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休闲农业发展问题

休闲农业发展问题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28 17:01:44

休闲农业发展问题

休闲农业发展问题第1篇

关键词:辽宁;休闲观光农业;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5-0243-03

休闲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以满足生态体验和休闲娱乐为目的,将农业、旅游业相结合的一个新型交叉型产业。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心理的日益成熟,旅游消费渐趋理性化和个性化,从过去追求看多个景点的走马观花式游览转变为追求放松身心的休闲度假。由于休闲观光农业迎合了都市人亲近自然、休闲娱乐的消费心理,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愿意到农村和广阔的郊野放松身心,体验乡村生活和参与农事活动。“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购农产品”已经成为休闲观光农业蓬勃发展主要形式[1]。辽宁休闲观光农业就是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迅速发展起来的。

一、辽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1.需求状况分析。收入和闲暇时间是影响休闲观光的两大主要因素。《2014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辽宁省生产总值28 626.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5 201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10 614美元,按照国际惯例,辽宁居民已经拥有提高生活品质和增加旅游次数的经济基础。从1995年5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双休日,加上节假日,劳动者每人每年休息日由原来的59天增至104天。2007年,放假办法取消“五一”黄金周,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法定节假日总数11天,新方案出台后,假日增加到115天。新工时制使人们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增多,另外,社会不断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使得人们从生产和生活劳动中抽出更多自由时间,这是形成休闲观光需求的前提。辽宁人均收入持续增长和目前的休假时间已经形成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巨大的市场需求。

2.供给状况分析。根据调查研究,辽宁休闲观光农业的主要供给种类(如表1所示)。

近年来,辽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都十分迅速,尤其是特色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在对农村、农业的发展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辽宁产业经济发展中也初具规模。根据相关农业统计,目前全省休闲观光农业从业人员最少有20万人,比2010年的数字增加了近1/4;休闲农业园数量超过1 000个,规模以上数量占其中的1/5;农业高科技园150个,果蔬采摘园510个,农家乐6 523家,农庄园297个;总资产130.4亿元,年营业收入50亿元,占辽宁省旅游收入的8%左右,上缴税收约1.5亿元,为农民带来20亿元收入,年接待人数超过1 825万人次[2]。就辽宁休闲观光农业的整体情况来看,全省分布不均,发展不平衡,大部分项目主要围绕在城市周围和城乡结合部或沿海成带,具有零散分布、规模普遍偏小的特征;产业内部差异大,大中小项目营业收入差距较大,但整个产业处于上升发展趋势,在相关三农、“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政策利好情况下,很多项目能够找到盈利点;经营者、投资者的产业发展意识提升,项目投资规模扩大,经营管理也逐渐规范,产业发展正步入正轨;社会多元化、多层次发展促进人们思想更具有创新性,产业发展创意不断,极大地促进了产业品牌树立和产业特色化发展[3]。休闲观光农业正日益成为调整辽宁农业产业结构、丰富辽宁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产业。

二、辽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项目建设趋同,基础设施不完备。就目前辽宁观光农业大部分项目的整体发展水平而言,尚处于初级阶段,甚至还只是在探索尝试,各种项目主要立足于果蔬园采摘、食农家菜、垂钓等基本活动,很少能建立具有鲜明特色和吸引力的新项目,或使项目更具创意和创新性,除大型综合开发型的项目外,小规模的项目都趋向于单一、雷同的模式和服务内容,以吃农家菜并提供玩乐的农家乐最为突出,以棋盘山入山公路两侧的农家乐为例,低档、雷同而集中的农家乐明显处于过剩状态,此类项目让辽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显得缺乏活力;虽然现在农村公路交通出行也很便捷,由于休闲观光农业的盲目上项目和无序性发展,致使很多硬件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或由于粗放经营和建设上的随意性导致基础设施简单、粗陋。总之,围绕主题项目的相关设施及服务严重缺乏,根本不能满足市场发展需求。

2.服务管理水平不高,文化内涵支撑不足。中小型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中,家族式裙带关系在管理中很常见,除大项目的公司制管理,一般项目通常很难在经营管理中实现科学化,并达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要求。一方面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中的管理成员和员工,大多为文化素质不高的农民,因此往往是管理人员缺乏先进管理知识,服务人员缺乏服务意识和基本文化素质,再加上平时员工缺少培训等等,导致项目游客接待能力不足,观光农业景点形象受损;景点形象不仅来自外在的景色,还有赖于其文化内涵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支持,有了文化内涵就好比是给景点注入了灵魂,这样也就有了精神和活力,同时相关农业文化方面的丰富内容可以弥补景点项目的单调性缺陷。然而目前各种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正严重缺少这样的文化内涵支撑,大多项目只注重外在设施和形式上的服务,缺少精神方面的文化“产品”。

3.创新、创意不足,宣传力度不够。首先缺少创新意识,这是辽宁休闲观光农业项目雷同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且已经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这也是全国观光农业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创新和创意可以促使产业多样式地健康发展,复制发展只能在量上满足,却不能在质上取胜,这样的发展模式迟早要被淘汰;规模以上的观光农业综合型项目因为资金相对充足,营销策略能根据市场发展变化,在自身宣传上会投入人力、资金等。之外大部分项目,因为成本和缺乏宣传题材及营销战略等因素,各项目管理者往往就不注重或无力做项目形象上的广告宣传,也就无法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另外,收入与闲暇时间不足是制约休闲观光农业消费的两大因素。虽然国家规定法定节假日和正常的休假时间,但现实中部分企事业单位员工的闲暇时间得不到充分保障,这种情况在私营企业单位尤其明显;还有高收入和短休假或低收入和长休假的不同步,又进一步降低了旅游者的消费机会。

三、促进辽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建立特色项目,完善配套设施。根据国际和国内观光农业发达地区的经验,投资经营特色休闲旅游农业项目才能进入行业前列,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针对当前辽宁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普遍雷同的问题,只有积极寻求并建立特色项目或把普通农业项目特色化经营,才能使观光农业走得更远,发展得更好。健全配套基础设施是提高休闲观光农业自身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推动观光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必需条件之一。从项目挑选到配套设施,对发展观光农业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项目和完善的配套设施,能提高观光农业的发展档次,提升观光农业的供给品质和商业价值。

2.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能提高企业内部运转效率、服务水平和公司盈利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外在形象,起到广告宣传作用。从长远来看可以扩大影响力,吸引消费者,并形成良性循环。

3.综合文化、教育等因素,塑造品牌,实现创意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不仅有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作用,还有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教育、科技示范等功能,所有功能汇集起来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时间久了就形成企业品牌,品牌无疑是企业最大的无形资产和财富。文化具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征,目前辽宁的休闲观光农业最缺乏的是把文化因素融入产业,文化的魅力在于它可以衍生出无限创意,观光农业若是有文化因素的催化,必将能提高观光农业发展创新性,从而实现创意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轶.利用资源优势发展辽宁休闲农业的途径[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0,(3):9-11.

[2] 何忠伟,曹.北京休闲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J].中国乡镇企业,2014,(1):78-81.

[3] 王颖.辽宁休闲农业发展及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The problem analysis of Liaoning leisur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LIU Wen-miao,GAO Xiu-yan

(Shenyang University college of economics ,Shenyang 110041,China)

休闲农业发展问题第2篇

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为了提升我为农业经济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健康持续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农业的发展模式,建立新型的农业产业结构。在当前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提出了“农旅双链”发展模式,旨在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积极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把农业和旅游业整合起来,很多地方在休闲农业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农家乐、休闲农庄等,不但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打造了旅游业的特色,实现了经济、社会双重效益,改善了生态环境。但是,在这种“农旅双链”l展模式下,休闲农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方说休闲农业欠缺科学规划,管理不够规范,整体服务质量较低,规模不大,品位不高,对当地的特色乡土资源开发不够全面,尚未形成自身的特色等。鉴于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以循环经济理论为依据,探寻当前“农旅双链”发展模式下,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对促进当地农业经济与旅游业的持续良好发展,增强我国农业经济活力,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一、休闲农业和“农旅双链”发展模式简介

(一)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的基础是“农业”,指的是利用农村的自然环境、景观等,以及与农业相关的生产、种植、经营活动和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和风土人情等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开发适合人们休闲旅游的产品,为人们提供观光、度假、娱乐、健身、体验等休闲服务,满足人们旅游放松、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求的旅游经营形态。从本质上来看,休闲农业是一种旅游业与农业整合的新型产业,以满足游客的休闲体验为目的,为提供各种服务为手段,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体现出教育、文化、环保、医疗等多方面的价值,这种把“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生态环保”集合于一体的农业经营方式,市场前景良好,发展潜力巨大,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出路。追根溯源,我国的休闲农业最早开始于改革开放的初期,主要形式是以观光为目的的参观性农业旅游。在2000年以后,休闲旅游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这个时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发展也面临着优化产业结构的压力,人们也需要更多高品质的农村旅游产品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在这个阶段出现了一些农村体验式旅游,更加注意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环保意识,服务质量更高,功能也更加完善。现如今,休闲旅游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新增长点,具有强劲的发展潜力。

(二)“农旅双链”发展模式

旅游业已经成为当前时展的主流,涉及面广泛,产业链很长,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农业景观、农耕文化等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旅游业与农业可以结合起来。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2015]59》,提出要研究制定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要积极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建立旅游产业链条和农业产业链条,促使两个产业共同发展,实现双赢。旅游业可以借助农业开辟新的发展空间,而农业也可以依托旅游业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发展活力,扩大影响力,增加农业收入。“农旅双链”发展模式是借助旅游业能够带动人气的优势,利用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形成品牌宣传效应,开发农业产品和乡土文化资源,打造农业品牌和旅游特色,使农地变成旅游景观,带动农业发展,让农民成为旅游业和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的生力军,从而产生旅游业与农业发展的联动效应,实现两个产业的创新发展。

二、“农旅双链”发展模式下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一)休闲农业发展不够重视科学规划

在“农旅双链”发展模式下,休闲农业的发展涉及到了农业与旅游业两大产业,联结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只有真正体现休闲农业的生态特色,才能确保这种新型产业形态保持发展活力。纵观当前我国的休闲农业来说,虽然规范化程度有一定提升,但是,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还是没有结合当地的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缺乏根据当地的乡土资源,发展目标不够明确清晰,基本上还是农民自主开发的方式,在休闲农业开发之前,当地政府缺乏进行科学全面的考察论证,不能从长远出发,只是考虑到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因素,导致整个休闲农业的发展存在着布局不够合理,功能不够全面,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休闲农业的经营存在着很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另外,还有一些地方,没有立足当地资源,简单的照搬别人的经验,盲目的模仿,制约了当地休闲农业的长远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二)休闲农业管理和服务水平比较低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综合性很强、产业链庞大、涉及因素众多的产业形态,管理难度增大,也对于整个产业的监督管理水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然而,现在来看,我国的休闲农业管理水平较低,很多地方都是各自为政,缺乏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降低了休闲农业的服务质量。休闲农业开发地区的各种基础设施、道路、卫生、水源等硬件水平较低,不能为当地的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相关的管理部门监督和服务意识弱化,缺乏对休闲农业相关的餐饮、娱乐、住宿、农产品开发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监管。另外,休闲农业涉及了农业、旅游业的发展,农业部门、旅游管理部门,以及相关企业等各个方面之间的协调配合不够密切,也影响了休闲农业的良好发展。

(三)休闲农业产品档次较低规模不大

休闲农业作为“农旅双链”发展模式下的一种有益探索,这种以“农业”为基础的新型旅游经营形态,不可避免的需要品质优秀、独具特色的产品做为支撑,扩大在旅游业和农业市场上的影响力。但是,目前来看,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开发的产品在功能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缺乏品牌意识,休闲农业的产品整体档次较低,缺乏与当地的特色资源进行有机融合,农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还处于比较浅的层面,特色不够鲜明,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较低,文化元素的涉及还比较少,缺乏知识和文化内涵,在满足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还比较弱。休闲农业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不强,知名度较低,加上一些地方的基础设施配套跟不上,也制约了休闲农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休闲农业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尽管当前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有所提升,但是,由于相关管理与研究工作还比较滞后,从业人员大部分是来源于农村的赋闲人员,这些人原来只是从事农业生产,文化水平较低,学习能力也比较弱,休闲农业的服务、经营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还普遍较低。另外,由休闲农业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大部分从业人员都不稳定,缺乏正确的职业培训。即使有些人员参加了一些培训学习,但时间通常都比较短,不够系统和规范,严重影响了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自我发展和能力水平的提高,导致休闲农业的服务水平普遍较低。

三、“农旅双链”发展模式下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

(一)转变休闲农业发展理念,重视产业规划

休闲农业作为旅游业与农业的结合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只有立足当地的实际情况,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效益出发,进行全面考量,制定出科学的规划,为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才能从源头上确保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化休闲农业开发,首先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开发与保护”结合的理念,在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考虑到生态效益,实现近期规划与长远规划的完美结合,做到因地制宜,进行合理布局,打造品牌,突出特色。在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时,需要进行大量的前期调研工作,对于当地的区位条件、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市场需求、配套设施、周围环境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明_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目标,创建主导旅游品牌,制定科学的宣传推广措施,增强市场影响力。另外,制定休闲农业规划,需要强化对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当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相结合,真实发挥休闲农业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收入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注重休闲农业产品开发,打造产业特色

产品是核心竞争力。对于当前需求越来越旺盛的休闲农业旅游市场来说,打造有特色、高品质的休闲农业产品,才能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扩大市场影响力,塑造休闲农业品牌,提升休闲农业开发水平。针对当前休闲农业产品档次不高、品味较低的现状,在进行休闲农业产品开发时,需要结合当前人们对于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精神享受方面的需求,对消费群体进行细分,开发不同层次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注意结合区域文化资源,利用当地的文化活动,打造成系列的休闲农业产品,为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避免对当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破坏性开发,打造当地休闲农业旅游的特色,实现农业及相关产业与旅游业的深度整合,实现两者相互带动,共同发展,增强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三)加强政策扶持理论研究,做好管理领导

理论来源于实践,也可以更好的指导实践。为了提升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还需要加强休闲农业相关的理论研究,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完善休闲农业开发的理论体系,更好的指导我国休闲农业的开发。同时,国家方面也需要高度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对于这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制定相应的优惠措施,带动整个行业发展的活力。另外,各级政府也需要发挥服务、监督、管理职能,充分认识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为当地休闲农业开发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支持,做好相关部分的协调工作,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规章流程,提升基础设施的配套水平,积极向国内一些休闲农业开发较早、取得成效明显的地方学习休闲农业经营管理经验,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四)重视专业人员培训教育,提升服务水平

高素质的人才是提升整个休闲农业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为了实现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现在急需培养一些具有先进的休闲农业管理经营理念的人才队伍,增强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提升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一方面,国家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需要重视休闲农业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针对休闲农业的特点,设置专业课程,重视专业技能的教学。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其做好职业规划,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人才,重视从业人员的服务态度、技能方面的教育,提高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休闲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休闲农业发展问题第3篇

关键词:发展;休闲农业;若干问题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006-2

1 休闲农业在当今社会已成为农业发展主流方向

休闲农业是指以农业为主体,利用自然环境、农事活动、农村生活等农业自然与文化资源,适应人们观光、休闲的需要,增进人们对农业的体验为目的的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它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总体上体现出多产业共同融合、主客体双向互动的特征。发展原因和背景如下:

1.1 观光农业的高效益为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提供一条新途径

我国传统的农业,是以种养为模式的第一产业,比较利益低,经营风险性大。开展观光农业旅游,使农业从土地本身单一经营发展到“天――地――人”和谐共存的更广阔的空间,可大幅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又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农民脱贫致富,壮大农村经济实力,符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方针政策。我国要改变农产品的品质结构,发展高精尖、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休闲农业无疑将成为主流方向之一。

1.2 社会资金寻求新的投资利益方向的必然选择

汽车与城市房地产业曾经火爆一时,一度给我国疲软的农业特色,直接受到国家投资政策的倾斜性优惠,并以其形式新、成本低、效益高的特点,很快得到社会资金的青睐,吸引了大批投资者的后续跟进。同时,这一产业也因为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和情感渴求,而迅速成为旅游业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1.3 后工业文明时代人们对回归自然的渴望

拥有辉煌工业文明的后工业社会,人类日益或者正在失去与自然的和谐相依:喧闹的城市,忙碌的人群,林立的高楼大厦已经疏远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距离,紧张、烦躁压迫着现代人的神经,于是“生态热”、“休闲热”成为都市人的追求和渴望,而与此形成强烈对照的是乡村的泥土气息与田园花香。我国城市居民大部分来自农村,与农村、与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上山下乡”、“五•七”干校的经历,沉淀在几乎两代人的记忆深处,形成一种怀旧与寻根意识。近几年广东几个旅行社以“当一天农民”、“插一次队、落一次户”为口号,组织了知青游、干校游等旅游项目,参加者十分踊跃。

2 当前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当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2.1 普遍缺乏规划和策划,基础设施薄弱,布局分散

我国现有的休闲农业大多是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自发形成的。地方政府为激发投资者的热情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出台了一些低价租赁土地、减免财税等系列政策,但由于政府对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指导不到位,加上大多数投资者缺乏周密的市场论证和发展规划,造成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使得一些地方休闲农业的景点开发一哄而上,景区缺少总体布局规划。同一景区中各个旅游景点不相协调,多有重复或雷同。有的虽然园区设计理念和规划较好,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要么资金缺乏,要么管理和服务体制不健全,功能缺位,导致实际效果和当初的规划设计差距甚大,影响了应有效应的发挥。特别是那些直接由农民个体或乡村集体出资开发的休闲农业项目,经营方式和经营内容基本相似,无序竞争的情况比较严重。按照国际惯例,农业旅游区半径大于9.5公里的区域(面积)时,才能发挥最佳经济效益,而我国大多小于这个规模,由此造成市场范围狭小,客源不足,效益低下。

2.2 区位选择不合理、产品类型单一、缺少特色

2.2.1 区位选择不合理 发展休闲农业的区位定位至少应考虑到以下三点:一是大中城市郊区发展休闲农业的最基本的客源市场是“城市游客”;二是著名的旅游点应以景点内的游客为目标客源,直接将休闲农业纳入景区之内,编入旅游路线,作为景点开放,供游客观赏;三是特色农业基地就应以特色农业为特色。但近几年来我国的休闲农业在区位选择上却很少充分考虑到休闲农业的客源、旅游项目和其他经营条件等特性,导致休闲农业在数量上虽然得到不断增加,几乎遍布全国各地,但经营成功的案例却不是很多。

2.2.2 产品缺少特色 我国已有的休闲农业园中,多见观光果园、观光林场、垂钓园,旅游项目大同小异,没有突出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所追求的民族化、地方化和特色化倾向,对游客缺乏吸引力。有的休闲农业园区一味追求经济利益,造成非自然技术手段为主体的现象,致使城市化和人工痕迹十分明显;有的则是休闲农业园区在开发新产品时,不重视地方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民俗价值,过分追求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反而使游客感觉不到原有的特色;甚至有的休闲农业是由当地农民自行盲目开发的,在视野上仅仅局限于当地,缺乏对外部相关信息的了解,结果所提供的旅游产品品种单一,互补性差,间接形成同业的恶性竞争。

2.2.3 基础设施落后,管理人员素质较低,没有形成规模经营和知名品牌 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由于资金投入少,存在整体建设水平低、旅游环境差、卫生条件不达标、接待水平不高的问题;二是缺乏统一、有效管理,加上缺乏专业水平的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导致管理粗放、涣散,各旅游项目间得在协调、配合方面存在不统一等问题,产品同质化现象也很严重;三是由于协调力度不够,休闲农业多采用农户独立经营模式,项目较分散、内容较单一,这样的话,很难形成规模化经营和知名品牌,更不会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

3 根据国际经验,针对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3.1 政府部门对休闲农业的规划、管理要到位

3.1.1 要合理规划布局 要遵循科学性、区域优势性基础性及市场特定性原则,对休闲农业的发展做出规划,实行区域、功能和形态定位,将休闲农业规划与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按照规模化经营的目标重新整合资源,并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互统一结合的方法,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1.2 政府要主动做好治安、物价、金融等各部门的组织协调工作,引导、扶持休闲农业的发展

3.1.3 可采用多种所有制方式,充分尊重企业的合法经营活动,注意发挥企业自主经营的积极性 为此,可以引导农户开办与休闲农业项目相关的协会,通过协会从而帮助农户自律,规范这一行业的发展,有效地弥补政府直接管理带来的盲点。

3.1.4 提高休闲农业经营者的管理水平 休闲农业经营者可以采取引进专门人才、进行统一培训,增加外地学习机会等多种方式,既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也要保证从业人员素质。必须克服小农经济思想意识,具备独特的眼光、清醒的商业头脑、丰富的农业知识、较强的环保意识和较丰富的管理经验,唯有如此方能经营新型休闲农业。同时,休闲农业经营者还要转变经营管理理念,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推行新的管理模式。从实际情况来看,休闲农业发展初期多采用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家族式管理方式,这种方式很难适应社会化、市场化、知识化、规模化、网络化发展的需求,例如,目前大部分个体农户从自身角度来看,他们基本没有能力接待团体游客,特别是海外游客。所以,推动实行“公司+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逐渐走上农场规模性发展的道路成为一种重要选择。

3.2 转变观念,加大投入力度

在我国,已经有不少的城市自发将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可是在休闲农业方面却没有更多的投入,所以,一方面要加大对休闲农业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要加强农业和旅游业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开发农业的同时发掘旅游资源,也要确保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便利完备的交通、水电、饮食、住宿等配套条件,才能够满足游客的多种需要,尽快加强园区景点科学化、规范化,才是休闲农业不断发展的重要方向。休闲农业不是搞个温室、棚架或是简单建造围墙挂个牌子那么简单,而是一定要营造良好的旅游大环境,努力提高游客的重游率,甚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3.3 充分利用我国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已有五千多年农耕文明的历史,贴近大自然、回溯农耕文明的渴求正是休闲农业得以发展的内因。从民俗文化的角度看,我国各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劳动技艺对外乡人、外国人都很具吸引力,特别是我国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更是别具特色,可以在利用发展休闲农业同时,与民俗风情风俗相结合,让前来体验的游客可以领略到各民族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生产方式。

3.4 加强客源市场开发

从客源市场开发业务的角度来看,以巩固城市客源为根本的情况下,同时大力开发学生市场和农民市场。作为城市里的孩子,休闲农业恰好为他们提供了学习新知的机会和场所,弥补了他们在这类知识和技能上的不足之处。从另一角度看,以高科技为主导的休闲农业园对广大农民,以知识教育为内容的教育农业园对广大中小学生来说,都具有相当大吸引力。因此通过对农业资源、旅游休闲农业产品进行精心加工、包装和组合,使之具有丰富而完备的教育功能,让游客们可以在旅游中获得知识,在观光中增长见识,在劳动中陶冶情操,在娱乐中升华思想。

参考文献

[1] 王曦.近年国内乡村旅游研究概述[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10):118.

休闲农业发展问题第4篇

(一)新模式的内涵

所谓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的“休闲行为”与“非休闲行为”一体化发展的区域协同模式,即定位于风景名胜区中的休闲产品服务与非休闲产品服务(即休闲产品生产、加工及其流通)协同于休闲产业链和产业体系之中,其中,非休闲产品服务行为完全服务和服从于休闲产品服务需要,相互支撑,形成有机联系。一般来说,风景名胜区是休闲农业发展的资源禀赋地区,这些地区气候宜人,文化深厚,自然独特,特色农产品生存环境优良;既适合传统意义上的休闲如度假行为,又适合现代意义上的休闲如乐活行为;休闲消费旺季人们可以从事休闲产品服务,休闲消费淡季人们可以从事非休闲产品服务即休闲产品生产、加工及其流通,为休闲消费旺季需求作好充分的准备和储备。这种新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既具有国际休闲农场的行为方式即融农场休闲服务与农场农产品生产于一体,但又优于国际休闲农场的行为方式即协同区域休闲产品服务与休闲产品生产于一体,形成区域休闲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并具有区域差异的典型特征,休闲消费者可以在休闲协同区域做出更多的最优消费选择,休闲供给者可以在休闲协同区域做出更多的最优生产选择。这种运作模式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市场力量,通过新型休闲企业的示范行为,协同“休闲行为”与“非休闲行为”一体化发展;另一方面这种运作模式更有利于政府有效行为的发挥,例如,通过公共设施投入、新型休闲企业培植、区域休闲行为规范、区域休闲品牌建设、区域休闲产业规划、区域休闲产业协调等方式引导既具有国际化休闲农业特征,又具有本土化现代农业特色的区域休闲农业发展,从而在根本上解决我国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发展中的“休闲”与“非休闲”间的矛盾问题,真正实现我国休闲农业的加速发展和全面提质。

(二)新模式的运行方式

我国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创新模式既然定位为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相结合的互动模式,理所当然既需要公共财政支持的公共休闲产业建设,更需要市场引致的非公共休闲产业发展。公共休闲产业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休闲项目建设和名胜风景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公共支持保障体系建设,非公共休闲产业包括风景名胜区休闲企业、农庄和农家乐的休闲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等全产业链系列产品及其服务。公共休闲产业和非公共即市场型休闲产业的协同运行构成了我国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发展创新模式的运行方式。

二、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分析———以江西武功山为例

(一)武功山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1.武功山休闲发展的现状概述

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内现已规划面积160平方公里,规划景点200余处,整个风景区分为金顶观光休闲区、羊狮幕观光游览区、九龙山宗教文化区、发云界游憩娱乐区、大王庙原始生态区五个核心景区。近年来为了加快开发建设步伐,投资达3亿元的芦万武旅游公路即将全线通车,投资6亿元的武功山西海温泉度假村一期(含五星级酒店)也即将投入运营,高标准的客运索道、文化园、摄影观景平台、地质博物馆、寺庙、宾馆、电力、通讯等公共设施也正在改造建设之中;加强资源保护与挖掘力度,并新发现了高山瀑布、原始次森林和巨型活体灵芝等宝贵资源;组建并实质运作了江西武功山实业有限公司;先后申请并获得了部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遗产、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荣誉和称号。武功山风景名胜区休闲农家乐以自然家庭为组织,以传统经营为模式,主要服务于旅游客群,基本上以提供食宿服务为内容。旅游旺季消费需求旺盛,旅游淡季消费供给过剩,总体功能能满足旅游顾客的基本生活需求。

2.武功山休闲发展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问题从现实来看,武功山的休闲农业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从历史来看,武功山休闲农业的功能主要还是被动服务于资源禀赋型的旅游业,没有从现代农业的内涵理解认识休闲农业发展的问题;没有树立休闲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的观念,认为休闲农业仅仅只是吃喝玩乐;也没有树立休闲农业是农业产业的延伸,是集聚型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单纯认为休闲农业就是乡村旅游业;更没有树立休闲农业是小康社会的福利事业,需要政府行为的观念。

(2)土地流转问题目前,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尚未建立休闲农业发展的土地流转机制和管理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休闲农业必然需要一定规模的区域空间,这就需要将目前分散承包经营的土地实行特定模式的流转与集中,因此,土地流转模式问题、房屋拆迁补偿问题、土地纠纷法律问题等将成为现实难以回避而必须解决的问题。此外,业主在租用大片土地发展休闲农业后,建设加工、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需要一定的建设用地指标,这就意味着一定的农业用地将转为建设用地,因而又存在如何进行相关支持政策的设计问题。

(3)人力资源问题加快推进武功山休闲农业发展必须改变目前传统的经营方式,走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的创新道路,因此,需要大力引进和培养具有现代休闲农业理念和行为能力的专门人才或企业家。“大力引进”主要是根据武功山休闲农业发展的资源禀赋特征和发展规划,通过政策和公共投资建设等因素激励吸引海内外先进的休闲农业经营者或投资者从事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发展的现代休闲农业项目;“大力培养”主要是根据武功山休闲农业发展的需要,动员包括政府的、社会的、企业的等力量培养具有现代休闲农业技术的专业工作者或企业家。

(4)公共投资问题现代休闲农业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现代公共休闲农业即非盈利性休闲农业,二是现代非公共休闲农业即市场型休闲农业。市场型休闲农业投资问题可以通过市场运作加以解决,现代公共休闲农业投资问题主要通过公共财政投资解决。武功山风景区作为以对接旅游、实现“山上山下一体化”发展的现代休闲农业区域更应重视休闲农业的公共投资建设问题。从现实来看,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公共休闲农业项目投资需求大,如公共休闲实施、公共休闲公园等,这都需要大量的公共财政投入,仅仅依靠现有的财政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二)武功山休闲农业的创新理念和规划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市转型为契机,以国际休闲农业发展经验为借鉴,以区域自然条件为基础,以及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创新机制、市场运作的发展方针,以对接和服务旅游业为导向,以大力引进和培养现代休闲产业企业为抓手,大胆探索新型发展模式,积极发展区域休闲产业,通过休闲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推动武功山原生态的传统农业到现代的休闲农业和服务协同发展的转型和山上山下互动,来实现建设农村、提升农业、富裕农民的总目标。

1.创新理念

充分认识现代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多功能发展的新型业态,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完美结合。发展武功山休闲农业必须以景区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掘农业的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和服务功能,必须以禀赋资源的特色开发和高效利用为原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构建具有武功山特色的原始性、生态性、开放性、多元性、先进性的休闲农业及其体系,实现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提出的“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的慢生活休闲养生乐园”建设目标。

2.突出特色

以武功山风景名胜区为依托,结合区域自然与人文特点,以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为手段,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强化产业基础,改善休闲农业发展条件,积极发展农业观光采摘园、动物养殖观赏园、名山药材养生园、红豆度假浪漫园、商务休闲农场农庄、农耕文化乐活园、沿路风光欣赏带等休闲农业产业形态,在诗画山水、古风民俗、产业风情、运动休闲、生态养生、认识学习、文化创意中不断丰富武功山现代休闲农业的内涵,满足消费者休闲乐活和猎奇体验的需要。

3.促进发展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动力,以政府为推力,构建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的发展方式。不断创新休闲农业经营管理模式、产业组织模式和市场服务模式,以第一产业为发展基础,不断促进休闲产业的内外联合与协同,大力发展综合型休闲农业,鼓励发展规模型休闲农业,加快推进休闲产业体系中的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深度融合,特别是促进休闲农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具有武功山区域特色的现代休闲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萍乡市的转型发展。

4.提升品牌

加大对武功山特色农业科研的投入,特别是武功山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研发,构建以现代农业科技为支撑,以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纽带,以现代综合农业企业为龙头的休闲农业体系。通过机制创新,不断提高武功山休闲农业的自我发展能力,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基础好、素质高、规模大、效益好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重点农户、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提升武功山休闲农业发展的规模、层次和水平,创建海内外知名的武功山休闲农业品牌。

三、促进我国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发展新模式建设的对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由观光型旅游向体验型旅游进行战略转型之际,我国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破解“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业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城乡统筹,发展休闲农业是很好的新模式。

(一)完善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的综合

风景名胜区的休闲农业其获利来源不止是农产品销售,最主要的还是在于提供各种餐旅、住宿、参观等服务业的收入。这一新模式是由旅游业、运输业、住宿业、餐饮业、娱乐业以及各种休闲产业的中介性组织所组成的一个大系统。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的发展不光要保持发展旅游业,还要注重关联产业的综合性发展。要保障基础设施条件和农村道路、水电、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建设。

(二)丰富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的多样性内涵

风景名胜区发展休闲农业的目的在于延长旅游者的停留时间,增加重游率,提高旅游区的经济效益。休闲农业区需要设计多种多样的观光休闲项目,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心理需求的游客的需要。因此,在突出观光旅游主题特色的同时,还应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出一系列动态和静态的项目,使旅游者能在同一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地除单纯的风景欣赏之外还能接二连三看到多种观光休闲农业景观,体验和参与多种观光休闲农业项目,以达到给旅游者以最多最美的享受,使其高兴而来,满载而归的目的。

(三)提高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的整体性效能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在风景名胜区,需要在保护原生环境的基础上整体布局。需把邻近村镇的休闲农业连成片,开发为一条旅游专线或一片旅游专带,将邻近村镇的休闲农业项目纳入到区域旅游发展布局的系统工程中去,使各地之间资源和产品优势互补,平衡休闲农业淡旺季,共享市场,形成竞争力强,综合效益高的休闲农业系统。

(四)培植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的示范性典型

对于景区范围内以及周边具有发展潜力和区域比较优势的地区,应当培养休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增加市场竞争力。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在其他不同类型地域建立观光农业开发示范基地,对周围地区产生形成扩散和带动作用。如建设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培育休闲农业行业协会,进而促进这一新型休闲农业模式的发展。

(五)强化风景名胜区休闲农业的公共性职能

休闲农业是一个跨农业、旅游业的交叉产业,风景名胜区的休闲农业在其固有的旅游功能上更是强调了对周边“三农”发展的关注。它的发展涉及农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商业、乡镇企业和环保等多个行业和部门,需要政府等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政策扶持及宏观指导和调控。同时,政府还应尽快制定相关政策与法规,为风景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区域政策环境,增加对休闲农业的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鼓励不同的利益群体投资休闲农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加入。同时,风景名胜区新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面临着诸如信息需求服务、技术推广服务、市场开拓服务、品牌宣传服务、消费者投诉服务等诸多问题或业务发展需求,需要具有综合服务能力的区域专门组织或机构进行集中处理。因此,必须以公共财政支撑的运作方式建立区域统一、行为规范、品质优良、效率高上的综合服务机构及其体系。一是为行业发展提供最前沿的信息,二是为企业提供所需要的服务,三是满足消费者消费投诉需要,四是代表园区整体形象提供其他公共服务。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休闲农业发展问题第5篇

1.1苏州发展休闲农业的有利条件和发展现状

苏州毗邻上海,处于沪、宁、杭的中心地带,全市乡村区域约占市域面积的75%,其中水域面积占到42.5%,广袤的乡村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乡村自然生态、田园风光、人文活动、民俗文化、景观意境等融为一体,构成江南水乡独有的“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村景观意境。自古以来就有“人间天堂”、“鱼米之乡”的美誉,具备发展休闲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更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生产资源和观光休闲场所。

苏州休闲农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十多年来,先后建成了4个部级、4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自然保护区、2个部级农业综合示范园区、20多个休闲渔业垂钓区,以及一批湿地公园和生态农业园。初步形成了六大品牌模式:一是借助山水自然资源的生态休闲乡村游,如三山村、树山村;二是以地方特色美食、茶果、花木为卖点的参与体验式乡村游,如神园农庄、虞山宝岩生态园;三是以耕作或加工方式独特、科技含量较高的修学游,如波力牧场、未来农林大世界;四是以乡间节庆、宗教、工艺、戏曲等为依托的民俗体验式乡村游,如太湖渔港村、镇湖刺绣之乡;五是以古村落建筑和民居生活形态为吸引物的文化休闲式乡村游,如陆巷、明月湾;六是以临近传统旅游区(点)和城乡结合部特点的农家乐式乡村游,如旺山村、蒋巷村。

1.2苏州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苏州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丰富了城乡居民生活,拓展了农村劳动力就业途径,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是,必须看到,苏州休闲农业发展中许多问题的存在,阻碍了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1规划滞后,发展无序

休闲农业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造成农业旅游总体目标不明,基本处于随意开发的状态,区域间协调性不够,建设时没有准确的定位,景区(点)布局自由、随意,缺乏特色,主题不突出。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无法发挥,有序发展的环境尚未营造成功。

1.2.2缺乏文化,内容单调

目前,大部分农业旅游景区(点)的地域特色不明,文化内涵肤浅,设施简陋、内容单调,多以钓鱼、吃饭为主,内容与形式雷同。各地都热衷于园艺场、生态园区建设,景区(点)农业旅游的主题不突出,没有充分利用农村自然景观,农业生产的自然状态,没有发掘农村文化的深刻内涵,缺乏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农业旅游活动,缺少农业休闲度假产品,旅游环境不尽如人意。景区(点)回头客少。

1.2.3季节影响,忙闲不均

受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影响,休闲农业存在着随季节忙闲不均的现象,忙时人山人海,闲时无人问津。农业旅游产品多集中在春季和秋季,匮乏于夏季和冬季。如西山梅花节的旅游消费活动,主要集中在春天梅花开花的一段时间内,采摘在秋天的橘子收获时节内,其他时节类似的景点因缺乏旅游主题,很少有人光顾,造成资源利用率不高,投资收益率较低。

1.2.4设施不配套,服务不到位

一些景区(点)的游览、观光、休闲、度假、购物等必需设施不配套,人员素质不高,服务不到位。某些景区(点)的周边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旅游交通和相关旅行服务的内容和质量不达标,既不方便游客,又使相关的娱乐、餐饮、购物等营业收入降低,使农业旅游的品位下降,相关产品的质量不能实现预期,经营难度加大,收入水平低。

1.2.5定位不明,宣传不够

休闲农业赖以生存的根本,是充分发掘农村风情、民俗、传统农事等农耕文明,利用江南水乡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做深做透山水秀色、田园风光的文章。而目前的一些农业旅游景区(点)却忽略了根本。同时,苏州农业旅游市场营销企划的水平不高,宣传力度不够,缺乏促销的手段,农业旅游景区(点)的知名度较低,市民的认可程度也较低,客源明显不足。

2休闲农业的属性和发展休闲农业必须坚持的原则

2.1休闲农业作为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体,具有三重属性[3]

2.1.1农业属性

休闲农业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开发其休闲观光功能,是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娱乐性、消遣性农事活动,为旅游提品和服务。因此,农业旅游可能改变原有的生产程序,改变原来的生产结构,但农业生产活动不能因旅游休闲受影响。所以,要防止农业区域旅游业的过度开发,保护好基本农田和基础设施。

2.1.2生态属性

休闲农业主要是利用优美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美景吸引市民,让市民在旅游中体验田园风光和自然美景交织的生态环境的静心健体效能,感受纯朴的乡村生活和民俗风情的知识性、趣味性,充分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协调的重要性。休闲农业的开发建设不能破坏生态环境,要保持原有自然风貌,促进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2.1.3服务属性

休闲农业的服务属性包括提供活动场所和生活设施,通过让市民游览风景、林间狩猎、水面垂钓、采摘果实等,满足市民的旅游需求,同时,也增加了从业农民的收入。田园风光、农事体验、民俗活动和自然探险等是休闲农业特有的吸引物,因此,不能走让人工游乐设施从城市搬到农村的复制。

2.2发展休闲农业必须遵循的原则

2.2.1拓展农业功能

休闲农业是在农业资源基础上衍生的一种农业休闲活动形式,若离开了农业这个基础,休闲农业将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所以,发展休闲农业应立足于农业生产基础,结合农业发展战略,根据不同区域的农村环境、农业资源,农业生产特点、农业生产形态进行农业旅游重点区域布局,产业定位和产品系列设计。

2.2.2服务市民

农业旅游的服务主体是市民。这就决定了它的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性质和服务产品。一般讲,市民缺乏农业知识,不熟悉农业生产过程,不了解农村文化。一些生长在农村的市民,长期的城市生活使他们厌倦,希望换一下环境,找回过去的感觉。根据不同人群的要求,结合苏州实际,可以选择不同的农业旅游类型。

2.2.3保持自然风貌、田园风光

坚持农村自然生态景观和农业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坚持利用农业生产中的生态资源、景观资源、产品资源和农村自然资源开展农业旅游,坚持观光休闲、文化娱乐、愉悦身心的景观景点的保护和旅游活动结合开展,坚持特色优先、组合成片的互惠共赢的发展。可以适度发展人造农业景观,突出主题,增加农业旅游的效益。

3苏州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3.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政府制定科学的苏州市休闲农业总体发展规划,项目总体规划要充分反映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发展旅游的主导思想,明确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与方向;建设完善的苏州市休闲农业从业规章,规范休闲农业产业发展;采取积极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营造有利于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环境;加大公共财政对苏州市休闲农业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休闲农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2明确行业管理部门,制定行业统一的管理标准,完善休闲农业的服务标准,明确各类农业旅游景区(点)的基本条件及配套设施的标准,统一各类旅游产品的质量标准,定期考核结合不定期抽查,对各类农业旅游景区(点)的服务进行评定,并予公布。特别是要加强对餐饮、卫生、环境等条件的监管,防止对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造成的负面影响。

3.3农村自然景观、农业生态是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一定要强调对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欧盟各国农村维持自然生态过程的完整性和持续性,它们的建设方式正在从工业化向生态化转变。在那里农村的房屋不求整齐划一,道路不求宽大笔直,对原始地貌不做没有必要的改变,一切顺其自然。这些措施有利于防洪、阻滞滑坡,也有利于维持植被的生长和地下水源的储备。

3.4苏州休闲农业依赖于苏州都市农业,需要农业科技的支撑才能发展良好,获得较高经济效益,都市农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休闲农业的发展状态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应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依靠科技力量,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靠科技拓展农业的社会服务功能;依靠科技力量,对农民进行旅游专业技能培训,建立起适应休闲农业发展的专业化的导游、接待和服务队伍。

3.5休闲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和传统旅游业,它的基础是农业,是给人们提供一个普及农业知识、参与农事活动、学习农村文化、体验农村生活的场所。因此,休闲农业项目的设计不应按风景名胜区那种模式和要求去进行。休闲农业设施的设计标准,要体现农村和现代农业的气息,建筑风格要与当地农家的建筑风格相吻合,内部设备既要根据农村实际,又要满足游客的基本生活需求。开发休闲农业,需要熟悉农业和旅游知识的专业人员进行规划、论证和设计。

3.6农业休闲项目的建设应有别于高档度假村,要注意农业发展与休闲旅游的配套,注意农业资源的利用,切莫走入传统旅游的大投入、低产出、重形式、轻内容的歧路。切莫走进为观光而观光,为产品而产品的误区。在开发农业旅游产品时,要把农业科技、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使产品内容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和参与性。要确保基本农田、生态系统、自然景观完好无损。要通过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带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3.7应加强休闲农业观光区域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农业观光旅游如果不重视环境保护,同样会影响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无论从生态方面考虑,还是从经济方面考虑,都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为促进环境和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3.8在政府加大建设资金的同时,拓展多元化资金筹措渠道,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采取多种形式招商。通过招商引资,充分发挥民资、外资在建设中的作用,互惠互利,促进苏州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4结语

客观分析苏州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苏州休闲农业经历了一轮快速发展的阶段以后,逐渐暴露出苏州休闲农业管理与经营体制尚不健全,缺乏相应的标准、政策和法规,旅游部门与农林、交通、水利、文化、卫生、环保等相关部门协调不够,对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宏观调控、管理和服务能力有待加强,休闲观光产品数量少、水平低、服务同质化、季节性受限明显,农业观光景点饮食卫生、环境污染不容乐观等影响苏州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诸多问题。因此,针对存在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有利于苏州休闲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参考资料:

[1]詹玲.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08,(10):15-16.

[2]郭宾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经济发展[J].理论界,2006,(1):236-237.

[3]周玲强,黄祖辉.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4,4(7):572-575.

休闲农业发展问题第6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农村;产业融合

1引言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融合理论逐步兴起并逐渐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一大方向。而产业融合这一说法最早由西方学者提出。当时西方国家快速发展,服务业与农业、工业不断交融,分界线逐渐模糊,进而形成了新的产业模式,被称为产业融合。我国的产业融合理论研究开始比较晚,国家在经济进入转型期以后开始逐步加大在产业融合方面的指导和投入,进而使我国的产业融合开始飞速发展。农村产业融合是指以农业为基础,纵向延伸进而发展农业相关制造业及服务业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2014年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被提出;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年12月,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农业创新型发展新模式的探索不断出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进程明显加快。2021年,党的五中全会明确把“乡村振兴”列入我国“十四五”发展的重要规划之中,农村的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城乡融合发展等问题已经成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核心问题。而农村产业融合打破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借鉴先进的科学技术,把农林渔牧生产作为第一环节,农产品加工作为第二环节,农产品的销售以及观光旅游业的发展作为第三环节,三个环节紧密相连,形成规模化、高科技的种植、养殖、加工以及服务产业链,农业功能被不断延伸,农村产业融合也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休闲农业是农村产业融合的典型模式。休闲农业以传统农业生产为核心,以乡村文化为依托,以休闲旅游为特色,吸引城市居民在节假日进行观光旅游。20世纪三四十年代,休闲农业在意大利兴起,最初是瓜果种植园拓展的采摘和观光业务,后经过不断发展,形成了集观、吃、住、种、玩、购、教为一体的多层次、综合性、大规模的休闲娱乐场所。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欧美国家和日本的休闲农业蓬勃发展,各种农业观光园区结合自身特点推出的假日游、亲子游、怀旧游成为了当时人们假期的最佳选择。这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传入我国成为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我国的休闲农业从最初的“丰收节”“美食节”庆祝模式到农业采摘园、休闲农庄模式再到科技农业示范园区、生态种植园区等高科技种植管理园区模式。休闲融合了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打破传统第一产业的限制,拓展了传统农业的发展空间,通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来带动第一产业的进步,通过观光旅游业带来整个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产业的兴旺,实现了生产要素和利益在三大产业间的合理配置与流动,增加了农民收入,满足了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呈现出一种飞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2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我国休闲农业经过近40年的发展,逐步呈现出了科技化、规模化的态势,走出了一条“政府、企业、集体、农户”的多维发展道路。借助近年来的网络销售便利,我国的休闲农业更是实现了线上线下共同推进,宣传、销售甚至虚拟旅游都成为当前的热门形式。

2.1农业子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休闲农业出现并不断发展至今,始终围绕着农业与旅游业的不断渗透与融合这一核心。我国当前休闲农业多数是以农业生产结合采摘、观光为主要经营模式,包括小规模的家庭农场、农家乐,中等规模的农业示范区以及较大规模的农业公园等。伴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休闲农业从最初单纯的种植业为主,慢慢融合了农业的更多子产业,至今已形成了集农、林、牧、渔为一体的多方面、全覆盖的聚合型农业生产模式,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和趣味性,同时也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深化动力。

2.2高新技术融合发展模式

休闲农业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一个分支。现代化农业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持,我国休闲农业也衍生出以高新技术为主要“卖点”的高科技种植管理园。高科技种植管理园多数以“高效、清洁、无公害”的现代农业种植管理技术作为切入点,在实现科学管理,集约生产、高效产出的同时,建立对外开放的生产示范基地,吸引游客进行观光、体验,使游客在游玩的同时获得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技术的知识,拓宽视野。因此,这种休闲农业主体成为了很多年轻人以及有儿童的家庭的首选。

2.3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模式

伴随着我国电商行业的不断发展,休闲农业也呈现出“实体+网络”的发展态势。在2020年我国疫情防控政策的影响下,旅游业受到了较为明显的冲击,休闲农业主体的经营受到了严重影响。于是很多经营者借助我国发达的电商和直播产业,把农业休闲旅游“搬”到了网上,通过VR全景技术,实现了在线观光旅游,通过“直播”等方式,发展出了新的网络观光模式。

3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优势

休闲农业的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是现代化农业的实现路径之一。我国的休闲农业发展具有极为显著的优势。

3.1政策支持力度大

早在2006年提出的“十一五”规划中,就提出了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2014年政府提出要在土地、金融各个方面鼓励乡村旅游发展,各省市都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2020年“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政府工作报告和视察时提出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也给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市场需求旺盛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逐步转变,对于旅游休闲的需求不断增加。长期住在城市的居民对乡村的质朴生活充满向往,加之融入在乡村休闲旅游当中的文化背景和民俗传统的吸引力,乡村休闲旅游成为了一种最好的放松方式和娱乐享受。物质生活的富足和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使城市居民对于乡村休闲旅游的需求一再扩大,成为休闲农业发展的最强动力。

3.3农业产业融合趋势明显

一直以来,传统农业生产效率低、产值低、发展慢,导致我国农业与工业、服务业发展不均衡,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日益显著。以休闲农业为代表的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成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民收入、加速农村发展的主要途径。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增加了产业附加值,成为了农业发展的趋势,渐渐为更多的农业生产者所接受,为休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4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休闲农业发展势头良好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4.1设施落后

休闲农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农村传统农业的基础之上的,而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乡村配套设施有待健全。很多中小型休闲农业项目是以家庭为基础,由农家院和周边农田组成,经营者可以改造自己的房屋和土地,但是对村集体的道路、卫生等配套设施和环境无能为力。同时,部分地区出现由经营者自主出资铺设道路、设立停车场的现象。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政府组织勘察设计,很多自主修建设施工程质量较差、存在安全隐患,同时严重影响了当地的交通和整体规划。总体来说,休闲旅游所需的住宿、医疗、网络等配套公共设施不够健全,项目数量少、安全无法保证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小型休闲农业主体的发展。

4.2项目趋同

我国虽然不断发展出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经营模式,但是总体来说,当前的休闲旅游项目依然存在形式单一、项目趋同的问题。由于休闲旅游的经营主体多为家庭或者村集体,设立项目缺少科学规划和现代化管理,普遍采用“农家乐”或“采摘园”等传统农业体验式模式,缺少高科技种植技术与现代化展示,更无力建设配套的种植基地、教育基地以及销售基地。这些项目仅仅是把传统农业和旅游业嫁接,无法衍生出完整的产业链条,同质化严重,缺少市场竞争力,容易被模仿和淘汰。

4.3要素投入有限

农业休闲项目长期可持续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缺少专业人才指导和设计的项目融资非常困难。经营休闲农业项目的普通农村居民缺少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持,无法把现代种植技术融入自身项目,严重阻断了农产品的深加工和销售;同时,由于缺少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和长期发展规划能力,个体经营的休闲农业项目往往缺少行业竞争力和长期发展潜力。

4.4产业融合不足

我国的农业发展项目大多是农家乐等单一的体验性项目,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较为生硬,只是简单的拼接和组合。同时,农产品加工业和销售业发展较为滞后,科技含量较低,无法发挥出农业科技的带动作用。事实上,这种模式根本发挥不了二、三产业带动农业发展,实现产业联动的作用。

5休闲农业发展问题分析

造成休闲农业发展瓶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结来说,主要是政策、布局、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5.1配套政策不完善

尽管中央不断出台支持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但是各地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尝试阶段。相关部门对于休闲农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尚未形成完整体系,致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仍然面临“用地难”“生产难”“引资难”“用人难”的问题。同时,多数地方政府限于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等原因,对于休闲农业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仍没有明确指导意见或相关实施规定。

5.2政府规划不充分

地方政府对于本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缺少系统的产业发展规划,导致休闲农业发展与本地特色、区域优势结合不明显,产业发展与地方发展、城市规划不匹配,最终造成休闲农业发展竞争力不强、地方特色不明显、主体分布不均衡、发展格局不明晰等问题。由于政府没有统一规划,很多休闲农业主体跟风经营、模式单一、没有长期发展目标和远景规划,更无法因地制宜地拓宽经营范围,扩大经营规模。

5.3管理标准不规范

由于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有农村家庭、村集体和企业,经营业务横跨农业、旅游业、服务业,涉及的管理部门较多,各部门管理标准不统一,甚至会出现一定的管理冲突。各部门还未将涉及休闲农业发展的管理条例进行区分、整合,导致休闲农业发展中面临的用地问题、规划问题、政策支持问题没有统一的标准,难以高效地进行管理和服务。

6休闲农业发展政策建议

6.1加强地方政府政策支持

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有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无论是健全的基础配套设施还是强力的人才引进政策,都需要政府的扶持和推进。由政府部门对农村基础道路、停车场、给排水、医疗、购物以及网络等公共设施进行改造和维护,将基础设施建设融入农村居住环境改造工程,为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奠定基础,让地方休闲农业的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同时,休闲农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才的缺乏,所以地方政府部门要加大相关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同时,政府部门可以参与休闲农业项目的设立和管理,实现地区内人才、资本、资源和劳动力联动,构建一个完整的要素投入流动和配置体系,让休闲农业项目的发展融入地区农业发展整体,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成为地方经济腾飞的主要推动力。

6.2进行全面发展布局

地方政府应结合本地文化、产业、自然风光等优势,对休闲农业发展进行全面的、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规划。通过分层、分地区、分重点的细化布局,结合本地文化特色、自然景观资源、居民生活特点,大力支持文博产品的宣传与开发、自然景观的深入体验、民俗文化的展演以及农产品深加工和销售等延伸产业链也可以相应发展起来,形成不同产业协调发展,产学研共同进步的新格局。最终形成地区一体、错落分布、特色鲜明、内涵丰富、产业融合的新发展格局,形成与其他地方不同质的、有特色的、吸引人的休闲农业。

6.3优化政府管理协调机制

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和要求下,政府各部门之间需要进一步的协调与合作,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进一步引入加工业、销售业、旅游业的综合联动管理。政府应建立起各部门统一标准、细化权责、简化流程、高效服务的管理方式,为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钟真,黄斌,李琦.农村产业融合的“内”与“外”———乡村旅游能带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吗[J].农业技术经济,2020(04):38-50.

【2】梁辰浩,夏颖翀.产业融合创意休闲农业旅游研究———以浙江休闲农业旅游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6(05):85-89.

【3】熊爱华,张涵.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条件分析及政策建议[J].理论学刊,2019(01):72-79.

【4】李志民,揭筱纹.休闲农业的吸引要素构成研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15):150-153.

【5】陈慈,陈俊红,龚晶,等.当前农业新业态发展的阶段特征与对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8,39(01):48-56.

【6】李杰,谢歆旸,沈月琴,等.区域农业与旅游业融合效应实证研究———基于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视角[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15(4):1-8.

休闲农业发展问题第7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现状;问题;对策

1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的农业资源极其丰富,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也进一步增强。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休闲时间的增加,为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近年来农业多功能性研究不断深入,再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休闲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2013年,农业部、国家旅游局继续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活动。通过自愿申报、地方主管部门审核和专家评审等程序,拟认定北京市延庆县等38个县(市、区)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北京市怀柔区白河湾沟域经济产业带等83个点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虽然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但其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 我国休闲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宏观控制和指导

一是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区域规划和合理布局,在开发过程中缺少科学规划和论证。很多经营者不顾自身条件,缺乏对市场需求等外部因素的认真分析,只是简单效仿,造成资源浪费、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二是部分经营者目光短浅只看眼前利益,不考虑今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恶性竞争行为,如拉客、宰客,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三是农业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经营者不惜以破坏农业生产为代价,开垦湿地、占用耕地,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利于休闲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2经营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低

休闲农业集农业和旅游业于一体,是综合性、多功能性、开放性的经济实体,对管理水平的要求远高于单纯的农业和休闲业。目前许多农业园区管理层的人员技术与素质还跟不上发展形势,主要问题在于知识结构不完善,管理经验不足,懂农业的不熟悉休闲业,懂休闲业的不熟悉农业。

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不少观光农业园区中出现了服务质量不高、文化含量低的问题,现有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功能单一,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休闲园区还比很少。一是部分项目缺乏长久发展的特色农业、人文景观、自然风光等资源条件的坚实基础,档次不高。二是对休闲农业内涵的挖掘不够,还没有很好地把农业基地建设、旅游产品开发与游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有机结合起来。

2.3特色不浓,缺乏文化底蕴

休闲农业旅游与其他旅游形势相比有着显著特色。如开阔的田园风光、地方的土特产品、独特的乡村风情、参与性的农事活动、鲜美的农家小吃,直感的返朴归真等。然而,目前现有的休闲农业园区大部分特色不浓、缺乏文化底蕴。或是因模仿城市的景观而没有体现乡村韵味;或是休闲活动与城市已有的活动类似而吸引不了游客;或是农事安排不当而无法满足游客体验农耕生活的愿望;或没有体现当地独特的风韵习惯(如一些少数民族区的景点没有少数民族的特色);有的甚至把一些原有的乡土建筑(如木屋茅舍)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取代。

3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3.1搞好科学规划,突出农业特色

规划是发展的龙头,是指导发展的科学依据。发展休闲农业,首先要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一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贯彻“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二是认真调查和分析本地区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市场客源及周围环境条件,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制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构建主导产业,树立旅游品牌。三是重视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突出乡村特色,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四是要重视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性开发,强化对原生环境的保护。五是密切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3.2加强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领导体制,充分发挥旅游、农业、土地、文化、交通等各部门的作用,分工负责,协调管理。第二,制定休闲农业发展标准,从资源、环境、市场、服务、交通、效益等多方面进行规范管理。第三,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从项目审批、人员上岗、安全和卫生保障、价格制定、经营管理、接待服务等各方面都按规章办事。第四,要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业务能力及服务水平。第五,根据规范标准,定期进行评估,实行优者奖励和支持制度。

3.3突出特色,挖掘文化内涵

发展休闲农业不能只热衷于观赏、采摘等休闲娱乐活动的开展,停留表象繁荣上,必须深层次的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农耕文化遗产,如美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花文化、鸟文化、装饰文化、服饰文化、古传工艺文化和戏曲文化等,都是我国展现农业文明的瑰宝。而且大量的文化形式都蕴藏在民间,都可以纳入到发展休闲农业的建设的议程中,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服务。

3.4拓宽投资渠道,完善基础设施

发展休闲农业应该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一是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应作为投资的重点。同时,也可以吸引社会上其他闲散资金,以合资经营或股份制等方式进行开发。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搞好交通、通讯、供电、供水、排水、环境治理、安全保障等,并规范饮食设施、卫生设施、住宿设施、安全设施等建设标准要求,做到标准规范,设施齐全,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农产品加工(创新版)- 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认定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

[2] 李波 - 《宝鸡日报》- 2012-宝鸡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称号

[3] 张齐 - 《贵州日报》- 2014-我省新增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休闲农业发展问题第8篇

(1)有利于增创农业农村新经济增长点.

发展现代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副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有利于带动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运输业、装修业、建筑业和文化产业等的发展,促进传统农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以旅促农”、“以旅助农”.

(2)有利于社会财富转向助推农村发展.

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助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实现产业联动和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满足旅游消费需求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3)有利于农民就地就业加快脱贫致富.

有利于进一步满足和扩大城镇居民在农村地区的消费,加快信息、资金和技术等社会资源向农村的流动,使农民在不离土、不离乡的同时,通过提供旅游服务增加收益,为推动农村“三个文明”和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4)有助于促进农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目前,国际、国内旅游市场日益兴旺发达,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具有本土化、特色化的休闲农业更是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前景广阔,必将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的有效供给,为旅游业自身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进而支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5)有利于乡村特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发展现代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乡村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进一步拓宽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发挥农业的旅游观光和文化传承等功能,进一步解放农村干部群众思想,促进乡村本土化、特色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2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条件分析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生态环境良好.山地、丘陵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条件良好;同时,梅州市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和“中国自驾游最佳目的地”等众多城市名片,以文化生态为特色的旅游产业方兴未艾,成为该市实现绿色发展、特色发展的重要实践路径.

2.1资源条件简析

2.1.1农业旅游资源

近年来,梅州市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已取得丰硕成果.水果、茶叶、油茶、南药、优质稻、蔬菜、烤烟、畜牧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初具规模,以“梅州金柚”、“平远慈橙”和“嘉应茗茶”为代表的金柚、脐橙和茶叶声名远扬,不仅成为有人喜爱的梅州文化生态旅游拳头农特产品和旅游商品,还打进了欧盟和东南亚等国际市场;近年来,梅州绿色农业发展迅速,全市建有5个部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雁南飞、雁鸣湖等农业旅游景点更是名闻全国,以乡村体验、果蔬采摘和农家乐等为主的现代休闲农业成为梅州农业产业发展的新途径和文化旅游发展的新亮点.

2.1.2人文旅游资源

梅州是世界上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聚居地,全市97%以上的都是客家人,其语言、饮食、居住、风俗、节日、礼仪、教育等方面都较完整地保存了客家文化的特征,享有“世界客都”美誉,是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山歌之乡、足球之乡”.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梅州“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环境,造成了梅州与外界沟通较少,但物镜天成却也因此保存了较多的客家古村落和古民居;还有,客家人诗礼传家、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更使客家地区英才辈出,可以说每个村落都有引以为荣的历史人物或杰出代表,名人故迹遍布山村,人物故事生动活现,为开发现代休闲农业和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难得而雄厚的资源本底支撑.

2.1.3旅游客源市场

梅州的国内旅游市场以珠三角地区和韩三角地区为主,这些地区城镇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生活节奏较快、工作压力较大,到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休闲度假放松身心的需求较大;梅州的入境旅游市场以港、澳、台地区为主,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也是客家人主要的聚居地之一,在文化习俗与人脉人际方面都与梅州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为梅州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同时,现今大部分的城市小孩都为独生子女,家庭环境优越,接触大自然少、动手能力较差,发展休闲农业可为他们提供良好的锻炼平台,也将得到城市居民的青睐.

2.1.4内外交通条件

梅州对外交通日益方便快捷,正在逐步形成高速、铁路、航空等全方位的立体交通网络,梅州作为粤闽赣边交通枢纽的地位日渐突显.梅揭高速和天汕高速梅州段贯穿梅州南北,连接福建与潮汕地区;梅河高速、梅龙高速连通梅州东西,使梅州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梅惠高铁、梅州至厦深高铁连接线,鹰梅、浦梅铁路及汕潮揭城际轻轨丰顺延长线的前期工作已经展开,杭广铁路梅州段(梅州-杭州)、梅瑞(梅州-瑞金)高速铁路已通过可行性研究;梅县机场已开通梅州至香港、广州、珠海、深圳、台湾等地航班.市内交通也日趋完善,基本实现了市区到各县(市、区)县城的一小时交通圈.

2.2发展模式探索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梅州就大力发展以“三高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全市建有规模以上园地或基地10000多个.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全市大力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推动,全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已形成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点.

2.2.1发展模式及其特点

目前梅州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有农业观光休闲、乡村文化体验和生态休闲度假等类型.农业观光休闲是指利用农业科技示范、农产品生产加工、农产品采摘、渔场垂钓、畜牧狩猎等农业旅游资源发展的观光休闲旅游项目;乡村文化体验是指利用乡村田园风光、客家民俗文化、客家名人资源等发展的民俗文化体验旅游;生态休闲度假是指利用自然人文资源发展的休闲度假旅游。

2.2.2存在问题

梅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主要存在开发层次较低、开发深度不够等问题,无论是农业观光休闲还是民俗文化体验,都还停留在较低的观光层次上,特色不够鲜明、景点雷同严重、科技含量不高,特别是对客家文化的挖掘与展示还相当不够,缺乏高层次的文化体验产品,未从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和梅州旅游客源流向的特点谋划发展布局,有待改进提升.

3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研究与对策

3.1理论问题研究

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关注和解决好规划发展原则、发展空间布局等基础理论问题.

3.1.1规划发展原则

(1)以农为本原则.

“三农”是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资源所在,在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中要以农为本,把农业发展、农民受益、农村进步作为出发点,根据梅州市各县的资源特色寻求差异化发展.

(2)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考虑当代人利益,更要考虑子孙后代利益.梅州休闲农业的规划发展,应进行可行性的科学分析研究,应注意环境资源保护,注重客家民俗文化资源挖掘,达到开发保护并行目的.

(3)创新发展原则.

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现在所面临的资金短缺、参与主体利益冲突明显、发展模式单一等问题,其之解决问题的关键出路在创新,要在规划发展实践中注重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发展机制和模式.

3.1.2发展空间布局

根据梅州现代休闲农业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客源市场的特点,梅州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围绕近城镇郊区型、沿交通干线型和临景区景点型等主要的开发经营模式,重点选择在梅州市区和各县(市、区)城郊及交通主干道和主要景区周围(点)布局相关项目.

(1)近城镇郊区型.

即环绕梅州市城郊、县郊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形成环城市(镇)郊区休闲农业旅游带.这些地方具有交通方便、接近城市消费群体的特点,应重点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种植养殖、农业园艺、农业观赏和农事体验,形成融“吃农味、住农舍、赏乡野、干农活、购农产品”为一体的环城休闲游憩带.在发展类型上可重点发展农业公园、农园采摘、生态科技观光、渔场垂钓等.可将梅县区南口侨乡村、程江镇、西阳镇、城东镇、梅江区城北镇发展为市郊农业观光休闲与民俗文化休闲;平远县可依托脐橙、油茶、南药、优质稻等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和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发展县郊农业观光休闲与民俗文化休闲;蕉岭县可依托底蕴深厚的客家民俗文化,重点发展民俗文化休闲;大埔县可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客家民俗文化,发展农业观光休闲、民俗文化与休闲度假村;丰顺县可依托丰富的乡村温泉资源,发展融温泉与农业休闲于一体的度假村;五华县可依托热矿泥特色休闲资源与有机农业资源,发展农业观光休闲与休闲度假村;兴宁市可依托合水水库、丰富的客家精神与名人文化资源,发展农业观光休闲与民俗文化休闲.

(2)沿交通干线型.

即在主要客源地进入梅州的主要交通干道旁规划布局休闲农业旅游点.五华县、兴宁市可充分利用靠近G25长深高速的优势,丰顺县可充分利用靠近G78汕昆高速的优势,依托自身的温泉与客家民俗文化特色资源,在邻近交通主干道附近发展融温泉保健养生与客家民俗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度假村;梅县区松口镇可充分利用靠近S223的优势,依托自身客家民俗文化资源,发展民俗文化休闲旅游.

(3)临景区景点型.

即在主要核心景区周边规划布局休闲农业旅游点,依托景区集聚效应获得发展机遇.可围绕阴那山旅游产业园、五华县热矿泥康体产业园、丰顺县乡村温泉产业园、五指山风景名胜旅游产业园四大核心进行规划布局,发展近景区型休闲农业旅游.

3.2特色线路策划

发展现代休闲农业,不仅需要重视休闲农业点自身的开发建设与经营,还需要注重解决好休闲农业点的“点”、“线”、“面”结合问题,形成特色休闲农业旅游线.根据梅州市休闲农业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全市现有交通网络及其未来一段时间的规划发展,可重点规划建设5条特色休闲农业旅游线路.

(1)东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S333和梅大高速为轴线,发展主要以大埔县为主的东部休闲农业旅游专线,包括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坪山梯田旅游区、甜竹生态旅游区,以客家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客家民俗文化村、三河坝景区,以休闲农业为主题的西岩山茶乡旅游度假村等;同时,可借势大埔“南国牡丹”广东汉剧发源地、广东汉乐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花环龙之乡和鲤鱼灯舞,五鬼弄金狮、花环龙等浓郁客家风情,发展以客家民俗文化村为特色的客家民俗文化休闲旅游.

(2)东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S223为轴线,包括梅县区雁洋镇、松口镇,发展东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依托以生态农业为特色的国家5A级旅游度假村雁南飞茶田景区、国家4A级旅游度假村雁鸣湖旅游度假村;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桥溪村;以红色旅游和客家民俗文化为依托的国家4A级景区纪念园,发展以农业观光休闲、民俗文化休闲、休闲度假村为一体的综合型休闲农业与特色乡村旅游地.

(3)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G205、G206为轴线,辐射蕉岭县和平远县,发展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蕉岭是中国长寿之乡,拥有广东省自然保护区长潭旅游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丘逢甲故居、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谢晋元将军故居,古代客家民居石寨土楼等;平远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广东脐橙之乡,拥有国家3A级旅游区五子石生态旅游产业园、南台卧佛山文化旅游产业园等.可依托长潭旅游区、五子石生态旅游产业园,重点发展以中医药养生保健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村、以客家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休闲.

(4)西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G205、G25为轴线,辐射兴宁市和五华县,发展西部休闲农业线.兴宁市拥有部级森林公园神光山、合水水库风景区、金明湖温泉度假村、广东省古村落罗岗等;五华拥有汤湖热矿泥山庄、七目嶂风景区、益塘风景区、球王李惠堂故居等,可依托热矿泥康体产业园重点发展以温泉养生保健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村和农业观光休闲.

(5)南部线.

以S12、G78为轴线,发展以丰顺县为主的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丰顺温泉资源丰富,拥有广东最多的温泉,此外还有龙鲸河漂流、龙归飞瀑、铜鼓峰、八乡山、黄花村等,可依托丰富的乡村温泉资源发展以温泉养生保健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村和农业观光休闲.

3.3发展对策建议

(1)做好论证、科学规划.

梅州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立足地方特色资源,科学分析判断,提取特色、浓缩精华,在自然资源基础上,糅进客家文化.不仅要让具有农业工程咨询与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论证设计,在建设前期更要邀请民俗文化、农业科技、生态环保、交通旅游等方面的专家充分论证,对其观光功能进行科学设置.

(2)加强指导、政策扶持.

梅州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离不开主体培育和市场参与,建议进一步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现代休闲农业的信贷投入,特别是农行、农村信用联社等要加大面向农户和中小旅游企业的小额贷款和联保贷款规模,为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与信用服务;同时,政府要加强宏观指导,出台政策、制定标准,引导和支持交通、住宿、饮食等休闲农业服务项目发展,使游客来得通畅、住得舒服、吃的尽兴、玩得愉快,促进休闲农业的长远发展.

(3)提高档次、提升服务.

针对梅州现在大部分休闲农业开发项目单一的现状实际,建议以满足不同旅游者需求为目标,努力提升产品档次和品牌形象,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教育农民特别是休闲农业的开发经营者提高其综合素质、审美能力和增强服务意识,要尽快建设一支与现代旅游服务业相适应、能满足广大游客需求的休闲农业从业人员队伍,提高经营管理服务质量,推动现代休闲农业的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

(4)加强宣传、广招客源.

要指导休闲农业经营单位和个人搞好策划包装,特别是要加强与旅行社的紧密合作,积极引导和扶持休闲农业点与主要客源地的旅行服务企业广泛开展信息交流与区域合作,实行资源共享、线路互连、市场互动、客源互送,加快实现休闲农业发展良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5)维护生态、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