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11 09:22: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金融资产减值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
新《企业会计准则》于2006年并于2007年在上市公司率先推行,随后得到全面推广。新准则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其不仅首次提出“金融资产”一词,还对资产减值及其会计核算方面的内容做以探讨。新准则体系下,企业资产被重新分类,资产减值准备的核算也成为其中一大亮点,而在企业会计实务中,金融资产减值方面的问题经常出现,则探究资产减值及其会计核算理论、实践内容便显得十分必要。
二、金融资产减值的性质
国务院颁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采用了未来经济利益观对资产进行了定义: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当企业资产的未来可收回金额或者价值低于账面金额时,即表明资产发生了减值,企业应当确认资产减值,并把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确认为减值,计提减值准备。企业持有的金融资产发生了减值,减值的部分已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因此不再符合资产的确认条件,按照费用的确认条件,应当将金融资产减值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三、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判断
企业在判断金融资产是否发生减值时,应当以表明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为基础。表明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是指金融资产初始确认后实际发生的、对该金融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有影响,且企业能够对该影响进行可靠计量的事项。主要包括下列各项:(1)发行方或债务人发生严重财务困难;(2)债务人违反了合同条款,如偿付利息或本金发生违约或逾期等;(3)债权人出于经济或法律等方面因素的考虑,对发生财务困难的债务人作出让步;(4)债务人很可能倒闭或进行其他财务重组;(5)因发行方发生重大财务困难,该金融资产无法在活跃市场继续交易;(6)无法辨认一组金融资产中的某项资产的现金流量是否已经减少,但根据公开的数据对其进行总体评价后发现该组金融资产自初始确认以来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确已减少且可计量,如该组金融资产的债务人支付能力逐步恶化,或债务人所在国家或地区失业率提高、担保物在其所在地区的价格明显下降、所处行业不景气等;(7)债务人经营所处的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环境等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使权益工具投资人可能无法收回投资成本;(8)权益工具投资的公允价值发生严重或非暂时性下跌;(9)其他表明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
四、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的实施
鉴于减值准则在内容上比较宽泛抽象,执行起来难度较大,可能会导致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缺乏可靠性和可比性,因此需要会计主管部门或金融企业监管机构依照准则并结合我国现行实务确立相应的程序或标准指南,以进一步规范金融企业的减值会计。从实务角度考虑,在制定相关指南时需要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1.减值客观证据的界定。对于债务人,准则列举了诸如对方发生严重财务困难、进行财务重组、违反合同等客观证据;对于被投资方,准则列举了因出现财务困难而无法在活跃市场继续交易、环境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导致投资方可能无法收回投资成本,以及公允价值发生严重或非暂时性下跌等客观证据。对于组合测试,准则要求根据公开的数据对预计未来现金流量进行评价,并列举了债务人支付能力恶化,或债务人所在国家或地区失业率提高、担保物价格明显下降、所处行业不景气等。国际会计准则还强调在判定减值是否发生时不应依据单一的、孤立的事件,而应是几项事件的合并效应。这在制定会计政策时也应注意,以提高减值判断的准确程度。事实上,这些判断大体类似于资产的风险分类,可以与后者结合起来。
2.关于现值计量模型。现值模型主要适用于按摊余成本核算的金融资产和按成本核算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于前一类金融资产,折现率与资产当前所采用的折现率一致,不需要单独确定。对于后者,准则要求按照类似金融资产的市场收益率进行确定。由于这类资产多为权益投资类,具体如何确定类似金融资产及其市场收益率,存在极大的操作空间和弹性,需要进一步明确。在预计未来现金流时,如何界定时间范围,如何评估现金流在各个时点的不确定性,均需要提供指南。
3.关于组合测试。准则允许对金额不重大的资产直接进行组合测试,由此大大降低了评估成本。由于组合测试在性质上是对介于正常和减值之间的一种过渡,本身不够精确,为了避免被滥用,主管部门需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范:(1)确定重要性标准,准则只允许金额不重大的金融资产直接进入组合测试,如何确定金额重大与否,需要进一步明确;(2)提供分组依据,准则要求根据信用风险特征确定金融资产组合,还需要提供有关信用风险的分类指导;(3)现金流的预计,对金融资产进行组合测试主要是根据基于历史损失的经验数据对未来现金流进行估计,如何确保经验数据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对于经验数据不充分的企业如何确定损失率等,均需要制定相关的程序和标准。
参考文献
[1]仲维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与减值会计处理[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3).
摘 要 我国《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金融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 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包括:短期投资、应收款项、贷款、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抵债资产等。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 公允计量 金融资产 金融资产减值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应计提减值准备。正确计提、结转和披露减值准备,对于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经营成果如实向外提供会计信息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一、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范围和所设置的资产减值准备会计科目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对于已经减值(跌价。以下统称减值)的资产,应于期末确认为损失。但这部分资产减值损失,不直接冲减相关的资产的帐面余额,而是单独设置了相关资产的减值准备科目进行核算,这些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分别是:为应收款项设置的,对于没有把握能够收回的部分所计提的坏帐准备科目。为短期投资设置的,期末市价低于成本价所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科目。为存货设置的,期末销售价低于成本价所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科目。为长期投资设置的,其可收回金额低于帐面价值所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为委托金融机构向其他单位贷出的款项设置的,贷款本金高于可收回金额的部分所计提的委托贷款减值准备科目。为固定资产设置的,预计可收回的金额低于帐面价值所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为在建工程设置的,已经发生了减值所计提的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科目。为无形资产设置的,预计可收回金额低于帐面价值所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资产减值是指资产在期末计价时,对比资产的账面价值(或成本)与市价(或可变现净值或可收回金额),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如成本高于市价,即资产发生了 减值。资产减值在会计核算中体现为资产的减少和费用(或损失或支出)的增加,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上均须列示,体现了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
二、《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中资产减值政策与原会计相比较具有的特点
1.减值迹象判断及减值测试的频率更加明确。一是明确企业应当在会计期末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迹象;二是明确因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要进行减值测试。
2.通过资产减值进行利润管理的途径基本上被切断。关于资产减值准备,只有部分资产明确规定可以转回,《资产减值准则》中涉及的资产、生物性资产准则等均明确规定不得转回。
3.取消了商誉直线摊消法,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减值测试,并结合相关资产组和资产组组合进行测试。只要存在活跃市场、有公平价值,就可以使用公允价值。
4.明确了资产减值的冲减顺序。首先冲减商誉,待商誉冲减为零以后才能冲减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其他资产项目。
5.明确首次适用本准则的规则。比如:在首次执行日,本准则中涉及会计政策变更的,不应追随调整。
6.资产减值的对象更加明确,提出企业总部资产、资产组、资产组组合等概念。
7.扩大了资产减值范围,且适用范围更加准确。在原会计制度计提减值准备范围内增加了企业合并中形成的商誉、和18号准则中所得税资产,扩大了资产减值范围。
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否需要考虑减值研究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四十条明确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以外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而在随后的第四十六条、第四十 七条和第四十八条分别规定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也就是说虽然都是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是不必考虑减值 的,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却必须在一定情况下考虑减值,其原因仅仅是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了当期损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被 计入了所有者权益。这种对于以同种计量模式计量而公允价值变动处理结果却不同的做法本身就有待探讨,却又由此引发了考虑减值与不考虑减值的巨大差异。本人认为,作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各资产项目的会计计量与核算方法在原则上应当是统一的,即不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应当计入当期损益,而且它 也应当和其他各项能够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一样,在资产负债表日不需要考虑减值,完全可以根据公允价值变动的结果在调整资产账面价值的同时调整当期损益。综上所述,笔者建议取消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的认定,采用与其他以公允价值计量资产一样的会计处理方式,资产负债表日按公允价值变动情况调整资产账面价 值和当期损益,不考虑资产减值。而如果必须接受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计提减值这一特殊规定,也必须采用与其他资产计提减值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即将确认的减 值损失金额计入当期损益(资产减值损失)并同时计提减值准备,而不是直接冲减资产账面价值。同时,既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那么也应当以公 允价值为基础计算确定减值损失金额和后续的价值恢复金额。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
一、金融资产减值准则改革背景介绍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现行国际会计准则特别是IAS39――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开始被投资者、监管机构、政府质疑,G20要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为代表的全球通用会计惯例制定机构降低金融会计准则的复杂性,完善贷款损失准备的确认尽快达成共识,统一金融资产减值准则,以尽量减少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和提高对金融市场的信心。
2009 年11 月12 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9――金融工具,决定将分为金融资产分类和计量、减值方法、套期会计三个阶段进行并最终取代现行的IAS39 的内容。为此IASB 于2009 年11 “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的征求意见稿,采用预期损失模型核算金融资产的减值。2011年1月了“金融资产减值准则的补充文件”,FASB 和IASB 提出达成共同模式将现行的已发生损失模型改为折中的预期损失模型,新的减值模型将带来信用损失衡量方法的根本性转变,将在会计理念上和银行实务上带来极具争议的变化,虽然目前最终的正式文本尚未出台,各国在确认金融工具减值的方式上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看法,我国也应关注和研究国际会计准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有必要深入了解其原理,分析实施可能遇到的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二、金融资产减值模型发展
其一,金融资产减值已发生模型(Incurred Loss model)。国际会计准则第39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IAS39)采用实际损失法计提金融资产减值准备,其规定:当且仅当存在客观证据表明一项金融资产(或一组金融资产)初始确认以后发生的一个或多个事项(“损失事项”)导致该资产发生了减值,并且该损失事项(或多个损失事项)影响了可靠估计该金融资产或该组金融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时,该金融资产或该组金融资产发生了减值,并产生了减值损失;未来事项引起的预计损失,无论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都不予以确认。已发生损失模型以客观证据为基础, 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其应用比较广泛。但是也有一定缺陷,减值损失的确认具有滞后性,并且该模型在经济景气时容易低估可能的损失而未能充分提取准备, 相反, 在经济衰退时, 又倾向于多提准备而高估损失, 因而存在顺周期性。
其二,预期损失模型 (Expected Loss model)。采用预期损失模型是《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征求意见稿正式实施的基础。该征求意见稿适用于所有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工具,并基于预期损失模型(预期现金流量法)来支持以摊余成本计量。核心是以摊余成本计量金融资产的初始账面金额,应以考虑未来预期信用损失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在该方法下,确定用于金融资产后续计量的实际利率时要考虑预期信用损失,将预期信用损失作为预期现金流入的抵减项。在后续期间,企业对金融资产的预期现金流量(包括预期信用损失)进行持续评估,如果预期现金流量发生变化,则相应调整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该模型在估计以摊余成本计量金融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时,不仅需考虑已发生的损失,还要考虑未来的损失。新的减值模型更好地反映了贷款人进行初始贷款决策时的经济状况以及贷款人在资产存续期内预期赚取的利息收入, 体现了贷款的经济实质和贷款人管理信用风险的方法。此外, 为增加信息的透明度, 提高信息质量和可比性, 征求意见稿还规定了详细的列报和披露要求, 并取消了有关减值迹象的相关规定,使得信用损失大规模出现的时间与市场预期同步,使损失确认和各期利润更为平滑, 在收入与损失的配比方面也比较合理。
其三,修正后的预期损失模型(Revised Expected Loss model)。根据IASB金融资产减值准则改革阶段,IASB认为预计的信用损失可以用来确定金融资产实际利率,所以,在IASB的最原始的草稿意见中,确定用于金融资产后续计量的实际利率时要考虑预期信用损失,将预期信用损失作为预期现金流入的抵减项,因为IASB 觉得这个实际利率是最能够反映贷款交易的经济实质。而FASB则认为预计的损失必须能够包括在该金融资产年限中所有的可预计的信用损失,所以FASB提出的方案是要求企业在预计自身金融资产的现金流量,只要预计其存在多大的信用损失都应该计提,因为这样可以解决在处于经济周期中衰退期时少计提和迟提信用损失的情况。为了解决减值模型的争议,IASB和FASB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讨论希望达成最后的共同意见。IASB在继续强调金融资产的定价和信用损失之间的联系时也意识到在某些情况下,过分集中在资产期限的前期预计信用损失,有可能在这些损失真正发生的时候,提取的预计的损失不足以达到真正的损失。FASB仍旧强调必须确保提取的预计损失能够足够的涵盖当损失真正来临时的损失,确认在可预见的未来确认可预见的所有信用损失。最后,达成了新的修正的预期损失模型。这个模型将金融资产分成两种“好的(good)”和"坏的(bad)”,IASB和FASB对“坏的”金融资产是这样定义的:即若某种金融资产或是金融组合的可收回性变得不确定,持有该资产的信用管理目的已经发生改变并且从借款人得到的固定还款已经不能弥补该金融资产的部分或者所有的成本,那么该项资产就不能再用时间为基础的方法来分摊确认信用损失。这样金融资产就分为两类:若是好的,则根据IASB提出的预期损失模型计算,并且在这个模型中模引入了最小损失限额(floor),这个最小损失限额强调了FASB提出的充分的资产减值损失,不能少于在可见未来12个月的预期损失额,该种方式下则计提的信用损失是这两种方法下计算出来的最高值;若分为坏的金融资产,则根据FASB的建议立即计提所有的可预见的信用损失,见表1。
新的修正的预期损失模型,平衡了IASB和FASB在金融资产减值模型上的分歧,给世界提供共同的金融资产减值模型,尽管IASB和FASB还未正式文件,并还在对金融资产减值模型细节进行商榷,但是这种模型的提出基本已成定局,如何在细节上进行完善,如何在世界各个国家进行推广仍旧需以时间,其解决了FASB强调的要对风险进行完全控制,同时也满足了IASB要在金融资产定价模型和考虑信用损失下的实际利率的平衡。新的预期损失模型提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对金融波动的放大作用,简化了金融资产减值的方法,消除了在已发生损失模型下的顺周期效益,但是同时也对金融机构提供了更高的技术要求,需要更加完善的金融资产定价系统来支撑,加大了金融机构的贷款成本。而对于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加完善的专业判断能力和金融专业知识,也提高了整个审计的成本。对于我国来说,我国已经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金融资产减值也是我国会计实务中面临的疑点难点,我国应密切关注国际会计准则动向,积极参加IASB关于金融资产减值的全球征稿,认真分析差异,研究国内金融工具会计实务,积极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资产减值模型。
参考文献:
[1]IASB.Exposure Draft Financial Instruments:Amortised Cost and Impairment, November 2009.
[2]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rdards(IFRS),2007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十八条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通常是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企业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按取得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当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中的因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应当予以转出,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债务工具,在随后的会计期间公允价值已上升且客观上与确认原减值损失确认后发生的事项有关的,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发生的减值损失,在该权益工具价值回升时,应通过权益转回,不得通过损益转回。笔者认为,该规定一方面会增加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当期的减值损失金额,另一方面,处置公允价值回升的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会增加处置当期的投资收益金额。
[例]20×6年5月1日,A公司从股票二级市场以每股15元(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0.20元)的价格购入B公司发行的股票2000000股,占B公司有表决权股份的5%,对B公司无重大影响,A公司将该股票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0×6年5月10日,A公司收到B公司发放的上年现金股利400000元。20×6年12月31日,该股票的市场价格为每股13.00元。A公司预计该股票的价格下跌是暂时的。20×7年,B公司因违反相关证券法规,受到证券监管部门查处。受此影响,B公司股票的价格发生下挫。至20×7年12月31日,该股票的市场价格下跌到每股6元。20×8年,B公司整改完成,加之市场宏观面好转,股票价格有所回升,至12月31日,该股票的市场价格上升到每股10元。20×9年5月10日,A公司将所持有的B公司全部出售,当天的市场价格为每股11元。假定20×7年和20×8年均未分派现金股利,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该公司的账务处理分录为:
(1)20×6年5月1日购入股票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29600000(14.8×2000000)
应收股利 400000(0.2×2000000)
贷:银行存款 30000000(15×2000000)
(2)20×6年5月10日收到现金股利
借:银行存款 400000
贷:应收股利 400000
(3)20×6年12月31日确认股票公允价值变动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600000(1.80×2000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3600000
(4)20×7年12月31日,确认股票投资的减值损失
借:资产减值损失1760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3600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4000000(7×2000000)
(5)20×8年12月31日确认股票价格上涨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8000000[(10-6)×200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8000000
(6)20×9年5月10日,出售B公司股票
借:银行存款 22000000 (11×2000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9600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29600000
投资收益 2000000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8000000
贷:投资收益8000000
由上述账务处理可以看出:在20×7年12月31日,A公司计提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17600000元,其中既包含2007年当年股价下跌的损失14000000元(按20×7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格6元减2006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13元计算得出),又包括2007年以前因公允价值下降计入“资本公积”的损失3600000元。使得2007年当期计提的减值损失金额大于实际发生的减值损失金额。在20×9年5月10日,A公司出售B公司股票,当期取得投资收益10000000元,其中既包含2009年股价变动的收益2000000元(按20×9年5月10日的公允价格11元减2008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10元计算得出),又包括了2008年因公允价值回升,通过权益转回的投资收益,从而造成2009年当期的投资收益金额大于实际发生的投资收益。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权益工具投资核算的会计处理
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权益工具投资,按公允价值进行核算,所发生的公允价值变动均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不计提减值准备,处置该项资产时,再将通过权益核算的公允价值变动转入当期损益。承上例,将所发生的公允价值变动均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不计提减值准备,该公司的账务处理分录为:
(1)20×6年5月1日购入股票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29600000(14.80×2000000)
应收股利 400000(0.20×2000000)
贷:银行存款30000000(15×2000000)
(2)20×6年5月10日收到现金股利
借:银行存款 400000
贷:应收股利 400000
(3)20×6年12月31日确认股票公允价值变动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 3600000(1.80×2000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3600000
(4)20×7年12月31日,确认股票公允价值变动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4000000(7×2000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4000000(7×2000000)
(5)20×8年12月31日确认股票价格上涨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8000000[(10-6)×200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8000000
(6)20×9年5月10日,出售B公司股票
借:银行存款22000000(11×2000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9600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29600000
投资收益 2000000
借:投资收益 960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9600000
可见,如采用建议的方法计量,则只在处置该项金融资产当期(2009年5月10日)发生7600000元的投资损失;如果按现行准则规定的方法计量,虽然对于该项金融资产来说,总的投资损失也是7600000元,但却使2007年度确认资产减值损失17600000元,2009年度确认投资收益10000000元,造成各年之间收益确认不均衡。
虽然上述举例是以计提减值损失后,公允价值回升为前提,但由于每个行业和企业都有其自身发展的周期性,对于会计人员来说,难以判断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前景,如果在行业和企业的低谷均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在行业和企业的发展的顶峰将其出售,会加重经济周期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权益工具投资,应按公允价值进行核算,所发生的公允价值变动均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不计提减值准备。
[关键词]交易性金融资产;初始计量;持有收益;期末计量;出售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 A
交易性金融资产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以交易为目的所持有的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基金投资等交易性金融资产和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属于企业的流动资产。在《财务会计》教材中这部分内容往往让学生感到比其他流动资产难理解,难掌握。对这部分内容的核算,我认为应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取得,持有时收益,期末计量及出售这几个方面来全面理解。
1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的初始计量及记录
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应按当时的公允价值作为成本入账,发生的相关交易费用作为当期损益,计入“投资收益”账户。交易费用包括支付给机构、咨询公司、券商的手续费、佣金及按规定上交的印花税等。
取得时支付的价款中若包含已宣告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作为“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核算。
例1:2010年1月3日,A公司购入B公司2009年1月1日发行的期限5年,票面值100元,利率6%,按年付息到期还本的债券1 000份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该债券市价为102元,发生相关税费5 000元,当年利息于第二年2月份支付。
分析:A公司2010年1月3日购买的债券是2009年1月1日发行的,并且2009年的利息要在2010年2月1日支付,债券利息是以持有债券为依据发放的。2010年2月1日A公司会获得2009年的利息,这部分利息不应属于A公司所有,所以A公司在购买此债券时,先垫付出来,待债券公司发放利息时从债券公司收回。这就意味着A公司购入的债券中包含已到付息期尚未支付的利息100×1 000×6%=6 000元,根据有关规定,这部分利息应计入“应收利息”账户,发生的相关税费5 000元计入“投资收益”,按公允价值(市价)102×1 000=10 2000元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支付的款项应从其他货币资金中支付。
企业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期间取得的现金股利和利息包括两部分内容。
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实际支付的价值中包含已宣告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尚未领取的利息,这是企业在购买时垫付的资金,在实际收到时冲减已记录的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不能作为投资收益核算。
在持有期间取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息,对于这部分现金股利或利息,要认真分析其组成内容:若属于被投资单位以前年度实现的收益的分配,即属于投资前被投资单位所产生的收益的分配,应冲减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若属于投资后被投资单位实现的收益的分配,是投资者应享有的股利和利息,应确认为投资收益。
例2:接例1,2011年2月1日,A公司收到B公司债券利息6 000元。
借: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6 000
贷:应收利息6 000
例3:接例1,2011年12月31日,计提利息。
分析:2011年,属于A企业债券持有期,在此期间产生的利息属于A企业应享有的收益,应确认为当年的投资收益,因为这部分100×1 000×6%=6 000元的利息要在2012年2月1日收到,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先计入“应收利息”账户,收到时再冲减应收利息。
会计核算为:
2011年12月31日
借:应收利息6 000
贷:投资收益6 000
2012年2月1日
借: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6 000
贷:应收利息6 000
3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期末计量与记录
这部分内容是关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的重点,需要设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属于损益类账户,既核算公允价值高于原资产账面余额的差额,也核算公允价值低于原资产账面余额的差额,期末余额转入“本年利润”账户。
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按期末时的公允价值计量,当公允价值(当日收盘价)高于其账面余额时,按其差额调高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价值,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当公允价值(当日收盘价)低于其账面余额时,按其差额调低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价值,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
例4:接例1,2012年12月31日A公司购入的债券,市场价为105元。
分析:年末,A公司购入的债券公允价值105元高于该债券的账面价值102元,根据有关规定,应调高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105-102)×1 000=3 000元,调高后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价变为105 000元。
会计核算为: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3 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3 000
例5:接例4,2011年12月31日,A公司购入债券市价为101元。
分析:年末,A公司购入的债券公允价值101元,低于其账面价值105元,根据有关规定,应调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105-101)×1 000=4 000元,调低后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价为101 000元。
会计核算为: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4 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4 000
4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出售
这部分内容是关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的难点,出售时实现的损益有两部分构成:一是出售该资产时出售收入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二是原来已经作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入账的金额。这两部分内容,即为实现的损益,计入“投资收益”账户。
例6,甲公司将其拥有的股票10 000股全部出售,每股售价20元,相关税费3 000元,处置当日该股票账面余额150 000元,其中成本130 000元,公允价值变动20 000元。
分析:出售净收入20×10 000-3 000= 197 000元与账面价值150 000元的差额47 000元为出售本身产生的收益,原来出售前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收益20 000元,都属于甲公司已实现的收益,应计入“投资收益”账户。
会计核算为:
借:银行存款197 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X股票(成本)130 000
――X股票(公允价值变动)20 000
投资收益47 000
同时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0 000
贷:投资收益20 000
出售后,共实现投资收益67 000元(20 000+47 000)
若例6中出售的股票账面余额150 000元,其中成本180 000元,公允价值应变动30 000元。
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197 000
交易性金融资产――X股票(公允价值变动)30 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X股票(成本)180 000
投资收益47 000
同时:
借:投资收益30 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30 000
出售后共实现投资收益(47 000-30 000)17 000元
关键词:金融条件指数(FCI)  ; 向量自回归(VAR)  ;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  ; 预测
引言
房地产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支柱地位,多年来对经济增长有着突出贡献。然而,自2014年年初开始,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持续下滑,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及销售额累计同比、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累计同比等指标连续6个月出现负值,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到位资金增速(累计同比)则从2013年年底的26.5%下降到2014年6月份的3%。市场普遍认为房地产投资增速的下降,将是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速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因此,无论政府宏观调控,还是业界投资决策,都需要准确判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的态势。挖掘有关预警指标,预测房地产投资的未来增速,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OLS回归方法的缺陷
本文旨在预测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月度增速,前期探索发现,和商品房需求有关的指标如商品房销售额增速、广义货币M2增速等与预测对象有较好的一致性,而和商品房供给有关的指标如待开发土地面积增速,与预测对象的相关性则较弱。图 1 显示了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商品房销售额、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中长期利率等序列的变化情况。除利率之外,所有指标序列均为季节调整后的月度同比值。可见,商品房销售额、M2与房地产开发投资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且领先于后者的变化。
然而,在进行平稳性检验之后,以商品房销售额、M2的滞后值为解释变量,使用OLS方法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进行预测并没有得到理想结果,如图 2所示,预测序列不能很好拟合房地产投资增速实际变化的基本趋势和拐点。鉴于2009年实施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可能会对经济变量的预测产生结构突变性的干扰,本文在使用2010年1月份以后的子样本重复进行研究之后,并不能改变上述结论。显然,OLS方法因其固有的遗漏变量等缺陷,难以充分把握宏观经济变量的波动信息。
金融条件指数与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预测
(一)金融条件指数概述
20世纪80年代末,加拿大央行最早提出了货币条件指数(Monetary Condition Index,MCI)的概念。Ericsson等(1998)曾将短期实际利率和实际汇率加权平均构造了MCI,以综合反映金融资产价格的信息。金融条件指数(Financial Condition Index,FCI)则是在MCI的基础上扩展而来的。著名学者Goodhart和Hoffmann(2000)在MCI基础上加入房价和股价,提出了FCI,并在后来一系列研究中构造出G7国家的FCI以进行实证分析。作为对货币金融环境的一个综合测度,FCI被学界、央行和金融机构广泛用作货币政策的风向标和通货膨胀的指示器。如Montagnoli和Napolitano(2005)构建了美国、加拿大、欧盟和英国的FCI指数,认为FCI可以作为货币政策的短期前瞻性指标。芬兰央行发现FCI能为其调整货币政策提供依据。李成等(2010)构建了我国的金融条件指数,并研究发现其与通货膨胀率和实际产出增长的变化趋势相似。
金融条件指数的构造方法主要有:最小二乘法,总需求简化式模型(IS曲线和菲利普斯曲线)如高盛的做法,因子分析如English等(2002),向量自回归(VAR)脉冲响应分析如王丽娜(2009)和李成等(2010)。然而,总需求模型难以满足变量外生性假设;OLS如前所述不能捕捉充分信息;因子分析法则需要满足公共因子之间的互不相关假设。因此,在权重确定方面,基于VAR的脉冲响应分析有明显的优势,成为目前最常用的方法。
(二)预测指标的选取与说明
影响房地产开发商短期投资决策的主要是现金流因素。销售状况决定了资金周转和企业净值,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开发商对市场前景的预期。而根据伯南克等人的“金融加速器”理论(Bernanke,et.al.,1999),在存在金融摩擦的信贷市场中,企业净值影响到其外部融资的可获得性。广义货币供应量则决定了全社会的流动性丰裕程度和融资成本。鉴于此,本文选取M2、利率、商品房销售额、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来源中的国内信贷金额和自筹金额共五个短期敏感性指标,作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的预测依据。采用Eviews7.0计量软件选取2004年1月份至2014年6月份的186期月度数据进行研究(利率指标除外),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国家统计局网站和央行网站。具体而言,各指标构造如下:
房地产开发投资当月同比YOYREI_TC。首先将“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累计值)”换算成当月值,并用X12方法进行季节调整,保留其中的趋势和波动成分,然后计算得到当月同比。
商品房销售缺口GAP_SALES。将“商品房销售额(累计值)”换算成当月值,该序列同样存在季节性因素,使用X12方法进行预处理;然后用Hodrick-Prescott滤波技术分离该序列的趋势成分和波动成分(平滑参数取值为14400),按照“缺口=(季节调整之后的值-趋势值)×100/趋势值”公式计算出商品房销售缺口。
广义货币缺口GAP_M2、国内信贷缺口GAP_LOAN、自有资金缺口GAP_SELFFINANCE分别采用“货币和准货币(M2)月度值”、“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国内贷款:累计值”和“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自筹:累计值”原始数据计算,处理方法与商品房销售缺口GAP_SALES完全相同。
利率变化GAP_BONDRATE,刻画短期资金使用成本的变动。采用“1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日度)”指标,将当月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数值作为其月度值,因数据存在缺失,样本区间从2007年12月到2014年6月。该序列的环比变化值(一阶差分)作为利率变化的“缺口”。
(三)金融条件指数的构建
模型中各个变量平稳是VAR系统平稳的充分条件。因而首先用ADF方法和PP方法检验系统中各个组成成分的平稳性。表 1显示了各个变量平稳性检验的p值,显然,所有变量均在5%水平上通过平稳性检验。将表 1中变量当作内生变量构建VAR模型(称为模型Ⅰ),LR、FPE、AIC、SC、HQ等信息准则均表明模型最优滞后阶数为7阶;而AR根图则显示全部特征根的模的倒数值都在单位圆之内,说明该VAR(7)系统是平稳的。
目前,我国央行把M2当作主要的货币政策目标,并对资金价格(利率)产生影响;而整个宏观货币信贷条件又决定着房地产的需求,影响商品房销售以及资金回笼速度,进而影响到房地产开发商的自有资金;而依据金融加速器理论,内部资金的多寡、现金流是否充裕则决定了开发商的外部融资便利程度(包括融资规模与融资成本两方面),并最终对房地产开发投资产生影响。按照这种内在因果关系,本文以GAP_M2、GAP_BONDRATE、GAP_SALES、GAP_SELFFINANCE、GAP_LOAN、YOYREI_TC顺序进行乔勒斯基(Cholesky)分解,并在VAR脉冲响应的基础上得到50个月度预测期的方差分解,根据各个预测变量对YOYREI_TC的平均影响确定权重系数,由此得到金融条件指数的表达式为:
FCI=0.48×GAP_M2+0.17×GAP_BONDRATE+0.08×GAP_SALES+0.16×GAP_SELFFINANCE+0.10×GAP_LOAN
表2显示,平均而言,广义货币缺口和短期利率对房地产投资增速有很大影响,由这5个短期敏感性变量构造而成的FCI能够解释房地产投资增速变动的87.45%。
(四)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预测
图3 金融条件指数、房地产开发投资预测增速显示出金融条件指数与房地产投资增速走势(YOYREI_TC)之间有较强的一致性,且能领先于后者的变动。使用Eviews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滞后4阶的FCI与YOYREI_TC的相关系数最大(约0.62)。对于2010年1月以后的子样本,则是滞后2阶的FCI与YOYREI_TC的相关系数最大(约0.69)。这说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实体经济的变化对货币变量更加敏感。为提高准确性,避免2009年大规模经济刺激对预测的或有影响,本文采用2010年1月之后的子样本,使用最小二乘法将YOYREI_TC对FCI(-2)和MA(1)回归建立方程,主要解释变量均在1%水平上显著不为0。依据该方程进行预测,结果如图 3所示。很好拟合了房地产投资实际增速的基本趋势。接着,利用前6期平均残差修正之后即得出房地产开发投资2014年7月份和8月份的当月同比值,使用WIND数据库中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累计值”数据,折算出今年7、8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的累计同比预测值为13.17%和12.35%。
稳健性检验
因我国尚未完全实现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短期利率指标的选择是预测研究的难点。为保证预测的稳健性,本文分别采用6个月票据直贴利率和上海银行间7天拆借利率(SHIBOR)当作短期利率指标,构建VAR模型(分别称为模型Ⅱ和模型Ⅲ)以确定新的FCI指数并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进行重复预测。结果如图 4和表 3所示,三个模型的预测结果几乎完全一致。由此可见,FCI构建方法具有较强的稳健性。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使用M2、利率、商品房销售额、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来源中的国内信贷金额和自筹金额共五个短期敏感性指标,利用向量自回归方法构建金融条件指数,并以之预测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得到较为理想和稳健的结论,表明金融条件指数能捕捉重要的趋势变化和拐点信息,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有较强的预测能力。
预测结论认为,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在未来两月将持续下滑,尚无触底反弹的迹象,一方面说明我国房地产行业已进入调整期,另一方面也加大下半年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为确保全年经济增长7.5%目标的实现,政府需要出台适当的经济刺激措施,在政策手段的选择上,增加货币供应量和调整银行信贷政策对促进房地产投资可能有比较明显的影响。特别地,在总量调控的同时,政府需更注意结构性调整,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而区别对待。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可维持既有政策,对于房地产投资大幅下滑、库存大量增加的地区,建议因地制宜,给地方政府更大的自,让之前偏紧的房地产行业调控措施回归常态。
参考文献:
1.Bernanke,B.S.,M.Gertler,and S. Gilchrist(1999): 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in a Quantitative Business Cycle Framework[C].Handbook of Macroeconomics,Vol.1
2.English W.,K.Tsatsaronis and E.Zoli(2002): Assessing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Measures of Financial Conditions for Macroeconomic Variables[R].BIS Working Paper
3.Ericsson N.,E.Jansen,N.Kerbeshian and R.Nymoen.(1998): Interpreting a Monetary Conditions Index in Economic Policy [C].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BIS Conference Papers,No.19
4.Goodhart,C. and Hofmann B.(2000): Do Asset Prices Help to Predict Consumer Price Inflation? [C].The Manchester School,68,Supplement,a,122-140
5.Montagnoli A.,O.Napolitano.(2005):Financial Condition Index and Interest Rate Settings: a Comparative Analysis[R],Instituto Di Studi Economici,Working Paper
6.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7李成,王彬,马文涛.我国金融形势指数的构建及其与宏观经济的关联性研究[J].财贸经济,2010(3)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 资产减值准备会计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增加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新准则下共有四项具体准则规范资产减值会计,第八号准则以及存货和金融资产等具体准则的相关减值计提规定,标志着我国新会计准则下的资产减值准备会计也逐渐与国际趋同。
一、新会计准则下的资产减值准备会计理论
1.资产划分方式。传统的资产通常被划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大类,新的会计准则引入了金融资产的概念,这两种划分的方式存在一定的交叉。新的资产划分形式是新会计准则下的资产减值准备会计的基础,因为不用的资产在资产减值的确认时,标准、内在价值的测算、减值在会计上的处理是不一样的。
2.金融资产的资产减值准备会计。金融资产根据管理层持有的目的范围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除了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其他三种金融资产都涉及资产减值准备。该类资产的减值确认主要采用可能性标准,权益性金融资产主要表形为公允价值发生或非暂时的下降,债权类金融资产只要表现为不利因素影响到了未来现金流量。持有至到期投资资产减值测试为比较该类资产的期末摊余成本和未来现金流量的闲置;贷款和应收款项为坏账准备的计提实质与持有至到期投资资产减值测试一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只有在其公允价值下降且非暂时才计提减值准备。除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他几种金融资产的减值准备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转回。
3.存货的资产减值会计。在确认标准上,存货主要采用永久性标准,即只有存货的减值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无法恢复时才确认减值损失。对于那些可以恢复的或暂时的价格变动则没有必要计提。在资产负债表日,将存货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比较,如果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比较,将其差额部分确认为减值损失。
4.非流动资产的减值准备会计。非流动资产的减值准备会计主要是通过《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进行规范,这一部分也是资产减值准备会计的核心。该类资产的确认标准有永久性和可能性,对于商誉和寿命不能确定的无形资产每年都要进行减值测试。这部分资产的减值测试主要是通过将其账面价值与可回收金额相比较,且新准则严格禁止减值损失在以后会计期间内转回。
二、新会计准则下的资产减值会计的新发展
1.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范围扩大了。在旧准则体系下只规范了应收款项、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等八项资产的资产减值准备,在新准则中,扩大了这一范围,从而为提高企业的资产质量,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途径。
2.规范了资产减值计提的时间和标准。旧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年度终了时检查企业的各项资产,对有减值迹象的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但是对于具体的时间和标准没有明确的规定。在新的会计准则中对此做了明确的规范,规定企业必须在“资产负债表日”测试资产是否有减值迹象,若有,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计提减值准备。
由于资产减值计提的时间和标准的规定不具体,资产减值往往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所以新准则在这方面做了更加具体规定。对于投资性资产,在旧的会计制度中,将其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短期投资采用的经济性标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而长期投资采用的是可能性标准,判断其是永久性还是暂时暂时性减值基本上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这有可能成为企业操控理论的工具;在新准则中,将以前的投资性资产划分到金融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仍采用可能性标准,有一定的改进,但是仍然无法完全避免企业利用其操纵利润。
3.增强了资产减值测试的可操作性。新准则中第八号准则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保证了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实务操作意义。同时,为了减少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空间,降低操纵利润的可能性,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该准则对以资产组为单位确认的资产减值的前提、资产组的特征和认定条件等给出了明确的规定。可回收金额的确认更加细致,新会计准则专门规范了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计量基础,即为可回收金额,在准则中确定了可回收金额的含义、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的确认方法、未来现金流量的组成部分和确定的一句、折现率的选择等一系列问题,增加了实务的可操作性。
4.增强了资产减值会计核算的质量。在旧的会计制度中,没有给资产减值准备设置单独的会计帐户,而是将其在“管理费用”“营业外收入”“投资收益”等科目中核算,但是报表的使用者不能准确地区分资产减值与其他的费用,不能完全解读报表的会计信息。在新准则中设置了“资产减值损失”账户,统一核算资产减值准备,由于这一科目容易受人为操纵,这样的集中反映,能够使报表使用者更加清晰地了解企业的资产减值情况,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抑制企业利用资产减值操纵企业利润的动机。新准则的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准则第十七条“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是资产减值会计的重大突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的人为因素,提高了企业的报表质量。
5.严格要求了资产减值的列报。新会计准则中规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时,一律以净值列示,同时在报表附注中详细披露资产减值准备的相关信息。
参考文献:
一、企业资产及其分类
(一)传统资产的分类标准:按流动性资产按其流动性不同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类。
(二)新资产的分类标准:按流动性分类也按金融特性分类按新会计准则的内容,资产除按流动性分类外,还应按是否具有金融特性分类,分为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
金融资产是一切可以在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具有现实价格和未来估价的金融工具的总称。当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时,就可以确认是拥有了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金融资产的最大特征是能够在市场交易中为其所有者提供即期或远期的货币收入流量。尽管金融市场的存在并不是金融资产创造与交易的必要条件,但大多数国家经济中金融资产还是在相应的金融市场上交易的。我国新会计准则第22号准则中,则根据对金融资产持有意图的不同,将金融资产分为:(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2)持有至到期的投资;(3)贷款和应收款项;(4)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
新准则中还明确规定了没有包括在这四部分当中的金融资产:现金和银行存款。我们可以理解为现金代表交换的媒介,为持有方与政府(发行方)之间的一种合同;在银行或类似金融机构中的存款也是基本金融工具(资产),代表着存款人的一种合同权利,即存款人有权从该机构中取得现金,或者根据其存款余额签发支票或类似工具用以偿付金融负债。
诚然,金融资产包括一切提供到金融市场上的金融工具。但不论是实物资产还是金融资产,只有当它们是持有者的投资对象时方能称作资产。从这个意义上说,现金和银行存款只能算是广义上的金融资产。上述准则中规定的金融资产可作为狭义的金融资产。
非金融资产则指除金融资产之外的其它资产,如存货、周转材料、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不属于金融资产的长期股权投资等。这些资产的突出特性是它们不是金融工具,不具有“金融性质”。控制这些有形和无形资产能创造形成现金或其他资产流入的机会,但通常不能作为金融工具在相应的金融市场上交易。
金融资产最常见的是企业购人的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股票、债券和基金,可将其分为三类,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另外是贷款和应收款项。如何清楚的划分前三类金融资产,是新准则的一个难点问题。实际操作中,要把握一个重要问题:即管理当局的意图,这是企业对风险管理意愿的表达。
第一,交易性金融资产。如果管理当局持有目的是为了近期出售,赚取差价,想把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各期损益,那么就可以归类到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核心问题是“交易性”。首先,得有“活跃市场”,这样才能易于取得公允价值。其次,该项资产是奔着“交易”或为了赚取短期差价而去的。
第二,持有至到期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该是企业有明确意图并有能力持有至到期,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的非衍生金融资产,是风险较小较为稳定的资产。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主要指有活跃市场的债券投资,包括国债、公司债券、金融债券等。此外,对于到期时间短于1年的投资,如果满足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其他条件,也应该确认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因此,旧准则中的短期投资如果在初次确认时即确定持有至到期,也应确认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第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该资产持有期限不定,即企业在初次确认时并不能确定是否在短期内出售以获利,还是长期持有以获利。也就是其持有意图界于交易性金融资产与持有至到期投资之间。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用“倒挤”的方法确定:
企业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全部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
[注:此处的“全部金融资产”不包括现金和银行存款]
另外,对于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报价、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的长期权益性投资应当考虑确认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特别注意的是,持有至到期投资如果改变了持有至到期的意图,就要重新归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且在两年内不能将任何金融资产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所以要慎重对待重分类问题。
二、资产类会计科目的变化
(一)新增了会计科目新准则中新增了许多会计科目,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长期应收款、未实现融资收益、未担保余值、累计摊销、商誉、发出商品等等。这部分科目的核算内容有如下两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将原有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重新整理设置的科目,原科目或取消或保留。如,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这些金融资产类科目的核算内容是原“短期投资”、“长期债权投资”和一部分“长期股权投资”科目的核算内容,“短期投资”、“长期债权投资”取消,“长期股权投资”科目保留;而“投资性房地产”的核算内容是原“固定资产”中分离出来的,核算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商誉”科目的核算内容是从“无形资产”科目中分离出来,而“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科目仍保留等。
第二种情形,完全新增设的科目。如“累计摊销”、“长期应收款”、“未确认融资收益”等,前者的使用类似于“累计折旧”科目,这样,无形资产的核算与固定资产的核算就更具可比性;而后二者则完全体现了新准则中“实际利率”、“摊余成本”这关于长期资产核算方法的重大变革:企业采用递延方式分期收款(整个付款期间一般超过三年)、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经营活动,已满足收入确认条件的,应按应收合同或协议余款借记“长期应收款”科目,按其公允价值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按差额贷记“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
(二)删除了会计科目删除的会计科目包括:短期投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债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减值准备、待摊费用、应收补贴款、自制半成品、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等。
资产类科目的变化详见表1:
另外,这里要提一下和资产核算有关的两个重要的新科目,即“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新会计准则增加了新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当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其公允价值发生变化时,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的借方或贷方。此科目是配合公允价值计量配套设置的科目。而“资产减值损失”科目的设置整合了原来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是新准则的变化中比较令人赞赏的一点。原准则企业资产的减值分别资产类别计入“管理费用”、“投资收益”、“营业外支出”等科目,同类业务无可比性,不易掌握。这两个新会计科目的共同点是:均属于损益类科目,期末结转到“本年利润”科目后,账户余额为零。
三、资产类会计科目核算要注意的问题
(一)三类金融资产的核算问题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的主要问题有三点:一是初始价值确认。除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确认,交易费用单记损益外,另二者相同:取得时的公允价值+交易费用。二是公允价值变动怎么处理。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持有至到期投资按摊余成本计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三是减值准备的处理问题。交易性金融资产各期公允价值变动计人当期损益了,每期都调整了价值,因此期末不再计提减值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计人“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要注意的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原已计入“资本公积一其他资本公积”,公允价值减值的部分要同时转出。
(二)长期资产和非长期资产减值问题新会计准则将所有资产的减值统一设置了一个科目“资产减值损失”,但涉及到具体核算时,要注意不同资产减值时对应科目的确定。如,应收账款计提减值时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坏账准备”;而存货减值时,贷方科目是“存货跌价准备”;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减值时,贷记“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类似的,有“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时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已经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当引起其减值的因素已经消失,应将计提的减值转回,直至恢复其账面成本。但要注意的是,有些资产已经计提的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得转回,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采用成本模式进行资产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长期资产。特别注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债务工具和权益工具资产减值转回的不同处理。
(三)待摊费用问题新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应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但却取消了“待摊费用”科目,只简单的说发生待摊费用时直接计入相关费用科目,这样就无法体现以权责发生制作为处理基础。对这个问题目前有以下几种处理意见:
第一种观点,支出发生时一次计入损益。这种观点认为,待摊费用是企业已经支付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负担的摊销期在一年以内(包括一年)的费用,支出发生时一次计入损益与分期摊销计人损益对全年的损益影响是一样的。但笔者认为这样处理不符合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基础,没有严格划分费用的受益期间,不能正确计算各个会计期间的成本和盈亏,不能体现“谁受益,谁负担费用”。如2007年12月支付2008年的报刊杂志费,是不能计入2007年损益的,而2008年1月支付2008年的报刊杂志费,也是不能全部计入2008年1月份的损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