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图书管理的现状

图书管理的现状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04 17:18:41

图书管理的现状

图书管理的现状第1篇

读书是人类学习文化知识的主要方式,而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图书资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读者的需求越来越高,如何创新图书管理,已成为所有图书管理人员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一、图书管理的现状

(一)管理体制不完善

(1)现阶段图书管理还主要采用手工操作的管理方式。其管理方式效率低下,还容易出现管理问题,满足不了现代化发展的图书管理需要。其次这种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图书的使用效率,导致很多书籍出现闲置的情况。(2)由于现阶段的图书管理制度下,图书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普遍不高,从而影响图书管理人员对工作的热情。并且在这一体制下,对图书管理人员素质也要求不高,图书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低下,影响图书管理效率和质量。

(二)书籍管理力度不强

(1)由于对图书保护措施不到位,并且没有明确的标识,导致这类书籍影响到读者的阅读体验,久而久之被闲置在图书馆中。(2)图书管理对图书的更新不是很重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其很多知识内容早已经更新多次,图书如果没有及时更新的话,就会对读者的学习造成影响。(3)在有些图书管理中,图书资源十分有限,时常不能满足读者阅读内容广泛的需求,久而久之就会被读者淘汰。

(三)领导不重视

校园领导不重视图书管理的创新也是当前形势下图书管理面对的现状之一。在校园教学中,领导往往只重视教学本身,不断地完善教学模式和方法,但却忽略了图书对于学生学习的帮助[3]。学校领导往往很长时间才进行一次图书馆更新,并且不重视图书馆图书资源,导致校园图书馆失去其本身的意义。同时因为图书管理不善造成图书闲置,甚至对学生学习造成影响。

二、图书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图书管理的创新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我们知道,书籍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知识文化时,一部分是来源于教师的教导,另一部分则是来源于自主阅读。所以对图书管理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图书管理创新,来提高图书管理效率,提高图书管理对学生指导阅读质量,增加图书馆图书资源的深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范畴。

三、图书管理的创新途径

(一)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素质

(1)提高图书管理领导者素质。一个优秀的图书管理团队,和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是分不开的。图书馆领导者首先要具备综合性素质。要了解图书管理的重要性以及作用,要了解读者需要,了解当前形势下社会发展所需求的读物书籍。图书馆领导者还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文化,如图书管理知识及员工管理知识。领导在掌握这些管理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学会应用这些知识,如果只知道知识而不懂得运用的话,也只是纸上谈兵,不利于图书管理创新。当前形势下的图书管理创新需要一支管理水平优秀的管理团队,而加强F队领导的专业素质则是重中之重。(2)在加强图书管理领导素质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图书管理的创新还需要图书管理人员去落实,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创新的成效。首先,应该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要以服务读者为工作目标。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图书管理方面的专业水平,提高图书管理质量,学习先进的图书管理模式,并运用到实际中。最好,还要加强图书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通过奖惩制度来实现。每月可进行相关考核,工作表现优异的员工可以获得奖励,表现差的员工则要接受惩罚。对员工的招收也要拥有一定的标准,要引进优秀的管理人才,不断提高整体管理人员素质。

(二)应用信息化管理图书

(1)要明确管理目标,要以服务读者为图书管理的基础理念,在提高读者服务质量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2)在图书管理中,要融入信息化技术。比如,建设一套完善的图书管理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信息等技术,不断加快图书管理信息传递的速度,并且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3)建立完善的读者查阅平台,让读者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书籍,并了解整个图书馆书籍动向。通过读者查阅平台,可以有效地提高读者服务质量,提高图书管理效率。

(三)创新图书管理制度

(1)完善图书管理制度,通过完善的图书管理制度来规范图书管理人员的行为。(2)加强监督制度的完善,对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有效监督。总之,制度的完善和创新是图书管理创新的先行条件。

(四)调整图书管理结构

调整图书管理结构也是图书管理创新的重要部分。在过去的图书管理结构中,图书资源不符合时展,内容比较落后。调整图书管理结构就可以从这点出发,建设完善的图书管理系统,及时了解图书更新情况,及时了解图书资源的不足,并及时完善图书资源以及更新图书内容。在完善图书管理系统的同时,还要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的培训。通过培训不断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图书馆还可以加强和外界的合作,通过合作来不断提高图书管理质量及读者服务。

(五)提高图书利用率

(1)提高图书管理资源的利用效率,合理安排图书管理人员工作,尽量排除工作内容重复的事情发生。(2)图书资源要及时更新,通过把图书资源整理上传至计算机中,来提高图书资源信息的完整及准确,从而提高图书资源的利用率。

当前形势之下,现阶段的图书管理模式已经满足不了读者的需求。图书管理效率不高,图书资源不足,读者服务质量差,领导创新意识缺乏,图书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都是如今图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图书管理制度,加强领导创新意识,才能提高图书的利用效率,提高读者服务质量,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图书管理的现状第2篇

1.我国图书馆人事管理体制现状

由于我国图书馆人事管理体制的限制,高技术人员的缺乏,不能及时将先进的管理技术带入实践中,即使有高技术人员也很难留住,导致目前图书馆管理人员普遍减少、老弱病残现象严重、图书借阅登记工作方式老化、服务态度生硬等问题的出现,导致读者与管理人员缺乏有效沟通,常常产生冲突,直接影响图书馆的形象。多数图书馆没有健全有效的管理机制,没有严格的责任划分,分工不明确,往往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导致人力财力消耗过大,管理效率也达不到理想状态,阻碍图书馆的发展。

针对图书管理中产生的问题,为了使当代图书馆紧跟新时展,创新改革已成为摆在图书管理人员面前一项棘手的问题。无论从服务态度出发还是从管理机制出发都必须围绕“人”这个基本点。只有“人”具备更高的管理素质,才能服务更多前来获取知识的“人”进而将更多的知识带给更多的“人”

对于图书馆来说,服务是第一位,即使是在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服务使命依然没有改变,数字技术绝不可能替代人员服务。而管理人员作为连接信息资源与读者的媒介变得尤为重要。便捷的信息技术提高了知识获取的效率,使得知识构架异常庞大,这要求图书管理人员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水平以及实际操作的工作经验。数字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网上导航员”“网上信息员”这使得现代图书馆中必须有精通网络环境的专业人才,这是提高整体服务水平的关键。信息技术使图书馆工作变得更加便利和高效,人和机器的适应才能为读者提供更快、更新、更广泛、更方便的优质服务。数字图书馆要求管理人员不仅要熟知图书管理知识,还要有扎实的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知识、网络知识以及维护网络安全的意识,这使得管理人员必须成为复合型人才。

2.图书馆应健全人员管理机制

为网络科技专业人才提供优惠的待遇,保护其应有的权利,为其提供便利的工作环境,吸引更多管理人员、科技人员、服务人员投身于图书管理中。当管理团队中注入高素质血液后,就应该想办法提高整体素质,即组织各种形式上的业务学习,从知识储备上到服务态度上,从技术提升上到制度变革上都应形成文章编号:专业的培训体系,这样才能提高图书馆整体的文化氛围,才能全面的为读者服务。

做好服务,要端正服务态度,接待读者主动热情、不冷落、不轻慢;解答读者的问题不急躁、耐心和气。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获取文化知识的权利都应该是平等的。杭州图书馆在2008年起实施借书免押金,外来务工人员所在单位出具证明也可享受这一待遇。杭州“零门榲”阅览政策实行以来,偶尔也会有乞丐和流浪汉光顾,图书馆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有读者无法接受,于是找到褚树青馆长,说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图书馆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敬,楮馆长回答:“我无权拒绝他们人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杭州图书馆这一举措一夜之间红遍网络,杭州图书馆也被人誉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杭州图书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知识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也体现了图书馆在改革中以人为本的服务核心。杭州图书馆为乞丐开启了一扇获取知识的门,像一盏明灯温暖世人的心,只有尊重众生平等,改革才能前行,而社会才能真正走向成熟。每个人都有读书的权利,阳光不会因为乞丐和拾荒者的身份而拒绝给予他们阳光,而图书馆的服务就如阳光一般普照每一位读者。

除了“服务”这一软件,服务硬件也必不可少。所谓服务硬件当是指阅读环境。整洁舒适的阅读环境是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因素,任何人也不愿意在污浊的环境中展开知识的汲取。这就要求图书馆管理员加强馆内卫生的打扫及维护,建立健全的卫生服务机制,明确每日的打扫分工,明确奖罚政策。在维护图书卫生的工作中需要管理员和读者共同配合协作,管理员应耐心向读者宣讲图书卫生的注意事项,并在馆内醒目处悬挂卫生知识讲牌,使维护图书卫生的意识深入读者。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才能更好地发挥图书馆连接知识与人的媒介作用。

在图书馆改革创新的道路上,现代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也应该进行创新,我们在遵循为读者服务的同时更应该提升读者的参与和支持,不能仅限于“有事儿才解决”的被动服务模式。

3.应该建立由读者参与的互动管理机制。

3.1 建立由学生参与的管理模式

光顾图书馆的大多数人群来自学生,学生来自读者,又回归到读者中去,可以起到一个连接图书馆与读者的桥梁作用。如果学生可以参与到图书管理工作中来,可以由他们将图书馆的制度、信息及图书检索知识带到读者中,这样传播面广、信息量大且具有针对性,读者也易于接受。图书馆应定期走进校园,与学生读者进行交流,定期进行图书管理知识的讲座,听取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向广大读者宣传更多的管理知识,提高全民读书管理的意识。

3.2 建立由专家参与的采购模式

图书馆藏书是图书馆开展服务读者工作的物质基础,馆藏图书的质量直接关乎服务质量,现代图书馆在采购藏书的过程中应听取教育部门多方面的意见,多邀请专家教授参与到图书采购中,并根据科研和教学的需求,统筹安排、合理规划,扩充图书馆藏书规模,使图书馆藏书质量更具学术性、教学性、专业性。

3.3 建立读者培训机制

图书馆除了对管理人员进行服务培训外,应定期对读者进行培训宣讲,读者培训工作是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应该通过宣传培训,与读者建立对接,这才是保证服务质量的关键。首先从图书馆的历史发展到图书馆新时期的变革创新,从图书馆的基本构架到图书检索的基本常识,从图书阅读的方法到图书卫生的维护,从服务礼仪到综合素质的培养等多方面进行学习。其次,面对信息化图书馆,大多数读者不能熟练掌握实际操作,针对技术的缺乏,图书馆应组织读者进行实践操作的培训,使读者能够正确利用计算机自动检索自己所需要的图书,准确便捷地获取阅读资源。

3.4 组织意见听取会,集良好的社会资源

图书管理工作终究服务于大众,这就决定了管理工作需贴合大众读者的需求,如果只是闭门改革,那么创新只是空谈。资源服务于大众,当然也应来自于大众,只有听取大众的良好意见,改进我们的管理机制,便可创出社会资源集约优化,推进图书馆文化服务双赢格局。国外的一些图书馆常常通过汲取大众意见来更新自己的服务理念,扩充图书目录检索,更新浏览信息,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4.结论

图书管理的现状第3篇

一、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图书馆管理信息化重“形式”轻“理念”

有很多的图书馆一味的注重与互联网的联系,大量的引进外部资源,而对于自身图书馆的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没有引起重视,使得图书馆仅仅是资源的存储地,扮演图书数据库的角色,而没有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此外,对于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则放在次要的位置上,仅仅发挥图书馆馆藏的功能,使得图书馆没有形成个性化的服务风格,对于客户没有形成吸引力,影响图书馆功能的发挥。

2、图书馆管理信息化重“物资积累”轻“调节”

在图书馆的信息管理中,出现很多的管理者仅仅注重物资的积累,结果大量的引进资料文稿,在资料的管理和分类上欠缺经验。最终使得资源变得比较复杂,给信息管理带来很大的障碍,难管理,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图书馆的使用率大大降低,造成资源的浪费,使得图书馆的信息管理资源有效性不高,不能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

3、缺乏专业的信息管理人才

图书馆信息管理需要既懂得图书信息管理知识,还要懂互联网技术知识的人才,而且还要求管理人员能够根据二者之间的关联做出相应的调整。然而在实际的人才选拔中,选拔准入标准不严格,没有一个系统专业的流程,使得选进的人员仅仅是充当图书资源的管理者,复合型的图书信息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影响了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尤其是在一些规模比较小的图书馆,这种情况尤为明显。

二、加强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1、注重信息化建设技术研究

注重信息技术的研究是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主要从内外两方面来进行技术的研究,前者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例如,根据图书馆的实际需求情况,可以设置自主借阅系统,便于用户对图书资源进行查询和使用,不仅能够提高客户查询资料的效率,还为客户使用图书资源提供了便利。后者是以互联网为媒介与其它的图书馆进行链接,实现图书资源的共享和整合,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优势。通过对信息化建设的内外研究,不仅能够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还能增强用户的体验感,增强图书馆与客户之间的粘合度,改变传统图书馆忽视客户需求的状况,有助于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加快步伐。

2、注重图书馆资源建设

图书馆的资源是图书馆得以发展和壮大的根本,对于图书馆的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图书资源质量的提升。图书馆的资源主要包括:外部资源、内部资源和文化资源等,其中外部资源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各个图书馆资源的共享和整合,注重与社会图书资源需求客户建立联系,以客户的需求为核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最终实现共赢和双赢。内部资源主要是通过增强数据库的资源管理、购买书籍、扩大图书馆的占地面积来实现的。而文化资源主要是通过设置图书馆的内饰、经营风格、个性化的服务来实现的。此外,不同的地区以及不同的客户需求对于图书馆的规模、资源种类、经营理念等方面各不相同。如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信息技术不发达、人员的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也不强,可以通过增强图书馆的基础设施来实现互联网资源的共享,从而提升图书馆的资源质量,满足人们对图书资源的需求。

3、提升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人员素质

提高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人员的素质,对于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图书馆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具有高素质、高技术等复合型的专业人才,这就需要图书馆根据自身的发展趋势,制定系统的制度措施,吸引专业的人才来提升管理队伍的水平。图书馆的馆长作为领导者,应该注重对人才的培训,加强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明确图书馆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制定健全的激励机制,激发管理人员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创新、不断学习的内在动力,提升图书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水平,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4、与时俱进,深化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理念

传统的图书馆主要注重对书籍的收藏,书籍的使用则是次要的,没有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使用率不高,不能满足社会对图书资源的需求。而且有很多的地方图书馆门前人员稀少,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宣传力度欠缺,没有营造良好的资源利用氛围。而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图书资源管理要转变这种陈旧的理念,要注重图书使用功能的发挥,建立以客户使用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根据社会的需求以及客户的反馈加强图书资源的管理与更新,满足不同层次的客户对图书资源的需求,提高图书资源的使用率,发挥图书资源的优势作用,以便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图书管理的现状第4篇

一、高校图书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信息储存与管理的信息化

高校图书馆是一个巨大的数据库,各种书籍、报纸、网络等媒体承载了高校师生大量的数据与信息,但是其中以期刊和图书的承载方式为主,导致查阅的工作量很大。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网络数据库的形式逐步地流程化,通过计算机管理和服务终端就能够提供一体化的服务,从而进行文献的查阅和资料的下载。在信息的储存上,数据库所发挥的优势越来越大,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另外除了中文文献之外,一部分图书馆还购买了外文文献的数据库资料,方便师生阅览。

(二)服务方式日渐多样化

高校图书馆只有更好地发挥服务功能,才能更好地为师生提供有效的信息查阅与借阅服务。随着信息现代化的发展,其服务方式也开始日趋多样化,下载渠道多种多样,除了能够借阅数据,还可以完成电子资料传输、文件复印与扫描等,从而方便师生的学习和工作。网络传媒与电子终端开始成为高校图书馆使用的重要工具。

(三)服务水平逐步提升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也开始得到明显的提升。一方面,服务方式日渐多样化,师生的选择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意识逐步深入,尽可能地从师生和借阅者的角度来满足借阅者的需求。同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开始聘请专业人员进行高效的图书管理,以专业性和现代化的方式推动高校图书馆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管理的问题分析

(一)图书采购与整理不够完善

在图书的采购与整理中,仍然沿用了传统的方式来进行管理,更多地关注书籍的量而忽视了书籍的质,给图书的采购和整理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一方面,在采购上,为了保证图书馆书籍的量,在选购时则会选择一些便宜的、无关紧要的书籍来代替部分价格较为昂贵的书籍,使得专业书籍较为缺少,而价值不高的书籍增多。用“量”取代“质”来解决图书馆内的藏书工作,虽然能够应付馆藏的检查,却给师生书籍的借阅造成了困难,也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在书籍的整理上,由于无关紧要的书籍太多,难以对图书进行专业和系统的分类,给高校的图书管理工作者增加工作难度。

(二)管理模式与需求不相匹配

完成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的转换,需要将书籍重新录入、整理与储存,耗费的人力与物力较大。以人工服务的模式来为读者提供服务,同时在图书的储藏上,还未能实现完全的信息化与电子化,但是随着高等院校师生人数的逐渐增多,纸质档的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大量的借阅需求。同时人工服务的模式还存在着一定的漏洞,给图书管理者和阅读者都带来一定的困扰。

(三)图书管理人员不足

虽然目前高校对学校的图书馆已经有了一定的重视,也开始聘请一些专业的图书管理人员,但是高校的专业设置众多,相应的专业负责人仍然较为缺乏,给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图书馆中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在书籍的采购时,对专业知识不够了解,书籍的采集也就不够科学,不能很好地与读者的需求相匹配,不能满足相应的需求;第二,由于工作人员的专业性不够,在图书分类、图书收藏、图书管理时整理不够科学,甚至会存在着一定的疏漏,难以较好的适应图书馆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与转变,更不能推动图书馆现代化的发展;第三,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思想较为传统,不能够正视自己服务者的身份,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水平难以保证,进而影响了图书馆的管理。

三、信息时代高校图书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图书馆工作者的意识与思维

开展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首先要从思想上进行改变,转变图书馆工作者的管理意识与思维,摒弃传统的观念与思维。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第一,图书管理者应该明白自身工作的性质,重视自己的服务能力,本着为广大师生提供服务的原则来开展日常工作,在重视书籍质量的同时保证图书馆的藏书数量;第二,完善图书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保证工作的透明性,杜绝封闭式的工作形式,将图书管理工作视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高校的发展同步,避免传统落后的思维方式与工作方法。第三,进一步明确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以服务广大师生为本,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

(二)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转变管理模式

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是未来管理工作的大趋势与大潮流,在高校的图书管理工作中,需要不断地转变过去传统的管理模式,以科学技术为支撑,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并应用于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之中。应用现代技术开展网络管理存在着以下几点的优势:第一,网络操作与管理更加便捷、灵活,能够避免人力与物力资源的浪费,更好地优化与配置资源,提供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第二,网络管理能够保证工作的完整性,避免纸质管理中出现遗漏的现象,完善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推动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发展;第三,网络管理不仅能够作为工作人员管理图书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师生获取图书资源的有效手段,充分利用网络管理,能够为师生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在目前高校图书馆管理中,开展网络管理面临着资源缺乏和人力资源不足的两大问题,资金不到位,使得网络录入工作无法顺利开展,专业人员的缺乏使得信息录入的准确性难以保证,容易出现信息出错的问题。因此,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还需要加大资源的投入,合理地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加快图书管理网络化的发展。

(三)强化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

为了更好地解决高校图书馆管理中面临的人员能力不足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开展专业培训上来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在教育培养上,可以开设一些图书管理或者情报管理相关的专业,对口培养出专业的管理人才,进而来保障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在实际中,应该开展大量的工作培训,一方面,让工作人员明白其日常的工作内容和注意事项,使其更好地服务师生;另一方面,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让工作人员能够熟练地操作有关的软件和电子终端,使其更好地担当信息检索的导航者与教育者,为师生提供高效的服务,营造更好的阅读环境。

图书管理的现状第5篇

论文摘要: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是高校解决贫困生困难和发展图书馆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现阶段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建议,促进勤工助学工作和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图书馆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图书馆进馆阅读的人群不断壮大,进书量和借阅量飞速增长;同时,校区分散,馆舍面积扩大,服务时间延长,都加大了图书馆业务工作的难度。现有的工作人员数量不能及时跟上业务更新的速度,无法充分地为广大读者服务,因此让在校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和建设,是图书馆发展的自身需求和必然趋势。

1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的意义

1.1缓解贫困生生活困难

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为了解决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在学校的各个部门安排了勤工助学岗位,提供一定的薪酬,鼓励贫困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协助完成学业,而图书馆是勤工助学工作的最佳场所之一。图书馆可以提供的岗位数目众多,工作要求耐心细致,环境安静,可以最大程度地帮助贫困生减轻在学习和思想上的负担。

1.2解决图书馆人员不足的状况

高校图书馆的书籍数量不断增加,读者人数不断增多,而图书馆在学校严格控制教辅人员编制的情况下,不仅没有相应增加工作人员,反而有些部门甚至出现了缺编情况。wWW.133229.coM同时图书馆应自身发展需要,对信息化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读者对图书馆的利用需求,又在不断增加服务项目和延长开馆时间,无形中造成了人员的短缺和馆员的工作压力加大,劳动强度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合理有效地让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帮助图书馆完成图书采编,整理入库,数据库录入等工作,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图书馆人员不足的状况,缓解工作人员的压力,而且可以使馆员抽出更多的时间进行专业的服务和研究,提高他们的工作质量。

1.3提高学生素质,形成图书馆和读者的良好互动

当代大学生特别是90后,独生子女较多,参加社会劳动和社会实践较少。在图书馆勤工助学岗位的工作中,大学生可以通过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克服自身的不足,树立自信自立的信念,提高沟通能力、理解能力和接受事物的能力,缓解孤独感和交流障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图书馆也能在与勤工助学学生的交流中,了解现在大学生对对图书馆的图书需求和业务需求,从而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使服务更具针对性和目的性,达到图书馆与读者双赢的效果。

2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存在的几点问题

2.1学生工作的随机性较强

一是由于学生勤工助学具有随机性,有时因为考试、补课或实习等情况需要请假,打乱了图书馆工作的正常秩序。二是学生流动性大,有些学生只做一两个月就不再干了,这就导致图书馆要不断招收新学生,不断地做岗前培训工作,加大了馆员的工作负担,不利于管理,影响图书馆工作的正常开展。这些问题都增加了图书馆勤工助学管理的难度。

2.2学生工作意识不强

图书馆目前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置大多局限于体力劳动,如图书分类整理等,缺少技术含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忽视。有些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在思想上存在偏差,认为勤工助学只是为了帮助解决自己的经济困难,不够珍惜工作机会,对待工作缺乏责任意识,甚至有时会发生错架、迟到早退、上班时间看书,把工作量堆积给下一位同学等不良现象,影响了本部门的服务质量,也很难有什么工作成绩。

2.3图书馆对岗位管理要求不规范

目前,图书馆勤工助学的岗位设置和学生招募具有临时性,缺乏经验,没有整体的规划。往往是哪个部门缺人就安排学生去做,没有统一的组织和管理机构,岗位设置缺乏管理和规范,很难取得实效。同时,有些馆员过于依赖勤工助学的学生,把工作全部让学生去做,自己在一旁从事一些与工作无关的事情,当甩手掌柜,给学生留下很不好的影响。

3图书馆勤工助学管理的思考

3.1做好岗前培训,掌握岗位技能

图书馆招聘勤工助学学生,首先必须在公正、公开的原则下进行,大学生自愿报名,经学院审核符合条件的学生,到图书馆面试,再由图书馆择优录用。被录用的学生必须都是关心图书馆工作,喜欢图书馆氛围的热心读者,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录取后,图书馆要做好岗前培训。由经验丰富的馆员负责培训学生,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图书馆文献管理知识,如图书分类法、图书编目方法、数据库录入等技能培训。二是图书馆职业精神的培训,让他们牢固树立为读者服务的观念。通过培训使学生形成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在实际的工作中,馆员要注重言传身教,做到以身作则,和勤工助学学生共同努力做好每项工作,努力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3.2规范管理,明确岗位职责

建立图书馆勤工助学岗位管理制度,明确学生馆员职责。各部门都要根据不同的岗位需求制订学生馆员管理细则,包括相应的工作任务、岗位责任和严明的纪律要求。并配备专门的老师负责管理学生,按照学生的不同学科来分配工作内容,不只是做图书入库,还要让他们参与信息技术的工作,使他们对工作内容更有兴趣。工作人员要对学生多做督促和指导,并定期对学生馆员进行考核,使勤工助学的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积极肯干,服从管理。严格考勤,准时到岗并在出勤表上签到,做好考勤记录。遵守工作纪律,做到不迟到早退,不消极怠工,不玩忽职守。

3.3管理工作人性化

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建立“人性化”管理机制。勤工助学学生以贫困学生为主,他们往往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对人际关系较敏感。所以在管理过程中要关心和尊重勤工助学学生,培养一种平等友爱、相互尊重爱护、融洽和谐的氛围;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图书馆职工在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只有身体力行才能真正感染学生,达到良好的工作效果。通过言传身教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到有关业务知识的同时,培养劳动观念、纪律观念和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图书馆与勤工助学学生不是简单的劳动雇佣关系,在图书馆员心里,学生更是关爱的对象,要用春风化雨的方式给予他们指导与鼓励。通过爱心、耐心和细心,尊重他们,了解他们,关心他们的生活困难,让他们把图书馆当成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家庭中感受温暖,健康成长。

4结语

目前,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队伍在不断发展壮大,在图书馆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也有目共睹,勤工助学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学生馆员的加入,推动图书馆工作达到一个更高水平。勤工助学发展还有很大空间,相信在未来图书馆的发展历程中,勤工助学工作将形成特色,勤工助学队伍会形成规模,为图书馆的事业起到促进和推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亚军.对勤工助学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5(2):33-35.

[2]张军.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管理工作探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0(4):93-94.

图书管理的现状第6篇

关键词 高校图书管理 信息 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知识型社会之中,知识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的趋势,各种知识信息的传播速度都非常快,人们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开发及利用的价值。高校图书管理系统的作用在于传递知识与信息情报,目前也迈上了信息化的新台阶,图书资料管理信息化与自动化开始成为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特征,这种情况下如何利用各种高校信息化资源为其提供服务,成为值得重视和探究的课题。下面让我们从不同方面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图书管理现状及信息现代化建设的对策进行分析。

1目前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新挑战

高校中图书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图书管理也是一项常规性工作,随着近年来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不再局限于满足读者的需求,同时还要关注图书馆员的需求,高校教学评估中图书管理水平的好坏是其中一项重要指标。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高校图书管理一直依赖于人工进行,这对图书馆员提出了较高要求,虽然当前很多学校都开始应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进行图书馆管理,并且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近年来随着一些高校招生规模的快速扩大,信息化资源越来越丰富,原来的人工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高校信息图书管理的需求。

目前高校知识信息呈现立体式快速增长的趋势,高校师生对知识的需求开始呈现出高层次化、多样化的特点,这种情况下要求高校图书馆为搜集知识与信息、知识开发及维护提供便利途径。随着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信息传播的速度变得非常快,图书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加快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速度,同时还要学习管理技术,这样才能胜任当前图书管理的工作。

2推M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2.1提升工作人员信息化建设意识

在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工作人员的意识程度高度直接决定了信息化建设的好坏。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人才选拔机制的影响,我国多数高校图书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都缺乏信息化素质,这种情况下使得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普遍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意识不足,直接造成了信息化建设中多种问题的出现。所以,在推进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切实提升工作人员的信息化建设意识,这是当前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所在。

2.2扩大图书管理工作服务范围

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在于为广大师生读者提供服务,所以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以读者的角度为切入点对信息化建设目标进行规划。(1)应让读者快速获取图书馆资源,例如为学生提供全开架服务,这种模式下读者可以从图书馆网络中或在现场挑选自己想要的书籍,从而有效提升资源利用率,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方便;(2)图书管理应为教学服务,对情报职能进行开发,换句话说就是充分利用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优势,为师生读者拓展专业知识,从人扩大图书管理范围;(3)设立“参考咨询室”,承接校园内的辅导及服务,为师生读者提供各种类型参考资料,并未专业科提供二三级文献。

2.3提升管理队伍素质,促进管理规范化实现

图书管理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在该系统中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及文化水平直接关系到信息化建设的效率,所以,必须加强对图书管理人员的培训,针对重要管理人员进行业务上的培训,将培训的重点放在计算机应用、本岗位业务相关的培训等方面,同时还要在管理工作中提升人员的服务意识,培养其形成爱岗敬业、团队互助的精神。与此同时,在平时的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应注重从信息化管理中获取更多的经验及知识,通过定期的工作总结,可以让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这样不仅可以在无形中提升图书信息化管理的总体水平,同时还能培养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及学习精神。

2.4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图书馆是现代人重要的知识宝库,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高校中,图书馆是师生读者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信息化效率高低直接关系到师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程度。然而,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用到先进的计算机软件与硬件,同时还要有相关技术,加大人员培训力度等,这些方面都需要支付高额的费用。所以,学校应加大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不仅要注重学校自行建设,同时还可以借助于外部力量,联合社会各界共同对图书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建设,从外界获取资金、技术及人员培训等多方面的援助与支持,从而进一步加快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力度,确保信息化建设工作可以尽快完成。

3结语

综上,当前我国各大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很多高校在图书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必须加快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必须加强对管理信息化项目的评价等。因此,当前我们必须要认清形势,同时加大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分部落实国家及高校制定的战略与规划,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各大高校的图书管理信息化水平必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图书管理的现状第7篇

1.1满足语言教学和科研需求

随着小语种专业人才需求量的增长,教育部在全国设立的部级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已达8个,并将继续在重点建设小语种教学点,高校小语种学科建设的有力发展,不仅可以极强高校间的科研开发,更可以为图书馆提供丰富的馆藏文献支持,形成系统的馆藏体系。

1.2地区研究的需要

地区研究是指对其他国家或地区覆盖了地理、历史、文化、经济、外交等多个角度的研究。目前,高校的地区研究范围已非常广泛,基本覆盖了亚太地区、欧洲、北美、非洲等区域。对地区研究的发展促使了国别问题专家或问题专家的产生,这些专家需要对所研究国家或地区的某一领域(如经济、历史)和国情有着系统的了解,这就需要图书馆提供反映地区发展的全面、专业的小语种研究资料。

1.3构建文献保障体系

在我国图书馆外文保障系统中,小语种图书是其中重要的构成,要想满足当前国家社科发展的信息需求,必需具有70%的外国文献保障率。目前,国内图书馆离70%的外国文献保障率还有差距,高校图书馆只有不断的加强馆际合作,与国内外各图书馆与科学院系统图书馆保持协作关系,才可以建立健全的图书馆文献保障体系,保证小语种建设过程中的连续性与完整性,为读者提供文献保障支持。

2.东盟小语种文献资源管理的现状

2.1东盟小语种图书市场特点

就近几年的图书市场分析,由于图书增多,导致原创性较差,很多图书在内容方面经常出现抄袭现象,这也致使目前图书市场对东盟小语种的出版量格外有限。虽然,在全球范围内,英文图书的销售总量较高,但是非通用语种出版物的总量依旧可以与英文图书出版量持平,仅在我国销售较为单薄。

2.2馆藏小语种图书数量少

在高校范围内大多数采用中文类语言图书与英文类语言图书,东盟非同通用语藏书虽然较多,但是东盟语言图书格外稀少,极为缺乏。另外,由于开设东盟语种的学校比较少,因此致使图书馆藏种类中东盟小语种的图书类稀缺。在图书馆藏小语种图书方面,部分图书因为年份不足或者部分缺少而导致收藏价值的降低,这对于图书馆和读者来说都是一种损失。

2.2图书利用率低

由于高校内部各类学科的设置有限,学员选择图书的种类也是基于学科为主,除了小语种专业外,很少有人能完全读懂东盟小语种的图书,针对一门陌生语言想要完全掌握并能熟练阅读对于非小语种专业的学生是很难的,很多图书馆馆藏里的东盟小语种的图书,往往无人问津,这部分图书资料外借率相对偏低。

2.3小语种图书编目不完善

由于目前懂得东盟小语种编目力量薄弱,很少有专业的编目人员可以熟练地掌握东盟语种类图书,不仅仅会造成编目的混乱性,更会因为语言的敏感度不够出现失误。东盟语种的编目力量的缺乏,也直接影响了文献更新的速度。与此同时,这种非专业性的小语种图书编目导致的各类错误,也会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一定的影响与不便。

3.强化小语种文献建设的策略

3.1扩大东盟小语种的采访渠道

高校图书馆应将各类馆藏信息进行联合,使其可以呈现开放性的馆藏信息,实现资源共享。馆际之间的交流也会改变图书馆内部藏书的稀缺性,扩大东盟小语种的采访渠道,使资源更多的被读者多了解与利用,实现资源优化策略。与此同时,馆际合作不仅仅会扩大东盟小语种图书的更替,更可以使图书馆及时掌握最新信息,跟踪读者需求变化,更好的为东盟小语种图书的需求进行完善。

3.2制订有针对性的系统建设规划

文献资源建设建立在读者需求的基础上,要做好小语种图书建设工作,首先做好需求调研,包括师生和地区研究人员的实际语种需求、学科需求、满足程度、满足渠道等方面。图书馆应在对需求进行细化和汇总的基础上,结合本馆在文献保障体系中收藏的分工情况和经费状况,明确获取小语种图书书目的途径,有针对性地制订小语种图书系统建设规划。

3.3共建小语种图书采编人才库和学科专家库

小语种语言人才短缺一直困扰着图书馆和书商的编目工作。目前,建立全国性的小语种图书协作和交流平台,由图书馆、书商和专家三方共建小语种采编人才库和学科专家库,实现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书商之间、图书馆与专家之间小语种人才的协作和共享,建立参与机制,这是解决语言障碍最根本的途径。

图书管理的现状第8篇

大学图书馆目前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地位,理论上图书馆是办好大学的“三大支柱”之一(所谓三大支柱即:教学,图书馆管理,行政管理)。但现实情况是,大学图书馆往往被视作大学中的第三世界,不管图书馆人怎样自我拔高,怎样肯定自己的工作,这一状况多年以来似乎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转变。在整个大学校园里不管是领导层还是广大师生,在他们的心中图书馆就是一个教学辅助单位,处在学校的第三世界。这与西方发达国家对大学图书馆的认识有着较大的差距。在这样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业生存状况就可想而知了!笔者长期从事高校图书馆教学工作,对于自己的职业状况比较熟悉,故即以“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生存状况”为题,谈谈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当然,这里的“生存状况”,指职业生存状况而不是社会经济意义上的生存状况,对此需要着重说明。

一、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生存状况堪忧

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近年来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与职能形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在服务对象方面,现代图书馆不仅要面向大学生提供知识资源服务,还要面向社会大众,为社会提供各种文化功能服务。面向社会提供文化服务,不仅极大地扩大了图书馆服务的对象范围,更增加了图书馆服务的难度。在职能形式方面,图书馆逐渐由传统的以文献搜集与文献信息服务为核心职能的服务向以知识服务和文化服务为核心职能的转变。对于大学图书馆管理人员而言,面向大学生和社会群体提供文化服务职能,需要大学图书馆工作者以更加积极的服务姿态致力于图书馆工作。因为文化服务功能涉及的内容面更加宽阔,包括必要的科研信息支持系统的服务和知识重组与再生产的服务等各方面内容。而与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对大学图书馆职能定位的较高要求相反,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生存状况近年来每况愈下,令人担忧。这种状况极其不利于调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劳动积极性,制约着图书馆职能的现代转型。

笔者长期从事图书馆工作,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现实遭遇深有理解。概括而言,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生存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与一线教师相比,图书馆工作人员待遇较差,薪水偏低。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薪金构成看,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薪金主要由基本工资、职称补贴、工作奖金几部分构成。对于大部分图书馆工作人员而言,工作奖金这部分薪金,基本拿不到或者拿到的较少。即便如此,与一线教师同等职称的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同类薪金数额,也大都远远偏低于一线教师的收入水平。校内之间的这种贫富分化,严重挫伤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除此之外,与这种较低的职业待遇相反的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时间一般都远远高出于一线教师的工作时间。图书馆工作需要按时上下班,上班过程中需要随时为学生提供各种图书信息服务,劳动强度较大。劳动程度和劳动收入不成正比,成为制约图书馆管理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图书馆工作内容机械、单调,枯燥乏味。图书馆工作的主要方式,就是整理各类型的文献资料,面向师生、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很少与外界接触。这样的工作方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鲜有创造性。长期处于这样的工作氛围下,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都会遭受沉重的压抑,导致图书馆工作人员身心状态疲惫不堪。在图书馆管理工作过程中,常常见到一些同事在上班期间进行网聊,或者是从事其他活动,虽然明知这样的行为不符合高校图书馆管理条例,但在自己内心深处,又对类似的行为深表同情。试想,有谁能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坐在电脑前,在千万次的重复劳动中不会产生一些惰性情绪呢?

第三,在现有的图书馆管理制度约束下,图书馆工作人员缺乏职业提升空间,职业发展前景不佳。在长期的、简单而又繁重的工作状态中,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很难得到提高,他们的工作业绩也很难得以体现。“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所从事的工作是幕后的服务性工作,其工作的成绩更多地是通过对所服务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表现出来。”[1]在现有的职称评价方式和职业发展模式中,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因为很难得到直接体现而不被认同,导致图书馆工作人员职业发展前景堪忧。在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中,无论是评职称还是评先进,大都以科研成果作为主要的评价尺度。而科研成果的创造需要大量集中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作为保障。而在图书馆工作中,由于需要随时关注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工作,这就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图书服务。在这种状况下,图书馆工作者很难有从事科研的时间保障。科研搞不上去,在职称评审中自然而然也就只能靠边站了!在这种状况下,许多图书馆工作者尤其是年轻的图书馆管理者们为了自身职业的发展,只能通过考硕士研究生或者考博士研究生的方式来达到脱离图书馆岗位、转至教学科研岗位的目的。而对于那些年龄较大、知识基础较差的管理者,通过考学转岗的方式达到离开图书馆的愿望遥不可及,他们只能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评职无望中消极度日。

二、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导致图书馆工作人员生存状况较差的因素多种多样,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图书馆工作的经验,将这些影响因素归纳、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图书馆工作人员自身素质较差,提供文化服务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我国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构成非常复杂,既有正式的在编职工,也有教师员工的家属,还有一些临时工。他们中大部分都是非图书馆专业人员,在图书馆工作中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图书资料整理工作。对于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大学图书馆工作要求而言,他们的职业素养难以适应知识经济视野下要求大学图书馆以文化服务为主要职能形式的发展要求。因为文化服务是一种生成性服务,即图书馆根据用户的发展需求,综合利用图书馆资源,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知识服务,这种服务具有创新性和生成性特点,是一种创造新的知识价值的实践活动。这种服务活动在性质上早已经溢出了传统的服务职能内涵,事实上是一种根据服务对象在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图书馆资源进行知识创新的过程。要胜任这一使命,客观上需要具备较高专业素质的服务主体来完成。

第二,大学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缺乏创新性,没有充分调动出工作人员的劳动积极性。当前,我国大学图书馆管理制度大都是沿袭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大学图书馆管理制度而成,几十年来,缺乏创新。这样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极大地压抑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导致图书馆人力资源流失和人力资源浪费严重。“目前我国的图书馆的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缺乏应有的力度和措施,还有相当数量的图书馆对人才资源未进行科学管理,体制不完善,人为因素干扰较为严重,不依规章制度办事现象突出,图书馆的人才结构不合理,人的主观能动性未得到充分发挥,阻碍了图书馆事业的深入发展。”[2]所以,改革现有的图书馆管理制度,提高图书馆人力资源使用效率,以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生存待遇的必由之路。

三、多途径改善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生存状况

针对导致图书馆工作人员生存状况不佳的具体因素,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不同的应对之道。一方面,逐步建立现代馆员制度,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图书管理人才;另一方面,改进现有的图书馆管理制度,发掘现有人力资源的工作潜质。

其一,逐步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大学图书馆文化服务要始终与高校教学和科研保持一致,与社会发展需求保持一致。这就要求图书馆员需要具备较为敏锐的学科意识和学科能力,及时掌握教学需要、科研需要与社会实践需要的发展要求,然后调整图书馆的工作思路,及时完善知识服务的条件和功能。因此,图书馆职能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在精通图书情报专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具备多元化的知识视野。为了胜任文化服务职能的高要求,不妨大力推进大学图书馆馆员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