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

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4 15:54:25

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

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第1篇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音乐

新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把课堂的主宰者由教师变成学生,以前的音乐课都是以教师的教唱为主,教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这样学生就像一台复印机,只会被动地学习,机械枯燥地训练,久而久之学习的主动性就被磨灭了。但是有人会想音乐课怎样让学生自主学习?这个问题起初我也困惑过,不过经过一年多的课堂实践证明,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也同样能适应于音乐课的课堂教学。

新的教学模式的课型分为预习课、展示课和反馈课三种,在实际教学中课型是灵活多变的,我将预习课放在课前,把展示课和反馈课合二为一,遵循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教授为辅的原则,教学生学习音乐。

一、自学、自究,一交流――预习及展示

自学、自究,一交流是指学生首先根据学习目标或预习提纲进行自学,自己钻研与探究,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一次预习成果的交流。

如,我在教授学生《唱脸谱》这堂课时,就提前一个星期告诉学生下节课的学习目标及内容,并将学生分成几组,选好组长,然后给每个组一个任务,如,第一组搜集关于戏曲剧种及代表人物的资料;第二组搜集关于京剧起源的资料;第三组搜集关于京剧的脸谱及戏曲行当的资料;第四组搜集京剧的其他选段;第五组学唱《唱脸谱》;第六组搜集其他剧种选段并尝试演唱。这样分配好任务后,学生就可以在课余时间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资料,并在本组内进行交流。在一交流时其他组的成员可以随意让展示的那个组的任意一个组员回答关于他们所搜集资料的问题,并根据回答情况进行评分。刚开始我担心学生的能力是否能够完成任务,结果是超出我的意料,90%以上的任务学生都能够完成,这样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只起了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把预习和课堂导入部分完全交给了学生。

这种预习方法突破了课堂教材教学内容的局限,使学生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知识、备教法学法、备学生。要求知识储备要尽量多,以防被学生“将军”。

二、自归、自析,二交流――展示

自归、自析,二交流是指在小组长的带动指挥下,小组内各成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分析、归纳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并设计好班级交流的方式之后,进行第二次交流。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而且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如,教《唱脸谱》时,先让学生听3遍歌曲,并要求学生学唱,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听辨音准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模唱能力,接下来再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演唱,并互相纠正,然后将分组讨论后总结出的歌曲中的难点向教师提问,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提问进行重点学习,这样整首歌曲学生就能很快掌握,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展示,展示环节也就是让学生随意发挥自我才能的时刻,培养学生大胆、大方、大气的气质。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准备,教师可以在各个小组中进行交流、指导,参与到学生中,与学生共同探讨。最后,展示时有的组演唱歌曲,有的组简易地画了几个脸谱进行表演,有的组在短暂的时间内模仿京剧动作并编排了舞蹈,各种形式的表演让我大开眼界,不得不佩服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新教学模式中的展示环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思想,也是学生最喜欢的部分,不仅能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还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活泼而温馨,让学生充分去体验音乐带给他们的美。

三、自练、自评,三交流――反馈

自练、自评,三交流是指在学生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自我巩固训练,进行自我测试,相互评价,用于加深记忆与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巩固性、评价流,交流形式多为自练互测。

这一阶段在学生互评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构建自己的评价体系,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抽唱(奏)等方式进行,或由教师通过按教学目标编制的形成性测验来进行,亦可由学生按学习任务的要求来进行自我评价。由于中学课时有限,教师又要面对众多学生,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采用累计积分的评价方法,这个方法来源于学生都很熟悉的QQ升级制度,在QQ上积累一定的时间可以得到一个星星,再到一定的时间可以得到两个星星,然后接着就积累到月亮级别,最后是太阳的级别,到太阳后就可以建立自己的群,这个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所以在最后的评价中我就采用这种制度,告诉学生到什么样的级别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奖励,然后再以小组之间自测为过程,使学生积极去练习。如,在上欣赏课时,学生已经知道了这种评价制度,所以在做聆听《欢乐颂》《命运》《黄河大合唱》等作品时,就会静下心来仔细去听,去体会作品,因为他们知道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问题作为评价内容。下面就是我在教学中制定的评价表:

评价等第:优秀A 良好B 合格C 待合格D

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第2篇

1.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一是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三是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疑难等。此次课程改革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课程体系有了重大调整,而且反映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

2.教师必须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新的教育形势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它要求教师根据教育事业的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总结教学经验,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总之,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主要任务和目的,不能只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3.把器乐引入课堂

教学小学低段常见的儿童打击乐器(木鱼、三角铁、串铃、碰钟、双响筒等)时,可以做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认识乐器并初步掌握演奏方法,学会用耳朵来辨别它们各自不同的音色。这样,学生们既感到有趣,印象深刻,同时又调动了主动性。我们应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演奏乐器,让他们积极地动脑动手,培养创新思维。

3.1乐器教学与唱的有机结合

教学中的识谱、视唱、合唱、学唱歌曲等,都可把学吹口琴、竖笛或口风琴等作为辅助手段。

3.1.1视唱时先作节奏练习,然后用乐器视奏,待有了音高概念后再视唱,难度就会大大降低。

3.1.2新授歌曲时,通过反复聆听,唱唱奏奏,熟悉旋律,为新歌教学扫除音准的障碍。

3.1.3歌曲的合唱部分。先分别用乐器演奏,然后用合奏中的感觉进行合唱,学生的合唱能力自然就会得到提高。

3.2乐器教学与动的有机结合

在游戏、律动、歌表演、集体舞时,用乐器为其伴奏,使课堂气氛更加生动、活泼,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集体观念,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统一。

3.3器乐教学与听的有机结合

3.3.1运用口琴、竖笛、口风琴听辨出音程后,教师在琴上弹出音程,学生听辨后用乐器奏出,如果教师弹奏的是和声音程,学生则分成两组,听辨后同时奏出。这种练习可提高学生的听音能力。

3.3.2在音乐欣赏时,用乐器演奏作品的主题音调,通过听听、奏奏、唱唱进一步熟悉音乐主题。

乐器教学的形式、方法和手段很多,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教学有法,亦无定法”,特别是“新课程、新教材”又给了教师和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对器乐教学的形式、方法和手段的研究还是一个较新的课题,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不断探索,逐步改进,使之完善,让器乐教学更加符合音乐教育的规律和音乐教学的实际。

4.学会“听”音乐

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听觉的作用,审美主体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能力(节奏感、音高感、旋律感、和声感、结构感、形象感等)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学谱的基础也应该首先放在听觉能力的培养上。听得多了,就自然会有一些音高的感觉,有了先入为主的音高再唱简谱,学生更容易掌握音准的概念。

比如,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以听领先。音乐老师不能剥夺学生聆听音乐的权力,一首乐曲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聆听去充分体会音乐中美和丰富的情感。要重“听”的教学,强化“听”的功能。当未学习歌曲时我用的音乐就是要学的歌曲,让学生有无意识印象,但这种欣赏教师是有意指导,为下一步学好歌曲作好铺垫,让学生在无意中学会倾听。在真正要学习这首歌曲前,我又安排了一次有意欣赏,这属于诱导性的欣赏,启发学生:“刚才你们在进音乐教学时听到歌曲是什么情绪的?你听了有什么感受?”诱发学生联想,指导学生欣赏,从而对歌曲的情绪、节奏、表现的内容等有初步了解,同时旋律、节奏在学生脑中有一定印象,起了熟悉旋律等作用。这是许多老师提出的先唱歌词再唱简谱的方法。但一遍一遍地唱学生很容易分心,也提不起兴趣,所以在听的时候要变换多种形式,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5.启发学生准确掌握歌曲的演唱速度和力度

歌曲的演唱速度和力度的正确处理,对歌曲的情感和形象的表现非常重要,也是小学歌曲教学中的难点。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小学生在无伴奏的集体演唱中为了照顾整齐而拖腔跑调。这里不排除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但更多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启发,诱导学生去想象,造成对音乐形象认识不清,导致学生一离开伴奏就枯燥无味地歌唱。

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第3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 音乐教学设计 音乐教学

音乐教学设计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新的课程改革给音乐课教学理念带来巨大的变化,对音乐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在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学设计,应从以如下方面入手:

一、教学目标

音乐教学目标是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灵魂与方向,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是教师在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后,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与水平而制定的学生应达到而且能够达到的标准与境界。因此,音乐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科学、规范、明确,并且能自接指导教学的活动。它的制定包含以下四个要素:(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2)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明确、可测评的,而不是笼统、抽象、模棱两可的;(3)行为方式必须是灵活、多样、可操作的,而不是单调、乏味、缺少情感与活力的:(4)行为程度必须是面向全体的最低底线,而不是个别尖子生才能达到的最高标准。

二、教学内容

谈到音乐教学内容,自然会联想到音乐教材。这里所指的教学内容是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呈现的一系列音乐材料进行组织加工,然后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的学习内容。

1、新课程音乐教学内容的特点:(1)以学生发展为本:首先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其次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2)以音乐文化为主线:首先以单元结构代替课时结构;其次以人文结构代替知识结构。

2、音乐教学内容的安排。如何把教学内容安排得丰富、有序、生动、合理,既体现新课程理念,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设计的重点。(1)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在教材的呈现方式上以规范的文本固定下来,把音乐作品、音乐知识、创造活动根据教材的呈现规律分类组合。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课时安排、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条件等客观因素重新对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加以研究、分配与调整。有效的方法是将感受与鉴赏、表现与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教学领域的内容根据需要重新整合,使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激发学生兴趣。(2)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以单元结构人文主题呈现的新课程教学内容给教师的教学工作留有充分的拓展空间,应做到“下有底,上无顶”。

三、教学过程

音乐教学过程特指达到音乐教学目标所必须经历的各项活动总称。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应是为强调过程而采用的隐形的、简略的、开放的过程范式。呼唤一种关注学生的情感、能力、发展,开放、民主、活动、探究式的,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教育课堂。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自身能力、知识结构与性格,学生接受能力、整体水平与基本素质,课程的目标、内容与方法及教室的设备、技术手段与教学环境等重新构建适应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新方法的音乐教学过程。音乐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横向结构。主要有感受与鉴赏:听觉感知、音乐想象、音乐要素、情绪情感、体裁形式、风格流派等:表现:演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识读乐谱等:创造:探索音响、制作简单乐器、模拟音响、即兴创造、创作实践等:音乐与相关文化:音乐与生活、音乐与舞蹈、音乐与美术、音乐与戏剧、音乐与影视、音乐与文学、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它学科。

2、纵向结构。起始阶段:组织教学、诱发兴趣、导入新课等;展开阶段:创设情境、唤起注意、探究发现、参与活动等:生成阶段:激感、互动交流;创造表现、感受体验、联想拓展、建构生成等;结束阶段:情感交流、迁移创造、教学反馈等。

四、教学方法

根据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信息来源及主要活动方式,对当前常用的教学方法归纳如下:(1)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以音乐感受、情感体验为主,通过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感受鉴赏音乐、情感体验外化等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2)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以音乐实践活动为主,通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亲身参与的各项音乐实践活动,形成与完善音乐技能技巧和发展音乐表现能力的方法。(3)语言性音乐教学法。以语言传递为主,通过教师和学生口头语言活动以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音乐教学方法。(4)探究性音乐教学方法。以探究、发现为主,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观察、分析、综合、比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自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和教学效率的高低,自接关系到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完成。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选择那些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下的音乐教学方法应当有新的特点:重视情境的创设、重视体验、强调探究、关注合作、强调综合。

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第4篇

【关键词】高中 课改 音乐 鉴赏 教学

课程改革需要众多具有创新意识与前瞻意识的教师来身体力行。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教师是教育的灵魂,所以教师自身能否与课程改革合拍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作为一名高中音乐教师,面临新课程改革,除了接受有关培训,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外,更应该在日常教学中积极渗透新课改的精神与理念,实践新教法。就多年的教学工作实践,本人谈谈新课改形势下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鉴赏教学。

一 鉴赏教学要循序渐进

学生音乐鉴赏程度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我们的音乐前辈黄自先生认为音乐欣赏时,欣赏者要经过这样一个心理反应过程:感知外部音响开展想象联想得到情感共鸣理解认识。所以,鉴赏教学时必须遵循这一心理反应过程,引导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直觉鉴赏向高层次的情感鉴赏、理智鉴赏方面发展。这样,既符合心理过程,也有利于鉴赏教学的逐步提升。

二 鉴赏教学要精讲多听

理解音乐作品,首先要对音乐表现手段有灵敏的感知能力。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通过大量的音乐鉴赏才能完成。语言是不可能代替音乐并且表现作品的,因为音乐作品可以从不同高度、角度和深度去领悟。我们知道,即使是同一首作品同一听众,由于场合和心境的不同,对作品的感受都会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学中不能离开音乐的艺术形象而做繁琐冗长的讲述,因为如果讲述过多,必然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识介绍应该主动、精练、富有启发性,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乐上来,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听赏等共同活动,使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为此,音乐鉴赏教学要精讲,让学生多听,引导学生在学会聆听的基础上学会鉴赏。

三 鉴赏教学要关注对比方式

将题材、演唱(奏)形式及曲式与体裁等异同点明显易于对比的作品,灵活多变地设计成不同课型,安排在一起进行鉴赏教学。通过对比鉴赏,能使学生较准确地感受并领会不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同时还能使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音乐,并在音乐鉴赏时了解音乐表现的规律,进而提升学生的鉴赏素养。

四 鉴赏教学要调动学生想象

在鉴赏音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自己体验到的音乐情感、想象到的音乐形象或意境,用写诗、写散文、写听后感、画图画等方式表现出来。采用这种方法,一定要精心引导,而且要安排足够的时间。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启发学生的联想能力,又要注意教师的点拨。由于受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审美经验、艺术素养等限制,他们的联想往往会与音乐的基本情绪和内容有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充分激发他们的想象意识与想象空间。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创造性思维与艺术表现能力。

五 鉴赏教学要注重因材施教

高一新课改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素养,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动力,突出每个学生的爱好和优势,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所以我认为,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我们应该实施个别化教育,充分发挥因材施教的优势。在《音乐与舞蹈》的选修中,有的同学喜欢街舞,有的同学喜欢民族舞,有的同学喜欢形体训练等,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让他们都能喜欢这门选修课呢?这使我想到了个别化教育教学方式。以10分钟为单位时间,把一节课分成几个时段,把这些学生分成几组,分别练习自己所喜欢的舞蹈;或者放一段比较中性的音乐,让学生用不同的舞蹈语汇来表演。分组因材施教,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

六 鉴赏教学要求音乐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

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第5篇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音乐 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音乐的教学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及课堂教学观,是我们每一个音乐教师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此浅谈如下看法:

一、设计音乐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教师要不局限于课本,把课堂设计成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如“音乐会”活动可以使学生尽情发挥歌唱水平及表演能力,融歌曲、器乐、舞蹈于一体,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我最喜爱的一首歌的小讨论”学生可以说出自己喜欢的歌曲、为什么喜欢,好在哪里等,在讨论中提高了音乐的欣赏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等;还有像“实话实说”的欣赏活动,学生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看法,对音乐的感受,给学生提供发表、评价、感受的机会,形式新颖,学生放松,参与积极;“设计MTV”活动,学生们可以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设计自己的MTV,有的还能利用节假日,把电影剪辑、图片、画面结合起来,兴趣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样,老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加入到学生的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索发现等活动中,引导他们去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在活动中,学生是主体,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大胆地去动,去唱,去跳,真正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真正做到以人的发展为本。

二、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1、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和乐器演奏形式

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和实物演奏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进行音乐欣赏课二胡独奏《赛马》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认识接触实物二胡,体会二胡的演奏方式,感受二胡的音色,从而引起学生欣赏的兴趣。接着,运用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利用观赏赛马的动画感受热烈欢腾的赛马情景。音、画结合,更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个乐段所表现的不同音乐形象,还可以利用课件让学生进行比较,通过学生自主讨论,给了学生更多艺术想象和生活联想的空间。最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创编,充分展示自己对乐曲的理解,使欣赏活动达到一个高潮。

2、表演形式

表演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伴奏表演、舞蹈表演、歌唱表演、各种角色扮演……教师可以根据音乐欣赏的内容进行选择,在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时,主要是要调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热情。

3、小组讨论形式

这种方法适合中、高年级。如《瑶族舞曲》教师先组织学生学习音乐主题,再播放音乐,引导学生初步欣赏后,将学生分组,并将需要讨论的问题板书。提问:全曲可分为几段?各乐段速度、拍子、情绪、旋律、节奏、力度、主奏乐器、表现内容各是什么?让学生在《瑶族舞曲》的音乐中轻声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各组代表发言,教师再对音乐问题、乐曲风格等进行解答和总结。通过小组评议课这种方式进行总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集体智慧。

三、加强音乐与其他学科的交融

新课程提出加强综合的理念,反映了音乐教育的世界性发展趋势。穆塞尔提出两点融合,一是内部的相互一致,二是外部的相互联系。如欣赏课就必须同其他音乐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应把它渗透到一切音乐创作和演出计划里去;而声乐和器乐的教学工作必须融合成一个密切而有效的统一体。对外部联系,他认为,音乐同广泛的文化领域互相交织在一起,这样可以互相增强活力。否则,音乐教学将是贫乏的。雷莫认为,每种艺术都有自己主要要素,音乐中有旋律、和声、节奏,绘画中有色彩、线条、质感,诗感,诗歌中有比喻、形象、韵律,是以音乐学科为切入点的综合。从音乐学科导入,与多种学科交融,围绕一个中心主题,展开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主题突出、手段多样、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具有综合性、外延性、创新性与文化性。

四、积极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除了让学生欣赏教材上的音乐作品,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外,还可结合听音练习,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如分别在风琴的中音区、高音区、低音区弹奏学生喜爱的乐曲片段,让学生欣赏三种不同音区弹奏出的效果。还可以加深难度,提高要求。如教师可以采用合唱与表演相结合的方法给学生“讲”音乐故事。这种练习充满音乐情趣,适合学生口味,学生倍加喜欢,对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利,并为以后欣赏更深的音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第6篇

一、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就是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该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巧妙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音乐教学中,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起着诱导、铺垫和衔接的作用。一个精彩的导入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主动、专注地参与课堂学习,更能使一堂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导入的方式、方法是否恰当,设计的内容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因此,设计导入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基础知识选择能够使学生产生兴趣的适当的方式、方法。要使音乐课的导入生动,具有艺术性,必须做到内容新颖、有新鲜感;导入方式奇特、别致,有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中学音乐课导入的方式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音像图画式、提问描述式、谜语故事式、诗歌引导式等等,选用何类导入方式比较合适、恰当,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新授内容认真研究,精心构思、设计。

又如教学七年级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则用背景导入法,介绍聂耳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时的时代背景以及歌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等。

导入新课只是一节课的开端,教学过程中的引趣才是关键。在教学中,我注重正确处理好知识的系统性与可接受性之间的关系,摒弃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教师唱一句学生学一句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灵活驾驭教法,做到既授知识又教学法。充分利用各种乐器和电化教学手段,通过对音乐形象的一步步刻画,不断渲染教学气氛,使整节课的教学任务在轻松愉快的音乐环境中顺利完成。

二、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我是一名完全中学的初中音乐教师,学校的教学条件并不理想,音乐设施只有录音机和风琴。在以往的教学当中我采用的教学模式――谈体会或唱奏主题音乐,这种教学方式只重教师讲授,忽视学生参与体验的过程,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感到茫然,久而久之就对欣赏课失去兴趣,甚至讨厌欣赏课。可如今科技发达了,我就想方设法使用DVD、电脑来辅助音乐课堂教学,这样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枯燥无味的欣赏内容变得更直观、形象化了,这比只用磁带的效果好得多。如我在上戏曲音乐“京剧”欣赏时,经常与学生一起眉开眼笑,摇头晃脑咿咿呀呀地唱上几句,虽然水平不高,可学生觉得非常有趣,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听”、“看”、“唱”、“想”、“动”、“说”的参与,从而更好地体验音乐的美妙之处。

三、提倡学科整合,丰富文化知识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要提倡学科整合,音乐教学不仅要与姊妹艺术综合还要与其他学科综合。”当代社会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而课程改革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即不能把分科知识看成孤立的体系,而要设法在多学科知识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例如,欣赏八年级上册中的《东北民歌(摇篮曲)》,我是这样进行的,先介绍东北的自然风光及民俗风情、文化(从网上下载图片辅助进行);再介绍民族乐器"摇篮曲",并且试奏一下主题音乐;最后引导学生听赏、分析、体验,这就体现音乐与人文、地理相结合,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音乐还可以与舞蹈、美术、文学等许多学科有机的结合,只要我们平时多观察、思考,不仅我们的学生学得轻松,我们自己也教得轻松,而且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第7篇

一、高中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与特点

音乐教学的开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对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到音乐之美,帮助学生成为一个素质全面、身心健康的、对社会有利的全面发展型人才,同时,音乐还可以帮助学生减轻心理的压力,在高中阶段紧张的学习压力下,欣赏一段音乐,可以使学生自我放松,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什么是模块教学?就是围绕一个能力和素质的教育专题,以实现具体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是以知识为中心重在知识传授,模块教学是以素质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从教学方法上看,前者以讲授法和传授法为主,后者侧重于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更多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以及合作学习、发现式学习等先进教法与学法。音乐课专业性强,“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和“学生边操作边理解”的教与学非常符合模块教学的要求。高中音乐课程的教学改革从单一的教学内容分为了六大模块。对于学生来说增加了选择的余地,而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喜好的不同,在课堂上教授不同的模块内容,从而可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还增进了师生的关系,与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形成了完美的契合。

二、高中音乐教学改革的意义

首先,过去单一的音乐教学,课堂教学对学生情感世界熏陶不够,缺乏对学生欣赏美的能力的培养,音乐作品脱离了实际的教学与生活。不能够引起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再则,教学内容繁杂,多而乱,再加上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完全与现代化教学的理念相脱节,造成了学生都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局面。最后,由于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音乐课也成为了考察学生成绩的重要部分,最后的结果是教师只重视成绩,而轻学生素质的培养。不仅教学率低,还给学生带来了课业负担的影响,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而在高中音乐课改革以后,由单一的教学变为多模块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增加了选择,重要的是学生们喜欢上音乐课了。在普通高中音乐新课标中,“音乐鉴赏”是基础和必修模块,也是最易施行的模块,是增进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学生在修满这个模块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其他模块。在音乐课的教学方法上也大有改革。例如,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一书中,将内容分为了音乐欣赏篇、歌唱篇、舞蹈与乐器篇等与模块教学相呼应的篇章,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在第一单元的第1节“生命之歌”的部分,教师授课是先以歌唱生命的降临开始,到成熟再到终结的音乐作品欣赏为引子,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来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然后让学生自己来了解这些作品的作者和创造背景,做完这些步骤之后,教师再对这些音乐进行讲解。可见新课程中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改变了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教学的方法。新课程教学的效果极大的引起了学生对音乐探索的兴趣,教学创新的授课方式也符合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总之,教育是在不断的总结中才能进步,只有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才能极大的促进教育的发展的。

三、高中开展音乐新课程改革模块教学的策略

(一)音乐新课程模块教学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音乐新课程教学以学生为核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的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培养。比如在器乐模块教学中,可以让有基础的学生当小组长小老师,带动提高本组学生学习器乐的效率。同时在协作中学生获得了锻炼。在现代化教学中,尤其是高中阶段的教育,学生正处在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期,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点,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最大化的发挥新课程改革的优点。学校也应该加大对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视,不断深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音乐课对于自身道德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对自身的品味的具体帮助。

(二)将模块化教学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

作为教师,应该了解自己的学生兴趣爱好是,尤其在新课程音乐模块化教学中,教师了解了学生的爱好之后,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这样既能够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又能够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课题上,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探索与自主实践。新颖的教学方式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是一项新的教学方式。在音乐课上,学生不再视其为负担,而是享受这一过程,在音乐的氛围中,放松身心,从紧张的学习中缓解自身的压力。比如在“音乐鉴赏”模块学习时,多媒体展示的声、像、图、文的艺术美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教师和学生都能够以愉快的心情相处,这极大的促进了课堂的和谐。

(三)注重教师的培训,加强教师专业课的学习

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第8篇

【关键词】 新课改 音乐 课堂教学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42.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250-01

前些日子我在网上看到一份有关部门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95%的学生喜欢唱歌跳舞,却不喜欢音乐课,这个数据是令人震惊的,这种现象更是值得我们一线的音乐教师去反思。新课改以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为目标。如果学生连音乐课都不喜欢,还谈什么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呢?是他们缺乏天赋吗?当然不是!他们模仿歌星的演唱惟妙惟肖,他们无师自通的街舞,极具创意。可是一提到音乐课,他们就会立刻吐出两个字“没劲”。我觉得其原因,还是我们以往的音乐课堂教学枯燥乏味。要么教师按照备课本按部就班地落实教学内容,走过场式的完成教学任务;要么就是简单的一唱到底,使音乐课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学生自然不会有兴趣。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下面就如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1 要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乐意在游戏和活动中学习知识。传统的课堂上往往过于严肃和拘谨,老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发展个性少,把学生好学好问的积极性压抑下去了,使课堂气氛变得生硬单调,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大胆地进行尝试,一改过去传统课堂教学模式。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2、尽量少给学生讲声乐的发声方法,允许学生用自然的,带有童趣的声音来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3、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使课堂上呈现出一种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新景象,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过程中完成了质的飞跃。

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通向成功的基石。新课导入是音乐课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之一,在课改的今天,我觉得教师的新课导入必须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给低年级学生上课时,我抓住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集中的特点。我往往采用故事导入、猜谜导入、游戏导入、悦耳动听的范唱导入等,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再把教学内容分层融入到教学情景中去,巧设疑问,环环相扣,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课堂中。在给中高年级学生上课时,我抓住中高年级的学生,心理成熟,知识面广,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的特点。我通常采用律动,舞蹈的形式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比如在教唱《新疆是个好地方》时,我首先运用CAI课件播放新疆的音乐风光片,介绍新疆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民族特色,土特产品,给他们带来了全新的视听冲击,学生非常感兴趣。在学唱新歌结束后,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道具分给学生和他们一起创编新疆舞,在欢快活泼的舞曲中,女生扭动脖子,男生单腿跪地,作演奏冬不拉状,课堂气氛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直到下课很长时间,学生们也浑然不觉,久久不愿离去。总之,课堂是活的,学生是活的,我们的教学也应该是活的。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乐曲内涵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节音乐欣赏课《水上音乐》,任课教师首先介绍了作者、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接下来是初听全曲,建立整体印象,然后教唱主题音乐,在教唱的过程中教师反复纠正学生出现的音准和节奏问题,最后是曲式结构分析,整节课上都在高频率地使用着一个词汇“再听一遍”。在课堂小结中,教师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没有一个学生可以回答,学生不喜欢音乐课的原因,就显而易见了。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固定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直接体验,把知识强加给学生,正是以往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音乐欣赏课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活动,应当以聆听为主,更应该结合其它音乐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塑造人格魅力。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活动能最大限度激发儿童的兴趣与动机,活动即实际参与体验。”所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通过亲身体验,去感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是音乐教学的根本。我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具体方法是:

3.1 节奏参与感受主题。

如:我在上《乒乓变奏曲》一课时,先让学生初听全曲,然后指导学生用拍手或拍肩,拍腿,跺脚等方式边听音乐边合着节奏击拍,哼唱主题音乐。在节奏参与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中,以便使自己的节拍和乐曲的节奏相配合,同时学生还能准确的感受到乐曲的速度和情绪。

3.2 器乐参与演奏主题。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墨塞尔讲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的体验音乐的桥梁。”如:我在上《欢乐颂》一课时,在学生对乐曲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整体印象以后,让学生用竖笛演奏乐曲主题音乐。当主题音乐旋律用竖笛吹出来的时候,学生们立刻感觉到音乐形象,并陶醉在自己创设的情境当中,对乐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这样既符合学生们认知规律,又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3.3 舞蹈参与表现主题。

舞蹈和音乐本身就是一对孪生姐妹,是密不可分的。古人云:言之不足咏之,咏之不足舞之。舞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表现主题音乐。如:我在上《春节序曲》一课时,先让学生初听全曲,在学生对音乐有了深层次的了解以后。我就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对乐曲的理解,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在乐曲的第一乐段学生用热烈欢快的舞蹈来表现,第二乐段学生用柔美的舞蹈来表现。这样就使音乐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立体。同时,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们表演欲望和参与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