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人际交往心理学

人际交往心理学赏析八篇

时间:2022-02-27 02:32:44

人际交往心理学

人际交往心理学第1篇

【关键词】人际交往 心理调适 能力培养

人际交往的内涵、特点、原则及功能

人际交往是指个体与周围人之间一种心理和行为的沟通过程。在此过程中,人们彼此交流各种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和意见,并且带有很强的目的性。而人际交往又存在主观性、实践性、社会性、互动性、复杂性等特点。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要遵守平等、诚信、尊重、宽容、互助这五项原则,从而建立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

人际交往存在以下几点功能:人际交往是个人社会化的必经之路;人际交往是获得知识的手段;人际交往是培养良好个性的手段;人际交往是个体自我认识的途径;人际交往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基本需要;人际交往是社会联系的桥梁;人际交往是获得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心理问题的调适

1.害羞心理的调适

具有害羞心理的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不正常的心理问题。对害羞心理障碍的治疗应以心理治疗为主,可采用行为疗法、暗示疗法,并结合有效的社交技能训练来克服和消除自身的害羞心理;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增强自信,多参加集体活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预防和避免害羞心理的产生。

2.自卑心理的调适

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卑心理,逐步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当大学生因为人际交往不利而陷于自卑时,可通过倾诉、参加活动、听音乐等方式来摆脱不良心境。因为这种方式一方面宣泄了自己的不良情绪,同时也或多或少地增加了自己人际交往的机会,无形中培养了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在校大学生一定要建立信心,只有这样,克服人际交往中的自卑心理的各项措施才能得以畅通无阻,发挥最大作用。

3.孤独心理的调适

大学生要克服孤独心理,首先要做到开放自我,多与外界交流,以诚相待。其次,要大胆交往不怕挫折,善于在交往过程中、挫折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增强交往能力。再次,大学生要加强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了爱好就有了追求,也就不会感到孤独。最后,大学生应尽量去克服自己的自卑情绪,由于自卑造成孤独状态,如同作茧自缚,不冲破这层茧,就难以走出孤独。

4.戒备心理的调试

大学生应对戒备心理存在正确的认识,不必顾虑重重,产生交往恐惧。应该培养自信心,只有充满信心地与人交往,才不会对交往充满恐惧。当大学生发现自己出现不适当的戒备心理时,要迅速地自我克制,要自己告诉自己,无端的怀疑是不适宜的,会给自己的人际关系带来不良的影响。大学生在有些时候要适当地自我暴露,消除自我封闭心理,坦诚地向交往对象透露自己的某些秘密,可以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可以使自己的戒备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此外,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还有嫉妒心理、完美心理等。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一些缺点、一些做不到位的地方是非常正常的,我们应以平和、包容的心态去看待对方的不足,即使要指出,也应该通过真诚的沟通,而不是大加指责。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1.学校方面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只有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人际交往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训练的方法主要包括个体辅导、案例讨论与研究以及团体活动训练。

①个体辅导。个体辅导是针对学生个体存在的交往问题进行个别指导,以改善他们的交往现状,促进他们交往能力健康发展的方法。

②案例讨论与研究。案例讨论与研究是在人际交往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对学生进行交往能力训练的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的方法。

③团体活动训练。团体活动训练的特点是适用于有共同交往问题或是有共同心理困扰的人,而成长中的大学生确实有着共同的交往问题及心理问题。团体活动训练的优点在于团体成员的互动,实践性强、形式多样、生动有趣、适用面广。随着人际交往教育需要的逐步增强,这种方式也必将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训练的主要方式。

2.大学生自身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①提高认识。大学生应正确地认识自我,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交往过程中的问题;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去评价他人,充分地肯定他人和尊重他人;以积极的观念去看待人际交往,赢得他人的热情和友谊;学会包容和理解,维持交往环境的和谐和融洽。

②掌握社交的技巧。大学生应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掌握行为规范和体态语言,与人沟通交往要讲究语言和谈话艺术,善于倾听对方谈话,做到虚心、耐心和真诚。还有就是大学生需要增强人际吸引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把握好对象的特点,有的放矢,灵活应对,扩大交际圈。

总之,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树立自信,充满热情,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完善自己,丰富自己,逐渐走向交往的成功。

参考文献:

人际交往心理学第2篇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由于时代的变化和发展,90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要优越许多,其思想以及理念和老一辈相比也有很大的不同。虽然目前社会上不乏对90后大学生的批评,但90后大学生的社会价值也越来越获得人们的认可和关注。

1 90后大学生

1.1 90后大学生的特点

(1)平均智商高,好奇心强但孤独脆弱。90后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到更多的关爱,优生优育的他们从小就很聪明,有自己的小天地,但缺少心灵与感情上的沟通。除了课本和作业,他们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他们喜欢制定周密的个人计划,却不执行;做事往往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没事检查手机有没有短信,每两周换一次彩铃。由于没有经历过大的风浪,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相对较弱,心理普遍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伤害,甚至遇到不大的事情也会有很大的情绪反应,出现过激的行为。

(2)自我个性鲜明,自尊心强但反叛消极。90后大学生两分钟经常这样安排:前一分钟是崇拜,后一分钟变成藐视。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偶像的一举一动极为关注,个性的鲜明就像他们增长飞快的眼镜度数,敢爱敢恨,对父辈、学校一些不甚合理的说法和规定,敢于质疑,敢于挑战。同时,他们觉得父母的期望时常超越了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使他们每天生活在竞争、受敦促、受批评的环境中,久而久之形成了程度不同的如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有时他们的反叛意识也会出现偏差。一旦在学校遭遇意外事件,比如说偶然的停水、停电,有些学生便会通过起哄、制造混乱来宣泄心中的情绪。

(3)自信心强但极力表现与众不同。90后大学生接受的是义务教育,经历“减负”和“素质教育”等多次的教育改革,但还是承受很大的学习和升学压力。他们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什么都还行,没有人可以阻止他们前进的脚步。但是物极必反,有些极端的学生会认为把全部的精力拿来学习是浪费时间,应该利用更多的时间去充实自己,改变自己,让自己与众不同。他们会标新立异,追求所谓的时尚和高雅,染上彩色的头发,穿上流行的豹纹,戴上各种各样的配饰,试图通过这样的表现来获得“与众不同”的感觉,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寻求心理上的平衡。

(4)网络信息知识丰富,但对网络十分依赖,内心空虚。90后大学生大多都有电脑,即使没有电脑也有可以上网的智能手机。他们有什么问题,不需要查阅课本和资料,只要百度一下就知道。他们有着很丰富的信息知识,对各种网络用语很熟稔。他们的网络游戏品种很多,他们的聊天工具也是五花八门。纷繁的网络让人眼花缭乱,流动的课堂让他们失去了一种归属感,很多学生内心却越来越空虚无助,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冲突体现在了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

1.2 90后大学生的发展趋势

(1)更加个性化的一代。90后大学生将是大力张扬个性的一代,从衣着、发型等个人生活领域到参与、表达等社会生活领域,他们不再以僵化单一的形式而是以弹性多样的形式传递着这些信息。他们将变得更加理性、务实,更加开放、坦然。面对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的巨大就业压力时,他们的择业观念变得更加实际、更加灵活、更加有想法。当面对异常激烈的职场竞争时,他们将会更加淡定、更加自然、更加坚韧。

(2)更加人本化的一代。90后大学生正处在中国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进程中,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他们有着极其鲜明和强烈的人本思想。虽然他们总想把自己表现得与众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更加反感对人性的扭曲和人格的变态,更加重视人性的善良和世界的美好。

(3)更加世俗化的一代。90后大学生在社会的理性化趋势不断扩张的时候,将会更加紧张、忙碌,没有时间去回眸历史、思考人生、接近自然,更多的是存活于当下。也许他们曾经张扬个性,曾经喜欢偷懒、喜欢动漫、喜欢追星,但他们会为了生存,不断强迫自己多学一点本领,多掌握一项技能。

(4)更加娱乐化的一代。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娱乐时代的到来而生的,在娱乐成为社会运行的拖拉机和剂的大环境下,他们自身也将引领社会的娱乐潮流。不管是时尚的动态,还是娱乐的动向,他们通常有着比较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见解,是娱乐生活不可缺少的一分子。

2 90后人际交往的现状

90后大学生会在孤独中思考、磨砺和畅想,也将会有所担当。他们或许整日沉浸在烦恼里,但注定能够扛起这个时代的重任。学校就是社会的缩影,90后大学生应该在学校中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

为了充分了解90后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座谈会、素质拓展、社会实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讨论会和个体分析,对我们学院90后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进行了一次调查和走访。

调查的结果显示:15.5%的学生认为自己不适应人际交往,愿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41.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勉强可以;32.6%的学生认为自己比较适应人际交往;只有10.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很强,心理很成熟。

我们对调查的结果总结如下:

(1)有一大部分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属于中等偏下水平,他们自己觉得自己不适合人际交往,在新的环境中很拘束,不能完全放开自己,适应性较慢。同时在与不熟悉的人或是非同龄人交流时,会紧张,怯懦,不会去主动交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时候,他们说也想去关心别的同学,但就是不知道怎么做,何时做,他们也想去赞美表扬人,但却怎么也表达不了自己的意思,他们也想交很多的朋友,但总感觉没有合适的机会。在交往中他们也想温柔地表现自己,结果是言语硬邦邦的,无意中伤害他人。

(2)只有很小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非常好,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很充实,在新的环境中能够放开自己,适应各种不同的场合和环境。在和别人交往时,他们从抓住双方的共鸣,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能够主动和陌生人说话。他们觉得自己很会关心别人、理解别人,不会让双方感觉尴尬;他们有自己的为人处事原则和方法,能够比较容易融入他人的生活中。

我们对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90后大学生有孤独心理。目前有着诸多的交流媒介,他们渴望过着宿舍-教室-餐厅三点一线的生活,处于与世隔绝、无人进行交流的状态,总以为没人能了解自己,沉溺在自己的网络世界里,从而不合群,影响正常的学习、交际和生活。以前绝大部分农村学生家家户户都是平房,抬头不见低头见,大家的交流机会很多。大部分认为自己人际交往能力不强的学生要么性格过于自负,要么是受外界的影响过大,对与人交往有抵触情绪。有句话说得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90后大学生要让自己主动融入集体中,就要不断克服自己自负、自傲的消极心态,多与人相处、沟通,才能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2)90后大学生有自卑心理。他们从以往熟悉的环境转换到陌生的环境,远离了朝夕相处的亲人和朋友,突然发现人外有人,有着强烈的落差,他们自卑、忧郁,总是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不敢和别人交流沟通。在家庭中常处于核心地位,老人宠溺、家长放纵等使他们很难在学校中完全融入集体,一旦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便容易产生自卑挫败感。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有着消极的自我暗示和太多的自我否定,自己身材不够高大、相貌不够靓丽、出身不够高贵、学习不够优秀……这些都阻碍着他们的人际关系的发展。90后大学生要正确地认识自己,上帝是公平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虽然在有的方面不如别人,但也有别人无法企及的优点。

(3)90后大学生有嫉妒心理。他们对在学习、才能、名誉等方面比自己好的同学会产生自惭、不悦、怨恨的情绪。有的人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有的人看到别人冒尖、出头不甘心,有的人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便挖苦、讥讽,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交际能力。90后大学生要开拓自己的眼界,看到别人的优点和努力,更要发现自己的优势,多转移注意力,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积极将自己的劣势转变为优势。

3 小结

90后大学生作为各大高校的新鲜血液,是当代社会里的特殊群体,他们有着不同于其他年代的人的特点,有着自己人际交往的现状。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从90后大学生的特点和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入手,谈到了人际交往对90后大学生的重要性。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充分了解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做好引导和培养工作,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服务意识和心理抗挫折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辉.“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特征分析[J].科教文汇,2011(19).

[2] 周静.新形势下建设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3] 崔景贵.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8(35).

[4] 吴雅萍.网络社交下的“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的效应分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1(5).

[5] 权丽娟,岳效飞,文晓洪.90后在较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调查研究,2011(7).

人际交往心理学第3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大学生 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1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性,强调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人的一切言行都有社会基础,人的思想观念也是在社会环境中形成的。这和许多学说抽象地谈论人显然是有本质不同的,因此,马克思主义进而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马克思告诉我们,人的本质就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大学生必须学会处理这些关系。这些关系的背后有一个总根源,就是利益的权衡,于是便需要人去奋斗,而奋斗要有一个宗旨,就是努力改变你所处的社会现状。马克思讲过:“以往的哲学家都是在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最讲“处世哲学”,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主要讲处世哲学,就是强调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从孔孟老祖宗那时起,就是主张处事应按哲理为之,一部《论语》大都是谈处事的,而据说半部《论语》就可以治天下。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深知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需要提高,接人处事不谙熟。于是不论学文学理的大学生,统统对讲为人处世、人际交往的书籍知识求学若渴,大到处事格言,小到礼仪要旨,凡有此类书籍,一定借阅;有此类讲座,均座无虚席。有一问卷调查的结果为证:对“你最想掌握的知识”,选择“处世哲学”的达到65.2%。一时间,丁远峙专门论述处世哲学的《方与圆》成了畅销书,随之,《纵与横》、《得与失》、《点与线》……等等一大堆书扑面而来。这都说明一方面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障碍,一方面大学生又急需这方面的指导。

2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

人生活在社会中,如何处理好各种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成为谁也回避不了的事情。从进大学起,大学生就会遇到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舍友之间,以及个人与班级、学校之间的关系等等。面对如此众多的人际关系,有的同学因为处理不当,整日郁郁寡欢,心情沮丧;有的同学因为人际关系紧张,精神压力很大,导致程度不同的心理病症;而更多的同学则由于不知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而经常为苦闷、烦恼的情绪所困扰。

根据调查反映,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并不理想。结果表明,占44%的同学反映,跟宿舍同学存在人际关系紧张现象,75%的同学反映曾经跟同学有过关系紧张的现象。当今大学生的人生环境,在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会直接冲击大学生的心理世界。加之大学生正处于人的心理成熟度落后于生理成熟度的“问题年龄期”(18~23岁),生活阅历浅,心理承受力弱,产生矛盾困惑不善于或不能及时调适、化解。加上独生子女较多,无论家庭条件的好坏,都会受到父母的爱护,有的甚至是溺爱,导致孩子自立能力差、依赖性强、办事情没有主见,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生活不能自理,于是产生心理障碍;有的由于适应能力差,容易产生恐惧害怕的心理。

这种由于不适应大学生活环境所带来的心理问题,持续时间长,容易反复发作,排解的难度比较大。一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成绩不理想,产生困惑和焦虑。另一方面,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被父母呵护备至,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关注自我过多,关心他人较少。

我们不难发现,在大学生中间存在这样的问题,有以下几个原因:

(1)过于自我。大部分大学生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只从自己的经验和角度去认识人和事,而不能意识到别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和观点,对人或事的看法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只在乎自己的想法,在待人、接物、处事当中只关心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而忽视别人的处境和利益,很少站在别人的立场为别人着想。常常喜欢盛气凌人、自吹自擂,并且自私自利,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

(2)个人性格。有的大学生性格孤僻,不愿与他人交往,或者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掩盖起来,不关心周围的同学,冷眼看世界,周围的同学也很难与他交谈,对班里的事情表现得很冷淡,对任何事情沉默。有的大学生性格比较小器,对什么事情都斤斤计较;或者因为自身的生活习惯,对任何人都过于挑剔,对同学的生活习惯都过分要求;或者性格比较高傲,看不起比自己差的人;或者性格过分独立,有自己的想法,不屑于与同学交往,缺少集体观念,这样在大学人际关系中也有一定的影响。有的大学生个性特别张扬,奇装异服,却不关心宿舍的卫生问题,甚至是个人的卫生问题,这样导致了宿舍的同学对其产生不满情绪,影响了人际关系。

(3)家庭因素。有的大学生因为家庭环境差,或者因为外貌、成绩等因素,导致自卑心理严重。在交往中遭受到一点挫折,就会意志消沉,灰心丧气,有时还会怨天尤人。如果受到别人的耻笑与污辱,就会忍气吞声,沉默寡言,最终导致自己交不到朋友。有的大学生家庭条件好,但气焰嚣张,看不起其他同学,也导致人际交往有问题。

3 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平等、诚信、宽容、互助等原则。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大学生处理好人际交往。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工作中需要灵活掌握方法。

谈话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基本的方法,可以很好了解谈话对象的思想及心理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把握大学生的各种心理活动变化,使谈话顺利进行。在谈话过程中更要把握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在和不同个性的大学生谈话过程中,对谈话对象的态度、语气、表情、动作是不同的。在思想教育工作中,要经常给大学生鼓励和帮助,尽量避免埋怨和指责,帮助大学生建立起自尊、自信。对于那些缺乏自信心,性格内向的大学生,更要如此。

大学生较强的模仿心理使他们总是在现实生活中寻求并模仿自己所敬佩的人和事,所以典型事例可以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求尊重理解人、关心人,心理换位是促进理解的有效途径。站在大学生的角度,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及时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选择最佳的心理状态时进行教育。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育。帮助大学生们处理好同学、师生、男女等各种社会关系。

参考文献

[1] 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 姜相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人际交往心理学第4篇

摘 要:人际关系和谐是评价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高职心理健康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精选教学内容,将人际交往的基本问题与培养感恩、培养爱的能力等内容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具体、深入、实用。同时,还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提高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自己的资源,使学生在充分参与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关键词 :高职 心理健康 人际交往 教学设计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处理好自身与环境的关系,而环境的主体是人,人际关系和谐是评价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引发心理困惑最多、最严重的,也是人际交往问题。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由于正处于人际关系走向多样化、复杂化、深层次化的转折时期,学生遇到的人际交往问题最多,学生心理咨询中涉及最多的也是人际交往问题。因此,设计好高职心理健康课人际交往单元的教学意义重大。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高职心理健康课人际交往单元的教学设计。

一、精选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体、深入、实用

要精选教学内容,将人际交往的基本问题与培养感恩、培养爱的能力等内容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具体、深入、实用。

人际交往很重要,人际交往问题涉及面广泛,高职心理健康课要具有一定的深度,还要解决学生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所以,有必要探讨安排哪些内容、怎样安排内容。

人际交往单元的教学内容要安排一定的课时,以三次课为宜。第一次课主要从心理的角度使学生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明确人际交往的内涵,了解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现象,并掌握人际交往中必要的心理学方法。这里主要涉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际交往相互性要点、人际吸引因素等方面的内容。第二次课主要探讨感恩与宽容,帮助学生学习感恩的态度和感恩的行为,并由此培养宽容的心态。第三次课主要帮助学生理解爱情的内涵,探讨建立良好爱情关系的途径。这样,第一次课主要解决一般意义上的人际交往问题,第二次课探讨与人交往的深层次问题,第三次课探讨高职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这样安排,使人际交往单元的内容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同时还增强了对高职生的针对性。

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提高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为了让学生体验人与人交往的相互性,可以安排“支撑”活动:让学生坐在椅子上围成一个圆,前面的同学倒在后面同学的腿上,以此类推,然后撤掉所有人的椅子,让大家靠着彼此的力量相互支撑。多数学生在第一次做这个活动时都会感到很神奇,当成功完成活动时,学生都能够强烈地体验到自己没有倒下是因为有别人在支撑,同时自己也在支撑着别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相互支撑的关系。

为了让学生了解人际吸引的因素和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现象,可以安排“朋友树”活动:让学生画一棵树,再画上果实,有几个要好的朋友就画几个果实,并在果实上写上好朋友的名字,然后思考与好朋友最初是怎样成为朋友的,友谊持久的原因是什么,思考后小组分享,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达成课程目标。

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感恩的态度,可以安排“互助之旅”活动:一部分学生用眼罩蒙上眼睛,然后让其他学生引领着通过一系列障碍,蒙上眼罩的同学首先感到行走于障碍中的无助,再感受被人引领通过障碍的温暖,从而产生对引领的同学的感恩之心。活动后学生分享感受,并由此引发对更多人的感恩之心。

为了引导学生积极解决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困惑和问题,可以设计生活场景,让学生来表演,将经过小组讨论的解决办法表演出来。这样,对表演的同学来说强化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其他看表演的同学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

三、积极调动学生自身的资源,不断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自身的资源,使学生在充分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问题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最多的问题,也是心理健康课学习过程中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借助学生自身的资源,为学生的心理成长服务。

比如,在培养爱的能力的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思考自己的恋人标准,并进行分享,从学生的分享中可以发现学生不同的恋爱观,并可由此总结什么是爱情,学习恋爱三因素论,使学生对爱情有进一步的理解。在探讨爱的能力的内涵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几个与恋爱相关的问题,如被一个异性喜欢怎么办,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自然会列举出不同的情况。被异性喜欢时可能自己也喜欢对方,也可能自己并不喜欢对方,对前者如何接受,对后者如何拒绝,学生自己的经验中有好的或不好的应对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爱的能力包括接受爱的能力和拒绝爱的能力。

人际交往心理学第5篇

关键词:自卑心理 人际交往 贫困大学生

自卑心理,一般是个体对自己生理、能力、家庭、地位等方面轻视而引起的消极和反常心理状态,是由于不恰当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拒绝。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不利于正常的人际交往,会妨碍顺利完成学习,影响健康的人格形成和完善。主要表现在心理上轻视自己,缺乏自信。在交往中过于敏感,处处退缩。在学习上消极被动,不敢说话。在生活上行为懒散,碌碌无为。在个性上脾气暴躁,咄咄逼人。在行为上谨小慎微,瞻前顾后。适当的自卑会激励进取,增强意志。但从长远来看,自卑不利于学习的进步,生活的顺利,会摧毁身心,击垮勇气,影响到人际交往和正常的生活。

一、自卑心理会影响人际交往中的情绪

自卑心理,会使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紧张、焦虑、低落等不良情绪。他们一般不喜欢与人交往,认为人际关系太复杂,经常把自己隔离起来,整天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别人进不去,他也不出来,离群索处,不敢主动交往或接受友谊。久而久之,就形成人际交往障碍。

二、自卑心理会影响人际交往中的个性

自卑心理,会使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缺乏自信、灰心丧气、意志消沉、畏手畏脚的个性。使他们交往减少,热情降低,封闭保守,偏执孤僻,胆小懦弱甚至精神崩溃,走向极端。自卑的人消极退缩,不愿和社会、他人联系,生活在自己的空间,内心封闭,不了解新事物、新观念,缺乏合作精神,丧失很多机会。从而影响到个性发展和健全。

三、自卑心理会影响人际交往中的能力

自卑心理,会使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产生自我否定、自我拒绝的心态,会影响自己才华的发挥,不利于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一些贫困大学生看到别人穿着昂贵的衣服、品牌的用品,就会自惭形秽。因此,就是具有出众的才华能难以施展。在班级活动中,不敢表现自己,该说的不敢说,该做的不敢做。自卑者总表现出无能力的态度,叹曰:“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如那些自认为性格怯懦、抑郁低沉、反应迟绘者,多不敢主动结交朋友,常常“天马行空,独来独往”。

四、自卑心理会影响人际交往中的思维

自卑心理,会使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疑心重重、过于敏感的思维方式。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无端地庸人自扰,爱用显微镜看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越看越多,越看越大。当自己偶尔做错一件事,便耿耿于怀,认为这下自己完了。不仅自己看不起自己,认为别人也看不起自己。自我认识消极,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于是在交往中过于拘谨,放不开手脚,担心自己成为笑料或被人算计。

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因素是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外部原因。当前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上很多人把获得金钱作为人生唯一的目的而瞧不起穷人。这种认识反映到校园中,贫困大学生必然受到一些人的嘲笑、奚落和歧视。就是一些人处于善意资助贫困生,他们内心也会感到伤害。所以,很多贫困大学生不愿意接受个人的帮助。

第二,家庭因素是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根本原因。贫困大学生之所以产生自卑心理,根源就在于家庭条件不好,生活贫困。在高中的时候,大家忙于学习,关注成绩,同学之间攀比较少。然而到了大学以后,受到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同学之间在衣服、手机、电脑等相互攀比,贫困大学生在物质条件不如别人,由此导致心理失衡。总认为自己经济不富裕,穿戴不时髦,低人一等,被人看不起,因而产生自卑感。

第三,个人因素是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内部原因。在高中,很多贫困学生成绩优异,受到学校、老师的关注和夸奖,但到了大学以后,成绩不是唯一的标准。而一些贫困大学生在个人能力、组织管理、演讲口才等方面欠缺,与他人比较自愧不如。父母对贫困大学生的期望很高,压力很大,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自卑是人生成功之大敌。因此,贫困大学生要化自卑为自信,化消极为积极,化阻力为动力,努力提高自我调适能力。

首先,要正确认识。贫困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客观认识自己家庭条件、知识结构、生活经历等。贫困大学生要认识到贫困有两种:一种是物质上的,一种是精神上的。现在社会,真正的贫困是在于缺乏知识、缺乏自强不息的精神、缺乏进取和学习的能力。贫困大学生要懂得精神上的富足比物质上的贫困更重要。物质上的贫困是暂时的,是可以克服的。家庭贫困不应该成为自卑的理由。

其次,要自我暗示。自我暗示,就是通过语言、形象、想象等方式,对自身施加影响的心理过程。自我暗示分为消极的和积极的两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可以使个体被动消沉,自卑就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增加信心,促人进步。贫困大学生要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要知道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从两个方面看。一方面,家庭条件不好使得物质水平不高,生活贫困;另一个方面,也锤炼了意志,增加了阅历。

再次,要适当比较。校园作为群体,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在一起学习、生活,相互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比较。贫困大学生要学会适当比较,和别人不要比吃比穿比用等物质方面,要比成绩比刻苦比勤奋。不要拿自己的劣势和别人优势相比,要拿自己优势和别人劣势比较,这样才能克服自卑。

人际交往心理学第6篇

关键词:杜郎口;高效课堂;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成果

杜郎口中学——山东省聊城茌平县杜郎口镇,一个普普通通的乡镇中学。从1998年开始,土生土长的崔其升校长,带领一群农村教师,率领一批农村孩子,在远离城市、交通闭塞、条件简陋的农村中学里,制造了前所未有的教育改革“奇迹”,国内外纷至沓来的高层领导、教育管理者、一线教师,怀着“朝圣”般的心,犹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齐聚杜郎口,参观学习的人数已达50余万人次。为什么杜郎口中学的高效课堂如此震撼?高效课堂究竟是什么形式?笔者就此从以下方面阐述。

一、高效课堂的教学成果

杜郎口中学始建于1968年11月。20世纪90年代,杜朗口中学几乎是茌平县最差的学校,曾经连续10年在县里考核羞居倒数之列,已被列入撤并学校的行列。1997年,土生土长的教师崔其升当上了校长,经反复调研和思考,于1998年从课堂评价标准入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逐步取得成效、走向成功。2005年,杜朗口中学有410个学生参加中考,404个学生顺利升学,其中有287个学生报考了茌平县最好的茌平一中,考上了286人。几年来杜郎口中学迅速由教育教学双差校,一跃成为茌平县初中教育的“东方明珠”,国家教育部也多次派人来校进行调研,均给予了高度评价,各种荣誉称号接踵而来。如今被杜郎口中学誉为具有“原生性、开创性,扎根本土”特色。

二、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

高效课堂是对应于传统教学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而言的。它属于“有效教学”范围,很好地补充了有效教学所不具有的指向的准确性。

高效课堂立足于课堂,通过教学改革,实现“低耗高效”,找到了这个支点,就能破解教育的诸多困惑,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杜郎口的教学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学生是人,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差生,都要受到尊重。学生有生命,人的生命自有生命的存在价值和发展规律,生命的规律在于他要健康成长、和谐发展。关注生命,关注发展,真正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中心。

教学要求,快乐学习,幸福成长。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由一个人的积极性,变为几十个人的积极性,把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课堂上人人参与,个个展示,体验成功,享受快乐。

教育目的定位为,教育不是把已有的知识储蓄到学生的头脑里,而是把学生的创造力诱发出来,学知识是为了长智慧。

培养出的学生应具有自主自信、自强不息的性格;勇敢有为、探索创新的精神;团结合作、服务奉献的品质。

三、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杜郎口经过长期艰难探索,教改经验逐渐形成“型”,把他们旨在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改思路概括为“10+35”时间模式和“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

“10+35”时间模式是由改革最初的“0+45”修改而定的。目的是遏制和矫正教师的“讲”而出台的一项举措。

“10+35”时间模式即教师在课堂上只允许讲10分钟,课堂35分钟是学生自主学习时间。

时间模式颠覆了传统课堂的“以讲带学”“被动接受”以及对教师的过分依赖现象,逼迫教师从“讲”中退出,教师所承担的任务是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解疑、监控、调节、配合与评价。

“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不是简单的教学方法的改革,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变“教师中心论”与“教学内容中心论”为以学生为本的“学生中心论”,是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

(一)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

1.立体式:目标任务三维立体式,任务落实到人、到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展示集体智慧。

2.大容量: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参与体验。

3.快节奏:单位时间内,紧扣目标任务,周密安排,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效果。

(二)三大板块:预习、展示、反馈

1.预习: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程的重、难点,并初步达成目标。

2.展示:展示交流预习板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

3.反馈: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三)六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1.预习交流、明确目标:通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分组合作:教师口述将任务平均分配到小组,一般每组完成一项即可。

3.展现提升: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

4.穿插巩固:各小组分别展示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

5.达标测评:教师以试卷、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

“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的运行,使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了更多的默契,活跃了课堂,解决了大班额合作学习和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问题。

四、高效课堂的教室黑板

黑板是学生用笔来表达自己学习成果的平台,是建立自我反馈和知识训练及巩固的阵地,是产生自信,增强学习能力的神板。为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从2003年开始,杜郎口中学撤掉讲台搬掉讲桌,学生的课桌取消插秧式排放法,变为以小组为单位对桌而坐,自然形成了组别之间开展相互质疑、相互探究、相互融会、相互碰撞的活动。为了人人参与课堂活动,各班教室的黑板居多:前黑板、后黑板、北黑板、走廊黑板。通过在黑板上的展示,学生基本上能够当堂完成作业,经过教师和学生的相互批改,做到了学习的及时反馈、知识的及时强化和巩固;另外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写到黑板上,起到了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的作用,因而也就拓宽了学生彼此之间的知识面;还给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写字的机会。通过在黑板上书写,学生提高了硬笔书法水平,有效地解决了人们普遍担心的计算机时代学生不会写汉字的问题。

五、高效课堂的教学环境

在改革实践中,学校十分注意改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两种。软环境主要指语言、人际、管理等;硬环境主要指教学手段、设备技术等。

(一)软环境

教学语言的艺术化(包括板书、导语的准确精炼;文字的规范;体态语言恰到好处等)、师生关系的融洽化、课堂管理的科学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二)硬环境

校园展示牌:展示教师自己对教育的感悟。

教学楼走廊语录牌:展示学生自己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感悟。

教室内外的大黑板:是学生每天展示自己学习的重要载体。

学生双色预习本:预习笔记,小写作,为展示课深化学习做准备。

英语角、校园广播系统:学生课外学习英语的场所。

书法展示台:学生课外练习书法的场所。

教学楼门厅里的评课板、反思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杜郎口中学的校园环境朴实无华,带有几分乡土气息,但在教学改革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师生在这样的舞台演练着他们的本领,展示着他们的才华。

七、对高校教学的思考

(一)高校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发展,教育规模和学生数量不断扩大,学科建设日益完善,教学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高校管理体制日趋完善,培养了大批人才,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真正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这是我们高等教育取得成就的一面。但是我国高等教育也面临一些问题,如培养的人才可能不符合社会需求的一面:动手动脑能力不强,知识设计面窄等问题。

(二)从杜郎口中学汲取的高校教学经验

1.创造友好的学习氛围,大学生也需要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在课堂上和教师同学交流思想,交流学习,交流心得,始终创造一种课堂是交流的平台,是知识碰撞的殿堂的氛围,这样学生在课下会积极地去读书,去记笔记,以便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劳动成果。况且,每个学生看的书种类繁多,看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这样课上的交流就如同这个学科的小型研讨会,久而久之,学生不仅丰富了知识,而且锻炼了能力,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主动学习,怎样学习。

2.懂得尊重,尊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与人交往的重要条件,作为高校,更应体现这一精神,高校的学生来自天南海北,五湖四海,不同的社会背景、成长经历塑造了他们不同的性格、求学态度。作为多元思想云集的高校,尊重每一种文化,尊重每一个学生,让学生积极展现个性的自己,从而使校园呈现和谐的文化纷呈的殿堂,大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更懂得求真知,塑造有社会担当的品格和精神。

3.高校更应该注重启发精神,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和“三三六”模式所体现的就是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启发,让学生变得主动,变得积极。高校的大学生不应该沉浸于网络,沉浸于对社会负面的过度思考,而应珍视现在这求学的机会,求学的环境,高校应该不断举行常态化的论坛和讲座,让大师的语言、神情、做学问的方法和精神去感染和启发大学生,激发他们求知问知论知的热情,真正使高校到处弥漫着学问和知识。

八、启示

专家学者评价说,杜郎口中学是中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统一的典范,给“迷茫”的中国教育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率先迈出的这一步,将推动中国教育一大步。它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值得倡导,真正让教育得到了回归——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的意义在于实践,在于创新,希望我们的教育越办越好!

参考文献:

1.王淮龙、韩金山,《课堂原生态》[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8

2.李炳亭,《杜郎口“旋风”》[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7

3.王耀华,《高师音乐教育学》[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人际交往心理学第7篇

关键词: 人际交往 心理障碍 提升幸福感

转型社会是一种具有战略性的、社会全局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发展和社会大变革,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分配方式和人与人关系随着所有制多种形式变化有了重大的调整。社会群体因职业、收入、受教育程度及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而发生“阶层性”变化,使不同利益的群体形成新型的人与人之间关系。这种新型的利益关系必然影响人与人的关系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由于大学生涉世不深,在人际交往中会遇到一些新问题,呈现出一些心理障碍。在调研中我们分析常见的影响大学生个体交往的心理障碍主要有:嫉妒心理、疑心心理、自傲心理、冷漠心理、自卑心理。这些不正确的心理其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特点和产生原因,因而教育对策各有讲究。

一、嫉妒心理

指个体大学生对同一竞争领域比自己优越的学生产生强烈怨恨和恐惧,甚至会做出伤害对方人身或破坏对方财物等行为。表现形式:此心理特别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认知,嫉妒学习成绩、工作科研能力比自己强的,家庭条件比自己优越的学生,把他人取得的荣誉视为对自己的竞争威胁,时常愤愤不平,心里不舒服,处处看不惯,总想找麻烦。特点是:武大郎开店,他人不能比自己高。此心理产生原因:主要是遗传因素、幼年初期的教育不当和成长环境有关等因素,使心胸更加狭窄,虚荣心较强,自尊心过度。从外在相貌、衣着打扮,内在能力、知识才干、人品特长、家庭政治经济状况等都是妒忌他人的理由。一旦自己愿望不能达到,就会背上沉重的包袱,造成精神过度紧张和心理失衡。

教育对策:首先要认识妒忌心理的危害性。引导有嫉妒心理的个体,认识嫉妒心理既伤害自己,又打击别人,使自己整天没有一个好心态,工作学习没劲头。愤愤不平必然会有冒犯他人的行为,影响人际关系交往,同时对自己身心产生不好的影响。在当今竞争激烈的转型社会,个体学生有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状态很好,能促进个人进步。但如果争强好胜走上极端,就要出事或犯错误。其次要客观认识他人的优点和缺点。现实中的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只是程度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切忌形而上学片面性。应把他人优点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一个人不可能事事超越别人,能取人所长、补己之短、团结互助、共同进步最重要。对待他人的缺点,能宽容大度,交往求同存异,少指责多欣赏赞扬,在此基础上提出批评且对方较容易接受。再次要运用心理互换法。交往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在公平、公正、合理基础上展开竞争,体验对方取得成果的情感与幸福感。最后要在实践中防止嫉妒心理的蔓延。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了许多值得注意的心理问题和新的困惑。人们心理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别性日益增强,社会心理和文化多元、多变、多样的特点更加明显,主观意识中存在个人主义倾向,观察处理问题偏重于个人利益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个人主义和嫉妒心理的蔓延。针对这些心理变化,大学生要从实际出发,少讲或不讲不利于人际关系的语言,遇事不互相拆台,而要互相体谅,认识在合适自己的领域发展,往往是有得有失。要树新风,讲品行,在比、学、赶、帮、超等方面下工夫,充分体验个体取得成果的幸福感。

二、疑心心理

指个体学生对身边的任何事情都不相信,甚至怀疑一切人和事。表现形式:既不相信别人,又不相信自己。特点是:总觉是背后他人用挑剔的目光盯着自己,感到不被周围人信任。看到同学们在一起讲话,总以为他人在背后说自己坏话,他人投来一个目光也会产生疑心,认为对方对自己有意见不友好。其产生原因:个人修养有问题;早期曾受过被人疑心的伤害;对自己缺乏自信心;习惯凭着主观想象想入非非。

教育对策:首先,引导个体大学生认识疑心心理的弊端。从哲学角度讲,疑心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是一种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想象,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唯心主义害死人,疑心会对他人产生怨恨。细细分析他人偶尔的目光里存在多种可能,欣赏、好奇、美貌或没有任何用意、顺其自然,此时没有必要任意猜测,甚至把事情主观想象的更坏,并给自己施加较大压力,对自己身心没有任何好处。有此心理的学生个体,平时心理压力较大,愁眉苦脸,没有一点幸福感,同时希望自己表现好些,而结果且往往适得其反。其次,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周围一切事物。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地认识现实、自己和他人,没有事实的不要相信,在实践中避免主观唯心主义的浮想联翩。最后,去除疑心心理,大胆相信他人。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只有相信他人,才能放手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从心底上有温暖感,安全感,幸福感,这种情感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科学研究的进步,对大学生成才起促进作用。

三、自傲心理

指个体学生自以为了不起,经常炫耀自己,有较强的优越感,对自己的优点无限夸大。表现形式:以自我为中心,居人之上,盛气凌人,遇事指责他人开脱自己、没有朋友,奉行独来独往的原则。特点是:主观心理作怪,人与人之间不会和谐相处。其产生原因:环境优越的影响;个性较强、狭隘自私;从小养成的坏习惯,特别是90后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内心世界中皆被“自我”所占据。过多考虑自己的需要和感受,注重自我在人际交往中的地位,凭自己的认知去做事,往往不考虑后果和社会效果。

教育对策:首先,使有自傲心理的个体学生认识人与人之间是互相平等的。自傲是无知浅薄,狭隘偏见的表现,是愚蠢井底之蛙的仰望,自傲使人反感,使周围他人远离,想要有更多的朋友,获得他人的尊重,必须消除自傲心理,平等对待他人。其次,认识自傲体现了是个人素质和修养问题。骄傲自负,过于关注自我,对待同学盛气凌人,说明个体修养和素质较低,其结果往往是处处碰壁而寸步难行,大学生本身没有骄傲的资本,有些优越可能是别人一生奋斗的结果。要看重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果。最后,大学生个体的相互交往要以谦虚的态度对待他人,遇事要恭谦,热心、多做、勤问,以友好的方式和大学生之间和谐相处提升幸福感。

四、冷漠心理

指个体大学生对别人缺少同情心,对身边发生的任何事无动于衷,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表现形式:熟悉的同学迎面插身而过,面部无表情,不打招呼,形同路人,对外界漠不关心,热衷上网交流,把自己封闭在微博网络天地中。特点是:心理无人,身边无事。形成原因:阅历中曾上当受骗,身心受过较大的打击,从而消极对待一切;或性格内向,错误认为网络形式下人际交往的平等自由开放,现实中人际交往复杂;参加集体活动少,导致同学之间交往情感的疏远,以及信任危机。

教育对策:首先,使有冷漠心理的大学生认识学生之间交往应该互相尊重。见面要主动打招呼,这是为人处世之间交往最基本的常识和礼貌,他人遇到困难,要给予热情相助,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双向的,帮助别人等于帮助了自己。其次,有意识地选择性格开朗、乐观、热情、善良、大学生进行交往。交往时间长了自己的心情也会变得开朗热情,实践中逐步改变不良心理,体会同学交往情感与友谊的珍贵。再次,认识转型期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交往的心理影响。社会转型期使部分大学生之间交往变得越来越现实,个体交往行为变得往往从自身利益着眼,同时又害怕交往过程中的上当受骗,使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产生屏障造成冷漠,逐步改变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具备良好心态与同学之间交往,使同学之间交往如鱼得水自由自在,幸福快乐之感从心底油然而生。

五、自卑心理

指个体大学生怀疑自我能力,胆怯、畏惧、做事担心被人嫌弃和拒绝,怕被人看不起。表现形式:不敢主动地面对别人,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自惭形秽,丧失信心,进而悲观失望,不思进取。其特点是:心理上不相信自己,认为他人一切总比自己强,实践中不敢去做,小心翼翼跟在别人身后慢行。产生原因:既有客观的又有主观的,目前的贫穷落后,羡慕别人先进,各方面的差异和社会环境长期影响的结果。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次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个体若被自卑感控制,其精神生活将会受到严重的束缚,学习中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会受极大的影响。

教育对策:首先,使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认识到树立自信心的重要性。自信心是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拥有自信心的人才敢于迎难而上,即使在最艰难的时期,仍然保持乐观前进的拼搏精神。其次,调整自我认识,多想自己成功的经历,并且不断进行自我暗示和激励,不断增加自己成功的体验,使自己增加了自信心。随着成功体验的积累,自卑心理就会被自信心理所代替。最后,要大胆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实践中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科研能力。只有当学习与科研成为自觉行为时学习效率是最佳的,最终在实践中改变大学生命运,其乐无穷,提升幸福感。

总之在转型社会中大学生面临生活、升学、就业等现实压力,难免在人际交往中会产生一些心理障碍,精神处在孤独紧张的状态,愁容满面,精神郁闷,感到动辄得咎,事事扯肘,这些心理障碍如果不及时消除,就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幸福感,和正常的人际交往,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弃学轻生。通过以上剖析心理障碍和相应的教育对策,运用恰当的方法,使大学生甩掉种种错误的心理负担,在大学期间拥有一段终生难忘的幸福美好回忆,始终保持健康的心理和身体,幸福快乐地投入学习、科研、社会实践工作中,使大学生能够全面、健康地和谐成长。

参考文献:

[1]党敏,李晓亮.青少年网络人际交往与现实交往之间的冲突研究,2009.12.

人际交往心理学第8篇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负面人际交往;现状;原因;对策

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是当代大学生生存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必要条件,也是大学生社会化必由之路。但在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中,由于每个人的成长背景、家庭教育、利益竞争、自身性格以及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有很多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问题,更严重的表现为对人际关系不适应,特别是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多,也更为复杂。因此,对于高校贫困学生的人际关系剖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校贫困大学生负面人际交往现状

(一)不敢交往

因为贫困导致贫困学生过分的自卑和害羞,是其在交往中极大的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敢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愿,对于其他非贫困生的交往存在恐惧心理,使其与周围的人无法沟通交流,逐渐拉大自己与周围人的心理距离。

(二)不愿交往

经济贫困的学生一般具有自卑和清高的性格,面对形形的人们,他们大多选择自我封闭,隔绝与外界的交往,不参加任何社交活动,对他人的接触产生抗拒,逐渐形成不愿合群的性格。虽然有些贫困大学生试着与他人交往,但在交往失败后产生了心理的不自信,进而更加严重的影响其交往的愿望,而后就不再愿意与他人交往。

(三)不善交往

贫困学生们从小生活在人际交往较为封闭的环境里,他们大多数人际交往能力不强,基本的人际交往知识礼仪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不丰富,在交谈中态度过于生硬,缺乏应用的交往技巧以及艺术性,很难融入到大学以及社会人际交往圈里。

(四)不懂交往

贫困学生们不明白人际交往是需要主动,不能总是寄希望于被人,希望别人主动与其交往。交往的范围狭窄和方式的单一,大多数贫困学生们只与自己的好友与亲人交往。平时的人际积累与不断扩张自己的人际圈也是必要的。

二、产生高校贫困学生负面人际交往现状的原因

(一)家庭成长环境

贫困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农村家庭、城市下岗职工家庭、单亲家庭,其家庭成员间的人际关系网络、经济状况以及父母的教育方式等都对贫困大学生的交往能力、交际经验有着很大的影响。部分贫困大学生的家庭人际交往环境比较封闭,因此很少的交往活动使得他们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有些贫困大学生因为父母不赞同其与别人交往而自己的人际交往受到限制;有些贫困大学生的父母没有意识到对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不擅于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影响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二)学校交往环境

如今的大学不再以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大学校园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大舞台,个个身怀绝技和特长,而贫困大学生大多由于自身经济条件及家庭教育、成长环境等各种限制因素,没有对培养并训练各种特长。他们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与家境优越的同学有着巨大的差异,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掩盖了他们唯一的优势----学习方面,这样更使他们好像游离于大学人际交往边际之外,觉得很难融入到周围人际圈中,而强烈自尊心又让他们选择了逃避,甚至很少开口说话,人际交往活动极少,想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是纸上谈兵。另一方面,高等学校教育一味重视学生专用知识,忽视对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中重要的部分就是人际交往。当前,许多大学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仅仅设置的心理咨询机构也只是装饰门面。

(三)社会交往氛围

受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大学校园也出现了社会生活中的贫富差距现象。因为家庭经济的不同差别,贫困学生群体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与富裕学生群体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冲突。贫困学生因思想不成熟对许多社会问题不能正确的认识,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平,这样极易导致仇富心态,以冷漠对人,严重影响社会认同感,难以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自身性格心理影响

贫困大学生因种种原因导致大多数人的性格内向孤僻,拒绝与人交往,这样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贫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部分贫困大学生迫于经济上的压力,在面临利益得失关键问题上,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关系,有时还会牺牲他人合法的利益来使自己利益最大化,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被他人瞧不起,严重影响人际交往的建立。

三、如何改善高校贫困大学生负面人际关系

(一)树立正确的认知,客服交往障碍

1、正确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当代大学生必须明白人际交往对于自己的生活、学业以及今后的社会生活是多么的特殊和重要,懂得如何从原先简单的人际关系向新的较复杂的人际关系观念的过渡。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摆对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位置,正确对待他人,要不断改变那种对人际交往无所谓的态度,尤其是性格内向、不善于交往的同学,更应该时刻自觉调整自己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

2、保持良好的心态,确保交往顺利。影响贫困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好坏最重要的因素是其心理状况的。为确保交往顺利进行,必须要客服交往中许多的障碍,其间必须要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贫困学生们面对交往中存在的障碍是,要把自己放在合理的平常人位置,保持内心平静,切莫嫉妒猜疑。当自己在交往中遭受挫折和伤害时,冷静并心平气和的与之交流沟通,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大家都知道,情绪因素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是极大的。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必须勇敢的克服人际交往障碍,重视情绪状态的影响。意气用事、唯唯诺诺、情绪波动频繁等情绪状态都是不利于人际交往的。

(二)完善自身素质,增强交往能力

1、增强交往技能培训,提高交往能力。其实在我接触的贫困大学生中有很诚恳,很愿意与他人交往,但是因自身的自卑、胆小,表达不自在等因素倒是其他们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在处理人际交往方面能力不足。因此,我们必须在致力于提升贫困大学生自我意思的同时也要不断加大他们人际交往的训练。值得大家关注的是,贫困大学生对精神层面的需求比物质的需求更加强烈与紧迫。因此在资助他们时不应该只注重物质需要,还应关心他们的精神需要。由此我建议社会各界在援助贫困生的活动类型上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通过各种活动来增加贫困大学生的交往能力。

2、加强自身修养。贫困大学生应自尊、自重、自强来加强自身修养。自尊是就是表现个人尊重自己而不容他人侮辱的一种道德情感。在与人交往中,重视与他人的沟通、理解,细心留意他人举止,把更深和更高层次的交流作为自身修养的重要部分,不断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自重,表现在人际关系中就是要有独立的思考和看法,正确看待个体差异,在与人交往中不偏不倚、不卑不亢。自强就是必须树立通过自己的奋斗和努力获得成功的思想,在面对人际交往中的困难时应自我鼓励,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承受能力,有竞争但不嫉妒。只有这样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才能是贫困大学生摆脱人际交往困难的怪圈。

3、丰富社交知识,学会交往技巧。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社交知识,谈话时注意态度诚恳,谈话注意技巧和适度、措词文雅。充分语言积极的身体言语以及善于倾听,多使用咱们的语言,避免妄加指责,要善于发现和承认他人的价值。与人交往要宽容,不能讲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不计较他人过失。交往是应主动积极、热情,善于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开始,恰好的表现自己,不卑不亢。我认为在增强贫困大学生交往技巧的问题上,高校要有针对性的举办一些关于人际交往的讲座与活动,鼓励他们主动热情地与人交往,在交往实践中逐渐学会交往技巧。通过这样的训练能提高人际交往水平,不断改善人际交往质量。

(三)、完善家庭教育,形成健全人格。在对大学生个性培养、品格塑造和心理健康发展起基础和先导作用的是家庭教育。因家庭成员间是特殊的人际交往圈,家庭成员的言行对子女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有着巧移默化的作用,多以父母必须注重自己行为的示范作用,给子女树立好的榜样,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子女与人为善、开朗活泼、宽容大方和自强自立的心理品质。只有这样,贫困大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今后的人际交往有很大的帮助。

(四)发挥高校作用,优化校园环境

1、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和指导工作。高校不能只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更应加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引导和帮助。学校应采取点面结合,组织心理专家有针对性的对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给予完整指导。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心理知识教育,指导他们学会自我调整,帮助树立信心,完善自我个性,战胜自我。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贫困学生通过学习使自己能够面对现实,适应现实环境,提高自我心理健康能力。这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认识到贫穷是事实,但不是缺点,更不是耻辱。

2、大力优化育人环境,形成艰苦朴素的校园舆论环境。高校应在学校和班集体中培养团结友爱、相互理解、互相帮助的良好风气,形成抵制各种社会不良风气,形成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的良好局面,这样才有利于贫困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感受到学校和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从而消除经济困难给贫困大学生带来的精神压力,消除自卑、孤独等心理障碍,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这样有利于他们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贫困是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中重要的障碍,贫困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范围以及能力。面对贫困,他们应正视现实,善待自身的“富有,应以自己自强、自重、自尊的优良品格赢得周围人的尊重。克服自己种种心理障碍,大胆、大方和宽容的心去与人交往,不卑不亢。

参考文献:

[1]李伟.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研究—以齐齐哈尔大学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