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民营银行的发展

民营银行的发展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28 17:01:45

民营银行的发展

民营银行的发展第1篇

关键词:民营银行;风险;路径

作者简介:刘云生(1964-),男,湖南衡阳人,云南怒江州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教师。

发展民营银行,可以促使我国银行体制结构的改革与完善,实现有效竞争,提高银行业的服务水平,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有效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等问题。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发展民营银行是中国银行业与世界接轨参与国际竞争的有效途径。

1.发展民营银行的必要性

传统银行业很早就开始引入民间资本,只是银行的控制权始终牢牢把控在政府手中,民间资本没有决策权。民营银行与国有银行的主要区别就是民间资本占主导地位。

民营银行与国有控股银行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民资性,民营银行就是由民间资本控股,能够最大限度地摆脱政府干预。二是独立性,民营银行资本主要来自民间,民营银行可以在经营权、人事权、财权等方面保持较大的独立性。可以最大限度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实现其经济目标。三是市场性,民营银行就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民营银行的产生顺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根据市场需求作出决策,使资金在看不见的手的驱动下,实现优化配置。民营银行由于其自身特点,可以为更多的为中小企业服务。四是风险性,民营银行相对国有银行由于资产规模较小以及管理经验不足承担的风险较大,且由于其逐利性,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管,往往会面临很大的风险。

在金融改革不断深化、互联网金融大变革的背景下,大力发展民营银行意味着更开放的银行业和更包容的金融服务,其意义不可小觑

第一、发展民营银行将提高银行业竞争水平和服务水平,降低银行领域准入壁垒,。我国银行业的主导者一直是国有银行,在当前金融改革步伐不断推进的时期,银行机构办事效率颇受争议。此次民营银行开闸将降低银行业准入门槛,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将为银行业注入新的活力,银行间竞争更有效。

第二、发展民营银行将推动银行业务的专业化发展。由于民营银行的出资方出身民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敏锐的市场嗅觉,因此民营银行凭借出资方的行业经验在产业融资方面具有优势。

第三、发展民营银行将促进银行业的全面发展。民营银行风险自担,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将使其更加依赖市场,与国有银行展开差异化竞争,且其草根性更具有不对称优势。

2.我国民营银行发展面临的阻碍和风险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还有许多融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民营银行的市场前景广阔,但我国民营银行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着许多阻碍和风险。

2.1 市场准入阻碍

银行作为各行业获取资金获取的重要渠道,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所以银行必须要将安全性放在首位。政府出于稳定市场,防范风险的考虑,对银行业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

2.2 信用问题

就目前而言,我国仍然缺乏良好的信用体系和监管体系。良好的信用对于民营银行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客户基于对民营银行的信任,将资金存入民营银行。民营银行基于对贷款人的信任将资金借给贷款人。然而目前整个社会仍然缺乏良好可信的信用机制,社会大众往往对新事物是缺乏信任的,这就会造成民营银行在设立初期的融资困难。而且民营银行在成立初期其贷款业务往往会比较谨慎,也会影响其贷款业务的发展。

2.3 利率管制问题

在金融市场中,资金就是市场中的商品,利率就是商品的价格。要实现有效的竞争,商品的价格应该由市场来决定。但是我国目前基于历史和现实原因,银行的利率仍然是央行来决定。利率不能由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这就抑制了民营银行的发展活力。

2.4 自身存在的风险

民营银行除了国有银行具有的风险外,其从成立开始由于自身原因就存在一定的特殊风险。

由于其自身资产规模较小,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弱。在金融市场上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信贷资产的收益和损失呈现出强烈的不对称性,这是由于民营银行的客户群主要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一般信用较低,还款能力弱,一旦违约对于本身资产规模较小的民营银行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民营银行与国有银行经营的业务具有同质性。它们所提供的商品都是货币,但由于民营银行刚刚成立,一般要采取措施吸收存款,但由于网点规模的限制,及时进行一系列创新活动也无法弥补其中的差距,这就造成了民营银行竞争的劣势。

3.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路径的选择

由于我国民营银行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可以根据我国自身的实际状况,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民营银行的成功经验,采取组织改造与新建相结合的方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3.1 发展为专门化的银行

因为民营银行自身的实力有限,所以通常难以在短时间内为大客户提供大量的融资资金。对于民营银行来说加快调整经营方向,合理地开拓比较适合自身的客户就成了当务之急。

民营银行资本来自民间,由当地企业和个人发起成立,更加了解当地的融资需求。并且民营银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可以对市场的需求做出及时的决策。民营银行的发展必须先要给自身做好正确的定位,结合自身和当地的优势资源,开拓具有自身特色的业务,与传统银行实行差异化竞争。比如广西的北部湾银行它就是在竞争中注重自身的特色和差异,依托东盟开展国际结算业务。到目前为止北部湾银行已经与境外等80多家银行建立行关系,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东盟自贸区为主,覆盖全球的银行合作网络,与各国银行之间已经累计实现国际结算12.86亿美元。广西北部湾银行是区域性银行的成功范例,民营银行可以借鉴其发展的成功经验,立足当实际开展特色业务,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3.3 建立互联网银行

我国互联网巨头腾讯旗下的微众银行,是我国首家民营银行。该银行既无柜台又无网点,减少了运营成本。通过互联网平台使业务的开展更加便捷。该银行服务对象定位于进城务工人员、工薪阶层、以及小微企业,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全力打造“个存小贷”特色品牌。虽然其刚刚成立,但其与互联网技术充分结合的运营模式,与准确的目标定位值得借鉴。

民营银行的发展第2篇

[关键词]民营银行;路径选择;市场定位

1 民营银行的理论内涵

在国外,私人银行(Private Bank)一方面是指银行向高端客户提供的包括存贷款、个人信托和资产转移等服务,另一方面是指向上述客户提供这些服务的机构。在我国,央行于2002年12月2日声明不允许发展私人银行。徐滇庆也否认民营银行等同于“私人或家族式的银行”,强调民营银行是“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型股份制银行,而绝不是任何一种私人银行或家族钱庄,也不是低档次的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对于民营银行的理论内涵,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从产权结构、资产结构以及公司治理三个方面加以界定:

(1) 产权结构论,即强调产权结构,认为由民间资本控股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国外多数学者都赞同这种观点,认为民营银行就是与国有银行(state-owned bank)相对的银行,也就是私人(除国有资产以外的资产所有者)控股的银行。霍德明、李纪珍(2002)结合台湾地区的经验,认为“民营银行的标准在于公股数量低于50%”。

(2) 资产结构论,即强调银行的资产结构,认为以民营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部分学者将民营银行视为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专业银行,认为中国民营银行目前较合适走“社区银行”之路。沙虎居提出了“区域性民营银行”的概念,即只有区域内自然人和民营企业参股、向民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按市场化机制运营的银行。邓薇(2010)认为在民营经济较发达地区要发展民营银行主要为中小企业输血。

(3) 公司治理结构论,即强调民营银行的治理以及市场化机制经营特点,认为民营银行应该是以良好的治理为基础,采用市场化经营的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巴曙松(2001)认为“民营银行是指在银行内部建立良好的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的经营机制”。

大部分学者则主张从资本结构、银行业务、经营原则、治理结构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民营银行的性质。如张杰(2003)提出判断民营金融的三大标准,即“归谁所有、由谁经营、由谁来监管”。熊继洲(2003)认为民营银行应该是“按照市场化的要求运行的拥有合理产权和市场化公司治理的商业银行”。李健(2005)在分析了三种界定原则之后,给出了较为全面的定义,即“向民营企业和城乡居民定向募集资本而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银行业务,依靠银行自身的信用,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企业法人组织”。

2 发展民营银行的理论基础

(1) 金融中介理论。金融中介理论分为传统和现代金融中介理论。传统金融中介理论主要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两方面加以分析,认为金融中介机构可以克服与金融资产交易相关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以及由金融交易中的不对称信息和不确定性所产生的交易成本。Benston和Smith(1976)认为在没有任何交易成本、信息成本和不可分割性等摩擦的市场上,也就不会有金融中介存在。L-eland和Pyle(1977)通过模型证明拥有私人信息的企业可以通过将自有资金投资于该项目,使外部投资者相信他确实拥有私人信息。现代金融中介理论强调金融机构是资金流动性中介,具有管理风险、节省参与成本的功能。Diamond和Dy bvig(1983)在其著名的DD模型中从流动性转换功能的角度证明了金融中介(主要是存款类金融中介)存在的理由。Allen 和Santomero(1998)认为由于存在管理者的自我利益、税收的非线性、财务困境成本和资本市场的非完美性四个原因,企业需要金融中介为他们规避风险提供相应的避险产品和增值工具。国内学者冯斌星、何炼成、窦尔翔(2005)将效率观作为分析出发点,解释在不同经济形态下各种金融中介之所以存在和发展的真实原因,区别于以前研究采用的结构观和功能观。

(2)金融结构理论。早期的金融结构理论研究主要把金融活动和金融现象作为一种结构即金融结构来研究。Goldsmith(1969)将各种金融现象归结为三个基本方面: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结构,他同时认为金融理论的主要职责是“找出决定一国金融结构、金融工具存量和金融交易流量的主要经济因素,并阐述这些因素怎样通过相互作用促进经济发展”。近期的很多金融结构研究则主要关注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和产业成长的相关性。如King和Levine(1993)、 Levine和Zervos(1998)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有关金融体系发展水平的数据与有关当前和未来经济增长的数据密切相关。他们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高水平的金融发展与更快的经济增长、物质资本积累、经济效率提高总是高度正相关的。Rajan和Zingales(1998)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在金融发达的国家,融资依赖度高的产业其发展速度也较快。国内学者则主要借鉴国外的分析指标分析我国经济结构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如王广谦(2002)和杨再平(2002)。

(3)金融深化理论。Machinnon(1973)和Shaw(1973)指出在经济欠发达国家,存在着利率管制、金融结构严格管理和金融效率低下等问题,金融效率的低下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Machinnon 提出经济货币化率指标M2/GNP作为衡量一国金融中介体的总体规模。早期国外学者提出金融深化理论都是基于同一信念,即在金融领域和其他一切经济领域一样,可以借助于市场机制的力量达到一种均衡状态,所以应当减少对金融的干预。我国学者也结合国内实证研究对金融深化理论进行一定的发展。金纯(2006)通过对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程度和经济货币化程度及金融相关率的线性分析,证明融资渠道的拓宽和金融深化程度的提高将极大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陈凌佳、顾雪娟、杨剑波(2008)则认为“中国金融深化的数量化指标达到较高的水平,而其发展的内在质量不高,金融资产发展的规范化程度较低”。

3 发展民营银行的路径选择

(1)存量改革,即通过对现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产权改革形成民营银行。王自力(2002)强调“把加快存量改革作为银行业改革发展的重点”。邱兆祥(2003)认为,对于我国银行业来说,引进民间资本,发展非国有民营银行的路径,既可以新设,也可以通过存量改造。但鉴于我国中小银行已有一定存量,通过引进民间资本,对现有的中小银行(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进行重组和股份制改造,使之走上市场化经营轨道是最佳选择。白钦先(2004)认为民营化是中国金融业的趋势,在具体步骤上,应先改造农村和城市信用社、地方商业银行,然后才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张曙光(2002)和张汉亚(2008)都提议将现有的地下钱庄等民间金融机构公开化和合法化,可以填补我国县域金融不足或真空。

(2)增量改革,即通过放宽市场准入,允许民间资本全新创设民营银行。林毅夫(2001)认为,必须放松银行的市场准入条件以实现银行业的完全竞争。徐滇庆、巴曙松(2002)认为改造一栋危楼要比重建大厦难得多,强调创建新的民营银行。赵守国(2004)提出以发展民营银行为重点,推进中国银行业“体制外”发展的增量模式,才能形成“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原则的适度竞争的商业银行体系”。孙大午(2006)认为“拆大、放小、民营化”是发展民间金融的主要路径选择。

(3)无论存量改造还是增量发展,不仅取决于我国现阶段金融的总体现状,更取决于改革、发展的趋势。杨云斌(1999)提出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机构的情况下将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改组改造为独立的专门性银行,或者新建一批中小企业银行,执行国家优惠政策,主要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孙世重(2003)认为“既要为民间资本参股原有的正规金融体系开辟合法渠道,也要为设立新的民营银行创造制度空间”,同时把孰轻孰重、谁先谁后的问题交给市场而不是政府。巴曙松(2002)、晏陆蓉和林晓甫(2003)、杨仕晋(2003)、朱思爽(2005)、王修华和彭建刚(2007)、王剑灵(2008)、张淑芳(2010)等都强调发展面向中小企业、农业和社区内居民金融需求的社区银行的必要性,路径选择可以结合各地具体情况采用存量改造或增量发展。

也有的学者认为民营银行市场准入的路径可以有四种:一是全新设立,即增量改革模式;二是通过收购兼并地区性商业银行或城乡信用社进入市场,可称为收购模式;三是对基层金融体系中产权结构中已经包含非国有成分的城市商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的民营化改制,可称为准存量改革模式;四是对现有国有商业银行体系的民营化转制,也即存量改革模式。

4 民营银行的市场定位

(1)成立区域性的中小银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林毅夫(2003)认为发展民营银行的主要目的是“补课”,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和重要性上都占绝对优势,推动中小银行发展目的是设立合适的金融机构以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樊纲(2003)指出民营银行就应该定位成区域性、民营性、地方化的中小银行,在业务上补大银行的缺漏,而不应该立足于和大银行竞争。许小平、杨晓艳(2005)提出在改善中心企业融资困难上,民营银行具有信息、组织和机制方面的优势。李健(2006)认为民营银行在客户群的选择上应将地方中小企业作为自己的主要服务对象,理由是国有银行主要服务国有大中型企业,较少顾及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或者其调研资费较高、审批程序较长而导致贷款成本比较高,使中小企业难以接受。同时由于“中小企业户多面广形式多样,对信贷的需求具有要得急、数额小、频率高的特点,要求民营银行为其提供高度灵活的专业化服务”。王元京(2010)认为民营银行应发展适合中小企业和个人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使民营银行在其他银行开展的同类业务上具有比较优势,同时不断创新其他银行尚未开展的业务和服务,强化民营银行的弥补优势和创新优势。

(2)通过政策引导,实行业务多元化,改善金融结构,应对外资冲击。樊纲(2005)建议中国应发展多层次的金融体系,资本市场的发展既需要全国性的大商业银行,同样也不能缺少地方性的小型民营银行。刘卫红(2002)、韦衡(2003)、傅白水(2005)、钱方明(2008)探讨了我国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后,传统的商业银行市场定位战略受到的挑战,指出民营银行必须借鉴外资银行混业经营、风险管理等模式,确定新的市场定位战略。龙海明、李莎(2004)则支持民营银行业务多元化,认为民营银行业务发展的着重点不是在储蓄上与国有银行竞争,或在规模、技术手段、中间业务方面与外资银行较劲,因为若靠这种金融战略,民营银行最终只能狭隘地停留在社区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或信用社的层面上。因此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民族银行体系,才能有效应对外资金融机构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程工.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路径与方式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8(5):27-33.

[2]巴曙松.社区银行能否成为中国银行业放松管制的突破口?[J].现代管理科学,2002(7):19-21.

[3]董红蕾.增量改革模式中的民营银行市场准入[J].财经问题研究,2003(4):46-48.

民营银行的发展第3篇

民营银行的成立是中国改革金融体系,促进金融行业竞争的一个重要举措,但是民营银行作为一个新生的银行类型,其生存与发展仍然是存在诸多的障碍和不利因素。本文首先对民营银行的自身的优劣势及外部的机会与威胁来论述民营银行的生存状况,之后针对民营银行的特点提出一些发展的策略,助力民营银行这一新的银行类型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民营银行;SWOT分析;发展策略

对于民营银行的定义,普遍有三种角度:一种强调产权结构;一种强调银行的资产结构;还有一种强调公司治理结构,是否采用市场化机制来经营。目前国家鼓励建立的民营银行,重点侧重于第三种,即通过打破垄断,由民营资本主导,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起来的拥有现代企业制度和实现市场化经营机制的“新”的民营银行。更概括地说,“新”的民营银行就是由民间资本控制与经营的,权、责、利统一的现代金融企业,或者说民营银行是由“民有、民治、民责、民益”四民构成的统一体。

发展民营银行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国有银行“一统天下”的局面,从而改变经济结构与金融组织体系结构的不对称程度。但是民营银行作为一个新生的银行类型,在现有的金融体系下,其生存与发展仍然存在诸多的障碍和不利因素。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民营银行的生存与发展在伴随着不利的条件下依靠自身的一些特殊之处,仍然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及机遇。

1 民营银行发展的环境分析

1.1 民营银行的优势

1.1.1产权优势。目前金融体系下,改制或者上市后的银行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产权关系模糊,产权主体缺位,权责利关系不对称的状况,而这种情况导致了经营效率的损失。民营银行则是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金融机构,具有清晰的产权,这有利于其在市场竞争中更灵活的面对市场环境的转变,在竞争中获得先机。

民营银行在与中小企业的博弈中,交易成本远低于国有银行。中小企业在国有银行“一统天下”的局面下贷款难的问题,民营银行在解决此问题上具有优势,原因在于其在经营中更侧重对中小企业的服务,立足于本地区,服务本地区的企业,因此其对客户知根知底,极易沟通,同时又获得了规模优势,降低了服务成本,从而能为客户提供质优价廉的金融服务,对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是有益的补充。

1.3 灵活的经营机制优势

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民营银行由于规模相对较小,管理成本较低,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调整和经济周期的调整,在经济的浪潮有其容易存活下来的相对优势。

2 民营银行的劣势

2.1 规模、信用方面的劣势

民营银行无论是资本规模还是资产规模都弱小,属于小银行。国有银行有国家信誉担保,而民营银行完全是按市场化原则运作,其发起人是民营企业,其信用程度远远不及国家信用,在吸储方面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

2.2 品牌和声誉方面的劣势

我国民营银行成立较晚,在品牌、声誉建设上面先天的时间不足,加之其民营背景,使其在品牌建设方面更是难上加难,其无论在品牌还是声誉方面均远不能与国有银行相比。在目前存款保险制度等风险保障措施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品牌声誉不够强大的民营银行对市场的影响力及对客户的吸引力相对较弱。

2.3 经营人才缺乏方面的劣势

民营银行成立之初,在搜寻专业优秀人才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大型银行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但是让其转战到民营银行去却是存在一定的障碍。如要培养自己的人才,又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因此在人才的聘用和培养上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人才布局。

2.4 公共关系方面的劣势

民营银行的所有者是以民营企业为主,民营企业在其自身领域的发展过程中就存在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关系不顺畅,由其组建的银行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并且又多出了与金融监管部门的关系,因此,其发展需要理顺与这些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

3 民营银行的机会

我国民营经济的飞速发展及强烈的融资需求,为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大量的民营企业认为融资困难已经严重影响了其正常发展,现有的金融制度无法满足民营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而这一状况就为民营银行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民营银行可以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专门为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在与大型银行竞争中分得一杯羹。

金融业全面开放为我国民营银行加快发展提供良好机遇。民营银行有了向外资银行学习的机会,有利于民营银行加快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和业务创新,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同时,开放也为民营银行拓展更宽的业务领域与市场空间奠定了基础。

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入为民营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渐进式的中国金融体制变迁,为民营银行的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传统大型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弊端为民营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改进的空间。

4 民营银行的威胁

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全面竞争。在银行的竞争中,国有银行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特别是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以市场为导向,全面参与市场竞争,向“全能银行”发展。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与征信体系的不健全,加之我国民营银行的内控制度不力,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使民营银行的风险控制与经营安全面临挑战。而外资银行的不断发展也争夺民营银行的客户和人才。

5 民营银行发展的对策

5.1 实施差异化的服务

目前中国的银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国有大中型银行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市场布局已经趋于饱和,部分银行甚至还存在过度扩张问题。因此,民营银行进入市场后不得不面临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困境。但是也不是说民营银行不能生存,目前大中型银行在提供服务方面存在诸多令客户诟病的地方,同时,也不是每种服务都能够提供, 因此,民营银行可以在服务上下功夫,加强服务,通过提供优质、差异化的服务来留住客户。 5.2 高度重视风险管理

民营银行业务存在着大量的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洗钱风险和法律风险,因此必须建立健全一套严密的风险监管体系。民营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又要比一般银行的风险管理更严格,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民营银行业务的风险主要来自对客户及其业务背景、财富来源、民营银行账户的使用缺乏足够的了解。其次是贷款方面,民营银行主要是为了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所设立的,而这些中小企业的资信度又是相对来说较低的,民营银行相对国有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更大。企业欠贷不还,逃废债务等现象,直接影响了银行贷款的收回,导致不良贷款大量上升,必然会影响民营银行的发展。因此,民营银行,特别是新生代的民营银行可以利用其固有技术优势,比如发挥互联网的大数据优势,收集客户的信用记录,建立数据库,利用互联网强大的功能助力其服务中小企业时降低风险,减少不良贷款。

5.3 加强信誉、品牌的建设

民营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相对于有几十年历史,有国家信用做保障的大型银行来说,其品牌,信誉处于劣势地位。而品牌与声誉又关系着金融消费者对其信任程度。信任程度的高低,又关系着民营银行业务开展的顺利与否。因此,对于民营银行来说,要想大规模的开展业务,需要加强其自身的品牌与信誉建设。这里,可以尝试专门成立民营银行协会或者其联合组织,加强平时的规范。也可在国家正式的存款保险制度尚未建立之前,采取类似存款保险的制度,加大存款担保,增加风险拨备等方式来提高其信誉。

5.4 加强与大型银行机构的合作

通过自身的发展,利用自身的优势还不足以让民营银行迅速成长壮大起来,其业务的开展还是需要通过与其他银行机构的协作,互取所长,才能不断的发展壮大。因此,在日常的业务开展中注重与大型银行的合作,一方面可以利用大型银行的渠道和客户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学习其在风险控制与银行管理方面的经验。

民营银行的发展第4篇

 

关键词:民营银行;产业互补;路径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化程度的逐步提高,改革开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以及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与发达国家的民营经济相比,我国民营资本在作为市场经济核心的金融体系中,存在参与程度较低,金融压抑现象较突出等特点。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将广泛进入,国有商业银行在短期内也要转换经营机制,实行战略性市场退出,在此背景下分析完备、安全的金融体系的构建,探讨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1.发展民营银行的必要性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金融业将逐步对外全面开放,面临的全球金融自由化的冲击将更加猛烈,发展民营银行并非权宜之计,而是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战略性步骤,从我国当前情况看,发展民营银行的必要性体现在: 

1.1构建现代金融组织体系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现代金融组织系统应该是包括国有制、股份制、合作制和民营机制在内的多层次、多元化的体系。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促使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客观上要求发展民营银行等非国有金融机构。当前个体、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客观上要求金融机构为个体和私营经济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国家也要求金融机构加大对个体、私营经济服务力度,但由于体制等方面原因,政策效果并不明显,个体、私营经济的融资环境并未得到改善,缺乏金融支持是制约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要想有效改变这一现状,关键在于我国金融业要按照生产决定流通、经济决定金融的规律调整经营战略。 

1.2提高我国银行业的产业互补性优势 

金融市场中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使大企业容易得到低成本贷款,同时有利于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的进行。在信息处理固定成本的分摊方面,大银行为大企业提供贷款是理性经济人的行为。相对应的是在信息处理固定成本分摊原则下,中小企业难以得到低成本融资。发展民营银行,可以在比较优势分工原则下,与大银行在产业分工上形成协作与补充。大银行获得中小企业的信息成本高,缺乏灵活性。而民营银行分散在各地,对中小企业情况较熟悉,获取信息的成本较低,运作灵活。这样民营银行的出现将弥补大银行服务的遗漏,为中小企业开拓新的融资渠道。 

1.3解决三农发展金融需求的问题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脱胎于计划经济时期,在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中,存在着角色转换滞后的问题。在原有机制下形成的信用机制,非公有制经济被排除在社会经济制度之外,无法获得国有经济得到的信用安排。截止到目前的金融改革,并没有突破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信用关系,国有商业银行仍然很难向三农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发展民营银行,可以优化现行金融体系下的信用机制,改变对三农发展金融服务短缺的现状,促进三农的健康良性发展。 

1.4发展民营银行,是实现积极财政政策逐步退出的最优选择 

虽然我国目前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均在国家可控范围内,但都达到历史最高记录,积极的财政政策必须相机退出。积极财政政策的逐步淡出,将使社会总投资减少,社会总收入也随之减少。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在这一背景下,发展民营银行,以利润最大化引导投资,可以弥补因投资减少所带来的社会总收入减少。从这个角度看,发展民营银行为当前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发展民营银行的制约因素 

 

我国具有发展民营银行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行性,但现实中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缓慢,是因为诸多制约因素(如民营银行设立方式的选择,各阶层利益关系的协调等)限制了民营银行的发展,分析制约因素并以期为民营银行发展政策制定者提供思路。 

2.1设立形式的两难选择 

民营银行的发展第5篇

【关键词】民营银行;发展;问题;对策

一、引言

2011年,温州的很多企业在民间进行高息借贷后由于无法偿还而选择了跑路来解决问题,从而在社会上引发了关注。虽然这次事件发生在温州,但是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目前正面临的问题,即:民间资本多但是投资渠道少、民间企业多但是信贷融资少。这次事件的发生将民间金融问题再一次摆在人们面前。长期以来,我国民间资金一直处于徘徊在正规的金融体系之外,处于一种灰色的地带中,并呈现出一种自发的、无序的现状。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民间金融资本缺乏足够的引导与规范造成的。由于民间借贷行为属于民众的自发行为,缺乏政府的监控与正确引导,这也为高利贷的滋生提供了土壤,使得我国的民间借贷市场出现了异化的可能,再加上一些中小企业存在资金链断裂的问题,很容易使我国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受到破坏,严重的还将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因此,政府如何正确的、科学的引导民间金融健康、有序的发展,使民间资金光明正大的走向市场、走出地下、走向规范化的发展道路,这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面临的一场攻坚战。

二、发展我国民营银行的必要性

民营银行的发展是我国金融改革的一项战略性步骤,民营银行的发展具有其客观性、必要性。

1.发展民营银行是推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

现代金融体系主要包括国有、股份、民营、地方、合作等形式在内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体系结构。因此,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实施金融深化的策略才能产生积极的储蓄效应、投资效应、收入效应、就业效应,才能更好的加速我国经济的增长与发展。随着我国银行体制改革的深入,已经在我国形成了4家国有银行为主,13家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为辅的多层次、多种形式并存的银行发展新格局。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银行业仍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中。因此,现实发展的经验向我们警示,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关键是必须在现有的金融体系中补充新的血液与发展力量,真正出现一批政企分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民营银行才能在我国营造出一个公平、完善、有效的银行竞争环境,更进一步加快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步发展。

2.是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必然要求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困扰我国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大问题。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结构、金融结构、资金供给、资金需求等都处于一种严重的错位状态中,严重背离了资金有效配置的内在要求。目前,我国的银行仍处于高度集中与垄断的发展状态中,银行主要是为国有大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因素有很多,例如:银行面对中小企业融资申请时面临的多次重复的审批与等待,使得银行最终获取的收益无法与消耗的成本相匹配;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上的不完善使得他们的资信情况无法通过银行规定的各项财务报表的审批来获取贷款;固定资产少、有效贷款抵押物的不足使得大多数银行将中小企业视为高风险客户而不愿贷款。

3.民营银行的发展是促进我国民间金融规范化发展的现实途径

民间金融的最大特点就是自发、自主,主要包括民间资金的借贷、民间集资、地下钱庄的运作、典当行等。但是,由于缺乏对这些民间金融资金的规范化管理,使得民间金融的利率水平普遍较高,并缺乏法律的保护,存在较大的支付风险,严重的还将导致地方金融危机的爆发。2011年发生在温州的事件就是最好的说明。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显示,目前在温州民间借贷已经成为最大的经济纠纷案件。因此,如果允许并正确的引导、鼓励我国金融机构吸收民间资本,让民间的剩余资金通过民营银行这一规范的、科学的、正常的途径引入各民营中小企业中,不仅有助于正确引导我国的民间借贷由地下的形式转为地上的形式,由过去的不规范转化为规范化管理,尽量减少地下钱庄与非法融资等现象带来的社会不良影响与不稳定因素,更有利于我国人民银行对民间资金进行宏观的调控与监管,保证我国金融秩序的稳定。

三、有效发展我国民营银行的有效策略

可以说,我国的中小金融机构是与中小民营企业共同发展成长的。在发展的初期,我国民营银行是将无法在正规银行贷到款的中小企业作为主要的客户源。在全国民营银行的大力支持下,我国一批批微小型企业得到了茁壮成长,从某种意义上看,民营银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彰显出我国民营金融机构的强大实力与雄厚的竞争力。但是,在现阶段,我国的民营银行如何在保持自身特点的同时谋求更大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金融界、理论界深思的问题。

1.在现有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潜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对于银行业而言,中小企业已经不再是大型金融机构忽视的、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小规模企业。因为很多民营银行相继坚持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服务的发展道路,并不断的在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上创新,很多民营银行坚信在这条道路上一定能做大、做强、做精、做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不断茁壮成长的中小企业对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从过去单一的融资需求已经转变为全面的金融服务需求,从局部经济区域的人工服务需求转变为跨区域式金融服务需求。因此,我国的民营银行在继续坚持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客户新需求的跟踪研究,加大对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的创新力度,不断开拓新的业务模式与营销渠道,特别是要研究适合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与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另外,在贷款的方式、条件、担保机制、风险管理等方面也要进行创新。面对不断激烈的现代金融行业,民营银行必须努力发挥自身的优势,避免与市场上其他银行的竞争,坚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2.民营银行应注重对风险控制机制的建设与完善

民营银行由于规模较小承受的风险压力也就更大,一旦金融危机爆发,民营银行所面临的危险是最直接的,但是,只要民营银行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控制在贷款等业务中潜在的各种集中风险,民营银行一样能拥有抵抗外界风险的能力。这就要求民营银行必须加强内部管理,不断安全与完善内部各项规章制度,提升经营管理的科学性,特别是对一些关键环节与岗位,必须实施全程监控,提高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例如:为了不断的应对自然灾害,民营银行可以在内部建立自然灾害风险准备金,并每年从经营利润中提取一部分资金,这样可以做到实现将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分散到不同的会计年度中,实现经营的稳健性。

3.实现规模与效益的平衡经营

任何企业都想使自己的企业实现跨区经营、上市,民营银行也不例外。但是,在飞速扩张的背后,民营银行的跨区经营风险较大。这主要是由于在我国各省之间、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与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如果民营银行的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必然会在跨区经营中加大经营风险。另外,经营网络的不断延伸与发展,必然会于银行的不成熟的管理水平之间产生矛盾,风险的爆发也就是必然的。因此,对于民营银行而言,规模并不重要,盈利才能给股东带来更大的利益,而有效地控制风险才是盈利的最佳保障,坚守风险底线,减少风险的积累,在发展规模与效益上选择一个平衡点是民营银行思考的问题。

总之,发展民营金融机构、构建一个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是目前我国在经济转型时期发生经济格局变化的一种有效选择。允许并鼓励民营银行的生存与发展能够有效的提高我国金融体系的运作效率,解决我国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金融瓶颈问题。

参考文献:

[1]毛晓昊.我国民营银行发展路径之思考[J].现代营销,2010(01)

民营银行的发展第6篇

1.立足为本地经济发展服务。民营银行在市场细分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应是地域,民间资本植根于当地经济“,草根性”“、本土化”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相当的人缘地缘优势。民营银行的从业人员大多来自辖区内,对辖区内的企业有一定的了解,可以降低搜集信息的成本以及贷款的风险,提高贷款的安全性。并且,由于当地居民企业对民营银行发起人的认知程度较高,也有助于降低民营银行的吸储难度。因此民营银行的服务目标首先是当地经济建设[3]。例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框架下,目前河北省已确定40个承接京津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重点平台,京津的产业转移将带动大量企业落户河北,如果河北省未来设立的民营银行能够及时为产业园区各类企业提供创新型的服务,将能在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中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2.重点面向中小微企业。由民间资本设立民营银行,这些民营银行更了解中小微企业的发展规律,尤其在扶持企业创业及成长发育过程中,民营银行的创新空间应该会很大。另外,民营银行规模比较小,从银行服务经营特点上,小的和小的之间存在更强的耦合机制。因此,民营资本设立的民营银行天生就具有服务民营中小微企业的优越性。

(二)民营银行的产品定位

民营银行应根据自己的目标客户定位,在传统银行产品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商圈融资,开发中小微企业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发展降低实体网点成本和人力成本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等[4]。1.大力发展商圈融资。“商圈”是指集聚于一定地域或产业内的商贸业经营群体,以商品交易市场、物流园区、电子商务平台等为主要形式。例如在河北省目前发展的各个中小企业示范产业集群:辛集皮革、高阳纺织、安平丝网等都属于商贸业集群。商圈的特点就是产业内的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缺乏抵押物,信用记录不全,因此融资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商圈担保融资是指商圈管理机构利用对入驻商圈的中小商贸企业日常管理的控制力优势,根据信用程度对入驻商圈的中小商贸企业进行筛选,然后通过融资性担保机构为其中的合格者提供担保并获取银行信贷支持的融资模式。民营银行可以利用自己“草根化”“、本土性”的特性,增强主动营销的意识,与商圈管理机构、融资性担保机构等建立各种形式的合作,及时了解并满足商圈融资需求,提供低成本、差异化的金融服务。2.开发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产品。民营银行应针对区域内企业的特点开发国内保理、商品融资、订单融资、预付款融资、应付款融资等供应链金融产品。为了更好地便利客户,衔接客户采购、库存、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资金需求,可以对供应链融资产品交叉搭配,设计不同的产品组合,以“产品包”的形式向小微企业客户提供服务,增强客户黏性,同时简化申请和审批手续。3.发展互联网金融产品。中国银行业协会与普华永道联合的《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3年)》表明,近八成银行家表示将与电商合作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超过九成的银行家认为信息科技对业务发展与经营管理有积极作用,移动互联技术也成为信息技术新发展中银行家关注的首选。可以说,未来金融业的最终归宿,就是在移动互联网等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中,完成从传统金融到互联网金融的彻底嬗变,传统银行如果不主动加入金融互联网的浪潮,肯定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5]作为新设立的民营银行来说,与其发展以后再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不如设立之初就搭建好互联网金融平台,从而确定自己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三)民营银行的营销策略定位

民营银行的发展第7篇

关键词:民营银行;现状;问题;发展对策

2013年7月5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快了民间资本进入金融行业的步伐。

民营银行概述

一、民营银行的定义

民营银行就是由民间资本控制与经营的,权、责、利统一的现代金融企业,或者说民营银行是由民有、民治、民责、民益四有构成的统一体。民有就是指银行的产权属于民间投资者;民治就是由民间投资者决定公司的治理;民责就是指民间投资者对银行的经营成败负全责;民益就是指银行经营的利益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分配。

二、我国发展民营银行的必要性

1.发展民营银行是引进竞争,推动我国银行业发展的需要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是一个金融不断突破传统旧体制,不断推进金融市场化,促进金融发展的过程。发展民营银行有利于促进竞争,加速金融体制的改革,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

2.发展民营银行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矛盾的需要

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从根本上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民营银行体系。

3.发展民营银行是应对外资银行挑战的需要

外资银行按照现代商业银行模式运作,基本上不受政府干预,十分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经济,出资人全部是私营企业和个人投资者的民营银行,可辅助国有银行共同抵御外来竞争。

4.发展民营银行有助于遏制非法金融活动

发展民营银行,可以把丰富的民间资金引导到合法的投资轨道上来,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最终消除非法金融活动。

二、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现状及问题

1.发展现状

现在我国民营银行规模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民营银行的资本金实力不是很强,因而只是地方性的,很少达到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的全国性商业银行10亿资本金的要求。但各民营银行的盈利能力十分强劲,这归因于民营银行紧跟市场脚步,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及对国有银行未涉及的空白市场的深度挖掘。但尽管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民营银行的规模还是有限,这是因为民营银行在发展中遇到了很多问题。

2.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1)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现行的《银行法》、《银行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均是建立在对国有以及大型股份制银行进行规范的基础上,或者说是诞生在全民所制经营基础上的。因此要发展民营银行,首先国家要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民营银行的设立要得到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认同。

(2)信用受挫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信用社、信托公司利用法律不健全、政府监管不力等漏洞,大搞非法集资、高息揽储、随意投资、贷款,甚至卷款而逃,严重扰乱了国内金融业的秩序,造成了重大的损失,给民办金融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民间信用受到了严重削弱。

(3)传统观念制约民营银行的发展

长久以来,人们认为到国有大银行存钱没有风险,而相对弱小的民营银行则面临倒闭风险,影响存款的安全性。这一传统观念导致民营银行的负债业务存在很到困难,没有充足的资金来源,肯定会制约银行资产业务的发展和整体实力的增强。

(4)自身实力不充足

与国有银行相比,民营银行在市场份额、规模与信用上处于劣势。相对较小的规模使民营银行单笔业务成本较高,没有有效的经济规模,同时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受到规模的制约。

(5)金融企业家的缺乏

除了用人机制上的缺陷外,还有就是银行业缺少竞争的环境来磨练和造就金融企业家。这种状况可能导致民营银行在成立之初缺乏有能力的创业者队伍,而且外资银行还会与国内银行争夺高素质的人才,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压力。

三、我国发展民营银行的对策建议

1.建立民营银行的市场准入机制

在正常情况下,银行是一个利润丰厚的行业,所以民间创办银行的积极性很高。但是,银行又很容易在信用上出现问题,因为它手中运用的资金数倍于自己的资产,如果它进行高风险的金融活动,势必让存户或纳税人承担风险。为防止这种事情的发生,对于银行的创办或准人必须有严格的审批办法。

2.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民营银行的建立意味着我国金融体系市场化程度的加深,这要求完善我国现有的金融监管机制,以适应市场化的进程。而我国现在监管体系十分单一,真正发挥作用的仅仅是外部监管体系,要保证民营银行的健康发展,建立多元化的金融监管体系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民营银行的行为。

3.完善社会信用制度建设

民营银行作为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完全按照市场机制,自主经营、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信用是其生命之源。为此,不仅要塑造和加强企业、个人等各市场参与主体的信用意识,更重要的是加快全国性、区域性综合信用系统建设,使具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业和个人客户在市场上难以立足、无法生存。

4.加快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为了维护存款者的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规定各种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将其存款到存款保险机构投保,以便在非常情况下,由存款保险机构对金融机构支付必要的保险金的一种制度。

5.通过改组提升民营银行自身的实力

对一些业务结构雷同、经营效益低下的金融机构进行重组,可以提高银行业务水平和经营效率。另外,许多信用社在长期的运营过程中创立了一定的品牌,积累了一定的客户资源,通过重组可以有效利用这些资源,也节省了开办费用之类的支出,加快了民营银行进入市场的步伐。

6.尽快完善银行家市场

一方面民营银行要健全和完善人才培训与使用机制,努力改善人力资源配置环境,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水平,增强民营银行吸纳高质量人才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从宏观上尽快建立健全和完善银行家市场,为民营银行造才、育才、用才创造条件,依靠市场化机制优化民营银行的人力资源配置。

四、结束语

民营银行是适应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与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新的事物,它的发展之路必定不是一条平坦大道,但它同时又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尤其是国有银行的改革,随着相应的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健全,民营银行必定会迎来光辉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毛晓昊.我国民营银行发展路径之思考[J].现代营销,2010,(1)

[2]陈岩.中国民营银行行为纲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

[3]王一峰.发展我国民营银行的理论综述[J].中国市场,2011年第26期

[4]刘红忠,马晓青.中小民营银行的公司治理与金融风险管理[J].国际金融研究,2004,(4):59一63

[5]徐滇庆.金融改革路在何方―民营银行200问[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牟惠萍.构建民营银行有效监管体系的研究―以浙江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第19期

[7]傅桃生.关于建立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构想仁[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5):6一11

作者简介:

民营银行的发展第8篇

(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信阳464000)

摘要: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世界金融市场的发展潮流,大多数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而我国由于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整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商业银行尤其是民营中小银行所面对的利率风险也更加突出。本文通过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分析其利率市场化中的不同阶段的应对方法,来为我国的民营银行提供利率风险管理的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民营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7-0011-03

0 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经融深化的进程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世界金融市场的发展潮流。英国、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早在20 世纪70 年代就开始了对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迄今为止,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已经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1]。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利率市场价进程起步较晚,自1993 年利率市场化改革思路确定以来,经过20 多年的发展,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利率结构更加合理、利率管制得到放松,国债的回收利率和发行利率均已完成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利率市场化会给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有利影响,如推动商业银行科学经营和业务创新,但是利率的不稳定性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而越发明显,商业银行在经营中面临的风险也越发多样和复杂,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道德风险等,而在诸多风险之中利率风险是其中的最重要风险之一[2],商业银行面对利率风险必须采取更科学合理的技术和方法。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虽然在应对严峻的利率风险挑战后已有了极大程度的提升,然而现如今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上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对于利率风险的理论研究不能与实际情况很好契合、风控模型有待完善、利率风险规避手段较少并且实际业务操作不够熟练,缺少一整套的利率风险衡量、评估、管理的体系,尚未建立利率风险补偿机制等等[3]。相对于国有银行,利率市场化对中小民营银行的影响更为巨大,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是中小银行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2013 年7 月19 日,《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通知》的标志着我国中小银行已经进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过渡期[4]。

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以及利率风险管理方法、经验、教训,将之与我国民营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研究出一套符合实际需要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对于建立健全民营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1 国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实践及借鉴利率市场化在各个经济体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但各国改革的类型却各不相同,如美国为放松管制型、日本为循序渐进型、韩国为反复型、德国为快速推进型,本文主要以美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不断发展和逐渐完善的动态过程为例,通过分析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提供借鉴与思考。

1.1 美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发展历程

在20 世纪70 年代,美国银行业由于缺少管理利率风险的有效工具,不能及时地预防、管理和保护“存短贷长”这种失衡资产负债结构的利率风险,致使70 至80 年代之间一大批中小银行破产倒闭。自此之后,利率风险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研究,新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及方法不断被发明和使用。经过40 多年的发展,美国银行业对利率风险的评价和管理方法都经历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

1.2 缺口分析———利率风险管理的初级阶段

在20 世纪70 年代,刚刚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美国银行业还缺乏对利率风险的认识,评价和管理利率风险的方法也不够成熟,缺口分析发是当时美国银行业所采取的主要方法。缺口分析法的优势是计算方便,简洁易懂,即使在当下也有广泛的应用。然而其局限性也同样显而易见,如缺口分析通常只考虑重新定价风险,而忽视了各种金融产品基准利率因利率水平的波动而改变调整所带来的基准风险,也不能及时反映利率波动对非利息收入的影响等。

1.3 OAS方法、VaR方法、压力测试———高级阶段OAS(Option Adjusted Spread)指的是期权调整利差,OAS 根据期权定价原理,从收益率曲线分析得到零息票曲线,再依据利率期限现金流的不同得出隐含期权资产的理论价值,使计算出的理论价值与当前市价相等,此时基准利率与贴现率的差值就是OAS。OAS 的缺陷之一是OAS的应用前提需要有效的金融市场作为基础,二是OAS 计算中会使用大量的数据,而当利率期限结构、利率现金流等波动时,数据也会发生变化,导致结果出现偏差。

VaR(Value at Risk)指的是风险价值,是投资者进行风险投资所获得的额外收益,其计算是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既定的置信水平下,以概率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统计方法,由利率、汇率等风险要素变化时预测金融资产、资金头寸或资产组合的潜在最大损失。VaR 对于利率风险能够做到较为准确的评估,但其也仍有一定的不足,如计算过于复杂,并且需要正常市场条件作为前提条件等。

上面这几种利率风险管理方法都必须基于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一旦市场稳定被破坏,这些方法也随之失去效用,而这时就需要依靠压力测试方法(Ctress Testing),压力测试是评价银行资产在异常的金融市场条件下的承受能力的方法,是对缺口分析、Var 等方法的有效补充,通常在现实中往往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联合使用集中分析方法。

1.4 国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对我国的借鉴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尚未完全完成,在这一阶段,我国的银行业应充分考量国内金融市场和技术的发展水平,并结合自身的负债情况,适当参考国外银行成熟的风险管理方法,逐步完善自身的利率风险衡量和管理方法。

首先,在利率市场化的开始阶段,银行业对利率风险管理起步之初应更多选用缺口分析法,该方法简单易懂易操作,对于数据也没有很高的要求,并且对资产负债表和利差的分析以账面分析法为基础,这与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目标———利差相一致。缺口分析法中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法依据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来衡量重定价风险,从而提高风险控制能力,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推进,应适时的用持续期缺口模型补充敏感性缺口分析法,使风险衡量更为准确。其次,当利率市场化程度达到较高水平,金融市场日趋成熟,初级的缺口分析法越来越不适用于分析复杂的利率风险,此时应当研究和应用Var 模型、OaS 及应力测试等更为高级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最后,应当注意的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成熟,我国银行业所面临的利率风险程度会增大,种类也会增多,因此,商业银行在进行资产负债表内管理的同时,也必须适当的提高表外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2 河南民营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措施和建议

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河南各中小民营银行反应不一,有些银行及时制订了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也有些银行并没有采取清晰、有效的应对措施。以下对前者应对利率市场化的一些措施进行归纳。2.1 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实现经营多元化[5]河南民营银行一直存在负债品种单一和结构失衡的问题,由此所引发的重新定价风险是民营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因此,部分银行通过对资产负债管理加以完善,并且将利率风险管理作为工作重心,全面、平衡地管理资产负债表,与此同时,适当增加符合市场的资产负债品种,实现经营的多元化,一方面最大限度的提高利息收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从利率期限和总量结构上解决错配,降低重新定价风险。

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应以利率风险为核心点,在民营银行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专门的负债管理小组,统筹资产负债管理的各个方面,如研究利率风险的管理方式,设计利率风险管理方案来指导和协调部门之间的资产负债管理等。此外,在资产负债管理中,应重视缺口管理,充分利用缺口管理法中的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和持续期缺口模型管理方法,在正确衡量利率风险的基础上,平衡短期和长期负债,减轻资产负债失衡所引起的风险。最后在增加资产负债品种方面可以发展中间业务、创新理财产品和债券业务等,如在理财产品方面可以根据客户的不同设计新颖的理财产品,实现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化经营和管理,提高产品的吸引力。

2.2 适时提高存款利率,防止存款流失

河南境内的大多中小银行在相应中国人民银行的降息与国有银行相比明显更为积极和主动,如2015 年2 月央行宣布降息,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从基准利率的1.2 倍升高到了1.3 倍,大多数中小银行及时做出了上调,如河南本地的中原银行在降息宣布后的一天内就跟进宣布,三年期及以下的存款利率上浮30%,此外,青岛银行和齐鲁银行等也相继宣布存款利率上浮30%。相对于民营银行,国有银行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则并未第一时间跟进。这对于提高民营银行的竞争力,吸引资金,防止存款流失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3 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

将利率风险管理体系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构建利率风险管理的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数据库的建设和管理来评估民营银行所可能面临的利率风险,根据分行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利率风险管理模型,行两利率风险,设计风险管理方法,应用于资产结构调整、丰富金融衍生工具或业务种类等等。

构建信息化的利率风险管理平台应注意以下两点。淤数据支持:数据库的建立是信息平台管理的基础,数据主要来自于日常经营中及时更新数据,如现金流量和资产负债记录等,数据库建立好后必须做好数据的更新和维护,保证数据的有效性,为衡量利率风险提供最原始的数据基础。于软件支持:数据是基础,软件是支持,通过利率风险管理软件来进行数据的采集、分析以及动态模拟,从而实时的监控资产负债的变化,更加及时、准确地管理资产负债,切实提高利率风险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