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人际交往的建议

人际交往的建议赏析八篇

时间:2023-05-17 15:43:03

人际交往的建议

人际交往的建议第1篇

关键词:城市外交;世界城市;全球化;国际交往中心

中图分类号:D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全球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世界各国。城市作为全球化网络的“节点”,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城市外交是城市参与国际交往的重要形式。“城市在全球政治经济网络中的地位上升,在理论上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城市外交的复兴。”[1]2014年5月,主席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的讲话中指出,“要大力推进城市外交、民间外交、公共外交”,[2]为新时期我国开展城市外交指明方向。本文在回溯城市外交路径演变的基础上,以近年来首都北京城市外交发展为样本,总结经验,直面问题,提出丰富我国城市外交的建议。

一、城市外交的历史发展路径

(一)欧洲历史上的城市外交

城市外交现象在历史上早就存在,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作为政治实体,古希腊城邦的城市外交活动制度化,不仅使希腊城市之间交往频繁,而且形式多样,形成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城市间体系。古希腊城邦之间的外交活动表现在频繁的外交谈判、代表团互访、召开会议、签订条约等方面,逐渐产生了机制化的城市外交组织、方法和手段。[3]38到14世纪时候,欧洲的城市外交已经非常兴盛发达,巴黎、威尼斯、佛罗伦萨等中心城市积极开展城市之间的政治经济谈判,协商成立各种组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交通便捷。16世纪前后,欧洲的一些城邦就业已参与世界的经济贸易往来,例如中世纪的汉萨贸易城市群、希腊城邦以及意大利城邦,这些城邦在当时地中海区域经济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5至16 世纪的意大利,诸多小城邦能够利用外交追求政治谋划和愿望;城邦交往的规则、标准和大使特权开始出现;谈判技术的引进;通讯和信息的传播;对万民法和国际规则的接受――以上均显示出意大利城邦之间的交往已经有了现代外交的\作功能。”[4]不过,1648年威斯特法利亚体系的建立,欧洲国家的确立,外交大权重新回到中央政府手中,城市成为一种地方政府,其对外交往不再占据外交的中心位置,城市外交的活力日渐式微。

(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城市外交的复兴

自国家垄断外交之后,城市真正参与外交事务发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欧国家。当时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沙皇俄国相继,欧洲大陆的城市满目疮痍,“和平主义思潮”蔓延;法国大作家罗曼・罗兰等大批知识分子认为欧洲的未来在于“联合”,尤其是发展城市之间的经济往来,欧洲才能重现昔日的光辉。在此背景下,欧洲城市之间的交往开始日益密切。为平复一战创伤,增进感情,英国凯里市和法国普瓦市结为世界上第一对“友好城市”。[5]146同样,在1931年,美国城市托莱多与其同名的西班牙城市结为友好城市,其原因主要是基于文化和历史感情上的联系。

(三)“二战”后城市外交的蓬勃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电子通讯技术、交通、传媒等快速发展,各国市民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更为密切,城市作为市民的集合体要求在国际上发声的愿景也更为强烈,城市外交开始蓬勃发展。以“友好城市”为形式的城市外交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在西欧,法国和德国为消除百年来的战争仇恨情绪,倡议以友好城市的方式增进了解和促进交流,推动建立城市之间的广泛友好合作关系。1956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推动美国城市在世界上发展“姐妹城市”的合作关系,“国际关系的发展应该结合地方层面上的个人参与,要将姐妹城市和国家关系联合起来,以提供解决世界冲突的更多机会”。[3]391967年,美国的国际姐妹城市协会脱离国家城市联盟,成为一个独立的城市间组织。20世纪80年代,友好城市的范围飞速扩展,发达国家城市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城市之间开始建立友好关系。1982 年,纽约市向英格兰和联邦德国派出了它自己的贸易代表团。1985年欧洲理事会通过的《欧洲地方自治》为欧洲各国地方自治、城市外交提供了法律依据。1985年,成立世界大都市协会,旨在促进全球化下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友好城市逐渐由情感型向务实型方向转变。例如,在英国,192个城市发起和参加核裁军运动,覆盖了英国60%以上的人口。在全世界范围,有4222个城市宣布为无核区。[6]104

(四)冷战后全球化下城市外交的新发展

冷战后,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跨国联系网络更趋紧密和复杂,城市外交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1992年,地方主导的可持续会议在德国首都柏林召开,首次肯定了基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呼吁市民、非政府组织和城市政府多方协调,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和消除国际不平等而进行国际行动。进入21世纪后,全球治理日益碎片化,城市之间越发展示出独立的外交形态。2001年,“全球本土化论坛”成立,旨在强调各国大城市的市长们被赋予外交官的权力和使命。2004年,城市外交推动机构UCLG(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组织)宣告成立,它是当前全球最大的城市和地方政府组织,在国际社会具有重要影响力。①到2010年11 月,为增强城市外交竞争力,UCLG新建立发展合作与城市外交委员会,旨在共同推动包括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在内的诸多外交政策议程。2005年10月,18个世界大城市代表在伦敦成立旨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联盟C40,该组织充分利用其对城市政策的影响而迅速推进低碳价值观在国际层面的认同。2012年4月,由瑞士日内瓦政府和世界与发展研究所共同举办的日内瓦市市长论坛,探讨城市在全球治理中应该发挥的具体作用。2014年,世界经济论坛全球议程委员会《城市的竞争力》报告,对城市外交给以高度关注,指出城市外交将成为全球城市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内容。[7]

自1973年开展友好城市活动以来,中国的城市外交从无到有,逐步走向成熟。目前,中国已与世界133个国家建立了2258对友好城市关系,成为世界上拥有正式友好城市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中国在1992年发起成立中国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1999年加入UCLG。在地方政府中,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广东省、温州市、西宁市、南京市等都成立地方公共外交协会。2013年,主席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强调“欢迎沿线国家重要城市之间互结友好城市”,从而使中国城市外交进入全方位发展的新时期。

图1 中国历年友好城市缔结数目

二、嵌入式外交②:全球化下城市外交的内涵、形式与功能

(一)城市外交的内涵

城市外交是近年来才在我国兴起的一个学术概念。学术界有关城市外交的内涵还没有达成统一清晰的界定。赵可金认为城市外交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乌鲁木齐就扮演“嵌入式外交”的角色。余万里认为“城市外交不仅代表城市或地区利益,还要反映国家战略和总体外交诉求,譬如广西钦州,其‘中马工业园区’却关联到中国的东盟地区战略”。从国内学者有关城市外交的内涵,不难看出,城市外交是指城市政府在国家总体外交战略框架下,推动城市建设发展,维护和扩大城市利益,所从事的国际往活动。

(二)城市外交的形式

城市外交一般可分为双边和多边两种外交形式。双边城市外交主要是以友好城市形式缔结正式协议,开展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目前,世界各国对“友好城市”的命名不尽相同,英国一般使用“同胞城市”,美和亚太地区一般使用“姐妹城市”,德国、波兰等中欧国家使用“伙伴城市”,俄罗斯则使用“兄弟城市”。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与日本建立首对友好城市关系时,根据总理的指示,将日本习惯称谓的“姐妹城市”改称“友好城市”,以体现城市不分大小平等相待的精神。自此之后,中国在友好城市交往中统一使用“友好城市”的称谓。

而城市外交的多边形式则指城市参与包括区域性和全球性城市国际组织,开展城市对外交往交流活动。城市国际组织本质上是一种由城市政府组成的国际非政府跨国组织,其多边外交形式,一种是指作为该跨国城市政府组织成员之间的交流活动,例如世界大都市协会,其成员仅限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政府;另外一种是以某一主题为内容的多边外交行为,例如世界大城市气候领导联盟所开展的以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和气候风险减低为目标的世界城市间的多边合作活动;2015年9月,联盟指导委员会批准中国广州、南京等城市正式加入。

(三)城市外交的功能

城市外交在服务于城市国际化的过程中发挥了桥梁和纽带的功能。

首先,弥补了全球化下全球治理的空白区域。全球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的工作,国家发挥主体作用,城市可以弥补其不足。城市参与全球治理的优势在于其有别于国家的特殊资源动员和号召能力。城市作为全球经济分工中的重要节点,可以通过自身的生产消费能力,灵活地实现区域治理。此外,城市的历史文化对于城市文化繁荣、市民素养提升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以城市为代表的次国家行为体对于全球治理议程的推进与执行具有实质性意义。例如,在冲突地区,城市可以向维和部队的民政组派遣市政专家,直接支持城市公共服务部门或参与重建项目。

其次,城市外交增强了不同城市之间的了解和交往。友好城市通过双边或多边互动形式,加强了城市之间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的联系。例如,“冷战”期间,欧洲友好城市就成为联结西欧和东欧不同意识形态阵营以及联结北方发达国家和南方发展中国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国家之间合作的桥梁。荷兰城市组织在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的多民族地区抓住机遇推进和平进程,将多民族合作付诸实践。

再次,城市外交增强了城市软实力。城市多边外交活动以集体的力量代表城市在国际社会发声发力,提升了城市与国家的对话能力。例如,欧洲的城市组织代表欧洲城市的利益,促成集体行动以影响欧盟立法和政策实施。同时,城市在国际舞台上的活跃度直接影响城市在他国民众心目中的形象,也有利于他们对城市所属国家良好国际形象的形成。我国 2010 年上海世博会、2014 年南京青奥会正是利用文化活动、体育赛事塑造多元化发展的国际大都市良好形象,从而为我国的国际形象做加法。

最后,城市外交为城市国际化提供战略指导。一个城市走什么样的国际化道路,其确定过程就是城市外交的一部分。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伦敦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被纽约取代,面对如此形势,英国和伦敦政府积极开展城市外交,广泛缔结姐妹城市,提升国际影响力,逐步确立了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

三、实践样本:北京城市外交的地方特色分析

在中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天津和日本神户建立了第一对国际友好城市。截至2016年6月30日,我国有461个城市与134 个国家的1532个城市建立了2315对友好城市关系。③北京作为我国特大型城市,截止2016年7月,已与世界54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其国际化程度和对外交往资源领先于全国,城市外交活力指数名列前茅,样本意义明显,对我国沿海开放城市、边疆城市、内陆城市的对外交往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北京城市外交发展历程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城市外交主要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1949年建国初,北京市人民政府配合中央政府整体外交工作,设立外侨事务处,但由于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立,再加之后期“”对整个外交事业的冲击,北京市外交机构职能单一,城市对外交往活动稀少。

改革开放之后,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地区外贸及涉外事务的发展需要,北京市积极开展对外交往活动。1979 年 3 月,东京都与北京市结为友好城市,成为北京市的第一个友好城市。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上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市提出“首都经济”,意味着其在对外交往中将关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这一时期,北京市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地缘政治优势,对外交往活动频繁、涉外环境改善、国际城市建设迅速发展。1998至2002这五年间,北京市举办了国际数学大会、中非合作论坛部长会议等大型的国际会议。2005年之后,北京市制定“世界城市”发展战略,其外交外事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对外交往活动急剧增加,成功举办了2010年国际友好城市市长会议,承办的国际体育赛事和国际会议逐年增多。截止2015年底,“北京市已与世界五大洲 41 个国家的 45 个城市建立了市级友城关系”,[8]112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的城市对外交往网络体系。

2012年“十”后,“国际交往中心”被提升到北京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加之,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国家外交战略的实施,使越来越多的重大国际活动在北京举办,北京城市外交在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图2 北京友好城市分布图

(二)北京城市外交的地方特征

按照北京市“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目标战略定位,北京市开展城市外交,参与国际合作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以中央政府授意的特殊身份服务国家总体外交。从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北京市配合国家总体外交需求,承担大量高规格国际接待任务。在一些特殊场合,北京市还扮演了国家外交人的角色。2008年4月,法国巴黎市授予达赖喇嘛为巴黎“荣誉市民”称号。基于友好城市的互动关系,北京市市长郭金龙第一时间致函巴黎市市长,对巴黎政府这一行为,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在这种特殊时期,北京市作为地方政府,紧密配合中央政府的外交方针政策,扮演国家外交人这一角色,既给法国政府传递强烈的反对声音,表明我国政府克制的态度,同时又为事态进一步发展留有余地。

其次,受地方利益驱动,服务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北京市政府发挥首都优势,利用举办重要国际会议,塑造展示良好的城市形象;建立友好城市,创造经济发展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发挥来访出访的作用,推动北京企业“走出去”,利用国外资源,增强北京整体经济实力。

再次,北京城市外交充分体现北京城市特色。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大量人文景观。北京开展的对外交往活动,充分利用这些文化古迹,来展示其地方特色,同时,也使得北京在国际舞台上具有很强的辨识度。可以说,打造北京品牌、亮出北京名片,是北京发展城市外交的一个有利武器。

最后,以UCLG为平台提升对外交往层次。2006 年10月,北京正式成为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UCLG)成员。借助于作为UCLG成员的身份优势,北京市学习来自136个国家的1000余个先进城市的城市治理经验,取得更多与联合国、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的密切交流联系的机会,参与这些国际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2016年1月,UCLG中国大陆会员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北京作为主办城市,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我国民间外交事业做出了贡献。北京市充分利用会员契机,组织开展城市形象和旅游宣传,促进北京市与国外城市在教育、文化、旅游和友城结好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四、北京城市外交存在的主要问题

北京市虽然在开展城市外交上时间最早、规模最大,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作为地方城市开展外交,受到国家总体外交约束,面临较为复杂的外部环境。根据我国《宪法》,国家外交事务的权力被赋予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在具体的对外交往实践中,其自、财政和资源控制权都是非常有限的。在全球化和各国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国际事务越来越复杂和多样,碎片化的全球治理需要地方政府积极参与进来;但受到国家总体外交限制,地方城市往往“有心无力”。[9]此外,在对外交往体制机制方面,受我国政治体制约束,外事办是地方政府的办事机构,而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外事部门属于市长办公室主管,由市长亲自领导负责。因此,如何更好地维持和发展北京市城市外交与中央外交的互利共赢性,实现“双赢”,是北京市开展城市外交面临的问题。

其次,全球城市节点地位不高,际化要素不足,以往规划布局不周,国际交往功能空间格局需要优化。纽约、伦敦和东京等世界城市拥有卓越的地理位置、经济实力雄厚、跨国公司众多、社会服务功能完善,处于世界城市的节点中心地位,而且这些城市空间格局方面经历百年多的演变发展,功能优化,具有鲜明的国际化特征。国际化要素反映国际城市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和作用。北京国际化要素虽在2008年奥运会后取得长足进步,但和纽约等世界城市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在国际交往的空间布局方面,美国纽约联合国大厦、布鲁塞尔欧盟总部等都成为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心和国际旅游景点;与其相比较,北京的使馆区规划只是简单的各国使馆进驻,与首都城市对外交往的经济等功能结合不足,陷入单一的功能失效。

再次,外事工作格局缺乏战略性目标,管理能力亟待加强。北京要想打造“国际交往中心”的城市战略目标,需要全市各领域、各部门、各阶层共同参与,统筹协调,密切配合。然而,迄今它还没有建立对外交流联席会议机制,基本上还是外办单打独斗。从管理能力上来说,北京市外事工作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北京市外办,在配合北京国际化建设战略目标方面,其运行效率、协调合作、行政设置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第四,国际组织总部落户不多,大型国际会议数量不够。国际组织数量是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北京的国际组织总部仅有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国际竹藤组织、联合国亚太农业工程与机械中心等屈指可数几个,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全球性国际组织总部则没有一个在北京。此外,高质量的国际会议,是一个城市向世界打开的重要窗口。北京近年来举办了诸如APEC等国际重要会议,但和纽约、伦敦、布鲁塞尔等国际城市相比,国际会议的数量还是偏少,固定的国际会议不多,整体影响力不足。尤其北京国际性会议在北京市民中影响力不高,民众参与国际事务的积极性有待提升。

最后,缺乏运作城市对外交往的国际复合型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其内容和方式也不再集中在某一个领域,而是文化、教育、环保、经贸、科技、体育、卫生等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这就要求外事部门的工作人员,不仅精通外语,而且还要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而北京同时具备外语能力又有专业背景的外事人才较少,从而使其在配合总体外交活动时力不从心。

五、推动我国及北京积极开展城市外交的建议

随着我国外交整体布局全面展开,全球伙伴网络关系基本成型,城市外交在助力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据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强化顶层设计,提高服务中央总体外交的能力,开展全方位对外交往。政府、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甚至公民个体等都是城市外交的行为主体。作为地方政府,包括北京在内的我国城市,开展城市外交应积极服务好中央总体外交,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做好党宾、国宾团组在京活动接待保障工作,促进双方务实双赢合作。加强与中央相关外事部门的沟通联系,建立常态化的联席合作机制,推动中央有关部门在对外开放试点等方面的支持,扩大与相关友好城市之间在经贸、文化、科技、体育等领域的合作。要充分发挥民间交往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辅助作用,引导民间组织、企业、海外侨团、留学生、社会知名人士等多种社会力量参与国际交往。积极鼓励行业协会、智库与学术机构、公益服务组织等开展对流,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性民间交往活动。

其次,完善涉外基础设施,提高首都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建设一批特色商店、免税店、新产品体验店等商业设施,增强首都机场和新国展配套服务能力。依托口岸服务和国际商贸服务功能,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对外贸易功能平台和专业化产品贸易基地,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规模,提高服务贸易质量和水平。加强城市涉外硬件设施建设,加快东坝第二使馆区建设,打造高端使馆社区文化。要围绕北京市民和外籍人士的高端消费需求,着力完善休闲娱乐文化设施,高标准建设图书馆、音乐厅、展览馆、文化公园等公共文化体育娱乐设施,高规格建设一批大型购物中心、高端商务酒店等商务配套设施。科学规划国际交往空间布局,提升涉外活动场馆功能。完善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设施的换乘功能。要以新机场建设为契机,加快完善新旧两大机场基础设施,强化航空综合服务功能,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航空枢纽,更好地支撑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

再次,着力提升城市国际交往软实力,大力建设一流的涉外软环境。完善地方政府涉外法律法规,建立有利于涉外环境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涉外、涉侨事件应急机制和《应急预案》;研究制定一批符合国际惯例,适应首都在新世纪扩大对外交往需要的政策规定。加快完善国际语言标识系统,在城市道路、旅游集散地、景点和主要公共场所设置多语种标识,方便外国人在京生活。扎实推进“北京市民讲外语活动”,提高市民国际化素质和城市国际化程度,规范普及公共场所多语路牌标志,提高窗口行业外语服务水平。

第四,巩固和发展国际友好城市关系,提高北京国际影响力。将城市外交与民间外交、公共外交并举,大力开展国际友好城市工作。应积极扩大和深化与友好城市的交往范围及领域,制定友好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积极参与UCLG各项规则制定,完善友城之间高层互访和对话机制,推进友好城市间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在友城工作中,注重友城经济的互补性,加强友城工作的主动性和协调性,可以利用城市发展论坛、北京文化周、工商业洽谈会等形式展开城市外交活动,丰富城市外交内涵。充分发挥民间交往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辅助作用,积极引导民间组织、企业、海外侨团、留学生、社会知名人士等多种社会力量参与国际交往,夯实对外友好的民意基础。

第五,吸引国际组织、跨国公司集聚,打造大型国际节展会议品牌。要把建设国际组织集聚区列入城市发展规划,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国际组织落户北京。密切联系中央外事部门,吸引联合国分支机构在京设立办事处。要有针对性地吸引国际经济金融组织在京设立分部。积极承办重大国际会议和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经济、文化等高端论坛,提升北京国际知名度。加强与国际展览局、国际展览业联盟的协作,大力吸引国外会议展览组织和会展落户北京。

第六,创新外事工作管理体制,汇聚国际人才人力资本,促进国际人员往来。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外事工作机制,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协调配合、分级负责的原则,结合地方政府的实际情况,创新外事管理机制。北京应结合“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目标,高度重视外事工作的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同时,加大涉外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建设一支专业化、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首都高校集聚的优势,与相关高校开展联合办学,采取课堂教学、讲座培训、赛事选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培养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外事工作要求的专业人才。政府要给予更多的财政支持,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注重提高现有外事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他们创造学习培训、赴其它外事机构交流锻炼的机会。

六、结论

随着中国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城市越来越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行为体。作橐恢中滦屯饨环绞剑城市外交使城市在国际体系中扮演着一定的国际角色,在发挥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和国家利益的功能同时,也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国际化战略实施。北京的城市外交是众多力量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北京的国际化水平为城市外交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成为北京城市外交的核心使命,强大的城市制度有助于将丰富的经济社会资源优势转化为战略和外交优势。不过相比欧美国家的城市,中国城市外交是一个后来者,存在着诸多问题,对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北京城市外交的服务功能和存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其完善建议对我国其他城市开展城市外交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注 释:

①http:/ / / en / organization / about,2016年6月15日登

录。

②“城市外交属于一种嵌入式外交”的概念主要是指,城市外交是城市化在现代

外交体系中的功能嵌入过程,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通过嵌入国家外交、

国际组织和国际制度外交以及社会网络外交体系,逐步构建起一个嵌入式外交

体系,以满足全球化和城市化对城市功能的要求。参见赵可金:《嵌入式外交:

对中国城市外交的一种理论解释》,《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第11期。

③参见:http://.cn/Web/Index.aspx,上网日期:2016年6月30

日。

参考文献:

[1]赵可金,陈维.城市外交:探寻全球都市的外交角色[J].外交评论,2013(6).

[2].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16.

[3]李小林.城市外交理论与实践[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4]周桂银.意大利城邦国家体系的特征及其影响[J].世界历史,1999(1).

[5]Marek Furmankiewicz.“Town-twinning as a Factor Generating International Flows of Goods and People-the Example of Poland”,Belgeo,Vol.1-2,2005.

[6]Chadwick F.Alger.The UN System and Cities in Global Governance,New York:Springer,2014.

[7]赵可金.嵌入式外交:对中国城市外交的一种理论解释[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11).

人际交往的建议第2篇

关键词:大一女生;人际交往;现状特点;对策

人际交往在人的一生中至关重要,人一生的愉快和悲伤,幸福和烦恼,快乐与痛苦都与他人的交往密不可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一生就会快乐和幸福。西方心理学家克林格做了一个广泛的调查,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生活的幸福具有重要意义。当人们被问到“什么使你的生活富有意义”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回答亲密的人际关系是首要的。大部分大一女生都是出高中校门入大学校门,没什么社会经验,高考前有高考的指挥,有老师的监督,家长的督促,周围同学的竞争,所以思想比较单一,可支配的自由度有限。初入大学,不少女生要面临的问题比她们想象的要多得多。要学会与人交往是最基本的能力培养。

一、大一女学生人际关系现状描述

1.纵横向联系,小群体多。大一女生横向人际关系是指在同学与同龄朋友之间建立的人际关系,纵向关系是指她们与父母、师长等不同年龄人之间建立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对同辈关系的重视程度超过与父母或其他成年人的交往。这一方面是因为大一女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与同学和同龄朋友在生理、心理上有更多的相似之处,在理想、爱好、愿望等方面有更多的共同点。

2.她们交往需求迫切,但往往期望过高 有大一女生说:小学的时候,全班是朋友,中学的时候,一半是朋友,大学的时候,一个也没有。很多大一女生走过高考的”独木桥”,远离父母,走进大学校园以后,常常有一种被陌生环境湮没的感觉。

3.交往目的多样化,但交往方向上存在的误区随着社会的变化,我们的大一女生的交往目的也由单一的情感型转向了多样化。有的同学通过交往为自己将来事业的发展储备社会资源,有的同学希望通过交往来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也有同学利用交往消磨时间等。

4.有些同学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只注意自己的个性、爱好,从而忽视了对他人的兴趣、性格的了解;个别大一女生性格孤僻,自我封闭,导致交往中的角色固定,无法适应不同环境下的角色转换。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

大一女生是一群充满朝气的群体,拥有充沛的精力,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情感,对自我认识逐步深入,而且交往方式有以下几种特点:

1.较单纯的精神性。大一女生的交往方式刚从中学跨过,但慢慢的有了一定的功利性与实用性,但主要的还是以情感、精神上的为主。我们常说同学友谊最可贵的就是体现在这方面,在人际交往中,她们往往喜欢与性格相似,与合得来的同学交朋友,有些可能会对自己的朋友的期望值较大,易用理想化来衡量朋友。

2.交往对象、范围、方式等方面比传统的交往方式开放,她们可以在人际交往中采取积极的心态,主动与别人交往,能以主动开放的心态去与别人交流。除了手机QQ、飞信、微型、微博等网络交流平台,现在大一女生对很多方面都积极尝试,不仅仅以班级为单位的形式交流,可以是社团、组织等多种活动的方式 。

3.交往遵循人格平等。人际交往,首先要坚持平等的原则,人与人之间原本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大学里,同学之间更是站在同一台阶上,大学生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位同学。

三、开始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议

1.作为一个大一女生,要想开始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最起码的是要懂得相互尊重,尊重每一个人,是日常交际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做人原则。因为你重视了别人的价值,别人也会重视你的价值,支持你的行为。没有尊重的交往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

2.认真的女生虽然很美丽,但是,别只顾着闷头做事,更要时时抬起头,多对旁边的人递出友善的笑容,为自己多多增加朋友与贵人。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一个敌人多一堵墙。社会的本质,不外乎共同合作与发展进步,因此,一个人的社交圈,往往也决定了这个人的发展力。我们参加的学生会,社团等组织活动,可以让我们在大学校园内接触到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在参加活动中多与他们交流,积极参与活动,融入其中。

四、提升大一女生人际关系的建议

(一)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要好。你的外表是你向对方透露出的关于你的第一信息。在气质与风度上,有的人相貌平平,但你就是愿意接近他,觉得他有魅力;而有的人虽然衣冠楚楚,相貌堂堂,但给人的感觉是不可亲近,缺乏令人欣赏的特征,这就是气质。这种气质产生的美感,是不受长相,服饰打扮制约的,它是自然而然。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东西。气质表现在言行举止上,如一举手,一投足,说话的表情,待人接物的分寸等,如:

1.礼貌待人,首先要求用语礼貌。使用“请”“谢谢您”“对不起”等日常礼貌用语,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其次是举止得体,坐有坐姿,站有站相,不忸怩作态。

2.人际交往中有个重要的原则:相似原则。双方只要在兴趣、爱好、观点、志向,甚至年龄、籍贯、服饰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就可以缩短彼此间的距离,消除陌生感。初次交往中积极寻求双方的共同点,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3.与人初次交往之前,如有可能,要尽量了解对方的情况,作为相识和交谈的基础。了解对方,记住特征,最重要的是很快弄清楚并记住对方的姓名,这往往是你对别人是否重视和兴趣的表现。

(二)用微笑感染他人,微笑是自信的象征,是懂礼貌的表现。微笑可以让人感到融洽、平和。

(三)有时候拒绝比接受更美丽,拒绝别人的原则:

1.宽容雅量,乐于助人;2.适时拒绝,态度明晰;3.言简意赅,理由得当;4.耐心聆听,适当建议;5.尊重对方,委婉拒绝。

总之,为了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女生应该结合自身的生理、心理、性格、学习、交际等特点,积极应对,合理安排,争取在大学四年积累丰富的人际交往经验和提高主动交往能力,为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需要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凌.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8

[2]王金銮.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对策研究[D].广西:广西民族大学,2008

[3]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人际交往的建议第3篇

A.猫咪挥舞爪子冲你大叫

B.猫咪沉默地看着你,与你对峙

C.猫咪重新闭上眼睛睡觉

D.猫咪站起来,慢吞吞地走开

小猫咪其实是代表现实生活中的“其他人”。对你或对任何人来说,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或多或少总会产生不安和恐惧,特别是在陌生环境中面对陌生人的时候,人总会因为不够自信或紧张等原因,而在人际交往上显得力不从心或不够完美。你的人际关系应来源于平时积极的交往实践和有意识的训练。现在看测试结果,将更细致地向你提出人际交往方面的建议。

测试结果:

选A的人:

你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缺少足够自信的人。你很害怕与别人交往,特别是当你独自面对朋友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浑身是缺点,很容易被朋友嘲笑或挖苦。你尽可能少地参加集体活动,你怕自己在活动中惹来大麻烦。

建议:要相信自己有的缺点别人也一定会有;不要过分贬低自己,更不要用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否则只会让你越来越没有自信。多在朋友面前展现自己的长处,多在朋友面前发言或讨论,虽然开始很难,但是一旦试着去做,你便会发现,人与人的交往不是难事,不过是需要一颗真诚的心罢了。

选B的人

你是一个充满自信并相信自己绝对能“控制”朋友的人。你在日常生活中能和周围人打成一片,也容易博取朋友的信任和欢心。你能在关键时候抓住朋友的心,但是也容易在利益冲突中失去朋友。

建议:平时与朋友交往的时候,不要过于强势,特别是对一些自尊心重的朋友说话,要注意口气和态度。不要因为彼此是朋友而忽略起码的礼仪,否则你得罪人还不知道!

选C的人

你是一个沉默寡言并处于孤独中的人。你周围几乎没有朋友,你在痛苦的时候会默默流泪,哀叹自己的命运不好和“不幸”。你觉得所有的人都不喜欢你,却没有想过敞开自己的心扉,迎接朋友。

建议:一个人的世界虽然自由,但是缺少快乐。试着参加班级活动,试着和同桌、前后座的同学交流,从寻找一个知心朋友到发展三五个好友同进同出。你会发现朋友并不拒绝你。虽然你曾经错过了一些美好时光,别担心,现在开始人际交往并不迟。

选D的人

人际交往的建议第4篇

〔摘要〕当今世界局势正在发生重大而复杂的变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向。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和实践证明,“一元化”道路、“统一模式”的大国大党主义不符合党际发展的历史潮流。近期召开的第15次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上存在较大分歧,这给当前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国际上共产党和工人党党际交往提出了新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世界各共产党和工人党在党际交往中应该在“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原则的基础上,在面对彼此共同关心的重大事务的不同理解和表达时,要进一步坚持协商民主原则,即“充分协商、平等参与、民主团结、共存相容”的原则。

〔关键词〕协商民主;共产党和工人党;党际交往;国际政治

〔中图分类号〕D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14)04-0020-04

1999年,首届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在希腊雅典召开。此后,该会议每年召开一次,形成了既定的运行机制,成为一个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国际会议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进行多边交流的平台”。〔1〕然而,在2013年11月召开的第15次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上,由于希腊共产党对“共同声明草案”的许多特别严肃的问题上存在不同的态度,而该党关于修改“共同声明草案”的建议没有被大会采纳,希腊共产党最终坚持决不妥协的立场,认为“在联合声明上战略重要性事务上的妥协、以一致意见的名义探求能够减少分歧的构想,这都无助于表达共产党人、工人阶级和人民的正确的客观信息”。参加会议的各国共产党之间最终没有形成有效的政治共识,致使“共同声明”胎死腹中。有些政党则指责希腊共产党“太弱小”、“不负责任”。希腊共产党认为有必要对发生的事情进行澄清,“告知国际共产党人真实的情况和各党的立场”。会议结束一个多月后,希腊共产党在“团结网”上专门刊发题为《论里斯本第15次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的文章,对未形成《最终声明》的原因进行了解释,说明了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存在的分歧,即帝国主义概念、资本主义危机的原因和本质、社会联盟、对所谓的“新兴”国家的立场、资本主义框架内的改革、资本主义国家间的联盟、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改革或革命、反机会主义阵线、和其他力量的政治联盟、社会主义的“模式”等问题。这样写出来,更能直接说明会议存在的分歧、甚至争吵与相互指责。此次会议中断了自2002年以来形成的发表“共同声明”的传统做法,在大会中和会后出现了针锋相对的观点交峰,明白无误地把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中的深刻分歧公开地暴露了出来。〔2〕

为什么此次会议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希腊共产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希腊共产党从1999年发起并创办首次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之后,连续主办了七次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并于2011年再次主办。毋庸置疑,该党对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的召开和延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希腊共产党长期坚持传统社会主义价值理念,是西欧共产党中最激进类型的代表。希腊共产党虽然认为要建立反帝反垄断的统一阵线,要加强所有进步力量和反帝力量之间的合作,然而却不甘心接受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日渐呈现多样性趋向的事实。该党坚持认为,在面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有不同的观点或存在争议的时候,不能简单继续前行,要果断采取措施处理这一“具有战略重要性的问题”,统一思想,……保持共产党的先锋队特色。〔3〕希腊共产党将分歧公开化的目的,“显然是要改变共产党和工人党国家会议作为多边交流平台的性质和功能,使其回到20世纪上半叶第三国际时期的状态,成为当今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采取所谓统一的革命战略,从而使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成为贯彻某种理论与策略的工具,这才是问题的实质和关键之所在”。〔4〕

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的问题实际反映了无产阶级政党党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早在第一国际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进行联合斗争的重要性,认为第一国际应当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领导中心,成为高度集权、高度统一的战斗组织。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要加强国际工人协会的权力集中,强调权威和集中,使之成为无产阶级的战斗司令部,其任务就是把工人阶级的力量组织起来,把“一切力量拧成一股绳”。然而,“国际的集权和分裂是同步进行的”。〔5〕许多非马克思主义宗派离开了第一国际,而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第一国际的组织日渐衰弱,1876年第一国际宣告解散。

1919年3月在列宁领导下成立共产国际,总部设于苏联莫斯科。共产国际的建立目标是要成为组织上高度集中的世界共产党,其常设领导机构共产党国际执委会拥有领导世界共产党的巨大权力。由于苏联共产党是当时世界上唯一执政的共产党,共产国际总部设在莫斯科,世界许多共产党的活动和决议都要得到苏联的支持,共产国际实际上成为苏联领导世界革命的重要工具。苏联共产党也逐渐养成了家长制的作风,把自己凌驾于各国党之上。这种等级制的畸形的党际关系,在后来的实践中暴露出很大的矛盾和冲突,即共产国际高度集中的指挥中心和各国党要求独立自主之间的矛盾。在矛盾重重和困境之中,1943年,共产国际宣告解散。

1947年9月,欧洲9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苏联从自身的利益考虑出发,把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继续打造成干涉和控制他国党内事务的工具。苏联企图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全面控制南斯拉夫,遭到了南斯拉夫共产党的强烈反对。南斯拉夫为此于1948年6月被开除出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苏联和东欧国家对南斯拉夫进行经济封锁。1956年,情报局宣告解散。

在9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解散之后,许多党重新思考了国际共运的联合问题,经过酝酿协商之后决定采用召开世界共产党会议的方式。国际会议是一种比较松散的联络方式,提倡各党平等,协商解决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形式上打破了以往的等级制式的组织控制。然而,在美苏争霸的世界格局下,苏联共产党的大国沙文主义和大党主义倾向还相当严重。例如,在1957年和1960年两次共产党会议的重要文件中,仍然出现了社会主义阵营“以苏联为首”,共产主义运动“以苏共为中心”的提法,会议强调社会主义的“共同规律”,“协调行动”,“反对单干”、“反对集团活动”、“反对民族共产主义”,这些都是针对一些党的独立自主、互相平等,社会主义道路多样化,共产主义运动多中心的要求而提出的。〔6〕

1999年开始每年召开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经过14年的持续努力,“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交流思想和理论、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重要平台,并对全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之间的交流、对话与合作做出了显著的贡献。”〔7〕实践证明,当代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完全不同于20世纪中叶由苏联共产党把持的莫斯科会议,它不可能也不会去人为地构建一个“统一”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也不可能去形成“单一的革命战略”。然而,第15次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上产生的争执与公开暴露的分歧,依然表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日渐呈现多样性趋向的背景下,顽固坚守“同质化”或“一元化”道路、“统一模式”、甚至世界革命的思想仍然有一定的市场。这也为当前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党际交往提出了新的课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确认,“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8〕在国际工人协会成立时,马克思再次强调,不可忽视各国工人之间的团结和合作,忽视了“就会使他们受到惩罚――使他们分散的努力遭到共同的失败”。〔9〕然而,长期以来,不少国家共产党受到不正常党际关系的严重影响,并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要促进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之间相互关系的健康发展,显然有必要构筑新型的党际关系准则。中国共产党在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与外国共产党发展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发展同各国共产党和其他工人阶级政党的关系。”〔10〕这一原则至今仍是中国共产党处理与发展党际关系的指导原则。从发展全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党际关系的视角上看,“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从本质上可以进一步概括为“协商民主”原则。如果说前者已经逐渐成为新世纪党际交往的普遍共识,那么后者则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尤其适应于当共产党和工人党在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上具有不同的理论主张和理解且产生分歧之时。

从政治学的视角来看,“协商民主”具有丰富的意涵,“协商民主意味着政治共同体中的自由、平等公民,通过参与政治过程、提出自身观点并充分考虑其他人的偏好,根据条件修正自己的理由,实现偏好转换,批判性地审视各种政策建议,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赋予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11〕在论及共产党和工人党党际关系上,协商民主的主体是世界各共产党和工人党;目的是为了加强共产党和工人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自身在反对资本主义、推动社会进步、维护和平和建设社会主义等方面保持团结一致;其意涵可以进一步阐释为在党际交往中在“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原则的基础上,面对彼此共同关心的重大事务的理解和表达上要进一步坚持“充分协商、平等参与、民主团结、共存相容”的原则。

其一,充分协商。协商,或公共协商是协商民主的核心概念,是理解协商民主的起点。协商际关系首先强调协商性,就是指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在国际事务重大变化、资本主义新变化、世界和平、工人阶级的权益与斗争、国际进步力量的联合等关乎无产阶级及全人类解放的事业,关乎实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的问题上要表达关切,共同协商,发出声音,不可视而不见,不可只顾自身政党和民族的利益而抛弃宝贵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充分协商原则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还包括加强共产党和工人党之间的联系,建立并利用能够进行充分协商交流的机制和平台,能够就某个特定的问题展开沟通与交流,“协商或者是指特殊的讨论,它包括认真和严肃地衡量支持和反对某些建议的理由,或者是指衡量支持和反对行为过程的内部过程”。〔12〕其理想状态是各政党按照协商程序使各种分歧最终通过认真讨论、审议之后讨论而达成共识。协商程序是共识或共同的行动合法性的唯一来源,避免苏联共产党时期的大国大党主义和家长制作风。

其二,平等参与。“国际合作只有在平等者之间才有可能”。〔13〕平等既是处理党际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理解协商民主的基本要素之一。协商民主中的平等参与强调的是各共产党和工人党在党际关系上拥有平等的主体地位,在国际交流和对话的场合上,也应该秉承平等参与的原则。完全平等原则是建立新型党际关系的关键,各党不分大小。协商民主理论认为:“当一种民主体制的决策时通过公开讨论――每个参与者能够自由表达,同样愿意倾听并考虑相反的观点――做出的,那么,这种民主体制就是协商的。”〔14〕共产党和工人党在参与国际交流和对话的时候,各政党既有平等的发言权,也有义务尊重不同民族和国情、甚至不同大小和类型的政党。

其三,民主团结。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发生了重大而复杂的变化,各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尤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全世界的共产党人,无论是执政的还是非执政的共产党和工人党,“要团结起来,加强合作谋求自身发展……在这一新的历史时刻,全世界一切进步力量要携起手来捍卫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实现社会进步”。〔15〕在政治学话语中,协商民主是为了解决多元文化带来的公民分裂和对立,最终形成具有集体约束力的政策。“在协商民主中,公民运用公共协商来做出具有集体约束力的决策。协商民主的吸引力源于其能够形成具有高度民主合法性决策的承诺。”〔16〕在共产党和工人党党际交往中,协商民主的要求包含民主与团结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协商民主要求体现民主的原则,容纳每个政党,实现参与的实质性政治平等以及平等、自由、民主的国际交流和对话。另一方面,协商民主的结果又致力于通过民主的方式与渠道达到集中,形成合力,促成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的大团结。

其四,共存相容。博曼使用“多元一致”来描绘协商民主中民主合法性的概念,说明现代社会中因个体利益诉求和差异而无法达到全体一致的民主协商情况。“融合不是公共理性或讨论的必然要求……它只要求在相同的公共协商过程中能够持续合作与妥协。”〔17〕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国内外政治生态环境以及党的指导思想、理论主张和策略等因素的影响,当前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既有一定的相似性,又存在较大的差异。仅就国外非执政的共产党和工人党而言,在理论和策略上,特别是在对指导思想的取舍上,大致表现出三种不同的类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和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共产党。〔18〕因此,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既要有尊重意识和包容意识,尊重别国党和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党情以及实践经验所选择的理论和政策,同时也要有责任意识,共同利用好、维护好既有的多边交流平台,共同推进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聂运麟.论当代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的性质〔J〕.当代世界,2013,(9).

〔2〕聂运麟,余维海.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中的分歧与我们的应对〔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3).

〔3〕〔4〕〔7〕〔15〕第15次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上希腊共产党代表的发言〔EB/OL〕.http:///greece-communist-party-of-greece/15-imcwp-contribution-of-cp-of-greece-en

〔5〕〔6〕杨双.无产阶级国际联合形式演变规律初探〔J〕.马克思主义研究,1987,(3).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1.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7.

〔10〕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43.

〔11〕〔12〕〔14〕〔16〕〔17〕陈家刚.协商民主:概念、要素与价值〔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5,(3).

人际交往的建议第5篇

巩固传统友谊 增进政治互信

吴委员长此次访问的非亚四国,虽然人口数量、国土面积、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等各不相同,但都是我传统友好国家。四国热烈欢迎吴委员长到访。纳米比亚国民议会议长古里拉布、南非国民议会议长西苏鲁、马尔代夫人民议会议长沙希德、安哥拉国民议会第一副议长洛伦索等亲自到机场迎送吴委员长,马尔代夫总统纳希德和四国议会领导人专门为吴委员长举行欢迎宴会。

访问期间,吴委员长分别同纳米比亚总统波汉巴、安哥拉总统多斯桑托斯、南非总统祖马、马尔代夫总统纳希德等四国主要领导人举行密集会见会谈,积极评价双方友好合作关系,强调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始终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基础,希望双方坚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把握和规划国家关系发展方向,继续保持高层交往势头,加强政府、立法机构和政党之间的友好往来,进一步巩固传统友谊,深化政治互信,推动经贸合作,扩大人文交流特别是年青一代的交流,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协调与配合,不断夯实国家关系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和民意基础。四国领导人表示,中国是可信赖的朋友和真诚的合作伙伴,感谢中方长期以来给予的宝贵支持和无私帮助,期待与中方在更广泛领域加强务实合作,推动国家关系持续深入发展。

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向前发展,是吴委员长此访的重要内容。在出席首届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开幕式和在南非国民议会发表面向非洲的主旨演讲时,吴委员长用真切的历史、翔实的数据、生动的事实,集中阐述了中非友好的宝贵经验和中国的对非政策。

“是共同的历史遭遇让我们走到一起,是共同的发展使命让我们连在一起,是共同的战略利益让我们站到一起。中非友好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我们对中非关系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中非友好不会因为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更不会因为自身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变化而变化。”

“只要我们秉持和发扬中非友好合作的好传统、好经验、好做法,坚持平等相待,坚持互利合作,坚持相互支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够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

……

吴委员长的精辟论述和郑重宣示赢得阵阵掌声和热烈欢呼。非洲三国社会各界普遍认为,非中合作对促进非洲发展进步产生了重要作用,给非洲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中国同非洲国家是永远的好朋友、好兄弟、好伙伴。

拓展务实合作 推动共同发展

吴委员长一贯高度重视并亲力推动中国的对外经贸合作,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此访期间,他反复强调,良好的政治关系应当促进经贸关系的发展,希望双方加强对经贸合作的统筹指导,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积极推动一批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合作,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和深度,努力将良好政治关系转化为务实合作成果。针对往访国的具体情况,吴委员长还提出许多深化互利合作的务实建议。

南非是中国在非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南非在全球的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占到了中非贸易额的五分之一。但双方投资合作相对滞后,合作领域也有待进一步拓宽。推动双边务实合作向更大规模、更宽领域和更高水平迈进,是吴委员长同南非领导人谈论最多的话题。吴委员长还专程赴比勒陀利亚出席中南工商界晚餐会并致辞,在深刻分析中南互补优势、两国发展战略和巨大合作潜力的基础上,提出加强投资合作、拓展合作领域、完善合作环境等建议。他强调,拓展制造业升级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开发利用、节能环保、低碳经济、旅游观光、服务贸易等领域的合作,完全可以成为中南经贸合作的新亮点。

纳米比亚资源丰富,对发展纳中经贸合作愿望热切,但当前双方贸易规模依然偏小。吴委员长提出,双方应加强矿产资源领域投资合作,以此带动矿产品深加工、制造业等方面的合作,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合作,积极探索项目融资新方式新途径。中方鼓励中国企业扩大自纳方进口牛羊肉、水产品等,以进一步优化双边贸易结构。

安哥拉是中国在全球的第二大石油供应国和在非洲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投资目的地国。为促进两国经贸关系持续快速发展,吴委员长建议,充分发挥现有双边机制作用,尽快启动中安双边委员会机制,共同编制经贸合作中长期规划,抓紧商签投资保护等协定。支持双方企业从贸易合作向产业合作转化,把能源领域合作向上下游产业延伸,积极探索金融、物流等领域互利合作的新途径。发挥中方计划援建的农业示范中心的带动作用,促进农业开发投资,提升农业合作规模和水平。

关于中马经贸合作,吴委员长指出,双方应坚持优势互补,加强在旅游、渔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互利合作,中方鼓励更多的中国公民赴马旅游,以推动中马旅游合作进一步发展。

四国领导人对吴委员长的务实建议给予积极回应,表示将落实好双方已达成协议的合作项目,愿在更广泛领域与中方开展长期战略性合作,欢迎更多的中国企业前来投资兴业,并将为此创造环境、提供便利。企业界人士兴奋地说,吴委员长的论述说出了企业界的心里话,使他们进一步坚定了合作信心、明确了合作方向。

加强议会交往 促进国家关系发展

议会交往是国家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进政治互信、推动务实合作、加深人民友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吴委员长对纳米比亚、安哥拉、马尔代夫的正式友好访问,是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首次到访;对南非的正式友好访问,是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时隔12年的再次到访。访问对于进一步密切中国全国人大与四国议会友好交往,促进国家关系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访问期间,吴委员长分别与纳米比亚国民议会议长古里拉布和全国委员会主席卡佩雷、安哥拉国民议会议长卡索马、南非国民议会议长西苏鲁和省务院主席马赫兰古、马尔代夫人民议会议长沙希德等四国议会领导人举行会谈会见,就进一步加强双边议会交往达成广泛共识。一是,继续保持议会高层交往势头,不断扩大专门委员会、友好小组、办事机构等各层次友好往来,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学习借鉴治国理政和民主法制建设经验。二是,围绕国家关系发展大局,充分发挥议会自身优势,着力推动经贸、人文、地方等领域务实合作,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的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三是,密切在国际和地区议会组织中的磋商与配合,共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建立定期交流机制、设立双边友好小组,是中国全国人大推进同外国议会交流与合作机制化的重要形式。2006年9月,中国全国人大与南非国民议会签署了建立定期交流机制的谅解备忘录。此访期间,吴委员长指出,应尽早启动两国议会定期交流机制,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开展实质性对话,创新、丰富对话的议题和形式,扩大代表、议员的参与程度,同时要及时审议批准双边合作法律文件,为中南关系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在安哥拉,吴委员长还建议设立双边友好小组,吸引更多议员特别是年轻议员投身中安友好事业,采取多种形式就共同关心的问题深入交换意见。两国议会领导人表示完全赞同,愿与中方共同努力,尽快落实吴委员长的重要建议。

客观介绍中国 交流治国理政经验

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引起了世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5月25日正值第48个“非洲日”,南非国民议会、省务院议员来到议会大厦,聆听吴委员长发表重要演讲。

“很多外国朋友问我中国发生沧桑巨变的原因。最根本的是我们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体现人民意愿的强国富民道路。”“一是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二是坚持把改革作为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锐意推进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其他各领域的全面改革,坚决实行对外开放。三是坚持把和谐稳定作为改革发展的重要基础,从战略高度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吴委员长旗帜鲜明的回答和深刻精辟的阐述,引起广泛共鸣,会场不时响起热烈掌声。

吴委员长强调,“稳定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前提。中国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城乡、区域发展很不平衡,要在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搞现代化建设,没有安定的政治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也会失去,甚至可能陷入内乱和分裂的深渊。”“正是因为我们始终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国的改革发展才能顺利进行,亿万人民从稳定中尝到了甜头,从3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和谐稳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稳定是福,动乱是祸,社会和谐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南非两院议员们再次全体起立致敬,争相同吴委员长握手交谈。议员们纷纷表示,中国的发展成就令人钦佩、实践经验弥足珍贵,在当前国际形势深刻复杂变化,特别是部分国家和地区社会动荡加剧的背景下,中国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有益经验,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

人际交往的建议第6篇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政党外交 发展历程 重要作用 深刻启示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非常重视政党外交。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把建立和发展与世界各政党正常党际关系放在中国对外关系的全局之中,将政党外交视为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辉煌成就。

一、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发展历程

1.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发展历程

早在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就通过发展与共产国际的关系争取到了各国共产党和革命人民对我党革命事业的同情、理解和支持,增进了中国共产党与各国共产党、革命组织和人民的相互了解与合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尚处于幼年阶段,缺乏革命经验,也由于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干预和对中国革命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态度,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遭受了严重挫折。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逐步摆脱了共产国际的绝对领导,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共产党主要不是在共产国际决议的指示下,而是在思想指导下开展工作。但是,中国共产党仍然保持了与共产国际的联系,直到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建立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际抗日统一战线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政党外交,加强与美国、英国和苏联的联系,也保持与其他一些支持中国抗战事业的友好国家、政党和人士的联系,从而有力地促进和保护了统一战线,维护了中国国家利益和中华民族利益,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革命圣地延安成为全世界进步人士热切向往的地方。解放战争后期,中苏两党进行了密切接触。1949年1月,苏联共产党派米高扬秘密访问中国并与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进行会谈,这对苏共全面了解中国革命的形势和中共中央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战略部署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前夕,为了求得苏联对新中国的支持,中国共产党派出了以刘少奇为首的中共代表团访问苏联,从而对增进中苏两党友谊,赢得苏联对新中国的承认与支持起到了重要作用。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外交政策实行“一边倒”,即与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合作。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也遵循“一边倒”政策,即建立并发展与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的政党关系。1950年2月,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建立起了同盟关系,中苏两党关系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友好时期。随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同东欧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建立了友好关系。为了加强中国共产党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的关系,1951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设立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专门负责中国共产党与外国政党联系交往工作。中国共产党还与在共产国际中有较大影响的其他国家共产党如法国共产党、英国共产党、意大利共产党等发展了友好关系。在1956年中共上,有56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出席。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由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从而为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打开了新的局面,因此这一阶段是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初创阶段。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所作的秘密报告引起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思想严重混乱,中苏两党意识形态领域分歧也不断扩大,两党矛盾不断升级。1963年至1964年,中苏两党连续在各自报刊上发表批评对方的攻击性文章,并引发了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大论战。在中苏大论战期间,苏共还组织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共产党围攻中国共产党,由此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工作被纳入“反修”的战略轨道,从而导致我党同国际共运中大多数老党中断了关系。“”十年,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中极左思潮非常严重,我党同世界上绝大多数共产党都处于敌对状态,原来和我党联系的外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有80至90个,后来仅剩下十来个。这一阶段的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处于曲折发展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这为我党对外交往工作的调整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共产党与各国共产党建立关系的高潮期。我党摆脱了“”时期的极左思潮和“以苏划线”的影响,与亚非拉国家民族主义政党建立了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同时,我党也摆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对社会党认识的误区,在党际关系四项原则(“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指导下,与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社会党和中右翼政党开展了交流与合作。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不仅扩大了政党外交的类型与数量,而且提升了政党外交的内容与质量。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党已与110多个国家的270多个政党建立了各种形式的交往,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呈现出空前的发展势头。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中国国内也发生了。中国共产党顶住国内外形势的巨大压力,在党际关系四项原则的指导下,坚持“不扛旗、不当头”的应对策略。1991年11月,中越两党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从而结束了两国兵戎相见、两党相互敌视数十年的历史。面对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的“制裁”,中国共产党本着“超越意识形态分歧,谋求相互了解与合作”的宗旨,与发达国家的社会党、中右翼政党发展交流与合作关系。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西方国家中右翼政党逐渐恢复和发展了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与此同时,我党与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主政党也加强了联系与交往,对打破西方“制裁”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成就标志着我党新型政党外交思想的实践已全面走向成熟并为我党政党外交实践的制度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和发展原有党际关系的基础上,不断拓宽政党外交的交流领域,加强务实性,在保持政党外交灵活性的同时,不断探索政党外交的制度化建设。2000年和2002年,中国共产党分别参加了第一届和第二届亚洲政党国际会议,并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为我党开展政党多边外交提供了有益的经验。2004年9月,中国共产党主办了第三届亚洲政党国际会议,这是我党历史上首次主办国际性政党会议,来自35个国家的81个政党的领导人和代表出席了会议。此次大会的成功举行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政党外交的重要成果,充分显示了我党强大的国际交往能力,也表明政党外交在中国总体外交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把中国共产党政党多边外交实践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与此同时,我党在与国外政党交往的方式、形式和制度等方面不断进行新探索,逐步形成了一些适合双方特点、能够取得实效的交往制度。与越南、老挝、日本等周边国家政党,欧洲一些国家主要政党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党建立了定期交流制度。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政党外交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开创政党外交新局面。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出访达50余次,有近200个外国政党的主要领导率团访华,政党高层交往制度初步形成。据统计,党的十六大以来有1200多个外国政党代表团来华访问,中国共产党有600多个代表团应邀出访,党际交往空前活跃,政党外交作用明显。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后,国外政党政要和政治组织发来了近600份贺电函,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国际形象给予了高度评价。截至2008年底,中国共产党已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70多个政党、政治组织及国际、地区性政党组织建立和保持着不同形式的联系和交往,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深层次的对外交往格局。

二、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通过政党外交工作的开展,为争取各国进步力量、各国人民对中国革命和人民解放事业的广泛支持和新中国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与苏联共产党以及亚洲部分邻国的共产党进行了直接交往,从而为中国革命寻求到了国际同情和支持。由于当时中国革命的客观环境,这种交往虽然在多数情况下是一种不公开的对外交往活动,但它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对外交往积累了经验和教训。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际关系的重要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从而开始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内容丰富的政党外交。在两大阵营对峙的形势下,加强与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的关系,推动与这些国家贸易和人员往来,对于加强社会主义阵营团结和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中国共产党逐渐抛开意识形态的不同,发挥政党外交方式灵活多样的特性与各国政党进行接触,特别是中国在与日本、联邦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建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发挥了巨大作用。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学说的基础上,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发展变化,不断完善和发展政党外交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进而指导政党外交实践,推动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不断向前发展,使政党外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日益发挥至关重要的独特作用。具体体现在:第一,深入做好亚洲国家政党外交工作,努力营造和平友善的周边安全环境和合作环境,形成了以周边国家主要政党为重点,以推动国家关系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交流治党治国经验,共谋和平、发展与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周边政党工作新局面。第二,深化与西方发达国家政党和政党组织的对话,促其维护双边关系大局,促进国际合作。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与西方发达国家各种类型资产阶级政党的接触和交流,进行政党高层对话,从而为中美关系和中欧关系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三,推进与发展中国家的政党交往,进一步巩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在众多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协调立场、相互支持。第四,利用多边政党交往舞台,增信释疑,争取国际理解和支持。一些重大涉华热点和敏感问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通过政党外交积极开展外国政党政要的工作,着力推动外国政党和普通民众了解事实真相,转变对华立场,从而争取了广泛的国际理解和支持。第五,通过有效的政党外交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努力塑造和展示中国共产党良好的国际形象。中国共产党通过有效的政党外交,使各国政党和政治家更好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内是不断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对外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了解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中国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的道路,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党、大国的良好形象与威望。

三、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发展的深刻启示

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的政党,不仅表现在其对国内事务具有卓越的执政能力上,也表现在其对外交事务的准确判断、把握与交往能力上。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立足国情、放眼世界,重视同外部世界联系,善于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经验的政党。回顾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

第一,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必须密切关注和把握世界格局的变化及其特点,正确估计在世界现实格局下国内的工作和发展可以利用的机遇及可能遇到的风险,切实增强战略谋划和运筹;必须在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服务国家总体外交中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不断拓展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强工作的特色和优势;必须遵循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党际关系四项原则,诚心诚意同各国政党发展有利于促进国家关系和人民友谊的党际关系,推动同各国友好关系的发展。

人际交往的建议第7篇

结合核心功能空间的艺术表现

会展建筑的核心功能空间是会展建筑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主体功能空间,其中包括展厅空间和会议空间两部分。展厅空间在会展建筑中面积占最大,是主要的功能空间,承担着会展建筑的基本职能,因此,展厅的形状及位置很大程度地影响了会展建筑的总平面形式。会展建筑展厅空间的结构体系是属于大跨度结构。屋盖结构是会展建筑外部造型塑造的重点。运用结构体系的设计,设计师可以按照自己的设计理念,设计出任意起伏的或平顶的屋面表现。屋盖结构体系的多样化,为会展建筑内部空间以及外部形象的塑造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同时,展厅屋盖结构的技术特征也代表了会展建筑的技术表现。展厅的平面形状大致包括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不规则形等形式。各种形式的展厅各具优势。但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尽管会展建筑的总平面形式千变万化,展厅的平面形状大多是以长方形和正方形居多,其中又以长方形平面更适宜展厅的功能。对于长方形平面的展厅,其形状较规整,空间利用率较高,适宜布置要求。同时,方形展厅的结构体系选择的范围很广范,例如桁架结构、拱结构、壳体结构、网架结构、网壳结构、悬索结构和膜结构等各种结构体系都可以适用。不同结构体系的运用从而使会展建筑产生与众不同的艺术表现效果。不仅如此,为了使建筑形式表现更丰富,可以将结构体系进行切割、变形和组合,使艺术表现更为丰富。如香港国际会展中心利用结构结构体系的变形组合设计成犹如一只展翅高飞的海鸥,展现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色的艺术表现。而巴黎德方斯国家工业技术中心展览馆总平面形式是一个边长为216米的三角形,其结构体系是由球面壳体经过切割变形,形成双层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体系,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这些会展建筑的屋盖结构体系选择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艺术表现效果,但是其展厅却都设计成方形的形式,保证着良好的空间使用。

澳大利亚昆士兰布里斯班会展中心为了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方形展厅的屋盖结构体系单元是由立体桁架作为主体结构的索膜结构体系构成。每个展厅的屋盖结构体系都设计成一个沿一条对角线折叠和切割的两面弯曲的双曲线抛物面形式,而且由一个长100m的绞索构架支撑着,与边线和联系部分在一起,其截面为三角形。位于展厅对角线角上支撑屋面的杆状物也被扩展为特色的顶棚结构体系景色,多个结构单元有规律的排列,形成天然飘逸动感的造型,形成了独特的曲线屋面。从使用方面来讲,会展建筑的展厅要求柱间的跨度越大越好,最为理想的是无柱的大空间。但是,早期的会展建筑主要以多层式居多,展厅结构体系多为框架式结构,因此展厅的使用受到立柱和结构的限制。为了方便灵活布展,结构体系的柱网结合展厅功能,以国际标准展位尺寸3×3m为模数进行柱网设计。国内中小型展厅和多层展厅的柱网尺寸常为9×9m或12×12m,既结构经济,又便于展位布置,。随着结构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不断出现,会展建筑展厅空间跨度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目前国际上通用的重工业展厅标准要求柱网间距有两种,一种是要求展厅为跨度为50m以上的无柱大空间,另一种是要求展厅为以柱距为30m的网架结构。如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以30m为模数单元,展厅单元为90m,以此构成平面,。展厅的规模决定了结构体系的跨度,巨大的跨度会造成结构空间加大,导致空间的浪费。而在深圳会展中心的设计中,采用拱结构体系的形式特点,使展厅形成高低有别的空间,不仅适应了不同高度布展的需求,而且表现了巨型拱的优美造型。因此,结构体系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与功能空间的结合,不能为了形式的表现而本末倒置。

会议空间会展建筑的另一主要功能空间。本文讨论的会展建筑中的会议空间是以服务展览空间为主。根据会议空间在会展建筑中的位置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会议空间和展厅空间被包容在一座建筑体内,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体系。这一类会议用房规模较小。会议空间化整为零,分散在各个展厅周边夹层或连廊位置处。这类会议空间位于整个建筑结构体系之内,并不影响结构体系的完整性以及结构形式的表现,这种结构体系的形式容易产生完整的形式感的表现效果。例如,南京国际会展中心的会议部分和各单元展厅被覆盖在统一的空间桁架屋盖结构体系之下,整个结构体系形式完整。而在统一整体的大空间内通过结构出挑,设置挑廊,在挑廊二层布置会议用房,另一侧则是呈弧形的高大展厅空间。在保证了完整的建筑形式感表现效果的前提下,功能空间也得到了充分利用。会议空间整合在一起,独立于展厅空间之外,与展厅形成一大一小两空间体块,每个体块结构体系可以不同,相互独立,二者互不影响。会议空间往往采用与展厅不同的结构形式,以求得整个建筑形式的变化。结构形式的对比变化更能凸显各自的表现力。例如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其展厅为规则的矩形形体,为了使整个建筑形式生动活泼,因此,会议部分设计成圆形体块。两种不同几何形体的结构体系形成强烈的对比。深圳会展中心的会议中心位于45m标高处,由巨型的“A”字型混凝土柱支撑,悬浮与展馆之上,延伸了建筑形式向上的趋势。天津滨海国际会展中心会议部分屋盖利用弧形桁架结构体系形成椭圆形形式,与由斜拉索结构体系和空间桁架结构体系结合的展厅结构体系形成主从关系的表现效果。这种大空间和小空间之间的比例往往影响整个建筑的尺度和造型,以此突出强调结构形式的表现。

结合交通功能空间的艺术表现

交通功能空间主要特点是组织引导人们的交通活动以及疏散逃生。主要由主入口中央大厅和交通连廊以及垂直交通设施三大类组成。主入口中央大厅是会展建筑中重要的交通枢纽部分,是各方向流线的交汇点,并且也是各个功能设施联结点。主入口中央大厅要求具有多功能性,往往是公共活动的中心,因此多为灵活的无柱大空间。为了使空间得到有效利用,往往屋盖结构体系会采用前高后低的形式,低处为入口中央大厅,高处则是展厅。例如天津滨海国际会展中心,其屋盖结构采用斜面的形式,在保证了展厅高度的同时,又节约了入口大厅的上部空间。也可以将展厅和入口中央大厅的屋盖结构完全脱开,以此降低入口中央大厅的空间高度,避免空间的浪费,如长春国际会展中心。主入口中央大厅的造型设计往往可以利用结构体系的特征成为整个建筑造型的视觉亮点,表现建筑的个性,烘托建筑的形象。例如,德国莱比锡会展中心入口玻璃大厅可以进行各种集会,招待会等形式的庆典活动。入口大厅的拱架结构体系完全外露于点式连接的玻璃屋面之上,不但形式轻盈而且不占据内部有效空间。

交通连廊连接着各个功能设施,引导着参观流线,是重要的导向性空间。因此,构成交通连廊的结构体系及构件应要形成并加强交通连廊的方向性。通过诸如可以展现方向性特点的结构构件,起到类似于引导方向这类细节性的作用。例如,通过利用结构构件作为通道空间的标示,进而起到标明主要交通路线的作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以及北京新国际展览中心内两列乳白色的长柱列,使空间具有强烈的透视感,引导着参观路线。也可以充分利用结构所占据的空间,将其与交通空间紧密结构。例如,汉诺威26号馆利用支撑屋盖结构的三角架般的桅杆所形成的空间作为交通空间,使结构空间和功能空间合二为一,结构构件次序井然,形成很强的方向感和识别性。

广州国际会展中心的宽约40m,长约450m的“珠江散步道”是集散整座建筑人流的中心,并且与各个展厅相连。竖向交通系统分别布置在间隔两个90m单元之间。空间护结构体系设计成斜面的形式,同时屋盖、墙体和挑台与倾斜的围护结构相呼应,使长廊空间更具动感和雕塑感。

结合配套辅助空间的艺术表现

配套辅助空间是辅助会展活动正常开展的一系列设施空间,包括餐饮休闲、行政办公、综合服务设施等空间。这类功能的空间使用面积占会展建筑面积较小部分,可以利用平面中不规整的空间来布置。由于空间小,被覆盖在展厅屋盖结构体系之下,并不影响整个结构体系的形式,保证了建筑结构形式的统一性。但是,在展厅内部,这些设施空间也往往集中布置成独立的“盒子”形式,在展厅大跨度空间结构体系内形成“房中房”的形式,如天津滨海国际会展中心。而在汉诺威会展中心26号馆的设计中,服务设施被放在六个独立的立方体结构中,置于展览空间的两侧。方形的“服务箱”插入在形式自由的展厅结构体系内,使屋顶向上飞升的趋势更为明显。

结语

人际交往的建议第8篇

吴邦国表示,中方愿与俄方一道,按照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原则和精神,不断提高战略协作水平,深化睦邻友好与互利合作。吴邦国建议,一是深化政治互信,继续保持密切的高层交往,加大在台湾、、车臣等涉及国家和领土完整等重大问题上的相互支持。二是扩大经贸互利合作,优化贸易结构,加强贸易和扩大投资。三是促进人文交流,巩固两国关系的社会基础。四是密切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合作,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关于议会交往,吴邦国说,中国全国人大愿继续加强同俄联邦委员会交往,进一步密切两国立法机构高层交往,充分发挥合作机制作用,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支持和推动双方在贸易、投资、人文、科技等各领域的合作,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米罗诺夫赞同吴邦国对两国关系、两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合作、中国全国人大与俄罗斯联邦会议关系的评价。他说,俄方希望进一步加强两国在经贸等各个领域的合作推动两国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他表示,要以俄罗斯联邦委员会与中国全国人大的定期交流机制正式启动为契机,推动俄罗斯联邦会议与中国全国人大之在立法等方面的交流。米罗诺夫重申,俄罗斯坚定地支持一个中国政策。

双方还就中亚、上海合作组织、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等充分交换了意见。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等参加了会谈。

会谈后,吴邦国和米罗诺夫共同签署了中国全国人大与俄罗斯联邦委员会合作委员会章程。据悉,该委员会中方主席由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担任,俄方主席由俄罗斯联邦委员会主席米罗诺夫担任。委员会将每年举行一次会议,轮流在两国举行。

9月26日上午,国家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米罗诺夫。宾主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说,中方愿与俄方进一步加强协调,密切配合,扎实做好相关工作,全面落实两国在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上的务实合作,使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取得更大的成果。指出,希望中国全国人大和俄罗斯联邦委员会充分利用新建立的交流机制,为推动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米罗诺夫说,当前俄中两国关系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俄罗斯联邦委员会愿与中国全国人大一道,为推动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做出积极努力。

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人大中俄友好小组主席何椿霖等会见时在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