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08 17:06:33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第1篇

关键词:陈大镇;休闲农业;SOWT分析;发展

一、陈大镇基本概况

陈大镇位于三明市梅列区西北部,距市区4公里,福银、泉三高速公路穿境互通,因此也被称为三明市的“北大门”。镇域面积共1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85.67公顷,果园966.67公顷,林地1.21万公顷,林木蓄积量16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7.5%。境内常见树种有水杉、红豆杉、马尾松、毛竹、黄山松、柳杉、楠木、樟树等。全镇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槟榔芋、西瓜、柑桔、甜玉米、毛豆以及日常蔬菜品种等,其中板栗、槟榔芋与生姜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二、陈大镇休闲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生态条件良好。陈大镇位于三明市郊区,依山伴水,森林覆盖率达87.5%,空气质量好。且当地开发利用程度低,人口较少,植被保持好,整体生态条件良好。

2.农地资源相对集中。当前陈大全镇耕地共有8785亩。境内的北部地区属于山地丘陵区,区间有许多小面积的盆地和河谷,大部分耕地呈现带状分布。此外,镇辖区内果园有1.45万亩,同样沿河谷地区分布,主要分布在耕地外缘、中等坡度的山区。

3.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国家4A级旅游区瑞云山和省级森林公园金丝湾。瑞云山景区总面积为15平方公里,属典型的火山岩地质地貌,已开发了天然座佛、瑞云石寺、马背雄姿、千米古藤等三十多处胜景。金丝湾内山谷蜿蜒起伏,层峦叠嶂,奇峰竟秀,植被资源丰富,现已开发成集休闲、娱乐、餐饮、健身为一体的活动场所。

4.交通网络发达。该镇交通便捷,经徐碧大桥距市区仅4公里,福银高速公路、泉三高速公路在境内设置互通,未来还有一条绕城高速距离陈大仅2公里。

5.投资环境良好。随着三明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正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三明市政府已经认识到这点,在确定陈大镇作为市区后花园的定位后,专项请福建农林大学专家做相关的规划,确定镇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布局与招商投资策略。这些做法为陈大镇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难得机遇。由于政府的支持,这为许多休闲农业的潜在投资者提供了有效的心理基础,为陈大镇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二)劣势分析

1.旅游发展基础薄弱。一个地区旅游业发达,不仅增加当地经济收入,给当地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当地进行休闲旅游消费。陈大镇虽然休闲旅游资源丰富,但多数资源未有效开发利用。总体看来,陈大镇休闲农业旅游建设现在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产品开发单一,尚未有形成趣味浓、参与多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还无法给游客提供多样化、多元化的体验性产品。景区内丰富的各类农业旅游资源,尚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旅游发展基础薄弱。

2.基础设施建设略显不足。当前陈大镇休闲农业现有基础设施还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指示牌等公共设施欠缺、设备不足,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设施条件差,安全条件有待提高,卫生状况和设施条件也难以达到标准。

3.休闲农业开发专业人才缺乏。由于休闲农业还处于发展初期,陈大镇休闲农业产业专业开发人才严重缺乏。目前,休闲农业开发经营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工作人员,对休闲农业开发缺乏相应的经验,没有进行专门的培训。休闲农业开发队伍素质偏低,服务功能薄弱,现有的人力资源根本无法实现陈大镇休闲农业发展的目标。

(三)机遇分析

1.政策机遇。从国家层面分析,连续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涉农支农的相关文件,特别是2010年的中央一号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包括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

从地方政府层面分析,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颁布实施,福建省政府出台了《福建省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福建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等文件,大力支持休闲农业的发展。同时三明市政府也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支持休闲农业的发展,这为陈大镇休闲农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2.市场机遇。由于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城市居民倍感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大,也开始渴望回到大自然寻得身心放松和状态调整。因此,休闲农业的需求将急剧增长。首先,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其次,居民的闲暇时间不断增加;最后,消费者对物精神与休闲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因此,陈大镇要充分抓住难得的休闲农业发展机遇,合理规划并做好宣传,让休闲农业成为当地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3.农业发展转型机遇。农业的发展由单纯的数量与质量的追求到综合的多功能开发阶段。在此背景下,发展休闲农业,既是适应并推进中国农业转型发展的重大步骤,也是建立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共进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

(四)威胁分析

1.其他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竞争。休闲农业旅游作为农村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地位确立以后,各地纷纷出台旅游发展规划,大力挖掘和创造休闲农业旅游供给。近年来,三明市休闲农业得到快速发展,至2011年3月,全市共有休闲农业经营实体251家,其中农家乐175家、休闲农庄49家、休闲农业园区22家和民俗村5家。由于陈大镇的休闲农业还处于初级开发阶段,它与周边地区的同业竞争异常激烈。如沙县马岩生态休闲山庄、三元区莘口月亮湾生态休闲园等,都对陈大休闲农业发展形成一定威胁。另外,与相邻的这些知名的休闲年农业景点相比,陈大镇在知名度、美誉度上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陈大镇休闲农业要想顺利发展,必须充分挖掘自己的特色,树立品牌,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2.土地流转运作存在难度。由于三明市城区地处河谷小盆地,呈带状分布,其城市容量已逐步饱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陈大镇与城市的距离将逐步缩短,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也将逐步显现出来,特别是距离城区较近的陈墩村和大源村。在未来发展中,势必加大对其的开发力度,而目前这两个村内的城镇建设用地也已经十分集中,因此在面临巨大的发展优势下,土地流转问题也会变得较为突出。

三、陈大镇休闲农业发展的思路与整体定位

(一)陈大镇休闲农业发展的思路

根据休闲农业的产业发展规律,结合陈大镇最具显示度的“森山水韵”内涵及其现有资源禀赋条件,确定其休闲农业的发展思路为:以资源和区位优势为基础,农林生产和农林旅游相结合,立足培育“一村一品”,通过“一溪”、“两园”、“三区”的规划布局和组团式经营,形成主体开发架构和功能区划方案。

(二)陈大镇休闲农业发展的定位

通过农脉、林脉、山脉、水脉、文脉的梳理,以返璞归真、生态养生为发展方向,突出区位优势和资源特色,建成点、线、面综合布局,内部功能区相互协调、有机联动,并集“农业生产、田园观光、森林游憩、生态休闲、养生度假”为一体的现代城市“后花园”,形成具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美誉度和偏爱度的区域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品牌——“生态绿谷,养生慢城”。

四、陈大镇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与保障措施

(一)发展政策

1.重视产业地位,加强组织领导。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符合国家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政策导向,更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相关的政府部门与管理人员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形成共识,重视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意义和在农村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加强领导,真正把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突破口来抓。

2.抓好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各种专门的人才,因此,加强休闲农业与旅游资源开发的队伍建设,加大对农业教育和培训的投入,贯彻落实在职培训、引进人才相结合的人才发展方针,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培养所需的各种专门人才。

3.加强营销宣传,形成品牌效应。按照陈大休闲农业的资源优势,重点打造2-3个具有吸引力的景观截点,培育3-5个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休闲农场,形成品牌与休闲农业产业的积聚效益,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活动与文化的精心策划,营造声势,充分利用地方的报刊、杂志、电视、电台、广告类宣传媒体进行陈大休闲农业品牌的介绍,进一步提升陈大休闲农业的市场知名度与美誉度。

4.注重环境保护,推进持续发展。首先,保护陈大的水生态环境。陈大的优势在于水资源丰富,瑞园溪的开发与保护要统筹兼顾,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综合平衡;其次,要保护好当地的农业生态环境。通过立体农业循环农业以及大力推广农村沼气的使用降低农业生态系统的压力;再次,要保护好当地的林业生态环境。各种森林旅游开发要严格执行《中国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要求,对于设计生态安全的区域应严格管护,禁止开发;最后,要保护好生物物种资源。生物多样性是旅游开发和生态保育的前提,因此各种开发要在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确保生物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二)保障措施

1.资金筹措。陈大休闲农业发展的项目建设初期,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要通过大力开拓融资渠道,全方位、多渠道、多主体、多元化筹措建设资金。首先,争取各级财政支持立项;其次,可以动员各种资源开展休闲农业发展的招商引资活动;最后,可以通过银行等各种金融机构积极寻求贷款支持。

2.人员配备。陈大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各个方面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在高层次的管理人才方面,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并举的人才引进和人才交流方式。在项目的中层管理人员可以采用自己地方培养方式进行支持。同时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聘请专家到项目区办短期培训班,举办讲座和技术咨询等方式对政府相关的管理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当地农民等进行管理与技术培训。

3.技术依托。陈大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开发可依托省内知名高校与相关的科研单位的前沿的科研成果,通过相关成果的转化,为陈大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开发提供战略建议与技术支持,例如在农林生产与旅游开发方面可以依托福建农林大学,挂靠于作物科学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休闲农业研究所直接为农业规划建设提供宏观战略指导,园艺学院为农业在果、茶、菜、花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动物科学学院为农业在养殖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陈大镇[EB/OL].http://baike.省略/view/18080.htm.

2.张秀珍.福建省休闲农业产业发展SWOT分析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

3.龙翊岚.借鉴台湾经验发展海南观光农业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8(6).

4.伍冠锁.我国休闲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4).

5.戴美琪.休闲农业旅游对农村社区居民的影响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第2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科学规划;创意农业服务

Abstract: with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s agriculture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the conditions of rural areas have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A new type of tourism is booming, "Nongjiale" tourism. This is a kind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rural landscape, product of the local culture and the modern tourism,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combination model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is a unique form of rural tourism in china. This paper has emerged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f "Nongjiale" tourism and related discussion, analysis of rural tourism, "Nongjiale" and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which broadly defines "the definition and connotation of Nongjiale", namely the generalized "Nongjiale" tourism refers to all the rural tourism activity occurred in the rural the landscape environment of the various form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rural life happens or.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tourism,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Nongjiale"; analysis the reason of Nongjiale rise, and puts forward some "Nongjiale" tourism issues.

Keywords: leisure agriculture; rural tourism; scientific planning; Creative Agriculture Service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近年来,随着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产业规模日益壮大,我国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业态类型也在不断的多元化,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便蓬勃发展起来---“农家乐”乡村旅游。这是一种将农业生产,农村自然景观,乡土文化与现代旅游度假、休闲娱乐相结合的新型农业与旅游业交叉的产物,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形式。已从农民自发发展逐步向规划引导转变,经济规模已从原来的零星分布,分散式经营转变为集群分布,集约式经营。目前全国共有8。5万个村庄开展乡村旅游。全国乡村旅游经营户超过了170万家,从也人员2600万人。而其中农家乐约150万家。根据调查统计,我国约有70%的旅游资源分布在农村以及中西部地区。而西安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是中华文明的发扬地。依托西安市已有的区位优势,同时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这些都为农家乐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面对日益增多的农家乐等小型田园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从中找到了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而这些正是农村与城市的区别,农村最重要的特色也即是他的本色就是绿色生态的乡土文化魅力,所以在对农家乐的规划上应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主旨。树立科学发展观,结合地形因地制宜,依山就势。

当今的农家乐具有鲜明的特点:1投资较少规模设施简易;2成本低廉价格适中;3客源不稳随着节日季节有明显的波动提供的服务相对简单;4发展较为迅速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无论是城市开发,还是旅游串连,都要做到统一规划,整体营销,所带动的,并不仅是一个行业的经济收益,还能带动一个产业链、甚至一个城市综合经济体的升华。

以西安灞桥区“黄邓村”农家乐为例

旅游市场定位:核心市场是西安市及周边专项市场是白领市场,家庭自驾游市场

旅游产品定位:主要以休闲度假为主

总体创意思路:突破旅游空间,创新多元化休闲体系

黄邓村的规划思路:主要从空间的突破为基础,从新的视角理解农家乐,开发多种休闲娱乐方式,农产与休闲并存的生产区,同时拥有渊源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

规划理念:立足宏观全局,以文化为先导,激活乡村旅游资源,综合发展产业链,实现从‘传统农业乡镇’到‘主题旅游小镇’的转型

黄邓村“农家乐”位于灞河右岸的灞桥镇西北、分布在白鹿塬北坡,灞河之畔。景色十分优美,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自然景观。春天果树开花繁茂,夏天秋天果树成熟结果,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尤其进入夏天以来,每个月都有新鲜的水果成熟。黄邓村围绕果蔬产业,通过多种主题活动,不断激活并深挖人文、生态为主题的 农家乐休闲旅游,在展现区域特色的基础上,也树立了黄邓村特有的品牌,更有力带动了周边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借助樱桃产业不断拉动区域农家乐休闲游市场持续向好发展。

目前,西安市休闲方式呈现出这样几个发展趋势:其一,中高端休闲方式更为大众接受。其二,休闲方式更加时尚化多元化,注重精神休闲方式的影响力增加。其三,休闲时间更加的广泛化和日常化,不局限于周末和假期。

存在的问题:大范围内,粗放式开发多,高层次精品少;区域范围内,品种单一,趋同化。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科学规划。农家乐只是满足市民对农村的好奇,还不能充分满足休闲的需求。低层次开发的实际效益不足以激发供给主体——农民及企业的积极性1)农家乐的特色越来越淡,农家乐的味道越来越大众化,搞的有点像餐馆或招待所,缺乏创新意识;2)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经营者的眼光有待放长远,卫生状况比较差,没有品牌意识;3)缺乏有力的统一管理,本地区形成恶性竞争,没有差异化经营;4)片区农家乐还没真正形成气候,缺乏整体包装和推广,象酒店式管理那样能有农家乐专业管理公司对其进行品牌包装和宣传;5)缺乏对客户体验的调查,总体来说客户满意度一般,没有持续性营销方法和长远吸引回头客;

然而注重对乡村资源的深刻了解,民俗文化及生态科技的探索研究,以及国家农村与城乡统筹政策及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以现代服务业理念打造最具开发价值与市场竞争力的休闲农业产品,充分发挥休闲旅游的引擎与产业整合作用,提升产业价值,带动区域产业升级与城市化大发展。

形成关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俗文化、生态科技、民居建筑、创意农业景观等诸多方面导向下发展新农村建设、古镇古村、郊野生态休闲、农业生态园、农庄度假村等。

发展创意农业服务要在规划设计上打破单一的规划模式 ,在规划设计上可以采用按照区域生态区规划、生态农业示范园、农业产业园、休闲农业修改性详细规划,同时多元化的开发景观资源,例如农业景观、景区景观、休闲农庄景观、乡村旅游景观、广场景观高尔夫球场景观、园林景观等。

农家乐的景观规划要从细节着手,作到画龙点睛,重点突出体现地域性特着的文化符号,具体到实践当中,应该针对具体的区域,先刻画出地域文化的主脉络,通过进一步的概念化,归纳出成系统性的文化符号再将这些符号演绎到具体建筑与景观改造的工作当中。

参考文献:

[1] 卢小琴. 荆州桃花村农家乐旅游开发研究 [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07)

[2] 刘晓华. 陕西省延安市“农家乐”旅游发展研究 [J].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09 (07)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第3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设想;黄冈市

中图分类号:F303;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10-1976-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10.045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Assumption for Leisure Agriculture in Huanggang

FAN Xin

(Sericulture Test Station,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uhan 430070, China)

Abstract: By elaborating the connotation, features and functions of leisure agriculture, the superior resources including advantageous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cient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for developing leisure agriculture of Huanggang were analyzed, and the development ideas as excavating superior resources of characteristic culture, valuing personalized and distinctive business sense, increasing visitors' participation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experience were proposed. Then the basic assumption for experience projects and implementations was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resource strengths of Huanggang. Finally, som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development assumption; leisure agriculture; Huanggang city

近年来,休闲农业的发展成为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对发展休闲农业十分重视,接连出台了多种政策大力扶持。如何发展休闲农业经济,推动现有农业向绿色生态农业转型,成为当前从国家到地方政府普遍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发展休闲农业,首先需要对地方的农业特征、客观条件和社会环境进行充分研究和分析,寻找特色优势。

1 休闲农业的内涵和特征

1.1 休闲农业的内涵

休闲农业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1]。通常意义上,休闲农业利用农业的生产资源包括农村的田园景观、人文景观和自然生态环境,此外还可以与农业相关的农林渔牧生产和经营的各个过程以及特有的农家文化与生活相结合。休闲农业是以旅游内涵为主题,进行精心策划和开发,经过科学运筹和规划,以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休闲来盈利的农业经营形态。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通常使用的手段包括农业观光、旅游、度假、娱乐等休闲方式。因此,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有机融合的新型产业。休闲农业的基础是现有的农业资源,主要的目标人群是城市游客,其在产业上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是基于农业资源基础衍生出的服务经营方式[2]。

1.2 休闲农业的特征与功能

休闲农业的主要特征包括:①以农业为主体。包括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以及服务的一系列农业活动。②服务商品。在休闲农业中,商品不再仅仅是农业活动所产生的农产品,农业生产活动以及休闲服务本身也是服务商品的一部分。③结合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的农业经营方式。④明确的市场定位。休闲农业带有服务业的特性,而其服务对象具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即以城市游客的休闲服务为基本内容。

休闲农业的主要功能包括:①生产和生态功能。休闲农业是一种多功能农业,它严格按照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要求,采取集约化生产方式,形成研―产―销一条龙经营链条[3]。休闲农业能为市场生产提供鲜活嫩的农副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物质消费需要。同时,还能以其特有的田园风光、民俗风情,让人感受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乐趣。达到体验生活、增长见识、怡情怡智、陶冶情操的效果。②经济和社会功能。经济功能指的是能够达到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目的。休闲农业能够有效地利用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功能指的是其能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在此平台上可以加强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从而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文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达到社会交流的功能。③教育和文化功能。教育功能指的是其可以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学习农业生产和生活的途胶头绞剑还能促进农村民俗文化、乡村文化和农业产业文化的发展。能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为一体,激起人们参与的兴趣。④游憩和保健功能。休闲娱乐是休闲农业的一种基本功能。通过提供各种以农业生产生活为内容的休闲娱乐平台和服务,有助于城市居民紧张的生活得到放松,舒缓压力,还有利于游客调剂身心及养生保健,陶冶性情,净化心境。

2 黄冈休闲农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2.1 地理条件区位优势

黄冈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中下游东岸偏北、大别山南麓、京九铁路中段,是山清水秀、人文荟萃的风水宝地;是将星闪耀、民风淳朴的老区。黄冈境内自然景观独特。大别山具有独特的自然风景资源,在境内绵延数百里,山奇水秀,大气磅礴。龙感湖现有水域面积2 500 km2,是全国重要的湿地保护区。三角山是鄂东名山之一。黄冈森林景观卓越,森林茂密,古树名木众多;生态资源丰富,是天然博物馆、绿色基因库、动植物栖息繁衍的“理想王国”,其不仅具有欣赏价值,而且科研价值高。黄冈的这些区位优势、地理条件优势和资源优势对于吸引客源、开发资源、集中构建休闲农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2 黄冈历史文化资源优势

黄冈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贤咸至,胜迹如云。这里诞生了佛教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活字印刷发明人毕升,医圣李时珍,地质学家李四光,爱国诗人、学者闻一多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发生了黄麻起义、红四军成立、新五师中原突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孕育了董必武、陈谭秋、包惠僧三位中共一大代表,李先念、董必武两位国家主席,王树声、陈锡联、秦基伟、陈再道和等二百多名将帅。与其他的资源优势相比较,黄冈的文化资源优势能够更进一步增强黄冈旅游对外的吸引力,整合优势资源,相互推动促进发展。

2.3 黄冈特色农业资源优势

黄冈的农业资源优势明显,种类繁多。黄冈是著名的桑蚕基地,产量占到全省80%,更是全国闻名的丝绸生产基地。鄂东大别山区罗田是全国闻名的板栗第一县。英山茶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英山更是全国名茶基地。李时珍故乡的蕲春是全国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是著名的药市和中药材基地。麻城福白菊被农业部登记为全国首批28个“地理标志农产品”之一。“黄梅青虾”是黄梅县特产,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红安县是全国有名的“花生之乡”,花生和红苕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黄冈具有独特的农业文化和农业产业,这些资源构成了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3 黄冈休闲农业发展理念

休闲农业的发展依赖于相应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理念。从黄冈本身的特色与发展优势分析,需要以文化打造品牌,以特色聚就品牌,以体验宣传品牌,以优质提升品牌,立足三大板块,做强四大支柱。其中三大板块为红色板块、绿色板块和人文板块。四大支柱为红色文化、绿色文化、人文文化、科技文化。需要根据社会经济的现实条件和相关的政策指导,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新格局。在这种格局下,有效发挥各种资源优势和政策扶持优势,促进休闲农业快速发展。

3.1 挖掘特色文化优势资源

从发展的可持续性来看,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与旅游业进行结合。文化是一种社会资源,文化产品和文化设施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传统产生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构成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独特文化资源。文化在休闲农业中备受青睐,是休闲农业保持自身特色的决定因素。黄冈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依赖特色文化资源来提高核心竞争力与树立优势品牌。具体对策与规划中应做好以红安、麻城、团风为代表,黄麻起义、红四方面军挺进中原等重大历史事件的红色板块;做好以麻城(杜鹃花海)、罗田(天堂寨、薄刀峰)、英山(温泉、毕升故里)为代表的绿色板块;做好以蕲春(李时珍故乡)、黄梅(禅宗故里)、浠水(闻一多故乡)为代表的人文板块;还需做好绿色食品的科技板块。

3.2 注重个性化和独特性的经营意识

休闲农业与传统旅游业的不同,在于休闲农业追求个性化。它力图以针对性强的休闲形式,让游客体验到独特性,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心理。在发展休闲农业多样化以及具有独特性的旅游项目时,要具有以市场化为指导的独特性经营意识。需要抓住游客对于农村产品特色以及文化产品特色的心理需求,加强对于有独特性的服务产品的深层次开发,从而促进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休闲农业的发展。

3.3 增强游客参与性,提高体验效果

休闲农业注重的是游客的感受、体验和享受的过程,它更强调心理感知,更加注重参与性和体验性[4]。参与性就是游客参与其中,成为主角;而体验主要是指游客在休闲农业中的具体感知与自我认同。体验的主要方式是基于休闲农业的场地,依靠农业景观和文化,以农业活动为过程,让游客参与到农业生产和生活中,从而为游客留下有纪念价值的回忆。在这种自然环境下由游客自身的活动所创造的精神体验对于游客来说是很有价值的。这种活动的载体是旅游体验,它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通过与外界的互动创造满足自身情感需要和特殊经历的过程。基于黄冈的特色文化资源,要深入挖掘能够增加游客参与性与提高体验效果的项目,增强休闲农业的特色吸引力。

4 体验项目与实施设想

4.1 黄冈休闲农业体验项目设想

1)大别山茶园观光休闲体验,即采茶,煮茶,品茶体验。以大别山所特有的茶园为活动场景,让游客参与到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体验中。利用中国悠久的茶文化历史遗迹大别山特有的茶园资源,构建以茶文化为主题的休闲农业主题活动。

2)罗田摘桑、养蚕、缫丝剥茧、织布、染布体验。以罗田所特有的桑蚕基地为舞台,构建富含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桑蚕田园生活景观,让游客在桑蚕采摘和纺织活动中体验中国传统的田园生活。

3)浠水策湖水产观光休闲体验和垂钓体验。以浠水策湖丰富的水产资源为基础,构建一系列垂钓园,让游客在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水产资源中享受垂钓的乐趣,感受远离城市繁杂和压力的宁静生活乐趣。

4)罗田采摘,品L甜柿体验。英山采摘,品尝猕猴桃体验。以罗田和英山丰富的农业资源为基础,构建具有特色的农产品采摘园,让游客参与到具体的农业生产生活中。

5)黄梅龙感湖鸟类之乡观赏体验。以黄梅龙感湖丰富的鸟类自然资源为基础,构建富含自然气息的鸟类观赏公园,让游客能够感受在城市中无法体会的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

4.2 黄冈休闲农业实施设想

1)修建以观光为主题的农园。针对黄冈目前已有的规模农园进行修葺、扩展和设施完善。同时修建几个大的上规模的观光农园,打造几个品牌,让其产生品牌效应。如罗田可建板栗观光园,蕲春可建中药材观光园,英山可建茶叶观光园,均采取采售一体的形式。让游客能够在这些农园中,观赏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能够享受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的乐趣。同时,构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活动,例如中国茶文化、桑蚕文化、田园采摘文化等活动,让游客在享受农业活动的同时,还能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所带来的精神享受。

2)修建以休闲为主题的农场。为了将休闲活动引入到农业活动中,构建的农场需要提供以休闲为主题的农业活动服务。主要内容包括特色农场景观的观赏活动、特色农业生产生活的体验活动、自然生态环境的观赏活动,从垂钓、采摘到自主烹饪和品尝的活动等。此外,在特色农业活动之外,还需要提供一般的休闲娱乐活动,如住宿、度假等。

3)修建以农业活动为主题的公园。休闲农业的目的是能够让游客休闲放松,因此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能够更好地完成这个目标。主题公园一方面可以让游客参与到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另一方面也能达到宣传本地特色农业的目的。例如构建特色农产品的展览馆和交易市场等,可以在宣传的同时,促进特色农产品的销售。主题公园可以按照功能划分为休闲活动服务区、游客游览观赏区、特色产品与文化展览区以及特色产品交易区等,票房收入由政府和企业按投资比例分成。

4)农民自办农家乐。依托优美的自然景观资源以及乡村田园资源,兴建一批休闲、娱乐、餐饮设施,让游客吃住在农民家,与农民零距离接触,与农民沟通,交流,了解农民的生存状态,了解农民的思想,有利于城乡互动,有利于城乡意识的相互渗透,还可增加农民收入。

5 黄冈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黄冈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应统筹规划,精心安排,夯实基础,完善设施,不断改善交通和配套条件,从而促进休闲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5.1 政府牵头,统筹协调

政府主导规划,将财政拨款、企业融资、民间资本引进有机结合起来。采取适当减税等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和民间资本到黄冈投资。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修建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农业公园等,不仅能减轻政府财政的压力,还能给黄冈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黄冈的市场竞争力。只有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推动作用,运用政策杠杆,给予企业资本和民间资本以扶持,才能尽快改善黄冈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筑巢引凤,获利为民。

5.2 将休闲农业与景观生态规划相结合

景观生态规划是针对一个流域或者比较大的区域对关系到生物保护、资源利用、生态安全和景观美学的宏观格局开展规划。景观生态规划的核心是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生态美学原理协调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的空间关系和数量关系。将黄冈的休闲观光农业与黄冈的景观生态规划结合起来,利用地缘优势,因地制宜,以旅游润色农业,形成特色农业景观。增加休闲农业经营收入,从而有效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休闲旅游的发展,无疑将对黄冈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5.3 加强宣传,注重信息传播,营造氛围

为扩大黄冈休闲农业的影响力,提高知名度,必须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传播形式分为传统传播和网络传播。传统传播媒介又分为三种形式,即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5]。采取不同的传播方式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推广,能够让更多人了解黄冈观赏休闲农业的风采。利用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主流文化的宣传优势,构建具有口碑的大众传播品牌,形成可持续的传播动力和感染力,从而提高黄冈的知名度,树立品牌,全社会了解黄冈休闲农业资源情况、特色所在,让更多人参与其中,让城乡积极互动,以获取最佳游客流量。

参考文献:

[1] 郭焕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1(1):39-42.

[2] 郭焕成,任国柱.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1):66-71.

[3] 詹 玲.发展休闲农业的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第4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建议;山丹县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休闲农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其发展能够极大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意义十分重大。2017年3月,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打造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当前,国家层面上的政策导向和我国旅游、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山丹县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机遇。

1发展休闲农业优势

山丹县位于甘肃省西部河西走廊中段,是张掖市的东大门,东邻永昌,南接青海,北连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总面积5402km2,辖6镇2乡,总人口21万人,是丝绸之路旅游黄金线路的必经之地,素有“走廊蜂腰”“甘凉咽喉”之称。312国道、连霍高速公路、兰新铁路双线和客运高铁贯穿全境,交通便利、通讯快捷,是甘肃省首批“县域旅游产业开发示范县”。山丹县旅游资源丰富,文物古迹众多,境内有史称“世博圣地”的省级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焉支山;有号称“中国马都”的山丹军马场;有国内保存最完整、被专家誉为“露天长城博物馆”的汉、明长城遗址和“锁控金川”硖口古城堡;有国际工合事业的开创者、新西兰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路易•艾黎故居和捐赠的4000多件珍贵历史文物陈列馆,有路易•艾黎与英国著名记者、国际反战和平人士乔治•何克一起创办的培黎学校;有被国内外佛教界人士誉为“天下第一佛”的亚洲最大室内泥胎贴金坐佛、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大佛寺。“世博圣地、五彩山丹”“焉支风、长城魂、马场梦、佛山缘、艾黎情”旅游品牌效应逐步显现,旅游产业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山丹县还有雅俗共赏的烙画剪纸,精美别致的文物复制品,雄悍张扬的胡腾舞、山丹舞狮等民俗文化产品,山丹四珍、绿色蜂蜜、旱地西瓜等土特产和风味独特的羊肉垫卷子、搓鱼子、油糕、炒拨拉、米黄儿等地方特色小吃,都体现了山丹深厚的文化底蕴。综上所述,当地非常适宜兴建农业观光园,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

2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山丹县依托资源优势及本地乡村特色,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取得了显著成效。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山丹县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扶持奖励(试行)办法》,加快推进乡村休闲旅游转型升级,每年整合资金3000万元,支持全县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培育建设旅游专业示范村4个(清泉镇南湖村、祁店村、大马营乡中河村、李桥乡高庙村),建成高标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点28个、精品休闲农业示范点8个,发展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5家,城郊和景区兴办农家乐98家,其中三星级以上农家乐35家,累计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254家;吸纳剩余劳动力就业2186人。清泉镇祁店村获得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历史古村”称号,被评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李桥乡上寨村被评为“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乡村游从过去的以景点为依托、为游客提供食宿的农家乐,向现代农业观光、高新科技农业园、采摘园、民俗节庆活动等扩展,实现了农业农村规模发展和效益最大化。

3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基础设施陈旧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资源和自然景观为基础的一项产业,近年来,山丹县在休闲农业基础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山丹军马场是山丹县休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有一望无际的油菜花,窟窿峡、大小香沟等特色景观,但道路、住宿等设施却比较落后,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

3.2宣传力度不够

山丹县旅游资源丰富,气候温暖,非常适宜发展休闲农业,尽管这几年山丹县委县政府对全县的休闲农业及旅游做出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宣传,但宣传方式少,缺乏重点,许多游客对山丹县的旅游景观、文化底蕴、名优特产知之甚少。如山丹县的焉支山又名“小黄山”,风景优美,气候凉爽,是盛夏避暑的好地方,隋炀帝曾在此接见二十七国使臣,是“世博会”的发源地,但知名度却远不及“黄山”,就是宣传力度不够所致。3.3档次普遍不高许多休闲农业园区设施简陋,内容不够丰富,缺少特色文化品位,缺乏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农业科技、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的应用,休闲农业发展中普遍存在档次不高的现象,缺乏吸引力。

3.4管理人才缺乏

休闲农业是一项综合性、多功能的产业,其发展需要导游管理、酒店管理、餐饮服务等多方面的专业人才。但目前山丹县从事休闲农业的人员多为农业生产经营户转产过来的,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管理经验明显不足,服务跟不上休闲农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制约山丹县休闲农业发展的瓶颈。

4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建议

4.1加强协作,形成合力

休闲农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多、领域广,需要各部门、各领域互相协调,通力合作。涉及部门要完善自身行业政策措施,制定自身行业标准,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发展。各部门要协助旅游部门制定全县的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各乡(镇)要结合各产业特色和区域优势,制定本乡(镇)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形成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上下联动,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全县休闲农业健康有序发展。

4.2强化宣传,营造氛围

为了进一步提升山丹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景点的知名度,营造休闲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立足山丹县实际,充分利用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微信、网络、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宣传栏、电子屏、板报、墙报等宣传阵地,采用丰富多彩的宣传方式,打好“焉支风、长城魂、马场梦、佛山缘、艾黎情”旅游品牌效应战,遴选一批休闲农业精品景点线路,切实提高山丹县休闲农业类产品的美誉度,从而吸引城乡居民来休闲消费。

4.3统筹兼顾,协调推进

休闲农业是在保护好农业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其再开发利用,因此,保护好生态环境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发展休闲农业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制定出合理的政策和出台相应的措施,走出一条新的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持续发展之路。

4.4形式多样,多措并举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第5篇

一、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概念及发展概述

1.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概念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是随着近年来都市生活水平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而逐渐出现的集科技示范、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于一体,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综合园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是由最初的农田发展到统一规划的集观光、休闲、娱乐、教育为一体的有组织的园区发展的高级形态。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将生态、休闲、科普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生态型、科普型、休闲型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出现和存在,改变了传统农业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思想,客观的促进了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开发,有效的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

2.国内外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概述

(1)国外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概述

农业景观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由来已久,在欧洲关于伊甸园的神话描述中,便记录下了人们对于梦想与神秘的极乐世界的向往,而这个极乐世界是与外界分离的安全性很好的空间,里面种植了奇花异果。在古埃及和中世纪欧洲的古典主义花园里不仅种植着各式各样的花卉和蔬菜,而且还有枝头挂满果实的果树,以供贵族们观赏食用。在这一时期,园林中也相继出现了葡萄园、桔园、蔬菜园、稻田、药圃等或规则或不规则的园中园。在16世纪以后的二、三百年里“农业景观是漂亮的”这一思想逐渐盛行。到最近100年里,伴随教育和休闲活动的普及,对农业生产景观的欣赏逐渐为各阶层所接受。这样的理念,既景观可以同时具有观赏性和生产性,启迪了许多西方的景观设计。如今天的英国东茂林生态园利用各类果树为植物造景材料,大大丰富了园区景观,并为旅游者提供了果品观光、采摘等其它城市公园所不能开展的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19世纪30年代欧洲已开始农业旅游,然而,这时观光农业并为被正式提出,仅是从属于旅游业的一个观光项目。20世纪中后期,旅游不再是对于农田景观的欣赏观看,代之相继出现了据有观光职能的观光农园,农业观光游逐渐成为其休闲生活的趋势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旅游度假需求的日益增大,观光农业园由单纯观光的性质向度假操作等功能扩展,目前一些国家又出现了观光农园经营的高级形式,即农场主将农园分片租给个人家庭或小团体,假日里让他们享用。如德国城市郊区设有“市民农园”,规模不大(一般2公顷,分成40-50个单元),出租给城市居民,具有多功能性,可从事家庭农艺,种菜,花卉,果树,达到生产乐趣,回归自然,休闲体验的需求。

1982年由欧洲15个国家共同在芬兰举行了以农场观光为主题的会议,探讨并交流了各国观光农业的发展问题,各个国家也在此基础上有了很大的不同程度的发展。

(2)国内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概述

在我国园林发展的初始阶段周朝的苑、囿中,便栽有大量的桃、梅、木瓜等农作物。《诗经.周南》中就有颂桃的诗句:“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生动地描述了桃花盛开,枝叶茂盛,硕果累累的美景。《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郑玄注:“果,枣李之属。瓜瓠之属。珍异,蒲桃、枇杷之属。”这句话译成今文就是:“场人,掌管廓门内的场圃,种植瓜果、葡萄、批把等物,按时收敛贮藏。”如今,果品、蔬菜也同样运用在了当前城市园林景观中,如第五届深圳中国国际园林博览园“瓜果园”主要是采用奇异瓜果、蔬菜品种来营造具有丰富园林色彩的栽培景区,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科普教育意义。入口有标志性景石,简洁、自然、环保,蜿蜒溪流贯穿果园,分外亲切、宁静,曲线优美、图案丰富的大理石园道指引着游客的观赏线路。为增加趣味性和观赏性,园内精心设计了许多特色园林小品,如框景瓜果竹架、竹亭、花架廊、园林木桥、竹门、园林竹架、木架亭等等。植物配置以实用、观赏的奇花异果为主体,采用岭南园林植物配置手法,使植物丰富的色彩、柔和多变的线条、优美的姿态及风韵有机结合起来。

我国的观光农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首先在深圳开办了一家荔枝观光园,随后又开办了一家采摘园。目前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珠海、苏州等地已相继开展了观光休闲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效益,展示了观光农业的强大生命力。如北京的锦绣大地、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无锡马山观光农业园、扬州高冥寺观光农业园等,山东的枣庄万亩石榴园、平度大泽山葡萄基地、栖霞苹果基地、莱阳梨基地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为城市旅游业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

其中,在我国各大城市中,台湾和北京的观光农业发展最好。尤其是我国台湾观光农业的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如今台湾观光农业经营状况为:1、一乡镇一休闲农渔园区;46处(2001年计划设置);2、休闲农场;175处;3、观光农园:385处;4、教育农园:141处;5、市民农园:56处。

二、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理论基础

1.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依据

(1)景观生态学原理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Ecology)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如今,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焦点放在了在较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的生命力也在于它直接涉足于城市景观、农业景观等人类景观课题。观光休闲农业园区作为农业景观发展的高级形态,伴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其自然植被斑块正逐渐的减少,人地矛盾突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需按照景观生态学的原理,

从功能、结构、景观三个方面确定园区规划发展目标,保护集中的农田斑块,因地制宜的增加绿色廊道的数量和质量,补偿景观的生态恢复功能。

(2)景观美学原理

在西方文史中,景观(Landscape)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成书于公元前的旧约圣经,西伯文为“noff”,从词源上与“yafe”即美(beautiful)有关,它是用来描写所罗门皇城耶路撒冷壮丽景色的(Naveh,1984)。因此这一最早的景观含意实际上是城市景象,人们最早注意到的景观是城市本身。但随着景观含义的不断延伸和发展,“景观的视野随后从城市扩展到乡村,使乡村也成为景观”(Cosgrove,1998,P70)。

人类向往自然,农业拥有最多的自然资源,所以农业是提供体验最适当的来源。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其本质上是一种人们对生活的美的享受和体验,是实施自然教育最理想的场地。在园区内的观花观果,感叹大地对于万物的抚育,向往着生态的、和谐的大自然环境,从而融入着人们的多层次的美学体验。

(3)景观安全格局原理

景观中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构成某种潜在空间格局。这种格局被称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它们对维护和控制某种生态过程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农业景观安全格局,由农田保护地的面积、保护地的数目以及与保护地之间的关系等构成,并与人口和社会安全水平相对应,使农业生产过程得以维持在相应的安全水平上。在景观过程中,格局决定功能,要实现土地持续利用这一景观功能的稳定性,要求相应景观空间格局的维持与优化。景观稳定性越高,景观受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越强,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也越强,越有利于维持景观格局,保障景观功能的稳定发挥。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中观光旅游者的介入、园林绿化树种及名特优新品种等异质性的引入有助于景观稳定性的维持。景观稳定性以景观格局的空间异质性来维系景观功能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地持续利用的保护性与安全性目标,可采用反映景观异质性的景观多样性、景观破碎度、景观聚集度和景观分维数等指标来衡量。

2.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理念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建设用破与立的方式而非传统的农业生产建设,以城市---农田作为一个城市整体为出发点,强调了与城市生活的对话,形成了“可览、可游、可居”的环境景观,构筑出了“城市—郊区—乡间--田野”的空间休闲系统。景观规划设计充分以原有绿化树种、农作物为植物材料进行园林景观的营造,园林小品风格自然淳朴,田园气息浓厚;各景观功能区突出以人为本,同时又要和生产相结合。根据不同地块、不同树种、品种的观赏价值进行安排,使人们在休闲体验中领略到农耕文化及乡土民风的神奇魅力。

3.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1)生态的原则

旅游势必会带来大量的污染,园区自身的生产生活需要注意生态方面的要求,重视环境的治理,更不要对自身和周边产生不良的影响。景观规划的生态原则是创造园区恬静、适宜、自然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基本原则,是提高园区景观环境质量的基本依据。

(2)经济性原则

开展旅游观光和进行园林的改造无非是为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规划设计当中要把经济生产融合到园区建设中来。尤其对于各类采摘园来说,采摘的经济效益很高,规划设计要能够使采摘进行的更好,同时注重在非采摘季节吸引游人,更好的提高经济效益。

(3)参与性原则

亲身直接参与体验、自娱自乐已成为当前的旅游时尚。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空间广阔,内容丰富,极富有参与性特点。城市游客只有广泛参与到园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多层面的体验到农产品采摘及农村生活的情趣,才能使游客享受到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氛围。

(4)突出特色的原则

特色是旅游发展的生命之所在,愈有特色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会愈强,因而规划设计要与园区的实际相结合,明确资源特色,选准突破口,使整个园区的特色更加鲜明,使景观规划更直接地为旅游服务,为园区服务。

(5)文化的原则

通常我们谈及农业,首先想到的是其生产功能,很少想到其中的文化内涵,以及由此而来的一些诗词歌赋。所有这些使人很容易忽视农业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所以在园区的景观设计中应深入挖掘出其内在的文化资源,并加以开发利用,提升园区的文化品位,以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6)多样性原则

不论是观光旅游或是专题旅游,不论是团队旅游或是散客旅游,都要为旅游者提供多种自由选择的机会。园区景观规划的多样性原则既是要求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线路、游览方式、时间选取、消费水平的确定上,必须有多种方案以供选择;更要求园区品种选择、景观资源配置突出丰富性、多样性的特点。

三、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思路和方法

同济大学吴人韦教授总结了以产业为中心,走经济规划之路、以土地为核心的土地利用规划、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为核心的规划三种农业园区规划思路,并对三种规划思路和方法作了分析比较。在此本文作者结合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特点及游客休闲度假的需要,提出一种新的即以观光休闲为中心的景观旅游规划思路。

1.景观规划的核心

此种规划思路体现出了以提供农产品为第一性生产,兼顾保护与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观光资源的三层次功能。以观光休闲为核心,进行规划布局、功能分区,提升园区的景观环境质量。

2.景观规划的程序和内容

(1)基础资料收集和分析

主要包括园区所在区域的农业发展状况;园区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日照、水文、降雨量、土壤条件、地形地貌、环境污染程度、不同地块的肥沃程度);交通条件(园区周边环境状况及旅游资源);社会人口现状;经济现状;已有的相关的规划成果;现场踏勘工作所获得的现状资料。

(2)目标定位

确定规划目标,以目标为导向进行规划;确定园区的性质与规模、主要功能与发展方向;并在景观规划过程中对目标作出讨论并进一步提炼。

(3)园区发展战略

在调查-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对园区自身的特点作出正确的评估后,提出园区发展战略;确定实现园区发展目标的途径;挖掘出提高农业观光休闲的市场潜力。

(4)园区产业布局

确定农业产业在园区中的基础地位,规划在围饶农作物良种繁育、生物高新技术、蔬菜与花卉、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同时,提高观光旅游、休闲渡假等第三产业在园区景观规划中的决定作用。园区产业布局必须符合农业生产和旅游服务的要求。

(5)园区功能布局

园区功能布局要与产业布局结合,充分考虑游客观光休闲的要求,确定功能区,划定接待服务区、农产品示范区、观光采摘区、生产区范围;完成园区功能布局图。

(6)园区土地利用规划

合理确定园林绿地、建筑、道路、广场、农业生产用地等各项用地的布局,确定各项用地的大小与范围,并绘制用地平衡表。对不同土地类型的各个地块做出适宜性评价,达到农业土地的最合理化利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7)景观系统规划设计

景观系统规划设计更强调对园区土地利用的叠加和综合,通过对物质环境的布局,设想出园区景观空间结构的变化和重要节点的景观意想。包括基础服务设施规划;游憩空间规划;植物景观配置规划;道路系统规划;水电设施规划;

(8)解说系统规划设计

解说系统规划设计内容包括软件部分(导游员、解说员、咨询服务等具有能动性的解说)和硬件部分(导游图、导游画册、牌示、录像带、幻灯片、语音解说、资料展示栏柜等多种表现形式)两部分,其中牌示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完善解说系统规划设计,向旅游者进行科普教育,增加游客对悠久的农耕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的知识,如生态系统、农作物品种、文化景观、以及与其相关的人类活动的了解。

(9)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

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是景观系统规划设计的进一步细化,是对总体方案做的进一步修改和补充,并对重要景观节点进行详细设计。完成园路、广场、水池、树林、灌木丛、花卉、山石、园林小品等景观要素的平面布局图。在完成重要景观节点详细设计的基础上,着手进行施工设计。

(10)评价

结合园区原有现状分析,对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和实施作出评价。主要包括:规划设计方案的适用性评价、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投资与风险评价、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社会效益分析与评价。

(11)管理

建立职能完善、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符合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的开发运营体制,可采取“公司+农户+经济合作组织”的经营管理模式。

(12)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在形式上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本(含汇报演示文本)、图集;基础资料汇编;从内容上讲涵盖:园区社会及自然条件现状分析;园区发展战略与目标定位;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及原则;园区空间布局;园区土地利用;园区功能分区及景观意向;园区环境保障机制;园区游憩系统布置;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方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评价、组织与经营管理。

四、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建设与发展

1.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目标及意义

(1)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目标

近年来,北京市加强集生态示范、科普教育、赏花品果、采摘游乐、休闲度假、生产创收于一体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建设,成效显着,为都市农业、都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以北京市观光采摘园为例,制定出台了北京市果树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目标,提出了“八带百群千园”京郊观光采摘园布局的总体发展框架。其中“八带”就是构筑京城的“树种优势产业带”,即苹果、梨、桃、葡萄、柿子、板栗、核桃、仁用杏。“百群”则是重点发展100个具有北京本土特色的果品群,建成100个高质量的名特优品种群。“千园”是建设1000个特色明显、品质优良,具有观赏、休闲、科普功能的公园式采摘园。

(2)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意义

据市场调查显示,有95%的北京市民希望到郊区旅游、观光和度假,近三分之一的市民愿意将双休日用于郊区旅游,其中有25%的市民有在外住宿的意愿。巨大的市场需求为发展民俗旅游和农业观光创造了发展空间。

2003年年底,京郊各类农业观光园数量达1942个,接待游客将近4000万人次。综合收入已经达到了27个亿。

2004年底,京郊各类农业观光园数量超过2000个,从事民俗旅游和观光农业的农民近10万人,观光农业年收入突破30亿元。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建设使北京市农业生产开发实现了由单一经营到多元化发展,由单纯的京郊农业生产转变为区域开发、成片发展,同时也为北京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开拓了新的领域。如今,走出家门,放飞心情成了许多市民郊游的初衷,他们自驾车到郊区游山玩水、观光采摘、休闲度假。新型的旅游资源和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加速了旅游资源结构调整,提升了自然生态和景观环境的质量。

2.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类型

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的对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进行分类,可分为大规模景区型,休闲度假型,科研科普型,名特果品采摘园,田园风光型,景区依托型,农事体验型七大类型。

1)大规模景区型

一般规模面积较大,园区成片分布,赏花赏果的吸引力都比较大,容易形成大尺度的园林景观。大规模景区型可成片开发,形成区域发展的特色和优势,规划要求功能多样、旅游项目多样、景观优美、设施齐全、管理规范。如平谷的桃、大兴的梨、顺义的葡萄、房山的磨盘柿等。项目:平谷区10万亩桃花园景区;大兴区万亩梨园。

2)休闲度假型

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景观,例如山水相依,气候宜人、田园风光秀丽,并且距离北京市中心城区或者各个区县城区中心有一定的距离。项目:朝阳区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

3)科研科普型

一般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优势和科技示范推广价值,种质资源丰富、科研力量比较雄厚和设备先进。其建设功能定位可发挥“一个带动、三种基地、一个中心”的作用:

①成为带动郊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展产业化经营的示范园区;

②成为果品高新技术、新优品种研发、示范、推广的基地;

③成为提高果农经营管理水平的技术培训基地;

④成为观光、休闲和科普教育的基地;

⑤成为果品贮藏、销售、信息服务的中心。

项目:北京市农科院果林研究所;黄垡名梨大观园

4)名特果品采摘园

主栽树种以传统北京名果、特优新品种为主,开展传统名果的观光采摘旅游活动。

项目:门头沟区京白梨基地;密云县万亩鸭梨基地

5)田园风光型

它位于大都市的近郊区,其土地利用属性复杂,变化快,是城市扩张的首要空间,在城市的地域扩散中呈现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交错的特殊性,具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特有的田园文化特征和田园生活方式。可以按照田园风光的类型来发展,即以果园特色、果品品质来吸引游客,又以现代景观设施、游憩设施来满足游客需要。

项目:四季青樱桃园;门头沟樱桃园;丰台区长辛店田园公园

6)景区依托型

这类一般毗邻北京市其它景区,依托景区的客源来开展旅游活动,它本身单独的吸引力不大,不必有太多的旅游服务设施及景观改造。这类园区与其它景区之间的旅游吸引产生互补,互相提供客源,协同发展。项目:昌平区日川果园;

7)农事体验型

利用田舍、果品以及傍依的田园风光,吸引众多城市游客,“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丰富市民们民俗体验需求。项目;台湖第五生产队园区

3.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建成景观特性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以大自然为舞台,以传统文化为内涵,以休闲、求知、观光、采摘为载体,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依托乡土树种和当地材料创造出简洁、质朴、美观的园林景观。(如表1)即使游览者获得身心健康,知识增益的同时,又能增强游客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营造成具有:自然性、独特性、文化性、参与性和持续性的现代化观光休闲农业园区。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建成景观特性表1

特性含义

社会性提升园区及其周边的环境品质,满足人们娱乐、休闲的需求,把人们从繁忙的社会生活中解脱出来。

生态性人工化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既满足人的活动需求,又增强园区开发的生态效益和可持续性。

通达通方便,以周边风景名胜区为依托,即可望又可游。

科普性普及农业科普文化知识,园区观光与科普知识教育相结合。

参与性通过各种采摘及民俗活动的开展,加强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多样性注重了环境多样性的保护和景观多样性的开发。

舒适性以人的尺度为标准,创造美观、大方、舒适的环境景观。

文化性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内涵,赋予观光农业园独特的文化品格。

整体性保证各个农业观光园、园内景观要素及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和完整性。

愉悦性即以赏心悦目的园区景观感染人、愉悦人。

4.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旅游资源开发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建设,不仅完善了各种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更配备了各种旅游配套设施,以满足游客的旅游观光休闲需要,丰富了都市居民休闲娱乐内容,其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与创意有:

2.1生态回归游:以园区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来满足久居城镇的居民渴望回归自然、融于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恬静和安详,放松疲惫的身心。目标市场:城市市民

2.2观光采摘游:因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开展果品及其它农作物采摘,园林式的园区旖旎风光,开都市观光休闲活动之先河,让游客不采摘也丰收。目标市场:城镇居民

2.3休闲度假游:开发生产草坪,结合园区里的度假别墅,配备常见的运动设施。临水游憩区则能满足都市人的亲水、戏水的渴望。目标市场:白领阶层、外企员工、时尚青年

2.4民俗体验游:介入周围农庄,利用农村特色地域文化和民俗习惯,鼓励当地农民开设特色农家旅舍,“吃农家粗粮,干农家细活,享乡村陶然之乐”。目标市场:外国游客、城市家庭、中小学生

2.5会议考察游:适当利用园区办公会议室召开行业内小型会议,远期建设办公区外的会议度假园。目标市场:专家学者、各种大小型会议

2.6购物旅游:吸引游客慕名而来,购买各种农产品,果的加工品、各种果木制品以及果树盆景。目标市场:水果爱好者、园艺爱好者。

2.7节庆文化游:开展多种节庆活动,例如:植树节、花卉观赏节、梨花会、风筝节等活动项目。目标市场:城市及周边居民、投资商、分销商

2.8苗圃观光游:利用乡村优美的生态环境,进行青少年林业生态教育,达到寓教于乐。目标市场:市民、青少年

2.9科普实习探索游:利用优质农业资源基地开展科技观光,以展示现代化的种植栽培技术、园艺,充分展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目标市场:青年学生

五、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启示:

1、从城市化进程的角度

城市在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快速的蔓延和扩张,这也就给了城市边缘区农田景观衍变一种不确定的空间限制条件,它们必须要迎合未来城市扩散对土地资源重新分配的需求。这就要求农业土地一方面在经济上有利可图并转向专门化,在成为都市居民的公共开放休闲空间使获得增值。另一方面,还要求自然环境保留“原始野性”的价值,因为它们不带有任何都市标记而受到推崇。农田应与城市的绿地系统相结合,成为城市景观的绿色基质。因此,我们认为城市化不简单是城市景向乡村的蔓延,城市的扩展、疏解大城市的机能以及提高田园城市公共生活的水平与质量应该在保持农田景观应有的规模和乡村风光特色前提下进行。

2、从旅游业发展的角度

目前我国已成为国际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国内旅游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旅游产品正从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和专项旅游相结合的趋势发展。而观光旅游正与度假旅游、和专项旅游一起,成为21世纪我国旅游的3大亮点(周建明,2004)。也就是说,新的世纪,传统的静态休憩模式受到冲击,现代化参与性外出休闲模式将倍受现代都市人的认同和青睐,旅游活动形式从而向多元化、特色化和参与化逐步演变发展。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话,充分尊重和利用土地的自然环境,强化整个环境的融合与渗透,强调与城市生活的“对话”,有效发挥空间环境构成的再创造价值及人文价值。原有农田景观与农业旅游观光园建设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基地自身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对推动城市绿色产业结构调整,为人们提供高品味健身休闲场所,对富裕农民提高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是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新型绿色产业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郭焕成、郑健雄主编,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2、吴忆明、吕明伟编著,观光采摘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吕明伟,园林艺术中的植物景观配置,山东绿化2000,(2)31-32

4、吴人韦,杨建辉,农业园区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4.1(53-56)

5、俞孔坚,生物保护的景观安全格局,生态学报,1999,19(1):8-15

6、Lv,Mingwei,LandscapePlanningOfMetropolisTouristOrchard,(KeyNotespeech),InternationalWorkshoponUrbanAgriculture、Agro_tourismandCityRegionDevelopment.Beijing.China.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第6篇

关键词:北京 休闲农业 发展模式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对外交往中心,土地面积16807km2,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633万人,北京城市的发展目标是,2050年建成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进入世界城市行列。根据北京城市性质和总体规划的屏障,同时,依托京郊良好的环境条件和资源条件发展休闲农业,不仅可以为北京城市居民短期休憩度假提供良好的选择,并且把旅游业和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业致富紧密结合,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发展休闲农业是利用有限资源发展休闲产业提高远郊区县居民收入的最佳途径。休闲产业作为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或者更确切地说,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它发端于欧美,19世纪中叶初露端倪。进入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休闲相关的产业便逐渐的应运而生。20世纪7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休闲农业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时的必然产物。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北京市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适应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郊区休闲农业应运而生,并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进入21世纪,休闲农业成为北京市重点发展的“六种农业”之一,是北京市都市农业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他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由自发发展到政府引导,进而再到规范管理启动时期。每一步的发展都有其历史意义,都为后来的休闲产业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一、北京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

国务院最新批复的《背景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将北京的发展定位于“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党的十六大提出来城乡统筹的发展策略,因此可以说在首都北京发展休闲农业拥有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而且可以预料的是它必将也拥有一个灿烂辉煌的发展前景,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1.休闲农业对都市居民具有强烈的吸引

休闲农业是一种具有生态性的绿色产业,北京郊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充当北京市都市区的藩篱和绿化隔离带,对于防止城市无限制的扩张,改善城市环境,作为北京都市的肺和绿色景观,防治城市污染,营造宁静、清新的生活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可以为北京、天津等城市居民提供游憩、交流的场所,使得二元文化相互交融。增加了旅游者的心理需求。休闲农业出现是后工业文明社会渴望已久的回归自然的旅游主题。今天,已拥有了辉煌工业文明的后工业社会,却正在失去与自然的和谐相依:熙攘的城市,忙碌的身影,林立的高楼大厦疏远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距离,紧张、烦躁压迫着现代人的神经,于是“生态热”、“休闲热”成为都市人的追求与渴望,而与此强烈对照的乡村田园扑面而来的泥土气息与花香、一望无垠的大地、纯朴的农民、清新的绿色食品则构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另外,目前我国城市居民与农村的千丝万缕的血缘联系,加之过去“上山下乡”的历史经历,寻根的潜意识趋势他们寻找一个恰当的时机与方式,于是旅行社的“当一天农民”、“插队落户”等项目已经推出,即产生了强烈反响。

2.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缩小城乡差别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生产和消费的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农游合一”的新型交叉高效产业,使农业产生旅游附加值,使旅游业开拓广阔的资源利用渠道。旅游业和农业相互渗透,促进和补充。高效益的休闲农业,为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发展农业是我国的国策。休闲农业改变了我国传统农业仅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思想,把发展的思路拓展到关注人-地-人和谐共存的更广阔的背景之中,这也正好契合了长期以来农民渴望脱贫致富的愿望。可以预见,基于“天时、地利、人和”的新型休闲农业,将成为我国传统农业向高精尖、高附加值深度开发转移的农业现代化主流方向之一。北京市开展民俗旅游的村大多比较偏远,经济条件、自然条件较差,农民收入低。开展休闲农业旅游以后,收到旅游特定环境和规范化标准的影响,村容村貌变得整洁了,村风民俗变得文明了,农民的精力和心思都用在发展旅游挣钱上,大家比着致富,矛盾少了,实现了社会稳定。几年来,随着郊区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市、区、镇、村逐步加大了对山区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开展旅游的镇和民俗旅游专业村,对水、电、路、通讯的投入和积极性非常高。一部分农民将从事民俗接待的收入用于改造餐饮、住宿和卫生设施,为扩大接待能力和提高服务档次创造条件。

3.休闲农业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即民俗旅游发展,使落后村转变为先进村,上访村转变为专业村。昌平麻峪房子村发展民俗旅游之前,是远近文明的穷困村、上访村,村民怨气大,社情不稳定,发展民俗旅游之后,村民生活富裕起来,心情顺了,精力集中到了民俗旅游致富上来,甩掉了上访村的帽子。怀柔镇官地村民俗旅游户单淑芝,在开展民俗旅游接待活动中业绩突出,被评为全国农村“双学双比”女能手,并获得北京市京郊民俗旅游第一女强人称号,在优秀个人各种荣誉的刺激下,郊区农民生产和生活的积极性被带动起来,对全体农村居民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同时,可以陶冶生活情趣,给游人提供学习农业生产技艺、了解农业生产知识和体验农家生活气息的空间。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改革开放,增强旅游关联带动作用。尤其是在转移剩余劳动力,安排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4.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休闲农业的发展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结构,优化农林经济组织,开拓农业和土地利用新型模式和领域,在分流和疏导区域旅游流,使部分游客走进农业这一广阔的旅游界面,以减轻北京作为旅游中心城市内部观光型景点的压力,开辟农业休闲市场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郊区民俗旅游已成为部分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郊区特别是山区农民主要从事种植业生产,种植结构单一,生产的农产品商品化率低,没有竞争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随着休闲农业市场的兴起于进一步开拓,农民针对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种植结构,生产的目的性强,效果好。

二、北京发展休闲农业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1)自然条件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西北部,太行山、燕山山脉自西向北环抱,山岭雄伟险峻,峡谷奇特幽深,永定河、潮白河水系纵贯京郊,河湖矿泉散布,溶洞瑰丽神秘,融南方山水和北国风光的雄壮于一体。北京地处暖温带,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山区夏季可以避暑,冬季可以滑雪,具有发展自然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

(2)资源条件

北京地貌类型多样,其中山区面积占62%,平原区面积占38%,山区果林业发展迅速,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盛产核桃、柿子、板栗、苹果、桃、梨、白杏等多种温带水果,这些名特优传统品种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丰富的食品来源,而且还为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提供了有利条件。平原区农业资源丰富,已建立了生态农业、高科技农业、观光农业、绿色度假村等多种农业园区,为了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可能。

(3)人文条件

北京作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创新中心,也是一座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它的文化淀积深厚,具有开展休闲度假、科教旅游、文物博览、森林和生态旅游等多种休闲旅游活动的得天独厚优势。老北京积淀了大量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北京郊区广大农村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多样的民俗风情,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奠定深厚而朴实的基础。

(4)市场条件

北京市发达的经济水平和庞大的人口基数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消费潜力,从消费能力来看,2007年前11个月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081元,其中教育、文化和娱乐服务支出高达2251元,32.2%的恩格尔系数显示出在满足了吃、穿的基本需求之后,人们的消费倾向逐渐转向文化、旅游等消费领域,据北京市调查,每年大概有67.3%的家庭选择到郊区休闲旅游,其中有16.9%的家庭每年到郊区旅游3-5次。全市有15.3%的市民到郊区旅游5次。由此可见,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相应的城市规模拓展、城市人口增加,为发展乡村休闲观光农业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场。

2.劣势分析

(1)服务项目单一,同类化、同质化趋势明显

北京现有休闲村庄,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服务设施齐全的综合接待型山庄,具有会议接待、餐饮住宿等综合接待功能;另一种则是农户利用自家房屋、水塘、菜地发展的以餐饮垂钓为主题的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典型民俗型农家乐,以普通的餐饮、垂钓、娱乐、蔬菜自采为主导项目。这些休闲农庄大部分缺乏特色,服务项目单一,内容较少,缺乏农事体验、拓展训练、科技教育等功能,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的需要,且功能项目的重复使得农庄之间缺乏相对优势,容易引起恶性竞争。

(2)“小农经济”的旅游经营模式,发展空间有限

北京目前的农家乐以自发、分散、粗放的小农、个体、私营等经营形式为主。一方面,专业人才缺乏,经营管理能力薄弱,缺乏现代服务观念,服务意识低下,综合接待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其内部接待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自负盈亏,经营规模有限,旅游产品粗放,而且在品牌形成、整体营销、科学管理等方面存在实际困难和问题,导致相应的产业化发展空间难以形成,辐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

(3)消费群体固定,缺乏新的客户群

北京郊区目前的休闲度假村或旅游点主要是面向北京本地的政府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以及一些散户,而判断休闲农庄经营状况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回头客户人数的比例,新客户群体的拓展能力非常有限,据此认为,新的客户群体是影响农庄发展壮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3.机遇分析

(1)各级政府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大力支持

近几年,北京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十分重视,组织了各种活动和争优项目,对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和民俗文化旅游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由于政府制定了休闲农业旅游规范标准,推动乡村旅游向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并将在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和鼓励。同时,合作组织迅速发展,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较快、健康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机遇和条件。

(2)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产业多层次的发展

近些年北京市的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逐步增加,2006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978元,2010年度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073元,2010年度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9934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方便和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加和对自然环境的疏远,使人们产生了暂时远离单调紧张的城市生活,回归轻松惬意的自然环境的愿望,乡村地区绿色、生态、环保、质朴的环境为城市居民亲近自然,回归田园提供了理想场所。

休闲不仅仅是有钱、有闲的“贵族”阶层和中产阶层的享受,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应当让广大民众包括大量低收入阶层也能够享受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成果。休闲产业正在向着层次化方向发展。生态休闲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使人融入自然的一种生活状态和行为方式为追求健康、科学文明休闲的需求者所推崇,网络博客使得知识阶层从社会名人到默默无闻的普通民众都能找到交了思想、展示才华和自我释放的空间,登山旅游、滑雪运动又使酷爱运动、善于冒险体育爱好者在紧张与浪漫的惊险中找寻到运动对心理的调解与放松。

(3)部分经营者的多元化发展

有一些头像清醒、经营理念比较成熟的经营者已经不满足于盲动跟风,而是从实际情况出发,朝着个性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其一是社区休闲服务的兴起。由于闲暇时间的增加,人们更多的时间生活在家庭和社区中,社区休闲服务的供给对于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重要。

4.挑战分析

(1)传统的乡村文化和公共资源面临破坏

传统文化是休闲村户吸引顾客的原因之一,而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将不可避免的破坏传统乡村文化,如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乡村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等,也可能由于社区成员缺乏责任感,导致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地域文化被外界同化,并逐渐流失,此外,由于休闲农业大多是农户分散经营,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及造成个体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如公共资源利用过度,公共秩序混沌失序,公共福利供给短缺,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等。而且由于自身环境保护意识不够,加上环卫配套设施不齐,自然环境也面临威胁与挑战。

(2)危机意识淡薄,淡旺季明显

目前虽然部分休闲农业村户经营者意识到经济危机资源危机和其他各方面危机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但这部分群体并没有积极行动来应对危机,只是采取消极观望的态度,只有极少数经营者采取了措施,推出各种新颖的项目和消费套餐,但成效却不大,此外,由于乡村旅游景观四季差异、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生长周期性影响,导致一些旅游景点出现产品、设施“季节性短缺”和“周期性闲置”并存的双重困境。

(3)融资困难,规模约束

郊区的大部分经营者以当地农户或回乡创业人员为主,资金缺乏,融资困难是难以上规模上档次的原因。如果进行贷款申请,手续麻烦,周期较长,很多农户宁可另找出路,导致丰富的资源与有限的资金难以形成有效地合力,大致大部分休闲农业长期处于粗放、低水平的阶段。

三、加快北京休闲农业发展的建议

对于北京休闲农业的未来发展建议可以基于这样两个认识,一个是北京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一个是其他城市休闲观光产业的经验。

1.向健康方向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执政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战略全局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人与人之问的和谐相处。因此,北京休闲产业的发展内容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具有一致性。在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全面发展体闲的各种要素,倡导科学的休闲思想、休闲价值观、人性观.营造合理的休闲氛围,净化休闲环境,科学规划、正确引导和规范休闲产业的健康发展。通过清理和整治非健康休闲市场,支持和提供良好的休闲市场,积极探索科学的休闲教育等多种形式陶冶人们的情操,力求使人真正领悟休闲的真谛。社会主义的发展也致力于通过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休闲需求来实现人们的休闲权利,以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健康发展。

2.向乡村化方向发展

休闲产业的乡村化发展原因有三:其一,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休闲产业走向乡村化方向的发展动机。在人类从乡村走向城市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城市生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的变化,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和心理负担的不断增加,人的紧张和焦虑情绪不断增加。于是人们重新将目光回到乡村,重新回归自然,以调解情绪、调整身心.求得瞬间的解脱。其二,北京休闲产业的乡村化发展对农村经济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发展休闲产业,将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更多地引向广大的村镇,也带动村镇经济的发展。其三,北京的偏远郊区地区,也拥有发展休闲产业的良好资源,适合开展绿色、生态及环保型休闲项目,不适合大面积进行资源消耗型工业项目的开发。因此发展休闲产业,对于实现北京的经济平衡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同时,休闲产业对环境污染小,对能源的需求也少,对于那些生态本来就很脆弱的相对落后地区,如贫困的远郊区县,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条可行之路。

3.向人文化方向发展

休闲的最大特点,是它的人文性、文化性、社会性、创造性,它对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西方文化和观念的熏陶下,西方主张的休闲就具有享受平静自然的休闲、偏好健康运动的休闲、追求刺激冒险的休闲、崇尚娱乐体验的休闲等特点。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自己休闲产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影响和带动作用,但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北京市的实际情况出发,休闲产业的人文化发展也有自己的特点。台湾学者叶智魁就在《逍遥:中国式的体闲》一文中以庄子逍遥游思想为主体,分析了中国文化背景中的休闲思想和休闲活动。认为中国人以“心闲体静”、“心宽体健”、“闲能生慧”来达到修生养性提升人格的目的。与西方人推崇的“生命在于运动”有所区别,中国人更习惯于“从静中观动物”,“处闹市中能取静”。因此,国人的传统休闲文化以静态为主。善于打太极拳、练气功、棋盘博弈,养鱼种花、昕戏品茶这些趋于柔和舒缓恬静的养生法。在当代,我国学术文化与休闲的结合的趋势日益突出。近年来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成为大众休闲关注的一个重点,从金正昆的礼仪讲座到易中天的品读三国,再到闲来读书的热潮,充分显示了中国新一代休闲的时尚热潮。从文化角度来审视休闲,我们则可以清晰地看到,休闲是人在完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向社会提供剩余劳动之后,为满足人的多方需要而处于的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构建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就体现人们越来越多地在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康乐中心、老年大学和各种庆典活动的参与之中。

参考文献:

[1]刘海鸿.我国休闲产业的特点.态势与前瞻.山西财经大学旅游管理学院,2007

[2]马惠娣.21世纪与休闲经济、休闲产业、休闲文化[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5)

[3]张广瑞,魏小安,刘德谦.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叶文.《城市休闲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5]李春生.生态体验.从休闲到生态休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10)

[6]梅良勇,李源.城市本质视野中的休闲理念[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

[7]郭焕成,孙艺惠,任国柱,吕明伟.北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地球信息科学,2008,(10)

[8]卢云亭,刘军萍.《观光农业》.北京出版社,1995

[9]孙艺惠,杨存栋.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现在及发展趋势.经济地理,2007(9):835

[10]王婉飞,王墩娴,周丹.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态势.经济地理,2006(5):854-856

[11]郭焕成.休闲农业前景广阔.农村工作通讯,2009(7):11

[12]史亚军.《城郊农村如何发展观光农业》.金盾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第7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价值评估

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型态,是推动现代农业向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发展的有效形式。近年来,休闲农业悄然兴起,并逐步成为各地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之一。现阶段,已有不少成功的实例,但是该领域的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与国外相比,特别是在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评估方法研究方面差距还很大,尚不能完全胜任指导实践的重任。

一、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价值的一般特征

与传统大众旅游资源不同,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突出休闲农业旅游环境质量的重要性。从经济和社会、自然生态发展的角度分析,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外部性。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外部性体现在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与环境的生态功能上,这种外部经济的公益效能是其外部特征。二是社会性。部分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可以直接产生生物产品,具有经济价值和个体性,但是在其实现个体价值的过程中发挥的生态环境效益远远大于前者,而且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目的是对其资源和环境效能的可持续利用,可视其为社会价值。三是生态敏感性。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敏感和脆弱的生态系统,特有的生境养育着珍稀动植物资源,是自然遗产存留和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的重要区域。其生态系统内部物质流和能量流的运移对生态系统退化恢复意义重大。四公共物品属性。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侧重的是独特的生态系统和环境,其生态和环境服务属于人类共有的公共财产,无法通过市场确定其经济价值。

二、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价值研究的意义

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价值决定了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核算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价值,有利于旅游开发投资的成本一收益分析,有利于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保护、规范与可持续发展。目前,国际上资源与环境价值货币化核算的理论和评价方法多建立在效用理论、资源稀缺论、福利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基础之上。国内对旅游价值经济价值的研究也已有所深入,多是将可供游憩的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作为一种环境物品,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研究,通过替代价值或间接评估得到,而且以森林资源的游憩价值研究较多,对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货币化核算方法尚未涉及。主要原因是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评估核算理论和社会需求的相对滞后。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并非独立存在的,确切地说是自然资源和环境所具有的一种游憩功能,很难将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从区域范围内的自然资源或环境中单独剥离出来。由于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至少在形态上是一种环境资源,具有不可分割、非竞争性、难以排他消费的公共物品特征。因此,不宜用传统的商业资产评估方法,进行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评估。随着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经济-环境一体化国民经济绿色核算体系的倡导以及世界性休闲农业旅游的潮流,对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与环境的货币化核算有必要进行全面的研究。

三、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价值分析的理论基础

第一,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价值界定。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从形态上与区域景观类型及其环境,是休闲农业旅游景观资源和环境资源的综合体,从本质上休闲农业旅游景观资源是其环境资源的组成部分,休闲农业旅游资源提供游憩功能的同时,无形中提供了环境享受功能。因此,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价值包含了其游憩价值(经营性)和环境价值(非经营性)。非经营性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属于社会公共财产,具有无排他险和不可分割性。它需要通过可经营性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产生旅游吸引力,要依靠社会资金维持发展。经营性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为社会准公共财产,在提供公共生态功能同时,提供旅游服务功能,包括有形的景观、无形的环境,具有无排他性。由于经营权一经营大众有偿分享使用权的权利可以分离,因此其具有部分可分割性。如可进行旅游观光活动的试验区,国家、集体的经济林,农业用地、荒山的承包权等。无论休闲农业旅游资源是否可经营,都具有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选择价值(option value)。使用价值可理解为有差别,有人指的是直接服务价值,这里指的是直接使用资源的实物生产价值;间接使用价值,指的是不消耗资源,间接使用资源的服务价值,包括了旅游等多功能使用价值;选择价值指为确保未来仍可使用的一种保险支出,意指消费者对某种游憩资源的未来需求不太确定。非使用价值,包括遗赠价值、存在价值。人们对于某一游憩资源,愿意支付若干代价以保护该资源,让未来世代也得享有资源所产生的各种劳务,则民众为此一目的而愿付出之代价总和可称为遗赠价值;某些游憩资源具有独特的景观,或为许多野生动物之庇护和栖息之所,或因该资源具有国际性或民族性的特殊意义,所以,民众如果知道此一资源获得适当保护而存在,便能得到相当程度的满足,民众因此心理的满足而愿意付出之代价总和称为存在价值。

第二,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理论。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货币化理论和方法主要来源于环境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与环境影响评价理论(EIA: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并随公共产品理论、福利经济学中的消费者剩余和个人偏好等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美国未来资源研究所(RFF)、伦敦环境经济中心(LEEC)、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CED)等为该领域研究其做出重要贡献。20世纪60年代以前,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理论的一部分,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货币化理论主要是成本效益分析理论(Cost-Benefit Analysis,CBA),其思想来源于Julse Dupuit在《论公共工程效益的衡量》(1984)中提出的“消费者剩余”的概念。6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以及旅游与环境冲突问题的日益严重,John Krutilla在《美国经济评论》(1967)上发表了自然保护的再认识,提出了“舒适性资源的经济价值理论”,认为出于科学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不确定性等原因,需要对一些稀有的珍奇的景观和生态等舒适性资源进行保护,在可再生限度内严格控制使用,特别是提出了舒适性资源的“唯一性”、“真实性”、“不确定性”、“不可逆”等重要概念,这为后来旅游资源的货币价值评价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70年代以后,随着福利经济学对消费者剩余、机会成本、非市场化商品与环境等公共产品价值的思考,旅游资源货币价值评价逐步形成理论体系。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旅行费用法(travel cost approach,TCA)在旅游资源货币价值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80年代后,享乐定价法(hedonic price approach,HPA)得到广泛应用。90年代以来,条件价值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在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货币化评价中处于主导地位,但同时也受到不同方面的冲击和责难,主要集中在CVM理论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等方面。

四、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价值的评价方法选择

目前,旅游资源货币价值评价方法主要有两类:一是替代市场技术评价法。它用影子价格和消费者剩余来表达旅游资源的货币价值,具体有旅行费用法、机会成本法、费用支出法、市场价值法、享乐定价法等,主要适合无市场交换但有市场价格部分的评价。二是模拟市场技术评价法。它以支付意愿来表达旅游资源的货币价值,目前主要是条件价值法。休闲农业旅游与生态系统和环境密切相关,通常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被作为一种环境物品进行价值评估,通过将生态资源作为一种资产进行评估,并纳入旅游资源开发的成本一效益体系,避免对资源的无序开发、无偿使用和资源浪费。但无论是对生态资源的游憩功能进行经济价值评估核算还是对基于生态资源环境的生态系统功能评估核算,目前国内外其代表性的评估方法有以下几类:政策性评估、生产性评估、消费性评估、替代性评估、间接性评估、直接性评估。评估方法为实际市场评估法、旅行费用法、条件价值法、影子价格法以及机会成本法等,从本质上是通过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影子价格、公众(包括游客等)的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来表达的,从方法上也是上述几种方法的变种或组合。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直接价值可以通过估计生物生产量计算得到,包括游憩价值环境享受价值在内的间接使用价值可以采用上述评估方法或者上述方法的组合估算,非使用价值可以根据其表现形式,如珍稀动植物生境、科学研究、生态系统永续等与其直接价值融合评估,因为,资源与环境的价值不是独立的几部分,而是互有重叠的。以下是对游憩价值的两种主要评估方法:

第一,旅行费用法。旅行费用法(Travel Cost Method),是基于西方现代经济学的效用价值理论和消费者剩余理论的一个方法,旅行费用法是利用游客与旅行目的地之间相关行业的市场消费行为来评估风景区(旅行目的地)的旅游价值,同时考虑旅行时间的机会成本,建立需求函数测算消费者剩余。但是旅行费用法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需求函数自变量的范围界定,费用是旅行总费用、区域费用还是游憩费用,由什么组成;二是时间的机会成本的比例选取,休闲农业旅游区别于大众化旅游,其时间的机会成本增加;三是游客的当前支付意愿与资源价值的关系,不同游客的支付意愿和资源价值的关系;四是对于没有游客的风景秀丽之地,就没有旅行费用,但肯定有支付意愿,采用该方法时需要变通;五是计算结果代表的消费者剩余,往往是旅游价值总量的一部分,造成实际价值偏低。一般适用于短途旅行或游憩目的地评估。

第二,条件价值法。条件价值法(Contingent Value Method,CVM),属于直接性经济评价方法,从消费者的角度通过一系列的条件假设,通过问卷、调查、投标等方式获得消费者的WTP(Willingness To Pay),通过数据处理综合得到所有消费者的WTP,即该区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游憩值。常见的方法有:自愿支付法(Willingness To Pay)、调查法(Survey Method)、直接询问法或假定价值法(Hypothetical Valuation Metho)。该方法是基于自愿支付是商品价值的唯一合理表达这一认识的。该方法存在的问题:如何确定所有游客或者潜在游客的支付意愿;资源环境价值的支付意愿的游客范围如何确定;现在评估价值与未来评估价值、资源环境实际价值之间的关系等等;对CVM理论和应用的有效性问题,用个人意愿偏好的直接调查法易出现阿罗“不可能定理”描述的公共产品投票悖论现象,因为个人在无法影响他人意愿偏好的情况下,受决策退出自由和无须承担责任的影响,易出现“搭便车”行为,有意夸大或减少对某种旅游资源的支付意愿,因而难以显示整体的真实支付意愿,旅游资源的货币价值也就难以评估。

综上,任何方法都只是在当前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对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价值的一种估价,多是通过支付意愿、心理价格、旅游费用、游客调查等基础数据实现的。目前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经济价值评价有三方面的问题有待解决:一是数据基础问题: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评价需要包括社会经济、生活、人口、资源、发展等在内的大量数据,数据的现实性、准确性、可用性甚至选用什么样的数据都会影响评价核算的结果;二是未来的价值的评价问题:采用未来价值为基础的经济价值核算可能比较准确;三是包括3S在内的新技术应用问题:所有的模型中都需要大量的空间数据支撑,通过空间拓扑分析、属性分析可以较好的展示景点、景区、景域之间的空间关系,叠合社会经济生活等基础数据,利于大量游客各种数据的分析与处理。随着计算机数理统计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日益成熟,在其他领域已经有不少成功应用范例。在旅游资源评价与核算中,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综合分析与利用,对旅游资源价值核算与评价的准确度将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建军,李朝阳,田明中.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构建[J].地理研,2006(3).

2、王建军,郑进军.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信息系统的开发[J].旅游学刊,2004(1).

3、袁书琪.试论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类型和评价体系[J].生态学杂志,2004(2).

4、翟辅东,肖曾艳.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的概念和应用[J].旅游学刊,2004(6).

休闲农业前景分析第8篇

关键词:旅游地;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

一、问题研究的背景和缘由

我国休闲农业旅游是近几十年来兴起的一种旅游形式,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农旅交叉产业。我国内地在2007年旅游业总收入达1540亿美元,其中有400亿美元是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收入。2007年的3个黄金周期间,城市居民选择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约占70%,每个黄金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吸纳游客超过6000万人次。

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诸如各区之间产品雷同,盲目重复建设,很多地方不是在原有农业的基础上进行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展,而是政府或个别企业想当然的圈一片地之后就在此建休闲农业旅游地,没有真正以原有农业为依托,反而成了部分政府重要的形象工程,再加上管理体制的问题,使得很多投资庞大的休闲农业旅游地面临经营的困境,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问题一直困扰着休闲农业旅游地的进一步发展。如北京海淀区的“锦绣大地”农业企业,游客很少,景点几乎没有活力。这说明休闲农业旅游地只有保证其持续增长的生命力,才能持续不断的吸引大量游客。如何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本文在刘滨谊教授的风景旅游地生命力研究的基础上,对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不断完善旅游地生命力理论同时,以最终达到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为的目的。

二、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内涵

(一)旅游地生命力理论

有关旅游地生命力,刘滨谊认为“风景旅游地生命力指在单位时间空间内,使风景旅游地建设发展超越常规、非机械性增长,现状条件等客观因素往往退居次要地位,并持续推动风景旅游地发展增长变化的力。”李轶轮、蔡光宇、朱元恩等都从各自理解的角度给出旅游地生命力的概念。综上可知,旅游地生命力是一个变化的、保证景区平衡的力。

(二)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理论

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指的是使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建设发展能保持持续增长发展变化的力。在农业旅游资源、区位、旅游设施、形象、服务、管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休闲农业旅游地获得社会、经济和环境利益并保持其农业生产及旅游的功能上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

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表现在如下方面:休闲农业旅游地是在原有农业资源基础上开发出有别与其他农业旅游地特色的休闲旅游产品;休闲农业旅游地产品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休闲农业旅游地是良性循环,使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达到可持续发展。

现今,我国很多休闲农业旅游地不是依托原有的农业基础,而是另立门户使得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开发资金过于庞大,回收非常缓慢,大家都在比较前期的投入看谁投入的更多,其实往往陷入一个误区。

三、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构成因素

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构成因素分为内在影响因素和外在影响因素两大部分。其中,内在影响因素为休闲农业旅游地原有资源状况、区位条件、设施状况、人力资源、定位特色和形象吸引力、产品的体验性及新颖性、管理规划等。外在影响因素为休闲农业旅游地受经济、社会、环境、宣传营销等方面的影响。

(一)内在影响因素

1、旅游地区位。休闲农业旅游地建立之初最先考虑因素应当是选址。选址必须要从市场的角度考虑。其客源地主要在城镇,吸引对象为城镇居民。根据吴必虎提出的环城游憩带理论,城市居民大多选择环城游憩带内(大中城市周边地区200公里左右以内的范围)的度假设施进行短期近途度假。休闲农业场地比较适合的位置是距离城市中心50-200公里的地方。另外,休闲观光农业的布局也可以依托景区,选址在知名度较高的风景名胜区周边,作为该景区的卫星景点,以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

2、特色资源与创新性产品。要使休闲农业旅游地保持极强的生命力就需要依靠自身资源特色,开发创新性产品。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根据当地资源及乡村文化特色设计有主题特色的新颖的休闲农业旅游体验参与活动,通过拟定参与体验活动的主题,塑造正面印象来加深游客的不同印象体验。并保证体验产品在设计和游玩中的卫生、无污染、环保等。在体验产品设计中应多加入感官的刺激(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来使游客增加体验的力度,产品有“货架期”,加入科技含量的产品设计,并适时进行产品更新和换代。这是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保障因素。

3、旅游设施状况。休闲农业地区大都位于城市郊区农村,这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加大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筹码。要解决好交通、通讯问题,与交通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城市市民出游提供方便。要完善水电设施,供水设施要达到卫生标准。要与村庄改造、建设规划相结合,搞好居民点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改善生态环境。

4、旅游地形象定位。休闲农业旅游地根据自身资源特色和产品特点,首先要找准自身可能的竞争优势,选出竞争优势,推出与竞争对手不一样的特色差异进行差异化定位,并及时将自己的定位传达给目标消费者。最终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自己休闲农业旅游地形象,设计出形象定位图案和标识等。如台湾飞牛牧场诉求的飞蝴蝶和乳牛的定位,就是非常成功的形象定位。

5、科学规划与管理。休闲农业旅游地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生产与旅游兼顾发展原则、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创新性原则等来进行休闲农业旅游地的规划布局,并将其规划与农村规划相结合,针对地域特征进行独特规划。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包括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两部分。如建立旅游投诉机构、宣传营销机构、人员培训机构等。旅游地的管理制度如岗位责任制度、设施设备管理制度、员工教育培训制度等。

6、人力资源。目前,休闲农业旅游地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工作人员,对旅游业缺乏管理经验。因此休闲农业旅游地要积极进行员工理念的培训,留住人才。要多聘请相关的大学教授专家指导,同时借助休闲农业旅游协会或学会的力量,储备相关的深入懂得休闲农业旅游的人才银行。

(二)外在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休闲农业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休闲农业的发展才具有更大的潜力。地区经济发展的快慢也制约着当地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强弱。

2、社会因素。休闲农业旅游地应尽量联合企业和当地人民一起来开展,调动农民积极性,农民的事情多让农民来搞,农民的钱自己赚,其中,政府要起到引导作用。我国有些地方上的休闲农业旅游地仍旧是地方政府进行投资,如各地的林业局和农业局等。大量投资建设后,闲置在那里却不知如何来进行盈利及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客流量,这需要我们的政府要适时转换角色,将休闲农业旅游地以包装销售的方式,以先进的经营理念进行休闲农业旅游地的运营,提高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3、环境因素。休闲农业旅游地良好的环境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如良好的水质、空气质量、声音环境质量及高的森林覆盖率等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是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另外,经营者的环境意识,如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率等问题都可以作为外资影响因素,影响到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4、旅游地市场宣传。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对游客消费行为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社团、年龄层及教育程度的游客采用不同的销售手段。根据资源特色,规划设计体验活动。依据成本及竞争两大因素,同时根据休闲农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品质,合理订定价位。要善用推广策略,慎选媒体,以最低成本达到最高的促销效果。

四、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的对策

导致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不强的原因有很多,根据休闲农业旅游地生命力理论及其构成因素分析,来进一步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生命力。

(一)合理规划开发

休闲农业的目标市场主要是城市。研究城市市场需求、规模及变化,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观光农业要顺应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崇尚绿色的心理需求来进行旅游开发,必须依托一个或几个大中城市才能生存,必须以特定的资源条件和客源市场为基础,不能盲目开发。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开发,要针对地方现有资源背景,以现有农民接受的技术为背景不能大而全,不能什么都有。开发中要讲究自然,保持最佳生态位,要防止不引导、不规划、不设计。

(二)开发特色突出的产品

当今我国的休闲农业旅游,由于科学技术、形象塑造、农业生产规模、产业链等达不到档次,导致产品缺陷太多。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应力求展示最具特色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成果,设计出富有创意,多种类型、风格的参与性活动和产品,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如设计出娱乐型、教育型、休闲型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并在此过程中加入主动解说设计,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形成互动,使游客旅游之后对旅游地有丰富的认识、增强体验、敞开思维等功效。这样休闲农业旅游地产品设计则更能赢得好的口碑,吸引更多的客人。

(三)根据优势资源进行旅游地形象定位

现在多数休闲农庄都未很好地进行形象定位,这样就淹没在众多的休闲农庄当中。国内的休闲农业园区大多数没有对自身特色做出相对应的宣传,一些地方在休闲农业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贪大求洋,建筑物富丽堂皇,脱离农家特色,还破坏了当地资源和环境。因此,要根据自身优势进行独特的市场定位。

(四)进行整体规划和管理

休闲农业旅游地规划方面出现一种普遍现象,即每一个休闲游乐区或休闲农场所推出的休闲产品与服务皆大同小异,毫无特色可言,无法满足消费大众的休闲游憩需要。因此要做好整体规划,要做到整合资源,确保投资主题明确,规划风格和思路鲜明。管理上,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发展要朝知识化、精致化、体验化的方向努力,这就要求管理体制和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加强相关产业链的交流合作,这样即使休闲农业旅游的淡季也能保证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盈利来源。

(五)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可进入性

完善基础设施,主要是搞好交通、通讯、供水、排水、供电、环境治理、安全保障等,并规范住宿设施、饮食设施、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建设标准要求,做到设施齐全,标准规范。另外,由于因大多数农业旅游地在城市周边,所以要增加交通工具,保证游客方便进入。

(六)加大宣传,促进销售

为扩大游客市场,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增加营销投入。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宣传促销。利用农村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和科普培训等活动进行宣传。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七)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要重视员工教育、重视员工技能和服务意识的提高,并通过各种激励手段来带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的服务水平跟的上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滨谊,蔡光宇.风景旅游生命力研究与应用――以岛风景旅游区规划生命力分析评价为例[J].华中建筑,2004(5).

2、李轶轮.风景旅游地生命力组织[D].同济大学,2005.

3、蔡光宇.景观与旅游地生命力研究[D].同济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