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重症医学学科建设

重症医学学科建设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2 09:38:00

重症医学学科建设

重症医学学科建设第1篇

本调查结果显示,山南地区急诊疾病谱具有如下特点:(1)急性高原病作为高原地区特有危急症仍值得关注和重视,但目前其发病率有所降低,急性肺水肿和急性脑水肿等重症患者已不多见,这可能与近年来强调预防和早期救治有关,当然高原病的科普宣教也功不可没。(2)消化系统急诊仍占据重要地位。这与当地卫生条件及饮食习惯不无关系,也与高原地区胃粘膜常常处于缺血缺氧状态密切相关〔2〕。高原地区急性胃粘膜病变更加严重,出血量大、时间长,这给预防和治疗增加了更大的难度。(3)创伤患者比例逐年升高,特别是与建设事故相关的高处坠落伤和交通伤增加尤为明显。近年来西部大开发致地区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各种建设工作正如火如荼,但其管理水平仍不够完善,导致相关事故受伤人员明显增加。另外,到观光人数近年明显增加,其中包括大量自驾游的人群,但由于高原地区特有环境条件对司乘人员身心的影响,加之当地交通条件的限制,导致各种车祸受伤人员比例增加。急诊医学的理论体系和急诊科采取的模式应由其救治患者的疾病谱来决定,因此,高原地区急诊医学同样应根据这些急症的特点,进行急诊科建设和发展,以更好地开展临床诊治工作。树立并强化急诊医学理念急诊医学有别于传统的临床专科,它不是以独立的器官系统来界定自己的专业范围,而是以疾病的急缓和危重程度来界定,更加注重患者的整体性和救治的时效性〔3〕。从本调研结果及既往临床工作发现,急诊患者占总就诊数比例不高,其绝对数量也较为有限,但急诊患者常常发病急,病情多较为危重,涉及的疾病谱广,需要进行紧急救治,其急救技术具有复杂多样性,对设备配置和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准都有较高的要求,其救治水平和效果对患者家庭甚至社会均可能产生明显影响〔4〕。因此认为,应重视急诊医学建设和发展,树立并强化急诊医学观念,根据急诊医学的自身特点及高原地区急诊患者疾病谱,建立和完善急诊科的发展模式,培训合格的急诊医师,抓住抢救患者的最佳时期,采取切实有效的救治手段,提高急诊患者抢救成功率,防止医疗纠纷和事故发生〔5〕。

规范设置急诊科并配备相关急救设备在现代医学高速发展的今天,特别是随着循证医学的不断进步,各种疾病的准确诊断和有效救治成为现代医学追求的目标。急诊医学也不例外,各种危急重症的诊断及器官功能监测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其有效救治同样有赖于各种急救设备。因此,要提高各种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和救治成功率,特别是患者的整体性和救治的时效性,必须规范设置急诊科并配备相关急救设备。强化训练并熟练掌握急诊急救技术急诊急救技术的掌握对于提高急诊科和急诊专科医师的地位有重要作用,也是提高和保证危急重症抢救成功率的基础。急救技术可分为手术性急救技术和非手术性急救技术。一个合格的急诊专科医师应掌握伤病员所需的急救技术,包括心肺脑复苏术、气管插管术、呼吸机呼吸支持治疗、电击复律术、有创和无创监测技术等非手术性急救技术;如有条件,也可开展一些手术性急救技术,以尽可能达到救命和恢复患者的生理功能的目的。特别是近年来创伤患者比例明显增加,而这对大多数严重创伤救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主要措施包括手术止血、切除或修补受损的组织和器官、减压等〔4〕。只有熟练地掌握了这些手术性和非手术性急救技术,才能成为名符其实的急诊专科医师。急诊专科医师的培养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急诊医学具有它的理论基础和独特的专业技术,以体现急诊医学的特色,而急诊专科医师的培养则是现代急诊医学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4,6〕。

急诊医师既不是外科医师,也不是内科医师,更不是全科医师,急诊医师就是急诊专职医师。急诊面临的患者往往不是单一系统的单一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的复杂急症也越来越多,这样的急症不是某一专科医师能够解决的。急诊专科医师首先面对急症患者并给予及时、整体的救治,因此,急诊科医师就是急诊专科医师,是发展急诊医学的主力军。但是本次调研的两所医院缺乏专业的急诊专科人员,仅仅由门诊医师兼管急诊患者,没有经过急诊医学的系统培训,不具有现代急诊的理念,对于各种急救技术也未能熟练掌握,这严重制约了急诊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建议分阶段完成急诊专科医师的培养,以提高急诊工作人员专业化、知识化程度,真正形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急诊专科医师,从而提高急诊临床救治水平和危重病抢救成功率。综上所述,由于等高海拔地区特有的地理及环境条件,加之经济条件限制,急诊医学建设和发展仍具有明显差距。要提高这些地区急诊患者的救治水平,应不断完善急诊科的建设,改善配套急救设施,加强急诊专科医师的培养,同时加强对各种危急重症的病理生理学机理和高发病及特发病特点研究,有针对性地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以提高各种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作者:屈纪富 胥全宏 文亮 刘明华 彭顺舟

重症医学学科建设第2篇

关键词 急救医学 现代进展 系统工程

Wean Emergency Treatment Salve Medicine Modem Times Evolve.Li Chun-lin.Mao County People’s Hospital,Mao County 623200,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 understand now our county emergency treatment medicine actuality and historial background.Methods Adopted develop new technic and method in emergency theatment salve to currently, in order to increase medical treatment guality level and carry through andlyzed.Results from ICU puactice,doctores and nurses;iatrical instrument;received patient kind etc explained wean emergency treatment salve medicine is one systemic engineeringConclusions wean emergency treatment salve medicine modem times evolve bring evangel for vast enfant

【Key words】 Emergency treatment medicine;Modem times evolve;Systemic engineering.

1 概述

当今,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区域一体化进程的逐渐加快,现有的小儿急救服务体系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及安全的需要,一个适合我国国情,又具有现代及地方特色的区域性急救网络体系呼之待出[1]。 国内外较大的城市也紧相呼应,已建成或正准备筹建分中心。对于此种形势和现状,有必要提出儿科急救医学方面的现代进展情况,以引起组织急症抢救的领导者及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为提高儿科急症救治水平,为祖国的未来着想,为儿童造福。

2 小儿急症抢救医学的目的及历史背景

目前,我国综合性医院分科已越来越细,但当遇到小儿危重疑难病症来院就医时,当时不能马上判断属于何科(内科或外科)时,就使救治的难度增大。开展急救医学的目的,是组织抢救小组,运用现代的先进医疗设备,集思广益,积极抢救患儿提高抢救成活率,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提高治愈率。

国外小儿急救组织成立较早,1960年美国和加拿大成立了儿科ICU,西德于1965年成立。随着急救医学的临床经验积累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间经常进行这方面的学术交流,因此,学术资料也不断增多。北美儿科临床杂志于1980年8月发表了ICU专利,并于1981年4月美国在Boston召开了“儿科危重病儿急救问题”会议。我国于1979年~1980年先后在陕西临潼和湖南长沙召开了两次感染性休克会议。由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主办的“小儿急救医学杂志”于1994年2月创刊,1997年12月经国家科委批准转为正式刊物,1998年第1期开始成为正式向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杂志。于2004年为止已举行了六届全国儿科新进展、重症诊治新技术研讨会,并于2005年10月10―18日在深圳市召开第七届全国儿科学新进展,危重症诊治新技术学术会议。

3 建立儿科ICU的实践意义

在医院中建立ICU,许多医院都积累了许多经验。这样做有很多好处:①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因为有固定的抢救室和抢救设备,有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并通过监护,可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能防止经验不足或判断失误造成的不良后果。②能根据病情和需要及时进行生化检测,以判断病情及进展,随时调整治疗措施,大大提高了疗效。③通过开展新技术、新方法,既提高了医疗质量又总结了经验,并使医患双方满意,提高了社会效益。

但要引起重视的是,在开展ICU工作中,医务人员要严格掌握收入ICU病人指征,对于一般轻病人不宜收入ICU,以减少病人不必要的精神压力及经济负担,同时又避免加大医护人员的过多的工作量。

负责ICU的医护人员,必须是受过ICU严格训练,并经过岗前培训,经考核合格者才能上岗。培训的内容包括:心肺复苏、机械人工呼吸、气管插管[2]、脑复苏、呼吸道疾病的抢救、氧气疗法、新生儿急症及各种急症诊疗等。作为ICU医师,应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及专业急救知识,能独立判断病情并有对应急抢救的处理措施能力。国外ICU中专业护士是护校毕业后,还要通过两年的专业学习,才能进入ICU工作[3]。其专业学习内容包括基础理论课及临床实习。在ICU实习中,主要学习如何密切观察病情,如何正确应用医疗仪器,以及对病情的判断和特殊护理操作规程技术。

4 ICU中的医疗器械设备

在抢救危重病儿中,医院的ICU应根据医疗机构的经济条件尽可能添置必要的医疗器械设备,如监护仪、呼吸机、起搏器、除颤仪、气管切开包等。医护人员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具有过硬的诊疗技术知识,才能达到最大产治疗抢救成功效果。对患ARDS患儿应正确运用氧疗,包括:①鼻导管给氧,②面、头罩给氧,③皮囊加压给氧,④持续气道正压(CPAP)给氧,⑤机械通气,⑥高频道气。另外,在ICU中应备有新生儿暖箱,并有能随时检测血气分析及其它生化项目,以随时指导临床诊治工作。

5 ICU中收治的病种

ICU中收治疾病的种类,各医疗机构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按常见的病种介绍如下:

5.1 心血管疾病及休克 国外报道在ICU中收治的以心血管疾病及休克者居多。先天性心脏病收住院时,术前均需在ICU中密切观察,有时病儿需作人工呼吸者CPAP(持续正压)。有的患儿通过监护仪发现心律紊乱后可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对有感染性休克病儿收入ICU治疗,必要时需作CVP(中心静脉压)监测,以判断有否循环血量不足抑或心衰存在,以指导补液。

5.2 急性呼吸衰竭 急性呼吸衰竭(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ARF)为小儿时期常见急症之一,是由于各种原因累及呼吸中枢和(或)呼吸器官而导制呼吸(通气或换气)功能障碍,表现为低氧血症伴高碳酸血症,并由此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障碍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此症可发生于早产儿、新生儿ARDS,肺透明膜病变,急性毛细支气管炎、重症肺炎、哮喘持续状态、急性感染性神经根炎,癫痫持续状态、化脓性脑膜炎、病脑、严重破伤风、严重中毒、以及心脏和脑外科手术前后等。治疗中,除给以一般处理及对症治疗外,近年来用CPAP给氧、HFV、机械通气[4]、液体通气(PLV)一氧化氮(NO)吸入,体外膜肺(ECMO)[5]的运用,已作为儿科呼吸急救的特殊技术,其疗效逐渐得到了肯定。

5.3 其它,对于小儿外科的危重病儿,如意外创伤,重度烧伤,胸、脑、肺等器官的重大手术前后,均应收入ICU中观察。

另外,对于各种危重病儿,需要作较长时间气管插管或作气管切开者,因要密切观察病情,也需收入ICU留观,以便及时处理。

6 急救网络建设

目前,建立急救网络对于缩短抢救半径,减少反应时间,加快反应速度,科学分流病人,合理利用资源具有积极意义。要搞好这一工作,管理尤其重要。在抓管理工作中,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建章立制,并注重责任落实;二是要实行严格的准军事化管理,使其规范化并提高效率;三是要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并提高。

我国的急救网络建设推动了小儿急救医学的发展,并为广大儿童的健康带来了福音。

参考文献:

[1] 沈伟锋.试论建立区域性立体应急求援网络体系[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20(1):53-54.

[2] 谢苗荣,周保利,杨立沛,等.医院评审的内容及我院急救系统现状及评审标准的差别[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 20(1):7-8.

[3] 陈德宇.全科医学的产生与发展概况[J].泸州医学院学报.1999,12:2-4.

重症医学学科建设第3篇

##,男,汉族,中共党员,1958年2月出生,1983年毕业于河南医学院,获学士学位,1997年获河北医科大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南大学在读博士、精神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精神病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同时还担任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河南省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法医学会司法精神病鉴定分会理事、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精神病院分会常务理事、中国cdc精神卫生中心执委、《临床心身疾病杂志》主编等。

二、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同志始终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身体力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卫生和教育工作方针,在政治上、思想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从医20余年,始终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精神卫生事业,遵纪守法,学风正派,办事公道,清正廉洁,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极高的学术威望。

三、刻苦钻研,不断创新,具有较高得学术威望

##同志在科研和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成果,尤其在精神分裂症基础与临床研究等方面始终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国内享有一定学术声望。

(一)在国内率先用定量药物脑电图技术预测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用定量药物脑电图技术观察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一次量氯氮平前后各脑区、各频段不同时点定量脑电图变化,用健康人做对照,建立了数学模型及判别函数式,预测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正确率为86-100%,且判别能力的检验有统计学意义,为精神分裂症病人治疗个体化提供依据,从而避免盲目用药及经验用药,节约病人的治疗用药及治疗时间,查新国内外未见同类报道。被国内著名专家评价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具有良好的应用与推广价值,现已被国内多家医院院采用,2002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开展首发精神分裂症早期干预治疗。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致残性疾病,由于病因不明,目前尚无确实有效的防治措施,一年复发率高达30-40%。##同志在2000年3月根据文献报道:影响精神分裂症愈后的关键时期是在病后头5年,此时精神功能的损害保持在一个水平,以后即使反复发作,通常不再进一步恶化,并且认为第一次发病是治疗的关键这一理论,成立了首发精神分裂症早期干预病区,采用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干预技术,取得明显效果,一年复发率横向比较降低50%左右。此项技术研究已被列入河南省科技厅重点资助项目,并成为卫生厅临床医学重点专科精神科网络建设推广项目。

(三)参加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临床医疗项目《精神分裂症治疗效果与质量的评估研究》,作为子课题负责人,进一步深化精神分裂症的研究,探索精神分裂症的最佳治疗方案,以期在精神分裂症病因未解决之前获得最佳效果,部分研究已获成果。《首发精神分裂症临床特征、治疗与免疫指标的关系》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精神分裂症基础与临床相关因素研究》2005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近年来先后主编出版《精神与心理障碍康复指南》、《精神药物不良反应与相关问题》、《精神病学》、《医学心理与精神病学》、《精神科护理学》等专著5部,其中,《精神与心理障碍康复指南》一书获河南省首届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作为副主编出版《精神免疫学》、《中国心理卫生研究》专著2部;先后完成科研成果10余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50余篇。

四、医德医风好,积极为广大群众服务

作为一名医师,他医德高尚,具有高超的业务技术水平、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始终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服务宗旨与自己的工作联系在一起,关心、爱护、尊重患者,对患者有求必应,见难就帮。许多慕名来找他看病的患者无论是节假日还是休息时间,只要他在家都及时赶到医院,耐心给病人进行检查治疗,在治疗用药时想方设法减轻患者的费用,甚至对极为困难的患者,他还常常拿出自己的钱物给予资助,有很多次病人返家时没有路费,他都自掏腰包给予解决。在医疗活动中,带头树立行业风尚,维护医院形象,不收礼、不吃请,拒收红包,拒绝开单提成。他的一身正气,一尘不染,受到了患者及同行的赞扬。

五、致力于我省精神卫生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作为中国cdc精神卫生中心执委、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法医学会司法精神病分会理事、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精神病医院分会常务理事,他致力于我省精神卫生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在本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发挥了带头和示范作用,为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一)三年来,##同志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多次,拓宽了自身的知识视野、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科研水平。先后参加在××召开的世界精神病学协会,会上交流了《氯氮平的药物动力学与临床疗效的研究》,获边远奖;参加了美国全美精神科年会;参加了在××召开的第一届中美精神病学术会议暨第三次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年会,交流论文《一次量氯氮平对健康成人及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电活动影响的对照研究》,阐述了定量药物脑电图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应用前景,受到了与会代表的好评;参加了泰国瑞美隆国际研讨会,交流了瑞美隆对抑郁症治疗的经验;参加在××举办的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3次年会,当选为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委员,加强了国际学术交流,推动了本学科建设,提高了我省的学术地位。尤其在参加卫生部2004年组织的四次精神卫生专家座谈会上,他为政府提供的如何将精神卫生纳入公共卫生建设、提高精神卫生工作者的岗位津贴、精神病人的欠费问题、精神科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受到了重视,并被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聘为执行委员会委员。通过其本人的不懈努力,争取到了2004年中央批复地方重性精神疾病防治队伍建设部分项目经费,为本专业今后的发展建设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他参加了我国第一部精神卫生法的起草讨论工作,参与制定了我国精神病社区防治试点规划工作。作为我省两个社区试点建设,他按照“中央转移支付地方资金项目--重性精神疾病防治队伍建设项目”和“重性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的要求,在河南省新乡市区、新乡县各开展了一个精神病防治试点社区,分别覆盖人口40万人。通过组织举办项目管理、规范化治疗、个案管理、病人家属、民警及随访信息网络管理培训班等,共培训学员近千人;同时组织人员对两个示范区中62个社区、40个行政村进行了摸底排查,按要求登记了两个示范区重性精神病人447人。目前,由试点到全面铺开的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三)每年召开河南省精神科年会及主办部级继续教育项目《综合医院抑郁障碍》、《抑郁症与焦虑症新进展》、《神经系统精神障碍》等。2005年承办全国第九次司法精神病学学术会议和全国精神病医院第七次管理学术会议,举办卫生部全国精神科医师”双基”培训班。

(四)在全省19所地市级精神病医院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为推动我省的精神卫生事业发展,他作为发起人,召集全省地市级精神病医院院长拟成立河南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2006年12月已召开了成立筹备会议。

六、加强医院管理,促进医院在改革中不断向前发展

作为河南省精神病医院院长,他不断强化管理,深化改革,先后进行了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改革工作。他进一步完善落实了各项医疗制度,规范了医疗行为。在医院管理年活动中,为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他组织成立了扶贫病房,将贫困病人每月住院费用控制在

1500元以下、医保贫困精神病人每月费用控制在1000元以内(均含伙食费用);与新乡市残联联合开展了对贫困精神病患者进行救助,每年发放救助卡200张。他强调人性化服务,邀请国内著名礼仪专家来院讲学,为病人从挂号到入院提供一对一全程服务,对空腹检查后的病人免费提供食品。他要求在各临床科室开展了“争创温馨病区”、“六声服务(患者入院时有迎客声、接触患者时有问候声、发生误会时有道歉声、家属及病人有疑问时有解释声、患者合作时有致谢声、患者出院时有祝福声)”等活动,目前医院科室每周的文体活动、每月的医患大型文体活动已成为医院一道亮丽的风景。在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活动中,医护人员的廉洁从医意识得到了明显提高。进一步规范了诊疗行为,杜绝了“回扣”、“红包”、“开单提成”等不良行为,形成了廉洁行医、精诚奉献的良好氛围,行业作风明显好转,医患关系更加融洽。在行风评议活动中,树立了医院良好形象,精神文明建设步上新台阶。他不断加强医院硬件建设,近三年来先后购置万元以上仪器设备总价值1600多万元,医院固定资产总值达到7859万元,新建了9300多平方米的门诊医技大楼,标志着我院全部完成病房改造的第三期建设任务的6000多平方米综合病房楼正在建设中,极大的提高了医院的综合实力。

派专业人员到落后边远地区条件差的精神病医院进行技术支援并定期到当地进行义诊,为当地老百姓免费诊治。每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在全省范围内举行大型宣传、义诊活动,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群众对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促进社会精神卫生环境的建立和人群精神健康行为的形成。

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桃李满天下

重症医学学科建设第4篇

1 中医外科学的发展与贡献

中医外科学的起源要追溯到遥远的过去。在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外科病名的记载,如疾自、疾耳、疾齿、疾舌、疾足、疥、等。我国医事分科最早始于周代,在《周礼?天官》中就有疡医的记载,主治肿疡、溃疡、金疡和折疡。金疡是指被刀、釜、剑、矢等利物所伤,折疡是指击扑、坠跌等所致的损伤。唐宋时代,外科范围主要是疮疡及骨伤,包括肿疡、溃疡、皮肤病、骨折、创伤等。元代医事则分为13科,将外科称金疮肿科,包括金镞与疮疡。至明清时期,医事分科更细,骨伤、耳鼻咽喉、眼科等疾病一般开设专科分治。这一时期,外科统称为疮疡科,其范围以疮疡、皮肤和肛肠疾病为主体,但在当时的许多外科专着中所论述的病种却大大超出这一范围。

如明代陈实功所着的《外科正宗》,内容丰富,条理清晰,体现了明以前外科学的主要成就,被后世医家评价为“列证最详,论治最精”,对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影响很大。陈实功在临证中重视调理脾胃,指出:“盖脾胃盛则多食而易饥,其人多肥,气血亦壮;脾胃弱,则少食而难化,其人多瘦,气血亦衰。故外科尤以调理脾胃为要。”主张应用外治法和手术治疗疾病,外治法有熏、洗、熨、照、湿敷等,并记载手术方法14种。清代王维德的《外科全生集》提出“阴虚阳实”论的学术思想,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法则,指出:“红肿乃阳实之证,气血热而毒沸;白疽乃阴虚之证,气血寒而凝。”对阴疽的治疗,提出“阳和通腠,温补气血”的法则,并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创立了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犀黄丸和小金丹等名方,至今仍广为运用,对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另外,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提出“外疡实从内出论”,指出:“夫外疡之发,不外乎阴阳、寒热、表里、虚实、气血、标本,与内证异流而同源者也。”并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病证治,用三焦辨证揭示外科病因与发病部位的规律,指出:“疡科之症,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湿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之俱发于中也。”在治疗上善于运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等治疗疔疮走黄。这一时期,学术思想活跃,名医名着很多,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中医外科学的发展日趋成熟。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医事业的发展,中医外科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专科专病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在人才培养方面,目前全国已有中医外科学专业博士培养点6个和博士后流动站4个,为培养中医外科高层次人才奠定了基础。

在临床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主要体现在一些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专科专病的建设上,有些科研成果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具有代表性的是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取得了显着成绩。如应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里攻下的方药,结合针灸、电针、穴位注射、耳穴压贴等方法,治疗急性阑尾炎、急性上消化道穿孔、肠梗阻、尿石症等均取得了肯定的疗效。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已载入权威性的外科专着中。

另外,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及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获得学术界的认可并得以推广。

应用中医药治疗肿瘤具有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及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和增效减毒作用。其疗效已通过临床观察和基础实验研究得以证实。

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疾病、肛肠疾病、男性泌尿疾病、周围血管疾病及疮疡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高了学术水平,使学术交流更加活跃。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外科学会设有疮疡、皮肤、肿瘤、周围血管、病、蛇伤、小针刀

等专业委员会,为广泛开展中医外科学术交流,促进中医外科学术的发展和繁荣创造了条件。

随着中医药现代化战略的实施,我们相信中医外科学的学科建设将会与时俱进,取得更大的成就。

2 中医外科学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1 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虽然中医外科千百年来在防病治病、维护人类的生命健康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科学日新月异的今天,却显得有些步履蹒跚。西医外科学传入我国只有百余年历史,但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却远远超过中医外科学。由于中医学方法论本身存在缺陷及理论发展的停滞,过分强调继承,忽视创新,不能及时吸收所处时代的科技成果,以至于对疾病的定义命名、病因病理、诊断方法、辨证分型仍具有明显的抽象性、模糊性、盲目性和局限性,难以深入了解疾病本质。且众说纷纭,自圆其说。显然,高度泛化、什么都能自圆其说的超稳定医学理论是不合理的,它难以对形形客观实在的外科疾病深入研究和认识。由于在收治疾病的范围和危重程度上的局限,加之缺乏或未能突出专业特长,使得中医外科临床诊疗面越来越窄,难以继续发展[1]。然而,中医外科学又是具有鲜明特色的临床学科,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点是:强调邪气的存在;每一种病证都具有局部的症状和体征;丰富多彩的外治方法。客观存在的局部症状、体征是评判临床疗效有力的客观标准,客观的疗效也验证了理论的正确与否。众所周知,外科学理论是相对薄弱的,也是亟待丰富发展、特别是需要创新的。

在中医外科临证过程中,既有强调内治的,也有注重外治的,内外结合是当今临床中常用的方法。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外治法的疗效,是外科工作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临床医师给患者提供的是疗效卓着、使用便捷、价格合理的疗法。因此发展学术必须具有前瞻性,立足社会需要,中医外科的发展也不例外。现代科学的发展为医学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技术和手段,使人们的认识从宏观至微观日益清晰和统一,掌握时代的工具,兼收并蓄,突出特色,是中医外科临床不断创新的方法,那种保守和排斥的偏见是学术发展的最大障碍。

不可否认,中医外科的现代研究是薄弱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既有历史、客观的,也有现实、主观的,更多的是后者,即不知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方法进行研究,积极充分地利用现代科技阐明中医外科学理、法、方、药的内涵,揭示其科学、合理、规律性的东西,更好地指导临床、保健、预防和康复。实验研究应把握中医外科学中最基本、最合理的思想,应建立动态的、整体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研究思路和模式。可以说,现代中医实验研究的发展,将使本学科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和攻克疑难重症等方面,与临床研究相得益彰,从而促使中医外科学全面走向现代化。

2.2 外治疗法创新不足 中医外科传统的外治疗法,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由于历史上科学水平和物质条件的限制,当时创造发明的种种外治疗法,多数难以适应现代临床的要求,必须去粗取精,以新代旧。例如:消散肿块的细火针,烙穿脓肿的粗火针,虽有一定适应症,但却令人望而生畏,也远不如在局麻下肿块切除和切开引流痛苦少、疗效好。烧红的烙铁止血及烙灼赘疣新生物,前者已被结扎缝合、电刀止血所代替,后者已被切除、冷冻、激光疗法所取代。外科的艾灸疗法,如消散肿块的隔蒜灸、隔豆豉饼灸,用于阴证溃疡的隔附子饼灸,以及类似灸疗的神灯照法、桑柴火烘法,虽有一定疗效,但取材不便,操作繁琐,在

医院中难以推广,已逐渐为理疗仪器和其他疗法所代替。腐蚀疗法,能使局部病变组织坏死脱落而产生治疗作用。砒类腐蚀药如枯痔散、三品一条枪,汞类腐蚀药如白降丹、拔瘰丹,强碱类腐蚀药如水晶膏,分别用于内痔、瘘管、瘰疬、乳岩、赘疣等病。在当时缺少有效麻醉和手术器械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有效疗法。腐蚀剂不仅有一定毒性,而且因其具有痛苦大、疗程长、病变组织坏死不彻底等缺点,已逐渐被痛苦小、疗效快、操作简便的其他疗法所代替。其他如砭镰法、挂线法、药筒拔法等,虽有独到之处,但也存在着不同缺点。另外,在外治疗法中,临床上普遍使用的是各种不同剂型的外用药物。膏药(薄贴)如太乙膏、阳和膏、千槌膏等,敷药(箍围药)如金黄散、玉露散、青黛散等,油膏如生肌玉红膏、黄连膏等,散剂如阴消散、阳消散等,丹剂如升丹、九一丹等,其他如生肌散、八宝丹、枯痔散等。这些外用药,都有不同程度疗效,并有不可代替的独特作用,是中医外科外治疗法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存在的问题是:历史上外用药是医生自己配制,自己使用;关于外用药制剂问题,如黑而硬的膏药不受患者欢迎,油膏是用蜡和植物油熬制而成的,难以久存等等。因此,中医外科的外用药需要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剂型改革,便于广泛使用。否则,今后就会严重制约这一特色和优势的发挥[2]。 2.3 中医外科队伍不够稳定 中医外科的乏术、乏人情况比较严重。例如:随着临床科室的细化,越来越多的患者已不知道中医还有外科,更谈不上中医外科的治疗手段和方法;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医院校毕业生或原已从事中医外科的人员不愿意从事中医外科,年轻的中医外科医生会以中医外科丸散膏丹外用治病者越来越少,能自己动手炼丹,研散配药的则更少。乏术必然导致乏人,最终导致学科的萎缩。

目前,在县级医院设立中医外科的不多,且队伍极不稳定。一个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具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人的因素又是最重要的。由于专业人才奇缺,且专业学科的科研环节薄弱,不能或不敢治疗危重急症患者,导致临床面窄,业务不能全面展开,严重影响了中医外科学的发展。从中医自身讲,存在重中医内科、轻中医外科;从中西医讲,存在重西医外科、轻中医外科之倾向。由于有突出特色的骨伤科、肛肠科、皮肤科相继从“中医外科”中分化成独立专科,客观上造成了中医外科病种少,加上疾病谱的改变(如疮疡病人的逐渐减少),似乎使中医外科成了一个“大而空”的骨架。很多中医人才不愿从事中医外科工作,年轻的中医师更是对外科信心不足。当然也有中医外科教育环节薄弱、培养途径单一之因素,从而造成了目前这种中医外科人才奇缺的状况。

由于历史原因,中医外科学忽视了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因此发展迟缓,同时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实际上目前医院已被推向市场),中医外科在中西医两者竞争的形势下退下阵来,使现代外科学和皮肤科学“乘虚而入”并迅速发展,在医院中占据了绝对领先之统治地位,大大缩小了中医外科的市场和生存空间,客观上造成中医外科队伍不够稳定。

2.4 解决急危重症的方法不多 在中医外科急症的研究方面,为了切合临床实际,以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生命为前提,治疗学上有了若干观念上的更新。如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学说,将通里攻下方药常规用于急腹症的治疗,辨证运用承气汤类、陷胸汤及

温下方剂,使肠梗阻、急性阑尾炎、消化道穿孔及胆道感染的非手术率明显增多,并证明了承气汤的肠屏障功能。在骨折治疗中,改变了现代医学关于骨折治疗必须“广泛固定,完全休息”的原则,归纳出了“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配合”的原则,在数以万计的临床病例实践中,证明上述方法可克服前者愈合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肌腱黏连等缺陷。在感染性急症中提出的菌毒并治的概念和治法方药,使得严重感染、败血症的病死率有所下降。西药抗生素的杀菌抑菌作用和中药清热解毒药抗毒解毒作用的结合,进一步显示了对严重感染性疾病包括感染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的疗效。对中医急症的深入研究,不仅改变了传统认为中医不能治疗急症的观念,而且从中挖掘出中医丰富的临床治疗内涵,使临床医学受益匪浅。

但中医院解决外科急、危、重症的模式仍有待完善。中医院的急诊科室往往以内科为主,外科特别是创伤外科及其他科室设置缺乏或配置技术力量不足,结果导致很多需要以外科或其他学科作为后盾和支持的诊疗技术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中医院急诊科多没有建立合理高效的运作模式,没有形成“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救急诊ICU救治”一体化完善的运作体系和绿色通道。当前院前急救虽然较以前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救治、急诊ICU救治之间,以及救治程序和病情分区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局面,从而严重影响急、危、重症病人抢救的成功率。

2.5 科研工作薄弱,学术水平不高 回顾20世纪60年代,以天津南开医院、遵义医学院为首,全国外科广泛开展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以西医的解剖、生理和病理,结合中医理论与辨证论治,大大提高了中西医治疗急腹症的疗效,创立了一套系统、完>!

3 中医外科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机遇

中医外科现代化的过程是渐进的,在西医外科占主导的今天,要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研究和解决西医目前难以解决的问题,如结石术后残留及复发、腹部手术后的肠黏连、创伤或其它原因引起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及其处理、肿瘤及某些疑难的外伤科疾病等问题。中医外科医生还要充分利用细胞分子生物学的理论与方法,探索人类细胞与肿瘤的生命规律,寻找中医治疗的科学依据,从而推动中医外科学的进步。基础理论的进步是中医外科学取得突破的首要条件,我们应广开研究思路,特别是创新研究,如新概念、新理论的提出,以奠定中医外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临床上要辨证与辨病、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包括西医学知识)改进诊断手段,提高诊断水平。要与现代普外科、肿瘤外科等融汇贯通,中西医结合,增强实力,使中医外科敢于收治急、危、重症患者,在临床实践中掌握主动权。否则,将导致中医外科就诊病种单纯而面窄,业务难以全面开展。

重症医学学科建设第5篇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原名上海市精神病防治医院,又名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其前身是普慈疗养院,始建于1935年。2006年5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正式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附属医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该中心逐渐发展成一所学科专业齐全、医疗技术精湛、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实力强劲的集预防、医疗、康复、心理咨询、教学、科研及对外学术交流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三级甲等精神卫生专科医院,下设有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精神卫生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上海市心理咨询培训中心、上海市自愿戒毒中心、国家精神药物临床试验机构、WHO上海精神卫生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等临床及科研机构。近年来,该医院多次荣获“卫生部文明单位”、“上海市文明单位”等殊荣。目前,该医院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3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100余人,具有中级职称的专业人员260余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1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8人,国家及省级各专业学会的主委、副主委51人。该医院临床科室齐全,其中普通精神科、心境障碍病房、早期干预病房、急重症科、抑郁症科、儿童青少年科、干部保健科、特需科、中西医结合科、老年科、康复科、心身科、传染科、自愿戒毒科等临床科室是该医院的重点特色科室。该医院目前共开放住院床位1878张,年门诊、急诊量近百万人次,年住院人数高达数万人,位居国内精神卫生专科医院之首。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拥有德国Brain Products公司生产的64导EEG/ERP检测仪、脑电生理工作站、脑功能分析仪、NK1518睡眠脑电检测仪、心脏彩超、多导睡眠分析系统、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仪、多功能麻醉机、高压电位治疗仪、高效液相色谱仪、东芝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雅培全自动免疫发光仪、雅培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超低温冰箱、PCR合成仪、DNA合成仪、DNA序列测定仪、凝胶成像系统及临床心理测评及实验检验设备等国内顶尖的诊疗设备。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诊疗手段使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医疗技术水平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现将该医院的重点特色科室及著名医生介绍如下:

普通精神科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普通精神科目前共开放住院床位60张,病区设有活动室、睡眠治疗室、心理治疗室及团体心理治疗室。该科室侧重诊疗的方向及特色是:①重点开展新型药物的研发与检测。该科室在应用新型抗抑郁药(SSRIs、万拉法辛等)和新型抗精神病药(齐哌西酮、阿立哌唑等)为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与临床药理基地合作进行新型药物的临床试验评价,以明确各种新型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②每年定期对全院住院患者进行精神科用药的横断面调查。该科室每年都对各类精神药物在该院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以充分了解各类药物在医师和患者心目中的接受程度,从而间接明确它们的疗效和安全性。③特色治疗。该科室的王祖承教授先后从日本引进了森田疗法和内观疗法。目前森田疗法已在该院推广,而内观疗法也已成为该病区的一项特色治疗。内观疗法是通过患者深刻地内省,逐渐改变其病态认知的一种疗法,对于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的社会能力、自知力的恢复及治疗依从性的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④重点开展对睡眠障碍的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徐一峰医生简介:徐一峰医生现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专业顾问、中华医学会上海精神科学会委员、全国医师资格考试命审题委员会委员、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卫生部精神卫生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精神疾病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委员。徐一峰院长1987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1990年获得上海医科大学硕士学位,1997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进修,回国后一直从事普通精神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诊治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抑郁症、睡眠障碍等各类精神障碍疾病。

王祖承医生简介:王祖承医生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教研室主任、上海市精神卫生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主委、中国残联残疾人康复协会主委、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行为医学会副主委、中国药物依赖防治协会副秘书长、上海市心理卫生协会会长、上海市心理康复协会副会长、卫生部麻醉品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戒毒基金会专家委员、环太平洋精神医学家学会会员、日本内观疗法医学会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王祖承教授1964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疗系,1985年12月至1986年12月赴日本千叶县浅井精神病院进修精神科临床医学,曾任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他擅长各种精神科疑难杂症的药物及心理治疗,尤其在老年精神障碍、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神经症、心身疾病、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和电休克治疗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心境障碍病房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境障碍病房是国家重点临床专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重点临床专科,被卫生部认定为“全国四大区域性重点精神卫生机构”之一。该科室在系统性的临床、科研及教学条线设置、人才梯队的构建和培养、与国际先进机构的合作及专科化建设方面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被誉为国内众多精神专科医疗机构的样板。心境障碍包括抑郁症、恶劣心境、抑郁谱系障碍、双相障碍、阈下双相谱系疾病等,具有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此病的终生患病率高达10%~20%。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以抑郁症为主的心境障碍性疾病将会是继冠心病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疾病负担源。然而,目前人们对心境障碍性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所知甚少,医疗机构对此病的治疗措施也仅仅局限于对症处理,尚有大部分患者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鉴于此,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境障碍病房立足于临床,大力开展心境障碍性疾病的相关研究,以提高此病的治愈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此病患者改善不良情绪、恢复其社会、职业功能。该科室下设有活动室、心理治疗室和团体心理治疗室,目前共开放住院床位40张,年门诊、急诊量近2万人次。

方贻儒医生简介:方贻儒医生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研室主任、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境障碍病房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副主委、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双相障碍协作组”副组长、上海医学会精神医学专科分会委员、上海医学会行为医学专科分会委员、上海市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专家、上海市精神疾病临床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方贻儒主任1984年毕业于湖南医学院医疗系,后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攻读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硕士、博士学位,曾赴日本北海道大学及美国麻省总院精神科学习和交流,回国后一直从事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各类情绪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个性问题的处理,尤其在诊治各类心境障碍性疾病(抑郁症、双相障碍)、焦虑谱系障碍、强迫症、神经衰弱以及慢性疼痛等躯体化症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江开达医生简介:江开达医生现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二科主任、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神经专业委员会主委、《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主编、《上海精神医学杂志》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江开达主任1968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曾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医学院神经精神研究所进行访问交流,回国后一直从事精神医学、医学心理学、精神疾病脑电生理学和影像学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等心理障碍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在诊治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心境障碍性疾病方面颇有造诣。近年来,江开达主任主持并完成了多项部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曾多次荣获部级、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奖项。

早期干预病房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早期干预病房是该医院的重点特色科室之一,主要收治患有早期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的患者。作为全国精神科进修医生的培训基地,该科室多年来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精神科专业人才,同时该科室还与多家国外精神科医院保持联系,并接收外国精神科住院医师前来学习进修,为不同国家医师之间的交流、学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早期干预病房拥有一支强大的医疗团队,该科室住院医师的学历均在大学本科以上,其中学历为研究生以上的医师占医师总人数的70%以上。该科室在医疗技术及诊疗水平等方面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曾多次被评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优秀病区”,并受到上级领导的嘉奖。此外,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也使该科室得到了住院患者及其家属的一致好评,在社会各界享有良好的声誉。

施慎逊医生简介:施慎逊医生现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三科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精神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副主委兼秘书、中华医学会妇女精神医学组组长、上海市医学会精神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委、国际神经精神协会委员、国际妇女精神卫生协会委员、上海市司法局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专家。施慎逊主任1982年12月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曾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进修,回国后一直从事精神医学和医学心理学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抑郁症、焦虑障碍、强迫症、睡眠障碍的心理咨询及诊断治疗,尤其在处理产后精神卫生问题(孕产妇抑郁、焦虑障碍)等方面有极深的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儿童青少年科

重症医学学科建设第6篇

山西省最大的结核病专科医院――山西省结核医学中心、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不仅肩负着结核病的防治,在各种重大传染病疫情来临时,都敢于担当,敢于挑战,一次次完成了上级交付的任务。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山西的“小汤山”。

在2012年的结核病防治日来临之际,本刊记者走进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最危险、最繁忙的科室――重症医学科(ICU),走进这支年轻的、有着凝聚力的团队。

认识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结核菌可能侵入人体全身各种器官,但主要侵犯肺脏,称为肺结核病。结核病又称为痨病和“白色瘟疫”,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结核病。

结核病是青年人容易发生的一种慢性和缓发的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15岁到35岁的青少年是结核病的高发峰年龄。潜伏期4~8周。其中80%发生在肺部,其他部位(颈淋巴、脑膜、腹膜、肠、皮肤、骨骼)也可继发感染。人与人之间呼吸道传播是本病传染的主要方式。传染源是接触排菌的肺结核患者。解放后,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结核已基本控制,但伴随环境污染和艾滋病的传播,结核病又卷土重来,发病率愈演愈烈。

每年的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合病日”,也就是在一百多年前的今天,结核菌被告白于天下,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罗伯特・科赫。

众所周知,传染病是人类健康的大敌。从古至今,鼠疫、伤寒、霍乱、肺结核等许多可怕的病魔夺去了人类无数的生命。人类要战胜这些凶恶的疾病,首先要弄清楚致病的原因。而第一个发现传染病是由病原细菌感染造成的人就是伟大的德国医学家、大名鼎鼎的罗伯特・科赫,他堪称是世界病原细菌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罗伯特・科赫1843年12月11日出生于德国哈茨附近的克劳斯特尔城,是一名矿工的儿子,他在高中读书时表现出对生物学的浓厚兴趣。1862年科赫考入格丁根大学学医。1870年婚后科赫到东普鲁士一个小乡村沃尔施泰因当外科医生,在那建立了一个简陋的实验室,开始从事病原微生物研究。虽然条件艰苦,科赫毫不动摇,他在汉勒、达万等医学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用固体培养基的细菌纯培养法,第一次培养和分离出炭疽杆菌。又在271号样品中发现了结核杆菌,并认为该菌是引起各型结核病的病原。

1882年3月24日晚,德国柏林大学卫生研究所一间图书室里,柏林生理学会的科学家们正在聚会。身材矮小、高度近视的中年医生科赫,戴着金丝边眼镜,不紧不慢地报告了自己的研究工作,并宣布结核病的致病菌已被发现。这是一项划时代的发现,也成了人类医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直到当时,在人类各种疾病中结核的死亡率仍占首位,1882年普鲁士的结核病死亡率为每10万居民300例,欧洲其余各国也与此相近,在中年死亡者中,约有1/3至1/2是被结核病夺去生命的。

因为这项伟大发现,罗伯特・科赫荣获了1905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为了纪念这一重大发现,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每年的3月24日定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随着结核致病菌和各种特效药物的陆续发现,结核病作为“不治之症”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高标准的病房让每一个结核病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

近年来,全球结核病发病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而且耐多药结核病也在逐年增加,并出现了完全抗药性结核病。在山西省内这种现状也不乐观。目前,结核病的发病不再单一,而是合并了其他系统的疾病,发病急,病情凶险,因此,救治困难。作为山西省最大的结核病专科医院,为了应对目前病情治疗的需要,顺应医学的发展,2010年2月份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率先在省内开设了结核病重症医学科(ICU),为更多的重症呼吸和重症结核病人挽回了生命。

今年刚过不惑之年的重症医学科主任赵爱斌和他年轻的团队勇敢的挑起了这份重担。他们都经历过“非典”、“禽流感”、“甲流”等重大传染病的疫情洗礼,面对疫情,他们没有一个退缩,没有一个喊苦叫累。通过一次次的挑战、一次次的磨练,他们练就了“金刚之身”。

重症医学科位于重症救治楼第五、六层,以国内标准化监护病房的格局设计建造,设计床位23张(其中负压病房8张)。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重症医学专业医护队伍。

记者来到重症医学科看到,这里采用了国内先进的层流洁净病房,将生活区与病区分隔开来,每个病房内的温度和压力及病房和周围空间的压力梯度都是由电脑来控制的,根据病情需要来个别设定,可以在负压、微负压、正压之间转换。为了避免交叉感染,每个进入病区的医务人员和探视家属都要做好防护,包括换鞋、佩戴口罩、帽子,如有特殊病例还要做好特殊防护。

病区内,每个病床上都住着重症结核病的患者,“武装齐备”的医护人员在娴熟的为患者做着各种治疗。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今年的春节期间,由于重症患者较多,重症医学科的全体医护人员没有一人休息,已经有3名护士累到了。一位患者对记者说:“就是在这里他们把我从‘鬼门关’救了回来,让我再活了一回。但是这里的医务人员太辛苦了,看见他们没日没夜的为我们操劳,我都觉得心疼……”

“可以没有先进的设备,但不能没有先进的理论”

钟南山的这句话,是赵主任的座右铭。一个团队要想取得发展,取得成就,不单单是靠着先进的设备,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先进的理念,用先进的理念武装起来,即使没有先进的设备也能干出一番事业。开科之初赵爱斌主任便制定了一个“三年发展规划”,即2010年科内发展,2011年院内发展,2012年市内发展。经过短短2年时间,赵爱斌主任带领这个团队成功实现了从结核病专科队伍到具有重症意识、重症理念、重症精神、重症技术和重症知识的综合重症医护团队的理念。从成科起这支团队就承担起了全省及全院重症肺炎、重症结核的救治,并承担着全省重大疫情的应急任务。

重症医学科在摸索中不断创新

这支团队自成立之初便把学术交流作为学习和营销的重要手段。2010年,重症医学科主办了“重症医学,结核病青年学术沙龙”系列讲座,涉猎营养治疗、机械通气、急救、血糖控制、抗生素、艾滋病等十余个专题,30多个内容。从“小米加步枪”出发,到现在拥有较强的危重症救治能力,重症医学科在摸索中前行,并不断创新,逐渐走出一条有专科特色的重症医学发展道路。在危重病人器官支持(如AECOPD、重症肺炎、重症肺结核的机械通气治疗)、重症感染治疗、临床营养(如重症结核性不全肠梗阻营养治疗)、内环境紊乱纠治、结核病合并其他重症基础性疾病(如脓毒性休克)、重症结核性脑膜炎炎、MODS等方面的救治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有雄厚的实力及丰富的临床经验。能独立开展机械通气、深静脉置管、经口明视气管插管、气管镜、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等重症技术。由于工作出色,重症医学科在今年获得了院内“开拓创新先进科室”的荣誉。

让每一个医护人员懂得“感谢、感恩、感情、感悟”的科室文化

重症医学学科建设第7篇

美国于1968年成立了美国急诊科医师学院,1979年美国医学会和美国医学专业委员会批准急诊医学为第23个医学专科。我国在1986年12月中华医学会常委会正式批准成立了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急诊医学已被越来越多的医学界同行和专家们承认是一门新的独立学科。它的重要性也受到社会上更为广泛和充分的理解。它之所以成为专科是医学发展和社会需要这两个重要因素促成的。

以诊治一例急诊病人来看,如忽视或不够重视发病之初的处理,并及时安全地把他送到医院急诊室,而在急诊室亦未予恰当处理,等他的病情发展到危重阶段,才开始投入大量人力和采用各种先进器械来救治,即使挽救了他的生命,这并不能认为是现代急诊医学的主要目的。应该从病人发病之初或受伤之际就能给予恰如其分的诊治,并将他安全转送到医院,立即接受急诊室医师有效的初步诊断的治疗,然后根据病情,安排他们的转归。多数接受治疗后可以回家继续服药、休息治疗、少数危重病患者,就可以经适当处理或手术,然后转到强化监护医疗病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或冠心病监护室(coronary care unit,CCU),或专科病房。这是目前比较合理的救治急性病、伤人员的组织系统,也就是当今国际上很多国家在努力组建的新颖的急诊医疗系统,称为“急诊医疗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将院前急救、院内急救、急危重症监护紧密联系起来。

二.EICU的理念

EICU是英文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的缩写,意为急诊重症监护室。在我国,ICU建在什么专科就是那个专科的ICU,当然建在急诊科也就成了急诊ICU(EICU),由于急诊

科的专科特性还未建立起来,EICU的建设还需要努力。

三.在二甲医院急诊科建设EICU的发展思路

二甲医院,即二级甲等医院,床位要求≥250张,卫生技术人员硕士以上学位人数要求≥6名。一般县人民医院为二级甲等。

3.1.EICU在急诊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基石作用、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提升急诊科地位的作用、建立急诊特色的作用、高水平急救技术的体现、训练急诊专业队伍的作用。

3.2.EICU在二甲医院的规模

病人的来源和数量、院领导对急诊科的支持力度、急诊科的医师和护士有多大的能力,急诊科的定位一般2―4张ICU床位。

3.3.EICU的布局

层流装置,温控装置,每张床的占地面积要足够大,便于观察病情变化,闭路电视监护系统,电源插座,照明设施,护士监测站。

3.4.EICU的设备

ICU除普通病室日常所需医疗器械之外至少还需要下列设备:床边监护仪、呼吸机、心电图机、除颤仪、输液泵、起搏器、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所需急救器材。有条件应配备动脉内气囊反博器、血液气体分析仪、血及尿常规分析仪、脑电图机、颅内压监测仪、血液净化装置、B型超声仪、床边X光机等设备。ICU监护治疗设备多,对病人心理和生理上均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过度的拥挤、持续的噪声‘频繁的睡眠干扰和视觉干扰均可使病人产生思想上的压力,引起恐惧不安,情绪紧张,甚至加重病情,另外,持续的心电监护,使病人渐渐丧失时间概念,无法准确确定时间,使病人感到忧郁。因此要求医生护士经常接触病人,减少负面影响。

3.5.EICU的人员配置

EICU内的医护人员要求具有强健的体魄、能适应紧张的工作、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较强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能熟练应用各种精密仪器。医护人员在入岗前均要接受ICU专业培训并取得资格证书。EICU医师必须掌握基本技术,还要有善于独立思考、对病情进行系统认识的能力,另外还应掌握各种监护仪器的使用、管理、监测参数和图像的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3.6.EICU的收治范围

各种肺内或肺外原因所致呼吸衰竭,需用无创或有创通气支持的患者。氧合指数≤250,去除循环因素仍不能得到纠正者。PaCO2≥60mmHg,COPD患者此值适当增加,且经适当处理仍不能改善者。各种原因所致循环衰竭,经一般处理或简单液体复苏仍不能改善者。 需呼吸或循环支持的大咯血,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保守治疗。 重症胰腺炎患者。 重度颅脑损伤不能手术或脑梗塞患者,且经呼吸循环支持有可能生存者。早期脑梗塞有溶栓适应证者。 癫痫大发作或持续状态,需呼吸循环支持者。 急性中毒、电击、溺淹、中暑,需呼吸循环支持者。 大面积烧伤,剥脱性皮炎,需呼吸循环支持者。 需行床旁持续血液滤过的患者。 各种原因所致MODS或MOF患者。 CPR术后有生存或脑复苏希望的患者。

3.7.EICU监护的内容

心血管系统 基本监测包括心电图、血压、周围循环状态(皮肤颜色、温度等),进一步监测包括置放SWAN-GANZ导管等措施,监测心脏前、后负荷、心肌收缩力和心肌的氧供等要素。

呼吸系统 包括潮气量、呼吸频率、气道压力、氧及二氧化碳浓度、有效顺应性及血液气体分析,有条件时可监测容量―压力曲线图。配备床边X线摄像机。

肾功能 包括血、尿生化、肌酐和尿素氮的测定、尿比重、尿碱浓度、尿蛋白定量分析及代谢废物消除率、每小时及24尿量的监测等。

水电解质平衡与代谢 包括钾、钠、氯离子测定,称体重及24小时水电解质出入平衡的计算。监测摄入卡量、氮平衡、血糖、血浆蛋白、血清乳酸及胶体渗透压等。

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意识形态、瞳孔、反射及肢体活动等。

血液系统 以检查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血小板计数等为基本监测。

凝血机制 试管法凝血时间和血栓弹力图、三P实验、纤维蛋白原半定量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等。

肝功能 血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血谷丙转氨酶及球蛋白的絮状试验等。

胃肠系统 胃液PH测定及便中潜血试验,检查腹胀、腹水、腹痛、肠鸣音等。

细菌性监测 包括各种可能感染部位的细菌性检查,有指征及时送检。

局部伤情监测 局部炎症水肿情况,伤口生长情况。

四.我院急诊科发展EICU的现况

去年8月在院各级领导的关心下,我得到了在湖北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进修的机会,通过半年的刻苦学习,在进修结束后,返回到急诊科的岗位上,通过所学,初步将我院急诊科和中心ICU建立了直通通道。因为取得了重症医学科的资质,所以在临床工作中遇见的急危重合并多学科复杂的病例,由我急诊科主管,然后在诊疗过程中由医务科协调请临床多学科会诊协作,初步实现了院前急救+院内急救+急诊危重症监护治疗一体化,充分缩短了危重症病人救治的时间,提高了危重症患者救治的效率,得到了我院各级领导、同事及病友的认可。自今年3月份至今,我科在ICU主管复苏成功后的患者5例,完成在ICU内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穿刺、心肺复苏、呼吸机治疗等相关技术的开展,得到了患者家属的充分理解和认可。

重症医学学科建设第8篇

2012年4月25日—4月28日平顶山某医院发生4例感染性腹泻患儿(2例为新生儿)。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经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鉴定结果,初步认定为斯坦利沙门氏菌引起的感染性腹泻。

1、 调查内容与方法

1、1 调查内容:查阅腹泻婴儿病例;与儿科病区、控感办、医务处医护人员座谈;深入儿科重症监护室对其生活环境、设施、治疗过程、隔离消毒状况进行现场调查;对现症腹泻婴儿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1、2 调查方法:采用现场调查与实验室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采集腹泻婴儿、医护人员的粪便及儿科重症监护室内可疑环境卫生学如:奶嘴、医护工作人员手、门把手等样品进行致病菌常规检验和血清学鉴定。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平顶山某医院属三级甲等医院,本次报告4例患儿4月25日—28日位于该院住院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分一病区(非感染性疾病)、二病区(感染性疾病))。重症监护病房一病区与二病区同属一个隔离区域,二者仅一墙之隔,没有感染区、非感染区标识。日常情况下仅有该病区内医务人员、护嫂(3名)可进入,一、二病区内没有流动水洗手设施。

2.2 发病及流行病学情况

4例患儿中,男性2例,女性2例;年龄(诊断日期-出生日期)均在1岁以下,年龄分别为9天、14天、1月、3月; 4月25至28日均以不规则发热、腹泻为主,未见稽留热、玫瑰疹等典型伤寒症状。住在儿科重症监护室,重症监护室当时共收住患儿12例,罹患率为33.33%。

A(3月龄)于4月25日以腹泻、发热入院,收治于重症监护病房二病区,后病情好转,于4月28日转至普通病区某2个床位房间。B(14天龄)于4月19日出生,为早产,于当日收治重症监护病房一病区,4月27日出现腹泻(黄绿色糊状便),发热(最高体温38.1℃),4月28日转入重症监护病房二病区。C(9天龄)于4月24日出生,当日收治重症监护病房一病区,4月27日出现腹泻,4月28日转入重症监护病房二病区。D(1月龄)入院前已腹泻半月余(黄绿色水样便),于4月26日起发热(最高体温39.2℃),于4月28日以呼吸道感染入院,收治重症监护病房二病区。

2.3 病原学检测情况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重症监护室消毒后可疑物品如门把手、奶嘴、医护工作人员手等进行采样检测,检测样品7份,未检出致病菌。

4株医院内实验室检出的沙门氏菌阳性菌株经市疾控中心实验室复核,初步鉴定为斯坦利沙门氏菌。

3初步结论

此次疫情是由斯坦利沙门氏菌引起的一起婴儿感染性腹泻。

4 分析与讨论

4.1 传播链分析

4例病例患儿分布于4个县、区,入院前相互未有明确接触史。A与D发病前的外出史和病人接触史不详;B与C均为出生即收治重症监护病房,院外感染可能性较小。

重症监护病房一病区与二病区儿童日常生活护理均由护嫂完成。经现场观察,3名护嫂分2名白班、1名夜班,存在一病区与二病区护嫂交替护理的现象,存在交叉感染的隐患。

结合4例患儿均有重症监护病房一病区与/或二病区就诊史及B和C为新生儿的实际,本次事件存在院内感染的可能性。结合病例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时间和出现腹泻症状时间及护嫂护理的现状,存在着由A在二病区就诊时经护嫂(护理时不规范消毒)交叉传染给当时在一病区B和C的可能性,而D于4月28日入重症监护病房二病区,应与A关联不大。

4.2 排除食物和水污染:婴儿患儿所食用的奶粉是旭贝尔美国原装听装奶粉(索取卫生许可证),医院实验室检验致病菌为阴性。该院饮用水采用自来水统一供应。

4.3 该院儿科重症监护室病区内没有流动水洗手设施,致使病原体经护嫂的手而形成新的传播和感染可能是导致疾病传播流行的因素之一。

4.4 病区护嫂在给婴儿患者配奶、喂养、清洁及更换衣被、尿垫、尿布时没有做到“一喂、一护、一洗手、一消毒”, 有菌观念、无菌操作”的意识不强,消毒知识欠缺(消毒剂浓度的配比模糊不清),未实行严格的隔离消毒措施。可能是导致疾病传播流行的重要因素。

4.5医院内感染性门诊建设不完善,未开展腹泻婴儿检索登记。

4.6 由于到达现场时病区内环境及一切可疑物品全部消毒,没有及时采集到消毒前环境卫生学的样品,给我们调查与分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失去了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5、 防控建议

5.1 密切关注。应密切关注现仍在重症监护病房(一、二病区)诊疗儿童情况,及早发现续发病例,及时隔离。

5.2 做好消毒。应做好在院病例随时消毒,及后期终末消毒,防治院内感染发生,可开展消毒效果评价。

5.3 完善分诊。加强感染性门诊建设,开展腹泻婴儿检索登记,杜绝腹泻婴儿分流,做到逢泻必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