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供应链金融概念

供应链金融概念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14 17:08:02

供应链金融概念

供应链金融概念第1篇

关键词: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比较研究;融合发展

一、 引言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指导方针下,解决广大中小企业、个人创业者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便成为了国家、金融领域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如何更好的进入中小企业融资市场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所要关心的问题。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供应链金融业务能够很好的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同时近期国家省市各级政府机构密集出台了很多支持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的政策。融资租赁和供应链金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两者是相互促进还是有所竞争。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量是一定的,在这种情况下资金的来源可以是融资租赁也可以是供应链金融,或者是两者都涉及到。哪些资金来源于融资租赁,哪些可以来自与供应链金融业务,这些都是中小企业所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资金需求一定的情况下,主要是通过供应链核心企业来融资还是通过融资租赁公司来融资融物,如果来自这些企业融资,那么金额又是多少,和这些企业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融资租赁公司和供应链核心企业是应该有合作关系还是有竞争关系,未来这两者是合二为一,还是各自发展壮大,他们的发展趋势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深入思考探索。

融资租赁的发展历史要比供应链金融悠久。融资租赁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自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就产生了融资租赁的概念和业务实践。融资租赁是指设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租赁设备的特定要求和对销售方的选择,提供资金向销售方购买租赁设备,并出租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则分期向出租人支付租赁设备的租金,在租赁期限内租赁设备的所有权仍然属于出租人所有,而承租人仅仅拥有租赁设备的使用权。而供应链金融的概念的提出时间较短,首先是供应链概念的提出的时间仅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供应链金融概念的提出仅有数年时间。但供应链金融发展自贸易金融,而贸易金融的发展历史也比较悠久,但就供应链金融概念本身来说,它的产生历史要短于融资租赁。

二、 融资租赁与供应链金融的区别

1. 融资租赁和供应链金融的主体不同。融资租赁的主体是融资租赁公司。截止目前为止,我国融资租赁公司的数量达到4 000余家。融资租赁的业务主要是由这些融资租赁公司进行开展的。这些公司用自有资金向供应商采购承租方所需要的设备,然后租赁给承租人,赚取采购额与租金收入的差额。当然融资租赁业务也涉及到银行、保险公司、担保机构等其他金融或非金融类机构,但较少涉及供应链的成员企业。它是比较单一独立的经济实体。而且融资租赁公司的服务对象不限定在某一行业领域,只要对融资融物有需求的中小企业都可以成为该公司的服务对象。当然考虑到不同融资租赁公司的实力和风险承担的能力,融资租赁公司可能会选取某些行业作为其业务发展的重点,但是融资租赁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向大而全的融资租赁巨头方向发展,该类融资租赁公司会不断的扩大其业务领域,从传统的机械制造、船舶重工等领域向文化创意、农产品等领域进行扩张;另外一个发展方向就是向专业化的细分领域进行发展,深耕于某一细分行业,朝特色化融资租赁企业发展。随着融资租赁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融资租赁公司会出现在市场竞争当中,但社会的资本增量在短期内增幅不大,这就意味着大部分的融资租赁公司的规模不大,资产有限,市场当中除了少数的大型的融资租赁企业之外,大多数的融资租赁公司都是资产规模有限的中小型融资租赁公司。该类型的公司的发展方向就应该是发掘利基市场,深耕于某一细分行业。而供应链金融的范围很广,其主体是供应链当中的核心企业,核心企业的类型千差万别,不同的供应链其核心企业不一样。比如制造业的供应链其核心企业可能是某一大型制造集团,农产品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是某一大型农产品加工集团,化工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可能是某一大型化工集团,医药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可能是某一大型制药企业。不同的供应链由不同的成员企业组成,拥有不同的核心企业,其供应链金融的业务主体便有了差别。供应链金融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利用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信用,由核心企业作为担保,向供应链当中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额度的一种融资模式。主要有存货融资、预付款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应付账款融资等等。资金的提供方往往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担保方是供应链当中的核心企业,主要是通过给予一定的信用期限和信用额度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在具体实践当中,银行等金融机构也是基于风险防控的考虑而仅选择某些行业来开展此项业务,比如钢铁、木材、汽车制造等行业。这些行业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发展的较为成熟,产品的价值易于确定,产品也容易在交易市场变现。从这一点来看,融资租赁与供应链金融具有共同点,在行业领域的选择上都是优先考虑风险相对可控的行业,而绕开或暂时避开风险较大的行业。

但两者的未来发展趋势都是向更多的业务领域进行扩张,不断开辟新的盈利空间。随着融资租赁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为中小企业进行金融服务方面的风险防控有较大改观的时候,会有更多的企业进入到风险较大的行业,比如文化创意产业。

供应链金融概念第2篇

【关键词】线上供应链金融 风险 信用监管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供应链中,形成了合作生产经营的模式。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原有时间和空间上的界限,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生存的压力,企业与企业的竞争逐步演变为企业所在的供应链之间竞争。然而,供应链上经常存在资金流容易断裂的风险,进而影响到整条供应链的安全和稳定性,供应链金融正是解决了这个种难题。同时随着金融产业不断的电子化,供应链金融线上化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我国的征信系统对于供应链金融的的信用监管显然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空白,信用监管体系的建设问题已经成为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的瓶颈之一。

二、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一)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供应链金融的概念直到20世纪末才逐渐被企业家和学者们发现其现实意义,并成为一项令人瞩目的金融创新。Dan Seanlan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与资金流进行了区分,提出需要在全面彻底掌握供应链过程和特征的前提下,通过集成物流与资金流,借助电子支付手段来实现供应链金融管理;胡越飞,黄少卿在金融概念的基础上认为供应链金融是指人们为了适应供应链生产组织体系的资金需要而开展的资金与相关服务定价与市场交易活动。陈哲认为供应链金融是物流和金融相结合的产物。供应链金融应该是商业银行在全面彻底掌握供应链上信息和特征的前提下,通过物流和金融的结合,借助电子支付的手段,为供应链上企业提供融资和其他结算、理财服务,来解决供应链上企业对于资金的管理缺陷的一种全新的金融业务。

(二)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兴起

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了供应链上信息共享的企业平稳的度过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危机,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供应链协同管理的重要性。然而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忽略了资金流这个关键因素。深圳发展银行是全国最早开展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根据深发展的理念,通过银行服务平台与供应链协同电子商务平台、物流仓储管理平台无缝衔接,提供在线融资、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实现供应链服务和管理的整体电子化。也就是说线上供应链金融是把物化的资金流转化为在线的数据,无缝地接入电子商务平台,将供应链企业之间交易所引发的商流、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展现在多方共用的网络平台之上,接入平台的参与主体可以实时授权共享到这些信息,从而实现了对供应链管理的电子化和信息化,商业银行可以据此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金融融资服务。

(三)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特点

(1)融资线上化。线上供应链金融使得融资、赎货和还款等行为全部通过网银,线上实现。通过商业银行提供的在线服务平台可以实现自主在线融资申请、在线还款、在线结算、在线转保证金、在线质押申请等等。

(2)信息服务实时共享。线上供应链金融实现供应链融资整个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授权共享、实时操控。融资、还款等活动都可以在线实现,交易过程中的信息全程共享。

(3)业务规范线上化。线上供应链融资最大的优点是能减少实际的融资活动中的人为因素以及运营活动的不规范。目前,对于企业客户身份的认证和识别是采用数字签名技术,该技术也大大地促进了业务规范线上化。

三、线上供应链金融信用体系问题

(一)信用风险的来源

线上供应链的信用风险不但来源于供应链本身,也有来源线上平台及整个融资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供应链自身的风险的扩散。供应链自身对风险的具有很强的扩散性,银行会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对融资企业本身的信用评价而对某笔交易授信,并尽量促成整个交易的实现。随着融资工具不断的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也是会成倍的扩散。

(2)道德风险的难以控制。中小企业有可能从事那些与贷款项目不符合的投资,这些活动有可能损害商业银行的利益,降低了商业银行的融资意愿,损害了商业银行对核心企业的信任关系。

(3)局部协同有序。深发展的“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确达到了多方协同管理的机制,但是对于整个供应链金融产业,这种协同只是封闭的、局部有效的,风险管理还处于封闭协同的模式下,信息没有实现全面共享。

(二)信用监管难点

根据线上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特点,针对其信用监管的难点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

(1)信用体系的构成复杂:不但包括了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供应链企业财务信息,还有物流企业动产抵押的信息;同时为满足线上供应链金融的融资需求,工商、海关、财政、税务、公安、银行等政府主管部门的信用信息要作为企业信用考察的重要历史依据,复杂的信用信息构成给监管带了难度。

(2)信用记录信息化压力:线上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之一在于身份确认、贸易往来和支付结算都实现了实时电子化协同,由此产生的各种信息都变成了具有实体经济背景的数据,但是这些庞大的在线数据的管理、查询的难度的为信用记录的信息化管理带了压力。

(3)信用监管法律建设滞后:尽管国家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给予了很多政策上倾斜,然而法律层面上中小企业信用法律体系中核心性的法律还没有制定,关于中小企业担保配套的法律规范只有《担保法》和《中小企业促进法》。

(三)征信系统在信用监管缺陷

央行征信数据库已经形成了以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类型最为复杂、受益面最广的信用数据库,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之后,再次凸显了信用评级及其监管的重要性。然而,面对线上供应链金融对信用的新的需求,现行的征信体系显然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征信系统设置了较高的门槛,阻碍了民间潜在市场的进入。目前的征信体系建设的主体依然是中国人民银行和各家商业银行,然而符合国际惯例的完整的信用信息主要来源于工商、海关、财政、税务、公安、银行等政府主管部门,人民银行以及商业银行是否具备协调这些信息并实现资源共享,在《征信条例》中并没有规定。

(2)征信记录依然脱离实体经济背景,单纯的考虑资金流。除了基本的业务信息的外,对于融资信息的记录只包括银行信用信息,而对于应收款质押登记和融资租赁登记业务,征信中心并不对登记内容做实质性审查,登记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准确性都由登记当事人负责。

(3)缺乏对整个供应链金融产业的信用管理体系。当前的征信体系的建设主体为各商业银行,然而商业银行对供应链金融过程中的中间产品的估值不具有优势,同时各家商业银行之间并没有实现信息共享,依然存在诸多的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对于供应链金融中涉及的企业的真实背景的考察也存在盲区。

四、结论及建议

针对我国信用体系在处理供应链金融的业务上的不足,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完善我国征信服务体系。

首先,坚持中国人民银行和各大商业银行的主导地位,建立供应链金融中介信用的评级机构,建立基于供应链产业的新型中小企业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完善供应链产业的社会征信业务体系。

其次、适当降低征信准入标准,接受符合标准的民间信用机构,从而加强同第三方物流及其他信用机构的合作,通过这些信用机构完成对应收账款、仓单等动产的信息管理,对当前的征信系统在动产信息真实性上的空白做出有效的补充。

最后,加快技术创新,发挥“线上”优势,把信用监管渗透到供应链企业中。供应链产业中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商业银行、物流企业及其它相关企业之间的信用担保是缺乏协同监管的。通过无线射频技术的使用、ERP系统的嵌入,建立起了银企协作的信息管理平台,供应链上的各种信息实现了实时监控。

总的来说,如果我们可以审慎的研究当前征信系统对线上供应链金融在信用监管上存在的不足,抓住我国经济转型的机遇,大胆的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来弥补信用监管上的空白,一定可以建设起符合线上供应链金融特点的信用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Dan Scanlan. Ironing Out the Kinds in the Financial Supply Chain[J].Asian Trade Finance,2004,(8).

[2]胡越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财经问题研究,2009,(8).

[3]陈哲.对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化探讨[J].供应链管理,2008,(4).

供应链金融概念第3篇

其中,蚁米创客空间以区块链为核心,同时规划了“区块链+智能机器人”、“云计算”、“大数据孵化”等板块,运用“教创孵投”四位一体的闭环运营模式,与广州“IAB”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致力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专业型孵化服务。蚁米公司在首期投资1200万元打造众创空间的基础硬件之外,还将派出其在天使投资界有“百日成金”之称的“卓启特创营”(Dreamkey)总部的8名资深基金经理进驻区块链创客空间,并携手荣之联等六家上市公司联合打造区块链开源社区众创平台,全面构建高智能、地标式的区块链创客空间。

一、新态势下区块链主流化的正当性

近来,网络上关于比特币、区块链的讨论声不绝于耳,而自国内禁止比特币交易之后,区块链就真真成了网络红人,甚至被认为是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波技术产业浪潮。事实上,随着互联网“中心化”平台的出现,原本开放、平等的网络信息来源渠道开始变得滞碍重重,互联网的创建初衷已不复存在。因此,这样的说法并不夸张,区块链作为一种典型的新型的技术工具,不同的是,它更复杂、更神秘、更系统化。

具体来说,中心化最直接的弊端表现就是多个主体的信息传播将受制于中心平台。举个例子,如今的互联网已经做不到完全的开放和平等了,更多互?网用户受制于某个不够开放的中心平台的监管,网络上的一草一动都在这些中心化平台的掌控之下,甚至每一位互联网用户的身份都由中心平台来赋予、被定义,这也是网络时代人们愈加感知到堕落的原因之一。

早期的互联网拥有更多的免费公开协议,例如我们如今耳熟能详的GPS定位服务、网络搜索等等,彼时,每一个网民都能掌握一定的主导权。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和企业受中心平台影响,例如亚马逊作为全球范围内的零售商,其线上零售动态时刻在影响制造企业和供应商的状态,这些影响我们可以归因于如今中心化的架构模型。中心平台的动摇有可能直接导致经济下滑,甚至产生更为恶劣的影响。

另外,由于多种中心平台的出现,人们的精力分散,互联网上充斥着垃圾信息。所谓的“注意力经济”正在吞噬人们的意志和生命力,互联网用户越来越多的精力被浪费掉了,而这些,也是中心化的一种弊端体现。

而区块链的出现,给出了一种具象化的解决方案:去中心化。区块链提供的就是一种平等而公开透明的解决方法,将每一块信息彼此相连,相互制约和影响,因此信息不会被篡改,绝对的可信任,也绝对安全。

二、新态势下区块链概念风口的消散

如今人们所担忧的区块链泡沫并非“技术泡沫”,而是“概念泡沫”。区块链技术稳定且缜密,不易被市场走向和舆论冷热所肆意影响而出现贬值,其所应用的产业领域亦因带来了效率和信任机制上的利处,避免了因泡沫破碎而产生剧烈动荡。区块链概念则因神秘感被用于商业炒作,吸引大众的注意力,让投机者运作出一盘关于区块链概念风口的大棋。

众所周知,区块链去中心化、多节点、分布式记录,可防篡改、公开透明、信息共享,但不得不说,这些特性还是流于概念了。如果要用实际的应用案例去支撑,可列举的信息却十分匮乏,也就是说,不明就里跟着起哄的是大多数,真正关心区块链技术与应用的企业,如今早已广纳区块链人才潜心钻研,也许过不了多久就会有更多区块链的应用产品面世了。到时,也就是区块链概念泡沫破碎之时。

这一轮看似已经爆发的风口下,区块链泡沫的破碎可能是其概念从神化到落地的过程,对真正的区块链技术掌握者和应用者来说,未必是一件坏事。反之,他们可能不仅不会遭受太大影响,还会因概念风口的消散而受到重视,因为单就区块链实际应用中所产生的益处,就已经远大于注意力经济爆发下,区块链概念被用于商业运作时所带来的利处了。

科技公司Calastone根据英国等地的每日基金交易量计算得出,在基金买卖流程中使用区块链技术,每年可省下26亿美元。可以想见,技术的落地应用,始终应成为区块链受追捧的主要原因。

三、新态势下金融产业在区块链中的主导地位

要说区块链的应用案例,最为典型、也是最为经典的,一定是比特币。比特币是区块链的一次完美应用,在区块链的防篡改、可信任等特性的影响下,区块链将更适用于信用相关的金融领域。

尽管如今各领域企业都在争相入局,用区块链来做公益的人也不在少数,但作为一种严谨、透明的信用验证手段,区块链用做交易记录的账本角色将被延续,可以预见的是,继比特币之后,更多形式的交易内容将以区块链为载体被记录下来。这也是金融产业将会被区块链颠覆的原因之一,信用体系建设得已经足够强大了。

第一,从比特币出发解释区块链的形态是分布式记账,而这正是区块链最为原始也最为契合的状态。有比特币的实际应用在前,概念的泡沫破碎之后,区块链将因其自身分布式的架构与严谨稳定的属性而以金融为主要应用渠道,这也是区块链应用最稳定、最直接的方式。用区块链来记录交易信息,稳固交易市场,因为有比特币的先例,金融将成为应用区块链更容易上手的领域。

第二,区块链的防篡改,让每一笔交易都透明、被公开,非法交易行为将无处遁藏。每一笔交易信息都占据一个区块,在区块链特定的运行系统下,这些交易区块彼此相连且环环相扣,篡改其中一个就会影响与之相邻的一片区块信息,因此这一篡改行为无法??现。因此,交易信息也就能够保证足够透明和稳定存储。

第三,区块链是一种难得的信用验证手段,这也为金融提供了基础信用架构。从银行信贷、信用卡、到P2P乃至普惠金融,几乎在金融发展的每一时期,征信体系不完善问题都渗透其中,为金融行业的发展筑起了高壁垒和高门槛。区块链对信用信息的记录绝对严谨且透明,因此能够作为金融发展的基石。

总而言之,从信息化到数字化,区块链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架构诞生,其在效率、信任方面的助推作用举重若轻,尤其是为金融交易提供了颠覆性的解决方案,区块链必将掀起金融界一场腥风血雨。

四、区块链早期入局者应警惕的“雷区”

如今,区块链的概念已经人尽皆知,但其技术应用成熟度仍然处在稚嫩的初级阶段。因此,对早期的入局者来说,进军区块链还有很多需要注意到的问题。

(一)概念炒作:投机者的蜜糖,实干家之砒霜

就像写白皮书紧随炒币热而来,但这些为比特币提供基础架构的技术人才都对炒币敬而远之,尝到炒币甜头的人,将很难再去静心做好“幕后”工作,去撰写白皮书了。同样的道理,若是仅借助区块链概念就赚了个盆满钵满,那深耕技术的苦也就吃不下来,再去探索如何应用更是难上加难。

(二)技术靠边:区块链技术是一切应用的前提与基础

一切围绕区块链的操作和应用都应将技术深度放在第一位,技术优先。深厚的技术实力将成为区块链真正的风口到来时的强大壁垒,实际技术的落地应用也是建立在技术驾驭熟练程度之上的。入局区块链市场切忌脱离实际,将技术落到实处是区块链最好的归宿。

(三)完美技术:区块链技术并非天衣无缝,衰退期迟早会到来

任何新事物都会遵循一定的生命周期,互联网如此,区块链也不例外。如今被神化的区块链概念让A股的泡沫堆积,区块链技术更是要不得被盲目“神化”,怀着警惕与敬畏之心去探索区块链,并为其完美应用留有余地,才能在危机到来之时做好准备。

供应链金融概念第4篇

关键词:物流金融;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176-02

供应链与企业一样,都存在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不断循环运作,使企业持续经营并创造更多的利润和财富。供应链的研究在近几十年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供应链的运作机理、运作模式以及风险评估的研究成果很多,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物流和信息流领域,分析原材料、半成品或产成品的运输仓储配送等。而涉及资金流的研究相对较少一些。Gonzalo Guillen(2007)认为传统的供应链研究集中于运营过程,缺乏财务方面的研究,提出集成的供应链计划预算模型。在这探索过程中,各国学者不断从实践中概括总结出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的概念。1 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定义

陈祥锋、朱道立(2005)将物流与金融结合的历史追溯到公元前2004年左右美索布达米亚地区出现的谷物仓单。在20世纪初,美国执行的仓单法案,确立仓单标准和仓单系统。存货和仓单可以进行质押融资,同时对质押存货金融产权认证、价值评估和监督控制的第三方机构应运而生,也促进对质押存货提供仓储服务和监控功能的物流仓储企业的规范和发展。(李毅学,徐渝、王非,2007年)当时美国已出现的存货融资有融通仓、保理留置和信托收据三种类型。(于萍,徐渝,2006年)当代物流企业如知名的国际四大快递公司FedEx(联邦快递),UPS(联合包裹),DHL快递,TNT快递都拥有飞机及几万辆汽车,并提供代收货款(COD)即指承运商在完成异地间物品递送的同时代委托方客户向收货方客户同时收取货款的一项第三方物流增值服务,它是伴随着电视购物、电子商务发展而出现的,随着电视、网络购物的不断扩大,行业竞争加剧,营销成本不断攀升,开展这类购物方式的商家对提高物流派送成交率及代收款返款周期尤为关注。由此可以总结物流与金融的融合的实践表明物流金融是物流企业在供应链或其相关服务领域提供金融服务并担任金融服务提供商的角色。我国学者邹小、唐元琦在总结朱道立等学者研究基础上2004年5月提出“物流金融”概念,并定义内涵和外延。他们认为物流金融是面向物流业的运营,为物流产业提供信贷资金等金融服务,伴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而发展。

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最早是由国外的金融电子服务提供商提出的,如Demica公司于2007年的调查指出,根据数据结果供应链融资与定制化授信额度成为国际性银行流动贷款领域最重要的两个业务增长点。虽然次贷危机引致“供应链危机”,但供应链金融作为融资的新渠道,对大型企业可以弥补被银行压缩的传统流动资金的贷款额度,并且可以给大型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中小企业融资,降低整个供应链的融资成本,也使商业银行拓宽业务领域增加客户和利润,降低风险,供应链金融比传统业务的利润增加,并且可以提供强化客户关系的宝贵机会。深发展银行2007年从业务实践出发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包括原材料供应商网络和下游分销商零售商等提供授信服务结算理财等综合及融资服务。

张(2009)认为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是两种不同的融资方式,由于两者均包含金融和物流两类服务,又都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因此在融资实务中经常被混淆,但这两种融资方式的概念、运作主体、运作模式等不同,总结两者的区别和金融机构选择融资方式的流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由此可见,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研究的对象主体不同,前者是物流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后者是对整个供应链提供的金融服务,在我国主要体现于银行主导的基于整个供应链的金融服务创新,而在国外除外资银行外,提供供应链金融电子交易服务软件平台也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2 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模式

李毅学等(2007)总结诸多学者文献认为物流金融业务模式有三类:基于交易关系的预付款融资业务模式,包括推动式交易关系和拉动式交易关系两种基本形式;基于存货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包括存货质押融资和仓单质押融资两种形式;基于应收帐款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并且归纳目前物流金融业务基础研究主要涉及业务演进、主要模式、监管方式和操作程序等以及资金约束下的企业物流运营决策。李毅学等(2010)认为现阶段一些基本的业务形式围绕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组合成多种物流金融业务,如保兑仓、未来提货权质押融资、打包放款、先票款后货业务、未来货权质押开证、进口全程货权质押授信业务等。

深圳发展银行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合著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2009)详细介绍相关的产品品种和物流金融提出的产品品种并无实质的差别,只是更加明确在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实施的主体是银行,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解决融资问题,因此采用1+N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即对核心企业(“1”)和上下游配套企业(“N”)提供一揽子融资解决方案,并区分汽车、交通、电子、化工等行业提供相应的服务方案。

由此可以发现物流金融和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研究大多仍基于概念探讨或实务操作层面,目前尚缺乏基于整个供应链的系统有效的融资服务安排模型的相关模型理论,如使用复杂网络理论结合运筹学的报童模型变形可以得出更多更有意义的结论。

3 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

物流金融的风险管理主要是研究 以银行和物流企业为主体的风险控制,包括担保物在贷款风险中的作用分析、基于事前风险控制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的研究、风险预警及违约后处理的方法和技术。张(2010)利用可拓学理论对物流金融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建立可拓模型,并对其进行可拓分析及可拓变换,提出运作主体各自及共同规避物流金融风险的有效方法和策略。李电生(2010) 针对物流金融风险研究缺乏定量评价的问题,根据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基于三方经营主体、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风险评价模型。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研究相对更少。阎俊宏(2007) 运用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法构建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供应链金融》(2009)仅从定性角度介绍供应链金融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风险管理的两个重要手段是现金流控制和结构性授信安排,以及风险管理的六个关键变量是准入体系、操作平台、动产担保物权、风险预警与应急预案、合作监管方和核心企业。

物流金融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研究只是简单粗浅的分析,在诸多方面如担保物风险模型分析,基于物流和供应链的资金运作风险分析,基于银行或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贸易融资风险分析等方面进行系统科学有效的研究,尚未形成对物流金融供应链金融或供应链资金流模型理论的完善和实践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毅学,汪寿阳,冯耕中.一个新的学科方向―物流金融的实践发展与理论综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1):1-13.

[2]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3]张,朱金福,栗媛.规避物流金融风险的可拓策划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4):3-8.

[4]张,朱金福.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的比较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10):35-38.

[5]Gonzalo Guillen,Mariana Badell,Luis Puigjaner,A holistic framework for short-term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tegrating production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planning,Int[J].Production Economics,2007,(106) :288-306.

[6]Chang HwanLee 1,Byong-DukRhee,Coordination contracts in the presence of positive inventory financing costs,Int[J].Production Economics,2010,(124) :331-339.

[7]M.Badell,J.Romero,R.Huertas,L.Puigjaner ,Planning,scheduling and budgeting value-added chains,Computer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2004,(28):45-61.

[8]N.R.Srinivasa Raghavan ,Vinit Kumar Mishra,Short-term financing in a cash-constrained supply chai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9,(10):1016.

[9]Gonzalo Guill′en,Mariana Badell,Antonio Espuna,Luis Puigjaner,Simultaneous optimization of process operations and financial decisions to enhance the integrated planning/scheduling of chemical supply chains,Computer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2006,(30):421-436.

[10]David Parker,Keith Hartley,Transaction costs,relational contracting and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a case study of UK defense,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2003,(9):97-108.

供应链金融概念第5篇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新的办法,同时优化了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协调整合了产业链经营。文章从供应链金融内涵、模式以及信用风险评价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对以往国内外关于供应链的研究进行归纳梳理的基础上,提出看法与见解,为今后供应链金融研究提供一个了可借鉴的方向。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

一、供应链金融的内涵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

供应链金融最早是由Allen等人提出并初步建立了供应链金融的概念模型,并未对其概念进行明确界定。Hofman把供应链金融视为一种实现财务供应链管理的手段,它是在集成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基础上,供应链内部组织和外部金融机构通过计划、引导和控制各节点企业的资金流动实现供应链价值增值的一种方法。Atkinson把供应链金融理解为是一种金融服务与技术解决方案的结合体,通过结合可以把资金提供者与供应链上的买卖双方联系起来,为供应链成员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

何涛和翟丽认为,供应链金融的出发点是中小企业强烈的融资需求,因而需要融入银行、第三方物流企业等新的元素,让各参与方协调合作。冯瑶认为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以供应链管理的视角,从供应链采购、供应、生产、经销、最终消费各个节点入手,设计提供帮助中小企业提升信用等级的融资类金融产品。胡跃飞认为供应链金融是指人们为了适应供应链生产组织体系的资金需要而开展的资金与相关服务定价与市场交易活动。深圳发展银行最早提出供应链金融的中文定义:商业银行以供应链上中小融资企业与交易对手之间发生的真实贸易关系为前提,以交易对手的信用等级为依托,以真实贸易关系所产生的预期现金流收入为保障,结合商业银行短期金融产品所开展的单笔或者额度授信方式的融资类业务。综上所述,将供应链系统抽象成“四个主体、三个流”。“四个主体”———银行、物流企业、中小融资企业、供应链中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企业。“三个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二、供应链金融模式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

Lacroix和Varangis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介绍了主要业务流程以及如何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Poe认为存货、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等这类融资业务的担保品,供应链中成员企业都是融资参与的主体。Towergroup指出供应链金融得以繁荣的内在原动力是各方可以满足自身的需求,而且还使得软件条件得以巩固。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

罗齐、朱道立等人在全面分析国外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情况后,提出了融通仓,供应链的所有活动都在融通仓内进行,供应链管理与金融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张家良研究了应收和应付账款质押融资涉及的法律合规问题。朱文贵从系统分析角度阐释供应链金融体系的组织架构、流程、性能和应对策略问题,从这三个环节对供应链金融系统优化。谢世清对国内外供应链金融最经典的三种模式进行了概括总结阐述。郭菊娥利用理论研究和对比研究等方法对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模式演进进行了深入分析。目前研究中大部分是关于融通仓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模式和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的分析和研究。融通仓融资模式有利于银行在与物流企业长期稳定的合作当中拓展与物流企业联系的上下游企业,保兑仓融资模式使得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可以不必一次性支付全额货款。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中,资信良好的核心企业为下游中小企业起到了反担保的作用。

三、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

信用风险可以是由于借款人或交易对手违约而引起损失的可能性。也可以是因为借款人信用等级变动,或履约能力变化而导致该资产的市场价值变动,从而引起损失的可能性。

(一)信用风险研究视角

潘永明等从行业状况、中小企业综合实力、3PL综合实力、物流金融运营状况四个方面提取了物流金融信用风险评价指标。刘佳等指出从行业风险、中小企业综合实力、物流金融运营情况3个方面分析并构建物流金融信用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必然的。曹俊指出任何一个参与主体的行为都会影响整条供应链的波动,任意参与方都有可能是信用风险的来源。他建议分析各方在履行业务职责时可能导致信用风险发生的因素。夏立明等从融资主体、融资债项、宏观环境三个层面,全面考查信用风险和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而融资债项评价又可以细分为核心企业资质、融资项目评价、供应链运营情况三个方面,从而建立了一个具有三层五组的指标体系框架。刘杰从中小企业综合实力、物流企业实力、质押物状况、供应链运营质量四个角度,选取物流金融融资模式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的指标。郭菊娥利用理论研究和对比研究等方法对线上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要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二)信用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模型

在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中,大都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或在AHP基础上使用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法、模糊层次分析法等分析评价方法,而这需要专家意见确定指标权重,为克服其主观性,建议用回归方法建立信用风险评价模型,从而Logistic模型因其假设条件对数据要求不高而受到大多数学者的青睐。而在这类研究中,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方法、因子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信用风险评价模型的研究较多。Lo-gistic回归方法仍存在样本量大和预测精度不高的限制,因而学者们转向研究将智能的、高精度的模型引入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信用风险评价中。胡海青、张琅等运用支持向量机(SVM)建立了信用风险评估模型,通过与Logistic评估模型进行比较分析,证实了基于SVM的评估模型预测准确性更好。范黎波在引入神经模糊系统,构建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级的神经模糊模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刘宏运用解释结构模型得出线上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各因素之间的结构关系为风险测量结构的模型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四、结论

供应链金融概念第6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供应链 融资

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非常巨大的作用,在我国的98%以上的企业是中小企业,85%左右的新增就业岗位是中小企业提供的,对于我们国家的GDP的贡献率在60%以上,50%的税收来源于它,所以中小企业不管是对就业还是创新,还是经济发展都非常重要的。然而,诸多因素却遏制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其中最为突出的难题就是融资难问题,它使中小企业的发展潜力和速度受到制约。鉴于此,客观分析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困境,将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一)资本市场中小企业融资状况

目前,在资本市场中小企业融资的状况并不十分理想。我国在主板市场上市的企业有1200多家,但大都是国有大型企业,仅有那些产品成熟、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的高科技产业和基础产业类的少数中小企业可以争取到直接上市筹资,或者通过资产置换借“壳”买“壳”上市的机会。虽然为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融资的二板市场的股票上市规则以及相对主板市场的最低资本有所减低,但是若企业的发展在可预见的几年内预测没有投资回报,就很难吸引投资者,股市的发展也会受挫。另外二板市场要求高标准的信息披露制度,这也是很多中小企业难以接受的条件。

(二)民间中小企业融资状况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多数在民间中小企业融资,采取职工入股的方式筹集资金,或借民间的高利贷。尽管筹资成本较高,但由于手续简便、资金到账及时,多数中小企业还是愿意到民间中小企业融资。但由于民间资本规模不大,且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

(三)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融资状况

根据银监会的测算,银行贷款主要投放给大型企业,大型企业贷款覆盖率为100%,中型企业为90%,小企业为20%。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可以抵押的资产有限,也很难找到合适的担保人所以取得银行贷款难;另外中小企业借款的特点是“少、急、频”,但是一些基层银行授权有限,办事程序复杂繁琐。这就使得许多中小企业视银行贷款为畏途,而不得已走上民间贷款的途径。

二、基于供应链的中小企业融资

(一)供应链融资的概念

供应链融资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深圳发展银行将其描述为“1+N”模式。一个特定商品的供应链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在这个供应链中,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的核心企业因其强势地位,成为其中的核心“1”,而上下游配套企业恰恰大多是中小企业便是“N”,它们往往难以从金融机构融资,资金十分紧张,这种资金链的不均衡很容易导致整条供应链也随之出现失衡。而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金融机构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全方位地为链条上“N”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解决供应链失衡问题,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

由此可见,供应链融资理念提供了一种新思维,它跳出了单个企业的传统局限,站在产业供应链的全局和高度,切合产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既规避了中小企业融资中长期以来存在的困扰,又延伸了金融机构的纵深服务,在解决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题上可谓独树一帜。

(二)供应链融资构成要素

与其他融资模式的构成要素不同,供应链融资的构成要素包括金融机构、第三方物流企业、中小融资企业以及核心企业四方因素。金融机构泛指能够提供贷款的机构,如银行和保险公司等,它们在供应链融资服务是直接授信者;第三方物流企业是供应链融资的主要协调者,一方面搭建银企间合作的桥梁,它一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物流、信用担保服务,另一方面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资产管理服务(监管、拍卖等);中小融资企业是供应链融资服务的需求者,主要是供应链中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它们通过动产质押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或核心企业担保等方式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核心企业。核心企业是指在供应链中规模大、实力强,能够对整个供应链的物流和资金流产生较大影响的企业。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核心企业可以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相关的担保。

(三)供应链融资模式

1.保兑仓融资服务模式。在产业供应链中处于下游的企业为了企业持续经营所需要的原材料、产品等需要向上游供应商预付账款。对于短期资金流转困难的企业,可以运用保兑仓业务对其某笔专门的预付账款进行融资,从而获得银行的短期信贷支持。保兑仓业务,是上游供应商、下游制造商(融资企业)和银行三方进行合作,银行为下游制造商向上游供应厂商购买货物提供授信支持,并根据制造商提前还款或补存提货保证金的状况开具提货通知书通知供应商发货,供应商凭提货通知书向制造商发货的一项融资业务。保兑仓业务除了需要处于供应链中的上游供应商、下游制造商(融资企业)和银行参与外,还需要仓储监管方参与,主要负责对质押物品的评估和监管。融资企业通过保兑仓业务获得的是分批支付货款并分批提取货物的权利,因而不必一次性支付全额货款,有效缓解了企业短期的资金压力。

2.融通仓融资模式。融通仓融资属于存货动产质押,是指融资企业以存货作为质押向金融机构办理融资业务员的行为。融资企业提出贷款申请时,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对企业质押物验收、价值评估与监管,并向银行出具证明文件,协助银行进行风险评估与控制。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向融资企业提供信用贷款,将以前银行不接受的动产抵押变为可接受的动产质押品,从而架设银行与企业之间资金融通的新桥梁。

3.应收账款融资模式。该模式是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以对下游的核心企业应收账款为凭证,将其向商业银行质押或转让,而银行为上游的中小企业提供期限不超过应收账款账龄的短期授信业务。在应收账款融资中,参与主体有中小企业(债权方)、核心企业(债务方)和商业银行。应收账款融资,一般是为处于供应链上游的债权企业融资。债权企业、债务企业和银行都要参与其中,且债务企业在整个运作中起着反担保的作用,一旦融资企业出现问题,债务企业将承担弥补银行损失的责任,这样银行进一步有效地转移和降低了其所承担的风险。

4.三种融资模式比较。应收账款融资、保兑仓融资和融通仓融资在具体运用和操作的过程中是存在差异的,分别适用于不同条件下的企业融资活动,具体如下表所示:

三种模式的差异点

三、供应链融资存在的风险和问题

虽然相比政府担保和行政命令,供应链融资有更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但是供应链融资并不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万能灵药”,其本身也存在一些潜在问题:

(一)核心企业风险扩大

由于供应链融资的信用基础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因此,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最大的金融利益会向核心企业集中,但其实风险也相对集中了。因为如果供应链的某一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那么,其影响会非常迅速地蔓延到整条供应链。而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的最大受益者一定会受到最大影响。所以,这对其自身的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是一个相当大的考验。特别是我国很多企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用和资金管理体系,而供应链金融往往会对集团企业的资金管理能力提出很高要求,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大的金融灾难。

(二)市场风险问题

由于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作为贷款收回的最后防线的授信支持性资产多为动产,且根据供应链所属行业不同,动产种类也很多。这些动产的价格随市场供需的变化而波动,一旦贷款的收回需要将这些资产变现,而价格处在低谷,就给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了市场风险。这种以动产为保障的信贷模式的市场风险在整体业务风险中所占比例也较高。

(三)对于银行开发产品以及风险管理水平要求高

由于供应链融资提供的服务更加多样化,而且客户的需要也不尽相同,因此,银行需要根据不同客户的具体信息来量身定做金融服务。同时企业各部门考虑重点不同,也会为银行的工作带来各种阻碍。特别是在供应链融资过程中,企业销售部门希望能增加销量,决策部门则要求保证现金流周转速度,资金管理部门则希望能保证安全性,这要求银行能提供更加灵活的产品和服务。

四、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融资的建议

(一)稳步推进供应链融资

由于供应链融资对于银行属于一项新业务,所以不能急于求成应先在供业链比较完备、行业秩序好、银行合作度高的几个行业进行尝试,根据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抓住核心企业,针对核心企业的上游企业应重点开拓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保兑仓等产品,针对核心企业的下游企业应重点开拓动产和仓单质押等产品。

(二)对第三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封闭运行

物流公司能为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信息、仓储和物流等服务,帮助银行控制物流,企业的动产由银行认可的物流公司监管,达到银行控制货权的目的;企业的应收款指定账户开在银行,付款企业配合银行将采购款汇入指定账户;银行在给整个供应链融资的过程中亦会掌握整个供应链企业的经营信息,减少企业和银行的信息不对称,提高银行防范风险的能力。

(三)以核心企业作为产品设计的出发点

在产品设计中要从核心企业入手,借助核心企业向外辐射,贯穿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或者为其上游的原料供货商提供贷款,或者向其下游的经销商提供融资服务。这一轮辐射之后,再以这些核心企业为出发点,编织供应链融资网络,体现“横到边、竖到底”的纵深服务。

(四)要把握“自偿性”原则

通过基于单证、发票或采用动产和应收账款质押等方法,使企业做到“借一笔、完一单、还一笔”,自贷自偿,降低银行贷款风险。

参考文献

[1]冯静生.《供应链金融:优势、风险及建议》.《区域金融研究》,2009(2).

供应链金融概念第7篇

一、引言

一直以来,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有效运行不可代替的环节。工信部的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中小企业发展成果显著。截至2015年末,全国工商登记中小企业超过2000万家,中小企业利税贡献稳步提高。以工业为例,截至2015年末,全国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36.5万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97.4%;中小企业提供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成为就业的主渠道。

然而,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发展规模,财务信息不透明,企业运行风险不可控等因素,中小企业往往面临融资难这一问题。在我国,银行是企业主要的外部融资渠道。据《2013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总体上升9.7%,而同期银行借款规模却上涨了 14.7%,银行借款占社会总体融资的比例高达 51.4%。但统计表明,大部分银行贷款主要流向大的国有企业,中小企业面临严重的“信贷歧视”。在我国经济增长新常态的背景下,公司面临融资渠道收窄,融资成本上升等难题,如何取得银行贷款成为了中小企业关注的焦点。随着社会大生产分工越来越细化,供应链金融作为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的一种银行贷款融资模式开始出现在人们视野当中。

二、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供应链金融

(一)供应链金融概述

供应链金融是一种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融资方式。供应链金融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管理,将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紧密串联起来,促进资本与实体企业的相互合作,降低整条供应链风险的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提出了核心企业这一概念,同时将第三方物流企业引入了供应链金融当中,对运作进行必要的监管。通过银行,核心企业,中小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这样多方主体之间协调运转、良性互动,既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的困境,同时又可以增强整条产业链的竞争能力。

(二)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

1、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在整个供应链中,中小企业大都处于相对较为弱势的地位,往往销售存货后要经历很长的时间才能够从销售商那里收回应收账款,这样势必造成资金流上的短缺。应收账款模式是中小企业将本质上是债权的应收账款质押给银行,从而取得银行的贷款,进而弥补了因收不到账款造成的现金流缺口。在这种模式中,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型企业是债权融资需求方,核心企业是债务企业并对债权企业的融资进行反担保。若是中小企业无法按时偿还银行贷款,银行有权向核心企业进行请求赔偿。

2、存货融资模式

生产过程中,中小企业会提前购入一定数量的原材料,当中一部分用于生产产品,余下的则会送入仓库存储起来进行备用,生产流程结束后会有一部分产成品留存形成存货。原材料与存货的留存不可避免会一定程度上占用企业资金。存货融资模式就是指这个时候,中小企业通过将这部分存货质押给银行,从而获得企业生产经营中所要的资金。在这种模式中,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可能并不擅长于质押物品的市场价值评估,同时也不擅长于质押物品的物流监管,因此通常需要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

3、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很多情况下,企业支付货款之后在一定时期内往往不能收到现货,但它实际上拥有了对这批货物的未来货权。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是指中小企业以预付账款向上级供货商购进自身生产经营所要的原材料,将其以质押方式交给银行,从而获得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需资金。在这种模式中,融资购货的中小企业不必一次性支付全部货款,即可从指定仓库中分批提取货物并用未来的销售收入分次偿还金融机构的贷款;上游核心供应商将仓单抵押至金融机构,并承诺一旦下游购货商出现无法支付贷款时对剩余的货物进行回购。

三、供应链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

下面将对供应链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理由进行分析。

(一)弱化了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主要就是由于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在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下,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能够得到有效的弱化。首先银行通过对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的掌握,可以从中获取更多供应链中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其次,银行也可以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获得中小企业的情况。银行通过物流方的信息反馈,了解中小企业质押物的价值。

(二)提高生产运营效率,盘活流动资产

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以留存的原材料跟存货为质押从银行获得发展所需资金,解决了生产运营中的资金缺乏问题,并借助第三方提供的仓储服务缩短了产品的销售周期,更快的收回了销售产品的资金,提高了企业生产运营效率。

(三)发展稳定多方贸易关系,降低成本与风险

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将整个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对待,通过银行,核心企业,中小企业,第三方物流参与主体的通力合作,将核心企业的信用信誉带入整个供应链当中,同时发挥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监管作用,方便了银行了解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弱化了银企之间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贷风险与融资成本。

参考文献:

[1] Allen F, Qian J, Qian M. Law, fin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5, 77(1): 57-116

供应链金融概念第8篇

现代物流业是我国新兴的产业,近些年来快速发展,在GDP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当前,我国物流业所处环境较之前些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国内外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时期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经济体均受到严重冲击,经济发展水平回落,国内外经济进入新一轮的深度调整时期。我国在国际大环境影响下,经济发展速度由高速转为中速,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外部需求明显收缩,经济运行中深层次矛盾不断凸显。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4年我国GDP增速继续下降达到7.3%。宏观经济环境的恶化给物流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虽然物流规模持续增大,但是增速有所降低。

(二)物流行业竞争不断加剧

当前,我国市场低层次物流需求,即传统的运输为主的基础物流服务需求基本趋于饱和,服务价格上升的空间有限,油价、人力成本、土地成本等物流要素价格成本的上升使得基础物流服务的获利空间越来越小,企业单纯的依靠低成本的竞争战略和大量的资源投入已经很难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同时,受到中国物流需求市场的吸引,国际一流物流企业纷纷进驻中国,如UPS、TNT、FEDEX和DHL[1],而在中国本土也成长起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大中型物流企业,如中远、中外运、中铁快运、冀中能源国际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宝供物流、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顺丰快递等。国际上一些已经形成较为完善体系的物流企业开始进入中国,本土物流企业不断成长,受到来自于国内和国际的双重压力和挑战,我国物流业的高竞争格局开始形成。

(三)客户需求趋向于多样化

就物流需求市场而言,随着工业化推进和产业升级,工业企业将加快资源整合和流程改造,专注于专业化,对于物流功能多数会采用各种方式进行分离外包,第三方物流需求将进一步加大。企业对物流服务、成本、柔性和准时性要求更高,客户的物流需求将不再仅仅停留在运输等基础物流服务方面,精益化、差异化、专业化、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需求将会有新的增长。多样化的物流需求也让物流企业面临更多的变化[2]。

总的来说,我国物流行业的竞争将日趋激烈,物流企业将面临着高竞争的格局。但是同样应该看到,我国物流需求市场仍然拥有巨大的潜力。物流企业如何在变革时期拓宽视野、抓住机遇,创新商业模式是每个企业更应关注的问题。在新经济形势下,发掘适应新环境、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商业模式对我国物流企业极其重要。创新商业模式将成为实现我国物流行业转型升级、物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契机。

二、物流企业商业模式概念

(一) 商业模式概念研究综述

国际上开始对商业模式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期。那个时期,出现了一批互联网企业依靠独特的商业模式赚取了丰厚利润的现象,进而专家学者展开了对商业模式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商业模式的初步概念最早于1957年由贝尔曼提出。泰默1998年对商业模式进行了初步的界定,他认为商业模式是由产品、服务和信息构成的有机系统[3]。莫里斯等(Morris et al.)对商业模式提出六方面组成因素,分别是: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方式、市场、内部能力、竞争战略、盈利模式和增长模式[4]。走特等(Zott et al.)对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近期的发展和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认为商业模式强调的是系统性、整体性的企业商业运作,是公司为利用商业机会,设计交易的结构、内容和治理方式以创造价值[5]。约翰逊等(Johnson et a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对商业模式的构成进行了分析,认为商业模式的构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客户的价值定位;利润模式,包括企业在对客户价值定位基础上,设计企业与外部交易方的交易内容、交易方式;以及所形成的盈利模式和收益模式。商业模式概念出现不过短短十多年,其理论来源虽然深厚,但是比较统一的商业模式的概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商业模式研究范式尚未出现[6],对于物流企业商业模式的研究成果更是比较稀少。本文将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商业模式以及物流企业商业模式概念进行重新界定。

(二) 商业模式概念

综合当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实现其资源、能力价值化的核心逻辑和思维方法,商业模式本质上是为了创造价值。因此从价值创造的角度和过程来说,商业模式是在合理配置企业内外部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定位、提出价值主张、营造价值实现方式,发掘价值潜力,最终实现企业、客户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商业模式的架构如图1所示。

商业模式具有以下几点特性:

1、商业模式的系统性。商业模式是由多个组成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整体。一个优秀的商业模式能够达到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共同作用,进而能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

2、商业模式的动态性。商业模式的存在总是有一定前提的,即为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随着环境的变化,原有的商业模式将不再适合企业发展,因此企业需要随着环境变化不断对商业模式进行调整、改善或者重构。

3、商业模式的差异性。商业模式形成后,是不容易被竞争对手复制的,对于企业而言,商业模式就是不同于竞争对手的独特的价值创造方式。

(三) 物流企业商业模式概念

物流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同于生产制造等产业的特征。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商业模式是指物流企业在内外部环境下,识别企业核心能力,合理配置资源,提出价值主张,营造价值实现方式,发掘价值潜力,高质量地满足客户物流及其衍生需求,进而实现企业及其他利益相关群体的价值。

随着竞争环境的加剧、社会分工的细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个企业对物流服务、成本、柔性和准时性的要求不断提高,整个物流行业进入转型升级的快速发展阶段,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更应注重形成自身独特的商业模式。

三、 我国物流企业商业模式未来发展方向

从我国物流业所处宏观和行业环境来看,传统的商业模式显然不再适合物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今天高度竞争的环境,物流企业应该认识到环境的变化,对自身的商业模式进行调整或重构。本文基于对环境和客户需求变化的分析,提出我国物流企业商业模式的发展方向。

(一)供应链集中管控的一体化服务商业模式

供应链集中管控的一体化服务商业模式主要是做好客户定位,提高公司对某一行业供应链的掌控能力,与供应链上核心企业、供应商、分销商甚至竞争对手形成不同层次的伙伴关系,整合供应链上游资源、内部资源和下游客户资源,为核心企业提供一体化的服务,并通过服务从采购、物流、分销等多项增值服务中获取利润。这种商业模式的特点在于物流企业作为供应链集成商的角色,能够有效地获取供应链上游资源,并且能够快速地分销产品,协助客户更专注的从事核心业务,实现了多方“共赢”,因此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供应链集中管控的一体化服务商业模式需要物流企业掌握大量的客户资源和信息资源,对所从事行业供应链具有较好的掌控能力,能够高质量地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通过实施供应链集中管控的一体化服务商业模式,所供应链管理总成本降低、所服务企业准时交货率提高,订单满足提前期缩短,库存降低资产运营业绩提高现金流周转周期加快[7]。

当前国内已经有一些物流公司开始采用这种商业模式。深圳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较早从事这种商业模式的公司。怡亚通深入挖掘企业发展需求,整合供应链优势资源,在中国率先构建全程供应链整合服务平台,通过不同的供应链服务模式,帮助不同供应链的合作伙伴实现从研发、采购、生产到市场营销、分销终端等各环节的全程供应链管理和优化,最大限度促进所服务企业价值增值和提高竞争力。怡亚通目前所从事行业包括了电脑、通讯、服装、百货等多个不同行业,其网络覆盖了国内外。怡亚通公司2013年营业收入约116亿元,同比增长53.85%;实现营业利润2.7亿元,同比增长80.33%[8]。

(二) 以物流金融为核心的商业模式

以物流金融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其客户主要定位在进行物流服务过程中产生的中小型客户,这一类客户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信贷资金的缺乏和在资本市场上融资能力的缺乏,资金不足的风险成为这些企业的发展瓶颈[9]。金融服务能够解决物流过程中的融资问题,使企业能够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产品开发和快速扩张方面、有效地盘活物流过程中的资金沉淀、提高企业核心产品的市场占有能力[10]。物流企业作为客户和金融机构的纽带,通过开展物流金融业务,帮助减少客户交易成本,通过增值服务从中获得收益。物流金融的主要业务方式包括:质押、担保、垫资、租赁、信托、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等,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可能是多种模式的混合,物流金融为主的商业模式将成为我国物流企业未来开展的热点。目前,我国开展物流金融实践活动的物流企业包括中国储运公司、中远、中铁物流、宝供物流、深圳怡亚通等第三方物流公司,对于有些公司,物流金融已经成为其主要利润来源。

中储于1999年开始开展质押监管等物流金融业务,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内物流金融业务的领军企业。公司发展物流金融在客户定位方面选择定位在中小客户,这类客户数量众多,亟需缺乏资金支持,因而较易发展成为稳定的客户群。在探索的过程中,中储物流紧抓客户需求,不断尝试新的物流金融模式,为公司赢得了发展先机和发展空间。截止到2010年,中储质押业务已经推广到全国27个省份,年质押监管规模超过了600亿元。监管品种具有保质期长,质量检验标准通用,用途广泛(主要为原材料方面产品),价格稳定,易保管,流动性较好,易变现等特点,包括黑色金属材料及其矿产品、有色金属材料及其矿产品、煤炭、石油、化工、汽车、家电、轮胎、玻璃、化肥、纸业以及农产品等十二大类。中储物流的主要物流金融模式有动产监管、质押监管、抵押监管、贸易监管,并在原有的提单模式、保兑仓模式和供应链模式融入到其中,进行物流金融模式的创新[11]。

(三)平台商业模式

平台商业模式起源于平台经济。徐晋等认为平台是一种现实或虚拟空间,该空间可以导致或者促成双方或多方客户之间的交易[12]。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平台商业模式开始出现,如苹果、淘宝、亚马逊、中国移动、各类超市等。物流行业中,各类大型交易和流通市场实际上就具备了平台商业模式的雏形。

物流企业平台商业模式主要是通过构建多边市场实现资源的集聚。平台可以将需求方、供给方、信息提供商、金融机构、保险机构、咨询机构及软件商等各类主体聚拢在一起,满足各主体物流、资金、信息等各个方面的需求[13]。物流企业通过经营平台或者直接为平台上主体提供服务获取收益。平台商业模式的特点在于其价值潜力,当平台用户超过一定规模时,其网络外部性将大大增加,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对用户进行收费来获取巨额的收益,同时物流企业也可直接提供平台客户各种服务,如物流服务、金融服务等获取收益。平台商业模式因其网络外部性而受到瞩目,在多个行业都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但是,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平台商业模式的要求也很高,在资金、客户资源等各方面都需要一定的积累。在平台商业模式建设初期,如何增加客户规模,让平台良性运转将是物流企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冀中能源国际物流集团公司“双平台”商业模式是平台商业模式中比较成功的范本。冀中能源国际物流集团公司通过构建物流园区+电子商务中心的“双平台”打造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商业生态圈。在早期的经营中,国际物流集团积累的丰富的客户资源,具备了良好的融资平台,在客户和资金方面得到了保障。国际物流公司逐步将原来只对上游,或者只对下游的单边市场拓展成为同时面对多类型客户的多边市场,并且,在运营过程中,国际物流公司通过一系列相关联的业务运作,如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物流金融、贸易等高端物流服务满足客户需求,持续吸纳新客户。 冀中能源国际物流集团构建平台商业模式,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700多亿,利润超过了6亿元。

(四)生态圈商业模式

生态圈商业模式是平台商业模式的一个升维度状态。多个平台的建设和整合,就形成了生态圈商业模式。生态圈商业模式业务范围很广,能够实现从客户需求开始到库存计划、订单下达、仓储运营、干线调配、末端配送、线下运营、全国仓储圈地、线上协同、信息平台建设、大数据战略、金融服务、延伸到制造代工等等的全方位可视化完全供应链服务[14]。生态圈商业模式对于物流企业的规模、在供应链上的影响能力、企业信息技术水平、人才等各方面要求都很高,构建难度很大。当然,如果物流企业能够建立一个状态良好的生态圈,带来的收益也是不可估量的。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