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新课改的问题与建议

新课改的问题与建议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05 15:20:05

新课改的问题与建议

新课改的问题与建议第1篇

论文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方法;能力;评价

论文摘要:课程改革中地理教材的改进只是新课改迈出的第一步,同时还需要教师教学方法、教学能力、学习评价方法同时改革来配合地理新课程改革。该文针对这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建议。

一、教学方法方面的建议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在地理教学方法中也进行了多方尝试,希望教学方法有所创新而且能够切实可行。如开放式教学法、探究教学法、身临其境教学法、自主教学法等。

1.开放式教学法

开放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师讲授一节课之前,将印制好的教纲、考纲和自我评定的细则与学习资料一起发给学生,学生提前预习并进行自我评价后,将自我评价的标准交还教师,教师针对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这样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这种教学方法着重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受灌输教育方式的影响由来已久,学生习惯于应试教育。这种方法给了学生发现问题并且第一时间自己思考的机会,也使得教师的教学变得有的放矢。

2.探究教学法

探究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教学基本程序为:创设情景—引导探究—发现规律—迁移巩固。这种教学方法比开放式教学方法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这种方法对教师有极高的要求,例如研究课题的选择和设置、在课堂上操作的具体流程及评价方法等方面都要经过仔细的研究和培训。

3.比较教学法

地理是一门特殊的学科,直观性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习内容如果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实例,会让学生觉得地理是个学之有用的学科,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但是地理教学的内容十分广泛,不可能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能体验到。比较教学法要求我们在认识乡土地理的基础上,分析地物和现象的异同,有能力将身边已知地物或现象迁移到其他方面,这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迁移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4.自主教学法

自主课堂的教学流程是设疑引趣、自主探究、练习运用、评价总结。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自我效能感。这种方法适用于难度中等的学习内容。因为过于简单的学习内容学生不经过努力很轻松就能学会,过于困难的学习内容学生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学有所得,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产生,只有学生经过一定努力能够找到答案的学习内容才是最理想的。

二、教师能力素养方面的建议

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现代教师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角色的变化,将课堂交还给学生,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随着教学目标的变化,对教师能力素养方面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的能力

现代教学方面的理论都是基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都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但是理论与实际结合得不够紧密。于是就要求“教师善于按地理学科的逻辑对教育学、心理学的定律、原理等进行有意义的改造,并在应用过程中表现出应有的灵活性与创造性,这样有助于教学理论的创新与验证。”首先,要求现代教师要熟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体系,能及时地将教育现象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相联系,将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其次,教师要学会教学反思,能够将自己丰富、庞杂的教育经验归纳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

2.组织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能力

地理的特殊性在于地理教学内容不能仅仅拘泥于课堂,野外实习、观察、测量等活动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教师必须具备策划野外实践活动的能力,比如地点的选取,野外考察的内容、程序、形式、评价等方面。

3.独立研究地理教学问题的能力

教师是教育一线工作者,也是教育问题最早的发现者,而这些教育问题有些是共性的,有些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才产生的。共性的问题很容易引起广泛深入的研究,但是个别的教育问题就需要教师能够发现并独立研究解决,并将研究成果上升到理论高度,以便与更多的教育研究者交流。这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

三、学习评价方面的建议

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难点就在于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教学内容紧跟着高考指挥棒是我国教育的一种常态,如果这种学习评价的方法不改革,那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新课程改革就是纸上谈兵。

1.现行学习评价方法的弊端

现行的学习评价方法过于强调人才选拔的功能,评价方法以终结性的笔试评价为主,注重学习结果。这种学习评价方法在我国根深蒂固,弊端显而易见。首先,学习评价的标准单一。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水平的唯一标准,直接造成了学生高分低能,对学生身心发展及能力的培养没有任何好处。其次,评价目的过于单一。学习评价的目的在于筛选人才,提高升学率,这已经偏离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智能包括肢体—动觉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语言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空间智能、自然观察认识智能”,并且这些智能的内容不断扩大。学习书本知识的能力只是多种智能中的一方面,我国过于强调学习书本知识的能力,为此放弃了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再次,学习评价方式单一。主要是通过笔试并根据成绩排名,笔试只是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方法,考查的范围也过于狭窄。成绩排名注重跟其他人比较,忽视了学习者与自身的比较,不利于及时发现学生自身学习情况的变化。

长期以来,以上这些弊端制约了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学校教学气氛死气沉沉,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教育走进了死胡同。

2.改革建议

(1)评价的目的应从注重人才选拔向激励学生学习转变。

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要求,而不是单纯地选拔所谓的人才。选拔出来的成绩优秀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被学习成绩牵绊住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或被现行的教育忽视,甚至放任自流,同时他们也失去了发展其他方面能力的热情。所以,我们的教育不是为了给学生定性,而是为了促进他们进行反思,朝更好、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2)评价主体应从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过度。

学生一直是学校教育的评价对象,长此以往容易造成评价者的抵触、厌烦的心理。评价分为内在评价和外在评价。内在评价是指自我学习评价,外在评价是指来自其他主体的评价。在具体实施中,学习评价已经由单一主体的评价过渡到多元主体协商评价,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四心评价”,即评价主体包括教师、被评价的学生本人、学生的伙伴、家长。评价主体的多元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

(3)“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变。

“地理学习发展性评价不是对传统地理学习评价的全盘否定,而是在以‘促进发展’为核心理念的统领下,广泛汲取传统评价的合理性并加以整合和创新。”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新的学习评价方式不断涌现,虽然这些方法比终结性评价方法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操作起来有很大的困难,所以加强可行性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现在比较成熟的“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包括成长记录法和学习契约法。1)成长记录法虽然是新兴的评价方法,但是使用范围比较广 ,在各学科都能应用。它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平时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使学习过程和结果的重要性等同起来,能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常态。2)契约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共同将商定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程序以契约的形式展现出来,并严格执行。根据完成的情况由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按照契约上的内容进行评价。这种方法建议在课后使用,比如假期、野外活动等课程中使用,在以上这些时空环境中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契约就可以使学生在较长的时间段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习进程。

以上这两种方法的运用都要求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观察、了解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上,这样有助于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

四、小结

新地理课程改革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改革是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技能和观念以及学习评价等各方面的变革,只靠改教材这种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能够达到的改革效果显然是有限的。从零散的教育现象上升到教育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生力军,同时,社会各界的人士包括政府官员、教育者、受教育者、关心教育事业的个体都应该积极投身于这场教育革命,为课程改革注入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1]李雪燕.建国以来中学地理教学方法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霍益萍,张人红.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J].课程·教材·教法,2000,(11).

[3]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童竹君.初中地理的自主教学模式[J].教育导刊,2001,(15):68.

[5]袁孝亭.地理教师的十大教学能力及其要求[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7,(5):11.

新课改的问题与建议第2篇

据报道,学者们在为政治局委员正式讲课前,一般会进行三轮试讲,起码是两轮,课题组成员、相关部委领导和中办、中研室负责领导都会参加试听讲。对于试讲者的声高、语调、语气、语速等诸多演讲要素都会提出指导性建议,直到大家基本满意为止。

中南海课表

2003年至今(2002年仅学习一次),中央政治局上课的频率基本保持在每年七八次。2006年曾出现十次。2011年,领导们已上过六次课。

从政治局“课表”看,学习内容涵盖范围十分广泛。其中,经济议题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为法治议题,此外,新农村建设、城市化、卫生、医疗、教育、知识产权保护、安全生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能源、科技、民族关系、国防、就业、人口、文化体制、财税体制、社会保障、服务性政府、宗教等议题也时有出现。

据统计,经济议题共出现10次。尤其是2005年以后,几乎每年都有关于经济领域问题的研讨,涉及国家经济安全、金融体制改革等重大问题。

比如,2003年1月28日的议题是《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2005年5月31日的议题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与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2007年8月28日的议题是《世界金融形势和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等。

2008年以后,经济领域的研讨主题开始趋同,多次提到“又好又快”,比如2008年1月29日的主题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9年2月23日的主题为《世界经济形势和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12月28日――也是最近一次关于经济问题的研讨主题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问题》。

法治是经济之后的另一大热点,2002年集体学习宪法后,法治问题讲解又有七次进入中南海课堂。

“中南海课表”中,党建教育也占了相当比重,十年来共有7次相关领域研讨,话题涉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员先进性研究、推进党内民主、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水平等。同时,“课表”还十分注重探讨社会主义道路模式、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等。

就“课表”特点来说,授课主题基本与当下社会热点保持一致。

2005年,全世界范围内都在开展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同年8月26日,“中南海”课堂的议题定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回顾与思考》。

此外,2008年设奥运议题,2009年设气候变化议题,2010年设世博会议题,2011年设人口议题,也同样体现了“课表”的与时俱进。

学有所用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和他的课题组为了中南海的讲课就准备了一年多的时间。贾康说,单是讲稿的初稿,就反复征求意见,又反复修改多次,这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2010年1月8日,他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高培勇教授一起为政治局讲授《世界主要国家财税体制和深化我国财税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是近年来民间与政府都高度关注的话题,中央领导对此次讲座也非常重视。

“当时我们讲的主题到课的人是最全的,政治局的领导同志都到齐了。”贾康介绍,讲解结束后是讨论环节。在讨论过程中,政治局委员们非常活跃,相当放得开,实质性地讨论了一些问题。正式讨论结束后,总书记就此次话题进行了总结发言。讲课结束后,许多领导余兴未尽,在怀仁堂的会场,继续就这个话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坚定不移地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此后,由财税改革开启,包括资源税、增值税等改革分别在新疆、上海试点,广受关注的个税,则在8月改革,包括提高起征点、9级超额累进税率修改为7级。

时政观察家也已看出政治局学习内容与之后所出台的种种决策有吻合之处。早在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4月28日,“中南海课堂”即开讲《当代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的科技发展,以及运用科学技术加强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

之后人们看到,各种抗非典决策密集出台,中国科学院王恩哥研究员、清华大学薛澜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光3位主讲人为科学、民主决策做出了贡献。

2007年6月政治局第23次集体学习题目是“国际能源资源形势和我国能源资源战略”。3天后,访问俄罗斯,展开“石油外交”,中石油、中石化、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与俄方签订了关于石油、电力贸易等多项协议。评论普遍认为,之后的能源外交决策从此次讲课中吸取了“养分”。

“政治局十年来的讲课课程以及所出台的政策,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大体的趋势,就是当年讲课的内容,都是一段时间内政治局比较关心的问题,制定政策也好,做决策也好,都需要事先进行学习。于是就请学者或者专家来讲课。”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寿龙说,政策和讲课的内容有一个大体吻合的趋势,但是讲课与政策的出台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也无法将讲课作为一个风向标。

长期收益

对于政治局的领导者们来说,这种讲课当然是有好处的。虽然党小组也有各种各样的学习,政治局也有其他的读书会,但集体讲课学习的形式只有这一个。可以说,通过这种学习,政治局获得了某种知识的储备。一个政策的修订、出台,都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除了知识储备之外,还需要反复的考量和商讨。选择一个课题进行学习,说明政治局对这一领域比较关心,它带来的是长期收益。

2010年7月,政治局集体学习文化体制改革研究,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作出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一年后,中共中央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这即显示出从关心、学习储备、反复考量到决策出台的过程。

经济、法治问题上的学习更是如此。在这一点上,八十多岁高龄的许崇德教授深有体会。

1998年6月16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办法制讲座的第一课,就是许崇德主讲《我国宪法与宪法的实施》。2002年,许崇德又再度受邀,与武汉大学周叶中教授一起讲授宪法。

回顾这两次讲课,许崇德由衷感慨:“中央政治局的学习会、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制讲座,都把宪法作为第一课、第一讲,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法治观念和推进依法治国的坚定决心。”

法治问题是中南海学习的一个重要领域,迄今共有8次进入课程表。这与建设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是中国当下一个重要目标有关。2011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宣布,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工作目标如期完成,而在政治局密集学习法治的2004年,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用十年时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这个目标更是任重道远。

新课改的问题与建议第3篇

【关 键 词】新课改;探究式教学;材料分析;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172-02

从2010年起,甘肃省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师角色,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学生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从而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统一。

根据新课改精神,教师应努力创设探究的教学环境,积极营造宽松、和谐、促人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促使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真正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新课程改革以来,其他省份的历史老师创造出了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例如材料分析、问题探讨、辩论、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竞猜抢答、创作漫画、小品、采访、调查、课题结果展示等,可以说是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究竟什么样的探究活动最适合高中历史课堂上使用呢?这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来合理选择,但笔者认为,材料分析和问题探讨这两种形式是最普遍也是最适合高中历史课堂上使用的。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较多地采取这两种探究形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主体性和能动性,让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

1. 材料解析。历史教学的本质绝不仅仅是传授历史知识,其核心的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材料分析就是学生通过历史资料理解历史事件,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每节课我都会搜集一些与本课重点知识相关的历史材料并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材料,结合课本来自主探究。例如,我在讲解军机处的设立这一问题时,给出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内阁票发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如坐朝仪。”

——昭槤《啸亭杂录》卷4《议政大臣》

材料二:“(康熙)十六年,圣祖(康熙帝)命择词臣谆谨有学者日侍左右,设南书房、命(张)英入直,赐第西安门内。词臣赐居禁城自此始。时方讨三藩,军书旁午,上日御乾清门听政后,即幸懋勤殿,与儒臣讲论经文。英率辰入暮出,退或复宣召,辍食趋宫门,慎密恪勤,上益器之。幸南苑及巡纾四方,必以英从。一时制诰,多出其手。”

——《清史稿》卷267《张英传》

材料三:“(雍正)八年(1730)年,上以西北用兵,命设军机房隆宗门内,以怡亲王允祥、(张)廷玉及大学士蒋廷锡领其事。嗣改称办理军机处。廷玉定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票事用摺,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硃笔批发。自是内阁权移于军机处,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日必召入对,承旨,平章政事,参与机密。

——《清史稿》卷288《张廷玉传》

设问:(1)材料一中议政王大臣会议在清初由什么人组成,职能有哪些?对皇权有无影响?(2)针对材料一的现象,材料二、三各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如何?(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2000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怎样客观地评价它?

学生明确问题后指导学生结合课本阅读材料,采取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对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南书房及军机处这些重要权力机构及其变化进行重点把握。通过问题一的探究,使学生知道议政王大臣会议皆由满洲大臣组成,主要职能是军国重务均由其决定,使皇权受到极大限制。通过问题二的探究,使学生明确康熙时设立南书房,内阁和南书房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皇权得到加强。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总揽一切大权,从而将全国的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问题三是本科知识的升华,引导学生分积极、消极作用两方面回答,全面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学生通过分析材料回答问题,既掌握了课本知识要点,又培养了其阅读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训练了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

2. 问题探讨。这是指在一定问题情境的支持下,师生从背景提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一种教学范型。一般分为四个步骤:提出问题——小组讨论——成果展示——教师点评。比如,我在《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这一课就设计了以下问题:

(1)美国一个年轻的国家,一个自诩世界上最民主、自由的国家,世界财富和权力的代表。但对于真正的美国主流精英人士来说,他们的国家最值得为之骄傲的是什么呢?

(2)美国独立距今多少年?其标志是什么?

(3)美国独立了,获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刚刚成立的美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这给当时的美国经济、政治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面对这样的状况,美国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4)如何才能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呢?新的国家政体应该采取什么模式呢?

(5)如何在一个大国里既能把13个州紧密地统一起来,又能确保在原有的统治秩序下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呢?

(6)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7)1787年宪法的原则是什么?

(8)比较一下都是国家元首的美国总统和英国女王有何不同?英国的议会和美国的议会有何不同?

(9)假如你是宪法的修订者,你觉得应对宪法如何进一步完善?

新课改的问题与建议第4篇

一、强势推进职教科研,

服务江苏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一)建立以课题研究为纽带的智力支撑机制

创新是江苏职业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是江苏职业教育发展在全国始终保持领先地位的主要经验。无论是跨世纪实施的职业教育专业现代化建设,还是在全国率先启动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以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为特征的集约化发展方式,以及江苏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都是江苏职教大胆探索和改革创新的现实体现。创新是一项艰巨复杂而又充满智慧的实践探索工作,针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破解、重大政策出台、制度建设需求,江苏注重以重大科研课题为载体,积聚教育工作者、企业家、各领域专家的群体智慧,建立多方广泛参与、共同推进改革创新的新机制,用研究的方式、研究的思维,着力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思路,提升创新品质。

2011年,江苏省积极申报了16项教育部《创新行动计划》科研课题,并召开了全省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会议,由全省首批10个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和省职业教育教科研中心组、部分高等学校、出版机构等单位承担课题研究工作,围绕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校企一体办学、专业规范化建设、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德育工作创新、信息化建设、课程教材建设等课题开展研究。课题集聚了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科研机构和行业企业的研究力量,每个课题组安排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或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同志作为协调人,负责协调人员、经费、课题进度、课题研究思路与实际工作对接等课题管理工作。各课题组理论联系实际,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和理论实践探索,保质按时完成了科研任务。

(二)推动课题研究与创新实践的有机融合

教育部《创新行动计划》科研课题定位于政策咨询研究。课题研究启动会上,省教育厅明确提出,教育部《创新行动计划》科研课题必须体现行政委托课题的研究特点,课题研究必须联系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以及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面向社会、面向学校、面向行业企业的调查研究,注重发挥行业企业的指导作用。每个课题组都要吸收相关行业企业的人士参加,通过一线改革实践者边干边想、边想边干、边干边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充分体现课题研究的实践性和课题成果的可操作性。

2013年1月,江苏省教育厅召开教育部《创新行动计划》科研课题(江苏)评审会议,15项课题参加了结题工作。在科研课题(江苏)评审会议上,教育部职成司王继平巡视员对江苏组织开展《创新行动计划》课题研究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充分肯定了江苏职业教育对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有序组织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指出这项工作的开展对于江苏乃至全国职业教育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推进区域内职业教育工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推动职业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课程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促进校企融合、工学结合等具有深远意义。他要求江苏在进一步完善各项课题研究工作和成果的同时,认真总结相关经验和做法,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为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精心培育科研成果,

引领江苏职业教育改革实践

教育部《创新行动计划》安排专项科研课题,并明确科研课题的重点内容,其要旨在于促使改革创新的具体行动在科研的支撑下提高质量和水平。秉持这样的思路和理念,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专家对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过程、成果呈现等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检查和管理,带动课题组加强对一线实践的具体做法和存在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和理论思考,在审视和反思的基础上加以理论提炼,实现了实践与理论的融合,形成了实践化理论成果。现已达成的成果内容可从五方面加以概括。

(一)关于职业教育办学体制

“校企一体办学模式研究”课题组(苏州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面向苏州工业园区60家企业、苏州大市7所职业院校开展问卷调查,举行专家论证会和校企恳谈会,阐明了校企一体办学的基本特征,即价值取向的趋同性、合作领域的系统性、合作触角的深入性、运行机制的稳固性,归纳了四种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即学校为主模式、企业为主模式、校企共生模式、政府主导模式。提出了“校企一体办学”的标准共定、基地共建、过程共管、评价共鉴、文化共生等五项核心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研究”课题组(苏州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普遍实行校、系二级管理,其实质是在专业建设、教学科研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突出系(部)主体的管理模式。作为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组向苏州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提交了四个文件稿本:《关于苏州市职业学校实施二级管理的意见》、《苏州市职业学校教学工作二级管理实施细则》、《苏州市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二级管理实施细则》和《苏州市职业学校后勤工作二级管理实施细则》。

“校企共建职业教育校园文化的研究与试验”课题组(无锡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将校企共建校园文化分为五个步骤:精心筛选——巧妙改造——科学整合——有效实施——反馈完善。探索构建由“基础文化平台”、“专业文化平台”、“发展提升平台”三个平台构成的金字塔式的校园文化内容体系,并在3所职业学校中进行了6个案例试验,取得了较好成效。

(二)关于职业学校质量提升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规范化建设机制研究”课题组(无锡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认为专业规范化建设包含四方面核心内容,即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结构匹配、专业建设注重内涵发展、校企合作支撑平台和专业规范化建设保障机制。课题组为无锡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提供了《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监控评价体系》、《区域专业规范化建设组织机构管理办法》、《区域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规范化建设组织体系先进城市个案研究报告》、《区域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投入的管理办法》等成果。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教材建设创新机制”课题组(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从对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教材宏观、微观的实然研究出发,进行以理想的运行机制构建为内容的应然研究,以及基于弥合理想与现实差距、解决实践问题的使然研究,提出了实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工程”、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精品示范教材及其资源建设、加强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教材管理制度建设、加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材开发能力建设的政策建议。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创新研究”课题组(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教科研中心组)认为课程改革创新着重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课程结构科学确立;二是课程内容有序更新;三是课程门类优化配置。课题组完成了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数控专业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重构与实施,取消了学科性课程,将理论课程与实践(实习)课程相融合,建立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项目化、理实融合的课程体系,设计了系统化、工作化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

“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实践研究”课题组(江苏省职业教育学生发展教科研中心组,会同江苏泰兴、如皋、楚州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理念与内容创新、途径与方法创新、管理与评价创新等方面进行实践研究,探索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新模式,形成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指导建议和德育工作评价体系,制定了《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督导评价标准(试行)》。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继续学习途径与制度保障研究”课题组(苏州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认为应尽快实行中高职一体化办学,建立同一类别、不同层次教育的学分互认、累积制度。高职院校应扩大对口单招、自主招生的比重,按专业大类建立考核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职业倾向的试题库,开展多样化入学水平测试,尝试实行推荐保送制度。课题组建议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常熟理工学院在苏州合作开展了汽车服务工程“5+2”分段培养实验工作。

(三)关于职业学校科学管理

“地方行政领导者职业教育管理能力提高研究”课题组(江苏理工学院)运用“头脑风暴”和“思维魔球”方法,建构了由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地方行政领导者职业教育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议以此引导领导者个人或团队学习研读、专项调查、积累经验、发现问题、形成策略、提高效率,开展地方行政领导选拔培训、任前培训、在任培训的系列化培训。

“中等职业学校校长执行力研究”课题组(江苏省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教科研中心组)认为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校长执行力,前提条件是必须加强职业学校校长的能力建设,为此应着力建构职业学校校长评价体系和培训体系。开展职业学校“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有计划地挖掘和总结著名校长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经验。实施名校长培养工程,造就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领军人物。

(四)关于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常州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议建立政府、用人单位、就业市场、职业学校和毕业生齐抓共管、整体优化的“五位一体”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利用互联网等现代通讯工具与技术,完善信息采集、流通、分析的制度和机制,以人力资源基本情况基础数据库关联不同部门的业务专用数据库,构建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实现跨时空的就业服务网络覆盖。

“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建设与运行案例研究”课题组(句容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在实验区尝试建议以句容中等专业学校为主体,全市各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社会培训机构为网点的“一主多元”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构建“市镇村户”四级农业技术服务网、“示范基地示范村示范户”三级农业生产示范网、依托网络载体建立的“市农业网、特产信息网、句容中专现代农艺网、镇及村致富网”等农业信息网发挥了示范效应。

“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支撑服务体系研究”课题组(江苏理工学院,会同东台创新发展实验区)认为应尽快完成由“政府主导、部门监督、学校主体、单位自主、社会协作”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支撑服务体系的组织框架,从组织、制度、师资、基地和资金等方面提供保障条件,制定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支撑服务体系建设标准,促进成人职业教育培训质量的提高。

(五)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标准研究”课题组(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围绕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特色、关键和保障,提出了实施三大工程、建设三个中心、培养三支队伍、采取三项举措,加快推进区域中职信息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构建包含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与应用、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四方面指标的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标准及评估体系。

“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研究”课题组(江苏省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从现状研究、研发研究、应用研究、保障研究四个角度,分析了目前我国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现状,提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标准化、个性化、智能化、专题化、多元化的研发思路,提出了五个统一的评价要求:个性与共享的统一、先进与适用的统一、更新与拓展的统一、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开放与安全的统一。

三、构建成果共享机制,

提升江苏职业教育发展水平

江苏承担的16项教育部《创新行动计划》科研课题,既涉及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基础问题,也涉及前沿问题,既包含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职业教育管理方式变革等宏观问题,也包含职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等微观问题。课题研究中普遍注重运用政策研究、文献研究、实证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课题研究梳理出的问题、反映出的普遍现象已经触及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深层次的实践和理论问题。可以说,无论从课题研究的广度还是研究的深度,无论是问题的揭示还是方案的解决,都为江苏职业教育创新实践提供了很大的理论启发,为进一步形成系统化的决策咨询报告成果体系创造了基础条件。

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是否来自于具体实践,更为主要的在于是否作用于实践。为此,需要发挥教育部《创新行动计划》科研课题的引领效应,进一步深入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科学发展提供更为丰富而有效的理论支撑、方法指导。为此,还应做好《创新行动计划》科研课题研究的持续工作。

(一)完善课题研究成果,放大课题研究效应

跟踪教育部《创新行动计划》科研课题后续研究工作,依据专家组的评审意见,促进各课题组完善课题研究工作,确保产出一批国内领先、紧贴实践的理论成果。同时,依托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版)、江苏职业教育发展论坛,传播课题研究的优秀成果。集结出版优秀课题成果,放大课题研究的社会效应。

(二)发挥课题成果作用,服务职业教育决策

发挥《创新行动计划》科研课题研究成果的作用,建立和完善为教育决策提供各种信息和咨询的综合数据库系统,形成相对稳定和专业化的决策研究的专家库和智囊团,建立健全行政与科研的沟通互动机制,更好地实现决策依靠科研、科研服务决策,增强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三)健全社会合作组织,增强职业教育发展力

建立政府主导、行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专业合作组织,组建教育与产业部门合作的研究共同体,促进教育与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联系,逐步形成利益共同体,推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用科研方式增强职业教育发展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新课改的问题与建议第5篇

关键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变化

2012年秋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版语文课标”)将颁布使用。课标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全国各地都先后组织了学习与研讨,和200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旧版语文课标”)相比较,的确有很大的变化。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从封面上看变化

新版语文课标在封面文字上做了些变动,删掉了“全日制”三字,书名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出版单位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改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每本的价格也由原来的3元涨为9元,当然书也变厚了,由原来的29页增加到80页。

二、从目录上看变化

(一)调整了“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的顺序

把“一、教材编写建议”调整为“三、教材编写建议”;把“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调整为“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把“三、教学建议”调整为“一、教学建议”;把“四、评价建议”调整为“二、评价建议”。

(二)附录部分的变化

增加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三、从内容上看变化

(一)“第一部分 前言”的变化

1.导言是全新的

导言共两段,第一段四句话。先讲语言文字;再讲语言文字的作用;接着讲社会发展对语言文字的挑战;最后讲时代的进步对人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二段三句话,讲语文课程。先讲语文课程应为学生打好的三个基础,再讲语文课程的优势,最后讲语文课程的重要地位。

2.“课程性质”的变化

与旧版语文课标相比较,新版语文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阐述清晰多了。新版语文课标是这样阐述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语文课程性质做了准确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说明语文课程“学什么”“怎么学”两大问题。那么“学什么”?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是听觉符号系统,语言能力是听说的能力,文字是视觉符号系统,文字能力是读写的能力。学习语言的规律和学习文字的规律是不同的,课程性质准确的界定给教师今后的课堂教学研究和实践指明了方向。

(二)“课程目标与内容”的变化

关于识字、写字教学,本次修订做了重点改动,旨在控制识字写字的字量,提高常用字的书写质量要求。(1)从第一到第四学段始终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第三学段的硬笔字还增加了“力求美观”的要求,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2)适当降低第一、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如,第一学段,识字量由1600~1800个改为1600个左右,写字量由800~1000个改为800个左右;将第二学段的“2000个左右会写”减少为“1600个左右会写”。减少了写字数量,适当减轻了学生的识字负担。(3)推出《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可见,新版语文课标将识字、写字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实施建议”的变化

1.针对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建议

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2.针对语法修辞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建议

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

(四)“附录”的变化

1.新增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作用是让学生在第一阶段熟练掌握300个“基本字”和在义务教育阶段掌握3500个常用字

2.旧版语文课标的附录表也有两个表发生了新变化

(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变化

新增加了篇目。小学增加了6篇,初中增加了14篇。

(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的变化

①童话读物中把“中外现当代童话”改为具体的作品。如,叶圣陶的《稻草人》、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

②寓言读物中删去了《克雷洛夫寓言》。

③诗歌散文读物类,增加了《艾青诗选》《革命烈士诗抄》。

新课改的问题与建议第6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紫荆花8888”为你整理了这篇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2020年工作总结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在校党委、校行政领导下,继续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系列重要讲话,重点学习教育思想和系列教育论述,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全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学校转型发展城市特色鲜明的区域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思想,贯彻落实城市服务专业集群做大、教师教育专业集群做精、工程技术专业集群做强的专业分类建设思想,在校长、主管副校长直接领导下,坚持督导与评价并重,监测与评估一体,强化教学运行监控,迎接专业认证评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思想政治工作:认真组织干部参加全校政治学习和教育教学会议活动

2020年,中心干部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群众纪律、廉洁纪律、生活纪律,认真参加了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专题学习《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认真参加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暨意识形态工作会议;认真参加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培训班首场专题辅导报告会;认真参加三届一次“两代会”;认真参加兰州城市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和办学思想大讨论;认真完成校纪委深化突出问题集中整治工作。认真完成《兰州城市学院“十三五”规划期间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总结报告》、《新冠疫情期间全校教师线上教学督导评价第一二阶段报告》、《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暑假工作报告》、省委巡视期间《教学质量监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报告》、《全校“十三五”规划期间教学监控与督导评估工作主要成绩和问题与“十四五”规划报告》。编制了《兰州城市学院教学质量监控文件汇编》《兰州城市学院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汇编》,组织全校部分干部教师参加了省教育厅的《新时代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贯彻落实视频会议。

二、基层党建工作:认真完成中心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和政治理论学习活动

按照党支部标准化建设要求,规范开展党支部活动。继续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继续做好甘肃党建和学习强国平台的学习活动。按照党委组织部、机关党委安排,及时开展“三会一课”活动、主题党日活动,召开支委会8次,全体党员学习会10次,支部书记讲党课5次,主题党日活动7次,党政联席会议3次,专题组织生活会2次。学习学校中层干部视频会议精神、校党委开展纪念建党99周年系列活动的通知。学习了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答记者问、对研究生教育工作做出的重要指示、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教师节重要寄语、中央党校青年干部培训班开学典礼讲话、《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主题党日参观了白塔山碑林,邀请6名省级教学名师,开展了立师德铸师魂教师教育座谈交流活动。开展了党员信仰宗教迷信问题主题党课活动,邀请杨建毅教授做主题党课学习辅导讲座活动,开展了教育学院学生党支部主题党课共建活动,举行了“学习四史、爱党明责”主题党课活动。深入落实省委关于高校意识形态督导工作的文件精神,配合学校党委做好课堂意识形态检查工作,保证课堂教学的政治方向。

三、意识形态工作:认真探索初步编制形成意识形态督导评价工作指标体系

修订2018年印发执行的《兰州城市学院教师教学评价手册》分文理基础(教师教育)、服务城市、工程教育三大专业集群编制了各类专业各类课程的评价标准,同时编制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公共体育课程、公共外语课程、心理教育课程等公共课程评价标准,标准中的首条就是对标各类课程的国家标准,这些国家标准的首条就是意识形态政治标准。在教学督导委员会培训中,再次强调意识形态和师德师风的重要性和敏感性,特别关注全校各类社会科学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意识形态正确性和时代性,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同时关注个别教师课堂牢骚过多、结构松散,不利于课程目标实现和学生身心健康的问题。2020年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督查督导评价活动,将意识形态问题作为重点首要督导项目。秋季的师范专业认证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专项督导评价也将意识形态问题作为重要内容。2020年秋季学期,根据学校会议传达省教育厅关于教材意识形态问题排查的文件,教学督导委员会会议口头传达了文件精神,要求进一步强化宗教问题、民族问题的督导检查工作。根据教学督导委员会课堂听课看课和巡视督导检查反馈报告,学校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实训实践课程、公共选修课程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未发现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错误思潮和言论,未发现有违背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违背宪法法律、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按照《兰州城市学院“四个课堂”并举全方位育人实施方案》和《兰州城市学院分类型、分年级、分专业三全育人实施方案》,编制了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意识形态督导评价工作指标体系,印发执行。

四、领导工作能力:认真贯彻全校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精神编制新条例办法

按照全校教学工作会议精神,重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修订了部分教学质量监控文件,如教学质量监控处的职能、职权、职责、职务和科室名称与岗位职责;教学督导评估与质量监测工作规程、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条例、教学质量保障工作条例、教学督导评价委员会工作条例。新编制了部分条例、规程、办法,如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工作问责条例、校级本科教学自我评估工作办法、教师教学活动学生评价工作办法。修订了部分教学评估评价指标体系,如教师教学活动教学督导评价指标体系、实验实训课程教学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实习实践课程教学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办法、教师教学活动学生评价指标体系。初步形成了适应学校发展新思路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先印发初稿全校征求意见,随后召开全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会议讨论修订,即将通过校长办公会议印发执行。

五、领导工作能力:认真完成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意见的五年整改报告

今年暑假期间,根据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查自纠工作的通知》,按照2014年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期间专家组反馈意见,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实施办法》(教高厅〔2011〕2 号)指标规定,根据《兰州城市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工作总结报告》和《兰州城市学院2018-2019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数据,结合《兰州城市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初稿,逐条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历时15天,修改九次,从17000字到56000字,到最后51000字,形成《兰州城市学院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整改工作自查自纠报告》,通过领导会签呈报省教育厅。其中深入整改方案部分,贯彻了学校最新发展规划思路,按照建设城市特色鲜明的区域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定位,设计了全校“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思路和方案。

六、工作主要业绩:认真完成新冠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监测督导评价新任务

为了适应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督导监测需要,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教学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成立教学督导委员会网络教学督导专家组,按照学校线上教学视频会议校长讲话精神,广泛咨询校内外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教育信息技术专家的意见,制定《兰州城市学院线上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方案》,创新督导监测评价模式,着力解决线上教学的后台监测数据收集问题,实施全校教师线上教学工作日报和周报表制度,教学督导委员会成员分组分工,及时沟通任课教师和教学秘书,开展听课监督和抽查检查活动。认真收集全校课表和各学院教学安排的信息汇总表,向教学督导委员会委员发放听课记录和教学评价手册。通过两个月的线上教学过程监测督导活动,较好的促进了线上教学质量的保证。

七、工作主要业绩:认真开展师范专业认证准备工作调研编制规划和办法

根据省教育厅统筹安排,今年六月疫情缓解后,策划召开全校师范专业认证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印发了《兰州城市学院师范专业认证工作任务再分解和近期工作安排方案》,督促各职能部门按期提交了师范专业建设发展综述,参照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报告,撰写了30000字师范专业认证校级自评报告,提交各学院师范专业撰写自评报告参考。成立了二级学院师范专业认证评估协作组,联系全国部分通过师范专业认证的高校,获得师范专业申请报告和自评报告样本,提供给申请认证的学院和专业参考,稳步推进认证工作。以兰州城市学院建设城市特色鲜明的区域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最高指导思想,以城市服务、教师教育、工程技术三大专业集群分类建设思想为发展指导思想,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办法》《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为认证基本指导思想,编制了《兰州城市学院师范类本科专业认证工作规划与办法》,通过会议印发执行。

八、工作主要业绩:认真完成教学常规督导评价和开学期末巡视巡察活动

今年两学期开学报名期间,教学督导评价委员会委员分组督查检查三个校区教学环境卫生、教学设备调试、院系学生报到秩序、院系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及时向教务处、学生处、院领导、校领导提交反馈信息。开学第一天到第三天,按照城市服务组、教师教育组、工程技术组的分组,分别到三个校区检查督导院系教学管理与服务、学生学习准备和状态、教师教学纪律与课堂教学实况、干部办公秩序和工作作风,及时向教务处、学生处、院领导、校领导提交反馈报告。同时,认真开展教师职称评定、入职转正、评优评奖的听课评价活动,配合了人事处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两次召开教学督导委员会会议,编制《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专项督导评价手册》,专项专题开展文史、数学、幼师、电信四个学院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督导评价活动,为师范专业认证收集教学评价资料,督导整改,促进师范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

九、工作主要业绩:认真完成数据库填报和教学质量报告及学生评教报告

为了配合专业认证工作,提前开始本科教学运行状态数据库填报工作。两次召集全校各部门、各学院本科教学运行状态数据库填报会议,多次组织协调、多次请示汇报、多次汇总统计、多次网络传输,生成数据分析报告,提交校长办公会议审定,完成了教学运行状态数据库填报工作。按照惯例,收集信息、核对数据、认真撰写、精心校对,完成2019-2020学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撰写工作,通过校长办公会议审定,向省教育厅和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提交了报告。认真完成全校教师教学活动的学生网络评价工作,按期了全校学生网络评教报告。积极探索学生评教新思维,形成了《高校教师教学效果学生评估评价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提出通过开发问卷星编制新问卷,提高定量评价信度效度;通过改革座谈会机制,提高定性评价信度效度的思路。

十、全面从严治党: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检视政治和思想建设问题的整改活动

新课改的问题与建议第7篇

我国高校的大部分德语专业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尝试压缩语言和

>> 中职财会专业课程设置改进建议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国际比较 浅议中职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的改进 浅析国际商法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的设置问题及解决方法 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改进探析 中美新闻专业课程设置比较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浅析 高校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调整建议 对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反思及若干建议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及考核方式改革探析 中美高校地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特点比较及启示 关于美容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 浅谈对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一点建议 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与建议 北京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与建议 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模式的比较 涉海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国内外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比较研究 中外高校高尔夫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4,10,29

[8]南京大学2012、2013年德语毕业生就业去向.,2014,10,28;南开大学德语毕业生2010-2013年毕业去向.,2014,10,28

[9]熊燕.普通本科院校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1)

[10]http://german.yale.edu/undergraduate-program/courses/current-courses,2014,10,28.

[11]German Studies, http://wooster.edu/academics/catalogue/, 2014,10,28

[12]大学部课程.http://de.fju.edu.tw/undergraduate#undergraduate_curriculum,2014,10,28

[13](民国)103年学士班.http://de.fju.edu.tw/undergraduate/historical_course_timetable,2014,10,28

[14]1031士班表.ttp://de.fju.edu.tw/undergraduate/historical_course_timetable,2014,10,28

新课改的问题与建议第8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教育改革 课程体系建设

一、内蒙古大学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的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在计算机网络建设方面取得了迅猛的发展,网络技术已成为当今社会高效运行的基本条件。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及网络从业人员越来越多,计算机网络方面的高等教育也在不断创新完善。在这飞速发展的几十年里,内蒙古大学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也经历着从无到有、从传统到创新的过程。

内蒙古大学创办于1957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创立最早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86年内蒙古大学开始建设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课程以网络原理为主,局域网原理与组网技术为辅。这个时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因为条件有限主要讲授理论,在教学课程中既没有相关实验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没有固定的课程教材。到90年代,随着时代的变化,内蒙古大学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逐渐丰满起来,开始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经历多年的积攒和沉淀,至2001年,计算机网络成为学校重点课程,教师开始系统化建设计算机网络课程,研讨教学方法。

之后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软硬件设施的更新和发展,教师在各类项目及校园网的建设维护中积攒了丰富的科研和实战经验,开始拓展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逐渐发展成为不仅仅涵盖最新的理论,也包含一些较强实践性的课程,例如《网络工程》、《网络规划与管理》、《Web编程》和《信息网络安全》等等,并且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变化,根据发展方向,添加新的课程与专业。目前,内蒙古大学的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已经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结构,在培养学生打好扎实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当前计算机网络课程的体系

目前,内蒙古大学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由《计算机网络》必修课和《网络工程》、《网络规划与管理》、《信息网络安全》、《Web编程》等选修课构成。

必修课《计算机网络》主要包括因特网的主要协议及其工作原理以及后期课程所涉及到的相关基础知识,其中包括《网络工程》课程相关的数据链路层和局域网常用协议介绍,《网络规划与管理》的SNMP简介,《信息网络安全》中所包含的一些重要协议的工作原理。通过学习该课程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

《网络工程》课程主要内容涉及计算机网络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规划与设计、设备选型、设备安装与配置、管理与维护等各阶段,和一些常见的建立网络服务与维护网络安全的内容,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网络工程施工能力。

《网络规划与管理》在掌握基本的网络构建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学习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网络管理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同时,学习网络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和网络管理标准,学习使用网络管理软件,使学生具备解决一般网络管理问题的能力。

《信息网络安全》介绍防火墙、入侵检测等技术的原理和部署,目前常见的网络威胁,以及对付这些威胁的技术和方法,介绍密码及加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简单应用,为学生的深入学习网络安全打基础。

另外,Web技术相关课程根据教授重点不同分为《Web编程》和《Web数据库》。主要侧重Web程序和Web数据库工作原理、最新设计方法、开发技术等方面的介绍和使用。

上述课程除了计算机网络作为网络理论基础需要开设在其他课程之前外,剩下的课程并没有绝对的先后顺序,开课时间参考学生一学期的排课情况进行安排。目前,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排课顺序大致如下图所示。

三、创新性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为了在教学中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运用“一个中心,两种方法”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一个中心”是指“以问题式教学为中心”,“两种方法”分别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基于兴趣的教学方法”。

(一)以问题式教学为中心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一种基于问题式的创新性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先引导学生自主寻找解决方法,然后以此问题作为起始点拓展新的知识,并将新的知识点融入到学生的知识体系当中。基于问题式的教学方法提倡自主学习和查找自身所需学习知识的技巧。

经过多年探索,针对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各自的特点进行了改进优化,以《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为例,通过问题式的教学方法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调整实验内容和授课方式,因为该课程涉及内容比较复杂繁多,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教授方式。在讲授协议各层内容时采取直接教授方式,而在讲授各个实体的功能和作用时则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提出问题的方式,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探索解决方法,之后再将此部分内容和解决方法介绍给学生。对于问题的设计也需要认真思考,问题覆盖范围、问题描述逻辑、问题难度等等都要详细斟酌。例如,教师讲授TCP/UDP协议部分之前可以先布置课题让学生用抓包软件抓取当前网络下的数据包,查看哪些数据包采用TCP协议,哪些采用UDP协议,观察数据包的结构和内容。甚至可以编辑数据包向某台主机发送并抓取应答数据包,分析两种协议的区别和特点,最后提交一份报告汇报分析结果。这样,教师在讲授此部分时,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基于问题式的教学方法,经过实践检测是较为成功的,不但使讲授内容更加生动、促进师生互动,也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二)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讲授课程的同时也会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教师之间交流教学、研究等多方面的经验和成果会加速解决教学、科研中遇到的难题。通过这样的交流,课堂上所讲的内容也更加系统,更加连贯自然,并与教师的科研紧密相连,以科研促进教学创新,以教学成果促进科研发展。

在教学方法方面,通过将与某个问题相关的科研项目搬到课堂与教学过程相结合,使本科学生了解一些科研的目的、任务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创新的精神。采用这种方法,教师则能制定出一个既有特色又合理的教学方法。

另外,团队成员的研究方向既有交集又有侧重,形成了互补且融合的局面,互相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不断促进整个团队的发展进步。

(三)基于兴趣的教学方法

在向学生传授课程知识的同时,任课老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感兴趣的课外知识。营造一个宽松且活跃的环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质疑和创新,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让他们去自己寻找答案,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的能力,注重理性批判的精神和严谨的逻辑思维。

在实践过程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基于问题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外,我们发现鼓励学生使用学校图书馆和数据库查找资料,学习相关知识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方法。有的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并不知道这个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及如何解决。另外,高校每年都会花费许多资金购买各类中外文数据库,其中收录了大量期刊和文献可以为师生们提供丰富的学习和研究资料。然而,大部分的学生忽视了这个丰富的资源,不知道如何利用数据库资源解决问题,可以说这是对学校资源的一种浪费。即使有些学生知道有问题去查数据库,但并不知道如何过滤掉庞大的无用信息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因此,我们在课堂上结合《计算机网络》这门课中讲授的信息检索系统,讲解怎么在数据库中搜索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一些收录论文质量比较高的数据库资源等等。这样就逐渐让学生养成了在寻找资料解决问题的时候能主动利用学校的数据库资源的好习惯。通过这种方式,拓展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确保学生在产生兴趣的同时不会因学习资源的匮乏而不知所措。

四、培养青年教师,加强教师进修工作

针对目前高校教师年轻化的趋势,对年轻教师的培养摆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因此需要有长期的计划和具体的措施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根据计算机网络学科的特点,我们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鼓励进修学习,为其提供宽松的教学科研环境

培养青年教师是高校增强师资力量,进一步提升教学科研实力的重要保证。为了尽快培养青年教师成为教学科研中骨干力量,在日常教研中,中老年教师向青年教师传授教学科研经验和方法,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听课和教学研讨,保证其快速适应教学科研工作。同时,鼓励青年教师进修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团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参加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为青年教师提供广阔的锻炼平台

尽可能多的为青年教师提供参加高水准学术研讨会议的机会,拓宽青年教师的学术视野。通过会议上的学习和交流,丰富科研经验,改进科研方法,提升科研水平,增进对所研究领域的全方位了解。同时,通过参加会议,也能提高他们的学术影响力,为未来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三)引进高素质人才与培养后继力量同步并举

引进高素质的人才,可以为团队注入新鲜的血液,增强学术研究能力和教学师资力量,也缓解了对高端人才的需求缺口。在引进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也抓紧培养后备人才,重点培养优秀的青年教师,帮助其发展成为团队的骨干力量,进一步提高团队实力。

五、未来课程体系建设计划

针对内蒙古大学立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未来课程体系建设应该进一步培养符合地区发展特点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特别是随着内蒙古在云计算方面的发展,培养符合云计算要求的网络技术人才是未来发展目标之一。未来将进一步加大师资队伍培养力度,组织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积极推荐团队成员参加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议,通过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及时了解学科动向,更新专业知识,拓宽眼界;继续提高教学质量,大力建设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实验室,进一步完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和实验内容;继续探索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推进学术成果尽早付诸实践;继续坚持教改项目的研究与实施,举办研讨会探讨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鼓励教师创新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并应用于教学中,再根据实践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和转化。

参考文献:

[1]李华,高光来,魏凤岐.循序渐进的双语教学探索与实施.计算机教育,2008(2):135~137

[2]李华,张俊星,谢晖.一种计算机网络课的教学方法设计.计算机教育,2012(1):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