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发展低碳经济

发展低碳经济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05 10:39:56

发展低碳经济

发展低碳经济第1篇

低碳经济的核心为低能耗、低污染,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使碳排放降低,在世界各国快速展开,我国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展开了各个方面的探索,颁布了相关的国家政策以及法律法规,提出节能减排的重要目标等。黑龙江省是我国的重要老工业生产基地,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非凡,有利于经济转型与结构升级。

关键词:

低碳经济;节能减排;思路与对策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由英国政府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即为了使人类的生活能够向文明和谐的方向发展,则必须提高我们的生活标准和质量,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依靠发展低碳经济,主要是指消耗较少的自然能源以及产生较少的生态环境污染,同时获取较多的经济产出;各个国家需要更多的机会,主要包含发展、应用以及输出先进技术,以此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另外,发展低碳经济能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商机。[1]低碳经济的概念一直没有得到统一界定,当前,最具代表性和广泛采用的是鲁宾斯德的定义,他将低碳经济定义为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核心为基于市场机制,通过制定与创新政策措施和制度框架,来推动节约能源技术、提高能效技术、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从而促使整个社会经济转型,转向高能效、低碳排放与低能耗的发展模式。[2]

(二)低碳经济的特征

1.低碳经济的基础是低碳技术。低碳经济的重要前提是能源技术,高效利用化石能源或运用清洁能源,以此来减少或代替化石能源,[3]使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以及环境”的领域内,达到低能耗、低排放与低污染的目的。

2.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提高生态效率。基于生态投入与社会产出的视角,生态效率包含两层内涵:一方面,在减少或不增加生态投入的情况下,达到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在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大幅度减少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保持生态的平衡与和谐。[4]因此,提高生态效率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

3.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全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目标,更是全社会追求的最高目标。[5]低碳经济为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只有人类社会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才有意义。

4.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保障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合作。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减低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发展低碳经济,既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任务,也不是某一个国家能够单独实现的任务,而是全球的共同任务。[6]只有全球的共同合作,各国间相互分享绿色能源技术,以未来的共同发展为核心,团结一致,共同合作,才能更好地迎接全球气候恶化的挑战,以及顺利发展低碳经济。

二、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一)促进黑龙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优化经济结构

作为我国拥有资源较多的省份,黑龙江主要以重工业与高能耗产业为主,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即高能耗、高投入、高污染以及效率低,进而导致区域性的水污染与生态系统破坏。因而,发展低碳经济能够促使黑龙江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低碳经济的本质是清洁能源与高生态效率,开发并利用能源和产业新技术,[7]从而促使黑龙江省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变为低能耗、低排放以及高效益的模式,大大缓解了经济增长和能源、环境之间的协调问题,有利于建设科技创新型省。

(二)为黑龙江的林业和农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在温室效应日趋严重的情况下,黑龙江应该充分利用低碳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大力促进水利建设,以此来推动林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而更好地为国家生态功能区服务。与此同时,黑龙江是我国最主要的林区,低碳资源非常丰富,因此可吸引其他国家进行投资造林,以此来促进全省的林业发展。另一方面,作为我国的粮食主要产区,黑龙江应该发展以低碳经济为主的农业,选择低排放且高产的水稻品种进行培育,不断研发微生物技术,以此来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提升农民的收入,增加农业效益,推动农业生态环境的构建,进而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三)对黑龙江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促进作用

低碳经济倡导开发并利用再生能源与生物质能源,黑龙江是粮食的主产区,其拥有丰富的生物质能源,在此发展低碳经济,可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生物质能源,如建设以秸秆为主要燃料的中小型锅炉或发电厂;积极研发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充分利用太阳能热;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大规模畜禽养殖场等地加强建设沼气工程,加大对生物质气化技术的研发力度,[8]并将其运用于农村生活、工业生产废弃物等方面,从而提升农民的收入,同时也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促进黑龙江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为低碳交易提供了理论指导

世界各国无限制、无偿地使用地球的二氧化碳排放空间,这是造成二氧化碳浓度急剧升高、气候恶化的最根本、最重要的经济原因。为了有效解决全球气候恶化问题,必须对地球的二氧化碳排放空间给予足够的重视,将其视为一种稀缺资源,同时实行有偿分配,并构建有效的交易机制。建立交易机制的方法为:首先在全世界根据国家来分配二氧化碳的排放权,以此来构建国际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换极易机制;然后各个国家在其国内单位与个人间构建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换和分配交易机制,该交易机制可为直接的,也可以为间接的。国际以及国内的低碳交易,都应该有一定的标准和依据,主要是指确定低碳量和价值量两个方面。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加强对黑龙江省低碳的研究,从而有助于黑龙江省确定低碳量和价值量的标准,为低碳交易提供理论指导。

三、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一)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有关制度

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所在。黑龙江省应该对有关的制度进行完善,以此来保证低碳经济的发展,根据相关制度与措施,贯彻落实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化与规范化。按照经济学理论,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9]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就需要保证具有一定的生产关系,并且必须有相关的制度给予保证。黑龙江省政府应该发挥作用,一方面,需要建立并不断完善发展低碳经济有关的制度,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此外,还应该建立相关的评价指标与监测机制等。不断总结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并汲取教训,在相对成熟度的条件下,建立碳市场,制定有关的价格形成机制;对能源、碳排放以及环境进行综合考虑,制定相关税种与税率,确定财税奖罚政策,对企业行为给予正确引导。另一方面,黑龙江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社会宣传,使公民具有低碳意识,大力倡导低碳生活,如此实现政府、企业与公民共同参与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黑龙江省应该确保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在逐渐扩大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的同时,不断优化第一和第二产业的经济结构,以低碳工业体系代替高碳工业体系,以低碳农业代替高碳农业,转变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经济。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升科技手段,以新能源行业、环保产业以及生物行业等新型产业来带动经济增长,优化黑龙江省的经济结构,从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增长。

(三)不断研发并充分利用新能源

运用新能源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思路,不断开发并充分利用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对策。黑龙江省应该减少使用石化能源等,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给予足够的重视,实现能源的多样化,重点开发与利用太阳能、水能以及风能等新能源,减少使用或用新能源代替高污染能源,构建新能源经济体系,如此不仅能够有效缓解资源短缺的问题,而且降低了环境污染,有利于促进黑龙江省的可持续发展,促使黑龙江发展低碳经济。

(四)增强国际合作,不断提升低碳研发技术

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黑龙江省需要制定综合措施,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提供良好的政策与市场环境,尤其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黑龙江省应该提出低碳技术发展的路线图,推动研发与推广低碳技术,同时逐步建立低碳技术体系,其中低碳技术主要包含消费和生产方面的低排放、高能效的技术;为低碳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开发节能、清洁能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以及森林碳汇等多元化的技术。为实现低碳技术体系的构建,黑龙江省应该大力培养并引进相关技术人才,相关部门应该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另外,黑龙江省应该增强国际合作,不断引进先进低碳技术,为经济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提供技术支持。

(五)加强低碳城市及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发展低碳经济创造条件

黑龙江省在进行城市规划的同时,应该引入低碳理念。一方面,在建设建筑物时,重视低碳观念,大力倡导使用太阳能、节能电器;采用节能制冷与取暖系统等,对生活质量不产生影响的情况下,使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有效降低。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重视发展低碳经济,对低碳经济的模式及评价指标等进行规范。另一方面,在交通方面,注重降低碳的排放量,大力推广多种节能、减排的新型交通工具,如电动汽车、混合燃料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同时衔接好多类运输方式,构建科学、合理的交通体系,在协调好机动车、自行车以及行人间关系的同时,建立现代物流信息系统,降低运输的空驶率。另外还应保证管理的科学化和智能化,建立智能管理系统,通过一系列措施,强化低碳理念,建设低碳城市。为了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黑龙江省应该明确发展思路,从多方面入手,采取完善制度、优化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低碳技术等措施,以此来实现黑龙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甘曦之 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4]朱团,车文实,陈丽华,刘立红,代立梅,唐晶,张晓雨,项晓宇.黑龙江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及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7):265.

[5]梁艳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中国外资,2013(5):129-120.

[6]闫晓红.试析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3(15):12-15.

[7]李惠男.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困境及破解思路[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6):23-26.

发展低碳经济第2篇

我国西北五省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总面积约为297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30.94%。西北五省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陕西南部和关中平原除外),年降水量40)600mm。西北五省区是我国沙漠和戈壁的集中省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但它们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区域内石油及煤炭资源极其丰富,是依靠能源发展的地区。2011年,西北五省区能源消耗分别为9761万t标准煤、6496万t标准煤、3189万t标准煤、4316万标准煤、9927万t标准煤,能源消费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4.6%、14.2%、19.9%、18.7%及13.7%,增长速度较快。同时,西北五省区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处于落后水平,产业结构不完善,能源结构不合理,仍以高排放的传统能源为主,使西北五省区迫切需要走低碳经济之路。

2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

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能耗、高效益为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通过更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从而达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生活。为了评价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本文在借鉴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了由低碳经济发展基础、低碳排放、低碳产业、低碳消费和低碳资源5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

3结果与分析

我国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陕西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地较高,宁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最低,青海、甘肃、新疆处于中间位置。形成此格局的主要原因是:¹西北五省区能源结构不合理,煤炭能源消费仍然占据很大比重,使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强度高,碳排放压力过大。º西北五省区大多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工业所占比重较大,且对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产品的需求量大,导致碳排放量大。»西北五省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水资源失调、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程度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使社会发展成本增加,限制了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¼西北五省区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对低碳经济认识不够,使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2007)2011年,我国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陕西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由0.6125提高到0.7359,年平均增长率为3.09%;甘肃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由0.3977提高到0.4225,年平均增长率为1.37%;青海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由0.5426提高到0.6307,年平均增长率为1.95%;宁夏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由0.2467提高到0.2723,年平均增长率为0.64%;新疆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由0.2633提高到0.3197,年平均增长率为1.41%。这说明我国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在提高,但各省低碳发展速度存在差异,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宁夏低碳经济发展速度最慢。从权重来看,5个一级指标的权重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4.82%、23.85%、15.43%、24.58%和21.32%。权重越大,表示对评价结果影响越大,因此低碳消费和低碳产业两个一级指标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起主导作用。碳排放可反映出区域的碳排放情况,直接反映出低碳经济发展程度。在低碳排放方面,得分较高的是青海、陕西和甘肃,说明这3个省份的节能减排做得较好;得分较低是宁夏和青海,说明这两个省区的能源利用率较低。低碳产业发展程度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在低碳产业方面,除陕西得分为0.1688以外,其余四省的低碳产业发展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得分仅仅为全国的平均水平得分的1/7)1/2。一个地区经济社会资源基础从一定程度决定其区域发展程度和方向,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能直接反应出区域社会经济资源基础条件。新疆和陕西的低碳经济发展基础较好,得分分别为0.1470和0.0971;甘肃得分最低,为0.0592,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2。在低碳消费方面,陕西和甘肃得分较高,分别为0.1283和0.0787;青海得分最低,仅为0.0242,说明其能源消费效率低,产业结构不完善。在低碳资源方面,西北五省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覆盖率低,使其碳吸收能力弱。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主要是: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均总体较低,仍然处于高碳发展阶段。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为陕西,其次为青海,宁夏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最低。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2007)2011年,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但各省低碳发展速度存在差异。陕西的低碳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年平均增长率为3.09%,宁夏低碳经济发展速度最慢,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64%。低碳经济发展难度较大。西北五省区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大,高耗能行业所占比重较大;且西北五省区多为能源大省,长期以来对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依赖性强,已处于/碳锁定0模式。这种模式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使西北地区低碳经济发展难度增大。低碳经济发展潜力大。国家对西北地区的支持力度较大,特别是/西部大开发0和/新丝绸之路0的提出,为西北五省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战略机遇;国家在西部实施生态和经济和谐发展战略,为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政策保障。西北地区新能源发展较快,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的潜力很大、发展速度较快,为低碳经济发展奠定了明显优势;陕西是我国著名的高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高等人才众多,为西北地区发展高科技产业、发展低碳经济模式奠定了人才优势。因此,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4.2建议

发展低碳经济第3篇

论文摘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将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短缺等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应对危机的重要战略选择。文章从构建区域低碳经济模式的本质要求出发,相应地找出我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探寻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与对策,从而为相关的宏观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与借鉴。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它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是全球生态、经济、政治利益的整合,已上升到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目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同时,节能减排在区域经济发展与转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经济开发要以保护自然生态为前提,区域发展要以环境的可容量为基础。因此,根据区域实际,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对于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建区域低碳经济模式的本质要求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都提出了自己的减排目标,在节能减排过程中,区域行动是非常必要的,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资源禀赋、能源利用水平及能源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各区域的能源消耗、碳排放也显示出不同的区域特点,基于区域层面来探索低碳经济发展路径至关重要。

我国正处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时期,受我国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制约,发展低碳经济必须结合区域情况,改变经济增长结构,减少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促进区域经济持续高效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低碳技术创新的支撑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扶持。

二、区域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仍不理想

区域经济中仍存在一产过重、二产脆弱、三产滞后现象,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化工业主导阶段,能源消耗处于上升期,碳排放强度高。高能耗的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比重偏低。其中,电力热力、金属、化工、采掘以及非金属行业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行业。

从区域情况来看,东北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重工业基地,东北重工业几乎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该地区的煤炭、石油的大规模开采也是其重工业发展的基础。中部地区工业化是为了适应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钢铁等基础原材料的需求,国家进一步加强了中部地带的资源开发和基础产业的发展,中国生产力布局主要集中在东中部两块地区,沿海地区在加强能源、钢铁、石油化工、机械制造、汽车、造船等重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了电子、家电、通信等新的工业部门和行业,在出口工业品的生产方面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二)能源利用效率低

当前,我国能源资源结构表现为“富煤、缺油、少气”,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难以改变。因此,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高,致使经济发展中“高碳”特征非常明显。

由于我国各区域之间的资源分布、经济发展不均衡,各地区碳排放的差异较大。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即能源强度,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能源强度的变化直接影响该地区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能源消费强度来看,我国不同省区能源强度差异较大。能源强度排在前三位的均处于西部地区,分别是宁夏、贵州和青海;能源强度低、能源利用效率较高的则分别是北京、浙江、广东省均处于东部地区。

(三)技术创新步伐缓慢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我国东部地区基础创新实力雄厚,科技、人才资源较有优势,而其他三个地区与东部相比创新能力较弱。重点是能源开发利用,第二产业等领域技术更新缓慢,产能落后,使得整个产业体系薄弱,加上传统落后工艺在重点行业领域比重较高,落后工艺技术的大量存在和先进技术的严重缺失,使得未来几十年内,基础建设以及工业生产将维持高排放的特点,这也加大了减排压力,增加了低碳模式的实现成本,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

(四)政策法规尚不完善

《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煤炭法》、《电力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一系列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与低碳经济需要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保证了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但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并不完善,同时现有的立法规定不够详细,缺乏足够的操作性,加之由于中央到地方政策执行链条过长,执行效果不易控制,因而导致执行效果不佳。

三、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一)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产业体系

第一,发展低碳农业,转变发展方式,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充分利用农业的剩余能量。因地制宜,优化区域布局,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有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第二,促进工业低碳化,根据区域发展实际,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并拉长产业链,加快构造节能环保型产业体系。东部地区应侧重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新兴技术进行传统产业改造,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不断降低经济发展的能耗水平,切实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电力、热力以及采掘、化工、金属冶炼、非金属制造等重工业行业要重点治理,限制高碳产业准入,积极发展低碳产业。

第三,积极发展服务业。通过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卓有成效地拉动国内多数欠发达地区实现城市经济跨越式发展。从不同侧面去分析,低碳经济既是产业机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标准。通过服务业的战略发展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思路,也可以从一定层面缓解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前期工业增长与排放正相关的矛盾。

第四,构建低碳产业体系。低碳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等。

(二)推进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

第一,源头控制。推进节能减排重要的就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要改善能源的供应结构,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从源头上解决能源环境问题。在消费前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减少燃烧过程中碳的排放。

第二,过程控制。即在生产消费过程中,利用一系列技术手段,如引进先进技术、更新和改造落后生产工具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达到高效能、低排放的目的。

第三,事后控制。捕获、封存和积极利用排放的碳元素,即开发以降低大气中碳含量为根本特征的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及利用技术,以及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等。同时,还要大量植树造林,增加碳汇。

(三)加快低碳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能否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低碳技术创新。

低碳技术创新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技术引进;二是自主研发。技术研发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例如,高效能源利用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特别是其中的核心和关键技术,都需要很长的研发周期。因此,技术转让是目前发展低碳产业更适宜的方式。目前,国际社会为促进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推广而订立了国际技术协议,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或者实施技术管制和激励,达到温室气体减排的最终目标。

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应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低碳技术研发中心,从根本上改变低碳技术落后的现状。

(四)制定完善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

为保障低碳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利用以及技术创新上的实现,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限制高碳产业准入,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在能源效率上,要加强包括《可再生能源法》在内的各种法律法规的实施,同时要制定和完善可再生能源总体规划及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专项规划,完善“配额制”和“固定电价”等相关政策制度,以求改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状况,加强可再生能源的供应。

在技术创新上,制定合理有效的技术引进政策,同时政府应在财政税收、金融制度上加大支持力度,如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研发和设备生产等给予税收优惠支持,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鼓励企业走低碳发展之路。利用财政转移支付、减免税收等有效手段加强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促进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抢占科技制高点,在节能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等低碳技术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促进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并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发展低碳经济第4篇

【关键词】 低碳经济 问题 对策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1.经济发展与减排目标双重压力矛盾突出。能源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能源需求始终保持强劲增长,所以中国既处于高能耗阶段,也处于高碳经济时期。为了保证经济平稳发展,民生得到改善,中国能耗还会增长,甚至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能源消耗还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能源、汽车、钢铁、交通、化工、建材等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加速发展,使得中国的高碳经济状态仍然突显。

2.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提高能源效率短期难以实现。就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来看,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在工业内部结构,钢铁、有色、建材、化工和电力等高耗能行业的发展过热,导致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当前部分行业还存在些工艺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的中小企业,又受到地方利益的保护,使这些企业难以及时地关停并转,致使部分地区仍存在突出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问题,要彻底淘汰这些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必须以提高其低碳技术生产水平为前提,否则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实现的。我国在低碳技术的研发方面处于初步阶段,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没有形成完善、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因此,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还有待时日。

3.有关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不完善。一方面是发展低碳经济的迫切要求,另一方面却是相关政策法律的供给不足,这是目前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的法制保障上面临的一大问题。从国外来看,低碳经济的发展无不以完善的法律政策体系为保障,我国虽然非常重视相关政策法律的供给,但仍显薄弱。目前,我国在有关低碳经济的开发利用领域的法律主要有《煤炭法》、《电力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除此以外,我国还积极制定并实施了减缓气候变化的一系列规划与政策,这些政策法律的制定与实施无疑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制保障。但是,由于低碳经济的专业性要求有更为系统完善的法律体系,国内有关低碳经济的政策法律体系尚需完善。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1.总体规划,制定发展低碳经济战略。我国已制定和实施了不少促进节能的法律法规,但多数以行政命令方式推行,经济激励措施的作用还有待加强。低碳经济发展应该始终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分阶段有步骤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是一种经济发展形式的创新,我国应该高度重视相关政策的制定,目前对于低碳经济的法规不完善,低碳经济发展体制不健全,我国各级部门要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发展,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把低碳经济的发展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体系中,增强我国在低碳技术方面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2.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决遏制以“能源”换“增长”而无视长期发展的短视行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走资源消耗少、经济效益高、环境污染小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以投资为主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为以消费为主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积极扩大出口,调整产业结构,改变过度依赖工业促增长的做法,降低能源消耗,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要突破关键环节薄弱的制约,通过强化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营销和品牌等关键环节,使服务业在产值比例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引擎”。

3.积极研发低碳技术,形成低碳技术体系。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注重科技创新和先进低碳技术的推广,同时保护知识产权。应高度重视能效提高技术和低碳技术的战略意义,通过推广和应用新型低碳经济技术方式,引领中国向新型低碳经济发展。中国不仅需要大力发展先进低碳技术,更要注重科技创新和低碳技术在其他行业中的应用,以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低碳化。中国应当确定将重点研究的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技术包括: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主要行业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与处置利用技术,生物与工程固碳技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清洁、高效开发和利用技术,先进煤电、核电等重大能源装备制造技术等。大力发展包括清洁煤和可再生能源在内的先进低碳技术是节能减排最为关键的因素。中国需要通过自主创新和国际技术合作与转让,争取尽快掌握和推广低碳技术,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鼓励推广包括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源技术在内的“低碳能源”技术。广泛应用于清洁燃料交通工具、节能型建筑、环保型农业等领域的低碳技术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技术转移、设备制造和相关服务又可成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4.加强碳汇建设,增强碳汇能力。由于森林和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发出氧气,在碳减排研究中为碳汇功能,即碳库容。因林地有碳汇功能,所以我国要大力发动群众加强城乡绿化建设,特别是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我国碳汇资源丰富,森林面积广貌,有原始森林和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培育的林地,同时有大面积耕地和大面积的湿地资源。为发展低碳经济,要有规划地保护、建设和管理这些资源,成为永久性碳库容量,以增强我国的碳汇能力。

5.积极发展碳金融市场,加快构建碳金融体系。有了《京都议定书》的法律约束,各国的碳排放额开始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因而也具有了商品的价值和进行交易的可能性。作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国,中国碳排放市场备受瞩目。碳金融是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的重要领域,也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必备内容。要把碳金融发展纳入到国家可持续发展政策框架之内,使碳金融成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政策工具,要尽快建立碳交易市场,发挥市场机制在减排上的基础作用,健全碳交易监管和法律体系,提高中国在国际碳交易中的定价权,为碳金融发展创造稳定的政策环境。

6.营造低碳发展的社会氛围,广泛动员打造绿色生活方式。一是政府应加强舆论引导。低碳消费方式(包括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体现人们的一种心境、一种价值、一种文化。从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把低碳文化变为全社会的主流意识,把低碳消费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实。二是企业应以主动姿态迎接低碳时代。企业要积极改进生产方式,不断调整产品结构,走绿色发展之路。三是社会公众要开启“低碳生活”。城市要搞好道路设计规划,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发展运载率相对较高的公共汽车、地铁等为主的城市交通体系,降低交通的碳使用水平。

7.积极参与国际范围内的减碳协作。对于气候变化这个全球最大的公共物品,单靠一个国家是无法完成减碳任务的。低碳经济发展趋势越明确,各个国家对相关国际规则的确立和经济利益的角逐就会越激烈,但加强协作是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发展低碳经济第5篇

近年来全省生态状况虽局部有所改善,但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单位GDP能耗等指标中,辽宁的单位GDP能耗为1.617(吨标准煤/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2.426(吨标准煤/万元),都分别高于全国1.102和2.189的平均水平,在东部省市及东北三省中是单位GDP能耗最高的地区。对辽宁来说,逐步减少对高碳能源的依赖,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深入实施,全国各地区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约束性指标。“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在生产、消费和流通各个领域都要注重节约资源;而“环境友好型社会”则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可以说,这“两型社会”均与发展低碳经济密切相关。低碳经济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两型社会”又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目标和机遇。从辽宁的情况看,全省许多城市的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如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如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这是需要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不断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未来可持续发展。

二、辽宁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1.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辽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消耗的能源主要是含碳量高的化石能源。该省化石类能源占总量比例维持在96%左右,而且以煤炭类能源为主,占总量比例为76%左右,远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地理位置的特点,辽宁省在光能、风力、水力、生物资源发电方面也不具备明显优势。在所有一次能源中,煤的含碳量居首位,其次是石油,而天然气是这三种化石能源中含碳量最低的一种。水能、核能及风能则是无碳能源。辽宁经济和能源结构的“高碳”特征十分突出,CO2排放强度相对较高,这是辽宁单位GDP能耗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难题之一。

2.低碳技术水平较低

科学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辽宁在低碳技术方面的总体水平偏低。低碳科技是低碳产业发展的关键,涉及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技术。虽然辽宁省设有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清洁能源(联合)重点实验室、风力发电技术重点实验室、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但存在着自主技术研发实力尚不突出、技术信息共享困难、同低碳经济发展比较好的省份还存在差距。辽宁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长期缺乏竞争,工厂的设备及技术陈旧,产品缺乏多样性。较低的低碳技术水平已经成为制约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3.产业结构亟待调整

辽宁的产业结构存在诸多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已在很大程度上对低碳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自东北振兴战略在辽宁省实施后,辽宁的经济一直高速增长。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凸显明显的问题。首先,在产业结构中,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产业在总产业中仍占很大比重。新中国成立以来,辽宁一直都以重工业为主,形成了装备制造、冶金、石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四大支柱产业。2009年,辽宁省四大支柱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86.3%。同年,辽宁省规模以上的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2.257吨标准煤/万元,远远高于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直辖市和沿海省份。近年来,辽宁省虽然淘汰了一大批小铁矿等落后的生产企业,但是整体的产业结构低下。2009年,国家对各省市的生态文明进行了排序,辽宁在全国的排名为倒数第八位,远低于其他省市的发展水平。虽然工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却不能改变工业结构呈现低效率的事实。其次,产业结构比较单一。辽宁省虽然拥有七个资源型城市,但这些城市同时呈现出老工业城市的特点。虽然国家和各省市针对建设资源型城市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在短期内仍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4.资金短缺

资金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启动器,也是调整产业结构所不可或缺的要素。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优势在于具有近百年的工业机器制造,但这同时也是阻碍其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因素。大量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要使这些企业的设备、技术跟上时代的步伐,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这不是单靠企业本身可以解决的问题。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研发和引进大量的新技术,这也需要大量的资金,但这也将成为辽宁发展低碳经济的阻碍。

5.低碳意识和理念有待提高

从政府层面看,一直以来,辽宁省乃至全国都存在以GDP的增长作为衡量地方政府政绩乃至考核地方官员升迁的评价标准,政绩观的错位导致在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的博弈中,政府倾向于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这必将造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局面。从企业层面来看,许多企业节能减排的动力不足,存在着“效益至上”的落后观念,为了追求利润而污染环境的企业比比皆是。尤其是大量使用石油、煤、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导致二氧化碳过量排放。有的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甚至无视国家法律法规,偷排、漏排污染物,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从社会个人层面来看,中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时期,城镇化给民众的居住、就业、生活、消费等方式都带来了深刻变化,不仅涉及社会经济问题,还涉及资源和环境问题。低碳意识和低碳理念的树立和提高,是辽宁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

三、辽宁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方略和具体路径

1.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

由于煤炭在辽宁省煤炭消费结构中占主导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煤炭消耗量也随之增大,应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要建立开源式的能源结构体系。一方面,要提高煤炭开采质量标准,加强监督力度,督促煤矿企业合理开采煤炭,提高煤炭开采率,减少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要提高天然气、核电及风力发电的使用量。同煤炭发电相比,天然气发电产生的污染少,能够起到环保的作用;而核电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发电方式,其使用更要注重技术的创新。竭力发展风能,在节省能源的同时,也可以减少大气污染,促进经济稳步快速的发展。其次,逐步完善节流式的能源消费体系。辽宁省应建立以钢铁、建材、电力等行业为基础的“总量分配—绩效考核—排污权交易”相结合的能源消费机制,对落后的产能予以淘汰,严格限制高碳产品的生产,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和细化节约能源的社会和经济体系。

2.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推进低碳技术创新

辽宁省政府应建立低碳技术创新体制,为更好地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技术支持。首先,政府应不断加大对低碳技术的财政投入,鼓励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充分利用太阳能、海洋能以及风能等方面的技术;其次,以新能源技术创新为发展平台,组织各地方政府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建立独具特色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第三,加强对目标对象的责任考核,通过考核结果减少高能耗项目,逐步淘汰落后产业,以确保节能减排的稳步实施,使辽宁能够较好地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在农业方面,加大农村地区的低碳生活宣传活动,实行试点循环模式,形成产业链,例如猪粪生产沼气,沼渣种植菌类,沼气发电,沼液灌溉果树等;引进节能灌溉技术,节约水资源,提高废物的利用。引进先进的农耕设备,提高效率,同时大量使用沼气、风能、太阳能发电,减少木柴、秸秆的燃烧,减少大气污染,同时增派科学家为农民讲述科学种田的方法,并帮助农民解决在务农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难题。

3.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向低碳产业过渡

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辽宁发展低碳经济,阻碍节能工作持续有效开展的瓶颈。目前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决定了辽宁经济的发展必然要依赖于工业,而工业的高碳排放则是第二产业高速发展所不得不承担的代价。辽宁省应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具有低能耗、高就业特点的产业。在制定政策时,应向低碳产业倾斜。

4.拓展资金渠道,保障低碳经济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尤其是推动低碳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坚实的经济基础。在当前经济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即政府投入、商业银行信贷及资本市场融资。碳基金的建立在很多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辽宁应结合本省的实际状况,借鉴和学习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碳基金的经验,建立与辽宁低碳经济发展相配套的碳基金。有关碳基金的建立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碳基金的建立与管理。辽宁省的碳基金可以引入市场机制,采取政府出资设立,其他相关机构参与,并成立专门机构对其进行管理的机制。其次是碳基金的管理模式,需要建立既能发挥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又利于专业人士发挥相关专业知识和管理特长的机制。在这一模式下,以政府管理为主,同时也能够得到相关专业人士协助。一项基金的建立,最重要的还是其资金的监管机制,使碳基金仅用于辽宁低碳经济的发展,并保证该项基金的独立性以及资金使用审批的严格性。同时还应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以保证碳基金的合理和高效利用。

5.政府出台配套政策,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一是加强机制体制建设。成立辽宁省低碳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低碳经济的发展进程,研究制定低碳经济开发、推广、对外合作、技术研发、资金筹措等重大支持政策,组织协调解决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困难。制定低碳发展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国家的量化指标,尽快编制辽宁省低碳城市建设标准指导手册和辽宁省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使低碳城市建设制度化与法制化。二是打造低碳经济发展的投融资环境。建立投融资政策支持体系,综合运用规划、投资、价格、财税等政策措施,建立一个良性、面向市场、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支持体系和环境,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低碳经济发展,有效解决发展低碳经济投入不足的问题,着力解决中小企业投融资难问题。三是设立低碳经济专项资金。每年设立专项资金,对发展低碳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给予直接资金补助。未来将逐步扩大资金支持力度与支持范围,不断鼓励企业低碳经济技术创新与管理升级。加大对中小企业低碳经济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四是优化人才技术环境,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以重点产业、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为依托,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物、科技骨干和创新人才团队;制定优惠政策,重点引进国内低碳产业科研院所和企业科技研发的中坚力量,吸引社会团体、民间人才的参与,组建低碳经济发展专家顾问团,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建立低碳技术人才管理使用机制,吸引国内外一流科技人才来辽宁创业。

6.提高政府生态责任意识,积极倡导公民低碳消费

发展低碳经济第6篇

1.河南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与基础建设全面推进的阶段

河南是我国人口第一大省,目前正处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迅速发展的阶段,人口不断地增长、工业化需求量增加、城市基础设施性建设逐年深化以及居民消费结构水平升级都亟需大量的能源资源,能源资源的持续性大规模不合理地消耗造成了温室气体排放量地不断增加。国际能源署的“世界能源展望2007年”中,2005年~2030年在可选择政策情况下,中国一次性的能源需求,每年平均将分别增长3.2%和2.5%,与能源相关的排放CO2年的比例将每年平均增长3.3%和2.2%。在各个情景显示下,2010年后,中国都将超越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较,河南省的情况更为突出明显。

2.河南省能源资源状况制约着低碳经济的发展

河南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位于全国首位的有8种,位于前3位的有19种,位于前5位的有26种。煤炭、铝、钼、金属、石油、天然气等储量较大,其中煤炭居第8位.天然气居第17位。自建国后河南省启动工业化始,煤炭便是生产及生活的主要燃料,以煤炭为主的能源资源结构将长期存在。

3.河南经济传统发展模式惯性束缚低碳经济的发展

很长时间以来,河南经济发展以“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的为主,高度依赖于能源资源的投入。国家在“九五”计划中提出要大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原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向集约型增长方式,又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由于河南长期的历史因素与种种不合理的体制根源,以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本质上没有得到改变。

4.河南经济贸易结构亦是制约河南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因素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居于高端位置,他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期,他们进口原材料或能源,出口科技含量高的传品,以此获得丰厚的利润。而我国产业处在低端位置,我国产业技术含量不高、产品的附加值较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较差,在与发达国家竞争时往往处于下风。在国际贸易中,以高能耗、高度依赖于原料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的商品,在我国出口商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先进国家在进行自我产业升级的同时向外部转移相当大一部分高污染、高消耗的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研究——以河南省发展经历为例颜毓洁梁赟(陕西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21)集型产业,中国承接了一部分类似于这样的产业。我们在为我国被称之为“世界工厂”自豪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国家因为发展此等产业直接性或间接性地出口了大量的资源能源,并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河南的产业以机械生产、食品加工、化工材料、建材纺织等为主,这些都属于高消耗、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产业。

二、河南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1.发展低碳农业,调整农村生活用能结构

河南是农业大省,农业生产对吸收温室气体,促进自然界碳循环发挥着重要作用。要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积极发展低碳型现代农业。河南目前存在大规模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模式,为了进一步调整农业发展模式和发展现代农业,低碳农业应运而生,这是河南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趋势与迫切要求。发展低碳农业首先在生产中要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含量;其次,对农业剩余物(如秸秆、麦秆等)要循环利用,可以用它们来生产沼气,既可以防止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又可以推动农村能源结构调整。坚持优质化、产业化的生产方向。积极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发展大规模商品粮基地、有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等重大项目工程。大力完善政策引导与政府支持,集中建设开发粮食生产主要区域。实施旱作农业、植保工程与沃土工程,强力打造稳产高产的基础农田。依据产业化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实行“种、养、加、销”四业配套,大力提升农业整体的生产力与农产品的竞争力,并在农业产业结构规模调整中,积极促进农业生产的生态化和农业循环性经济发展。

2.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低碳经济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太阳能、风能、水能和核能均属于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河南省应积极开发上述能源,并鼓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优先使用清洁能源和优质能源。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推进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与消费结构向以清洁能源为主转变。大力促进能源结构的多元化发展,推动河南省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前进。

3.以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循环型工业体系的发展以低碳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充分利用河南的自然资源优势,以目前工业体系为基础,推广应用工业循环清洁生产技术,消除传统工业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弊端,逐步推动河南省工业发展从粗放型模式过渡到效益型模式,从而实现河南工业发展的可持续、绿色化、信息化与高效益。大力整合全省煤炭、天然气等重要资源,果断淘汰落后企业,促使资源向技术水平高、管理体系先进的企业优先集中,鼓励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利用资源能源。落实循环经济理念于矿产资源开发中,开采过程中严禁粗放型作业,注重主矿开采的同时进行伴生矿的开采利用程度,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采利用率。部分尾矿、采矿废石同样具有利用价值,进行回收之后生产新型建材。在生产过程环节,积极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对于建材、钢铁、化工等能源资源需求量巨大的行业,鼓励循环使用电力热力,努力杜绝不必要的消耗,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在废弃物产出方面,积极开展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对废弃物排放数量较大的行业,鼓励积极识别废物的可利用价值,运用新技术对废弃物实现循环利用。发展循环工业,关键在于企业。各行业企业要切实落实循环工业的要求,积极变更观念,努力革新技术,创新管理体制,综合合理地利用能源资源,降低物耗和废物排放。从生产到排放推行清洁生产,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4.建立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保障,实施法律政策确保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系列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低碳经济的重要保障,能够促进低碳经济和谐快速发展。河南应在吸取自身几十年发展教训同时借鉴外省乃至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尽快地制定出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并予以规范,以积极完善的政策导向促进低碳经济的大力发展。在项目审批、市场准入、财政补贴等方面立法限制高污染产业发展,适度在法律方面对低碳产业一定倾斜;完善低碳产品标准,使公众了解低碳消费品从而促进低碳消费行为;立法打击伪低碳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净化市场秩序,维护低碳产品信誉度。

5.设立“低碳经济试点区”,寻求发展低碳经济的最佳途径

以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转型发展潜力大的的地区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试金石。郑东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科研力量较强大,可以作为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试点区。郑州新区西起郑州市主城区的中州大道,东至开封市边界,北起黄河南岸,南至航空港区。下辖包括郑东新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航空港区、中牟产业园区、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和中牟县等“五区一县”。郑州新区应该大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并注重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向全省推广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与模板。

6.大力推进公众消费模式转型,宣传提倡低碳环保观念

发展低碳经济第7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分析

目前低碳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在中国这片大地上,如何才能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是目前人们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低碳概念的发展历程

2003年,英国了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其明确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也就是说,所谓低碳,其目标指向不仅仅是更低的碳排放量,更是更高的能源转化效率。这是低碳概念的第一次正式登场。

在此之前,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已经有149个国家和地区代表于日被东京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京都议定书》,这个议定书虽然没有将低碳概念付诸纸端,但是已经明确指出,全球气温的升高已经不容忽视,并且在议定书中提出了若干对温度进行控制的建议。随后,2005 年在英国苏格兰鹰谷召开的八国首脑会议上,气候变化成为G8 峰会的核心议题。而后的2007年以及2008年中,气候变暖问题都是G8峰会的核心议题。2009 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 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 次缔约方会议在哥本哈根就温室气体减排问题做出了讨论。2010年11月5日,负责气候变化问题的秘书长高级咨询小组向潘基文秘书长提交了工作报告,明确指出了发到国家承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若干行动。然而时至今日,,世界各国做出的减排承诺与科学家提出的将全球气温升高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仍相去甚远。

二、低碳产业构成分析

想要真正缓解温室问题,首要一个工作就是发展低碳产业。降低碳的排放量,如果单纯采取压制的方法,只是治标不治本,况且这样做从根本上看是在压制经济的发展。而想要真正达到缓解温室问题的目标,还要有赖于低碳产业的发展。

从根本上看,低碳产业一共可以细分为四个主要方面。

首先是含碳量低的行业,例如以可再生资源、低碳新能源以及现代服务业为主的行业。包括水能、潮汐能、风能、太阳能的应用;以电能、何能等其他替代燃料的应用为主的相关产业;以及其他服务行业。这些行业本身具备低碳的特征,符合绿色减排的要求。

其次是高碳产业低碳化,主要以第二产业为主,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迫使并促进他们转变相关技术,从高碳向低碳转变,即让传统的“三高”行业通过购买引进低碳技术或采用自行研发低碳技术后,达到有关标准从而进入低碳领域。

再次是低碳技术相关研发产业,其中主要包括研发以及出售低碳技术的企业。同时碳捕获、碳储存以及二氧化碳二次开发利用等,也同碳原料低耗技术一同列入其中。

最后是碳交易行业,主要指碳的金融贸易方面。主要指对于排放量准许额度的交易,碳金融贸易的发展,将十分有利于实现国家对二氧化碳排放的总量控制。

三、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分析

如何才能发展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经济,是目前我们面对的当务之急。虽然目前世界上有很多成功典范,但是能否照搬照用却是未知。

鉴于我国目前低碳经济的发展形势,有必要从总体上加以推动,以帮助整个低碳产业链的形成。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完善环境法律法规以及其他必要的政策体系。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推进低碳产业链逐步成熟的过程中,必然不断凸显新的问题和麻烦,这些不断涌现的问题都不是在构建产业链之初就可以看清楚的,因此相关约束性法律法规也必将是随着这样众多问题的出现而不断完善的。针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有必要加速制定高耗能、高耗水及高污染行业市场准入标准和合格评定制度,并且针对重点行业置顶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涉及低碳经济的有关污染控制标准。只有法律法规足够明确,才能为相关产业指明发展的方向。

2.建立以碳为中心的经济体系

如果只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这些硬性的规则,难以对市场中的众多经济主体进行弹性管理,因此还应当建立起以碳金融贸易为核心的经济体系。首先应当制定有参照意义的各类标准,而后在众多标准的基础上依据不同的地区以及行业状况设定奖惩标准。对符合低碳标准的产品或者企业进行补贴,对不符合标准的产品进行严格规制使其难以进入市场。

3.推进低碳科技发展

低碳科技是低碳产业向前推进的基础,关于这一方面,政府应当身为表率,从经济和政策多方面引领低碳科技的发展。在对科技研发部门进行考察落实的基础上,基于这些部门资金以及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在相关的技术出台以后,政府还应当予以考核,对于确实对低碳发展有作用的技术,应当协助大力推行。

4.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低碳经济第8篇

关键词:低碳产业;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产业化;低碳化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0-01

当今社会的主要威胁,挑战,当属全球气候变暖。追究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最主要的应当是碳的排放。所以,如何减少碳的排放,如何发展低碳产业,已经成为了我国乃至全世界的重要研究课题。为了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做的就是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同时实现低碳产品产业化。发展低碳产业的过程中,低碳技术能够自然而然的被推进,产业化过程也会自然地被推进,所以,为了实现低碳经济,最主要的就是发展低碳产业。低碳产业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不可比拟的关键作用,我们应当把握发展低碳产业的内涵。

首先来说一说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概念,内涵,及实践方面的研究。

(1)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和概念。首先提出低碳经济的是英国的首相布莱尔,他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一书中指出:低碳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为了使用较少的资源,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避免了环境的污染,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还有学者认为实现低碳经济的本质是改善能源的结构问题,提高其效率。为了使能源能够更高效的利用,我们必须实现技术的革新。依赖政府的有效措施大力开展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逐渐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低碳化,并开展一场重大的能源革命。有些学者认为实现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能源消费方式,它将逐渐改变之前的现代工业文明,使国家的发展方向转变为生态发展和生态文明。有些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为了大大地减少一些高碳能源的利用,比如煤炭和石油。减低了这些高碳能源,我们才能建立一种全新的低污染的经济。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铭记低碳经济的全球性,综合性以及战略性。它的确立能够改善气候的变化,实现节能减排,通过改变消费的方式来减少能源的排放。其他学者则认为,低碳技术的主要内容是人类生存观的转变,观念的改变才能使能源问题真正得到改善。

(1)低碳经济的实践方面的研究。有许多国外的学者对低碳经济进行了实践研究。他们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研究的是来自加拿大的生态学家。他主要提出了生态足迹理论。此后,来源于物理学的脱钩理论被提出,并且由外国的学者将其延伸到了经济范畴。后来,美国的恶学者发展出来了EKC假说,通过演变模拟,给经济发展,环境的污染它们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有效的依据。在低碳经济的实践过程中,一些国家表现的较为突出,例如英国,瑞典,德国的一些社区都走在世界前列。他们都在交通方面,垃圾的有效处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低碳产业的规划等方面提出了很好的对策,这些对策能够有效地在减少能源耗费的同时降低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实现低碳,高效。这些措施在我国还没有完整地被实施。但近年来,我国也在低碳社区,建筑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低碳之路正在稳步进行。在我国,实施低碳产业比较好的当属中新天津生态城。它已经成为对外展示的窗口,同时中新天津生态城也将带领我国其他地区,将低碳经济更好的发展,在它的带领下,我国的另外两所城市,上海和保定,也将沿着它的脚步,继续推进低碳经济的实施。

(3)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研究。我们应当逐渐调整能源产业结构,不断地创新,同时树立低碳经济的理念。在技术上,应当主要研究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收集,存储,反复利用以及新科技的开发。有学者指出,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大力限制高碳的行业继续发展,不允许高碳行业进入市场,同时开展一些有特征的低碳行业。其次,原有的高碳行业主要是化石能源行业,我们应当树立低碳意识,降低对它的依赖程度,树立走生态高效的新观念。同时,大力开展低碳行业,将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在建设低碳城市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开展低碳化的城市系统,使群众的生活空间处于低碳化。在城市中,大量种植树木以及其他植物,使其吸收二氧化碳,达到生物固碳的目的。部分学者认为,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时候不能过于盲目地调整结构,由于我国的状况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调整的范围和空间都十分有限。所以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开发新技术,开发可再生能源或者提高效率上。

再来谈一谈低碳产业,低碳产业的构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部分行业本身含碳量较低,不需要施加外力使其低碳化;其次,有些行业含碳量很高但实施了低碳化的转化,这些行业运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完成了低碳化的指标,转入低碳领域。低碳产业的特征最基本的当属低碳化,低碳化是入门的基本条件。其次,它有产业化的特征,这种特征是该产业发展的动力和途径。为了更好的实现低碳经济,必须更好地发展低碳产业。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虽然在初期需要政府的帮助,但不能完全依赖政府,要逐渐形成低碳产业的自我循环。同时,要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分工细致,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保证低碳产业能够持续的良好发展,以此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的低碳产业的发展,笔者将提出个人的对策:首先,鼓励低碳经济自主研发,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进行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积极致力于研发新科技,主要以降低能源和清洁能源的科技为主,同时,完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体系,按照我国法律的要求,制定一些高污染行业的准入标准,制定相关污染的控制标准;应当建立低碳城市标准体系。政府应当不断设立标准,包括低碳的交通,建筑和其他产品的碳排放的标准,并积极给予补贴;制定清洁生产体系,使各种低碳的技术都符合循环经济促进法的要求;最后,制定低碳产业的发展规划,制定相关的战略和详细的发展布局,使得低碳产业可以深入操作,可以更好的实行。相信在我国的政府和相关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低碳产业必将得到良好的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顺。

参考文献:

[1]陈迎,潘家华,庄贵阳.斯特恩报告及其对后京都谈判的可能影响[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3(2):11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