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2-17 10:11:15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第1篇

【关键词】 体验经济 休闲农业 农业探索

一、休闲农业相关概论

1、休闲农业的具体内涵

休闲农业源起于19世纪的欧洲,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引导着城镇人口探寻返璞归真的脚步,因此,欧洲众多国家兴起了休闲农业模式,来确保城镇人口舒缓压力,重返自然的需求得以被满足。休闲农业的具体定义为以农业生产为基础,通过向城市民众展现农村风光与农村劳动,来达到城市人口返璞归真的目的。休闲农业是建立在农业基础上,以休闲观光为手段、服务城市人群为方向,最终达到农业生产与第三产业有机结合,确保农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其与农业旅游的其他旅游形式尚存在一些差异,这类差异令休闲农业区别于其他旅游产业。其中,休闲农业是以农村劳作为与农村生活为主要卖点,相对的乡村旅游则是更加看重乡土民情、文化历史等内容。相对的,农家乐与休闲农业之间,众多专家学者认为,其二者应为从属关系。也就是说,农家乐应囊括于休闲旅游之中,是确保休闲旅游的趣味性与劳作行相结合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

2、休闲农业的功能特征

休闲农业作为陶冶人们情操,提供人们返璞归真渠道的重要休闲劳作项目,其重要的特征在于其产业集合性强。休闲农业不但融合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同时也将第二产业涵盖其中,从而达到了劳作、产品加工、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经济产业类型,有效地推动了三方产业发展。同时,借助我国地域广阔、物产丰富、文化各异的情况,休闲农业拥有着极为丰富的地域性差异,这种差异随文化不同、劳作方式不同、民族不同、地理环境不同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会为参与休闲农业活动群体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另外,休闲农业作为依托于第一生产力的第三产业性质活动,其受季节影响性也较大,因此,在不同季节参与休闲农业活动,会得到各种不同的生活体验,同时也确保了休闲农业的丰富性。

休闲农业的特征也注定了其功能性的多样,首先休闲农业的经济功能带动了三项产业的共同发展,其强大的影响力与影响范围,无论是提升社会精神状态还是经济状态,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其社会功能带动了参与者精神文化建设,从而确保了其精神的健康发展,奠定了社会稳定的基础。第三,休闲农业活动确保了其文化教育传承功能。在参与休闲农业活动的过程中,参与者可以充分体验农村劳动,并且感受农村文化,无论是对休闲农业参与者的身心体验,还是对其接受相关教育,都有着极为有益的帮助,同时也能确保传统农业文化与传统农业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3、休闲农业与体验经济的关联性

体验经济是建立在原有三大产业基础上的全新经济形势,其囊括了众多行业种类,目的在于亲身体验某些事物,从而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当前,体验经济逐渐成为了现行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与休闲农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联性。休闲农业是体验与感受农村劳动与农村生活的重要劳动活动,而这种体验与感受则是体验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建立在体验经济下的休闲农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与认可,而重视体验、重视弘扬农业文化的休闲农业如何发展,则成为休闲农业开发发展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的课题。探寻体验经济下的休闲农业发展问题与方向,成为了当前休闲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人员认知不到位

休闲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尚处于发展阶段,其各项职能与管理方法尚属于试水阶段,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管理人员认知不足,管理方法无法推进休闲农业有效开展,管理结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甚至滞后了休闲农业的前进脚步,影响了休闲农业的正常发展。由于休闲农业本身的新颖性与特殊性,加之人们对体验经济这一全新经济体系认知不全,因此管理没方向、没方法等情况并不可避免。这是新型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需要经济发展组织高度认识,并合理解决,才能有效地促进休闲农业发挥作用,推动市场经济整体发展。

2、休闲产业单一化

当前,休闲农业的试水性导致了其管理人员管理认知不足,管理方法与方向不到位,从而造成了休闲农业产业模式单一,经营方式类同的效果。完全无法凸显地域性与地区特色,无法真正地吸引消费者,没有利用好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未体现休闲农业丰富性的特点,从而桎梏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另外,部分管理者将休闲农业与其他农业旅游项目相混淆,因而导致了农业旅游项目经营方法雷同,经营模式相似,无法很好地发挥各自的旅游特色重点,令消费者产生了审美疲劳。

3、土地供应困难

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拥有足够的土地作为活动运营基础,才能实现其农村劳动与农村生活体验的需求。然而,当前社会形势并未给予这类活动足够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支持。多半的休闲农业活动并未拥有足够的土地分配来开展一系列相关活动。同时,无论是植物生长还是动物养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而这些时间的消耗使土地的租借环节产生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传统农业发展来说有一定的影响性,从而使分配给休闲农业的土地更加不足,影响休闲农业整体发展。

4、环境保护方法不科学

环境保护在任何一项经济发展中都是重要的探讨课题,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之下,由于体验农村生活的城市居民本身并没有良好的农业知识,其种植方法不当,思想认知不到位,进而引起当地环境发展与资源维护的不良后果。对此,尚处于发展阶段的休闲农业无法有效应对与处理此类问题,从而造成了环境资源保护方法的不科学,不但影响了当地的环境建设,同时也不利于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将造成环境与经济的双重压力,不能及时有效地寻求科学的保护方法,对于休闲农业发挥其本来作用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

5、政府政治支持力度不够

政府在休闲农业建设中的支持力度不够,也是影响了休闲农业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政府作为执政部门,其本身有一定的指导性与权威性,由其引导的经济建设普遍能受到良好的成效。然而,在休闲农业项目上的认知不足,令其忽视了对休闲农业的扶持与引导,从而导致休闲农业走入误区,无法借由政府的支持达到招商引资或者政策优化建设等结果,不利于其本身发展的同时,也容易误入歧途,最终失去了其原本先进而科学化的存在价值。

三、体验经济下休闲农业发展策略

1、加强管理人员认知培养

加强管理人员认知培养是从根本上改变休闲农业的有效手段,也是确保体现经济与休闲农业相融合并共同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管理人员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道标与指挥者,其优秀的判断力与精明的决断力可有效的推动整个经济政策的发展,而休闲农业作为新兴经济形式,其需要拥有精明而果断的管理人员指引,才能冲破发展瓶颈,走向完善大关。因此,加强对休闲农业的重要性与特征的认知培养,确保管理人员对休闲农业拥有足够的理解与思想,才能确保休闲农业在体验经济下茁壮成长,不断完善。

2、明确休闲农业功能,丰富休闲农业经营模式

加强管理人员认知培养的同时,要对休闲农业的经营群体灌输休闲农业的具体功能与具体特征,使经营者明确其与其他农业旅游项目的差一点,深化休闲农业的侧重点,确保休闲农业的特征性得以发挥到极致。丰富休闲农业的经营模式,并且开拓思路,创造全新的合作理念,保证休闲农业可以成为消费者真正休闲的场所,而不是徒增厌烦的无聊旅游。对此,开展承包果树或田地的方式,促进消费者的季节性消费;或者借由当地特色,组织节日性消费等,都可以很好的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并确保休闲农业多种功能发挥实际作用。

3、土地供应合理化

对于休闲农业用地,各级有关部门应该给予相应的政策优待与扶持,确保休闲农业可以有效的开展,且达到对外经营的规模。要将休闲农业作为发展该地区经济建设,弘扬该地区文化传承,展示该地区农业风貌为主体,积极配合休闲农业建设,敦促休闲农业带动三产发展,为三产达到实际性创收。与此同时,对该地休闲农业经营人员要进行合理化培养,使其可以优化土地使用,确保土地合理利用,从而增加土地的利用效率,实现休闲农业的开发价值。

4、确保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并非仅仅存在于休闲农业之中,而是存在于多种形式的经济发展项目之中。然而,休闲农业所倡导的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等理念却要架设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之下,由此可见,休闲农业的环境资源保护是不容忽视,且势在必行的。对此,各级有关部门应加强环境宣传与环境建设,其环境宣传与环境建设不能单单针对乡村,同时要拓展到城市社会的各个角落。使每个人了解文明出行的必要性,确保其成为环境资源保护的一份子。同时有关部门应加大对破坏自然环境人员的惩处力度,以规治行,从而确保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5、政府加大政治扶持力度

经济发展促进我国人群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提升的同时,对于高强度的社会压力也急需相应的排解方式来达到舒缓精神的效果。因此,对于休闲农业的推广与建设,政府应作为最坚实的支撑与最可靠的引导。身为行政职能部门,政府部门内部应高度重视其自身职责,了解休闲农业对整个地区经济的带动以及对全国经济的促进作用。合理发挥自身领导责任与决策责任,为休闲农业发展大开绿灯,从而确保休闲农业可以有效推动三产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稳步提升。

综上所述,当前人们较为热衷的舒缓压力方式,除了相应的精神爱好培养外,最多的选择均是外出旅游来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就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而言,旅游形式变得多种多样,不但为人们带来了不同的精神体验,同时也为当地有关机构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体验经济下发展休闲农业是一个年轻而充满潜力的旅游形式,然而正是这种年轻性,促成了休闲农业发展中人员认知的不充分。有效提升人员认知问题,将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及政府扶持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保证休闲农业长期有效的发展,从而带动社会整体经济的稳步提升。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第2篇

    休闲农业的存在本身就具有生态和环保功能,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发展休闲农业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新家园的重要举措。

    2文化功能

    特色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拯救地方乡土民俗文化,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较好的示范与引领作用。休闲农业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并且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农村文化。我国农村蕴含70%的旅游资源,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有利于丰富旅游产品,也是培养新型消费业态,提高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3.6社会功能休闲农业开展活动增进人与人的了解与沟通,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和谐发展。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村面貌耳目一新,促进水、电、路、网等硬、软件条件的改善。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成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途径与载体。

    3健康功能

    休闲农业之地不仅可以让人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气和开展体育锻炼,更能提供绿色、有机蔬菜、瓜果等农产品;有些特色药膳等食疗项目的开发,也能增进其健康功能的发挥。

    4城乡交流功能

    休闲农业的发展为城乡互动交流提供了平台和纽带,有利益城乡一体化与社会和谐发展。休闲农业可以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城里游客把现代化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提高农民素质。

    5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5.1明确发展思路

    休闲农业是横跨一、二、三产业的新型农业经营形态,是顺应社会需求,促进农民增收,着力改善民生的民生产业,也是拓展农业功能,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休闲农业的发展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各地在发展休闲农业时,应本着以农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目标市场的细分、选择与定位,按照差异化竞争的策略,提质增效,实现资源产品化、产品乡土化、营运规划化、服务组织化、社会化。尽可能利用和开发当地更加有效的休闲农业资源,策划体验活动、创新产品设计,办出特色和水平,使休闲农业的乡味更香、农味更浓。

    5.2把握发展原则

    休闲农业的发展要本着以农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要立足农业、扎根农村,利用开发农业、农村土地与文化资源,惠及农民,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要讲究科学发展、合理规划、规范有序的原则。要在结合当地物资、文化的资源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导向,按能力、讲科学、上项目。要遵循生态环保的原则,不能破坏资源环境,要始终相信环境越好越值钱、越能做强做大。要将一、二、三产业进行融合发展,实现休闲与乡村旅游融合,休闲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第3篇

一、休闲观光农业的功能与价值

我国幅员辽阔、地貌丰富、景观优美,特色农业资源充裕,产业基础坚实,同时,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厚的人文资源和多彩的民俗风情,具有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基础条件、市场潜力和开发空间。

有助于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层次。休闲观光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对于现代农业提升发展层次与质量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同时,对区域农业特色资源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必将推动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增强人们的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有助于拓宽现代农业功能。休闲观光农业以农业生产经营项目为载体,有效推动农村三次产业有机融合、互生互化,进而趋于同步发展,把农业从原初单一的食物保障功能逐步拓展至休闲观光、乡村旅游、保健养生、就业增收、文化传承、生态涵养等诸多方面,有效适应和满足了城乡居民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休闲观光农业紧密联结着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和乡村旅游,能够有效延长和拓展深化现有农业产业链,促进旅游、餐饮、住宿和商业等各类配套产业的发展进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有效利用和整合资源,吸纳乡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多元化,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休闲观光农业能够促使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回流,有效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提升当地村容村貌,优化农村社会发展环境,拓展深化农业与农村发展功能。同时,能够促使农民主动学习现代管理知识与科学技能,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效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观念,更加珍惜和爱护自己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有助于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休闲观光农业以农业为基础要素,以农村为发展空间,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可以丰富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内涵,促进城乡居民互动交流与双向融合,推广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衔接与互通,使得城乡之间互为消费市场、互为资源要素、互为发展生态,进而缩小发展差别,提升发展质量。

二、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困境

休闲观光农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和新的增长点。然而,在发展壮大中仍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如何提升发展水平成为有待探索的现实命题。

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模式单一雷同。当前,从整体上来看,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层次较低、开发模式单一,项目布局和结构梯度呈现同质化。现有发展层次和建设质量难以满足和对接多元异质的市场消费需求。就项目类型分布来看,观光类项目较多,但很多项目往往集中在形式单一的垂钓、采摘、餐饮等领域;休闲类项目缺乏,而且高层次功能性的体验型、参与型、文化型、疗养型项目则更为稀缺。对本地民俗特色、文化意蕴挖掘不足,乡村特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拓展与延伸,缺乏知识性、趣味性和新奇性,游客参与活动的类型单一雷同,影响和制约了项目的吸引力。

部分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呈现城市发展偏向。实践中,部分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丧失“乡土”气息,呈现城市发展偏向,偏重物质资源开发,不注重乡土文化的挖掘和生态美学的塑造,缺乏富于地域特色的农业生产经营、农民劳动场景、农耕历史文化、地方乡土民风以及以当地独特历史文化底蕴,背离了依托农业产业平台发展的原则与初衷,致使项目趋于城市发展偏向、商业化开发过度和地域特色文化失真的乱象,“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村意境与传统被以建设的名义所破坏。

部分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缺乏规划布局设计。在实践中开发建设过程中,大多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依靠乡村和企业自主开发,随意性较强,缺乏必要的宏观指导,布局结构不尽合理,存在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①。部分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缺少规划设计,景点布局往往杂乱无序,与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难以融合,缺乏“农”味、“野”味、“乡土”味、以及大自然的气息,造成不城不乡和不伦不类的感觉,缺乏和谐与美感。

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的文化内涵开发不足。目前,一些休闲观光农业缺乏对特色资源、文化意蕴、乡村民俗的挖掘开发,对农业附加值较高的高品位、功能性、新奇性的项目建设不足,难以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根据竞争战略理论,产品差异化能提高消费者的转换成本,提升生产者的议价能力和竞争优势。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建设过程中既要重视产品项目的创意,提高消费者的需求意愿并增强项目的集客水平,也要注重乡土文化的开发、挖掘,进而增加客户多次消费意愿以提高产业链的获利水平。

部分经营者的素质和管理水平无法满足岗位要求。目前,一些项目的经营管理与服务人员,部分来源于农村当地从事农业生产和加工的居民,部分来源于其他非农行业的经营者,缺乏从事休闲观光农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在经营实践中,主要是凭借过往经验,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片面性。与传统农业相比,休闲观光农业对经营者和从业者的素质要求较高,需要具有从事多种经营、管理和服务的能力,不管是对于以往经营非农产业的人员,还是以往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来说,短期内都难以适应这种岗位要求。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第4篇

[关键词] 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有利条件;对策及建议

加快发展我市休闲观光农业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具有重要的作用。锦州市作为一个旅游资源大市,如何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索和探讨的课题。

一、我市农业休闲观光分析

近几年,我市农业以及新农村建设发展迅速。休闲观光农业也开始起步,出现了一些休闲观光农庄,为人们提供了兼有观光、休闲观光、采摘、垂钓、娱乐、教育等功能的活动场所和活动形式,满足人们亲近自然、求新求变、休闲观光度假的消费需求。但是,我市休闲观光农业处于发展的初期,其旅游产品的经营方式还在探索,发展模式还不够丰富,发展速度与旅游业需求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二、我市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有利条件

1.交通快捷便利,地理区位优势明显

我市南临渤海,北依松岭山脉,位于著名的“辽西走廊”东端,是连接中国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交通枢纽。东进西出,北入南上都十分便利,发展休闲观光观光农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2.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锦州市气候宜人、植被丰富、山川秀美、风光旖旎,具有四千年的文化积淀的医巫闾山以其气势不凡的雄峰奇石称誉海内外,名冠东三省。境内的辽沈战役烈士纪念塔、青岩寺、笔架山等均为旅游胜地,久负盛名。优美的生态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为我市发展休闲观光观光农业积淀了更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因子。

3.农业资源丰富,产品地域特色鲜明

锦州市位于中纬度地带,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常年温差较大,全年平均气温8℃~9℃,年降水量平均为540~640mm,无霜期达 180 d。季分明,各有特色,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较强。为发展农、林、牧、渔各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4.产业基础坚实,区域发展氛围浓厚

近年来,我市已基本形成“一县一业”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正不断完善,以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立体农业为主要特征的园区农业正迅速发展,这些都为我市加快发展休闲观光观光农业奠定了比较坚实的产业基础。

5.综合优势明显,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休闲观光农业,融休闲观光、餐饮娱乐和户外运动于一体,并因自然、生态、绿色、健康而独具魅力,备受现代都市人的青睐,孕育着庞大而广阔的消费市场。2013年我市将举办世园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锦州举办的一次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盛会,届时世园会将接待1000万人次,全市旅游总收入将达到300亿元。抓住世园会这一契机,综合优势明显,发展休闲观光观光农业前景十分广阔。

三、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对策和建议

1.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休闲观光农业的功能与作用

充分认识休闲观光农业的三大作用。一是创新了现代农业经营理念。休闲观光农业的开发,促进了农业产供销的链接,拓宽了产业化经营渠道,创新了农业经营模式;二是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在维护农产品生产这个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还注重生态平衡,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三是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通过农业旅游观光功能的开发,不仅提高了农业有形产品的价值,而且挖掘了农业无形产品即生态农业的价值,拓宽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空间。

2.科学规划,充分挖掘休闲观光农业资源

规划时要注重五个给合:一是休闲观光农业与旅游资源相结合。二是休闲观光农业与民俗文化相结合。三是休闲观光农业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四是休闲观光农业要在季节上体现特点。五是休闲观光农业要合理布局。总之应以“农”字为特色,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注重农业生产能力的开发和保护,弘扬农耕文化,提高农业品位,注重“土、特、奇、鲜、知识、参与”,用“特色”这块招牌树立形象、吸引游客,实现其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3.政府引导 政策扶持 将休闲观光农业做大做强

我市现有人口312.6万,根据我市未来发展远景规划,我市将建成滨海第二大中心城市,大量优势产业将吸引农村人口和外来人口向锦州城区转移。建议我市要建立农业、旅游与其他相关部门在管理上的分工与协调机制,各区(县)乡(镇)两级政府应该把发展农业旅游作为改善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变农村面貌的大事来抓,统筹规划指导,充分发挥旅游、农业、土地、文化、交通等各部门的作用,分工负责,协调管理,并给以政策及资金扶持,为本地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争取做大做强,做出名牌,使休闲观光农业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4.正确扶植,规范管理,促进多元发展

休闲观光农业是传统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顺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新趋势、新需求而在功能上进行的延伸,因此我们应该正确扶植。另外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涵盖农业、生态环境、旅游、休闲观光、文化等多学科知识,需要兼具系统知识的专业人才,努力做到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更新理念。总结休闲观光农业实践,加强理论研究,引导休闲观光农业企业科学规划,制定行业标准,规范产业经营,市场化运作,注重信息服务,加强宣传,发挥行业整体优势,提升实力,扩大影响力,培育客源市场。

总之,大力发展我市休闲观光农业前景广阔。只要转变观念,创新思维,因势利导,规范管理,一定能加快传统农业转型,开创农业发展的新天地,为打造旅游强市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韩慧兰.尚德勇.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A].2011全国休闲农业创新发展会议论文集[C].2011.

[2]梁宝锋.发展休闲农业 促进农民增收[J].河南农业.2011,11.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第5篇

关键词:郑州市;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设计

景观是休闲农业园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不仅能够对休闲农业园区的生态环境产生良性作用,还会提升休闲农业园区的美感,带动休闲农业园区的经济水平,甚至是成为休闲农业园区的“标志”。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景观设计在休闲农业园区的作用,为休闲农业园区的发展带来帮助,做好对休闲农业园区的景观设计研究势在必行。

1休闲农业园景观设计依据

1.1景观生态学依据

对于任何一个景观来说,其在设计过程中都必须要遵守生态学依据,如果违反生态学依据,无论景观设计得多美,都只能昙花一现,根本毫无价值。对于休闲农业园的景观设计来说,保证景观的生态学依据是基本条件。在进行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设计时,要按照景观生态学原理,在保证与休闲农业园格调保持一致的基础上,从功能性、结构性、景观性3方面来进行景观设计,通过对农业生态园区的突出性表现,来提升休闲农业园区的整体生态,因地制宜地增加绿色廊道等,能够补偿休闲农业园区的生态景观,将景观的生态补偿性发挥出来。

1.2景观安全格局依据

对于农业生态景观设计来说,景观的安全格局非常重要,是保证整个景观生态状态的基本措施。在进行景观设计时,景观的安全格局越合理,那么对抗外界干扰的抵抗力越强,扰后的恢复能力也越强,这对于保持景观格局状态,维护休闲农业园区的生态环境意义重大。根据休闲农业园区的服务特点分析,景观安全格局主要表现在生态环境的面积、数目及其相互之间规划关系上,要保证其能够与观光人口的社会安全水平相一致,进而保证农业生产过程位置在安全水平状态上。在景观安全格局设计方面,可以通过景观表达的多样性、破碎度、聚集度以及景观分维数来对景观安全格局进行衡量,以保证休闲农业园区发展的可持续性。

2郑州市周边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设计典范――中牟・国家农业公园

中牟・国家农业公园是郑州市周边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设计的典型代表。从地理环境角度分析,中牟・国家农业公园的三面环水是典型的休闲农业园区环境。中牟・国家农业公园总占地面积469hm2,规划建设6大服务功能区,分别为农业种植示范园、优质水产养殖示范区、农业文化创意园、花卉高新科技示范园、精品果蔬示范园、综合管理服务区。为了能够更好地突出中牟・国家农业公园的特点,在对其进行景观设计时,采取了“一分六”的景观设计模式。

所谓“一分六”的景观设计模式,就是将整个中牟・国家农业公园看作是“一”,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充分考虑到整个园区的整体性,以“一体式”规划来进行景观设计。“六”则是6大服务功能区,由于6大服务功能区各有特点,所以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将各个服务区的特点、优势突出地表现出来,以达到对6大服务功能区的最好诠释。以“农业文化创意园”为例,该园区进驻了多家农业文化创意企业。在进行该区景观设计时,农业文化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景观设计的主体,以农业文化、巨型果蔬样品以及趣味果蔬成为了该园的主要设计风格。

上述图片只是中牟・国家农业公园农业文化创意园当中的一角,以农业文化为主的景观设计遍布了整个园区。这种景观设计风格不仅突出了本园区的特点,还能够以具有趣味性的景观设计来供观光者赏玩,这不仅契合了农业园区景观设计的生态学依据,更符合了农业园区景观设计的美学依据,带给观光者农业生态美感享受。其以“番茄迷宫”为代表的区域性划分的生态安全格局,更突出了各农业产业的特点,所以说,中牟・国家农业公园的景观设计对于郑州市周边休闲农业园区乃至整个国内农业园区景观设计都具有代表性典范意义。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第6篇

关键词:鞍山市;休闲农业;农村

1鞍山市休闲农业的基本情况

鞍山市休闲农业经过近30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近年来,全市各地把休闲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目前,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庄78家,休闲农业园区20家,农家乐514个,从业人员5718人,带动农户2.7万户,年接待游客221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3.3亿元。重点打造了一批休闲农业品牌。“鞍山鞍山南果梨栽培系统”成为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鞍山东部山区南果梨花带入选“中国美丽田园”。海城市被认定为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鞍山台安大麦科湿地保护区-西平林场苹果采摘园-鞍山韭菜台渔村-海城天籁谷露天温泉-海城三星农业生态有限公司-海城天籁谷露天温泉-千山南果梨祖树园-鞍山绿泰佳葡萄主题公园-岫岩满族博物馆-中国玉雕会展中心被列入全省休闲农业精品线路。

2鞍山市休闲农业的发展阶段

2.1第一阶段:1978-1989年的起步奠基阶段

该阶段处于改革开放初期,鞍山市经济基础还比较落后,尤其与旅游直接相关的铁路、公路、航运交通业还很不发达,人多车少、交通不便。在这一阶段鞍山市绝大多数游客对消费的期望不高,满足于吃、穿、住的基本要求,对休闲农业不是非常的理解。休闲农业未能摆脱传统农业的依赖,并未能形成独立运作的经营模式,受开发资金的制约,鞍山市休闲农业不能形成一定的开发规模,设施过于简单,经营粗放,休闲农业几乎全都是未经认真规划论证而行的,处在一种盲目状态,几乎全由非专业人员管理。度假型和租赁型的休闲农业项目自然偏少,休闲农业仍处在起步发展的阶段。

2.2第二阶段:1990-2000年的成长壮大阶段

该阶段正处在鞍山市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随着鞍山市城市化发展和居民经济收入提高,消费结构开始改变,在解决温饱之后,有了观光、休闲、旅游的新要求。同时,农村产业结构需要优化调整,农民扩大就业,农民增收提到日程。休闲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形成具有“农游合一”的特点。在这样背景下,靠近鞍山城市郊区的一些农村和农户利用当地特有农业资源环境和特色农产品,开办了观光为主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开展采摘、钓鱼、野餐等多种旅游活动。这些休闲农业园区,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前来观光旅游,体验农业生产和农家生活,欣赏和感悟大自然,很受欢迎和青睐。

2.3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的秩序驱动阶段

休闲农业经过前些阶段的快速发展,供需关系趋向缓和,需求增长缓慢,而供给发展较快,整个的休闲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在这一阶段里,一方面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休闲农业内部的经济活动和纠纷频繁;另一方面急剧扩张导致行政机构尚未形成相应的法律框架和执法力量,市场处于相对的无序状态,急需进一步完善和管理。

3.鞍山市休闲农业发展路径选择

3.1重视农村文化的挖掘和保护

农村文化中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较高的文化品位,要实行农村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继承和发展相结合。休闲农业必须结合鞍山市地方文脉,研究鞍山特色、挖掘鞍山特色、突出鞍山特色,用“鞍山特色”创招牌树形象、吸引休闲者,尤其是外地游客。

3.2理念引导,政府扶持

以民间现有休闲农业发展为基础,采取企业投资为主体,政府扶持引导。实行财政上的以奖代补政策,聘请专家和学者制定休闲农业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对经过考核达到验收标准的休闲农庄以奖代补,带动资金来源的渠道,达到共赢共建的目的。

3.3树立典型,示范带动

每个县、区 先抓1――2 个示范点,政府给予立项补助,重点支持道路的整修、排水、路灯、公厕等公共设施的建设,有效推动和加快休闲农业的建设。

3.4培养专业人才,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休闲农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涵盖农业、生态环境、旅游、休闲、文化等多学科知识,因此,必须培训具有系统知识的专业人才,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保障休闲农业中所提供服务产品的可靠性、响应性和安全性。

3.5建立、健全休闲农业协会组织

在鞍山市建立、健全休闲农业协会组织,实行协会对行业的自律管理,具有迫切的需要,实行协会对行业的自律管理。

第一,鞍山市旅游局、鞍山市农委要赋予休闲农业协会一定的职权,适度地让休闲农业协会参与政府行业管理,增强协会权威。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可给予休闲农业协会一定的资金支持。

第二,休闲农业协会要主动、充分地发挥协会在政策宣传和建议、协调关系、行业培训、行业自律、宣传促销、经验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即鞍山市休闲农业协会要把鞍山市从事休闲农业经营、服务、推介、管理、研究等方面的人员组织起来,制定行业标准,加强行业自律;加强鞍山市休闲农业实践总结和理论研究,促进学术经验交流;开展对内对外合作,实现鞍山市休闲农业资源共享,等等。

第三,为鞍山市休闲农庄树立品牌,建立典范,提升农庄整体素质,进一步推动全省休闲农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休闲农业协会在会员农庄中开展星级休闲农庄的评定工作,制定星级休闲农庄评定细则:星级休闲农庄参评对象、星级休闲农庄标准、星级休闲农庄评定时间、星级休闲农庄评定责任等。

3.6加强宣传促销力度

首先要加强信息化推广,让游客对休闲农业区位置、休闲内容、交通线路、文化特色、餐饮民宿、联系办法等一目了然。其次,要加强与旅行社联系,借助旅行社对市场的开发、把握能力,由旅行社进行资源整合、组织客源、开发休闲项目。第三,要与媒体联合组织宣传促销,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和制作宣传片、光碟等方式进行大力宣传相关信息。同时,各休闲农庄应该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口碑效应”,提高游客对鞍山市休闲农业的忠诚度。最后,组建鞍山市休闲农业网站,借助于网站可以与众多的旅游者沟通,产品信息,了解市场需求,进行市场调研,让企业更多地参与休闲农庄沟通系统的运营,使休闲农庄以较低的建设、运营成本更有效地出现在市场上,为鞍山市内大量没有能力独立上网的休闲农庄提供面向省内、外旅游市场的网络平台。

参考文献:

[1]杰弗瑞・戈比,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1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第7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苏州

引言

休闲农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它以农业资源为基础,将农业生产、科技应用、农副产品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在其他风景名胜地欣赏不到的大自然意趣和现代化的新兴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休闲活动[1]。休闲农业不仅让游客通过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感受乡土文化、品尝乡村美食获得愉悦的娱乐和审美体验,更拓展了农业功能,延伸了农业效用,丰富了农业内涵,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增长点[2]。发展休闲农业已成为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1苏州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1.1苏州发展休闲农业的有利条件和发展现状

苏州毗邻上海,处于沪、宁、杭的中心地带,全市乡村区域约占市域面积的75%,其中水域面积占到42.5%,广袤的乡村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乡村自然生态、田园风光、人文活动、民俗文化、景观意境等融为一体,构成江南水乡独有的“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村景观意境。自古以来就有“人间天堂”、“鱼米之乡”的美誉,具备发展休闲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更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生产资源和观光休闲场所。

苏州休闲农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十多年来,先后建成了4个部级、4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自然保护区、2个部级农业综合示范园区、20多个休闲渔业垂钓区,以及一批湿地公园和生态农业园。初步形成了六大品牌模式:一是借助山水自然资源的生态休闲乡村游,如三山村、树山村;二是以地方特色美食、茶果、花木为卖点的参与体验式乡村游,如神园农庄、虞山宝岩生态园;三是以耕作或加工方式独特、科技含量较高的修学游,如波力牧场、未来农林大世界;四是以乡间节庆、宗教、工艺、戏曲等为依托的民俗体验式乡村游,如太湖渔港村、镇湖刺绣之乡;五是以古村落建筑和民居生活形态为吸引物的文化休闲式乡村游,如陆巷、明月湾;六是以临近传统旅游区(点)和城乡结合部特点的农家乐式乡村游,如旺山村、蒋巷村。

1.2苏州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苏州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丰富了城乡居民生活,拓展了农村劳动力就业途径,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是,必须看到,苏州休闲农业发展中许多问题的存在,阻碍了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1规划滞后,发展无序

休闲农业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造成农业旅游总体目标不明,基本处于随意开发的状态,区域间协调性不够,建设时没有准确的定位,景区(点)布局自由、随意,缺乏特色,主题不突出。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无法发挥,有序发展的环境尚未营造成功。

1.2.2缺乏文化,内容单调

目前,大部分农业旅游景区(点)的地域特色不明,文化内涵肤浅,设施简陋、内容单调,多以钓鱼、吃饭为主,内容与形式雷同。各地都热衷于园艺场、生态园区建设,景区(点)农业旅游的主题不突出,没有充分利用农村自然景观,农业生产的自然状态,没有发掘农村文化的深刻内涵,缺乏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农业旅游活动,缺少农业休闲度假产品,旅游环境不尽如人意。景区(点)回头客少。

1.2.3季节影响,忙闲不均

受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影响,休闲农业存在着随季节忙闲不均的现象,忙时人山人海,闲时无人问津。农业旅游产品多集中在春季和秋季,匮乏于夏季和冬季。如西山梅花节的旅游消费活动,主要集中在春天梅花开花的一段时间内,采摘在秋天的橘子收获时节内,其他时节类似的景点因缺乏旅游主题,很少有人光顾,造成资源利用率不高,投资收益率较低。

1.2.4设施不配套,服务不到位

一些景区(点)的游览、观光、休闲、度假、购物等必需设施不配套,人员素质不高,服务不到位。某些景区(点)的周边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旅游交通和相关旅行服务的内容和质量不达标,既不方便游客,又使相关的娱乐、餐饮、购物等营业收入降低,使农业旅游的品位下降,相关产品的质量不能实现预期,经营难度加大,收入水平低。

1.2.5 定位不明,宣传不够

休闲农业赖以生存的根本,是充分发掘农村风情、民俗、传统农事等农耕文明,利用江南水乡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做深做透山水秀色、田园风光的文章。而目前的一些农业旅游景区(点)却忽略了根本。同时,苏州农业旅游市场营销企划的水平不高,宣传力度不够,缺乏促销的手段,农业旅游景区(点)的知名度较低,市民的认可程度也较低,客源明显不足。

2 休闲农业的属性和发展休闲农业必须坚持的原则

2.1休闲农业作为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体,具有三重属性[3]

2.1.1农业属性

休闲农业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开发其休闲观光功能,是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娱乐性、消遣性农事活动,为旅游提供产品和服务。因此,农业旅游可能改变原有的生产程序,改变原来的生产结构,但农业生产活动不能因旅游休闲受影响。所以,要防止农业区域旅游业的过度开发,保护好基本农田和基础设施。

2.1.2生态属性

休闲农业主要是利用优美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美景吸引市民,让市民在旅游中体验田园风光和自然美景交织的生态环境的静心健体效能,感受纯朴的乡村生活和民俗风情的知识性、趣味性,充分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协调的重要性。休闲农业的开发建设不能破坏生态环境,要保持原有自然风貌,促进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2.1.3服务属性

休闲农业的服务属性包括提供活动场所和生活设施,通过让市民游览风景、林间狩猎、水面垂钓、采摘果实等,满足市民的旅游需求,同时,也增加了从业农民的收入。田园风光、农事体验、民俗活动和自然探险等是休闲农业特有的吸引物,因此,不能走让人工游乐设施从城市搬到农村的复制。

2.2发展休闲农业必须遵循的原则

2.2.1拓展农业功能

休闲农业是在农业资源基础上衍生的一种农业休闲活动形式,若离开了农业这个基础,休闲农业将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所以,发展休闲农业应立足于农业生产基础,结合农业发展战略,根据不同区域的农村环境、农业资源,农业生产特点、农业生产形态进行农业旅游重点区域布局,产业定位和产品系列设计。

2.2.2服务市民

农业旅游的服务主体是市民。这就决定了它的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性质和服务产品。一般讲,市民缺乏农业知识,不熟悉农业生产过程,不了解农村文化。一些生长在农村的市民,长期的城市生活使他们厌倦,希望换一下环境,找回过去的感觉。根据不同人群的要求,结合苏州实际,可以选择不同的农业旅游类型。

2.2.3保持自然风貌、田园风光

坚持农村自然生态景观和农业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坚持利用农业生产中的生态资源、景观资源、产品资源和农村自然资源开展农业旅游,坚持观光休闲、文化娱乐、愉悦身心的景观景点的保护和旅游活动结合开展,坚持特色优先、组合成片的互惠共赢的发展。可以适度发展人造农业景观,突出主题,增加农业旅游的效益。

3 苏州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3.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政府制定科学的苏州市休闲农业总体发展规划,项目总体规划要充分反映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发展旅游的主导思想,明确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与方向;建设完善的苏州市休闲农业从业规章,规范休闲农业产业发展;采取积极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营造有利于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环境;加大公共财政对苏州市休闲农业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休闲农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2明确行业管理部门,制定行业统一的管理标准,完善休闲农业的服务标准,明确各类农业旅游景区(点)的基本条件及配套设施的标准,统一各类旅游产品的质量标准,定期考核结合不定期抽查,对各类农业旅游景区(点)的服务进行评定,并予公布。特别是要加强对餐饮、卫生、环境等条件的监管,防止对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造成的负面影响。

3.3农村自然景观、农业生态是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一定要强调对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欧盟各国农村维持自然生态过程的完整性和持续性,它们的建设方式正在从工业化向生态化转变。在那里农村的房屋不求整齐划一,道路不求宽大笔直,对原始地貌不做没有必要的改变,一切顺其自然。这些措施有利于防洪、阻滞滑坡,也有利于维持植被的生长和地下水源的储备。

3.4苏州休闲农业依赖于苏州都市农业,需要农业科技的支撑才能发展良好,获得较高经济效益,都市农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休闲农业的发展状态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应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依靠科技力量,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靠科技拓展农业的社会服务功能;依靠科技力量,对农民进行旅游专业技能培训,建立起适应休闲农业发展的专业化的导游、接待和服务队伍。

3.5休闲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和传统旅游业,它的基础是农业,是给人们提供一个普及农业知识、参与农事活动、学习农村文化、体验农村生活的场所。因此,休闲农业项目的设计不应按风景名胜区那种模式和要求去进行。休闲农业设施的设计标准,要体现农村和现代农业的气息,建筑风格要与当地农家的建筑风格相吻合,内部设备既要根据农村实际,又要满足游客的基本生活需求。开发休闲农业,需要熟悉农业和旅游知识的专业人员进行规划、论证和设计。

3.6农业休闲项目的建设应有别于高档度假村,要注意农业发展与休闲旅游的配套,注意农业资源的利用,切莫走入传统旅游的大投入、低产出、重形式、轻内容的歧路。切莫走进为观光而观光,为产品而产品的误区。在开发农业旅游产品时,要把农业科技、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使产品内容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和参与性。要确保基本农田、生态系统、自然景观完好无损。要通过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带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3.7应加强休闲农业观光区域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农业观光旅游如果不重视环境保护,同样会影响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无论从生态方面考虑,还是从经济方面考虑,都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为促进环境和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3.8在政府加大建设资金的同时,拓展多元化资金筹措渠道,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采取多种形式招商。通过招商引资,充分发挥民资、外资在建设中的作用,互惠互利,促进苏州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4 结语

客观分析苏州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苏州休闲农业经历了一轮快速发展的阶段以后,逐渐暴露出苏州休闲农业管理与经营体制尚不健全,缺乏相应的标准、政策和法规,旅游部门与农林、交通、水利、文化、卫生、环保等相关部门协调不够,对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宏观调控、管理和服务能力有待加强,休闲观光产品数量少、水平低、服务同质化、季节性受限明显,农业观光景点饮食卫生、环境污染不容乐观等影响苏州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诸多问题。因此,针对存在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有利于苏州休闲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参考资料:

[1]詹玲.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08,(10):15-16.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第8篇

    休闲农业是指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在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产业,兴起于20世纪30~40年代的意大利、奥地利等地,随后迅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而我国的体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虽然发展前景较好,但是,经过20多年的建设,其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产品、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竞争力,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不相适应。

    2 休闲农业的主要特点

    2.1 立足农村,面向市民 休闲农业其所在地都在农村或城乡结合部,利用的资源主要是田园景观、生态环境,以此为基础提供服务与休闲,表现为围绕城市发展的特征。而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城市居民,向其提供休闲体验活动,可以满足城市居民对农业、农村生活的认知、体验需求。

    2.2 围绕农业,提供休闲 休闲农业策划设计的活动主要是基于农、林、牧、渔的生产活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都是紧紧围绕农业生产、生活展开的,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领域,经营方式灵活、多样。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休闲农业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

    2.3 文化教育,拓展功能 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休闲娱乐活动,其文化传承、生态环保、科普教育等功能也逐渐得到发挥。特别是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休闲农业,在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有的农业休闲山庄还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建立了科普教育基地,积极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3 休闲农业的功能定位

    3.1 经济功能 休闲农业利用资源、提供产品、开展活动创造价值,带来财富,这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根本。休闲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功能拓展与产品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业的多功能性。休闲农业充分开发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使农民以旅游为主业、种植为副业;农民的身份可以从务农转变成农商并举,农户可以独立经营,也可以形成私营企业;吸引农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

    3.2 休闲功能 休闲农业提供观光、休息、娱乐等休闲活动,这是其创造财富具有经济性的重要前提。城市居民休闲,形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结构,包括观光采摘农业、大棚生态餐厅、农家乐、农家大院、民俗村、垂钓鲜食等,带动了观赏经济作物种植、蔬菜瓜果消费、家禽家畜消费、餐饮住宿接待、民俗文化消费的全面发展,同时把第三产业引入农村。休闲农业的发展使乡村风貌成为旅游本底,用景观的概念建设农村,用旅游的理念经营农业,用人才的观念培育农民,将乡村装点成旅游度假腹地;乡村民居成为观光体验产品,乡村民居与本地资源及文化特色相结合,形成产业型、环保型、生态型、文化型、现代型发展思路。把农村的生产、生活资料转换成具有观光、体验、休闲价值的旅游产品,并且在一定区域内要差异化发展。具体有田园农业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农家乐旅游、村落乡镇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科普教育旅游等模式。

    3.3 教育功能 休闲农业可以使人认知动植物、农事耕种、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甚至可以引入亲子教育等活动,尤其可以有效地面向青少年开展科普教育与实践活动。

    3.4 环保功能 休闲农业的存在本身就具有生态和环保功能,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发展休闲农业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新家园的重要举措。

    3.5 文化功能 特色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拯救地方乡土民俗文化,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较好的示范与引领作用。休闲农业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并且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农村文化。我国农村蕴含70%的旅游资源,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有利于丰富旅游产品,也是培养新型消费业态,提高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

    3.6 社会功能 休闲农业开展活动增进人与人的了解与沟通,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和谐发展。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村面貌耳目一新,促进水、电、路、网等硬、软件条件的改善。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成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途径与载体。

    3.7 健康功能 休闲农业之地不仅可以让人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气和开展体育锻炼,更能提供绿色、有机蔬菜、瓜果等农产品;有些特色药膳等食疗项目的开发,也能增进其健康功能的发挥。

    3.8 城乡交流功能 休闲农业的发展为城乡互动交流提供了平台和纽带,有利益城乡一体化与社会和谐发展。休闲农业可以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城里游客把现代化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提高农民素质。

    4 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明确发展思路 休闲农业是横跨一、二、三产业的新型农业经营形态,是顺应社会需求,促进农民增收,着力改善民生的民生产业,也是拓展农业功能,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休闲农业的发展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各地在发展休闲农业时,应本着以农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目标市场的细分、选择与定位,按照差异化竞争的策略,提质增效,实现资源产品化、产品乡土化、营运规划化、服务组织化、社会化。尽可能利用和开发当地更加有效的休闲农业资源,策划体验活动、创新产品设计,办出特色和水平,使休闲农业的乡味更香、农味更浓。

    4.2 把握发展原则 休闲农业的发展要本着以农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要立足农业、扎根农村,利用开发农业、农村土地与文化资源,惠及农民,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要讲究科学发展、合理规划、规范有序的原则。要在结合当地物资、文化的资源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导向,按能力、讲科学、上项目。要遵循生态环保的原则,不能破坏资源环境,要始终相信环境越好越值钱、越能做强做大。要将一、二、三产业进行融合发展,实现休闲与乡村旅游融合,休闲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4.3 做好发展重点 休闲农业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要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升、提炼、整理,合理布局分区,完善发展规划,打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休闲农业产业。要进一步发挥休闲农业的示范创建,培养优秀品牌,实现样本带动。要强化休闲农业产业人才培训,重点培训休闲农业发展建设的规划设计专门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如:企业家、管理者、职业经理人等)。

    参考文献

    [1]何伟.休闲农业的特点及淮安市休闲农业发展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