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发展经济的建议

发展经济的建议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18 17:19:03

发展经济的建议

发展经济的建议第1篇

[关键词] 新兴经济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1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10-9-3

Some Suggestions o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ing Economi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Guo Songke Liu Lingling Guan Miaoxian

(Guangzhou University Sontan College,Guangzhou Guangdong 511370)

Abstract:China, as an important member of the emerging economies,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ise of emerging economies, propose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which will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China and even the world economy.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conomy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strategy,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Keywords:Emerging Economies;One Belt and One Road;Development opportunity;Policy suggestions

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欧债危机导致众多发达国家出现经济低增长的局面,国际市场呈现低迷状态,美国经济遭受重创,欧洲等发达国家也出现了疲软态势。而作为后发之势的新兴经济体则展示了强有力的生命力,对世界经济的复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因此,新兴经济体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关注。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新兴经济体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凸显。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加大,在为其新兴经济体发展提供发展契机的同时,也拓宽了自己的发展路径。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殊的一员,采取有效的经济发展政策并予以实施,在缩小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中将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1 新兴经济体的发展

1.1 “新兴经济体”的提出

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打开国门,逐步走向市场经济发展之路,世界经济开始由最初的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的局面逐渐转向多元主体共同发展的局面。金融危机的发生,是对国际关系的一次重新洗牌,发达国家遭受重大损失,而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则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并非很大。发达国家成为金融危机最为直接的受害者,经历过金融危机的发达国家在经济上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停滞。在经济复苏的过程中,中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则出现了后者居上的势头。经济的良好发展势头带来政治地位的上升,这些国家在政治上的话语权的逐渐提升,使其已成为世界经济政治中一股新生且强劲的力量。对于这些崭露头角的新兴发展中国家,现在有个专业名词,称之为“新兴经济体”。新兴经济体普遍的说法是指某一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具有后发优势,成为新兴的潜力股。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印度、巴西等一批发展中国家开始拓宽本国经济发展市场,逐步将本国经济发展融进国际市场,开始实行市场经济发展路径。这些国家作为新兴的发展力量迅速崛起,在国际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新兴的经济力量,逐渐有了“新兴市场”、“新兴工业化国家”、“新兴经济体”的称谓,这些名词从不同角度解释着新兴的发展力量的不同特征。

由此看来,“新兴经济体”涉及的国家和地区现在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说法。英国杂志《经济学家》的观点是将新兴经济体划分为两个梯队:以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五个国家为第一梯队,也称为“金砖国家”;韩国、墨西哥、土耳其、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为第二梯队,这些国家也被称为“新钻国家”。国内学者张宇燕等(2010)在编著的《新兴经济体发展2009年度报告》中提出新兴经济体可以界定为11个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都是“20国集团”(G20)的成员国,分别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俄罗斯、韩国、墨西哥、南非、阿根廷、巴西、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印度尼西亚,统称为“E11”。“E11”这个说法符合现阶段相关学者关于界定“新兴经济体”的标准[1]。

1.2 新兴经济体发展现状

从IMF在2014年4月公布的预测数据来看,发达经济体上调经济增长速度到3.6%,而美国、欧元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则分别调至2.8%、1.2%,欧美地区的经济发展形势将会得以改善[2]。目前全球经济处于紧密联系的经济圈中,欧美经济的复苏必然会拉动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经济增长。而从目前的经济数据来看,欧洲的新兴经济体国家明显受益于欧洲发达国家经济的恢复。新兴经济体大多数国家都是以制造业为主,以中国、韩国以及一些东南亚的国家在出口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可以从外销中受益。而处于南亚、拉美以及非洲的新兴经济体对发达国家的出口有限,从发达国家需求中能够获取的收益会受到更大的限制。由于新兴经济体国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是很大,所以,新兴经济体在恢复经济建设过程中总体增长速度较快。但是不同的国家的经济前景分化态势则十分明显,有些处于发展中的新兴经济体受到资金的压力比较大,有些国家在政治上的不稳定也会引起经济上的震荡。金融危机前处于中东欧的国家是吸引外资最多的新兴市场,但由于危机发生后大量外资外流,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比较大,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总体看,新兴经济体也存在局部风险:资产经常性账户赤字较高的存在;地缘因素引起的政治不稳定;债务风险高;创新后劲不足等。尽管存在一些风险,但在金融危机恢复期间采取的恢复性措施已经明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新兴经济体逐渐采取促经济增长、调整经济发展结构以及进一步推进经济转型的一系列措施,这类措施在近几年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世界经济的重心正在持续向新兴经济体偏转。值得注意的是,新兴经济体国家一般在自然资源、劳动力、国内环境、外资吸引力、消费人群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大流中,持续出现经济要素的流动,将出现“溢流”效应。在资金丰富、技术先进的国家往往会为了节约成本而寻求与劳动力丰富以及资源丰富的国家进行合作,这就给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家带来了发展契机。而新兴经济体国家在金融以及高新技术方面的产业劣势,则可能在寻求合作中使其相关的内在机制不断得到健全、完善。

2 “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由在对中亚访问中提出来的,是依靠中国与其他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用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标志,以和平发展为基础,主动与其他国家发展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在政治上互信、经济上融合、文化上相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中涉及的国家有60多个,从其国土面积来看,最大是俄罗斯和中国。这两个国家是市场最大的两个国家,也都是亚投行的重要创始成员,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将为沿线的60多个国家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2.1 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会拉动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其他配套的设施建设。从2014年各国GDP来看,中国GDP总量达到99 255.4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俄罗斯GDP总量是23 081.9亿美元,在世界排名第九;其他国家的GDP总量都有所增长[3]。中国是制造大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处于资源大国的俄罗斯需要外资的注入,中俄经济存在互补性,很多方面契合度高,具有很大的合作空间。中国一贯推行友好睦邻的外交政策,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一直进行,对于“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也是发展的契机。沿线的道路建设是打通丝绸之路的基础。中亚各国在寻求贸易,对道路建设的需求不言而喻。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将有助于带动中亚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欧亚国家间的贸易往来。丝绸之路经济带贯穿于诸多国家,需要多个国家建立起区域合作机制,从而建立起连接亚洲以及欧洲的重要通道。

从供给端来说,中国是基础设施建设经验丰富的国家,同时我国也存在建筑业以及制造业过剩的问题,需要对外转移。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财政方面比较紧张,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有限,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在人均GDP、人均公路里程、人均铁路里程等方面指标均远低于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会促进我国建筑业的转移,将缓解建筑业等相关产业在国内市场过剩方面的问题。在“一带一路”相关政策支持下,对外工程承包施工企业“走出去”能形成较大的出口拉动,有效对冲国内需求端的下滑,从而带动国内整个“基础设施产业链”的良性运转。采用“走出去”方式也会更有效带动高附加值的产品和劳务的形成,迅速达到国家产业升级的目标[4]。

2.2 面临挑战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涉及的国家(包括中国)带来一定的挑战。

2.2.1 合作机制的建立问题。合作的基础是本国的国家利益。涉及到合作问题必须要有合理的合作机制才能维持友好的关系,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就会出现意见分歧,乃至造成合作的中断。跨越国界的投资政策能否长期实施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在建立合作监督机制时把所有国家的利益考虑进去并保证机制运行的合理性,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间建立起来会有极大的挑战性。

2.2.2 国家间的信任问题。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中有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而我国是对资源需求量高的国家,不免其他国家会有所猜忌。另外,其他国家的发展水平较低,信息的不对称也会造成信息传递的偏差性,从而造成不信任。

2.2.3 资金缺乏问题。沿线大多数都是发展中国家,能投入的资本有限。在资金缺乏的状态下,会造成预计计划无法完成。这个需要所有国家加入的事情,怎样发挥好“亚投行”等机构的作用,为“一带一路”建设筹集足够的资金,确有一定的难度。

3 若干建议

3.1 中国应扮演好主“角”角色

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中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倡导者,金融危机恢复期间,中国在应对危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用行动为世界树立起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经过多年的经济增长,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升。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要继续上演经济稳定增长的好戏,成为牵引世界经济走出困境的“火车头”。

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国家一起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体系,为营造良好的世界经济发展环境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和“一带一路”计划的重要纽带,在中间起着桥梁的作用。

鉴于此,中国应继续扮演“主角”角色,一方面唱响新兴经济体发展后发优势的主旋律,另一方面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承担更多的大国义务,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给沿线国家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帮助。

3.2 继续做好政策沟通、机制保障和新政策导向“功课”

利用好新兴经济体的作用以及“一带一路”发展的背景,可以更好地发挥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也可以实现海外投资的转移,并且实现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政治友好合作、资金融通、国家间共同利益的维护。措施如下:

3.2.1 加强国与国之间政策沟通,寻求利益共同点,致力于构建合理的国际合作机制。加强了解,寻求更多的共同利益,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国家政策的对接,为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打基础。目前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我国与其他国家合作领域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为了寻求更多共同利益,中国应着重加强在经济发展政策、产业规划技术利用等方面的交流,挖掘更多的投资增长点。

3.2.2 着力构建海外投资机构,保障本国利益,降低海外投资风险。国际环境相比国内环境更为复杂,虽然目前国际市场全面开放,对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较低,但我国中小企业可利用资源有限,投资能力不足,对东道国环境把握不准,对市场风险分析力度不够,如果国家建立相关的投资保障机制,建立相关的风险预警机制,将会有利于保障投资企业的利益,从而更好开展国际合作。

3.2.3 强化在高新技术、金融等方面的竞争力提升的政策导向,不断拓展经济外向型发展路径。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强项,这就需要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前提下,不断加强其他短板的竞争力,从而赢得更多的比较优势,以提升综合竞争力。为此,需要出台相关政策,大力促进中国企业对高新技术的采用,如环保、节能技术的推广奖励、资助政策;大力促进企业融资渠道方式多元化,如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产业;大力促进服务业与交通设施建设,如鼓励服务业劳务输出,鼓励利用现代交通便利条件增加来自外部的可贸易服务业需求等;大力扶持企业出口产品,通过国家选择主导产业,制定产业政策,引导受扶持行业内企业搞好产品升级换代和转型。

参考文献:

[1] 张宇燕,田丰.新兴经济体的界定及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J].国际经济评论,2010(4).

[2] 林跃勤.金砖国家经社会发展报告2011[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发展经济的建议第2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建议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的转折期,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难题。针对这些挑战,如何进行农业经济发展道路的改革创新,成为当前需要思考的方向。

1我国农业经济的地位

农业经济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建设能否稳定持续进行的重要因素。对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不管是工业还是服务行业都离不开农业原材料的支撑。因此,在我国,农业的经济发展问题一直是重中之重。

2我国农业经济的现状

自20世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为了与世界经济同步接轨,我国的农业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地做出改革创新,党和国家一直以来对“三农”问题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当今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我国的农业经济也进入了一个相对稳步发展的阶段。同时伴随的农业经济的发展,许多过去没有的农业新问题也渐渐进入的人们的视线[1]。

3农业经济面临的问题

3.1缺乏完善的农村基层设施体系

在我国,农村基础生产设施都不够完善,许多农村地区的农业设施的生产方式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老路上。同时,运输方面交通不畅,缺少完整公路、铁路以及航空等交通设施的立体化网络。水利设备陈旧老化,对于农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灾害抵抗能力较差。

3.2农业科技含量低

在我国农业的经济发展上,科技含量较低,资源消耗大,农业产品产出率不高。同时相较于大型的工业企业及第三产业,我国在农业科技的投入也比较不足,造成农业方面的顶尖科技型人才的流失。这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难以形成现代化大规模生产的主要原因。

3.3农业生产模式单一

在我国,大多数农村的生产模式仍在走过去的老路,采用“刀耕火种”这种粗放型生产方式。农产品的结构也过于简单,大多数农民的受到思想上的约束,将可种植的农产品仅仅放在基础的粮食作物上,对于经济效益较高的水果等经济作物视而不见。而由于我国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对于农业的经营模式也停留在较为原始的农业原材料直接出售上。

3.4农业资金投入不足

相对我国的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建设,在农业方面的资金投入还有待于加强。农业经济的发展缺乏财力上的支持,就无法进行真正的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建设。同时也无法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降低了我国农业企业的竞争力,使得农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恶性的循环。

4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的方式

4.1完善农村基层设施建设

相对于同地域的城市而言,农村的物质文化发展都相对落后,与农业相关的周边产业发展不足,使得农业经济发展规模受到了限制。所以想要发展农业经济,实现国民经济的腾飞,就要从最基础的地方着手。没有一个良好的生产设施基础,就无法建立起长远的经济发展道路。相关的政府机关部门要紧抓农村基层的生产设施的建设问题,将工作落到实处。对于相对陈旧的生产设备进行更新换代,积极引进世界先进的生产设施;建设完善的水利工程体系,提高抗旱抗涝等自然灾害抵抗能力;铺设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减少农业经济发展中对运输成本的消耗。

4.2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从世界宏观的经济发展形势来看,我国在经济发展中所运用的科技力量相对于发达国家尚且有欠缺。缺少科学技术的注入,就无法完成农业经济跨越式的发展。尤其在我国地广人稠土地资源相对有限的基本国情下,实现农业的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学生产能力已经刻不容缓。从与农业相关的各级政府机关再到农民自身都应该重视起对科技兴农科技富农的发展理念,积极引进世界各国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先进农业生产设备,科学改良农产品品种,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同时国家也要大力的培养与农业相关的一流科技人才团队,大力扶持农业科技研发机构,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发展技术,切实做到依靠科技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2]。

4.3创新农业经营模式

就我国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形势来看,过去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已经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对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的改革创新已经是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途径。创新农业的经营模式,一定要符合当前的市场经济形势。一方面,扩展农作物的种植范围,实现农产品的多元化与多样化,生产优质、优良、品种齐全的农副产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重点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作物特产,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大众需求。另一方面,改变过去的农产品出售模式,将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统筹到一起,形成一条完整的农业经济产业链。

4.4加大农业产业投资力度

相较于工业与第三产业,我国的农业资金比较匮乏。想要发展农业经济,就必须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提高财政资金的投入,对于农业企业给予相对便利的政策发展环境。同时,改善我国农业的投资环境,积极主动的吸引外资投入。

5结论

总而言之,在我国农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仍然有新的挑战等待我们去面对与解决。发展农业经济是一个漫长的经济工程。我们只有不断完善农村的生产设施;创新农业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加对农业的扶持程度。才能不断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

作者:韩永香 单位: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天池店乡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

发展经济的建议第3篇

关键词:虚拟资本;虚拟经济;资源配置

虚拟经济由虚拟资本发展而来,虚拟资本是指在信用制度下,由现实资本派生的、并有自己相对独立之价值运动形式的金融资本及其衍生物[1]。随着信用制度和财富证券化的发展,金融工具的持有和交易活动在日常经济活动中不断普及和日益频繁,真正意义的经济虚拟化也就出现了。从根本上讲,虚拟经济,包括货币、信用、衍生工具等各种形式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导致积累扩大和财富资本化的必然结果。

一、发展虚拟经济对我国经济产生的积极效应分析

(1)发展虚拟经济可培育民间资本,扩大投资需求。虚拟经济通过各种金融工具,以其高收益的特点吸引投资者将一部分消费基金和闲散资金投入其中。大力发展虚拟经济,主要通过扩张股票市场,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实施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发展地方产权交易市场等,可将间接投资转化为直接投资,培育民间资本。

(2)发展虚拟经济可治理通货紧缩。我国经济曾出现过通货萎缩,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信用紧缩的现象,其货币方面的原因在于货币化和虚拟经济的发展对货币的需求日益增大,货币供给量却由于信用的紧缩而偏小,货币支付能力不足,供给相对过剩。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发展虚拟经济,考虑活跃资本市场和短期融资市场发展的需要,将货币供给量的控制目标主要放在流动性最强的货币上,同时发展股市和债市,使之与增大货币供给量同步。

(3)虚拟资本开辟了新的资源优化配置方式。在发达的金融市场条件下,具有高度流动性的虚拟经济,其虚拟资本的载体有价证券,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能够非常灵敏地由效率低的领域向效益高的领域运动,使有限资源配置到较好环节,发挥最大效益。投资者不断购进和抛出有价证券,实现这种“虚拟性”产权在不同地区、行业、企业间的转移,促进企业利用资本的市场扩融优势,使实物资源从低效产业向高效产业、长线部门向短线部门、夕阳工业向朝阳工业流进,进一步实现了存量资本在实体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再优化配置。

(4)发展虚拟经济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保障体系是当前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推进企业“减员增效”,政府机构“下岗分流”,必须化解大量不安定因素,而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发展虚拟经济,利用当前低利息率的有利时机,发行10年至2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长期国债,用国债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可消除人们后顾之忧,改善社会消费需求,形成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5)发展虚拟经济有利于推动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国有经济的基本存在形式将从国有企业转变为国有资本,国有资本的配置将是一个不断重组、优化的过程,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使资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支配权力大大增强,资本的优化组合成为企业良性运转机制的基础。这些过程的实现,需要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来作保障,而资本市场的完善是以虚拟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所以,发展虚拟经济是国有经济战略重组的重大举措。

(6)发展虚拟经济有利于加快我国对外开放进程,实现经济的国际接轨。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范围内经济的市场化、开放化,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发展虚拟经济,加快我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步伐,有利于我们获得更多的国内资本要素,支持现代化基础建设和具有高成长性的高科技领域发展,有利于融资者在世界范围内选择低成本资本及利润丰厚的项目,实现全球范围内各种资源的最佳投资组合。

二、在我国发展虚拟经济的几点建议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充分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由于虚拟经济的虚幻性及其价值的独立运行,它的发展要把握一定的度,使其与实体经济发展形成一个良性互动。过度的虚拟经济会带来泡沫经济[2],甚至引发危机的爆发。笔者对在我国发展虚拟经济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发展虚拟经济不能脱离实物产业,应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一是在产业选择上以高新技术产业、高增长产业、有发展优势产业和经济支柱产业为对象,构建新的产业发展体系,为其提供虚拟化支持;二是加快区域产业调整,让一部分资本从传统产业和高成本地区退出,转入新产业和低成本地区,为产业转换与区域性专业化分工提供转换空间和依托;三是产业调整、制度安排与产业政策制定必须符合国情,警惕和防范虚拟经济可能带来的危害与冲击。

(2)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一是加强企业贷款风险监测及预警,建立健全贷款企业改制过程中经营管理资金使用情况报告制度,以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二是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型,采取不同措施及时处理,对企业改制可能危及贷款安全的,应坚持债随资产走的原则,对已办理有效抵押手续的,要依法行使抵押权利,对未办理贷款抵押手续的,应落实好贷款债权和抵押手续,对企图借改制逃废银行债务的,要依法制止企业改制方案的实施,对不听劝阻的,应采取法律手段保全银行资产;三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时刻潜伏着风险,应对企业生产运营情况、产品销售情况、企业发展前景进行及时分析和预测,并采取相应措施。

(3)开展金融租赁,优化资金结构。金融租赁是金融业发展过程中银行资本与工商资本相互渗透与结合的产物,是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实物信用与银行信用相结合的一种新型金融业务,它将融资、融物、投资、贸易、租赁、促销、管理、财务等经营要素融为一体,从而能够满足产业结构、融资结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企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地区结构等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承租人通过金融租赁获得资金融资,同等条件下与贷款、债券等其它融资工具相比,投资过程中资金压力大大减轻,便于企业调整资金结构,统筹安排资金。

(4)建立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除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外,还需要建立政策性金融机构,从宏观角度加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升级。其次,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把财政资金与社会闲置资金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少量的财政补贴引导大量社会信贷资金,以有偿使用方式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作者单位:大庆石油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发展经济的建议第4篇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建议;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1.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01

农村集体经济是20世纪50年代产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基于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该以何种方式发展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我国经历了资产承包制和租赁经营后,慢慢扩大农村集体经济范围,兴起一批村办集体企业和股份合作企业等经济形式。农村集体经济呈现多样化发展状态,有利于增加我国农民的稳定收入,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服务功能,促使农民群众向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发展。文中以影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入手,介绍一系列优化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分析影响农村集体经济的因素

(一)人才严重短缺

农村地区所处的位置影响其无法吸引大量优秀专业人才。同时,农村部分村干部文化素质不高,多数为初中及以下学历,不具备专业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无法快速搞好农村经济。加之县级农技人员严重不足,各县农委约有6名专职农业技术人员,无法针对每个村庄展开实地性指导。

(二)缺乏有效的政府支持

集体经济发展不单单缺少合理的总体规划,有关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基础数据存在模糊不清的情况,为政府制定合理政策带来一定难度,也从侧面反映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混乱、缺乏有效指导等问题。目前,农民迫切希望政府执行土地使用、启动资金等各项优惠政府。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各个地区对农业投入不足,部分地区农业基础设施严重损坏,缺少相应的资金进行修复,村集体收入除去办公经费、计划生育开支等费用所剩无几。

(三)集体经济制度存在缺陷

集体经济不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其内在原因,因现行制度主要针对村委员对集体资产实施经营管理,部分并未建成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经营管理缺乏适当的监督,时常出现的情况。同时,集体经济收益无法很好地改善农村公共设施或发放村民服了,甚至成为引发腐败的根源,这导致农民不支持集体经济。

二、改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的对策

审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的影响因素及问题,提出以下相关的改善策略。

(一)制定有效的管理机制

集体经济财产权隶属于农民集体,因此,需要选定合理的人进行治理。目前,我国政府实行派遣人进行管理,上述人、委托人对其无法实时有效监督,集体经济组织自然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合作经济管理模式由农民自行组织,实施民主管理、自主经营的模式,该组织内重大事物多数由社员民主表决决定,真正意义上代表社会的利益和意愿。

(二)创新人才管理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在农村的普及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为保障农村村干部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必须主动扩大高素质村干部候选人有效供给。采用引入市场的观念,不断扩大选人、用人渠道,为农村各个阶层选择优秀的人才。同时,地方政府要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为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创设良好环境。对部分城郊地区、流动人口频繁流动的区域,可以适当放宽村干部身份限制,准许某些准村民参与村干部选举。通过各个途径打破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封闭型农村社区,不断拓宽村干部来源渠道,为农村基层组织提供大量优秀的人才。

(三)开展合作经济的主要途径

农民合作经济是国外发达国家普遍使用的农业组织形式,大于90%发达国家的农民均参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国外执行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以专业性和综合性合作经济两种模式,专业性合作经济形式实施按劳、按股进行分配和管理,根据市场机制实行。综合性合作经济模式由农民自行建立逐渐形成由中央至地方的半垄断组织体系内。我国更适应执行美国这种专业性经济模式,但考虑本国实际国情,可以考虑一企业领头农户入股的方式组建合作社,执行按股、按劳动分配制度,严格按照民主管理原则实施管理。从政府角度来说,政府必须转变职能,由原有的管理角色变为引导和扶持角度。政府部门通过积极引导帮助农民创建各类合作社,但必须保证农民自主管理权力,不可依据自身意愿干预合作社管理和经营活动。那些由政府牵头建立的合作社,政府部门可进行有效的监督,预防其完全被企业控制。同时,必须打破行政区域束缚,合作社成员不可单单局限在本乡、县区及外省的合作社,便于扩大合作社的规模和管理效果。从农民角度来说,我国多数劳动力素质较低,因此,必须开展各项培训活动,让农民学习先进的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管理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趋势更加明朗化,但必须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把利民惠农的服务事业落到实处,从执行合理管理体制、创新人才模式等方面入手,促使农村集体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超.浅析我国农村集体经济[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3,34 (9):138.

[2]卢红.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探究[J].中国农业信息(上半月),2014,15(7):99-99.

[3]周润书,程守红.功能视角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集体经济收不抵支的思考―以东莞市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3,11(5):56-62.

发展经济的建议第5篇

绿色发展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特征的发展进程。发展是本体,绿色为约束。绿色发展包含生产方式绿色化、生活方式绿色化、价值观念绿色化和制度建设绿色化等几个方面,其中生产方式绿色化即绿色经济发展居于首要位置。

加快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就是从环保和经济两个方面制定政策。环保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使经济更绿化,其主要方式是实行从严从紧的管制,起到“推”的作用;经济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使环保更赚钱,其主要方式是实行必要的经济利益刺激,起到“拉”的作用,这一“推”一“拉”,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实现环境与经济共赢。

实施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的环保政策

第一,提高环境准入门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等主体功能区,制定不同的区域发展政策。根据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在一些特殊的地区,要实行环境优先。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的要求,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经济政策、建设项目等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容量不足和污染物排放超过总量控制计划的地区,严格限制有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的新建和扩建。对资源和环境消耗设定刚性红线。

第二,加强环境保护管理和执法。依法关闭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对排放污染造成重大损失的企业和个人依法追究责任。围绕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城市环境保护、农村环境保护、生态保护、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和推动解决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等重点任务,严格执法,重点抓一些大案。严格实施对自然资源的用途管制。

第三,强化环境与经济综合决策机制。把环境保护前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阶段,在经济决策过程中强化环境保护的把关和引导作用。从环境保护方面提出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建议。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决策,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论证,必要时实行环保一票否决。把环境保护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主要标准和重要手段。

第四,把环保要求纳入生产和消费全过程。广泛推行清洁生产,鼓励节能降耗,防范和应对污染事故,构建低消耗、少污染的现代生产体系。实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流通方式,积极治理铁路、水运等运输污染,保障危险化学品运输和储存安全,限制高污染产品贸易,完善资源再生回收利用,建立清洁、安全的现代物流体系。大力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绿色采购和生产者责任延伸等制度,推行垃圾分类和消费品回收,建立绿色、节约的消费体系。

制定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

第一,建立健全环境产权制度。按照中央关于“落实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建立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职责的体制”的要求,完善产权制度。一是建立环境资产的产权法律制度。制定环境标准和划出生态红线,确定可用于支撑经济发展的环境承载力规模,明确这些环境承载力的终极产权属于全民所有,其作用是从经济发展中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二是建立国家代表全民行使该种环境承载力所有权的经济体制。可以考虑成立“国家环境资产经营总公司”来承包作为经济资产的环境承载力,这个公司出于追求经济利益的目的,会尽力把有限的环境承载力资源配置到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经济活动上去。三是建立环境资产产权交易市场,让市场机制发挥配置经济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使有限的环境承载力资源经过市场选择而流转到获得更高效益的生产领域。以上思路可以先在局部的区域或流域进行试点。

第二,实施促进提高资源产出率的鼓励措施。用法规形式确立对循环利用资源的经济活动给予减税、补贴等优惠措施。制定法规和相关政策,对优先采购和使用节能节水节材等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设备和设施等行为,给予奖励或补差。制定法规政策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包括建立清洁产业技术研发支持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新型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平台等,支持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生态补偿等重要制度。

发展经济的建议第6篇

一、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培育创业文化,破除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念。民营经济是百姓经济、富民经济,全民创业的积极性有多高,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多快。要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教育和宣传活动,加强创业文化建设,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加大对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民营经济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使全社会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县委提出的“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突破口之一。要使广大干部群众坚定发展民营经济的信心,使政府职能部门增强为民营经济服务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认真清理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消除民营经济发展的实质。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领域,都要对民营企业开放。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投资建设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制定和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紧紧抓住省委提出的“三创”的有利契机,立足本地优势,创新工作思路,做好民营经济大发展这篇大文章。

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要重新找准自己的定位,越位的退出来,错位的调过来。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要把改善投资环境作为工作重点,加大软环境工作整治力度,规范政府行为,推进依法行政。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功能,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切实维护和保障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为投资者、创业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发展经济的建议第7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气候变化 清洁发展机制 能源 印度

一、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概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低温室气体排放为标志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实质是通过技术创新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从而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如今,低碳经济成为全球认可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经济方式。

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印度,都是亚洲大国,都面临着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和保护环境的巨大压力。在碳金融的道路上,中国和印度两国都担任着重大责任,为亚洲和世界做出较大贡献,但是,中印两国低碳发展的道路却有所不同。

二、印度低碳经济业务发展状况

作为亚洲的另一经济大国,印度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上日趋成熟。无论是在碳金融的发展机制,还是碳融资的政策环境,印度较中国更为成熟。

首先,从碳排放量来看,美国的人均排放量是19.1,澳大利亚18.7,加拿大17.4,中国4.6,印度只有1.2。而各国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中的份额,印度排在第17位。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印度的能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在过去20年中印度的GDP增长在8%以上,工业生产增长率达到8%,能源消费却只有4%,单位GDP耗量从0.3降到0.16。其次,碳排放权交易的重要形式――清洁发展机制在新兴工业国中国和印度出现了不同发展趋向。当中国的CDM还局限于大企业圈子,而在印度已经变成一种新的民间管理形式,形成了一股自下而上的推动力。再次,场内碳交易和碳融资方面,印度国内也已经形成了较为宽松优越的环境,有力支持了印度本地CER的出口。两个交易所推出了碳金融衍生品交易,包括多种商品交易所(MCX)推出的欧盟减排许可(EUA)期货和5种核证减排额(CER)期货,以及印度国家商品及衍生品交易所于2008年4月推出的CER期货。印度所签发的CER与中国签发的相比,具有2-3欧元的溢价,流动性更高。

三、印度碳金融道路对国内碳金融发展的启示

1、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概况

中国已成为全球认可的最具潜力的减排市场,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我国在2012 年之前不需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只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参与CDM下项目的开发。从2006年起,中国超过美国,一跃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具有潜力的碳减排市场和最大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供应方。截至2009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数量达到2200个,签发的减排量约为1.5亿吨,合作项目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节能和提高能效等方面。在碳交易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08 年以来,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为代表的交易所纷纷成立,其他省份也在加紧筹备成立碳排放交易所。自2007年推出中国绿色碳基金以来,先后在北京、山西、大连、温州等地相继启动,规模不断扩大;商业银行也积极跟进,推出了CDM 项目融资和挂钩碳交易的结构性产品以及CDM 融资顾问等业务和产品,并得到快速发展。

2、中国低碳经济发展障碍

与邻国印度相比,目前国内低碳经济及碳金融市场发展依然遇到不少瓶颈。除了政府规制上的欠缺,低碳经济认识不到位,民间组织与相关金融组织的参与程度均欠火候。

首先,国人对低碳经济、CDM机制和“碳金融”的认识尚不到位,民间与金融机构参与力量不足。印度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企业不仅能够足够的信贷支持开发单边CER,并且企业自身也愿意承担开发的成本以及风险。两家印度的碳交易所成立后,本地CER在市场上流通,形成了比较充沛的供给。另外,印度的环保NGO组织力量不可小觑,提高了公民环保意识。印度金融机构较中国来说介入更为深入,中国的金融系统目前还没有把环境权益作为金融机构可以投资的产品。低碳经济、清洁发展机制和“碳金融”是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兴起逐渐被中国所认知的,由于在中国经历的时间短,国内许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其中的潜在商机。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用市场化来解决环境问题,中国的金融实体也没有参与到解决环境问题中来。

其次,政府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还未起到应有的作用,低碳经济实施环境风险的计算和实施水平应得到提高。印度的金融机构、企业和大量民间组织基于自身判断,能够承担风险,其场内碳交易能够推出并保持一定成交量,这是市场的选择。从更深层次看,还这与一个国家对整体环境风险计算和控制的战略选择有关,与该国的企业对环境风险预测和把握的意愿及能力有关。尽管中国政府比较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但目前仍缺乏配套的碳经济发展扶持政策,由于没有明确的激励政策和优惠措施,致使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内在动力不足。地方政府也仅仅局限于眼前的经济发展,而忽略了排污权等碳金融的交易。国家政府机构首当制定和完善碳金融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碳金融业务的发展。

四、基于印度低碳经济发展的中国碳金融发展建议

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印度,都是亚洲大国,都面临着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和保护环境的巨大压力。通过总结印度的低碳发展历程以及低碳经济对策,为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带来启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不仅要注意加强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大规模使用,而且要配合社会经济体制机制的改革与调整,及早周密地筹划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战略。

第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法律法规,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从政府、企业和公众多种层面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借鉴欧美大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经验,在条件相对成熟时创建碳市场,研究制定价格形成机制;制定财税激励政策,综合考虑能源、环境和碳排放的税种和税率,引导企业和社会行为,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国家应鼓励地方政府尽快出台相关的地方低碳经济法规,规范低碳经济的内涵、模式、发展方向和评价体系等。

第二,加强民众及民间组织的参与程度。目前,中国民众对低碳消费意识还略显淡薄,没有养成良好的节能减排的消费习惯、生活方式和交通出行方式。政府应当大力将低碳概念列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当中,为我国未来的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第三,中国低碳发展的道路离不开技术创新,应要实现促进国家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大力推广高能效、低排放技术,逐步建立起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以及森林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并且要加强国际政府间合作,引进先进的国际合作机制和国际领先技术,制定行业能效与碳强度标准,使我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增武,袁增霆.碳金融市场中的产品创新[J].中国金融,2009, (24):51-52

[2]蔡博峰,刘兰翠.碳货币-低碳经济时代的全新国际货币[J].中外能源,2010,10-14

[3]郑照宁,潘韬,刘德顺.清洁发展机制的项目融资方式[J].商业研究,2005, (2): 116-119

[4]冯巍.全球碳交易市场架构与展望[J].发展研究,2009, (5):42-44

[5]李岚.借鉴国际经验加快我国碳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J].金融研究,2010, (8): 124-125

[6]杨佳琛.国际碳交易市场及其衍生金融产品分析[J]. 金融财经,2009,(2)133-134.

[7]郭冬梅.印度低碳经济对策及对中国的启示[J].东南亚纵横,2010, (4): 107-111

[8]欧阳国杏.印度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探析与启示[J].技术与市场,2010, (17): 72-73

发展经济的建议第8篇

【关键词】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前景

绿色农业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式,是农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出现的必然趋势,是市场需求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创造的产物。对我国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发展前景进行分析,能够找到我国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才能在其今后的发展中做到扬长避短,也就有助于促进绿色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

绿色农业经济以传统农业经济为基础,将市场发展作为导向,以期能够实现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的目的,是可持续额发展战略与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农业生产行业中的具体表现。就目前来说,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目前大部分农业地区还是继续实行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这就导致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还缺乏集约化与规模化。[1]受到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因此就使得绿色农业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有三点:首先,土地资源利用率不高,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使得企业用地与房地产用地面积不断增多,大大减少了耕地使用面积,随着耕地的流失,导致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其次,市场适应能力不高,虽然我国粮食产量逐渐增加,但这远远无法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这是因为农业生产耗费了较高的成本,而产品质量却不高,因而就致使在销售农产品上存在着许多困难。最后,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以追求短期效益为主,造成我国农业用地的质量不断下降,这也就使得农业生产的成本进一步加大,对绿色农业经济的集团化、集约化发展十分不利。

二、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前景分析

绿色农业经济在未来的发展势必会将产业化的经营与合理的规划、先进的技术结合在一起,能够与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加适应。在产业模式上,绿色农业经济能够发挥出带头的模范作用,将生产、加工、销售等形成一条产业链,绿色农业经济的市场竞争力将会不断增强。[2]在技术上,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以环保型、科技型的技术为基础,通过提高队伍的技术含量来提高绿色农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在总体规划上,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在设置布局时以因地制宜原则为指导,使各个区域的优势与特色能够体现出来,对可用的农业生产资源做到充分利用,将环境保护、农业生产结合在一起,不断生产健康、环保、有机的绿色食品,推动绿色农业经济的稳定长远发展。

三、推动绿色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深入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实现绿色农业经济的生态环保发展

在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时候,必须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采取循环利用的发展方式,最大程度地保护好农业的生态系统,将农业经济发展的可用资源进行整合做到充分利用。

(二)做到科学布局与统筹规划,将土地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我国各级政府以及相关农业部门要充分发挥出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领头作用,结合我国耕地的实际分布情况,制定出合理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规划,从总体上对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行科学设计与规划,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制定明确的目标,再根据各个区域所拥有的不同资源特色以及生态环境来合理布局绿色农业产业。各级政府要对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向农户宣传先进的生产观念,激发农户生产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保障。[3]

(三)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制定优惠扶持政策

在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时,不仅要由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与生产技术来支撑,同时还需要有政策的扶持。我国要对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投入更多的资金,同时还要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制定出在信贷、税收、财政、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通过政策的扶持作用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稳定、宽松的发展环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与人们的生活而言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要从政策、观念、技术布局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其实现又好又快的稳定发展,从而为我国的综合发展做出更大贡献。[4]

【参考文献】

[1]高永强.关于绿色农业经济支撑条件分析的思考[J].吉林农业,2010,08:17.

[2]陈露,江禹奉,覃兰秋,程伟东,周锦国,谭贤杰.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2,10:6189-6191+6194.

[3]胡雪萍,董红涛.构建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须破解的难题及路径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06:15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