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小学生数字教育

中小学生数字教育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13 16:21:15

中小学生数字教育

中小学生数字教育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字教育资源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迅速推进,数字资源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教育领域,地位也愈来愈突出。在教学中应用数字教育资源,既给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提供便利与支持,也给教与学带来挑战和革命性的意义。实践证明,教学中有效地应用数字教育资源,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课题《数字教育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

1应用数字教育资源,课前准备是前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要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要以动画的形式吸引学生,刺激学生的感官,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知识,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降低教学难度,要组织和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探索获取有关的知识,真正做到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为此,课前选择、准备数字教育资源至关重要,是应用数字教育资源的前提。

教师课前准备数字教育资源,必须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班级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室里多媒体设备情况,为依据进行充分准备。数字教育资源的准备和应用方式:一是直接全部应用。即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将教学光盘上的、网上下载的及他人的等数字教育资源,不作大规模调整,直接全部应用于课堂教学;二是优化整合应用。也就是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利用课本资源、数字教育资源和其它有价值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再应用于课堂教学;三是自制开发应用。即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利用计算机和其它媒体设备,自制开发数字教育资源(如课件、微课等),应用于课堂教学。

如教学《扇形统计图》前,对网上下载的资源进行加工、处理后配上声音,制作成图文并茂,声、色具备的数字教育资源。上课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学生一下就明白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应用数字教育资源,明确价值是关键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数字教育资源,必须明确其应用价值,切忌为用资源而用资源。《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用数字教育资源的真正价值在于实现原有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效果。

因此,作为教师,一是要把握哪些知识的教学应用数字教育资源会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哪些知识用传统的教学也能达到良好效果;二是要把握哪个环节的教学应用数字教育资源能起到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或能起到师生互动、及时反馈等作用。就小学数学学科而言,有关空间位置、方向、几何初步知识及低年级数的认识等知识,一般应用数字教育资源会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印象;有关公式推导、数量关系分析等教学,一般应用多媒体课件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公式推导的过程、数量关系的分析方法。

3应用数字教育资源,提高效益是目的

与传统教育资源相比,数字教育资源所具备的处理技术数字化、处理方式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学习资源系列化、使用过程智能化、资源建设可操作化等特点,也越来越明显。恰当地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也越来越突出。

3.1应用数字教育资源,丰富课堂教学素材。

与传统教育资源相比,数字教育资源能弥补课本和教师知识的不足,学生能通过一些好的网站获取信息,并在课堂中交流,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素材,也能提高n堂教学效益。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前,布置学生课外作业:网上查找圆周率的相关知识,准备在上课时交流。学生通过网上查找,既找到了圆周率的一些知识,也找到了祖冲之的π值和刘徽的割圆术及他们在全世界享有的声誉。通过课堂中的交流,学生在了解有关圆周率知识的同时也丰富了课堂教学的素材,既增长了知识,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2应用数字教育资源,还原知识生活原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数字教育资源,能将数学知识赋予生活的原型。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学科问题,又能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如:《认识时间》教学,应用课件中的情景图:上学图中钟表上的上学时间、放学图中钟表上放学时间、星期天图中钟面上的起床、吃早餐、出去玩、回家、吃午饭,看电视等的时间。这些时间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能轻松的学到知识,并能运用学到的知识,准确的说出每件事情的时间。

3.3应用数字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字教育资源的知识面广、信息量大,能快而准确的呈现我们所需的信息或资料,能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一方面用课件演示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圆形车轮的汽车向前滚动的情景。另一方面用课件设置各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回答。这样,通过轮子动态、清晰的“演示”过程,使学生轻松地领悟到车轮造成圆形的原因,正确建立圆的概念,明白“在同一个圆内,所有半径长度都相等”的道理,通过设计的练习,巩固学生对圆的知识的认识。

3.4应用数字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小学生数字教育第2篇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 教育信息化 数字教育资源 均衡发展

信息技术的全面渗透以及在国家所倡导的“互联网+”社会发展前提之下,“互联网+教育”必然成为当前社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旋律。而且在这种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之下,数字资源的广泛使用和各种学习媒体的大众化,必将深刻地影响教育的发展,引起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甚至不久的将来会在教育界引起一场革命。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非常时期,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十三五”建设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期,这对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数字资源的有效利用及快速推进等方面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这也是继续深化数字教育资源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的关键期。面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和发展问题,利用数字教育资源项目的建设来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解决城乡数字教育鸿沟,促进义务教育以及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个新的突破口闭。因此,继续深化农村小规模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建设不容懈怠。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现状

自从《关于全面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通知》颁布之后,全国28个项目省份开始响应,各地积极主动、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首先,开齐了国家规定的课程;其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后,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开拓了视野,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安徽和湖北等地探索了同步课堂、传递课堂等针对教学点的教学组织模式,中心学校或县镇学校教师通过视频互动方式为教学点学生开设过去无法开设的国家规定课程;贵州印发文件指导全省教学点开展资源应用;海南组织全省教学点应用现场观摩活动;福建、宁夏等地开展了送教下乡活动向教学点无偿发放优质资源;河南建立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支撑平台”提供适用本地教学需求的配套资源;甘肃、宁夏举办了送教下乡的活动,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和投入使用进行思想指导和技术扶持;四川万源市在探索实践中形成了“人停机不停,师生堂堂用”的局面。各地自创模式、普及应用,对促进“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全面实施做出积极努力。

尽管数字教育资源的使用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初见成效,但是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技术领域内作为一项刚起步的新生事物,在建设和发展运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难题,但是要实现数字教育教学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健康、科学、持续的发展,必须解决好当前数字教育资源在践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教学点数字教育设施配置不理想。经费问题受到限制

首先,各个教学点配置好所需的信息化多媒体设备是进行数字化教育的基础,其核心问题在于网络是否畅通无阻,如若不是,则优质教育资源就不可能达到共享的效果。但我们发现这些处于偏远地区学校的多媒体设备五花八门、来源不齐,而且使用问题也比较大;同时宽带也没有完全开通,有些开通了宽带的地区网速也比较慢,基本无法进行教育教学。还有一些交通不便的地区因为开通宽带需要学校独自承担铺设线路和维护费用,因而也没有开通,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其次,在一些学校多媒体设备安装良好、网络畅通的情况下,是否能够充分利用网络优质教育资源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教师在使用示范课程时发现,示范课程既无法在线看也无法下载,必须进行注册,更有甚者都不知如何使用。由此可看出,优质教育新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应用。最后,就是关于经费的问题。由于各个学校多媒体使用的电费、网费都要学校自己承担,为此有些学校的信息化教育流于形式,有名无实,这也是一些教学点无法安装宽带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

2.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教师培训缺乏实际操作方面的内容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教师的信息化培训是决定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能否充分有效利用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在进行教师信息化培训过程中,由于数字教育资源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中缺乏经验,没能把握住教师信息化培训内容的侧重点,进而使得农村教师的信息化培训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其主要问题在于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培训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和指导思想方面的培训,而忽视了实际操作方面的内容,进而使得教师的信息化培训脱离了实际操作。其结果便是教师在培训之后并没有真正学会对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反倒感觉使用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难度太大、对教学没有太大的帮助。由于教师信息化培训没有真正落实而流于形式,致使一些本来就不愿意使用多媒体授课的教师严重丧失了对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热情,从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数字教育资源的使用频率,造成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浪费。

3.教学点教师对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缺乏兴趣。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能力低

由于地理环境的局限性,偏远地区教学点条件艰苦,缺乏优秀教师,师资问题比较多:如老龄化问题、兴趣问题、低学历问题、配置不合理问题、信息素养低等问题,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有效、合理、充分的利用。首先,教学点师资问题的薄弱性是农村教育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再加之许多客观原因,山区教学点极其缺乏优秀的年轻教师,主要还是由代课教师、转正教师以及大专毕业生构成。因此他们与正规的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具有本质上的差别,他们缺乏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以及能够满足与信息化教学相对应的学科基础。同时对信息化教学缺乏热情与兴趣,面对新生事物不够积极、不愿意去学习,在教学方面更加注重讲授。其次,教学点教师的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能力低,这主要是由于其教学点教师配置不合理所引起的网。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正规院校毕业的年轻教师,他们的专业知识、信息化教育教学的技能都比较全面,可以给教学点带来新的理念,促进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的发展;二是教学点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语文和数学教师比较多,而英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师则严重缺乏。

4.教学点信息化教学设备缺乏专业维修的技术管理人员和指导人员

从目前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项目的建设来看,其共同的不足之处是每个学校几乎都没有专业的多媒体设备维修人员。所以每当教学点遇到多媒体设备的维修问题时,学校便只能上报教育局委派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处理,或者停用。根据案例中农村教学点多媒体的使用情况来看,各教学点的信息化教育设备都缺乏这类人才的引用,不能保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及时、有效、充分地利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改进策略

以目前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地分析、讨论,从而研究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是当前深化和持续发展数字教育资源建设项目的必要举措。面对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在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我们不仅要严格按照国家项目的实施要求,同时也不能忽视在利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有效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的重要性。有效结合数字教育资源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政策依据与理论依据,联系实际,把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在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作为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持续深化数字教育资源项目的建设,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从而研究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1.加强农村各教学点教师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思想观念

加强教师积极使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是数字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对于那些年龄比较大的教师,他们对多媒体教学缺乏兴趣,也不主动去尝试,甚至都不愿意去学习多媒体的使用。还有些教师只在公开课或者评优课的时候才迫不得已去使用,主动性不够。这一切教师的问题基本都可以归结为他们对于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思想观念不够积极,总觉得利用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耗时耗力,容易让学生分心。因此,我们必须打破这种落后的思想局面,力促农村教师积极使用数字教育资源。

2.选择性能良好、操作简便一致的教育信息化设备

对于数字教育资源的设备问题,建议选择其工作性能良好、操作比较简便而且统一的信息化设备。尤其对于农村小规模教学点而言,尽可能配置新的一致的多媒体设备。统一的数字教育资源设备有利于教师之间进行使用经验的交流,促进教师对教育信息化技g的掌握。操作简单的设备可以提高教师使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同时操作简单的设备也有利于信息技术比较薄弱的教师进行教学。尤其是在教师老龄化严重的农村学校,教师的信息素养不高,学习新技术的能力相对落后,因此操作简便的多媒体设备也有利于这些年龄较大的教师学习和使用。

3.进行信息技术扶持,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教师培训缺乏实质性内容的问题,建议当地教育局加强实践方面的培训,只注重理论与指导思想的培训是明显不够的,甚至可以说是肤浅的。数字教育资源建设项目的核心问题就是有效充分地利用比较前沿的信息资源,因此加强教师的信息化技术就明显重要于其理论的学习。通过理论的学习,在实际的操作中掌握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对于这种操作技术比较强的培训,应该力促一些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现场指导,开展实地操作演练。比如,近些年兴起的送教下乡,在一线教师队伍中帮助教师进行学习。

4.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积极性

充分调动起教师和学生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积极性才能进一步保证数字教育资源建设项目的真正落实,否则光有设备而无人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也就流于形式,多媒体设备和优质教育资源也就造成浪费。鼓励教师使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逐渐让他们感受到使用数字教育资源所带来的便捷和高效,从而充分利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大力发展农村小规模学校在“互联网+”背景之下的教育信息化强度,促进农村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以便在长期的数字资源教育工作中可以与教师相互探讨,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教学相长。同时,数字教育资源的大众化也对于农村学生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变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小学生数字教育第3篇

【关键词】数字化管理 西部县域 农村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一、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

(一)校点分散,难以有效实施资源整合

以笔者所在县区为例,全县中小学校213所,其中完小97所,教学点75所。97所完小中,人数在100人以下的53所,人数在50人以下的14所;全部教学点学生人数均不足50人,其中人数在20人以下的66所,(42所学生数为个位数)。与此相对应,在教师配备上受学生数限制,完小一级学校教师数一般在4人以下,教学点则多数是一个教师,复试教学或教师包班教学成为无奈之举(教学点地理位置偏僻,规模小,师资年龄老化,知识结构陈旧,一些是典型的一师一校,教学方法上只能采取复式教学;行政管理上则琐碎、繁杂)。因为校点分散,资源整合难度大,撤点并校增大了学生的上下学距离、成本和安全风险;办寄宿制学校又受软硬件条件限制,难以实施。过早的寄宿制学校生活可能给学生带来心理、生理上负面影响,“疏离了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系统间的联系”。

(二)教师配备不合理,“素质”教育先天不足

1. 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2. 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小科目”专任教师不同程度缺乏,音乐体育美术教师严重缺编,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面临难以开齐、开足课时的困难。农村小学英语、音体美专业课教师无法满足现有教学需要。

3. 教师地域分布不合理。从县区层面看,在职教师数总体有余,而区域不足。部分乡镇受学生人数减少影响一定程度地存在教师超编现象,而偏远乡镇学校,尤其是农村完小、教学点则相对缺编。

教师配备的不合理使得城乡教育发展差距突出,农村“素质”教育难以落实,均衡发展成为奢望。

(三)“各司其职、各自为政”,教育行政管理效率不高

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对象重点是“人”,是为“人”服务。教育行政管理的一切工作,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具体来说是教师和学生,是为全体师生服务的。但从现实层面看,现行的教育行政管理注重的是“物”或者说是“事”。

二、循“数”管理,构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新模式

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是“人”,而关键中的关键是教育管理工作者和教师。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点分散,学生数处于低位状态,教师配备不科学甚至一校一师的状况将长期存在。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学科教师要求不相适应的情况也将长期存在。

面对这一困境,农村义务教育要突破瓶颈,实现均衡发展,需要新的模式。笔者认为,建设数字化校园,实现教育管理的数字化或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

(一)学校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数字化学校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数字化校园或数字化学校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国内的已经起步并得到了较快发展。“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的方方面面正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与个性化为特征的数字化环境,将促使学校生活、工作和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产生重大改变。

从2000年起,各地积极建设,学校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以笔者所在县区为例,截至目前,全县小学阶段学校有计算机449台(合生机比约为44∶1;师机比约为3.5∶1),初中学校有计算机850台(合生机比约为12∶1;师机比约为1∶1),已配备白板教室437个,已接入互联网的学校达82所,占全县学校42%。显而易见,推进数字化学校的建设已经具备了一定现实条件。

(二)县域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及其应用

乡镇初级中学和乡镇中心小学是乡镇所在地的规模学校。按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乡镇中心小学同时负责全乡镇小学的管理。因此,农村义务教育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应以乡镇初级中学和乡镇中心小学为单元(以班级为最小单位)。建设县级层面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成包括行政管理、人事管理、教学管理、图书管理、实验室管理、档案管理、账务管理和后勤管理等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和教学、科研等的共享数据平台,为学校创设一个高速、高效、资源共享的管理环境。实现学校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管理过程的数字化;实现校际之间的资源共享,整个县级教育系统内部教育管理、服务的系统化、网络化。

为此,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需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环境建设,即必要的设备和相应的软件;二是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的数字化建设;三是应用(包括教、学、评价;教育管理、服务等)的数字化。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建设,“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并“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构建一个全新的育人环境。

怎样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使广大的农村孩子能够分享优质的教育资源,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建设数字化校园,循“数”渐进,构建数字化管理新模式,将有助于农村校点突破自身局限,拓展新的时空维度,为均衡发展启发新的思维。

【参考文献】

中小学生数字教育第4篇

关键词: 1∶1数字化课堂;杭州;小学教师;认知现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2-0074-03

“1∶1数字化课堂”是指教师和每位学生都配备一个电脑化装置,利用网络技术将这些设备互联成小型的教学网络环境,学生可利用自己的电脑上网在线学习或与教师及其他同学进行互动、协作。数字化课堂教学实质上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在课堂上的深层次整合。

数字化教学的理念较早应用于企业培训和高等教育。随着成功案例的不断涌现,数字化教学的良好效果逐步引起社会关注。部分专家洞悉到它在中小学教育应用中的重要性,开始倡导把这一理念应用于中小学教育。2002年,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凯斯・诺里斯(Cathie Morris)以及密歇根大学的学者艾略特・梭罗维(Elliot Soloway)首次提出“1∶1数字化学习”。他们认为,当每个人都拥有并能够经常使用属于他个人的计算设备时,学习方式必将发生改变。在经济、政治、教育发展等方面因素的促进下,1∶1数字化课堂教学过去十几年在世界范围内有了长足发展。

一、调查缘由

近年来,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利用网络等手段随时随地获取各类信息,正逐渐成为人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传统的仅仅靠黑板、粉笔加教科书进行知识传递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单独一章加以阐述,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

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城市,杭州一直重视教育信息化的贯彻与实施,近年来采取多项措施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本文正是校企合作项目“1∶1数字化课堂走进中小学”的阶段研究成果。在项目开展初期,为了解杭州小学教师对“1∶1数字化课堂”的认知状况,我们于2013年10月在杭州城区随机选取14所小学,通过发放问卷、访谈等方式开展调查活动。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5份,被调查教师均为一线普通教师,年龄在24-45岁之间,学历以本科为主,教龄在3-25年间,初、中级职称居多,这些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杭州小学教师的主体。我们认为,本调查所得结果,基本上能反映杭州小学教师对“1∶1数字化课堂”的认知状况。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对1∶1数字化课堂的了解程度及教师对实施1∶1数字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性、1∶1数字化课堂教学对教学的影响、1∶1数字化课堂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1∶1数字化课堂教学发展趋势等问题的态度。

1.教师对1∶1数字化课堂的了解程度

分析问卷发现,所有被调查者中,4人“非常精通”,42人“了解一些”,30人“稍微了解”,另有8人表示“仅听说过”,只有1人“从未听闻”,说明绝大多数教师对1∶1数字化课堂并不陌生,有的甚至还了解很多,这或许与杭州近几年倡导数字化课堂有关。这为进一步研究小学教师对1∶1数字化课堂的更多问题提供前提,也为下一步项目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2.实施1∶1数字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对于“小学目前是否有必要开展1:1数字化课堂教学”这一问题,调查发现,有22人认为“非常有必要”,36人认为“较有必要”,两者占到68.2%,另外有27人“说不清”,但没有教师选择“不太必要”或“根本没必要”。这就是说,所有被调查者中,没有教师反对在小学开展1∶1数字化课堂教学,并且半数以上的教师确信1∶1数字化课堂有必要走进中小学。调查也显示,若学校开展1∶1数字化课堂教学实验,超过90%的教师自愿参与,甚至有60%的教师“十分愿意”。由此可见,教师对1∶1数字化课堂教学的热情和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很高,这对下一步项目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

3.实施1∶1数字化课堂教学对教学的影响

本部分涉及对这样几个问题的看法:①针对“1∶1数字化课堂教学改进现有教学形式的作用”的调查结果是:47人认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3人认为“有一定的作用”,两者占到82.4%。在访谈中,有教师就谈到:把电脑带进课堂,学生查阅信息更丰富、更便捷而且师生信息反馈更及时,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减少了师生间的沟通障碍。②针对“1∶1数字化课堂教学有助于课堂上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活动的开展”这一观点,教师的态度是:21人“非常同意”,46人“比较同意”,两者占到79%。另有1人“不太同意”,没有人“非常不同意”。这说明,绝大多数教师认为1∶1数字化课堂将促进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活动的开展。③针对“若每节课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学生将在课堂上花费很多时间操作平板电脑,这将导致电子化满堂灌”这一观点,教师的态度是:2人“非常同意”,27人“比较同意”,两者占到34%,另有33%的教师“不太同意”,33%的教师态度模糊,选择“一般”。这说明,近三成教师的态度是模糊的,但超过三成的教师对1∶1数字化课堂教学可能带来的电子化“满堂灌”表示担忧。对于这种担忧背后的原因,有教师表示:目前平板电脑在功能上存在欠缺,课堂使用的教学软件也不太完善,操作不方便,学生在课堂上要花费不少时间用在操作平板电脑上。我们认为,随着平板电脑技术不断发展,完善教学软件的出现,教师对电子化满堂灌的顾虑或许会逐步打消。

4.实施1∶1数字化课堂教学对教师的影响

本部分主要关注1∶1数字化课堂对教师发展的影响及是否会增加教师负担。对于“移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走进课堂,有助于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有助于加速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这一观点,20人“非常同意”,40人“比较同意”,两者占到71%。另有4人“不太同意”,没有人“非常不同意”。这说明绝大多数教师认为,若实施1∶1数字化课堂教学,将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对于“实施1∶1数字化课堂教学是否增加教师负担”这一问题,19%的教师认为“明显加重”,42%的教师认为“稍微加重”,说明超过60%的教师认为这一新型教学模式会加重教师负担,仅有5%的教师认为会减轻教师负担。这或许来自教师教学中对平板电脑的恐惧,感觉需要为此付出更多的精力而加重负担。综合教师对实施1∶1数字化课堂教学必要性的调查结果,不难看出,虽然多数教师认为1:1数字化课堂教学会加重教师负担,但绝大多数教师仍然希望这一新型教学方式走进中小学。

5.实施1∶1数字化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本部分主要调查1∶1数字化课堂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身心发展等方面的影响。①针对“实施1∶1数字化课堂教学是否有助于激发或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28人认为“很有助于”,45人认为“较有助于”,两者占到87%,另外有12人认为“说不清”,所有教师对1∶1数字化课堂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无异议。②针对“若课堂上每位学生都有一台平板电脑,学生的注意力将会分散,教学效果将受到影响”这一观点。教师的态度是:4人“非常同意”,34人“比较同意”,两者占到45%;反对这一观点的教师有26人,占30%。这说明,近半数的教师认为1∶1数字化课堂教学将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仅有三成左右的教师认为不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和影响教学效果。进一步调查发现,有近一半的教师认为学生长期在1∶1数字化课堂环境中,将会过渡依赖技术工具,增加惰性,影响记忆力和思维力等方面的提升。③针对“学生经常使用平板电脑,学生视力将下降,甚至影响身心健康”这一说法,教师的态度是:18人“非常同意”,35人“比较同意”,两者占到62%。另有12人不同意,占14%。这说明,超过半数的教师认为学生经常使用平板电脑,学生视力将会下降,还会影响身心发展。

6.1∶1数字化课堂教学发展趋势

1∶1数字化课堂还是一个新生的事物,现还处于尝试和摸索阶段,很多方面还有待改进和完善。但是,1∶1数字化课堂教学在理念上、实践操作上与现有的课堂教学方式存在诸多变化,不少学者把它看作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一大亮点,代表了课堂教学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此,我们设计了“你认为1∶1数字化课堂教学未来发展的趋势如何”这一问题,来了解一线教师的看法。调查结果是:21人认为“完全取代现有教学方式”,49人认为“会和现有教学方式结合”,两者占到82%。另有9人“说不清”,6人(7%)认为“被逐步被淘汰”。由此可见,绝大多数教师对1:1数字化课堂教学充满信心,寄予厚望,更多的教师认为1∶1数字化课堂教学会与现有教学方式相结合,达到优势互补,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优化。

三、研究结论

杭州小学绝大多数教师(调查结果近90%)对1∶1数字化课堂有所了解,甚至有教师认为“非常精通”,说明杭州小学教师在这方面的素养还是挺高的。但少数教师感到陌生提醒相关部门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教师了解这一新型教学模式。

除少数教师“说不清”外,多数教师认为有必要在小学实施1∶1数字化课堂教学,而且1/4以上的教师认为“非常必要”,没有教师对此持反对态度。由此可以类推,杭州多数教师对1∶1数字化课堂教学持积极态度。

80%左右的教师对1∶1数字化课堂改进现有教学方式持积极态度,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活动的开展,三成左右教师对1∶1数字化课堂教学可能带来的电子化“满堂灌”表示担忧。

超过70%教师认为,实施1∶1数字化课堂教学将有助于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调查也发现,超过60%的教师认为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会增加教师负担。这提醒1∶1数字化课堂教学推行者深入思考如何尽可能化解这一教学模式对教师带来的新负担。

接近90%的教师认为实施1∶1数字化课堂教学有助于激发或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近半数教师认为,1∶1数字化课堂教学将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特别是超过半数教师认为学生经常使用平板电脑,视力将会下降,还会影响身心发展。

超过80%的教师对1∶1数字化课堂教学充满信心,寄予厚望。但是也有少数教师认为1∶1数字化课堂教学会逐步淘汰。

综上所述,在教师眼中,1∶1数字化课堂教学犹如一把双刃剑,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其优势是无可替代的,其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在对1∶1数字化课堂教学充满期待的同时,也顾虑到对自身、对学生以及对教学产生的负面影响,这也预示着1∶1数字化课堂教学在发展、推广的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希望教育专家和电脑技术人员通力协作,尽可能地发挥1∶1数字化课堂教学的优势,克服弊端,共同推进1∶1数字化课堂教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余胜泉,陈玲.1:1课堂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教学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7(11).

[2]张浩,祝智庭.一对一环境下的学习变革[J].远程教育杂志,2008(4).

中小学生数字教育第5篇

前景与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教育信息化程度的高低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地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数字校园实验项目成为北京市探索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新境界的切入点, 2009年,北京市教委启动了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在全市范围内分三批建设100所数字校园实验校。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在数字校园实验工作方面进行了方向引领、管理考核、咨询培训服务、云服务平台建设(市级数字校园公共服务支撑体系)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在专家的引领下,形成了市、区、校三级的验收体系、项目管理机制和评估工作体系。数字校园的建设、应用和推广,必将对传统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对于教师与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从而促进教育变革,适应当今社会发展要求。

应用与实践

1. 实验历程

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历经摸索、探索、提炼三个阶段。

摸索期(2009-2011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组织专家组编制《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施方案》,开启了数字校园实验的摸索工作。对实验校的干部与教师进行信息化规划、建设、管理等各方面的培训。

探索实践期(2012-2014年):2012年,北京市第一批数字校园实验校的数字校园建设工作陆续启动并完成。第二、三批实验校正在规划和建设。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意见》,对实验工作提出了工作原则、目标和建设要求。

提炼提升期:2015年将是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的决战之年,需要出台《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指南》等一系列规范性指导文件和北京市未来五年数字校园建设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实施规划。在此基础上,统筹建设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

2. 实验应用

目前,北京市第一批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已完成验收评估工作,在教与学、学生成长、教师发展、评价诊断、资源建设、学校管理、家校互动等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了近百个建设与应用以及管理创新的实验成果,对后续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在教与学方面,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使用iPad智能终端开展常态化教学探索,并与企业合作研发了iTeach和iExam两个教学专用平台,已获得业界广泛应用;九十四中精品课堂应用于语文和美术课程的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的微课平台在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上有所突破;顺义区天竺中心小学的汉字教学系统、北京市第七中学的英语教学系统能显著提升学生学习成绩;北京市第十二中学使用IP广播系统辅助教师对班级进行英语听力教学,辅助实现学校对不同年级、班级的教学安排。

以记录学生成长为起点,各实验校进行了不同方向的研究。良乡小学通过“学生社区”和“家长学校”,探索了学校、家长、社会、受教育者“协同”利用信息技术形成教育合力的方式;石景山实验小学进行了学生成长、德育常规、心理咨询、社区、自主学习的尝试;黄村镇中心小学利用班级评价系统对各校区所有教学班的班级活动进行组织和评价。

紧扣教师教研、备课的常规工作,大兴区第一中学备课平台,关注资源中心对备课系统的支持,以及学科网站群的建设;大兴区黄村镇中心小学引入了授课系统、课例分析系统和教师评价系统,支持教师间相互评课和相互学习;二毛学校将教师备课与自主学习进行有机结合,建立了教师备课与学生自我学习之间的关联。随着教学、教师和学生数据的积累,各学校注重利用教师教学质量、学生成绩的评价与分析。九十四中学的双基诊断系统让教师聚焦诊断目标编制和诊断试题命制,教学目标向诊断目标转化和教学策略选择的研究;十二中学的教学评价系统,育才学校、新桥路中学的考试质量监控系统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学校管理主要分布在教学管理、行政管理、公共应用、数据挖掘等方面。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将智能排课系统、在线选课系统、教学评价系统、网上阅卷系统、成绩分析系统等一系教学教育活动管理关联起来,实现了教务教学流程化、一体化的管理。办公系统有效解决了教职员工间信息互通、电子文件传递、物品领用、工作上报、工作审批、设备报修等问题,提升了工作效率。调查问卷、即时通讯、移动办公等公共应用加强了校内外的沟通和协作,提升了管理效率。北京市第十二中将数字校园中的数据集中并结合校情展示及辅助决策支持平台,辅助校领导决策,通过规模监测、师资力量监测、教育质量监测、学生成长监测、教学科研监测的分析等实现全校数据共享,促进了学校一体化管理;石景山区实验小学结合移动互联技术,将家校协同、微课社区和平板互动教室等功能集于一体;牛栏山一中根据寄宿特点研发了基于学习的社交关系网络的学习平台,将社交网络定位在学校环境内用于学习的社交平台、学习平台、答疑平台、资源平台、自主学习平台等以学习为中心的“资源和社交”生态圈。

在资源建设方面,七一小学教师云资源和新媒体互动系统可以实现移动终端资源的采集、推送和评价,完成教师个人、小组、部门和学校的资源管理;十二中学教学资源库系统将不同校区的资源聚合为一个整体,形成统一的校本资源库;景山学校通过“数字景山”系统向百所教育联盟校推荐优质资源。

基础平台系统是本期实验校的共性建设需求,以解决不同业务应用系统实现统一认证、单点登录、统一用户、统一权限的数据融通。其中,北京市景山学校建设的数据中心在实现本校标准数据管理的同时,实现了与北京市、教育部数据标准的互联和互通。

密云县新城子镇中心小学是山区实验校,距城区160公里,在推进平板电脑课堂教学过程中与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结对,探索“山区寄宿制小学与城区学校的远程协同模式”,参与了中央电教馆重点课题《小学远程协同教育的行动研究》,构建了校际间远程协同的新模式。

3. 实验心得

五年来,实验校对数字校园的理念认识大幅提升,提出了数字校园减负、增效,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目标;指出聚焦课堂和学生学习,关注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构筑社会、学校、学生、家长的协同教育体系的实验路径。认识到方案规划要理性和实用,关注学校管理效能的提升;需求要理性、实用,务求实效,寻找自身的业务提升点;系统设计要考虑系统间的联动和学校各部门的联动,形成流程化的服务体系。实验校还充分认识到数字校园支撑学校的全局化变革的影响,提出需要突破传统管理体系的限制使管理扁平化;领导挂帅,引入项目管理工作机制,让各部门各负其责、分工协作等。

普及与发展

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的未来发展,要在总结经验、推广成果的基础上,融合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协作,进行数字校园工作的深化研究和探索,寻找教育信息化新的生长点,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应用水平的总体提升。

(1)成果的推广和普及应用。一方面需要通过建设北京市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加强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成果推广和普及应用;一方面要提倡区域集约建设和学校个性建设相补充的建设模式,避免数字校园重复建设;一方面需要进行数字校园专项应用的深化,以保持北京市在数字校园工作的领先优势。

(2)在教与学方面深化探索。在课堂教学、学生个性化、社会化学习还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应用和更多方向的探索实践。需要加强与社会各方力量的合作,需要借助高校的教育科研力量、创新型企业的理念和新型产品实现教育教学模式的新的突破,借助电子教材等资源型企业信息化服务创新能力,在运营商、设备厂商等资源的支撑下打通数字校园产业生态链条。

(3)促进数字校园工作常态化转化。数字校园已经成为全国和北京市基础教育信息化新生态,数字校园需要从实验阶段向常态化工作转化。编制数字校园相关规范性、指导性文件,提出建设要求,提供北京市数字校园云服务,在普及推广数字校园应用的同时,对全北京中小学数字校园成熟度进行考核、评估、定级,促进全市中小学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总体提升。

中小学生数字教育第6篇

数字音乐技术是时代的产物,更是社会的需求。数字音乐教学手段及其辅助教学手段已经在我国音乐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功能,随着电脑科技的发展及其和音乐越来越密切的结合,数字音乐技术将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音乐教学中,非凡是在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数字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视唱、练耳、节奏及和声练习,以及教授作曲、分析各种音乐风格流派的写作方法和音乐史等内容。这种直观、准确、有效的练习方式可使声音、图像、文字、乐谱等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还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世界各信息网络获得更大范围内的知识信息,从而极大地开阔受教育者的眼界,为学生全面地获得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一、数字化环境下的当前高校音乐教育目前状况分析

数字化教学系统是现代化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实时、高效地采集、加工处理和播放图、文、声、像信息,能够充分发挥人和设备的潜力和整体效能,达到教学信息资源和设备资源共享的目的。在数字化环境下,高校音乐教学的不适应新问题突出摘要:

1.旧的音乐教育观念严重滞后于数字音乐技术的发展目前状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我国高等艺术院校尚处于较为封闭和传统的音乐教育观念之中。电脑科技和音乐教育的结合还处于萌芽期或未成熟期,数字音乐技术的不成熟及其和音乐教育结合的不充分,使数字音乐技术只能把握在极少数专业从事音乐创作的人士手中,人们认为数字音乐属于文化市场范畴,纯属娱乐性、商业性的,无学术价值。利用数字音乐技术和音乐教育结合而改革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似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因而各学校在经费的投入以及人才的培养方面多表现得极为不积极,使得数字音乐技术一直不能在音乐教育改革方面发挥其巨大的功能。但在这期间,数字音乐技术在社会中却蓬勃发展并且日臻完善,逐步对音乐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1世纪的今天,由于社会市场的需求、时代的进步以及电脑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音乐技术已达到高度成熟时期,高等艺术院校也在教育观念上逐步地认清新时代的音乐人才培养方向,数字音乐技术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地运用于现代音乐教育中,为传统音乐教育的改革发挥着巨大的功能。

2.音乐教师电脑应用技术的不足和教育观念的落后。远不能达到国家教育部一再提出“应用现代教育手段,培养现代化科技人才”的要求。非凡是,由于观念的落后和电脑技术的缺乏,业已成熟的数字音乐技术还不能广泛地应用于音乐教学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艺术院校在音乐教育教师中懂得计算机知识的只占40%,懂得数字音乐技术的占20%以下,离实际教学需求相差甚远。因此,传统音乐教育模式的改革仍然缓慢,先进的数字音乐技术仍然得不到在音乐教育改革中淋漓尽致地发挥。

3.高等音乐教育的目前状况滞后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需求。电脑时代的今天,计算机的普及已经达到空前的水平,中小学也都开设电脑课程。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中小学音乐课逐步地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应用现代音乐教育手段(数字音乐技术的运用、电子课件制作等)成为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许多中小学设有多媒体电脑音乐教学室,但大都未得到充分利用,师资的缺乏成为加快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的障碍。

4.数字音乐技术的专业教育滞后和社会需求。从模拟时代到今天的数字时代,从唱机时代到数字音乐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使音乐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相互渗透形成了不可逆转之势。音像出版业、影视业、娱乐业、文化企事业单位、教学单位以及文化管理部门等对擅长数字音乐应用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而目前国内的数字音乐领在层次、规模、教学体系以及成果效益上均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等艺术院校实际应用数字音乐技术的教学单位仅有不到40%。这不仅和目前的国际水平相差甚远,也达不到教育部提出的要求。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极其对音乐教育、创作、制作、表演和传播领域的影响日益深远,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数字音乐人才,已成为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的共识。

二、数字音乐技术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优势

1.实现了声乐教学直观化。声乐教学不同于音乐学科中的其他科目教学。它是一种非常抽象性的教学,除了外在的演唱表演外,它不再具备直观性,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为声乐教学的直观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并正使它逐步变为现实。传统的声乐教学,几乎全凭经验和感觉,教和学双方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比如,老师要求学生某字或某段声音要“圆一点”“亮一点”,声音位置要“高一点”“低一点”等,这往往要在课堂上反复练习多次才能达到。再者,传统方式下的声乐教学是没有自身参照物的,有的参照物是教师的演唱和大师的录音磁带,学生无法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教学中无法保持学生良好的歌唱状态和瞬间产生的歌唱灵感;对磁带的模拟又轻易造成学生的依靠心理,削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创造能力。而现在,一台普通的多媒体电脑再加上一块数字音频卡(或能录音的声卡)及音频软件,就可以使声乐教学直观化了,这就是在声乐教学中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声音的波形进行分析,使声音能够看得见。这种直观化最大的特征就是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己的声音为参照,切实感受声乐学习中的点滴,如声音的位置、咬字、音准等。

2.有效地拓展了声乐教学的新领域。把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运用于声乐教学,不但可使声乐教学直观化,而且还可以拓展声乐教学。数字化教学使声乐课堂教学在课外得以延续传统的声乐课堂教学不具备延续性,在上课结束后,学生只能凭记忆去练习,很轻易丢失上课时正确的感觉。假如把上课的录音复制给学生,就可赋予课堂教学以延续性,学生在课后也可按自己在课堂上良好的声音状态去练习,以自身为参照,对比清楚,可进一步加强和巩固良好的歌唱状态。

3.将风格音乐引入了声乐教学之中。传统的声乐课,都是以钢琴伴奏为主,它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在于它可随时适应学生的主观处理;不利的一面在于钢琴自身的音准新问题以及随时可变的“跟节奏”方式无法给学生以准确的节奏感及风格感练习。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则可预先做好歌曲的乐队伴奏,强调风格和节奏,使学生能够树立较强的节奏观念和风格观念,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对歌曲的表达能力。不仅如此,数码音乐教学方式还可将多声音乐教育引入声乐小课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演唱的同时,还能接受多声演唱练习。

4.为声乐大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传统的声乐教学多数是一对一,要占用很多的时间。近年来随着各校的扩招,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有的学校开始实行2~3人同时上课的办法授课,以缓解师资压力,但这样一来,教学时间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大大缩短,教师的授课内容也难免压缩,从而引起教学质量的下降。而数字化教学手段的引入,可使多数人同时接受某一个课题的教育,如声乐作品的处理、演唱表演等;声乐大课对于高师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它为多看、多听、多练提供了条件。

三、数字音乐技术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建议

(一)数字音乐课程及其课时设置规划

数字音乐课程不同和其他专业课程,根据其特征应分为理论大课和实践小课,二者结合设置。理论大课以集体授课、改题的方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进行技法理论讲解,属于启发性、引导性和示范性的授课方式。实践小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学生上机实践操作,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的创造性。理论大课和实践小课相比,后者更为重要,因此,数字音乐又属于应用性学科。

1.办学模式。数字音乐应设置为阶梯式的两步周期课,为完成教学计划和保证教学质量,总课时为300节,即240节+60节(实验课),每周课时节为2+2或1+3(视具体情况而定)。

2.课程内容设置。课程内容的设置应立足实际、按社会需求设置课程内容。根据培养实用性、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目的,课程内容应着重强调实用性。

3.教学实验课程。数字音乐技术属于应用性学科,这一特征决定了增设实验基地或实验室、布置实验课程成为课程布置的必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是该课程的关键。

(二)数字音乐教材的编写

1.教材的完整性、系统性。编写教材时应先注重数字音乐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虽然各单科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但他们共存在数字音乐学科中运行。如摘要:数字音乐的概念是以midi制作、编辑、合成的音乐称之为数字音乐。他包含内容有midi、音频、录音、音响、音像和电子音乐课件等单科技能的运用,同时又分为前期制作和后期编辑等等,教材的编写应尽量完整、系统。

2.教材的实用性和实时操作步骤的循序渐进。编写教材时应根据我国音乐教育特征及社会的具体需求,从实际出发,强调实用性,按照实时操作步骤,循序渐进地排列章节。

3.教材的精炼性、表达的准确性和教材和课堂的密切联系。编写教材时在文、图表达准确的基础上应是“宁少勿多、宁简勿繁”,文字要通俗易懂,图形要表达准确。要有个性、特征和创意,教材要给课堂授课留余一定的空间,以便于启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和教师即兴的教学灵感。

4.教材的动和静。编写教材时在章节和版面上应采用动和静相结合。这符合哲学中矛盾的对立和统一。要使读者在学习中引发联想和再生思维,既适应课堂教学也适用于课外自修。

总之,“普及提高我国全民音乐素质,开拓、进取、振兴、发展中国音乐教育”是我们利用数字音乐技术深化音乐教育改革的目标。新时代对当代音乐教育者提出了挑战,新技术、新课题期待着我们去研发。我们有理由坚信,数字音乐技术一定会在音乐教学中得到更好的普及,必将在深化音乐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全民音乐素质中发挥更大的功能。

参考文献摘要:

[1《电脑音乐课教学改革和探究》陈启云,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2《电脑网络时代的视唱练耳、乐理教学》赵易山、付妮,中心音乐学院作曲系。

[3《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功能》周海宏,中心音乐学院。

[4《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庄曜,南京艺术学院。

中小学生数字教育第7篇

关键词:中小学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数字图书馆自20世纪80年代末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后,随即向全球迅速发展,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对它的研究目前正处于不断发展和深化之中。2000年4月,由21个部委单位参加的“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联席会议”在国家图书馆召开,从而拉开了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序幕。对于数字图书馆的概念,理论界的说法很多,其中一种普遍性的观念认为:数字图书馆并非一个实体机构,而是体现着一种新的基础设施和知识环境,是网络信息资源的新型模式。它是以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为基础,将有价值的文本、声音和图像等多媒体信息资源数字化,在实施知识信息增值加工后,存储于分布式海量资源库群中,并以智能检索技术为手段,以电子商务为管理方式,通过广域高速网络向全世界的用户提供信息服务。数字图书馆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1)信息资源数字化,即应具有一定规模的数字化信息资源;

(2)信息传递网络化,即数字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存取及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为网状结构;

(3)信息利用共享化,即对馆藏的利用将不受时空限制;

(4)信息提供的智能化,即具有智能化、多媒体的基于全文的信息检索技术和强大的信息和知识的收集、传播和功能。

其信息系统所具有的检索方便、快捷以及查阅的无限量性和准确性是以印刷为载体和以手工劳动为主要特点的传统图书馆系统所无法比拟的。

截至2002年底,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国内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建起了校园网。在硬件和软件的基础建设完毕以后,以数字图书馆为代表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便成了中小学“数字化校园”、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据一项对全国6000多所学校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校认为有必要建立“中小学数字图书馆”。

2003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图书馆(室)的现代化是中小学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各地要将中小学图书馆(室)的信息化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加强数字图书馆和图书资源中心的建设。”该规程的实施必将更进一步地推动了国内中小学领域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发展进程。

国内教育领域的专家认为,从2003开始,“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将会成为教育信息化新的热点,并将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小学未来的“信息资源中心”和“知识中心”。

中小学图书馆,作为基础教育的信息服务机构,有着自身的服务群体和知识层次特点。那么,作为中小学图书馆的管理和工作人员,在建设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时候,更多的应该考虑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至少应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整合学校电教组和图书馆的关系,建设好学校电子阅览室以及校园网上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目前除上海等少数地区外,一般中小学校有关多媒体及校园网的建设和图书馆的日常工作,都是分立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部门,彼此间很少有协作和协调。随着信息网络化的不断发展,这两个部门发展趋势应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中心。尤其是在建设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初级阶段,更需要这两个部门加强合作。

1.加强电子阅览室的建设以及对电子图书、多媒体视频等非纸质信息资源的采集、整理工作

随着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网络电子出版物的大量出现,中小学图书馆应加强电子阅览室的建设,收藏不上网的数字化资源,向师生提供电子化的阅览服务,尤其在中小学学生研究性学习不断深入开展的今天,视频等多媒体电子阅览的提供,更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研究课题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不再仅仅是单调语言文字的说教。以前的操作是电教组和图书馆都对电子出版物有独立的采购权,现在应趋于统一管理,避免资源重复建设。

2.在校园网上建立中小学自身的图书馆网页

据了解,现在南京多数实现计算机管理的中小学的图书馆操作系统都只是校园网内的另一局域网,如何使现有的图书馆资源,如借阅信息、馆藏情况、推荐书目等内容,在任何能上互联网地方的本单位用户都能随意检索查询清楚,需要图书馆与电教组之间的相互配合,建设好校园网上的图书馆网页。毕竟现在中小学图书馆还缺乏应用计算机的专业人才。

3.将馆藏部分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数字化

每个中小学图书馆都会有一定特色的馆藏,如何让更多的用户同时使用或实现校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将来主要的途径就是将它们数字化后放在学校的图书馆网页上。现在南京一般有条件的中小学图书馆都配备了扫描仪等设备,加上电教组相关的电子设备,再装载有关的汉字图形等识别软件,是可以有条件、分阶段的开展有关馆内部分馆藏数字化的工作的。

二、整合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观念,建设好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平台系统和数字图书馆资源库

数字图书馆运用的现代电脑网络通讯技术所实现的仍然是传统图书馆所应具备的“藏以所用”的目的,它应该体现一种新的、更高层次上的服务模式,为了能够在一个图书馆网页下检索到所有实体和虚拟馆藏资源,在建立了中小学图书馆自身网页的同时,其页面下应建立一个“数字图书馆”项的链接,它所指向的就是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平台系统,而不是将其再建立成一个独立的网页。

一般情况,这种平台系统可以通过学校购买或者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来完成。目前,就了解情况而言,北京的方正公司的 Apabi数字图书系统、北京泰德时代集团的中文在线及南京共创公司任我游系列中的数字图书馆,都是有针对性的面向中小学校开发出来的平台软件。其所倡导的持续服务体系和产品持续更新升级、平台使用培训等服务及界面的简单易操作性,可以作为中小学图书馆在购买或合作开发平台软件时的一个参考。

中小学图书馆资源库的建设,这应该是目前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最重要的内容,在购买和使用数字资源库时,我们应该注意下面三方面的内容。

1.内容要新

内容应有针对性,适合师生对基础教育各方面的需求。在基础教育正值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实战性实施阶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等都需要最新的教育教学图书作为参考,数字化图书馆资源传播迅速,理应在时效性方面更快一步,满足师生的学习、研究、阅读等需求。

2.质量要高

一般来源于网络的数字化资源,其格式基本上是文字和图形两种,考虑到以后资源共享、跨库查询及适应全文检索的需要,数字化资源库应采用OEB国际技术标准的矢量图书,作为从事与著作权有关学校图书馆管理的工作人员,还应强化数字版权方面的法律意识,在选购时注意其是否申明资源库内所包含的数字图书有合法的数字版权。

3.持续更新

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不是一次性的服务购买,其必须及时实现最新图书的定期更新补充,更新是资源建设的延续工程,是资源的“服务”和再建设。只有保证了资源的持续更新,才能确保资源的及时性,才能最充分地发挥数字图书馆在教学中的引导和辅助作用,才能使数字图书馆始终成为学校师生的阅读乐园。有些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开发公司一开始就采取了与国内许多家出版单位签约合作开发ebook等措施,保证数字图书馆资源库提供的常增常新。

三、整合各中小学图书馆的网络建设,实现中小学图书馆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这应该是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发展的高级阶段,把所有中小学的图书馆联结成一体,成为一个完全共享资源的数字图书馆网络体系。实行分布式管理,在整个网络上,采用统一的数据标准和通信协议,把所有中小学的数字资源形成一个“大而全”的整体系统,为基础教育提供全面良好的资源服务。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网络的建立,有赖于目前各自独立存在和运行的每一个中小学图书馆数字化建设。

2000年11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其目标是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所有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全体教师在普遍接受旨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继续教育。

十多年来,“校校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伴随着新的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的实施,已经为中小学图书馆勾勒出一幅崭新的轮廓。有国家馆、高校馆、公共馆探索建设中留下的宝贵经验,有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整体规划协调,有我们广大中小学图书馆工作者的辛勤和智慧,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必将成为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董焱.21世纪图书馆的主体形态:数字图书馆.图书馆杂志,2000(2).

[2]李业龙.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探讨.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0(6).

[3]焦峰.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与演变.8版.中国教育报,2003(7).

[4]陈能华.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中小学生数字教育第8篇

盐城市第一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名校。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全力打造数字化校园、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品质已成为盐城一小发展的目标。近年来,盐城市第一小学始终坚持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努力发挥教育信息化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持续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学校教育品质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打造智能化教学环境

2013年,是盐城市第一小学信息化环境建设飞速发展的一年。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学校对校园网络前端进行了改造升级。本次升级对学校网络中心改造,部署了一台高性能核心交换机,加装了防火墙板卡作为整网的出口,保证了全校出口的安全性和出口的带宽保证。无线网则主要通过加装无线控制器板卡配合支持11N的无线FIT AP方式。其次,学校还对部分校区进行了无线网络改造,师生们可以在这些区域随时随地、无拘束的连接到网络,依托无线完成各项办公事务。新的无线网络在网络互联、认证管理、安全防御等方面与有线网络进行了良好的兼容和互补,同时也为学校下属实验小学东校区、聚亨路校区、盐渎校区的无线网络改造预留接口。

暑假期间,学校还在实小校区新建了一个自动录播教室,该录播教室配备了两台高清摄像机和三个高清摄像头,可实现全程无干预高清摄像并进行网络直播。该系统可以智能拍摄教师的多种景别,如全景、近景、板书等,能够自动实时对正在发言的学生进行定位并采用特写拍摄。课上完后,任课教师就可以观看该课的完整视频。该系统已成为学校教师试教或上微型课的好助手。

为了做好数字化学习工作,在平板电脑未到位的情况下,学校还利用已淘汰的教师用笔记本电脑组建了一个数字化学习教室,搭建了开源的网络学习平台eFront,保证了两个校区三个实验班级的数字化学习工作。

加速网络化资源建设

数字化学习资源,是信息技术发展前提下学习资源在网络空间的延伸。盐城市第一小学立足于学校网站,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有效整合多方教育资源,推进优质资源的开放与共享,为师生网络教育和终身学习提供资源支持。

盐城市第一小学网站为“全国中小学优秀网站”,如今网站访问量已达420多万次。《四季青语文网》如今已不但是一个关注阅读和写作的纯粹的语文学习网站,而且是一个涵盖理论研究、集体备课、课题指导的语文综合网站,同时还是盐城市语文名师工作室的基地。

《智慧树小数网》包括“数学故事”“数学擂台”“在线辅导”等栏目,教师定期为学生“趣味小数题”并在线为学生“答疑解难”。以此为重要载体,学校已组织七届万名学生共同参与的“数学节”活动,让数学的世界在儿童心目中变得更有情趣和魅力。

特色网站――《家庭实验室网站》在2013年开展了第四期网络投稿活动,共录用学生实验稿件700多篇,评出科学之星43人,特色班级三个。依托该网站申报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资助课题《小学“家庭实验室”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于12月26日通过了省规划办组织的中期检查。

目前,盐城市第一小学校园网现已开通各类专题网站30多个,丹顶鹤文学社、鹿鸣足球俱乐部等“学习园地”更是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此外,学校还将内部的期刊全部数字化并在校园网上,这些电子期刊模拟纸质读本,图文并茂,无需下载就可在线阅读,很受师生与家长欢迎。除自建资源以外,学校还通过购买的方式增加教学资源。新增数字资源700多G。

盐城市第一小学注重发挥“长三角网络联谊学校”的桥梁作用。近年来,学校经省有关部门牵线搭桥与上海嘉定区城中路小学、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两所联谊校在教学、教研、学校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在数字资源方面互通有无,努力发挥各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实现校际联动发展。 增强数字化学习实效

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大力开展也为教师搭建了专业成长和发展的崭新平台,在校内营造了教育科研的浓厚氛围。盐城一小立足于语文、数学、品德等重点研究学科,在教材、教学、评价等领域上进行数字化学习的研究。

实小校区依托重点课题《多元构建小学数学学生自主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开展“‘e学习’环境下学生数学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与共生效应结合”的研究。在校内研讨会上,郜中华老师在“e学习”环境下为大家执教了《条形统计图》一课,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肯定了执教老师做到了“心中有本、眼中有生、脑中有谱”,让网络成为有力的学习支撑。

聚亨路校区则在现有条件下,自主搭建平台,开展数字化学习的研究。刘慧老师通过数字化学习平台,与学生一起学习《恐龙》一课。他们读课文、查资料,现场就通过问卷的形式进行读书成果反馈。随后,学生又通过自主选择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的形式,了解了更多类别的恐龙。在数字化平台上,刘老师随机抽取学生上台介绍自己喜欢的恐龙,其他同学在聆听、评价之后,还通过平台进行现场投票,选出表现最佳的介绍者。最后,刘老师还从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中选出了三个热点话题,布置同学们通过猜想、调查等形式进行自主延伸学习,并把学习成果发表在“博士论坛”上。整节课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师生互动流畅高效。部分班级还利用班级网站开展无纸化作文教学,学生在网上发表、互阅、互评、互批作文,老师进行终评并定期组织作文评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管理信息化促教育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