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图书管理系统的价值

图书管理系统的价值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06 10:52:12

图书管理系统的价值

图书管理系统的价值第1篇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特性,即社会性、创造性、审美性、二重性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性;论述了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

图书馆管理道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但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归结为两大部分:一是管理道德的价值理论;二是管理道德的实践结果。前者是图书馆管理活动中的思维准则,它指导管理活动的实践;后者是管理活动的行为结果。管理道德的价值蕴藏在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并通过管理活动表现出来。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从作为价值学和哲学的一般范畴来看,是人们在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中,将各种普遍现象和内容进行了本质的概括,将各种具体的、特殊的价值形态进行了全面的抽象和总结。说到底,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在于满足读者对知识、信息无限追求的需要,满足馆员自我存在和管理活动的需要。当然,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有其自身的特点,并有巨大的导向作用。

1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特点

1.1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管理道德的价值和特定的文化氛围相联系,任何一个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因此,他们的活动行为总是带有时代文化的烙印。每一个管理者的思想理念都深深受到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影响。管理作为人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整个管理过程,从决策到组织人员配备、计划、控制、信息沟通直至各个具体的管理环节,每一项职能无不受到文化的影响。特别是社会意识形态,直接影响和制约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和实践。我们这里所说的“意识形态”,不仅指一般政治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更主要的是指民族、阶级、专业、职业、教派、政治团体等群体的观念、信仰、思维方式等。这些意识形态是受其各自群体的地理环境、气候、生活习俗、文化活动等环境所制约和决定的。因此,图书馆的管理者有必要了解价值观的演变,以便理解管理道德价值发展的基本力量,从而有效地控制管理道德的实践活动。而我们管理者的动机和行为都受到自己所处的社会价值系统的影响。所以,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服务于不同的社会阶层。

1.2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具有社会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总是属于一定的管理系统。现代化管理实践中的主客体关系,在一个确定的管理系统中,都具有交互主体性。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它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图书馆,馆长、馆员、读者这三者之间是交互主体。管理道德的交互主体性要求把对方看作与自己平等地位,有着相同作用的主体或客体。尊重对方、尊重他人,从而互相承认,互相协作,形成一个理性的、和谐的公共生活秩序。图书馆管理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是:馆员管理读者,读者以馆员工作条例或职业道德规范来监督馆员;馆长管理馆员,馆员以行政管理规范监督馆长;馆长同样也要抽时间管理读者,读者以人性化管理和管理条例不完善、不合理为由,要求修改管理条例,改善服务环境等,同样也督促着馆长改变工作作风,改善服务环境。图书馆的这种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本身就是社会群体的活动。可见,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绝非某一主体或个人所能创造的,而需要馆长、馆员、读者乃至社会的共同努力、参与。这就是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社会性。

1.3管理道德价值的二重性

现代社会的管理活动要求将伦理道德作为一种扩展意义上的管理秩序,并形成为调整管理行为规范体系。管理道德价值是管理实践活动指导思想的准则,而管理活动作为社会实践是管理主体,即图书馆管理者的工作内容。管理的目的是为社会服务、为读者服务。也就是说,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读者的需要而获得社会效益。否则就没有什么价值可言。这种为满足社会客体的需要,也就是对社会、对读者具有价值性。可见,管理道德的价值是以对社会、对他人有价值的价值。只有实现了价值的社会性,进而才能实现馆员的自身价值。这就是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二重性。没有第一个对他人(读者)、对社会有价值,也就没有第二个对自身有价值。其实,在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中,管理道德价值的社会性与馆员的自身价值是同时实现的,二者不分先后,不能分离。

1.4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创造性

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是一种创新活动,它既不是现成的东西,也不能立即见效,而是通过管理活动过程中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馆内各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条件进行变革、调整、重新组合,获得新的管理绩效,实践管理道德的新价值。可见,只有经过一系列的过程,管理活动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满足读者和社会的需求,达到社会效益。所谓创造性,是对过去的改变和超越,即改变过去的原貌原样,使管理活动出现新的气象、新的局面,从而创造出新的价值。在管理活动中,馆员的个人奋斗目标和爱好,决定了管理道德发展的内容和方向。如果馆员对电脑及其自动化等方面很感兴趣,那么,他在工作中就会自觉地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工具进行管理活动的改革与创新,为读者服务。从而实现了管理活动的目标:在服务管理中创造了管理道德的价值。也就是说,在管理活动中实现了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创造。

1.5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审美性

我们知道,现代社会的管理活动,无非是管人、管物这两大类。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包含着这两大类,既管人,又管物。所以,就需要有高超的管理艺术。既然是艺术,就存在着“美”的管理道德价值。“美”作为一种道德价值的评判标准,是指主体运用内在尺度在观念上去评判客体,它既有物质的价值,也有精神的价值,是物质和精神的综合境界。“美”的对立面是“丑”,而美的东西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美好的,为人们共同欣赏和赞美。

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与一般的管理活动一样,它不仅是一种单纯地追求绩效的活动,而且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个层面的意义。无论是管理的主体——馆员,还是被管理的客体——读者,都受到特定社会的浸染和熏陶。图书馆的管理活动是一种社会的集体行为,这种行为是要用审美的道德价值观来衡量的。馆员在管理活动中,既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管理活动本身也有助于提高馆员和读者的思想文化修养,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我们认为,文化心理是管理活动的灵魂,人才是管理活动的主体,因此,决定图书馆管理效率和发展趋向的是具有各种各样的感情、欲望、思想所支配的无数个馆员的合力,只有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各种潜能才是发挥了图书馆管理活动的艺术精华。这也是图书馆管理道德美的所在之处。

2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

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观要求馆员在日常管理活动中,树立起服务观念,做好本职工作,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使馆员的服务得到读者的认可,从而在服务中实现馆员的自身价值。可见,管理道德的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它可以引导馆员不断地努力工作,在管理中实现其自身价值,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

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不是用行政手段强制实行的,而是靠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的作用,通过内心信念的转变、调整来实现的。所以,我们要加强宣传引导,借助于社会舆论的力量,在读者和馆员中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用良好的道德习惯来约束、调整、引导每一位馆员的职业管理行为,在服务中实现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2.1引导馆员成为知识信息的导航员

馆员不仅要充分了解馆藏,还要充分了解读者的心理、思维、阅读需求与倾向,并针对读者的实际需求进行知识、信息、情报资源的收集和整理,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读者提供相对应的服务。馆员要对馆藏、信息资源进行搜集、加工、整理、排序,使杂乱无章的信息变成有序的知识体系,并使信息资源在馆员的加工、整理下不断地增值。馆员要方便读者,并引导读者进入知识的殿堂,利用各种形式为读者咨询,宣传网络资源及各种类型数据库的检索,开展课题查全、查新业务,编制二、三次文献等,以此来引导并服务于读者。

2.2引导馆员进行创新服务

2.2.1服务技术及其设备的创造与更新

服务技术与设备的创新是其他方面创新的前提与基础。管理道德的价值导向性引导馆员利用图书馆的优势及资源进行设备的开发研究与技术的创新。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手段对信息资料、馆藏载体、借阅设备、场所设施等进行优化、更新、改造。

2.2.2服务观念的创造与更新

服务要创新,观念必须先行。现代社会人们对知识、信息质量本身和与此相对应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现代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导向作用使得馆员必须改变传统办馆观念和服务观念,改变传统的“借借还还”、“重藏轻用”的老观念、老意识。树立起“开放办馆”的新意识,以及“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新观念。

2.2.3服务方式及其手段的创新与更新

服务方式及其服务手段的创新是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要求馆员的服务方式必须多样性,服务手段必须现代化。除了传统的借还、复印方式之外,还要利用数字、网络技术为读者服务,实现服务手段、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2.4服务内容的创造与更新

现代社会是知识、信息爆炸式时代。知识更新飞快,信息瞬息万变。这样,管理道德的价值就要求馆员进行“快”、“新”、“准”的服务。于是,馆员必须深化服务内容,充分挖掘馆藏资源和虚拟网络资源的内在价值,充分实现服务内容的创新。

2.3引导馆员作为教育者

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大学,是读者终身学习的场所。无论什么样的图书馆,其教育功能都非常突出。因此,馆员不仅仅是服务者,而且是一个教育者。在解答读者的提问过程中;在服务读者、引导读者阅读过程中,都默默地体现了服务育人、管理育人这一社会理念。馆员对知识信息具有批评、审美、净化、整理的责任。在有声有色的导读活动中,能够促进读者文化素养的提高,接受健康思想的熏陶。馆员良好的管理道德形象、丰富的管理知识、有效的管理手段,都在潜移默化地引导读者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不断探索、提高。因此,馆员在读者中的教育作用是图书馆道德的价值观所决定的。

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指导图书馆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使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和人本性。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指导读者的管理思维是一种看不见的隐性网络,它把读者联系起来,把馆员统一起来,以一种共性的思维指导图书馆的管理活动。现代社会中的伦理观念是多元化的。因此,作为现代化图书馆的管理者绝对不能用一元化的管理道德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管理活动,而应该自觉主动地应用多元化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来指导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并把这种多元化的管理道德价值作为图书馆管理活动的总指导原则。

参考文献:

[1]万君宝等.管理伦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图书管理系统的价值第2篇

出版单位转为企业化改制之后,开始步入市场经济阶段,这对于出版单位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与此同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也进入到日常生活中,电子图书由于阅读方便,成本低廉,成为了许多阅读爱好者的首选,这对于纸制图书的出版单位更是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出版单位要想立足市场,提高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必须加强对图书的价格控制,而要想取得这种价格竞争力,又能获得一定的利润,就应该通过图书成本的控制才能实现目标。文章首先对图书成本管理的内容从狭义和广义角度进行了区分,然后从规划性、合理性和全面性三个方面解释了图书管理的特征,接着阐述了图书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然后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从图书出版整体规划、跟踪控制流程、成本分摊方法、成本核算系统以及管理理念等五个方面对目前出版单位图书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的措施,希望这些措施能解决出版单位的图书成本管理问题。

关键词:

出版单位;图书成本;成本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商业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经济全球化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盈利机会,也使企业置身于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中,这样的生存环境对企业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转变观念,采用新型的成本管理模式来满足现代管理的需求。

一、图书成本管理的内涵与意义

(一)图书成本的定义

图书成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成本是企业为生产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图书所发生的各种生产耗费,是从会计角度来研究如何把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所发生的耗费和支出归集、计算出生产成本,即图书的制造成本。广义的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象化的、以货币表现的、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应当或可能发生的各种经济资源的耗费,即图书成本的对象包括图书出版过程中的所有成本。

(二)图书成本管理的内容

根据图书成本的定义,图书成本管理也可分为狭义的图书成本管理和广义的图书成本管理。狭义的图书成本管理也就是传统的图书成本管理,管理的对象只针对图书的制造成本,判断图书是否盈亏的标准是看“图书营业收入”是否大于“图书制造成本”,这是一种典型且短视的产品决策观。广义的图书成本管理也就是战略成本管理,这种成本管理模式从“产品总成本”角度来判断新产品是否盈利、新生产线是否决策上马。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关注图书的制造成本,而且对图书出版的整个流程如选题策划、编辑加工、装帧设计、材料采购、制印装、营销、售后服务等一系列作业所发生的成本进行管理,从总体上判断产品的盈利性和价值创造性,可见,现代成本管理的本质是“基于价值链”的总成本管理。

(三)图书成本管理的特征

1.图书成本管理的规划性

传统成本管理往往把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制造环节,并通过加强对制造环节的各要素成本的控制实现成本管理目标,战略成本管理认为,要做好图书成本管理,必须在图书的选题策划阶段,对图书组稿、编辑加工、装帧设计、材料采购、制印装、销售、售后服务等进行全盘规划,从源头上控制图书的成本。

2.图书成本管理的合理性

图书成本归集的是否合理,决定着图书价值反映的是否真实,决定着领导的经营决策是否正确,因此,在进行成本归集的过程中,选择合理的分摊依据,对与图书相关的编录经费、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进行合理的归集,使图书的成本真实反映图书的价值。

3.图书成本管理的全面性

在实际管理层面,如果仅仅依据图书的制造成本来计算图书的经济效益,必然扭曲事实,并做出错误的决策,只有用图书的总成本来计算图书的经济效益,才能真实反映图书的价值。

二、图书成本管理的现实意义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版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找到自身的竞争优势。成本领先战略是最常见的一种竞争战略,也是企业通过有效的途径降低成本,从而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

1.加强图书成本管理有助于优化图书成本核算。通过选择合理的费用分摊方式,可以使图书成本真实反映图书的价值,而出版企业选择的重点扶持的项目也能够赢利,甚至最终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量。但是,如果图书成本核算不准确,就有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甚至有可能给出版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2.加强图书成本管理有助于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出版企业在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通过优化选题、材料节约、生产创新和自动化等来控制图书的成本,使图书的成本达到最低,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价格优势。

3.加强图书成本管理有助于明确企业价值链的优劣。通过完善的成本管理,辅之以全面的企业纵向价值链和横向价值链的分析,能够帮助出版企业找准自己的竞争优势,明确自己的成本软肋,实现成本节约战略的目标,最大程度的实现成本管理目标。

三、目前出版单位图书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图书成本的全盘规划

目前,有些出版单位不重视图书成本的全盘规划,在图书项目的选题策划阶段,不制定图书成本的全盘规划;在选题论证阶段,也不对图书的成本、利润进行分析;在后续的编辑、制造和销售阶段,各项成本费用经常随机产生,无据可循,等到图书出版之后再计算实际出版成本,如果前期成本过高,基本上已经丧失了补救的余地,成本管理也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二)缺乏图书成本的跟踪控制

在图书项目策划阶段制定了图书成本的全盘规划后,后续阶段的跟踪控制也非常重要,有些出版单位库存图书特别多,其中就包含一些残损图书和印装质量不合格的图书,出现这种情况,跟图书的制造过程没有严格的跟踪控制有一定的关系。比如图书稿件经过三审三校,达到齐、清、定之后才能开始印刷,但如果这个过程缺乏跟踪控制,在达到即定标准之前就开始印刷了,由于现在的印刷设备都比较先进,自动化水平也比较高,印刷一种几千册的图书也就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如在开机后发现图书内容有问题或印刷质量有问题,基本上是没法控制的,这样,即使规划制定的再好也无法达到成本管理的目的。

(三)图书成本费用分摊方法不合理

目前有些出版单位在成本核算中,为了满足按部门绩效考核的需要,把编辑的各项费用以部门为单位进行归集,然后把这部分费用依据“图书印张”或“图书码洋”分摊到图书中,由于一个部门有的编辑做书多,有的编辑做书少,有的图书印张多,有的图书印张少,这样有些印张多的图书就分摊了大量的费用,分摊的结果导致某些图书的成本特别高,甚至有些品种比定价还高,这样计算出的图书成本根本无法真实反映图书的价值,导致一些经济效益好、市场价值高的图书反而被淘汰。

(四)成本核算系统比较落后

有些出版单位的成本核算系统比较落后,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有些会计软件还只具备简单的核算功能,除了基本的资产负责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以外,其他表格如成本表,投入产出表等都无法自动生成;另外,由于各部门的系统都是孤立的,信息资源无法共享,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务,任何一个信息系统都无法提供某一经营决策所需要的完整数据,这样降低了所需数据的可靠性,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决策失误。由于现代管理需要各部门的数据相互共享,对整个产业链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对经营决策提供依据,显然这样的核算系统根本无法满足现代成本管理的需求。

(五)图书成本管理的观念没有转变

许多出版单位的图书成本管理还局限在图书成本的核算阶段,仅仅把制造环节的成本作为计算图书成本的主要环节,但是,由于出版物的特殊性,在实践中,其实制造环节的成本节约余地并不是很高,比如纸张的价格、装帧设计的费用、制印装的成本等等这些价格调控空间有限,仅仅从这些方面来节约成本,图书成本管理的效果不会特别明显,如果无原则的降低成本,甚至可能会影响图书的质量。

四、加强图书成本管理的完善措施

(一)建立图书成本全盘规划制度

图书出版首先从选题策划开始,在选题论证报告中就应该包括图书成本全盘规划书,此规划书的内容应该包括后续的组稿、编辑加工、装帧设计、采购、制印装、库房管理、销售、售后服务等各个阶段可能发生的成本,以及为达到规划的成本应该采取的措施,这样就很容易发现后续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并事先采取必要的措施来解决问题,防范和降低风险的发生,从而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建立了图书成本全盘规划,可以使各部门目标明确,行动一致,比如当一种图书成本全盘规划制定后,财务部要准备足够的资金,采购部门要准备必要的材料,印制部门要选择合适的印厂,市场营销和销售部门要为此种图书做相应的宣传工作和销售准备工作等,这样就为图书项目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图书成本的全盘规划,就无法估算图书的利润,能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更无从谈起,可见建立图书成本全盘规划制度是强化出版单位图书成本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二)制定图书成本跟踪制度

图书成本的全盘规划制定后,在后续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图书成本的实际发生情况如何,还应该派专人进行跟踪,否则,不光无法完成事先规划的成本,甚至可能给出版企业造成重大损失。一方面,要对生产经营过程进行跟踪,比如图书制印装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管理不到位,肯定会成为成本浪费最严重的阶段。而发货过程也是成本控制的一个关键点,发货的数量要根据客户的销售能力、信用状况等,以免产生大量的退货,从而增加图书的销售成本;另一方面对实际产生的成本进行跟踪,每进行一个经营环节,都要把实际发生的成本与规划成本进行比较,比如审稿环节结束了,要对稿酬、编辑加工费等实际发生的费用进行汇总,并与事前的成本规划进行对比,如果偏高,就要对偏高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及时找到原因,争取在后续阶段把这部分成本补回,这样就为图书成本的管理提供了后续保障。

(三)选择合理的成本费用分摊方法

为了解决成本费用分摊不合理、不全面的问题,应优化使用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的正确计算具有两个前提,一是作业消耗资源;二是产品耗用作业。根据出版行业的特点,图书的稿酬、材料、制印装成本一般可以直接分摊到图书中,有一些费用如编辑人员的工资,编辑加工费用,办公费用以及编辑部门发生管理费用,图书的销售费用,这些费用与图书成本相关,但如果采用统一的标准分摊到不同的图书中,显然是不合理的。由于每种图书的难易程度不同,编辑加工的复杂程度不同,每个印张所耗用的人工工时不同,不能简单地按张印或码洋把这些费用分摊到不同的图书中。在分摊时,财务部门应认真分析上述费用的成本动因,根据相关的成本动因分摊到相应的图书中,编辑人员的工资,编辑加工费用,办公费用以及编辑部门发生管理费用等,一般情况下,这些费用与人工工时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选择人工工时作为其作业动因对这些费用进行分摊。销售费用主要是为销售图书发生的,图书的销售收入是以销售码洋为基础计算得来的,特别是现代销售模式的多样化,书店开展活动的促销费用大多是依据销售码洋来计算,因此销售码洋作为销售费用的作业动因比较合理。

(四)健全图书成本核算系统与方法

传统的图书成本核算系统根本无法满足现代成本管理的需求,出版企业需要一个强大、灵活、高效的数字管理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能将企业内、外部所有资源完整地集合于同一体系中,为企业各项业务的顺畅运行提供管理平台,带来高效率和高效益,并为决策者提供信息支持。国外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问世的ERP已经把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客户等纳入了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并能有效地安排企业的产、供、销活动,满足企业利用一切市场资源快速高效地进行生产经营的需求,并准确及时地反映各方的动态信息,监控经营成本和资金流向,提高了企业对市场反应的灵活性和财务效率,在市场获得了竞争优势。ERP系统的先进性、自主性和高效性已成为图书成本控制的主要手段,可见,出版企业引进ERP系统已迫在眉捷。

(五)从战略的高度做好图书成本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以识别企业关键成功因素为基础和出发点。迈克尔•波特基于价值链分析的战略框架,为战略成本管理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我们分别对图书出版企业的内部价值链和企业间价值链进行分析,从而识别出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出版企业的基本活动包括原材料的采购、制印装、质量检测、图书的库存管理、订单处理、发货、促销、销售队伍建设,销售渠道选择以及售后服务等。辅助活动是保证和支行基本活动而发生的活动,主要包括行政管理、财务、人力资源管理、选题策划、装帧设计等。识别了企业的价值活动后,对价值活动的成本动因进行分析,识别出具有成本优势的作业或活动,分析价值活动之间的关联性,并对价值活动进行优化与协调,为建立持久竞争优势采取改进行动。比如在图书的销售过程中,如果某种图书的销售量比较大,可以与印制部门协商,把图书直接从印刷厂发到图书批发商,这样就降低了仓储部门的人工成本、运输费用和库房管理费用;许多出版企业将图书的制印装环节和图书库房管理环节实行外包等等,这都是企业去除非增值作业,保留增值作业的体现。出版企业间的价值链包括纵向价值链和横向价值链。出版企业的上游价值链主要包括作者和拥有版权的单位等,下游企业主要有印刷厂、图书批发企业等。可以采用长期合同、合营甚至控股等多种递进形式形成企业间的纽带,这样有助于节约企业间的交易成本。横向价值链上的企业主要是各种出版单位。通过分析现实或潜在竞争对手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劣势,从而明确企业自身的战略定位,并通过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企业的图书成本,大大提升在同行业中的竞争优势。总之,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商业环境的需要,出版企业应该从图书成本管理制度、图书成本费用的分摊方式、图书成本的核算系统、图书成本的管理理念等方面加强管理,发挥自己的成本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刘梅玲,朱学义.国外企业财务软件的发展历程[J].企业管理信息化,2005(04).

[2]孟怡平.从传统成本管理提升到精益成本管理[J].出版发行研究,2011(02).

[3]王燕.图书出版企业成本管理的特点与措施[J].管理世界,2015(12).

图书管理系统的价值第3篇

图书资产主要包括纸质图书、纸质期刊报纸和电子资源。本文主要是针对纸质图书的清查进行详细的介绍,期刊目前主要是按年装订成册后贴上条码按纸质图书进行管理,报纸也是按月或年进行分类存放管理。

一、图书资产清查的思路

图书资产清查的目的:一是要弄清楚丢失图书的数量 ,也就是馆藏信息与现存图书实物之间的差;二是要弄清楚图书资产的价值、每年购买图书的经费和总经费使用情况。任何一本书成为馆藏图书之前,采编人员首先都要给其贴上一个唯一的标识条码,因此要对馆藏进行清点,必须提取图书的条码信息[2],然后根据提取的条码信息从馆藏中调出相应的图书信息。因此图书资产清查的主要思路是从图书管理系统调出所有馆藏图书和所有借出图书,然后提取现有馆藏图书(exist book)的条码信息,则丢失图书的数量可由下面的公式得出:丢失图书的数量=所有馆藏图书数量-所有借出图书数量-现有馆藏图书数量。[3]图书资产价值则是现存图书的总价值。

二、图书资产清查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确定图书清点的时间和参与图书清点人员的分组。本馆根据实际利用寒假学生不在校之际进行图书清点,图书数量根据图书管理系统统计约41万册图书,去掉借出的图书数量约2万册,要实际清点的图书数量约39万册,参与清点的人员共18名,分6组,每组3人。实际清点之前预计每天按6小时计,每组能清点的图书数量约5 000册,约13天能清点完成。

其次,图书条码提取方案的确定。提取图书条码信息要用到条码扫描枪,建议购买目前市场上常用的商品盘点设备手持条码扫描枪,它其实就是一个终端设备[4],扫描的条码可以保存在终端设备上,一般都具备功能,如果重复扫描条码,会有提示,条码扫描完后会将数据导出到电脑上。选购时要注意其存储的条码信息数量,也就是内存大小,还有其识别条码的性能如何,质量差的扫描枪不少条码不能识别,需要手动输入,影响盘点速度。如果不购买这种终端条码扫描枪,使用图书借阅的扫描枪进行图书清点也是可以的,但不能脱机使用,另外还需要编写条码存储程序(可用VB+Access数据库),把录入的条码直接存入数据库,否则容易丢失扫描条码数据。

最后,把所有归还图书上架,从图书管理系统导出所有馆藏信息和借出图书信息,统计各大类图书数量,给各清点小组分配清点任务。

三、图书资产的具体清点

各清点小组按计划利用手持条码扫描枪进行条码的提取,各小组根据情况可自由配合以提高清点效率。为了数据的安全,每天都需要对各小组的扫描数据进行备份和汇总,并把汇总数据报给领导,让领导掌握图书清点的进度情况。根据需要,每天清点完后,各小组组长可开会交流,总结清点的经验,以便提高效率。[3]

四、条码扫描数据的处理

条码扫描枪扫描的条码导出数据格式一般都是文本文件,把数据导入到SQL2000数据库,通过一定的数据转换汇总在一个表中,叫“扫描条码表”,表中有两个字段:ID(自动编号)、条码(数字)。然后对“扫描条码表”进行,即在SQL查询分析器通过查询语句“select distinct 条码 from 扫描条码表”即可得到不重复的所有扫描条码数据。

从图书管理系统中导出借出图书的信息,把借出图书的条码与 “扫描条码表”后的数据汇总成一个新表,叫“汇总条码表”,然后把导出的所有馆藏信息汇总到SQL2000的一个新表中,叫“馆藏表”,表中字段:条码、ISBN、索取号、题名、入档日期、单册价格和出版年月。在SQL2000查询分析器书写简单的查询语句就可以知道现有馆藏情况和丢失图书情况。

现有馆藏情况:通过查询语句“select * from 馆藏表 where馆藏表.条码in (select条码from汇总条码表)”可以查询出目前现有的馆藏实际图书信息。

丢失图书情况:通过查询语句“select * from馆藏表where 馆藏表.条码 not in (select 条码 from 汇总条码表)”可以查询出目前图书丢失的信息,即图书馆丢失图书的情况。

数据处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仔细观察条码扫描枪读取的数据发现,一些数据是带有一些字母(如00w45230或者空格等)的非法字符,这些数据显然与实际的条码数据不符,属于读取条码错误,这些数据所占整个扫描数据的比例约万分之二,比例较小。在数据处理时当作丢失数据处理。2.5 图书资产价值的清查

图书资产的清查最终要弄清楚现有馆藏图书的馆藏情况和图书资产的总值,目的在于加强对以后图书资产的科学管理,防止图书资产流失。因此在这里,图书资产的清查要说明两点:一是不考虑图书折旧;二是不考虑珍贵图书的价值,有的珍贵图书原价可能几元,但就实际价值而言可能是无价之宝。下面结合本馆此次实际图书资产清查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进行探讨。

1.套书价格的问题,即套册价问题。一般从图书管理系统能够调出图书相关信息,即图书条码、ISBN、题名和索取号、出版的信息和图书单册价格等。图书的大部分信息可根据图书的MARC数据字段调出,但图书的单册价格就没有那么简单。因为当购买图书时,书商提供MARC数据,由采编人员通过贴条码录入馆藏,如果在做数据时不在 215@a字段(以ILAS管理系统为例)注明册数,则录入的馆藏数据对于整套书录入时默认都是套册价格而不是单册价格,也就是整套书种每一本图书价格都是按整套书的价格计算,这就造成了统计出来的价格不准确。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采编人员在编目时在215字段中注明册数,例如“215@a5册”,这样从馆藏库中调出的单册价格才是准确的。但一般学校在编目时都没有要求这样做。

2.图书的折扣价问题。目前图书采购业内都知道有一个折扣价的问题,即实洋和码洋。实洋就是购买图书折扣后的价格,码洋就是图书书本后面标明的价格,码洋折扣后就是实洋。由于通常每年采购的图书不同批次的折扣价都不相同,这就给统计图书的实际价值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如果图书管理系统里面有根据批号记录每批书的折扣,并能把图书的实洋也写进数据库,并能准确的统计出来就比较好办。但问题是目前大多数图书管理系统没有这个功能。我馆使用的图书管理系统是深圳图书馆的ILAS系统,对这个图书的折扣问题没有较好的处理办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馆采取自建一个数据库系统的办法,把所有馆藏数据信息(包括图书单册价)都导入自建的数据库系统,然后通过添加图书的折扣和批号两个字段利用数据库查询操作加以解决。

3.原来的图书资产如何计算和弄清楚。进行图书资产清查的目的是为了以后图书资产的科学管理,所以对以前那些图书可以根据财务处每年存档图书购买的账目折扣和图书管理系统的图书入档日期进行推算,能基本弄清楚每本书的实洋。重点是对以后每年新增的图书加强科学管理,要分清楚图书的来源信息和折扣问题。图书来源主要为三个方面,即图书馆批量购买、教师自购和捐赠图书,图书编目时就要分清楚这三种书。至于折扣问题,图书馆批量购置的图书就是实际折扣;教师自购书通常没有折扣,折扣就为零;一般捐赠书可以把图书码洋设置为零,可以设置不同的批号来记录和区分图书来源信息,然后把信息写进自建数据系统,以后每年的管理账目和数量就一目了然了。

通过本次图书资产的清查,弄清楚了图书的丢失情况和图书资产的总价值。同时,图书馆也发现了管理中的一些漏洞,为今后图书馆加强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加强了图书资产的管理,整理了馆藏,提高了图书的流通效率。

通过这样的清理,使得所有馆藏数据都是有效的,同时弄清楚了丢书的情况及丢书质量的好坏,以便以后加强管理。

参考文献:

[1]黄晓静.高校图书资料固定资产管理的突出问题与解决方案[J].图书馆建设,2009(10):56-59.

[2]朱莉.图书资料资产清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4(15):58-61.

图书管理系统的价值第4篇

[文章编号]1005-6041(2016)03-0021-04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档案载体由传统纸质转变为先数字后纸质的载体产生形式,因此需要科学的技术手段进行管理应用。档案利用过程中,会产生具有附加价值的新档案,产生“二次归档”问题,如何保证数字档案的原始性,如何对档案“二次归档”,如何解决档案保密与档案利用的矛盾,是档案管理领域需要探索的方向。数字档案研究有别于传统纸质档案等偏向保存的研究,重点在于如何确保档案原始性和如何管理利用档案。数字档案无须过多考虑存放问题,而需考虑分级保密和存档价值问题。在新的时代潮流面前,针对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混乱的现状,本文提出高校图书馆数字档案共享模式,试图在高校图书馆特定领域挖掘数字档案管理的新需求,使数字档案的管理和利用能够保障和推动高校图书馆发展。

1 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研究现状

1.1 档案知识管理研究薄弱

档案学研究已由档案记录的保存演进至档案记录的管理[1],这与计算机、网络、数字存储等高科技技术普及有关。但档案学与图书馆学、情报学在知识管理研究领域上仍存在着差距。在定量方面主要表现为文献整体数量不足,期刊的集中程度不高,没有形成核心作者群,得到资助的基金比较少;在定性方面,档案学知识管理研究的关键词和主题不如图书馆学丰富,没有将知识管理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扩展[2]。这种差距与档案工作“重藏轻用”的特点和档案学整体发展落后于图书馆学有关,档案学应加强对知识管理研究的重视。作为图书馆学与档案学的交叉领域的图书馆档案管理,仍然停留在纸质档案回溯数字化、图书档案管理融合一体化阶段。档案管理要适应信息化时展需求,应吸取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理论和方法,通过知识管理应用技术,实现“信息”向“知识”演变。

1.2 档案管理手段单一

现有的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手段以档案数字化、图书档案管理融合一体化为主,缺少档案演变为“知识”的形式及手段。对档案“信息”的评价、鉴定等行为仅限于档案管理人员个人对制度化管理的理解,而由此造成对档案留存价值评估处于封闭状态下的经验行为、制度行为。而制度和个人经验有时未能及时跟上科技发展的变化。当单个档案的部分缺失,档案管理人员时常以档案不全或该部分未达到留存价值等理由推诿,查阅档案用户很少就档案缺失部分提出严谨的异议。

1.3 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服务理念缺失

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化设施的普及阶段已基本结束,目前正朝着质量提升的阶段前进[3],然而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服务理念局限于被动式查阅。高校图书馆侧重于党务、人事、设备、基建、财务等方面行文格式公事化的档案归档保存,其目的是有需求时提供查阅。此类服务方式属于档案学最原始的基本的查阅功能。现有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在读者档案、新馆建设档案、人事档案、图书馆历史档案等方面都有涉及,但都没有提出“知识”化的服务概念。在一体化中进程中,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数字网站必须能够快速地接收、分析、处理新的信息,并将处理后的信息及时地传递给需要它的读者[4]。这类着重网络化的服务形式,忽视了服务的理念――“知识管理”主动式服务,此管理状态形成的原因是档案管理服务理念与信息化环境脱节造成服务理念缺失。

随着网络信息化蓬勃发展,国家图书馆“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快图书馆现代化转型,开创国家图书馆事业发展新局面,强调为图书馆界提供主动服务理念。高校图书馆档案服务理念应着重在主动服务、合作共赢、引领业务、开放资源等方面进行深化。建立档案管理主动服务理念,形成有效的共享机制,能够加强馆内各部门粘连性、加强校内职能部门之间的粘连性、强化馆际之间交流学习的粘连性。通过从档案管理演变成档案的知识管理,使得图书馆档案为图书馆发展提供有力的知识储备及共享平台。

2 高校图书馆档案信息化共享模式策略

档案学应扩大原有的研究领域,借鉴图书馆学、情报学的信息组织研究方式,来满足新技术环境下人们对档案利用方式变革的需求[5]。高校可以利用档案信息化共享模式建立档案共享平台,通过平台实现档案价值评估,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构建档案管理平台以馆内共享为主,可推广到校内学科研究服务领域和馆际之间交流服务领域(见图1)。

2.1 高校图书馆档案馆内共享模式

图书馆档案馆内共享基于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是结合图书馆绩效管理,推动业务技术共享为核心的共享模式。馆内档案的共享内容包括:馆内各业务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年度总结报告等量化数据,馆内不同业务侧重点的服务质量评价,馆员素质培训实践效果,设备采购选择参数等。通过共享模式加强全馆馆员的参与度,利用共享档案价值评估,进行有效的量化工作服务质量评定,形成完善的服务档案群。通过年度档案的比较分析,使业务侧重调整有据可依,馆员业务培训流程有章可循,创新服务的效果有表可查,馆员轮岗交接材料也能以档案形式保留。

2.2 高校图书馆档案校内共享模式

高校图书馆档案校内共享模式策略是以科学数据服务[6]、学科服务、读者特殊服务为指向的引导型共享模式。利用共享平台让校内师生读者充分了解图书馆的特色服务内容及服务效果,以达到宣传、凝聚关联读者群体的目的。对高校新开专业,院系拆分或合并等行为进行档案存档,根据相关教学需求通过档案共享模式跟进图书资源配置,使得行政角度自上而下的执行转变为自下而上的主动配合。

2.3 高校图书馆档案馆际共享模式

图书馆档案馆际共享模式策略是以打破高校图书馆间“贫富差距”,构建海量分布式档案资源库群、统一的档案知识型管理平台,实现图书馆馆际间合作共赢的泛合作型共享模式。档案馆际共享模式能有效地进行业务部门档案交流、创新服务档案的价值评估和图书馆学术交流。共享策略的目的是节约馆际合作交流成本,提供馆际合作成功案例,使区域的发展不平衡具体方面得以量化表现,采取“跟随战略”使落后的高校图书馆发展有所借鉴。特别是针对高校图书馆的评估要求可以有依据地适度调整,针对高效益低成本创新特色服务能迅速推广,针对高效价值的服务体系由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投入从而缩小地域性差距。

3 高校图书馆档案实现信息化共享的措施要求

3.1 档案信息化共享的硬件设施要求

档案共享硬件设施要求数据库分布式管理存储、有集中安全的异地备份。档案虽然提供查阅功能,但并不是所有范畴的档案都可以完成公开。分布管理存储使数字档案具有地域性的存放地点,可以有效地保护档案安全性,有效防范系统维护人员登录档案存储设备服务器,有效地保护档案共享范围。利用异地加密的备份手段,可以规避突发情况下档案存储数据库遭受灾难性打击,加快重建修复进度,确保档案管理系统可靠运行。

3.2 档案信息化共享的技术平台要求

本着节约成本,缩短开发周期出发,利用开源系统如Dspace等为基础平台,对档案管理平台进行配置和二次开发。技术平台重点是优化检索方式,简化档案录入提交的步骤,达到易录优检的效果。通过爬虫技术提取有效的关键词,组合档案录入时设置的主题词进行爬虫检索。以明晰的(档案前期的)需求分析进行相关检索,使检索结果以完整的连续存档显示。当存档部分内容有等级限制时,可通过用户级别进行隐性显示,以方便用户知晓并提出查考申请,经核准后,单独进行档案传递推送。

3.3 档案信息化共享的标准化要求

文档、音频、图片的档案存储相对于目前存储设备容量不构成负担,如何完整记录保存才是关键之所在,因此,档案信息化过程中需要执行标准化规范。真实地实时记录档案,并对档案进行跟踪记录,确保档案的完整性以方便档案的查考。引入“标准化”可以通过平台设计来量化档案录入的元数据量。“标准化”过程是通过实践让“标准”不停修正的过程,并通过平台管理应用强制执行的过程。在档案分类、分级和鉴定等量化过程需要平台以“标准化”的规范,在界面上设定简单可视符合思维逻辑判定的布局。

3.4 档案信息化共享对建档馆员的素质要求

馆员参与档案信息化建档的过程主要是把档案信息知识化的过程。规范培训内容及流程,加强归档工作的日常化、分类的规范化,适度放宽分布式参与程度,使馆员在归档交流中以常态化进行建档管理。特别在档案保密分级制度和对档案完整性的概念理解上,对完整的档案进行合理拆分提交,并对拆分各部分进行分级保护,达到档案内容分级保护的效果。馆员参与档案的建档、管理及评价有利于馆员自身业务服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档案价值的传递推广。建档共享过程也是馆员相互学习促进的过程,达到相互共赢的目的。

3.5 数字档案原始性的存储技术要求

确保数字档案的原始性是档案管理最为核心的保护技术之一。解决的办法是依赖开放性Linux操作系统的用户权限功能,在数字档案在归档后,让系统定时对数字档案进行写权限的提升,禁止用户对数字档案进行修改增删操作。通过分布式存储技术,使存储与系统平台物理存放分离,并限定存储服务器的Root用户只能在存储服务器上登录,杜绝Root权限人员通过网络远程操作对档案进行修改增删。当需要对档案进行修改增删操作时,应视为档案进行“二次归档”的相关活动,应保留记录体现数字档案原始性。

4 通过信息化共享构建高校图书馆档案价值体系

明确档案管理的价值体系是执行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共享理念前提。便利的获取方式,档案真实有效,数据原始且具有连续性,突显档案利用价值,并通过价值观来确定服务观。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阶段,倾向追求读者服务为主的服务价值而忽视自身发展服务价值,目前应考虑图书馆自身发展需要,使馆员素质及图书馆自身能够稳定均衡发展,再进行下轮创新服务的发展。高校图书馆档案价值可从权威、考核及监督三个方面构建价值体系。

4.1 通过网络分布式数据库管理构建权威价值体系

高校图书馆档案分布式数据元收集的完整性体现档案考查核心价值。从归档的严谨角度,收集元数据不可修改只能追加,体现档案原始性的同时,也继承了档案文件的记录性,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理念。通过丰富原始性数据积累为档案研究利用提供数据挖掘的条件。来源正统的权威性价值档案,让研究分析起点上建立在成功因子之上,使分布式数据档案管理得以进入良性发展。

4.2 通过网络信息化环境构建考核价值体系

高校图书馆业务档案有效记录图书馆服务质量和馆员工作成绩并进行量化管理,并作为绩效考核、高校教学评估图书馆考核的统计数据来源、新服务立项和院系专业改革等跟踪考核。在网络信息化的环境下,构建全面的参与评价考核机制,全面参与有利于考核价值的合理性和客观性,让考核价值体系在依托档案管理下公正地产生合理激励效果,考核价值体系也有利于指导档案归案细节。在档案管理和考核相互作用下,使档案管理制度及规范章程“标准化”,为“标准化”的可复制性创造条件。

4.3 通过网络信息化公开构建监督价值体系

高校图书馆档案共享平台有效监管高校图书馆投资、设备选购、新馆建设等发展项目。利用档案管理建立资金投入效益最大化为目的的监督机制,有利于图书馆集思广益、少犯错误和节能减排规避浪费。以自下而上的修正执行监督,能有效制约权力垄断格局,推进民主参与的进程。在图书馆改革修正的道路上,起到保驾护航的监管。明晰的档案管理的监督价值体系,让图书馆在有序合理、与时俱进的惯性下高速高效地发展。

图书管理系统的价值第5篇

论文摘要:阐述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目标、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途径,介绍了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特点,提出了实现图书馆的知识服务的途径。

伴随着经济大潮的到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管理受到高度重视,被社会各界广泛研究和应用。知识管理是经济时代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是信息管理的延伸。知识管理的本质是将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管理,以推动知识创新。知识管理不但要对信息和人进行管理,还要将信息和人结合起来进行管理。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通过信息与知识的共享,运用集体智慧进行创新以赢得竞争优势。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指应用知识管理理论和方法,强调以人为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各种资源,以提供满足读者不断变化的个性化知识需求,来提升现代图书馆的各项职能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一个围绕着知识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的过程。图书馆引人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知识价值和服务价值,是为了以知识为内涵,以服务为中心,给用户提供知识服务。

1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目标

1.1知识增值

从图书馆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定位来看,它是人类社会收集、保存和利用知识的主要文化机构。图书馆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比起学校教育,图书馆给学习者以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各方面的知识,大学毕业十几年以上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在其现有的知识结构中在大学获取的知识比例恐怕不会超过20%-.30%.大部分知识都是在毕业以后的年代里取得的。在图书馆获取的知识,无疑成了其知识的补充,甚或成了核心知识,诚如一句老话所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馆藏文献资源当作知识来管理,对于图书馆来说,管理的重点是考虑如何使知识发挥作用,实施以知识增值为口的的管理,这是一种知识导向型的管理,就是图书馆以文献的内容即知识来安排管理,以文献的内容和读者的需要为导向的管理。为读者获取知识、了解知识、分析知识、综合知识提供方便。通过有效的管理,使文献中的知识能够更好地为读者所利用,为更多的人分享知识的价值,从而实现价值的增值。

1.2知识创新

从图书馆在整个社会知识管理体系中的作用来看,图书馆是整个社会的知识交流、传递与利用的中心,即图书馆不再是简单的资料收集贮存和传递的场所,而是知识的开发、利用与创新的知识基地。

现代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成果,有效地帮助读者组织知识系统。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使依据知识内容组成知识系统成为可能。网络的搜索引擎可以快速方便地使读者从海量的信息中检索出所需的内容。读者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要求借助信息技术,组成自己的知识系统,这样的知识系统不再是一些知识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了新的意义。知识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启发人们的思想,形成新的知识,这也是一种知识更新。

2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途径

2.1建立知识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以保证图书馆组织及其成员能够获取、组织并传播相关的知识,并给完成这一切所需提供充足的时间和资源支持。

2.2建立知识创新团队

建立一支高学历、高素质,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创新团队,使之不仅成为信息资源的管理者,还要成为信息分析与组织者、信息提供与传播者,成为信息利用的导航者、信息知识的教育者。

2.3建立激励机制

知识管理注重的是对人和对加工知识过程的管理。除了存在于各种载体中的显性知识外,知识管理更注重存在于信息使用者身上,即存在于人脑之中的隐性知识的挖掘、显性化。通过一系列的工作激励、成果激励、培养教育激励等措施,促进知识共享、宽松交流环境的形成。鼓励馆员的创新精神,促进馆员自我价值的实现。

随着知识经济强有力的发展,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在经历了文献服务和信息服务之后,知识服务向我们走来。知识服务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知识创新而产生的,知识服务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由之路。

图书馆的核心和灵魂就是为用户服务,任何图书馆学理论、图书馆管理的制度措施归根到底要落实到向其用户提供优质服务上来。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是利用图书馆员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借助图书馆的各种资源,对其知识信息进行加工,形成新的具有特定价值的知识产品来满足用户的需求。它是一种动态服务,是一种将知识析取、重组创新和集成的知识提炼过程。其产品是经过价值增值功能恰当地满足用户需求的知识。

3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特点

3.1以用户需要为目的的服务

知识服务是图书馆的本质属性,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因此,用户的需要是图书馆的服务职能所系,责任所在。

3.2跟踪服务

知识服务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用户需求是受环境影响而不断变化的,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的馆员要自始至终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与用户的交流互动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3.3个性化服务

满足用户特定的信息需求,需根据用户提出的特定问题和具体要求提供知识产品,满足其个性化要求。

3.4增值和创新服务

知识服务为用户提供的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积和信息获取方式,而是经过加工创造实现知识增值的新知识,是可以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4知识服务的途径

4.1加强信息资源建设

信息资源是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因此,图书馆应把资源建设放在首位。要根据读者需求优化藏书结构。把图书划分成基本藏书、重点藏书和特色藏书等不同等级。按照不同的收藏目标加强馆藏建设,逐步增加电子出版物的藏量。

4.2扩大服务领域

图书馆要做好用户需求的分析和调研,要着眼于满足用户的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图书馆应发挥专业人员的优势,努力去收集、加工和传输,促进自然、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

4.3提供深层次的信息服务

近年来,图书馆界不少专家、学者根据图书馆的服务对象—读者与用户的区别,认为图书馆信息服务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文献借阅的方式来满足读者信息需求的服务行为;另一种是指经由图书馆智力直接参与的,能够满足用户要求或直接根据用户需求而制作的,并产生创造性智力成果的服务行为。

4.4为社会教育服务

图书管理系统的价值第6篇

【关键词】 信息生命周期 图书馆 信息资源 管理模式 分级存储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号】A

当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数字资源在这股大潮的作用下呈爆发式增长,人们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就对图书馆在数字化信息资源的采集和整合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的信息资源数量越来越多,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种类驮佣嘌,这就为图书馆如何有效地处理信息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本文以信息生命周期理论为指导,构建分级的数字资源存储和服务体系,对信息服务进行等级划分,采取了多种手段和途径,针对信息资源存储较差、服务水平较低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理论

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信息资源所呈现的特点是不同的,其价值也具有特殊性,所以在进行管理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观察信息的生命周期不难发现,在资源最初建立的前几个月内其使用次数是最多的,其获取的收益回报率也极为可观。当这个阶段过去后,资源的使用次数越来越少,其价值也越来越小。而信息生命周期管理(ILM)作为一种特定的信息管理模型,它可以从信息资源所处的不同周期阶段出发,采用相应的存储和服务措施,目的是在各个时期都能花费最小成本换取最高收益。企业战略集团经研究发现,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信息资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多数信息资源经过某个阶段后的使用次数会越来越少,再经过一段时间有超过90%的信息价值会大打折扣甚至失去价值。资源的使用频率和其生命周期之间是存在相关关系的。

二、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总体构架

信息生命周期管理(以下简称ILM)以不同数据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为依据,采取不同的方案,利用了不同的存储介质。当下数字资源的服务和管理存在着诸多缺陷,针对这些问题信息资源业界要求建立ILM,遵循存储成本和信息价值相一致的理念,对信息价值作出合理分析,在磁带等成本较低的设备上存储使用次数较低或不频繁的信息;在成本最高、反应最灵敏的设备上存储最具价值的信息;而位于中间层级的信息则存储在价格不太昂贵的设备上。在整个过程中要注重设备的管理,积极维护设备,延长存储设备的使用寿命。业内的专家和研究人员从信息演变特征的角度对信息生命周期阶段进行了划分,分别为资料创建阶段、资料存储阶段、资料获取阶段、资料归档阶段和资料去除阶段。

纵观以上五个阶段不难发现,在资料的归档中就包含了去除没有价值的信息这一举措,由此消除了无效信息对资料质量的影响。以下对这五个阶段进行了具体分析:

1.资料的创建

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搜集足够多的信息,必要时会付费购买服务商的信息。这个阶段是整个过程的第一步,它的成功与否会对后面的几个阶段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2.资料的存储

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处理种类复杂多样、更新速度快、数量巨大的信息资源,此阶段的重点工作是对其进行存储和有效管理。针对信息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及其价值大小,选择合适的存储设备,构建分级数字资源存储和服务系统。

3.资料的获取

建立ILM就是为了将信息资源的服务价值发挥到极致。使用者可以通过离线、近线和在线三种方式获取资料,这是由信息需求层次决定的。不同的方式分别对应种类不同的服务系统和存储媒介。

4.资料的归档

此阶段在信息资源存储策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处在生命周期末端的信息资源来说,资料获取的速度变慢,使用次数也较少,所以价格便宜、存储空间大的设备和系统便成为了首选。

5.资料的去除

大多数资源在使用到一定阶段后其价值会大大降低,甚至失去了利用的价值,所以应该采取相关措施销毁这些没有存储价值的信息。这就要求对销毁准则做出严格合理的界定,建立机制进行引导、约束和规范。

在推进信息管理和服务改善和升级的进程中,ILM总体架构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然而在现实中,尽管信息服务商采取了多种多样的信息生命周期调整措施手段,但是在实际应用上却不尽如人意,信息资源在分类、分级存储上受到了技术条件的制约。就目前观察到的情况来看,价格昂贵、使用性能高的存储设备存储价值低的资源的现象非常普遍,而价值含金量高信息被存储在价格低廉性能低的设备也较为常见,这些都是信息管理的缺陷,没有达到最理想的结果。

三、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构建

针对目前数据资源存储、服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下文以数字资源使用的频率为依据,

以ILM作为理论依据对图书馆的存储管理架构问题,以及针对建立分级数字资源存储和服务系统进行了深入探讨,目的是将信息资源价值与存储媒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将功能发挥到最大化,由此更好地服务于读者。

从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运作的原理可以看出要想实现有效的信息资源管理,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将图书馆信息服务等级评定的标准确定下来,确定具体详细的数字资源服务流程。第一步是召集专业人员判断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价值,涉及到的内容包括资料总数、种类、下载使用的次数、年增长率、使用者的偏好等,然后将分析结果进行汇总整理。第二步以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为基础,参考其发展规划,建立合理有效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等级,采纳合适的服务手段方便用户使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公网即时,一旦经过了图书馆资源信息的认证,就能在第一时间内获取使用次数较多、含金量较高的资料文章;延时传递,这些资源有的使用次数较少,有的没有经过图书馆资源信息的授权,从针对有需求的用户单独传送信息;馆内即时,只能在图书馆内部查阅使用,比如某些在线视频;归档查询,这些资料文献有的使用次数太低,有的历史比较悠久,由于经过了归档处理所以在查询时只呈现目录,具体内容还需进馆亲自查询;馆际待查,这部分资源要么是最近更新的资源,要么由于历史过于久远已经被淘汰,用户只有利用馆际服务的功能才能得到想要的信息。

第二,对图书馆现存的存储设备和服务体系加以综合利用,促使信息服务系统的存储介质向分级化方向改进。大多数存储设备的架构主要有三种形式,分别是直连式存储(DAS)、网络附加存储(NAS)和存储区域网络(SAN)。要想构建基于资源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体系,就要对存储设备的关键部件进行分类和统一整理,这样才能延长它的使用实名,发挥它更大的作用。当前的存ι璞甘贾沾嬖谧爬用率低、效率不高的缺陷,这在将来也会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弥补这个缺陷,图书馆应该遵循SNIA关于总体建设的要求,从该馆自身的特征和服务要求出发,把存储设备等级划分成离线、近线和在线。

纵观图书馆分级存储系统的整个体系,可以看出它在不同层面上使用的存储设备是有差异的:第一层为光纤通道,它的性能最高,功能最齐全;第二层为SATA、SAS等同类型的硬盘驱动器,性能次高;第三层为磁带、ISCSI等存储设备,性能较低,价格也比较便宜。针对存储系统的复杂性或特殊性,可以在这三个层次的基础上多追加设立几个层次来维持系统的正常运转。除了做好分级架构以外,还要处理好归档管理、备份主机系统、电子图书室和Web主机群等多个系统群体之间的关系,构筑多系统相互联结、相互辅助的网络,由此实现总的资源存储和管理系统的建设。

第三,建立综合的信息资源迁移和整合管理系统。从上文提到的信息生命周期原理中能够得知,信息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价值,所以信息的价值量对应不同性能的存储设备,即有效信息少的资源对应性能低的设备,有效信息多的资源对应性能高的设备,其目标是花费最少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将价值发挥到最大化。针对这个问题很多公司提出了不同的改进措施,比较典型的就是赛门铁克公司的SEV软件。此软件的属性为归档软件,它能够将各类信息资源使用的次数和被引用的次数统计出来,显示库中出现不止一次的数据,遵循一定程序将其处理掉,由此保证了数据的独特性,释放了存储空间,也大大削减了扩充库容和搜索数据所要花费的成本。

四、结束语

本文以分级存储的理念作为指导思想,以信息资源生命周期理论为支撑,为不同价值的信息选用不同性能的存储设备,力争存储介质服务效用发挥到极致。同时本文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提出了几项针对性的措施,希望能够对该方面的研究建设提供给予一定启示。当下的信息资源呈现爆炸性增长的趋势,其更迭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这就要求存储媒介扩大容量,由此带来了不小的成本增长,而以ILM为基础建立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能够对改进此现状产生积极影响,从而提高了存储介质的效能,也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

参考文献:

图书管理系统的价值第7篇

关键词 图书馆 知识管理 虚拟管理 合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知识管理主要是以提高管理工作的整体性,以知识为基础来实现最佳的管理模式。虚拟管理则是在图书馆管理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实现联机采购、编目、查询等服务,是一种合作关系,最终实现管理的输入和输出的优势互补。虚拟管理从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多项合作,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单一的管理。图书馆的独立性大大增强,各个部分之间可以相互组合和拆分,达到资源的共享性。

1知识管理和虚拟管理的区别

图书馆中的图书资源十分丰富,包含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献信息。知识管理就是对图书馆中的馆藏进行合理地配置。从某种程度上看,知识管理是一个总体的概念,涉及到的范围相对较广,除了包含知识之外,还包括一定的方法论。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开始进入经济时代。传统的管理方法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新的方法论出现。知识管理就是人们研究问题的方法。

所谓的虚拟管理就是知识管理中的方法之一,是一种虚拟的结构。这一虚拟的结构主要是以各个合作单元作为连接对象,进而对图书馆的知识管理起到促进作用。虚拟管理受到知识管理的知道,但是操作过程却相对独立。除此之外还包括外向合作。随着科技的进步,馆际互借模式逐渐会演变成联合采购、编目。

知识管理基础上的虚拟管理主要是以实现资源共享为最终目的,提升图书馆的管理水平。无论是公共、高校还是企业的图书馆都以这两种管理模式为主。不仅实现图书馆资源的优势互补,同时还可以实现办公的自动化。一些发展规律本身具有相似性,通过虚拟管理可以进行分工,提升开发价值。

2知识管理和虚拟管理的统一

知识是一种指导,虚拟管理则是一种实践,二者相互结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管理和程序编码化。这就是对一些图书资源进行分类、编目、检索,做好加工处理工作;其次,图书馆和其他网点的合作关系。在网点中建立公开的存取标识,实现资源的合作以及开发;最后,知识管理和虚拟管理的合作在于创新。创新是实现管理高效性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两种管理模式。

另外,二者的统一还表现在各个管理环节的优化。其最终目的是将一些文献资料实现网络化和数字化,进而建立统一的图书馆管理措施:

2.1做好图书馆际合作和开放

通常情况下图书馆图书资源的读者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是直接使用图书的读者;第二是通过网上查询浏览图书的读者。这两种读者都可以通过知识管理和虚拟管理实现统一,将读者多需的图书资源列入到管理范围当中。

2.2改进图书馆资源的配置

从知识管理和虚拟管理两种管理方式中可以看出,管理的内容包括公共、技术以及网络设施等等。做好图书馆资源的优化配置就需要对文献的价值、货币标识等进行明确,可以让读者m当地承担相应的价值。

2.3实现图书馆网络化

图书馆的网络化是提升读者服务效率的重要途径。图书馆的虚拟管理是不可缺少的,读者所采取的是自选途径。网际合作实现了读者终端和图书馆之间的连接。图书馆的网络化之后,读者的阅读时间和空间将不受限制。

3知识管理和虚拟管理的合作研究

众所周知,图书馆是传递知识和文化的中心,也是促进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场所。知识管理和虚拟管理相结合就会形成一个全面的图书馆网络。通过图书馆这个平台,图书资源价值得到了更好地实现,效益也有所增长。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和虚拟管理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合作:

3.1二者的统一以知识管理为基础

对于用户来说,集中式的弊端日益体现,因此,需要将集中式转变为分散式。图书馆中的用户界面应该以窗口式为主,数据库的图书要改变为文献型,网际互借的模式得到提倡。实现这些转变的基础是知识管理方式。

3.2社区合作网的建设

通过建立合作网的方式来实现网络朝着多元化的方向转变,一改网络一元化的弊端。另外,社区合作网还可以建立社区的查询、教育功能,实现系统的独立讲座。这些功能的实现都要以知识管理和虚拟管理之间的合作为基础,进而建立一个整体的效益系统。社区合作网的建设是未来图书馆管理的必经阶段,也是促进知识管理和虚拟管理的有效平台。

3.3做好图书馆资产的评估

对于图书馆来说,知识资产和经营资产是两个比较重要的资产类型。做好这两种资产的评估工作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对图书馆报表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可以对图书馆的合作价值进行明确,然后进行价值评估,建立保护卡。这种资产保护卡的主要作用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图书馆资源流失量,保证知识管理和虚拟管理能够顺利进行。

4结语

总而言之,知识管理是基础,虚拟管理是在知识管理基础上体现出的一种管理模式。如果图书馆没有任何的开发价值,那么就谈不上虚拟合作。图书馆的资源需要得到进一步开发,进而为读者提供更为便利的阅读方式。虚拟管理和图书馆资源开发工作要更好的发挥出是收集、组织、联合编目以及图书资源互检等环节,为读者提供更为有价值的图书资源。所以说,从现在和未来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中可以看出,管理人员必须要重视知识管理和虚拟管理之间的合作。只有明确二者之间的区别、统一,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二者的合作。

参考文献

[1] 王晓梅.浅谈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的应用[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

图书管理系统的价值第8篇

【关键词】 图书 情报 档案 管理

1.图书、情报、档案是具有同源性的相关信息学科

图书、情报、档案是三门相关的信息学科,都是知识的载体,同属于文献型信息资源,具有同源性。信息和传媒的迅猛发展,迫使这些学科向融和方向发展。图书、情报、档案三者可以互相转化、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有着非常密切的亲缘关系。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图书、情报、档案各成体系,相对独立,纵向独立发展,三者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由此引来诸多弊端,造成图书、情报、资源浪费,不利于资源共享和共同开发;各自发展和相对独立的图书、情报、档案体系,已不能满足现代化、多层次的信息需要,时代需要有比较全面系统的理论依据、数据和参考资料,最新的科技情报和图书资料,又要有可及时利用的档案材料作依据;各自为政,纵向发展的封闭系统,既不能适应用户需要,也不能适应开放社会信息纵横交流的需要;图书、情报、档案,同出一体,本是有机整体,即三者具有共同的信息性,知识性和社会性三种属性,如果三者分割开来,各自发展,势必隔断相互联系,阻碍信息交流,在管理上也不利于统筹安排,全面科学规划,进而建立统一的现代化网络。鉴于此,打破信息处理和服务工作的各学科和各专业之间的界限,整合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共享。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档案工作现代化的进程,其信息化的服务意识越来越强,作为信息处理和服务工作的档案学科也应与图书和情报学科一样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其目的是整合为一体,为同样的对象服务,从而使档案、图书、情报资料在有效期内,发挥最大的效益。

2.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可行性

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是知识信息管理的三大学科,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认识论、基础理论和方法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更广泛、更迫切的需求,对图书、情报、档案的利用越来越要求公开化、社会化。信息资源体系事实上也无法使图书馆与情报所、档案馆相区别。图书、情报管理二者在现代社会本身没有太大区别,现代图书已承担一部分情报工作。各种情报技术,如缩微、复制、机检等技术生产广泛应用于图书馆,使得图书与情报的界限已变得模糊,有些地区实际上已经实现了二者机构的完全统一;图书、情报、档案的同源性决定了档案机构与图书馆、情报所服务对象的相似性,所不同的是档案机构公众服务性不如图书馆、情报部门强,它以特定对象的服务内容,主要是对部门机构内部服务。但从文件“双重价值论”出发,文件档案除了有对原机关的原始价值即第一价值外,还存在其从属价值即第二价值。前者主要体现其行政价值,后者体现其情报价值。因此,档案馆网络化管理的发展,在经历原始价值后,必然要向从属价值(情报价值),即档案的公开化、社会化方向发展,从而走向档案、图书、情报三者一体化管理。

当今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和动力的网络经济出现在我们面前,网络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扩散性强,与传统产业的“点式”布局不同的是,它所追求的是“网状结构”。它可有各种联结组合方式与检索方式,而且具有信息传递容量大、速度快的特点,通过它可以实现异地查询而不受距离的限制,利用者可以随时与档案信息管理中心联系,通过网络将信息快速地传输给查阅者。正因为网络经济有如此大的优势和特点,对图书、情报、档案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就是要促进图书、情报、档案管理一体化,以适应当前科技和全球经济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图书、情报、档案数量的剧增以及网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三者的信息管理工作,随着科技和网络经济的发展,促使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以网络化方式加互相连接,统一管理,提供及时利用,实现资源共享。

2.2图书、情报、档案资料内容交叉、重复的现象促进了三者之间的横向联系,促使信息工作者探讨各种信息的特点,研究综合开发、利用的方法和途径,以提供全、准、精的信息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2.3图书、情报、档案资料数量的增加和有效使用时间的缩短,促使三者部门采取新的对策,措施和技术手段。主要是促使三者部门对鉴定对象采取缩微化、微电子化,以解决存贮空间不足的问题,使各种文献的存贮技术和提取技术有更大的发展;促使三者部门在采限文献检索时的高速化、网络化,以解决信息部门馆藏结构单一,信息不全,提供速度慢的矛盾,使图书、情报、档案资料在有效期内发挥最大的效益。

2.4社会对信息需要在数量、质量上的变化,促使图书、情报、档案工作者转变服务观念,改变工作方式,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提供全面、准确、精炼的信息服务。

2.5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出现与发展使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的研究趋于整体情报、档案脱离其载体,进行统一管理创造了便利。

2.6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功能,远远大于这三者各自功能简单相加的总和。图书、情报、档案若融合为一体,进行一体化管理,使各部分之间存在横向联系和协作,建立一种数字化的统一网络,使图书、情报、档案资料共享。

2.7信息技术下的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整合是一种数字化的网络环境下的融合,其可行性主要是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原来文献信息与载体之间“从一而终”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信息作为文献的本质属性和内涵,已摆脱了对载体的专一性的依赖关系,开始实现信息自身的独立与自由。这种变化可以使信息从固定独立的载体中解放出来,并且随着网络的发展创造新的经营和管理方式,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更大需求和资源共享。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这是适应信息网络环境发展应运而生的。馆藏数字化信息资源的丰富与多样化,存取异地信息的便利是“一体化”建立的立足点,也为信息网络环境下的图书、情报、档案的统一管理创造了便利条件。

3.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构想与设计

3.1实行有效的国家管理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国家应履行宏观管理的职能,实行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通互联,资源共享”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它主要包括:

3.1.1信息机构与体制建立全国性的专门管理机构和相关体制;打破原有各自为政的局面,进行部门内部重组,新设并合并部分性能相同的机构,这是信息整合、构建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必要步骤;适应一体化信息资源管理与运作,应在原有图书、情报、档案机构的基础上增设信息管理中心。在信息管理中心部门下,分设信息整合部与信息服务部,直接取代原来三个部门内部提供服务机构与单独信息整理机构,从而使图书、情服、档案机构实现有机组合。

3.1.2制定相应的信息保障颁布专门的以及对其有利的法律政策,制定专门的以及对其有利的发展战略计划,健全保护信息用户的各种机制。

3.1.2加强信息监管完善信息服务监管机制,实行对网络信息服务进行统一的监督管理和控制,构建系统化的动态连接。

3.1.4试行三者实体的相互交叉式管理即三者各有侧重,有的可交叉其二,有的可交叉其三,有的可交叉几个方面的工作。

3.1.5信息系统控制管理重点放在文献信息系统的有效管理上,对文献信息进行科学分类和处理,保证文献信息获取、加工、贮存、传递等渠道的畅通,控制管理所必须的信息数量,合理控制信息流量,深化文献信息开发层次,提高文献信息传递效率、吸收能力和利用率,建立灵敏的信息反馈系统,发挥信息系统的整体效益。因此,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家一级的、统一的集中领导机构,建立和健全一个整体机制管理,形成三位一体的全信息事业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3.2通过现有的网络平台,建立图书、情报、档案的统一网站在数字化馆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的动态链接,使其进一步公开化社会化,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打破了传统技术条件下地域、时间和行业限制,使得全方位的信息共享在技术上成为可能。但这并不意味着配置了计算机、缩微和通迅设备,还应建立一个立体信息网络交互管理系统,为信息资源共享创造一定的物质条件。

3.3加强图书、情报、档案标准化建设标准化建设是信息一体化管理的基础。从具体的数字馆藏建设来说,以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为基础,以数字化的信息为底层,以分布式海量资源库群为支撑,以智能检索技术为手段,以宽带高速网为传输通道,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信息传递给利用者。目前,图书、情报、档案需要标准化的方面很多。笔者认为,标准化建设工作应该从全局着眼,在小范围内着手进行,也就是要从信息一体化管理的前景考虑标准化工作的进程。在购置设备时应该考虑实用性问题。

3.4合理解决图书、情报、档案的有限阅读问题由于数字馆库采用不同于传统图书、情报、档案信息存储、处理、传递方式,对在以传统纸质印刷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版权制度构成强有力的冲击,出现了许多原有法律难以解释的问题。因此,在使用网络信息服务中应视不同情况加以限制,注重网络安全,保证文档信息的完整、真实与防止泄密等,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从信息资源服务社会,担负社会教育职能、促进文化知识传播和科技发展、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这个意义上说,不论以怎样的方式使用文献信息,都应受到版权保护,合理解决图书和情报的著作权、知识产权、隐私权以及档案的有限阅读等问题,对于发挥图书、情报、档案整体功能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