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茶叶贸易出口论文

茶叶贸易出口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4-03 09:51:08

茶叶贸易出口论文

茶叶贸易出口论文第1篇

关键词:茶叶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专业英语词汇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它与我国瓷器、京剧等是我国的文化符号。作为茶叶发源地的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是全球贸易的频繁往来,茶叶作为我国特有物产,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份额,目前,急需茶叶专业英语的对外翻译人才,作为茶叶专业英语的翻译人员,既要掌握英语日常翻译所需的词汇与句法,更要掌握关于茶叶方面的相关知识背景和专有名词和约定俗称的词句用法,茶叶专业英语的翻译人才要努力在我国茶叶对外贸易出口中维护国家形象。

1茶叶专业英语教学的作用

茶叶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是为针对我国茶叶对外出口贸易培养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才,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才要具备多方面的翻译能力。作为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员要有对英语茶叶文献的阅读能力,对于这些茶叶英文原版文献,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员要能够翻译并熟知里面的内容。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员还要有书写的能力,即书写关于茶叶的英文文章的能力,作为一名从事茶叶对外出口贸易翻译的工作人员,这样的能力是必备基础。当然,作为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员,最重要的还是说的能力,即茶叶英语翻译对外交流能力[1]。从事茶叶贸易出口,关于茶叶的贸易往来难以避免的出现谈判、会议等情况,这都需要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员的翻译交流。随着我国茶叶出口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员的缺口巨大,大量培育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员,令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员具备听、说、读、写地全面茶叶英文能力,对我国茶叶贸易出口行业有巨大推动作用,对推动我国茶叶的全世界的传播也有着巨大贡献。

2茶叶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

我国教育发展史是一个不断更新和丰富的过程,茶叶专业也不断发生着改进和提升。茶叶专业并不只是单一的专业学科,而是与茶叶相关专业的多学科综合学科,培养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员,对于我国茶叶对外贸易出口行业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并且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加强综合国力[2]。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来,由我国领头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银行正式开业,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贸易交流更加深入,经济交流范围更加广泛。对于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能够提升我国传统茶叶行业在世界经济领域内的商业竞争力,在全球化市场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弘扬我国传统茶叶文化。目前,我国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员缺口巨大,培育和填补茶叶专业英语领域的翻译人员是当前茶叶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

3茶叶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茶叶专业英语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2]。首先,茶叶专业英语教学的资源不足。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开设茶叶英语翻译专业的很少,甚至有的人并没有听说过这个专业,就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开设茶叶专业英语的情况来看,比例非常低,虽然茶叶专业英语的发展前景非常好,但是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高等学校虽然设立了茶叶专业英语,但是课时安排较少,教师没有具体详细的教学计划,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只是选修课之一。其次,师资力量不雄厚。在茶叶专业英语教学当中,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一般在茶叶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求既具备英语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茶叶的相关专业知识,但是目前同时具备这两点的教师并不多,教师没有必备的知识,学生就无法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最后,茶叶专业英语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关于茶叶专业英语的课程设置少之又少。课程设置没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3]。现行的茶叶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着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没有结合当前茶叶贸易所涉及的实际,这样的授课方式脱离实际,学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对于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十分不利。

4关于茶叶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4.1教学内容的改革

茶叶专业英语看似是一个狭义概念,其实是一个广义概念,茶叶专业英语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所包含的学科知识也是繁若星辰,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知识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不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4]。对于茶叶专业英语所采用的教材,大部分教材采用国家统一编写的通用教材,和学校内的教师自己编写的教材这两种形式,也可以采用将国家通用教材与学校教材相结合教学的形式,以国家茶叶专业英语统一通过教程作为基础,将学校自己组织编写的教材作为茶叶专业知识的补充,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能够使实现茶叶专业英语教学内容更加全面、丰富、多元化。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全面的茶叶专业英语知识,并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茶叶贸易翻译当中去,与时俱进,紧追行业发展脚步,及时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推动茶叶对外贸易发展。

4.2教学方式的改进

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教育理念也不断更新,作为与时代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茶叶专业英语,教师不能够固守传统的教育理念,应该不断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方法[5]。商品经济社会,与贸易相关的茶叶专业英语的教学应该更加专业化,教学方式的方向也应该更偏向商业化,才能够适应茶叶贸易翻译行业的现实需要。茶叶专业英语的教学方式,应该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授课方式,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应用,只有将二者完美结合,才能实现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才的培育。茶叶对外贸易行业,对于翻译人才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要求都非常高,因此,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才不仅要具备过硬的理论基础知识作为翻译工作的支撑,更要有良好的实践翻译能力,才能做好茶叶对外贸易行业的翻译工作。

4.3教材选取的重视

教材是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实现的基础,教材选取的好能够为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最直接来源也是教学的核心[6]。目前,我国茶叶专业英语教材内容多涉及专业英语知识,对于茶叶相关专业内容涉及很少。茶叶专业英语并不仅仅是英语的简单传授,还是茶叶专业知识的教授,所以茶叶专业英语是英语与茶叶专业知识的综合科目,教学过程缺一不可,教材的选取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目前,我国茶叶对外贸易行业发展势头良好,茶叶英语翻译教材的选取应该充分茶叶贸易出口行业的相关市场情况,结合现实情况和发展需要,选取合适的教材,以期做到学校教学理论内容与市场实际需求无缝连接,能够让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才学以致用。

4.4教学考核方式的完善

传统的教学考核方式通常是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这些常规的内容进行考核,方法较为落后,无法适应现在的社会发展需要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步伐,也无法对教学效果和目标实现进行很好的评价和评估[7]。因此,要对茶叶专业英语教学的考核方式做出改革举措。考核的目标不是传统的要成绩,旨在通过考核令学生对自身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并对自身不足做出改变和提升,加强弱项,摒弃只专注于书面理论知识,努力实现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全面提升自己的茶叶专业翻译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以往以成绩论英雄的时期将结束,新的考核方式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在授课过程中,与教师的交流能力;社会实践作业的完成情况;实习期间的翻译实践操作能力等等,书面成绩已经不再是对于一个翻译人才的唯一考量,考核的核心是以实践能力为基础的综合能力。多方面的综合考核,能够更加全面的对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8]。茶叶已经成为了我国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被世界范围内的其他国家所接受,甚至有像英国那样将茶作为日常饮品的国家,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才的培育有赖于茶叶专业英语教学,这其中包含很多方面,比如:师资力量、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等。茶叶专业英语教学的作用巨大,茶叶专业英语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充分发挥作为茶叶英语教师的“太阳”作用,不仅讲授必备的英语基础知识,还要教授茶叶相关专业知识,力图培育出英语与茶叶专业知识相结合并灵活应用的翻译人才。茶叶专业英语教学能够培育我国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才,加强我国茶叶贸易对外交流,推动我国茶叶对外出口贸易行业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武莹,郝雯婧.茶文化在艺术专业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艺术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中的文化背景探索[J].福建茶叶,2016(4):266-267.

[2]严丽.茶叶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福建茶叶,2016(4):269-270.

[3]鲁俊彪.刍议茶学专业英语教学[J].福建茶叶,2016(7):264-265.

[4]王甜丽.茶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J].福建茶叶,2016(10):247-248.

[5]邓威威,李大祥,夏业鲍,江昌俊.《茶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2):41-43.

[6]张杰.公共英语教学的专业化与专业英语教学的公共化———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1):32-35.

[7]曾衍文,李燕霞.基于学生兴趣差异化的茶艺英语教学改革思路分析[J].福建茶叶,2016(11):219-220.

茶叶贸易出口论文第2篇

    随着全球贸易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关税和传统非关税壁垒逐步弱化;同时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引起了人民的普遍关注,加上发达国家实行的贸易保护主义,促使与环境相关的绿色壁垒应运而生。

    茶叶是我国主要的农产品出口之一,而浙江省是我国茶叶出口的一个重要省份。在绿色壁垒的影响下,浙江省的茶叶失去了原先的资源,价格优势,出口前景不容乐观.为此,浙江省只有积极应对绿色壁垒,努力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才能实现茶叶出口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首先指出这个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接着在对绿色壁垒的背景,定义,表现形式,特点以及作用机制等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浙江省茶叶出口的现状和特点,再从茶叶出口存在的问题和遭遇绿色壁垒的内外原因出发,研究绿色壁垒对浙江省茶叶出口的双重影响,最后通过波特的钻石理论分析应对绿色壁垒的策略。

关键词:绿色壁垒、茶叶出口、影响、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integration with the global economy, tariff barriers and traditional non tariff barriers are constantly falling;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environmen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worse, People are more concerning about their life environments. And also adding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enthusiastically adopt the trade protection strategy, so the green trade barriers are producing naturally.

 Tea is the one of biggest export agricultural product in China, Zhejiang province is the most important tea export province in china. However the exporting of tea products has been seriously influenced by green trade barriers in the recent years.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source and price) are no longer obvious before .the situation of exporting is not optimistic. Only by positively reacting to the green barriers, foster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updat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can Zhejiang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ts tea products export.

         The paper firstly put forward the purpose of research about a study on the impact of green barriers on Zhejiang's tea export and the strategic measure. Next on the basis of its backgrounds, definition ,represent forms, basic characters and related theories research,analysis the situation of Zhejiang's tea export and characters, Then based on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Zhejiang tea product export and the reasons of suffering the green barrier, which bring the dual influence on Zhejiang tea export from green trade barrier. And at las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diamond model",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the green trade barriers.

KEYWORDS: green barrier、tea export、influence、countermeasures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

第一节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

第二节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2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状况 2

一、国外研究状况 2

二、国内研究状况 4

第二章 绿色壁垒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6

第一节 绿色壁垒涵义及特点 6

一、绿色壁垒的涵义 6

二、绿色壁垒的特点 6

第二节 绿色壁垒的类型 7

第三节 绿色壁垒作用机理分析 8

一、绿色壁垒的数量控制机制 8

二、绿色壁垒的价格机制 9

第三章  绿色壁垒对浙江省茶叶出口的影响 11

第一节 中国茶叶出口的现状分析 11

第二节 浙江茶叶产业基本现状 12

第三节 浙江省茶叶出口的总体情况 14

第四节 浙江省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原因 15

一、内部原因 15

二、外部原因 16

第五节 绿色壁垒对浙江省茶叶出口的影响 16

一、绿色壁垒对浙江省茶叶出口的负面效应 16

二、绿色壁垒对浙江省茶叶出口的正面效应 17

第四章 基于钻石理论的浙江省茶叶出口突破绿色壁垒的策略 19

第一节  钻石理论的概念 19

第二节  突破绿色壁垒的措施 20

一、培育浙江省茶叶行业的高级或专业生产要素 20

二、进一步促进茶产品的消费需求 21

三、建立完善的茶叶产业生产链 21

四、加强绿色营销,提高品牌意识 22

五、充分发挥政府对茶行业的扶持政策 23

第五章  总结 24

参考文献 25

致谢 27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以后,作为主要贸易壁垒形式的各类关税和传统的非关税壁垒如配额、许可证等逐步弱化,与此同时,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引起了人们对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由于发展中国家具有价格优势,占领了发达国家很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因此,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贸易,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各种披着合法外衣的、渐受瞩目的贸易保护手段悄然登上了国际大舞台,而与环境相联系的绿色壁垒就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最主要形式。

绿色壁垒是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与其环保标准方面的差距,制定出各种严格的绿色标准,以其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方式上的隐蔽性给我国出口贸易带来了严重的打击,尤其是我国的农、林、畜、渔等农产品的出口受损尤为严重。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我国的对外出口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重要的农产品就包括蔬菜,茶叶等。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是日本、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环保法规也最严格,而我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环保水平相对来讲比较低,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的方法和过程、包装储运、组成成分及性能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利于环保的因素。这就使得绿色壁垒的设置提高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市场准入标准,增加了出口成本,强化了发达国家对我国农产品进口控制地位,导致了不公平的竞争。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 也是世界最大的茶叶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之一。茶叶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市场都有着长远发展的产业价值。据资料统计,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名茶达676种,而浙江就有177种,居全国之冠。茶叶也是浙江的传统优势农产品,近十年来,利用资源与技术,通过实施良种工程、绿色工程、 品牌工程等,浙江茶叶出口发展迅速, 在全国茶叶出口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浙江茶叶出口创汇占全国份额呈稳步提高之势。据海关统计,2009年,我省茶叶产量达16.6万吨,其中出口16.22万吨,占全国出口量的60%以上,出口额约3.8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54.18%.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在全国24个省、市、区居首位。茶业己成为浙江省最具优势且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为全省山区农业增效、农民致富以及新农村建设作出了较大贡献,也为我国茶叶出口屡创历史新高做出了贡献。但是近些年来,由于农产品出口贸易不断地遭受绿色贸易壁垒,严重影响了浙江茶叶的出口并造成了较大的损失,例如:2001年7月1日起欧盟对茶叶农药残留标准提高100倍,致使浙江省当年出口欧盟茶叶数量和金额分别下降41.08%和48.69%,2002年出口额又比2001年减少1%万美元。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绿色贸易壁垒的兴起致使浙江的茶叶出口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出口前景不容乐观。对此,浙江省积极应对绿色壁垒,努力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现茶叶出口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论文的基本框架如下:

第一部分:了解国内国外对绿色壁垒的相关研究,做一个简单的文献综述.

第二部分:对绿色壁垒的概念、成因,特点,现形式以及作用机制做一个理论的介绍,并总结出绿色壁垒的发展趋势,为整篇文章提供了理论前提和基础。

第三部分:分析我国茶叶出口现状和绿色壁垒的国别分析,再提出浙江省茶叶行业和出口的总体现状,遭遇绿色壁垒的内外原因和绿色壁垒对浙江省茶叶出口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第四部分:论文的重点部分,结合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浙江省茶叶出口应对绿色壁垒的策略.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1)文献检索法,查阅相关课题的学术资料,通过查阅大量的期刊文献资料,学习该课题目前已经具有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哪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导自己的论文方向。

   (2)数据论证法,通过查阅书籍、统计资料、网络信息资源等等来搜集相关数据,来支持和说明论文研究的内容。

   (3)实地考察法,走访茶叶外贸企业,了解茶叶方面的专业知识。

   (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国外研究状况

关于绿色壁垒问题的研究,最早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发达国家,他主要涉及到对环境与贸易的研究,最典型的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是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演变模拟,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倒“U’,型关系,即在经济发展初期阶段,总会出现环境恶化,但一种提高环境质量的内生动力环境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产生,也就是说环境状况先是恶化而后逐步改善 。下面分两个方面对绿色壁垒进行研究。

第一,对绿色壁垒的定义,内容的研究

国外没有“绿色壁垒”这个词,而主要以“环境贸易壁垒”一词出现,基本都从经济学意义上的外部效应角度来对绿色壁垒下定义。Anderson(1992)提出单纯的市场机制无法满足纠正市场失效的需要,必须借助于环境贸易壁垒来实现这一目的。

Davido Ogden(2000)与Anderson 的观点类似,认为各国管理外国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售的不同法规和标准,它们的表面目的是纠正与这些产品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有关的外部效应产生的市场无效,实质是形成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贸易保护。

Bhagwati(1993) 认为绿色壁垒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由于在经济与技术上比发展中国家拥有显著的优势,假借保护环境之名,运用种类繁多的保护措施,保护本国日趋衰落的夕阳工业。

Thornsburysuzanne(1998)认为贸易技术壁垒的实施是一种基于经济层面原因基础上的政治行为,其最终决定要取决于能够左右政策决策的个体经济因素、政策制定者的偏好和有效的政治力量。

Robert SandDarlene(1997)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因其阻碍进口的特征被归属与一种非关税贸易壁垒。Ronald Fisher和pabloserra (2000年) 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就是技术性贸易措施,即标准、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等。

第二,从绿色壁垒的影响、应对措施的研究

Greaker和Mads(2003)认为在技术可获得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实施严格的环境标准(例如严格的排放配额、征收高额的排放税),以刺激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Michael Porter(2002)与Greaker和Mads(2003)的观点类似,认为严格的环保标准虽然在短期内降低企业的竞争力,但在长期内,会提高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Anderson(1998)提出环境成本内部化使环境成本成为生产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体现在产品价格中,使得产品的价格反映了全部社会成本,这样“环境”便进入了生产环节,成为一个与资本、劳动等要素并列的新的生产要素,从而使国际贸易中某些产品的比较优势发生变化,进而对国际贸易的格局产生影响。

BrainR.Copeland和Scott Taylor(2004)提出绿色壁垒客观上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生态环境的改善,对环境保护、人类健康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绿色壁垒也成为许多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歧视的重要措施。

Polonsky.M.J.(1995)提出由于随着绿色运动、绿色革命的风起云涌,环境型消费者、绿色产品、绿色广告以及绿色战略的增加将是大势所趋,作为企业都要学会进行环境营销。

       二、国内研究状况

对绿色壁垒的研究,虽然我国起步相对较晚,但关于绿色环境壁垒国内很多专家学者从绿色壁垒的定义,内容以及绿色壁垒的影响和应对措施角度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

第一,对绿色壁垒的定义,内容的研究

陈学敏(2004)在分析了国内多种绿色壁垒定义的基础上,对绿色壁垒进行了重新定位,认为绿色壁垒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健康和安全,保护生态和环境,在国际上普遍适用的,对贸易作出一定限制的手段或措施 。孙敬水(2002)对绿色壁垒的定义和陈学敏类似,但与此同时,他指出环保标准总是随着快速提高的技术水平而不断变化,因此其不确定性很大,往往使出口国、出口商难以应付和适应,在国际贸易中会成为难以逾越的贸易壁垒。

张琦(2004)将绿色壁垒分为绝对绿色壁垒和相对绿色壁垒,绝对绿色壁垒是现代贸易规则所禁止或反对的,它借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是绿色贸 易保护主义的体现。

叶汝求 (2001)认为绿色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是以经典的比较成本理论为基础的资源贸易理论,只考虑到经济效益,只包括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而忽视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特别是没有反映环境成本是其重大缺陷。

吴克列(2002)认为由于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决定了其对环保资金的投入存在一定的差距,形成了各国环保标准的差异,造成了国际贸易的障碍,即绿色贸易壁垒。

第二,从绿色壁垒的影响、应对措施的研究

卢授永、杨晓光主要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分析了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静态的角度讲,绿色壁垒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带来不利影响;动态的角度,绿色壁垒有助于提高我国出口企业改进技术生产和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绿色竞争力,从而带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 。可以看出,他们的观点和波特的观点很相似,卢,杨是从动静角度,波特是时间的角度阐述,但理论内容则是差不多的。

邓竞成(2003)提出,绿色壁垒本身具有双重效应:一是保护国家安全、国民和动植物健康安全及保护环境;二是阻碍国外达不到“标准”的有关商品进口。

杜强和纪德法(2003)认为绿色壁垒具有双面性,它是协调环境与贸易两者关系的共生物,在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的同时也有积极的一面,能推动产业技术结构的升级,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张文兵、葛永波(2000)从产业竞争力角度指出:绿色壁垒降低了发展中国家产业的成本优势,增强了发达国家产业的差异化优势,使得发达国家在全球化利益的分配中比环保标准低的发展中国家得到的好处多得多。

冷崇总(2003)指出绿色壁垒使我国出口商品市场萎缩,削弱了我国商品的竞争能力,使我国遭受了严重经济损失。他提出企业应提高对绿色壁垒的认识,积极实施标准化生产,建立合格认证体系,建立技术壁垒预警机制,全面提高解决争端能力。

李志军 (2002)提出了绕开国外复杂、繁琐的技术性贸易措施,采取直接投资、间接投资等方式进行跨国经营。

 

第二章 绿色壁垒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第一节 绿色壁垒涵义及特点

       一、绿色壁垒的涵义

绿色壁垒是指一些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 以保护环境、资源和人类健康为由,直接或间接对外国商品进行准入限制的贸易措施。而所谓茶产品贸易“绿色壁垒”是指进口方以保护环境,限制茶叶进口为由,通过蓄意制定苛刻的环保标准、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以及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制度等非关税壁垒的方式对茶叶进口设置贸易障碍、产品加以限制。

    二、绿色壁垒的特点

与传统贸易壁垒相比,绿色贸易壁垒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名义上合理合法

绿色贸易壁垒是以保护世界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义,实行贸易限制和制裁措施为实。

第二,内容广泛性

它涉及范围除初级产品外, 还涉及中间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包括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再利用等整个过程都符合绿色标准。

第三,保护方式的隐蔽性

绿色壁垒不像配额和许可证管理措施那样,在分配上有明显的不合理性和歧视性,相对不容易引起贸易摩擦。

第四,较强的技术性

绿色贸易壁垒与传统的非关税壁垒相比较,通常采取相当高的技术标准来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进行限制和影响,即对产品的生产、使用、消费、和处理过程都要求较多的技术性成分,但同时严格的环境标有利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第五,时效性

绿色壁垒一般只在某一段时间内有效,当出口商采取一系列的绿色措施后,产品能满足进口国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绿色壁垒就被克服。

第二节 绿色壁垒的类型

关于绿色壁垒的类型,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这是绿色壁垒初期的主要表现形式,即对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的进口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它的直接结果就是抬高了进口价格,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1987年美国对加拿大、欧共体及墨西哥进口原油和某些石油化工制品征收环境进口附加税,该措施规定对国内石油每桶征收8.2美分的附加税,却对进口石油每桶征收11.7美分的附加税。也就是说进口的石油比国内同类产品高出3.5美分/桶。

 (二)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制度是指认证机构依据一定的环境保护标准、指标或规定,向有关自愿的申请者颁发以表明其产品或服务符合要求的一种特定标志。这种贴有“环境标志”的产品表明它从研制、开发到生产、使用直至回收利用整个过程均符合环保要求。目前全球已有50多个国家实施了环境标志制度,标志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表2-1部分国家的环境标志制度

国家 建立年份 环境标志名称 英文名称

德国 1978 蓝色天使计划 Blue Angel Scheme

加拿大 1988 环境选择方案 EnvironmentalChoice Program

日本 1989 生态标志制度 Eco Mark Scheme

美国 1989 绿色标签制度 Green Seal

印度 1991 生态标志制 Eco Mark Scheme

奥地利 1991 奥地利生态标志 Austrian Eco-label

法国 1991 NF 环境 NF Environment

欧盟 1992 生态标签体系 Eco-label

瑞典 1992 良好环境选择 Good Environmental Choice

新加坡 1992 绿色标章制度 Green Label Scheme

中国 1994 环境标志制度 China Environmental Label

         资料来源:朱永安.环境视角下的国际贸易:对绿色壁垒的一项系统研究[EB/01].万方数据资源网.

   (三)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对环境技术标准的设立自然也不一样.国际标准化组织1995年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系统,要求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都要符合绿色标准,这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很不公平的。据联合国一份统计资料表明,由于不符合国外日益严格的环境标准,我国每年约有74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不利影响。

      (四)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包装是指能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易于回收再用或再生,易于自然分解,又不污染环境的包装。如德国1991年正式通过的《包装废弃物处理法令》、欧盟1991年制定的《关于包装、包装废弃物的指令》、日本1993年6月正式生效的《能源保护和促进回收法》等。这些绿色包装法规虽然有利于环境保护,但也增加了出口商的出口成本。

      (五)绿色卫生检疫制度。为保护国内消费者的利益,满足对此商品健康、安全等隐性需求,发达国家制定了严格的卫生检疫制度。例如: 2000年7月1日开始,欧盟对进口的茶叶实行新的农药最高 允许残留标准,部分产品农残的最高允许残留量仅为原来的1/100一1/200 。

      (六)绿色补贴制度。发达国家把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成本。对此,政府给予一定数额的补贴,发达国家就以这种补贴违反WTO的规定为由,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口。例如,美国就以环境保护补贴为由,对来自巴西的人造橡胶鞋和来自加拿大的速冻猪肉提出了反补贴起诉。

第三节 绿色壁垒作用机理分析

    绿色壁垒的作用机理主要分为两种:价格机制和数量机制。简单地说,对于不符合绿色环保标准的商品将被拒之门外,进口数量减少,这就体现了绿色壁垒的数量机制;而对于不符合绿色标准的商品为顺利进口就必须改进技术,从而生产成本提高,价格机制就产生了。

       一、绿色壁垒的数量控制机制

    图2-1中,横轴表示进口商品数量,纵轴表示绿色壁垒的设置水平。

当绿色壁垒水平处于X1,A由于不满足绿色技术标准将被实施绿色壁垒的国家拒之门外,而产品B、C达到了Xl的水平,可以顺利进口。

当绿色壁垒水平处于X2时,A.C都没达到技术水平,只有B产品满足要求允许进口。

    因此绿色壁垒水平由X1提升到X2,使原先商品B也无法进口,这就是绿色壁垒的数量机制。

 

图2-1 绿色壁垒的数量机制

       二、绿色壁垒的价格机制

    图3.2中的横轴表示企业的生产量,纵轴表示企业的生产成本。AC表示企业的平均成本曲线(凸向原点,假设规模效应,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递减)。为符合绿色标准,产品的单位平均成本曲线AC上移至AC’,若产量仍为Q0的情况下且保持不亏损,产品在进口国的售价就会从从P0提高到P1,这就是绿色壁垒的价格机制。

 

                        图2-2 绿色壁垒的价格机制

当然,图2-3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两种机制的表现。

 

    图2-3 价格机制与数量机制的共同体现

横轴代表进口国的进口数量,纵轴表示国际市场的价格;当市场价格为P1时,进口国的进口数量为Q1Q2;当市场价格上升到P2时,进口数量为Q3Q4,由此可见,绿色壁垒对价格和数量具有双重效果,且两种机制交替循环的过程,从数量控制一价格控制一数量控制……由于绿色标准的严格,首先产品的数量会减少;一旦符合标准后,因为成本的提高导致价格的上升;紧接着技术的进步数量控制又开始了,这样一轮又一轮的延续下去。

 

第三章  绿色壁垒对浙江省茶叶出口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茶叶出口的现状分析

2009年我国茶叶出口形势就出现逆转,据海关统计,2009年我国茶叶出口量30.3万吨,首次突破30亿大关,同比增长2%,出口金额7.05亿美元,打破了近5年来始终在28-30万吨之间徘徊不前的局面;实现了全国茶人期盼已久的历史性双突破。

按出口量看,摩洛哥是我茶叶出口第一大市场,出口量达5.85万吨,同比增16%;乌兹别克斯坦位居第二,出口量2.2万吨,同比略有下降;俄罗斯上升为我茶叶出口第三大市场,出口量达2.1万吨,同比增28%,主要得益于在我国召开的国际茶业大会的助推;美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位居第四,贸易量1.9万吨,同比下降13%;日本继续呈二位数下降态势,已跌至不到1.9万吨。

按出口额看,我国茶叶出口最大的三个国家依次为摩洛哥,日本,美国。

        表3-1 2009年我国茶叶主要出口市场比重(按出口额)        

市场 出口量

(万吨) 出口量增长幅度(%) 出口额

(万美元) 出口额增长幅度(%) 平均单价(美元吨) 平均单价增长幅度(%)

摩洛哥 5.84 16.2 14282.50 17.7 2442.10 1.3

美国 1.93 -13.0 4019.70 -11.2 2079.00 2.1

日本 1.89 -10.3 5024.50 -10.1 2646.90 0.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茶叶》10年1期整理                                               

1.日本。日本是我国茶叶出口主要市场之一,同样也是浙江绿茶、乌龙茶的主销市场。2006年5月29日,日本“肯定列表制度”正式出台,将进口茶叶残留检测项目由71项增加到276项,并采用“干茶法”检测,这使我国对日本茶叶出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2006年对日茶叶出口2.77万吨,金额6570万美元,同比分别下降了20%和17.7%。直至到2009年对日本茶叶出口量继续呈二位数下降态势,已跌至不到1.9万吨。从表2 中可以看出,我国茶叶对日本的出口受到“肯定列表制度”的严重影响。

    2、欧盟。自2001年以来,欧盟执行的茶叶农残限量标准由118项增加到211项。2005年8月起,欧盟对硫丹(具有杀螨作用的有机广谱杀虫剂)在茶叶中的残留限量从30毫克/公斤调整为0.01毫克/公斤,检测标准提高了3000倍。2007年,欧盟茶叶委员会公布欧盟及德国茶叶新农药残留标准,增加了啶虫咪等10个农残项目并更新了其他10个农残项目的新限量。这让中国茶叶出口欧洲更加有难度,欧盟市场进一步萎缩,2009年前10个月我国对欧盟27国茶叶出口1.47万吨,出口金额4782万美元,平均单价3245美元/吨,同比分别下降10.4%、12.96%和2.85%。

              表3-2 2005年与2006年5-9月中国茶叶出口的日本的数量和金额对比                     

月份 2005年

数量(吨) 金额(万美元) 2006年

数量(吨) 金额(万美元) 同比增减

数量         金额

5 3230.4 753.9 2720.1 671.6 -15.8 -10.9

6 4329.4 1075.2 2057.9 496.9 -52.5 -53.8

7 3885.8 924.7 2103.1 553.8 -45.9 -40.1

8 3544.5 808.9 2474.1 643.1 -30.2 -20.5

9 2738.5 626.5 2027.8 458.1 -25.9 -26.9

                                                      资料来源:商务部网站( mof.gov.cn)

第二节 浙江茶叶产业基本现状

浙江省茶叶出口历史悠久,茶叶是浙江省最具竞争力的农产品之一。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浙江茶园面积达273万亩,恢复历史最高水平。全省茶叶产量16.6万吨,其中,名优茶产量6.7万吨,产值68.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5%和24.5%。浙江省以全国10%的茶地,做出了全国20%的茶产量、30%的茶产值。

2006年,浙江省已建立茶叶专业合作组织195个。近年来,浙江茶叶一直坚持品牌发展战略,涌现出了一批“浙江著名商标”和“浙江名牌产品”。浙江主产绿茶,是我国珠茶、眉茶、蒸青茶、名优茶等内外销绿茶的重要生产基地。尤其是龙井茶,正在快速崛起,它门类齐全,有扁形、针形、条形、卷曲形等,特色明显、是一种竞争力很强的茶产品。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首的西湖龙井,被誉为中国第一茶、世界绿茶皇后。此外,浙江茶文化相关的茶馆也发展迅速,尤其是以“龙井茶虎跑水”著称的省会城市---杭州,茶馆的规模和经营都堪称一流,杭州茶馆的历史 可追溯到宋代。目前杭州的各式茶馆、茶艺馆、茶楼、茶室、茶苑、茶艺中心和茶艺乐园有700多家,年营业额达10亿元。

为应对国际的绿色壁垒冲击,浙江省不断引进国外新技术,加快提高茶叶科技含量,效果很明显。2009年,全省抽检品牌茶叶270批次,合格率99.3%,35家企业已经成为首批使用“龙井茶”证明商标的企业.。2010年,浙江将完成全省5000个初制茶厂的优化改造任务,建成100个省级示范茶厂,实现“茶厂标准化、加工规范化、产品无公害化”的目标。同时,为构建“浙江绿茶”推广平台,进一步推广茶饮绿色消费理念,日前,全国首个“茶为国饮健康消费”推进委员会正式在“茶都”杭州成立。旨在弘扬茶文化,推广茶知识,引导国人树立“茶为国饮健康消费”理念,建立健全茶叶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的行业规范和标准,整合社会资源。

但是,浙江省是一个以民营企业为主的省份,茶叶行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茶叶产业化程度低。所谓茶叶产业化经营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组织带动,将茶叶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茶叶产业经营方式。制约浙江茶叶产业化经营因素有以下几个:

   (一)经营规模小,茶叶档次低

浙江茶业由于受自然资源和经营机制的制约,“小而散”、“档次低”的问题较为突出。“小而散”表现为浙江大都是民营企业,生产、加工还是商业型茶叶企业与世界其他产茶大国相比,规模均偏小,专业化生产低。例如斯里兰卡每户茶园1公顷以上,印度最大茶园主有茶园2万公顷,印尼年产茶1500吨的茶厂仅需工人26名。而浙江一般茶区户均2~3亩茶园,分散经营,力量薄弱。100%的名优茶采摘、90%的大宗茶采摘和60%的名优茶加工都是靠手工作业。“档次低”主要表现为除省茶叶公司的“骆驼”牌眉茶和珠茶、西湖乡的“贡”字牌西湖龙井外,国际名牌较少,大部分企业主要散装出口或给外商供应原料的方式出口,从而出现“出口数量增加、创汇额徘徊、单价下滑”的不利局面。

(二)利益联结分散

浙江省一般茶区农户均2~3亩茶园,分散经营,力量薄弱。而浙江的茶叶企业与茶农之间大部分都只是单纯、低层次的买卖关系。农户对茶叶企业的信赖程度低,双方并没有更好的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合体。

   (三)同周边省份相比较,浙江劳动力成本较高

茶叶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采茶与制茶,约占茶叶生产用工量的80%,需要投人大量的劳动力。但同周边省份相比,浙江省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这与浙江人大都弃农从商有很大关系。

    除了产业产业化程度低之外,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即茶叶是一个高税赋产品。对茶叶征收源头特产税7%、毛茶增值税13%和精制茶增值税17%,经营环节特产税12%,总税赋超过30%。与世界高税赋国家阿根廷相比,我国高出1.5倍,与低税赋国家印度、斯里兰卡相比,我国高出几十倍,高税赋使我国茶叶出口成本提高,出口竞争力下降。

因此,对于浙江省目前的茶叶行业现状和正遭遇的绿色壁垒的情况,浙江省应调整茶叶产业结构,进行茶叶专业化生产,提高茶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降低茶叶的生产成本,增加茶叶出口竞争力。

第三节 浙江省茶叶出口的总体情况

浙江既是产茶大省,也是茶叶出口强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强劲态势,无论是出口数量,出口额在全国均处领先地位。

表3-3:2003-2009年浙江省近年茶叶出口及占全国比重(万吨、亿美元)

年份 出口量(万吨) 出口额(亿美元)

 全国 浙江 比重% 全国 浙江 比重%

2003 25.99 13.56 52.20 3.67 1.78 48.50

2004 28.08 15.22 54.30 4.37 2.31 52.90

2005 28.66 16.19 56.50 4.85 2.58 53.20

2006 28.67 16.75 58.42 5.47 2.91 53.20

2007 28.95 16.6 57.40 6.08 3.18 52.30

2008 29.70 16.70 56.22 6.82 3.64 53.40

2009 30.30 16.22 53.50 7.05 3.82 54.20

                                                    资料来源: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相关资料整理

浙江省茶叶出口的主要特点:

第一,茶叶出口量,出口额稳步增长。

浙江省从03年13.56万吨一步步增长的08年16.7万吨,且出口量和出口额一直是全国第一。虽然2009年出口量与08年相比虽有小幅度下降,但出口金额上升从6.82上升到7.05,增加了4.82%。因此,总体来看,出口量和出口额在稳步增长中。

第二,出口茶叶质量显著提高。

针对国际上日益森严的绿色壁垒,浙江及时将工作重心从增加产量转到了全面提高质量上来,浙江实施了无公害茶和有机茶工程,编制了无公害茶和有机茶10年发展规划,制定了《无公害茶叶》(DB33/290 3-2000)和《有机茶》(DB33/T266.4-2000)省地方标准,建立了无公害茶与有机茶基地。浙江已创建开化、安吉两个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新昌、淳安、开化等36个省级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全省无公害茶园面积达到0.8万公顷,到2003年底,有64个茶叶基地通过省“无公害生产基地”认定,11只茶叶产品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2009年,全省抽检品牌茶叶270批次,合格率99.3%。

第三,茶类结构逐渐优化,主导产品日趋突出。

浙江茶叶内外销各占50%左右,名优绿茶、花茶等以内销为主,珠茶、眉茶、蒸青茶以外销为主,年出口量约占全国出口总量的50%左右,是全球最大的绿茶生产、加工和出口集散地。

 第四,市场扩大,跨国经营起步。

 世界上将近60个国家和浙江省有茶叶贸易的关系,主要是摩洛哥、俄罗斯、日本、欧盟等,而非洲市场占有很大比例。同时,浙江省部分茶叶企业开始开拓国际市场,在国外开办茶叶分厂或茶叶经营公司,跨国经营开始起步。

第四节 浙江省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原因

       一、内部原因

   (一)浙江省企业认证意识浅薄,认证能力不高。

ISO14000环境认证体系的形成,到目前为止是世界各国跨越绿色壁垒的重要跳板。但浙江省的中小企业对此抱着看看的态度,没有认真研究。同时,由于浙江省大多是中小型的民营企业,一方面对于绿色环境标志方面的认证,需要大量的验证,检测费用,使这些企业望而生畏;另一方面,企业缺乏检测设备,若企业自行购买检测设备,费用至少上百万,中小企业根本无法承担。

   (二)对茶叶生产等的各个环节的绿色标准要求提高。

在绿色壁垒的机制影响下,无论是茶叶的生产,包装,运输,销售要符合绿色标准的要求,对于投入生产的各部分原料也必须符合绿色标准,即所谓原料和最终成品都要达到绿色标准要求。这对于以小规模种植经营的浙江省企业来说无疑是个重大的挑战。

   (三)政府检测机构资源的有限性。

相对于中小企业,政府有能力投资购买检测设备,但由于发达国家对绿色壁垒设置的条件越来越苛刻,设置的种类各式各样,而中国政府检测部门资源有限,对有些特殊的检疫要求还无法实施。因此这对浙江省的茶叶经济带来了另一个挑战。

   (四)浙江茶叶企业缺少自己的品牌。

浙江省的茶叶主要是分散经营,无规模化生产能力,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外销茶基本上以散装为主,仅仅是充当了国外品牌的原料,难以开拓市场。

         二、外部原因

(一)发达国家(主要以欧盟与日本为例)设置的绿色壁垒条件越来越苛刻。

2005年,欧盟对农药硫丹的限量从原来30mg/kg调整为0.0lmg/kg,提高了3000倍,给浙江的茶叶出口制造了很大的困难,全省约有50万亩茶园施用硫丹的产品,如何应对欧州市场是一个难题。2006年5月29日,日本“肯定列表制度”正式出台,将进口茶叶残留检测项目由71项增加到276项,并采用“干茶法”检测,这使我国对日本茶叶出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二)生产力发展不平衡。

由于生产力水平不同, 各国对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方面投入的资金和技术有差距。发达国家对环境技术法规和质量认证制度的制定越来越严格,而我国生产力相比发达国家落后,商品质量的认证管理制度还不是很完善。

   (三)保护本国贸易。

我国的农产品有较强的价格优势,有些发达国家害怕我国的农产品挤占其市场份额,假借环保、安全等名义,对外国商品制定高于国际标准或绝大多数国家不能接受的环保标准,从而限制或制止外国商品进入,以达到贸易保护的目的。

第五节 绿色壁垒对浙江省茶叶出口的影响

绿色壁垒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使每个国家在茶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回收等环节上提高了技术水平,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同时也提高了全世界人们对环保,食品安全意识的加强,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另一方面,越发达的国家,设置的环境标准就越严格,因此,茶产品严格的环境标准导致我省茶叶出口的成本增加,出口竞争力下降;以及国与国之间双边或多边的贸易摩擦。

       一、绿色壁垒对浙江省茶叶出口的负面效应

   (一)茶叶出口的生产成本进一步增加, 出口竞争力下降

浙江省的茶园主要以承包经营为主,规模小、经营分散,专业化程度低,所有名优茶的采摘加工全靠手工劳动,相对世界其他产茶国,生产成本本来就高。而绿色壁垒的实施要求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乃至报废处理的各个环节都符合绿色标准,而这样企业的出口成本会比原先提高很多,例如要支付不菲的检测,评估,认证等费用,绿色包装及广告宣传费用等,这样茶产品就失去了原先的价格优势,导致茶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下降。

   (二)欧盟及日本的高档茶叶市场萎缩,出口市场转向非洲市场

欧盟和日本一直是浙江省主要的高档茶叶消费市场。但自2000年欧盟开始实施新的农残限量标准以来, 我国对欧盟的茶叶出口量在短短5年间,从2000年2.8万吨降到2005年的1.6万吨,累计降幅42.8%。2007年2月26日,欧盟茶叶委员会(ETC) 了第9期茶叶信息,新标准增加了10 个农残项目,且更新后的欧盟及德国农残项目共计227项,其中207个农残项目的标准限量为目前仪器的最低检测底线,所占比例为91.2%。。同样,日本2006 年5 月29 日起正式施行肯定列表制度,将进口茶叶残留检测项目由71项增加到276项。数据显示2006年6~8 月我国对日出口茶叶仅6635 吨, 降幅高达43.6%。高档茶叶消费市场的萎缩将会进一步导致浙江省茶叶的出口效益下降。而相对发展中国家占多数的非洲市场变得比较容易开发,最近几年,摩洛哥、毛里塔尼亚等非洲国家成为了浙江省茶叶出口的主要国家。

(三)消减茶业的国际竞争力

    茶叶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具有较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加上我国茶资源丰富,对茶叶生产具有天然优势,因此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但绿色壁垒的实施,使我国茶叶的出口成本不断增加,严重挫伤了茶叶的出口能力,致使我国茶业的国际竞争力逐渐下降。

   (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边或多边的贸易摩与冲突,影响浙江省茶叶出口

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技术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于环境标准自然有着不一样的认识。发达国家设置绿色壁垒水平抵制低环境标准的产品进口,要求WTO指定全球最低贸易环境标准。而这对于经济处于低水平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无力承担巨额的环保费用,这样的环境措施又有失于贸易的公平,客观。因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必然会出现一些摩擦和冲突,不利于我国茶叶的出口。而浙江省是全国最大的茶叶出口省,影响巨大。

        二、绿色壁垒对浙江省茶叶出口的正面效应

(一)浙江茶叶出口企业环保意识增强

据有关杭州海关部门统计,自欧盟实施新的最高残留标准和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以来,浙江大部分茶叶出口企业主动检测茶叶农残量,使之符合环保标准。2009年,全省抽检品牌茶叶270批次,合格率99.3%。浙江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是我省最专业出口茶叶的企业,对茶叶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都进行严格的检测,确保出口的茶叶质量。

   (二)加快了浙江省茶叶产业结构的升级

浙江省是一个以民营企业为主的省份,茶产业的生产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主要以低价格的战略竞争为优势,但自绿色壁垒实施以来,对环境标准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无论是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都必须符合绿色标准,因此,茶叶出口企业必须加快引进国外新技术,提高茶叶的科技含量,开展茶产品的深加工,增加茶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提高我省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绿色标准的设置能促使浙江省茶叶产业结构的升级。

 

第四章 基于钻石理论的浙江省茶叶出口突破绿色壁垒的策略

第一节  钻石理论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转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了钻石理论,它又被叫做菱形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波特的钻石理论包括四个基本因素条件,生产 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的支持状况、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状况。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系。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政府与机会。机会是无法控制的,政府政策的影响是不可漠视的。

 

               图4-1波特的钻石体系图

 浙江省茶叶出口要突破色壁垒,提高国际竞争力,波特的钻石理论为我省应对绿色壁垒提供了理论基础。具体我们从波特的钻石体系的各个因素出发,分析浙江省应对绿色壁垒的对策。

1、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初级生产要素),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高级生产要素)。

2、需求条件。包括国内需求的结构、市场大小和成长速度、需求的质量、需求国际化的程度等各个方面。

3、相关和支持产业的表现。波特的研究提醒人们注意“产业集群”这种现象,就是一个优势产业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一定是同国内相关强势产业一同崛起。包括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支持,垂直方向主要指上游设备的支持,水平方向主要是相关相似产业的有关信息,生产合作等的支持。

4、企业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它可以是一种经营理念,战略管理。波特认为,在国际竞争中,成功的产业必然先经过国内市场的搏斗,迫使其进行改进和创新,海外市场则是竞争力的延伸。而在政府的保护和补贴下,放眼国内没有竞争对手的“超级明星企业”通常并不具有国际竞争能力 。

国际竞争力除了上面四个因素之外,还有两个辅助因素:机会和政府。

第一,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它可以影响四大要素发生变化。波特指出,对企业发展而言,形成机会的有以下几种可能:科技发明创造,能源危机,金融市场或汇率的重大变化;市场需求的剧增;政府的重大决策;战争。机会其实是双向的,它往往在新的竞争者获得优势的同时,使原有的竞争者优势丧失,只有能满足新需求的厂商才能有发展“机遇”。

第二,政府的作用。政府只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成为扩大钻石体系的力量,政府可以创造新的机会和压力,政府直接投入的应该是企业无法行动的领域,也就是外部成本,如发展基础设施、开放资本渠道、培养信息整合能力等。

因此,根据波特的钻石理论,我们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应对浙江省茶叶出口遭遇的绿色壁垒。第一,生产要素方面:培育浙江省茶叶行业的高级或专业生产要素;第二,提高茶产品的消费需求;第三,建立完善的茶叶产业生产链;第四,加强绿色营销,提高品牌意识;第五,政府方面,充分发挥政府对茶行业的扶持政策。

第二节  突破绿色壁垒的措施

       一、培育浙江省茶叶行业的高级或专业生产要素

高级生产要素对获得竞争优势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性。高级生产要素需要先在人力和资本上大量和持续地投资。浙江是全国茶叶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地区,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全国茶学重要学科浙江大学茶学系、中国茶叶学会、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均坐落杭州。因此它对我们培养那些适应现代贸易发展需要的绿色人才有很大的优势。

    浙江茶叶生产目前处在茶产业的升级期, 基本主张都是扩种面积、提高产量, 没有充分体现生产的质量效益, 技含量和附加值低,更无从强调农残等的隐形指标。浙江省的茶产业需要强化技术创新意识,不断开发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例如浙江省茶叶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主要成果:速溶茶、茶色素、茶多糖、茶多酚、咖啡碱、茶皂素、茶籽油等,还有在医药、保健、化工、食品和软饮料等领域的应用。

      二、进一步促进茶产品的消费需求

一方面,应该认真研究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体系,它是各个国家跨越绿色壁垒的重要跳板。同时加强对国外绿色标准的研究,建立绿色壁垒数据信息库,收集国外应对绿色壁垒的主要案例及分析对策,了解进口国的法律,法规等。

另一方面,虽然发达国家对我国的茶产品的绿色标准越来越苛刻,我们的企业再加快技术研究改革使符合绿色标准的同时,我省仍然要以占有市场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利用各国贸易壁垒的差异性,实施出口产品和市场的多元化战略,努力降低对少数几个出口市场的依赖程度(欧美,日本等),大力发展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因为他们的技术标准相对较低,例如我国最主要的茶叶出口国就是摩洛哥。

       三、建立完善的茶叶产业生产链

从我国茶产业的横向组织结构和纵向组织结构入手分析,从我国茶业横向组织结构 (图4.1)来看,我国茶树种植以农户小规模种植为主,初制出来的茶叶平均成本较高,附加值低,交易价格低,通过集市销售,茶产品的盈利水平低下。

国营、集体的茶场经营的茶产品因进行半机械加工,精加工,产品的附加值高,交易价格也高,这样大大提高了茶产品的盈利水平。

 

图4-1茶业横向组织结构

 

图4-2 茶业纵向组织结构

   从我国茶业纵向组织结构 (图4.2)来看,国营、集体和民营茶场生产的茶叶主要销往国际市场,农户的初制品大多在内销市场通过茶商和外贸公司等企业购买再经精制,深加工、运输和销售等途径到达消费者手中,这样大大提高了我省茶成品的附加值。

       四、加强绿色营销,提高品牌意识

绿色营销它是一种企业的经营理念,是一种价值观,它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力求满足消费者的一种营销方式。首先,绿色营销作为一个系统的工程,茶叶企业必须从源头抓起,重视对基地茶农的“绿色培训”,向茶农灌输绿色营销观,引导农户科学种茶和科学管理茶园,实施清洁生产、传授绿色生产技术。其次,建立绿色茶叶质量标准,在制定茶叶质量标准时既要和国际接轨又要符合国情、省情。加强对茶叶深加工,提高科技含量,减低农药残留量,努力使出口的茶叶符合绿色标准的要求。再次,根据环保要求,采用一些陶瓷、竹筒等相对环保的绿色包装且包装设计要体现中国或浙江省的当地文化,又要尽量符合消费者的心理。最后,浙江省茶企业要坚持保持出口茶叶的质量,赢取进口商信任和支持。

浙江省茶叶行业必须从过去分散经营方式向规模化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从过去依靠传统的价格优势向产品的品牌意识转变。分散经营的成本高且科技含量低,茶产品的生产效益水平就低,而规模化生产既可以提高效率,同时规范了生产工序。品牌战略在提高国际竞争力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大广告媒体等宣传,先把各地区的茶产品做成全国甚至全世界的知名 品牌。例如浙江省主要的知名品牌有御牌西湖龙井、紫笋茶、会稽龙井、骆驼牌茶叶等。再通过与著名经销商的合作,将我省的茶产品与国际接轨,根据国内国际市场需求,努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附加值从而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五、充分发挥政府对茶行业的扶持政策

1、建立健全茶叶卫生质量保证体系,这包括茶叶的生产、生产资料供应、质量检验、流通渠道在内的整个过程。对于经过科学论证建立起来的检测机构要重点扶持,尽快使这些检测机构开始检测业务工作。

2、加强对企业创新的政策引导与扶持。浙江省的企业主要是中小型的民营企业为主,规模比较小,用于科技研究部分的资金占总资金的份额很少,对于上百万的检测设备,中小企业没有能力购买。因此,作为集中人力物力办大事的政府应该加强对茶行业的资金支持。同时,政府也可以简历绿色出口补偿机制。由于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壁垒水平越来越高,茶叶出口的成本提高,茶农和茶企业的经济效益收到损害,政府部门应该采用间接补贴和直接补贴的相结合方式,对涉及到具体茶农和出口企业的亏损采用生产和出口挂钩的直接补贴方式,对用于公共设施建设和完善则采用间接补贴的方式加以扶持。帮助茶农和出口企业树立信心应对绿色壁垒。

3、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浙江是全国茶叶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地区,有全国著名学府浙江大学,有全国茶学重要学科浙江大学茶学系、政府应加大资金力度,促使高校、科研院所的理论成果积极向实际成果转变。

4、政府应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同时建立绿色壁垒的预警机制,及时向企业提供国际产品标准信息、并联合企业、行业参与国标准制定,积极有效地预防技术性贸易壁垒。

 

第五章  总结

本文通过绿色壁垒对浙江省茶叶出口的影响和对策分析的研究,得出的一些结论如下:

   (1)绿色壁垒作为一种非关税壁垒,与传统的非关税壁垒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较强的技术性。由于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绿色壁垒标准的不断升级,不仅提高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市场准入标准,增加了出口成本,而且也强化了发达国家对我国农产品进口控制地位,导致不公平的竞争。

   (2)我国是农业大国,茶叶是我国主要出口的农产品之一,而日本、欧盟、美国等是我国茶叶的主要出口市场,但这些国家和地区较高的环保的标准。本文以欧盟和日本为例,简单讲述了两国有关茶叶的严格绿色标准对我国(主要是浙江省)茶叶出口的影响,即欧盟及日本的高档茶叶市场萎缩,出口市场转向非洲市场。

   (3)在讨论有关绿色壁垒理论的基础上,第三章先研究了浙江省茶叶行业及出口的现状,可以看到作为一个以民营企业为主的省份,浙江省茶叶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茶叶产业化程度低,它表现为经营规模小,茶叶档次低;利益联结分散;同周边省份相比较,浙江劳动力成本较高。从出口的现状可以看出浙江省以全国10%的茶地,做出了全国20%的茶产量、30%的茶产值,很显然说明浙江省茶叶出口在全国的地位,这样也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接着本文又描述了浙江省茶叶出口的特点:茶叶出口量,出口额稳步增长;出口茶叶质量显著提高;

茶类结构逐渐优化,主导产品日趋突出;市场扩大,跨国经营起步四个方面。然后,进一步研究和分析浙江省遭遇绿色壁垒的内外原因,以及绿色壁垒对浙江省茶叶出口的双重影响。

   (4)面对绿色壁垒对浙江省茶叶出口的影响,本文利用波特的钻石理论阐述浙江省茶叶出口如何突破绿色壁垒,提高国际竞争力。具体从波特的钻石体系的四个基本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的支持状况、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状况因素以及政府与机会两个变数出发,分析浙江省应对绿色壁垒的对策。

由于本人学识浅薄,加上数据搜集方面的限制,因此对绿色壁垒对浙江省茶叶出口贸易问题的研究十分有限,分析也不够深入透彻,但我会进一步努力去研究。

参考文献

[1]GreakerM.Strategic environmental Policy: eco-dumping or green strategy [J].Environmental Economies and management, 2003, 45(3):692-707.

. World Trade,1998,(32):3.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1999,(37):165-182.

.Tea Economic Information, 2005, 286(10):15.

[5]]BarrettS. Strategic  Environment Polic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J]. Public Economies,1994,(1):325-338.

[6]Robertson. Trade and Environment: Harmonization and Technical standards,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 World Bank discussion paper, 159, Washington, D.C.1994

[7]Ravi Batra, Hamid Beladi,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world trade, Ecological Economics 27(1998), 171-182.

[8]Michael J. Ferrantino, International Trade,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Public Policy, The World Economy, 20 (1997), 43-72.

[9]Aderson T C folke,Snystron著,黄晶,周乃君,陆永琪译.环境与贸易一生态、经济、体制和政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23-29.

[10]孙敬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32-37.

[11]郑天虹.茶叶出口企业应对“农残之困,’[N].经济参考报,2007-6-25 (3)

[12]王曣.绿色壁垒对浙江省茶叶出口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研究所,2008.

[13]蔡军.2005年我国茶叶出口情况浅析及展望[J].中国茶叶,2006,2:7-9.

[14]郭依金.绿色壁垒:当前国际贸易中的新障碍[J].今日浙江,2002,(3):76-77.

[15]陈柳钦.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与我国绿色产品的出口[J].北方经济,2001,(2):19-22.

[16]杨波. 我国茶叶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 ,35 (7) :2171 ,2198.

[17]苏祝成,童启庆.茶叶生产经营规模对经济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茶叶科学,2001,21(l):5-60.

[18]陈宗惫.今年国外茶叶农残标准新动向[J].中国 茶叶,2003,25(2):4-5.

[19]陈宗懋.欧盟和日本颁布的茶叶农残新标准[J]中国茶叶,2004,6:12-13.

[20]陈芳等.安徽省茶叶出口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时代经贸,2007,(5):128-131.

[21]廖万有.试论提高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应对措施[J].中国茶叶加工,2004,(4):4-8.

[22]沈佐民等.促进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7,(5):23-27.

[23]杨涛.环境规制对中国对外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3,(10):103-105.

[24]吴克烈.关于绿色壁垒的战略思考[J]. 国际贸易问题,2002,(5):51.

[25]高彩云. 对绿色壁垒的我国茶叶贸易[J ]. 产业论坛,2003(3) :27.

. 外贸经济国际贸易, 2004 ,( 6) : 74 -77.

[27]朱永安.环境视角下的国际贸易:对绿色壁垒的一项系统研究[EB/01].万方数据资源网.

[28]吴荻枫.试论绿色壁垒及其法律对策[J].法学杂志,2003,(1):73.

[29]武振.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J].当代经济研究, 2004,  5) : 31- 32.

[30]徐小义.浙江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25(3):30-34.

致谢

四年的大学学习时光匆匆而过,收获的是知识,是老师的教诲,是同学的友谊。完成这篇论文,我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与关爱。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袁云峰教授,从论文的选题、构思、内容、结构安排等各方面,袁老师总是谆谆善诱,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与意见,才能使我得以完成此篇论文。同时,我要感谢我的好友陈峰,他参与了我的论文讨论,并在资料收集,文献翻译,分析研究时给予我支持和帮助。

茶叶贸易出口论文第3篇

国际贸易的相关论文范文一:茶企国际贸易中合同风险的法律防范措施

摘要: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理念日益重视,如今人们的饮茶需求得到进一步开发。当前茶叶进出口已经成为很多茶叶企业经营贸易过程中的常态化内容。但对部分中小新兴茶叶企业来说,茶叶国际贸易是其经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情况,因此在整个国际贸易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和危机并未得到妥善有效的解决。所以积极完善合作细节问题,体系化梳理合作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和危机,对茶叶企业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本文拟从茶叶企业国际贸易开展状况入手,从而探索国际贸易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合同法律风险及相关防控思路。

关键词:茶叶企业;国际贸易;合同风险;法律防控

随着当前国际贸易环境竞争压力日益加大,如今茶叶企业在参与国际进、出口贸易过程中,存在巨大的风险和挑战,特别是其中存在的法律风险。这主要是由于多数茶叶企业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识和风险防控机制,因此其在合同洽谈、合同签订、合同履约等多个环节中,往往存在对合作的主要细节把控不到位,合同内容体系不够严谨等一系列问题,从而造成相关法律纠纷等相关事件的产生。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构建全面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而做好风险把控工作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要求,这一内容就包括合作过程中的法律风险。

1茶叶企业国际贸易开展状况分析

事实上,我国在茶叶国际贸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我国作为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叶且种植面积最大的茶叶的原产地国家,在世界上茶叶贸易交易中,无论是交易价格,还是茶叶类型,我国茶叶企业都具有一定话语权。一直以来,我国在世界茶叶贸易交易中都极具竞争优势,因此想要充分了解茶叶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的合同风险,就必须对我国茶叶国际贸易状况进行深入分析,通过了解其具体状况,结合相关贸易类型,从而为有效分析其潜在风险提供基础和帮助。

1.1我国茶叶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状况分析

一直以来,我国茶叶企业在世界茶叶贸易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21世纪以来,随着其他茶叶生产国家不断发展,我国茶叶出口总量和总额受到影响,在茶叶贸易总量和增长速度上出现明显下滑,我国茶叶贸易不仅发展缓慢,而且受其他产茶国家冲击进一步加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建设日趋成熟,如今我们在确保现有市场份额基础上,以茶叶品质提升为突破口,有效提升茶叶生产过程中的科技水平含量,从而提升我国茶叶企业在国家贸易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从国际茶叶贸易市场情况看,目前肯尼亚、斯里兰卡等新型茶叶国家更具优势。

1.2我国茶叶贸易竞争力的特点分析

茶叶国际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有较大份额,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茶叶国际贸易的竞争力薄弱主要表现在:首先,国际竞争力进一步下滑,其他茶叶产业国对我国茶叶生产冲击力进一步加大。其次,我国茶叶产业科技含量低,生产落后问题进一步突出。再者,目前我国多数茶叶企业缺乏先进、完善的经营思路,其整体产品体系建设缺乏创新力和多元化,茶叶贸易缺乏持久张力。

1.3我国茶叶企业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及发展机遇分析

我国茶叶企业国际贸易中也存在一些优势:首先,当前世界茶叶贸易的产品类型格局中,主要有绿茶、红茶,虽然在红茶贸易上优势不足,但在绿茶国际贸易中,我国有一批具有丰富品质、成熟品牌体系的绿茶企业。正是基于这一优势,目前在国际绿茶市场中,我国有着极强的价格制定权和话语权。此外,我国浓厚的茶文化,也逐渐发展成为我国茶叶贸易市场中的独有竞争力,而茶文化在与茶叶贸易紧密结合的过程,也充分展示出了我国茶文化强大的输出实力和内涵价值。目前我国茶叶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有所弱化,在全球市场融合、发展程度不断提升的今天,我国茶叶企业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大受影响。然而机遇历来都是与挑战并存的,因此我国茶叶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竞争力水平提升也处在一定机遇期。随着茶叶生产水平日益提高,国家相关政策的倾斜和扶持、人们品茶需求量进一步扩大等等一系列积极因素都为茶叶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而我国有着茶叶生长的良好基础,因此只要我们注重提升茶叶产品品质,丰富发展茶叶产品结构体系,就一定能为整个茶叶产业国际贸易竞争力提升提供重要基础。随着国际茶叶贸易市场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当前只要我们能抓住重大发展机遇期,就一定能为我国茶叶贸易竞争力提升寻求到机遇。

2茶叶企业国际贸易各个环节中的合同风险表现

在茶叶国际贸易中,中国的茶叶企业往往占有一席之地。而茶叶企业在参与国际贸易的过程中,通常需要签订相关合同。通过合同签订,从而对买卖交易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有效约定,也对整个交易过程进行了有效的法律约束。茶叶企业在茶叶交易过程中,往往需要提前预定产品,这与茶叶企业多为产品导向型企业有很大关系,因此茶叶企业在参与国际贸易过程中,往往需要签订相关法律合同,而在这些合同中,就会存在一定法律风险,包括在商务洽谈过程中应该注重的风险、合同签订过程中潜在的风险以及合同履约执行过程中潜在的风险等等。

2.1洽谈合同过程中的存在的法律风险及防控思路

合作的基础是双方具有共同利益点,通过双方利益置换,从而达到双方利益共赢。因此在合作初期,双方需要反复洽谈、磋商相关合作意见和信息,而这些洽谈的内容就成为双方签订合同的有效参考,或者成为合同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合作双方最终所签订的合同是其整个洽谈过程中所形成的意见之和。事实上,在双方合作洽谈过程中,很少有一次洽谈就达成最终合作意向的,都需要双方进行不断磋商,最终就合作事项达成一致看法,而在沟通过程中,就会通过一系列沟通方式进行交流和磋商,最终双方交换意见完成后,就形成了正式的合作合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对双方合作的信函和邮件等内容,进行妥善保存。要及时对双方沟通信息进行更新和研究,确保双方合作洽谈内容能达到一致。茶叶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一旦与买方或者卖方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之后,就需要进一步洽谈具体合作细节,而在这一过程中,茶叶企业必须慎重沟通合同的每一个细节和具体条款,并且给与对方准确答复。此外,针对双方意见沟通信息也要进行有效保存。同时,在与对方洽谈贸易过程中,针对涉及双方合作利益的问题,必须据实回答,不能夸大,从而影响双方后期实质性合作。比如买方提出某一茶叶的购买需求,茶叶企业必须从自身生产实力出发,不能盲目答应,既要合作诚信,同时也要合理、有效保护自身利益。

2.2签订合作合同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及防控思路

在合作双方达成一致合作意向后,双方需要结合合作基础文本,拟定具体的合作合同细则,并签订具体的合作合同。而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对合同的细节内容进行认真审理,不能出现疏忽。事实上,很多合同的违约问题,都是由于细节把控不到位所造成的,所以在签订正式合同时,必须对合同的细节和重要条款进行有效把控。在这一环节,需要充分注重三个方面的规范化,一是对相关合同术语的规范化应用。事实上,在国际贸易合作开展过程中,往往有一些专业术语,而这些专业术语都有着相应内涵,想要有效规避其风险,就必须对风险内容进行深度把控。其次是在付款方式的选择。在国际贸易中,付款方式普遍使用的是直接汇款和信用证等方式,因此,茶叶企业必须对自身付款方式进行有效了解,从而避免因付款问题造成合同合作风险。最后,是出现问题之后,解决双方争议方式的具体选择。无论是仲裁,还是提请诉讼,都尽量选择合作双方容易执行,且能够对我国茶叶企业起到有效保护作用的方法。

2.3合同履约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及防控思路

合同完成商谈和签订后,最重要的过程是合同履约。在合同履约过程中,茶叶企业应该注重对合同履约条件的把控,同时针对双方合作进程的具体实施情况予以及时更新。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把握两大细节,一是对双方具体合作条款的内容进行认真对照,并按照相关要求予以执行。比如在合同中,会对双方货物交付时间和相关进度予以约定,而茶叶企业就要结合这一要求,按照约定严格执行。此外,在货款的收取上,也要及时予以跟进,当双方合作过程中出现其他因素影响时,要及时上报双方管理层,从而继续决定合同执行情况。此外,是在茶叶交付和货款收取过程中,要及时予以检查,并及时给与对方反馈,一旦出现任何问题,都要及时与对方沟通,验证。

3结语

随着全球国际贸易一体化程度不断提升,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都积极参与到国际贸易活动当中。而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同时也有着最体系化的茶叶生产技术和最丰富的茶叶生产经验,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历史已逾千年,因此在整个茶叶国际贸易体系中,我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即使到今天,我国在国际绿茶市场上也占据着重要位置,其对国际绿茶市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话语权。结合长期以来的国际茶叶贸易实践活动来看,茶叶企业要想在国际贸易过程中有效维护自身利益,就需要其在贸易活动过程中,注重对合同签订时的内容和与合同相关的各个细节进行认真研究,同时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合理把控,从而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有效防范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不足。

参考文献:

[1]潘秋香.企业国际贸易中合同风险的法律防控[J].法制世界,2013(6):151-154.

[2]柴玮.从世界茶叶供需看中国茶业国际贸易[J].世界农业,2013(17):89-95.

[3]张兰兰.国际贸易中合同风险的防控[J].中国商贸,2014(12):185-189.

[4]张近情.中国棉花对国际贸易市场棉花价格影响[J].中国农业资源,2015(5):203-207.

[5]杨慧娟.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需求与弹性[J].中国茶叶,2015(13):17-22.

国际贸易的相关论文范文二:国际贸易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探讨

摘要:利用信息不对称理论,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方面分析国际贸易中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及表现,提出解决国际贸易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以降低国际贸易的风险,促进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国际贸易;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由斯坦福大学的迈克尔斯彭斯(MichaelSpence)、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Akerlof)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Stiglitz)三位经济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他们在信息不对称市场分析方面做出了探索性研究,提出信息不对称理论,并在2001年因此研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期间,这一新的理论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经济学家把信息不对称理论引人到市场经济的相关领域,才使得信息不对称理论的价值逐渐凸显出来,目前该理论已经成为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信息不对称理论主要研究信息在相关交易过程中因信息的不对称性分布而对交易行为和市场效率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其基础是人们信息获取能力的不对称性,从而导致某些信息参与人拥有另一些信息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信息的分布是不均衡的,这是信息的基本特征。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并在社会中交流传递的的信息的不均衡,我们称其为信息不对称现象,对于国际贸易而言,传统贸易理论说明了企业走向市场的根本动因,从企业的视角来看,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从事国际贸易的根本动力,企业面向国际贸易市场,在充满各种风险的国际市场,企业通常把防范风险放在第一位,把营利放在第二位,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通常对国际贸易市场信息掌握不充分,在充满风险的市场环境中不能轻信客户。另一方面,相对经验成熟的企业虽然对贸易市场风险有足够的认识,也采用了一些避免风险的工具和手段,但在开拓新兴市场时也会面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贸易机会信息不充分、贸易合同执行不力等造成的利益流失,如果市场间没有时间和距离等限制市场机会的壁垒,那么国际贸易量将急剧增加。

二、信息不对称状况产生的原因

1.信息不对称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信息生成普遍非均衡性。从本质来看,任何信息都产生于一个局部的个体,因此信息不对称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事物是运动的,信息会随时反映事物的运动及其伴随的一系列属性。在该新信息通过一定的渠道传输给信宿之前,该信息相较于其他信息就有了一定的优越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不对称性。由于新信息的产生是不停歇的,即是信息对称性的产生是不停歇的,具有普遍性。

2.信息的海量增长导致了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发生。在当前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社会信息量,特别是科学知识类信息呈爆炸式增长。英国科学家詹姆斯马丁曾预言:人类的科学知识在19世纪是50年增长一倍,20世纪中期是10年增长一倍,70年代5年增长一倍,80年代有专家估计每3年增加一倍,到了90年代,全世界每年大约有300万~400万篇科技论文问世。在这样一个信息量爆炸的时代,任何的个体或几个都无法并且务必要获取全部完整的信息。随着时间的推进,不同个体或机构上信息的占有量量差距会不断加大,信息偏态分布在整个社会呈现加速扩张态势。

3.信息占有方的垄断优势。在市场交易情况中,交易者占有越多的信息越处于有利的地位。因此,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信息占有方往往采用隐藏信息或向市场提供虚假信息等手段,使交易对方无法及时获得交易所需的相关信息。在现实中,往往存在消费者或消息弱势方在交易达成之后才掌握全部真实信息的状况。

4.信息获取的成本扩大了信息不对称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即:富者拥有的信息越来越丰富,而贫者拥有的信息越来越贫瘠。要了解某一方面的信息必然需要成本,这就要求人力、物力、财力等经济资源的投入。这就形成了针对市场环境下部分交易者的信息对称屏障,信息交易成本过高造成了交易一方的绝对劣势。

三、国际贸易中信息不对称的表现

1.国际贸易中的事前信息不对称。相关贸易信息掌握的不对称引发完成交易前产生逆向选择,也就是使掌握信息相对较多的一方利用另一方对信息的无知来获得额外利益。国际贸易中的多边或双边贸易由于受到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国际贸易市场的统一存在很大的障碍。国际贸易中的逆向选择问题通常表现为:一是利用厂商对海外市场不熟悉。不了解贸易对方信用状况,伪造单据,发生国际贸易合同的逆向选择;二是国际贸易欺诈犯罪分子以各种虚拟公司名义进行欺诈,产生利用贸易所在国管理漏洞的逆向选择;三是在一国或者国际经济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时的逆向选择,以不可抗拒的巨变为理由,贸易国拒绝承担自己的责任。

2.国际贸易中的事后信息不对称。事后信息不对称状况引发完成交易后发生道德风险。就是指签订合同的一方损害了另一方的利益,而受损的一方又无法加以确定。在国际贸易中,由于交易的双方处在不同的信息储备中,在交易发生前相互没有关联,缺乏互相公开的收益和成本,使得贸易双方之间建立的互信机制很交易就被打破。在完成交易后买卖双方都易出现道德风险问题。买方收到货物后在不完全承担利益风险时,会采取最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自私行为,例如谎报收货情况,暂不付款或恶意退货,使卖方利益受损。卖方由于在信息占有上处于优势,在完成合同后,可能发生以次充好,给卖方质量较低的同类商品代替原来买方所看到的商品。总之,买卖双方占有信息的不对称是产生道德风险的根本原因。

四、解决国际贸易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

信息不对称直接导致了国际贸易中各种问题的出现,但这种状况并不是不可逆转的。要彻底减少国际贸易中的相关风险,就必须尽力实现贸易信息的对称化。使国际贸易交易双方在获得成本最小化的信息,即做到信息的透明和公开。

1.强化信息传递技术。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实行电子化信息披露。这对于增强商务信息透明度、提高贸易信息传播效率及弱化信息不对称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从技术层面上讲,首先,利用防火墙加强访问控制。通过建立网络通信过滤原理来鉴别、控制访问,有效的提高国际贸易过程的安全性。其次,可采取实施数据加密技术。其作为防止国际贸易信息系统信息失真的基本控制技术,提高了国际贸易信息的安全性。第三,完善身份识别系统,控制访客访问,防止不择手段窃取商业信息机密。通常有数字证书、签名等身份识别技术。

2.信用量化与公开。信用量化是通过信用评级机构对信用指标体系和信用评价标准进行设计,提供一个简单的、直观的用于判断对方信用状况的标准。信用的公开和量化为相关信用的快速识别和判定提供了科学的条件,从而弱化交易风险,顺应了国际贸易高效、快捷、安全的需要。

3.完善信用评价管理体系。商业信用是建立在产业价值链上的信用借贷,我们只有深入了解价值链,才能真正筛选出优秀的项目和企业,从而进行安稳的贸易和投资。现在许多国家都已形成各具特色的信用等级评价制度。信息的可量化和公开透明为企业信用的识别和判断提供了便利。标准的信用管理评价体系,可以对交易前期的客户资信调查与评估、中期的债权保障和后期的账款管理与追收进行系统的管理,从而科学有效地促进国际贸易中信息的对称,把信用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也顺应了现代贸易高效、快捷、安全的需要。

4.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从业人员素质对于解决国际贸易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来说至关重要。提高国际贸易从业者的信息意识、服务水平是消除国际贸易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现象的主要对策。国际贸易活动程序复杂,技术性强,应该强调对工作的操作规范,同时加强外贸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只有从业者精通订货、单证、运翰、付款等贸易过程中相关环节的内容和程序,熟练掌握从各种信息源检索、评价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才可能有效避开诸如距离和时间等限制市场机会的壁垒,从可控人力资源方面预防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产生。5.健全国际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法律的明示作用可以将信息不对称的风险降到最低。伴随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海外投资、对外贸易、电子商务应用等国际经济活动日益增加,跨国合同诈编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国际上,应缔结双边、多边条约,促进国际贸易遵循统一的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在国内,借鉴其他国家控制贸易欺诈的立法经验和已取得的成果,在贸易立法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更,运用事前控制、事中阻止、事后惩戒等手段,加强了防范和治理国际贸易风险的力度。

参考文献:

[1]孙国霞.基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研究[J].现代情报,2007(3):159-163.

[2]胡美伦.从信息不对称理论谈我国国际贸易风险的防范与治理[J].理论探讨,2006(6):84-86.

[3]房静静,苗向林.国际贸易市场信息不对称及关系网问题探讨[J].对外经贸,2014(10):26-27.

[4]叶艳鸣,刘金玲,金婷,谷曼.信息不对称现象的成因分析[J].情报杂志,2007(04):92-93.

茶叶贸易出口论文第4篇

关键词:茶叶企业;国际贸易;合同风险;法律防控

随着当前国际贸易环境竞争压力日益加大,如今茶叶企业在参与国际进、出口贸易过程中,存在巨大的风险和挑战,特别是其中存在的法律风险。这主要是由于多数茶叶企业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识和风险防控机制,因此其在合同洽谈、合同签订、合同履约等多个环节中,往往存在对合作的主要细节把控不到位,合同内容体系不够严谨等一系列问题,从而造成相关法律纠纷等相关事件的产生。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构建全面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而做好风险把控工作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要求,这一内容就包括合作过程中的法律风险。

1茶叶企业国际贸易开展状况分析

事实上,我国在茶叶国际贸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我国作为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叶且种植面积最大的茶叶的原产地国家,在世界上茶叶贸易交易中,无论是交易价格,还是茶叶类型,我国茶叶企业都具有一定话语权。一直以来,我国在世界茶叶贸易交易中都极具竞争优势,因此想要充分了解茶叶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的合同风险,就必须对我国茶叶国际贸易状况进行深入分析,通过了解其具体状况,结合相关贸易类型,从而为有效分析其潜在风险提供基础和帮助。

1.1我国茶叶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状况分析

一直以来,我国茶叶企业在世界茶叶贸易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21世纪以来,随着其他茶叶生产国家不断发展,我国茶叶出口总量和总额受到影响,在茶叶贸易总量和增长速度上出现明显下滑,我国茶叶贸易不仅发展缓慢,而且受其他产茶国家冲击进一步加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建设日趋成熟,如今我们在确保现有市场份额基础上,以茶叶品质提升为突破口,有效提升茶叶生产过程中的科技水平含量,从而提升我国茶叶企业在国家贸易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从国际茶叶贸易市场情况看,目前肯尼亚、斯里兰卡等新型茶叶国家更具优势。

1.2我国茶叶贸易竞争力的特点分析

茶叶国际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有较大份额,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茶叶国际贸易的竞争力薄弱主要表现在:首先,国际竞争力进一步下滑,其他茶叶产业国对我国茶叶生产冲击力进一步加大。其次,我国茶叶产业科技含量低,生产落后问题进一步突出。再者,目前我国多数茶叶企业缺乏先进、完善的经营思路,其整体产品体系建设缺乏创新力和多元化,茶叶贸易缺乏持久张力。

1.3我国茶叶企业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及发展机遇分析

我国茶叶企业国际贸易中也存在一些优势:首先,当前世界茶叶贸易的产品类型格局中,主要有绿茶、红茶,虽然在红茶贸易上优势不足,但在绿茶国际贸易中,我国有一批具有丰富品质、成熟品牌体系的绿茶企业。正是基于这一优势,目前在国际绿茶市场中,我国有着极强的价格制定权和话语权。此外,我国浓厚的茶文化,也逐渐发展成为我国茶叶贸易市场中的独有竞争力,而茶文化在与茶叶贸易紧密结合的过程,也充分展示出了我国茶文化强大的输出实力和内涵价值。目前我国茶叶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有所弱化,在全球市场融合、发展程度不断提升的今天,我国茶叶企业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大受影响。然而机遇历来都是与挑战并存的,因此我国茶叶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竞争力水平提升也处在一定机遇期。随着茶叶生产水平日益提高,国家相关政策的倾斜和扶持、人们品茶需求量进一步扩大等等一系列积极因素都为茶叶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而我国有着茶叶生长的良好基础,因此只要我们注重提升茶叶产品品质,丰富发展茶叶产品结构体系,就一定能为整个茶叶产业国际贸易竞争力提升提供重要基础。随着国际茶叶贸易市场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当前只要我们能抓住重大发展机遇期,就一定能为我国茶叶贸易竞争力提升寻求到机遇。

2茶叶企业国际贸易各个环节中的合同风险表现

在茶叶国际贸易中,中国的茶叶企业往往占有一席之地。而茶叶企业在参与国际贸易的过程中,通常需要签订相关合同。通过合同签订,从而对买卖交易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有效约定,也对整个交易过程进行了有效的法律约束。茶叶企业在茶叶交易过程中,往往需要提前预定产品,这与茶叶企业多为产品导向型企业有很大关系,因此茶叶企业在参与国际贸易过程中,往往需要签订相关法律合同,而在这些合同中,就会存在一定法律风险,包括在商务洽谈过程中应该注重的风险、合同签订过程中潜在的风险以及合同履约执行过程中潜在的风险等等。

2.1洽谈合同过程中的存在的法律风险及防控思路

合作的基础是双方具有共同利益点,通过双方利益置换,从而达到双方利益共赢。因此在合作初期,双方需要反复洽谈、磋商相关合作意见和信息,而这些洽谈的内容就成为双方签订合同的有效参考,或者成为合同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合作双方最终所签订的合同是其整个洽谈过程中所形成的意见之和。事实上,在双方合作洽谈过程中,很少有一次洽谈就达成最终合作意向的,都需要双方进行不断磋商,最终就合作事项达成一致看法,而在沟通过程中,就会通过一系列沟通方式进行交流和磋商,最终双方交换意见完成后,就形成了正式的合作合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对双方合作的信函和邮件等内容,进行妥善保存。要及时对双方沟通信息进行更新和研究,确保双方合作洽谈内容能达到一致。茶叶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一旦与买方或者卖方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之后,就需要进一步洽谈具体合作细节,而在这一过程中,茶叶企业必须慎重沟通合同的每一个细节和具体条款,并且给与对方准确答复。此外,针对双方意见沟通信息也要进行有效保存。同时,在与对方洽谈贸易过程中,针对涉及双方合作利益的问题,必须据实回答,不能夸大,从而影响双方后期实质性合作。比如买方提出某一茶叶的购买需求,茶叶企业必须从自身生产实力出发,不能盲目答应,既要合作诚信,同时也要合理、有效保护自身利益。

2.2签订合作合同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及防控思路

在合作双方达成一致合作意向后,双方需要结合合作基础文本,拟定具体的合作合同细则,并签订具体的合作合同。而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对合同的细节内容进行认真审理,不能出现疏忽。事实上,很多合同的违约问题,都是由于细节把控不到位所造成的,所以在签订正式合同时,必须对合同的细节和重要条款进行有效把控。在这一环节,需要充分注重三个方面的规范化,一是对相关合同术语的规范化应用。事实上,在国际贸易合作开展过程中,往往有一些专业术语,而这些专业术语都有着相应内涵,想要有效规避其风险,就必须对风险内容进行深度把控。其次是在付款方式的选择。在国际贸易中,付款方式普遍使用的是直接汇款和信用证等方式,因此,茶叶企业必须对自身付款方式进行有效了解,从而避免因付款问题造成合同合作风险。最后,是出现问题之后,解决双方争议方式的具体选择。无论是仲裁,还是提请诉讼,都尽量选择合作双方容易执行,且能够对我国茶叶企业起到有效保护作用的方法。

2.3合同履约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及防控思路

合同完成商谈和签订后,最重要的过程是合同履约。在合同履约过程中,茶叶企业应该注重对合同履约条件的把控,同时针对双方合作进程的具体实施情况予以及时更新。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把握两大细节,一是对双方具体合作条款的内容进行认真对照,并按照相关要求予以执行。比如在合同中,会对双方货物交付时间和相关进度予以约定,而茶叶企业就要结合这一要求,按照约定严格执行。此外,在货款的收取上,也要及时予以跟进,当双方合作过程中出现其他因素影响时,要及时上报双方管理层,从而继续决定合同执行情况。此外,是在茶叶交付和货款收取过程中,要及时予以检查,并及时给与对方反馈,一旦出现任何问题,都要及时与对方沟通,验证。

3结语

随着全球国际贸易一体化程度不断提升,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都积极参与到国际贸易活动当中。而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同时也有着最体系化的茶叶生产技术和最丰富的茶叶生产经验,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历史已逾千年,因此在整个茶叶国际贸易体系中,我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即使到今天,我国在国际绿茶市场上也占据着重要位置,其对国际绿茶市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话语权。结合长期以来的国际茶叶贸易实践活动来看,茶叶企业要想在国际贸易过程中有效维护自身利益,就需要其在贸易活动过程中,注重对合同签订时的内容和与合同相关的各个细节进行认真研究,同时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合理把控,从而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有效防范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不足。

作者:陈羽佳 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潘秋香.企业国际贸易中合同风险的法律防控[J].法制世界,2013(6):151-154.

[2]柴玮.从世界茶叶供需看中国茶业国际贸易[J].世界农业,2013(17):89-95.

[3]张兰兰.国际贸易中合同风险的防控[J].中国商贸,2014(12):185-189.

茶叶贸易出口论文第5篇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出口贸易

一、我国的茶叶出口现状

我国目前有19个产茶省、区、市,茶叶是1000多个产茶县(市)地方的财政收入和8000万茶农收入的主要来源。全国有近亿人从事茶业工作。近年来,我国茶叶出口行业的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市场份额不断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长期以来,作为我国的农业优势产业,茶叶出口在出口贸易中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尽管近年来随着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茶叶在农产品出口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茶叶出口量仍占出口总产量的最高,这对增加茶农收入、减少国内积压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欧盟越来越严格的绿色贸易壁垒政策,我国出口茶叶出现了单价连年走低,茶叶出口额的接连下降的贸易。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 绿色贸易壁垒制约茶叶出口的增长

我国茶叶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及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恰恰也正是各类绿色贸易壁垒措施的主要实施者。这些国家推行相关的环保标准、动植物检验检疫制度及监测制度和程序,增加了茶叶出口国和茶叶出口商的交易成本,大大阻碍了茶叶出口贸易增长的速度。

(二)绿色贸易壁垒增加了贸易成本

绿色贸易壁垒对进口产品在包装、检验、标签、认证和绿色环保等方面的严格要求使得相关的贸易成本增加,其额度每年将近国际贸易总额的15%。欧盟、日本等市场对进口农产品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技术标准、卫生检验检疫标准和认证等标准,为达到其规定的标准,我国茶叶生产企业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增加了成本,削弱了我国茶叶产品的竞争力。生产企业为了达到进口国的农残及卫生标准,不得不增加有关改进生产环境和茶叶产品质量的检验、测试、认证和签证等手续并产生相关费用,增加了茶叶的产品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益。

(三) 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增加了我国茶叶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

欧盟等发达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严格而又繁琐的卫生检疫制度防止外国农产品进入本国,而且还利用WTO协议中关于环境问题规定的漏洞打球,实行贸易歧视,增加了我国茶叶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日本于2006年5月起实施新的《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对茶叶农残限制做了如下规定:将设限农药残留由83种增加到约144种;设限以外的农药残留全部按“一律标准”即限量为0.01ppm;设限外农残超标将被视为违法;采用“干茶法”进行检测,以上种种条款矛头直指中国。日本这种对设限外农药采用“一律标准”的做法将极大增加中国出口茶叶农药被检出的机率,因违禁被追究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大。另外,从2005年8月1日起,欧盟对硫丹在茶叶中的残留限量从30mg/kg缩小为0.01mg/kg,这一新措施相当于将“检测标准严格了3000倍”,无疑使得我国茶叶出口欧盟全面受阻,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茶叶出口。我国茶叶出口主要依靠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简单加工成本来获得竞争优势。在过去,由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茶叶进出口企业的经营管理过于宽松,众多厂家一拥而入,相互之间肆意压低价格,使原本在我国具有出口优势的茶叶在国际市场上身价大降,出口价格的下降直接导致了利润的减少。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统计,我国的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普遍偏低,平均价格比印度低四成,比斯里兰卡低六成。究其原因,并不是我国的茶叶质量不行,而是国内茶叶对外销售的市场纷乱无序。

三、我国茶叶出口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一) 提高生产水平和茶叶品质

我国必须加快开发茶叶新品种、开拓除主要贸易国以外的新市场,采用新的贸易手段和方式避免茶叶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我国也要尽快改善茶叶的种植方式, 发展茶叶出口基地的建设以及发展规模化生产;宁缺毋滥,应该淘汰一批低质茶园,发展一些精耕细作的优良新茶园,推行集约经营,改变茶叶生产组织形式,培育和扶持大规模的、全球化的经营主体。以规模化、基地化、龙头化为重点,大力发展产地市场+茶农基地、龙头企业+基地、海外茶叶公司+茶叶基地、服务组织+龙头企业+茶叶基地等生产组织。通过对茶叶产品全过程的控制,使其符合一定的标准,这样既能保证茶叶产品的安全和规格质量,又能在更高的质量水平和层次上实现供需平衡。通过茶叶产品标准的不断提高,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螺旋上升的茶叶产品质量提高过程,不断提高我国茶叶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二) 积极进行国际认证

茶叶生产企业和茶叶出口企业必须在政府或行业协会的指导和帮助下提高自身产品的生产标准,力求符合国际标准,生产安全、无公害的绿色茶叶产品;实行绿色包装,加强与环境有关的绿色认证工作,特别是要积极争取通过ISO14000国际标准认证。

(三) 建立预警机制

我国政府需要逐步建立绿色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建立专门的信息收集和咨询体系以及强有力的绿色贸易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充分发挥驻外经商机构、经贸研究机构的优势,定期收集、整理、国外技术标准和规则的最新变化,收集研究我国茶叶产品在哪些国家遇到怎样的绿色贸易壁垒,并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企业,接受国内企业对这方面的询问,找出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做好防范工作。对已受绿色贸易壁垒所限不能出口的茶叶产品,我国政府及茶企要及时客观地查明原因,采取积极措施,充分利用WTO有关规则,运用世贸规则维护我国茶叶出口企业的合法权益;充分利用WTO有关协议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条款以及给予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及争端解决机制等,加强对茶叶出口企业的引导,争取为我国茶叶产品出口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维护我国茶农的正当利益。

(四) 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明确产品标准

不仅仅是茶叶产业,我国许多农产品都应加强环保理念。随着绿色产品风靡全球,我国应顺应国际潮流才能在经济创汇上获得丰硕成果。对此,我国政府部门应大力宣传绿色环保,倡导国民绿色出行,敦促企业建立绿色环保的生产线,为我国突破绿色贸易壁垒防线打下坚实的基础。茶叶生产企业也应明确生产标准,例如生产线的清洁程度规定、绿色数据的明确规定、茶叶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对环境的危害值、优秀茶叶的等级标准等。

课题资助项目:2012年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项目编号:DFCXY201201,项目名称: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1]高彩云.对绿色壁垒的我国茶叶贸易[J].产业论坛,2003(3):20-25.

[2]BILL WALTON. Development Survey of Chinese tea in USA [J]. Tea Economic Information, 2005,286(10):1520.

[3]武振.我国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壁垒的对策[J].当代财经,2005(11):9-11.

[5]张敏.中国出口产品如何突破绿色壁垒[J].半月谈内部版,2006(7):30-34.

茶叶贸易出口论文第6篇

关键词:茶产业;国际竞争力;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8-0031-02

一、茶产业发展的总体概况

(一)茶产业的现状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茶叶的消费量在目前看来仅次于水,饮茶之风盛行。并且随着茶产业的不断发展,茶叶的消费领域在不断扩大,消费方式也日趋多样化。目前种植茶叶的国家,已经达到60多个,种植面积也呈上升趋势,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茶产量也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世界上,欧美国家以红茶为主,而亚洲国家则更青睐于绿茶,世界上仍以红茶为主,占到世界总产量的75%,但是绿茶的消费增长却快于红茶。就国际贸易这方面来讲,茶叶的贸易量每年达到140万吨,占到总产量的44%,其中以红茶的贸易量为主,约占到总贸易量的75%。

(二)我国茶产业的发展机遇

就世界茶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茶产业有很好的发展机遇。世界绿茶消费量的不断上涨、世界对茶文化的重视以及国际医学界对绿茶的高度评价都对我国绿茶的产量和出口量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人们饮茶风的盛行,也将对我国的茶产业发展起到带动作用。我国本来就是产茶大国,20多个产茶省,同时拥有8 000万的茶农,并且拥有国内仅有的茶种,如乌龙茶、黑茶、花茶、普洱茶等,这些都为我国茶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三)我国茶产业面临的挑战

中国茶产业的确有着很好的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国茶叶的集约化程度低并且规模比较小,即缺乏茶叶深加工企业的存在,因此茶业面临着技术开发和应用等各方面的挑战。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的茶产业并没有占到很大份额,仍然以内需为主,因此说提高茶叶的质量与卫生安全,开拓国外市场是目前中国茶产业面临的又一挑战。除此之外,国内茶还存在着通过包装等外表来实施涨价等经营习惯,与此同时还会出现统一包装出现不同价格的现象。这些品牌炒作都将成为中国茶产业发展的阻碍,要想顺利地发展,必须解决好这些阻碍带来的挑战,采取更好的应对措施。再者,目前是电子商务的时代,茶企业的电子商务覆盖率需要进一步地提升。

二、中国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一) 从各种指标分析

1.净出口指标。净出口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总收益,用出口总额减去进口总额就是净出口总额。用公式表示为:净出口=X-M。

从整个国家角度说,如果净出口为正,则表示该国在贸易中处于盈余,如果为负,则表示该国在贸易中处于贸易赤字;而从产业角度分析看,如果是正值就代表该企业是出口创汇型,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优势,负值则代表该企业属于进口替代性,在国际市场上并没有这方面的竞争优势。据统计,我国2000―2010年十年间茶产业净出口一直还处于正值状态,净出口总额几乎都在350万美元以上,2010年竟然突破700万美元。这一事实证明,从整个国家来说,我国处于盈余状态;从茶产业来讲,我国茶产业属于出口创汇型产业,并且我国的茶产业一直处于盈余状态,说明我国茶产业在国际市场具有比较优势。

2.市场占有率指标。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是指一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某种产品的出口总量占国际出口总量的份额。一般情况下,国际市场占有率越高,这个行业或者说这个产品就在国际市场上就越具有竞争力,相反,国际市场占有率越低,国际市场竞争力就越差。用公式表示为:MSi =Xi/Xw×100%,其中Xi表示i国家的出口量,Xw表示国际总出口量。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茶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从2000―2010年,一直处于12%左右。从中可以看出中国茶产业的发展比较稳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是2004年我国的茶产业市场占有率有所下降,这足以说明中国的茶产业受到严重的威胁,国内茶产业的竞争优势逐渐被削弱,自身的不足也慢慢被暴露出来。

3.贸易竞争力指数。某国的贸易竞争指数是指某国某产品的出口额与进口额之差占该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TC=(X-M)/(X+M)。当0

(二) 从影响因素分析

1.价格和成本。成本在国际竞争力中是基础构成因素,因为成本决定产品的价格,而价格则影响着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近些年,中国的茶叶生产成本明显上升,因为劳动成本和固定资产的成本的上升,所以中国茶叶产品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居高不下,因此就没有了之前的竞争优势。另外,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的茶种之间就会因价格的不同有不同的竞争优势。比如就中国国内来讲,中国国内生产绿茶的成本远远低于红茶,所以,中国在世界市场上,绿茶就具有比红茶大得多的竞争优势。

2.质量和安全。质量和安全不仅包括茶叶质量安全,还包括茶叶饮用的安全,这些都可能涉及茶叶表面农药的残留、粉尘污染、金属残留等等。据统计,中国是使用化肥和农药最多的国家,这些都会对茶叶的质量和安全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削弱了我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贸易中,一些进口食品的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制定了很多关于农药残留限制的文件,又进一步削弱了我国的竞争优势,这些都将造成我国茶叶出口量的减少。

3.生产要素分析。从我国茶叶的现状可以了解到,我国是茶树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并且我国茶树种植具有悠久的历史,这对于我国的茶叶的宣传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除此之外,我国茶种丰富,被称为“万茶之邦”,像西湖龙井、信阳毛尖、云南普洱等等。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具有茶叶生产资源天然的优势。但是随着世界茶叶种植国家的不断增加,我国的比较优势处于下降趋势。除此之外,中国茶叶生产的小农模式,以及人们对中国茶种丰富的挑剔,比如对茶叶形状的要求等。这些都不利用中国茶产业国际竞争力地位的继续保持。

4.国内需求分析。国内需求在研究产业竞争优势中是关键因素。就中国近些年的发展来看,自从2000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需求貌似不如从前,但实际上其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国内消费者对我国产业的敏感度更强,更能及时反映国内市场的变化,进而给我国的生产商提供更准确的需求信息。且生产规模也受到国内需求的影响和制约,可见我国茶叶的国内需求还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

5.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分析。不同国家由于受到国内环境的影响,企业会采取不同的发展目标、策略和企业内部结构。而一国产业是否会具有竞争优势受国内环境与这些战略、结构之间的吻合度的影响。一个国家某个产业的制度和结构的不断完善,将会提高该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中国茶产业的经营机制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跟不上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建立不起来与此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

三、我国茶产业的发展策略

(一)企业方面

1.在创新中求转型。一要发展育苗技术与茶树良种,开展一些茶树良种科技行动;二要提升茶的栽培技术水平,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生产模式;三要依赖科技进步,发展有机茶、无公害茶,破除国际上的绿色贸易壁垒;四要综合利用机械加工技术,我们要进行深加工,抛弃传统技术,对传统的那些大宗茶叶加工技术进行改造,使制茶质量得到提高;五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茶叶产业,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的时代,组织开发茶叶信息平台。

2.从卖“名茶”走向卖“名牌”。品牌是一产业竞争的核心所在,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品牌的打造力度,在品牌经营上下功夫,进而实现我国茶产业由低层次上的价格竞争到高水平的品牌竞争。我们要想实现茶叶名牌这个战略,将要走很长一段路,必须要让企业拥有规模、实力和信誉,同时还要有高质量的茶叶,四者缺一不可。

3.建立龙头企业。打破以前分散的经营模式,采用联营模式,并且注重龙头企业的打造。这样就可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市场带领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联系农户,这将不断提高我国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政府方面

1.提供财政支持制度保护。政府要制定统一的茶叶检测标准,同时在财政上要大力支持茶叶的发展,比如鼓励出口实施出口退税政策。加强监管力度,同时重视企业的管理和利益。

2.提高质量和安全水平。提高茶叶的质量和安全水平对于打破贸易壁垒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政府要支持辅助完善各类质量检查和安全体系,与此同时,生产绿色无公害茶叶。

3.加强营销和市场布局。在国际上,在保证茶叶质量的基础上,应该把握住机会进行广告等各类促销与此同时,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施行不同的生产布局,主要还是以市场为导向。

四、小结

在上文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看出,我国茶产业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优势,并且我国的茶叶产量在世界市场上占有很大的份额,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以及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要调整生产结构。因此,本文针对我国目前茶产业的发展状况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这些措施对中国茶产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未来,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将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道合.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农业出版社,2009.

[2]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茶叶贸易出口论文第7篇

[关键字]《茶叶市场调查》课程;创新课程;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F423.02[文献标识码]B

一、《茶叶市场调查》创新课程设计的提出背景

我国是茶的故乡,茶产业是我国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我国的茶叶产量和出口贸易量都居世界前列,福建省又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地和茶叶交易及消费市场,茶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然而,经高等农业院校茶学专业培养出来并在基层从事生产技术、贸易的茶叶专业人才每年不足200人,根本无法满足茶叶生产和销售持续发展的人才需求。针对这一形势的需要,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在原有国际商务专业的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办学的形式,开设了国际商务(茶叶贸易方向)专业(以下简称“茶叶贸易专业”)这一全新的特色专业方向。

该专业方向培养的学生是直接面向社会的职业技术人员,培养的目标是具备国际商务理论知识和茶叶营销管理及实际操作能力,具有较熟练的国际商务业务技能和商务英语应用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的“诚毅”精神,并能在外贸企业、茶叶企业等单位从事国际商务、茶产品贸易、涉茶商贸文化领域产品开发及经营管理工作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从该专业方向的岗位需要来看,必然要涉及到茶叶市场调查这一环节。而福建省作为一个茶叶大省,有着系统完整的茶叶生产、批发、经销、零售市场,不仅有产茶基地、茶叶加工厂、茶叶贸易公司,还有为数众多的茶叶经销零售店、酒楼茶座等各种茶事服务的企业单位,这为茶叶市场调查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环境。

《茶叶市场调查》创新课程的开发和设计正是基于上述背景提出的,该课程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学到与茶叶有关的市场调查理论知识,而且还能让其在实际的项目调查中充分得到锻炼,因此在茶叶贸易方向的高职教学中开设这门课程有其现实意义。

二、《茶叶市场调查》创新课程的内容设计

(一)课程设计理念

《茶叶市场调查》课程是在《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茶叶贸易专业的特色开发一门创新性课程,是按照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以校企合作为途径,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该课程是填补国内空白的一门非常具有专业特色的专业课程,不仅可以作为国际商务(茶叶贸易方向)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而且可以作为其他茶艺类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更可以作为茶叶营销、茶叶经营与管理、茶事服务等相关课程的重要补充。《茶叶市场调查》课程的设计理念如图1所示。

(二)课程安排设计

《茶叶市场调查》是在原有的《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具体课程安排设计如下:

1.课程性质

本课程可以为专业必修课或专业选修课。

2.适用专业

就本校范围而言,适用的专业有:国际商务(茶叶贸易方向)专业和旅游管理(茶文化方向)专业,除此之外,可以作为学校公选课开设,也可以作为其他高职院校茶叶营销、茶叶贸易、茶叶经营与管理,茶事服务等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

3.总学分

选修课可以为2学分,必修课可以为3学分。

4.总学时

选修课可以为40学时,其中理论部分占20学时,实践环节为20学时;必修课可以为60学时,其中理论部分占20学时,实践环节为40学时,具体学时分配见课程内容设计部分。

5.考核要求

本课程考核跳出了传统的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形式,采用以小组项目考核为主,平时成绩、期末成绩为辅的考核方式,考核成绩的构成为:

A、小组项目占40%(开题汇报10%、总结汇报10%、调查文本报告20%);

B、平时成绩占20%(平时作业10%、课堂考勤10%);

C、期末卷面成绩占40%。

其中,小组项目考核将在课程内容设计的实践环节详细介绍。而期末考试主要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题型有单选、多选、判断、案例等,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设计

《茶叶市场调查》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实践性强,专业特色鲜明。根据课程设计的理念,本课程主要是按照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以校企合作为途径,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突出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根据茶叶市场调查工作过程的要求设计教学内容,根据每个模块工作性质设计教学方法,同时配合相应的实训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边学边做的实践环境中掌握技能并巩固知识,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课堂讲授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如情景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具体的教学方法有:

1.讲授法

每个教学模块都有部分相关的基础知识,要求教师在教室或现场采用讲授法进行重点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播放、讲述、讲解、解析等主要形式,配合大量的茶叶市场调查及茶叶种类、生产、包装、销售等方面的图片及视频,使学生缩短与真实工作场景的距离,教师能将茶叶市场调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讲清、讲透。让学生理解掌握茶叶市场调查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

本课程收集、编写多个教学案例,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提供真实案例的信息,提出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分析、集体分析或案情分析会的形式对案例开展讨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从旁加以引导启发,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开创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互动式教学法

在茶叶市场调查基础理论的学习中,教师学生互动探讨,互换角色积极研究专业深度问题及前沿问题、采用互动式学习与讲座式学习结合,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把枯燥的理论知识生动地传授给学生。

4.模拟公司性质的项目教学法

实施的模拟公司教学法,即按照市场调研企业项目的模式成立调查小组,每组设置项目组长,要求每个小组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组建,有队名、口号,组员有明确的分工,以此训练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根据课程的安排设计项目内容,从茶叶市场调研方案的制定开始,分步骤进行抽样设计、问卷设计、市场调查方法设计,再到市场调研项目的实施及市场调查资料的整理,最终形成茶叶市场调查的项目报告。在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起到解惑和引导作用,控制各小组项目质量。小组成员通力合作完成项目设计,提高了学生协作精神,增强了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让学生掌握从市场调查方案的设计到具体的方案实施、整理和形成调查报告的完整流程。

(四)课程内容设计

根据课程设计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设计理念,基于茶叶市场调查工作过程的特点,此课程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模块和实践环节,并将创新课程内容的设计分为理论内容部分和实践环节两个方面。

1.理论内容设计

《茶叶市场调查》课程的理论内容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二是茶叶专业相关的基本知识。在课堂授课中,侧重针对茶叶本身的特点、茶企业、茶产业自身的特色,对市场调查各个方面的步骤与调查方法进行重新梳理和设计,充分体现茶叶专业的课程特色。 2.实践环节设计

传统的《市场调查与预测》作为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技能课程。但是,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多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并辅以必要的作业练习,不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该课程目前的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茶叶市场调查》课程是在其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应充分借鉴其经验,课程设计重点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技能的培养。对此,对本门课程的实践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和开发。

总的来说,本门课程的实践环节主要采用前述模拟公司性质的项目教学法,基于项目的工作过程,让学生在具体的茶叶市场调查项目的实施中,理论联系实际,在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以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市场调查技能和方法。为此,我们将《茶叶市场调查》课程的实践环节具体分为基于工作过程的技能模块设计和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设计两大部分。

调查方案设计技能模块、抽取样本技能模块、问卷设计技能模块、调研方法技能模块、数据处理技能模块、调研报告技能模块

选修课:20学时,采用单项训练法

必修课:40学时,采用综合实训法

教学过程设计

组建团队、确定项目、开题汇报、项目实施、项目整理、总结报告

(1)基于工作过程的技能模块设计

工作过程,是指为完成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在这个完整的工作程序中可细分为若干个子环节,也就是技能模块。其设计思路为:根据福建省茶叶市场的现状,基于市场调查与预测工作过程知识、能力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以完成职业应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项目为依据开发相应的技能模块。

就企业营销调查活动过程来看,一般可将市场调查活动的工作过程分为六项技能模块:调查方案设计技能模块、抽取样本技能模块、问卷设计技能模块、调研方法技能模块、数据处理技能模块、调研报告技能模块。此外,根据需要,有时可补充市场调查预测模块。具体模块的基本知识在理论部分详细介绍,在实践环节则结合具体项目进行相应的技能训练。

(2)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设计

在上述工作过程分解的基础上,针对茶叶市场调查工作过程的六大技能模块,可以根据课程的学时和性质要求,采用相应的单项训练法或综合实训法进行实践教学。单项训练法,是将六个模块作为六个子项目,结合一个具体的项目,随着各章节教学的进行,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来完成,这种方法适合于课时较少,课程为选修性质的教学安排,学时可以分配20学时。综合实训是一种“单独设置”的实训方式,一般集中安排1~2周,其设计原则是: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背景,按照“讲做结合、以做为主,分块推进、逐步合成”的做法,采取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模块化与综合化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操作相结合。这种方法适合于课时较多,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程的教学安排,学时上可分配40学时。

具体的教学活动可以分为以下环节进行:

首先,组建团队。在第一次上课时,教师应先给学生介绍课程的总体安排和基本情况,并要求学生分组组建市场调研团队。可根据班级情况,每5~8人自由组合成一个项目团队,每个团队推举队长,确定队名及团队口号,并结合项目进展分配每个团队成员任务。

其次,确定项目。调研项目来源于实际问题,一是接受校外企事业单位的委托调查项目;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选的热点问题调查项目。具体而言,由于福建省在茶产业方面的特殊地位,大大小小的茶叶基地、茶叶加工厂、茶叶贸易公司、茶叶批发商、经销商、零售商星罗棋布,酒馆茶楼、茶叶店分布广泛,茶叶消费市场成熟,这些独特的环境因素,为茶叶市场调查的开展提供了难得的宝贵资源。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自行联系校外相关的茶叶企业或接受委托,对特定的茶叶市场调查项目展开调查,也可根据教师给定的茶叶市场及茶产业相关的热点问题自选题目进行调查。

再次,开题汇报。在具体的项目选定后,教师根据课程安排,讲授茶叶市场调查方案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内容,并要求学生针对其选定的具体项目进行方案设计,包括抽样设计、调查内容设计、调查方法设计、问卷设计等方面,之后应安排一次课程进行项目设计的开题汇报,交流展示各自的设计成果,教师对此进行点评总结,指出其中的不足,并打分考核。

第四,项目实施。调研项目的实施环节在校外进行,根据课程的性质,若是选修性质的课程,可安排学生自行组织,教师应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若是必修的性质,则可安排集中实训,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分阶段展开具体的项目调研,并对调研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及时处理解决。

第五,项目整理。该步骤涉及具体调研问卷的回收、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等内容。教师应密切跟踪学生项目开展情况,做好指导、督促工作,对项目实施后的问卷回收及数据处理分析及时进行指导。

第六,总结报告。在调查项目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分别以口头汇报和书面报告的形式对项目进行总结。的口头汇报主要要求学生以PPT的形式将调查的主要结果、遇到的主要问题、主要的结论及建议等内容进行总结;书面报告则按照调查报告的格式要求进行撰写。

至此,伴随着教学进程,学生协作完成一个完整项目的调研任务,实现了《茶叶市场调查》课程培养茶叶市场调研素质与能力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锋.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设计与组织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6).

[2]刘玉.浅谈《茶事服务与技能》课程的建设[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4).

[3]徐薇.国际商务(茶叶贸易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时代经贸,2010(10).

[4]杨江帆,管曦.关于茶叶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探讨——兼论茶叶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中国茶叶,2005(6).

茶叶贸易出口论文第8篇

[关键词]茶叶;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

[DOI]10.13939/ki.zgsc.2017.12.158

1 引 言

绿茶是我国的主要茶类,全世界有超过90%的绿茶均生产于我国。2015年,我国绿茶生产量达143.8万吨,2011―2015年,中国绿茶产量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高达6%。但关于茶叶质量的问题不断被爆出,例如2015年5月17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所播出的“在北京市场上进行茶叶产品比较实验”等;此外,随着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绿茶出口的增大,也影响着我国绿茶的整体出口,这也促使了对于当前我国绿茶标准管理现状的研究。

目前针对绿茶标准管理的研究主要分为三类:一是针对当前绿茶国家标准的研究,这一类研究也是在绿茶的研究中最为突出的一类,如郑国建,陆小磊[1](2014)等人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总结了我国和其他国家的茶叶质量标准体系,并依此对我国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提出了意见,翁昆等人[2](2011)通过总结当前我国现行的茶叶标准体系,进行了体系框架表的编制,并对标准体系提出了建议。二是专门对于茶叶安全管理方面的研究,如Wei等人[3](2012)考虑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SPS)及药物残留允许量(MRL),基于重力模型,对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对茶叶出口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陈义和郭贵义[4](2014)通过研究我国茶叶安全标准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分析后比较了其优缺点,并针对标准的制定,管理中的可实现性以及推广性提出了意见。三是针对茶叶标准化管理所做出的研究,如朱仲海[5](2009)通过对我国茶叶标准体系的分析,对比国内外标准体系,通过查阅文献,召开访谈会等方法,对我国茶叶的标准管理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李赛君[6](2008)等人在研究绿茶茶叶产区变化以及绿茶品质的演进时,针对绿茶的标准化管理提出了所要关注的重点。综合来看,目前我国专门针对绿茶的标准化管理相对较少,同时几乎都对于某一方面进行研究,而本文将在重点考虑了我国茶叶质量标准体系的基础上,针对茶叶作为商品的标准管理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为了达成这一成果,本文的剩余内容如下。在第二部分中,本文将针对绿茶标准管理的理论基础进行介绍,包括绿茶的标准管理理论以及绿茶标准规制;而在第三部分中本文将针对我国绿茶的标准体系进行分类和总结;在第四部分中,本文将从标准体系出发,指出我国当前的绿茶标准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意见;在第五部分中,则将对本文进行总结并指出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或研究方向。

2 绿茶标准管理的理论基础

2.1 绿茶的含义与属性

2.1.1 绿茶的含义

根据我国国家标准GB/T 30766―2014《茶叶分类》[7]的定义,绿茶的含义是指茶树的芽、叶、嫩茎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生产工艺制成的产品。

2.1.2 绿茶的属性[8]

作为一种商品,它具有一般商品的价值,即自身价值和使用价值,作为茶叶的一类,其与其他茶叶具有相似的商品属性。

2.2 绿茶标准管理演变

从我国第一次制定绿茶的相关标准以来,我国的绿茶标准体系主要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建国前,1931年,国民政府由于当时出口的需要,由实业部颁布了我国的第一部茶叶标准,并在此之后不断地进行修订。虽然这部茶叶标准不过六l数百字,却标志着我国茶叶标准体系建设的开始[9];第二阶段则是新中国成立后到1993年的这段时间,1950年,贸易部在第一届全国商品经检验会议中制定了《茶叶出口暂行标准》等,恢复了我国的茶叶检验,而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绿茶的相关国家标准也不断增加,期间还建立了茶叶贸易标准样(实物样),包括有绿茶中的珍眉、珠茶等;第三阶段则是由1993年至今,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产物就是于1993年9月的GB/T 14456《绿茶》国家标准[10],这也是我国针对绿茶所出台的第一个专门标准,对专门规范我国绿茶的产品质量和出口等具有重要的意义。[11]

3 我国绿茶标准体系

通过查阅我国绿茶相关的标准文件,根据其施行的特点我们发现我国目前的标准主要可分为五类:产品标准类、理化检验方法标准类、感官审评标准类、卫生标准及检验方法标准类以及运输贮藏方法标准类。

3.1 产品标准类

本类均为国家和行业推荐性标准,适用于生产、流通、贸易活动中标列各个种类的绿茶,主要是针对绿茶的相关定义、术语、分类标准以及技术方法的介绍。如:GB/T 14456《绿茶》,SB/T 10168《闽烘青绿茶》,ZBB 35002《炒青绿茶技术条件》和GH 016《屯、婺、遂、舒、杭、温、平七套炒青绿茶》等。

3.2 理化检验方法标准类

本类均为国家、行业或出口强制性标准,根据需要或贸易双方的有关协定和进出口标准要求,确定检验项目,针对于这些理化检验项目的检验方法所做出的强制性规制。如:GB 8303 《茶 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测定》,GB 8307 《茶 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测定》,GB 8309 《茶 水溶性灰分碱度测定》和ZBX 50006《出口茶叶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测定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