍,勇于面对,积极充分运用新媒体的丰富信息和传播优势正确应用传媒,从而更多更好地发挥新媒体对大学生成长教育的积极健康影响。 

参考文献: 

[1]江林新.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媒体参与[J].中国记者,2010(12). 

[2]高振平,沈中禹,王敏.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应对媒体影响的策略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2). 

[3]柯锦泉.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成长与发展利弊效应探析[J].理论探讨,2012(1). 

[4]常玉华,宋杉岐.当代大学生与新兴媒体[J].教育研究,2008(5). 

[5]孔国庆.媒体文化对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1). 

[6]朱健强,曹振玲.现代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2). 

[7]汪敏.新媒体文化征候探析[J].理论与创作,2007(6).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利与弊第4篇

关键词:网络文化 方便快捷 弊端 措施

网络文化是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是互联网与文化相结合的现象,是科技与文化创新的产物,给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了便利和乐趣。然而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网络教育采用多元化教学形式,通过多媒体手段来传递文本、图形、声音、动画及视频信息,更直观,更,加速了对学习内形象,加深了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网络教育所带来的问题和困惑也是值得令人深思的。我们要合理的运用互联网给我们教育教学带来的一系列便利,广大师生应辩证分析网络教学的利弊,有效利用网络教学,培养能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一、网络的优点

(一)方便了学生的学习

在城市,由于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模式,过去基本上是教室、寝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生活,学生要查资料,往往只能在图书馆才能实现,而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猛增,各高校图书馆压力都很大,许多学生往往很难借到自己想要的图书。网络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在因特网上,学生学生不仅很方便的自己专业知识方面的有关信息,通过网上冲浪,了解国际国内形势,通过校园网,学生还可以了解到学校相关政策,知道学校里的重大安排,大家关心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

在农村,以前学生的学习环境更差,资金短缺,老师奇缺,交通闭塞。学生遇到难题,只能去咨询老师,别无选择。现在则大大不同了,有许多农村家庭都用上了电脑,学生有什么问题,在家上网一查,答案马上出来,俨然一个活老师!计算机绝对是一个“诲人不倦”的好老师,它有无限广阔的知识和“百问不烦”的耐心。

(二)方便了老师的教学

老师上课、备课、写论文时,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条件落后时,只能询问别人,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在网络的帮助下,教师教学中遇到什么问题,上网一查,就有可能圆满解决。同时,网络教学则可以通过多媒体将知识从传统意义上的文字扩展为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使认知、阅读、感受、体验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二、网络的弊端

(一)青少年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学生上网本来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而且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也是必然的选择。然而,学生在网上用于调查资料和专业学习的时间却微乎其微。在学生上网比较集中地那些网吧,大多学生是泡在聊天室或联众游戏网等网站上。他们上网不是为了查资料,而是把网吧变成了“聊吧”,一玩儿就是一通宵。不少学生晚上“兴致勃勃”,白天上课“无精打采”,学习效率可想而知了。

目前,在成千上万的学生“网迷”中,不乏“丧志,走火入魔”者。在校学生因故退学者大多与网络有关。很多网吧的老板为学生提供通宵上网游戏服务,学生经常是一个甚至数个通宵泡在网上!更有甚者,少数学生因滥交朋友而丧失了性命,演绎了不少悲剧。

对于青少年“三观”形成构成潜在威胁。青少年很容易在网络上接触到资本主义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思想处于极度矛盾、混乱中,其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发生倾斜,从而滋生全盘西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等不良思潮。

网络改变了青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及生活方式。青少年在网上公开、坦白地发表观点意见,要求平等对话,对青少年工作者的权威性提出挑战,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同时,上网使青少年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集体意识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思潮泛滥。

(二)知识产权受到严重侵犯

由于网络处于一种虚拟状态,因此知识产权的维护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网上大量的音乐、书籍、杂志多是免费的,没有支付版权费。网络文本的可复制性也导致知识产权的维护成为一大难题,而目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也时有发生。

三、应对措施

(一)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学生不要沉浸于网上聊天、游戏等虚拟世界,不浏览、制作、转播不健康信息,不轻易和不曾相识的网友约会,尽量看一些和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有益的东西并且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制力;在上网之前,最好能拟个小计划,把要做的事情先写下来,一件一件的去做。学生要在学校和家长的教育下,在感性与理性认识相结合中学会五个拒绝:一是拒绝不健康心理的形成;二是拒绝网络侵害;三是拒绝不良癖好、不良行为;四是拒绝黄、暴力的毒害;五是拒绝进入未成年人不应该进入的网吧。总之,学生要自觉遵守互联网道德规范,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侵蚀。

(二)家长要正确引导上网

作为家长一定要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避免学生在不被父母知道的情况下私自去网吧上网。另外部分学生往往在家中使用互联网,家长应该对网络有一定的认识,要正确引导孩子上网的目的,同时也要关心孩子到底看些什么,学到了什么,并且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交流、成长。心理咨询实践表明,许多家庭教育失败的原因,就是家长对孩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家长与孩子上网,可以提供两代人交往探讨的话题,共同上网,查找信息、评论是非这就是一个实施家庭教育的好机会。家长要有超前意识,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各方面的修养和能力,争取成为自己子女最佩服的人。加强对孩子上网监管,更是每个家长责无旁贷的事情,严格控制孩子的上网内容、上网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网络作用,既借助网络帮助中学生成才,又消除它的负面影响。同时父母应该加大对孩子的网络安全教育,加强与学校的信息沟通,避免孩子在家或在网吧登陆不良网站,以免受到网络侵害或引发违法犯罪。

(三)学校要加强素质教育

学校是法制教育的主渠道,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与遵纪守法及网络自护的教育,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各学校的法制校长和德育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在学生中以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网络法制教育,并组织专题讨论。同时要充分考虑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他们道德判断能力,指导他们学会选择,识别良莠,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鼓励他们进行网络道德创新,提高个人修养,养成道德自律。同时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校园网吧,提供学生安全健康的上网环境。

总之,网络是一种新生事物,对他的管理还不成熟。如何趋利避害,使网络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祖国服务,我们还在进一步探索中。

参考文献:

[1]董丞明.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教材[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利与弊第5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历史教学 课堂效率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进校园,多媒体技术进课堂已成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硬性标准,为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不断的摸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历史教学的新路。多媒体技术出现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的把过去抽象的历史事件,通过多种方式简约化,形象化,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

一、自制教学课件丰富历史课堂教学

近年来随着学校教学硬件设施的不断更新,多媒体设备进入课堂,这也提高了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要不断学习多媒体应用技术,不断提高教学课件制作水平,才能驾驭现代化的课堂,运用先进的教学模式传授历史知识。在历史课堂上,教学课件具有生动形象,扩大课堂容量,拓展课堂时空,加快信息反馈速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特点,大大弥补了传统教学“黑板+粉笔”模式的不足,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益。

二、利用校园网优化历史教学

1.教学网络化的优点

网络的强大是可以广泛利用各种信息资料,真正实现全球信息资源的共享。例如:历史课上我们谈到“贞观之治”,只需鼠标轻轻一点“搜狐”“雅虎”“新浪”等相关网站,再键入“中国古代史”或“贞观之治”等关键词搜索,便马上可以收集到洋洋大观的相关资料。

2.网络化教学可能引发的弊端及解决途径

任何新鲜事物的出现,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某些不足。网络化教学虽有其可取的优越性但也存在一些弊端。

弊端之一:网络中无用、有害的信息干扰学生的主动学习。网络资源浩如烟海是丰富多彩的、取之不尽的,但也是良莠不齐的,甚至还有非法的不健康的东西存在。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稍不自觉便会触及雷区,这将严重干扰学生的学习。

弊端之二:网络综合症的并发。网络世界的生动精彩具有很强的诱惑性,学生正处在自我控制能力很差的青少年时期,极易使他们沉迷其中,长时间上网容易导致近视、“鼠标手”、抑郁症和暴力倾向等问题的出现,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同时学生为了上网可能打着学习的幌子欺骗家长上网娱乐,久而久之养成撒谎、偷盗、抢劫等不良行为。

网络化教学该如何扬长避短呢?只有社会的关注、教师的指导和家长的配合三位一体的教育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特别是教师——推进网络化教学进程的关键者须重点加强对网络学习的监控和管理。如:必要的思想教育、有效的行为干预(安装网络过滤器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利与弊第6篇

一、便利

网络文化网上传播的巨大时效性,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网络文化所提供的空前优越的文化环境,也是别的文化环境无法比拟的。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能使个人朦胧的想象变成鲜明逼真的多媒体界面;利用强大的软件提供的各种工具,青年学生能最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创造能力。青年人通过网络文化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到科学技术的力量,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有效地激发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

另外,网络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的共享局面,使青年学生足不出户就可游遍世界一流的图书馆、展览馆和歌剧院,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速度接触到全世界各种各样的信息。而且在BBS上,他们可以阅读更多的网上个人论点,可以参与某一问题的讨论,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以便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思想,增强判断能力。由于网络查阅没有时间上的限制,这就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了宽松的时间。它所构成的没有地理空间限制的协同学习环境,使学校的“围墙”概念逐步消失。不同学校、不同国家的学生,可以在网上一起探讨交流某个问题。这种不受时空、场合限制的文化环境,更有利于促进青年学生的个性发展,调动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精神,培养良好的精神素质。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说,网络文化对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表现出更大的优越性。在互联网上,不存在传统教育模式那种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身份差别,也不存在“我说你听”的填鸭式、灌输式教育方式。网络上完全平等的人际关系,能淡化讨论者的身份意识,不论地位、身份、年龄,一切交流都是交心讨论式的。人际关系的心理距离的缩短,使各种观点和情感的交流更具有真实性和直接性。特别是在缓解学生心理压力、治疗心理疾病方面,网络文化更能显示其优越性。通过网上聊天、版面文章抒发与E-mail等方式,青年人既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能讨论常常困惑自己的一些难题。总之,互联网可以成为学生在现实中遭遇挫折或心情不好时宣泄的场所,从而避免心理问题引起的各类事故的发生。

二、弊端

因特网的全球性打破了国际与地域的限制,真正实现了“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构想。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教育价值和教育文明能为我们带来新鲜的血液,但是其中也不乏文化垃圾。美国的行为开放和其资本主义价值取向必然渗透于教育领域。某些反动的言论、腐朽的文化也会趁机而入。

第一、影响学生正常学习。在我国庞大的“网迷”群体中,学生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形形的“网吧”吸引了难以计数的青少年学生。他们朝思暮想、痴恋沉迷于无聊的网上游戏与网上聊天,耗费了父母的血汗钱,荒废了自己的学业,也摧残了自己的身心。成千上万的学生“网迷”中,不乏“玩网丧志、走火入魔者”。据报载,在校大学生因故退学者60-70%与网络有关。据笔者观察,不少网吧为学生提供通宵上网游戏服务,学生一个甚至数个通宵泡在网吧上,其学习兴趣、学习精力可想而知。更有甚者,个别学生因滥交网友而丧失了性命,演绎了不少悲剧。显然,长此以往,这对培养国家建设人才有百害而无一利。

第二、信息虚假毒害学生。网络信息假、格调低、哗众取宠,从而毒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败坏学校风气。目前,网络信息可信度太低,假信息多,炒作、哗众取宠成分大,聊天格调普遍低下。很多学生网迷喜欢猎奇、爱好新鲜,但又往往难辨真伪,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是非判断观。他们沉迷于虚无缈茫的情感渲泄之中,久而久之,其心理极易被扭曲。不少网吧为了争夺、吸引学生网迷,故意在电脑中设置暴力、凶杀、色情和荒诞离奇的信息与软件。这无疑会毒害那些阅历不深、良莠难辨的青少年学生,腐蚀他们本应纯洁的心灵,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的产生和迅速蔓延。

第三、网络安全受到侵害。极少数“黑客”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假信息以干扰人们正常的网络生活,或者病毒威胁和破坏网络系统安全,阻碍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外敌对势力也凭借网络进行反华活动,扰乱我国的政治、经济秩序,一部分网络爱好者甚至利用先进手段有意无意地在网上窃取他国政治、经济、军事情报,威胁他国的安全。

第四、由于网络对中学生具有无限吸引力,所以导致很大一部分中学生沉溺于网络,从而患上“网络上瘾症”“网络疏离症”等新型的精神性疾病。这些网虫们不要家人不要同学,脱离现实生活,完全是一群有着程序化思维的类机器人。

第五、网络传播诱发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由于网上传播的大多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的信息为主,这往往与接触这些信息的中学生脑中积淀的中国文化产生冲击,严重的会形成另一种殖民主义。

第六、网络语言的大量使用弱化中学生的民族文化素质。网络上以英语的使用率和内容为最多,分别为84%和

90%;网上的错别字、病句随处可见,中学生长期与这种语言环境接触,不能不令人担忧。

三、对策

网络的负面效应已经引起了很多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消除网络弊端,崇尚网络文明,已经成为社会的共同需要。

第一、学校、教师和家长要紧密合作,共同帮助学生端正上网的态度,加强对学生校内外管理。学校、教师应当多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杜绝无聊网络行为的诱惑,树立远大理想,专心致志地搞好学习。学生“泡吧”主要利用业余时间,学校、教师对此知之不多,如学生家长对其校外生活不闻不问,甚至放任自流,则其后果将不堪设想。不少学生走向堕落都在于其家长忽视了校外管理工作。

第二、规范网络秩序,清除网络垃圾,提高科技水平,确保网络安全。加强对网络技术的开发性投资、研究,努力改变目前微电子芯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建构自主的网络知识产权体系,确保网络安全。建立相关的技术管理机构,升华网络技术水平,清除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净化互联网之信息环境。

第三、强化对网吧的管理。各级政府明文规定游戏室、网吧严禁对未成年人、中小学生开放,但事实上中小学生充当了游戏室、网吧的“主力军”。有禁不止,行同虚设,皆出于管理乏力。

另外,不少地方政府只追求经济效益,对网吧实行收费,管理上则流于形式,对中小学生进网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客观上助长了泡吧的狂潮,激起了无数学生家长的义愤。只要各方面齐心协力,网络问题就不难解决,关键在于有无信心与决心。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利与弊第7篇

关键词:网络游戏;价值观;引导;困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4)02006504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将网络游戏所属的文化创意产业确立为未来重点发展的文化门类,文化创意产业日益成为“十二五”时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近年来,作为我国创意文化产业的网络游戏迅速发展,游戏玩家人数由2008年的1.87亿上升至2013年的3.45亿,市场实际销售收入从2008年全年183.8亿上升至2013年仅上半年的338.9亿,网络游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中经济增长最快的板块。截至2013年6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 ,网络游戏用户总数达3.45亿人。其中,学生群体占网游用户总量的30.6%,而在学生群体中,大学本科和大学专科的用户所占比例分别为27.6%和27% ① 。青少年尤其是大中学生日渐 成为网络游戏的主力军 网络游戏移动化发展迅猛,截至2013年6月,30岁以下用户仍是网络游戏主力,其中,20~30岁占30%,10~19岁占27%,但增长速度已经放缓。随着移动终端用户,尤其是智能手机、平板用户的快速扩张,我国网游用户逐渐由青年向中老年扩散,成为增长的主要来源,其中30~40岁用户增长最快,已接近用户总量的26%。 。一方面,网络游戏进入青少年学习生活中已经不可避免;另一方面,网络游戏虽然在引导青少年价值观发展上具有自己的优势,但其超强的黏附性与可玩性常常使青少年不自觉地沉迷于其中,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这已经成为了一个两难问题。笔者认为,利用好网络游戏来引导青少年的价值观发展,就必须回答两方面问题:一是网络游戏在引导青少年价值观培养上的作用或者优势有哪些,如何才能利用好这些优势?二是在利用好这些优势的同时,如何避免网络游戏给青少年的价值观发展乃至学习生活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审视,从而以各种手段规范网络游戏未来的发展。

一、网络游戏的属性特征:价值承载与引导的矛盾

营利性是网络游戏的市场属性。基于商业牟利的初衷,网络游戏开发商不断设计出画面精良、光色俱全、背景优美、互动方便的网络游戏,“吸引”和“促沉迷”成为其盈利的保障,青少年往往是网络游戏的最大消费群体,也是游戏设计开发商眼中的重点顾客对象。为了吸引顾客,满足游戏玩家的猎奇心理,开发商费尽心思不断增加互动性,制作越来越好的精美画面,加入暴力、血腥乃至色情等文化元素以吸引青少年玩家,客观上加重了青少年玩家对游戏的痴迷程度,从而使其更加迅速地沉迷于网络游戏中而不能自拔。

从网络游戏的虚拟现实性来看,青少年通过网络游戏体会到与现实世界相仿的情感体验,实现在现实世界里得不到的自我实现与心理满足。通过游戏里设置的一些规则,体验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和价值,具有积极的社会化教育功能。但是,青少年玩家心智不成熟,辨识能力差,容易混淆网络世界与真实的现实世界的区别,甚至沉迷于网络世界里而对现实世界感到厌恶。通过网络游戏认识的各色人等也极有可能对青少年产生恶劣的影响,轻则可能只是影响了他们的一些价值观或者使其更加痴迷于游戏之中,重则甚至被欺骗敲诈勒索。

在引导青少年价值观取向的问题上,还存在着暴力欺凌与侠义救援的两难选择。现行的很多大型网络游戏,都充斥着打斗激战等暴力行为,当然这种暴力行为并不一定都是违背道义的。然而,在游戏中,因锄强扶弱的侠义精神而选择的暴力行为与恃强凌弱的欺凌行为,往往只有一念之隔。不仅等级高与装备好的玩家欺凌等级低装备差的玩家的行为随处可见,而且网络游戏具有的开放、自由选择角色的特点,也决定了玩家可以自由选择是走一条秉持狭义的路还是一条只为快速升级而不择手段之路。另外,在众多的枪战游戏里面,往往并没有所谓的善恶之分,这类游戏中常见的PK行为,只能加深游戏玩家之间的仇恨,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发展产生误导。

虽然大部分网络游戏承载着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价值理念,但是境外网络游戏还蕴含着异国文化元素和意识形态。目前,西方和日韩等国家开发的游戏市场占有率较高,其价值观元素贯穿于游戏主题和环节之中,由于游戏制作国崇尚的文化背景和价值的判断与选择与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存在较大差异甚至激烈冲突,势必会淡化、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青少年在游戏过程、游戏衍生BBS和线下交流中,极易接收到来自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美国军方就充分利用网络游戏的广泛参与性、情节的隐蔽性以及夸张渲染性等特点,作为拓展军事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2],如较为风靡的《美国陆军》、《未来战争》等。无形中,青少年原本在学校教育中接受的价值观也会逐渐发生转变,甚至还会养成崇洋的心态。

网络游戏本身的可玩性、易进入性、易操作性和玩家自由选择度、暴力打斗甚至色情元素成为了吸引玩家的要素,并潜在地影响着玩家的价值观。网络游戏在设计之初坚持的价值引导理念与游戏的自由开放性之间,常常产生冲突,往往是后者战胜前者。在价值蕴含上,包括着同情与尊重、窃取与伤害、良知与人性等维度。玩家在身临其境的游戏中很难做出理性、道德的选择。游戏设计的初衷,如游戏精神、规则意识等传统理念变得淡漠并远离青少年玩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单纯指望游戏开发商秉持仁心,减少必要的游戏要素,似乎不大可能;而单纯依靠青少年玩家浅尝辄止,防止沉迷,也似乎难度较大。要真正实现网络游戏的价值承载,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二、网络游戏文化熏染: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双重影响

网络游戏文化既包含于网络文化之中,也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作为新时代的一种文化形态,大众文化本质上是消费和商业化的,它的功能是娱乐的。大众文化在实践功能上具有二重性:其一,大众文化具有消解神圣、提倡个性、解放思想和加强民主化倾向的作用,这对于人性的重构举足轻重,有利于人们追求个性的解放;其二,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市场机制控制着大众文化的发展,大众文化为盈利而制作,大众文化消费表现出庸俗性、娱乐性的特点。网络游戏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大众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也是双面共生的[3]。

一方面,贯穿于网络游戏里的背景文化与故事,确实能起到一些正面作用。不仅可以让青少年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到新的知识,而且由游戏引发的积极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通过电视、报纸、书籍等媒体主动搜索,深入学习。贯穿于游戏中的一些价值取向的引导,如侠义救援精神、爱好自然与生命等价值理念更是蕴含于整个网络游戏的文化背景与游戏规则中,青少年在游戏的过程中也能有所启益。另外,游戏中引用的一些优美而高雅的背景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陶冶青少年学生心灵、提高他们审美情趣的作用。网络游戏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充当了丰富网络文化的先锋,由网络游戏带动下的音乐、游戏术语等在无形中进入到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中,逐渐引导青少年偏离主流价值观的影响,甚至成为非主流。人们直接将审美态度游戏化于生活之中,消弭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从而颠覆了传统,日益边缘化的文学在叙事语法上也契合着时下的审美风尚,由纯审美的宏大叙事转向泛审美的欲望叙事。

另一方面,因为网络游戏的易进入性和对各年龄段人群的超强吸引力,所以围观在网络游戏世界中的人物是鱼龙混杂的,再加上网络游戏本身具有的一些不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引导,致使部分游戏文化糟粕大于精华。如网络色情、暴力等文化因子,给青少年玩家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极有可能使他们除了沉迷于游戏之外,还会对声色犬马等庸俗生活产生向往。同时,网络游戏的娱乐性、消费性与庸俗性等特质,对树立青少年严肃活泼的主流价值观也具有负面抵消作用,长期沉湎于游戏之中,必然使青少年现有的价值观走向庸俗化。

文化的形成是自然而然的,也是无法阻止的,像这种不由官方控制的民间文化,要介入干预都比较困难。只要有人玩网络游戏,就会产生出具有自己特点的网络游戏文化,就会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价值观。加之这一文化的双重性,虽然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培养有部分的正面引导价值,但其更大更多的是侵害青少年应该接受的主流价值观,逐渐使青少年走向非主流的方向。因此,如何加以干预与引导,减少网络游戏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成为了一个难题。

三、网络游戏作弊行为――传统游戏精神的时代冲击

网络游戏本身所具有的游戏精神,如公平合理、乐于助人、重视团队利益,秉持某种正义或者道义、锄强扶弱、维护正义、侠义精神等;或者更高境界的,除了在游戏的过程中释放身心的压力外,还能领悟到某种哲理与境界,如天人合一。这些本该是网络游戏者在游戏过程中应该去寻求的精神或者乐趣,也是青少年经由网络游戏所该领悟到的正能量。然而,网络游戏开发商为了吸引更多的玩家,或者对游戏本身的技术漏洞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发现得不够及时,加上某些玩家出于寻求快速胜利或者狂虐他人乃至报复“仇家”等目的,使用外挂等作弊行为,致使网络游戏本身具有的游戏精神或者健康乐趣也随之而毁于一旦。

对付作弊,游戏开发商历来的办法是不断通过技术手段发现并填补漏洞,从而杜绝作弊的外挂,这似乎看起来是个很有效也是唯一可行的办法。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无论怎么不断地填补技术漏洞,外挂等作弊行为依然无法阻止,一个漏洞被填补了,很快又有新的漏洞被发现,于是新的外挂随之而来。开发商与外挂玩家就像是在玩一个无止尽的捉迷藏游戏。另外,有些团队合作的游戏,几个玩家之间不需要通过特殊的外挂软件,只要几个相互认识的玩家凑在一块便能作弊,典型的如QQ游戏中的升级,还有现在很流行的三国杀等桌游,这类游戏的作弊方式极其简单,却无法杜绝。

青少年接触网络游戏的目的更多是为了休闲、娱乐,就他们玩游戏的初衷来说,直接以学习为目的的较少。如果能在网络游戏的过程中领略到游戏内在的游戏精神,培养起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孕育起正义感与责任感,那么这真的可以算网络游戏促进了他们价值观的发展。然而,青少年玩家通过作弊快速在游戏中取得胜利,或者实现“抱负”或“报复”,或者因为哥们义气选择一起作弊,虽然达到了玩乐的目的,但偏离了玩游戏本该寻求的游戏精神与健康乐趣,而这恰恰是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网络游戏作弊行为的消除将是网络游戏价值导向的又一难题。

四、多方联动――网络游戏青少年价值观导向的必要之策

对于网络游戏的风靡,与其堵截,不如疏导, 这既需要从网络游戏的设计开发入手,又需要从行政监督上管理布局,还需要教育青少年的理性自觉。加强网络游戏传统精神的弘扬,通过利益多方的共同努力,方能趋利避害,实现正向价值引导。

(一)网络游戏设计的价值引导

网络游戏开发商要在游戏的设计中注意加强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引导,加入防沉迷设置。游戏设计要分类分级,开发专门针对青少年年龄阶段的游戏, 优先嵌入爱国主题、历史文化、审美意识、民族精神、创新意识、人伦情感等价值观要素于游戏环节和游戏背景之中,对大型民族、历史题材游戏,应作出指导性说明。

(二)网络游戏监管的价值引导

一方面,应加强对游戏进入市场的审核,完善网络游戏分级准入制度和实名参与制度,加强对网络游戏尤其是对境外游戏进入的审核;建立网络游戏的暴力性评估和分级制度,韩国明确规定 16 岁以下人群适宜的网络游戏不能存在 PK 和暴力血腥内容,美国和日本也有类似的年龄准入和销售规定,对网络游戏登陆认证实现实名准入,根据年龄选取合适的游戏关卡或游戏类型。另一方面,对网络游戏参与的主体和环境实现过程监督[4]。网络游戏要借助网络与计算机,应优化网吧和家庭两种游戏环境,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文化管理部门可指导性设置网吧管理办法,在合适的文化环境中,如图书馆、学校等为未成年人设置电子阅览室,或开设专门的未成年人专用网吧,或开设未成年人专座等,以便对游戏人群进行分类管理。

(三)网络游戏参与的价值引导

学校方面应将网络游戏与部分课程相结合,开发绿色游戏软件和多媒体课件,利用绿色网络游戏开展历史文化、音乐审美、道德情操等方面的课程,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正向价值承载的游戏类型之中。教师应多方了解学生喜爱的游戏类型,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利用游戏这一平台拉近彼此距离,带领学生体会游戏的游戏精神与健康乐趣,发挥网络游戏在引导青少年价值观上的特殊作用,和谐师生关系,避免学生以沉迷网络的方式来舒缓压力[5]。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应尽量关注孩子网络游戏的参与状态,加强家校合作,尽量避免孩子接触不良网络游戏,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意识和自律意识,同孩子一起制定网络游戏参与时间和类型的契约,鼓励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等。

参考文献:

[1]

高英彤,宫倩,蔡冬.青少年参与网络游戏的特点、趋势及成因分析[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61162.

[2] 张颖.美军运用网络游戏加强军事文化建设的做法[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2(5):122123.

[3] 赵静.网络流行文化透视下青年价值观的基本特征[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6466.

[4] 代金平,张东.青少年交往价值观形塑视角下的网络游戏发展与规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439.

[5] 郑少.价值观的悖反――网络游戏的现实伦理危害[J].天中学刊,2009(6):7275

On the Dilemmas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Game Online

DAI Zheng1, ZHANG Dong2, TANG Xue3

(1.Bioinformatics Department,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 China;

2.Institue of Development Research,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 China;

3.Student Affair Department,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2, China)

Abstract:

With many characteristics just as virtual reality, super popular entertainment and easy operation, the online game is warmly welcomed by many young people. It can play an active role in guiding team spirit, human emotion and patriotism. However, because of its online game business models and promoting gambling adventures mechanisms, some online games produce negative value influence in the ethics missing, violence desensitization, time management consciousness weak, which makes many students indulge in it and suffer a lot from it. We need to develop the online game industry, take measures to play its positive social value orientation and transfer more positive energy.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利与弊第8篇

笔者主要从北青传媒上市、北京儿艺(由北青控股)改制、北青集团发展介绍北京青年报社三年来改革试点的情况。

北青传媒上市的利与弊

提前三年“两分开”,抓住了“第一股”的机遇。2001年,我们把北青报的经营部分拨离出来,组建了股份公司,开始了上市前的辅导。当时的思路是:国际上一些大的传媒集团在扩大规模、收购兼并以增强竞争力时,主要是通过股票市场的资本运营进行的。但考虑到中国的国情,报纸的内容是肯定上不了市的,所以,我们采取“两分开”的办法―内容部分保留在事业体制内,经营部分(主要是广告)注入上市公司,把广告收入的16.5%对价支付给报社。2004年6月,中央和北京市批准我们可以申请上市的时候,我们恰好有三年业绩,而且资产清晰,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实现了在香港H股的上市,成为内地国有媒体境外上市“第一股”。

上市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对于北青上市,有完全不同的两种声音。记得在北青上市后不久的一次会上,一位企业家(还是我们邀请来的嘉宾)攻击我们把内地的钱拱手送给了香港人,当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也在场,马上指出他的错误,才把会议的气氛扭转过来。

我们承认,上市是一把双刃剑。从一年多的实践看,有利的一面是:除了筹得10.4亿港币的资金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把北青带入了国际性规范―更加市场化、透明化、法律化,无形中逼着我们改变过去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如对关联交易有严格的监控。不久前,我们处理一件事―我们的下属公司要和《中国日报》互换半版广告,过去我签个字就行了,现在必须多数董事签字,尤其独立董事必须签字。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平台,既可以使我们这些在传统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人得到脱胎换骨的锻炼,又可以吸引来国际化的人才和国际化的合作者,如今主动找上门来与我们谈合作的有不少跨国公司,他们看中的就是上市公司的透明性和可信度。另外,上市之后的战略合作者和独立董事也给了我们很大帮助,比如,在我们遇到危机的时候,我们的战略合作伙伴―南非的MIH传媒集团主动买进我们的股票,以表达他们的信心。

不利的一面是:除了上市所伴随的高昂成本外,股价的敏感容易导致短期行为,高度透明容易放大危机,特别是在目前内地不完全的市场环境中,需要用透明的数字与不透明的数字竞争,我们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尽管上市后我们遇到了一系列的棘手问题,但这个新平台给北青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如果我们扎扎实实走下去,北青将借助中国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有可能跻身第一批具有战略投资能力的大型文化企业行列。

“两分开”对接两个市场,使我们拥有较大的运作空间。媒体产品往往有一个培育期,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先让北青报投资,实现盈利后再由北青传媒收购,卖个好价钱。这种资本运作属于关联交易,我们作为大股东没有投票权,但只要是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所做的评估,小股东也是认可的。

北京儿艺的整体改制

2004年1月16日,作为北京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第一个突破口,北青报投资1500万元,控股了北京儿艺70%的股份。两年多来,北京儿艺实现了两个飞跃:首先,演出场次由原来每年100多场上升到400多场;其次,总收入由2003年的77万元上升到2005年的5000余万元(其中儿童题材演出收入3000余万元),职工收入也有了大幅度提高。北京儿艺的成功改制得益于大的环境,特别是龙新民同志在任北京市委副书记时亲自抓这个试点,多位领导为北京儿艺的改革提供各方面支持,李长春同志在一年内两次到北京儿艺调研、四次批示并观看北京儿艺的演出。

整体转制的关键是选择好控股股东。李长春同志在北京儿艺调研时说:“北京儿艺改革有三好:第一,用股份制的形式转制,一步到位好;第二,控股股东选得好,有策划、运作能力,有产业关联度;第三,试点单位选得好,有远见卓识。”这个概括是非常全面的,其中控股股东的作用非常重要。我们认为,比投入资金更重要的,是投入资源、投入人才、投入理念、投入机制,如果控股股东没有这方面的优势,就很难使一个长期依靠“输血”的事业单位整体转制后而变成一个能够“自身造血”的好企业。

北青进入儿童文化产业后发现一个新市场。北青把一些成功的市场化运作经验带入北京儿艺,效果很好。比如:把“小圈”变成“大圈”―调动社会上最好的人才为北京儿艺所用;把“终点”变成“起点”―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考虑观众的需求;把“短线”变成“长线”―集中财力、物力,推出精品,打造品牌。北京儿艺过去只能下学校演出,现在进入京城最好的剧院,瞄准城市家庭市场,一部戏收入三五百万元,如改制后的第一部大戏《迷宫》,票房总收入已经达到八九百万元。我们发现,只要有好戏,肯定会有好的票房。2004年“六一”期间,北京演出市场上只有北京儿艺的一部儿童剧上演;到了2005年“六一”,上演的儿童剧多达十几部;今年“六一”就更多了。显然,北京的儿童演出市场被开发出来了,相信还有很大的潜力。

北京儿艺延伸了北青的产业价值链。北京儿艺的观众群大多是儿童,这使“北青品牌忠诚”的渗透与北青系列报刊群的读者形成年龄上的衔接。另外,信息爆炸使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北青向文化产业延伸,形成资源上的组合经营,可以获得较大的竞争优势。

北青集团的平台建设

近两三年,北青报通过投资、收购、兼并,已发展成拥有10报4刊2网及若干下属公司的传媒集团。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举措有:收购《北京法制报》,改办《法制晚报》,目前已成为京城零售量排名第三的报纸;投资8000万元,控股北京市新闻门户网站“千龙网”,为北青下一步跨媒体发展做好资源上的准备;北青网与“MSN中国”结成战略合作伙伴,每日平均访问人次超过210万,每日点击量过亿,成为中国新闻网站五强之一;北青传媒与TOM集团联手,共同打造“中国网球公开赛”,高起点进入体育产业;北青报与上海文广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强强联合,推出中国第一份财经类日报―《第一财经日报》;小红帽联合全国28家报刊社,形成全国城市报业发行网络联盟。以下几点是我们近几年一些尚不成熟的探索:

北青集团仍以报业为支柱,力争成为“内容供应者”的领袖。新媒体的发展一定附着在传统媒体提供的内容平台上,传统媒体在“内容经营”方面的经验和积累,是新媒体在短时间内无法复制的。北青集团会有意识地发展新媒体,但是,紧紧围绕内容建设,打造有竞争力的系列报刊群,仍是北青的主业。也许有一天,报纸会消亡,但新闻不会,北青将始终坚持“内容为王”,向受众提供以内容为中心的多媒体时代的服务。

北青集团寻求跨媒体组合,从“规模经济”转向“范围经济”。传媒企业通常使用两种经营模式:纵向经营和横向经营。纵向经营模式中,传媒更多考虑的是数量的增长,如广告量、发行量,从而增加收入。但由于进入者越来越多,替代品发展越来越快,传媒规模在扩大,但规模效益却下降了。我国传媒产业的经营从总体上说,目前的主流经营模式就是这种“纵向式”(垂直式)的。传媒企业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和盈利点,就必须从规模经济转向范围经济,从经营单一媒体转向跨媒体经营,使属下的多种媒体产业互相支撑,资源共享,在自我提升中实现利润最大化―这是一种横向经营模式(水平式)。北青集团的报网互动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下一步,我们在打造北青主报的同时,力求打造好北青网,用“北青报+北青网”,形成与现有竞争对手的差异化优势。比如,客户在北青报上做广告达到一定数量,我们可以无偿提供集团内部的资源给其作增值服务―广告上网、上手机报、上户外广告牌等,这种资源的互动是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