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07 17:19:53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第1篇

贫困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对策

李晨峰修水县人民政府[内容概要]与发达地区相比,贫困地区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困难更多、问题更深,主要表现在基础薄、融资难和人才少三个方面。本文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转变观念、夯实基础、培育人才和激活资本的投入4条对策,为如何抓住民营经济这个关键,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实力提出建议。[关键词]民营经济县域经济近年来,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已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但在贫困地区,民营经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发展不快,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壮大。实现县域经济大跨步前进,就必须找出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对策。一、现状和问题十六大召开后,民营经济迎来了又一个新的发展机遇,贫困地区民营经济发展较快,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近年来,修水县以优化环境为突破口,拓宽民营经济领域,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健康、协调的发展。至20xx年8月,修水县民营经济注册资金达到73061万元,民营企业为370户,1—8月份上交税金8532万元,对财政贡献率达到57.6。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已逐渐扮演“主角”。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贫困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贫困地区县域民营经济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困难更多,问题更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薄。贫困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基础较薄,一是起步水平不高。贫困地区民营经济总量小、企业数量少,民营企业还刚刚由个体、小工厂、小贸易商行等转变过来,企业规模不大,初始积累不足;二是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差。贫困地区一般的民营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档次不高、技术开发能力差。有的民营企业片面追求目标短期化,不惜造假,采取不正当手段进行竞争,在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同时造成了企业信誉的下降;三是政府服务不到位。有些地方在观念上还存在偏差,认识存在距离,不愿放开,不敢放手、放胆发展民营经济。在行政审批、市场准入方面放宽不够,个别部门对民营经济还是另眼相看,检查过多。部门和单位还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状”。在信息的提供、政策的宣传上往往也要慢上半拍。2、融资难。资金筹措难已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一方面社会上有大量的闲散资金存放于银行无法利用,另一方面企业因资金短缺而不得不放弃一些好的项目、好的产品。其一是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狭窄。民营经济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体,金融机构往往注重内部监控,防范金融风险,不敢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由于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银根紧缩,银行可放能力减弱。商业银行实行的集约式管理,收缩了县级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业务,使原本资金就不足的县域企业饱受更加严重的“失血”之痛;其二是民营企业间接融资难。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为尽量避免资本市场风险,保护资本市场的稳健运营,向社会公开发行证券市场的多为国有企业,民营和中小企业上市困难重重;其三是不正常的融资加大了民营企业的风险。有的民营企业靠供应商、代表商为其融资,形成一定程度的利益共同体,资金成本高,风险大,同时存在法律上的障碍。3、人才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又是科技中的第一要素,人才缺乏成为民营企业发展中的“硬伤”。贫困地区的县域中,本地一般没有高等学院、高职学院。在本地考取高校的毕业生大部分选择到外地发展,回到本地特别是回到本地企业的极少。高中毕业生、有专门技术的技工,因沿海地区工资高,工作环境好而在外打工。人才外流多,本地企业可选择范围少。贫困地区的民营企业中出现了“技术人才少,营销人才少,管理人才少”的“三少”现象。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劳动力流转无序,有些外出务工人员无法找到工作,但同时又存在贫困地区的民营企业又无工可招的现象。二、措施和对策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越是经济发展好的地方,民营经济发展就较快,越是经济发展慢的地方,民营经济发展就较慢。贫困地区县域民营经济的主要差距在民营经济上,但同时,它的壮大潜力和发展希望也在民营经济。如何破解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难题,结合实际实施可行的措施,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1、转变观念,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十六大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在贫困地区的县域,一般都没有国家大型项目的投入,国有企业少,经济缺乏支撑点,随着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退民进”步伐的加快,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正逐步被弱化,为之相反的是,民营经济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县域经济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在全国范围内必须毫不动摇篮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但在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县域,可以进一步解放思想,在观念上进行重大转变,明确 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确立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解除发展民营经济的思想桎梏和观念的束缚。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给予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平等的创业和发展机遇,取消对民营企业发展限制性、歧视性的规定,直至在有些领域可以向民营企业倾斜。要放宽市场准入,降低民间投资的产业门槛,凡法律没有明令禁止,都允许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凡允许外商经营的,都向民营企业开放。引导群众把创造财富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的舆论环境。2、夯实基础,着力打造创业平台。一是要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政府不要再插手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上去主要是要搞好发展规划,抓好宏观调控,重点在搞好服务,营造为商、亲商、护商、安商的政务环境,提高政府和职能部门办事效率、依法行政水平和办事行为的规范程度。二是要加强改善基础设施。硬环境的完善与否与企业的营销成本、制造成本有着密切的联系,贫困地区地区的劣势在交通上表现更为明显。修水县只有一条等级公路出境,这大大增加了企业产品的成本。20xx年即将开工建设的蒙深高速公路将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为修水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带来新的机遇。目前,修水正在加大原有省道、乡村公路的改造力度,大力开发小水电,加快物流、信息等方面的建设,为客商走进来、企业立住足、产品输出去铺平道路;三是要建好工业园区。工业园区是实施大开放的主战场,是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要载体,是发展民营经济的主要平台。无工不富,无工不强。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差距在民营经济,软肋在工业。发展工业,加快工业化进程,重点培育大型民营工业企业是贫困县域的核心发展战略。修水县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整体规划、科学布局、滚运开发、分步建设”的原则,加大了宁州工业园的建设力度,不断增强工业园区产业紧聚能力、就业吸纳能力、环境承载能力。至目前为止,入园企业有48家,全部为民营企业,宁州工业园成为修水民营企业家表演的大舞台,以宁州工业园为基础,充分发挥县域内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着力构筑“修武(公路)特色工业带”。同时,修水着力做大做强私营经济城,为民营经济发展打造新型平台。四是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协调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贫困地区的县域,尤其要注意这点。重视规划,搞好规划,用规划来指导发展。把生态的保护放在第一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正如省委孟书记所说:“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不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的发展,不走先破坏、再治理之路,不做贻害子孙、影响持续发展的事。3、培育人才,增强民企内在动力。人的要素是第一要素,没有人才,企业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一是实施科技兴县、人才兴县的战略。搞好教育发展规划和职业技术人员培训规划,针对民营企业发展的需要,着重加强基础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在修水来讲,要以职高为中心,科技局、劳动就业局、教育局等机关部门相互配合,建立系统的劳动力培训体系,为民营企业输送合格的劳技人员。二是要实施“回归工程”,吸引我县有资金、会管理、懂技术的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在晓之以情的同时也要晓之以利,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三是要重点培育企业家。企业家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关键所在,每一个成功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背后都站着一位富有开拓精神的企业家。在贫困地区的县域,企业家对带动民营企业和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我县去年组织了龙腾公司总经理卢作贵到日本考察学习,今年又将组织鼎立集团董事长樊孝早到日本考察学习,上半年举办了两期厂长(经理)培训班,培训人数70人。对民营企业家,在政治上要认同,给予一定的政治待遇,让其得到社会的尊重;在政策上要扶持,保障其经济利益,让民营企业家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更好地贡献力量。4、激活资本,引导民间加大投入。民间具有着巨大的投资潜力,统计显示,20xx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8.7万亿元,比20xx年增加1.35万亿元,城乡居民实际持有金融资产总量达9.8万亿元以上。20xx年,修水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42615万元,比20xx年增长5.86。这些以存款方式汇集于金融机构货币资金,可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机制有效地转化为资本投资资金。城乡居民的货币资金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本身就是民营资本和民营经济增长的过程。一是建立以民营企业、中介机构为主体,以信用登记、信用征用、信用评估、信用为主要内容的信用管理体制。加强对民营企业的资信调查评估,进行事前风险防范;二是要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各类金融机构在贷款政策、贷款利率上要将民营企业与其他企业同等对待,在条件审查、办理程序上要更加灵活便利,努力开展票据融资业务,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债券。要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扩大贷款范围和规模;三是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要在财政预算内安排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鼓励多种投资机构、金融机构吸纳民间资金组建商业担保机构。修水县按照“政府启动、民间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分别于20xx年11月至20xx年9月份成立了修水县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和修水县赣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由政府出资700万元注册成立,目前已开展了15笔担保业务。赣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由财政注资300万元启动,由民营企业赣宁实业公司350万元控股,另外吸纳了几家民企资金400万元,合计资本1050万元注册成立,今年选择20户以上优势民营企业开展担保业务,担保额度预计可达1个亿以上,将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提供又一新的宽广途径。另外,县财政每年提取当年新增税收的2,建立了民营经济发展基金;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引资是贫困地区县域解决投入不足的不二法门,民营经济壮大的过程实质上也是招商引资工作成绩不断取得的过程。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招商引资工作,一个县招商引资的好坏,已经成为决定经济发展的关键。政府在招商引资工作中,一方面要注重发展环境的不断完善,另一方面要注重优惠政策的完善和坚持,制定好配套政策,进一步落到实处。[参考文献]《县域经济:珠三角与长三角的差距体现》刘潘平《解读县域经济排行榜》《东南早报》20xx年11月3日《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冯兴吾芮加清杨仕田《民营在中国》黄文夫作者:李晨峰,1954年出生,大学学历,历任中共修水县委常委、修水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县委副书记、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县政府代县长,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第2篇

──田家镇办事处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们**市田镇办事处在市委、市政府“建设三城、强市富民”和“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战略思想指导下,以发展民营经济、建设田镇“化工建材旅游城”为目标,以改善投资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的,大力发展民营企业,特别是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硬件建设,培植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民营龙头企业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使全处经济发展保持了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主要是:

一、改善环境,7项硬件建设投资700万元

过去我们讲改善环境,总是停留在制订优惠政策上面,是讲在口上,写在纸上,却往往承诺不能兑现,事实上乡镇办事处并不能制订优惠政策。去年我们出台了《田家镇办事处招商引资优惠条件》,其内容只能是按市出台的文件照搬,即使这样,有些税费收取比例及其减免幅度乡镇办行政机关不能操作,只能协调。因此,我们认为,乡镇办改善环境在争取部门支持、依靠部门支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依靠自身的力量,挖掘处、村及农民自身的潜力,加紧硬件建设。

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我们除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改善社会风气和治安状况,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以及层层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等常规工作外,更致力于动员全处干部群众勒紧裤带,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处机关带头从有限的经费中挤一点。2001年以来,处机关共拿出近20万元资金,用于双善洞硬件建设;二是处干部带头捐一点。处国家干部先后两次捐出100元和50元,用于双善洞旅游路及其绿化建设;三是处村企业集一点。处办企业各家先后拿出1000元~5000元支援办事处公路建设;四是请求市直企业支援一点;五是争取上级部门支持一点。

用上述“五点”办法,我们共建设了“五路两线”。一是投资130万元的武韩路红阳湖段,全长2400米全部硬化;二是投资30万元、全长1000米的双善洞旅游风景区登山石阶路;三是投资400万元、全长3200米全部硬化的武韩路金牛湖马口段;四是投资80万元、全长3660余米的双善洞旅游风景区沙上公路;五是投资20万元、全长1000米的伟业化工厂进厂公路。“两线”一是投资10万元的双善洞旅游风景区进山输电线路;二是投资30万元的黄家山化工小区输电线路。我们还争取和联合相关部门,努力改善田镇的通讯条件,先后请移动、联通公司建通讯基站三处。与广电部门合作架设光缆,使田镇全境象武穴市区一样,看上有线电视。由于基础设施等硬件配套建设及时,使中国精益集团、浙江伟业公司等民营企业老板看好这里的硬环境,纷纷前来投资。

二、招商引资,11个民营新项目年增产值1个亿

去年,全处11个民营企业共引进资金新上项目11个,引进资金3440万元,有力的促进了田镇经济和社会快速健康发展。一是浙江台州丁文伟老板投资1200万元扩产医药中间体、邻苯二胺、三铵基六羟基吡啶等产品;二是北京奥得赛化工有限公司吴细兵总经理投资800万元改造萤光增白剂、ob-1生产线;三是浙江精益集团投资500万元开发双善洞;四是珠海郭卫星投资200万元兴办星源机械有限公司;五是武汉市青山区桂珍明投资50万元兴建郭冲碎石厂;六是深圳郭熙权投资200万元兴办上郭碎石厂;七是江苏宜兴赵明投资30万元扩建棉纺厂;八是田镇村引资100万元兴办武穴市耐磨耐热材料厂;九是郭冲村引资50万元兴办养鸽场;十是田镇村引资50万元开挖300亩精养鱼池。这些项目的建成,年可新增产值可达1亿元,新增税收100万元以上。

二、培植骨干,3家规模民营企业年交税185万

我处去年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规模民营企业只报3家,它们是:奥得赛田镇化工厂、伟业化工厂和广济磁材厂,其中奥得赛一家年营业收入过5000万元,伟业化工厂营业收入也达到3739万元,3家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9686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0079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五家规模企业的总和增长18%、16%。这3家企业今年共上交国地两税实打实185万元,占全处税收任务的三分之一以上,为田镇办事处完成市下达的税收任务立下了汗马功劳。

四、改革产权,10家民营石料厂年增产量100万吨

近年来,我们把乡村集体企业产权关系理清理顺,大力推行公有民营、混有民营、民有民营、私有私营。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处村两级都不再投资兴办集体企业,对现有集体企业界定产权、政企分开。集体企业改制后,村委会不再干涉企业自主经营权,也不再承担企业的无限责任或连带责任,变直接经营为提供服务,依法监管。

五、配套建设,10家非公企业成立党支部8个。

为了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我们坚持把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按照“成熟一个建立一个”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开展支部组建工作。

奥得赛田镇精细化工厂是一家民营企业,该厂有职工218人,党员8名,建厂多年没有党支部。去年,我们深入该厂组建支部,选出了党员厂长吴加兵担任支部书记。一年多来,该厂经济发展迅速。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第3篇

关键词: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对策;黑龙江省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3-0169-02

一、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当前,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呈现出速度、效益、结构、质量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的态势,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促进改革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民营经济对我省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2007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536.1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5.8%。全省非公有制企业及个体工商户183.3万户,比上年增长3.4%,其中非公有制企业171.4万户、个体工商户165.7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1.5%和2.5%;从业人员568.3万人,比上年增长2.8%,其中非公有制企业223.1万人、个体工商户334.2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3.4%和2.4%。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达到1994户,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67.6%,实现增加值466.9亿元,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276户,超10亿元的企业有14户。全省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由2002年的9,8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126.7亿美元,年均增长92%,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11%提高到2007年的73%;进出口超亿美元的企业由1家发展到24家,已经成为对外贸易合作的主要力量。2007年,全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10 199户,比上年增加了300户,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020亿元,利税13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8%和16%。

2.民营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制,使大量闲置的国有资产得以盘活。近三年,我省民营企业通过不同形式参与国企改制,盘活国有资产35亿元,安置国企职工近4万人。通过参与国企改制,有54个民营企业项目获国家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国债支持,总投资55.2亿元,分别占全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项目总数的40%和总投资的20%,形成了与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为我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注入了活力。

3.是技术创新的活力源泉。我省近些年民营企业的研发投入不断增加,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全省50%的发明专利、6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已有170户企业设立了研发机构,近千户企业实施了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300余户企业通过了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4.是进一步扩大开发、推进开放的投资主体。我省2007年民营经济投资总额1784.4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62.3%。

5.优势特色园区带动产业集群发展。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全省中小企业已呈现出优势特色园区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新格局,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目前,省级中小企业园区发展到80个,形成特色产业集群82个,企业6492户,从业人员25.8万人,年销售收入239亿元。大庆市20个工业园区,2007年新开发面积18平方公里,投入建设资金2l亿元,入园企业总数达到1052家,实现工业增加值81亿元,占地方工业的62.5%,初步形成了轻纺、大豆加工、纸业包装、皮革、橡胶等主业突出、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二、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国务院于2005年出台了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三十六条”文件,虽然明确了凡法律无明文禁止的行业和领域,个体私营经济都可以平等准人,享受同等待遇,但从现实情况看,行业准人进展缓慢,一些垄断部门和行业、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准入门槛依然很高。

2.融资难问题突出。在金融方面,对中小企业信贷仍有诸多条件限制,使一些经济效益好、社会信誉好、管理先进的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问题而难以大踏步发展。

3.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缺少为个体私营企业服务的中介组织,个体私营企业在政策法规、信息咨询、融资担保、创业辅导、市场开拓、技术对接、项目研发、人才培育以及对外交流等诸多方面难以获得有效的市场支持。一些部门以检查收费来代替服务和监督,没有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4.民营企业发展的社会环境还不优越。在一些地方,民营企业合法权益遭受侵犯的案例时有发生,一些行政执法机构对个体户、小企业滥施罚扣的现象经常不断。统一、开放、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尚未形成。

5.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综合竞争能力。一些企业对其从业人员缺乏严格的培训和科学的管理,出现了缺乏诚信、账目不实、偷漏税款、逃废债务、制假售假等不良行为,影响了私营企业的形象,严重的损害了国家利益,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

三、对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积极推动民营企业快速成长,支持一批骨干企业发展壮大

1.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在城镇和农村积极开展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活动。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就业弹性高、就业容量大、就业形式灵活、就业门槛低的特点,鼓励具有一技之长的城镇居民和农民、复转军人、大中专毕业生乃至机关干部创办、领办小企业。

2.重点支持具有示范作用的省级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其引领带动示范功能。积极搞好创业辅导、项目咨询、信息服务、技术支撑等活动,落实补助资金,扶持发展创业项目;积极扶持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骨干企业群体;积极扶持拥有专利技术、管理科学、资本运作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成长性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3.发展一批配套中小企业,延伸优势产业链。通过国有企业的规模扩张、技术扩散、零部件加工,带动一大批民营企业的发展。积极组织国有大中型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对接活动,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围绕我省乙烯、汽车、飞机、电站设备、重型机械制造等骨干企业发展好配套项目,搞好零配件加工和延伸加工,发展专业化的配套企业。

4.大力发展一批特色产业的中小企业集群,提升中小企业整体竞争力。按照布局合理、土地节约、生态环保的原则,改善产业集聚环境,促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形成。为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提业依托。积极发展一批高科技和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重点推进装备制造业集群、石油化工业集群、医药制造业集群和农产品加工、木材加工、纺织服装等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

5.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发挥好我省农业资源丰富和农产品总量大、品质好的优势,促进民营企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上发挥更大作用。要引导民营企业围绕粮

食、畜禽、亚麻、马铃薯、山特产品、乳制品、果蔬加工等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着力培育一批掌握先进技术、具有自主品牌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二)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为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1.鼓励和支持大型民营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中心。积极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工程,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建立面向民营中小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2.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开展自主创新、联合创新活动。不断开发具有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产品。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研发应用新技术,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并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推广节能、减排、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

3.建立融资担保体系,努力解决民营经济发展资金问题。引导民营企业加强诚信建设,全面开展民营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和企业诚信活动,帮助民营企业提升诚信度。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自然人创办信用担保机构,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担和分散机制,降低担保、贷款风险。

4.提高对民营企业项目开发建设的扶持力度。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促进会,开展银企对接活动。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开展资本运营,推进民营企业上市辅导工作,支持鼓励企业上市融资。

5.建立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民营企业管理水平。加强中小企业培训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建设和扶持省市两级中小企业培训基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开展对民营企业家的培训、职业经理人的培训、专业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努力造就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优秀企业家队伍,为民营企业培养国际经贸合作方面的专业人才。

(三)努力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确保民营经济健康顺利地发展

1.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在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行业和领域,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这些垄断行业和领域。完善政府特许经营制度,规范招标行为,支持非公有资本参与各类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支持、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投资教育、科研、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包括非营利性领域和营利性领域。

2.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和信贷支持力度。在省、市财政预算中设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有效发挥贷款利率浮动政策的作用,鼓励各金融机构从非公有制经济特点出发,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完善金融服务,提高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比重。

3.拓宽非公有制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鼓励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到境外上市,允许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发行企业债券。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第4篇

【关键词】民营经济 浙江现象 块状经济

浙江民营企业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亮点之一,成为全国的典范,其无论是在资源配置、增加供给、吸纳就业,还是在增加政府税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营经济撑起了浙江经济的大半河山,2007年税收收入系数比例偏高,占全省税收收入的44.7%,同年浙江民营全年增加值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2500亿元,占地区GDP比重接近于70%,比重高于增加值列全国第一的广东省近27个百分点,表明浙江民营经济对地区经济的推动力位于全国首位。民营企业的发展也成为增加就业的重要渠道,浙江私营企业户均吸纳就业人数指数16.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浙江民营企业具备超强的生命力,据浙江省工商局统计,全国企业的平均存续时间为2.7年,而浙江民营企业的平均存续时间是7年。浙江省民营经济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呈现平稳快速的发展态势,“浙江现象”、“浙商精神”、以及“温州模式”引起了全国各地政府与企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浙江经济发展历程与现状的分析,探寻其快速发展的原因,以期对于中国的民营经济建设有所裨益。

一、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民营经济已从“拾遗补缺”步入“必要的补充”,进而从“经济的有效组成部分”成长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第一家个体工商户的注册至浙江民营经济出于全国领先水平,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8年至90年代初,是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与个体私营组织开始萌芽的阶段。当时,城镇和乡村集体工业为主要特征的集体经济成为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个体经济开始出现,浙江各地出现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农民企业家与民营企业。但由于国家对于私营经济的观望态度,私营业主出于自身合法地位的考虑将私营企业扣上集体所有制的红帽子。于是私营经济一直发展缓慢,到1990年,个体私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仅为15.7%。

第二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后期,是个体私营经济大发展的阶段。南巡讲话与《公司法》的出台为浙江的民营企业带来了第一次飞跃。敏锐的浙江民营企业抓住了机遇,掀起了私营企业创建的高潮,各类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据统计,经浙江工商局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和个体户和由1991年的1.1万和100.3万增至1997年的9.2万户和153.2万户。全省的私营经济由1990年的141亿元增至1997年的1564亿元,占全省GDP比重由90年的15.7%上升至97年的33.7%。此时的浙江民营经济已初具规模,并有相当一部分的民营企业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累计,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第三阶段为90年代中后期至今,民营企业又获得了新一轮的发展。党的十五大及宪法的修改,进一步确立了民营经济的政治合法性,浙江民营企业有了一个更为宽松的政治政策与社会舆论环境。个体、私营、外资以及产权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全面发展。大批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和一些经过若干年积累的个体私营企业的联合、并购与重组,产生了大批混合所有制的民营企业。

二、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现状与原因探讨

民营企业是浙江社会和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最具活力的生产力。浙江的民营经济重要集中在以纺织,服装等轻工业为代表的制造业。这些行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但往往以众多中小民营企业聚集在一起,生产同一种或者同一类产品,形成产业集聚地。著名的经济学家钟朋荣把它形象的称为“小狗经济”――聚集区内加工精密,通过专业的市场密切联系,既有适宜市场的灵活性又有规模效应,从而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根据2006年全国工商联公布营业收入在2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民营企业调研结果,浙江省有31家民营企业进入全国100强,203家民企进入全国500强,23家进入中国制造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50强。民营经济之所以能在浙江快速的发展与壮大,原因有如下方面。

1、强烈脱贫的欲望

浙江的民营经济的发展是无路可选的结果。浙江发展民营经济之初,并非是对民营经济有清晰深刻的认识,而是一种被迫的无奈的选择。浙江省自然资源相对贫瘠,是一个资源小省,人均耕地仅为0.62亩,低于国家平均水平。交通落后,没有铁路,没有航空。国家投资少国营经济与集体经济十分薄弱。浙江地处海防前线,出于战备考虑,国家在浙江的投资相对于内陆省市要少。在浙南一些地方,例如温州简直就是国有经济空白区,唯一的国营经济就是城中的国有银行与国有百货商店。据统计,改革开放前,浙江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61.34%,比全国工业总产值低16.29%。面对匮乏的自然资源与薄弱的工业基础,浙江人有了迫切改变贫穷的欲望。这种计划体制的忽视和资源上的恶劣成了驱使浙江人迈向市场化的动力,成为浙江民营发展的动力。浙江人认识到要尽快摆脱贫困落后,必须主动寻找适合浙江的生产力发展的生产模式。而历来崇尚“百工之技”的浙江人认为“利义并存”“工商皆本”,只要政策稍有松动,大量浙江人便会另辟致富路,外出经商或者创业办厂(或者手工小作坊)。强烈的脱贫的欲望,让浙江人坚忍不拔,他们自比为“野草”―善于从石缝中求生存。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政策让浙江人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捷径,千家万户创办家庭工业,千军万马跑市场营销,如20世纪80年代初,浙江人离乡背井,肩挑背扛各种商品出现在全国各地,于是浙江民营经济如星星之火,几年间燃遍浙江各地。

2、活跃的民间融资基础

资金是民营企业的创始之初与发展过程的重要基础。民营企业的创始之初,是在“自愿组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四自愿则下开始创业历程。其一般模式为:一两个领头人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自愿筹资生产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所以,是否可以筹集需要的创业资金,成为民营企业是否可以发展的首要基础条件。

民营经济的横纵向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融资困难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问题。而浙江省活跃的民间融资活动可以减轻民营企业因融资难而承担的压力。企业的融资渠道可以分为两种方式,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所谓内源融资是指企业自身的积累和储蓄,暂时闲置的可用来周转的资金;外源融资有两部分组成,一种为直接融资即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集资,另一种为间接融资即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申请贷款。

我国的《公司法》规定,拟上市的公司股本总额不得少于5000万元的规定,在相当的程度上限制了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虽然在中小板市场的上市打破了上述的局限,但企业规模问题仍对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大多数的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主要依靠内源融资,银行的间接融资以及一些非正常渠道的外部融资来获得所需资金。但国内外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银行对于民营企业的贷款与银行规模之间存在着很强的负相关。即银行规模越大,对民营企业提供的贷款积极性越低。因为,一方面,银行认为民营企业的贷款平均坏账风险更高;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或者大企业愿意与大银行保持长期的业务关系,因为大银行能够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帮助大企业节约交易成本。自1999年以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断出现,老的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不断改革,但从利润出发,基本将目光投向了竞争力强风险较小的大企业。由于正式的金融体系无法满足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需求,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不得不从非正式的金融市场寻找融资渠道。

在浙江,民间借贷异常活跃,民间融资与银行融资旗鼓相当。这些民间融资机构具有许多符合市场经济的特点与优势,如组织成本低、效率较高、对企业比较了解。这些金融机构的出现为民营企业的创办与再次发展提供结实的基础。而浙江民营企业在民间的融资也颇有创新。例如在温州,当企业需要资金周转或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时,往往采用出面“邀会”形式获得资金,分为“干会”与“活会”两种形式。前者指,亲朋好友的出面,出于友情赞助提供借款,不需要利息偿付,完全是一种互助;后者以会员形式进行资金的筹集:不同个体以不同目的加入“活会”,以招标方式确定当月、季、年谁拿回入会款和有关利息,至到所有会员拿回自己的本息。这种独特的民间融资方式把一个个温州人推向老板的位置,构筑了企业生存的融资网络。民间融资在企业的发展阶段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解决了民营经济的资本缺量问题。

3、政府的支持

回顾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成长与壮大的全过程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改革开放之初,许多人对于发展民营经济尚存疑虑,将个体户视为投机倒把分子。而浙江省政府对于民营经济始终给予肯定与支持,采取默许甚至“合谋”的方式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为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消除了疑虑,奠定了发展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打击经济犯罪席卷全国,浙江省省委三次调整温州领导班子意图发展集体经济或者国有经济,但在温州真正有活力的是民营经济,于是温州市政府明里暗里支持民营经济。比如,温州在1982年底召开了表彰优秀个体经济重点户、专业户的千人表彰大会,并于1984年为“王”重大经济犯罪案,宣布其8人为发展商品经济的能人,极大的鼓舞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80年代,温州财政收入的85%来源于民营经济。民营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当地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浙江省民营经济的发展与政府的支持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的发展与生产社会化程度逐步的提高,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迅速。但竞争的重点渐渐由价格竞争为重点转向质量竞争,品牌与价格竞争并重。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强势品牌是制约浙江省“品牌大省”建设的重要因素。浙江省有些企业虽然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但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名牌尚未出现。

根据以上情况,浙江省政府积极引导浙江经济模式转型,浙江成为全国首批实施名牌战略的省份。1992年省政府提出了宣传和发展名牌产品的战略部署,名牌战略围绕重塑浙江产品质量新形象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基本目标,坚持突出重点,扶优扶强,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服务业发展指导目录的品牌产品,从财税、信贷、土地和价格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促进品牌建设的政策体系;加强对重点服务业行业内龙头服务企业的服务品牌培育支持力度,在财税方面给与一定优惠;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对省级及以上的服务业品牌企业的建设项目,在供地安排上给与倾斜;政府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引导资金,对服务业品牌企业的建设项目原则上可优先予以支持。对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和全国性商业老字号的服务企业,由省政府给与奖励;对认定为“浙江名牌产品”、“知名商号”、“著名商标”和地方性商业老字号的服务企业,由当地政府给与奖励。浙江政府不断加大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力度,从发展经济转向发展“品牌建设”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民营经济,为浙江的民营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活跃的块状经济

“块状经济”是浙江优势产业和区域经济的主要支撑。所谓“块状经济”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聚集形成特色产业优势十分明显的专业化产销基地,并由其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组织形式。这种经济发展形式在浙江20 年的快速发展中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块状经济已成为浙江的一大特色。其产业涵盖面甚广,渗透到绝大部分制造业。在31个统计大类的制造业中,除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烟草制品业和武器弹药制造业等3个外,均有“块状经济”存在。据统计局数据,2005年浙江30个制造业(不含武器弹药制造业)中,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均占全国同行10%以上的产业共有17个,表明这部分产业的地理集中度和区域分工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活跃的块状经济进一步促进了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浙江的“块状经济”具有独特的动力机制,形成了不易为其他地区所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有效竞争效应。企业在同一产业领域和同一地理空间高度集中,使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有效竞争的结果,促进企业建立市场快速反映机制和营销策略,推动技术进步和管理进步。二是互动式学习效应。同类企业和相关产业高度集聚,有利于相互学习和激励创新,形成知识溢出、技术扩散和整合优势的内在机制,进而形成竞争优势并向增值环节的上端攀升。三是生产专业化效应。中小企业是浙江块状经济的主体,以数十万之众集聚于“块状经济”的中小民营企业虽然没有进入大工业体系,但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产品与特色服务。比如宁波电气机械、宁波金属制品、宁波塑料制品、宁波通用设备、宁波服装、温州鞋革、绍兴织造、宁波纺织、宁波工艺品、温州服装、温州乐清电器、嘉兴纺织、绍兴印染业等区域已具备“无形大工厂”式的区域规模优势。他们采用弹性专精(指专业化加灵活性)的生产方式,形成基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地方网络,产生较强的集体效益,比垂直一体化的大企业更具灵活性,明显降低了制造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了运营效率和竞争能力。其中不少民营企业做深专化,成为“专精特新”的“小型巨人”企业。四是外部经济效应。镶嵌于产业集群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地方网络,获得单个企业不易获取的生产经营条件,并可组合成区域产业规模,享受与大企业同样的规模经济。块状经济又或产业集群可以促使各种生产要素与相关社会资源的集聚,企业可以以最低的成本搜寻所需的生产资源与专业人才,同时企业获得了更便利的物流,高效的融资与外部的技术支援等。

综上所述,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处于全国的领先位置,究其原因,一是浙江民营有进入市场的创业动力与创业环境,二是政府的大力扶持为发展民营经济采取了适当的技术手段。其核心在于民营经济为适应市场需求而积极改变发展方向,产生了较高的生产效率与极强的竞争优势,从而促进了浙江经济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传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J].管理科学文摘,2007(5).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第5篇

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近两年我国经济连续保持9.5%的高速增长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以及经济增长对投资、出口的过分依赖,经济运行中资源、环境的制约日渐突出,中外贸易磨擦不断加剧。为此,今年以来中央在继续加强宏观调控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本次调查的民营企业经营者96.3%为男性;平均年龄为48岁,其中45-54岁比重占四成,44岁及以下占1/3,55岁及以上占1/4;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超过3/4,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1/3;所学专业为管理类的接近一半,为经济类的接近1/3;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4.5%,其他职务的占5.5%。

一、经营现状及发展趋势

1、总体经营状况趋于好转、未来走势谨慎乐观。

与去年类似,不同类型的企业景气状况呈现明显的差异,且今年的差异更为明显,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好于中西部地区;大中型企业好于小型企业。

从不同地区看,调查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7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地区分别为22和26个百分点左右,前者比后者多11~15个百分点。与去年相比,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企业在发展上的差距仍呈扩大趋势。

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经营状况越好。调查结果显示,大型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9个百分点,中型企业多38个百分点,小型企业多25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今年企业经营状况的差异明显,与2004年相比也有一些新的变化。近年来的能源紧张造成的油、煤涨价使采掘业一直保持良好的经营状况;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促进了住宿、餐饮、租赁、商务服务等服务业的发展。出口的增长给服装、电子等行业的企业带来了更多机会。

调查结果显示,采掘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服装、化工、有色、金属制品、电气机械、电子及通信设备等行业经营状况良好,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

2、产销形势较好,但产品价格下跌,成本上升,盈利略受影响。

关于企业目前的产销形势,调查结果显示,半数左右的经营者认为企业的生产(服务)量增加,比认为减少的多近30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的调查结果大体相同,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

从产品销售价格情况看,超过四成的经营者认为价格下跌,比价格上升的比重高20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去年5个百分点的水平,一方面反映市场竞争的激烈,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市场的需求并不太乐观。

分行业看,反映今年产品销售价格上升的主要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而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等服务行业、制造业销售价格则普遍下滑。

与此同时,由于受能源涨价等因素影响,超过3/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成本上升,比认为成本下降的多71个百分点。

在成本上升、价格下跌的挤压下,民营企业今年的盈利情况受到一定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52.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盈利情况“好”(包括“非常好”、“比较好”、“有些好”),比认为“差”(包括“非常差”、“比较差”、“有些差”)的多4.4个百分点,比去年减少3.4个百分点;其中认为“非常好”、“比较好”的比去年减少7.8个百分点。

3、预期比较乐观,未来投资信心依然较强。

尽管面临成本上升、价格下跌的不利因素,民营企业经营者仍对未来表现出乐观的预期。调查结果显示,35.4%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四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57.0%认为“不变”,7.6%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27.8个百分点,与去年大体相当,比国有企业高13个百分点。

从投资计划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61%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表示未来计划投资额将“增长”,13%表示会“减少”,表示“增长”的比表示“减少”的多48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高11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中、西部地区的民营企业的投资热情显得比东部地区高,表示未来投资额会“增长”的比表示会“减少”的分别多54、50和45个百分点。

二、产品出口情况

1、民营企业出口比重上升。

调查结果显示,47%的民营企业有产品出口;有产品出口的企业中出口额占销售收入一半以上的民营企业超过三成;与去年同期相比,37%的民营企业产品出口量“增加”,比“减少”的多14个百分点。

2、中外贸易摩擦对部分行业的民营企业有较大影响。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以及贸易总量的迅速扩大,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

中外贸易摩擦对民营企业的出口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以来欧美与中国的贸易摩擦对企业产品出口有影响,其中认为影响“很大”和“影响较大”的分别为3.5%和11.9%,认为“略有影响”的为35.4%。

分行业看,认为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企业的比重较高的主要包括化纤(50%)、纺织(42.5%)、服装(26.7%)、橡胶(25%)、钢铁(20%)等行业。贸易摩擦对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电子及通讯产品的出口厂家影响不太明显,7成经营者认为“没有影响”。

三、发展中的问题与障碍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转型从两方面促进了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同时,由于目前经济体制尚处于转型期,传统体制的束缚尚未得到彻底清除,民营企业发展基础的薄弱也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会遭遇各种困难、问题和障碍。此次调查显示,目前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融资困难、人才短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管理水平落后是民营企业发展遇到的主要障碍。

关于什么是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障碍,调查结果显示,3/4的民营企业经营者选择了“融资困难”,是所有选项中选择比重最高的,中西部地区选择“融资困难”的比重更是高达八成。

除了融资难外,民营企业当前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发展水平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当前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障碍,66.8%的民营企业经营者选择了“人才短缺”,55.6%选择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52.2%选择了“管理水平落后”,47.5%选择了“民营企业经营者素质有待提高”(见表10)。

2、民营企业外部信用环境、经营者人身安全保障、公平国民待遇方面亟待进一步改善。

尽管近年来民营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了比较大的改善,但与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期望还存在一定距离,尤其在外部信用环境、经营者人身安全保障、公平国民待遇方面需加强改善的力度。

关于外部信用环境,调查结果显示,29.2%的经营者认为比去年“好转”,53.4%认为“未变”,17.4%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11.7个百分点,比去年的调查结果减少8个百分点。

关于民营企业经营者人身安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27.2%的经营者认为比去年“好转”,50.6%认为“未变”,22.2%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仅多5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在目前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情况下,如何保护好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避免其在人身安全方面受到侵害,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民营企业对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限制,真正实现公平国民待遇的期望越来越高。关于公平国民待遇,调查结果显示,21.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去年“好转”,63.7%认为“未变”,14.6%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7.1个百分点,比去年的调查结果减少15个百分点。

关于市场准入限制,调查结果显示,34.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去年“好转”,57.5%认为“未变”,8%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26.5个百分点,比去年的调查结果减少10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在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实现公平国民待遇方面,民营企业经营者还抱有更大的期望。

3、资源瓶颈制约尤其是能源紧张状况依然比较严重,民营企业发展方式亟待向集约型转变。

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十分贫乏的国家。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资源瓶颈约束也越来越显著。始于2004年的宏观调控旨在控制经济呈现的过热的趋势,并力图通过转变增长方式来缓解资源压力。从一年多以前钢材市场及“煤、电、油、运”普遍紧张的情况看,目前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

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经过宏观调控,钢材市场紧张状况明显趋于缓和,电力有趋于缓和的迹象,铁路运输与去年情况相比变化不大,而能源紧张尤其是成品油紧张状况有增无减 四、对宏观经济政策和改革的意见建议

1、多数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度比较合适或略显偏紧。

经过一年多的宏观调控,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的现象明显得到缓解,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形势。与此同时,由于消费品价格涨幅的持续下滑,企业利润增长速度的连续放慢,宏观经济政策是否应做适当调整以防出现可能的通货紧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调查表明,总体来看,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比较合适,略显偏紧,希望在继续保持目前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础上,适时适度放松政策操作的力度。

2、房地产调控初见成效,预期房地产价格稳中趋升。

今年以来,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采取多项措施控制因部分地区不断飙升的房地产价格引发的房地产热。民营企业经营者对房地产调控的成效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房地产市场的现实需求,本次调查还了解了民营企业经营者“所熟悉的人当中最近一年内购买住房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八成民营企业经营者反映其熟悉的人当中最近一年内购买了住房,其中76.8%的被购房屋目前用于“自住”,13.5%用于“出租”,9.6%处于“闲置”状态。调查表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有着比较旺盛的现实需求,买房投资或投机的比重并不高。房地产业仍将是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

3、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对政府转变职能期望较高,希望金融、财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第6篇

本文将立足于河北省民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河北省民营经济产业结构,结合河北省民营经济的特点,提出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一、前言

河北省的民营经济作为20年来推动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并且在国有经济改革和外资企业纷纷介入的形势下,民营经济已找到了实现整体突破的重要关口,转型升级就是民营经济步入另一个轨道的关键。

经济发展的进程,不仅体现在经济规模和总量上的增长,同时也体现在结构上的转变。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表明,产业结构转变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发展是沿着产业结构有序演进展开的,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过程。河北省民营经济的发展也同样如此。在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上,第一产业在民营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持续下降,而在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在三大产业内部,技术密集型产业、高附加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的协调性和合理性不断增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质量也越来越高。但是,产业结构在不断进行转型升级的同时,河北省民营经济依然存在着加工深度不足、附加价值不高、在传统产业上竞争过度、在高端产业上进入不足等问题。本文针对河北省民营企业在产业结构分布、管理方式、发展模式等方面的不足,结合河北省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角度提出了促进河北省民营企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建议对策。

二、河北省民营经济产业结构现状及问题

1.产业结构现状

至2013年以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对我们的生活已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河北省民营经济在高耗能、高浪费的产业上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对民营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已经是迫在眉睫。政府通过经济手段刺激民营经济,但民营经济本身存在根本性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2013年,世界经济环境再次影响了民营经济,直接导致以中小企业为代表的民营经济经营困难或是直接倒闭。从民营经济的现状来看,行业分布较窄,集中在采选业及传统加工制造业,涉足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不多,而且在消耗、污染和收益方面存在较多问题的企业占据相当大的数量。河北民营经济再次走资源消耗高、生产附加值低和生产加工初级产品的老路,必将会被淘汰。所以,促进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河北民营经济发展的唯一出路。

河北民营企业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加工制造业和采选业。其中,钢铁业、装备制造业、纺织业已成为我省民营经济中优势产业。2013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达1676家,增加114家,完成营业收入1746.2亿元,上缴税金39.4亿元。全省民营纺织服装规模以上企业1229家,营业收入、增加值、实交税金和利润额分别实现781.4亿元、211.7亿元、12.1亿元和57.1亿元。民营企业在批发零售业、建筑及房地产业也有一定分布,而在新兴行业,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行业等,企业所占比重则非常低。

通过百强企业也可以看出河北省民营经济产业规模。全国工商联公布的2014年度最新“中国民营企业500家”榜单中,河北省有19家上榜,以新华联合冶金投资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冶金产业、庞大汽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零售产业和新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燃气生产和供应产业迅速壮大,进入发展前列。

河北省民营企业100强涵盖了河北省11个地级市,但分布上并不平衡,其中唐山、廊坊、石家庄较为发达,三个地区累计约占总体的50%。保定、邯郸和邢台的企业数量稳定,而承德进入100强的民企数量在这两年里变化较大,张家口与衡水民企数量则偏少。

2.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河北民营经济企业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从整体看,民营企业产业结构还存在问题:

(1)第一产业依然较为薄弱,劳动生产率偏低。从第一产业增长的波动幅度与河北省民营经济总体增长的幅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第一产业的快速增长为民营经济总体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而第一产业的增长缓慢也削弱了民营经济的增长基础。

(2)农业产业化发展不足,民营农业企业规模偏小,比重偏低。我国农业虽然具有精耕细作的历史传统,但总体上处于低级状态,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较为薄弱,而且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尚不能进行流转,制约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3)民营工业结构高度化不足。工业结构的高度化意味着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工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民营企业在通信设备、计算机等所谓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中,主要承担的是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程序,实际的技术密集程度、研发比重和附加价值都不高。

(4)主要依靠资源、环境、投资来促进经济的增长,缺少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少的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依然处于主导地位。

三、河北省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

1.企业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对策

(1)建立健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扩大股份制改革的规模,让企业股东既成为投资主题有成为收益主体。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向高新技术精细化管理模式发展。利用现代科技信息化的优势,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丰富研发团队,这是民营经济转型的必经之路。

(2)切实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走科技含量高,创新升级之路。加大高科技研发投入,引进先进技术,研发新材料,新产品,提升产品的价值;加强品牌建设;建立民营高新科技和技术研发机构,提升民营企业的科技含量和科学创新能力。

(3)建立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走共同发展的联盟型升级之路。通过河北民营企业的现状可以看出,中小微型民营企业应不断向大型国有企业产业链延伸,在资源和人才利用方面加强合作;共同进行结构调整,共同建设“低碳经济”或“无碳经济”的新型社会。

2.政府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对策

(1)提高宣传力度,正确引领企业认识了解转型升级,以防止民营企业实体经济变成虚拟经济。从整个社会全局来看,部分企业会把技改项目理解成新产业、新项目,主要看市场销售,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升级。要重视技术改造创新,解决转型升级中遇到的困难。

(2)扩大转型升级的资金支撑体系。扩大民营企业融资通道,提高民营经济企业信贷资金的规模和中长期信贷资金投放量。政策上要对实行技改的企业给予转型升级的奖励。建立补偿机制,通过设立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来加大银行提供信贷的支持力度。

(3)促进高校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合作活动,高校提供专业人才帮助企业化解转型升级中的困境。高新科学机构、大专院校应亲身进入企业内部,从企业管理制度、产品研发创新和人才培训管理、工艺技术方面确定研究方向。政府应组织民营企业调查,把企业尚待解决改造的项目介绍给大专院校等科技研发部门。建立企业与高校的联合班制,培养技术性的行业领军人才;发展专门的行业技术人才培训学校,化解企业急需技术型人才的困境;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为民营企业更好的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持。

除此之外,要鼓励民营企业与各类型企业之间的多种合作,共同开辟国际发展的空间,使民营企业不断合作的国际投资中赢得国际竞争优势,扩大自身发展的空间和领域。

参考文献:

[1]王春和等.《中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12:62.

[2]黄孟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1:82.

[3]李维安等.《中国民营经济制度创新与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09:3.

[4]刘迎秋.《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新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03-01:83.

[5]贾琳,杨建永.河北省民营经济产业结构现状及升级路经研究[J].中国知网,2012(5):1.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第7篇

>> 浙江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浙江民营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浙江民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浙江民营企业面临的问题与转型升级 基于“安全壁垒”的浙江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对策研究 促进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发展之对策 浙江民营企业外迁的对策研究 浙江民营企业在俄直接投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浙江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特征、问题与对策 浙江民营企业贷款问题的现状、原因和对策 浙江民营企业海外经营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从产业集群角度分析浙江民营企业的出口竞争力 浙江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浅谈浙江民营企业文化 浙江民营企业投资垄断行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浙江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 优化辽宁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结构对策分析 贵州民营企业转型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浙江民营企业迁徙的影响研究 浙江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与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14-04-21

[2] 曹士云,姚茂群.浙江私营企业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4),75.82

[3] 李继峰,张亚雄.基于CEG 模型定量分析国际贸易绿色壁垒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以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品征收碳关税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2012(5)

[4] 陈查某.微笑曲线与上游攻略[J]理论・前沿,2003(5):83-88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第8篇

可行性分析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民营企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28年来,中国民营企业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诞生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主要以个体工商户(个体户)为主,规模小,数量少,从业人员少。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以商品流通、运输业为主,逐渐形成中国流通业的雏形。科技型企业的萌芽阶段:1985~1986年。一批科技人员开始创办具有高技术含量、创新性强、以市场为导向的民营科技型企业。缓速发展阶段:1987~1991年。民营企业以追求产量、实行粗放式经营和家族式生产管理模式为主要特征。快速发展阶段:1992~1993年。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遇到了新的机遇。主要以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创业等为代表。提速扩张阶段:1996~1997年。大批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海归人员开始创业,以及开始全面推行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乡镇集体企业改革、改制成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了由单一集体所有制经济向多样化所有制形式和多元投资主体的转变,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转型提高阶段:1998~20xx年。民营企业数量大量增加,企业规模和所涉及的经营领域不断扩大,几乎涵盖了目前国家政策所允许民间资本涉足的领域,民营经济在GDP的所占比重中越来越大。优化整合阶段:20xx年至今后一段时期。中国民营企业组织形式由最初的个体工商户发展为私营企业,再发展为有限公司、集团公司、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逐渐形成了中国民营经济的主要结构。民营经济发展的五种模式在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五种模式,即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珠江模式、中关村模式和三城(海城、兴城、诸城)模式。

江苏是我国市场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也是我国私营企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春江水暖鸭先知。”在我国私营企业面临新的历史发展机遇的今天,分析和探讨江苏私营企业的发展趋势,对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全国私营经济的发展方向,制定更加符合我国实际的私营经济政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当前,江苏省的私营企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从宏观经济的角度考察,无论国内还是国际的经济形势,对私营企业的发展都十分有利。从国内看,城乡居民消费平稳回升,对外贸易明显加速,通货紧缩得到有效抑制,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正在逐步走出低谷,呈现出较强的增长势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积极效应已初步显现,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将大大地增强私营企业业主的投资信心和对市场预期的信心,从而促进私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这样有利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我们以大量周密的调查研究为前提,在对江苏省私营企业的发展过程、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之后,认为,私营企业在今后5—10年间的发展趋势将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民营企业将在各经济领域中继续高速扩张,今后5—10年内,将在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贸易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税收等重要的经济指标上全面赶上或超过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成为推动江苏经济发展的一支最重要的经济力量。

(二)民营资本将以更快的速度向高新技术行业积聚,民营企业在传统制造业中的主导地位继续保持,民营现代服务业将带动相关行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行业、传统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将成为拉动江苏私营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

(三)苏南及周边经济发达地区的民间资本将逐步向苏中、苏北等相对欠发达的地区转移,全省三大地区民营企业的发展水平将逐步趋于均衡。

(四) 民营企业之间的竞争将加剧,民营资本集中的速度将加快,收购兼并现象将日益频繁,大型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集团将以此为主要途径大量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