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

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30 16:06:44

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

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第1篇

【关键词】 城市医疗保障;农村医疗保障;城乡一体化

[abstract] the reform of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ervice has currently just started in china, and the state implemented different medical security system in urban and rural. however, the ultimate goal of chinese medical care should be the integration of health care in urban and rural. the ultimate way out of chinese health care is to achieve regional integration of health care in urban and rural by stages, to establish permanent health care management agencies,to allocate rational medical resources i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o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health care financing in urban and rural finally.accomplished the unification of town and country.

[keywords] urban health care; rural health car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medical security

21 世纪以来,我国农村的城市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且步伐越来越快。我国社会的发展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但是,在当前,我国城乡仍是呈现二元结构,我国在农村和城市实行的是不同的医疗保障政策[1]。因医疗资源有限,城乡分配极不合理,优质医疗资源高度集中在城市大医院,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仍未能得到切实保障。

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是一种多元制度并存、分割封闭运行的体制。整个社会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被人为地分割为若干独立运行、相互封闭的板块,既在总体上体现出这一体系多元化的制度安排,又在每一制度中显示出其零碎化的制度特点。在基本医疗保障机制统筹层次低、保障能力弱的情况下,制度的多元化与碎片化交织在一起,既不利于实现人员流动与社会融合,也不利于发挥社会保险分散风险的互助共济功能、以通过规模化的医疗保险基金来维持其财务的稳健运行和实现可持续性。近几年来,我国医疗保障体系覆盖面的扩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推进,已经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的制度建设。但是,从公平性角度看,基本医疗保险存在多种制度并存、筹资模式各异、基金封闭运行、人群受益差别很大的问题,城乡之间医疗保障的公平性已经受到严重的挑战。

从长远来看,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建立城乡居民公平享有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使城乡居民公平享有疾病预防控制、妇女儿童保健和疾病早期诊断治疗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以期逐步缩小城乡在接受卫生服务方面的差距,进一步加快城乡卫生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1 我国在建设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体系中存在的障碍

1.1 城乡医疗保健资源配置失衡

城市卫生资源过于集中,高水平医生和高精尖大型仪器设备主要集中在城市大医院,而农村卫生服务机构资源不足,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相对较低,不能满足群众对基本卫生服务的需求。调查数据显示,70%的农村人口仅拥有52%的卫生技术人员。2007 年,每千人口医生数在城市地区为2.22 人,农村则仅为0.93 人,前者是后者的2.4 倍[2-4]。

1.2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的差异

根据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农村居民的患病住院率要低于城镇居民,前者为34%,后者为43%。另外,农村有14%的患者未采取任何措施,城市此项指标为10%。农村地区两周患病未治疗者中39%是由于经济困难。在不应出院而出院的患者中,城市有34.5%的是自己要求出院的,其中因经济困难的占53.0%;农村有47.0%的是自己要求出院,其中因经济困难的占67.3%。第二,城乡居民医疗保障相关政策内容及实施力度明显不同,保障水平相差较大。主要表现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筹资水平和参合农民受益水平较低,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还比较突出。调查数据显示,就住院费用而言,参合农民次均补偿费用仅占次均住院总医疗费用的20~40%,患者需要承担60~80%的住院费用,比例很高。对于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者来说,患者仅需承担20~30%的住院费用,疾病负担相对较轻。

人们的卫生服务需求,近80%属于基本卫生服务,在社区即可以得到满足。由于我国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尚不健全,加之缺乏有效的政策导向,使得本该在社区可以得到的医疗服务被吸引到城市大医院,形成了需求的正三角形与卫生服务供给的倒三角形的不匹配状态。同时,由于人口老龄化进展加快,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急剧增加,健康教育等预防性措施直接面向人群的社区卫生服务短缺,这些工作均无法到位,不利于保护与增进健康。

1.3 管理体制问题

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各自建立一套完整独立的自上而下的管理系统,造成了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相互不能兼容、行政成本高的局面,存在着行政管理“多元化”的问题,成为各级地方财政和经办管理的沉重负担,因此需要尽快整合管理体制。第四,城乡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卫生设施条件较差,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相对较低,不能满足城乡居民对基本卫生服务的需求.

城市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规模较大,信息化条件优越,各项管理制度健全,管理人员素质高,而且经费有保障;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合作医疗经办机构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明显低下,不利于新型合作医疗的深入发展。

2 城乡医疗保障体系一体化的内容

解决城乡基本医疗保障的公平性问题需要实行城乡基本医疗保障的一体化[5-6]。从国际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实行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是我国医疗保障的最终出路和归宿。在最新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也提出“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的要求。城乡基本医疗保障的一体化必须适应现阶段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需要而实行的缴费型社会医疗保险,通过在制度上整合规范,在管理上统筹安排,在组织上统一协调,在受益上基本均等,从而实现区域性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制机制的一致性。城乡医疗保障体系一体化改革是缩小城乡差距,增加社会公平性的重要途径。

2.1 医疗保障管理机构的城乡一体化

主要包括包括制度一体化、管理一体化和组织一体化。制度一体化就是从现在相互分割的多元制度(主要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经过制度整合发展到二元制度(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再最终向一元化的区域性一体化国民基本医疗保险过渡。管理一体化首先是在基金管理上,从现有医疗保险基金各自为政、互不调剂的封闭运行转向相互融通、相互调剂的开放运行;其次是在信息管理上,从现有医疗保险管理分散信息系统的独立运行转向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与实现区域性信息共享;组织一体化就是从现有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卫生部门、民政部门多头管理转向建立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组织构架进行集中管理、统一协调。

当前,由于作为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没有法律上的固定和约束,因此没有一个固定的、专业的政府机构对其进行管理。医疗保障属于公共服务,必须有政府的管理作为其运行的保障。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要有一个法定的、统一的政府组织对其进行管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设立专业医疗保障组织机构,垂直领导,对城市和农村的医疗保障事业统一管理。各级政府中的医疗保障机构按照分级管理,以市(县)医疗保障为主的医疗保障管理体制,对医疗保障工作承担全面责任。

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保障机构全面贯彻中央的医疗保障工作方针政策,把医疗保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本地区医疗保障发展规划,落实人力、物力、财力等各项保障措施,保证各项规划目标的实现。

医疗保障部门应充分发挥主管部门职能作用,宣传、计划、经贸、教育、科技、民政、财政、人事、农业、计划生育、环保、药监、体改、中医药、扶贫等有关部门明确其在医疗保障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群众团体在医疗保障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市(县)级医疗保障部门按照国家有关卫生法律法规,加强全行业管理和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严格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卫生技术应用的准入,建立并完善医疗技术人员考核制度,禁止非卫生技术人员进入卫生技术岗位,杜绝不具备执业资格的人员执业,严厉打击非法行医。要加强对乡(镇)、村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的规范管理,重点对医疗操作规程、医疗安全与质量、合理用药、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医疗器械消毒等进行监督检查。

2.2 医疗资源分配的城乡一体化

大多数农村人口通过三层医疗体系接受医疗服务:第一层是村一级服务;第二层是乡镇医院或卫生站;第三层是县医院。医疗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

城乡医疗卫生资源的一体化要从市场和政府两方面来突破。市场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具有合理配制卫生资源的重要作用。从宏观方面看,全社会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和需要是在不断变化的,通过市场配置卫生资源,可以较充分、较合理地发挥卫生资源的作用,减少和避免资源的浪费。从微观方面看,市场经济要求每个医疗保健服务“产品”生产单位都必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最少的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的劳动成果,并以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医疗服务,参与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的竞争。

政府在城乡医疗资源一体化中的当务之急,是改进医疗服务机构的组织体制,加强对医疗服务设施投资和建设的区域规划。在城镇主要是大城市建立三级医院的合理分工体系,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双层结构的医疗服务体系。在基本理顺大城市医疗资源布局的同时,医疗资源可通过医疗集团组织向小城镇和乡一级行政区域转移和扩散,最终实现城市和农村医疗资源的平衡分配和共享。

2.3 医疗保障资金的城乡统筹

当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缓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若干问题,其核心原因还是一个资金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合作医疗没有像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那样稳定的医疗保障费用。因此,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最关键的问题是医疗保障资金筹集的一体化。这就要把城市医疗保障的筹资模式与农村筹资模式以及城市和农村的具体情况相结合[7]。

首先,政府财政支持资金的统筹。明确政府支持的力度和水平,不仅是医疗保障筹资的稳定来源,而且是医疗保障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其次,在确定社会化多元筹资渠道时,我们可以从社会公正的角度,以社会化的眼光寻找社会筹资的切人点,如国家可发行农村居民健康保障债券或农村居民健康保障筹集资金,在国债收入中安排一定数额用于农村健康保障,鼓励或号召社会各界对农村居民健康保障捐款等,还可以加大企业缴纳职工医疗保险金比例。

3 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的实施路径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由来已久,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不能企图一蹴而就,需要根据城乡经济差距缩小进程来逐步实现,这种一体化与全国城乡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密切关联。

3.1 分阶段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制度

城乡医疗保障差距如此之大,有其产生、发展的原因和基础。造成城乡医疗保障分而治之的最基本原因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城乡经济差距逐步缩小是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的基础和前提。

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方面的分治也是出现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从政策上想方设法促成城市和农村医疗保障一体化。首先,在一体化前期,可以先从管理机构上进行一体化,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管理机构。省级、市级、县级和乡级政府都要设立医疗保障管理机构,对城市和农村的医疗保障进行法律、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统一管理。其次,在城乡医疗保障的领导管理机构建立后,城乡医疗保障的医疗资源共享应该提到日程上来。在医疗资源的共享上,医生到乡村轮流工作提高农村医护人员的素质是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医疗器械、医药等医疗卫生资源应该逐渐走向从大城市大医院向小城市、县城和农村分散的趋势。再次,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实现领导机构、医疗卫生资源城乡接轨后,最后要实现医疗保障资金的城乡统一筹集、统一运作和管理。

城市和农村医疗保障一体化的实施需要把相互分割、多元并存的制度通过制度并轨建立起二元制度结构。制度整合是走向制度一体化的必经阶段,通过将多元制度整合为二元制度,为实现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与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一体化做准备,从而建成区域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完成了各自制度内的相互整合以后,将形成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两种制度长期并存的局面。只有经过长期制度创新和重新安排,才能够打破两种制度并存的格局,最终形成区域性一体化的市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医疗保障机制的制度异质性将导致两种制度长期并存。

在建立城乡一体化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进程中,控制医疗卫生部门的供方行为以抑制卫生总费用的过快上涨也将是十分重要的,否则,再完备的医保制度都将会被卫生总费用的过快上涨所摧毁。因此,政府主管部门要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合理布局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放松管制、打破垄断,形成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多元竞争格局,以形成和完善医疗服务与药品的竞争性定价机制,增加患者的选择性;实行“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彻底解决医疗机构“以医养卫、以药养医”的体制痼疾;规范医疗流程、推行按病种付费,缓解医生“开大处方”的“道德风险”;引导患者合理医疗消费,实行门诊的社区“首诊制”,并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等级医院之间建立起规范的“双向转诊”制度。

3.2 分区域的实现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城乡存在不同的情况,所以必须因地制宜,在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步骤的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进程。在东部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基础比较好,可以先实行城乡医疗保障统筹发展,农村居民可以以个人或者以集体的身份参加城市里的医疗保险公司的医疗保险,实现城乡医疗保障的资金统筹。在西部地区,由于农村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农村居民还没有能力参加到城市里的医疗保险公司里去,这就要放慢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进程,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城乡经济差距的缩小,努力创造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的共同的经济基础,待时机成熟后再进行统筹。

城乡不同的医疗保障政策、医疗卫生资源的城乡分布不均衡等是农村医疗保障发展迟滞的原因之一[9]。从国际上看,我国政府对农村医疗保障的投入和支持太少,因此必须改变这种不合理现状。尽管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所导致的有差别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尚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存在。但从长远来看,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体系是我国医疗保障发展的最终趋势,分阶段、分地区、有差别地将新农合制度纳入到全民医疗保障体系中,才是真正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事业长远发展的科学步骤。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创新机制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可以使全国人民都享有基本的医疗保障;创造稳定的社会局面,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体系,是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对于提高全民身心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新建,刘彦超.2007.实现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目标的对策初探[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3):233-236.

[2] 龚俊洁.试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及城乡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4):31-33.

[3] 王红漫,周海沙,李化.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我国农村公共卫生系统[j].中国卫生资源,2005,8(1):5-7.

[4] 代会侠.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功能现状及其优化策略研究[m].硕士学位论文.2008.

[5] 赵曼,吕国营.社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6]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第2篇

关键词: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研讨综述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城乡二元发展特征,农村发展非常缓慢,其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上与城市差距非常悬殊。本文主要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产出阶段和收益阶段两个方面对医疗卫生资源的使用效果进行分析。

1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产出阶段

1.1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主要通过城乡居民到最近医疗点时间和距离两个指标进行衡量。根据我国2008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居民到最近医疗点所需时间不超过30分钟的占比分别为99%和93.2%;城乡居民到最近医疗点距离不超过5公里的分别为99.6%和95.2%。由此可以看出,城乡居民在医疗卫生服务可及程度上差距明显,城市居民能够更方便、更快捷地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1.2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力资源使用效率对比

在研究过程中,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力资源使用效率主要通过医师日均担负诊治人数进行分析。据统计,城乡医师日均担负诊治人数存在着较大差距,2003年城市医师日均担负诊治人数为5人,2015年达到了7.6人,而同期农村医师日均担负诊治人数变化不大,仅从3.17人上升至3.52人。这说明城乡间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差距直接导致很多患者对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缺乏信心,城乡居民在患病后大多会选择城市大医院就诊。因此,政府应当加大乡镇卫生院人才引进力度,加强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医疗技术水平。

1.3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物力资源使用效率对比

通过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物力资源使用效率对比可反映我国医疗硬件设备是否得到了有效地利用。目前,我国大多数优质的医疗卫生资源都集中在中大城市的大医院,城市居民在患病后前往医院就诊的比例明显高于农村居民。据统计,2015年地级市(地区属)的病床使用率超过了103.2%,而乡镇卫生院的病床使用率仅为62.1%左右。这说明城乡居民在患病后大多会都选择前往大医院就诊,这种选择一方面造成城市医疗机构人满为患、不堪重负;另一方面则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人问津,业务量减少,长期处于空置状态,造成了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影响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生存空间。此外,城市医院平均住院床日均高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015年地级市(地区属)医院平均住院日在10.9天以上,而乡镇卫生院平均住院日为5.7天。总体来说,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使用效率差距很大。

2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收益阶段

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受益阶段均等化主要通过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来进行比较分析。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是衡量一国基本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每个公民都有权享有健康的权利。目前,我国主要是通过人口预期寿命、婴幼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等不同指标来考察城乡居民健康状况。一方面,从人均预期寿命来看。由于2000年以后我国少有官方公布城乡人均预期寿命对比资料,采用杨翼(2013)所提出的方法,经推算可知2000年至2015年城乡居民预期寿命。其中,2000年城市人口预期寿命为76.79岁,而农民预期寿命仅为70.69岁,城乡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差为6.1岁;到了2015年城市人口预期寿命为82.34岁,而农民预期寿命仅为76.62岁,城乡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差为5.86岁,城乡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差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另一方面,从城乡居民死亡状况统计数据来看,2003年城市婴幼儿死亡率为11.3,明显低于农村的28.7,到了2015年,城市数据下降达到了5.2,而农村还是维持在10.3的高死亡率之上。而我国城乡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2003年到2015年,城市5岁儿童以下死亡率从14.8下降达到了5.9,而同期农村5岁儿童以下死亡率从33.4下降至16.2;最后,我们比较的是城乡孕产妇死亡率,2003年城市孕产妇死亡率为10万 分 之27.6,而 农 村 为10万 分 之65.4,到 了2015年城乡间差距在逐渐缩小,其中城市数据为10万分之22.2,农村数据为10万分之25.6。综上所述,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仍然有一定的差距。

3优化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思考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能够极大地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是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有效措施之一。在确保城市居民现有水平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财政部门应当将城乡卫生资源进行合理的统筹使用,通过城市的拉动和辐射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确保城乡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一方面,加大财政卫生支出。发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属于典型的准公共产品,如果由市场来提供必然会产生搭便车现象,最终会导致供给不足。既然市场在供给过程中存在着失灵,那么基本医疗服务的资金来源则应当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资金投入。

目前我国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中,经济建设支出所占比例是最大的,而财政医疗卫生支出的投入不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实力的增强,政府在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过程中必须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政府资金在医疗卫生服务支出中的比重。此外,政府还应当参考《教育法》相关规定,通过立法的方式明确政府卫生支出占GDP具体占比和增长幅度。而为了提高财政卫生支出资金使用效率,必须在投入力度上应当有必要的区分,实现财政卫生支出资金边际投入效用最大化。对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发展非常重要的资金,财政应当尽全力通过预算予以安排;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发展重要的资金,财政则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分阶段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发展不 重 要 的 资 金,财 政 则 应 当 暂 缓 其 资 金 上 的安排。

参考文献

[1]胡国清,饶克勤,孙振球.中国农村卫生服务领域中供、需双方存在的主要问题[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5,(4).

[2]和立道.医疗卫生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差距及均等化路径[J].财经科学,2011,(12).

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第3篇

作者:雷禹 左滕慧子 单位: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后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医疗保障也越来越出于城乡二元分裂状态。农民医疗保障缺失的问题日益明显,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没有得到政策落实。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较差,只能居住在城市边缘的城乡结合部,居住环境极差。农民工群体成为新农村合作医疗的“真空地带”。[2]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和规定,他们不能参加务工城市的新农村合作医疗,也不能被纳入到城镇医疗保障体系。他们将游离于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与城镇医疗保障体系之外,为城市做出了诸多的贡献,却得不到医疗的保障。政府管理的缺位(1)政府不够重视,投入资金少。城乡结合部作为城市边缘地区,是城市各种污染的承担者,他们要为城市的发展埋单,这种不良的环境本身对他们就是一种很大的危害,而政府却没有为他们为城市发展的贡献作出很好的补偿。(2)医疗保障尤其是公共卫生保障是一种“公共产品”,没有得到很好的分配与运作。政府在社会公共事务中处于主导地位,那么这种“公共产品”却只能是由城市居民得到。在这关乎国计民生的事业中,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没有得到良好而有效的覆盖。城乡结合部居民经济水平和保健意识低下(1)城乡结合部居民的构成与特点决定的。城乡结合部居民的混合性、复杂性和流动性增加了医疗卫生事业的难度。对于农民工,一是长期居住在城市居住的农民工,其户籍仍属于农村。二是农闲时在城市务工,农忙时又回到农村。农民工结构的复杂性和易流动性对医疗保障事业管理的难度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所以城乡结合部这一区域的医疗保障事业就亟待解决。(2)城乡结合部居民的经济水平决定的。他们居住在城市边缘,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农民工,他们的收入来源单一,且收入总量少。而且当前药价高,医院收费高,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支付。因此,当下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越来越突出。(3)城乡结合部居民不重视医疗保健。很多大病都是由小病恶化过来的,生病很多都是由于不注意预防与保健。对于这一地区,本身综合环境就不好,不注意预防更容易诱发疾病。那么他们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得到良好的健康宣传教育,没有一般常见病理知识的普及。

医疗资源匮乏(1)城乡结合部医疗资源少,服务质量不高。在医学上哈特有一个悖论:“哈特反比保健定律”。哈特认为,获得充足的医疗资源与良好的医疗服务与服务人群成反向变化的趋势,也就是人们对医疗的服务要求越高,医疗资源就越少,服务质量也就不高。城乡结合部医疗设施齐全的医疗机构很少,大型的医院几乎没有,只有一些门诊、私人诊所和农村卫生室,而且普遍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不高。荆州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有9个,卫生服务站有29个,覆盖率达100%,医生有188人,护士有162人。而在全市农村2936个行政村中,农村卫生院只有102家,荆州区城乡结合部25个行政村平均只有25名医生和25名护士。(2)城乡结合部医疗基础设施落后。城乡结合部的一些门诊,私人诊所和农村卫生院,主要体现在医疗用房严重不足和医疗设备陈旧落后,有很多目前还没有配备B超,心电图机、血球计数仪、洗胃机、尿十项分析仪等基本的医疗设备,而且很多都已陈旧过期。再就是医疗用房严重不足,1所卫生院只有750平方米,2所只有800平方米,远远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3)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据统计,全市乡镇卫生院441名卫生技术人员中本科学历5人,占11.1%,大专85人,占19.27%,高中及以下172人,占39%。可以看出。中高级卫生医护人员缺乏,医疗质量难以保证,那么就会拖后医疗服务的水平。

努力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乡一体化城乡二元体制从最开始就使城市与农村获得的医疗资源不平等,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缩小城乡结合部与城市的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让农村居民也能享受到与城市平等的医疗保障。构建农村新型三级服务网络农村三级服务网络是一市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一乡镇卫生院为主体,以村卫生室为基础,加大市县级大型医院对乡镇医疗的对口扶持与支援,用坚实的技术与医疗支持,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制定相关政策完善农民工的医疗保障体系农民工的医疗保障体系在宏观上属于农村医疗保障体系,首先要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地域之间农民工看病服务均等化、一体化,建立统一的账户信息,让异地农民也可以享受农村医疗。加强政府对城乡结合部的重视与管理程度。(1)加大政府对城乡结合部医疗保障事业的投入。政府的投入与支持将会是一个强有力的动力,会有力地推动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充足的资金支持会使其有足够的资金更换和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从硬件上提高其服务能力。政府政策的倾向与支持会创造更多更有利的条件来促进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2)加强政府对城乡结合部环境的专项整治力度。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化进程中环境污染的承担者,对城市的发展起到了一个缓解的作用。同时又是城市扩张的地带,各建筑用地遍布。那么如果政府对其有个良好的规划与整治,这就会对居民的健康居住环境产生了一个很好的影响。3.提高城乡结合部医疗主体的服务水平(1)增加城乡结合部的医疗资源,改善与引进先进的设备。科学合理地布局医疗网点,提高其覆盖率,扩大其服务范围,满足居民即时看病的需求,减少看病的路途时间的耗费,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及时进行设备更新,淘汰过期与损坏的设备,满足病人各方面的要求,有效提高服务水平与能力。(2)大力培养医疗技术人才,从队伍建设上提高整体的医疗技术水平。加强对现有医疗人员的培训,使其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同时不断引进高技术水平人才,带动当地医疗服务技术水准。同时特别要加大对各卫生院、村卫生室医疗人员的引进与支持,比如可以实施退休补贴、养老金保障等措施,吸引人才。(3)实行卫生院改革,积极探索改革新模式。以往的卫生院服务能力低,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在运行机制上,各地可以结合实际,选择不同的改革形式,试行合作经营、租赁及委托经营等国有民营的多种实现形式。[3]这样的创新机制可以带来活力和适当竞争,映入绩效机制,促使其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国家相关政策,加大政府投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是解决城乡结合部医疗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而普及宣传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医疗知识,让城乡结合部居民对各疾病的产生与发展有个清晰的认识,各相关医疗单位机构要多次深入城乡结合部地区开展医疗预防与保健知识的宣传,提高居民的防病意识。

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第4篇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体系……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提出了实实在在的措施,为9亿农民带来了新的福音。新医改《意见》要求,要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医疗卫生资源,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区域卫生规划与卫生资源的整合,鼓励共建共享。这些政策都为卫生行业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同时也对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船山区委、区府下发了《关于统筹城乡医疗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统筹城乡卫生均衡发展,满足城乡群众医疗卫生需求,构建和谐船山。在推进医疗卫生一体化的进程中,我院坚决拥护统筹城乡医疗一体化的政策,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在全区医疗卫生单位中,我院具备了最为雄厚的人力、技术、硬件资源优势,能有力填补乡镇医疗资源的不足,我院非常愿意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共享医疗卫生资源,担负起作为全区龙头医院应尽的职责。

与城市相比,广大农村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尤为突出。大多数村卫生室缺医生、缺必要的医疗设备,这种窘况在造成农民“看病难”的同时,又把看病的农民往城里的大医院赶,增加了农民的看病成本,导致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从去年开始,我院就开展了巡回医疗下乡活动,收到了显著成效,提高了乡村医生诊疗水平,也有力缓解了群众就医难的热点问题。

这次开展向村卫生室授牌活动,设定指导卫生室,搭建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合作平台,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开展临床教学、下派专业人员查房、手术示教、疑难病例讨论、继续教育讲座、下乡巡回医疗等多种方式,加强“三基”训练,常见病、多发病、中毒急诊抢救和国家配置基本设备操作应用等培训,一定能大幅提高镇、乡、村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执业能力,实现社会、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群众多方共赢的局面,使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区级医疗服务。

这次活动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在以后的工作中,我院将定期选派医疗骨干轮流前往指导医疗点进行帮扶,免费培养乡镇卫生院医疗技术和管理人员,帮助完善各项医疗规范和管理制度,提高基层单位技术水平,拓展业务范围。以此提高乡级医疗卫生工作水平,让农民群众就近享受到较好的医疗卫生服务。

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第5篇

[关键词] PDCA管理模式;城乡医疗一体化实践;PDCA循环模型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7(b)-0139-04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简称新医改方案)出台,提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的总体目标;还提出要建立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制度,城市大医院要与县级医院建立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和合作制度,帮助其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近年来,各地政府及卫生主管部门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高度重视,制定了多种倾斜政策帮扶乡镇卫生院发展,对建立“小病在乡镇,大病到医院,康复回乡镇”的医疗格局、加快实现城乡医疗一体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广东省江门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在城乡医疗一体化实践的过程中,通过运用PDCA循环管理原理,建立城乡医疗一体化帮扶管理的PDCA循环模型,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城乡医疗一体化帮扶管理模式。

1 方法

PDCA循环最初来源于企业管理,最早由休哈特(Walter A. Shewhart)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后来被戴明(Edwards Deming)加以完善,并广泛运用于企业的质量管理中,成为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其中P表示计划(Plan),D表示执行(Do),C表示检查(Check),A表示处理(Action),PDCA循环即是“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工作循环。20世纪60年代,菲根堡姆(Feigenbaum A. V.)进一步完善PDCA循环,并提出了著名的全面质量管理概念,指出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在城乡医疗一体化实践的过程中,我院把PDCA循环作为推动工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逐渐把帮扶工作的目标、计划、实施、评价和持续改进纳入PDCA循环模式。

现在我院根据江门市城乡卫生院(所)的实际情况,结合医院整体帮扶规划,将帮扶工作从2006年开始每3年划分为1个循环周期(分PDCA四阶段分步骤进行)。经过1次完整的循环周期,帮扶过程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得到了切实解决,对于尚未解决或新发现的问题,则进入下1个循环。如此,每个PDCA循环都不是在原地运转,每一循环都有新的目标和内容,随着循环的不断进行,管理实效持续提升,形成质量螺旋式、阶梯式上升趋势,保证医院帮扶的有序地、有效地顺利进行,进一步实现城乡医疗一体化帮扶工作的规划设想。以下表1是将城乡医疗一体化帮扶实际工作与PDCA循环原理相结合,建立帮扶工作的管理步骤。

2 实践过程

2.1 第1周期PDCA管理循环(2006年1月~2008年12月)

2.1.1 Plan(计划阶段) 按照江门市政府、市卫生局的统一部署,我院将医疗下乡、对口帮扶列为医院年度工作目标,建立了领导小组和专门工作小组,建立帮扶目标规划与明确工作任务,并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

工作小组首先到乡镇卫生院调研,找出卫生院发展的瓶颈问题及分析原因,包括医疗专业技术人才极缺,诊治水平急需提高;医疗设备紧缺,妨碍了医疗业务的开展;基础设施落后,病床陈旧、不够用;公共卫生安全制度缺失,医院整体管理水平较低。经领导小组讨论并通过,制定了《江门市人民医院城乡卫生一体化对口支援建设目标规划》,明确对口支援的具体任务,包括行政管理与业务指导,提供医疗服务、卫生管理、培训人员、专科建设、经费和设备支持等。

2.1.2 Do(执行阶段) ①与前期调研过的乡镇卫生院商谈建立合作框架,明确帮扶目标和合作双方的权利与义务。②根据当年帮扶计划,首先安排各专科专家利用节假日、墟日等时间到卫生院开展具有一定规模的义诊。③派出内、外科专家各1名定期到卫生院开展坐诊、查房等技术指导工作。④先后派出5名医疗骨干到边远卫生院挂职培养,到卫生院驻点帮扶。他们被卫生院任命为院长助理,全面协助院长进行医疗管理、人员培训、业务指导的工作,同时探索乡村医生培训的新措施。⑤帮助解决卫生院最急需的医疗设备设施,赠送急救设备(心电监护仪)、可升降病床。第1阶段通过实施帮扶计划,初见成效。卫生院能开展更多的检查与治疗项目,越来越多的更多的农民愿意留在当地进行治疗,门诊量上升。针对存在的问题,增派副高以上医疗专家,帮助解决患者疑难病症的治疗方案;增派护理专家,针对护理核心安全项目,对护士进行培训。

2.1.3 Check(检查阶段) 通过对卫生院管理层、医护人员和患者进行回访调查,对本周期的工作进行自查。对自查结果进行总结:①通过实施帮扶计划,初见成效。卫生院能开展更多的检查(B 超、X 光检查、三大常规)与治疗项目,如一般诊断、上环取环、人工引产流产、中毒、外伤处理及休克抢救项目、胆囊、阑尾等一些常规手术都可以在乡镇医院完成,由此更多的农民愿意留在当地进行治疗。②门诊量上升,当支援专家开展诊诊活动时,门诊量增加更明显。③存在的问题:平日门诊量增加不明显;很多患者不管大病小病还是舍近求远到市医院;农村群众疑难病症、大部分手术在卫生院无法开展;护理服务水平也欠佳,护理人员亟需培训,保障护理安全。

2.1.4 Action(持续改进阶段) 继续派出医疗专家开展义诊、定期坐诊、业务查房等帮扶内容;提出改进措施,增派副高以上医疗专家,帮助解决患者疑难病症的治疗方案;以卫生院资源配置相适应,新开展外科手术;增派护理专家,针对护理核心安全项目,对护士进行培训;以提升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质量。

2.2 第二周期PDCA管理循环(2009年1月~2011年12月)

2.2.1 Plan(计划阶段) 针对上阶段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在于卫生院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不足、人才缺乏、基本设备不足。例如医护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呈“三低”现象(学历低、职称低、技术低);一些乡镇卫生院还存在着“有人才无设备、有设备无人会使用”的现象。解决的关键在于全面提高帮扶卫生院医疗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建立群众对卫生院的信心,留住患者,要把医疗技术资源、设备资源、管理资源都用于帮扶卫生院医院,让老百姓能在卫生院看好病,真正解决“看病难”问题。

同时我院及时修订了《江门市人民医院“三下乡”实施方案》,从制度上规定医生晋升高级职称之前,须到基层医院帮扶、带教培训等工作1年以上。该周期内合计派出约1200人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到乡镇卫生院进行定点帮扶工作,通过实践形成了自己的帮扶模式。

2.2.2 Do(执行阶段) ①“走下去”帮教。每周定期派各专科的医疗专家到卫生院帮教,包括坐诊、讲课、查房,规范病历书写、指导诊疗、手术操作培训。同时派出护理专家,对护士的护理技能进行规范化培训,帮助建立护理管理规章制度、流程和考核标准。②“师带徒”传授。卫生院选拨1名医生与专家一起出诊、查房,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帮带。③“请上来”培养。组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到医院进行理论和实践培训,免费接受卫生院(所)的医务人员到医院各专科进修;这些进修人员在进修的期间,安排有丰富带教经验的专家负责带教,保证他们能学到在基层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在回到卫生院后,老师还经常与学生联系,指导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医院举办学术活动,都由专人通知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参加,以扩大他们的视野,更新知识;医院开办的健康管理医师及疾病管理师培训班,卫生院也派人全程参与听课。④物质上援助。先后赠送了心电监护仪3台,可升降病床250张,床头柜等病房设施一大批,以及观片灯、手术显微镜等医疗设备,解决卫生院的燃眉之急,改善医疗服务环境,增强医疗服务配套硬件,使得一般的检查和手术能有效地在当地进行。⑤医院的大型设备全面向卫生院开放,实行卫生院预约,患者可按约定时间直接检查,并建立一套相互衔接、相互配套的结算财务制度,按卫生院价格标准收费,医院定期与卫生院结算。⑥建立远程会诊系统,搭建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与沟通的桥梁,农村患者在本地即可得到大医院专家的诊治意见,而卫生院的医生则可就地参加我院的学术活动及培训课程。

2.2.3 Check(检查阶段) 2011年3月,我院组织了本周期帮扶成效阶段性检查。通过实施本周期计划,卫生院的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得到实质性提高,业务收入增长明显,新开展了多个技术项目。当地居民建立了对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的信心增强,满意度也由原来的65%提高到88%,门诊与住院患者明显增加。但本周期也存在着如下问题:①卫生院在急诊遇到疑难病症时,恰逢医疗专家未到卫生院,有的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救治。②由于大型医疗设备缺乏,患者要到大医院检查时,需要很长的时间,影响诊疗。③病案书写、基本操作技能欠规范,存在医疗隐患。

2.2.4 Action(持续改进阶段) 提出改进措施,完善“走下去”帮教、“师带徒”传授、“请上来”培养的帮扶模式,实施“全天候”指导,卫生院遇到的疑难病症,需要专家前去会诊和手术的,专家们随叫随到,实行24 h内响应到场制度,保证在基层医疗的安全、有效;医院向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团体提出财政支持申请,进一步引进急需的大型设备,进一步满足基层乡镇卫生院患者检查要求;应用现代的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远程会诊系统,通过互联网使医院与卫生院的医生与患者之间可以直接见面诊断,指导治疗,极大方便了患者就诊并且节省费用。

2.3 第3周期PDCA管理循环(2012年1月~2014年12月)

2.3.1 Plan(计划阶段) 经过前阶段的帮扶,卫生院的诊疗与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但经深入调研分析还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病案书写、基本操作技能欠规范,存在医疗隐患的问题,医护人员普遍学历低,培训不足,缺乏专家的专项指导等。因此本周期帮扶重点是建立和完善乡镇医护人员年度轮训计划,重点放在规范提高卫生院病案管理质量,加强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重新修订和建立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现代化、专业化、人性化的管理制度等方面;同时对卫生院的重点专科进行重点帮扶,建立双向转诊,真正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医疗格局。

2.3.2 Do(执行阶段) ①在原有帮扶内容的基础上,选派各专科的医疗质量管理员到卫生院进行病历点评,开展基本操作技能的强化培训;进一步推进乡镇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落实乡镇医生年度轮训计划,推进乡镇医生学历及操作技能的补偿教育。本阶段通过实施使得定点帮扶目标乡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培训率达到98%以上。②召开10场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管理层的沟通会和研讨会,针对当前乡镇卫生院存在的管理和制度问题提出探讨,并组织专家对其中问题进行完善和改进,共计修订了20多个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管理制度。

2.3.3 Check(检查阶段)、Action(持续改进阶段) 该工作阶段还在循环进行中。

3 结果

通过以上循环周期的工作,城乡医疗一体化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以区属3家卫生院为例,以2006年作为帮扶对比基期,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业务量明显增长

2011年与2006年相比,门诊人次增长26.8%,出院人数增长33.45%,其中1家卫生院住院人次增长230%。

3.2服务能力增强

医院拓展了服务内容,疾病谱扩大,业务收入明显增长,医疗含金量大大提高,2011年医疗收入比2006年增加97.7%。

3.3 人才吸引力有所增强

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改变了以往人才留不住、难招聘的现象,2011年卫生技术人员数比2006年增加30.3%。卫生院通过大医院的帮扶建立了基层医护人员发展平台,找到了发展方向,建立了较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医院凝聚力增强。

3.4 医疗质量管理水平有所提高

通过医疗专家的指导帮助,卫生院着力完善了医疗质量体系建设,包括组织机构与工作制度、医疗与护理质量制度及执行标准、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与规范、医疗与护理制度执行情况考核、病案质量管理和控制标准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和落实,使医疗安全得到了保障。

3.5 农村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大大降低,有效地解决了“看病贵”问题

通过城乡一体化帮扶医疗流程的建立,卫生院接诊的患者到大医院检查、检验视同在卫生院诊疗,仍按当地的收费标准,而根据现行的城乡居民医保住院待遇,在基层医院就医将支付较低的起付线和较高的报销待遇(例如2013年江门市医保政策规定,基层、一级、二级、三级医院就医的起付线标准分别为200、400、600、700元;基金支付比例分别为85%、80%、70%、55%)。农村群众不但可以享受到市级医院的医疗资源,住院待遇上也得到社保基金的更多报销,个人和家庭负担大大减轻。

4 讨论

新医改方案是一项惠泽亿万百姓的民生工程,基本原则是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中心,优先发展和保证基本卫生服务,合理配置资源,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率;重点加强农村卫生、预防保健工作,逐步缩小城乡医疗保障差距。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伦理问题和社会风险问题[1];新医改方案核心之一就是公立医院改革。城巿大型公立医院中资源充足,而基层小医院拥有的医疗资源较少,出现了医疗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2]。卫生院运行机制不活、资金投入不足、卫生人才匮乏、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等原因导致了农村的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这是医疗卫生服务难以均等化的根本原因。当前卫生技术人员队伍往往难以满足口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大量患者越过乡镇卫生院直接到二、三级医疗机构就诊。这样一方而造成患者负担加重和卫生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使乡镇卫生院面临业务减少和技术停滞的巨大威胁,并进而对整个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3]。业务减少和技术停滞同时也影响了乡镇卫生院的发展潜力,单纯依靠卫生院的自身经营难以维持日常经济的运行[4]。通过市级公立医院纵向医疗资源的整合与合理利用,最大地发挥公立医院的帮扶作用,在医疗设施、医疗水平、服务态度等方面,促进乡镇卫生院全面的建设,使乡镇卫生院快速成长;另一方面引导农村居民提高在乡镇卫生院就医的意愿,促进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充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城市大医院同县(市、区)中心医院合作,实现医务人员的流动和技术、设备、信息的共享,这既可解决大医院人才"拥挤"和中小医院人才匮乏的问题,使基层医院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得到持续提升,有利于引导患者到基层医院就医,在减轻城巿大型公立医院医疗负担的同时,也会最大限度的解决居民的就医问题[2,5]。原国家卫生部公布的新的医院评审标准在“坚持医院公益性”方面制订了明确的评审标准,提出要“将对口支援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以下简称受援医院)和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纳入院长目标责任制与医院年度工作计划,有实施方案,专人负责”,“承担政府分配的为社区、农村培养人才的指令性任务,制订相关的制度、培训方案,并有具体措施予以保障”,三级医院帮扶乡镇卫生院的发展成为体现公立医院公益性的重要指标[6-7]。

深入开展公立医院支援农村卫生服务的对策,在于拓展公立医院支援农村卫生服务的形式——在人力方面、在物力方面的支持、在技术方面的支持,在优化运行机制方面的支持[8]。任何改革都是在探索中前进,在实践中成熟,城乡医疗一体化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任务,需要不断实践和探索。我院通过几年来的不断探索和经验积累,建立了城乡医疗一体化实践的PDCA循环模型,探索了一条市级医院帮扶基层卫生院的新路子,形成了有效的帮扶模式。在两轮的PDCA循环中,首先(P)将医疗下乡、对口帮扶列为医院工作目标,并逐步将这一工作制度化,并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与卫生院共同建立合作框架,让医疗、护理骨干力量参与进来(D),不断完善充实帮扶的人力资源队伍,保障稳定运行;为了让帮扶更有实效,医院每阶段开展自我检讨(C),通过检查并不断改进,最终取得了明显的成效(A)。

在城乡医疗一体化实践的过程中,帮助乡镇卫生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是直接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关键[9]。卫生人力素质低下仍是乡镇卫生院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城乡医疗一体化利于优化乡镇卫生院人力队伍的索质,加强自身建设,防止较高素质人才的流失,提髙乡镇卫生院人力建设的能力[10]。可以有效地引导农村居民提高在乡镇卫生院就医的意愿,可以促进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减轻城市大医院医疗负担的同时,也会最大限度的解决农村居民的就医问题[9]。在城乡医疗一体化进程中乡镇卫生院要审时度势,认准自身发展方向,明确自身功能定位,而市级大医院要正确处理好短期效益和长远发展之间的矛盾,将工作重心下沉,要根据乡镇医疗卫生工作的特点制定符合卫生院需求的帮扶计划,医院内部同时要在人力资源上给予长期支持,将下乡帮扶、带教培训等作为医生晋升的必经之路,从而保证医院帮扶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尹媛媛.构建我国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J].商业经济,2011,386(11):1-4.

[2] 王玲,吴雯,张翔.新医改下公立医院战略管理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0,23(6):48-50.

[3] 孟宏伟,尹文强,黄冬梅,等.潍坊市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现状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2,5(5):53-54.

[4] 高广颖,韩优莉,朱兆芳,等.北京市乡镇卫生院经济运行状况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1,7(7):71-73.

[5] 曹永福,陈晓阳.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的体制难题及政策建议[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52-156.

[6] 李玉丹,张文斌.基于公益性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1,24(4):9-11,14.

[7] 彭迎春,金琪琳,彭炜.北京市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协作机制探讨[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3):438-440.

[8] 刘正炼,李军红,徐哲芳,等.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4):289-291.

[9] 宫晓,曹秀玲.农村居民在乡镇卫生院就医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8(11):854-855.

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第6篇

为推进全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渝府发〔〕98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渝办发〔〕318号)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发〔〕3号文件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公平效率、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目标,以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重点,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能力为基础,以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筹资机制为核心,以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动力,以加强医学科技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突出基本、基础和基层的改革重点,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二、总体目标

到年末,初步构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进展,医药科技创新和卫生人才队伍水平明显提升,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初步建立,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差距逐步缩小,人民群众享有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三、工作措施

(一)普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突出公共卫生问题,免费提供规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施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年人保健,食品安全,饮用水卫生监管等。

制定实施并适时充实调整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国家免疫规划、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改水改厕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提高人均公共卫生经费水平。

(二)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成县乡两级、乡村一体、防治结合、分工合理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在每个乡镇设立1所由政府举办的全民事业性质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建成1所村卫生室,推行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

加强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标准化卫生室建设,确保乡镇卫生院具备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综合服务能力,村卫生室具备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疾病的诊治能力。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社区在公共卫生服务、初级诊疗、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等功能。

(三)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体城乡居民。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有效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努力降低个人医药费用负担比例。

(四)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所有政府举办公立医疗机构使用药品,全部执行市级统一网上采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其他公立医院按规定使用一定比例的基本药物,允许患者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买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居民医疗保险报销目录。

(五)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龙头医疗机构建设,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改革公立医院以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财政补助为主的补偿机制,积极探索医药分开运行机制,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建立以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为主的补偿机制。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增设一般诊疗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一般诊疗费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

积极推动非公立医院发展,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格局,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各类医疗机构的管理、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六)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医疗机构。加强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室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积极促进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鼓励西医师学习中医,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型人才。开展面向基层医生的中医药基本知识与适宜技术培训。

(七)逐步建立全县实用共享的信息系统。创建一体化的医疗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医疗保障、药品监督四大信息体系,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

(八)改革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偿机制。完善公共卫生投入机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经费由政府根据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足额安排,所需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由政府根据人员编制、补助标准、服务任务和服务绩效考核情况全额预算安排。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取得的服务收入按照规定上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逐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

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公益性事业单位,药品收入不再作为基层医疗机构经费的补偿渠道,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由县财政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给予足额补助,人员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提供医疗服务的价格按扣除政府补助后的成本确定。社会力量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由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补偿;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采取签订医疗保险定点服务协议等方式,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等渠道给予补偿。县政府按绩效考核兑现的方式,对取得乡村医生从业资格且被聘任在村卫生室工作的乡村医生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给予补助。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把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落实政府的公共医疗卫生责任,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确保改革成果惠及全县人民群众。

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第7篇

重庆市的突出特点是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并存,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实现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难度不小,任务艰巨,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重庆市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现状从总体上看,重庆市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非均等问题突出,城乡医疗服务水平、可及性和公平性差距明显。表现在:一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上政府职能不到位,宏观调控不力;二是在医疗资源配置上严重不合理,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客观事实,从而导致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差;三是医疗机构运行机制上出现了市场化过度,而且呈无序竞争状态;四是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监管体系上,政府责任缺位,有效的卫生行业监管体系缺失,从而导致医疗机构过度医疗难以遏制;五是城乡二元体制结构上的不公平性,导致医疗保障覆盖面不够或保障水平低,而且极不平等,相当多的农民和城镇居民长期无医疗保障或极低保障水平状况;六是基层医疗服务设施设备差,医疗质量不高。凡此种种,导致医疗体系、保障体系不健全,地区差异加大,城乡差异加大,“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城乡矛盾突出。

城乡医疗卫生严重非均衡发展的原因探讨

(一)卫生资源配置严重不合理(农村医疗服务的不可及性)。目前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存在严重的不合理,城市卫生资源利用又严重不平衡。据卫生部统计资料显示,全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而30%又集中在城市大医院。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发达地区,尤其在城市,卫生资源重复配置,设备闲置等浪费现象突出;而经济落后地区,乡镇卫生院发展相对滞后,人才匮乏,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落后,基本不能满足农村人群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从而导致大量即使是最常见的多发病、常见病病人长途跋涉涌向大城市就医。与此同时,三级医疗网点布局也不合理,从而导致就医难和看病贵。

(二)政府对医疗卫生投入的城乡二元化体制,到医疗卫生体制的不公平。长期以来,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采取两种政策,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主要靠农民自己,而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是靠公共财政,本该由政府提供或政府与农民合作提供的公共产品全由农民一力承担,加重了农民的负担。由此造成了城乡居民基本权利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加剧了城乡结构的失衡,使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严重地危害到了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近几年政府对卫生投入的总量较以前有了较大的增长,但相对于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农村人群卫生保健需求的增加,仍显严重不足,公共卫生投入甚至有下降趋势。而且,我国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公正、不公平现象。另外,我国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也持续下降。在发达国家,医疗卫生开支占政府开支比重平均超过10%,其中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都已达到16%以上。我国医疗卫生开支占政府开支比重还达不到中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总支出只占世界卫生总支出比重的3%,而解决的是世界上22%人口的健康问题,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失衡的原因及解决措施这无疑是个很大的负担。

(三)医疗保险既严重不足,更严重不公,农民基本缺乏基本医疗保障。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下,医院完全断奶,实际上完全市场化,而农民几乎无分文医疗保障,这无疑是雪上加霜,个人支付医疗费用的比重与日俱增。此外,医保基金大量结余是以降低参保人的待遇为代价,同时也给部分地方政府和部门挪用基金留下可乘之机。基金结余率过高是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保障水平还很不够的情况下,相当高的医保基金节余,无疑使保障水平在可支付能支付的条件下进一步降低保障水平,增加病员负担,加重看病贵,损害参保者的利益。发达国家医保基金节余严控在10%以下,而我国2007年城镇职工医保统筹基金当期结余率高达为34.8%,2008年仍高达32.8%,由此可以推测有可能有的地区医保基金节余高达50%的可能。个人支付从1980年占卫生总费用的1/5到2003年攀升超过了1/2,同一时期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却从36.2%下降到17.2%,平均每年降低约1%。

(四)基层医疗服务质量不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不高,医疗服务质量不能取信于民是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另一原因。一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使用大量有限的资源培训大量的高技能医疗人员,却大部分呆在城市里,或从事医疗卫生工作,或从事非医疗卫生工作,农村居民仍然得不到充分的医疗;二是农村卫生服务人才流失严重。由于农村卫生补助政策不完善或缺失,落实不到位,卫生技术人员收入低,工作环境差,生活得既不体面,又无尊严,造成农村卫生技术人员队伍不稳定,部分卫技人员通过各种方式调(借)离,有的宁可干个体也不愿呆在卫生院,农村卫生人才流失非常严重。三是目前我市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上,城市医疗卫生建设逐步增强,不论是房屋、设备,还是人员素质上,均比农村有显著的优势。

(五)过度医疗一定程度上加重看病贵。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冲击下,医院走完全市场化的道路,病人成为医院的顾客,不合理诊疗、用药、检查、收费一定程度加重了“看病难、看病贵”。在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下,医院所有的运行费,基础建设、医疗设备、员工工资福利、学科建设等费用均取之于病人,换言之,是体制、机制把医患推入冲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管理层和医生方面的责任,也有患者和社会方面的因素,更有政策方面的作用。几种因素非理性地结合在一起,造成了过度治疗这一中国医疗界的顽症。不仅使得医改的成本成倍增加,而且使得医患关系紧张,医患之间的信任度降到了冰点。

(六)经济发展落后导致患者支付能力不强或基本无力支付大病医疗费用。在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的背景下,而从1998年起,农村居民收入增加缓慢,只有3%到6%的增长,消费贵不贵的感受来自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心理承受感觉,后者取决于消费者的支付能力。看病贵等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由医疗风险在人们之间分布的高度倾斜决定的,是由于患病的个人直接承担医疗风险的能力低,而又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所致。相当比例的农村人口和城市居民既缺乏经济支付能力,大部分农民和城镇居民处于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又缺乏有效的医疗保障,因此,要想仅仅依靠简单的药品降价根本无法有效解决看病贵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从分散他们的疾病风险入手,即使我们不能完全解决看病贵问题,至少也应当减轻和缓解因大病致贫返贫问题。医疗过度的市场化和相当多的无医疗保障的处于低经济收入人群的现状,导致相当大的人群根本无力支付医疗费,更不用说支付大病医疗费。#p#分页标题#e#

解决措施

(一)政府切实履行起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主导责任,加大政府投入,尤其要向基层倾斜。一是加强加大对基层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基本设备等的投入。应该补给那些能够满足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的项目,把治疗服务方面的财政支出重点用在对初级的、基层医疗机构的补贴上,建立起人民群众渴望可及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乡镇卫生院、部分县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建设,把重大传染病防治和基本医疗服务作为重点,切实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可靠的医疗服务保障。二是要保障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工资和福利,目前农村严重缺乏高素质的卫生技术人员,是影响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要适当提高农村和不发达地区卫生技术人员待遇,吸引医科大学的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让他们在勤奋工作中,在无私奉献的同时活得体面,活得有尊严,安心扎根人民的基层卫生事业工作。

(二)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健全农村和社区三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各级各地区不同人群可及的公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从根本上讲,是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专项转移支付制度,改变地区间公共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非均衡现象,进一步缩小城乡间公共医疗卫生支出的差别;二是改变现有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模式,有目的有计划培养一大批适合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人群需要的医疗卫生服务专业技术人员,要加强农村现有卫生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建设一支能满足需要、确保医疗服务质量和让人民群众值得信赖的基本医疗卫生工作专业技术队伍,让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在基层、在社区真正得到落实。

(三)消除城乡二元化体制,提供公平的城乡医疗保障,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一是消除二元体制,提高医疗保障的覆盖面。对经济收入水平极低,支付能力最差的人群,政府更应该向他们提供最基本最需要的生存保障,不能让赤脚者全额支付医疗费,反而主要向住别墅坐奔驰宝马的富有阶层和中产阶层提供更高水平的医疗保障。毕竟,医疗是生存需要,而不是享乐需要,是最基本的社会公共产品;二是提高政府和社会的支付水平,降低个人支付水平。政府和社会支付要逐步达到75%,个人支付控制在25%以内。有研究显示个人支付医疗费>25%,就会产生对社会的不满;三是立即解决医保基金结余率过高的问题,过高的医保基金节余,在保障水平已经很低的情况下,无疑进一步降低保障水平,增加人民群众负担,过高的医保基金节余率是以损害参保人员的利益为代价,医保基金节余率应该控制在10%以内,在目前国家富裕的情况下,笔者认为,控制在以不出现赤字为佳,提高参保人的住院费用医保支付最高支付限额,降低起付线,探索门诊统筹,探索将常见病、多发病的门诊医疗费用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等;四是建立健全急诊医疗抢救基金和大病医疗保险制度,急诊医疗抢救和大病是生病致贫和返贫的关键所在,中国农村农民和一些城镇居民的经济状况决定了他们根本无法仅仅依靠个人的资金和财富来支付医疗费用,目前的新农合只能向农民提供大约10%~30%的医疗费用报销,无法应付大病风险的威胁。政府和社会在大病问题上必须承担起应有的责任。重要作用体现在,直接或间接地提供筹集资金的办法,政府需要通过财政提供必要的资金,同时在社会范围内帮助建立起各种形式的医疗服务风险分担机制。

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第8篇

关键词:文山州;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5-0037-02

引言

健康是人类最基本的诉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福祉,也影响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建立完善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更是实现人类全面发展和进步、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要求[1]。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领域不断进行着改革,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广度深度也在不断延伸,保证所有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仍是重要议题。

文山州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及五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是群众最关心的一项社会问题,关系到群众自身的基本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对于推进和改善民生,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山州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概况

文山州在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医疗服务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截至2015年,文山州卫生计生机构总数达1 390个、病床总数达4 523张。不断增强医院的创等升级工作,2015年已经有8个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建立完善权责明细的分工协作机制,使得分级诊疗制度能够得到顺利实施。加强了信息化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应用,使得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水平得以提升。加大了对医疗卫生设备的配置,目前全州有乙类大型医用设备达22台。重视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实施医院对口帮助指导工作,对医疗卫生从业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加大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强化重点专科建设,目前文山州二级以上综合医疗机构建成和在建的重点专科达16个,中医院重点专科达19个。加强了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政策扶持,不断理顺医疗卫生的服务价格、加大了对公共服务的政府投入、完善医疗卫生保障政策、出台了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规章制度,使人们日益增长的卫生医疗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二、文山州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医疗卫生资源不足,政府政策资金不够

虽然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文山州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投入与发展需要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文山州共有卫生计生机构1 390个、病床总数4 523张,每千人拥有病床数4.02张,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城乡间的差距较大,虽然城市和农村医疗卫生费用都在增加,但两者增加幅度不同,城市明显高于农村,严重影响了基本医疗卫生均等化的发展进程。资金短缺使得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设备不足、设备老化等问题突出,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弱,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病人外流现象突出[2]。近年来,文山州的部分医院进行了整体迁建,由于政府财力有限,政策资金投入较少,医院的建设、设备的购置主要依靠医院业务收入和银行贷款,医疗卫生机构债务逐年增加。目前,全州累计负债达57 718.16万元,由于负债较多,医院还要维持日常运转,导致医院负担过重、运行困难。

(二)医疗队伍建设滞后,技术人才相对匮乏

随着群众看病就医需求量的逐渐增长,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总量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截至2015年,文山州卫生服务人员共15 761人,每千人拥有卫生计生人员4.13人,远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卫生技术人员的供给严重失衡,其中乡村医生仅有2 805人,由于工资待遇较低,工作压力大,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短缺,基层医疗队伍建设难度大。由于受地理条件、工作环境、福利待遇等众多因素影响,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不愿到边疆贫困地区工作,人才大量外流现象日益严重。实施新的城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后,医院的病员人数剧增,由于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总量不足,使得医务人员长期超负荷工作现象突出。医务人员总体学历水平偏低,特别是农村医务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医疗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培训,医疗卫生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三)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

虽然城乡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医疗保障制度仍不够完善,城乡医疗保障水平差距较大。城镇医疗保险的缴费标准和基本医疗保险的待遇要高于农村。城乡医疗报销比例差异较大,尤其是在大病医疗救助方面,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的范围要大于农村。近期,文山州对城镇医疗保险进行了调整,将城镇职工大病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由现行的16万元提高到20万元,调整城镇居民住院起付线与新农合起付线一致。城乡医疗补偿机制存在着差距,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不利于城乡间医疗卫生均等化的发展进程。医疗费用不断增长,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尚不健全,“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突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成为当下新的致贫因素。

(四)中医药服务体系不健全,综合服务能力较弱

文山州境内中药资源丰富,但综合开发利用程度较低。政府虽然加强了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扶持,但文山州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仍然相对落后。目前,文山州8县(市)中仍有3个县(市)没有中医院,现有5所县中医院中,1所在建,其余中医院虽有一定发展,但基础差、底子薄,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弱。目前全州仅有24个乡镇卫生院、3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有中医科和中药房,不能达到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基本要求,基层中医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薄弱。没有部级中医药重点专科项目,中医药专业人才较为缺乏,不能发挥中医药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服务和推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优势[3]。

三、促进文山州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

政府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因此,政府应当加强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加大对向农村投入扶持的倾斜力度,不断增加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医疗卫生支出,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均等化的进程。增加医疗卫生设备的配置,解决医疗设备老化、综合服务能力弱的问题,使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增强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统筹安排好信息化项目建设资金,促进信息化建设资金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建立财政对医院长效、稳定的投入机制,解决文山州医院长期存在的历史债务问题,减轻医院债务负担,在保证医院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上,促进医疗卫生服务环境的改善和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

(二)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从医疗卫生从业人员情况来看,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医务工作人员总量不足,人员长期超负荷工作现象突出。对此应当加大对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引进留学和省内外高层次卫生计生人才,加快重点学科发展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使得医疗卫生服务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能够得以提升。同时,应当改善医疗卫生事业的福利待遇和完善人事薪酬制度,提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工资待遇,稳定医疗卫生人才队伍,防止人才外流问题的产生[4]。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其学历教育和业务培训,促进农村医疗队伍的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加强卫生计生监督人才、妇幼保健人才、疾病预防人才等队伍建设,充实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力量,不断协调解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所需人才问题,满足文山州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对困难人群和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扶持力度,帮助困难群体减轻医疗费用负担,把部分最贫困群体承担的个人缴费改由政府承担,适当提高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的补助范围和补助标准,使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得以保障,缩小城乡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上的差距。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体系和地方病防治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健康的医疗卫生服务,使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均等化建设的进程。

(四)加强中医药综合能力建设

加强中医药专项资金的扶持力度,保护和合理开发中药材资源。加强中医药科研项目建设,加快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加大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快民族药方的开发和新民族药的申报,为中医药的综合发展夯实基础。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建设,整合文山州中医药文化宣传资源,发挥中医药学会在中医药文化宣传中的作用,依托砚山县中医医院作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单位,推动文山州中医药养生、保健、康复、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加大对中医院建设的投入力度,促进中医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室等中医药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丽娜,亢林贵,刘琼莲.拉近城乡医疗差距实现公平医保[J].邢台学院学报,2012,(2):28-32.

[2] 王晓春.温州市瓯海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发展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