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学生法制课

中学生法制课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27 15:04:10

中学生法制课

中学生法制课第1篇

论文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网页制作》课程,应用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学习已经成为个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接受教育不仅是人们作为“经济人”参加社会分配的基本条件,而且也成为人实现个人价值和存在意义的重要方法。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人们将会以前所未有的自觉性去进行学习。达尔文曾经说过:“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所以如何增强学生的自主性成了现代教育的主题,在这笔者分享一下在《网页制作》课程教学中使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些心得。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起源及特点

“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源于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杜威极力反对在教学中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反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主张解放儿童的思维,以儿童为中心组织教学,发挥儿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提倡在“做中学”。将“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进一步运用于中学和大学教育就成为今天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了。它的特点主要有:第一,教学活动主体不是教而是学;第二,教学形式三元化,协作化、个别化、多样化;第三,教学手段多样化,不在只依靠粉笔,多媒体教学已经逐步成为主要教学手段。第四,教学计划和课程学习的交叉和不同步。

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在《网页制作》课程中的应用

《网页制作》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该专业中最难学的课程之一。在笔者的近几年教学中发现了几个问题。

首先,专业就业前景好,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据联合国互联网管理论坛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世界网民总数已从1997年底的7000万人增加到20亿人,而且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网民人数最多的国家教育学论文,上网用户人数达4.0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通过以上数据,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网络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潜力。所以相关专业的就业前景一片光明。但相当部分学生对职业教育的特点认识不够,也没有看到其就业前景,所以并不把其作为主课看待,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

其次,综合能力要求高,学生望而却步。网页制作是一门集成了多种计算机知识和技术的综合性课程,要学好这门课程,能力要求较高,主要有四点:第一,需要一定的美工基础;第二,学生要有很强的自学能力,由于其技术更新很快,所以技术人员要时刻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单靠教师上课讲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第三、掌握网页设计相关辅助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第四,要有一定的编程能力论文提纲格式。这就要求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要打下扎实的基础,而大部分学生往往没意识到这点,技术水平偏低,遇到技术难题无法解决,只好放弃学习。

最后,学生缺乏自我更新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当今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网页制作技术叶在不断更新,只靠在书本和课堂上学习的有限的知识和技术是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的,所以学生需要通过自学来不断提高自己,而中职的学生却正好最缺乏的就是自学的能力,所以很多学生兴致勃勃学了一段时间就打了退堂鼓。

为了能改变这种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技能,笔者教学中开始尝试使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学,收获颇丰。现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网页制作》中 “制作个人网站”这个知识点的学习为例,详细介绍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

(一)教学任务。掌握网站的开发流程,如建站规划、效果图制作、建立站点等相关知识;掌握各种网页元素在Dreamweaver MX中的使用,例如表格、文本、图像、超级链接、层和表单等;

熟悉一些网页设计辅助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例如Flash、Fireworks、Photoshop等;能够解决一些网页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深入了解Internet,理解HTTP、HTML等概念及作用;掌握网站设计流程;了解多种网页制作软件和图像处理软件相结合设计网站的好处。掌握网站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能力与技能目标:网页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与网页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如服务意识、团结协作精神、自我知识及技术更新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重点。重点在于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自我规划网站,并通过各种技术实现网站的最终效果。

(四)教学难点。难点在于熟悉网站制作的流程及方法,并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有效的加工整合。

(五)教学方法。主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原则,多采用自主探究、分组合作,集体讨论等方法结合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教育学论文,让学生通过思考,自主学习,讨论等方式正真的参与到学习中,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提高它们自我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六)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

接入Internet多媒体网络教室、大屏幕投影

(七)教学过程

1、教学准备

分组:课前完成分组,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将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每三个人一组,每组中各个层次的学生各一人。

2、提问导入

提问:想不想拥有自己的个人网站,把自己的文章发送到网上,供大家浏览?由此引出本次课的学习目标-----制作个人网站。

提问:你知道在因特网上建立个人网站需要完成哪些工作吗?逐步引导学生了解:首先,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利用网页制作软件,建立自己的主页;其次,在因特网上申请免费的个人网站空间;最后使用申请的个人网站账号,上传自己的主页并进行管理和修改。

提问:你会浏览个人网站吗?

引导学生浏览指定的个人网站。 如:我爱维修网cnwshow.com/www/1186.htm

四全四美网页 cnwshow.com/www/913.htm 等

提问:个人网站具有些什么特点?个人网站的特点是主题明确、内容丰富、页面精美。一个好的网站主题会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你的网站。主题可以选取自己擅长或喜爱的内容,如诗歌、足球、音乐等内容。并且,平常要注意收集一些与网站内容有关的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网页素材,这样才能制作出好的网页。

3、提供学习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课前收集整理好自学资源,制成自主学习式课件,课堂上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式学习课件中浏览教学活动模块,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观看案例,分析案例特点;并学习课件中的自学资源模块,掌握个人网站的制作流程和方法。

4、任务驱动,动手实践感受制作过程。

引导学生进入课件的自主实践模块,下达任务。

1)任务要求

学生通过组内分工收通过网络等手段收集、加工相关素材完成个人网站的制作,要求主题突出,内容详实。

2)任务实施安排:

第一阶段:收集并选择适当的材料;

第二阶段:制作网页;第三阶段:网页与维护。

5、自主实践

教师引导学生选出各组组长,主要考虑小组长起组织协调作用,方便教师与学生的联系及沟通。学生自定学习活动计划,可避免一刀切,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学习安排,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能动性。

各小组根据任务确定网站内容及风格后,组长上交活动计划:包括任务分工(小组长、组员姓名及具体任务),组员按照分工各负其责,上网收集相关资料,教师此时给予适当指导点拨。各项准备工作完成后,由组长组织组员进行个人网站的设计实施工作。教师要求学生可以参考别人的网站,但要做出自己的特点,防止有些同学急于求成,在没有进行任何调研的情况下把别人的网站“照单全收”;同时也提醒学生可以比较分析类似的网站,提出不同点,并将不同点做为自己网站的设计方向。

6、展示成果、讨论交流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上台展示本小组的作品教育学论文,其它小组给予评分论文提纲格式。展示完毕后,学生使用网络手段进行学习交流,如电子邮件、BBS论坛、网络聊天(包括QQICQ等即时通讯工具)等交流平台进行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在学生讨论的时候,教师也要参与。通过讨论后,每个小组整理建议,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

7、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所学内容,强调本课我们学习了制作网页的一些基本知识,明确了个人网站的制作过程,并按照大家的兴趣组成了网页制作小组,希望大家团结协作,制作出精美的个人网站。

8、学习评价。学生评价:小组成员间相互评价各人完成任务情况,协作学习时对本组作出的贡献;小组之间相互评价,在展示交流活动中完成;自我评价,对照本节课知识点,将自己课堂学习情况填写表中,课后以E-mail的方式交给教师,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情况。教师评价:在课后完成,主要对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否积极参加各个环节等方面进行评价。

9、教学后记

通过使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教学后,教学效果显著提高,主要收获有以下几点:

1)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第一,使用此教学法后师生互动的方式更加丰富,师生的交流不在局限于“你问我答”,创造了良好的学习自由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习更积极主动;第二,分层式教学能够兼顾到各个能力层次的学生,那些能力较弱得学生不会因为学不懂而轻易放弃;第三,分组分工合作式学习让能力强的学生帮助能力弱的学生,共同进步,通过任务分工合作,让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参与学习,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也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有了第一次的成功,自然就会有再次获得成功的渴望,学习的动力就会越来越强。

2)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首先,培养了学生独立研究能力与创新精神。让学生自由选择内容制作网站,独立组织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体现了“自主、尝试、合作,创造”的特点,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独立研究能力与创新精神。其次教育学论文,培养了学生自我更新知识和技术的能力为了使自己的网站有特色,很多学生不满足于课堂所学的知识,往往使用上网等多种途径收集网站素材、学习网站制作技术,了解新动态。这样,培养了他们自我更新知识和技术的能力。最后,通过自己自主实践、小组评价交流、集体讨论等方式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

3)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在小组完成个人网站制作的任务中,小组长会把任务划分了多个部分,小组成员每人负责一个部分,某项任务没有完成好将会影响整体效果,从而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网页制作技术是当代计算机的热门技术,通过使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进行教学,笔者感觉上课轻松了不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更积极主动,进而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总而言之,做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时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成为学生的模范,领会教育的实质,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报着“为有春风巧得力,枯木也能成绿荫。”的态度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参考文献】

[1]于淼.《网页设计与制作》[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丁笑炯.《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反思》——来自西方的经验[J].全球教育展望,2005,11.

[3]张富强.美国'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启示——兼论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

[4]张静、马晓燕.浅谈'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应用[N].中国科技博览,2009,(13).

[5]吴学毅.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J] .福建电脑,2008,24(4).

中学生法制课第2篇

一、教师储备法律素养是培养学生法制观念的前提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人文学科,其中涉及许多法律知识,如七年级上册最后一课,下册最后一课,尤其八年级下册全书。可是单单课本知识过于粗浅,作为教师,必须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与“法制教育”相关的法律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在日常学习中,我注意收集一些典型的法律案例,把它们制成课件资料,能加入图片和视频的更好,以备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案释法,更好地讲解法律知识。

二、教学互动多用案例是培养学生法制观念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完成八年级下册法律知识教学任务,我在暑假期间给学生布置作业:坚持收看《今日说法》等节目,提前激起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大量运用法律案例(此时日常积累派上了大用场),理论学习结合真实案例,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我在讲“对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的申述、控告、检举权,取得赔偿权”时,结合“商丘坐11年冤狱农民赵作海获国家赔偿65万元”案例。学生也学会用真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论证,记得讲“人格尊严权”时,学生杨雨欣举她和几个同学去某商场闲逛被保安带到值班室强行搜身的案例。通过结合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认识。同时在激烈争论的氛围中,学生牢固掌握了法律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多措并举形成意识是培养学生法制观念的关键

1.体验教学寓教于乐。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诠释法律知识,如依据青少年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年龄特点,设计社会场景游戏,让学生在所设的情境中有所感悟,从而辨明是非等,让学生明白应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维护我们的隐私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生成,寓教于乐,效果极好。

2.关注热点联系时事。现实是活生生的教材,引导学生关注新闻、了解生活,培养主人翁意识。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务实求真、遵纪守法的好品质,对自己负责,对国家和人民负责。通过学生对新闻事件的讨论和发言,学生初步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课外实践深化意识。组织学生去济源市人民检察院参观;聘请法律界的人士到学校讲解法制知识;指导学生观看电视中的一些法制栏目等等。这些活动旨在教育广大青少年遵纪守法,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使学生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强化了知法、懂法、守法的重要性。

学生法律知识拓宽了,法律意识增强了,渐渐开始用理性的目光来观察生活。在课堂上大家总结了好多以往生活中的误区,如“闯红灯”,以前只觉得是生活小事,现在知道它违反了交通法规法则等,让学生学会用法律的眼光看待问题,看来法制观念在学生的心目中已扎下根来。

四、依法自律学以致用是培养学生法制观念的目的

中学生法制课第3篇

【关键词】高职学院 制图课 教学

工科院校的绝大多数学生都要学习制图课。无论是“工程制图”、“化工制图”、“建筑制图”、“机械制图”、“电力工程制图” 等。

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高职学院的制图教学工作,上面所述的制图课都讲过,所教学生也有几千人。在教学工作中体会颇深的是:大一的学生在学习制图课时对制图课中这种立体感和空间想象力的建立很难,因此突破这个难点,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成为制图课的关键。

而利用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绘制并识读组合体三视图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最好手段。

在一般的制图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对形体分析法的应用讲授的比较多,而常常忽略对线面分析法应用的讲授。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如何在制图教学中应用这两种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尤其是利用“线面分析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我们知道组合体分成三类:叠加类、切割类和综合类,而绘制并识读组合体三视图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形体分析法,一是线面分析法(有的制图书称“面形分析法” )。

通常情况下我们应用形体分析法绘制并识读叠加类的组合体,用线面分析法绘制并识读切割类的组合体,而同时用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绘制并识读综合类的组合体。

由于大多数教师或教材在形体分析法的运用上有比较详细的讲解,下面举例说明如何应用线面分析法在制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一、用线面分析法绘制切割类组合体的三视图并进行尺寸标注

线面分析法通常适用于切割类组合体。分析切割类组合体是怎么得到的,没被切割前是什么基本体,通过什么样的空间平面在何处切割基本形体,分析在基本形体表面上形成的线、面等几何元素的形状及空间位置如何,这个分析过程称为线面分析法。图1(a)所示的导向块为一切割类组合体轴测图,试画出其三视图并标注尺寸。

绘制这个组合体三视图的分析思路与形体分析法截然不同。分析过程如下:先来想象形体没被切割前的基本体形状。形体没被切割前是一个长方体,如图1(b);第一次被一个正垂面和一个侧平面在体的左上方从前到后切去一块,如图1(c);第二次被一个侧平面和两个正平面在剩余体的左方偏后处从上到下切去一块,如图1(d)所示;第三次被一正平面和一侧平面在剩余体的左方、前方从上到下切去一块,如图1(e)所示;第四次被一侧垂面(柱面)在剩余体的前方、下方从左到右切去一圆柱,如图1(f)所示;最后就形成了1(a)图所示的切割类的组合体。

画这类组合体的三视图的顺序是:首先画出没被切割前的基本形体的三视图,然后依次画出每一次被切割后在剩余体上所形成的线或面的三面投影。由于篇幅所限,绘图过程就不图示了。

再按照线面分析法标注切割类组合体的尺寸。切割类组合体的尺寸标注要由基本体的定形尺寸开始标注,然后依次标注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等切割基本体的各个面的定位尺寸,直至结束。由于开始已经将基本体的总体尺寸进行了标注,最后就没必要再标总体尺寸了。导向块的尺寸标注过程图就不再赘述。

二、用线面分析法识读切割类组合三视图

如图图2所示,已知一切割类组合体,补画视图中所缺的图线。利用线面分析法识读切割类组合体三视图的分析过程如下。

首先想象没被切割之前的基本体的形状,可见是一长方体(一般有这样的规律:平面立体类的切割类大多由长方体切割出来)。然后第一次被两个水平面和一个侧平面在体的左右对称、上下对称、从前到后分别切去一个小长方体,第二次在剩余体的左右对称和上下对称中心处,用一个正垂面(柱面)从前到后打通一圆柱孔(从俯视图中所给虚线可看出),这样就形成了这个组合体,根据这个思路就可以逐一将三视图中所缺的漏线补画出来。

单一的叠加类和切割类的组合体是简单的。而实际应用过程中通常都是综合类的组合体。综合类的组合体是既有叠加又有切割的,同时各基本体或近似基本体在叠加过程中的表面连接关系也是比较复杂的,可能出现表面平齐、不平齐、相交、相切四种连接关系。因此在分析综合类的组合体时,不仅要分析构成组合体的各个基本体或近似基本体的个数、相对位置,还要分析这些基本体的表面连接关系,同时还要分析各个基本体或组合体被切割的情况,即切割面的形状、切割位置,切割面是切割单一基本体还是切割组合体等。综合类的组合体的尺寸标注读者可以逐个标注组成综合类的基本体的定形尺寸和定位尺寸,然后在标注截切基本体的截切面的定位尺寸,最后再检查标注总体尺寸。

从上面的这些例子讲解过程中,始终贯穿这样一个分析思路,那就是领悟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的精髓。在很多教材中,都很重视形体分析法的讲解,而线面分析法的分析过程要么不讲,要么讲解不细。

参考文献:

中学生法制课第4篇

《经济法》课程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应被忽视;任课教师应当在《经济法》课程第一堂课上对学生强调《经济法》课程的重要性,让学生对《经济法》课程有清晰的认识。《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会计各类资格考试的内容为基础,并与其他的课程如《税法》、《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等相衔接。

关键词:

三本院校;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

一、《经济法》课程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性被忽视

《经济法》课程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首先,《经济法》课程是会计专业各类考试的必考课程之一。从学生选择会计专业开始,就注定了与《经济法》课程一生相伴;《经济法》课程贯穿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职业生涯的始终,《经济法》课程能决定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职业生涯的高度。会计专业的资格考试,从低到高,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师考试、中级会计师考试、高级会计师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这五个层次中,目前有四个层次需要考试《经济法》课程,即: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师考试、中级会计师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经济法》课程是必考科目,只是在不同层次的考试中,名称不一样而已。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名称为《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在初级会计师考试中,名称为《经济法基础》;在中级会计师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名称为《经济法》。由此可见,《经济法》课程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经济法》课程能决定会计职业人员的执业质量。会计职业的特点决定了会计职业是“在刀尖上跳舞”的职业,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会计岗位是社会上所有单位不可或缺的工作岗位,会计人员每天在与数字、金钱打交道。很多单位存在的违法乱纪现象,均需要通过会计岗位进行账面上的“合法化处理”。众多会计从业人员,或者迫于单位领导的压力、或者出于法律观念淡薄,或提供虚假的会计证明、或疏于履行该有的监督之责,使得违法乱纪行为屡屡得逞。因此,会计岗位的特殊性要求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具有娴熟的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法律观念。从某种程度上讲,经济法律知识能决定会计职业人员的执业质量和职业生涯。与《经济法》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要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情形是:《经济法》课程的重要性却被实实在在地忽视了。《经济法》课程重要性被忽视的体现就是课时的缩减。笔者曾在多个三本院校做过调研,《经济法》课程的课时被缩减是众多三本院校会计专业共存的现象。

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一)任课教师须在《经济法》课程的第一堂课上对学生强调该课程的重要性

虽然每所三本院校均会在新生入学后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但是入学专业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众多三本院校将《经济法》课程开设在第三学期或者第四学期。经过一年多的大学生活,学生已经开始思考自己的专业出路、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很多学生也已经参加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甚至有的学生已经开始筹划初级会计师以及中级会计师的备考事宜。此时再对学生强调《经济法》课程的重要性,相信学生会有切身的体会。更有甚者,不用任课教师强调,学生自己也会明白哪些课程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笔者从事三本院校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工作已经5年有余。在笔者的《经济法》课堂上经常有学生带着初级会计师考试的复习资料,并在课间休息时间向任课教师咨询不懂的题目或者知识点。因此,任课教师在第一堂课上强调《经济法》课程的重要性,要比在入学专业教育时强调《经济法》课程的重要性,其效果更加明显。

(二)任课教师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经济法》课程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该课程没有兴趣,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笔者曾经在武昌工学院和武汉工商学院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经济法》课程的看法惊人的一致:《经济法》课程理论高深、内容枯燥,没有学习的兴趣。学生对《经济法》课程产生如此误解,责任在于任课教师。任课教师讲授的内容空洞,如何让学生产生兴趣?任课教师单一的教学方法,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的任课教师自己没有理解知识,又如何让学生理解知识?又如何向学生传授法律条文如何应用?有的任课教师上课就是念PPT,以至于学生戏言:《经济法》老师就是念经,《经济法》课程就是催眠。其实不然,法律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经济法亦然。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经济法也应该很精彩才对。因此,作为《经济法》课程的任课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专业技能是第一要务;运用自己的知识魅力、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让学生对《经济法》课程产生兴趣则是《经济法》课程任课教师的迫切现实。

三、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的讲授内容需要厘清

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师考试、中级会计师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经济法》课程的考试内容各有不同、各有侧重。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中主要涉及的法律制度有:会计法律制度;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财政法规制度等。在初级会计师考试的《经济法基础》中主要涉及的法律制度有:经济法概述;劳动法律制度;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等。在中级会计师考试的《经济法》课程中主要涉及的法律制度有:经济法概述;公司法律制度;个人独资企业法律制度;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证券法律制度;票据法律制度;商业银行法律制度;保险法律制度;外汇管理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担保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其他法律制度,如专利法律制度、商标法律制度等。在注册会计师考试的《经济法》课程中主要涉及的法律制度有:经济法概述;基本民事法律制度;物权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合伙企业法律制度;公司法律制度;证券法律制度;企业破产法律制度;票据与支付法律制度;企业国有资产法律制度;反垄断法律制度;涉外经济法律制度等。三本院校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会计资格考试的内容为基础,与其保持一定的衔接。鉴于会计专业已经专门开设有《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税法》等课程,《经济法》课程的讲授内容就无需再涉及财经法规、税法的内容;《经济法》课程应以经济法概述、企业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劳动法律制度、票据法律制度等为主要内容,适当兼顾初级会计师考试《经济法基础》以及中级会计师考试《经济法》的内容,以培养初级会计师为主要目标。

作者:张荣健 单位:武昌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中学生法制课第5篇

1.1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要有相应层次国民与之适应,国民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知识水平、综合能力,也包括法制素养。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让他们成为有文化、守纪律、诚信向上的合格公民。中职教育肩负着培养一定专业技能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遵纪守法应当是最基本的保障。学校开展法制教育,不仅是社会法制意识的提升,也是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更是培养社会合格公民的重要内容。

1.2减少不良影响的重要途径

受各种社会不良因素影响,很多层面都存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滋长等不良因素,对青少年造成严重的思想冲击。中职阶段学生正处于成年与未成年这一关键期,容易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形成造成一定的影响,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增强学生法律知识的学习及法制能力的提升,加强自身控制,远离不良社会因素干扰,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1.3有效降低学生犯罪率

中职学生正处于思想单纯、识别能力相对低的关键期,法制意识不强,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调查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比较突出,18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率由2008年5.58%左右上升到2011年为8.67%,且逐年呈上升态势,居高不下。其中中职学生所占的比例较大,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加强中职学生的学生法制教育,提升学生遵守法律能力,对减少学生犯罪发生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中职学生法律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

2.1学生法制意识整体上淡薄

调查显示,学生对法制相关内容了解较少,对法律的认识比较模糊,不能清楚地理解法律包含的要义,也就不能很好地对自身行为进行控制,容易出现哥们义气、意气用事等现象,造成学生犯罪率上升趋势。据公安部门统计,近年来,在青少年犯罪中,中职学生所占的比例较大,加强中职生法制教育迫在眉睫。

2.2教育力度不够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重视不够。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法制教育在现行教育课程设置上已经纳入课程计划,但在具体实施中没有必要的保障,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检查,与文化科目相比,地位大大降低。在课堂法制教育内容规定、师资配备、过程监控、量化评估等方面还有许多弊端,亟需强化。其次,学生对此重视不够。受学校、教师对法制教育的程度影响,中职学生对法制认识出现许多问题,将法制教育课看成无关紧要的思品课,并逐渐淡化,造成法制教育形同虚设,严重影响法制教育课的开展。

2.3自身合法权益缺乏必要保障

由于学校、教师、学生对中职教育中的法制教育认识不够,造成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不能得到普及,也就造成在生活中遇到突出事件时,不能很好地用法律这一有力武器进行自我保护,会采用非正常手段进行处理,从而引发一些纠纷,让自身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造成以上现状的原因有许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因素。

中职学生文化水平相对要低,开展法律知识有难度,再加上学生对法制教育认识不足,造成中职学校法制教育实效性差。

2)教育模式因素。

受传统课程设置影响,对专业文化课程比较重视,对专业基础课程在课程内容、时数等方面关注较多,而对法制教育设置相对较少,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课程设置体系,不能对法制教育的开设提供相对稳定的保障,造成学生法制教育的欠缺。

3)实践能力因素。

当前的课堂教育模式仍然以课堂为主,虽然科技手段逐渐进入课堂,如多媒体技术、班班通工程等得到应用,但还是缺少相应法制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如开展法律课堂、我来当法官、模拟庭审现场等综合实践活动,影响学生法制能力养成。

3提升中职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措施

3.1突出中职学校法制教育规范化

1)制度是行动的保障。

中职学校开展法制教育首先分从制度上加以规范,改变传统“重智轻德”的理念,建立相应的法制教育管理机制,使学校法制教育真正纳入到教育总体框架体系中,促进学校课程建设的进程。

2)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氛围。

中职学校以专业技术为主,要努力营造适于学生遵纪守法、重德重技、健康成长的良好的学校教育氛围,为法制教育的开展创造条件。

3)要有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

要培养一支思想过硬、技能专业、师资过硬的培养队伍,教师对法律知识的理解程度,直接决定着学生法律内容的理解,强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对促进法制教育顺利进行有重要促进作用。

3.2逐步完善中职学校课程设置体系

课程的设置是科目开设的重要保障,中职学校的法律教育不能得到很好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设置不恰当,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课程设置中没有突出法制教育的基本地位,在学校课程设置体系中可以说是形同虚设,没有具体实质的内容,也没有相关的辅助的学科进行学习,从而严重影响到法制教育课程的实施及学习。要在课程设置中加大法制教育的设置力度,增加课时数量,加强与相关学科内容的关联,将内容与学习方法作以明确的规定,突出中职学校法制教育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从课程标准的高度将法制教育纳入到教育教学体系中来,保证中职学校法制教育课程设置符合时展的需要。

3.3有效整合学校法制教育内容及教学方法

为有效开展学校法制教育,首先要从教学内容上入手,从中职生青少年自身实际、学校实际、现行法律时代要求实际等方面综合考虑,加强现代社会法律内容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时代法律认识与信仰,在认真学习与理解现行法律内涵的基础上,加强专业课堂学习,突出相关学科间横向联系与资源整合,全面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及改进法律的行为习惯,促进现行法律的改进与完善,促进社会整体框架体系的完善。在学习方法上要进行改革,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探索,由传统单一教学方式,积极向理论-实践-理论提升、互动学习等先进模式转变,开设丰富多彩的法制学习活动形式,通过在课堂中观看法律相关视频,开辟课堂在线专栏,组织法律知识擂台赛、法律在我心中主题座谈会、我来当法官、模拟庭审现场等一些法制方面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从课本中走出去,从课堂中走出来,在活动中加强对法律知识的理解,提高自身依法行事的意识及能力。

3.4法制教育中加强德育内容的渗透

学校教育德育为先,在中职学校法制教育实施过程中,也要将学生的品德教育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只有对学生思想认识、行为习惯、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有正确定位,整体上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及能力培养,才能更好地进行法制教育,从而促进学生法律能力的提升。要通过课堂学科学习、宣传工具、网络媒体、集会、综合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强中职生的德育,多渠道全方位进行学生法制的学习,更好地促进中职生的法制教育开展。

4结语

中学生法制课第6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A-0035-02

一、基础分析

我校从2000年起实施青少年法制教育,“以人为本建设青少年法律特色学校”,“法制教育促特色,法制教育促发展”是我们十年来始终坚持的办学目标和办学举措。

“四・五”普法期间,学校努力探索,建立稳固的、独具岩小特色的“八个一”,“二走进”法制教育模式,树立了学校办学特色。“五・五”普法期间,努力创新,谋求发展,在传承深化原有法制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将法制教育与学生的文学艺术创作相结合,法制教育与益智游戏相结合,让学生“乐学法、学法乐”,青少年法制教育特色持续发展。我校成为“全国青少年法律示范学校”、“自治区依法治校示范学校”、“柳州市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学校”。我校青少年法制教育办学特色业已形成,但未能较好实现青少年法制教育特色办学成效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中的扩散,实现“以人为本建设青少年法律特色学校”办学目标。

二、方案制定

通过对自身特色和发展现状的分析把握,经过城区、市级专家组的指导,特别是受到自治区教育厅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共建的“基础教育教师素质提升综合改革实验”“校长管理能力提升”项目组专家提出“学校特色建设需有界定、有理念、有路径”的指导意见启发,我们形成了“立足青少年法制教育特色建设基础,回归行规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和谐思想”的特色建设思路。

有界定:将“法”的内涵界定为行规习惯、法律法规、方法规律;将法制教育拓展至“尊规守法”、“讲究方法,尊重规律”教育。

有理念:万物皆规律,有法天下和。

有路子:创新养成教育课程、法制教育课程、书韵课程、学科课程、环境课程,推动以我们对“法”的内涵界定为主题的各课程教育内容的有机联系建构。

2010年10月完成学校“法治文化育人创建和谐校园”特色建设方案制定。

三、工作开展

依照学校特色建设方案,以“统一规范+个性创造”、“内核牵动+团队发展”为工作策略,全面启动特色建设各课程。

(一)扎实基础――养成教育课程全面实施。由德育部门和各年级组长组成专项工作“智囊团”,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结合我校德育常规工作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确立以“微笑问好、卫生保洁、军事化出操、快乐阅读”四项行为习惯为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制定“四大行规”养成教育课程方案。

组织开展奖章设计、展示、评选系列活动,在奖章的设计创作、欣赏评选中,对四大行为规范的内涵要求形成思考和把握。举办隆重启动仪式,将行规要求用文艺节目展演的形式传达给学生。编写出“行规要求”、“名人遵规故事”、“行规童谣”等板块组成的“四大行规”课时教材。将行规要求编成简洁上口的童谣,以《手册》的形式印发给学生背诵学习。制作四大行规规范图解、行规表现教学光盘,实现教学直观化。印制奖章、创作“岩小娃”形象,形成激励引导学生的课程形象符号,让教育生动有趣、富有儿童气息。

设置梯级评价机制,确定目标激励。设置铜、银、金质奖章,每月进行评比,激励学生持续达标;设置阳光少年、形象代言人奖项,每学期进行评选,激励学生深度达标,较好地解决行规养成过程时间长、易反复等问题。学生面貌、校园风貌发生显著变化。

(二)优化核心――打造法制教育课程主阵地。传承活动课程,寓教于乐。继续实施“八个一”(一个模拟法庭、一份法制校报、一个法制宣传室、一节法制班会课、一台法制文艺节目、一个法制主题网站、一节法制课、一套法制教材),“二走进”(走进家庭、走进社区),“两结合”(法制教育与学生的文学艺术创作相结合的法制漫画童谣创编活动;法制教育和益智游戏相结合的法制棋谱创作活动)法制教育活动课程。“法制棋”系列活动获自治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一等奖。

研究课堂教学,拓展阵地。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法制教育也不例外。为此,我们积极开展法制课堂教学研究,首先利用课程方案中的校本课程课时,每周安排一节法制课,调整师资,法制课执教由班主任兼任到由政教部门人员和信息技术小组老师专门任教,更利于保证老师的教学精力,形成研究力量。法制课执教老师参加了市司法局举办的“法制教师培训”活动,定期开展法制课校本教研活动,采用《小学生法制教育》和《法制教育课本》进行教学和相关研究,打造了三节法制精品课,在柳州市司法局的支持和帮助下,录制了教学光盘,逐步向市级推广。探究法制课教学基本环节、模式,着手从我校法制教育新内涵出发,对现有教材进行选取、整编,形成我校法制教育的教材。

(三)追求提升――寻求书韵课程连接纽带作用。书香教师培养以教师“漂书”活动为载体,每学期完成一轮教师漂书活动,简短的阅读眉批、小小漂书交流卡在教师中传递阅读的收获体验。此外,利用学校论坛,开展阅读交流;组织专题总结活动,分享教师阅读收获。

实施“书韵童年”课程,建立班级图书角,通过读书小报制作、读书卡制作、班级读书会等多种方式,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学校开展“经典诵读进文庙”、“开学第一诵”、“农历节日经典诗词诵读”等活动。

重新完善“书韵童年”课程方案,对必读和选读书目进行调整,设立与“规”、“法”、“和”教育主题相衔接的书目,发挥阅读在各课程有机联系建构上的纽带作用。每两周设立一节阅读课,为阅读课程的实施提供时间保障。

(四)综合渗透――建构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行为课堂。建立全校层面以一二年级为内核,各年级团队发展;班级层面以班主任为内核,科任老师团队发展的工作模式。通过《学生课堂学习习惯培养方案》,让教师明确需要培养的各项习惯及其达标特征,规范课程内容。以课堂观察、学生访谈为评价方式,以问题追踪、阶段反馈为引导手段,推动教师行为课堂建构水平提升。前一阶段,基本完成课堂教学有效评价引领,促进学生良好“听”、“说”、“读”、“写”习惯培养的研究,进行了教师课堂经典评价语言收集。将工作重点确立为“学习习惯培养与学科素养落实有机结合”的研究,通过优秀课例展示、分析,对“行为课堂”特征进行描述,让教师明确方向。组织开展“行为课堂建构”专题赛课活动,推动有效行为课堂的建构。

(五)全面覆盖――彰显法治文化。组建部门管理人员和普通教师共同参与的各子课程实施项目“智囊团”,参与课程方案制定、活动策划;组织寒、暑期专题培训活动;进行特色建设工作师生问卷调查分析,促使最大范围的学校成员深入思考学习、理解把握学校特色建设的目标、理论、策略。

在校园、楼道建立“四大行规”课程、习惯养成课程、法制课程、书韵课程等特色教育主题宣传板块,营造环境文化。实施“一班一特色”工作,班级文化建设与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同步。班级环境文化“三角”、“五台”体现四大特色支柱课程内容,并通过指导班主任撰写工作手记,提升教师实施特色课程的能力。

中学生法制课第7篇

【关键词】 中国法制史;网络课程;栏目;设计

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得到全国高校的热烈响应,近300门课程中标,陆续于2001年~2002年制作完成,供全国高校使用。在2001年10月~11月“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第二批项目的阶段检查中,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承担制作的“中国法制史”网络课程得到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并被评审为“文科模式”。

专家们认为网络课程不是仅仅作为一种学习媒体或手段,而是基于互联网进行的的教学全过程,包括教材、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作业、测试与评估,还有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使用;同时网络课程具有交互性、开放性、资源共享性、个性化等特点。中央电大的“中国法制史”网络课程被专家评定为“文科模式”的重要原因在于它的制作者对网络课程的准确定位,体现在作品上就是它的栏目设计。

“中国法制史”网络课程以朝代为线索,将教学内容分成14章,分别讲述各个朝代的法律制度。 课程组经过反复推敲、论证,最后决定设若干栏目,这些栏目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主栏目,用来传送教学内容,分别是本章概述、学习要求、系统学习、视频课堂、重点提示、法典学习、案例教学、历史人物、习题作业、综合测试、内容搜索;一类是辅助栏目,包括参考资料、书签、笔记本、学习跟踪、课间休息、讨论区、教学动态、相关连接。

一、主栏目设计

“中国法制史”网络课程的主栏目相互配合,完成一个整体的教学过程。从课程的预习开始(“本章概述”),先了解课程的要求(“教学要求”),再进行自主学习(“系统学习”、“重点提示”),为避免枯燥乏味的自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习者自学(“法典学习”、“历史人物”和“案例教学”),同时辅以教师生动的讲授(“视频课堂”),然后进入到练习、复习阶段(“内容搜索”、“平时作业”和“综合测试”)。教学规律在“中国法制史”网络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并运用了多种课堂教学不使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中国法制史”网络课程设计如此多的主栏目,一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教学内容分成必要且不重复的多个模块;二是充分考虑到远程开放学习者具有足够的自主性,他们可以选择从不同的角度学习教学内容,所以应为他们准备充足的组合方式;三是遵循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教师应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分解细化,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提供最大的便利。

本章概述“中国法制史”作为法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不同于其他法学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将法律放在历史中讲授。因此,在学习每一个朝代的法律制度之前,需要了解一些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等各个方面,这虽然不是教学要求掌握的内容,但对于学生深刻领会和掌握当时的法律制度有一定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让学生查阅资料,提前预习这部分内容。为满足教学需要,网络课程将此栏目定为默认状态,即从首页进来就是此栏目的内容,同时配以图片资料和配音。“中国法制史”网络课程通过这些手段来完成学习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

教学要求 对于远程开放学习者而言,在没有真实教师引导的情况下,明确教学要求是十分必要的。它在学习前起到引导的作用,使学习者有的放矢地学习;在学习结束后又具有复习提示的功能,学完本章全部内容之后,再返回到教学要求栏目,检验自己是否按照要求掌握了有关知识。此栏目依据课程教学大纲,将教学知识点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划分成了解、领会和掌握三个层次。相对而言,掌握的内容是最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反复强调这部分,网络课程以它特有方式——超级链接提醒学习者要重点掌握这些知识点,同时可以协助学生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系统学习 网络课程不是文字教材的翻版,而是将教学内容进行了新的整理、归纳、编写,一般会设计成几个模块,缺少文字教材的系统性优势。为了弥补模块化设计的不足,保留文字教材的系统教学内容,我们设计了“系统学习”栏目。称它为“系统学习”是相对于网络课程的一般设计而言,因为大部分网络课程都有意地回避系统学习,认为有文字教材翻版的嫌疑,但是网络课程要尊重教学规律,应该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比较系统的学习。当然这首先要将网络课程定位在实现教学的全过程上,避免重复,同时充分体现网络特点。“中国法制史”网络课程中的“系统学习”相对于文字教材而言要精练得多,并没有照搬文字教材,而是经过了慎重和科学的筛选,将教学内容编写成层次分明的知识点。“中国法制史”讲授几千年的法律制度,有很多生僻的字词,通过热字形式进行解释,同时用图片再现古时的法律制度。通过此栏目,学习者可以得到最基本又足够的教学内容进行自学。

视频课堂 远程开放教育是在教师与学生分离的条件下学生进行的自主学习,缺乏教师对学生的直接指导,就教学规律而言是不科学的。同时,中国法制史这门课程作为法学专业的基础课,有一定的难度,它涉及到历史上的不同于现代的法律制度、法律名词、法律术语,甚至有个别的生僻字,从课程的教学特点考虑,需要教师对重点与难点问题进行适当的讲解。“中国法制史”网络课程设计了“视频课堂”栏目,目的之一是考虑课程特点,请国内著名的中国法制史专家、学者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点与难点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和理解难点;目的之二是尊重教学规律,通过视频课堂缩短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学习者较易进入角色。在制作这个栏目时注意了两点,一是充分利用好网络课程的资源共享特点,集中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对学习者进行辅导;二是避免课堂搬家,严格按照栏目设置的宗旨进行制作,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将时间控制在20~60分钟不等。

重点提示“中国法制史”课程讲述四千多年来中国法制的历史发展,由于年代的久远和史料的缺乏,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同时考虑到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者缺乏教师的直接、系统指导,很有必要设计一个有关重点内容的栏目,对重点问题进行提示和归纳总结,提供给学生,以使之学习便利。如果按照栏目设置的顺序进行学习(有些学习者会自主选择栏目的先后顺序),“重点提示”栏目相当于一节课堂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对本节教学重点的提炼。

法典学习 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法典是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不仅要学习法典本身的内容,还要了解和掌握涉及到的法律制度、重要的历史人物、立法指导思想等教学内容,所以法典是一个综合性的知识点。在这里,不仅要让学习者学习到应掌握的重要法典,还要教会学生一种学习方法,即利用发散性思维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制作上,为体现课程特点,将所列法典作成古代线装书样式,再现历史原貌。

案例教学 根据中国法制史课程的教学要求,不要求对案例进行分析掌握,但案例教学是法律制度史课程很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经常被课堂教学使用,对学习者了解当时的立法背景,加深理解相关法律知识和切实掌握重点问题非常有帮助。在网络课程中,案例教学的表现形式较课堂教学灵活多样,可以使用多种传输技术,比如图片、声音、FLASH动画等,这也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要求。但是此栏目是一种学习方法,最终是要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应该由案例引申到教学内容中,为此,我们在每一个案例后面提供给学生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历史人物 中国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与历史上的一些著名人物分不开,他们不仅提出了立法指导思想,对当世和后世的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某些立法活动,制定了当时的法律制度。在文字教材中,历史人物没有作为重点问题讲述,而是在讲到法律制度时,提及相关的历史人物。考虑到它对学生领会和掌握教学内容的作用比较大,网络课程将历史人物作为一个栏目设计。一来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述法制史的相关知识;二来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此,采用了图片、声音、文本及超级链接等表现形式。

内容搜索“中国法制史”课程的每一章教学内容是由无数个知识点构成的,章与章之间的知识点也有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能力,就知识点进行回顾、比较和总结,在没有教师的网络课程中,同样应该为学习者提供这个学习环节或学习方法。搜索是网络特有的显著功能,因此设计了“内容搜索”栏目,借助这一栏目实现知识点之间的非线形联系。网络课程的内容搜索实现技术是关键字搜索,可以通过立法指导思想、法律形式、立法概况、刑名、罪名、经济立法、婚姻家庭制度、司法制度等贯穿全课程的知识点为内容进行搜索,也可以是每一章具体内容的搜索,还可以是某一法典、某一刑名和罪名、某一个历史人物等概念的搜索。学生借助此功能既可以进行归纳总结、前后对比,还可以随时复习。

习题作业 作业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督促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复习,通过作业形式加深记忆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远程开放教育缺少教师对学习者的直接监控,从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条件考虑,必须在网络课程中设计一个栏目,以帮助学习者养成及时检查学习效果和随时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因此,“中国法制史”网络课程设计了“习题作业”栏目,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及时强化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程度。在这里需要注意一点,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作业和测试是不同的两个教学环节,作业仍属于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从另外的角度掌握学习内容,而测试则是教学过程的完成阶段,属于评价环节。“中国法制史”在每一章设置了“习题作业”栏目,在首页设置“综合测试”。为达到设计效果,“习题作业”栏目打破以往只简单地给出正确或错误信息和参考答案的办法,对于每一道题学习者有两次机会,根据每一次回答的情况给出相应的提示,帮助学习者回答正确。若两次均没有答对时会给出学习建议,建议学习者重新学习这一章的哪一个问题。

综合测试 全部教学内容学完之后,进入综合检测阶段,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综合测试不同于每章的习题作业,学生从试题库中自主组成一份标准试卷,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计算机自动阅卷,并给出相应的成绩。鉴于测试评价的目的是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知识,可以随时查阅参考答案。

二、 辅助栏目

参考资料 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给学习者提供参考资料目录,让学习者查阅以扩大知识面,网络课程同样可以做到,并且借助互联网的优势,能够直接连接到相关网站,非常便利地找到相关资料,减少了查阅的麻烦。

课间休息 教育专家们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时间应该在40分钟左右。“中国法制史”网络课程在学习45分钟后提示学习者需要休息,可以自己寻找休息的方式,也可以进入“课间休息”栏目,听一会音乐,看一段幽默,欣赏一幅图画。

书签 使用书签,可以帮助学习者快速找到上一次所学到的地方,网络课程应该为学习者提供尽可能的学习便利。“中国法制史”网络课程设置了“书签”功能,一个虚拟的“书签”,增加了网络课程的人性化。

笔记本 在书本上写写画画是一种常用的学习方法,“中国法制史”网络课程保留了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每一个进来学习的学习者都会有自己的笔记本,将自己所学所想记录下来。网络课程虽然是开放的,但仍然有属于自己那一份空间。

学习跟踪 利用文字教材进行学习,教师很容易知道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学习踪迹,便于教师 对学习者的学习进度进行控制。“中国法制史”网络课程设计了“学习跟踪”栏目,借助网络技术留下学习痕迹,教师就很容易地知道每一位学习者已经学过哪些内容,哪些内容还没有看过,根据连续跟踪情况,为个别学习者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

讨论区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习者或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会进行交流,网络课程没有这种真实的空间,但是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是教学过程所需要的,而且是必要的。网络课程通过“讨论区”可以营造一个虚拟的交流空间,让教与学、学与学之间交流变成可能。网络课程不受时间限制,随时可以向对方留言,等待回答。

中学生法制课第8篇

一、会计专业中高职《经济法》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专业衔接的核心。目前会计专业中高职《经济法》课程衔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

目前中职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不够合理,都开设了《经济法》课程。不但课程名称一致,而且课程内容重复率高,甚至还选用同一本教材。这不仅导致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下,而且还造成了教学成本的浪费。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中高职教育联系不够紧密,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中高职院校都是根据自己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标准,因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中职学校没有考虑到部分中职毕业生可能会通过各种途径升入高职院校学习,在课程设置上难度较低,重实践轻理论,致使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后感觉不适应。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也忽视了中职毕业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实施与高中毕业生相同的教学计划,出现了《经济法》课程在高职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

(二)应用能力的培养有所退步

高职院校有很多是由原来的中职学校升级而成的,然而刚升级的高职院校在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缺乏创新性,有的甚至依旧沿用中职老一套的教学模式,这难免出现中职学生进入高职学习后技能倒退的现象。中职学校在《经济法》教学中注重案例式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高职院校要强。部分高职院校缺乏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经济法》教学中过于注重理论讲解,忽略了实际案例的运用,使学生对经济法律、法规的应用能力反而有所退步。另外,部分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财经法规》课程的教学内容有重合的地方,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部分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和《财经法规》课程的教学课时比中职学校设计的课时少很多,导致了部分高职院校学生会计证的通过率还不如中职学生。然而,会计行业又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学生毕业时若拿不到会计证,将无法从事会计工作。

二、会计专业中高职《经济法》课程衔接的设计理念与思路

会计专业中高职《经济法》课程衔接的设计理念应以“职业面向”为核心,打破以往不分专业的教学理念,依据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适合会计专业特色的教学。具体而言,第一,《经济法》课程设计要以会计职业能力为核心。在对会计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经济法》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能够满足会计专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第二,《经济法》课程设计要以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本专业学习,使学生掌握从事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综合能力,因此《经济法》课程的设计应围绕“综合能力”的训练来定位。[2]第三,《经济法》课程设计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宗旨。《经济法》课程设计不仅要具有针对性,而且要具有一定的适应性。既要紧扣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的需求来确定课程内容,又要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会计学生的能力要求增加新的内容。[3]

会计专业中高职《经济法》课程衔接的设计思路应以培养会计专业的职业能力以及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为依据,参考初级会计师考试(经济法基础)大纲,构建以培养学生知法、懂法、守法为主线,提高学生会计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为目的的任务引领型课程。课程设计有会计法律制度、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税收征管法律制度、财政法规制度、会计职业道德、合同法律制度、物权法律制度、公司法律制度、企业破产法律制度、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反垄断法律制度、证券法律制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经济纠纷解决法律制度等14个任务模块。课程内容的选取以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为前提,紧紧围绕完成会计工作任务所需要运用的主要经济法律、法规,充分融合会计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三、会计专业中高职《经济法》课程衔接教学内容设计

笔者建议把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财经法规》课程并入《经济法》课程中进行讲解,把税收实体法的内容放在《税务会计》课程中进行讲解,《经济法》课程主要讲解税收程序法的内容,以避免多门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建议《经济法》课程总学时156节分别开设在第三学期(60节)、第四学期(48节)、第五学期(48节)。具体训练项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见表1。

四、会计专业中高职《经济法》课程衔接教学方法设计

《经济法》课程内容以法律条文为主,理论性极强,如果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项式传统教学方法,由教师代替学生思维,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对理论知识一知半解,学起来枯燥无味,课堂气氛势必沉闷,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好。因此,要提高《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质量,就必须要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设计教学情境,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具体组织上,可以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建议6-8人为一组),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将自己对案例的见解和看法在小组上进行发表。学生应将自己分析和参与小组讨论后归纳得出的结论写成一份发言稿,以备教师提问并作为作业上交。这样,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为了找到答案,必能积极思考、参与讨论、归纳观点,从而大大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4]另外,还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传统教学方式之间的结合,注重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开发或利用世界大学城《经济法》网络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运用现代化、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实施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做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