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赏析八篇

时间:2023-01-15 12:42:22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第1篇

关键词:民营中小纺织企业;现状;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17日

一、民营中小纺织企业现状

在美国,小企业的生产总值已占到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1%,销售额占全国商品销售额的47%。小企业的就业人数占美国总就业人数的2/3,在新增就业机会中,小企业更是占到了80%左右。正因为如此,美国历任总统对小企业都格外重视,而中国的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缓慢,就业机会少,在这种情况下民营中小企业急切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

据资料调查,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总数已超过80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其工业产值、实现利税、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的60%、40%、60%,解决城镇75%的就业人口。可以看出,在我国国民经济高速成长的环境下,民营中小型企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势力之一。

当然,在国民经济中不能没有大企业,但更不能没有中小企业。决定企业规模的因素有:企业的产品、先进技术、市场规模、资源状况、企业组织形式、管理模式、资金多少等。最后都要看企业的效益如何。

这次调查研究的中小企业是民营性质的中小纺织企业,主要是关于民营纺织中小企业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本文研究的中小企业是唐山金翔纺织集团。

唐山金翔纺织集团位于唐山市丰润区岔河镇工业园区。金翔纺织集团始建于1997年,是一个集棉花种植收购、各类纯棉纱生产、废旧聚酯回收、复纺涤纶短丝和房地产开发、金融投资等项目为一体的民营中小纺织企业。企业占地400亩,员工1,600余人,总资产4.5亿元。有纺棉织机3万锭,5万锭的设计规模,2万锭没有上,涤纶短丝生产线6条,宽幅针刺法非织造布生产线2条。年销售收入6,400万元,实现利润300万元。

二、民营中小纺织企业问题分析

(一)资金与人才不足。在我国,银行一般不愿意给中小企业贷款,因为企业要求贷款数额小,给中小企业贷款会大大增加银行的经营成本,同时中小企业难以向银行提出贷款的担保。中小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困难重重。因此,国家应该对民营纺织中小企业在棉花配额方面,技术设备投入改造和资金支持力度等方面加以扶持。但这些困难大多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资金不足、设备落后、发展缓慢、产值效益很低等)所决定的。该企业有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不发展、效益低、福利差),人才外流,导致该企业发展进度迟缓,不能快步发展。

1、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人员,资产拥有量以及影响力都要小于大企业。这使得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难以提供高薪、高福利来吸引人才。而且,一般来讲中小企业的稳定性比大企业差,不管内部还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比大企业的影响大得多,所以对于人才而言,在中小企业发展的风险要高于在大企业。

2、个体对企业的贡献大,影响也大,企业的发展更多地依靠每个人的能动性,往往没有一个系统的、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也没有一个持续的、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这也不利于中小企业有计划地引进人才。

3、家族观念严重,仅限于某个家族的企业缺乏先进人才,不能更好地推动企业发展与进步。该企业有浓厚的家族观念,家族裙带关系覆盖几乎整个管理层,容易致使人才外流,管理模式落后,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

(二)管理是民营中小纺织企业的重要环节。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企业大多面临技术落后、融资困难、人才短缺等问题。据调查,真正的问题在于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对管理的不重视,而落后的管理水平造成大多数中小企业对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尤其是战略经营管理的认识尚浅,以至于不能够适应现今变化迅速的竞争环境。只有科学的管理能为企业带来生命力,让企业可持续发展和获取利润。只有重视管理,中小企业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决策迅速、灵活应变、效率较高、周期短),从而获得成功。

(三)环保意识差。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多达十余种“绿色纺织品”的标志。这些标志对纺织上所含有的有毒物质范围限制很严,从PH值、染色牢度、甲醛含量、致癌染料、有害重金属、卤化染色载体、特殊气味等化学刺激因素和致病因素到阻燃要求、安全性、物理刺激等众多方面都作了严格的限定。绿色生态纺织品要求纺织过程是清洁的,一是生产全过程要求采用无毒低毒的原材料和无污染、少污染的工艺和设备进行工业生产;二是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对于产品则要求从产品的原材料选用到使用后的处理和处置,不构成和减少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三、民营中小纺织企业发展途径

(一)担保贷款是中小企业一条有效的融资之路。要积极向省里的有关部门、银行等申请贷款,争取得到资金支持。尤其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扩大贷款范围,担保贷款,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可构筑企业的长期激励机制,大力吸纳先进技术人才,提高高技术人才的待遇,增加奖励津贴,做好企业文化和企业愿景留住人才,尽量减少家族裙带关系,招纳外界人才,这样才可以长久稳定发展。

(二)创新发展理念,优化管理模式,提高纺纱生产的效率,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让金翔纺织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金翔纺织企业的知名度,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体宣传企业文化,企业理念,利于树立公司的品牌形象。加强科技创新,根据市场需要开发产品满足市场。民营中小纺织企业文化以德兴企,致富思源。该企业应积极弘扬先进文化,教导员工对人礼貌热情,乐于助人,管理者应该起到先进的榜样作用,让员工信服。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软实力,要以积极的文化带动企业较快发展。因此,推广“以德兴企,致富思源”的优良文化有助于民营中小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第2篇

1 甘肃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依托本省优势,借助政府支持,甘肃民营企业近年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1)民营企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成为甘肃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2005年甘肃省共有民营企业3.8万户,注册资金达478.13亿元,年营业收入超过千万的民营企业有270家。2005年,民营经济实现GDP698亿元,占甘肃省GDP的36.1%。全年上缴税收19.2亿元,占甘肃省各项税收收入的20.8%。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5年,甘肃民营企业年均以17.4%的速度增加并已成为甘肃省的就业主渠道,全省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由1988年的32万人,增加到389万人,增幅远远超过了同期全社会从业人员的增长水平。 

(2)民营经济结构得到优化,企业规模和档次迅速提高。

目前民营企业从业领域由早期的建筑、农产品加工等主要行业,逐步延伸到仪器仪表、生物医药、纳米技术、现代农业、新型材料、水处理技术等领域。2004年甘肃有5家企业进入了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行列,两家民营企业以直接上市的方式,进入证券市场。

(3)园区开发势头强劲,工业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工业园区在甘肃特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从2000年始,甘肃已相继建立了临洮、天水、酒泉、张掖、榆中、白银、临夏、金川、嘉峪关等10个工业园区,初步培育起一批重要特色优势产业。

(4)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

甘肃民营企业国际化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对外贸易区域已扩展到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立陶宛、乌克兰、瑞典、芬兰、韩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和地区。2005年甘肃省民营企业进出口额为2.62亿美元,占甘肃省进出口额的10%,其中占出口总额的20%。民营企业是甘肃特色产品走出国门的重要的推动者。

2 甘肃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甘肃民营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发达省份相比,仍然非常落后。目前中国民营经济已占到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而甘肃还不足40%。应该看到,甘肃民营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后劲不足的现实。

(1)大部分企业创办时间较短且类型单一、规模较小,寿命不长。

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中大约60%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而甘肃民营企业的寿命平均不到2年。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甘肃民营经济规模小,竞争力弱。甘肃省大部分民营企业创办时间都比较晚,多为2000年以后创建,现户均注册资金仅为110 万元,户均雇佣工人数13人,人均资本金仅有8.46万元。由此可见,民营资本的资本盘子小,运作主要以家族式作坊式为主,适应市场的能力弱,寿命通常都很短。

(2)产品档次较低,缺乏创新能力。

甘肃大部分民营企业还处于资本积累和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小规模企业居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企业对科技创新并没有自觉的意识和普遍的认同;加之资金和人才缺乏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从1999年至2003年,在西部十二省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排名中,甘肃除2001年排名有所上升外,其余年份均位居第九位。

(3)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特色产业缺乏名牌产品作支撑。

从甘肃民营企业行业分布看,2004年营业收入总额超过1000万元的234家企业中,有178户企业分布在第二产业,其中建筑企业55家,超过两成。分布在第三产业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等,公用事业等垄断行业仍处于空白。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以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为主要特征的民营工业无论从利润、科技含量、规模、信息化基础还是国际环境来看,甘肃民营企业及其品牌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度和影响力都微乎其微。民营企业缺乏在某一专门产业领域深挖细凿、做精做透的基本能力,更不具备做“百年老店”的耐心和雄心。因此,大多数企业不愿意在品牌树立上多花资金和精力,宁愿占据小块市场,只图眼前盈利。

(4)经济外向度偏低,融资渠道不畅。

甘肃地处西北,自然环境恶劣,是经济欠发达省份,民营经济引进外资的渠道不够畅通。融资难问题仍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再加上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准入标准提高后,很多企业贷款更难。但同时甘肃省有900亿元的存贷差躺在银行,不能有效启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企业规模小、档次低,缺乏直接融资的能力;二是民营企业尤其是流通行业多为租赁经营,因而无产抵押用于贷款;三是民营企业担保机构少,担保品种单一,寻保困难;四是企业资信等级偏低,缺乏良好的资金信誉,银行贷款难度大。以上种种限制了甘肃民营企业,使他们在科技创新,市场开发和自我宣传方面都缺乏必要的资金来源。

(5)行业协会、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偏弱。

行业协会,作为服务于企业与行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连接政府、企业、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承接政府职能转变的载体。截止目前,甘肃省登记在册的行业协会约953家,其中大部分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发展水平低,作用十分有限。在会员结构方面,很多行业协会的会员主要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其他经济成份的会员单位所占的比例小。一些行业协会对自身的职能定位认识不清,为会员提供服务意识不高,协会自律、协调、服务及行业管理职能发挥不够,使协会缺乏亲和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政府层面上,国家政策落实不到位。对于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政府及相关部门给予的资助和扶持不够。各种审批环节,审批手续复杂以及政府在科技规划中不能考虑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政策制定时对民营企业不能一视同仁等问题的存在,也极大的挫伤了民营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3 甘肃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发挥在政策上的支持引导作用

民营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已经发生根本转变。但仍需进一步抓紧清理有关政策,在市场准入、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技改立项、用地用电、银行信贷、发行股票债券等方面,对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主动为民营企业搞好服务,加强对民营经济的宏观指导。努力拓宽融资渠道,改善金融服务,探索建立以政府财力为引导,以专业担保机构为主体,以商业银行网络为基础的信用担保体系。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运作市场化的要求,积极培育中介服务市场,形成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

3.2 加强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提高企业用人水平

(1)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工商联和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适当的培训提高民营企业决策者的水平。要大力创造条件,组织民营企业家参加有关企业经营管理、外贸、法律等知识讲座或培训班,组织企业家外出参观考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寻找差距;要增强民营企业家的爱才、用才意识,实现由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靠完善的制度约束人,有效的机制激励人,丰富的文化凝聚人,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民营经济竞争力。企业家应当关注资产经营、资本经营决策,对明显不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决策应尽量避免,对可行的决策应积极联系专家进行缜密的论证,可选择一些优秀企业家进行重点培训,并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使之成为著名的民营企业家,成为民营企业学习的典范。

(2)重视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有效使用。民营企业需要转变理念,在对待人才方面要采取更开明的态度,采取物质的和精神的手段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并将各类人才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企业应注重人才的微观培养。除了组织员工参加各种专题学术讲座、技术交流、政策法规培训、出国考察和直接派往国外大学进行深造外,还可举办青年干部沙龙、集团核心组会或总裁办公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为他们提供参与决策的机会和场所。此外,企业还要营造全员的创新环境,采取不同手段激励广大员工的创新激情,在注重传统的物质和精神鼓励的前提下,要积极探索采用创新收益分成这一新的激励措施。

3.3 甘肃民营企业应该确定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战略发展方向

兰州的科技实力雄厚,有包括兰州大学在内的高等院校13所,有包括中科院兰州分院在内的全民所有制科研部门8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8家,部级、省部级实验室13家。已建成工程技术中心和中试基地28个。目前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约25万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3人。甘肃民营企业应充分依托这些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加强横向合作。进行“校企联合、资源共享”,共建研发中心。加强产品研发管理,推进企业现有产业技术进步。要尽快地从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品牌化、高附加值、强竞争力的产业模式转变。

3.4 注意把握产品出口方向,开拓新市场

从过去主要依靠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向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转变,主动积极的与国际市场接轨。民营企业还应尽快融入世界通行的“游戏规则”,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全球意识和市场抗风险能力。民营企业要“走出去”到境外上市和投资办厂,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在具体措施上,民营企业应着重在扩大出口范围、更新出口品种,优化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这三个方面寻找突破口。

3.5 积极采取措施化解民营企业贷款难的困境

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需要标本兼治,主要出路和措施在于提升市场经济体制下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实力、转换银行经营机制、优化投资环境等。

(1)加大商业银行支持非公经济中小企业信贷规模,建立以非公经济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信贷格局。银行可考虑专门对中小企业信贷设定一定比例的风险损失率,以赢利补亏。还可考虑在现有基础上合理下放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的审批权限,建立专门的非公经济中小企业信用评分系统,较好地解决金融机构与非公经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企业实行较好的监控。

(2)是积极开拓新的信贷业务品种,筛选出好的项目,增加信贷投入。在政策、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加快业务创新,发展中间业务。发展融资租赁。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3)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首先是应加快诚信政府的建设步伐。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组建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减轻金融部门融资压力。可以考虑成立中小企业管理局,制定一系列宏观调控机制和政策,引导资本向中小企业流动。

参考文献

[1]罗殿军,冀田. 产业群共生环境下民营企业发展战略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 (4).

[2]贾生华,疏礼兵,邬爱其.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分析[J].管理学报,2006(1).

[3]吴文洁,郭芳. 基于民营企业发展的视角健全和完善行业协会[J].集团经济研究,2007,(1).

[4]李春瑜.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与多元化战略[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1).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第3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 生存现状 对策

一、我国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我国民营企业成绩斐然

从全国工商联的《2011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分析报告》可以看出,截止到2010年底,民营前500强企业的总营业收入为6.98493万亿元,和上一年相比增长了47.48%,总资产达到5.88248万亿,和上一年相比增长了50.90%。经过这些数据的对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让民营企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和国有经济增长率相比民营企业经济的增长具有较大的优势,和外资企业相比也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所以,可以预料未来在中国GDP中民营经济的比重将会不断的提高。这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

1.起步水平不高,初始积累不足

企业家敏锐的洞察力和经验丰富的判断力是初期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依靠,投资低水平重复的初始积累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在平均数上来讲,全国民营企业平均员工人数不足14人,平均注册资本低于一百万。从事生产活动的设备都是大型企业淘汰不用的,产品相对落后,对于市场从卖方到买方的变化很难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不断的完善,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更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想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依靠个人的经验和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一些民营企业目光短浅,计较眼前的利益,在竞争中使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利益的代价是巨大的环境破坏;一些民营企业没有较高的技术创新能力,产品依靠模仿、山寨,或者生产科技含量比较低的产品。

2.管理不科学

企业组织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领导、程序、结构。要想让民营企业获得要更大的进步,要从创业初期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中走出;在组织上,要综合使用集权和分权,并把握好其中的尺度,不仅要保证企业领导的权威,也要防范过大的管理范围;目前在决策上,由于民营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决策水平的低下,出现随意决策随意等现象。

二、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放开经营领域,实行项目带动

一是把民营经济向对国民经济有利的方向引导。让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活跃国有经济进行有机的结合,促进民营经济对国有企业分流人员进行聘用,在国有企业中允许并鼓励民营经济以各种形式参与;结合民营经济的发展对产业结构进行科学的调整,对于社会服务体系的发展上鼓励民营经济的积极参加,在农业发展上促进其的投资力度,在航空、石油、铁路、通信等行业中积极的引进民间资本,在完善这些行业结构的同时还活跃了民间资本。

二是在私营企业和其他企业之间创造平等的生存、发展的制度平。对于一些具有限制性、歧视性民营企业发展的规定要废除;让民间资本的投资门槛降低,对于人们屡屡诟病的工商登记手续进行简化,大力治理乱摊派、乱收费的现象;打破区域分割、贸易壁垒,在税收、土地使用等上对民营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对一些不利于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制度要取消。

(二)实行科学管理,追求持续发展

一是,对新的游戏规则要积极的学习,加大人才的培养并提高其质量。从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之后,民营企业对于国际社会上的一些规则不甚了解,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了解世界贸易组织在开拓市场上的法律法规,和知识产权以及其保护有关的规定等,还要具有在遭遇不公平贸易时候的投诉权利的实力,把握企业发展的机遇并不断的迎接挑战。不仅如此,对于具有高水平的人才要积极的引进,让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的提高,对企业中的职员要加大培训力度,让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技能不断的提升,以便于企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二是对企业的管理要科学。在民营企业中进行科学管理,就要求企业的经营者在企业各项活动中要计划合理、组织协调、指挥得当、控制有效,让自己所控制员工、金融、材料资源有效的协调,在企业日常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充分的使用市场经济手段,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对于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民营企业要一步步的走出,这才是实现企业科学管理的根本,才能够让决策更加的明智,让企业更快的发展。

三、结束语

进入新世纪后,国内民营企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企业要想抓住发展机遇让自身不断的发展壮大,这就需要国内民营企业正确的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及实行有正对性的解决措施,这就要求其在管理、品牌、理念上仅仅积极的改变。所以,民营企业家要努力学习,树立国际化的眼光,走品牌发展之路,这样才可以让国内民营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走出中国,走向国内,为国内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贡献自身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红梅.浅论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现代化[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4).

[2]崔海娇.企业文化、协同与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分析[J].大众科技,2005,(8).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第4篇

1.1 电子商务发展劲头强势,各类新型电商模式应运而生。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的普及,无线终端设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可以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从事学习、娱乐、即时沟通以及消费活动,电子商务对于绝大多数老百姓而言早已不再新鲜,除了早期B2B、B2C、C2C这一类电子商务模式外,全新电商模式B2B2C、C2B2B、C2B也应运而生,有规模电商主体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在O2O领域展开比拼。除此之外,传统流通企业逐渐使用电子商务并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各种服务居家生活的新型商业模式已经出现,电子商务将成为重要的社会商品和服务流通方式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

1.2 快递服务数量增速迅猛,服务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电子商务与快递服务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联动关系,快递服务水平会直接映射到电商企业,给消费者造成最直接的用户体验,不论电商企业是否采用自营方式配送商品,快递服务质量、速度和水平都代表电商企业的服务质量,快递企业作为电商供应链的重要节点企业存在着,成为电商服务的线下传递者,为电子商务活动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使命。

近年来我国快递业务量呈现剧增扩张局面,据统计我国快递业务量6年期间涨了4倍多,仅2013年全国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92亿件,位居世界第二,而且快递企业电子商务件占总快件的80%,部分快递企业处理的电商件占总业务比率高达87%左右,毫无疑问,电子商务推动快递企业快速发展,快递企业已经迎来了快速扩张和发展的历史机遇期。然而,快递服务在质上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电商企业需要响应速度快、运作成本低、包装质地上乘、服务人员业务水平高的快递服务,消费者需要的是用户体验完美的购物经历,所以不论是电商企业还是终端消费者,对快递服务的要求早已不是按时安全送达货物的低水平需求,现有快递企业的服务水平不仅制约其本身发展,也无法满足电子商务对快递服务的需求,因此部分有规模的电商企业为完善用户购物体验,更好地控制商品配送业务,纷纷自建配送体系。

1.3 中小民营快递企业与电子商务。中小民营快递企业能提供区别于规模快递企业的服务,因为客户对快递服务具有多样性,大型企业为节约经营成本,很难满足多样化、特殊性的市场需求,且大多数中小民营快递企业以加盟形式存在,既能满足规模快递企业快速扩张的需要,也能将快递的触角深入老百姓日常生活,结合地缘特色为消费者提供门到门服务,中小民营快递企业作为快递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扩大电子商务的服务领域。本文就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以笔者所在地区中小民营快递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小民营快递企业的运作现状、主要矛盾以及如何发展等问题。

2 中小民营快递企业运营现状与主要矛盾

2.1 中小民营快递企业运营现状。由于电子商务市场规模的不断增加,快递业务量随之不断增多,面对如此巨大的快递服务需求,大多数快递公司选择扩张道路发展其经营范围和领域。大部分快递公司经过多年的经营运作,造成目前快递行业竞争激烈,为了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除顺丰速运以外的大部分快递公司以加盟制来扩张其市场规模,多数中小民营快递企业以加盟形式获得快递业准入资格,活跃在快递行业中,不同程度地为消费者提供快递服务。然而,加盟制在给予加盟商自主经营权的同时,极大地降低了对加盟商的监督管理,也出现部分加盟商在资质不达标的情况下揽件、派件、违规操作、打价格战、恶意竞争严重、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服务效率低下,造成快递企业和电商企业双方经营风险高,终端消费者也将承担商品损失风险。其次,部分加盟商距离区域分拨中心位置较远,难以快速将商品送达到消费者手中,作为分拨中心也因偏远地区加盟商的派件量过少而延迟中转派件,或者依靠零担货运企业将货物批量整包发送,货物送达的时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均难以得到保证。最后,部分加盟商不能作为某一品牌快递公司的铁杆粉丝,存在朝三暮四行为,片区加盟商会多家品牌快递公司的快件,快递服务标准不统一,仅仅只能满足消费者对派件或揽件业务的需求,快递服务难以精细化,快递业难以为电商企业提供一体化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2.2 中小民营快递企业运作中的主要问题

2.2.1 难以实现快递业务量的突破。部分中小民营快递企业难以紧抓电商大环境所带来的机遇,与有规模的B2B/B2C电商企业难以实现深度合作。由于中小民营快递企业自身物流网点覆盖揽、派件区域范围有限,物流网点数目不足,不能满足电商企业对物流网络的需求,如果一票货物的派递需要多家快递公司中转才能完成,时效得不到保障的同时,多次中转难以保证货物的安全性,运作成本太高,加大了电商对货物投递的管控。与此同时,中小民营快递企业因其自身经营问题,难以提高快递服务水平,因此,电商企业在选择快递公司时,往往不会选择中小民营企业为其提供快递服务。另外,中小民营快递企业因其规模小,少有资金开展营销活动,目前每个月的广告投入费用过高,中小企业难以承担高昂的营销成本,自身提供的快递服务也不够精细化、个性化、贴心化,达不到以用户传播用户的口碑效应,所以中小民营快递企业也难以在业务量上实现突破。

2.2.2 难以吸引风投获得资金注入。中小民营快递企业难以吸引投资者为其注资,主要原因是中小民营快递企业自身资质条件不够,也不够重视企业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多以加盟形式存在,存在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服务标准不一致,网点建设不全面,恶意竞争激烈,管理不规范,抗风险能力差,服务水平不能满足市场对快递的需求等问题,难以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另外,获得资金注入的部分企业也很难将资金用于提高服务水平上,只注重短期利益,在固定设备投入、新技术引进、员工素质培训、改善工作环境、直营网点扩充方面投入少。

2.2.3 难以提高企业信息技术水平。中小民营快递企业没有资金实力用以打造先进的信息系统,信息技术使用率低,在手持终端、自动分拣系统、自动投件柜等设备投入方面投入非常少,日常工作中的通讯基本靠移动电话,难以做到送货提前系统通知,工作效率不高、差错率高,市场响应速度慢,据统计表明,目前消费者反映快递行业的热点问题主要分别是:快件延误问题占44%,投递服务问题占29%,丢失短少问题占16%,损毁问题占6%。消费者投诉的各类快递问题与快递业信息技术利用率低存在直接或者间接关系,快递业俨然以劳动密集型行业存在并为社会提供基础揽派件服务。

2.2.4 难以提供优质服务,不注重打造企业品牌。中小民营快递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更注重短期利益,缺乏长期发展规划,固定设备投入少,业务辐射范围小,不能把高效满足用户需求作为企业每项活动的执行标准,难以做到认真分析用户需求、标准化业务流程、加快投递速度,难以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方便快捷、经济高效的快递服务。中小民营快递企业难以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决定其难以在树立企业形象、打造企业品牌、扩张企业业务范围等重大战略层面有所改观,企业大部分资源往往用于应对日常业务,难以得到长足发展,某些企业的运营甚至达到捉襟见肘、举步维艰的境况,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业务量不断锐减的经营现状,随时面临倒闭破产风险,这些现象难以稳定快递市场,更别提优化快递市场竞争环境。

3 中小民营快递企业的发展对策

为了确保电子商务与快递企业协同共生发展,国家工信部、商务部先后颁布《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促进电子商务应用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其中明确鼓励快递企业依托实体网络发展电子商务,促进网上网下互动,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推动快递、零担企业提高网络零售的支撑能力,引导电子商务企业与物流企业加强合作,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客户消费体验。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也为快递企业的发展提供方向。基于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几点发展建议:

3.1 与电商企业深度合作,扩大业务量。事实证明,快递企业揽派的电商件占快递业务量的绝对比例,因此,中小民营快递企业可以结合区位优势,多与所在地区的电商商户开展业务合作,对业务量大的商户,为其购入相应设备,确保与业务量匹配的运作能力。在提供服务方面应尽量精细贴心,可以保证货物安全的情况下,通过个性化包装、设置方便填写的面单、快速上门取件、优惠的价格等方式,吸引电商商户。

3.2 争取获得资金注入,改善经营环境。中小民营快递企业在持续扩大业务量的前提下,争取各渠道资本为其注资,主要将资金用于为用户提供优质快递服务,改善加盟制难以控制加盟商违规操作的现象,改善经营办公环境,增加固定设备投入,强化员工素质培训等。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第5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 融资现状 原因分析 融资对策

一、民营企业融资的现状

我国企业融资难,难在融资渠道不畅,难在可供企业选择的融资方式不多。我国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是银行贷款,只有少数企业可到资本市场融到资金。融资渠道的单一不仅制约企业的发展,而且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很大的压力和风险。自2005年起,中央政府已从财政资金中拿出6.5万亿元资金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但是截止2008年底,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仍然高达25%。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旧的未消化,新的又不断增加,其深层次原因是我国企业融资市场格局的不合理,企业融资渠道过于单一狭窄,众多的企业将融资的负担都压在商业银行的肩上,从而导致商业银行决策极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和干预。因此,金融机构在提供贷款是更多的去考虑借贷风险和风险规避,从而导致了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同时我国经济中涌现出一批区域性的中小金融机构,本来应以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为己任。但在实际中,这些金融机构在业务发展上与国有金融机构有趋同的趋势,不能真正面向民营企业,存在一定的信贷歧视现象。很多中小金融机构将大量资金上存或购买国债,对急需贷款的民营企业却不予支持。另外,我国地方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信社已成为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力量。地方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没有建立,实际资本充足率偏低,在支持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有心无力的局面。

民营企业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补充成分,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是,中国经济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民营企业,在金融支持方面却遇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客观地说,为了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的问题,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都下了很大的力气,也出台了一些具体政策措施,但是,从实施效果来看,这些措施往往是治标不治本,治短不治长,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现实表明,民营企业融资难表面上的反映是渠道狭窄,而深层原因则是各方面的体制和制度问题。因此,仅靠出台一些政策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制度调整,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角度出发来综合考虑民营企业融资发展的问题。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途径。

二、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的途径

1.不断完善和发展民营企业的外部经济环境

(1)调整和完善银行体系,加强安全管理。现有中国商业银行体系中仍然持续了国家银行高度垄断的局面,民营中小商业银行数量严重不足。这种畸形结构,不仅严重降低了融资效率,影响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且加大了金融风险,并使风险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应该创立金融社区服务模式(如农村信用社),使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的服务深入到当地众多的个体私营企业,形成企业与金融机构“双赢”的局面。

(2)扩大市场准入领域。一方面,要全面检查有关民营投资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认真清理限制民营投资增长的不合理规章和收费。凡国家、省、市已废止的和不利于民营投资的规定和办法要坚决废止,彻底清理各种行政性收费。对企事业单位的行政性收费应坚决取消,对确需保留的收费在经过测算后实行一次性、“一门式”收费,并实行“收支两条线”,纳入财政预算;对取消和保留的收费项目和标准要进行公示。另一方面,要改变行政审批事项多、手续繁、透明度低的状况,对非政府投资项目原则上实行登记备案制。

(3)系统地调整有关制度,努力改变对民营企业的错误歧视。

①实行同等待遇。在国家金融、财税、土地、技改等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要取消不同经济政策的制定,做到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对各类市场主体都必须履行法定职责,制止凭借审查、审批或核发许可证的行政管理职能,向民营企业收取部门管理费和不公平、不合理行为。

②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政府应进一步改善对民营企业融资的服务,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完善的机制,为民营企业融资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并在各商业银行设立中小企业信贷部。积极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业务,如创新金融产品,提供理财服务等。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探索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

③研究探索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多种有效方式和途径,力争使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得到解决。可通过建立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大力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相对中小企业来说“门槛”过高,为适应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需要,有必要为其开辟一个合法的股权流通场所,即开辟一个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第二板市场。

④重点扶持中小企业中的高新科技企业。充分创造投资便利,吸引国际国内风险资本投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制定完善的市场监控机制,设立风险投资基金,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问题。

2.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素质的内部因素

随着1999年把非公有制经济明确写入宪法后,我国的私营经济更加如火如荼。私营经济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民营企业的观念和体制也应该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强化企业凝聚力。

民营企业主必须改变落后的用人观念。(1)民营企业只有让员工的待遇,员工对企业的贡献,两者之间有公平合理的关系,才能有效减少员工因横向比较感到待遇不公而流动。(2)明确企业使命和战略目标。企业使命说明企业存在的目的,也是企业行为追求的价值所在。民营企业通过企业使命和勾画中长期战略目标,可以把员工的目标统一到企业的发展目标上来,并赋予员工美好的远景,增强民营企业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吴丽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期刊论文].市场论坛,2009,(2).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第6篇

据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截至2006年底,我国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已达到494.7万户,注册资金总额7.5万亿元,从业人员为6395.5万人;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达到2576万户,资金总额为6515亿元,从业人员5045万人。民营企业为调整和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繁荣市场以及保持我国经济的连年持续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民营企业已初步完成了以迅速扩大为主要内容的量的积累过程,开始进入质的提升阶段。面对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浪潮,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开始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如:经营规模小、融资能力不足、持续创新能力不足等缺陷,迫切感到实施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性,因而提出了以“股份化、集团化、产业化、国际化”为主要内容的二次创业目标。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就是建立在法人产权制度基础之上的公司治理结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企业必须形成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以健全严密、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为保障,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在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民营企业必须注重内部审计工作,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手段不够完善

当前,很多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还停留在财务审计(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损益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审查)上,目的就是查错防弊,确保企业资产安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企业自身的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防范经营、投资风险,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如何加强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以提升企业竞争力等议题的解决都需要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向经营管理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转移。此外,缺乏行之有效的审计手段,也阻碍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 家族式管理模式制约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家族式管理是民营企业的特点之一。我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是依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网,靠家族的凝聚力逐渐发展起来的,用管理家族事务的方法管理企业。在企业形成的初期,家族制这种组织形式具有节约成本、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及管理机制灵活等优点,使得家族企业在动荡的环境中依靠家族的凝聚力迅速成长。但随着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完善和经济的全球化,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纯粹的家族企业只能在一些行业、一定的范围内存在,并不能成为市场竞争中的真正主角。很多家族式企业,由于管理绩效低、监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致使企业相继破产,家族企业公司治理中的诸多弊端充分暴露出来,管理制度中过分揉进了亲情的因素,就会削弱企业管理者的制度意识,如果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也由家族成员构成,在审查时不免顾虑血缘关系,势必阻碍内部审计职能的正常履行和内部审计作用的真正发挥。

(三)相关的审计法规与制度建设严重滞后

目前,我国国家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分别有自己工作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并拥有独立的审计准则(含具体准则)作为实务操作的指南。有关于内部审计却至今未颁布《内部审计准则》,只有审计署颁布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一项部门法规可依,而该项法规的具体规定也只适用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尽管非国有经济组织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可参照本项法规的有关条款执行(参见第17条规定),但毕竟缺乏有针对性的法律依据,使得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难以建立高质量的运行机制,查出的经济问题(涉及到刑事犯罪的)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审计工作规范化程度较低直接影响了审计质量,严重削弱了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四)内部审计人员配备不足,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内部审计职能定位的转变,相应也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是由个体、合作企业发展起来的,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往往是企业的发起人,家族式管理盛行,内审机构的负责人往往由创始人或他们的亲信担任,多数不懂审计,独立性较差,专业技能偏低,把审计简单视同为查账,这将不利于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严重影响内部审计的效果和权威性。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日趋完善,内审人员除了要了解和掌握必要的财务知识外,还必须掌握法律、科技、电子商务等方面的知识。内审事业需要具有复合知识结构、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视野开阔的专业技术人才。

三、完善和促进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对策

(一)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审计方法和手段要更新

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是民营企业的必然选择:一方面,民营企业需要内部审计,以加强自我约束机制,实现持续、稳定地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内部审计需要在民营企业中发展,以完善自身的理论和方法,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了更好地发挥作用,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首先需要在审计方式方法上做出重大调整,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审计技术及相关领域的科学方法,广泛应用复杂风险评估技术,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具体而言,一要重视沟通在审计中的重要作用,因为最好的内部审计效果来自于有效的沟通;二要努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宏观思维能力,使审计方法由传统的检查报表、账册、凭证的详细审计,向以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为主的新的更科学的抽样审计技术方法发展,包括利用统计抽样、数理统计、数学模型等手段以及管理科学和数理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手段以扩大审计范围和提高效率;三要将传统的被动式的事后审计转向参与式的事前控制,针对企业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重点开展经营审计和风险管理审计,为民营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管理咨询和其他相关服务,促进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准确定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模式

内部审计的组织设置是其开展工作的基础。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财产的终极所有权和企业的法人财产权是分离的。在一个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里,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之间是分权制衡的关系,因此,民营企业“内部人”会格外关注内部审计。无论是存在所有者和经营者相分离的治理结构,还是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的单边治理结构,经营者都有动力把内部审计机构安排成最具有工作效率和效能的组织结构,影响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和效能的是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至于设置何种形式的内部审计要由民营企业根据其经营规模、管理复杂程度等确定。根据我国民营企业现状及国际内部审计的通常做法,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大体上有以下两种模式可供选择:对于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可以不设审计机构或不设专职审计机构,而委托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事务所承担内部审计工作,即采取内部审计外部化,但企业最好保留内部审计长,以监督审计业务的执行,并担当在社会中介机构和管理层之间沟通的媒介,这种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内部审计的模式,既可降低企业的内部审计成本,又可以提高内部审计的审计质量;对于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可实行由董事长领导下的审计中心或董事会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制度,这种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模式能很好地适应公司制民营企业的特点,并充分体现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有利于内部审计人员顺利的开展工作。

(三)完善我国内部审计的法律体系

为提高内部审计制度的法律地位,跟上时展形势,当下要尽快完成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立法工作,制定一部《内部审计法》,以此为基础来制定内部审计的专业法规和各项制度,完善内部审计的法律体系,明确内部审计的法律地位、义务、职责等,为内部审计工作者提供执法依据。根据制定主体和法律效力的不同,这一规范体系应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内部审计法》和各项法律中关于内部审计的规定;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审计署颁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颁布的《内部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条例》作为实施审计工作的具体依据,严格规定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资格和作业标准;国务院其他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行政规章中对内部审计的规定。通过健全法律体系来调整内部审计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并指导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将民营企业内审工作纳入到统一行业管理之中,使其有法可依,开展得更加规范,使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尽快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此外,还应加速内部审计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在推行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的同时,逐步实现内部审计人员持证上岗,使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逐步走向成熟。

(四)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素质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第7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一、我国民营企业现状

1.民营企业的概念

民营企业,应是指由民间私人出资并且私人经营,且由民间私人享受投资收益及承担相应的经营风险的法人经济实体。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的话,民营企业是与国营企业相对的一种企业形式。就是说,只要在企业资本构成中不含有国有资本的,都属于民营企业。

2.我国民营企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加强了对非公有经济的政策支持,我国的非公有经济迎来了飞速的发展。从几个数字就可以充分的反映出我国民营企业的迅猛发展:1989年,我国的民营企业经统计约有9万家,2003年则猛增到300多万家,增长了30倍。1989年,我国民营企业的注册资金本金总量为84.48亿元,2003年为35305亿元,总资金量增长了157倍。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我国民营企业的迅猛发展,但是与此同时,我国民营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是非常强的。如同大浪淘沙一样,很多民营企业无法做大做强,最终慢慢被淘汰。

3.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前景

在当前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背景下,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是非常巨大的。而且在当前,已经有一些民营企业经过不断的提高自身实力,成为各个商业领域的翘楚,如联想﹑蒙牛﹑华为等一大批举足轻重的大型企业和大型集团。可以预见到的是,随着我国国有企业的兼并及重组,以及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国有企业将要大面积的退出竞争性的行业,这些都意味着,我国民营企业在占据市场份额方面空间巨大。

二、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如上文所述,正是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我国民营企业都在不断的增强自身实力,以求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脱颖而出。一个企业的运作,离不开人才,所以,人才已日益成为企业间竞争的焦点。民营企业要想在当前的竞争型市场中谋生存,求发展,并做大做强,就必须要不断的提升人力资源管理。

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都是采取的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企业的投资与经营者二为一体。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就具有人力成本低、承担的道德风险不高、在雇佣双方相互选择方面占主体地位、以及主管层面人员较为稳定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随着社会和企业的飞速发展,我国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种种问题也渐渐暴露了出来。

2.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

承上所说,随着社会和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也渐渐的暴露了出来,其中主要的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

(1)员工选聘不科学。民营企业往往由于自身的条件所限制,在招聘员工的时候,主要考虑员工的地域性和短期适用性,并没有做长期的人力资源配置规划,以至于招人往往只是看中短期内的员工自身价值以及其他适用性等方面,这样的话,短时期内可以解决民营企业对于企业用工方面的需要,但是时间一长,各种问题就会凸显出来。比如说,有的企业为了短时适用,往往会在别的企业直接“挖员工”,将别的企业中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员工直接“挖”过来,这样做,表面看来是很不错的做法,既解决了用人问题,又节省了培训的成本。但是这样被挖过来的员工,往往会同样因为薪酬等各方面的原因被别的企业挖走。而且,也有一部分被挖来了的员工,自以为是被企业高薪引进,并签了合同的,就洋洋自得,既不好好工作,同时又瞧不起企业当中其他一直勤勤恳恳工作的员工,并不配合他们的工作,大大的影响了企业内部的生产效率,这样,就是得不偿失了。

(2)人才流失现象严重。据《中国经营报》调查显示:全国民营企业的普通员工年流失率高达50%左右,中、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也有大约20%在流动。民营企业因为其采取的是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企业的投资者和经营者往往是一体的,这样,在企业内部员工的管理上面,往往就存在一些不够科学和合理的现象,比如说薪资待遇不合理、职位安排不合理、员工的个人价值无法得到充分体现、企业内部人际关系欠缺融洽等等。这些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导致了民营企业人才流失严重。

三、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问题的应对对策

根据我国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现状,笔者认为企业应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理念

企业首先应做到明确一个理念,就是“以人为本”的这个理念,一个企业离不开人才,没有人才的企业,是非常危险的一个企业。这里所说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把企业的员工看做企业的支柱,只有明确了这个理念,才能更好的开展员工的选聘工作。

2、不拘一格选人才

民营企业应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企业在选聘员工的时候,往往在选聘之前就已经设定了很多的限制性条件,而这些限制性的条件,比如说地域性条件等与员工的自身工作能力并没有太大关联的条件。这些都影响和限制了很多有才能的员工进入到企业里去。正因为此,民营企业应打破之前所设立的条条框框,真正地做到以能力为最高标准来选聘员工,这样,才能使真正有才能的员工被企业选聘进来。

3、目光长远,做好培训

民营企业应做到“目光长远,做好培训”。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急功近利办企业,是注定要失败的。在企业员工的选聘方面,更是如此。一个企业,不光要看中企业员工当前的价值,更应该看到员工身上成长的潜力。在选聘员工上,应立足长远,选聘一些具有成长潜力的员工,并做好他们的培训,以及在今后的工作中,注重培养他们。这样,员工的素质逐步的提高,员工对于企业的认知,以及企业对于员工的认知都在同时发生着改变。这正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只有企业依赖员工,员工依赖企业,这样的企业,才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做到成功的好企业。

四、结语

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正是因为这些民营企业的发展,为我国人口就业以及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支持作用。同时,民营企业也在不断的成长,不断的改变,不断的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形势。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需要面临一些成长的烦恼,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正是民营企业需要正视的成长的烦恼,只有正视,并且积极的改变和解决问题,才能使自身得到真正地成长。路漫漫而修远兮,笔者认为,我国的民营企业一定会上下而求索,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自身的。

【参考文献】

[1]刘琼华.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瓶颈[J].企业天地,2005(1).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第8篇

【关键词】民营经济 浙江现象 块状经济

浙江民营企业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亮点之一,成为全国的典范,其无论是在资源配置、增加供给、吸纳就业,还是在增加政府税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营经济撑起了浙江经济的大半河山,2007年税收收入系数比例偏高,占全省税收收入的44.7%,同年浙江民营全年增加值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2500亿元,占地区GDP比重接近于70%,比重高于增加值列全国第一的广东省近27个百分点,表明浙江民营经济对地区经济的推动力位于全国首位。民营企业的发展也成为增加就业的重要渠道,浙江私营企业户均吸纳就业人数指数16.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浙江民营企业具备超强的生命力,据浙江省工商局统计,全国企业的平均存续时间为2.7年,而浙江民营企业的平均存续时间是7年。浙江省民营经济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呈现平稳快速的发展态势,“浙江现象”、“浙商精神”、以及“温州模式”引起了全国各地政府与企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浙江经济发展历程与现状的分析,探寻其快速发展的原因,以期对于中国的民营经济建设有所裨益。

一、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民营经济已从“拾遗补缺”步入“必要的补充”,进而从“经济的有效组成部分”成长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第一家个体工商户的注册至浙江民营经济出于全国领先水平,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8年至90年代初,是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与个体私营组织开始萌芽的阶段。当时,城镇和乡村集体工业为主要特征的集体经济成为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个体经济开始出现,浙江各地出现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农民企业家与民营企业。但由于国家对于私营经济的观望态度,私营业主出于自身合法地位的考虑将私营企业扣上集体所有制的红帽子。于是私营经济一直发展缓慢,到1990年,个体私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仅为15.7%。

第二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后期,是个体私营经济大发展的阶段。南巡讲话与《公司法》的出台为浙江的民营企业带来了第一次飞跃。敏锐的浙江民营企业抓住了机遇,掀起了私营企业创建的高潮,各类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据统计,经浙江工商局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和个体户和由1991年的1.1万和100.3万增至1997年的9.2万户和153.2万户。全省的私营经济由1990年的141亿元增至1997年的1564亿元,占全省GDP比重由90年的15.7%上升至97年的33.7%。此时的浙江民营经济已初具规模,并有相当一部分的民营企业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累计,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第三阶段为90年代中后期至今,民营企业又获得了新一轮的发展。党的十五大及宪法的修改,进一步确立了民营经济的政治合法性,浙江民营企业有了一个更为宽松的政治政策与社会舆论环境。个体、私营、外资以及产权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全面发展。大批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和一些经过若干年积累的个体私营企业的联合、并购与重组,产生了大批混合所有制的民营企业。

二、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现状与原因探讨

民营企业是浙江社会和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最具活力的生产力。浙江的民营经济重要集中在以纺织,服装等轻工业为代表的制造业。这些行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但往往以众多中小民营企业聚集在一起,生产同一种或者同一类产品,形成产业集聚地。著名的经济学家钟朋荣把它形象的称为“小狗经济”――聚集区内加工精密,通过专业的市场密切联系,既有适宜市场的灵活性又有规模效应,从而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根据2006年全国工商联公布营业收入在2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民营企业调研结果,浙江省有31家民营企业进入全国100强,203家民企进入全国500强,23家进入中国制造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50强。民营经济之所以能在浙江快速的发展与壮大,原因有如下方面。

1、强烈脱贫的欲望

浙江的民营经济的发展是无路可选的结果。浙江发展民营经济之初,并非是对民营经济有清晰深刻的认识,而是一种被迫的无奈的选择。浙江省自然资源相对贫瘠,是一个资源小省,人均耕地仅为0.62亩,低于国家平均水平。交通落后,没有铁路,没有航空。国家投资少国营经济与集体经济十分薄弱。浙江地处海防前线,出于战备考虑,国家在浙江的投资相对于内陆省市要少。在浙南一些地方,例如温州简直就是国有经济空白区,唯一的国营经济就是城中的国有银行与国有百货商店。据统计,改革开放前,浙江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61.34%,比全国工业总产值低16.29%。面对匮乏的自然资源与薄弱的工业基础,浙江人有了迫切改变贫穷的欲望。这种计划体制的忽视和资源上的恶劣成了驱使浙江人迈向市场化的动力,成为浙江民营发展的动力。浙江人认识到要尽快摆脱贫困落后,必须主动寻找适合浙江的生产力发展的生产模式。而历来崇尚“百工之技”的浙江人认为“利义并存”“工商皆本”,只要政策稍有松动,大量浙江人便会另辟致富路,外出经商或者创业办厂(或者手工小作坊)。强烈的脱贫的欲望,让浙江人坚忍不拔,他们自比为“野草”―善于从石缝中求生存。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政策让浙江人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捷径,千家万户创办家庭工业,千军万马跑市场营销,如20世纪80年代初,浙江人离乡背井,肩挑背扛各种商品出现在全国各地,于是浙江民营经济如星星之火,几年间燃遍浙江各地。

2、活跃的民间融资基础

资金是民营企业的创始之初与发展过程的重要基础。民营企业的创始之初,是在“自愿组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四自愿则下开始创业历程。其一般模式为:一两个领头人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自愿筹资生产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所以,是否可以筹集需要的创业资金,成为民营企业是否可以发展的首要基础条件。

民营经济的横纵向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融资困难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问题。而浙江省活跃的民间融资活动可以减轻民营企业因融资难而承担的压力。企业的融资渠道可以分为两种方式,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所谓内源融资是指企业自身的积累和储蓄,暂时闲置的可用来周转的资金;外源融资有两部分组成,一种为直接融资即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集资,另一种为间接融资即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申请贷款。

我国的《公司法》规定,拟上市的公司股本总额不得少于5000万元的规定,在相当的程度上限制了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虽然在中小板市场的上市打破了上述的局限,但企业规模问题仍对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大多数的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主要依靠内源融资,银行的间接融资以及一些非正常渠道的外部融资来获得所需资金。但国内外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银行对于民营企业的贷款与银行规模之间存在着很强的负相关。即银行规模越大,对民营企业提供的贷款积极性越低。因为,一方面,银行认为民营企业的贷款平均坏账风险更高;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或者大企业愿意与大银行保持长期的业务关系,因为大银行能够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帮助大企业节约交易成本。自1999年以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断出现,老的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不断改革,但从利润出发,基本将目光投向了竞争力强风险较小的大企业。由于正式的金融体系无法满足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需求,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不得不从非正式的金融市场寻找融资渠道。

在浙江,民间借贷异常活跃,民间融资与银行融资旗鼓相当。这些民间融资机构具有许多符合市场经济的特点与优势,如组织成本低、效率较高、对企业比较了解。这些金融机构的出现为民营企业的创办与再次发展提供结实的基础。而浙江民营企业在民间的融资也颇有创新。例如在温州,当企业需要资金周转或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时,往往采用出面“邀会”形式获得资金,分为“干会”与“活会”两种形式。前者指,亲朋好友的出面,出于友情赞助提供借款,不需要利息偿付,完全是一种互助;后者以会员形式进行资金的筹集:不同个体以不同目的加入“活会”,以招标方式确定当月、季、年谁拿回入会款和有关利息,至到所有会员拿回自己的本息。这种独特的民间融资方式把一个个温州人推向老板的位置,构筑了企业生存的融资网络。民间融资在企业的发展阶段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解决了民营经济的资本缺量问题。

3、政府的支持

回顾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成长与壮大的全过程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改革开放之初,许多人对于发展民营经济尚存疑虑,将个体户视为投机倒把分子。而浙江省政府对于民营经济始终给予肯定与支持,采取默许甚至“合谋”的方式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为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消除了疑虑,奠定了发展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打击经济犯罪席卷全国,浙江省省委三次调整温州领导班子意图发展集体经济或者国有经济,但在温州真正有活力的是民营经济,于是温州市政府明里暗里支持民营经济。比如,温州在1982年底召开了表彰优秀个体经济重点户、专业户的千人表彰大会,并于1984年为“王”重大经济犯罪案,宣布其8人为发展商品经济的能人,极大的鼓舞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80年代,温州财政收入的85%来源于民营经济。民营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当地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浙江省民营经济的发展与政府的支持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的发展与生产社会化程度逐步的提高,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迅速。但竞争的重点渐渐由价格竞争为重点转向质量竞争,品牌与价格竞争并重。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强势品牌是制约浙江省“品牌大省”建设的重要因素。浙江省有些企业虽然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但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名牌尚未出现。

根据以上情况,浙江省政府积极引导浙江经济模式转型,浙江成为全国首批实施名牌战略的省份。1992年省政府提出了宣传和发展名牌产品的战略部署,名牌战略围绕重塑浙江产品质量新形象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基本目标,坚持突出重点,扶优扶强,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服务业发展指导目录的品牌产品,从财税、信贷、土地和价格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促进品牌建设的政策体系;加强对重点服务业行业内龙头服务企业的服务品牌培育支持力度,在财税方面给与一定优惠;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对省级及以上的服务业品牌企业的建设项目,在供地安排上给与倾斜;政府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引导资金,对服务业品牌企业的建设项目原则上可优先予以支持。对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和全国性商业老字号的服务企业,由省政府给与奖励;对认定为“浙江名牌产品”、“知名商号”、“著名商标”和地方性商业老字号的服务企业,由当地政府给与奖励。浙江政府不断加大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力度,从发展经济转向发展“品牌建设”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民营经济,为浙江的民营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活跃的块状经济

“块状经济”是浙江优势产业和区域经济的主要支撑。所谓“块状经济”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聚集形成特色产业优势十分明显的专业化产销基地,并由其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组织形式。这种经济发展形式在浙江20 年的快速发展中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块状经济已成为浙江的一大特色。其产业涵盖面甚广,渗透到绝大部分制造业。在31个统计大类的制造业中,除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烟草制品业和武器弹药制造业等3个外,均有“块状经济”存在。据统计局数据,2005年浙江30个制造业(不含武器弹药制造业)中,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均占全国同行10%以上的产业共有17个,表明这部分产业的地理集中度和区域分工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活跃的块状经济进一步促进了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浙江的“块状经济”具有独特的动力机制,形成了不易为其他地区所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有效竞争效应。企业在同一产业领域和同一地理空间高度集中,使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有效竞争的结果,促进企业建立市场快速反映机制和营销策略,推动技术进步和管理进步。二是互动式学习效应。同类企业和相关产业高度集聚,有利于相互学习和激励创新,形成知识溢出、技术扩散和整合优势的内在机制,进而形成竞争优势并向增值环节的上端攀升。三是生产专业化效应。中小企业是浙江块状经济的主体,以数十万之众集聚于“块状经济”的中小民营企业虽然没有进入大工业体系,但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产品与特色服务。比如宁波电气机械、宁波金属制品、宁波塑料制品、宁波通用设备、宁波服装、温州鞋革、绍兴织造、宁波纺织、宁波工艺品、温州服装、温州乐清电器、嘉兴纺织、绍兴印染业等区域已具备“无形大工厂”式的区域规模优势。他们采用弹性专精(指专业化加灵活性)的生产方式,形成基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地方网络,产生较强的集体效益,比垂直一体化的大企业更具灵活性,明显降低了制造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了运营效率和竞争能力。其中不少民营企业做深专化,成为“专精特新”的“小型巨人”企业。四是外部经济效应。镶嵌于产业集群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地方网络,获得单个企业不易获取的生产经营条件,并可组合成区域产业规模,享受与大企业同样的规模经济。块状经济又或产业集群可以促使各种生产要素与相关社会资源的集聚,企业可以以最低的成本搜寻所需的生产资源与专业人才,同时企业获得了更便利的物流,高效的融资与外部的技术支援等。

综上所述,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处于全国的领先位置,究其原因,一是浙江民营有进入市场的创业动力与创业环境,二是政府的大力扶持为发展民营经济采取了适当的技术手段。其核心在于民营经济为适应市场需求而积极改变发展方向,产生了较高的生产效率与极强的竞争优势,从而促进了浙江经济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传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J].管理科学文摘,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