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0 18:10:21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第1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新农村建设;普者黑;乡村旅游;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9-0076-03

目前,关于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已经成熟,但大多数的研究都从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与模式、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及实现途径等层面展开,从金融危机角度谈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研究成果甚少,在金融危机下新农村建设将遇到什么阻力,依托旅游业又如何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这是危机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就对此问题以普者黑乡村旅游为例,详细分析了普者黑乡村旅游在危机背景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望能为业界关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使乡村旅游能够持续发展,以此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一、乡村旅游在国内外的产生与发展

国外的乡村旅游源于法国,然后在欧洲兴起并繁荣起来。德国、意大利、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乡村旅游活动,且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应。

我国的乡村旅游在20世纪就有了发展。2006年9月5日,由国家旅游局,世界旅游组织,世界银行和贵州人民政府联合主办,贵州省旅游局承办的“2006年乡村旅游国际论坛”在贵州贵阳花溪开幕。许多国内外著名专家都参加了此次论坛,展开了以“乡村旅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为主题的论坛,旨在探讨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影响,剖析政府为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和战略、政策支持等。研究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和农村经济组织结构创新等前沿理论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就要求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而发展乡村旅游就是途径之一。

二、危机背景下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挑战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等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众所周知,2008年末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从华尔街到全世界,从金融界到实体经济,各国政府都在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那么我国经济和企业都将受到挑战。

旅游业依托性、关联性、综合性强,遭受各种挑战性影响在所难免。普者黑景区就是乡村旅游的一种,位于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境内,发展到现在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然而在危机到来之际,普者黑乡村旅游也将迎来发展困境。

(一)基础设施在危机背景下更加难以完善,融资问题更是雪上加霜,以旅促农战略受阻

经济危机的到来使经济放缓,经营者希望能够通过各种方式聚集相应的资金,改善普者黑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笔者在2009年1月进行了为期5天的田野调查,发现当地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食品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防尘防蝇、消毒保洁设施不健全,农家乐从业人员大都没有办理《健康证》。鉴于普者黑景区淡旺季分明,所以淡季娱乐设施闲置不用,参与程度较高的普者黑村和仙人洞村,没有质量稍好的医疗机构,没有网络等。上述问题的出现,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融资的概率相对比较高,然而,在危机背景下投资者信心大减,融资问题更是举步维艰。原因有三:

1.普者黑景区知名度不高,缺乏品牌优势,淡旺季分明,游客接待量不稳定,旅游业本身所具有的较大弹性消费等问题的存在,使投资者感觉到投资回报在危机背景下显得遥不可及,严重挫伤投资者的投资主动性和积极性。

2.经济危机的到来使中国股市陷入严重熊市,首先打倒的就是中产阶级,这一阶层的投资者在这样的背景下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3.景区农村普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特别是缺乏用于发展生产的资金,农村金融网络不完善,农民融资渠道较少。普者黑乡村旅游发展受到限制,直接影响到当地社区居民的经济收入,生活富裕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二)景区经营资金短缺,运营代价大

在危机背景下,人们对国家经济缺乏足够的信心,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市场也显得疲软不堪。刚刚结束的两会为了刺激旅游经济的发展,关于恢复“五一”长假和《中国公民休闲纲要》都在整理讨论阶段,具体实施方案还没有定性,暂且不考虑其结果如何,既然有这种提法,就说明旅游消费市场前景不容乐观,旅游景区的经营收入主要来自旅游消费。缺乏足够的旅游收入,旅游景区的经营陷入困境,立志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繁荣农村经济的普者黑景区,由于危机的影响,对员工的培训进度放缓,对仙人洞村生活污水处理规划的实施可能化为泡影。一年一度的环境评估以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苦于缺乏资金而不能开工。

(三)危机的到来加剧了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不和谐

在普者黑旅游区,只有仙人洞村位于景区内,从中受益匪浅,而普者黑村离景区较远,为了开发景区,占用了普者黑村大量农田,但是村民从中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普者黑村没有从中受益的村民抱怨颇多。据统计,普者黑村现有农户901户,农家乐开办户占总户数的2%,仙人洞村现有农户183户,农家乐开办户占总户数的27%。这说明普者黑旅游景区的开发范围与新农村建设结合不够紧密,对振兴农村经济的贡献有限,生产不能发展,生活不能富裕加剧了不和谐因素的存在。

危机的到来使经营者面临巨大的阻力,为了振兴景区的旅游经济,他们会不择手段迎合旅游者的需求,千方百计设计出让旅游者满足的旅游体验,在已经损害了部分村民利益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侵犯他们的生存空间,加剧了不和谐因素的存在,这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极不一致,所以,如何在景区开发中合理安排农民利益,结合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民参与旅游经济的结构,成为旅游开发必须加强研究并推广有益经验的重要领域。

三、危机背景下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发展机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是基础,社会和谐是灵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有要有支柱产业的带动[7]。普者黑旅游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一部分农村居民率先富裕起来,然而在农村经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同时,普者黑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关心和帮助。危机的到来像一把双刃剑,既给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挑战,又给带来了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

(一)普者黑乡村旅游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有坚实的基础

从开办者来看,据调查截至2008年1月,普者黑景区农家乐已经发展的奥72户,其中:普者黑村22户,仙人洞村50户;从服务方式来看,以经营无公害蔬菜为主,同时经营清汤鱼、“腊猪脚”“老八碗”等特色饮食,附带提供麻将、扑克等娱乐工具,大部分农户还开办了住宿服务;从经营收益来讲,农家乐开办户年收入在5000~30000元不等;从接待能力来看,各项数据均呈上升趋势。如下图所示:

注:以上数据资料均来自丘北县旅游局,其中总投资、总收入、纯收入和所缴税金单位为万元。

(二)普者黑旅游景区社区居民都对发展旅游充满了信心,为“以旅促农”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思想保证

普者黑旅游景区位于文山州丘北县境内,距离昆明287公里,远离昆明市区,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程度比较小,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周边县城区域,所以在危机背景下该景区的客流量相对比较稳定,笔者通过几天的田野调查发现,景区社区居民都很乐意旅游者的到来,也很有信心去接待旅游者。刚刚结束的两会,在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贯穿始终的就是要坚定信心,信心是生产力,信心是思想动力,信心是精神支柱,信心蕴含着奋进的力量。有了战胜挑战的坚定信心,就能够处变不惊、沉着冷静地拿出对策,就能够凝聚力量、踏踏实实地做好工作,就能够战胜金融危机带来的暂时困难,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所以,纯朴的草根思想在危机背景下显得难能可贵,为普者黑乡村旅游的发展,为旅游带动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危机中的思想法宝。

(三)危机也是转机

魏小安说,即便遭遇经济危机,中国中等收入的家庭依然有足够金钱外出旅游,也正是由于经济放缓,人们通过旅游缓解压力、享受闲暇的愿望将更加强烈。所以旅游经济在危急中仍然有繁荣复兴的可能。中国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是主动、迅速、全面的。加上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基础条件明显好于以往,有利于产生应对金融危机的明显成效。如正在修订的《公民休闲纲要》就说明政策方面因素会促使人们为了缓解压力而外出旅游休闲。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小安认为,就我国而言,政府已明确投资几十亿资金发展旅游业的策略,加之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内旅游企业和景区的融资建设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因此这一时期可成为产业调整升级的良好契机。

所以,在危机到来的时候,各方面都在群策群力,为应付危机做好了各种准备,在危机中寻找希望,谋求形势的好转。如果普者黑乡村旅游在政策带动下能够蓬勃发展,那么也就意味着该区域新农村建设迈出了建设性的一步。

四、结语

总之,危机的到来给普者黑乡村旅游的发展既带来了挑战,又带来了机遇,为了普者黑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及早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在危机中必须树立信心,经营部门做好各项服务工作,环保部门做好环境影响评估,建设部门做好规划,卫生防疫部门做好监管,税务部门和公安部门做好缴税和安全工作,在政府协助下完成融资问题和环保问题,争取在危机中寻找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孙冬玲,张黎,舒伯阳.乡村旅游与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报,2007,8(4).

[2]罗明义.发展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经济问题探索,2006,(10).

[3]李庆雷,马继刚,杨帆.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及实现途径[J].农村展望,2007,(10).

[4]张飞,郁玉冰.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关系初探[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3).

[5]王飞.西部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

[6]丘北县旅游局.普者黑景区农家乐经营情况调查报告[R].2008-01-18.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第2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土地管理;问题;举措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强加强土地管理十分必要,这不仅由于三农问题关系着国家农业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同时三农中的土地规划问题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主体。也就是说,三农建设进程下土地管理问题已经成为重点问题,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程步伐的加快,一些亟须迫切解决的问题以逐步凸显,如土地利用不当或受其他外部因素及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问题逐步激化,进而给农民生活带来困扰。由此可见,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土地管理问题直接关乎到农民自身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关系着国家国民服务经济的发展与国家基本建设。

1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土地管理建设进程现状与存在主要问题

1.1 土地征用管理体系机制缺乏约束性、农民基本权益保障明显不足

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发展进程中,农村土地征用问题在当前看来十分普遍,同时征用范畴也未能具体明确,征用范畴较广。尤其是现行征地体系机制中,土地征用的实则所有权已经国家所有,即由农民土地集体所有权转归国家所有,从此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生产工具被逐渐剥夺,进入了以自身劳动力输出的人口就业范畴。虽然农民主体理所应当的收到了一次性土地补偿与后期安置补偿,但是当前看来农民主体的社会保障也明显不足,农民土地被国家征用也就失去了最为基础的物质生活保障。

1.2 农村土地所有权法规条例界定不清

我国关于农村土地所有权的法律条款主要存在于《宪法》、《民法通则》和《土地管理法》等几部重要法律之中。这几部法典都明确规定,“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然而,这些法律中或者只是做出了原则性规定,未明确所有权主体,或虽然做出了较为具体的规定,但却存在多重的权利主体法律界定,造成关于农村土地产权司法实践上的巨大困难。

1.3 土地管理体系制度存在弊端、资源流转与流动规模受限

改变农业经济生产现状,实现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建设,是我国现阶段三农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现行土地征用管理体系机制下,作为土地权力所有者的农民主体所拥有的权益是使用权与收益权,而除此之外的其他权益根本没有直接兑现,其中最为主要的土地处置权根本难以保障。也就是说,农民土地处置权限逐步丧失会使得土地规模流动受限,进而直接导致农民土地占有量不足,影响基本农业生产量。同时,在不能获取有效经济补偿的形势下,不少农户肯定是不愿意放弃自身土地所有权,进而促使形成了土地资源闲置与过度浪费的现象发生。

2 新农建设背景下农村举措

2.1 明确权利主体使之土地所有权能够公正平等

结合我国依法治国战略来看,首要要解决的就是土地征收体系的法律法规内容完善问题,以此才能在实行改革举措的基础上实现成效。也就是说,土地管理问题要结合实际并从长远角度看起;即做到切实维护农民主体的切身权益,就要真正明确土地的所有权受益主体是农民。具体来说,应当重新修订国家土地征收管理相关的法律条例内容,统筹规划土地所有权的概念性问题,以此才能逐步激发更多公平有利的土地权能。如延缓土地承包期限,进一步提升农民主体的土地生产经营观念,避免因公务学等因素所导致的土地承包权脱节问题的发生,即不仅要保证农民土地权益要与国家实现同等公平对待,还要能够认真贯彻与长久坚持土地承包机制相关的惠民政策。

2.2 建立制约体系机制,确保征用土地范畴合理

现行农村土地体系管理机制下,农业用地如果被国家征用一般所实行的模式是“国家征用―政府批租”。而在当前产业化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如果一直沿用这种体系管理模式势必会使得土地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并使得征用的农业土地征用范畴制约职能作用弱化。因此,当前形势下,应当维护土地征用所应具备的公共权益,如果是政府用于国家设施建设及公益事业而必须征用的土地,可以合理设置征用土地范畴及规模,避免或严厉打击非公益性质的征用土地行为发生。也就是说,在满足土地集体所有权益及国家所有权平等地位的基础之上,大范畴的地方土地使用就不再仅仅单纯依赖国家土地,而应当建立明确市场机制,由市场形成宏观调控,从而才能保证土地供需的制衡,真正体现农民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

2.3 转变政府基本管理职能、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首先,对于政策政策的贯彻与土地基本管理职能的发挥,应当着重考虑土地所有制的差别问题,即避免由土地所有制差别引致的土地权益二元机构的形成规模继续壮大。也就是说,必须打破政府垄断土地初级市场的现状,建立统一的土地交易制度和流转市场,同时政府应退出土地经营职能,树立土地管理的“裁判员”角色,转向土地的规划、管理以及市场的监管与调控等,为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创造条件。

结语:

总之,新农村建设背景作用下,三农政策顺利推行势必会提高土地征用管理的执行效率与质量。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三农政策的贯彻与执行需要政府参与、社会参与、广大农民主体等多方群体共同积极参与。为此,我们有必要提高认识,认真研究推动当前形势下的土地管理改革相关的重要内容,从而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执行环境与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周基,程强然,陈伟. 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第3篇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内在要求。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明确强调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1]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就需要努力探求一个有效的契合点,而新型农村社区正可以担负此重任。

一、新型农村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契合点

早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就明确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方法是统筹兼顾”[2],而统筹城乡发展则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所以能否做到科学统筹城乡发展,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还很突出,城乡发展还很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很大,所以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任务还很艰巨。统筹城乡发展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客观上需要一个在农村能够与城镇相沟通的有效契合点,来承载城乡各种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而新型农村社区正好可以担负此重任。

那么,为什么新型农村社区能承担如此重任呢?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方面:

第一,新型农村社区自身所具有的性质决定了其具有这一功效。新型农村社区不同于旧的自然村和行政村,它突破原来的依靠传统维系的社会共同体的界限,经过统一规划和要求,形成了具有新的居住模式、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的现代化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新型农村社区本身就属于城镇的范畴,同时又把更多的居民聚居在一起,所以它就易于同城镇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第二,新型农村社区总量相对较少,分布密度也相对较小,所以它就可以为城市各种资源要素向农村的流动提供可能。全国大约有68万个大大小小的行政村,要把相对集中的城市资源要素覆盖到这些村落,投入是十分庞大的,且效率也会十分低下,而新型农村社区的总量就相对较少,且分布密度小,所以就有利于城市的各种资源要素的覆盖,投入也会较小,效率也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第三,新型农村社区所具有的承载功能决定了其具有这一功效。新型农村社区是基于城镇化的理念所建设起来的,所以它区别于传统的行政村、自然村,具有很强的承载功能。它不仅聚集了更多的居民,而且也使他们拥有了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使它能很好地推动社区与城镇在人口、资源、生产要素等方面进行合理流动,实现各种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进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3]

二、统筹城乡背景下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一次深刻变革

我国在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以后,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业生产方式也进入了以机械化为主的新时期。随着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生产力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内在地要求我们要突破生产力的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正是这样应运而生的。伴随着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大批农民转变了传统的单纯务农的观念,在坚持家庭承包土地的前提下,向合作组织进行转型,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推动着农业从传统的粗放经营的小农模式向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式转型。

(二)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政府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科学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各级政府也加大了对“三农”工作的落实力度,但要把这些政策真正有效地落实到基层,让农民真正受益,必须依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力配合,使政府和社会通过把服务送给农民,从而把建设的主动权交予农民,使社会各种资源不断流向农村,进而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的长效机制。

(三)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社会结构都有很大变化,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加,农村人口在区域间、城乡间的流动性增强,劳动力也在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民主法治意识、参与意识以及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日益增强。如何解决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落后与农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也成为今后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难题。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可以通过开展社区公共服务、社区文化娱乐活动,增强农村的服务功能,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倡导社会互帮互助,推动农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帮”的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

三、统筹城乡背景下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深刻反映了我们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努力满足群众的利益要求,将工作重心放在社区规划、建设模式、资金保障等农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上,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群众可以真正得到实惠。

(二)坚持因地制宜,切实做好整合资源的系统工作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本身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各地农村经济政治发展又不平衡,必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的方针,把政府公共服务、新农村建设、社会力量的投入等有效资源加以科学整合,有序规划,形成一股强大合力,才能确保农村社区的有效建设。

(三)鼓励机制创新,加快健全和完善城乡一体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个新型农村社区功能的实现,离不开健全的城乡一体化机制,要健全并完善这个机制,一方面要通过机制创新,促进和保障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等体制与政策的协调发展,来维护社会公平;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机制创新,发挥城市对农村社区的带动作用和新型农村社区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促使新型农村社区与城市之间形成人口、资金、技术等各种资源的有效流动,使二者能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实现彼此的融合。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第4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消费行为;电子商务

引言

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在全国各地同时启动,全国各地政府、人民都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可喜的成就。在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区域,农村基层管理自治组织得到发展与规范化;由单纯的农业发展走向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第二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得到飞速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村的房屋面貌由旧的土坯房变换为小楼房等,这些无不都与农民的消费行为产生必然的联系,慢慢影响着农民的消费行为。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指出,在基本的生产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人民会向提出更高层次的需求。

农民消费行为变化的现状分析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自来水的问题得到解决,公路的修建,路面的硬化,交通工具的日益普及,摩托车、小汽车日益改变着农民的出行方式;农村娱乐设施的兴建改变了农民的娱乐方式,广场,健身器材慢慢影响农民的消费理念。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群体的农民显示出不同消费行为,呈现以下特征:

一、不合理的投资理念,盲目的跟风消费。由于政府的制度变革,放开了土地的管理,比如宅基地的控制。允许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域内的农民可以寻找其他地块,比如耕地,草地等修建房屋。在基于零成本的利益驱动下,交通不便,房屋破旧的农民开始在交通便利的道路两旁,十字路口旁、广场旁,修建房屋。农民在考虑到城市房价以及子女未来生存的压力下,把修建的房屋当做长远的投资,往往修建的房子远远大于实际所需的房子,一个现今五口人的家庭修建的房子可以达到四百平米的房屋,由于受收入条件的影响,时常向银行等金融机构高额利息贷款,加大了家庭的负担。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有些农民跟风消费,有些农民为了所谓的“面子”修建房屋,常年在家,浪费宝贵的劳动力创造财富的资源,结果房屋修建后又常年在外,导致房屋的居住意义实际不大。

二、由单纯的银行储蓄向银行贷款和储蓄方向发展。由于农村是一个广大的消费市场,消费潜力巨大,国家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始放宽对农村的信贷政策,基本已经形成了一个能够服务农村、农民的金融体系。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民的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其市场意识不断增强。农民以前的消费方式简单,基本都是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消费,在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消费以后,由于农民的高层消费意识淡薄,农民其余的资金基本都是以储蓄的方式进入银行。目前,农民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消费方式的逐步改变,大多数农民都可以接受贷款,资金充足的农民有的还从事基金,商业保险分红的投资形式。

三、消费行为的庸俗化行为突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的经济收入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由于受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农民更注重物质的享受和感觉,而忽视精神层面的发展以及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甚至有些人的消费行为超越了自己的收入能力。由于受西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农民的消费行为越来越注重所谓的高端、大气和上档次。在各种婚宴活动中,奢华的西式仪式出现在人民面前,铺张、浪费的情况严重,抽的的名烟、名酒。农民纯朴的感情被以金钱为载体的各种行为所异化了。因此,农民的消费行为很大程度上被扭曲了。

四、家电下乡以及电商行业的发展促进农民消费行为的改变。从2011年开始,国家为了拉动国内的需求,针对家电行业采取相关扶持政策。一方面针对家电行业的企业采取相关优惠政策,另一方面,针对消费群体给以补贴政策,尤其是农村的消费市场。同时,家电产品是农村家庭主要的财产,很多人通过这些财产可以向别人传达其“面子”信息,以显示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再次,由于家电下乡行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前农民的消费行为,农民可以不用亲自把这些产品带回家。在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时代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的通信服务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为首的通信服务商基本上都覆盖了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由此,农民可以通过网络在家里就可以达到购物的目的。但是,电商行业在有点缺点也影响了农民的消费水平,比如物流的发展程度。尽管如此,农民的购买消费行为都在一定程度得到改变。

农民不合理消费行为的策略探讨

正确引导农民处理与金融行业的关系。金融行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了农民的消费水平。但是金融行业针对农民还没有具体的优惠措施,农民承担的银行贷款利率较高,并且贷款的幅度控制在了一定的范围内。农民也应该意识到贷款的风险意识。

政府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等各项扶持政策,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政府应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针对不同区域的农民采取相应的扶持政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发展种植的同时,协调发展林业、畜牧业,比如山区林下经济的效应,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化资源的配置。调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休闲旅游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努力实践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农民树立正确是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教育农民,反对形式主义,享乐主义与极端 个人主义及奢华主义。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从农民的立场看,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坚持党的领导,树立全面发展的观点。增加教育层面的消费,消费理念、消费行为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的情况下,努力向精神层面发展。从企业角度出发,企业应该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积极应该农民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生产适合农村、农民消费的产品;避免过度夸大幅度的广告。从新闻媒体的角度出发,新闻媒体应该引导农民走健康的消费道路。

结论

通过分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消费行为的演变现在,提出了政府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等各项扶持政策,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正确引导农民处理与金融行业的关系;从农民的立场看,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的角度等措施促使农民形成正确的消费行为。(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艺.论农村人情消费 [J].湖南社会科学,2008(5):199

[2]孙凤.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研究[J].统计研究,2001(40),24-30

[3]刘国燕.我国农村消费机构和需求热点变动趋势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4]田学赋.家庭消费结构演变制度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第5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模式;现在;措施

一、城镇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具体来看,首先是新农村建设是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手段,城乡一体化实质内容就是将城市作为核心,全面的体现小城镇的桥梁作用和效果,将农村作为发展的前提条件,将城市作为是发展的舞台,这样才能够更加有助于城乡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和进步。这就是说,城乡一体化必须实现城镇以及农村的整体规划,全面系统的考量城镇建设,只有通过这样的手段才能够更加有利于实现公共资源的科学化分配,进而防止出现过度浪费的情况,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是新农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城镇化公共服务的平等化,由于当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面对各种各样的困境,因此新农村建设才是处理城镇化过程中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平等化的高效方法。因为新农村建设利用集中建房,进而防止出现分散性的过度建设问题,同时利用集中建设基础设施,提供系统的公共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建设费用,让资源进行了科学化的分配。最后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农村政策倾向的重要表现,一直以来国家对于新农村建设非常的重视,制定了大量的可行性政策和措施来改善和促进新农村建设。因此构建以农村为基础的服务提供制度,研究服务于农村居民的方式,这也是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1、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薄弱

我国城市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却仍然比较薄弱。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是以新农保为主,以企业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老年居民养老补贴制度为辅的多层次保障体系,实现了基本保障全覆盖。但这却是低水平的全覆盖,一是农村社保的种类少,项目不全;二是农村社保的实际获益非常有限;三是城乡保障制度不统一,没有建立城乡保证制度统筹制度,尤其是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没有得到妥善安置,导致农民不愿放弃土地成为城镇居民,进而导致农村户籍制度难以进行。

2、基础公共服务稍显落后

我国保守的城乡传统结构导致我国公共服务的供给以及资源分配非常不均,这就使得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落后性。尽管当前我国在财政方面,加强了对于农村不同方面的投入力度,不过这同城市相对比来说,还是稍显劣势。

3、农村土地流转问题

在农村,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和就业的功能,是农民生活与生产的主要来源,土地被农民视为安身立命之本。当前农村土地流转陷入困境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城乡二元化结构导致了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完善,进城农民也没有完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二是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企业经营效益不高,进城农民的收入不稳定;三是土地流转形式单一,信息服务不到位,流转操作不规范,没有形成市场化运行的土地流转机制;四是对于企业和大的承包商而言,由于农业生产投入多,农作物生长周期长,可能会面临不确定的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尤其是偏远地区,很难激起他们土地流转的热情。

4、新农村建设资金不充分

同城市建设相比较而言,新农村建设涵盖的建设方面,就非常的丰富。譬如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等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保障,在资金成本投入方面,虽然官方自身也在新农村社区建设方面投入非常多的资金,不过实际同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所需总量相比较而言,可谓是小巫见大巫。资金的不足,对于新农村建设来说,不但会很难进行其他一些全新的项目,另外对于之前的成果也无法维计。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1、根据地区差异化分步实施农村城镇化建设

我国农村是一个极为复杂、极为不平衡的特殊生活区和特殊劳动群体聚集地,由于受地理条件、人口分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各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应先在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建设农村城镇示范点,取得经验和效果后再进一步推广与实施,将农村城镇化建设与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生活幸福指数等目标结合起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实现农村土地使用权灵活合理流转,集中农村土地资源,逐步形成农业现代化的集团经营模式,促进传统农业向农业特色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方向迈进。

2、强化新农村的规划设计

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注重规划设计,坚持科学规划的原则,首先,必须要改变之前城镇同农村阻隔的规划机制,进而确立城镇同农村的空间规划机制。具体来说可以将县城作为规划单元,全面的考量城乡经济社会不同方面内容,具体制定中心县城到小城镇再到新农村的科学化规划,以此来展现出新农的规划与设计,实施详细的措施和手段,按照制定的程序进行实施。另外就是必须要将新农村的建设归入到城镇规划机制内,这样才能够为城镇化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有相当数量农村土地流转与土地征用,农民赖以生活与生产的土地被流转与征用后,就变成了失地农民。农民失去的不仅仅是土地,还有相应的生产方式与生活保障。解决失地农民问题首先要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其次,建立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最后,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建立定额补助、责任分担、缺口自筹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平衡机制,探索可靠稳定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和有效运营、严格监管的机制,促进社会保险基金平衡。

4、健全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健全的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这是提高新农村生活水平的基础,也是提升构建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因此就需要将新农村的居民需求作为主要内容来抓,在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必须从农村居民的实际情况入手,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另外需要不断强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依据公共服务平等化的需求,强化新农村公共服务机制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建设一个良好和谐的新农村。

5、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资本

对于新农村的建设而言,其发展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资金的不足,因此如果能够有效的解决资金问题,才是维持新农村良好发展的前提条件。这就需要在具体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不但要充分的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还应该有效地借助市场的手,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多元化发展,有效的确保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保障。另外就是充分的利用不同的形式的农业资金,提升资金使用效率,这就需要就对涵盖农业的资金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另外还必须对不同的相关资金进行有效的融合,充分的发挥这些资金的力量,以此来有助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城镇化的背景下,新农村建设还需要有效提高,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要注重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整个农村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浩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农村城镇化:趋势 问题 路径[J]. 今日中国论坛,2013,12:103-105.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第6篇

[关键词] 农业经济管理 新农村建设 机制 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2-0022-02

富源县现代农业发展在我国“十三五”规划以后已经基本确立,它基于地方优势农业产业,分别在粮油、魔芋、畜牧业、渔业、经作产业、农业机械化产业等方面做到了专项规划,基于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力量,为县内农业经济管理规划出以粮食安全为主体、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以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为目标的农业经济管理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了对富源县现代化农业事业推进的有利保障。

1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富源县农业经济管理概述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头等大事。以富源县为例,它就基于地方政府各个部门展开了三农事业,有效推动了农业经营管理模式完善过程,并基于各项惠农政策及保护制度为农业经济管理制定对策,对农业体系、技术设备、农研水平等方面加以调整提升,希望进一步强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抗风险能力,迎合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目标,实现对农业经济管理过程的有效优化。截止到2016年底,富源县全县借助多元化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已经实现了45.48亿元的农林牧渔总产值收入,比2015年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7000元,增长17.3%,农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2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富源县农业经济管理的主要做法

为了跟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完成“十三五”规划,富源县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也做到了多方面着手问题,希望从多个角度来实现地方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为此,文中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2.1 农业经济管理实践优化对策

2.1.1 增强农业经济管理基础

富源县一直以来都在推进兴水工程,希望成为“兴水强县”,现如今每年县财政预算都达到4000万元以上,专门作为水利建设的专项资金,重点解决地方饮水难问题,这也是富源h农业经济管理的第一步。从2012年开始,县内地区4年来共建成水利工程280件,平均每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都达到25万亩,蓄水总库容也超过12000万立方米,年供水能力超过17000万立方米,解决了当地4万人口的饮水问题。再者,富源县也在不断推进交通建设,希望推进以通乡、通村公路为主要核心点的农村路网建设,为农民解决出行难问题。到目前为止,富源县在交通路网建设上已经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以上,建成了水泥柏油道路498公里,基本实现了全县124个行政村全交通路网覆盖,为地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2.1.2 增强农业经济管理项目

富源县畜牧业是地方重点农业产业,目前县财政每年都投入2200万元用于扶持大河乌猪农畜产业发展,建立养殖小区(241个)和万头猪场(12个),大力发展规模户(1130户)。另外在地方蓝莓产业发展方面,富源县每年投入300万元以上,希望将寨子口蓝莓作为地方示范种植项目来打造全省最大蓝莓基地。为此,当前县内已经种植蓝莓13000亩,总产值超过6000万元。以上项目都从局部产业发展辅助促进了富源县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为地方农业经济机制改革奠定了扎实基础。

2.1.3 增强农业经济产权制度改革

2016年之前,富源县已经对县内202.47万亩集体林地确权发证,总计发放林权证11.1万宗、10.11万本,覆盖11万农户。另外还包括了流转林地38宗550万亩,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2.8万亩。在此基础上,地方农业经济也推进了专业化经营步伐,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200个,种养殖协会18个,这些都实现了富源县农业金融改革的有效推进,保证了云南省三农金融服务的改革创新步伐[1]。

2.2 农业经济管理机制优化对策

在促进局部农业产业实践优化后,富源县地方农业经济管理机制也在不断优化,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2.2.1 富源县已经开始健全并逐渐适应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发展新机制,具体来讲基于两方面着手工作。一方面借助政府力量来积极推动农村地方土地流转制度,实现不断创新。为此,富源县农村骨干劳动力也在逐渐向城镇地区转移,希望共同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工作。该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在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确权与等级工作基础上来实现依据民情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体系更新,推动征地改革与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并对纳入到城镇建设用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项目进行严格规范。为此,富源县还实现了对农村承包管理信息网络的有效管理优化,希望利用先进网络技术来提升土地集约化高效利用能力,做到对地方农民群众合法土地权益的切实保障。

2.2.2 富源县政府也在农村生产资源集约化经营模式上下足功夫,希望农户个体在依法与自愿的前提基础上,实现对农户自发性土地承包权流转市场建设的有效指引和规范化运作,并基于土地流转方式来扶持地方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借助产业龙头来拉动农业经济管理,实现对农村闲散资金资源的有效集聚,同时增加高级农业技术及人才的合理基层流动,克服传统中个体农户生产及销售能力薄弱等问题。另外,基层政府还在不断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为每个农村专业合作社都配置了专门技术辅导员,帮助专业合作社之间形成技术产业联动,最终形成规模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工作[2]。

2.2.3 富源县在不断适应新农村建设背景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由于当地传统农业经济管理十分偏重于对地方粮食作物生产水平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实质上却影响到了地方农户的纯收入水平提升。为了确保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可持续有效增长,富源县专门深入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希望为地方农业产业结构建立多元化体系,并基于地方政资源及天然禀赋优势,大力引导农产品规模化生产运营过程,为县内形成了无公害及绿色农产品生产目标,成功打造特色农产品体系,扩大了地方农业经济管理在国内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2.2.4 富源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进步的又一做法就是基于农产品经营管理者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也方式,以此来拉长农产品价值链,解决过去地方农民出售初级农产品难以获得稳定高收益的现实问题。现如今富源县在农产品生产地深加工产业建设方面已经初见成效,像农产品仓储、运输、拣选、包装、保鲜等技术都得到了大幅提升,这也让农产品的物流损耗率、农产品质量得以保证。再一方面,富源县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也侧重于对农副产品深加工价值产业链的构建力度强化,希望以技术力提升来优化产业升级,利用区域集聚手段来为区域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形成竞争优势,逐渐形成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团规模[3]。

总结

为了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富源县也已经做出多方面努力,解决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在农业经济管理实践与农业经济管理机制上做到了双重优化,这也为更好推动富源县未来三农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文峰.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6(42):58,67.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第7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企业;经济管理;问题;措施

在我国的三大产业中,农业的地位是基础性的,但是在以往为了促进我国工业的发展,农业做出了很大的牺牲,现在我国的工业化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的管理和发展。我国的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农业不仅仅是产业结构的一环,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只有加强对农业的发展,才能使人们安居乐业,才能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但是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上,我国和西方有着较大的差距,如果不能改善这一状况的话,将很难提高我国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那么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将难以有所突破,这样对于农业企业是十分不利的。笔者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找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

1.新农村背景下农业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就需要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的分析,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具体来说,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农业企业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管理人员素质差

随着国际化趋势的加强,农业经济的发展所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多,不但包括安全、法律,还包括管理等诸多领域,只有掌握这些方面的复合知识,才能够更好地进行管理。但是当前的农业管理人员往往仅对农业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这样就使得农业经济的开展形式单一,不能很好地和市场经济接轨,使得其还呈现在以往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这样就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只有提升这些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水平,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

1.2 管理体制不完善

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了一定的时间,但是其中主要的精力还是放在了工业的发展中,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不是很重视,这就使得在相应的管理体制方面,其还不是非常成熟。由于在这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使之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今农业社会的机构,对于农业的快速发展,现在的管理体制表现出很大的滞后性,利用这样的管理机制很难做出及时、准确的角色,在对其农业经济进行管理的时候往往也缺乏相应的执行能力,这样就给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只有在这些方面上加强,才能使其获得更好地发展。

1.3 缺乏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

发展农业经济对于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非常重视,并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其中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并将其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为孩子。但是地方的工作人员往往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在现实的管理当中效果很小。其思想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农业管理人员的整体的知识水平偏低,相应的工作缺乏必要的要求和限制,这样就使其缺乏执行的动力,从而使其工作出现了很多漏洞,这样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是十分不利的。只有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企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在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之后,就需要找到相应的对策来将其解决,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其长远发展。具体来说,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加强思想认识

为了更好地开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就需要将党的政策在农村尽快落实,尽快形成完整的实施细则,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只有对农民的利益进行保护,考虑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才能激发人们的农业经济管理的热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相关的部门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认识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以期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此外,相关部门还需要加强对相关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其能够在思想上、理论上能够有所提升,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其工作的效率,使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

2.2 完善规章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就需要加强相应的规章制度的建设,这样才能使农业经济管理之间制度化和规范化,使其获得更好地发展。具体来说,应该从如下方面着手:其一,建立责任制度。为了使得相关的人员能够履行自己的职责,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需要制定相关的执法岗位和责任的制度,这样才能使得相关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明确自己的岗位责任,更好地旅行自己的职责;其二,制定工作规程。为了更好地发展农业经济,落实相应的土地承包等工作,就需要完善相应的工作流程、工作制度以及工作纪律,这样才能更好地有效地落实农业方面的政策,更好地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水平。其三,建立反馈机制。在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相应的问题,为了能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给予其有效地解决,就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设置必要的观察点,加强日常的联系,这样才能及早发现,及早治理,保证农业经济管理的水平和质量,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2.3 扩展增收渠道

使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只有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才能体现农业经济管理的效果。为此,相关的部门在进行相关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时候,应该把扩展农民的增收渠道作为一个重点来抓,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实效性。为此,就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其一,改善生产状况。生产工具、人员素质等对于农业的生产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为此,相关的部门应该在农业机械化、自动化发展以及新型农业的发展上下功夫,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其二,实现农业产业化。相关部门要发展现代农业,鼓励其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带动农产品深加工,这样才能更好地缩小城乡差距,稳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从而实现农村整体经济的发展。要使农民增收,就要使其增收渠道得到扩展,加强相应的扶贫工作,加强财政补贴,这样才能更好地农村的生产状况得到改善,使国民经济的收入分配格局更好地得到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农民的收入。

2.4 推进产业化经营

在农业的发展中,专业合作组织对于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是有着很大的好处的,只有建立相应的合作社,开展相应的原料生产加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才能实现农业的更好地发展。相应的专业合作社的兴趣,使得农户、企业、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这样对于促进农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将得到很大地提升。也正是因为这样,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相关专业合作组织的培养,加强试点工作,这样才能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此外,国家在产业化经营商应该在财、融资等相关的政策上予以鼓励,这样才能使其获得更好地发展。

2.5 发展现代农业

在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充分发展的今天,发展现代农业是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的必由之路,只有在这方面进行努力,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为了使现代化农业得到真正的发展,就需要在对征地以及集体用地的征地体制进行改革,这样才能更好地对耕地进行保护,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此外,在农业科技投入上也要加强相应的引进和自主创新,这样才能在种子培育、农业推广等各个方面有所突破,实现经济的更好发展。相关部门在农业技术的推广上面要加强重视程度,做好相应的探索工作,并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及时的调整,建立更好地广泛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

2.6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了使得农业经济能够得到长远的发展,就需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样才能使得农业发展的客观的环境、资源能够得到有序的开发。为此,就需要从如下方面着手:其一,优化配置资源。对于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土地和水源,相关部门应该对其进行优化配置,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和声讨环境保护的和谐,从而更好地促进其长远发展。其二,兴建水利。对于农业发展而言,水利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次啊能解决环境恶化、洪涝、干旱等方面的问题,增强农业抵御灾害的能力,更好地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3.总结

本文分析了新农村背景下农业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的问题,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雪,孙航.贵州省黄平县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调研[J].现代商贸工业,2012(22).

[2]宋结合.浅谈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J].商场现代化,2011(16).

[3]王兆芳.国土资源管理与新农村建设探讨[J].华章,2011(20).

[4]石卫民.推进“四个转型”加快新农村建设[J].江淮,2006(10).

[5]黄国清,吴娟,张丁丁.江西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与对策[J].农机化研究,2007(10).

[6]李明华.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绿色科技,2010(10).

[7]何宏莲,王威武.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J].农机化研究,2007(10).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第8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观光农业;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277-01

一、观光农业发展的概况

1.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使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493元。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7% 。这为观光农业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和市场机会。同时,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也随着经济发展而发生变化,从基本生活条件转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的新需求。

2.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的发展促使城市化速度的大大加快。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全国100万人以上的城市数量将超过100座,50万人以上的城市数量将超过200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增加为观光农业发展提供可靠的客源保证。

城市居民消费倾向将逐步转向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多样化、高级化和个性化,而且这一消费群体会越来越大。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改善,居民的消费能力与消费层次也大大提高,观光农业就成为了城市居民新型的消费方式。

3.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改变农业和农村落后面貌。京山县近年来,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观光旅游的发展和周边地区相比,明显落后,既没有形成知名品牌,也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研究荆州市观光农业的发展,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准发展的对策,对于促进京山县观光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新农村建设与观光农业的相互关系

1.观光农业的态势。观光农业作为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在传统的农业生产基础上,经过人为的设计策划,从而具有特殊的旅游服务功能,成为农旅合的结新型农业形态。

京山县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必须立足现有的资源,利用农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林牧渔生产、民俗风情、农村文化、村落古镇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多项观光农业产品。

2.加强城市与农村的互动联系。通过发展观光农业,吸引大量城市游客到农村去观光旅游,城市游客把现代化城市的信息辐射到农村,实现了城乡居民在观念、文化、信息等方面的交流,加快城乡人口、信息、物质、资金、科技的相互流动,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城乡经济、文化、观念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京山县发展观光农业必须以休闲、互动经济的发展趋势,根据休闲消费将更注重文化内涵的获得和精神的满足的发展趋势,创办出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体验等休闲项目。

3.对现有的农业资源的整合。根据京山县当地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和整合,京山县现有的交通设施和旅游接待能力等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打造出科技种植、农业生产、旅游休闲为一体,全国第一个无农药生态农业园。

三、京山县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特征和策略

通过对京山县全面的调查,综合分析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情况,摸清京山县的区位、社会经济、农业等资源条件,以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为京山县观光农业发展模式选择和布局优化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京山县开发选点原则:(1)区位良好、景观多样、环境优越;(2)规划建设原则:城乡互惠、逐层推进、打造品牌;(3)可持续发展原则:综合管理、生态运做、创新开发;(4)资源效益互补性原则。把资源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相互补又统一。

四、京山县观光农业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1.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京山县观光农业已成为这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并带动与之相关的餐饮、娱乐、交通、商业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改变了乡村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经济格局。

2.创造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观光农业是一项投入少、收益高、劳动容量大的农村新型产业,有利于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开拓非农业增收渠道。同时可以把农村闲置的劳动力进行优化配置,解决就业问题。

3.加速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观光农业给农民带来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现代化进程。由于观光农业的发展,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农村也采用集体出资或个人投资的方式改善基础设施。这些措施使一些村子的道路、通讯、供电、供水、垃圾处理、电视接收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的改善。

参考文献:

[1]黄冠军.观光农业园结构要素的功能评价与选择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