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

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1 17:42:06

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

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第1篇

2004年1月,中央下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该文件是新世纪第一个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尽管全文没有提到“品牌”二字,但从字里行间看,中央已经开始部署,为区域农产品的品牌化奠定了规模基础。比如:要加快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继续调整农业区域布局;进一步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深入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推行农产品原产地标记制度;培育农产品营销主体;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等等。

2005年的一号文件,聚焦“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于“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的部署,该文件写道: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各地要立足资源优势,选择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前景的品种作为开发重点,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各地和有关部门要专门制定规划,明确相关政策,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建设特色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筛选、繁育优良品种,把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水平;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保护力度,加快推行原产地等标识制度,维护原产地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名牌产品;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2006年的一号文件,则聚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明确了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质增效”战略。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方面,该文件指出: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三品一标”。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总体要求是,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的好形势。其中,对于农业品牌化,该文件指出: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依法保护农产品注册商标、地理标志和知名品牌,支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在国外市场注册品牌。此时,在一号文件中,除了“三品一标”,农产品的品牌化已开始出现“农产品注册商标、知名品牌”等。

在2008年到2010年之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更是连续提到“三品一标”。其中,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培育名牌农产品,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在该文件中,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名牌农产品培育在同一工作内容下出现,已显现出三者关联越来越紧密。

随着农业品牌化的深入,2008年4月,农业部颁发《关于加强品牌农产品监管管理工作的通知》,该通知说明了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名牌农产品即“三品一标一名牌”为主题的农业品牌建设,已从无序竞争、探索开拓阶段进入到规范管理、认证监督阶段,也说明了我国农业生产日趋国际化、市场化、标准化。

再来看2009年和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前者提出“推动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支持建设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后者则提出“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充分运用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促进特色农业发展”。

2010年,国家工商总局认真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大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的注册保护力度,积极推进商标富农工作,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商标,支持鼓励以特色产业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截至当年年底,累计核准注册农产品商标95万件、地理标志1040件。

2011年的一号文件名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并未过多涉及农产品。到了2012年,一号文件直接聚焦农产品,主要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尤其对于市场流通环节,该文件对加强流通设施建设、创新流通方式、完善市场调控,作出了具体部署,还要求培育具有全国性和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展会品牌。这一举措为众多农产品品牌提供了展现舞台和市场流通渠道。

2013年的一号文件,为现代农业发展按下快捷键。该文件提出了“深入实施商标富农工程,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保护”的要求,并要求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原料基地、节能减排、培育品牌。最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家庭农场”首次被提出,同时提出的还有“适度规模经营”,彰显了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政策倾向。

2014年的一号文件,主题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一号文件一年一年,支农惠农政策一年一年加强。同时,也要保证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否则农业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这第二部分占据了33条中的8条,是一号文件8个部分中篇幅最大的,可见对其重视程度,目的就是保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2015年的一号文件中,有两个首次,十分值得关注:首次提出要把追求产量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首次提及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在“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部分,该文件则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培育知名品牌。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围绕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农业快速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方案和措施,此前火爆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写进一号文件。目前我农产品数量上供大于求,质量上难以满足广大民众需求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些问题相当一部分出在农业供给侧方面。农业转型升级从农业供给侧入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有效供给是“三农”问题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根据民众的需求,调整农业供给是今后农业供需平衡的重要方向。此外,“发展新理念”首次进入中央一号文件,同时该文件还强调“农业绿色发展”,并提出“产业融合作为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手段”。

在农业品牌化方面,2016年一号文件作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的部署,强调要创建优质农产品和食品品牌,对于农产品“接二连三”,文件也明确指出: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军企业和国内外知名品牌。

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第2篇

一、吐鲁番地区农产品品牌营销现状

(一)缺乏农业品牌的经营与运作当前,吐鲁番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着新的困惑,农产品结构不合理、标准不符合市场需求、销路不畅等矛盾日渐突出,这本质上都是缺少农业品牌经营运作的结果。虽然葡萄、哈蜜瓜等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但这些特色产品目前大多仍处于“有名品无名牌”的窘境中,大多数农业产品是没有品牌商标的初加工产品,根本就没有体现当地农业产品的优势和特点。因此,吐鲁番地区的农业应通过不断加大特色农产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着眼于创建吐鲁番特色农产品自有品牌,指导当地企业及广大农户创出自己的牌子,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规模化、品牌化经营,走出吐鲁番农产品品牌开拓国内市场、打开国际市场的路子,为发展本地经济服务,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产品品牌价值没有得到合理提升吐鲁番是我国葡萄干的主产区,当地生产的葡萄干优势明显,但是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产业优势没有得到完全发挥,品牌价值提升的潜力仍然很大。限制其品牌价值提升的因素主要在于主体的意识、产品的档次、产品的质量、供应数量的均衡和供应商的规模这五个方面,因此提升品牌价值的途径和策略主要应从以上方面入手。

(三)农产品品牌建设速度缓慢吐鲁番地区农民的设施农业主体建设的积极性不够高,主要是农民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小富即安”思想严重,更愿意依赖传统的技术,实行“春种夏管秋收”的种植模式,而不愿接受新的费工、费力、费心的种植技术。另外,设施农业作为一项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吐鲁番地区大规模推开不到两年,规模效益整体显现的尚不显着,群体示范效应辐射力尚不够大,部分农民存在着等待、观望、徘徊等心理,这些因素影响了设施农业果蔬品牌的建设速度。

二、吐鲁番地区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可行性

(一)吐鲁番地区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是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基础吐鲁番地区有丰富的热量与光照资源,它独特的盆地自然条件有利于农产品生长,自然资源丰富,品种繁多,全区各地大多都有以自身地域优势为依托的特色农产品,许多地方都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如葡萄、哈密瓜、小白杏、红枣、葡萄干等等,这些都是享誉国内外的农产品资源。如果将这些农产品资源加以整合,并加大宣传营销推广力度,塑造有代表性和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不是一件难完成的事情。

(二)当地农民有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的现实需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家对健康越来越重视,看重商品质量,喜欢用品牌的商品,宁愿少买点,也要买好的,特别是农产品。长远来看,通过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提高农产品市场认知度,并且在社会上获得良好口碑,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三)各级政府的支持是吐鲁番地区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的有力保障吐鲁番地区各级政府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农产品品牌的培育和发展,提出一县市一品牌的发展思路和产品定位中高端市场,主要面向集团采购、礼品和高端消费群体的销售策略。大力发展葡萄、精品哈密瓜、设施蔬菜等特色产品品牌建设,对优势农业龙头企业、优势品牌给予项目、资金方面的扶持,鼓励企业做大做强优势农产品品牌,增强品牌知名度,提高市场竞争力。从而有力地保证了农产品品牌营销取得实效,为促进吐鲁番地区的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和销售提升,增加农民收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吐鲁番地区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必要性

(一)吐鲁番地区农民增收致富需要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在吐鲁番地区对农产品实施品牌营销,将会提高当地特色农产品附加值,使品牌农产品的销售价格高于普通农产品销售价格;而且,随着人们的品牌意识的不断增强,品牌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销量和价格一起上升必然有利于提高当地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生活质量,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积极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战略可以挖掘国内各地对品牌农产品的消费潜力,提高对本国农产品的消费水平,拉动消费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已经改变,开始越来越注重消费质量,消费需求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也从原来的单纯追求数量需求,转变为对农产品质量,营养,绿色环保等方面的需求,以满足其心理需要。由于农产品具有同质性强的特点,实施品牌营销战略,可以更好地将其与市场上的普通农产品区分开来,满足消费者的品牌需求,实现品牌农产品市场份额的增长。

(三)提高吐鲁番地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应对外来农产品的冲击需要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品牌农产品一般都经过严格筛选,种植,加工和包装,最终产品必须通过多重程序检验,产品质量可以得到很好的保障;同时通过品牌营销推广,极大地提高其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于提高本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更好地应对外地农产品对本地市场的影响,将会起到非常有效的积极作用。

四、做好吐鲁番地区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基础工作

(一)加强商标的培育和推荐工作,发挥企业和政府主体作用各级政府应紧紧围绕吐鲁番地区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畜牧业积极培育吐鲁番地区农产品品牌,通过规模经营,产业管理,推广先进技术,健全质量检测,农业标准化和动植物疾病的预防控制系统的安全保障,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知名度。在加强商标保护的基础上,重点培育和发展吐鲁番地区农产品着名商标、驰名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选择一批有实力、有潜力的企业及产品进行重点培育和引导,在商标注册、品牌创建推广等方面给予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帮助,把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争创驰名商标,做成一批全国和新疆的知名品牌。通过举办营销专家讲座、品牌商标论坛和法律培训、学习考察等活动,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企业充分认识品牌建立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提高企业经营者注册商标保护企业品牌意识,做好品牌发展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和促进吐鲁番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重点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标准的宣传,严格按标准生产引导企业和农民增强主体意识和品牌意识,加强质量工作,积极抓好质量体系认证、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大力推广使用的葡萄、哈密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作为带动地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做大做强原产地证明商标,加强品牌管理,努力营销拓展市场,提高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品牌农产品占有率和整体规模,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和整体效益,全面提升吐鲁番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实力。

(三)提升品牌层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品牌化进程名牌产品和着名商标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吐鲁番地区要充分发挥名牌产品、名牌企业的带动作用,以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品牌认证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化的进程。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农产品营销,通过准确的产品市场定位,将特定消费群体从众多消费者中区分开来,使相关的宣传、促销等品牌营销策略更好更顺利地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农产品的品牌推广工作不可能由分散的农户负责,需要与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合作,工作才能顺利地开展,形成双赢的局面。

(四)增强农产品生产者品牌意识,加快营销渠道的建设由于吐鲁番地区农业生产者自身素质的原因,产品的品牌意识总体不强。这会影响到产品的市场维护、推广工作。因此,吐鲁番地区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产品生产者的教育,提高素质,使他们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农民有了品牌意识,注重农产品的品质,对农产品的种植,筛选,加工、销售各环节加以关注,长期下去产品的的质量和品牌形象自然会提高,就会形成了自己的无形价值。随着各种农产品信息网站的建成,农业市场信息在各大网站、电视、期刊、报纸、广播等传媒上进行广泛传播,农民获得相关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而这些都可以成为农产品品牌营销的中间渠道。同时,现代大型连锁经营超市的涌现,使得农产品品牌营销有了很好的途径。与各大农产品专业网站和连锁超市展开合作,有利于占有市场的有利地位,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吐鲁番地区应着力培养农产品营销主体,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革农产品交易方式,积极推进品牌农产品的超市经营和连锁经营,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物流配套系统,通过渠道创新来促进农产品品牌营销。

五、吐鲁番地区农产品品牌营销的策略在吐鲁番地区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是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形成资源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吐鲁番地区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通过建立优势农产品品牌,提高主导产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品牌是企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在市场和资源中,继续品牌集中的趋势,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是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在吐鲁番地区形成产业集群优势,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客观要求。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建设创新农业企业,坚持以“品牌营销”战略,在坚持稳健经营的原则下,快速提升农业产品扩展能力,促进吐鲁番地区农业整体上水平。品牌是产品身份的重要标志,是进军国内外市场、吸引消费者最为有效的通行证。打造农产品品牌的过程就是实现农产品增值的过程。

(一)进行科学规划正确引领农产品品牌建设吐鲁番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专注于当地的主导产业和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一要搞好规划布局农业,科学规划发展农产品品牌建设。吐鲁番市以加强培育葡萄、葡萄干和葡萄酒产品品牌为主,兼顾发展设施农业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品牌;托克逊县以培育特色林果品牌为主,兼顾发展特色农畜产品品牌;鄯善县以培育哈密瓜、葡萄酒和设施农业农产品品牌为主,兼顾发展本地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二是品牌创建要分步分层推动,建立梯次推进的品牌培育机制。以现有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为第一梯次,向全国品牌进军,加快提升拓展;以现有新疆名牌产品、着名商标、新疆农业名牌产品为第二梯次,向地理标志、中国农业名牌进军,实现重点突破;以现有商标为第三梯次,向新疆着名商标、新疆名牌产品进军,大力培育发展;以现有优势特色产品为第四梯次,向注册商标、新疆农业名牌产品进军,加大创建力度;三要加强引导扶持,引导支持企业按产业带培育品牌,跨区域整合农产品品牌,力争一个产业形成一个主打品牌,做到培育“优”,扶持“强”,防止“乱”,突出“好”,使产业品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之间相互促进,上拉下推,共同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

(二)强化品牌培育工作,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加强政府的指导和支持,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着力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辐射力强的吐鲁番地区优势特色农产品名牌,促进现代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效益,促进吐鲁番地区特色农业大区面积的增加。发挥吐鲁番地区农业产业优势,努力打造一批现代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农产品品牌。加强品牌管理,不断提高民族品牌推荐报告机制和自治区级品牌评价管理方法,建立各方共同参与的品牌识别和评价机制。加强日常监督和管理,以品牌质量评价和社会评价,建立和完善优胜劣汰品牌动态管理机制。政府要引导支持企业培育、创建和整合品牌,坚决防止品牌杂乱和无序竞争。以确保产品质量为关键,挑选有实力的企业进一步重点培育扶持,分年度、按计划、有步骤地培育发展农产品品牌。建立层级递进的品牌培育机制,把握层次,梯次推进,加快形成“培育一批、提升一批、推荐一批、储备一批”的品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对品牌农产品质量进行全程监管,帮助农产品品牌建设对品牌农产品进行跟踪监管,做好品牌农产品商标、标识、域名的监督管理和依法保护工作,开展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开发和保护工作。坚持扶优与打假相结合,严厉打击假冒品牌农产品商标和标识的违法活动,确保品牌农产品的质量和信誉。定期对品牌农产品进行跟踪监测,对发生重大质量事故、消费者投诉和擅自扩大、转让、冒用品牌农产品称号的,要依法予以严肃查处,坚决杜绝砸牌子现象,保证品牌农产品的质量和信誉。强化农产品质量全监管,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机制,市场准入和质量责任制度,确保在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各环节、各阶段都置于严格有效的监督之下,严禁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抓好农产品生产源头管理,强化对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投入品使用的监管。加强对农产品生产、收购、加工、包装、储运、保鲜、流通、销售等各环节的全程质量监管和出疆检验检疫,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品质和安全。

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第3篇

根据国家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品牌工作的通知精神和省农业厅关于转发《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品牌工作的通知》的通知文件要求,结合我州实际,现就推进我州农业品牌工作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认识培育农业品牌的重要意义

培育农业品牌是我州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部份。推进农业品牌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管理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市场化和服务社会化,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有利于促进涉农企业与其所在生产组织体系连接,引导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推动农业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用工商化理念发展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信誉管理的载体和约束机制,促进质量安全责任、追溯制度的实行,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竟争力的迫切要求。培育农业品牌是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赋予农业部门的重要职责。各县要进一步认识培育农业品牌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调动各方力量,推动农业品牌工作,努力做大、做强一批具有明显竟争优势的名优品牌农产品,增强产业集聚能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切实推进农业品牌工作

(一)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农业品牌经营主体

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行业协会是农业品牌经营的主体和核心。

1、开展扶持龙头企业行动,积极扶强、扶大、扶优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各县要积极安排专项资金,扶持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

2、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各县要加大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力度,鼓励农业经营主体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对取得认证的,给予扶持和奖励。

3、开展名优品牌推荐认定,树立良好的品牌信誉形象。品牌农产品认定工作是现阶段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支持做大做强名牌农产品和保护知名品牌的重要措施。各县要积极开展品牌农产品推荐认定工作,每年要争取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产品品牌的宣传和创建。

4、加大营销推介力度,提高市场影响力。品牌的营销推介是将品牌优势转变市场优势实现品牌效益的重要环节,也是政府部门为农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媒体、农博会、农产品营销对接会等形式,搭建农业品牌平台,大力宣传农产品品牌,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拓展农产品市场,不断提高我州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5、实施农业标化,夯实农业品牌化基础。

质量是品牌农产品的根本,是品牌农业不可动摇的根基,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各县要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突出抓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检测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努力实现“有标可依”。

(二)具体工作

1、开展农业品牌发展基本情况调查

各县要认真调查收集本地已有农业品牌的各称、涵盖品种、持有单位等基本信息要素,填写《农业品牌发展现状调查表》(见附件)报送我局。

2、组织参加全国第八届农交会品牌产品评选

今年10月18日—22日国家农业部将在郑州举办第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并开展评优活动,我州拟推荐组织龙头企业、优秀品牌农产品、特色优势农产品参展,扩大品牌宣传,提升市场知名度。请各县做好优质涉农企业、优秀品牌农产品推荐工作,搞好参加评选活动的申报、审核与材料汇总报送工作。

3、农业品牌工作业务知识培训

培育农业品牌是农业局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开展的一项创新性工作,学习掌握相关专业业务知识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为此,我州将择机组织参加农业部举办的农业品牌专题培训,请各县确定1—2名负责人,报送我局农安中心。

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第4篇

1.产业特色

1.1科技含量大幅提升一是优新品种推广应用比例较高,占比达80%。品种的引进以提高品质、外观品相为主要参数,早春大棚西瓜以小兰为当家品种,大棚长季节西瓜栽培以早佳为主。大棚甜瓜优新品种格外受关注,各地积极引进了多种品质优良的甜瓜,如东方蜜1号、2号,玉姑、9818、雪里红、夏乐、新辉等。西甜瓜的品质和商品性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二是简约化生产技术得到大面积的应用,如水肥一体化微肥滴灌技术、蜜蜂传粉技术等。大棚设施栽培应用水肥一体化微肥滴灌面积占大棚栽培栽培面积的50%,节省了工本,极大地节约了水资源。2012年开展大棚西甜瓜应用蜜蜂传粉技术示范获成功,近两年蜜蜂传粉技术面积进一步扩大,不仅应用到大棚西瓜,还被应用到小拱棚露地栽培。大棚西瓜使用蜜蜂传粉优势:解决了人工授粉时的劳力缺乏的矛盾,保证了大棚西瓜能及时授粉;单株平均座果率高于人工授粉,小型西瓜高的达到2.8;保证了西瓜品质和质量安全。三是绿色防控技术得到逐步应用。大棚栽培普遍应用黑地膜满铺,极好地防除了杂草滋生;应用色板诱蚜等,大大减少了化学除草、防虫次数。注重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统一意识大大增强。

1.2品牌效应日渐显现品牌是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竞争的无形资本,农产品市场竞争实质是以品牌为核心的质量的竞争。创建品牌、培育名牌,是提升园艺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保证。全市以合作社、企业园区为主体创建的西甜瓜品牌有15个,品牌产品以其高商品性、优良品质,深受消费者青睐,销售顺畅,效益颇佳。如江宁区横溪街道“绿王大自然”、“大自然”、“森贡”牌绿色西甜瓜,“苏田”、“绿狗”、“宁农”、“宾福山”牌无公害西甜瓜,被广泛认可,生产亩效益都在5000~6000元。溧水晓康蔬菜专业合作社打造的“晓康农业”精品西瓜净收益在1万元/亩以上。位于高淳桠溪镇桥李村的高淳区蔬菜园艺专业合作社创建的“胥楚”牌小兰、8424西瓜、东方蜜1号甜瓜,生产亩效益在7000元以上。

2存在的问题

2.1生产规模总体较小南京市西甜瓜生产虽有一定的镇街、村的区域特色,但大多数区域从事西瓜生产的劳力人均生产面积偏小。据已统计的11个专业村中,仅烟墩村、徐溪村人均生产面积在3亩以上,瓜农户均面积只有新杨、烟墩村在5亩以上。专业村的西甜瓜总面积占农业用地面积偏小,总体规模不大,而盐城东台市三仓镇西瓜生产户均面积在10亩以上。

2.2生产水平差距较大一是设施栽培面积差距。南京市西甜瓜大中棚设施栽培面积不仅各区县之间差距大,与全省其他市区存在较大差距。全市西甜瓜大棚栽培占总栽培面积的30%,仅占全省大棚设施栽培面积(约110万亩)的3.6%;而大棚设施面积较高的市县,如盐城市大棚西瓜栽培面积占全市总面积70%以上,占全省31.8%,其中东台县大棚栽培面积占全省约22.7%。南京市大棚西瓜区县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主要集中在江宁区,占全市大棚面积的80%以上。二是西瓜工厂化集约化育苗的差距。据统计,南京市西瓜工厂化集约化育苗比重与省内其他市区存在明显差距。南京市集约化育苗占全市育苗比重不足2%,而其他市区徐州市高达58.3%,最低的淮安市也占近7%。

2.3名牌战略有待强化除园区企业、合作社等创建的品牌,专业镇、街、村等创建的区域品牌较少,名牌西甜瓜产品更少,产品的知名度不高,原产地保护处于空白,与省内其他市、县如盐城东台等地相比有较大差距。如东台“佳蜜”西瓜获不仅获得绿色商品使用证书,还获得国家商标局颁发的商标注册证。东台西瓜获得国家名牌农产品称号,产品远销至上海、南京、福州、厦门、长沙、成都、南昌等大中城市,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

2.4产业化有待提升南京市西甜瓜产地的经济合作组织发展速度较缓慢,经济合作组织极少,西甜瓜产销绝大多数仍以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方式为主,西瓜销售以马路市场为主,超市、网络销售约占5%。

3发展思路与对策

3.1总体思路围绕南京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总体目标和南京现代农业“1115”发展规划,以加快推进南京西甜瓜产业提档升级为抓手,以提高西甜瓜产业化水平和综合效益为核心,以立足科技先导、实施品牌战略、健全支撑体系为重点,通过发挥区域优势、夯实产业基础、培育特色品牌、强化综合保障,积极引导西甜瓜产业向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品牌化销售方向发展,加快推进南京西甜瓜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新贡献,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打造新亮点。

3.2发展对策

3.2.1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一是大力加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结合实施全市现代农业“1115”规划,突出规划引领,发挥区域优势,优化区域布局,按照园艺作物标准园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加强西甜瓜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现代西甜瓜产业园区。二是着力提升设施栽培装备水平。首先,要大力发展改善西甜瓜生产环境的设施装备,以提高产量和质量为目标,重点推广应用标准钢架设施构型、新型覆盖材料,示范应用智能型温、光、水、肥、气等环境调控设备以及物联网应用等,提高西甜瓜设施栽培的智能化水平;其次,要重点示范推广提高西甜瓜生产效率的设施装备,包括工厂化育苗机械、定植机械、自动灌溉、耕作机械、植保机械等装备,温室供暖、补光、补施CO2等节能型农业装备。三是加快创建西甜瓜生产标准园。以现代农业园区为依托,从西甜瓜生产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加强生产技术的集成应用,做到“六个百分百”,即100%生产资料统购统供、100%种苗统育统供、100%病虫害统防统治、100%产品商品化处理、100%品牌化销售、100%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实现西甜瓜生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以标准园建设带动全市西甜瓜标准化生产水平的提升。

3.2.2提升产业科技含量一是大力开展“三新”推广应用。以继续实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大更新工程为抓手,以西甜瓜产业园区为载体,发挥南京农业科技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成果优势,大力推广应用优质高产抗病西甜瓜新品种,大力集成应用西甜瓜设施栽培的新技术,大力示范应用西甜瓜优质高效栽培新模式,不断提高科技对西甜瓜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二是大力开展技术协作攻关,协作开展适合设施栽培的优质多抗瓜类新品种选育,工厂化、集约化育苗技术如种子促萌引发技术及壮苗促控技术研究,砧木品种、工厂化育苗专用基质多元化研制、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南方精品哈密瓜栽培技术研究,西甜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等。

3.2.3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一是推进西甜瓜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分散农户向规模经营大户集中,分散生产向产区规模生产集中,由技术薄弱农户向技术力量强、标准化执行力度强的职业农民集中,实现西甜瓜适度规模经营,在资金的信贷、土地租金、选用耕地质量检测、种苗的补贴、城市销售绿色通道、城市销售摊点设立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扶持。二是提升西甜瓜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大力发展西甜瓜生产营销合作组织,扶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培育西甜瓜产业职业农民,增强农民自主创业能力,提高生产者组织化程度,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西甜瓜生产和经营主体。

3.2.4实施名牌发展战略一是要筑牢产业基础。以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证为抓手,不断提高西甜瓜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和标准化推广应用水平,不断强化西甜瓜生产主体的品牌培育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从而推进提高西甜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商品化水平,为实施名牌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要做响区域品牌。积极引导和鼓励西甜瓜生产主体联合(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注册区域集体商标,实施子母商标发展战略,按照“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包装标识、统一质量标准、统一产品品牌”“五统一”的要求,大力推进西甜瓜生产的区域化布局、组织化生产、标准化栽培、品牌化营销,发挥区域优势,彰显区域特色,实现优质优价,不断提升西甜瓜区域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和公信力,

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第5篇

为了进一步提高全区农业组织化、产业化、专业化水平,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做精、做优、做强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计划用三年时间在全区实施农业“工程”。具体实施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为适应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培育扶持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创业型专业农民,使其成为农业发展和农业新技术应用的主体;培育扶持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努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培育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营销和农业旅游开发龙头企业,并培育形成一些有相当影响力的农业品牌,以增强产业集聚能力和竞争力,促进农业组织化、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

二、工作目标

一是培育扶持1000名新型专业农民;二是培育扶持1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三是培育扶持30家农产品加工、营销和农业旅游开发龙头企业;四是培育打造5个市级以上知名农业品牌(商标)。

三、主要措施

(一)以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抓手,培育扶持新型专业农民。

1、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和“规范化、职业化、专业化、标准化”的要求,建立并完善农民培训体系,整合培训资源,扩大培训规模,丰富培训形式,提升培训内涵,提高培训质量。重点利用区农业学校、现代远程教育等培训基地,对农民广泛开展专业基础和实用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引导广大农民更新思维理念,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各类新型专业农民,鼓励并扶持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营销、农业加工和农业服务业,积极创办合作农场、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

2、全区每年计划培育扶持新型专业农民300-400名,三年内培育扶持新型专业农民1000名以上。对从事规模经营的新型专业农民,可优先获得政府强农惠农政策、优先获得免费培训、优先获得规模经营权、优先获得农业部门“科技入户”指导和定点式、定位式跟踪服务。对优秀新型专业农民予以表彰、奖励。

3、努力培育专业农民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人,积极挖掘乡土文化,发展现代文化,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农民改变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积极进取、勤劳致富。加强对农民的民主、法制、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培训,用新思想、新观念武装头脑。

(二)以加快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的发展为目标,培育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

1、在发展方向和形式上,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切实增强合作社的生命力,进一步促进主导产业区域化布局和适度规模经营,并坚持参与兴办主体多元化。通过村级组织和村组干部组织创办;从事优势产业的专业大户、农村能人牵头创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领创办;结合农村综合改革,引导技术人员参与创办等形式,充分发挥各专业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技术、资金、网络优势,扶持农民创办专业合作社,增加农民收入。

2、在合作层次上,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开展单项或多项合作;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社开展一体化经营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积极引导同一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组成联合社,实行跨区域、集团式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要充分发挥农村能人带动作用,积极吸纳各种人才。鼓励科研人员和农技推广人员通过技术入股、投资参股、挂职指导等形式参加合作社,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

3、在内部管理上,农业部门要加强指导,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规范化建设,并作为合作社享受政策扶持的重要条件。积极引导、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农村专业协会向合作社转型,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逐步实现产权明晰化、管理民主化、财务规范化、服务优质化、经营效益化的目标。

4、全区计划花三年时间重点培育扶持100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品牌建设、社员培训、标准化生产、信贷扶持、销售渠道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对新组建的、吸纳成员在15人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工商登记注册和农业部门验收确认后,给予一次性补助2万元。对经营业绩良好、管理比较规范、带动农民共同致富的合作社,要安排资金进行项目扶持。

(三)以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为重点,培育扶持农产品加工、营销和农业旅游开发龙头企业。

1、多途径多元化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一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内外起点高、上规模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利用其先进的农产品贮运、保鲜、加工、包装新技术,实行原料生产基地化、区域化,使之成为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二要培育壮大现有龙头企业,使其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关联度大、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三要整合资源兴办龙头企业。充分发挥我区工业经济特别是各镇(工业区)的工业优势,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各镇(工业区)实现二次创业的重要内容,创办独资、合资、合作等各种类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经营模式和管理机制,引导、培育成为“产前、产中、产后整体经营,多种经营主体利益均沾”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积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区、镇财政部门应积极安排专项资金,为龙头企业在品牌创建、质量认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和基地建设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金融部门要积极为龙头企业提供农业贷款;区农业贷款信用担保中心要充分发挥作用,为农业生产解决资金困难;并探索用土地经营权和多年生作物为抵押的方式,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市级农业产业化项目优先向农业龙头企业倾斜;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农业基地及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合作,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分配机制。”

3、全区每年计划培育扶持农业加工、营销企业和农业旅游开发龙头企业-10个。对开拓我区农民致富途径成绩显著的龙头企业予以表彰、奖励。对新引进的注册资本在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科研、精深加工农业龙头企业,五年内按其实现的增加值、营业收入所形成的区地方财力部分给予45%的奖励;对新引进的其他农业企业,五年内按其实现的增加值、营业收入所形成的区地方财力部分给予35%的奖励;对区内新认定的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五年内按其实现的增加值、营业收入所形成的区地方财力部分给予45%的奖励。

(四)以促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生产为核心,培育打造知名农业品牌。

1、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夯实农业品牌化基础。突出抓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推广体系建设。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开展全程质量控制。

2、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农业品牌经营主体。培育扶持银龙蔬菜、皇母蟠桃、阿强羊肉等为代表的主体品牌,并加强品牌宣传、维护和推广,提高我区农产品的信誉度和知名度。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企业与农民之间建立更加稳定的产销合同和服务契约,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转。

3、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提高品牌农产品质量。鼓励支持农产品商标注册,促进农产品品牌上市。增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纪人、农户等生产经营主体的商标意识。要特别注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特色农产品的商标注册工作。

4、全区花三年时间,计划培育打造市级以上知名农业品牌(商标)5个。对新获得部级品牌称号的企业,从获得品牌称号起,以认定年为基期,五年内对其每年的增加值、营业收入与基期相比实现的增量部分形成的区地方财力奖励45%;对新获得市级品牌称号的企业,从获得品牌称号起,以认定年为基期,五年内对其每年的增加值、营业收入与基期相比实现的增量部分形成的区地方财力奖励35%。对获得市以上的知名农业品牌或商标(如国家驰名商标、上海市著名产品、上海市名牌产品等),除给予一次性奖励外,在全区大力宣传。

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第6篇

一、进一步加强对创品夺牌工作的认识

品牌体现了企业实力、信誉、竞争力。但我县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品大多为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创品夺牌基础薄弱,创品夺牌工作仍处于低水平状况,制约了我县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强创品夺牌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我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创品夺牌工作的重要性,牢固树立抓品牌就是抓质量,抓品牌就是抓效益,抓品牌就是抓市场,抓品牌就是抓科技,抓品牌就是抓发展的观念,进一步增强创品夺牌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提高我县创品夺牌工作的水平。

二、明确创品夺牌的工作思路、目标及重点

(一)创品夺牌工作思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科技为先导、质量为核心、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创品夺牌工作,增强全社会创品夺牌意识,集中力量保护、培育、扶持和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和优势产业集群,推动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创品夺牌工作目标

1、工业产品质量。到2013年,全县主要工业产品等级品率达到90%以上。规模工业企业主导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采标率达80%以上;50%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按照ISO9000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30%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十一五”期间,力争新创中国驰名商标1件、著名商标4件、州名牌产品7个。新培植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2个。

2、农产品质量。建立健全大宗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实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农产品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新创1个无公害农产品、1个绿色食品、1个有机食品,创1个部级和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烟叶、特色水果、蔬菜等标准化栽培面积达70%以上。

3、工程质量。到2013年,竣工交付使用工程质量100%达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90%以上,优良工程率达30%以上,其中大中型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一次验收合格率达95%以上,工程优良率达35%以上,争创2个省优工程。

4、服务质量。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物流、宾馆旅游、医疗卫生、金融保险等服务业服务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要求。争创3A景区(点)3个、4A景区(点)1个,三星级宾馆2家、四星级宾馆1家。

(三)创品夺牌工作重点

1、突出发展工业品牌。以矿产品、烟酒食品、医药、化工和建筑建材等五大优势产业为重点,以一批骨干企业为依托,重点培育四氧化三锰、钼铵酸、水泥、复混肥等产品为省、州名牌名标产品。

2、大力发展农产品品牌。以优质水果、特色经作、畜牧水产和粮作等四大特色产业为重点,以规模基地建设为依托,重点培育猛洞河椪柑、溪州牌莓茶、松柏大米、猕猴桃等农产品。

3、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以打造“神秘湘西游”品牌为重点,以厚重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奇特的山水风光为依托,重点培育猛洞河土家历史文化生态游为部级旅游品牌。

4、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品牌。以特色餐饮、宾馆、超市、房地产、医疗、教育等为重点,培育一批服务精品项目和服务品牌。

三、进一步强化创品夺牌工作措施

(一)认真制定创品夺牌工作规划

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十一五”规划,结合发展民营经济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结合推进“三化”进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学制定创品夺牌规划,分阶段、有重点、有步骤推进创品夺牌工作,对列入规划的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做好规划指导、协调服务和培育工作。

(二)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和现有基础,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产业集中,重点抓好矿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水果、畜牧水产、特色经作、中药材、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加大对优势企业的扶持力度,打造名优产品和强势企业,形成一批在全国、全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知名品牌和高端产品。“十一五”期间力争培育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5户以上。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鼓励企业增加技术研发资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品牌产品的技术含量。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要优先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加工等产业,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采取优惠政策,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等领域所急需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为创品夺牌提供智力支持。

(四)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企业是创品夺牌的主体。积极倡导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引导、鼓励企业建立健全产品质量体系、标准化管理体系、计量检测体系和质量信用体系。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生产优质、高产、无公害农产品。鼓励、引导企业制定地方质量标准,强化以质量为核心的品牌发展战略,积极实施品牌经营战略,不断提升品牌竞争力。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对取得名牌名标产品的企业和列入全县创品夺牌工作规划的企业,在工业发展、湘西地区开发、技改贷款贴息、西部促进发展、高新技术引导等资金上予以倾斜。对名牌名标产品,同等条件下,政府采购同类产品时优先。对实施创品夺牌的项目,县政务服务中心给予“绿色通道”,提供优先服务。把品牌产品列入重点保护目录,帮助企业开展打假行动。

(六)名牌名标产品奖励政策

当年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一次性奖励50万元。当年获得地理标志产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部级质量免检产品和国家“5A”级景区(点)及五星级宾馆的,一次性奖励20万元。当年被国家认定的国家重点新产品、有机食品和国家“4A”级景区(点)及四星级宾馆的,一次性奖励10万元。当年被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绿色食品的,一次性奖励5万元。当年获得州名牌产品的,一次性奖励1万元。奖金由企业和参与该项产品、商标或项目申报的相关职能部门共同享受,其分成比例为企业享受60%,相关职能部门享受40%。

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第7篇

发展品牌农业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是优化农业结构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为加快我市品牌农业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水平和竞争力为核心,坚持“企业为主、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的方针,充分发挥我市名特优农产品的产业优势、区域优势和特色优势,牢固树立质量观念和品牌意识,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支持做大做强名牌农产品,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业支撑。

二、工作目标

“***”品牌农业建设的目标是:到2010年,全市各类农业企业上市农产品商标注册率达90%以上,新增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40个以上,实现全国驰名商标零的突破,新完成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定100个,在粮、猪、禽、烟、草、茶等六大主导产业中形成1—2个区域性优势农产品大品牌,培育出一批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竞争实力强的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

三、工作重点

发展品牌农业,培育农产品品牌,应从创建品牌、保护品牌、发展品牌三个层次上下功夫,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树立农产品品牌意识,科学制定品牌农业发展规划。各级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把培育农产品品牌、发展品牌农业作为推进我市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产品升级换代,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条重要途径,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首先要依托我市已规划的19条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科学制定本地的品牌农业发展规划,围绕优势产业,开发知名品牌,推进形成区域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生产基地,形成几乡一品或一县几品的产业带;其次是对本地具有市场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优势特色农产品进行商标注册、原产地认定,并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尽快实现规模化生产,把品牌农业做强做大。当前要以优质稻、优质猪、优质禽、优质烟叶、优质茶叶、优质瓜果等农产品为突破口,形成创品牌、树品牌的良好氛围,逐步发展形成“一地一品、一品一产业、一产业致富一方”的新格局。

(二)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全面开展优势特色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调查工作,加快建立优势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实行标准化生产与管理,并逐步扩大规模,建设名牌农产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制定产品生产技术标准或操作规程,实行标准化生产,努力做到建设好一个基地,创建出一个品牌。我市将重点抓好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发挥其在发展品牌农业中的示范带动作用。突出抓好衡阳、衡南、耒阳、衡东、常宁、祁东等商品粮基地和90个乡镇的高档优质稻基地建设;重点抓好以322国道和107国道为轴线,年出栏300万头的优质生猪产业带,以衡南、衡阳、耒阳、衡东、衡山为重点的优质家禽产业带,力争全市出栏生猪1200万头,出笼家禽过亿羽。进一步抓好衡南、耒阳、常宁、祁东等地的优质烟产业带,衡山、祁东、衡阳、常宁等地的席草、龙须草产业带,发展优质烟20万亩,席草18万亩,龙须草10万亩。到2010年我市基本实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主要农产品基本实行标准化生产。

(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安全监管和安全认证。继续完善农产品和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建设,推进7县市和南岳区的检测站建设,抓好各县市区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与各乡镇农贸市场的检测站建设,建立三级质量监测网络。全面加强对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农产品生产过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验监测和执法监督,确保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全过程质量安全得到有效监控。加大无公害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实施力度,实行名牌农产品生产经营的规范化、科学化和规模化。指导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和加工,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和灌溉、养殖用水,积极推行先进的动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工作,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步伐,严格执行证书管理和标识管理制度,逐步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和可追溯制度。努力创建名牌农产品,积极推进品牌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各地要广泛宣传和组织发动有条件的生产单位申报湖南名牌产品和优质产品认定,争取用5年时间培育出一批享誉省内外的名牌、优质产品。

(四)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品牌建设的重要主体。优势品牌的形成,有赖于一批龙头企业的崛起和带动。各地要不断加大对农业生产、经营的指导和引导力度,积极培育一批从事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我市要继续贯彻落实衡政发[20*]12号文件精神,集中涉农资金,重点扶持粮食、生猪、家禽、席草、油类、林产品等产业加工龙头企业,不断扩张企业规模,形成一批大的集团,增强企业的辐射和带动能力。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期间,全市建设各类专业合作组织1000个,充分发挥这些协会在带领农民发展生产、创建品牌、搞活流通中的积极作用,加快提高我市农业生产的组织化、企业化程度。大力引进国内外企业进行农业综合开发,特别是要积极引进国家和省级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责任,优化招商引资环境,鼓励外资依托我市的粮食、生猪、家禽、蔬菜等大宗优质农产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实现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增效,争取用5年时间培育出一批在全国都叫得响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大户和农产品生产出口创汇大户等农业品牌龙头企业。

(五)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努力提高农产品品质和效益。各地要进一步推进“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加快建设和巩固优质稻育种基地、优质苗木基地、良种家禽和鱼苗繁育基地,突出抓好农业示范园、市种畜场、市中心苗圃、农科所等优质种子种苗基地建设,逐步形成育、繁、推一体化的种苗产业体系。积极实施“优质种苗”工程,大力推广超级稻、杂交猪、名贵鱼等良种,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大力推广和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先进种养技术、信息技术和贮藏加工技术,推进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核心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引导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成立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提高名牌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重视提高农业企业家、农业科技人员、农民的整体素质。优化和整合农业科技力量,鼓励科研组织和农技人员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参与品牌经营。组织科技人才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创新,重点研究和攻克动物品种选育、农产品深度加工等技术难关,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六)加强农产品品牌保护,搞好国内外市场营销。各级工商部门要依照《商标法》,为优势特色农产品办理商标注册,创造出自己的品牌,加快实行传统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政策。按照《农业法》的要求,建立和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依法保护产品品牌。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衡阳西园农产品市场、祁东果蔬市场、衡东城关农贸市场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改造升级,在重点乡镇发展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农贸市场,形成以批发市场为主体、以乡镇集贸市场为依托、以省内外农产品大市场为窗口的农产品销售网络。积极扶持绿色农产品配送中心等现代物流业发展,广泛运用现代配送体系、电子商务等方式,增强农产品市场在品牌建设中的作用。同时,大力推进品牌营销,科学制定有效的品牌战略,强化品牌创意和营销策划。深入挖掘衡阳丰厚的文化底蕴,开发农业的生态、生活和文化功能,以“特”扬名,以“土”取胜。充分利用省农博会、西洽会、珠洽会等国内外农业展示展销平台和网络、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和推介农产品品牌,扩大品牌影响,促进产品销售,努力提高市场份额,扩大农产品出口。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发展品牌农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事关我市农业的持续发展和农民的稳定增收。各级政府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制定工作方案,成立工作机构,把发展品牌农业纳入重要工作日程。成立品牌农业建设领导小组,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市农办、市财政局、市工商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水产局、市环保局等为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市农办。

(二)强化责任,完善机制。发展品牌农业是新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完善工作机制,科学规范品牌经营,充分调动企业和生产经营者创建农业品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业绩突出的地方、单位和个人,要及时给予表彰奖励。

(三)落实政策,加大投入。各级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在财政上予以支持,加快制定、完善和落实扶持品牌农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切实加大对发展品牌农业的投入,每年安排一定的财政预算资金作为实施品牌农业发展战略的专项资金。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ISO9001、ISO1400等质量或环保认证、QS等市场准入认证、标准化体系建设等给予财政补贴;对获得省以上著名商标或品牌产品的企业给予奖励;鼓励生产企业创建品牌,扩大品牌影响和市场占有率,凡参加政府组织的省以上展销、展览活动及在公开媒体上进行企业或产品形象宣传适当给予财政补贴。

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第8篇

品牌农业的五大特点

品牌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没有农业自主品牌建设,就没有强大的现代农业。发展品牌农业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引导农业生产要素向品牌产品优化配置,全面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品牌农业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品牌农业是由农业科技、消费需求、农业资源禀赋和地理文化等因素共同铸就的,部分区域公共品牌具有显著公共品特性。

第二,品牌农业形成与发展有其自身特点和规律,与工业品牌不同,受制于地理环境、气候干湿、日光温差、人文环境等影响,部分地理标志产品还受制于产能规模。

第三,农产品本身具有周期性、地域性以及品种更新换代等特点,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消费者需求并不一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农产品品牌内涵也是与时俱进的。

第四,农产品品牌生产科技含量不高,易学易仿,受市场供需影响较大,一旦出现质量等问题,品牌保护难。

第五,品牌能够带来农产品的溢价。通过打造优势品牌农业,以品牌保质量,向品牌要效益。

我国品牌农业发展成效与问题

经过多年培育,我国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特、新产品品牌,对拉动地方农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品牌农业发展速度持续加快。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推进品牌建设,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对推进品牌农业积极性都很高,先后开展了园艺作物“三品”提升行动,打造“一村一品”试点,初步形成了以标准化生产和质量认证为基础、以产销促进和品牌推介为抓手的品牌农业工作机制。

品牌农业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国农产品很早就进入国际市场,近年来以品牌化的方式拓展“出海”之路。

品牌建设带动产品提质、农民增收。据调查,消费者对“三品一标”的综合认知度已超过80%。2015年,我国绿色食品产品国内年销售额为4383.2亿元,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超过10亿元。

随着农产品管理部门和生产经营者品牌意识不断增强,我国品牌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对品牌农业存在认识误区。一些地方行政部门和市场经营主体对品牌建设存在认识误区,认为有商标就是品牌,混淆了品牌和商标的区别。而且“重生产,轻品牌”的现象比较普遍,打造品牌的意识不强,缺乏对品牌内涵的认识、对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文化挖掘。

对农产品品牌定位不清。虽然我国农产品注册商标众多,但真正在消费者心中有影响力的品牌并不多,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我国农产品品牌定位模糊,同质化现象突出,常常出现“一品多牌”和品牌内涵单薄等。

品牌农业市场竞争力不强。由于农产品品牌建设起步晚、基础差,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品牌较少,除了极少知名品牌外,多数品牌影响力还仅停留在局部地域,跨省跨区域的品牌不多,国际上的知名品牌就更少了。

区域公用品牌重申报轻监管。各地对申报、推广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地方特色产业、提升地方形象产业比较重视,但对于区域公用品牌的授权、监督、管理滞后,相应的监管制度和授权与退出机制还没有普遍建立起来,出现了区域公用品牌“泛用”和未授权生产经营单位“滥用”等问题,严重影响我国区域公用品牌的发展。

品牌农业地区发展不平衡。农产品的生产对自然条件有较强的依附性,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的地理条件、气候差异较大,对各地区的农产品品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程度、认识水平不一,致使各地的品牌化发展很不平衡。

发展品牌农业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要处理好农产品品牌与农产品商标的关系。打造农产品品牌,需要对农产品属区的自然资源、历史人文进行挖掘,依托农产品品质认证、地理标识和区域公共品牌提升品牌价值。而农产品商标只是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部分内容。

要处理好农产品品牌与营销体系建设的关系。营销体系是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消费者通过营销体系来了解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而产品生产者需通过营销体系推销、宣传产品的特点和优势。

要处理好农产品品牌与生产成本的关系。发展品牌农业必将带来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上升,如果产品提价带来销量下滑甚至企业效益下降,则品牌就难以持续发展。

要促进好农产品品牌与监管的关系。农产品品牌与工业品牌不同,政府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政府需推动农产品差异化发展,加强农产品归属管理,强化对农产品品牌推介、评选、推优等活动,鼓励农业企业做好质量、做大品牌。开展农产品品牌征集、审核推荐、品牌评价,以及品牌培育和保护制度。第二,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第三,加快农产品品牌诚信体系建设,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和品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引导、鼓励、支持品牌经营主体自觉维护品牌的形象,依法进行品牌经营。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树立国际知名农产品品牌需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挖掘区域资源优势,树立区域品牌;二是严格质量管理,赢得市场信誉;三是加大科技投入,提升品牌质量;四是做好市场营销,推介知名品牌;五是强化政府扶持,供给配套措施。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发展品牌农业,需要从政策上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第一,立足资源优势,搞好品牌r业规划。围绕区域优势主导品种和产业,制定品牌农业发展规划。挖掘和整合农业优势资源,大力培育区域公用品牌,特别是要在优势产区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优势农产品知名品牌。

第二,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强化全程质量监管。质量是品牌的生命,标准化是品牌化的基础。各地农业主管部门应围绕主导产业的发展,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做到有标可依,有标必依;围绕打造名牌,组织标准化生产技术和管理措施进行示范推广,强化全程质量控制。

第三,扶持龙头企业,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加强引导,鼓励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品牌农业建设。培育一批懂得农产品品牌和品牌经营的企业家,以及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扶持或引进一批具有开发、加工及市场开拓能力的龙头企业,对当地特色农业进行深度开发,并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打造品牌农业的利益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