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人际与交流

人际与交流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02 09:43:30

人际与交流

人际与交流第1篇

张勤在讲话中指出,此次大会的举办,是本年度全国海智工作的一件大事,是海智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探索新的工作方法的有益实践,吸引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大会调动了多方积极因素,实现了中国科协、江苏省科协、张家港市科协的上下海智工作联动,科协系统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结合,国内科协和海外科协以及20多个海外科技团体的工作合一,国内科技需求和海外创新资源的有机对接,充分发挥了科协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强化了与海外科技团体及海外科技工作者的信息沟通、需求联系,搭建了国际科技交流与人才智力合作的服务平台,实现了人才、技术、项目、资本的碰撞融合,展示了科协集聚海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项目和全球创新资源的软实力,达到了海智工作拓展新空间、提升新层次、开创新局面的工作要求。

张勤表示,近年来,江苏紧扣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创新工程,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2012年,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四年居全国第一,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5%,53项通用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居全国省份第一;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发明专利申请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江苏已成为我国创新活力最强、创新成果最多、创新氛围最浓的省份之一。

张勤对江苏省科协在海智工作中取得的成效给与了充分肯定。他说,江苏先后创建了12个中国科协海智工作基地,18个省级海智工作基地,基地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在海外建立了10个海外科技人才服务工作站,建成中国江苏国际科技资源转移网络服务平台,成立海外智力服务学会,建设海外科技人才之家,为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提供了重要平台。构建以集聚国内外高科技人才、创新资源服务江苏经济转型升级的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工作网络,促成了一大批高层次产学研合作项目,产生了较为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全省科技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海外人才智力和创新资源做出了贡献。

陈惠娟在致辞中表示,江苏省科协积极顺应江苏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大力实施人才国际化战略,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紧抓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这一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要素,将实施“海智计划”作为推动全省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抓手,以创建海智工作基地为基础,以培育国际化引才品牌活动为重点,以建立健全海智工作体制机制为目标,积极探索海智工作新模式,形成了江苏特色的海智工作品牌。

张家港市是全国惟一的部级县级海智基地,当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海智工作,将海智计划作为构建苏南人才特区的重要抓手,与当地人才部门、创新创业载体形成紧密合作,为积极引进海外引才提供了重要平台。中国(江苏)国际科技交流与人才智力合作大会召开,必将为张家港市乃至苏南地区区域人才的构建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全省的两个率先的实现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持。

开幕式上,江苏省科协发起筹建的江苏省海外智力服务协会正式成立,徐州市、盐城市、宿迁市等18家省级海智工作基地授牌,中国江苏国际科技资源转移网宣告建成并对外推介。

大会共吸引参会海内外嘉宾220多人,其中115名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携项目参会。高水平、高层次、高规格的国际科技人才盛会必将对江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良性引导和有益推进作用。

人际与交流第2篇

记者: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成立25周年了,25年来,协会对中国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各方面对协会的工作都给予充分肯定。能否请您对教育交流协会成立的背景和意义简要介绍一下?

江波:转眼间协会成立25年了。25年前的中国和现在很不一样。因此,要说协会成立的背景,就要回顾25年前。那个时候,中国的改革开放刚起步不久,因此可以说,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的成立,是应中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开放的要求而诞生的。

1981年,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为了做好中国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周培源、季羡林等一批全国著名教授、学者和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同志,倡议参照国际上许多国家的经验和作法,成立一个专门机构,从事教育民间交流和友好往来的工作。于是,教育部、外交部联合报告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了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在当时形势下,就是要让它全面负起非政府教育国际交流的职责,指导协调全国范围内的非政府教育国际交流活动的开展,使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相互补充、相互配合。

此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的各地方协会纷纷建立起来。到1991年,北京大学等60所高等学校及一些全国性的教育组织也纷纷加入到非政府教育国际交流这个网络中来,开展各项教育交流活动。

记者:您对25年来交流协会对中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事业做出的贡献作何评价?

江波:交流协会成立25年以来,在教育部领导下,始终坚持为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及为国家外交全局和民间外交服务,按照“官民并举”、“官民互动”的要求,充分发挥“非政府”的优势,为推动我国民间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交流协会也逐渐成为在国内国外有重要影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性的非政府教育交流机构。

总体来看,交流协会的主要工作和成绩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初步建成了我国开展非政府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最重要的平台。交流协会在国内有145个会员单位,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11个市的地方协会、一批有代表性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的学校等单位:与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多个教育组织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这个网络联系着数千个国内外教育组织。

二是交流协会具备了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参与和开展双边、多边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事务的工作基础和经验。交流协会有联合国认可的“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特别咨商地位”,是中国教育界唯一获此地位的组织。交流协会在积极发展与各国各地区教育组织的合作关系,特别是与非政府教育组织建立高层次合作关系和机制方面,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交流协会不仅是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同时也是国家民政部注册登记的国家一级社团。交流协会还是中国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和授权负责开展境外培训工作的全国性组织之一,此外还是“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会员。

三是根据“三个服务”的要求,在积极承担并认真完成一系列政府委托或支持的重要任务的同时,主动开展和举办了大量大型教育合作与交流项目和跨境交流活动,不少项目和活动在境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社会上影响较大的活动如在香港、澳门回归前后,由内地、香港、澳门中小学教师参加的“华夏园丁大联欢”、“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95北京非政府组织妇女与教育论坛”、“联合国第五届全民教育高层会议非政府组织圆桌会议”;自2000年起连续7届的“中国国际教育论坛”、“中国国际教育展”和五届“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展”:“汉语快速识字国际研讨会”、“中俄大学生艺术节”、“境内外中小学夏令营、冬令营活动”以及“外语(英、日)演讲大赛”等。重点项目如:“美中友好志愿者项目”、“中美艾森豪威尔基金会高级学者交流项目”、“教育领导者和管理人才能力建设项目”、“中外师生教育文化交流项目”、“中外优秀青年交流计划”、“中外联合培养人才计划”、“中外英语教师培训项目”、“中国西部和欠发达地区外语人才培训计划”。

四是开展的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已经遍及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等领域,而且形式多种多样。近10多年来,仅交流协会秘书处,就先后派出各类工作、考察培训团组500多个,8500余人;接待国外来华团组850多个,13000余人;组织召开各类国际研讨会227个,参加人员37990人;在境内外举办教育展11届,观众26万余人;帮助中外师生进行教育文化交流,13700余人;在国内举办短训班445个,84500多人次;还编辑出版了一系列有交流价值的出版物和宣传资料,如《中国教育国际论坛》等。同时,交流协会各地方协会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等团体会员单位开展的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更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人数众多。

五是在注意做好为国内高层次、高水平教育机构服务工作的同时,注重各级各类教育的国际教育合作和交流协调发展,并且主动服务于国家需要、特别是对中西部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采取有针对性的倾斜政策和重点措施,从境内外的非政府渠道募集了大量资金。在增进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的人民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方面,交流协会也开展了许多有成效的工作。

记者:据了解,交流协会在出国留学方面作了不少工作,希望您介绍一些这方面的情况。

江波:交流协会不是留学生工作的专门机构,但是近10多年来,配合政府和有关方面也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工作。例如:通过与国外一些组织、基金会的交流,派出少量的短期进修学者或开展学生和教师交流;作为国家外专局唯一批准的有对外教育培训资格的机构,派人出国短期就某一专题进行培训;开展中学教师的文化教育交流活动,在同类项目中质量最高。交流协会开展这些项目,充分体现出专项性、国际性、民间性的特点。交流协会开展的教育领导者和管理人才能力建设项目,选派中国的校级领导到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学校去,在岗进行能力建设,由对方安排多种多样的考察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从2000年起,交流协会每年10月举办中国国际教育展,目的是促进中外教育交流,引导留学人员理性选择出国留学,理性选择专业,参观展览和咨询的观众达数十万。交流协会举办的教育展和论坛,规模越来越大,内容

越来越丰富,做法更加切合国内需要,国外也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参加进来,可以说给中外教育交流搭建了一个大平台。2000年起,交流协会主管的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在自费留学中介服务方面也开展了大量工作。

另外,海外很多专家学者包括留学人员希望通过交流协会这个平台加强与国内的联系,促进中外教育合作与交流,对此我们十分欢迎。我自己也曾在国外留学,又做过留学生管理工作,对留学人员和留学工作怀有深深的感情。希望我们青年学子出去能学有所成;希望海外学者和我们合作,共同建设好交流协会这个中外教育交流的最重要的平台。

记者:作为中国教育领域最大的教育国际交流和合作的非官方机构,总结25年的发展经验,面对新的形势,交流协会对未来的发展是如何思考和定位的?

江波:首先,对于交流协会来讲,当前的形势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今天的中国和世界,为非官方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机会。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促使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中双边、多边外交更趋频繁与活跃,许多国际非政府组织随之迅速崛起,并更有力地介入本国、地区和国际双边、多边事务中。以与交流协会有合作关系的组织为例,许多非政府教育国际机构对本国乃至国际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力,正在从教育文化领域向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扩展。进一步加强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工作,并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是我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中国非政府组织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加快走向世界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机遇背后的挑战。近年来,大批境外非政府组织进入中国,其中有的组织的活动,给我国经济社会政治稳定乃至国家安全带来一系列冲击与挑战。因此,既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又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这对我国非政府组织的整体水平是一个检验和锻炼。对交流协会来说,要应对挑战,就要努力为发展壮大我国高质量的非政府教育组织队伍,建立中国教育领域非政府组织的国际权威性做出积极贡献。我们要加强调研工作,在国际舞台上传达好中国声音,维护好国家利益,发挥好咨询、服务等作用,担负好促进中国非官方教育国际交流健康发展的使命。

其次,交流协会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使工作更具特色。今年初,“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正式接受交流协会作为团体会员单位。今年7月协会正式获得“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特别咨商地位”。这是协会发挥中国非政府教育领域领头羊作用的组织保障,更是协会继续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重要保证。在国际上,协会与国际重要非政府教育组织与机构建立的实质性合作,大大提升了协会的交流水平和工作层次。在国内,协会与团体会员单位组成的协作工作网络,为协会继续坚持互利共赢,实现和平、开放、合作、和谐的发展夯实了工作基础。多年来,协会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在制定发展战略、加强组织管理、切实履行职责、提高项目质量、筹集发展资金及依据专业化、国际化标准进行运作等方面,增强了创新发展能力,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这些都是协会重要的比较优势与特色,为协会在新形势下和新起点上寻求更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际与交流第3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2

伴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日益加快,服务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需求、培养符合世界标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高职教育国际竞争力既是国家对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客观分析湖南省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和发展环境,有利于明确湖南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方向。

一、湖南省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

近年来,湖南省高职院校不断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步伐,从国际交流与合作内容看,各校纷纷采取合作办学项目、与国外院校间师生互访、教师境外培训、聘请外籍语言教师、聘请外籍专家、与国外院校学分互换-互认、开展学生海外实习项目等形式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

但湖南省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与高职教育发达省份相比还有相当差距,从合作办学项目数这一反映较高层次交流合作水平的指标看,湖南省高职教育现有国际合作办学项目30个,位列全国第10名,与排名第1的江苏省155个合作办学项目相比,湖南省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还面临艰巨的发展任务,但同时也存在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以2012-2014年湖南省涉外办学项目为例,湖南省仅有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湖南保险职院等5所高职院校与澳大利亚、德国、英国等国外教育机构合作举办了酒店管理、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汽车运用技术、电子商务、物流管理、金融保险等高等专科教育项目。主办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高职院校数仅占全省66所高职院校的7.5%。所办专业与湖南省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交叉较少,缺乏对经济转型升级面向的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城市轨道交通等新兴产业的提前布局和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考虑。

在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方面,湖南省共有招收外国留学生高等学校27所,但仅有湖南大众传媒、湖南科技、常德职业技术学院3所高职院校具有招收资格,总体看,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还相当有限。

上述情况表明湖南省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教育部和湖南省政府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主要原因是许多高职院校尚未明确自身国际化定位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目标,合作动力还停留在外部推动阶段,合作目标主要以业务需求导向为主,尚未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和优势,距离“接轨国际通用行业职业标准、推进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与国际标准对接、推进与湖南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培养符合湖南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国际化人才。”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要求还任重道远。

二、湖南省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环境分析

(一)湖南省经济外向型深化发展为高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方向指引。“十二五”期间,湖南省加快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工业经济实力大幅提高,对外经济贸易加快发展,进出口排名从全国第21位提升到19位。2011年到2014年四年间,湖南省进出口总额从190亿美元增长到310.3亿美元,年均增速20.7%,其中出口从98.97亿美元增长到200.2亿美元,年均增速25%。进出口增速2014年排名全国第6,列中部六省第一,但进出口总额仅位列中部六省倒数第二,随着湖南省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和外向型经济的加快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潜力巨大。

服务贸易领域,湖南省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 营业额从22.28亿美元增长到40.8亿美元。外派劳务从4.25万人增长到6.93万人。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5.22亿美元增长到47.4亿美元,国际技术服务交流持续扩大。

国际直接投资领域,2011年到2014年,在湘投资世界500强企业从119家增长到134家,实际利用外资从61.5亿美元增长到102.66亿美元。在“请进来”的同时,湖南省“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实际对外投资实际对外投资从17.82亿美元增长到21.5亿美元,截止2014年,湖南省累计向84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境外投资,新兴市场投资进一步加大,对外投资的开放带动效应日益凸显。

随着湖南省经济对外开放的体量越来越大,企业对国际化标准的人才需求不断加大,湖南省高职院校应紧密跟踪湖南企业国际化发展动态,探索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培养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为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湖南省高职国际交流合作面临的教育发展环境。一是高等教育招生的国际竞争愈加激励。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国际教育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中国本土教育愈加面临世界发达国家的激烈竞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从2000年的3.89万人猛增到2013年的41.39万人,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且出口留学人员年龄结构越来越有低龄化趋势,中国本科以下层次的高等教育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办学竞争压力。二是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存在发展水平不均的问题。一方面突出表现在院校差异上,重点院校国际化水平较高,一般院校水平较低,职业院校水平最低;另一方面表现在在学科差异上,语言类学科和文、理科国际化合作水平较高,技术类工科专业合作交流开展少,制约了湖南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整体水平。三是中国国际经济地位提升和“一带一路”战略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共有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的37.7万名外国留学人员来华留学,其中亚洲学生占到60%,彰显了中国在亚洲区域发展中的经济和教育文化影响力,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增长显著,如何促进高等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同时抓住这一重大机遇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对湖南高职学院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但湖南来华留学人员显著低于全国发达地区,以2008年为例,当年来华留学人员总人数为22.3万人,湖南省仅1629人,排名全国第21名,与全国发达省份相比,湖南高等教育国际吸引力和留学政策环境都急需突破发展。

三、湖南省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建议

如何审时度势,依据湖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和利用高职院校特色发展优势,提升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意识,优化国际资源引入结构,对提升湖南省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打造高职教育国际形象和地位,服务“走出去”国家战略具有紧迫和现实意义。

(一)树立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意识,着力打造湖南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教育竞争力。加快和加强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升高职教育办学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支持和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国家化战略、提高高职教育社会影响和形象的重要推动力。当前,湖南省高职教育在国际交流与合作理念、政策环境支持、院校组织机构、项目实施管理上均存在各种短板和制约,各高职院校应积极借鉴国内外高职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先进经验和成果,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构建清晰的国际化办学定位目标,促进专业结构与湖南优势产业对接,面向经济国际化领域加大符合国际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提升湖南高职教育国际竞争力。

(二)优化高职国际合作办学专业结构,确保引入高水平国际教育资源。目前,湖南省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项目的专业设置,一般是依据合作双方是否有相同或相似的专业,合作项目实施门槛一般较低,较少考虑外国合作学校是否具备较强的专业建设优势,是否符合职业教育国际标准。为此,高职院校应建立国际办学合作专业遴选、国际合作办学国外学校教育资源评估及合作办学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科学客观地比对合作专业是否是国外职业教育院校强项专业,是否是湖南高等职业教育现实和发展所需求的专业,优先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提升湖南省高职国际办学影响和职业教育竞争力的特色专业走国际合作办学发展道路,科学规划和布局合作办学专业结构,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偏向发展。

(三)加大政策支持和信息交流,构建国际交流通用信息交换平台。目前,湖南省高职院校国际交流项目缺乏统一的资源渠道、信息共享机制、成果平台和数据统计分析平台,导致各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往往是自行其是,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换和沟通,导致合作资源信息不能共享,合作经验难以推广,对各种共性和特性问题难以形成通识,极大地影响了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项目效益的提升。为此,高职院校应针对性加强外事工作的组织建设和人员建设,加强高职国际交流的信息搜集、评估、交流沟通机制建设,国际合作项目运作规则、同类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经验与模式,构建湖南省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大数据,为湖南省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开展和改革创新提供信息资源、分析案例和决策依据。

(四)彰显高职办学特色,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核心能力和基础条件建设。高职院校是否具有能以国际水准衡量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是决定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深度与广度的关键。高职院校应坚持在职业性和实践性上形成与普通院校相比的错位发展优势,要充分运用我国政府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巨大优势,锐意创新校企融合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深化实践教学体系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改革,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社会终身教育需求,培养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能把握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话语权和合作导向。建设国际视野、大师引领的师资团队、开发对接国际标准的实践课程体系、研发一流水准的应用技术、培养谙熟企业文化和技术的准员工都是高职院校构建专业特色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的核心能力条件。同时,湖南省高职院校还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基础条件建设,建立健全国际交流项目组织与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培养一支精通主要国家外语、谙熟国际交流与合作规则的国际交流管理队伍,提升骨干教师和重点专业学生外语语言沟通能力和专业外语能力等,为国际交流合作深入开展提供物质条件保障。

参考文献:

[1]刘育峰.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及地区合作办学项目:现状、特点与方向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6).

[2]黄华.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情况调查及分析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7).

人际与交流第4篇

为进一步借鉴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加快我区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化水准的应用型、复合型高技能人才,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特制定本意见。

一、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指导原则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职业学校国际化开放办学意识,提高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服务的水平。

2.明确政府、有关部门、职业学校在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中的职能和作用,发挥职业学校的主动性、积极性,立足学校,建立和完善“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项目为依托”的职业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体系。

3.以学科、项目搭建平台,进一步丰富国际交流的内涵,充实国际交流的内容,提高国际交流的层次,注重国际交流的实效。

二、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目标和任务

(一)强化职业学校在外事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1.增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中的学校主体意识,开展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把国际合作与交流落实到学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具体工作中去,一并规划,一同实施,互为补充,相互促进。职业学校要根据发展需要,建立校际国际合作关系,并有实质性的合作交流项目和成果。

2.发挥示范专业、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的优势,加强与国(境)外高水平学校或有一定影响的科研机构及企业的联系。有关职业学校要与国(境)外学术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交流和合作关系,积极发展国际合作项目。

3.发挥学科(学术)带头人、名师的学术优势和丰富资源,大力开拓国际合作项目。鼓励和支持与国(境)外学校和科研院所加强科研项目合作,共同申请对方国家(地区)或国际机构、组织的科研资助项目。

4.贯彻“为我所用,双向发展”的原则,鼓励和支持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和输出。提升合作交流项目的质量和内涵;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式,开拓新的教育合作交流项目,为学生接受国际化的教育提供条件。同时,充分利用优势和特色专业,积极稳妥地探索国(境)外合作办学的路径和模式。

5.鼓励和支持职业学校与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学校和学术机构开展校际交流、学生交流、合作科研、联合举办学术会议等活动。

6.加强与海外籍人士和出国留学人员的联系,充分发挥其在高新技术引进、专业建设、开拓合作伙伴等方面的桥梁作用,利用他们为职业学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牵线搭桥。

(二)加大派出请进工作力度

1.结合职业教育家、教学名师、专业(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加大教学研究人员的派出力度,鼓励和支持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世界著名大学或学科特色明显的科研机构从事与学校发展、专业发展紧密联系的学习、进修、科研等学术活动;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参加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

2.实施“优秀人才进职校计划”,有计划地聘请海外专家学者来职业学校讲学任教、参与教学工作。加强与国外知名学校沟通与合作,积极开展国际人才交流、学术交流及科技合作,邀请专家来职业学校进行短期学术交流。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合同管理”的原则,积极探索“外籍雇员”的聘用和管理模式。

3.根据专业建设和合作项目的需要,按照各级政府关于出国出境的各项规定,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工作小组出访交流。进一步加强对出访交流活动的监督和检查,切实做到人员组成合理、目标任务明确。

(三)推动职业学校学生国际交流

1.积极推进职业学校与国(境)外有关学校建立学分互认的海外学习项目,完善学生海外学习的学籍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海外学习、进修、访问、修学旅行等渠道和机会,增加学生的国际化元素。

2.开发和推广各种校际交流项目。加大职业学校学生国际交流的工作力度,扩大学生国际交流的覆盖面,丰富职业学生受教育的经历,更好地服务职教招生,支持毕业生就业。

三、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措施

1.加强领导,全面规划。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功能,制定和落实各项激励和制约政策,营造有利于职业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氛围,鼓励职业学校师生参与国际交流。把职业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纳入对政府有关部门和职业学校的考核内容,对推进国际合作项目有特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实施表彰。

2.加强分类指导。切实做好对职业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规划、协调和管理工作,努力提升我区职业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成效。

3.加大对外宣传推介的力度。要制作合乎国外读者习惯的推介资料,及时更新外文网页信息,介绍学科、科研、学术成果、在研项目、学术带头人等情况,国际合作信息,全方位宣传学校的发展,扩大学校国际影响力。

4.加强硬件建设。加强与国际交流有关的教学场地、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网络通讯、生活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管理,发挥效益。

人际与交流第5篇

关键词 广西 研究生教育 国际交流 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1.004

Abstract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general trend in the 2lst century. Countries hav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cultivating it in higher education. There is a big gap Guangxi, an economic, education under-developed province and developed areas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graduate educ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of current international exchange programs of graduate educ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in Guangxi and other domestic key universities, to explore feasible approaches and measures in promoting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programs of graduate education.

Keywords Guangxi; graduat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development approach

1 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展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增强人才国际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国际化教育的经历对研究生的专业水平、思维方式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在思想上可以培养研究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在能力上可以培养研究生掌握在际社会中工作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国际交流能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起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国际化研究型人才,不能以“一穷二白”为起点,不能简单地从零开始或从现状开始,而应当以国际学科发展的前沿作为一流大学建设和一流人才培养的起点,争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有可能取得较大的突破。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合作与交流拓展了研究生学术视野,提升了研究生学术起点;二是国际合作与交流过程中培养和锻炼了研究生的胆识,增强其科研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三是国际合作与交流优化了学术环境,改善研究生学习的单一与近亲状态;四是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研究生教育实力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声誉。

2 广西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项目现状

广西高校研究生国际交流项目种类相对齐全,短、中、长期项目都有,以中短期为主。例如作为教育部最早确定的全国对外开放接受外国留学生的66所大学之一的广西大学,其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方面开展全英文教学工程、国际交流工程、东盟国际化学院建设工程。其中,国际交流项目有出国(境)交流学习、赴美社会实践、游学、以及“中日泰”三方大学生国际论坛等。

作为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高校之一的广西师范大学,开展的研究生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有与法国、美国、韩国、越南、泰国国家知名大学以“2+2” “2+1” “1+1”等多种模式合作培养中外硕士研究生;中长期的有为期一学期或一学年的交流、交换生项目,日本、台湾高校的暑期研习班;短期国际交流的暑期海外文化夏令营项目;还有“桂港两地学生文化交流双向之旅”、日本学生会话伙伴等国际交流项目;实践性质的亚非欧22国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印尼国际志愿者服务学习项目等以及国际性的研讨会和外国文化系列讲座。

3 广西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项目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1)缺乏高端稳定的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长期项目。发达地区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项目丰富,尤其是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研究生能接触到最前沿的学科知识,接受最高水平的学术训练。重点高校具有更多的优势和机会与国外知名高校进行联合培养研究生,还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例如上海交通大学与近100个排名世界前列的国外高等院校和机构签订了学生交换协议,研究生可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合作院校、机构申请当年的派出项目。而广西的高校则很少有这类联合培养项目和部级项目。广西近两年设立了“博士研究生海外研修项目”,资助博士研究生进行为期六个月到一年的海外研修,但资助数量有限,尚不能面向更大规模的硕士研究生。

(2)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短期项目不够充足。发达地区高校除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深层次国际交流项目外,其他如交换学习、短期交流、国外实践、国外游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项目十分丰富。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有英国伯明翰大学国际夏令营、荷兰教育主题日活动、欧美高校秋季学期学生海外校际交流项目、赴境外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暑期项目等。广西高校中也不乏国际交流短期项目,大多以短期国外高校游学为主,但项目数量较少、能够参加的研究生学生人数较少,且主要集中于亚洲国家,这类国际交流项目的方式多以浅层的参观国外高校、体验国外高校文化为主,主要作用是开阔研究生国际视野和提高国际文化交流意识,从深层次上来说,对研究生学术研究、科研训练的帮助是有限的。

(3)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专项奖学金资助力度有限。发达地区高校关于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的奖学金项目较多,奖学金项目能提高研究生主动参加国际交流项目的意识,且因奖学金项目的名额有限,择优参加,更能激发研究生的进取精神,从而形成奋发向上的学风。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有“中俄政府奖学金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项目,澳大利亚奋进奖学金项目,英文国际专业建设项目全程英语授课并向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广西由于财政投入有限,社会捐资助学的力度较弱,相应的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奖学金项目也比较缺乏。

(4)外籍专家到校开展学术交流的频率不高。能够让大多数研究生参加的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项目是邀请国外高校教授、科研机构专家来校讲学、交流,这类项目能使研究生不出国门接触到国际文化,开阔国际视野,受益面更广。例如上海交通大学为提高学校的学术地位和国际知名度,仅2014年就举办了106个国际和双边学术会议,积极参加国际学术联盟,这种国际学术联盟组织能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带来更多资源。广西高校的这类国外专家、教授来校讲学是学校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项目的重要部分,但相对其他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好的高校来说差距仍然较大,广西高校的国际讲座能做到“月月有”,但很少做到“周周有”、“天天有”。同时,少有世界知名高校教授来校讲学。

4 推进广西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项目发展的途径和措施

(1)加强国际交流意识,推动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项目建设。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职责,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最高层次的教育,是培养人才资源“金字塔”中最上层部分的人才,对这部分塔尖人才的教育中,“国际化”的培养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国际交流不论是给学生学术水平、学校竞争力、政府人才需求、国家软实力都能带来很大的益处。

(2)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促进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项目更快发展。以政府、高校为主体,多方争取社会资金力量,设立更多的专项基金,确保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项目的投入,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学校自筹经费、开拓社会资源、引进海外奖学金的多种方式,解决资金瓶颈问题,吸引更多研究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项目,优化研究生培养环境,推进区内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形成区域特色高校国际交流项目联盟,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广西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截止到2015年一共12所,其中6所位于首府南宁,4所位于的桂林,分布态势集中,各地间交通便利,可以形成联盟以加快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项目的发展,形成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项目模式,体现教育资源共享,节约办学成本。探索富有本土特色的模式,既能避免盲目仿照他校经验而发展缓慢,又能结合实际情况,扬长避短,促进研究生国际交流项目的发展。

(4)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打开国际交流网络教育之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智能产品的快速更新,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项目在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工具发展上大有可为,可以缓解因缺乏资金而难以大力推进国际交流项目建设的局限。建立专门的研究生国际远程教育系统,与国外具有先进学术水平的高校开展互联网模式的国际网络办学;利用互联网强大的资源,建立专门的国际学术会议平台,通过在线多方视频等功能邀请专家、教授、各国研究生共同参与;同样通过在线视频的方式也可以开办学术交流讲座等。这种通过网络等工具实现国际交流的办学模式在前期建设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资金,但模式成熟后这将成为最快捷、最先进、最低成本的国际交流模式。

广西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方面仍有很多亟待改进的地方,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意识、国际交流形式、交流资金渠道等需要协调发展,有序推进,各种因素齐心配合,方能有效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项目发展。

⒖嘉南

[1] 叶硕.大力加强国际化教育提高研究生国际竞争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22-25.

[2] 唐春安.国际合作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J].东北大学学报,2003(7):307-309.

[3] 查远莉.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4] 穆伟山,马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的回顾与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2013(5):88-91.

人际与交流第6篇

    至少到目前为止,在网络环境下,人们之间的交流基本上还是依靠言语交际来实现,因此笔者以为,探讨网络人际传播基本的落脚点应该是对虚拟环境中的交流双方的言语分析。

    本文对网络虚拟环境中的交流作了相应的分析,将网络虚拟环境交流划分为人机交流与虚拟人际交流两个部分,并进而借用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来讨论在虚拟语境中的言语交流。本文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网络言语交流中的语码转换现象上,希望通过对网络言语的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更深入的揭示出网络交流中的人际心理以及网络语言的社会意涵。

    关键词:言语交流,语码转换,虚拟环境,非言语交流

    一、引言

    互联网是一种集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等各种传播功能于一体的新的传播环境,它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虚拟环境的交流机会。在这个虚拟环境中,人们的交流、信息的传播都与现实环境中有着相当的区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在这个虚拟的传播环境中,人们会采取怎样的方式、依靠怎样的规则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需求,而他们又会以怎样的心理在这种虚拟环境中交流生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无疑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网络传播的本质,也因此,对网络环境中的人际传播的研究成为许多研究者关注的重点,

    至少到目前为止,在网络环境下,人们之间的交流基本上还是依靠言语交际来实现,因此笔者以为,探讨网络人际传播基本的落脚点应该是对虚拟环境中的交流双方的言语分析。

    而事实上,已有不少的研究者注意到了网络环境中言语交流研究的重要性,也已有一些初步的研究,不过目前大多数的研究一般都集中于对网络语言的形式、特色以及风格所做的分析,在网络言语分析的深层面研究开展的还不够。有鉴于此,本文对网络虚拟环境中的交流作了相应的分析,将网络虚拟环境交流划分为人机交流与虚拟人际交流两个部分,并进而借用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来讨论在虚拟语境中的言语交流。本文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网络言语交流中的语码转换现象上,希望通过对网络言语的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更深入的揭示出网络交流中的人际心理以及网络语言的社会意涵。

    二、关于网络虚拟环境交流

    笔者认为,网络虚拟环境交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简化为人机交流与虚拟人际交流两个部分(见下图)。其中人机交流主要是指用户与计算机等网络终端之间的交互,在这方面,很多研究者的注意力集中人机接口以及信息系统的设计等方面。而虚拟人际交流则关注网络用户在虚拟环境中的交流心理行为。

    传统的人际交流包含有言语交流与非言语交流两种形式,言语交流主要指语言与文字上的交流,而非言语交流则通常是指"在一定交流环境中言语因素之外的,对输出者或接受者喊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人为地生成,也可由环境造成"(Samovar et al,1981),例如交流过程中交流者的手势、面部表情,坐姿、以及语气等。而研究者们更发现,交流活动中非言语交流似乎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虽然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互联网各项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诸如可视电话这样的可视交流系统也会逐渐,但至少到目前为止,网络还只能给我们提供一种虚拟的环境,人们不可能在虚拟环境中利用自己的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心情,所以人们的交流主要是依靠语言文字来进行(事实上,我个人还以为,即便在以后可视交流系统已逐步普及,但网络用户为了确保自己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的表现能有别于现实环境中,网络用户应该还是会大量依靠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所以一般人都认为在网络虚拟环境中,并不存在有如同传统交流环境中的非言语交流现象。但我以为,仔细考察网络虚拟环境中的交流现象,其中实实在在的存在着能够表达出如同传统交流环境中交流者的手势、面部表情,坐姿、以及语气等非言语交流功效的替代形式,这些形式主要是图像、动画以及各种自创的符号等。实际上,早先也有部分研究者将这些形式称之为电子副语(electronic paralanguage)。例如Turner(1988,转引自潘美岑,2002b)指出常见的电子副语有图形、谐音、转喻和简写四种。吴筱玫(2001)认为中文副语的现象和Turner所说的相似,但是台湾的状况是国、台、英语夹杂使用,面貌更为复杂。卢谕纬(1997,转引自潘美岑,2002b)对电子副语中图形符号的使用曾做了分类:表情状态类、声音语气类、动作类以及个人形象四类。表情状态类是指微笑、哭泣等表情符号;声音语气类是指像~这类可表达语气效果的符号;动作类是含有动作意味的符号,例如p(^o^)q很像是在帮对方加油打气;个人形象类则是描写外观这类的符号,例如@_@很像是戴眼镜。

    不过仔细分析电子副语,我们可以看出电子副语的引入其实也是因为计算机中介传播以文字为主,缺乏情境线索,难以传达非语言信息,如表情、手势等,所以产生了电子副语这种用以补偿非语言线索的方法(Yates,转引自吴筱玫,2001),也就是说,电子副语所具有的功能其实与传统环境中非言语交流是完全一样的。但电子副语包含面较广,不仅包含了图形、动画,还包含了谐音、简写等,而这又与言语交流存在着交叉的地方,象谐音、简写等形式其实都可以归入言语交流中的语码转换现象或言语变异现象。我个人认为,我们完全可以按照传统的人际交流的划分,也将网络虚拟环境中的人际交流区分为言语交流与非言语交流,其中非言语交流包含有象图片、动画、符号等可以反映交流者交流心理的各种形式;而其余的象谐音、简写等则归入言语交流体系中,这样的分类一方面可能更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网络人际交流的真实本质,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网络虚拟环境中的人际交流与传统环境中的人际交流存在着怎样的不同,我们是否能利用我们在现实环境中积累的交流经验来引导虚拟环境中的人际交流,如果能,我们该如何引导? 网络虚拟环境中的非言语交流的各种形式:

    1、以图片或动画等指代交流者的心理。我们在网上交流时有时会注意到有些用户在聊天或发贴子时经常会在其中加一些图片或动画,虽然我们不能认为所有这些行为都含有一定的意义,但不可否认,的确有一些图片或动画是代表着交流者当时的心境的。

    2、以各种符号指代一定的含义:例如::)表示微笑;:P表示舌头; >:< 表示愤怒等,关于各种符号的使用及其所代表的含义在许多文献中都有详细的描述(程乐华,2002;潘美岑,2002b),在本文中就不再赘述。

    从整体情况来看,网络虚拟环境中的非言语交流的形式与现实环境中的非言语交流相比,显然还显得比较简单,远远不足以表述清楚交流者的心境,更不用说表述交流者的潜在交流目的了。不过,我们也相信随着网络交流的日益深入普及,网络非言语交流的形式应该会变得更加多元化。

    相比较而言,由于在当前网络虚拟环境下,交流主要的渠道是依靠语言文字,因此网络虚拟环境中言语交流的研究就更具有代表性,在这方面可资研究的主题应该极为丰富。考虑到由于现实环境中的言语交流与网络虚拟环境中的言语交流两者研究的对象相同,因此几乎目前在现实环境中有关言语交流的所有主题都值得我们在网络虚拟环境中展开研究,而且更进一步的比较研究显然会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理解网络虚拟环境的本质以及虚拟环境中的人类的心理行为。笔者以为,以下几个主题是值得研究者在开展网络虚拟环境中言语交流研究时需要关注的:

    1、关于网络人际交流中(虚拟)面子与权威建立的问题。

    在社会学、传播学和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对于个体人际身份的理解一直都是个重要的议题,这里面涉及了诸如认同、面子、礼貌体系、权势等概念。社会语言学领域关于面子的研究来源于交流的实际需要:在交流中必须明白交流参与者是如何判定他们之间的相对地位的,他们使用什么语言来对他们归于地位差异的预测做编码的等(罗纳德.斯考伦、苏珊.王.斯考伦,1995;施家炜译,2001),而这种判别方式同样适用于网络虚拟环境中。我们需要理解:面子的"关联"与"独立"这两个悖论特征在虚拟环境中是否依然存在,是否有更强烈的表现,亦或是有其它的表现;我们还需要理解,构成面子(礼貌)体系的三个主要因素:权势、距离与强加程度,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的表现和变化。

    2、 码转换现象的研究

    所谓语码转换可以定义为在一次语言交流中出现了属于两个不同的语法体系或亚体系的言语片段(甘帕兹,1982,徐大明、高海洋译,2001)。人际交流中的语码转换其实含有非常丰富的社会用途,虽然早期的研究者一直都把语码转换看作是个边缘性的、过渡性的现象,好象只是一个在学习新语法过程中的干扰现象。但现在的研究表明,语码转换在交际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在社会语言学领域,语码转换正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话题。而在网络人际交流过程中,语码转换的现象十分普遍,我们都可以注意到网络言语交流中大量的中英文夹杂、中文文字与拼音夹杂或者方言与普通话夹杂使用的情况,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的思路,网络虚拟环境中的这种语码转换与现实环境中有何不同,它们是否能反映出网络受众独特的交流的机理。

人际与交流第7篇

[关键词] IT; 人才培养; CDIO; 国际交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4- 0108- 02

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等学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趋势越来越明显,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表现也更为突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国际化办学模式的进程,是新形势下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增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提高大学知名度的重要突进[1]。

1 国际交流合作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应用与推广普及,信息化企业面临的IT人才需求问题也日益凸现,尽管IT人才的培养数量日益增长,但真正具备国际化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信息化人才匮乏,从而造成许多信息岗位的需求缺口并长期处于虚位以待的情形。这种急需的IT应用型人才应是具有一定的经济分析能力、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能力,掌握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信息系统规划、管理能力以及信息资源获取和利用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目前,造成上述IT应用型人才需求缺口的主要原因是国际合作、产学合作中IT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只强调专业理论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注重专业知识灌输,忽视对学生经济分析能力、管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更重要的是脱离国际化企业应用的实际需求。中外合作领域专业分布不合理;合作办学的层次不高、模式单一;涉外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多方面问题,使得国内外教学体制及学科设置存在较大差距,国内留学生及国外留学生在专业对应和学分替换上都遇到很大困难,使得很多学生失去了留学机会。

2 基于CDIO的一体化国际交流合作模式

高等院校应顺应时代的潮流,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高校国际化进程。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促进我国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必然途径,是实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目标的必然要求[2],也是加速高校自身发展的必要措施。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基于CDIO的一体化国际交流合作模式有利于专业更细致的化分,有利于更准确地确定合作目标,有利于进行合理的合作定位,有利于大规模培养国际型人才,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综合技能和科研能力。

面向IT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合作一体化模式与创新的主要思想为:一体化的国际合作规划与CDIO的结合积极的国际合作项目的市场开拓STP的国际合作交流模式实施形成符合国际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以交换生、培训等项目拉动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加强“引进来、走出去”策略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模式的开展国际化大学氛围的构建,开发出国际业务与市场拓展体系、国际合作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国际合作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三大体系为一体的立体化国际化大学交流合作平台。

2.1 基于CDIO理念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CDIO一体化教学改革模式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详尽定位和准确描述,积极开拓国际资源,以务实为准则,开发一体化的国际合作项目。拓展国际合作的空间、继续提高交流层次,创立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

2.2 基于STP的国际合作交流模式

基于STP(Segment Target Positioning)构建符合国际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应用型国际化专门人才。

2.2.1 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匹配合作院校模式

对国际合作环境的调研分析,在此基础上做好国际化合作院校与专业的细分(Segment),合作目标的确定(Target)以及合理的合作定位(Positioning)。结合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国际合作院校,例如:应用型人才培养寻找应用能力强的国际院校合作,理论研究型人才培养寻找研究、实验能力强的合作院校。

2.2.2 制订基于STP的系统化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STP定位结果确定培养模式,可灵活选取采用3+1、2+2或者2+1+1模式。根据培养模式制订对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执行培养体系时充分发挥国内院校和国外院校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2.2.3 制订符合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

突出课程国际化,分层分类,选择优势学科重点扶持,大力加强外语教学,加大课程中国际知识和国外文化的比重,变内向式、专业式、本土式的课程为外向式、通才式、国际式的课程,以逐步构建现代国际化的教学内容体系[3],并打造项目从策划、实施到反馈、改进的长效机制。

2.2.4 开发多元化国际合作模式

以交换生、培训等项目建立国外高校学生对我国高等院校的认知程度,从而拉动其他国际合作项目,如留学生项目、学分互认项目等,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图1是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的多元化的国际化IT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在此基础上,立足优势、突出特色、合理定位,构建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模式,从而满足多元化的办学层次、不同专业层次的国际化合作的需求。短期非学历教育项目,如出国培训、合作培训、外语培训、跨国项目培训[1]。从合作模式看,学历教育方面可由其他国家高校的优质资源结合我国高等院校的优质专业,形成互补,开展X + X模式的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多方位的推动各种国际项目(学分项目、长短期交流等项目)的实施,通过多种模式提升国际化氛围,比如全球化课堂、学术讲座、英语沙龙、英语角等。

2.3 构建国际化交流平台

搭建高等院校国际化大学交流平台,各国学生可以在其上共同完成国际合作项目,实现无国界的知识学习和研讨,提供国内外学生交流信息、合作项目的平台和渠道。首先进行物理平台搭建;其次根据CDIO教学体系设计有针对性地交流合作项目;学生通过在平台上交流互助完成项目,真正实现国内外学生的国际化交流合作。在此基础上,形成图2所示的基本流程,从而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系统化与科学化。

3 结 语

基于CDIO的一体化国际交流合作模式有利于专业更细致的化分,有利于更准确地确定合作目标,有利于进行合理的合作定位,有利于大规模培养面向IT应用型的国际型人才,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综合技能和科研能力,提高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锣. 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现状及发展[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9):70-71.

人际与交流第8篇

近几年出国留学越来越热,全国各大高校不断加强与境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各种学生交换项目。国外的教育形式比较宽松,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给学生更大的平台展示自己的才华。国内外的双重教育环境有助于学生形成国际化视野,但国外教育制度及生活环境与国内的传统教育不同,对生存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给交换生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近期一项调查显示,在亚洲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内地的中产阶层最愿意把孩子送到国外上学。对那些能负担得起的家庭来说,让孩子接受海外教育正越来越具有吸引力。国际交换生对我国教育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一、国际交换生热与我国教育的联系

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步加强了与国外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关系,促进了我国高校与国际高校合作交流,拓宽了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国际视野,让高校交换生充分了解外国文化,以及异国他乡的风俗文化,利于学生建立国际化的新理念,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国际交换生项目合作是推动我国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过程,是高校间合作交流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交换生项目,为高校学子提供海外学习交流机会,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从而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教育是国家和社会的支柱。国际交换生项目可以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教育制度,更加有利于中国教育体系完善,制度健全。杰斐逊说:“只有受过教育的人民做成的国家才能保持自由。”由此充分展现出,教育的重要性。国际交换生能加快不同国家间的教育交流,能反映出我国当前教育的问题,完善中国的教育制度。

二、国际交换生热对我国教育的积极影响

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地向全球化、一体化方向发展,国际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国际交换生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合作与交流方式。实施交换生项目对参与国、学校及交换生本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推动我国院校与国外院校的项目合作与交流,促进国际间学校的合作与交流。使师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加深了对两国文化的互相了解。让越来越多的国外高校了解中国教育,提高了国际知名度,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交换生通过在国外的学习经历,积累更多的宝贵经历,拓宽国际视野,更是体现了学校对大学生教育政策的灵活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放眼世界、了解世界的平台,让学生真正的站在国际的舞台上,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磨练,锻炼了语言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理论素养,在专业上接受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接触到更多新课程,能更全面的掌握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提升了自身的能力与综合素质。让交换生受到更全面的培养,有利于我国教育国际化发展;进了我国教育理论的发展;促进了教育实践的改革与进步;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

三、国际交换生热对我国教育的消极影响

外语环境,可快速提高交换生的外语水平,交换生体验异域文化,体验异国文化,同时充当着国际大使的角色,把古老又现代的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中国教育的自然发展。中国教育不应该全面否认自己的传统教育,搞一边倒或盲目排外,必然会造成教育发展的巨大障碍。在广泛开展国际交流的同时,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努力提高国内自身培养人才的能力,不能全靠国外的教育。实现教育的国际化是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方向,而正确处理吸收外来教育对我国教育的消极影响与继承自身文化的关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步前提与保证。

四、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国教育的开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