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休闲会所企划方案

休闲会所企划方案赏析八篇

时间:2022-12-05 04:51:55

休闲会所企划方案

休闲会所企划方案第1篇

1、景观休闲型

以赏花经济为主导,以特色节庆为引领的开发模式。该模式旅游发展的重点:

1.1、规模取胜,通常大面积的同类或多种花卉,形成视觉冲击;

1.2、景观塑形,通过地形设计、人造花卉雕塑、花卉人文景观等优化景观效果;

1.3、节庆助推,有针对性的推出节庆活动;

1.4、服务配套,立体交通观赏、养生美食享受、有机产品购物等保证美好体验。

案例:加拿大Butchartgarden

加拿大国宝级精致园林,实现四季皆有景的多彩风情园。

1.5、简介:坐落于加拿大温哥华岛,占地20 hm2,是利用一个荒废的采石坑修建的,层次鲜明,四季可游,融汇世界园艺精华的精致花园。

1.6、策略:利用地势起伏构建景观层次,从单调园艺走向主题园。

1.7、产品:玫瑰园、日式庭院、意大利花园、低洼花园、Butchart家族陈列馆。

1.8、配套设施:游客中心、停车场、园艺咨询中心、种子和礼品店、餐饮厅(dinningroom,blueroom-温室餐厅,咖啡店)。

1.9、盈利模式:门票+餐饮消费+纪念品出售(见图1)。

2、科普观光型

这是一种以科技观光为引领,以四季花卉为特色,以考察、科普为主导的开发模式。

该模式旅游发展的重点:

2.1 注重科技导入,从花卉苗木的组培科研到立体化展示;

2.2 科普体验规划,科普教育相关的功能设置及活动策划,且需注重趣味性;

2.3、创意景观设计,用花卉创作有趣味的景观小品,提升花卉的观赏性;

2.4、其他功能导入,引入生态餐厅等项目,丰富游客体验内容。

案例:英国EDEN伊甸园

植物展示+科研教育+特色活动,通过环境再生,建造一个与世隔绝的人间“伊甸园”。

2.5、概况:1994年英国人提姆・史密特首次提出要在一个已经受到工业污染和破坏的地区重建一个自然生态区的想法,2000年在英国南部康沃尔郡废弃的矿山上兴建的伊甸园的项目成为全球最大的生态温室。这里目前汇集了几乎全球所有的植物,超过4 500种、13.5万棵花草树木在此是一个集科学与娱乐为一体的博物馆,不仅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还是一个开展生态教育的天然课堂。通过它,人们可以了解更多的生物学信息,它是后工业时代环境再生的绝佳范例。

2.6、经营状况:伊甸园自2001年对外开放以来,目前已接纳访客超过900万人(见图2)。

2.7、运营模式:

2.7.1、注册慈善信托基金。信托基金下O一个全资公司,代表信托基金掌管伊甸园工程的全部事务;

2.7.2、成立伊甸园基金会。基金会主要代表伊甸园工程的对外形象,负责与政府、企业、学校和NGO等机构建立联系,帮助伊甸园工程建立一些专项项目(如废物零排放项目),以及寻找伊甸园工程差异化发展的策略。

2.8、创意理念及重要项目设置

2.8.1、特色项目

体验类:话剧、研讨会、艺术类、园艺论坛、音乐节和儿童节目。

观赏类:两大温室、三大展览馆。

教育类:每年1月和9月向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供。

2.8.2、生态教育

创意建筑:

伊甸园由4座穹顶状建筑连接组成,整体外观如蜂巢的巨型球体,被世人称为:“吹气泡泡的建筑”,世界第奇迹。

2.8.3、展馆设置:

种植10万种以上的植物,为全球最大植物保育场的所在地;

以主题方式分别设计“潮湿热带馆”、“温暖气候馆”、“凉爽气候馆”;三大展区共6个“大温室”,分别展示6个不同国家的植物。

3、生态度假型

兼顾花卉的特色观光和优美环境功能,以花造景、依景度假的开发模式。

该模式旅游发展的重点:

3.1、明确用地组合,注重农业用地与旅游度假设施用地的规模和空间关系,兼顾景观性、私密性与经济性。

3.2、丰富度假产品,基于花卉田园等打造花田运动、花汤养生、美食体验、花丛住宿等特色度假产品;

3.3、完善配套设施,以建设"花境"绿道为重点,以特色交通体验为特色,完善旅游度假配套设施的空间布局规划设计。

案例:成都石象湖

以生态休闲、鲜花节事为核心驱动,激活相关产业的综合性生态休闲示范区。

3.4、区位:位于四川蒲江县,距成都86 km,距双流机场国际机场77 km;

3.5、规模:20平方km,2 000 hm2区域;森林覆盖率60 %,湖面133 hm2;

3.6、特色:

3.6.1、以湖景旅游为核心结合花卉产业(郁金香、百合花)整合优势,将石象湖打造成为国际复合型度假区;

3.6.2、园区由生态文化主题辐射出国际休闲度假园、国际会议中心、未来人居生态环境示范区及部级生态农业示范区等。

3.7、游客量:年均30万人次

3.8、空间布局

4、主题游乐型

以花卉景观为环境特色,以花田游乐为主导的开发模式(见图3)。

该模式旅游发展的重点:

4.1、花卉景观设计,通过不同种类花卉搭配种植,形成多彩花田景观;

4.2、运动娱乐导入,花田中设置卡丁车赛场、迷宫等趣味运动。

4.3、特色交通规划,结合地形特点,设计车行、人行等不同景观道路。

案例:日本芝樱公园

欣赏浪漫芝樱+体验花田赛车,世界独一无二的芝樱卡丁赛车场。

4.4、概况:位于日本北海道东藻琴村藻琴山,芝樱数目达120万枚。同时,山下设置亲子游憩设施,并提供野餐等场地。

4.5、面积:10 hm2。

4.6、主题活动:“芝樱祭”系列春日活动、“东藻琴芝樱公园摄影比赛”等活动。

4.7、芝樱花色:五月花季,紫、白、红、粉红、淡粉、雪青6种花色同时开放,花期长达3个月。

4.8、建设内容:卡丁赛车场、大地艺术景观等。

4.9、开发启示:独特的赛车体验,多彩的芝樱花田。

独特的赛车体验:世界唯一的芝樱卡丁赛车场,体验芝樱环绕下的赛车感受。

多彩的芝樱花田:通过不同花色的芝樱种植,拼出独特的“小牛”大地艺术景观,形成景区著名地标之一。

5、产业博览型

集花卉苗木种植、交易、展览、观光休闲等为一体的产业链式开发模式。

该模式旅游发展的重点:

5.1、产业资源,必须具备或能整合花卉苗木的组培、种植、研发、管理等人才、企业和花卉苗木资源;

5.2、链式开发,基于产业种植基础,从组培、种植、研发延伸拓展到展览、交易、花卉衍生产品生产与销售、花卉观光休闲等,以产带旅,以旅促产;

5.3、功能空间,主要功能一般包括花卉科研区、花卉展销区、主题花海观光区、休闲度假区等,功能组合和空间布局上需兼顾产业要求和旅游需求,既不影响生产种植,又能满足游客体验。

案例:上海鲜花港

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典范(见图4)。

5.4、核心特色:320万株郁金香花海&36万m2玻璃温室。

5.5、开园时间:2007年。

5.6、占地面积:主景区66 hm2。

5.7、投资方:上海鲜花港企业发展有限公司

5.8、所获殊荣:国家4A级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

5.9、游客量:郁金香画展期日均1万人次,年游客60万人次,门票:100元。

6、空间解析(见图5)

7、旅游产品及游线解析(见图6)

8、农家花乡型

以“花田”为背景,以农家乐为主要载体的“花卉乡村”开发模式。

该模式旅游发展的重点:

8.1、注重风貌整治,以大面积花卉景观围绕,建筑、景观等凸显乡村风貌,营造世外桃源般的乡村风貌;

8.2、融入乡村文化,结合当地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打造主题文化景观,设置手工艺、民俗及农事体验活动,并结合花卉开发特色旅游商品等;

8.3、化农家休闲,注重农家美食、休闲垂钓、农事体验等休闲产品,以花引客,以闲留客。

案例:四川成都三圣花乡(见图7)。

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的乡村生态休闲度假胜地。

8.4、概况:距市区15 min车程,面积16.8 km。

8.5、定位:以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题,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餐饮娱乐、商务会议于一体的城市近郊生态休闲度假胜地。

8.6、规模:农家乐266家(其中星级农家乐224家),高档会所及高、中、低档乡村客栈40余家。日均客流20 000人(周末35 000人以上)。

8.7、周边:城东副中心,万亩部级森林公园、千亩天鹅湖公园。

8.8、五朵金花:

9、经营管理:

(1)运作模式: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

政府主导。在财政、税收、信贷上向农村和农业倾斜,投入8 300万元,用于搭建融资平台,撬动吸引民间资金2亿元;

吸引社会资金介入。按照政府合作经营、先行投入再溢价退出的方式,引进了成都维生、上海大地等花卉龙头企业和北京金港赛道等知名企业入驻。

集体资产参与。村集体通过将集体土地、堰塘、荒坡等资产出租,将获取的租金用于“五朵金花”的打造。

(2)规划建设:农村化布局,景观化打造,城市化建设。

采取“农民出资、政府补贴”的方式将农居改造景观化。

增加湿地、绿地使景观打造生态化。

基础设施城市化、配套设施现代化。

(3)景区管理:5A要求,4A标准,精品提升。

引导景区内的经营者对厨房、厕所等基础设施进行统一改造,对经营场所进行全面系统的规范,使其与景区的自然环境、文化特色相协调。

开展“部门包村、干部包户”和“干部入户、文明到家”等活动,帮助经营者提升经验理念和管理水平,使其摆脱传统“农家乐”的低水平经营,真正体现“五朵金花”4A景区品质。

10、产品打造

10.1、文化主导,主题经营

以文化润色农业、营造环境、提升经营;

“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的错位互补和协同发展,形成五个主题景点。

10.2、多元发展,提升转型

由单一的“观光+休闲”(农家乐)向“文化+休闲+商务”(精品乡村商务酒店、高级会所、体育公园等)的中高端多元化产品提升转型。

10.3、节事营销,产业支撑

以中国首届“乡村旅游节”和花博会为契机,以花卉产业为支撑,营造四季花卉节事。

10.4、4A标准,品牌塑造

以申报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和承办中国首届“乡村旅游节”为契机,进行环境整治、设施改造、经营规范,树立“五朵金花”品牌形象。

(摘自山合水易研究中心,2014-5-13)

休闲旅游小镇开发模式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休闲小镇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实践模式。休闲小镇更具象化,可以落实到休闲产业上,是以泛旅游产业为主体,在33~333 hm2的架构上进行城市化聚集的一种模型。如何成功打造休闲小镇。

1 休闲小镇的概念

休闲小镇,是指依靠某类具有开发价值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以旅游服务和休闲产业为主的小城镇,也是一种以商业街区为主要形态,休闲聚集与居住聚集混合的小镇旅游策划综合开发项目。如休闲古镇、旅游小镇、温泉小镇、艺术小镇、时尚小镇等。

2 休闲小镇的三个要素

休e小镇是由旅游产业聚集带动的城镇化的一种主体模型,任何一个休闲小镇都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核心基础:

2.1 核心吸引中心,其中吸引核不一定是观光,有可能是休闲,有可能是娱乐,也有可能是游乐。

2.2 休闲聚集中心,不仅让人来,还要让人住在这里,只有住下来才会形成消费。因此以居住为核心的多业态休闲聚集,实际上是休闲小镇发展的核心。一个休闲小镇能不能成功,核心取决于休闲业态。

2.3 是延伸发展中心,休闲聚集可以延伸出养生、养老、娱乐各种各样的消费结构和各种各样的产业业态。这种模式我们称之为“旅游引导休闲聚集形成的休闲小镇发展模式”。

3 休闲小镇的打造要点

3.1 吸引力和游客量是休闲小镇打造的前提

3.1.1 吸引力的打造是前提,休闲产品/项目的设计是关键,是形**流的必备条件;

3.1.2 游客量与游客滞留时间是重点,决定了休闲小镇的规模。

3.2 休闲聚集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模式

3.2.1 休闲产业聚集是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与基础。

3.2.2 游客的水平、层次、消费模式以及滞留时间形成的人均消费水平将会形成整个区域产业发展的基础。

3.3 休闲聚集下的泛旅游产业整合和延伸发展

休闲聚集下的商业物业延伸出一系列产业和产业带动的地产,在这一结构下同时形成城市化本身的配套,由此形成休闲小镇架构。

4 休闲小镇的发展架构“吸引核+聚集核+地产延伸”

休闲小镇是一个景区,有风貌、有特色,还能起到示范作用。

休闲小镇也是消费产业聚集区,是由消费聚集形成的产业园区。

休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发展区,需要解决人的城镇化。

由此,风情小镇构建的12个重要方面:

4.1 风貌吸引力:古镇、艺术、创意、西洋。

4.2 广场吸引核;激光水秀、篝火晚会。

4.3 餐饮吸引与聚焦:一招吃遍天。

4.4 酒吧与夜间聚集:留客的关键。

4.5 创意客栈聚集:客栈酒店及公寓房地产。

4.6 创意工坊街区:百工坊、百艺坊。

4.7 娱乐游乐街区:演艺、洗浴、养疗。

4.8 街区与商业房地产。

4.9 就业与本地居民第一居所。

4.10 大城市与周末居住第二居所。

4.11 远客与度假居住第三所。

4.12 养老居住。

5 休闲小镇规划六要素

5.1 规划基础:泛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

旅游产业是旅游小镇发展的基础,是集聚人口,形成就业的关键。在城镇化体系架构下,应以泛旅游产业体系为构建重点,发挥传统旅游产业的联动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泛旅游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进行旅游业态及要素规划并为政府及企业设计合理的运营模式,从而形成一整套产业发展规划,为休闲小镇的建设奠定产业基础。

5.2 规划要点:特色旅游吸引核的设计

旅游吸引核的设计对小城镇建设来说至关重要。首先需要对资源进行全面梳理,进行本体价值与开发价值评价,选出既可产生市场需求又具有辨识度的资源,作为核心吸引力构建的基础。进而围绕这一资源,进行产品设计、业态设计、游憩方式设计及功能布局,最终形成吸引游客前来的关键因素。

5.3 规划关键:双重功能的项目策划

小城镇,不仅要服务游客,更要为当地居民服务。因此,小城镇里的项目策划不同于单纯的景区,需要具备小城镇和旅游双重功能。

5.4 规划落地:特定功能开发及其布局

产品及项目策划完成后,落地下来就是依据功能的空间布局。随着游客旅游需求的不断增多,休闲小镇的功能布局也由单一化走向了综合化,往往具有观光、休闲、度假、游乐、夜间娱乐、居住、集散、养生、运动等多种功能。当然,不同资源类型主导下的小城镇,功能也不尽相同。

5.5 规划特色:风貌规划

特色风貌是休闲小镇的吸引力之一,休闲小镇风貌的塑造是一个系统工程,无论是城镇的建筑和景观方面的因素,还是城镇的历史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软环境方面的因素,两者缺一不可。

建筑主要集中在民居、客栈、酒店、商业建筑、景点建筑;

景观主要集中在商业街景观、滨河/水景观、道路景观、绿地景观、休闲广场景观;

软环境是对当地民俗风情、文化遗产、生活风俗等传承与保护的同时,从居民与游客的需求出发,提供完善的社会服务与制度保障。

5.6 规划价值:政府运营模式

休闲会所企划方案第2篇

关键词:休闲服务与管理;高尔夫;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21-0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物质精神生活不断提高和丰富,休闲度假将成为人们生活的必然需求。宜昌市在“十一五”期间提出了重点发展“旅游娱乐休闲”,并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宜昌市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源于15世纪苏格兰的现代高尔夫球运动,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项全球的体育赛事和休闲时尚。高尔夫球运动如今已发展成为我国初具规模的休闲产业。人才培养与开发是休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当前宜昌乃至三峡地区休闲产业的建设与发展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更需要相关的理论来指导。作为地方性旅游高职院校,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顺应宜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率先在三峡地区开设了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高尔夫商务体育方向),积极培养其专业人才,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服务于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开设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高尔夫商务体育方向)的必要性

1.专业行业背景。休闲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发端于欧美,20世纪7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产业体系中的支柱。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活动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显现,可以预见,休闲产业也将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休闲产业是旅游业、文化体育产业、服务业、娱乐业组成的一个产业群,各产业之间相互支撑,彼此交错,为人们的物质、精神方面的需求提供服务。目前,中国旅游业正在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休闲服务业在中国已经获得了快速发展。休闲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新的转折点和增长点,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尔夫运动作为休闲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前景可观。自1984年中国第一家高尔夫俱乐部成立以来,这项源于苏格兰的古老的运动在中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被公认为是高尔夫运动发展的热点地区之一。近年来,我国参加高尔夫运动的人数有呈几何增加态势,球场、运动设施越来越呈现大众化消费趋势,具2010年中国高尔夫协会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各类高尔夫俱乐部或球会近500家,球洞数共有约9500洞,高尔夫核心人口约为33.3万人(年满18岁,过去一年内下场打球超过8轮次的高尔夫人口),2010年国内高尔夫核心人口同2009年相比增长率为11%。而核心人口进行高尔夫旅游(异地打球并住宿)产生的打球轮次为259万,占总打球轮次的26.1%,高尔夫旅游市场前景继续看好。2010年,仅宜昌地区就有2家高尔夫俱乐部相继开业。

2.人才需求分析。高尔夫球会与球场数量是反映高尔夫球运动和高尔夫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高尔夫球经济孕育于高尔夫球运动。所谓高尔夫球经济,即“围绕并依附于高尔夫球运动而形成的各类生产、经营、服务等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高尔夫球经济范围广,其范畴涵盖多个行业。除了需要大量的高尔夫设计、管理、市场营销、金融信息业的高级专业人才外,更需要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型高尔夫职业人才进入到高尔夫产业的各个行业,见图1。

目前,国内已建成近500家球场,3000多家练习场,而且还将以每年20%~30%的速度递增,从消费人数来看,中国高尔夫消费人数已达相当规模。短短20年时间,中国高尔夫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成果。目前宜昌地区开业球场已有两家,按常规计算,每家高尔夫球场需要经营管理人才300~400人,仅宜昌地区就需求大量的高尔夫专业人才。随着高尔夫休闲运动的逐渐普及,行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日益扩大。

3.高尔夫产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高尔夫产业发展要求我国高尔夫教育向多元化的层面发展,以适应高尔夫人才在知识结构上的变化。1997年的深圳大学高尔夫学院成立标志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培养高尔夫专业人才,进入本世纪初,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高校相继开设高尔夫草坪专业和高尔夫专业,到现在为止已经开设了高尔夫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已有50多所。目前,我国高尔夫教育在师资、课程设置、教材、实训环节等方面正在不断完善,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人才培养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二、紧贴行业发展,制订好高尔夫商务体育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尔夫作为最具发展潜力的运动项目之一,是三峡地区旅游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旅游市场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高尔夫运动平民化消费的趋势及三峡地区高尔夫行业的发展也对高尔夫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紧贴行业发展,更好地规划三峡地区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高尔夫商务体育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高尔夫商务体育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应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应该密切和高尔夫俱乐部、球会合作,充分吸收他们的意见,由学院和企业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然后根据工作能力要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设置课程,指导实习实训,共同建设专兼职教师队伍,制订人才培养验收标准。同时,学院教师与俱乐部管理人员相互兼职,并由俱乐部高管对学院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指导、监控并验收。

2.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高尔夫商务体育方向)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华中地区高尔夫球会的调查,高尔夫球会设施一流,但是在服务等软件方面还较欠缺。一是球场的管理还不是十分规范,球会运作的效率不是很高;二是球童素质不高,结合企业实际需求,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高尔夫商务体育方向)培养目标应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领域方向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各类高尔夫俱乐部、球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具备高尔夫器材设备市场营销、高尔夫技术推广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具备策划和组织大型高尔夫赛事能力,从事高尔夫教练、陪练、球员,高尔夫运动的教学、训练、赛事组织与管理或其他俱乐部管理人员等工作的高层次技术型、实用型人才。

3.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高尔夫商务体育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休闲产业发展的实际,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高尔夫商务体育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制订以满足整个产业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目的,以休闲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休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以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主要途径和手段。具体可以概括为“全程理论与实践交叉模式”,即“理论教学+仿真实训+课堂修正+顶岗实习+总结提升+零距离就业”,见图2。

4.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规划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当立足分析高尔夫专业的相关职业和岗位,把需要的知识点、技能点、工作态度等要求一一列举出来,找共同点,形成教学门类。以休闲服务与管理(高尔夫商务体育方向)“职业能力总体框架”(表1)和“专业职业能力――知识――课程的内容”(表2)来探讨该专业的具体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

5.注重课堂教学、实训教学、顶岗实习三个过程。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掌握高尔夫专业的基本知识,掌握高尔夫服务的技能、高尔夫赛事组织策划方法、高尔夫产品市场营销等技巧;通过实训实习,使学生了解行业的基本特点,将学校里学到的理论与实践应用于实际;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接受系统的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会所服务能力、球童服务能力、高尔夫产品销售能力、赛事组织和管理能力等。

6.加大社会培训力度,规范培训认证体系。学院除了学历教育以外,社会培训也是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利用学院现有的资源开展职业培训,同时可以通过职业培训提高学历教学的水平。2011年5月我院为宜昌三峡天龙湾高尔夫俱乐部专门举办的球童培训班,对提高球会管理服务水平有着积极作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为学院开展社会培训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经。

目前我国现有的高尔夫专业证书培训与认证途径有限,高尔夫裁判员、教练员培训及资格认证主要由中国高尔夫协会举办,除此之外还没有其他的认证途径,因此希望国家劳动部门要建立并完善和发展高尔夫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使学校的高尔夫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有机结合,真正实现学生“双证制”教育,为学生后续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结语

高尔夫产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高尔夫教育的发展,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高尔夫商务体育方向)的教学将根据三峡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以培养从事休闲服务行业一线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逐步完善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培养高素质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以促进宜昌乃至三峡地区高尔夫休闲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郁小平.中国高尔夫球运动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杨红波.我国高尔夫职业教育发展探讨[J].旅游研究,2010,(9).

[3]李萌.山东省高尔夫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发展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

[4]吴克祥,张驰.中国高尔夫高等教育的基础建设与实践[J].工作研究,2006,(2).

[5]康保苓.高职院校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32).

休闲会所企划方案第3篇

1.1缺信任

泉州仍存在化肥、农药、激素、工业污染等各种污染造成农产品安全问题,如激素猪肉、速成鸡、果蔬的农药残留等。多数土壤板结、酸性增加、活性降低,若不改良将无法长出高质量的农产品。农产品良莠不齐、以次充好的现象仍然存在。而多数消费者缺乏分辨能力,不信任由此产生。从而引发休闲农业发展两大矛盾:一是城市人群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逐步增长与当前农业生产方式带来农产品安全危机间的矛盾;二是普遍存在的地域性结构性农产品供需失衡带来的农产品滞销的矛盾。从产业链纵深发展看,还存在工商资本对投资休闲农业缺乏信任。休闲农业与工商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不足。泉州还没有充分利用其他产业优势来支撑发展休闲农业。短期内休闲农业的产业链延伸不够,以传统农家乐为主,缺乏高附加值的项目。

1.2缺特色

游客多样化休闲需求,与泉州休闲农业点散落分布、配套服务设施落后形成较大矛盾。目前,泉州休闲农业形式的内容仍很单一。仅停留在观赏乡村田园风光、农家餐饮,缺乏深度参与性的活动,很快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游客停留时间短,往往是“一日游、过境游”。而且,产品功能单一,文化内涵欠缺。由于进入门槛较低,一户农家就可以开办一个小型的农家乐,当一个案例成功时,很容易吸引经营者“群起仿之”,同质化竞争激烈。创意设计欠缺,未体现地方特色,更没有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挖掘、提炼和包装。许多乡村和文化景观及栖息地正在丧失,景观的创造性破坏仍在继续,并在乡村空间变化的亚文化之中产生“遗产景观”。

1.3缺规划

泉州市已制定休闲农业与乡村休闲产业发展规划,但规划落实水平较低。一是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缺乏全产业链安排。二是休闲农业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滞后,缺乏制度导向。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有“短板”。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基础设施特别是城郊高速公路、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以及休闲农业的水利设施落后等不能有效地提高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因为休闲农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显著的相关性,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个数和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和城镇居民数呈正相关,和公路里程数呈负相关。四是缺乏对本地需求的细致调研分析。忽视休闲农业发展中业主融资贷款难,土地流转难等问题。

1.4缺资金

休闲农业投资的来源主要来自农村集体、农户、财政、农商行等,这些渠道的资金获得都受到诸多限制。项目初始投资往往是农民一部分现金投入和村集体土地使用权、集体资产投入。财政投入相对有限,资金扶持大部分仍是支农资金,基础设施等公共品的供给仍欠缺。中小休闲农业企业争取金融贷款难度大,融资渠道还不够通畅。农户单一经营抗风险能力差,农业政策性保险还没有覆盖到休闲农业,险种设计不能满足休闲农业企业和农户的需求。同时,资本市场的资金还没有大规模进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

1.5缺培训

泉州休闲农业几乎没有专业人员的生产指导。多数休闲农业点为家族式经营,没有专门的经营管理团队与专业技术人才。休闲农业缺乏对产业上游、中游和下游进行系统性开发管理。真正集提供餐饮、住宿、农事体验、科技示范、度假、会议、娱乐、购物等多功能为一体,规模较大的综合性休闲农业点仍然很少。农户整体素质与服务水平一般化,服务内容、质量及卫生条件等都不尽如人意。从表二看,休闲农业营业收入中,农副产品销售收入占70%,其他环节包括住宿服务,仅占一小部分。另外,农产品缺乏精细开发,而农产品开发是需要技术和创意的。加之工资待遇低,频繁的人员变动使休闲农业企业要承担很高的人力培训成本,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培训是不能满足休闲农业发展需求的。

1.6缺品牌

休闲农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就是销售难。多数休闲农业发展方式粗放、管理水平不高,宣传力度不够。市场竞争是品牌竞争,没有品牌,就没有好的市场和好的效益。泉州的休闲农业在国内市场、国际市场还缺少大品牌、知名品牌。这和泉州发达制造业涌现“安踏、匹克”等众多知名品牌形成鲜明对比,壁垒森严,甚至毫不相干。没有依托本地制造业品牌资源优势,包括客源、营销渠道、广告宣传等,没有很好地整合特色产业基地,组成产业联盟或组成合作企业,培育出休闲农业品牌。泉州有9个特色农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如铁观音、老醋、芦柑、篾香、漆篮等,却没有挖掘既有本地优势的农产品,培育一批在全省、全国都有知名度的品牌休闲农业产业。

2泉州休闲农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泉州的休闲农业转型升级须引入现代休闲度假发展思维,延长产业链条,走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以“农”为基础,又超越“农”,在经营上充分结合工、商、贸及服务,把差异化与优质化发展作为竞争策略来促进休闲农业转型。

2.1统筹规划,注重休闲农业前后向关联

要把休闲农业纳入整体规划,并与“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很好衔接,引导适宜发展的地区有序推进。合作下的竞争才能使得各个休闲农业点彼此间的关注度加强。区域内休闲农业资源的合作有利于构建多样化的乡村旅游线路产品及差异化的休闲农业体验产品。这种合作也使得科技、文化、创意、生态等方面对休闲农业的支撑力度形成合力,使休闲农业的发展环境不断完善,推动休闲农业的转型。因此,要围绕构建区域休闲农业产业链,组建区域休闲农业企业集群,以现有的休闲农业点为支撑,打造泉州的三大休闲农业带:一是沿海大通道滨海休闲渔业带;二是沿G72滨江休闲农业带;三是沿G324生态休闲农业带。休闲农业的多样化发展须打通“任督”二脉。一是从生鲜农产品精细供应服务到农产品深度加工,直至文化创意产品。随着保鲜技术的发展,农场与电商及社区配送结合起来,形成连锁产销体系。对农产品精心研发,从日常烹饪,到花样翻新的各种食谱;从各种饮料糕点食品,到日常生活系列用品,要兼容并包。同时,将旅游产品及农产品用整体形象设计与艺文意涵包装,提升产品价值,带动消费。将3D引入稻田画、花园画等种植中,通过人工技术控制稻秧、花草的株高,让图案呈现出凹凸有致的立体画面,形成观赏效果“稻梦空间”、“花花世界”。二是拓展休闲农业的体验环节。在产前、产中、产后开发更多更好的体验环节让游客去玩去做。“四生一体”更多的是服务。服务品质已成为休闲农业吸引游客的关键,尤其是要把生命教育放进去,针对不同需求消费者推出:教育农场、生态养老、养生茶吧、养生泥浴、药浴等。休闲农业产品将融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农耕文化、古镇文化、自然遗产,如剪纸、灯谜、南音、木偶戏、闽南歌、拍胸舞、“打桂花”节等,将节庆活动的文化性与体验性,娱乐性与趣味性充分揉合。

2.2市场主导,政府和行业组织两翼推动

当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目的地开发项目将会成为工商资本进入的优先选择项目之一。在符合规划和用地管制的前提下,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与工商资本共同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变化,新的休闲农业形式不断涌现。如围绕老龄化社会特征显现,泉州要大力开发以接待老人到农家异地养老为主的养老型休闲农业等。要充分发挥政府推进作用。一是出台扩大休闲农业消费需求的激励政策。国务院近期出台扶持六大类消费项目政策,推进“绿色消费、旅游休闲消费、教育文体消费、养老健康家政消费”等。泉州可以每年开展“泉州人游泉州”的活动,有计划发放“旅游券”促进休闲农业产品的消费。二是承担公共品建设。梯度推进道路、水利、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具备优势条件的地区要加大财政倾斜度,做好路线规划,提高出发地与休闲农业点之间的通达性,完善配套道路指引和照明。随着电子商务不断兴起,提高与中国休闲农业网、福建村游网、海峡旅游网、福建森林旅游网等的合作,对接泉州市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完成世纪之村—农产品追溯服务平台、龙付通支付平台等开发,开展在线咨询、网络预定等服务。三是在产业链关键点制定标准和规范。乡村旅游的“住”“吃”显然是有别于景区旅游的。休闲农业项目建设中的环境保护、表演场所服务规范、体验项目服务规范、安全规范等需要进行立法规范。利用行业协会还可推动产学研结合。依托农林专业的旅游专业的高校和职业中专联合休闲农业研究所、福建乡村休闲发展协会以及相关龙头企业,建立高校储备人才和在职从业人员的培育系统,满足休闲农业对规划设计、经营管理、服务等各种需求。

2.3创意营销,营造休闲农业品牌

①借助网络平台消除泉州休闲农业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网络平台的优势在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交易、中间环节为零。可与Google、百度等合作,把实景街拍图运用3D技术带来的体感游戏,让更多游客在You-tube上体验泉州乡村休闲农业景区美景。同时利用新业态发展带动休闲农业。“途家网”是中高端度假公寓在线平台,是依托国际领先的分散式酒店管理经验和专业服务标准,紧密结合线下旅游地不动产存量以及线中优质的呼叫中心服务的新型平台。目前“途家网”与福建多地签约客房总套数为1.4万套。

②创新休闲农业的经营方式。CSA农场模式,即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SurpportAgriculture),农场提供给消费者有机农产品,同时还有小块土地,一般面积40~60m2租给客户种植,农场提供技术指导。这种体验模式展示了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体验农业收获乐趣并和客户建立起信任度和忠诚度。休闲农业要设计出更多的体验活动,除采摘外,还可以有制作、酿造等。通过游客体验与消费,将农产品由初级的产品转变为商品,进而转变成礼品甚至艺术品、作品。

③区域休闲农业的联合营销。区域内各休闲农业点资源互补,共同拥有一定客源,联合营销是通过合作将区域内各个休闲农业点作为一个整体来联合组织旅游线路开发和旅游宣传,有效整合区域间休闲农业资源。泉州可在“东亚文化之都”的统筹下,充分挖掘泉州主要的农业节庆活动,每年举办一次较大型的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参与性强的节庆活动,如“市民农园嘉年华”,扩大泉州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增强吸引力,并逐渐汇聚吸收来自全国的文化创意、园区创意、包装创意和设计创意。

2.4规范管理,提升环境和服务质量

可面向国内外进行托管招商,借助专业投资管理公司,引入更专业更科学的综合经营管理模式。好的环境和服务质量可以使游客身心愉悦,提高休闲农业点的形象,也可以使游客转变为区域旅游的“义务宣传员”。2014年4月1日,我国出台《有机农业生产管理办法》。加强对休闲农业的生产过程、生产投入品和产品质量的监测。泉州需完善休闲农业示范点的评级体系,重视游客体验和意见。对已获得休闲农业示范点按照标准进行动态管理。需要建立健全市、县(市、区)、乡(镇)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完善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农业环境质量、药物残留等综合性监督检测体系建设,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平台建设。同时要保护休闲农业资源。用经济、法律手段引导休闲农业摒弃那种高农药、高化肥、高残留、高污染的生产模式。在生产过程大力推广有机肥,提倡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形成测、配、加工、指导一条龙服务,因地制宜地指导农民科学用肥,把住土地投入关。

2.5财金支持,重视休闲农业创新和人才培养

加大对休闲农业的财政扶持力度。做好相关政策衔接给予税收优惠支持,“农家乐”经营户给予减免营业税政策,休闲农业场所销售自产的初级农产品及初级加工品享受免税政策。把休闲农业场所纳入政府采购体系。要逐步建立休闲农业发展基金,专项支持休闲农业的规划制订、基础设施建设、宣传推介和产业促进等工作。从2009年起,泉州市每年安排支农资金100万元,用于扶持鼓励10家休闲农业示范企业。创新休闲农业的金融服务模式。提供财政贴息贷款或政策性免息贷款,增加授信额度。落实农户生产性贷款担保风险补偿政策,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扩大农业保险品种范围,把休闲农业纳入险种范围,健全农业保险与农业救灾相互结合、互为补充的农业风险保障和补偿机制。鼓励民营资本投资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市场。但要做大做强需要创新发展模式。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可与外资、民资合作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具有公共服务性质又能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公共品的供给,可以通过政府采购、明确财政补贴额度,为PPP创造条件。如休闲农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及从业农民的培训。要提供更多的专业培训机会,让相关人员掌握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接受最新的服务标准和法规要求。

2.6借船出海,加强国际和地区间交流合作

休闲会所企划方案第4篇

多伦路是上海虹口区的一条小街,全长仅550米长,南傍四川北路商业闹市,北临鲁迅公园、虹口足球场,背靠内环高架、轻轨明珠线;夹街小楼,鳞次栉比,风格各异。

多伦路及周边地区从一个侧面集中反映了上海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历史印迹和文化缩影。因为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冯雪峰、丁玲、柔石等著名作家活跃于左联纪念馆一带的身影,铸就了多伦路“现代文学重镇”的历史地位;因为孔(祥熙)公馆、汤(恩伯)公馆、白(崇禧)公馆的存在,使多伦路成为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馆”;因为有瞿秋白、赵世炎、王造时、内山完造这些历史文化名人以及景云里、中华艺术大学、上海艺术剧社等场所的文化氛围,积淀成多伦路上浓郁的海派文化气息。

但自20世纪50年代起,多伦路被步步蚕食,成为一个马路菜场,路两侧风格各异的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变得破败不堪,“脏、乱、差”使多伦路昔日的文化韵味荡然无存。

经过改造,目前多伦路面貌焕然一新,已成为一条文化名人街,为上海带来了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1年,多伦路被上海市旅游局命名为“上海市文化特色街”。2005年,被上海市文广局命名为“上海市博览休闲活动特色区域”“上海市首批群众文化活动特色区域”,被上海市旅游节组委会命名为“上海市十大休闲街”。

近年来,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共接待中外旅客200多万人,其中国际旅客80多万。到2005年底,文化名人街已集聚文化旅游类企业近100家,其中民间收藏馆10多家、上海文物商店及古董商店10多家、“文房四宝”商店20多家、旅游纪念品商店30多家、咖啡馆茶室饭店等近10多家,年产值近两亿元,成为上海最大的文化艺术类旅游服务企业集聚区之一。

二、决策过程

20世纪90年代初,虹口区文化局的领导认识到,多伦路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价值十分珍贵,如不及时进行保护,一旦破坏了就无法弥补。因此,他们多次呼吁对多伦路进行全面保护和整体开发。当时的文化局局长张永林提出建设以鲁迅公园为轴心,以多伦路一带名人故居、文化遗址为内涵的“雅文化圈”构想。

这一构想得到市区有关领导的认可,并被列入上海市文化发展规划中。虹口区积极响应,决定将多伦路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工作交给区文化局会同规划局、建委和相关部门共同进行。

在决策过程中,首先面临着三个问题:第一,如何使独具特色的多伦路历史文化资源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开发,保护开发应坚持什么原则,是单纯保护还是保护与开发并举?第二,多伦路的保护开发在形态规划设计上采取怎样的思路,是“修旧如旧”,还是“修旧如新”或推倒重建?第三,多伦路产业开发在业态和产业战略方面采用怎样的模式,是建成粗放式的“旅游特色街”还是建成“文化休闲街区”?

1997年,虹口区组织专门机构,对“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建设项目进行了反复论证,同时,委托同济大学著名城市规划专家郑时龄教授对“多伦路文化名人街”进行城市形态的规划设计。在充分听取各界意见的基础上,确立了“多伦路文化名人街”项目的总体原则和思路。总体原则是:修旧如旧,整体保护,尽量留存体现上海和虹口历史文化传承的文化符号、文化象征等元素和载体,复原多伦路的历史建筑和文化景点,重现多伦路海派文化风貌。总体思路是: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共同参与,加强管理;遵循古典与现代相结合、国际与本土相结合、纪念与休闲相结合之开发原则。以名人故居、海上旧里、文博街市、休闲社区为定位,经过2至3年,将其建设成为一个体现虹口乃至上海城市文化形象的窗口和都市旅游的新亮点。

三、决策实施

(一)建立资源保护开发的归口管理机制

1998年8月,虹口区政府正式成立了由两位分管副区长领衔、各有关部门参加的“多伦路综合开发指挥部”,后来又成立了管委会,建立了归口管理机制,协调各有关部门,统一思想,通力合作。

(二)抓好多伦路一期改造

从1998年年底开始,虹口区政府对多伦路进行了半年时间的整治,原先的菜市场被迁走,破败不堪的建筑被修葺一新,使多伦路变为一个有名人故居、海上旧里、文博街市、休闲社区特色的文化休闲中心,重现海派文化特有的风貌和神韵。

(三)适时制定二期规划

多伦路一期改造结束后,获得了社会各方面的赞誉,进一步增强了决策者的信心。他们又在思考:如何加强名人故居内部功能的深度开发,充分利用这个区域的休闲旅游功能,将文化功能与商业、时尚、休闲功能有机结合,使“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更具文化内涵和海派特色。

2002年,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管委会邀请同济大学、西班牙马西亚设计公司、日本日建设计公司共同对多伦路二期改造进行方案设计,最后形成了修建性详细规划,并得到了市规划局的批准。修建性规划确定了多伦路地块更新与改造的总体策略:保护地区内的文物建筑和优秀历史建筑,保留对延续地区历史风貌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及建筑符号,使原有历史风貌和更新建筑肌理保持协调,并通过环境品质的塑造提高土地价值,改善人居环境,形成富有特色的文化社区。

(四)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改造

2002年10月,虹口区政府与利嘉(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多伦路二期改造协议,采取政府和上市公司合作的运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的强力介入。政府负责制定规划、政策指导、开发定位、引导管理以及对开发进行全面支持。通过吸收社会资本,为多伦路文化名人街资源保护开发的整体推进以及产业化的发展奠定了资金基础。在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前提下,以市场化模式、企业化运作的原则,塑造“政府导向、企业实施”的开发机制,以保证政府发展目标的实现和区域文化经济的持续发展。另外,项目投资由开发企业全部承担,开发企业同时承担项目的风险与收益。

多伦路二期产业开发的业态规划将大多伦路区划分由文化游览区和艺术展示区组成的两大主功能区和由主题酒店、别墅酒店和商务别墅构成的三大副功能区。以文化怀旧、文化休闲、风格休闲的各式场景烘托大众娱乐、旅游休闲、文化展示等主题活动,并提供配套的综合服务,采用不同的手法将展览、演艺和活动,传统与时尚,历史与现代的各类元素和符号分隔演绎、交融展现,延伸了历史文化资源的功能概念,丰富了文化资源的产业价值。

四、长期目标

2004年,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管委会得到了全国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调研专家组的支持,在资源、市场和产业调研的基础上,制订了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及周边地区文化产业开发的业态规划。其战略目标:一是适应虹口整体发展战略的需求,依据“一体两翼”战略从中心区进行产业功能的重点突破;二是整合虹口中心区的都市型产业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增进产业效益;三是优化虹口社会环境,强化虹口城市形象的正效应。具体目标:一是提高资源开发的深度,实现景观资源的产业价值转型;二是优化多伦路街区环境,凸现“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的品牌形象;三是丰富多伦路产业功能,全面提升多伦路文化休闲区的产业能级。业态规划对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全面解决方案,同时制订了分区、分类文化休闲业态模式。

根据发展战略和目标,管委会提出以下方案:

第一,文化资源保护方案。将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有关上海和虹口历史文化传承的文化符号、文化象征等元素和载体,采取能留存下来的全部保护下来的原则,以保持上海和虹口历史文化的承接、转换和延续脉络,增强上海和虹口历史文化的记忆,丰润上海和虹口城市文化的韵味。对有较大保护开发价值、成规模、有特点、能呼应、有整体概念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具体保护开发思路未成熟、未制定整体规划和具备开发条件的情况下,先加以整体保护和修缮,待条件成熟时,再进行系统全面开发,为资源升级开发积累可持续的资源条件。

第二,文化资源开发方案。将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有一定市场吸引价值,但必须进行产业开发才能实现其价值、产生市场带动效应的资源,依据开发附加值、品牌效应、市场拉动等要素制定保护开发规划,整合开发资本,排定开发序列,进行开发跟进,以开发促保护。充分挖掘多伦路内在的人文精神,建成一个以文化为核心,集商贸、展示、旅游、休闲、时尚和居住为一体的国际性、多功能的都市休闲及文化社区,最终体现为品牌化、主题化、娱乐化、体验化、经典化和创意化,以真正关注文化休闲市场的多元化、时尚化、个性化需求,设计相应的文化象征物、文化体验项目,满足文化休闲消费者的文化需求,表达他们的文化意志和文化追求。

第三,产业开发业态方案。以多伦路现存概念为基础,从文化、景观、名人三大角度对概念进行延伸拓展。按照时尚生活群体、时尚趋同群体及特殊休闲群体等不同群体制定产业开发的业态。通过旅游功能、休闲功能、文化功能的扩展和放大,强化大多伦路区文化产业的整体功能。打造多伦路文化休闲区,并按照不同休闲群体旨趣、年龄、休闲时段和消费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调整休闲结构,同时对不同风格的文化休闲形态进行协调。

五、借鉴意义

目前,全国多数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面临资源保护和产业开发的难题,现实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将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旅游休闲街区加以市场开发和产品利用;二是将历史文化街区与现代商业休闲进行文化元素的结合;三是将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人类学社区加以保护以维系“城市文脉”。三种方案各有利弊,从时间来看,成功地保护开发应实现历史文化要素、时尚休闲市场要素和投资开发产业要素的结合,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的资源保护和产业开发为此提供了借鉴。

(一)文化资源的保护及产业开发需要有前瞻性

文化资源,特别是文化景观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应该区分原则性保护、开发性保护和战略性保护。原则性保护是尽量保护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资源,以保持地方文化的连续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开发性保护是将能进行产业开发、能产生市场效应、有较大开发投资价值的资源首先保护下来,依据品牌价值、市场拉动、开发附加值等要素制定开发规划,排定开发序列,进行及时地开发跟进,以开发促保护;战略性保护是将目前尚无力开发,但成规模、能呼应、有特点、有整体概念的文化资源保护下来,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储备资源,为文化产业在形态和功能方面的升级提供持续支撑。

(二)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机制

文化资源的认定、评估、保护、规划、开发,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机制,无论是资源的归属管理,资源的价值评估,还是资源的保护开发,都要建立相应的体制和制度,而且要标准化、规范化,甚至法制化。从虹口成功的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实践来看,大中城市在开发文化资源之前,首先要对文化资源作全面的盘点。具体的工作包括发现和了解资源、资源分类、资源析用。要对资源作数量和质量、显现和潜在、属管和外取、优势和竞争、盈利和耗财等方面的系统区分,再按主次关系、品牌效应、赢利模式进行开发排序,在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方面应做足文章,充分发掘文化资源的附加值。

(三)历史文化街区的产业开发可确立社会化模式

休闲会所企划方案第5篇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试行广东省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的若干意见》(粤府〔2009〕19号)和《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广东生态旅游示范区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决定》(河委发〔*〕20号)精神,根据我市实际,现就试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为目标,通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制订和落实扶持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全社会参加旅游休闲活动的积极性,逐步培育国民旅游休闲意识,加快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消费习惯。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让全市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进一步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全民综合素质,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和全面进步。提升我市旅游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加快旅游强市和广东省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步伐,推进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主要措施

(一)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弹性安排带薪休假时间。根据国务院《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全市各级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根据个人意愿,将带薪年休假分段灵活安排,与法定节假日相连接。单位应当保证职工享受年休假。

(二)加快推进“万绿生态旅游度假区”及一批特色旅游镇的策划、规划建设工作;建设一批城市公园,使*成为“公园城市”。加快开展以“农家乐”为重点的乡村旅游试点工作。今年各县区分别先搞一个“农家乐”试点,为珠三角游客和本市市民提供更多的旅游休闲场所。

(三)创建一批推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的示范旅行社和示范基地,着力打造一批旅游休闲精品景区及旅游线路。

(四)深入开展“*人游*”活动,积极探索在*市民中推行“国民旅游休闲健身年卡”制度,持卡人员凭卡参加旅游休闲活动可以获得相应的价格优惠和便利服务。支持市区生态旅游景区先行试点,然后向各县区推广。

(五)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鼓励支持城市休闲公园、科普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点等向社会实行免费或以优惠价格开放。

(六)推动旅游休闲示范旅行社及全市旅游景区对在校学生和残疾人、低保救助对象、五保户及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等特定群体参与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给予优惠。

(七)鼓励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将修学旅游纳入学生综合实践课程,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年初制订年度计划,在节假日期间组织教师和学生开展修学旅游活动。鼓励市内大专院校、中小学校与外地兄弟院校联合开展夏令营活动。

(八)鼓励企业实行奖励和福利旅游,将安排职工旅游休闲作为奖励和福利措施。

(九)争取开通*一日游专线和常规旅游线路,将市区的景区与各县景区整合几条精品线路,并开展联合促销,吸引更多的入市游客。加快*市游客服务中心和游客集散中心等城市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进程。争取所有景区开通公共汽车。

(十)利用“144小时便利签证”惠及全省机遇,加强与港澳合作,引入境外游客到我市旅游。

(十一)各县区要引导和鼓励当地相关企事业单位尤其是交通、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服务单位出台更多的优惠措施,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

(十二)各县区、各部门要加大对旅游休闲项目的扶持力度,加快旅游产品的开发,在项目审批、信贷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并增加对旅游休闲配套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旅游景区的硬件设施的投入。

(十三)充分发挥全省旅游扶贫资金和市旅游产业发展基金的作用,重点支持开发和完善一批乡村旅游休闲项目。

(十四)加快培养推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急需的中高级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和生产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以及导游人员。

(十五)将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将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全市城乡建设规划。

三、工作要求

(一)各县区、各有关单位要加强调研,结合实际,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推进我市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的实施。

(二)各单位尤其是窗口服务部门,应以适当形式对外公布干部职工的年度休假信息和休假安排;在弹性安排休假时间的同时,要统筹安排生产或工作任务。

(三)各级旅游管理部门要加大行业和市场监管力度,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旅游景区(点),避免重复建设,提高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鼓励和扶持旅游企业开发适合居民旅游休闲的产品和线路。

(四)各县区、各有关单位要广泛开展宣传活动,推广试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的好经验、好做法,激发居民参与的兴趣和热情,营造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共同推动国民旅游休闲计划深入开展。

(五)各县区、各有关单位要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严肃财经纪律,严禁变相公款旅游等违规行为。要发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确保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健康有序开展。

(六)各县区、各有关单位在试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安全保障工作,强化安全监管和安全意识,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制订和完善安全保障措施和安全指引,加强应急准备,及时消除安全隐患,营造安全舒适的旅游休闲环境。

四、组织领导

休闲会所企划方案第6篇

关键词:体验经济;休闲旅游;需求开发;营销创新

由于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加快,从而导致了人们面临和承担的压力也日渐增加。因此,在日渐加重的快节奏、高压力城市生活中,休闲娱乐活动成为了人们缓解各种身心压力的主要方式,这便给休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发展机会和方向。但如何在体验式经济的时代形式下,开发人们对休闲旅游的大量需求,不断创新休闲旅游的营销模式,仍然是休闲旅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对体验经济形式下的休闲旅游开发与营销进行分析。

1.体验经济形式下的休闲旅游形式分析

体验经济即是指以服务为宗旨、以商品为途径为消费者提供精神体验回忆的一种经济交易方式,由此可见,体验经济主要消费产品体验与回忆。目前,体验经济已逐渐发展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形式,并且其发展速度十分迅猛。随着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依附于服务行业之上的体验经济也得到迅速发展,并且逐渐成为当前经济市场中强有力的竞争产业。在消费者对商品的使用条件得到满足后,其对其他一些诸如商品文化、消费品位等附加因素也引起了高度重视,这便给体验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大商机。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旅游事业不断开发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旅游经济属于体验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得旅游经济在体验经济形式下具有其自身特殊特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其在对商品质量关注的同时对商品使用情感也提起了高度重视,因此在当前的旅游消费中,情感需求是消费者主要考虑的因素。由于旅游消费形式的日渐多样化,使得人们对旅游消费方式和形式的要求不断提高,人们日渐重视旅游与自身个性相结合的方式,这便充分体现出旅游产品自身特有的特色。

体验旅游经济具有的经济价值与其他商品经济价值一样,从体验经济定义可得出体验消费是一种商品与服务相结合的消费形式,以消费者为中心并为其创造体验与回忆为宗旨。由此可见,无形服务与有形商品相结合来为消费者提供特色体验与回忆的消费方式,日渐成为当前体验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更反映了体验旅游的经济价值,是在原有商品经济价值上产生的服务附加值,而这正是旅游事业经营的经济效益来源。

2.体验经济形式下的休闲旅游营销模式分析

体验休闲旅游最关键的价值为能够让消费者在体验过程中得到情感满足,因此在体验休闲旅游企业中主要使用感官式营销方案,其能够利用消费者的触觉、听觉视觉等感官,来为消费者创造一个完全符合其感官要求的休闲旅游体验。除此之外,还使用情感式、思考式、关联式等营销手段,其中情感式营销手段,主要是通过在休闲旅游消费方式中加入某种情感,如崇敬、自豪等,以消费者内心情感得到触动,从而引导消费者进行消费;思考式营销手段,其主要利用消费者的思考能力,来设计充满诱惑和惊奇的休闲旅游消费广告,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关联式营销手段,其主要是指利用消费者的情感、思考以及感官等综合因素来进行营销的方法。

另外,由于体验旅游不仅具有一般旅游的特征,还具有体验旅游自身的特征,因此将两者进行有效结合,能够给消费者体验休闲旅游的同时,还可给其留下印象深刻的体验回忆,从而极大地刺激休闲旅游的消费,为休闲旅游企业增加经济效益。

3.体验经济形式下的休闲旅游开发与营销分析

3.1尽可能满足消费者精神需求

在消费中,消费者获得的体验是消费者价值取向、消费动机、个性需求的主要导向,因此如何开发合理的旅游消费方式使消费者获得满意的旅游消费,是体验旅游事业面临的重要问题。由于消费者对旅游消费的要求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还要求旅游消费方式要集时尚、潮流与趣味等因素于一身,甚至还要求体现出其阶层与身份等。因此,体验旅游事业应不断开发个性化的休闲旅游消费方式,制定具有新意、新鲜感的休闲旅游方案,以不断吸引消费者眼球,从而引导其进行消费。同时体验旅游企业还应不断加强自身的服务水平,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从而才可使自身企业形象和社会效益得到不断提升。

3.2充分尊重消费者个性化差异

在开发体验休闲旅游方案过程中,旅游企业应对每一位消费者的差异性进行具体分析,不仅要充分考查其文化素养、情感志趣,还要考查其社会背景等综合情况,从而才能够使每一位消费者的个性化差异得到充分尊重。在传统营销模式下,大部分休闲旅游企业较为注重所获利益,而忽略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从而导致消费者的大量流失。而在体验经济营销模式中,休闲旅游企业不仅注重利润的获得,同时还注重每位消费者的终身价值,放眼在消费者终身消费中获取源源不断的利益。由此可见,关系营销是当前休闲旅游企业开发与营销的重要手段,其以与消费者建立良好关系为途径,从而获得消费者的认同与消费。

结语

总而言之,在体验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应不断创新休闲旅游体验方案,不断开发休闲旅游消费需求,为消费者制定个性化休闲旅游计划,充分尊重消费者个性化差异,尽可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从而不断刺激休闲旅游消费,为休闲旅游企业增加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丽娜.城市女性休闲旅游特征与发展策略研究――以济南市为例[J].才智,2013(08):347-348.

[2]闭红.旅游产品营销中的生态关怀――基于贺州休闲旅游发展之探索[J].中国商贸,2014(15):40-41.

休闲会所企划方案第7篇

截至2012年末,全市企业户数达到4.5万户,实现增加值208亿元,同比增长21%,实现营业收入700亿元,增长26%,上缴税金14.2亿元,增长20%,从业人员2.5万人,增长4%,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560亿元,增长45%。拥有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户,省级以上龙头企业60户,市级以上龙头企161户,部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2户(东福米业、彦旗米业),省级先进农产品加工示范区2个(舒兰经济开发区、蛟河市经济开发区);中国驰名商标11个,省著名商标108个,市知名商标143个,省级以上有效名牌23个;部级休闲旅游农业示范点2个(神农庄园有限责任公司、圣德泉亲水度假花园),国家五星级休闲旅游农业企业2户(神农庄园有限责任公司、炮台山体育公园),国家四星级企业2户(圣德泉亲水度假花园、铭山绿洲生态园旅游有限公司),国家三星级企业3户(亚东度假旅游山庄、松花湖渔业、舒兰市山水泉度假山庄),全国十佳休闲山庄1个(神农庄园有限责任公司),休闲旅游农业企业的数量和规模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1.深入贯彻落实省局会议精神,不断强化组织领导

1.1理清工作思路 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工作会议召开后,吉林市农委及时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做了专题汇报。吉林市委、市政府领导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在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重点抓好八项农业农村工作,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被确定为八项重点工作中的两项,并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全市乡企工作的总体思路,即以“创业杯”竞赛活动为主线,强化组织领导,扎实开展服务,做强乡镇企业,做优休闲农业,做大农产品加工业,加快推进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2明确任务目标 为把省乡企工作会议精神落到实处,吉林市农委专门召开了各县(市)区参加的乡企工作会议,把乡企工作各项任务目标层层分解到县(市)区,并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把责任指标进一步明确到位,确保完成全年各项任务目标。

1.3强化调度检查 2012年初,吉林市农委按照省乡企局的要求,制定了《2012年全市“创业杯”竞赛活动实施方案》,并指导各县(市)区也制定了符合本地特点的乡镇企业“创业杯”竞赛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乡企“创业杯”竞赛活动。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了对乡企“创业杯”竞赛活动进展情况的调度,及时掌握竞赛工作开展情况,并经常深入各县(市)区开展调查研究,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

2.帮助企业争取荣誉,为企业升级晋位搞好服务

2.1申报星级企业 按照农业部和省局有关文件精神,我们逐户走访初步具备基础条件的企业,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指导企业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按要求做好申报材料,精心筛选出基础条件好、发展前景大、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组织申报休闲旅游农业星级企业,取得了突破性成果。2012年全省有9家企业成功命名,吉林市就占4家,吉林圣德泉亲水度假花园被评为国家四星级企业,吉林市亚东王府(吉林市亚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蛟河市苏尔哈湖湾休闲度假山庄(蛟河市松花湖渔业有限责任公司)、舒兰市开原山水泉度假山庄(舒兰山水泉度假有限公司)被评为国家三星级级企业。这些都为提高企业知名度,增强企业经营活力和发展后劲奠定了基础。

2.2申报科技创新企业 按照省局有关文件要求,筛选规模大、效益好,特别是有一定科技含量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申报重点。在严格审核把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积极帮助企业完善申报材料,把一批优秀科技创新型企业推荐给省局,使吉林市双士药业有限公司等7户企业成功被命名为全省科技创新企业,数量上在全省名列前茅。

2.3积极申报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和十佳休闲农庄 2012年全省共有10个农产品加工区被命名为全省先进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吉林市就有2个:分别是蛟河市经济开发区和舒兰市经济开发区。此外,2012年全国共评选出10户企业,命名为全国十佳休闲农庄,吉林市神农庄园(吉林市神农庄园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全省惟一一户企业榜上有名。

3.帮助企业申请扶持,为企业争取资金搞好服务

3.1争取省专项扶持资金 为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困难,吉林市农委积极协调并指导城区乡镇企业,严格按照省局36号文件要求申报专项资金。2012年共有5户企业得到了省乡镇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扶持,共获得资金103万元。

3.2落实市专项扶持资金 吉林市农委积极与吉林市财政局协调,每年都争取到一些资金用于扶持乡镇企业发展。2012年用于扶持企业的扶持资金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共落实市专项扶持资金350万元,其中用于扶持龙头企业资金300万元,用于扶持休闲旅游农业企业资金50万元。对休闲旅游农业企业的扶持是前所未有的,虽然规模不大,但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效调动了全市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积极性。

3.3帮助企业协调银行贷款 在积极协调吉林市各金融部门在贷款方面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的基础上,2012年5月还配合省局和省建设银行,在吉林市召开了吉林市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银企对接会,在省局和省建行的大力支持下,成功帮助48家企业争取到建设银行贷款4.5亿元,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题。

4.组织企业参加竞赛,为企业开创品牌搞好服务

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吉林市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为了进一步帮助企业做响品牌,提高企业知名度,扩大企业影响力,吉林市农委紧紧抓住农业部开展创意精品大赛活动的有利契机,积极帮助企业精心谋划,包装设计,沟通协调,搞好服务。组织和推荐吉林圣鑫葡萄酒庄园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吉林神农庄园有限公司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北方八省区创意精品大赛,圣鑫葡萄酒庄园旅游有限责任公司获北方八省创意园区和创意产品两项金奖,神农庄园有限公司获创意园区银奖。圣鑫庄园的创意园区得到了农业部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国外专家也对圣鑫庄园的创意产品给与了高度评价。在2012年10月举办的全国创意精品大赛中,圣鑫葡萄酒庄园有限公司又获得了全国休闲旅游农业创意园区金奖,是全省唯一获得此项殊荣的企业。

休闲会所企划方案第8篇

休闲农业是在农业逐渐式微、生态环境恶化、休闲需求激增的综合背景下,以农业生产活动、农村自然环境、农家生活方式和农耕民俗文化为资源依托,以满足城镇居民观光娱乐、休闲度假、农事体验、康体怡情等需求为目的,创新开发农业多功能价值的新型农业。发展休闲农业,对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帮助农民就业增收、增强城乡沟通互动、促进美丽乡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河北省休闲农业的发展与研究动态

(一)发展动态

河北省休闲农业从20世纪80年代末仅提供简单食宿服务的农家乐起步,在政府推动和需求拉动下逐步发展起来,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初步发展阶段(1994―2000年),在农家乐的基础上增加了民俗游和观光游。以秦皇岛市北戴河集发农业观光园为代表。二是快速发展阶段(2000―2006年),呈现集观光娱乐、休闲度假、采摘体验为一体的多元化特征,如邢台临城的蓝天生态观光园等。三是规范化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河北省人民政府、农业厅、旅游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用以指导休闲农业的规范化发展。如2007年的《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2008年的《关于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2014年省农业厅与旅游局共同启动了对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的评选工作,2015年河北省委一号文件明确要“发挥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着力培育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休闲农业示范村和示范片。”在这些政策和文件的指导下,河北省休闲农业呈现出注重质量双升与区域融合发展的态势。

(二)研究动态

经过上述三个阶段的发展,休闲农业已成为河北省实现经济绿色崛起的重点产业,并将在京津冀农业与旅游一体化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从以往对河北省休闲农业的研究文献也可以发现研究视角的这一变化趋势,即由局部地区到全省区域再到京津冀区域。首先,从局部地区研究来看,石家庄市作为省会城市,其观光休闲农业极具开发潜力,可划分为主城区周边、东部平原、中部丘陵和西部山区4个圈层以及市区周边、平山、苍岩山周边等8个重点旅游区,可从政府、研究者、经营管理者和农民4条路径进行培育[1]。而保定市在对接京津休闲农业中具有显著的区位、客源、农业基础与人文资源优势,应重点从发展环境、规划、基础设施、市场等方面进行对接[2]。其次,从全省区域研究来看,河北省休闲农业面临京津休闲农业在产品规模、档次、品牌和市场成熟度方面的竞争性抑制与区域性屏障,问题主要集中在观念、体制、监督调控和经营管理等方面[3],同时面临着产业素质整体偏低、区域竞争日益激烈和游客需求不断增长的挑战。应从加强规划引领、突出乡土特色、打造品牌、加强规范化管理与政策支持等方面加以提升[4]。再次,越来越多的学者站在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角度对河北省休闲农业进行分析研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环境下,河北省休闲农业面临经济、硬件系统和软环境三方面的制约[5],存在着三地间区域发展不平衡、京津对河北的联动动力不足、行政区划对利益分配机制的不利影响等问题,应通过政府主导,打破行政区划的障碍,构建休闲农业总体规划和品牌形象[6],由务虚走向务实,推动京津冀区域休闲农业旅游一体化走向实质性发展。在借鉴已有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选取环首都经济圈作为研究背景,以期对河北省休闲农业的发展研究提供新视角、新参考。

二、环首都经济圈对河北省休闲农业的意义

环首都经济圈规划开端于1986年时任天津市长的李瑞环提出的“环渤海经济区”概念,历经2004年从务虚走向务实的“廊坊共识”,十一五时期区域规划的酝酿,直到2011年3月被明确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环首都经济圈的规划和编制工作终被提上议事日程。而其最终得以实质性推进的标志是2014年2月26日,为了适应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而出台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这一战略使得环首都经济圈的定位更清晰,目标更明确,视野更高远,外延更宽广。从长远来看,环首都经济圈所涵盖的区域范围包括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北京城区为核心及与其接壤的河北省14个县(市),第二层次是环首都高速公路一小时通达经济圈,第三层次是环首都高铁一小时通达经济圈,第四层次是京津冀整个区域[7]。环首都经济圈具有无可比拟的要素吸引与经济辐射的作用,其所带来的人才、信息、科技等高级要素的流动与富集,以及京津冀三地在交通、生态环保和产业转移等方面一体化的重点布局,必将成为我国最有活力的经济中心,为河北省休闲农业发展创造新条件、开辟新环境。

(一)有利于提升河北省休闲农业的要素层次

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的交叉复合型产业,起点是第一产业的农业生产活动,中间连接着第二产业的农产品加工生产销售环节,最终与第三产业的旅游服务相结合,贯通三产的特性决定了发展休闲农业所需生产要素的复杂多样化。河北省休闲农业在较低层次的要素资源方面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优越的地理位置、多样的地形地貌等,但在人才、科技、资本、信息、制度、创新等高级生产要素方面与京津相比却处于明显的劣势。环首都经济圈规划的推进必将带来生产要素的大流动、大融合,能有效地弥补河北省休闲农业在高级要素资源方面的不足,通过取长补短全面提升河北省休闲农业的要素层次。

(二)有利于解决河北省休闲农业的交通困境

交通对于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再好的园区,再美的风景,路况差、道路不通或者停车不便,都会严重影响顾客的到访率、感受度和满意度,这对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说是扼喉的硬条件。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交通网络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然而,这里也是交通资源最不均衡的地区之一。有关数据显示,河北省的高速公路密度仅为北京的1/2、天津的1/3。在三地接壤处各种因为“断头路”“一公里壁垒”而形成的交通断崖十分普遍[8]。交通一体化是实现环首都经济圈规划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对解决河北省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的交通困境极为有利。

(三)有利于扩大河北省休闲农业的客源市场

市场对于任何一个产业来说都是竞争最为激烈的战场。人口、购买力和购买动机是构成市场必不可少的三要素。有人才有消费,有钱才有购买力,有需要才有购买动机。目前,河北省休闲农业的主要客源主要来自本省内部各园区周边城镇的市民,数量有限,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也都处于低位状态。根据京津冀三地统计局的数据,2014年底京津冀人口总数过亿,其中作为休闲农业目标顾客的城镇人口数量近七千万。京津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依次为43 910元、31 506元和24 141元,均超过了国际惯例认为的3 000美元达到休闲层次的收入标准。京津冀私家轿车拥有量分别为316.5万辆、129.14万辆和515.7万辆,非常适合休闲农业的自驾游。环首都经济圈规划将打破京津冀三地之间的行政区划界线,尤其是交通一体化之后,更是向京津市民打开了走进河北、了解河北的大门,为河北省休闲农业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潜在客源市场,高收入、高消费、高压力的京津市民将为河北省休闲农业市场带来勃勃生机。

(四)有利于提高河北省休闲农业的竞合能力

就京津冀三地休闲农业的总体竞争力而言,北京居首,天津其次,河北最后。河北省休闲农业在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高级生产要素方面与京津远不在一个层级,在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能力、需求强度、挑剔程度等市场需求条件方面,在休闲农业企业战略、经营管理、市场定位、同业竞争方面,以及在交通、物流、服务等休闲农业相关产业的辅助支持方面,都处于明显的劣势。但随着环首都经济圈规划的持续推进,必将形成三地之间资源整合与区域融合发展态势,三地休闲农业之间的关系将由原来纯粹的竞争转变为竞合,即在竞争基础上进行多元合作,突出互异的主题与特色,形成区域融合发展,最终实现多赢。因此,环首都经济圈对于提高河北省休闲农业的竞合能力提供了绝佳的学习实践与创新提升的平台。最近京东五地(河北省兴隆县、遵化市、三河市,北京平谷区,天津蓟县)整合旅游资源,达成京东休闲旅游示范区建设和发展合作意向,在京津冀旅游业协同发展上起笔破题,就是很好的例证。

三、河北省休闲农业的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

河北省休闲农业在经历了上述初步、快速和规范化三个阶段的发展之后,在数量迅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所存在的问题也开始逐渐暴露出来,亟需对现状特征、存在问题进行全面审视和理性分析。通过资料搜集、文献分析与实地考察,归纳出河北省休闲农业的三个现状特征和三大问题。

(一)现状特征

1. 规模扩张快,效益初显现。据河北省休闲农业协会的初步统计,截至2013年底,河北省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乡镇近300个,村落有1 400余个。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企业总数达到2 200多家,其中年休闲农业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30余家。2010―2014年由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共同评选的部级示范县7个、部级休闲农业示范点达16个。2014年在河北省农业厅和旅游局共同启动的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评选工作中,评出省级示范县6个,省级示范点12家。此外,2014年河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与休闲农业协会开展的省级星级休闲农业园和星级休闲农业采摘园评选中,共有56家园区被命名。这些数字有力地证明了近几年河北省休闲农业产业规模扩张速度之快。与此同时,其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效益也初步显现出来。经济效益方面,仅以休闲农业示范县和星级企业统计,2014年接待游客总数超过5 000万人次。年接待10万人次以上的达59家,其中年接待50万人次以上的15家,年接待100万人次以上的有7家。2013年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达65亿元,分别占全省旅游接待和收入总量的36%和11.7%;休闲农业带动就业人数达26万人,占全省旅游就业人数的13%。据全省71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统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 000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8倍[9]。社会效益方面,为广大城镇居民提供了众多的休闲场所,放松了心情,提升了幸福指数;为农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增加了收入,提升了素质,成为富裕而有尊严的新农民。环境效益方面,通过发展休闲农业,让村民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价值,促进了农村交通与村容村貌的极大改善。

2. 优势未用足,劣势需借力。河北省休闲农业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如环拥京津的特殊地理位置、种类齐全的地形地貌、五彩斑斓的旅游资源、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丰富多元的民风民俗等。但目前对这些优势资源的挖掘利用方面远未用足,规划设计方面也缺乏创意创新,尤其是把农耕文化、民风民俗与整体规划、项目融合方面做得很不够,仍存在深度开发的巨大潜力。同时,河北省休闲农业在人力、科技、资本等方面的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人才短缺,管理团队梯次不合理。河北省休闲农业企业多数是靠农村的能人、合作社、龙头企业或集团公司跨行发展而带动起来的,既懂农业,又懂旅游的复合型人才极度缺乏,尤其是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中层管理人员缺口最大。而河北省的优秀人才被近邻京津更大的发展平台、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高的薪资待遇所吸引而大量流失,与此同时,河北省涉农涉旅的大中专院校屈指可数,而且休闲农业目前在省内高校的专业设置中还处于空白状态,后备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严重不足。现实中,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直接管理综合素质较低的农民的情况并不少见。人才成为制约河北省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技术方面无论是科研项目的层次、研发资金的投入力度、设备和实验条件,还是科研人员的数量,科技成果的质量水平及其推广应用的能力,与京津相比差距明显。再次,资金方面的实力与“财大气粗”的京津对比更是强弱分明。休闲农业是一个投入高但资金回笼慢的产业,对融资能力要求很高。调研中发现河北省很多休闲农业企业程度不同地面临后续资金的压力问题。

虽然河北省休闲农业存在诸多劣势,但其并非不可转化,只要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就能变劣为优。如廊坊市永清县新苑阳光农产品产业园,通过与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农科院、中国农科院、荷兰瑞克斯旺种子公司、荷兰普瑞瓦灌溉公司、软通动力有限公司的合作,采用了包括多茬高密栽培技术、集约化育苗技术、精确灌溉施肥技术、智慧农业云平台等在内的20多项先进科技成果,带动周边3万农户,从业农民平均年收入2.6万元,超出当地农民人均年收入1.64万元,被评为河北省2014年休闲农业示范点。

3. 政府忙推动,企业需给力。2014年以来,京津冀三地旅游部门积极协作、科学谋划,尤其在环首都经济圈第一、二层次的旅游协作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建立了旅游协同发展工作机制、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和旅游资源交易平台,开通了京津冀旅游直通车和火车专列,着力推进旅游组织、市场、管理与协调的一体化。进入2015年后,中央与河北省委一号文件双双提出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京津冀于3月15日签署了《推进现代农业协同发展框架协议》,把休闲农业确定为重要合作内容;3月25日又召开了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项目协调会,就京津冀旅游标准体系建设情况、道路交界处景区标识牌建设情况、旅游直通车发展情况三项工作进行了调度和部署。这些足以说明河北省政府对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决心之大、步子之快。而作为真正践行主体的企业能否快速跟上,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政府不仅要做好创造发展环境和平台构建的主导者,还要做好导演,给“主角”导好戏,并给予其适度自由发挥的余地。企业不应怠慢依赖,而要顺势而为,加快理解新政策、把握新趋势、面对新环境、满足新需求的调整步伐,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准确定位,创新发展,提升竞争力。

(二)存在问题

1. 政府总体发展规划与产业自发发展的不协调问题。规划对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科学的总体发展规划能够指导产业的健康永续发展,有助于企业根据资源禀赋与市场条件准确确定发展方向,走出盲目自发发展的误区。但河北省休闲农业的产业素质整体偏低[10],产业自发发展行为严重[11],存在着政府总体发展规划与产业自发发展的不协调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总体发展规划的滞后导致产业的自发发展。如一些起步较早且已初具规模的休闲农业企业,在全省总体规划尚未出台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自主开发,在与后续出台的整体规划衔接方面,势必存在着是否要调整、资金的压力、资源的破坏等现实问题。二是规划的不稳定导致产业的自发发展。政府的规划行为受宏观经济发展情况、政策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一旦出现产业大方向的前后不一,就会造成企业无所适从或者干脆置之不理、自我任性发展的局面。三是规划水平造成的不协调。企业自身或聘请的规划团队在休闲农业的认知程度、规划理念、技术水平、对政府总体规划的把握等方面的整体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休闲农业产业发展与政府总体发展规划的协调度。这些不协调会造成企业各自为战、同质化恶性竞争以及政府管理的无序无力等不利影响。

2. 盲目上项目与特色不明、农味不浓、精品不多的问题。在河北省休闲农业点数量激增的背后,存在着盲目上项目与特色不明、农味不浓、精品不多的矛盾。首先,某些区域的领导或经营者急功近利,没有认真分析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客源市场,凭着一股热情,一哄而上,盲目发展[12]。试图把目前所有的休闲农业项目都纳入到自己的园区内,结果是什么都有,唯一没有的就是特色。缺乏创意、功能雷同[13]、特色不明是目前河北省休闲农业较为普遍的一个问题。其次,城镇居民之所以喜欢休闲农业,就是想感受其与城市完全不同的土趣农味。农业生产中尊重自然、勤劳付出、耐心等待、收获喜悦的过程体会,农家生活中勤俭节约、就地取材、互帮互助、知足常乐的道理感悟,通俗易懂却饱含深刻哲理的农耕文化以及独特的民俗风情等,正是城里人所好奇并希望能了解和体验的。而在现实中,有些休闲农业园区的设计越来越现代化、城市化,在园区游览就像在逛城市的公园,缺少能勾起乡愁和童年记忆的参与性项目;住宿的房间设计得像星级酒店,房间内的家具物品、服务人员的发型服装完全找不到农味的痕迹,导致农味越来越淡。再次,河北省休闲农业的精品不多。截至2014年底,在149个部级休闲农业示范县中河北省占7个,383个部级休闲农业示范点中河北省有16个,河北省300多个A级景区中只有约30个是休闲农业点。这说明河北省休闲农业的精品数量还是比较少的,在打造精品、实施品牌化战略方面亟需加强。

3. 经济效益低、正外部性强、缺少补偿机制的问题。休闲农业具有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效益的共生作用。目前,休闲农业企业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农产品销售与农业休闲旅游两方面。2010年,国内休闲农业人均消费水平仅为87元。其中,旅游观光消费32元,是同期全国旅游消费水平535.4元/人次的1/15;人均农产品直销额42元,高于旅游观光消费,说明休闲农业收入来源仍然主要依靠农产品的销售[14]。2012年,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均消费约250元,而河北省人均旅游消费为678.2元,全国人均旅游消费为765.5元。虽然近几年河北省休闲农业的人均消费有所提高,但仍然难以改变其整体消费水平偏低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河北省休闲农业的经济效益处于低位水平。而休闲农业在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方面却具有极强的正外部性。休闲农业解决了农民就地就业和增加收入的问题,对于改善农村出现的空心村、留守老人与儿童等社会问题,稳定农村生产生活秩序意义巨大;休闲农业对于农耕文化、民风民俗、古村古镇等宝贵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与传承,可谓功在千秋;此外,休闲农业的的绿色有机、生态环保、低碳循环等发展理念无疑对已遭到重创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改善和修复作用。尤其是河北省处于环首都经济圈第一、二圈层的区域,对保护京津生态环境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理应得到相应补偿,需通过构建生态补偿机制改变受益者理直气壮免费享用的现状。

四、环首都经济圈视角下的河北省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一)规划先行,企业对接,协调前行

休闲农业既是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动态产业。其可持续发展需要全面考虑农业产品结构、休闲服务项目、景观环境、文化氛围、基础设施和运营管理等各方面的多元耦合与立体叠加,这就要求规划必须先行。首先,要改变目前河北省休闲农业存在的政府总体发展规划与产业自发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就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注重规划的前瞻性、连续性和可操作性。站在整个京津冀区域的长远角度,科学规划环首都经济圈的战略定位,明确每个圈层在中长期的发展大方向以及近期的具体目标。环首都经济圈的实质就是绿色,即绿色经济、绿色生态与绿色休闲。借助环首都经济圈的第一、二圈层高速公路一小时通达圈的交通便利条件,以“环京津自驾游休闲农业区”为中长期发展方向,未来还可以在此规划基础上细分出骑行游、野外宿营等休闲农业区,形成以自驾游为主,骑行与野外宿营等为辅的弹性规划。针对第三、第四圈层,规划为以省会石家庄为核心的“环省会综合游憩休闲农业区”,在“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基本要素基础上,积极开发“商、养、学、闲、情、奇”六大旅游拓展要素[15],通过十二种要素的不同组合,为顾客提供多种产品组合,满足环省会休闲农业的综合游憩需求。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河北省地形地貌的多样化特点,结合坝上高原、燕山山脉、太行山脉、渤海沿岸、中南平原的资源禀赋,描绘环首都经济圈每个圈层不同的主题色彩。其次,科学的规划要落地,执行很重要。政府一方面要抓好总体发展规划的传达落实,另一方面还要做好交通、旅游标识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并辅以相关政策的支持。休闲农业的管理者要走下去,扎扎实实地做好总体发展规划与企业的对接与督导,最大化地消除其与产业自发发展的不协调,使企业少走弯路。当然,企业也要主动对接,准确理解总体规划蓝图,提升园区规划水平,与其协调前行。

(二)用足优势,借力补短,打造精品

有了好的规划,结合要素资源,优选项目,打造精品就成为重中之重的任务了。首先要把家底摸透摸清,找出优势和劣势。一方面,要把优势资源用足用活,尤其是农耕文化和民俗风情,这是河北省发展休闲农业最重要的宝贵资源。不要把它们只记录在纸上,陈列在展馆里,要让它们活起来,动起来,渗透融合在园区的设计里,项目的体验里,更深深地扎根在顾客的记忆里。这种优势一旦形成,就是绝无仅有的特色,就是品牌,就是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客观认知劣势,学会借力,取长补短,变劣为优。人往高处走,资本也有其天然的逐利性,只要种好梧桐树就不愁引不来金凤凰。河北省休闲农业要充分利用环首都经济圈规划带来的优质要素大流动、大汇集,用好的规划和项目、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与机制、巨大的产业发展潜力,向全国最大的人才库、金融中心与科技硅谷,要人要钱要技术。其次,打造精品,实施品牌化战略。不仅要形成与京津地区休闲农业的错位发展,还要注意环首都经济圈各圈层之间的差异化定位,打造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精品。在因地制宜的原则下,把传统农业变身为科技支撑、创意无限、农味十足却又不失时尚与精致的乐活农业。用规划串起一个个亮点,勾勒出一条条精品之路,吸引京津市民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