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新课标音乐教学方法

新课标音乐教学方法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19 17:11:34

新课标音乐教学方法

新课标音乐教学方法第1篇

关键词:新型教学 方法 课程标准

一、以“审美”为主进行教学

“审美”教学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它通过音乐作品的音乐美和视像美来完成,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使音乐艺术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目的。如:在上《绿色家园》一单元欣赏《瀑布与溪流》一课时,我抓住作品的音乐美特征,紧扣音乐主题展开教学,运用听觉感知、视觉感知等方式,将学生带进音乐作品的意境之中,使学生体会到优美动听的旋律如同歌谣,充满了赞美的诗意。仿佛让人们来到了童话世界,听见了藏乡水韵声以及九寨沟日夜奔流的瀑布和溪流,这美丽的景色和风俗人情,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民族、对祖国真挚的感情。在这音乐审美过程中,学生的情感随着旋律而起伏,而陶醉,这就是音乐美和视像美所给予的审美。

二、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现代音乐课堂教学中,一切现代电化教学用具都是音乐课中必备的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形象、直观的特点,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动用“综合”手段进行教学

《新课标》指出:在音乐课程中贯穿综合原则可以分为几类:其一,把包括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文化在内的音乐教学各方面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其二,把音乐与舞蹈、戏剧、美术等内在的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其三,把音乐课程与语文、地理、历史等在内的与音乐艺术有关的非艺术课程适当结合起来教学。

新课标音乐教学方法第2篇

【关键词】音乐教师教育 师范性 基础音乐教育 教学方法 教育实习

2004年以来,教育部对音乐师范教育做了一次正名,把传统的“音乐师范教育”更名为“音乐教师教育”。这次正名的背景,是对长期以来师范音乐教育照搬专业音乐教育的培养计划、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以及评价方式的一种反思;正名的动因是对本世纪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呼应;正名的目的是为了彻底明确音乐教师教育的专业特性,即音乐教师教育不是专业音乐教育,培养的人才不是专业音乐人才,而是中小学音乐教师。迄今为止,音乐教师教育专业之名已为广大教育界所接受。然而,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原因,时下音乐教师教育专业主要体现于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师范性不够明显。据了解,既然音乐教师教育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育,那这一教育就一定与基础音乐教育紧密联系,以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为核心。因此,要加强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师范性,必须从上述两方面着手。

一、联系基础音乐教育

把音乐教师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结合起来考虑,是加强其师范性的第一个根本策略,因为音乐教师教育是培养基础音乐教育教师的教育,这些培养对象必须在受教过程中熟悉他们未来的工作,形成相关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这好比产品与市场的关系,生产何种产品,必须迎合市场的需求。那么,到底如何联系基础音乐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把握基础音乐教育理念

把握基础音乐的教育理念,就是指应该明白基础音乐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明白这些目标,在音乐教师教育中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向学生传递这些理念,以及传授达成这些目标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教学方法。

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就课程目标而言,新课标共提出了“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发展个性”“强调实践,注重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及“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理解多元文化”等5项指标。其中一、二、四项强调的是素质教育,三项和五两项强调的是音乐课程的知识技能、原理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概括起来,其核心理念就是素质教育。

把握素质教育这一基础音乐教育的核心理念,有利于定位音乐教师教育的专业教学,就是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素质教育的理念,音乐教师教育,一方面应该是素质教育,而不是专业音乐教育;另一方面,在学科知识的教学中,尤其应该强调其音乐性、审美性及人文性。惟其如此,才能把握好音乐教师教育的专业方向,培养出合格的基础音乐教师。

(二)熟悉基础音乐教育内容

熟悉基础音乐教育内容是指要明白基础音乐教育的内容是什么,结构怎样,重点在哪里。如果我们对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有深刻的了解,并把这些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中,这将帮助学生提前熟悉未来的工作,并获取间接经验,形成相关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中小学音乐课程内容作了四大模块的分类,即音乐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以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熟悉这四大模块结构,可以指导建立音乐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熟悉某一模块的具体内容,可以指导建立某类课程的具体内容;熟悉某一模块的学段目标,可以指导我们制定某类课程的评价标准。换言之,如果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教学评价都考虑了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内容的需要,那教育的师范性就在事实上得到了加强,所培养的学生就一定能胜任基础音乐教育工作。

(三)改革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

改革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是指一方面应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内容而建立专业必修及专业选修课程四大模块系统,另一方面,还应适应中小学教学需要建立教育通识必修及选修课程体系。就课程体系来看,时下我国音乐教师教育专业与基础音乐教育有较多联系。但笔者认为,基于师范性的需要,目前相当多的教师教育专业,其课程体系还有进一步调整的必要。比如,为加强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对中小学生生理、心理的了解,我们可以在教育通识课程中开设中小学生发展心理学、中小学生学习心理学等课程;为加强学生在未来从教工作中的道德观念,可以在教育通识课程中开设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课程;为加强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可以在音乐教学法课程中融入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小学音乐教材分析及中小学音乐教学优秀课例分析等内容。

相应的,我们在加强师范性较强的课程的同时,还应该适当弱化部分专业性过强的课程,如声乐、钢琴、作曲等专业选修方向课程,因为音乐教师教育追求的不是学科知识或技能的专、精、深,而是全、正、质――只有学科知识全面、技能方法正确、通晓教育本质,才能胜任素质教育工作。

二、创新音乐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方法

在学科课程教学中,通过强调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的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是加强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师范性的第二个根本策略。音乐教师教育本质上是培养音乐教师的教育,这一根本性质决定了衡量其成败的标准首先是学生在受教过程中是否获得了优质的音乐教学能力,而不仅仅是获得了会学习、研究、创作或是表演的能力。基于此,这里的教学方法创新不是指如何有效培养研究、创作或者表演人才的方法创新,而是指如何有效培养音乐教育人才的方法创新。

(一)改“教”为“如何教”

音乐教师教育的传统课程教学,除音乐教学法课程外,教师主要是在传授学科知识和技能。在这种教学思维下,无论如何创新教学方法,比如启发式、情境式或谈话式等,其意义都只是提高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效率。也就是说,这种模式的创新,充其量还只是在培养好学生。这类教学方法,就是笔者所谓的“教”,它们不是本文所谓的方法创新,而是在音乐教师教育教学中应该被改进的对象。

笔者这里所谓的方法创新,是指打破单纯传授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思维,改单纯的“教”为融入“如何教”的方法创新。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要使学生学会学科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使学生学会如何传授这些学科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这种方法不但是在培养好学生,同时还在培养好老师。具体来说,教师在这种教学中,至少应该完成这样一些工作:指明教学内容、重点及难点;指明教学目标;指明评价标准;指明教学原理及方法;引导和提示学生关注整个教学过程等。

(二)改“教师教”为“学生教”

为加强教学的师范性特征,我们在课程教学中还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选择适当的内容,改教师授课为学生授课。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获得教学实践的经验,从而锻炼教学实践能力。对于这种方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这样进行:先把学生按4―5人分为若干小组,每组指定一个授课内容,接着在提早两周的时间里,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设计教案、制作课件,并在组内说课、讲课,最后在预定的课堂里,由每组推出一位代表面向全体学生讲课,随后老师点评指导。根据多年来笔者在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及中国民族音乐课程中使用这种教学方式的经验来看,这种授课法基本上能达到预期的知识传授目的。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可见,组织合理的学生授课方式,较之单纯的教师授课来说,其价值和效率要明显高出很多。

三、强化音乐教师教育专业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是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学生直接参与基础音乐教育、获得实践经验、形成教学能力的关键。正因为如此,教育实习在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其师范性特征最为明显。然而,在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中,该课程所得到的重视却又远远不够。所以,强化教育实习成为加强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师范性的第三个根本策略。

(一)强化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

强化教育实习基地建设,是指要建立一定数量的、常备的、合格的挂牌实习场地,以保证教育实习工作能有序、保质进行。其中,“数量”指实习基地必须能合理容纳每届实习学生,以保证每位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参与实习的每一个环节;“常备”是指实习基地相对稳定,以保证实习工作的次序和规范;“合格”是指实习基地具备为学生提供有效教育实践的能力,以保证教育实习的质量。这里所提出的“数量”“常备”及“合格”等指标都很重要,因为很多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效果不佳,其原因都与实习基地的建设达不到上述指标有关。所以,强化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的重点,就是要在基地建设中切实达成这些指标。

(二)强化教育实习的指导团队建设

强化教育实习的指导团队建设就是指要建立一支常备的、包括基础音乐教育教师在内的教育实习指导团队。这里提出的“常备”及“基础音乐教育教师”两个指标同样非常重要。其中指导团队具有常备的特性,也就意味着它可能具备丰富的指导经验,这有利于开展教育实习的各项工作;团队中包括基础音乐教育教师则更加重要,因为基础音乐教育教师对基础音乐教育的规律非常熟悉,实践经验也相当丰富。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的指导,较之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师来说要有益得多。所以,强化实习指导团队建设的重点,首先是要保证团队的相对稳定,其次是要实行“双导师制”。

(三)强化教育实习的过程管理

强化教育实习的过程管理就是要使整个教育实习过程在有序与规范中进行。这里提出的“有序”与“规范”,是指教育实习应有组织纪律的保障;实习中备课、设计教案、制作课件、说课、试讲、上课、评课、班主任工作以及课外活动的组织都能保质保量完成,对教育实习的评价科学、合理、客观等。事实上,目前还有相当多的音乐教师教育单位,其教育实习缺乏有序和规范。学生用实习时间寻找工作,实习中没有上过一次讲台,实习鉴定成绩凭关系做判断等屡见不鲜。显然,这种实习已完全流于形式,失去培养目标的实质意义。所以,要想真正发挥教育实习在实现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上的重要作用,必须加强教育实习的过程管理。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师范性,是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性质要求,是教育改革的时势所趋,是对当下部分音乐教师教育单位教育管理理念及行为反思的结果,更是所有音乐教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M].2004.

新课标音乐教学方法第3篇

【关键词】新课标音乐教学创新情感体验

情感是种非常主观的东西,它的表现形式特别抽象,往往代表着人内心的喜、怒、哀、乐。是人们的自身的经历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应体现。在音乐教学中,情感是对音乐教学中“审美化”的一种标志。情感是推动音乐教学顺利进行的原动力,点燃学生们的音乐情感能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在音乐创新教学上会有更大的突破。

一、在新课标指导之下的音乐教学创新

一直以来我国在教育体制上就呈现了一种严重的误区,虽然一直都在强调要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但是在真正实施教育上还是过分偏向于对文化课程的要求,现在的学生整天在学校都是以学习为主,家长和老师也只关注于孩子们的文化成绩,往往容易忽视掉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情感发展和体现。为了响应多年来一直倡导的素质教育,我国教育界想要突破长期以来束缚思想的应试教育,变革教育模式,提出了开展新课标的教育。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音乐教学的传统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了,对于音乐的教学必须要实行创新。

1、《新课标》的制定及出现就是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以往不受到重视的音乐、体育、美术等这些学科能够真正的发挥其教育作用。让学生们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音乐教学以情感体验为核心能够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使学生学习起来更有乐趣也能缓解大量学习压力的束缚。

2、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老师们必要要转变其以往的教学观念。进一步的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尽快的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和需要。特别是在音乐教育上不能一味的只是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不断向学生灌输音乐的理论知识,在音乐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个人情感为奠基,让学生自发的对音乐产生共鸣,按照自己的思想意识去领悟音乐中所传达出来的感情,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初中新课标下音乐教学的目的。

3、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创新音乐的教学实践是《新课标》制定的重要目标之一。《新课标》不要求学生们完全掌握音乐的理论知识和音乐技能、技巧,它只是需要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自身的情感走向,要求再新课标的指引下将音乐的教学内容以情感的方式更加淋漓精致的表现出来。让学生能完全融合在音乐的熏陶之中,用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和音乐表演欲望。重视音乐的教学也是新课标提出的目标。

4、音乐学科在九年义务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新课标的推进,使得音乐教学的地位更上一步,初中老师在传授音乐知识时应该以音乐这门学科的自身特点出发,变革音乐的教学模式,大胆尝试新型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新型的音乐教学方法也是改变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传统模式,将原本枯燥乏味的因为理论教学模式变革的更加富有深意更加引发学生兴趣。

5、在新课标的引领下不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老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转变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创新意识。音乐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音乐的带领下向着更加全面的发展方向前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多年来一直不断探索的目标。音乐教学的改进是解决这一大问题的手段之一,在新课标形式下变革的音乐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更加深层次的挖掘学生对音乐的潜质。以情感为基础的音乐教学能够使学生们在更为轻松的环境下更大可能的释放自己的心灵,发挥其音乐才能。

二、新课标音乐教学的创新方法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初中的音乐教学课堂必须要进行创新变革。以下就是几种对音乐课堂创新的方法模式:

1、利用新科技来进行音乐课堂的创新。

在21世纪的今天,新科技已经占据主导地位,计算机成为了生活办公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音乐教学上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电脑的便捷能力进行课堂创新。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只是停留在老师教学生跟着唱的基础上,有了电脑后,学生可以根据电脑上的音乐系统进入教学领域自行对音乐教学的内容和模式进行了解,电脑上的音乐教学系统好具备很多老师所不能传授的知识和功能。经过电脑高科技的教学系统能够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2、利用合唱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创新能力。

合唱作为一种音乐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更加方便的掌握到音乐的基本感觉。在合唱中应该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训练学生的音乐能力。参与合唱练习既是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过程也是提高他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3、通过音乐配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力。

在音乐课堂上可以增加音乐配器,让学生自己选择喜爱的音乐配器,根据自己的感受对一首曲子加上配器击打声音,让他们在自己的实践中感受到音乐的美好,也可以让学生通过配器的击打引发他们的联想。音乐不仅仅是一门传授知识的学科更多的是一门引发学生不断遐想的艺术,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通过声乐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力。

声乐教学在整个音乐教学中起着推动发展的作用,声乐教学有其自身的复杂性,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声乐练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对一首歌曲进行谱曲填词,根据自己的爱好改变歌曲的风格。一首歌曲采用何种风格都能在不同方面反应出不用的情感效果,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也是学生对于音乐的一种情感体现。

总结:在音乐教学中情感的体现是音乐体现的基础。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学生自身情感为基础让他们在音乐课堂中自由发挥,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通过对音乐教学的改革促进学生向着全面发展方向前进,响应教育界中的素质教育口号。

参考文献

新课标音乐教学方法第4篇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音乐;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高中音乐是培养学生音乐情感的重要课程,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情趣的基础学科。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高中音乐的课堂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形势下,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必须进行创新和改革,、摒弃传统陈旧的教学弊端,以现代教学手段为推进力量,实现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质化。

一、高中音乐课堂的教学现状

1.教学目标不明确

现在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目标仅仅是追求课堂的结束,追求学生的分数。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音乐知识领域的发展,而忽视学生情感领域的变化;教师只注重音乐文化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和方法的培养,导致音乐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

2.教学内容不合理

在高中音乐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过于陈腐、单调、繁琐、庞杂、无序,未能以现代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为前提,未能以学生的主体发展为基础,教学的内容仅仅是教材、大纲的规范,导致学生只是盲目地接受音乐知识的灌输。

3.教学过程形式化

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对高考,教学过程过于形式化与倾向化,严重忽略了音乐教学过程中的科学性、系统性与层次性,导致学生的需求未能得到充分挖掘,严重限制了学生的个体化发展和音乐素质的提高。

4.教学评价片面化

高中音乐的教学评价,往往只注重结果的好坏,未能关注到教学过程的质量。教学评价仅仅是通过分数的高低进行片面的测评,导致教学发展水平停滞不前,教学问题无法及时得到反馈和解决。

二、提升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1.设定明确、清晰的课堂教学目标

高中音乐的课堂教学,要根据音乐的课程内容、课程目标、高中生的整体差异特点等综合实际情况设定明确、清晰的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实现音乐理论知识与音乐素养的统一培养。新课标形势下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目标要遵循新课程的基础性原则,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为中心,以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整体性为原则,激发学生参与音乐知识学习的主动性。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力和兴趣为前提,最终实现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例如,在高中音乐“音乐与戏剧”的教学中,教师要设定明确的戏剧理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与情感目标,达成音乐与戏剧教学目标的全面、科学。

2.借助信息技术的特性优化教学内容

新课改在课程内容方面强调课程必须坚持开放性原则。新时期,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必须深入贯彻落实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与方针,改变传统、单一、保守的教学模式,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引导学生参与音乐知识学习的全过程,将音乐课堂教学与智能化、信息化、科技化相结合,为学生构建真实、形象、生动、趣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求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力。例如,在高中音乐“音乐鉴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鉴赏作品,让学生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鉴赏中提升音乐审美能力与音乐文化素养。

3.注重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真实评价与反馈

新课改十分注重教学评价,强调评价结论的客观性、科学性与强化性。高中音乐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以明确的教育方针为评价前提,以学校的教育目标为评价标准,以音乐的教学目的、任务、内容为评价依据,评判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否偏离正确的教学思想路线。通过对高中音乐教学行为的真实评价,使教师能够及时发现自身教学中的矛盾和突出问题,从而及时掌握学生在音乐学习上的实际困难与不足。例如,教师可以采取激励性的评价、分层性的评价、多边性的评价、总结性的评价等形式进行音乐课堂教学评价,通过对音乐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和鉴别,使教师及时改进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向,及时完善教学过程和优化教学手段,从根本上实现教学质量的优化与提高。

总之,新课标下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必须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前提,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条件,以合理、科学的教学评价为后备力量,实现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量化与质化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李阳.新课程背景下,表现教学法在高中音乐鉴赏模块应用的行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新课标音乐教学方法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建设;音乐教学;目标设计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进行音乐教学目标设计是十分具有必要性的,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目标设计时,应结合课程教学目的、课程内容、课程教授过程、课程教授方法以及对课程的综合评价这几方面,根据教师个人知识水平以及自身情感进行教学目标设计。在新课程改革施行之后,音乐教室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应综合新教改基本理念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在理解课程内容同时,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起到良性引导作用。在新课改这个大背景之下,音乐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应如何结合新课改基本理念进行设计革新,这也是当代教师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1新课程建设下音乐教学目标简述

1.1教育工作一直以为社会培养综合性人才为主要目的,在教育工作中的教学是具有一定目的性,主要是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授业同时,引导学生向预定目标方向进行自我发展,在教学中的其他行为都是围绕以这一目的为题。所以在教学工作中,首先就应该确立出有效的教学目标,在这个基础上对课程安排、讲课方法进行有效安排,以便能达到预先制定好的教学目标。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在全国深入推广,新一轮课改主要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以及持续发展的主要理念中心,这就意味着新课改理念的施行就要与教学目标同步发展。新课程改革也推出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主的三维教学目标。三维教学目标出现可以看出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已发生改变,在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要帮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在课程进行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思维开拓引申,同时也要对学生树立良性人生观念进行有效引导。

1.2三维教学目标的出现,对音乐教学同时也产生很大影响。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将三维教学目标这一主要理念完全融入设计中。在课堂根据新的音乐教学目标设计,使学生在掌握音乐教室授课内容的同时,也要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且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时也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良性培养起到引导作用。传统音乐教学目标主要让学生以“学会”为主,而新的教学目标在让学生达到“学会”这一目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做到“会学”这一要求,这就是三维教学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主要含义。新的音乐教学目标设计中,在对学生授业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在掌握课程内容同时,也要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同时增加学生对音乐课程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引申整个过程使其升华,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向良性发展。

2新课程建设下音乐教学目标设计要素分析

音乐课堂与其他课堂相比本身就具有特殊性,音乐学习与其他学科相比主观感受相对较多,而且音乐无法转化成客观单位进行测量,所以音乐教学目标设计对课堂影响十分重要。表1中数据是对某高校其中一半音乐成绩的调研,在新课程改革前后考试成绩变化幅度较大,从平均分值上可以看到新课改后教师通过对教学目标的设计,使学生音乐考试成绩得到有效提升。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新课程改革下的音乐教学目标设计对学生学习效率以及成绩有很大影响,正确的教学目标设计有利于学生提高音乐成绩。(如表1所示)。

2.1新音乐教学目标设计应提高全面性。

新的音乐教学目标在设计时应考虑两个方面,在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不应只限于音乐这一单独领域,应考虑素质教育新要求是教育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应将音乐与其他学科互相交集部分也融入其中。在音乐教学中,在教授学生音乐知识时,可以引申到音乐的背景故事以及作家背景故事等方面,在通过对音乐背景故事描述这个过程,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可以融情于景,对学生加强主观体验尤为重要。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目标设计时,应考虑课程定音乐对学生造成的主观感受产生影响,使学生在对特定音乐进行感受的同时,也应考虑如何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同步增强。在学生对音乐课程有了主动学习兴趣时,应考虑如何通过课堂引申,对学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上起到一定引导作用。总而言之,新的音乐教学目标设计考虑范围应更加全面性,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理念上,如何拓宽音乐知识领域,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上产生良性引导,这些都是新的音乐教学目标设计所需考虑的主要问题。

2.2新音乐教学目标设计应提高可行性。

新的音乐教学目标设计应考虑其是否遵循教育发展要求,以及其是否符合教学活动实际要求,只有在这两点得到保证的同时,新音乐教学目标设计才能得到有效应用。音乐教学目标在设计时,不能只依靠教师人格主观意愿进行设计,应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新课程内容,综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然后根据课堂实际情况以及教学活动实际要求,再融合教师个人素养进行设计。所以新的音乐教学目标设计之出,应考虑多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新课程内容变化;教学活动实际要求现状;课程内容实际目标方向等多方面因素。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与音乐教学内容相一致,要突出音乐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问题,在这两点基础上综合以前新课程改革理念进行设计。同时也要考虑不同音乐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不同性,综合上述要点进行音乐教学目标设计,就可以达到新课程标准要求。

2.3新音乐教学目标设计应加强可操作性。

音乐教学目标设计中应考虑目标是否明确、具体以及可以操作。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已设计完毕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工作,根据既定好的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工作中的每一个步骤,并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且合理组织,选择出适合音乐课程的教学方式,同时也能对课程过程进行有效调控。学生根据教师制定出的音乐教学目标可以制定出学生学习目标,对自己学生成果进行深入反思,评价出自己现阶段学习情况,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积极参与到音乐教学过程中。所以在新课程改革标准前提下,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目标设计时,应注重教学目标总体可操作性,以确保教学目标可以良好的得到实施,达到音乐教学目标设计之初衷。

结束语: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工作中的灵魂,也是对课程进行检验的标准。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完善,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目标设计时,应将新课程理念完全融入其中,结合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目标设计,使学生在掌握音乐知识同时,也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出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新课标音乐教学方法第6篇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高师音乐教育 课程设置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音乐课程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是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进入一个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标志。这既给高师音乐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也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高师音乐院校作为培养基础音乐教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其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否合理关系基础音乐教育人才的质量,直接影响改革的成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我国高师教育课程设置,具有其历史和现实的意义。

1新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及其对高师音乐教育的要求

为满足我国教育事业对师资队伍的要求,响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呼唤,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也应自觉投入到当前的改革之中,研究新课程标准下的培养目标及其对基础音乐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尽快改革教学模式,重新审视课程设置,探索高师音乐教育的新路径。

1.1 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提出

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至今已有100年的历史,对于音乐课程性质及其基本理念的认识,经历了将音乐课作为德育和娱乐性教育到审美教育,再到作为素质教育课程的过程。我国的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课程所达到的目标有了明确规定:“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觉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1]新课标还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法与过程、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三维目标对总目标进行了描述。这改变了过去以“双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为主要内容的一维目标,增加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了三维目标,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全新教育理念。

1.2 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高师音乐教育作为培养基础音乐教育人才的主要阵地,要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音乐基础教育三维目标对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在新课程标准下,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系统的音乐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中等学校音乐师资。能够通过教学及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进行教学创新,努力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因此,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的音乐师资。

2目前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偏离

在明确了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目标之后,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计划。在这个教学计划中,合理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中小学音乐教育已经走过了新一轮的课改,但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却仍存在着与之不相适应的滞后现象。

2.1 音乐专业课程注重专业性,忽视师范性

上文我们已经明确了我国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的音乐师资,师范性应是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显著特点。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在办学模式、课程设置上受专业音乐学院的影响,强调专业性,忽视师范性,强调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忽视对其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具有音乐表演方面的特长,但未必具有音乐教学方面的素养,难以胜任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任务。尽管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设有教育学、心理学、中学音乐教学法课,还安排教育实习等教学实践环节,但仍没有扭转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注重专业性、忽视师范性的状态。

2.2 专业课程各自独立,缺乏综合性

目前,在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上,过于强调音乐学科本位,专业课程设置各自独立,只注重每一门课程的深度和难度,把分科课程的知识与整体范围的知识割裂开来,课程之间缺乏横向联系、渗透和整合,使课程越教越细,越教越深。曲式、和声、音乐史、欣赏、作曲、合唱、指挥、声乐、舞蹈、器乐各自为政,学生难以将这些知识性与表演性、欣赏性和创作性课程内容综合应用,融会贯通。这样培养出来的师资往往专业知识面窄、适应能力差,毕业后走上基础音乐教育岗位,面对要会弹、会唱、会讲、会舞、会写、会组织音乐活动等多方面的素质要求,经常难以胜任。

2.3 音乐教育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受重视

教育教学法的学习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能体现“师范性”的,是解决“如何教”的课程,但在现实中却处于不被重视的尴尬境地。一是能提高教学能力的课程门类少,很多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教育学科课程基本上只有教育学、心理学和音乐学科教学法,且都是一些导论性课程,讨论的是教育与心理的共性,没有提供针对音乐教育个性问题的解决方式与方法;二是课时比例小,高师音乐教育将大部分的课时给了专业技能的学习,教育学科的课时比例仅占总课时数的6%~8%[2];三是教育实习流于形式,且时间较短,很多学生往往还没上过几次讲台,实习就已经结束。这样使得高师音乐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教育基本理论修养较差,教育观念滞后,难以担当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任。

3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矫正与优化

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结构作为影响中小学音乐教师质量的关键因素,其设置应当以适应音乐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目标为出发点。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因素,导致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滞后性,其课程设置与目标发生偏离。在音乐新课程改革继续推进的新背景下,矫正和优化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具有其重要意义。

3.1 明确培养目标,突出师范性课程构建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的音乐师资,师范性应是其主要的特征。尤其在新课程改革教学目标的要求下,更应当掌握启发想象力、增强创造意识的教学方式、方法,具备设定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情境和全过程的能力。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建设上要明确这一培养目标,不求“专”而求其“全”,不以专项为主,而需全面发展,在课程设置上应符合这一培养目标,突出师范性课程的构建。

3.2 优化整合专业主干课程,增强学科间综合性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偏重向纵深发展,各个学科相互独立,缺乏综合性。而全面发展的合格音乐教师的培养目标要求我们不以求其“深”为目标,不以枝末的数量为目标,而求其根本的质量。要通过优化整合主干课程,抓其脉络,把握概略,求其精华。同时,为了某些课程在纵向、横向以及内容上的重复,可以将其加以合并。优化整合专业主干课程的主要目的不仅在于减少重复性,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课程间的整合,增强学科间的综合性,以提高学生融合贯通的能力。

3.3 将教育实习纳入课程化建设

教育实习是高师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而我国目前高师音乐教育的教育实习多流于形式,多数高师音乐院校在全部课程结束后,集中一段时间进行“突击式”的教育实习。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变目前的实习制度,将教育实习纳入课程建设当中。教学能力的培养,技能技巧的形成,绝不是高师学生自身的一种潜在存在,也绝不是自然发展起来的,而是在其掌握了理论知识后,通过教学过程的实践而逐渐形成的。只有通过将教育实习纳入课程化建设,实行“长流水式”的实习方法,才能使学生把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教育科学知识结合起来,运用于教育和教学实践,形成独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新课标音乐教学方法第7篇

【关键词】新课标高师声乐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4-0083-02

2001年7月,我国颁布并实施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新课标。这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重要标志,是我国面向21世纪,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提升综合国力而进行的教育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迄今已有10个年头。在新课标指引下中小学音乐教育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对应的全国中小学音乐课比赛也举行了5届,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新课标执行好坏的关键是师资,基础教育的改革势必为高师院校提出新课题、带来新挑战,为培养胜任新课标教学的师资,广大高师院校积极行动起来开展教学改革,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培养了众多优秀基础教育音乐人才,成绩显著。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值此新课标颁布10个年头之际,有必要回头审视高师针对新课标所进行的教学改革,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本文从高师声乐教学的角度展开讨论。

一、新课标的核心精神内涵

新课标认为基础教育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一门必修课,这是基础教育阶段音乐课的基本性质。音乐课程的价值包括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四大方面。新课标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等崭新的音乐教育理念。新课标的总目标是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总体而言,新课标强调通过基础音乐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具有良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勇于创新、视野开阔的人。

二、当前高师声乐教学仍存在的问题

新课标实施伊始,在高师声乐教学领域引出了许多话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改革,大家参与改革的热情空前高涨。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同志的热情明显降低,高师声乐教学偏离新课标轨道的趋势也日益明显,培养歌唱家、崇洋求难、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等旧弊重又抬头,值得我们深思。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洋歌,轻中国作品。

在大多数高师音乐系,随处可见《外国歌剧作品选》、《意大利歌曲集》、《德语艺术歌曲演唱指南》等外国声乐教材,期末考试演唱外国作品的学生也大有人在,甚至有学生总结出考试唱洋歌易于得高分的“经验”来。以洋为美、向洋看齐大行其道,这不能不说是高师声乐教育的悲哀。诚然,以意大利歌唱学派为代表的西洋唱法有其科学性,理应借鉴之,进而接触一些外国作品;但同时应看到,西洋唱法在演唱某些中国作品时有其明显局限,不能精确表达中国作品的“味儿”,不能包治百病。唱法因作品而变,因此,我们不应让某一种唱法、某一类作品在教学中长期强势,而应平衡古今、兼取中外,当务之急是重视中国作品,尤其是个性鲜明的民族声乐作品。

2.重成人歌曲,轻少儿歌曲。

高师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是基础教育师资力量;基础教育师资面对的是谁?是广大中小学生。由此可见,高师声乐教学留些空间给学生研究青少年歌曲一点也不多余。反观当前高师声乐教学,课堂上见不到《蜗牛与黄鹂鸟》、《种太阳》、《歌声与微笑》等中小学音乐课堂常见的青少年歌曲,却经常见到《胜利啊!胜利啊!》(Vittoria! Vittoria!)、《负心人》(Core ngrato)、《夜空中银河低垂》等成人歌曲。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学生知道一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国家的代表性儿童歌曲,难道要等学生毕业后再去接触他们职业生涯中真正常用的歌曲?这种教育实难称之为有的放矢。究其原因,还是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求难、培养歌唱家的旧弊在作怪,忘却了“师范性”的本质。

3.重“唱”的能力,轻“教”的本领。

有人讲高师音乐毕业生既要能“上舞台”,又要能“站讲台”,在教如何“上舞台”方面我们做了很多,但在培养学生如何“上讲台”方面做得还远不够。笔者的女儿在幼儿园中班,园里组织歌唱兴趣班,据说任课老师从某师范大学毕业不久,唱的很不错又很负责,我们很有兴趣,欣然报名,但在两次活动之后孩子不太愿参加兴趣班了,原因在于老师总让孩子们放声唱,看谁歌声更响亮,以至于孩子嗓子哑了,说不出话来,了解到这一情况我们退班了。但我在想,这样的个案不正是我们高师声乐教学的一个缩影吗?孩子的老师不正是千万个高师音乐毕业生中的普通一份子吗?诚然这位年轻老师的声乐审美观出了问题――她以为大的声音就是好的声音;她的教学法也出了问题――不懂得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但我认为这样的尴尬与这位负责的小老师关系不大,倒与我们这些从事高师声乐教学的人关系不小。我们是该认真告诉学生们怎样教小孩子了,以切实帮助他们“站好讲台”。

4.重专业技巧,轻人的教育。

如果您让一个高师学生讲一下他在大学四年里唱了多少歌,他可能会拿出一个长长的清单;您在清单里任点一首请他演唱,估计他都会唱;但是假如您请他谈一谈歌曲的词曲作者何人、讲的是什么、学唱这首歌有何意义时,恐怕很难得到理想的答案,为什么?因为重了技巧、轻了人文。新课标强调基础音乐课属于人文学科,其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而不是培养“小音乐家”,这个定位清楚了,高师的人才培养规格也就清楚了。当下相当数量的高师音乐生学习不求上进、过于讲究吃喝玩乐,不遵守学习纪律、不懂得尊重师长的现象时有发生,充分表明他们还未成“人”,又怎能指望他们去育人?因此,声乐专业教师要树立“育人”的观念,技术重要、育人更重要,切不可将育人的重任一股脑推给学工系列的同事。要知道,所有教师都有育人的责任,况且通过作品育人是专业课教师的独特优势。

三、改进高师声乐教学的几点思考

1.统一认识,高度重视。

针对高师声乐教学依然存在的问题,声乐教师尤其是高师声乐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要牢固树立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人才的办学宗旨,强调“师范性”,针对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深入研究基础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基础教育新规律,有的放矢开展教学科研活动。要继续深入研究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将思想认识统一到新课标的要求上去,主动融入这场规模宏大、惠及长远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新课标颁布实施仅有10个年头,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不仅要下大力气将改革不断推向前进,培养更多胜任新课标教学的优秀人才,更要时刻防止旧弊的抬头。

2.加强教材建设

高师声乐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是高师声乐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建国伊始“一边倒”向苏联学习,以翻译苏联教材为主,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20世纪高等师范院校声乐专业的第一部规范、系统教材(高等师范院校声乐试用教材《声乐曲选集》,1981年)的广泛使用,再到新世纪以来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层次鲜明的各类教材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先后高师声乐教材逾百种。但由于新课标颁布至今尚不足十年,围绕新课标编写的高师声乐教材暂未面世。站在新课标的角度看,原有的教材或多或少存有缺憾,加强教材建设,编写与新课标紧密衔接的高师声乐教材十分必要。教材建设至少应在三个方面加以重视:一是增加基础声乐教学理论知识的内容;二是增加儿童、青少年的歌曲;三是进一步突出民族特色鲜明的作品。总之,高师声乐教材应适应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的这一发展趋势,增强对新课标的适应性。

3.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声乐教学法教学。

声乐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不仅要懂“唱”,还要懂“教”,学好声乐教学法势在必行。现实中,专门开设声乐教学法课程的院校并不多,以讲座形式或在临近毕业实习时向学生笼统介绍声乐教学法较为常见,主讲教师也多为教育理论方面的教师,本身未必有足够的声乐教学经验,授课手段也往往是给学生照本宣科一些条条框框,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声乐教学法这门课程应由理论功底相对扎实的声乐教师来担任,课程应至少包括声乐基础理论知识、青少年歌唱技巧训练法、中小学音乐课堂组织法等模块。为学以致用,应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诸如说课、模拟教学等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条件允许的,还应安排学生到中小学实地观摩学习,甚至承担一些简单的教学任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怕缺少“师范性”,一毕业就能够胜任基础教育音乐课教学工作。

4.加强人文教育,健全学生人格。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音乐课只教唱歌,片面重视技能训练,与其它学科联系甚少,对人文教育关注不够。一方面强调歌声“齐”、音量“大”,使歌唱停留在拼条件的阶段、无艺术的美感可言;另一方面又有培养“小音乐家”的功利性目的。新课标淡化了这种功利性目的,更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将音乐教学与育人紧密关联。因此,高师声乐教学应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首先要引导学生辨别美、发现美、创造美,培养其高尚情操和创新精神;其次,通过合唱、重唱等歌唱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其学会交往,懂得如何在集体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第三,通过多样性的教材,扩大学生知识面,促其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感悟和理解多元文化。

四、结束语

总之,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以新课标要求为方向进行教学改革已是高师声乐教改的大趋势,高师声乐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顺应时代的发展,深入领悟新课标的基本精神,将新的教育理念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为培养基础教育优秀音乐师资力量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修海林.关于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研制的思路与认识[J].音乐研究,2002(1)

3 胡知凡.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 叶高峰.《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与《普通艺术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J].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9(3)

新课标音乐教学方法第8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高中音乐课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209-02

随着我国高中音乐课程不断改革与创新,音乐课程也不断优化,对于高中音乐教师的教学实践也提出新的要求,积极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进行改革与完善,高中课堂音乐课堂教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和现状分析

笔者认为要积极倡导教学中学生情感世界的影响,但是相对缺乏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音乐实际教育和教学目标等方面不明确,此外,高考中并没有音乐的考试内容,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成为他们学习音乐的主要驱动力。如果对于音乐课的内容没有兴趣,那么音乐教学效果相对较差。课堂教学中高中音乐具有复杂性,部分旧知识和一些教学内容的出现复杂、无序的情况下,丧失了优秀的音乐艺术的特点。教学内容没有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缺乏全面的跨学科性。目前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以音乐老师纯音乐知识灌输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外部和过于死板教学方法和形式,与教学内容出现严重的脱节。而音乐是一种学习的音乐体验过程中,体验、探索和创作过程中,这些音乐已经不再满足时展的要求,学生往往不会使用优秀的音乐艺术的特点,与其他学科一样的方法来音乐教学,太博学,理性的方式往往得不偿失,强调老师讲课,学生参与的经验,重视教学的乐趣,蔑视过程的结果,重点对教学的知识和技能,轻视音乐实践活动,单一的教学方法教学,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良好。不是所有学生都喜欢音乐,也有相当多的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高中音乐教学评价和教授其他科目的评价是一致的,都是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事业重分数,轻质量,教学不仅效率低下,而且也增加了课业负担,严重影响了健康阻碍了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评价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忽视评价过程和更多的“智商式思维”为理论基础。

二、多元化教学策略在课堂中的应用

由于传统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对于学生个性发展产生消极影响,直接导致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降低,应该学会从多元智力理论来指导高中音乐教学的实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研究的几个方面来分析高中音乐教学。高中音乐计划是一个独立的课程,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发展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在我国的教育质量是教育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高中音乐课程性质是: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能,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能力,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只要有合适的课程和学习环境,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课程目标应是追求学生全面发展。高中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音乐的爱好,发展能力,欣赏音乐,表演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的情感体验,培养高尚的情操。从“态度和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的具体表述。多元智能计划的目标是在目标,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兴趣,学校课程发展并不重要,但一定要注重人的发展。

针对以上分析,笔者建议要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以高中音乐教学实践研究,高中音乐教学目标,即爱好的推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作。在教学实践中,音乐作品应该贴近生活,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情感表达,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高中音乐课应该反映的内容和功能的多样性的可能性,应所有学生的普遍参与,并制定个性化的不同的个性相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教导学生掌握和理解的内容,教学内容能促进多元智能的发展,在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制定一个具体的情境,高中生有强烈的求知欲,以及更广泛的知识,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有意识地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参加各种音乐活动。为学生提供基本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学习,使音乐学习更有趣、更容易。充分体现课堂多样性,培养人们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携手共进,实现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相结合,教学目标的明确化,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创新教学方法、途径和手段,它包括教师“教”的方式,包括“学习”的方法。

教学理论的发展和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多元智能课程的做法是,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智力优势的方法。使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使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让人们与审美到审美的人。多元智能的艺术理论推广项目中说:把音乐作为一种智能的角度来看,要求音乐教育和音乐教育类或音乐技能有所不同,我们应该接受全面发展的原则,通过演出、展示、以及其他形式的创作和发展学生的思维音乐的积极态度,并了解音乐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并促进学生的音乐能力的发展。

三、结论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发展,以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我国的教育改革,特别是在教育课程改革的改革提供了理论的新支点,同时也提出,教育改革要有一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要求教育理念应该与时俱进,因地制宜。随着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应该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和变化。鉴于笔者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以高中音乐课堂实践应遵循高中音乐课程改革时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合适的时代状况。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宗旨,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符合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特点,突出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特色,积极为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有效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总主编、胡知凡主编.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