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体育小常识大全

体育小常识大全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30 10:17:19

体育小常识大全

体育小常识大全第1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安全;安全教育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安全教育的方法

(一)老师要以身作则,把安全第一的观念树立到学生思想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把安全第一的观念树立到学生意识中。只有把安全意识提高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在体育课中的活动中对学生安全有足够的责任心。在上课的过程中体育老师应该考虑到方方面面的事情,比如场地的选择、器材的使用、活动的开展等。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安排教学,注重课堂教学纪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安全规范,上下课清查人数等,都要以负责任的态度来进行。

除了教师自身的安全责任意识以外,同时也要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安全思想。要让学生明白自己身体的安全重要性,对自己负责,就是对家长和老师负责。并且让学生学会一些保证安全的知识等。比如运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合理着装,不携带尖锐的物品或坚硬的物品等。使学生将安全意识深深的烙印到脑海里,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才能为安全的进行体育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在运动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避免损伤。

运动过程是一种身体活动,在运动中安全意识不到位,缺少热身运动或者动作幅度过大等都会造成身体的损伤。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没父母呵护,缺乏应有的自我保护意识。在体育教学中老师应该充分教授学生一些运动方面的技巧来避免运动过程中的损伤。比如在活动前要充分的进行热身运动,对一些器材的使用方法要正确,在相应的活动中要遵守体育规则,在一些竞技性活动中争抢不要过于激烈等,都是一些预防安全事故的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循序渐进,指导学生们量力而行,不在有安全隐患的场地进行锻炼等。在剧烈的运动过后要合理进行身体放松,以使身体快速恢复正常,注意补充水分避免缺水等。要教会学生一些运动技巧,像跳跃过程中如何安全落地,跌倒时的防护措施等。有了充分的自我保护能力,学生就能在运动中做到自我保护,对学生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在运动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在事故发生时要学会及时的自我救护。

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不仅要在运动过程中做好预防措施,还要学会在出现危险情况时进行有效的自救。小学生因为年龄的原因,在安全知识上缺乏全面的掌握,自我保护能力比较弱,当出现安全事故时容易不知所措,如果没有老师及时介入可能会进一步造成一定的恶化。因此老师为了维护体育教学的正常秩序,预防体育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各类事故,应该及时教会学生一些安全方面的常识以及受伤后的一些自救措施。比如简单伤口的包扎,同学之间互相救助的方法等。作为老师应有预见性的进行事故的预防,有效的使一些事故防患于未然。还要利用体育理论课的时间把一些自救常识传授给学生,摔伤或脱臼等方法如何自救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自救常识,可以在受到伤害的第一时间展开自救活动,避免事态的恶化,不能自救时及时送校医务室或医院。

(四)严格执行有关安全方面的教学法规。

近些年来,体育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教学事故,影响学生的人身安全和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在重视这些安全事故的同时,我们也应当做一些思考,为何会频繁的出现一些教学中的安全事故。究其原因是没有执行相关的安全教学法规。在平时的体育课上,没有一个客观的条例或者规章的指导,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观性大于客观的教程的约束。而主观意识有着很大的浮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制订一定的安全法规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应该认真的执行相关的安全制度,使体育教学活动更加的正规化。

比如在体育教学时,任课老师需要向同学们讲解清楚本节课程的运动注意事项,让同学们做好相应的安全措施,并在活动前认真准备热身运动。在体育锻炼时要遵守纪律,不可以随意打闹追逐嬉戏,不准离开相关的教学范围等,以免发生危险。一定的体育锻炼应该在老师的技术指导下进行,同学们要互帮互爱,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如果是学校开展的体育活动,如校园运动会、各种竞赛等,需要明确各个班级或组织的责任。正确使用相应的器材和设备,对于有危险的体育设备要进行及时的替换,场地的选择也应该选择开阔安全易疏散的地方,以免发生意外安全事故。组织活动的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在事先使学生了解活动的流程,安全防护工作要做充分,赛前的热身活动也要做到位等。对于一些危险性的活动或体力要求过高的训练等应该及时禁止,降低活动的危险性。在活动中应禁止学生离开集体去开小差,对于因为安全意识不到位而造成学生身体伤害的,相关老师应该负起相关的责任。

二、结束语

学生安全无小事,作为祖国未来栋梁的培育者,体育教学组织者的责任是重大的。体育教师应该在思想上增强责任感,重视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通过科学的教学和有效的预防,大部分的安全事故是可以避免的。教学者应与时俱进,认真落实学生的安全教育,体育教学活动也应该有效的组织,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唐飞,周若清.论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生命安全教育 [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

体育小常识大全第2篇

小学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产生的因素主要有学校、教师、学生和体育运动项目四个方面。

(一)学校方面的因素

(1)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的重视不够,造成小学体育管理理念落后,管理制度不完善,体育教学混乱而且松散,存在很大的随意性。部分小学体育管理制度只是形式和摆设,并未努力去执行,甚至某些学校连体育管理制度都不存在。一些农村小学体育场地杂草丛生,体育器材简陋的仅有垫子、哑铃、篮球、乒乓球、口哨。体育设施极其陈旧、老化,一个学校体育室都没有设定,体育器材就直接放在体育老师的房间内。小学体育制度不健全,体育场地、器材、设施都如此不完整,更谈不上对学生每天使用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定期检查、修理和更换,这就导致体育器材设施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如:某小学三年级在低单杠练习时,因单杠有点陈旧,固定高度的螺丝有点松动,在做杠上斜身引体时单杠一端突然下滑,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如果学校体育管理制度健全,对场地、器材进行定人、定时负责检查,体育教学中就可以避免很多伤害事故的发生[1]。

(2)学校的经费投入不足

学校体育经费的来源主要包括政府拨款、学校自筹和社会资助。然而大部分小学体育经费来源相当单一,仅靠政府拨款。小学体育经费主要是用于购买体育教学中所需的体育器材,维修陈旧的体育器材,还有就是组织体育竞赛活动。但是一些小学教育经费开支中居然没有体育经费这一项,即使有,也并未专款专用,开支的随意性大,常常被占用。小学体育经费的不足和被占用导致教学所需的体育器材残缺不全,体育设施得不到补充,老化的体育器材也不能进行及时的维修和更新,体育场地、跑道出现坑坑洼洼,且常年没有维修。体育教师只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利用仅有条件进行体育教学,极易导致小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由于经费投入不足,体育场地、器材没有及时改善,造成学生伤害事故的案例层出不穷,如:山东某小学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正在打篮球时,篮球架突然翻到,学生躲闪不及时,篮板砸中一学生头部,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所以,必须加大小学体育经费的投入,保障体育经费的落实,提高体育经费的利用效率,确保体育场地器材的安全。

(3)缺乏安全知识教育和对伤害事故的分析总结

随着我国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校园安全事故的不断出现,独生子女家庭的不断增加,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国家的重视。中小学安全教育确实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与我们的邻国日本相比,小学安全教育仍然存在很多的漏洞和不足。比如:小学安全教育的内容多为形式,讲解的内容太多,而实践操作性活动缺乏,甚至有些小学根本没有教学,仅直接把安全教育的书发给学生,让其自学。小学生的生理、心理机能正在发展,对伤害事故的预见能力,认知能力都有限,自我防范能力差,所以小学安全教育,特别是体育安全教育尤其重要,我们必须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内容,且严格执行。如:1至2年级学生可以从基本的身体活动人手,学习健身的方法,掌握浅易的自我保护的技能,而3至5年级学生可以从发展基本活动能力为主,学习健身的安全常识和部分生存技能与方法,尝试合作与帮助,明白健身、保健和安全等所必备的常识[4]。大部分小学在出现伤害事故后,学校并没有立刻分析造成伤害事故的原因,也没有制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用以避免类似伤害事故的发生。这与教育的宗旨,教师的道德都相违背,是一种不负责的表现。

(4)学校对于特异体质或者特殊疾病的学生重视不够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学生健康管理制度,根据条件定期对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建立学生体质健康卡片,纳入学生档案”。[2]目前国内学生长跑猝死的案例屡见不鲜,无论是大学、中学、小学都有出现,猝死往往是因自身疾病所致,如缺血性心脏病、肥厚型心肌病等,运动超负荷和感冒等疾病常常是主要诱发因素。所以学校应对学生的健康状况非常熟悉,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并要区别对待。然而许多学校把入校体检作为一种形式,检查记录完后从不制定进一步的措施,造成学生体质监测数据贫乏,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健康状况一无所知或了解不够,教学时没有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二)教师方面的因素

(1)教师职业道德问题

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表现在职业态度上,体育教师要爱岗敬业,应该把这份工作看作是自己的事业。但是,有部分小学体育教师不把心思放在教学上,不履行教师的职责,不爱惜自己的工作,在外面做兼职,甚至想要改行。也有部分老师不写教案,凭借自己的经验上课,写教案也是为了评职称完成任务。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故离岗的现象是常有的事,甚至某些教师居然根本不到岗。教师的这种态度使课堂组织散乱,对危险项目教学区没有进行检查和排除事故隐患,都可能引起伤害事故的发生。如:2005年某小学乒乓球的授课中,教师安排学生练习时,教师离开岗位到办公室和同事说话,两位学生互相扭打,使一学生后脑勺正好磕在乒乓球台边角,造成重伤。还有个别教师职业道德较低,师生关系不和谐,经常辱骂和体罚学生,给学生造成精神伤害,给教师形象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也给体育教学造成不良后果。

(2)教师基本素养问题

体育教师的基本素养主要包括学科知识素养、学科技能素养、教学策略素养和教学研究素养。小学体育教师是师范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并不多,兼职体育教师队伍十分庞大,特别是在农村小学,部分体育教师是由运动队退役后和部队退伍后分配到学校的。所以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素养存在严重的问题,他们对学科知识都不了解,更不用说对学科技能和教学研究了。这也导致小学体育教学“流行”一个哨子两个球,教师和学生都自由的教学现象。即使某些兼职体育教师工作敬业,也由于没有接受过教育学原理、运动生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知识的系统学习,他们的教学能力与体育专业毕业的专职体育教师相比也相差甚远。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安全意识不强,没有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及体育教学规律,严格按大纲内容、教学步骤组织教学,这都可能造成伤害事故的发生。如:准备活动不充分,就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身体的各器官不能得到良好的动员以致不能进入工作状态,就可能导致学生在进行负荷大内容练习时发生运动伤害事故。

(3)教师缺乏对伤害事故的预见能力

体育教学中有的危险是难以预测的,如学生隐性疾病等。而大部分的危险,体育教师都可以凭借经验预见到,并能加以有效的防范。小学体育教师这方面的能力极其缺乏,部分教师始终认为体育课就是教师的“休闲课”和学生的“玩课”,甚至有教师觉得体育课就是副科,可有可无。这些体育老师否定了体育学科的价值和功能,也正是这种随意性和松散性,使他们在体育教学中根本不会对场地、器械进行俭查,对学生的服装进行检查,尤其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服装过细地俭查,甚至连口袋、裤带和鞋带都问一问。不允许身带刀片、硬物和易使身体致伤的东西。北京市某小学低年级学生在体育课上,教授的内容是前滚翻,学生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一名女生被裤兜里装的钩针扎伤小腹,造成重伤。教师在课前应对小学生携带物品做一定的要求和提醒,体育教师对潜在危险要具有一定的预见能力。如果体育教师具备对危险的预见能力,那么这起伤害事故完全可以避免。

(三)学生方面的因素

(1)学生身心特点

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也是造成伤害事故的原因。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时候,同时,他们的心理能力也在迅速发展。此时的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不仅爱表现而且好胜心也强,多动、调皮、但是自控能力差。在运动中不知疲劳,不知冷热。常常累的大汗淋漓、大喘、咳嗽、面红耳赤[3]。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心血管机能尚不完善,如果不节制大运动量,容易导致身体伤害。所以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量不能过大。

(2)不遵守上课纪律,安全意识淡薄

小学生生心理发育还不够完善,且注意力易分散。不遵守上课纪律,集合站在队伍中经常互相推拉,防伤害意识薄弱,安全隐患辨别能力也差,却喜欢盲目或冒失地参加活动,这往往是发生运动伤害的重要成因。如:某小学四年级学生在上体育课(前掷实心球),在老师指令下,一组投掷,一组听哨音后再捡回球,有一同学急着冲上前去,结果被一球砸中。这就是典型的不遵守纪律,安全意识淡薄。

(3)心理素质差或自我保护能力差

教师教学的方法并无不妥,但有些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紧张。而有的小学生在突发的情况下,不懂得自我保护或自我保护能力差,这也是造成伤害事故的一大因素。如:某小学五年级一女生在山羊分腿腾越练习中,由于心里害怕,双手没支撑器械直接飞身腾越,一脚被山羊绊了一下,结果该同学直接用手支撑导致手臂骨折。如果学生有自我保护意识,并能用自我保护的技能,头脑冷静,在落地时顺势团身滚动,就能减轻受伤程度[4]。

(4)体育运动项目的因素

体育教学中学生在踢足球或打篮球时,如果两名学生同时为了争球,在跑动中发生碰撞或身体接触,就很容易撞伤或摔伤。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在教学比赛中发生身体接触是难免的,有的甚至犯规都不是,规则允许的合理接触。有些伤害事故是学校不管怎样谨慎也无法避免的。如:2007年10月,北京市海淀区某学校学生王某和同学们在操场上踢足球,王某在做带球转身动作时,被对方防守队员踢中支撑脚的脚跟部,王某左脚跟腱被踢断。这起伤害事故的主要原因就是运动项目的特点是具有对抗性和竞争性属于意外伤害。而这时学校就不能因噎废食,减少体育活动、拆除容易造成伤害的运动器械,这与素质教育精神相悖。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的防范

(一)加强体育安全教育,提高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意识

体育安全教育要伴随着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学校和体育教师必须教育学生在思想上有清楚的认识,要明确伤害事故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体育安全意识以及对运动危险的预见能力。特别是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生理、心理机能水平尚未成熟,个体认知水平低,自我防范能力差,更容易受到伤害和发生意外安全事故[5]。因此,应提高小学的安全教育工作,尤其是体育教师,应加安全教育的宣传力度,使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的能力不断提高。

(二)加大小学体育经费投入,确保体育设施的安全

小学必须要拓宽体育经费的来源,不仅依靠政府拨款,而且要组织学校自筹和社会资助,这样才能加大经费的投入。并且确保体育经费专款专用,有效的利用体育经费。加强对体育设施安全的检查、维修和更新,努力完善体育器材,创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这样才能确保体育设施的安全,使体育教学中的伤害事故防范于未然。

(三)完善体育管理制度,区别对待特异体质学生

由于小学生防范意识薄弱,不知道自己是否属于特异体质学生,即使知道,也不能确定自己不能参与某项运动,甚至都清楚,也有可能难以启齿,不敢告知老师。所以学校要建立学生健康档案,清楚掌握学生是否有不适宜剧烈运动的疾病,以便在教学中安排体育活动时区别对待。学校和家长要进行交流,共同保障学生健康。

(四)加大体育教师的引入和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基本素养

小学兼职体育教师队伍十分庞大,所以必须强化小学体育的师资力量,加大专职体育教师的配置和加强在职体育教师的培训,使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基本素养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进入规范化和专职化。

(五)提高小学生自我保护技能,消除对运动项目的恐惧心理

小学生生心理发育不够完善,防范事故意识薄弱,而运动伤害事故与自我保护能力有密切的相关。所以,在小学体育课教学中,加强学生自我保护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教师要细心观察和研究学生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防范,这样可以积极地消除或减轻学生的恐惧心理,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三正确的处理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伤害事故

作为教师,发生意外事故时一定要沉着冷静地处理突发事件,不要因自己的惊慌而贻误时机,教师此时的表现往往左右着事态的发展。教师必须在第一时间内把发生的事情如实地报告给相关的领导,以便学校及时拿出合理的解决方案。随后迅速通知家长,如实说明情况,避免发生误会。后期的安抚工作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打动家长的心,还可以温暖孩子的心。

四结语

体育小常识大全第3篇

【关键词】日常安全教育;知道策略;小班幼儿;策略实施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思想的缘故,广大人民群众以及国内的教育机构往往会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状态等问题,转而就会忽视学生的日常安全教育。而在所谓的小班幼儿教育中,小朋友往往都来自不同的家庭,所形成的习惯和性格都是互不相同的,在第一次上学,也就是第一次进入幼儿园的见到其他相同年龄的小朋友就会有各种不同的反应。所以,接下来,我们会对日常安全指导教育策略在小班幼儿中的实施进行详尽的介绍。

一、在小班幼儿日常安全教育指导策略的主要内容

1.培养小朋友的自制和自控能力。有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可以控制自己的脾气,那么我们不妨可以将“控制自己的脾气”理解为是人的资质和自控能力,在幼儿园阶段进行培养小朋友的自制、自控能力,就可以更好的进行下一阶段的日常安全教育。众所周知的是,在每一位小朋友离开家第一次进入幼儿园的时候,小朋友的情绪其实都是不稳定的,以及因为年龄太小也导致思想不像成年人一样成熟,这几点原因就导致小朋友在上课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特别爱做小动作,长此以往,甚至会出现厌学情绪,这样的结果都不会是幼儿家长能够接受的。

2.对小朋友进行基本的安全教育。幼儿的思想往往很简单,任何的事物在他们的眼中都可能是新鲜又有趣的,这都是因为在幼儿教育之前,小朋友往往都是在父母的保护下长大,所以小朋友们的思想非常简单,在新鲜的事物钱甚至分不清楚是安全还是危险,如果没有相应人员的保护,小朋友很有可能会遇到危险,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日常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而且在正常的幼儿教育中,往往都是教师少而学生多,教师不可能会面面俱到,在这种情势下,在小朋友身上发生意外的频率就会明显提高,所以,对小朋友进行防火、防电以及延伸到交通和饮食方面的安全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在当代小朋友的安全教育最主要的就是用电安全,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电器被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在教育过程中要让幼儿知道不能用湿手去触碰正在使用中的电器,也不能用湿抹布去清洁电器,每当我们使用完电器要记得拔掉插头以防止隐患。其次就是小朋友的防火方面的安全,这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小朋友往往不具有强烈的防火意识,我们也能发现因为这一点经常会出现火灾甚至危险性更大的灾害。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要不断的给小朋友灌输防火意识,例如提醒小朋友不可以偷偷玩打火机,还可以运用实例告知小朋友们火灾的危害。此外,幼儿教师还应该教会小朋友们逃生的方式方法,紧急的情况应该及时拨打119火警电话。

二、小班幼儿教育中安全教育指导策略

1.日常安全知识教育指导。小班幼儿的教师在这个过程的责任就是不断的为小朋们灌输日常安全教育知识,并且可以在教育过程中对小朋友的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进行纠正和指导。例如幼儿教师可以让幼儿不准携带带有尖锐的玩具进入幼儿园,在课下活动中不准头朝下滑滑梯、并且在滑梯顶端不准拥挤,要进行有序的排队,不可随意离开集体单独外出活动,不可以随意翻动幼儿园内的各类电器,不将手、脑置于正在行进的车外。所以,幼儿园教师要对小朋友的日常行为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纠正。

2.设置游戏进行趣味的安全意识指导。幼儿园的小朋友毕竟还是小孩子,心智不可能像我们成人一样发育完全,因此,如果一味的对他们进行书本上的安全教育,那对于小朋友一定是枯燥和无味的,并且由于现代社会的人性化要求,我们就可以进行趣味的幼儿安全教育。根据相关调查表明,小朋友们在做游戏时是最能够体现内心活动的,而如果要实现游戏的教育功能,就需要幼儿教师的指导,而且游戏的前提就是要保证每一个小朋友的人身安全。

3.集体教学的安全教育指导策略。幼儿园进行安全教育指导,其核心内容就是通过幼儿教师合适的指导,以及幼儿园设置的多种多样的活动来将课程目标有效率的转化为小朋友们的自身安全意识。而且小朋友都是有大众性的,就是很少有小朋友能够脱离集体,几乎是集体中的大部分幼儿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充分的利用这一点,利用集体效应达到我们幼儿园的教育目标:让每一个小朋友都能得到安全教育指导。这种策略还有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安全教育效率很高,集体教学的安全教育指导策略的适当应用,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但其中不乏一些特例,幼儿教师就要发挥个人特色使其回归到集体教育中。

结论

虽然我们已经开发了许多的幼儿安全教育策略,但如今的形势依旧告诉我们,小班幼儿教育中的安全教育指导依旧很严峻,幼儿安全教育也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热点。但即使是这种形势下,我们也要随时应对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时刻重视小朋友的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教育,尽可能的让小朋友在小班里获得基本的安全教育意识,加强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并且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改进,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发出适应的幼儿安全教育指导策略。

参考文献:

[1]徐文.幼儿园科学区活动材料的现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

体育小常识大全第4篇

本文以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安全教育作为中心展开讨论,从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方面出发,探索了小学体育教学安全策略,希望能为学生的安全锻炼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小学体育 教学 安全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由于体育教学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关注的是学生的健康成长,授课环境基本都是在室外操场开展,不可控性增大,这就往往造成体育教学中安全隐患的出现。因此做好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安全教育工作就凸显的尤为重要。

一、小学体育课程的特点与现状

1.小学生的特定特点

小学生一般的入学年龄在7-11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天真活泼,比较好动,并且身体发育处于快速成长时期,但在力量方面还比较弱;肌肉和骨骼由于生长期比较容易拉伤和变形;爱动,好奇性强,自律能力较差。

小学体育教学中安全问题现状

第一,体育教学由于自身的特点(运动、器械)或其它各种因素,伤害事故(尤其是运动性损伤)偶有发生,成为了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由于安全的可控性较差,加重了体育教师的心理负担。因此,有不少学校、教师取消了应有的体育活动、禁止了一些器械性的运动项目,导致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情况普遍存在。

第二,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关系到一个家庭,乃至社会未来的发展,对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学校体育改革的蓬勃发展,体育活动的增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多了学校体育活动中伤害事故的频率。

第三,体育项目风险及赔付率高,目前我国还没一家专营体育保险的机构,目前也只有保险公司兼营体育保险业务,而其工作重点多集中在竞技体育保险方面,学校体育保险并没纳入重要环节,这将不利于学校体育保险的发展。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安全隐患的原因

1.学生缺乏安全性意识

一是,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并不成熟,因此对于安全的意思并不可能完全的理解。二是,在训练准备阶段,小学生出于好奇都会不按照要求来做,最终导致器械操作错误,或者准备不充分容易发生意外伤害事件。三是,很多体育老师采取“放羊”式管理,这也是造成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2.教学场地安全性不足

小学的体育课程开展教学往往是在室外的操场进行,需要场地和器材的支持,但很多学校都达不到国家要求的标准,城市中的小学1/3不达标,而农村小学1/2以上都不能达到标准要求,这样的不规范,只会导致危险性的增加。

三、关于提高小学体育教学安全性的思考

1.加强学生安全意识

一是,要将安全贯穿在整个过程中,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始终将安全放在第一位上;在每一节课上,都要重点讲解安全问题,给学生奠定安全意识。二是,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做好事故案例讲解,让学生真实看到影响安全的因素,形成立体的感受,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安全意识。三是教师必须强调体育课的纪律,让学生树立良好意识,服从指挥及安排,要做到“安全”警钟长鸣。

2.培养自我保护意识

体育教师是学生体育课上的第一负责人,需要给学生提供安全保护,但人数上的差距使安全保护产生了很大的局限性,这样就要求学生必须树立起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自身的自我保护能力。一方面,要强调课堂纪律,做好学生表率;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体育委员及班组干部的作用,参与到保护工作中,充当教学的帮手。

3.做好安全隐患排查

一是,体育教师在每学期开学初,要对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备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二是,体育教师要经常检查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维护、使用和安全情况,至少每周一次按学校器材、设备列表记录检查结,还必须要做好课前检查安全工作。三是,要及时保养、维修与拆除。定期保养,注意器材、设备的防锈、防腐蚀、上油、上防锈漆,保证教学设备的安全性。

4.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都与不合理的教学内容安排及组织有很大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安全系数较大的项目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例如:田径方面及球类运动都是不错的选择,采取的教学方法也可以是多样的,比赛、分组都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对的单双杠、爬杆等运动安全系数就比较低。可以说,合理、科学的教学安排及教学方法是防范体育教学中出现安全事故的重要手段。

5.加强安全技能培训

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应加强体育老师安全技能的培训工作。另一方面,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日常业务素质学习时间,安排体育教师在校医的指导下,加强学校体育安全技能培训与学习,对常见的学校体育安全问题能熟练处理,具有本能行的反应。三是,不断提高师生员工的体育安全意识和处理突发体育安全事件的能力,形成校园内部体育教学安全管理的重要工作。

6.做好应急处置预案

为进一步加强对学校体育安全事故工作管理,提高防控体育安全事故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应急处置突发学校体育安全事故工作, 为进一步提高全校师生体育安全事故意识和应急意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安全事故知识和技能,熟悉逃生路线,增强师生的应急能力和安全意识,以最大限度地减轻体育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应急处置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确保预案可以随时启用,并能保证有效运用。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体育教学的开展要以安全作为基础,安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必须要做好“加强学生安全意识、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做好安全隐患排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加强安全技能培训、做好应急处置预案”等六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参考文献】

体育小常识大全第5篇

【关键词】 小学体育 大课间 意义 激励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3-091-01

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也就是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运动伤残问题及活动安全问题,如果安全问题得不到解决,那大课间活动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一、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研究

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课之所以出现一些安全事故,是有很多的原因,但突出的因素就表现在学校和学生两个方面。

(一)学生方面

家庭的成长环境及父母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即使他们有兴趣的事情也经常会被打压掉。父母切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我国,当今的“一考定终身”制度决定了文化课的地位。我们知道,文化课成绩不理想是很难考进理想的初中、高中及大学的,特别是语、数、外这样高分的主科,学好这些科目是家长对孩子的必然要求。即使有体育学习愿望的学生,面对着巨大的考试压力和父母对自己的期望,自然而然地就会放弃体育相关知识的学习,甚至会把体育课当做自习课或者休息课来对待。小学生自身不重视体育课,也更不会注意体育课中的安全问题了。小学生没有把其定位为提高素养,锻炼身体,学习知识和培养情感的课程,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体育课是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他们在体育锻炼的时候不讲究科学请,在体育课上也很少认真地听取老师讲解动作要领和运动规范,这些都容易造成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

(二)学校方面

在小学学习阶段,面对的重要问题就是小升初问题,虽然我们实施片区制度入学,但实际的情况是,成绩优异的学生是可以凭借成绩进入优质学生学习的。而学校要想在社会中有良好的声誉,争取最大化的生源,能得到学生、家长、政府、社会等方面的认可,其升学率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要想取得较高的升学率和社会口碑,学好文化课已经成为必然的要求。至于体育课就会被学校冷漠,每逢重大考试时,体育课就会让道其它考试科目,特别是主科。许多小学由于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把教学重点放在文化课上,而忽视体育课,学生缺少必要的锻炼,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体质锻炼。再者,部分学校由于体育器材以及体育活动场地的不足或者出现了安全隐患,致使体育活动较为单一,缺乏娱乐性和趣味性,导致学生日渐不愿意上体育课,由于设施的不安全也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另外,部分体育教师,工作消极怠慢,没有耐心给学生讲解一些安全常识,在体育课上没有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这也是学校体育教学开展中存在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

二、规避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策略探究

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因为这对提升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有着巨大的助推作用。为此,各学校、各相关人员必须想方设法优化大课间活动的管理,提升大课间活动的质量。

(一)调整认知,重视大课间活动

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是时展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和行为上给予重视,提升大课间的地位,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在很多的学校,由于管理的松散和领导的不重视,导致大课间活动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为了确保大课间活动的安全,学校和学生都必须重视,把大课间活动提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任务上来。一定要把大课间活动的安全摆在突出的位置,实现工作的常态化与科学化。另外,对于大课间活动,主管部门一定要设计好活动方案,不定期地开展活动调研,对于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要及时上报,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二)依据实情,提高学生安全意识

小学生天生好动,注意力也不集中,他们经常会逃离老师的视线。在体育大课间活动中,小学生在放松宽敞的场所更容易出现“自由活动”的状况,学生之间拉拉扯扯,不听老师的指挥等,都极易发生安全事故。为此,要想从根本上剔除安全隐患,教师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小学生的安全意识。比如,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告诉学生体育活动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保障每一位学生掌握标准的体育动作,教育他们服务老师引导的观念及顾全大局的思想。在日常的班会课中,班主任要强化学生的文明礼貌教育、遵纪守规的教育,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同时,学校要强化宣传,让学生了解大课间的活动,并及时地采取措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体育器材,学校要认真检查,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大课间的活动中,要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身心状况,对于特殊的学生一定要特殊的处理,保障学生的安全。

[ 参 考 文 献 ]

体育小常识大全第6篇

【摘要】在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中任课教师需要穿插讲解必要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学生在掌握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之后更能够了解体育锻炼的方法手段,避免在运动中受伤、避免体育运动的盲目性、使学生在运动中能够做到合理、科学、高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目的。

 

现代科学证明,要使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必须使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疾病的预防和体育锻炼相结合,忽略了任何方面都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当前中小学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教学现状

 

第一,中小学生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的普及率总体不高。根据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我国普通小学的体育卫生课程教学计划规定,一二年纪规定为每周5学时,三四年级规定为每周6学时,五六年级规定为每周8学时。从实际调査来看*我国小学的卫生保健课与国家规定的16学时相比差距还很大。据不完全统计,大部分中小学大约只上2学时的理论课,内容为体育课堂常规及体育课的目的任务,再有1学时为风雨教材,内容为体育明星的故事及大纲中规定的其中一项教学内容,卫生保健课大约只有1学时,实施好的学校可能多一两学时,而差一点的学校则1学时也保证不了。可知,普及率是相当低的。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课的课时,初中部分相当于每周3学时,高中部分相当于每周2学时。而在卫生保健教育与实施方面,初中一年级到三年级均为12〜14学时,这里还包含体育基础知识的教学。可见,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的总课时除去体育基础知识的教学大约只有18学时。有许多学校只考虑升学率,可能每学年只有一两课时,差的学校可能1课时也保证不了,而高中部分,学校升学率抓得更紧,情况更糟。

 

第二,教育职能部门还需切实督促学校落实教学大纲要求。现实中国家教育职能部门虽然对各级学校和下属各部门下达了有关体育教育的文件,但并没有对各级学校和下属部门进行全面的核査,没有完全检査他们是否按文件的要求去做,或者说没有对那些学校和部门给予一定的压力,也没有根据学生的成长和时展的需要,提供学生所必需的卫生保健知识。从而导致诸多中小学校根本不重视学生的体育教育和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培养以及有关体育保健知识的教学。

 

第三,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足。当前我国的素质教育尚未普及,许多学校仍以应试教育的方式进行常规管理,这就导致了许多学校只片面地注重升学率,任意剥夺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或者有的学校开体育课只是让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而不让学生了解必要的卫生保健知识,甚至在一些中小学的毕业班停止学生的体育活动和体育课,更不可能重视学生的体育素质和良好的健康卫生习惯的培养。当然,也不可能去根据《体育法》的要求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第四,体育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首先在教学中,由于学校领导的不够重视〃片面强调抓升学率,提高学生其他科目的成绩,对体育课形成一种若有若无的心态,随意支配,大大影响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其次,部分体育教师即使有加强学生体育卫生保健知识诉求,也因为学校的种种规定和要求使体育教师自己放弃这一工作激情。再次,由于体育教师自身的修养不够,存在一种混日子的念头,认为体育课还是以前那种“放散羊”的形式对体育课不负责任。诸多情况的影响使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在理论课上不给学生提供有关的体育理论保健知识,在实践课中也不能提供必要的保健知识,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

 

二、对策与措施

 

第一,教育职能部门应加强体育教学过程的管理。卫生保健教育是全面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应尽义务。国家职能部门应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和全日制中小学教学大纲的要求,严格要求下属各级职能部门,亲自检査各个中小学所安排的教学时数、教学内容、教科书、教师的素质以及教学设施条件等方面,特别是卫生保健知识课的教学时数和教学内容,以及体育教师所掌握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的程度更要进行认真的考核,要由面到点、有表及里地进行严格的管理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必要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另外,教育职能部门要制定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中小学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教学大纲,同时指定国家统一的教科书,并适量增加体育卫生和生理保健知识,为小学生的体育基础课保驾护航,同时要对中小学进行监督'使规定能够落到实处。如制定大纲指定上课时间等,使卫生保健教育内容系统化、规范化,并适合学生的需要;同时,应鼓励适合本地区实际的教科书和选用教材 “一纲多本”这样才能恰到好处地把卫生保健教育办好,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第二,要加强中小学体育卫生知识的基础教育。建议对学校体育、卫生保健教师进行培训学习,成立学校健康组织,制定规章制度领导挂帅,由教育职能部门进行检査与评估,要定期对教师进行体育卫生与保健知识培训,使体育教师对此方面的知识不断更新,同时对体育教师加强思想意识教育,要使其对中小学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同时做好中小学校长的工作,要让校长认识到学生身体的健康远比文化课知识要重要的观念。学校应认真重视对学生的卫生保健方面的教育,由领导到教师、各级加强,做到以提高和普及学生的健康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降低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不必要的体育运动损伤,同时学会在运动损伤发生时及时进行科学的处理,真正做到教育要求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第三,加强体育卫生保健课程在体育课中的授课比例。加大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比重使学生初步了解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部分。例如,在做准备活动和放松时,有些学生认为没必要。这时,应向学生阐明做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适当举例指出不做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会造成的损伤;在夏季体育教学中,应及时向学生传授预防中暑的常识,传授科学的饮水方法,加强游泳的安全教育等卫生保健知识,这样做都能收到好的效果;进行长跑教学时,结合长跑当中长出现的“极点”现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极点”的出现和如何掌握克服“极点”的方法。

 

三、小结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的积极手段,卫生保健则是保护学生健康有效的预防措施,两者是从不同角度共同作用于学生身上。各个中小学校应该在国家职能部门的监督下,每个体育教师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认真地进行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育锻炼,更要重视学生对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的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合理地安排体育锻炼和学习,使体育锻炼和学习都科学化、合理化。因此,中小学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卫生保健知识,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体育小常识大全第7篇

关键词:小学生 体育 安全意识

安全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了安全教育,素质教育就成为一个不完整的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就会缺少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当前学校的体育教学教改中,特别倡导“阳光体育运动”,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好事,它能让全社会、所有学校重视体育,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从而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成长,把健康放在首位。但是,体育活动都带有一定的危险性,有的难免会发生一些伤害事故,因此,如何提高学生体质,安全上好每节体育课,在“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全面贯彻“安全第一”的教育理念,也成为一线体育教师关注的焦点。

一、正视“校园安全事故”对体育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当今以独生子女为主的社会中,家长非常重视小孩子的安全,很多家长出于对儿女的保护而出现了对儿童体育锻炼的负面认识,上体育课会给孩子写个假条,或是严格控制孩子参加任何体育活动,以求平安。一些学校在家长和校长对安全事故的极度恐惧中,在体育教学难免发生事故的现实中,在上级有关部门“校园内绝对不能发生事故”的严令中,整个校园内的体育设施,如单杠、双杠、爬杆、吊环等,有危险性的器械似乎在一夜之间消失,球类等在教学中有相撞、摔倒、扭伤的可能,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也自行取消了;在部分学校,体育教师为求平安,每节课都只让学生跳跳绳、做做徒手操,考核成绩不是看“绝对成绩”,而是比较虚假的成绩。就如每年的学生体能测试类成绩,合格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虚假的;有些学校由于学生学习负担重,家长看重的是孩子的语数外成绩,不是孩子的健康体质。大部分学生平时运动少、体质差,显得“弱不禁风”,有的怕苦怕累怕运动,认为运动是一项非常辛苦的事,所以校园内也出现了一些怪现象:胖子多了,戴眼镜的多了......这就是缺乏锻炼造成的恶性循环。

二、提高安全意识,确保体育课堂教学安全

体育课中的安全隐患隐藏在许多细小的环节中,必须把安全意识放在首要位置,体育教师只有具备高度的安全意识才会有高度的责任。首先,在上体育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包括教案及场地、器材的准备。其次,根据教学内容、场地和设施实际,精心组织教学,严肃课堂纪律,上课下课均应整队清点人数。多班在操场上课时,要做好场地安排,不得相互挤占场地。再次,要求学生必须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按程序参加规定的项目学习训练,要服从指挥,不得从事与本节课内容无关的一切活动,不鼓励带病坚持运动。作为体育教师应明确自身的责任重大,采取积极主动的防范措施,尽可能减少事故的发生,以确保体育课堂教学安全。

当然,不仅教师要有安全意识,也要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如平时体育课中要求学生着装要轻便,穿运动鞋,不携带小刀、钥匙等尖锐物品,不佩戴胸针等饰品,教育学生注意细节能有效防止安全事故。要使每个学生都意识到不安全的行为对自己和对他人都可能造成不良的后果。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有了安全意识,学生才会约束自己的行为进行安全的体育运动,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三、教会学生急救方法,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安全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增加学生的安全知识,而且要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自救技巧。体育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而且趣味性强,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相当数量的学生缺乏运动安全方面的知识, 自我保护能力差,出现事故后的处理能力差。为有效预防和处置体育锻炼中的各种意外伤害,有力维护学校的正常体育教学秩序,体育教师应掌握常见运动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并向学生传授体育锻炼时发生运动创伤后正确的急救措施。作为体育教师除了应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预见和预防安全事故,采取有效的办法去减少事故发生,利用体育理论课向学生传授一些安全知识的同时,也要利用体育实践课来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应急自救技巧、教会学生常见运动创伤的简易处理方法。以备在发生运动损伤时的第一时间里,学生可以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方法正确处理受伤部位,达到自救的目的。

四、深入了解学生,严格执教“保平安”

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异常的情况。比如有的孩子因在家生气或心情不好就发脾气、情绪表现极不稳定,甚至产生抵触攻击的激进行为。对这样的孩子我们既要了解实际情况,配合班主任,及时给予合理的批评,同时也要善于引导,对其优点给予适当表扬和鼓励;再如在体育课中有过于喜欢体育课,有时身体不适他也不想告诉老师,如果教师不留心往往就容易发生事故。所以在体育课的课前、课中、课后,教师都应留心观察他们是否有身体不适的异常表现,以便早发现早处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比如学生心情不好、情绪低落或急噪,体育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多与学生沟通,做好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愉快健康地进行体验锻炼。

体育课由于在室外活动,学生易受外界环境干扰,教学的组织形势有全班的、小组的、个人的,这就决定了体育教学应是一项具有严格组织纪律的教学。在教学之初,教师要向学生明确宣布要求学生做的和不允许做的行为要求,体育课堂常规中规定学生准时集合上课、队列合理调动、场地器材合理布置、课堂纪律等都需要学生从集体利益出发,开始遵守、服从指挥。教师要严格强化学生的课堂常规意识,提高学生执行常规的自觉性。例:每节课上下课必须严格执行点名制度,对无故请假的和自行缺课的学生,要及时通知班主任和家长。要通过这些切实可行的做法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不断强化“安全第一”的教育观念。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安全问题要引起体育教师的高度重视,做到防患于未然。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责任感。用正确、合理、科学的方法来预防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只要学生和教师在思想上重视伤害事故,同时教师教学上处处想到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教学上扎扎实实、认真负责,教法创新,大胆尝试,管理上严格要求,就可减少或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真正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体育小常识大全第8篇

(1.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体育系, 湖南长沙410205;2.湖北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小学生生命安全事故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生理和精神伤害,我国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作为特殊的教育并未引起重视。生命安全教育认识滞后、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缺失、增加小学生生命安全与生命机能的需要等都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从教学目标的统一性、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发展和谐社会的诉求角度分析,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都是可行的,制定完整的教材和安全教育交流平台、打造专业的师资队伍常态化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对策。

关键词: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 渗透 生命安全教育 常态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9—0007—03

基金项目: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级课题,编号:XYS4S07。

作者简介:1.钟小燕(1980~),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理论。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实施生命教育,以不同的名称、形式或手段开设了有关生命安全教育内容, 将生命与安全教育同体育课结合在一起, 而且相关实验研究也表明学生的运动能力不仅得到增强,而且事故发生也减少了。

生命安全教育在不同的国家以不同的名称、形式或手段呈现,大部分都是将生命安全教育同体育课结合在一起,而且相关实验研究也表明学生的运动能力不仅得到增强, 而且事故发生率也减少了。

目前, 我国的生命教育主要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程中进行理论宣传,作为特殊的教育活动尚未真正开始。生命安全教育最重要的是加强了人们的安全意识[1],为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前提,提高安全意识,进行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教育[2]。

1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1 生命安全教育认识的滞后

我国0~14 岁儿童意外死亡专项调查显示: 在各种死亡原因中,意外死亡已占第1 位,占总死亡人数的31.3%。我国每年大概有10 万儿童死于意外伤害,给家庭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生理和精神伤害,人们在扼腕痛惜的同时,更多的是哀悼死者缺乏自救能力,也反映出学校和社会的生命安全教育的严重缺失。安全事故已成为学校管理工作不可回避的问题, 是生命安全教育研究的热点课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 少年儿童的生命安全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2006 年教育部、公安部、司法部、建设部、交通部、文化部、卫生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制定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教育部令第23 号)》,要求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安全教育”[2]。

目前我国生命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 学术界对生命教育的内涵、概念尚未达成统一,相关理论研究也缺乏系统性。

1.2 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传统文化教育根植于课本和教材,重视对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注重对学生的智力开发。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给教育者留下了不少弊端, 师生思维放不开、缺乏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勇气而习惯于循规蹈矩[3],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能力受到限制。

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往往表现为:缺乏处理事情的判断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差等。

传统教育中,学校、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也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每年发生的触目惊心的生命安全案例,使教育工作者陷入了困惑、尴尬与无奈。

许多学校的安全教育往往只是通过一些报道, 一些知识竞赛,甚至用相关安全装置代替。有些学校的安全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比较简单,只是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而没有相应的实践操作,更没有设置相应的课程,使得生命安全教育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当学生真正面临危险时还是不知所措,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1.3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的缺失

目前, 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生命安全教育主要采取以下五种方式:第一,热身准备活动,防止学生受伤;第二,教学过程中强调运动损伤的相关内容;第三,教学中对学生的保护帮助;第四,器械的安全使用方法的讲解及注意事项;第五,利用课堂对安全、健康知识的宣传和讲解。

依托“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方式很难保护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 仅仅依靠空荡荡的讲座和纯理论知识的传授, 运动安全,缺乏体育卫生,体育急救等,使保护生命,提高生活质量,没有实现的途径和方法。

1.4 增加小学生生命安全与生命机能的需要

当前,小学生的生命安全现状令人担忧,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生理、心理系统发展均不完善;个人认知水平低,缺乏对风险预判能力,自我防范能力差,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更容易受到伤害和发生生命安全事故。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传授生存的安全常识,使学生掌握生命发展的基本技术、技能,在实践练习中体会生命、尊重生命,培养小学生积极的生命意识,学会珍爱生命、享受生命。

2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可行性

2.1 教学目的统一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4]。由于课程的身体练习特征,以及大量的课外活动为载体。

因此,除了体育与健身课程本身具有的健身功能,体育与健康课程还能有效地提高自救能力, 避免机械外力的伤害和人身伤害。生命安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生命安全的意识,掌握增强体质的有效锻炼方法和意外发生时救助的技能, 并能够具备应对危险的能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和生命安全教育都是以体育运动为主体,最终实现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责任。生命安全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锻炼,全面发展体能,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形成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行为[6]。

生命安全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生命,认识生命,使学生珍惜生命,培养学生建立对生活和人生价值观。通过急救技能和避险能力的学习、训练,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两者的教学目的具有统一性。

因此,把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运动安全、生命安全知识和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教学内容的一致性

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本质, 理解生命的意义和提升生命的价值。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理念,通过运动技能的教学和体能的练习,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并加以营养、健康、疾病预防、避险和其他健康教育等辅助教学。同时,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生活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与健康课程是生命安全教育内容呈现方式的升华, 两者在教学内容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2.3 发展和谐社会的诉求

据相关报道,2014 年岁末, 上海外滩发生的踩踏事故造成36 死47 伤的严重后果, 此次踩踏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后的应对措施都表明了国人在应对突发事故方面的知识和教育的缺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健身休闲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运动健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运动损伤、运动猝死事件屡见不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的健康发展。如何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促进身体的健康是发展和谐社会提出的新要求。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 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系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掌握安全自救、自护的技能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终身生命意识和能力。

3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常态化策略

3.1 教育部门要制定完整的教材和安全教育交流平台

制定体育与健康课安全教育的相关教材, 这样体育教师就可以有章可循,有了一定理论基础才可以更好的实践。相信这一举措能为体育教师安全教育的教学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教育部门要构造体育与健康课安全教育交流平台, 分享一些好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供其他教师参考,也可以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心得,为新老师能够打下良好的教学基础;探讨有创意、有创新的教学内容方法。

3.2 打造专业的师资队伍

首先,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生命与安全的知识和素养,加强生命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结合生活开发安全知识和技能的体育教学内容。以多种方式融入体育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生命安全知识。

其次,生命安全教育应依托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对体育教师进行“生命。生存安全”系列课程培训,如:“生命教育”、“如何识别危险”、“如何保护自己”等课程的培训,丰富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把“生命、生存”理论放在培训课程中,改变以往培训对运动技术和知识的“再翻抄”,把体育与健康课程打造成以“生命第一”为取向,以培养生命、安全、健康为目标,实现生命教育的广度、渗透生存能力的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赵萌,王焱森.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理念高校体育运动防护课程教学的常态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4(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gov.cn/ziliao/flfg/2006-07/12/content_3334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