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海外经营风险管理

海外经营风险管理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14 17:08:02

海外经营风险管理

海外经营风险管理第1篇

关键词:石油企业 海外经营 财务风险 对策

石油是不可再生的最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对世界各国发展举足轻重。随着中国海外投资的快速增长,许多石油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实行海外经营,并且,建立世界级大型石油跨国公司成为了我国战略之路。石油企业海外经营是解决国内油气资源供求矛盾加剧的必然选择,不仅能有效确保国家石油安全,而且有利于企业走现代跨国石油集团之路。但也应看到,石油企业在走海外经营之路的过程中,由于变幻莫测的世界政治和世界经济环境,面临着的种种经营风险,尤其是财务方面的风险,而如何规避这些风险已成为中国石油企业海外经营中的当务之急。

一、石油企业海外经营中面临的财务风险

现阶段,我国政府大力支持石油企业实行“走出去”战略,在政策、资金以及人员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可以说,部分石油企业已走在于海外经营最前沿,然而石油企业仍面临着不少财务风险。

由于我国石油企业承担的主要是资金、技术密集勘探开发成本的海外石油,再加之变幻莫测的世界政治和经济环境,使得一些新的引发财务风险的因素不可避免地出现在石油企业海外经营的过程中,最终表现在评估风险、融资风险、投资风险等。具体说来,一是石油资源的稀缺性引发的国际政治风险,不可遏制地为石油企业财务成果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石油产品属性特殊,一些地区由于石油争夺带来的冲突或政权更替,往往会引发石油投资政策和环境的变化,这对于已经进入该地区的中国石油企业来说,很可能丧失巨额的投资或使得已经开始投资的项目被迫中止,财务风险预测的难度系数也相应增大。二是一些片面的如“中国”等国际论调也使得我国部分我国石油企业在海外经营过程中,投资及经营活动难以为继,财务风险时有发生,我国石油企业对一些财务风险甚至很难有效控制和管理。三是企业海外经营的石油本身特性客观带来了财务风险。石油企业海外经营兼有资源开发与海外投资的双重内容,具有投资大、回收期长、极易发生沉没成本等特点,对投资可行性、投资评估、经营成本以及预期收益等方面有较大不确定性,易造成财务风险。

二、石油企业海外经营中减少财务风险的措施

通过对石油企业海外经营中财务风险分析,可知风险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企业若不采取针对性措施,很可能给石油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更为严重则有可能对我国的国家利益与安全产生重大影响。为此,提出以下针对性建议。

(一)做好前期调研工作

石油企业在进行海外项目工作时,做好前期调研工作对于了解东道国石油市场情况、预测和规避财务风险至关重要。

一是企业要了解东道国石油资源状况,并对资源国的政治局势、经济、地理情况、投资环境做到胸有成竹,另外,还要熟悉资源国有关石油企业经营方面的法律等,如此才能更科学地制定海外经营计划和目标,有效保障石油企业海外经营业务的利益得到合法保障,海外经营业务得到公平的待遇。二是石油企业要提高风险预测能力,对可能影响财务成果的诸多风险因素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评估,将各种可能的风险因素纳入成本预测和成本控制的框架内,建立更加科学的经济评价模型,才能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例如,有的石油企业针对海外经营这一块,专门建立相应的决策研究机构来预测财务风险,对国际石油合作的决策中的一些规律进行总结,帮助企业在机遇与风险之间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强化内部控制制度

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面临环境是海外,与国内区别甚大,因此,石油企业在国内采用的内部控制制度,很可能已不再适应石油企业走向海外之后的新形势,财务风险管理是以内部控制为主导的,因此,石油企业应不断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重点做好风险管理工作,不断地增强企业风险管理的意识。

海外经营风险往往具有不可预测性,企业要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将各种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例如,有的中国石油企业对外投资尚处在起步阶段,通过办理保险,有效转移海外油气资产并购的风险,从而减少了损失。有的石油公司借鉴学习国际经验,组建自保公司,承保企业内部风险,强化了内部控制,规避了财务风险。

(三)加强财务工作人员培养

化解财务风险,人才是关键,对于石油企业海外经营也不例外。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满足海外经营的人才处于紧缺状态,因此,建立高素质的财务员工队伍,是现阶段企业一项相对紧迫的任务。

石油企业要加强人才建设和储备环节。在海外经营过程中,为了化解财务风险,光靠员工基础的财务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企业还需要强化培训,加深他们对资源国石油市场等的了解,使财务人员有能力去识别和管控财务风险。另外,石油企业应强化海外项目财务工作人员制度管理,完善财务人员岗位。例如,有的企业通过实行海外财务人员责任制,要求他们及时、准确地上报财务信息,更好地为石油项目决策,为规避财务风险提供了人力资源方面的保障。

三、结束语

石油企业海外经营是解决国内油气资源供求矛盾加剧的必然选择,但由于变幻莫测的世界政治和世界经济,也面临着许多财务风险,通过对石油企业海外经营中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石油企业可从做好前期调研工作、强化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加强财务工作人员培养这几个方面规避财务风险,更好地走海外经营之路。

参考文献:

海外经营风险管理第2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管理;价值增值

一、内部审计为企业增加价值的优势

1.服务于企业增值是内部审计发展的趋势增值型内部审计是相对于传统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目标是增加企业价值和改善经营。内部审计在企业价值链上是一项间接、辅助活动,内部审计的效益产生于业务经营控制方面的重大发现及避免可能的损失,通过以增加企业价值为目标开展审计工作,评估风险,拓展审计领域和内容,改进审计方式和手段,提高审计的层次和水平,进而提升自身在企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2.内部审计在增加企业价值方面具有的特点和优势内部审计不参与企业具体的业务经营活动,其相对独立的地位是保持审计独立性的内在基础。内部审计以增加企业价值为目标,从企业发展战略和管理的角度,通过实施审计检查程序,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工作,提出审计整改建议,独立发表审计意见,为企业决策提供有用信息。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是一个综合性部门,其审计范围覆盖着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内部审计依赖自身对企业管理深入了解的优势,通过帮助企业加强风险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和健全公司治理,发挥其在企业管理控制方面的作用,促使企业不断规范经营管理、优化治理环境,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二、内部审计为企业增加价值的量化标准

内部审计服务对企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为企业的财务增值和非财务增值上。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环节,可以通过履行审计职能,规范企业管理,为企业创造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最终提高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股东价值的最大化。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量化标准,是对内部审计绩效的评价。基于绩效评价技术优化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量化标准是:基于平衡计分卡构建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量化标准。基于价值链构建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量化标准。基于作业链构建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量化标准。基于EVA构建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量化标准。

三、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价值增值作用

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鉴证和咨询活动,用以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增值作用是:能够客观地对企业整体风险管理进行检查与评价,以咨询顾问身份协助管理层建立风险管理制度,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防止控制过度或不足的缺陷,发挥反馈作用,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预警,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即识别、评估、管理和控制潜在的事件或情况,以提供关于组织目标的合理保证。企业风险管理是一种系统方法,其从战略的高度来识别和管理存在于企业的各方面的风险。由于各项风险在影响力和紧迫性方面都会随时发生变化,因此组织必须及时做出应对,以保证新风险所带来的损失是有限的,带来的机会却已被发掘。中冶国际是中冶集团的子公司,主要开展境外EPC工程总承包、工程咨询、项目管理等工作。战略定位是集团海外工程业务的平台公司、经营旗舰,肩负着执行集团海外发展战略的重任。境外EPC工程总承包是一项高风险业务,与一般国内工程项目相比,国际工程具有合同金额大、项目之间差异性大、合作范围广、涉及的专业和学科多、对人才和项目管理能力要求较高等特点。国际工程的高风险性使得在国际工程承包领域实行全面风险管理将成为一种趋势。中冶国际内部审计工作以防范境外工程项目经营风险为重点,认真履行监督、评价、咨询和服务职能,增强审计服务理念,除开展财务报告审核、经济责任审计、工程项目审计外,重点在风险管理与内控审计方面做了很多实践探索。内部审计部门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防范和监控等方面参与企业风险管理,报告企业潜在的重大风险,提出应对措施,在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改进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强化内部控制内部审计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就是监控、检查、评估、报告管理层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提出改进意见,帮助企业改进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强化内部控制。中冶国际代表中冶集团对工程项目进行风险管理,根据中冶集团加强海外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要求以及海外项目高风险、高不确定因素的特点,成立了海外项目风险决策审查委员会,形成以风险管理为主的项目监管方式,建立了海外项目风险管理体系。内部审计部门对海外项目业务流程的各个阶段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不断改进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强化内部控制,实现企业目标。2.动态监管海外项目进展,提出风险对策为了做好海外项目风险管控,公司建立了海外项目动态监管制度,内部审计部门对海外项目进行动态监管,定期报告项目进展情况,对于突发重大事件及时报告。公司逐步完善了海外项目监管报告体系,细化了海外项目定期报告与重大事项及时报告的内容;内部审计部门按照监管报告体系规定,动态监管海外工程项目的进展,及时报告海外项目进展情况,提出风险警示和应对策略。3.开展海外项目风险评估,降低执行风险在风险管控层面,内部审计部门以海外经营管理项目为重点,对经营管理的关键环节开展风险评估,明确应对策略。(1)委内瑞拉球团与选矿项目风险。对于委内瑞拉球团与选矿项目因业主领导人变更而引发的合同风险、因其通货膨胀引发的汇率风险进行评价,提出风险管理应对建议,及时提请公司高层进行专题研究,明确了应对策略,降低了项目合同执行风险;(2)越南河静钢铁项目风险。中冶国际平台监管项目越南河静钢铁项目,在施工高峰期逐渐过去的情况下,大多数现场外籍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不具备合法工作签证,对于其存在潜在的法律风险和个人税务风险进行风险评估,及时进行预警,提醒各参建单位关注此类风险,中冶国际管理层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了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的应对措施,降低了项目管理风险。4.加强海外项目税务风险管控,降低纳税风险客观分析海外工程项目税务管理模式,加强海外项目税务风险管控,提出纳税风险预防措施,实现企业价值增值。中冶国际管理的斯里兰卡CKE高速公路项目,是中冶集团与业主签署合同,由子公司中国二十冶执行合同的项目,由于合同签约主体和执行主体不一致,导致了境内外所得税重复巨额缴纳。对此,公司以专题会议研讨了集团海外项目税务管理现状,客观分析了海外项目现行税务管理模式存在的纳税风险,在管理层中提高了海外项目税务风险管控意识,总结提出了多项纳税风险预防措施。此外,在沙特和科威特中标项目的合同签订过程中,借鉴了上述经验或教训,较好地进行了纳税筹划,降低了纳税风险。5.预警和防范企业风险,实现价值增值以风险为出发点和核心的内部审计,通过发挥反馈作用,以事后的反馈延伸到事前以及事中,从而对企业的风险产生预警和防范作用。企业风险无处不在,有效地预警和防范风险、实现价值增值是内部审计工作的本质追求。中冶国际在风险识别、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了风险事件库,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循环方式,对风险事件进行诊断和排队,建立经营风险预警机制,帮助管理层对风险管理进行持续改进与完善,总结风险事件,提出针对性的风险应对策略,发挥反馈作用,预警和防范企业风险,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四、增加企业价值对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要求

1.增强审计服务意识内部审计服务于企业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宏观意识、大局意识,树立以增加企业价值为目的和监督与服务并重的理念,为内部审计工作的转型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保障。2.持续更新专业知识内部审计师必须持续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学习掌握一系列的能力和知识领域,加强后续教育培训,更新知识储备,提高专业胜任能力,从而确保其能够有效地胜任工作。3.深刻理解企业经营活动内部审计应以帮助实现企业目标,增加价值为己任,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深刻理解是内部审计人员提供有效服务的保证。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立足全局,提高对宏观经济政策、所在行业、商业模式的认知能力,熟悉企业战略、目标和计划,充分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经营管理的各种职能。4.拓宽知识领域和审计视角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多元化的技能,包括公司治理、流程再造、战略管理、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注重其积累和再应用,以更广阔的视野看待问题,并制订出解决方案,改进治理、风险管理和控制过程。

五、内部审计为企业增加价值的方向和空间

企业价值增值是企业管理的主要目标,内审部门作为企业的监督管理部门,在企业价值的增值活动中应发挥积极作用。与传统审计相比较,增加价值要求审计内容向决策层面延伸,在提升企业价值方面,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是对企业战略的审计,战略决策和战略管理是管理职能中的最高层次,战略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并开始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内部审计要提升价值增值空间,应参与到企业战略管理活动中。

参考文献:

1.徐政旦,谢荣,朱荣恩,唐清亮.审计研究前沿.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10).

2.K.H.斯宾塞.皮克特,王义华译.风险管理过程审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11).

3.戴耀华.基于交易成本的内部审计增值有用性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8).

4.王晓霞.企业风险审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7).

海外经营风险管理第3篇

[关键词]海外投资;风险;综述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330

1引言

风险无处不在,任何企业的任何形式的投资都会面临或大或小的风险。因为母国和东道国属于两个不同国度,与母国相比,东道国的风俗习惯、当地人民生活习惯、以及自然环境等有着很大区别,对于这些当地特有的因素,管理者和海外职工无法完全掌握,所以,比起国内投资,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时所面临的宏观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所承担的风险也更加突出,那么,什么是海外投资风险?根据已有研究,可将海外投资风险定义为:企业在国境以外直接投资所获得的利润偏离预期结果的可能性,以及导致企业海外投资运营变动或者降低企业盈利率的可能性。

目前,在海外投资风险方面,国内学者所进行的研究比较深入,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海外投资风险影响因素的单因素研究、海外投资风险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以及海外投资风险的防范措施等方面。

2海外投资风险影响因素的单因素研究

陈世贵从交易风险、折算风险、经济风险(即汇率变动)三个层面提出了我国海外投资外汇风险的防范措施。[1]韩涛、郝洪认为对于汇率风险合理有效的管理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财务风险,从而大大增强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综合竞争能力。[2]舒先林重点研究了跨国石油投资的经济风险,认为经济风险主要根源于国际石油市场经济要素分离的基本矛盾,提出了通过实现中国石油安全的国际化战略来规避经济风险。[3]丁君风认为跨国公司的政治风险是指由于东道国的政治环境变化而引起跨国公司理财上的不确定风险,其实质是国家风险因素中的政治影响因素层面在跨国投资活动中的反映。[4]徐凯、王定贤对海外投资并购中的法律风险按照海外投资并购战略确定及计划阶段、并购实施阶段和并购后整合三个阶段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海外投资并购实施阶段的法律风险主要出现在尽职调查、合同谈判、融资、签约后交割的过程中,在海外投资并购后整合运营阶段的法律风险主要出现在海外分支机构的设立、劳工和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公司治理及管控参与和“国有化”风险方面。[5]王晓静从微观角度研究了企业海外投资的经营风险,认为风险源于采购―投入的风险、生产过程的风险和产出―销售的风险。[6]

3从整体上系统分析海外投资风险,进行风险识别王文创、陈泰锋指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主要面临投资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和非商业风险,并将汇率风险划分在非商业风险的范围,认为中国企业在经济不发达、政治波动剧烈、对外汇进行管制的国家汇率风险较大。王凤丽认为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风险源于国际政治环境不稳定、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自身经验欠缺和风险管理意识的缺乏,防范这些风险需要做到:发挥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作用,重视对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强化风险防范和风险管理意识,审慎使用并购方式,苦练内功,注重策略,掌握并购技巧等。[7]林婀苗、庄礼伟对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所包含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分类,政治风险因素包括:东道国的政府质量与政治风险,东道国的政府控制与管理因素,东道国资源质量与资源风险,东道国人民对投资国的印象指数。经济风险因素包括:东道国国民收人及财富分配状况,东道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与宏观经济指数,外汇汇率的波动,劳动力供应及其成本,当地居民的消费能力与消费倾向,来自第三国的经济冲击,国际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竞争对手的实力与竞争策略,原材料的供应及其成本。[8]李友田、李润国、翟玉胜重点研究了中国能源型企业海外投资的非经济风险,从风险来源的角度把非经济风险细分为政府干涉风险等8种风险,并提出了中国能源型企业应对海外投资风险的策略。[9]范秋芳、戴秀芝等认为中国石油企业海外经营面临着地缘政治风险、政策法律风险、国际竞争风险和跨文化管理风险,因此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应加大力度开展石油外交,尽可能了解和熟悉资源国法律法规政策,加强国际合作并且发挥企业文化的融合功能。常城、李萍、李慧认为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贸易所面临的国家风险主要体现在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文化风险、自然灾害与突发事件风险四个方面。刘旭从企业的视角,以风险的直接性和间接性对投资风险进行区分,认为中国石油企业在俄罗斯和中亚地区进行油气投资时,面临着宏观和微观的投资风险,宏观风险体现在资源、市场、投资环境方面,微观风险体现在财务、社会方面,同时提出了应对投资风险的主要原则。

4海外投资风险的防范措施

陈玲基于投资主体的资产被征用之后以及其投资前后等角度来提出解决跨国公司的海外直接投资国家风险问题的防范措施。樊云志、王炜瀚认为基于我国油气海外投资货币主要是美元,我国油气海外投资必定受到美国金融服务制裁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我国应采取完善的风险管理手段来防范这种制裁。许慧、胡曲应、许家林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现状进行了解析,提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防范措施以及加强监管的政策性建议。郜志雄、朱占峰通过全面分析我国石油工业1992―2011年海外投资的历程,指出我国石油工业海外投资存在以下问题:对外投资管理重审批、缺监管,海外投资没有战略规划、缺少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受到非经营性因素的困扰,海外运营管理存在投资方式不灵活、企业内部运营机制不能支持国际化进程等,同时提出应完善我国石油企业对外投资管理体制,从外交、经贸合作和经济预测三个方面降低投资风险。研究了我国海外投资保证制度,认为从国内法律层面和国际法律层面来看,我国海外投资保证制度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并提出了改善建议以防范海外投资风险。张承惠研究了海外投资风险的防范措施,建议在建立和完善宏观战略管理协调机制的基础上,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个层面建立海外风险控制机制。

5结论

由以上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目前学界尽管对各国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时所面临的风险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了不少的改进措施或建议,但这些研究主要是从宏观上对海外投资风险进行了分类,研究内容比较笼统,所分析的风险因素并不是存在于所有国家,研究范围大多是针对整个海外,针对具体区域的投资风险的研究很少。由于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宏观环境,其风险因素也不尽相同。因此,关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研究尚未具体到地区性研究,为使海外投资风险防范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这应成为以后的一个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陈世贵海外投资中外汇风险的防范[J].国际经济合作,1994(4):36-37

[2]韩涛,郝洪中国石油公司海外经营的R率风险管理初探[J].国际石油经济,2006(10):43-45

[3]舒先林跨国石油投资的经济风险及其规避[J].经济论坛,2005(10):78-79

[4]丁君风跨国公司的政治风险管理及其对我国的借鉴[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2)

[5]徐凯,王定贤海外投资并购中的法律风险防范[J].国际经济合作,2014(3):26-29

[6]王晓静论企业海外投资的经营风险[J].社会科学家,2012(11):75-78

[7]王凤丽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风险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09(3):74-77

海外经营风险管理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目标银行;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 F8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4-0096-03

一、文献回顾

Weston(2006)对企业并购理论进行研究,将并购的动因总结为七个方面:效率理论、市场势力理论、自由现金流量假说、理论、信息信号理论、避税理论和再分配理论;而将有关并购效应归纳为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市场份额效应及企业发展动机。他的关于目标企业选择的理论的研究,主要有交易成本论、范围经济论、价值低估论、风险分散论、市场势力论和企业优势共享理论。

胥朝阳(2005)构建了一个包含企业并购风险管理目标、并购风险管理活动和并购风险管理手段的企业并购风险管理框架认为,认为企业并购风险管理流程应以制定并购战略、识别并购风险、度量并购风险和防范并购风险为主线,并以并购风险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适宜的风险文化与制度为保障。

付婷婷(2007)根据并购方的利益取向,主要从财务经济状况、产品市场需求状况、发展环境、技术进步潜力和组织管理状况这五个方面来评价备选目标企业,并运用了多目标决策工具――逼近理想解排序法来构建选优决策理论模型。

二、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存在的问题

(一)银行体制与国际银行业有差距

我国银行体制,如统计方法、会计核算方法、资产负债表及财务报表的形式等方面与国际规则不同,这使其在其他国家开设机构时审批困难。即使得到批准,组建过程也会由于财会准则不一致而增加成本。而且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尚未真正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实行银行、保险和证券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系,不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金融监管以行政命令为主,缺乏法律约束,这些都阻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

(二)并购失败率高

我国商业银行的海外并购规模逐步扩大,但过去几十年并购成功的案例不到50%,海外并购成功率只有33%;2008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金额达1 400亿元,损失却为2 000亿元。

因为并购受到政府阻止,并购完成后管理、文化差异巨大无法整合导致并购失败。例如,2007年,中司出资100亿美元投资黑石集团和摩根士丹利,账面浮亏30亿美元;2008年,中国平安保险投资240亿元收购比利时富通投资50%股权,浮亏168亿元。尽管五大国有控股银行资本规模大,但是涉及海外盈利状况却不好,如海外业务较多的中国银行其2010年海外机构的收入占比低于2009年。

(三)并购准备不充分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是近20年才开始的,经验少,并购失败的原因多是准备不足。一些银行的资金规模小、管理实力不足,盲目并购,而并购目标银行不符合今后发展;一些银行对目标银行没有进行尽职调查,东道国与我国的法律、文化、市场环境差异较大,风险评估不到位,增加了并购的不确定性;一些银行面对环境复杂、投入较大资金的海外并购,没有聘请专业中介机构。

(四)选择的目标银行有误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海外经营业务有所增长,海外并购规模也日益变大,但所选择的目标银行不符合今后发展战略。表现在我国商业银行虽然海外机构众多,但盈利状况不好,没解决银行国际资产的扩大和在世界范围内服务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等问题,没有形成金融、实体产业、贸易互补的效应。并且其所经营的业务层次也比较低,仅是为国内企业和本国跨国公司提供一般金融服务,如贸易贷款、国际结算等传统业务,并没有开展特色业务,这使得并购本身失去了意义。有些并购银行的企业文化与我国相去甚远,并购后我国商业银行很难进行整合。

(五)估值不准确造成并购资金压力巨大

制造业发展情况,石油、黄金等大宗商品的价格趋势,影响着世界的经济发展速度,而世界经济情况极大影响着海外并购成本。次贷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衰退,外国银行遇到了经营困境。而我国商业银行在次贷危机中影响很少,我国商业银行,如工商银行即加快海外并购。随着世界经济日趋平稳,各国的金融市场开始繁荣,全球金融市场的资金逐渐增加,外国银行的估值也同时增加。但世界经济仍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这些又为估值增加了难度。

三、海外并购目标银行风险分析

(一)海外并购目标银行风险特点

1.受目标区域选择风险的影响

目标区域选择风险是一个涉及银行在目标区域受到的由于目标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金融、技术等外部条件的变化影响其经营的风险。不同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需要分析评估的目标区域选择风险也有所差异,影响目标区域风险的因素也容易发生变化。目标区域风险可以因为领导人选举和国家政策的变动,如国有化措施、法律规范、税收政策、行政管制措施等而发生改变。并购后银行可能由于当地政治、经济不稳定、法律不健全、国际支付能力低、信用意识淡薄等原因,造成向当地政府或企业、个人所贷的款项无法收回而造成本金损失。目标区域选择风险是一种长期风险的系统风险,是并购银行无法控制的,也很难进行准确、及时的分析评价。

2.风险容易隐藏

除了目标区域选择这一系统风险外,由于信息不对称及各国不同的会计准则,导致目标银行自身的风险也容易隐藏。在海外并购中,并购的银行很难从不同会计准则的目标银行财务信息中了解真实的业绩状况。没有可以作为参考的真实数据,运用科学的估值方法所计算出的结果也是错误的,对目标银行的财务分析都是没有意义的。任何一家银行都存在不良资产,财务结构会被出色的财务技巧修饰,不良债务也就被隐藏起来。

(二)海外并购目标银行风险识别

1.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指,由于政府行为对外国银行并购活动的限制,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政治风险是银行海外并购过程中的核心风险,是商业银行在本国经营过程中无须考虑的风险因素。政治风险可以分为并购阻止、限制性政策和财产剥夺三类。当地政府会以保护本国金融安全、防止形成垄断等理由阻止外国银行并购当地银行。国外和本国双重政治环境对其产生影响:一方面,国外政府为了防止外国银行对当地经济资源形成的垄断,出台相应的限制性政策设置障碍,例如限制外国银行的持股比例、限制并购政策性银行、限制并购完成后银行的经营活动;另一方面,国内政府不支持海外并购。

2.估值风险

找到并购银行与目标银行意见一致的价格及支付方式,是并购谈判中核心问题,也是成败的关键。估值风险是指,并购银行乐观估计目标银行的资产价值、获利能力,致使的成本增加的风险。由于并购银行对并购环境及目标银行的情况不能准确了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存在整个并购过程,获得信息的渠道少,真假难辨,因此,判断其资产价值、盈利能力水平也是不正确的,估值风险也是巨大的。

尤其是目标银行的无形资产价值不能用数字准确表示,相关的估值模型很少,而且各种估价体系本身存在偏差,所使用的估值方法及原则也各不相同,因此估计的结果和现实有很大的距离。不同公司价值评价体系其会计准则也有所区别,使并购银行不能做出准确的财务分析。目标银行还可能存在认定、处理困难,并不表现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数额巨大的不良贷款,或有负债等隐藏起来的问题。

3.整合风险

海外并购的整合风险指的是并购银行在取得经营控制权后,两家银行后续的融合管理中由于经营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等问题的不确定产生的风险。两家银行相互融合成为新银行,需要很长时间的磨合。海外并购整合风险主要包括文化整合风险、管理整合风险、资源整合风险、业务整合的风险。

并购是一个极为烦琐的战略经营行为,面临风险和问题也极为复杂,以上仅仅是具代表性的风险。政治风险是受目标银行所在的区域的政府政策变化、市场环境等因素影响的风险,是并购过程中贯穿始终、无法规避的风险,只能通过事先考虑各种因素,降低风险发生时的损失。而整合风险是并购交易达成后,并购银行和目标银行不同的管理方式、企业文化不一致造成损失,需要并购完成后并购银行形成原高级管理者安排、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整合等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四、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目标银行风险管理对策

(一)选择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并购的区域

按照银行全球化发展的动因,银行将在具有比较优势的目标市场发展国际业务,从而提高银行的总体市值。我国商业银行扩展海外机构时,要考虑其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优劣势,对相关风险、成本综合比较分析后,决定是直接建立海外分行,还是并购当地银行,以低成本、低风险为目标,实现全球金融网络最优化。中国商业银行在选择并购区域时,要以香港、新加坡作为海外并购的基地,以日本、韩国作为目前进行海外并购的重点,以欧美地区为重心,关注世界新兴市场。

(二)根据自身优势选择目标银行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是一种具有极大战略意义的投资方式,可以占据国际发展的有利地位,在短时期内迅速扩大规模,取得全球金融市场份额,提高自身竞争力;同样,也可以分散在我国经营中的风险,转移危机,改变以存贷利率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现状,寻求扩大利润来源范围。

近十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研究、开发等合作,同时引入具有先进技术、先进经营发展模式、优秀管理体制的战略合作伙伴,让其参与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或联合并购创办金融机构。例如,中国建设银行引入美国银行、高盛集团为战略投资者,学习其先进的经营、投资、风险等管理方法,经营能力、对外投资能力大幅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具有较好的内部环境,我国的储蓄率较高,商业银行拥有其他国家银行所没有的稳定资金来源,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来支付海外投资,我国政府也支持其进行海外并购,这些都是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发展的优势。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在海外并购中要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制定一个明确的战略发展策略,恰当选择目标银行,进一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在全球银行业的地位,为我国企业全球化发展服务。

(三)改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正如前文所分析的,估值风险主要来自于信息不对称中的知识不对称,即并购银行永远无法完全了解目标银行,是并购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对于并购银行来说,确定目标银行,改善信息不对称的根本途径是拓宽信息渠道和方法,对目标银行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在信息收集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银行内部的信息、资产负债情况等,还要特别关注目标银行外部的信息、如其他注意事项,寻找隐藏信息;还要时刻关注目标银行的市场环境变化,加强政府信息的收集。

并购银行可以聘请并购专业机构进行并购的详细策划,进行并购的可行性分析,分析目标区域环境和目标银行的战略价值、经营能力及资金情况等,预测目标银行未来现金流及发展情况,对未来收益做出合理预期。以此为数据基础,对风险、性质不同的资产、负债分类,运用适当估值模型方法做相应估计。同时,并购银行还可以聘请海外并购业中经验丰富的中介服务机构、CPA事务所、国际律师事务所,扩大信息来源范围,证实关键信息的真实性,在委托协议中加入补偿条款,弥补增加的成本。

(四)建立风险监督机制

现代跨国银行在全球化经营管理中所有有效分析的方法,都是值得我国商业银行全球化发展中学习、借鉴的。对风险信息及时获取、快速反应,能使银行高级管理者及时发现和预测对本行经营造成不利影响的内部及外部因素,如海外分支机构所在国政局变化、经济周期的波动、金融产品的变化等。通过交流、沟通内部控制信息,建立一个多层次的沟通内部网络,实现部门与部门之间、分支行之间的有效沟通,全面、准确分析现有的风险,并迅速发现、解决新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J. Fred Weston , Mark L. Mitchell , J. Harold Mulheim. Takeovers , Restructuring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M].2006:67-70.

[2] Sreedhar T. Bharath , Guojun Wu. Long-run volatility and risk around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J].Forthcoming Paper.2005,(1):23-26.

[3] Craig Furfine ,Richard J. Rosen.Merger and risk[J].FRB of Chicago Working Paper,2006,(9):32-37.

[4] 叶厚元,邓明然.企业跨国并购风险传导的因素及特征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9):72-75.

[5] 张桂玲,王林江.并购中目标企业选择决策:基于AHP的分析[J].财会月刊(综合),2009,(1):45-50.

海外经营风险管理第5篇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酒店业;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7-0155-03

推进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关键是通过扩大开放推动旅游及相关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海南省酒店业建设作为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一环,直接影响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实际进程。目前,海南省酒店业服务体系与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对酒店业提出的现实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迫切需要从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新视角,重新审视行业发展战略。为了适应新形势,提高管理水平,需要根据酒店业的特点,建立和完善适合酒店业在新形势下发展的财务管理体系,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提高酒店业的竞争能力。

一、海南酒店业财务管理现状与风险分析

(一)筹资管理现状与风险

1.酒店业的筹资活动得到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未来5年,要促进旅游管理、营销、服务和产品开发的市场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意见》还提出:鼓励有实力、有信誉的企业发展富有海南特色、高品质的星级宾馆、度假村等房地产项目;加强产权式度假酒店的开发、建设、销售等环节的规范管理,稳步发展满足避寒、疗养等不同需求的度假居住型房地产;鼓励发展家庭旅馆经营和房屋租赁经营;在条件成熟时开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毋庸置疑,高品质的酒店项目在立项、筹资等方面是得到国家战略和地方政策的大力推动和支持的。在地方政策层面,海南省政府也在努力引导高端酒店业的加速发展。在2009年3月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海南省省长罗保铭表示,为突破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发展瓶颈,要进一步建设具有国际一流的旅游度假酒店,未来5年海南至少要建20家以上的五星级酒店。在地方政府的这种导向助推下,三亚海棠湾在同年5月份有海棠之星大酒店、朗豪大酒店、费尔蒙大酒店等10家超五星级酒店动工。此前,海棠湾已有凯宾斯基酒店、万丽酒店、丽笙等3家酒店开工。随后,皇冠假日大酒店和香格里拉大酒店也在同年7月开工。据统计,目前海南已经建成40个五星级酒店,正在建设20个五星级度假酒店。众多五星级酒店的存在使海口、三亚等地成为国内发展度假休闲高端旅游的领头羊。

2.海南省酒店业的筹资风险主要来自宏观环境因素变动

筹资风险是指由于负债筹资使酒店产生的到期不能偿还债务的可能性。目前,海南省酒店业的筹资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宏观环境因素变动的结果,如资金供求、利率、汇率变化可能加大筹资成本,重大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变化会影响筹资规模和筹资方式等。具体表现为如下方面:筹资成本费用过大;负债比例高;从资本市场上筹资能力差;筹资渠道单一,过分依赖银行贷款;资金结构、期限结构和债务规模不合理等。

(二)投资管理现状与风险

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开展,几乎全世界知名的酒店品牌都纷纷看好海南,抢滩布局。海南省目前已经是全国高端酒店比例最大、度假酒店最多、顶级品牌最集中的区域,国际及港澳地区知名的上百家酒店管理集团已有20家、接近40个品牌相继进驻海南。高端度假酒店几乎遍及海南的主要旅游区域。然而,投资项目过于集中于五星级酒店也带来了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海南省在建的五星级酒店一般三到五年内建成,到时需要强大的高端客源市场来支撑。而从目前的市场以及三到五年内市场预期看,这也可能会成为一种超前开发,这种投资方向的结构性失衡为酒店行业的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从实际情况看,海南省的高端酒店除了“黄金周”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外,其他时间往往客源并不充足。这就要求海南省对酒店业进行合理规划,如按不同区域需要不同级别酒店的数量进行适当控制,以避免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以此提高投资回报率。

(三)运营资金的管理风险

1.海南省旅游市场具有很强的季节性

众所周知,旅游市场的季节特性主要是由气候引起的,同时受假期、节日和传统旅游方式的影响。旅游产品需求的季节性导致酒店业现金流入和流出的阶段性。气候适宜时(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旅客出游较多,酒店业经营进入顶峰,现金流入量大;而淡季到来时,酒店业营业进入低谷,现金流入趋近枯竭。极端的例子如:每到国庆、春节黄金周,三亚五星级酒店房价往往暴涨,甚至出现万元的“天价”客房,但也仅仅只是昙花一现,一到淡季,三亚某些五星级酒店每晚只需200元。因此,在整个营业周期中,部分时期酒店业会持有大量的剩余资金,而在另一些时期,酒店业资金面紧张,甚至需要筹集资金偿还债务。酒店业现金流量的阶段性特点,直接影响到酒店业的财务管理活动。

2.海南省酒店业涉外风险较大

海南省实行开放、便利的出入境管理措施,现阶段海南已有21国免签证。《意见》规划先期增加芬兰、丹麦、挪威、乌克兰、哈萨克斯坦5国为入境免签证国家;对俄罗斯、韩国、德国3国旅游团组团人数放宽至2人以上(含2人),入境停留时间延长至21天。政策优惠、气候宜人,海南省每天都迎接大量外国游客,这些业务创造出大量的外汇收入。由此,酒店经营活动直接受外汇汇率变化的影响,酒店业财务管理中往往还须防范外汇风险。而影响外汇汇率变动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具体国情和经济环境以及贸易的顺、逆差。这些原因的复杂性、不可控性决定了酒店业应对汇率风险的高难度和挑战性。因此,能否积极应对外汇汇率变动风险,已成为酒店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四)利润的分配风险

利润分配风险是指由于利润分配而可能给酒店今后的理财和经营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这种风险有两个来源:一方面是利润确认的风险,即由于会计方法的不当,虚增当期利润,导致提前纳税,大量资金提前流出酒店而引起的财务风险;或者虚减当期利润,影响酒店声誉。另一方面是对投资者分配利润的形式、时间和金额的把握不当而产生的风险。对酒店而言,如果过多的以货币资金的形式对外分配收益,会大大降低自身的偿债能力;但如果酒店投资者得不到一定的投资回报,就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降低自身信誉。因此,酒店无论是否进行利润分配,也不论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进行,都具有一定的风险。具体而言,海南省酒店业需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内外两种分配关系:一是酒店企业和国家财政、银行之间的经济关系,包括借贷、税收关系;二是酒店企业内部的资金往来关系。企业内部资金分配、使用、调拨和核算关系复杂,解决不好将直接挫伤酒店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广大从业人员的积极性。

二、改进海南省酒店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实现途径

(一)建立酒店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酒店业受外部宏观环境因素的影响,风险抵御能力较差。因此,酒店业一定要增强风险理财意识,提高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风险识别能力,把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有预见地、系统地识别,监测和评价可能出现的风险,包括风险的类型,发生的可能性,发生的原因、强度、影响范围以及对企业资本经营行为可能导致的结果等。通过对风险的跟踪监测,酒店业可以随时了解和掌握自己的财务风险情况。

(二)设立专门的财务风险管理机构,提高对财务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

鉴于风险的客观性,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经营管理工作的始终,以寻求最优的管理方法,减少财务风险给酒店带来的损失。因此,酒店内部应成立一个专门从事风险管理机构,从组织上保证风险管理的顺利进行。对于这个专门的机构,大中型酒店可设立风险经理一职,或由财务总监兼任。中小型酒店可以在财务部门设专人负责该项工作。风险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对酒店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合理运用风险管理技术,促使风险管理制度化;认真分析理财环境及其变化情况,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革管理方法。

(三)运用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强化对财务风险的控制

风险控制的实质,就是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针对酒店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采取控制技术减少或消除风险损失。酒店控制和处理财务风险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可供选择:一是回避法。这种方法是指设法避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从根本上远离风险源,从而消除风险损失。二是分散法。即通过酒店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投资风险。同时酒店可以通过改变资金结构、负债期限等以达到降低债务风险的目的。三是转移法。风险转移就是酒店以某种方式将所面临的某些风险转移给他方。具体的方法包括购买保险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通过契约的形式将风险损失转移给他人、通过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将风险横向转移。四是自留法。这种方法是指饭店自己承担风险,风险损害后果自负。酒店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按照稳健性原则,在企业内部建立风险基金,如偿债基金、坏账准备金、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等,预防风险损失,以增强对风险的抵抗力。

(四)实行财务弹性管理,做到未雨绸缪

酒店企业处于财务环境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财务环境的影响。如筹资过程中,货币政策的调整、金融市场结构变化将对企业筹资成本、筹资方式产生直接影响;投资中,国家的产业政策都对企业形成约束;在日常运营中,季节性波动和汇率变化均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况。因此,酒店业必须实行财务弹性管理,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在企业进行财务收支估计和财务控制时,实施弹性分析、弹性预测,留有合理的伸缩余地,使企业在财务环境发生突变时,不至于陷入窘境。

(五)健全内部监督体系,主动接受外部监督

酒店业应该根据旅游行业和本企业的特点建立适合本企业管理要求的内部监督体系,制定全面、系统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以期帮助企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控制经营风险。酒店业在加强内部财务监督的同时,也要主动接受来自外部(财政、审计、税务、社会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的监督,以弥补内部监督的局限性,使酒店业的财务管理更加规范。

(六)提高财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现代酒店企业理财处于瞬息万变、高度风险性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财务从业人员素质对于酒店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要做好酒店财务管理工作,离不开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素质高的工作队伍。这些财务人员不仅要熟悉本职工作和财务知识,还要了解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熟悉国家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方针政策。而海南人力资源水平要达到《意见》提出的目标可谓是任重道远。在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下,酒店企业必须加强财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其法律意识和职责意识,切实重视企业会计制度、国际会计准则、国内外财务管理先进经验等财会知识和岗位技能的教育培训,严格执行会计法对财会机构和财务人员提出的要求,注重培育和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酒店企业的资源,科学合理的投资与经营。

《意见》中明确了海南省后20年的发展定位,即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并要求旅游业及相关现代服务业在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酒店业作为旅游业及相关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一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要想使海南省酒店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达到发达国家酒店业的管理水平,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经验思维,精心设计财务管理制度,不断改进财务管理与风险控制手段,如此才能赶超世界先进酒店业管理水平。良好的财务运行能促进业务经营活动向高效益的方向发展,高效益的经营活动又能使财务运行向着有效循环的方面转化,二者相辅相成。海南省酒店业应该抓住《意见》有关政策进一步落实的大好机会,改进自身财务管理水平,并以此促进经营活动向好,实现酒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进一步助推、加快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刘晓杰.酒店财务管理的再思考[J].北方经贸,2005,(2).

海外经营风险管理第6篇

关键词:海外企业 成本控制 经营风险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日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去海外发展,如何进行企业的成本控制,如何在海外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这对于已经走出去的企业和即将走出去的企业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制约走出去的海外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里我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浅谈一下海外企业的成本控制。

一、识别所在国的外部经营风险

这主要包括:1、经济形势、产业政策、融资环境、市场竞争、资源供给等经济因素。2、法律法规、监管要求等法律因素。3、安全稳定、文化传统、社会信用、教育水平、消费者行为等社会因素。4、当地的文化背景。5、自然灾害、环境状况等自然环境因素。

在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之后,对当地的经营风险有了一定的了解,企业才可以决定是否去海外发展。否则就不能贸然进军海外市场。因为这样风险太大,看似盈利很多的项目在实际运作中会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没有考虑全面变得盈利很小甚至亏损。所以必须要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

二、企业的内部成本控制

1、强化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是指企业对一定期间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财务活动等做出的预算安排。全面预算是企业内部控制中较为广泛的一种控制措施。通过预算控制,使得企业的经营目标转化为各部门、各个岗位以致个人的具体行为目标。企业应当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管理,明确预算指标分解方式、预算执行审批权限和要求、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等,落实预算执行责任制,确保预算刚性,严格执行预算。企业强化全面预算管理,严格控制成本费用。全面推进预算管理工作,将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纳入预算控制范围,切实做好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评估和考核工作,严格控制无预算资金支出。

企业建立预算执行责任制度,对照已确定的责任指标,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相关部门及人员责任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实施考评。在下达的预算应当保持稳定,不得随意调整。介于海外市场的复杂性,因客观因素确实需要调整预算的,应当严格履行审批程序。

2、强化合同管理控制

企业应加强合同的管理,确定合同的拟定、审批、执行等环节的程序和要求,采取控制措施,促进合同有效履行,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在合同的签订过程中,一定要采用书面的形式,重点关注合同的主体、内容是否合法,是否符合企业的经济利益,对方当事人是否具有履约能力,合同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条款是否明确等。在国外订立合同的语言也要高度重视,谨防欺诈。对于在国外的中国企业来说,签订汉字的合同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企业至少签订一份自己能看懂的双语合同(一种是当地语言,另一种是企业能看懂的语言)。并在合同中标注两种语言的内容是一致的。如不一致按照自己看懂语言的内容执行。

3、强化企业的采购制度

对海外企业而言,成本高低要受多种因素影响,但材料采购价格是影响成本高低的最主要因素,企业成本管理应贯彻整个项目采购、管理过程的始终。具体来说,成本管理至少应包括以下程序:企业应当按照采购请购、审批、购买、验收、付款、采购后评估等规定的程序办理采购业务,并在采购与付款各环节设置相关的记录、填制相应的凭证,建立完整的采购登记制度,加强请购手续、采购订单或采购合同协议、验收证明、入库凭证、采购发票等文件和凭证的相互核对工作。企业应成立成本控制小组,建立成本控制台账,加强对材料采购过程的成本控制、管理和登记,组织投标报价及合同签订人员应对报价及合同中涉及成本的关键因素及时向成本管理小组进行书面汇报,使有关人员了解报价组成以便于加强管理。

三、规避汇率风险的控制

我国自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情况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尤其近两年来,人民币对美元强势升值,给大多数以美元结算的企业造成了很大的汇率压力。企业管理汇率风险的过程是复杂的,应把风险管理与其整体经营和发展战略融合起来,确保企业拥有一个长期性的汇率风险管理策略。对于目前的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树立汇率风险意识,将防范汇率风险的思想融入到企业经营管理之中,形成一整套汇率风险管理机制,通过与银行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利用银行提供的专业金融工具,实现汇率风险控制,为企业长期健康稳定和持续地发展创造条件。越早树立规避汇率风险理念,并掌握规避汇率风险的金融工具的企业,必然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先机。企业应在经营过程中考虑风险因素,采用“早收款、多收款,少付款、晚付款”的方法,选择有利的货币结算方式,争取转嫁汇率风险,并选择适当的金融工具来控制汇率风险。

在海外企业中,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用不同的方法对汇率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主要有如下措施:1、选择有利于降低风险的计价货币,优化外汇组合,选择多种货币组合,并争取提前收款,以降低贬值风险;2、在合同中加进保值条款,支付时按支付日货币对保值货币的当期汇率进行调整。如在与业主签订的合同中加入黄金保值、综合货币单位保值等条款;在与分包商签订的合同中加上汇率补偿条款等有效措施;3、利用外汇与借贷投资业务降低汇率风险。如利用即期合同、远期合同,以支付一定费用为代价,通过创造一个与即将发生业务的外汇币种、金额和时间都相同但流向相反的外汇流来抵销汇率风险;4、用金融衍生工具防范汇率风险。如利用外汇期货进行套期保值、利用外汇期权等防范汇率风险。

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时,应向全体员工灌输成本管理意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制定清晰、规范的成本责任,并有奖罚措施,使人人都关心成本控制,并为之付出努力,尽量做到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要从每一个具体工序入手,建立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控制体系,全员参与、不断降低消耗、提高效率,追求最佳经济效益,逐步完善企业的成本控制。

参考文献:

[1]杜奇华.国际技术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08

海外经营风险管理第7篇

1引言

近些年伴随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对部分资源类产品资源进口依赖程度也正日益加剧。为了缓解这种压力,国内许多有实力的资源型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迅速融入海外资源产业市场,参与国际资源产业业合作与分工,从而带来了资源产业国际化经营快速发展,跨国并购蓬勃发展的局面。这些海外并购项目的运作、探索和发展,为今后我国资源产业的健康成长从技术、建设和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为我国资源型企业稳步实现海外拓展战略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跨国并购的效果差强人意,一些企业对项目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减缓甚至阻碍了海外资源产业项目的顺利进行。企业风险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控制,用经济合理的方法处理风险,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目标。对于从事跨国经营经验尚浅的中国资源型企业而言,其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既可能面对并购准备阶段来自东道国的政治风险、政策风险、法律风险及决策风险;又可能面对谈判与交易阶段的企业定价风险、支付风险以及汇率风险;同时还会面临整合阶段的经营整合风险、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及企业文化整合风险。其中,作为“企业的第一战略资源”的人力资源管理因其重要意义正在受到国外学术界和商业界普遍高度重视。目前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时代大潮中,企业正处于竞争高度激烈的环境,能否成功防范和化解各种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已成为影响到我国资源型企业的能否顺利实现跨国经营的纵深发展。

2资源型企业的界定与特征

资源型企业概念本身是对开采和以资源为主要投入的企业的统称,是一种通俗的说法。由于没有明确的内涵界定,学者们在使用到这一概念时界定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总体上,有关文献对这一概念范围的界定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资源型企业指在作为自然资源重要类型的矿产资源领域运作的企业,外延较窄。从这个角度出发,资源型企业或其近似定义主要有:刘冀生提出资源采掘型企业是指生产煤炭、石油、有色金属、非金属矿藏等产品的企业;谭秋贤认为资源型企业是指集合着各种生产要素,以开发矿产资源为主,为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其初级产品,以营利为目的,具有法人资格,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营利性经济实体;李祥仪认为矿山企业是以矿产加工和经营为主的企业,按照开采对象的不同,李祥仪所定义的矿山企业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煤炭开采业、金属矿开采业和其它开采业,这些内容基本上包括了国家统计局标准产业分类中的采矿业。广义的资源型企业涉及到所有自然资源领域,外延较宽。从这个角度出发,资源型企业或其近似定义主要有:潘文宇提出所谓资源型企业是指最大化利用和开发区域内存在的自然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的加工及其后续工序,从而来实现经济增长的企业。结合上述广义和狭义的资源型企业定义,文章作者将资源型企业定为:资源型企业是指从事不可再生矿产资源经营的企业,以生产的资源型产品为最终主导产品形态,包括开采、加工、经营、终端零售等,在产品价值构成中,自然资源对产品的价值贡献占据主体地位的企业。资源型企业需要尽可能利用区域内的自然条件,以开发自然资源为主,辅以初加工和一些后续工序,其受自然条件限制比较强,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的特殊性,也有涉及面广、产业基础狭窄、辐射作用强等发展特点。

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内涵

3.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定义杨月坤认为,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是指指由于人力资源的特殊性和对人力资源的不善管理而造成的用人不当,或人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或人员流失给组织造成有形和无形损失的可能性危险。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存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个过程中,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各个环节都存在可能的风险。

3.2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特征及其种类杨毅敏认为人力资源管理风险主要有七大主要特点:流动性、正相关性、长期性、可化解性、动态性、破坏性以及弱化倾向性。关于人力资源风险的划分国内外学者各执一端,袁勇志、吴向京将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分成理念风险、管理制度风险和管理技术风险。按照决策过程分为决策制定风险和决策实施风险。按造成风险损失时人力资源的动机划分为有意风险和无意风险等。根据对风险的不确定性,可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分为已知风险、可预知风险、不可预知风险,对于已知风险和可预知风险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防范,而对不可预知的风险我们要从发生风险如何补救的角度去采取一些措施。此外,还可以根据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各环节的内容对风险进行分类,如招聘风险、绩效考评风险、工作评估风险、薪金管理风险、员工培训风险、员工管理风险等等。为研究的方便,文中将人力资源提升到企业层面的高度,从风险对企业造成的影响程度的角度以及发生的可能性,将人力资源风险分为人力资源招聘风险(HRrecruitmentrisk)、人力资源培训风险(HRtrainingrisk)和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与薪酬风险(HRperformance&paymentrisk)三大类。

4现阶段跨国经营中我国资源型企业存在的关键风险分类

企业跨国经营可分为贸易方式进入型和投资方式进入型两种,由于我国的资源型企业目前和今后将大部分以后者进行国际化经营,文章主要探讨投资方式进入下的经营风险。从近几年的实践中可以看出,跨国投资风险问题已经日渐成为影响我国资源型企业国际化经营成败的重要原因。海外投资涉及资金巨大,一旦失败会严重影响资源型企业的运营。由此,辨识我国资源型企业所面临的关键风险成为国际企业管理理论和实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我国资源型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所面临的关键风险包括六类:政治风险、政府政策风险、人文风险、投资风险、营运风险和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等,下面就其相关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4.1政治风险政治风险是指因政治制度变化和政治斗争而可能导致企业利润的损失,如战争、革命、暴乱、核心领导人物的更替等。它通常与政治动荡和政权变动有关系。我国资源型企业跨国经营时所面临的主要政治风险表现为以下四种情况:(1)局部地区的政治动荡和战争暴力依然存在;(2)东道国对外国企业蚕食式征用的风险日益突出;(3)国家延迟支付(也称债务违约)的风险不容忽视,而且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更高;(4)通过第三国干预风险等新型政治性风险也日益崭露头角。

4.2政府政策风险政府政策风险是指影响商业环境的政府政策的不稳定性,其中包括无法预期的财政和货币改革、价格控制、贸易壁垒水平的变化、国有化的威胁、政府规章制度的变化,甚至当政策没有改变时,管理者可能也会对政府承诺执行现存法令产生不确定性感知。资源型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和母国一样面临政府政策的不确定性。政策风险主要源于各国贸易摩擦的加剧、反倾销案件的增多及技术性贸易壁垒。随着经济一体化趋势及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区域经济合作迅速发展,排他性的区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企业面临的政府政策风险主要体现为以下四种:关税壁垒、价格控制、外汇管制、财产剥夺。

4.3人文风险我国资源型企业采取投资式进入模式进入国际市场时面临巨大的人文风险,这是由于企业在海外投资过程中涉及到与东道国管理者、员工及市场的紧密接触,风俗、文化和习惯的差异很容易导致的,有可能使企业实际收益与目标相背离甚至失败。很多企业没有注意到或有意忽视文化差异,继续沿袭国内的管理方式,这不仅给企业本身造成巨大损失,甚至影响到所有在该国运营的我国企业国际化的运营。如2005年,一家在赞比亚运营的中资铜矿发生矿难,死者家属对中方经营者没有采取有效安全的措施,而只发放少量抚恤金的做法十分不满,爆发了工潮和暴力骚乱,而适逢赞比亚国家大选,以至于反对党爱国阵线主席萨塔威胁说,要把中国商人驱逐出赞比亚。我国资源型企业企业海外并购或者新建企业可能遇到文化冲突、利益团体阻碍、法律制约等多种风险,这时应根据自身实力顺势而为。利益团体日渐成为我国资源型企业国际化经营中人文风险的风险源,尤其在跨国并购过程中。如2004年,我国一家大型矿产公司竞购加拿大铜、锌和镍的生产商诺兰达公司,加拿大的政客们以攻击的记录而阻止了这桩交易。

4.4投资风险海外投资过程中,我国资源型企业最常见的风险就是投资风险。据世界银行的估算,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经营情况大体呈“三个1/3”,即1/3盈利、1/3亏损、1/3持平,大量企业在对外投资中发生经济损失、不能收回投资,从而无法实现预期收益[11]。投资企业内、外部因素的不确定性均会对投资风险产生较大影响,如东道国投资环境好坏、投资的可行性、周期的长短及海外管理经验的丰富程度等,因此,投资风险是海外投资成败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其它风险作用于投资的综合体现。海外投资决策的失误是资源型企业最大的失误,在境外投资活动中,决策的正确与否往往决定着资源型企业的目标实现与否。我国目前境外投资决策风险主要表现在:缺乏必要的决策风险分析和控制程序,决策实施过程中失控,缺乏事中的监督与控制程序,没有相配套的事中监督与控制程序,不能保证决策按照预先的计划和方案正确地实施,缺乏战略柔性,当国际化运营与投资计划偏离时,无及时的补救措施,致使投资风险进一步扩大和恶化。目前,我国资源型企业在采取投资式进入的模式开拓国际市场时,由于整体综合实力的差距,投资活动面临着巨大的投资风险,投资活动作为企业的一种综合性活动,与各方面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特别是跨国经营的投资活动。

4.5营运风险海外投资过程中,资源型企业在多国的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营运资金也必然涉及跨越国界运动,这使跨国企业在现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及存货管理等方面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资源型企业跨国运营对海外投资进行统一管理营运资金,协调母子公司以及各子公司间的资金需求,这为提高流动资金的营运收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金跨国运作中的时空距离及国别差异,导致国际化企业现金很容易受到政府政策、利率、税率以及汇率等波动的影响,进而导致企业现金出现贬值情况。资源型企业需要对货币资金进行定位,决定企业应持何种货币资金及周转用的现金余额,包括剩余清偿能力应该安置于何处。账款与货物的非同时性也导致国际化运作中常出现应收账款风险或信用风险。东道国的客户和商众多复杂,很难获取其信用评价,尤其是面对一些不知名的国外小企业,常常缺乏必要的相关信息,增大了企业国际化应收账款回收的不确定性。在存货管理方面的风险主要指由于跨国经营企业经常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采购存货,存货的发送时间较长,进出口手续较为复杂,甚至可能遭遇进出口限制,极易造成存货短缺,与此同时购买存货的付款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也比较大。

4.6人力资源管理风险中国资源型企业在实施跨国经营方面起步较晚,经验不足,一段时间以来只注重技术的提高和资金的运作,而忽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对跨国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技术、涉及领域和相关处理方法都尚处于摸索阶段。目前实施的人力资源管理并没有系统地与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相对接,而是一种应急之举,很难具有理性的运作和强有力的控制。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4.6.1人才结构陈旧,无法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反映出人力资源招聘风险资源型企业的跨国经营是在相对陌生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的,这会对企业形成包括对人员招聘在内的多方面挑战,因此是否有一支足够国际化的团队则对企业能否成功运作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我国大部分资源型企业由于长期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其负责人往往并不重视国际化人才招聘工作,为将来的企业人力资源结构配置埋下了严重隐患。在海外并购的实践中人力资源风险主要体现在:一是人才结构方面存在技术人员力量相对较强,国际商务、法律人员相对不足的问题;二是人才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缺少英语好的相关专业技术熟练人才,既懂外语、技术,又通商务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奇缺。另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有些跨国项目负责人的遴选过程相对落后、不够科学。现阶段中国海外资源产业项目经理大都由上级委派,导致项目负责人竞争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强,而且我国的项目经理获得项目管理专业人员资格认证的人很少,这对海外资源产业项目的开展十分不利。另外,项目部对项目主要负责人的责任、权力和利益三者关系没有理顺,造成项目经理对项目实际收效漠不关心,从而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在处理对外交流和跨文化沟通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经验,我国资源型企业的海外项目经理的表现普遍欠佳。企业在两种以上文化背景并存的条件下进行经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由于我国资源型企业对跨文化的理解、沟通以及管理技巧的掌握都尚在初始阶段。因此,要实施好资源产业跨国经营项目,应对相关人员的招聘方面进行仔细甄别及深入研究。

4.6.2企业普遍忽视人才培训与开发,反映出人力资源培训风险培训工作属于人力资源开发范畴,它主要着眼于员工的成长,以便于将来更好地开展工作。员工培训机会可以视为企业提供给员工的福利待遇,员工培训也存在较高的培训成本。一些资源型企业企业负责人对人力资本的保值增值意识淡薄,只注重对人才的使用而不愿对其追加投资,人才培训机制滞后,主要表现在:投入短缺,培训大多缺乏系统性和有效性;培训内容、方式与培训对象的实际需要衔接不紧;缺乏灵活性,致使项目成员无法适应变化的海外资源产业市场,海外项目的实施也因某些特殊人才的短缺而处于不利境地。

4.6.3人才激励机制僵化,反映出人力资源薪酬风险王能元认为,薪酬体系的两大核心是薪酬水平与薪酬结构,人力资源薪酬风险也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目前我国海外资源产业项目在这方面的人力资源风险体现在较国际水准而言中方派出员工的薪酬标准偏低,其福利待遇不及同等外企员工的三分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中方派出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之资源产业国企目前在员工绩效考评体系建设方面都存在着缺乏规范化、定量化的问题,使绩效评估过多流于形式,且缺乏公平,对经理层、技术创新人员的贡献与作用未能正确评价,没有形成管理参与分配,技术参与分配的机制。此外在提升员工职位等方面,有些资源型企业海外项目中普遍存在着外籍员工升值空间受限的现象。尽管参与跨国经营的国有矿业企业现在己经高度重视员工本土化问题,并将本土员工比例提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如资金、人事、发展战略等重大决策仍然大部分主要集中在我国外派的高层管理人员手中,对所聘用的东道国员工和其他外国员工,会由于其忠诚度可疑而不给于完全信任并委以重任。他们参与管理、参与决策受限,得不到中方信赖,经营管理才能得不到充分施展。在《石油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形成路径实证研究》的论文中,曾承晓(2010年)认为,此研究表明某石油企业中员工的工作回报满意度偏低,某种程度上此结果也反映了目前我国资源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即人才激励机制僵化,相关管理中存在较大风险(表略)。曾承晓认为,从上表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对工作回报“满意”的员工平均比例为36.88%,对工作回报“不确定”的员工平均比例为37.09%,对工作回报“不满意”的员工平均比例为21.29%。显然,员工比例多集中在“满意”、“不确定”及“不满意”三个选项上。这表明石油企业员工对工作回报满意度相对较低,表明石油企业应当对其薪酬和福利制度进一步完善,突出员工薪酬和福利的公平性、公正性、透明性,将员工的薪酬与员工工作相结合,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员工对工作回报的满意度。上文简要介绍了我国资源型企业在跨国经营中遇到的诸种风险,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合国际知矿业企业———英美资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成功案例,扼要谈谈我国矿业企业跨国经营中的人力资源风险规避策略。

5以英美资源集团为例谈谈资源型企业跨国经营中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规避策略

英美资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AngloAmericanplc,以下简称“英美资源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矿业公司之一,在全球多个国家拥有高质量的矿业资产和自然资源。公司于1999年5月在南非英美公司(AACSA)和Minorco公司合并的基础上组建而成,公司在伦敦股票交易所上市。自成立以来英美资源集团连续多年盈利,仅2011年营业利润达到111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截止2011年12月31日,集团负债净额减至140亿美元。2011全年每股分红0.74美元,比去年增长14%。在谈到公司取得如此可喜的运营佳绩时,英美资源集团首席执行官柯欣雅(CynthiaCarrol)女士将公司主要成功归结于集团内部高效运作的管理团队。作为一家以采掘业为主营业务的世界级跨国企业,英美资源集团下属的五个二级公司足迹遍布非洲、欧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和亚洲的45个国家,员工数量达19万之多。其在矿业国际化经营中,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非常值得尚处在成长期的中国矿业企业学习借鉴。通过总结国内外的相关资料,我们认为英美资源集团的海外矿业项目中人力资源风险规避策略在以下三个主要方面值得我国企业认真学习,即明确标准、科学招聘;强调育人、重视培训;赏罚并举、有效激励。

5.1明确标准、科学招聘英美资源集团非常重视公司员工的招聘和选拔工作,集团董事会认为在资源产业国际化项目中的企业时刻面临来自东道国政策、财务及法律等诸多风险,整个过程充满了高度复杂性、高风险性等特点,这必然对项目参与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们认为从事矿业国际化项目的员工,尤其是管理层人员应具备敏锐的判断力、顽强的意志力、复杂环境下解决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以及高效的办事风格。英美集团认为海外矿业经营人才应当具备四方面的内涵,并据此设定其招聘标准。它们分别是:首先是较强的身心素质。海外项目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确定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原定项目的任务、范围、技术要求、工程进度、质量、费用一成不变的情况几乎是没有的,这使得项目经理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海外矿业项目还要面对一系列不断变化的国际政治环境和自然环境,这也给项目经理带来了极大的身心挑战;其次是过硬的外语素质以及业务能力。因为在远离总部的异国任职,矿业项目相关人员必须有一定的外语素质、专业背景和业务技能,能够运用外语解决复杂的专业问题,具备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独立作出决策的能力,以便独立开展工作;再次是对文化差异的适应性。跨国经营中矿企人才首先要承受工程所在国的社会文化、、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和管理风格等引起的一系列文化冲击,应该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并能依据这些差异灵活地处置各类问题;最后是正确的动机。到海外工作的愿望和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海外矿企团队在海外工作的成败,只有确立了正确的动机,有为企业奉献的决心和毅力,才能保证他们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在海外这个广阔天地里施展个人的才华。明确用人标准之后,接下来企业应当进行科学而规范的人员招聘。这方面英美资源集团具体的做法相当成功,颇值得国内企业效法:首先是初试(PrimeView)。通常,初步面试由公司的人力资源部主管主持进行,通过双向沟通,使公司方面获得有关应聘者学业成绩、相关培训、相关工作经历、兴趣偏好、对有关职业的期望等直观信息,同时,也使应聘人员对公司的目前情况及公司对应聘者的未来期望有大致了解。面试结束后,人力资源部要对每位应聘人员进行评估,以确定进入下一轮应试的人员名单。接着是进行标准化的心理测试(MentalTest)。在这一阶段,集团HR部门通过诸如《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innesotaMultiphasicPersonalityInven-tory,简称MMPI)等一系列测试进一步了解应聘人员的基本能力素质和个性特征,包括人的基本智力、认知的思维方式、内在驱动力等,也包括管理意识、管理技能技巧。第三步是进行“团队合作测试”(Role-Play)。这是最终面试,也是决定应聘人员是否入选的关键。其具体做法是,应聘者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工作中常碰到的问题,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不同的角色,以测试其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整个过程由专家和公司内部的高级主管组成专家小组来监督进行,一般历时两天左右,最后对每一位应试者作出综合评价,提出录用意见。“团队合作测试”最大的优点是,应聘者的“智商”和“情商”都能集中表现出来,它能客观反映应聘者的综合能力,使公司避免在选择人才时“感情用事”,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5.2强调育人、重视培训多年的跨国经营实践使英美资源集团管理层逐渐认识到培养适合公司海外发展的人才的重要性并总结出一整套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启示:其一是重视培训,投入大量资金。英美资源集团每年将占利润很大一部分的经费用于员工培训,而且培训基地装配的都是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其二,注重培训连续性,采用不定期的方式持续地对即将或正在参加海外项目的员工进行培训。其三,培训有针对性,与海外项目实际工作紧密联系。主要包括对派驻海外员工和管理人员进行语言技能培训、交际礼节培训、东道国人文培训、海外生存等项目培训,强化外派员工和管理者应对当地民族文化和原公司文化进行认识和了解,以减轻他们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的苦恼、不适应或挫败感,同时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以避免他们对当地文化形成偏见。其四,建立各种渠道以避免沟通的误会和隔阂。跨文化管理的有效性取决于跨文化沟通的效果与效率,正确理解、发送沟通信息,有效地排除跨文化沟通的干扰,避免中断沟通。最后是东道国员工培训。在对东道国普通员工培训时,英美资源集团很注重对他们的具体行为、工作能力的培育,使这些员工尽快成长。培训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岗位相关专业技术、安全生产,使之能尽快熟悉生产流程,掌握生产技术。对普通员工的培训除了业务、技术外还有公司发展历程、公司文化与制度、跨文化交流与沟通等,这些对于消除不同文化造成的隔阂和误解,形成和谐、统一的团队都十分必要。以上各种培训和训练基本使得受训员工对公司有了全面的了解,其中包括:企业文化、公司及个人未来发展目标及方向、东道国的风土人情、法律法规,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培训使员工对集团海外项目产生了巨大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5.3赏罚并举、有效激励为充分引导、激励员工创造更多价值,同时也为保证员工们的基本利益不受损失,英美资源集团早在公司成立之初即成为套宽带薪酬体系(BroadBandSalarySystem)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事实不断证明这套制度在保证岗位公平性前提下,提高员工奉献精神、绩效表现以及创造性方面体现出极高的效率。具体来讲该集团内部的整个薪酬体系包含有三种不同的薪酬制度,即普通员工和中层管理人员的月薪制、高层管理人员与核心技术人员的年薪制以及销售人员的单设薪酬体系。不论何种岗位,如果员工业绩出众,最多将可以享受到标准工资20%~50%的奖励,而如果工作业绩较差,最多又将遭到10%~25%的处罚。在此情形下员工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争取公司取得优异的经营业绩。从实际效果来看,宽带薪酬体系不仅有效地从物质上激发员工的干劲,同时也激起公司员工荣辱与共的决心和相互竞赛的雄心。企业重视物质激励的同时也没有忽略精神激励,集团实行晋升职称、职务、授予荣誉等反映项目人员价值的精神激励,采用口头表扬、书面表扬、增加信任感、委以重任等激励手段,形成多元有效的激励机制。这里必须要提到的是,英美资源集团对东道国员工采用的开放式管理模式。由于海外经营的特殊性,通常企业的高层都是由母国派出人员构成。东道国员工初始只能担当普通的基层工作。内部晋级升迁时,当他们到达一定高度的时候就到顶了,俗称“玻璃天花板”,这种情况严重影响到了公司中东道国员工的士气,并成为很多人在去留问题上挣扎的重要原因。员工都希望找到一个更能施展自己的上升空间,当有新的职位升迁、更加广阔的发挥空间和收入增加的机会来临时,必然会有优秀员工流失。这种相对比较开放的员工升迁制度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其次,英美资源集团重视对不同工种项目人员采用差异化激励管理。对于项目组成员中的技术人员来说,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较高,奖酬作用就不很大,而从事工作带来的快乐以及对其预期的渴望,如职务晋升、授予职称等,会带来更强烈的激励效果;对于工勤人员或低收入的人群来说,物质的奖励作用就十分重要,奖金就是有效的激励手段,同时还要辅以发放交通补贴、提供午餐补助和生日礼物补助等日常福利。最后,采用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方式。英美资源集团规定项目组织为每位员工设立职业发展计划,关心员工的成长,通过改善工作条件、提供培训机会、岗位职务轮换等措施的方式把组织管理和自我计划相结合,并努力满足员工的合理需要,对其个人目标进行深层次提炼,使员工认为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形成有效的长期激励作用。

海外经营风险管理第8篇

关键词 企业 对外投资 风险 预警机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出国门迈入海外市场,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来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生存空间。然而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给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又使得我国企业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变化多端的情况下,面临着政治、经济、市场、经营、技术等多种风险,并且每一种风险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就需要企业具备风险意识及对风险管理的能力,制定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从而促进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健康发展。

一、对外直接投资的概述

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指的是投资者将企业建立在国外,在其经营的过程中,收益的主要来源是通过控制或参与生产经营管理的投资活动,依据组建方式可以划分为创建、收购和兼并。与对外间接投资有一定的差异,对外直接投资者不仅拥有对资产运营的控制权,能够跨国转移设备、关键材料、技术、管理经验等要素,还拥有在国外形成的资产全部或是部分的所有权,然而对外间接投资者对所投资的项目不具备管理控制权,只能够在投资中获取利息、股利等投资收益。[1]

二、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风险

(一)政治风险

世界经济和政治局势一直处于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循环变化之中,这就使得各国政治局势的不确定性逐渐增加,以至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也日益加大。政治风险是衡量对外投资风险指标中重要的因素,该风险往往来自于被投资国政局动荡而引发的投资环境的改变。[2]例如,在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的情况下,各个国家之间的政治合作逐渐减少,美国政府为了保障本国的利益,在引进外资的时候会根据本国企业的利益和市场定额来定,并且会设置很多贸易保障,制约其他国家的企业在其市场上抢占份额和利润空间,这就加大了他国企业对美国直接投资的风险。另外,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风险也会受到投资国与被投资国之间政治关系的严重影响和制约,如果两国之间的关系恶化,则其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就会不断地增大。

(二)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是指企业现在或者是未来收益在外汇汇率变动下存在的影响,宏观经济、税收和外汇等因素都对经济风险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汇率风险主要来源于汇率折算风险与交易风险,其汇率交换风险是跨国公司经常遇到的一种经济风险。例如,中国在对海外投资的管理上,限制企业购汇进行海外投资,只能对战略性项目、援外项目和带料加工项目购汇投资,而其他的海外投资主要是以企业本身所拥有的外汇为主。然而,企业能够用在海外投资上的自有外汇和融资的能力是有限的,靠实物投资非常困难,导致大部分的项目不能迅速地获得外汇资金而失去商机,从而加大了投资的风险。

(三)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企业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具有不确定性,其风险主要来源于被投资国对与限制别国企业的市场准入、劳务与劳工政策。一般的,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因此保障风险与收益一样,才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3]例如,由于越南市场对摩托车的需求大、利润高,使得中国企业在越南市场出现竞争混乱的局面,很多质量差的产品出现在市场上,产品的售后服务水平低下。久而久之,会导致中国企业在越南的投资面临更严重的市场风险,从而不利于以后中国企业在越南投资,以至于产生投资区位风险。

(四)竞争风险

竞争风险,是指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将实现最大化收益作为动力,但是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企业不一定就能达到预期设定的目标,实际的收益可能还会小于预期目标。企业对市场竞争风险的有效识别,有利于对市场竞争风险有效的防范。

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预警机制

(一)投资风险管理目标要明确

预测、分析、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发生时付出的代价,以提高投资效率是投资风险管理的目标。在投资的风险发生后,企业必然会受到相应的经济损失,因此,将经济损失降到最低是风险治理的首选目标。除此之外,风险的发生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客户、消费者、员工、企业名誉和国家形象等,帮助企业或者是个人减少损失,挽回企业的声誉则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战略目标。企业要赢得社会声誉、维护国家形象,就需要对消费者、客户、员工负责任。[4]

(二)完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风险管理系统,是企业相关人员根据防范整体经营风险,在企业整个风险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分析、评价、防控企业所面临风险的种种信息,从而最大化的实现企业的安全保障。对于企业经营的所有业务,一方面要使用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利用技术手段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快速发现出现的风险有关因素,从而给风险管理提供预警机制;另一方面也要建立风险应急小组,需要对应急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和突发事件的培训,以将风险的损失降到最低;最后,需要提高企业员工对风险识别的能力,企业可以根据员工所在的部门,建立风险信息管理的分系统,并且统计分析员工所收集的信息,从而提供数据给企业,以有效的防控风险。

(三)风险预警机制需完善

(1)健全风险预警机制。要对风险防控的总思路了解,风险管理流程就要具体,而确立风险防范责任体系,从而使得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能够对面临的各种风险,迅速的制定或实施应急预案。[5]

(2)建立风险评估识别机制。对风险的评估和识别,不仅要明确对实现目标影响的因素,还要制定企业整体发展的目标与业务活动的目标,也要注意识别内、外部的风险,以便及时调整企业的经营策略和工作流程。

(3)完善风险的决策机制。一方面,要对重要的人事任免、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安排和巨额资金运作进了解;另一方面,为避免决策失误,也要科学选择决策方法,对风险信息进行理性分析。除此之外,还需要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决策者判断分析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4)加强风险的应对机制。风险防范预案和风险控制系统的确立,可以使得风险识别的能力增强、风险治理的效益提升。

(四)加强风险管理流程

风险流程,是指风险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当中的形成、发生、应对以及处理的这一过程,加强风险管理就要严格管理防控风险所涉及的各个环节。对风险防控措施的实施:一是要加强风险的防范意识,最好避免触及风险要素,建立及时有效的预警系统,应对的预案准备要具有多样性,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二是要严肃认真地对待所发生的风险。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大大小小的风险。并且投资风险与预期的收益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影响的,风险越大,则收益就越高;风险越低,收益就越少。因此,企业要冷静、理性的应对,才能够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法。三是要提升风险处理的水平。影响制约风险的因素相对较多,在这些因素中也有主次之分,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要仔细地将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区别开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从而将治理效率提高,使企业的损失程度降到最低。

(五)利用海外投资保险制度

海外投资保险,是指在海外投资的企业可以通过购买投资保险和担保的方法,将政治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主要功能是提高信用、方便融资、开拓市场、应对风险、补偿损失,海外投资企业运用这一制度可以对政治风险进行分散和转嫁。目前,我国的海外投资风险的保险制度还不健全,并且只有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能够提供海外投资保证。由于我国对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较晚,担保机构为企业海外直接投资提供的项目品种、风险补偿标准等方面的担保业务还不够充分,需要进一步提高。因此,要让企业海外投资分散政治风险,从而适应我国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的战略需要,就必须将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

四、结束语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如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技术风险等。这些风险严重影响着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必须要对这些风险加以防范,才能提高企业的健康发展。笔者提出,首先,应该要明确投资风险管理的目标,完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其次,应该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加强风险管理流程。笔者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到该课题研究中,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指正建议,为促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做出重要共享。

参考文献

[1] 张鹏.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及预警机制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2.

[2] 赵威.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预警与防范[D].东北财经大学,2012.

[3] 徐充,韩师光.中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风险规避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4 (03):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