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金融业发展论文

金融业发展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8-18 05:30: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金融业发展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金融业发展论文

第1篇

首先,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的金融机构基本上都是混合经营,没有严格的业务范围的划分,金融机构的种类也比较少,服务品种也不丰富。作为金融机构的主要代表-银行几乎承揽了社会上需要的全部金融服务品种。银行从传统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业务中解脱出来,开发了中间业务,但是这些业务还远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尚处于起步阶段。

随后,30年代一场由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之后,美国的银行体制几乎崩溃。为了挽救危机中的银行体系,美国于1933年颁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因为他们将危机的诞生主要归因于银行发展的多项综合业务加剧了银行体系的风险,从而为整个金融业与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鉴于此而颁布的银行法便主要着眼于银行业与其他金融业分业经营以降低风险。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第一,该法案规定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吸收存款,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是承销和发行证券,二者必须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严厉禁止交叉业务和跨业经营。其二,该法案对银行支付活期存款利率进行了限制。最初规定对活期存款不支付利息,即零利率,后来提高了利率上限,允许支付少量利息。这主要是为了降低银行的支付危机。其三,该法案规定政府对银行存款给予保险,并据此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以及实行最后贷款人制度,这一切都是为了保障储户利益,同时提高银行的信用水平。

在《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严格限制下,美国金融业在分业状态下迅速发展着。这时候,以前从属于银行的一些金融机构开始独立发展并逐步成熟起来,并有了自己独立的业务经营范围与经营管理模式。在此过程中,金融业逐步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四大支柱。但是进入60年代以后,逐步出现各种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范围的交叉,严格的业务划分被逐步打破,,经济学家及政府都开始考虑关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是否真的有利于金融业的安全发展问题。经过长久的争议与探讨,1999年12月,美国终于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并新颁布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从而为金融业的合业经营扫除了法律上的障碍。

二、业经营的产生原因及利弊分析。

前已述及,金融业自诞生以来,其业务范围及机构设置并没有自动的划分开来。最初几年主要都是由银行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金融产品的需求而在其本身业务(存款与放款业务)之外新开发的金融服务产品。但是在30年代全球经济危机以后,美国率先立法,限制银行(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的业务融合,要求分业经营,随后,许多别的国家纷纷效仿,这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首先,分业经营能够使各金融机构更加专注于自己所擅长的优势业务,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免盲目开发新产品,新服务,这样可以降低金融机构(当时主要是银行)的风险并使其收益更加稳定和有保障。其次,分业经营也更有利于政府的监管。实施严格的业务划分,各金融机构的业务都相对单一化,简单化,这样就更有利于政府根据不同金融机构的特点,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并使其经营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第2篇

关键词金融;城乡收入差距;产业

AbstractThispaperstudiestheeffectwhichBeijing’sfinanceindustryhasonotherindustrieswithaviewtoclarifytherelationbetweenthedevelopmentfinanceindustryandurban-ruralincomegap.Theresultshowsthatthedevelopmentoffinanceindustryhasenlargedthemarginofproceedingsbetweenurbanareaandruralarea,hencecontributestotheenlargementofurban-ruralincomegap,and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toreduceit.

KeyWordsfinance;urban-ruralincomegap;industry

一、引言

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从戈德史密斯(1969)的金融结构论,麦金农(1973)和肖(1973)的金融抑制论,以及后来的金融功能论,研究都集中在金融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上。Greenwood和Jovanovic(1990)将金融与收入差距联系了起来,论述了所谓的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关系,即收入差距随着金融发展先扩大,后缩小。其后的研究有的认为金融发展扩大了收入差距,有的则认为金融发展缩小了收入差距。例如,Galor和Zeira(1993)认为在金融市场不完善的条件下,金融发展未必会使收入差距缩小,完善的金融市场才是金融发展导致收入差距缩小的前提。而ImranMatin,DavidHulme和StuartRutherford(1999)的研究则认为金融服务创新有助于穷人克服不完全金融市场带来的信贷约束,帮助他们摆脱自身初始财富的门槛限制,使收入差距缩小。国内的学者如章奇(2004)、姚耀军(2005)和温涛(2005)等,均得出了金融发展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的结论。

金融发展覆盖的范围比较广,涉及到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多个方面。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金融产业不论规模上还是发展水平上都处于全国前列,作为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对北京经济的各个方面的影响都是巨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即从金融产业发展的角度研究金融对北京市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二、作用机制

金融产业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可以简单表述如下:一方面,金融产业发展促进了城乡产业的发展,但由于其对它们的带动作用不同,因此对二者结构调整的贡献也不同,由此先是导致了二者整体收益增幅的差异,进而对劳动者报酬产生影响,造成劳动者收入增幅的差异,最终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或缩小。由于城乡产业构成不同,金融产业对城市产业的带动往往大于农村,因此常常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极端的情况,商业金融的逐利性使得农村原有的金融资源被抽调到城市,造成农村资金存量减少,产业受到损害,不仅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而且使得农村居民收入的绝对数减少。另一方面,金融产业发展使农民可以享受到由此带来的征地补偿和租金收入等收益,同时产业整体收益的提高也通过对税收的贡献增加了财政对于农村的资金投入,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收益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又起到了减小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作用。

三、北京市情况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城乡收入差距总体呈现扩大的趋势,只在1978年至1984年之间有过略微的降低,1984年以后迅速扩大,1996之后扩大的趋势则有所放缓,如图1所示。

根据《北京统计年鉴2007》计算绘制

由于征地补偿和房屋租金等财产性收入在北京市农村居民收入所占的比重不大1,本文主要考察金融产业通过带动产业发展从而影响城乡工资收入的效果,在具体分析时则根据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所在的地理位置将北京市划分为城区、近郊、远郊和县四个区域,对金融产业与各区域产业整体收益和居民收入的关系进行研究。

表1是北京市金融产业对各产业(包括其自身)的影响系数和影响系数比率2。表2是北京市各产业的人均年工资和各产业的人均年工资比率3。可以看到,在各产业中金融产业影响最小的四个产业为体育事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卫生和社会保障及社会福利业和农业。除农业和建筑业以外,其它三个产业都属于公共事业,其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付,金融的影响不大;而对农业的影响较小则跟目前金融资源在城乡之间分布不均,农民家庭经营和涉农企业贷款难有关。工资最高的产业主要是一些高人力资本的产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无关;农业的工资则是最低的。

根据北京投入产出表2002计算

根据《北京统计年鉴2007》计算整理

表3的二至七列是各区域内增加值最高的六个产业所占的比重及其工资比率以及金融对每个产业的影响系数比率,最后一列没有加括号的数字表示各产业增加值占各区域全部增加值的比重之和。由于各区域增加值最高的六个产业占整个区域增加值的比重总和都在60%以上,因此,可以认为这些产业吸纳了区域内大部分就业人口,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括号里的数字表示以各产业增加值比重为权数计算的人均年工资比率或金融影响系数比率的加权平均数。这两个加权平均数分别代表了各区域内主要产业的整体工资收入水平(或收益水平)以及金融影响力的大小。

根据《北京统计年鉴2007》和《北京区域统计年鉴2007》计算整理

从表3可以看出,城区增加值最高的八个产业人均年工资比率和金融影响系数比率的加权平均数在四个区域中基本上都是最高的,其次为近郊和远郊,县区最低;远郊的金融影响系数比率的加权平均数高于城区和近郊。因此,总体上看,城区各产业平均工资最高,金融产业对其的整体影响力也最大;县区平均工资最低,金融影响力也最小;近郊和远郊介于二者之间。这表明金融对整体收益越高的区域的产业影响力越大,而对整体收益越低的区域的产业影响力也越小,这样,金融产业的发展势必造成城乡产业整体收益差距的扩大,进而拉大城乡收入差距。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远郊金融产业的整体影响力高于其它区域,则有可能促进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以更快的速度进行,从而使其未来与城区和近郊的收入差距缩小。

四、结论及建议

第3篇

2008年下半年以来,市场波动异常明显,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汇率走高,企业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用工成本攀升,世界经济增速下滑。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也加大了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

无独有偶,在上述困难肆虐下,又逢几十年来罕见的金融危机,恶浪席卷,波及面之广,之深,影响之大,为历史少见。

受其影响,大批中小企业深陷困境。不仅企业的资金流短缺,中小企业融资、贷款困难,而且产品生产、销售几乎陷入停滞状态,加之税负沉重,实在难以坚持。来自市中小企业局的调查报告显示,从去年9月以来,重庆部分行业和企业市场开始萎缩、订单减少、产量回落、库存增加,加之沿海企业进军内地分享重庆市场,给已显萎缩的重庆市场雪上加霜,而且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财政收入等增速也开始呈下降之势,经济下行压力骤然加大。

二、中小企业的重要性

中小企业是提供就业岗位的主要渠道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主要手段,是增加地方财力的重要来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的基础力量,它的健康快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工信部中小企业司对此做过深度的剖析:从面上看,中小企业的税收占48%;GDP占58%;进出口占62%;就业占75%;新产品的生产和创新占80%;此外中小企业数量在全部企业中所占比例达99.5%。这些数据足以说明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的地位和作用。

全国情况是这样,我市情况也如此,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市中小企业经济增长值近3000亿,GDP比重超过50%。

三、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稳定的必要性

中小企业是接纳大学生就业的主力军。社科院前不久通过对44.5万名2007届大学毕业生的抽样调查显示,36.2%的本科生和57.1%的高职、专科生受雇于中小企业。从企业规模看,3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雇用了48%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包括40%的本科生和55%的高职、专科生;中小企业还是容纳大量农民工的蓄水池。

中小企业兴旺则就业渠道开阔,中小企业衰败则就业之路狭窄,因此只有中小企业稳定,国家、地方财政才能稳定,就业才能稳定,社会才能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扶持中小企业,帮他们走出困境就是扶持就业,就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特别是解决沿海农民工回来后进一步增大了的我市面临的双重就业压力意义更显重大。

然而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日渐加深,2009年的就业形势将更加艰难。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给予更多更优惠的扶持政策振兴中小企业,不仅关乎振兴经济,更关乎社会的就业与和谐稳定。

四、中小企业在危机中要抓住机遇、勇于创新应对危机

在危机面前,从大的方面说,危机是体制危机,所以要从体制层面去解决,这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改良世界经济秩序和各国的金融政策;从小的方面说需要国家的支持,也就是需要国家的政策,需要良好的市场环境,更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通过自身调整升级,内外兼修,才能应对危机渡过难关。

1.外部因素对企业的冲击很大,中小企业因规模小、销售渠道狭窄,资金链脆弱,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更大,更容易深陷危机泥潭,而它们又无力改变经济环境,靠自身的力量自拔自助困难重重,因而亟待政府施救。

近段时间国家出台了包括出口退税、注资放贷等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企业自身要抓住和利用好历史机遇和国家出台的这些优扶政策来增强自己的抗风险能力。

2.要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政府的政策支持在当下确实显得很必要很紧迫,但企业不能总是等靠要。如果自身体弱多病,就算等到了、靠住了、要来了政策,最终也会被市场淘汰的。因此企业只有苦练内功,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才是硬道理。

中小企业最宝贵的是要勇于面对危机才能积极应对,才能创造性地把危机转化为契机。

(1)抓住机遇,应对危机。中小企业在危机面前,在关注危情的同时,也要把握其中的机遇。重庆作为西部桥头堡,本身就是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之一,危机进一步凸现了重庆的地位和优势,重庆集中了水运、铁路、航空等交通优势,加之处于桥头堡的地域优势,使重庆必然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随着保税港、城乡统筹系列政策的落实以及进一步推进农村城镇化,都会进一步加强重庆承接产业转移的魅力,带给重庆更多的机遇。重庆与沿海中小企业主要依托出口加工产业的发展模式不同,重庆传统的中小企业更多地依附于本市基础较为雄厚的支柱产业而成长,如装备制造产业、汽车摩托车制造产业、资源加工产业等,其受国际经济波动及出口汇率等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随着重庆作为西部重镇的地位提升,一系列如用地、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税收减免等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对外来或新建的中小企业极为有利,再加上金融危机降低了投资成本,有利于原材料等资源的储备,所以重庆中小企业的生存风险相对沿海较低,这些都为重庆中小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作为长江中上游迅速兴起的大都市,现代物流业、服务业、环保科技业等新兴行业的发展,也为重庆中小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勇于创新,应对危机。此次金融危机再次催热了中小企业的创新自强话题。创新,不是异想天开,是从思路到管理的全面谋变,是应对危机的核心措施。

①思维创新。创新首先是思维创新,就是要有既能应对好的经济环境,也能应对经济萧条和市场波动、政策调整等各种复杂局面的新思维;要有放眼全球、着眼全国、区域布局、紧跟行业动态的思维。只有思维创新才能在发展过程中实现技术创新,才能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也才能有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才能改变在经济格局中处于产业链低端、赚取微薄辛苦费的不利地位。

②战略创新。企业创新重要的是战略创新,面对危机中小企业应该对自己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及能力情况作出总体战略思考,认真分析自身优势,在危机中利用和放大这些优势,从战略角度面对竞争化解危机。在危机面前中小企业要敢为天下先,创造性地谋划好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包括决策、市场、产品结构、技术创新诸方面。

a.决策创新,决策创新最重要的就是不仅要能够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既定决策,更要能够高屋建瓴,深谋远虑。目前急需着力的是顺应政府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势,谋求企业向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业调整,早些谋断早做准备。

b.市场创新,市场创新是指对已有市场的拓展和完善,也包括新兴市场的开发。开发新兴市场就是开发新的处女市场,包括老市场的处女领域,还包括其他品牌退出后留下的市场空间。

c.产品结构创新,凡是涉及在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中要关停闭的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企业应早做准备进行结构调整或转型;第二,中小企业要在国家产业调整升级中寻找新的机遇,分一杯羹;第三,包括软件外包,以及生产制造业,加工贸易业,新经济的服务业等外包服务业日益盛行,中小企业要抓住这些机会和广阔的市场进行产品结构调整。d.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不一定都要耗巨资成立研究学院来培育或者花巨资招揽专门的技术创新人才,但企业始终葆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是很重要的。

技术创新会催生企业自主专利和自有品牌,一旦拥有,企业如添双翼将会飞跃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③管理创新管理创新就是进一步加强内控管理,科学管理,提高资金运行效率和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

要使中小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和金融危机中站稳脚跟,就需要管理创新,建立一套切实可行,适合其经营特点,能适时进行自我更新且操作性强的内部控制管理系统,尤其是加强行政、经营、财务三方面的管理。

(3)开源节流,应对危机

应对危机的核心措施是创新,重要的办法是开源节流。

开源不只是设法增加收入,最主要的是以创新的视角去开发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管理中的活力与潜力、开发员工智能的活力与潜能,同时以筹资融资为开源的主要手段来保证企业运行的资金源:

①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小企业要树立内源融资的价值观,提高中小企业实力,增强企业的内部积累能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资金良性循环,努力寻求合资、合作、合伙、股份合作、股份制改造等途径,实现内源资金来源多元化。

②融资租赁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小企业可通过这条有效渠道开展外源融资。

③重庆市政府通过协调相关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了扩大银行贷款、加快批准筹建小额贷款公司、增加担保公司数量和资本金等一系列过冬方案。

④银监会近期也在重庆等部分大城市创设消费金融公司,这既是拉动消费内需的强心剂,也是拯救和激活中小企业的一剂猛药。

⑤融资信贷、电子商务平台和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平台的资本市场也是增强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分担风险、应对金融危机的长效措施。

节流不光是敢于断臂减亏,策略性地放弃亏损业务、困难业务、不景气业务,集中精力搞好企业的核心业务,还要在保障企业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剪锄虚浮的支付,科学使用好每一份钱财物,因此要特别把好财务工作这一落实开源节流的关键环节。为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合理开支例行节约。这并非意味着单纯的减少支出,而是有针对性地减少,有的方面不但不能减少反而还要有所增加。比如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就要从财务角度考虑合理配置人员和适度调整薪酬:中高层管理人员要减薪,一线员工,特别是技术员工的薪金就不能减少;对于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产品研发经费不能减少甚至还要加大投入。另一方面要加强实物管理,用好每一件财物,还要利用现代互联网,在可以操控的部分开展电子商务实施信息化管理,这也是控制成本、提高效率的一种很好方式。

同时传统意义的压缩开支的节流方式仍然有现实意义,小到一张打印纸,一度电,大到精简部门,削减一切无关痛痒的开支,累积节约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第二,依法进行税收筹划合理降低支出。合理的税收筹划能显著提高中小企业的生存与竞争能力,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推动力。企业财会人员应充分了解国家现行税法的精神实质,熟练掌握税法的各种具体规定和实施细则,通过事前周密的税收筹划、事中及时调整、事后完善补充来降低自身的税收负担,增加财务盈余,增加现金净流量,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使企业获得最大的合法税收利益,从而更好地缓解目前普遍存在的资金瓶颈问题,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五、红旗逆风飘曙光在前头

在地震后的光秃山坡上最先长出来的一定会是野草,而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地震后最先发展起来的也一定是具有草根特点的中小型经济体。有人说经济危机已经见底,也有人说经济即将复苏,还有人说第二波经济危机业已开始。不管怎样,中小企业不能有机会主义靠投机求发展,而应该利用中小型经济体船小好调头的优势抓住机遇,开源节流、勇于创新、锐意改革、加快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稳产增收来应对危机、保生存谋发展,加上政府的政策扶持,一定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危机中逆势扩张和纵深发展,实现企业的蜕变。

参考文献:

[1]郑国中:不放弃,不抛弃,不背弃[J].金融大观,2008.09.

[2]贾银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有效渠道[J].中国经济评论,2004.11.

[3]武建冰:中小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8.11.

[4]杨速炎:中小企业倒闭潮来袭[J].经济观察,2008.09.

第4篇

1.1中小企业在融资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我国金融进行在选择客户时他们热衷于国有大型企业,结果造成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即使中小企业有良好的盈利项目时也很难在金融机构中获得融资,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不平等竞争极大地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我国政府部门在制定经济政策时也会偏向于国有企业的发展,为国有企业发展开“绿灯”,而中小企业的审批环节也非常多。比如银行机构在进行贷款审批时会将企业的性质作为重要的考核评价标准,这样的制度不利于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获得贷款。

1.2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的担保

虽然近些年我国加强了对信用担保体系的构建,但是相比我国中小企业强大的融资需求量,我国的担保体系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中小企业进行融资需要提供相应的担保资产,但是由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规模小,经营方式灵活,其缺乏具有一定价值的固定资产,这样导致担保机构向其提供贷款的动力不足。

2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支持力度不够的原因分析

2.1中小企业自身的因素

首先中小企业由于发展规模小,缺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这样导致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比较大,根据市场调查:能够存活10年以上的中小企业数量非常少,而且因为倒闭而发生信贷违约率也不断上升,为此金融机构不愿意为其提供信贷支持;其次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不规范,信用等级比较差,金融机构很难掌握其内部财务信息;最后中小企业缺乏向金融机构融资的主动性。由于向金融机构融资需要繁琐的手续而且他们每次融资的资金相对比较少,因此他们更加倾向于手续相对简单的民间借贷等非正规形式。

2.2缺乏一个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宏观环境

一是我国的相应法律规范还不完善。虽然我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法律支持,但是由于该法律缺乏具体的条文规定导致政府的许多扶持政策没有落实到实处;二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还不完善。目前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主要以政府政策支持为主,缺少资本市场的参与;三是我国信用担保体系还不完善。我国针对中小企业的诚信信用数据库还不完善,导致无法根据中小企业的信用情况为其提供给担保。

3发展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思路

3.1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内部环境

由于中小企业的经营模式等因素导致其很难获得金融支持,因此中小企业要从内部着手:一是转变经营机制,规范自身的经营行为。中小企业要通过体制改革、管理制度创新等提高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增强企业的信誉度;二是建立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三是树立良好的信用观念。中小企业要想获得金融支持就必须要获得金融机构的信任,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树立信用至上的观念,一方面要诚信经营,规范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要学习金融知识,对于自己的债务要主动承担,不逃避。

3.2完善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要加快银行机构的改革。银行机构是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机构,针对当前银行部门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够的原因分析,需要加强银行机构结构的调整,改变单独的所有制模式,积极引入民营资本参与银行竞争,实现银行产权的多元化。同时银行部门也要摈弃传统的信贷观念,扩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二是规范民间金融机构的发展。民间金融机构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据不完全统计:中小企业的80%的融资需求是通过民间机构实现的,因此规范民间金融机构对提高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国要从法律上明确民间金融机构的法律地位、以及操作流程等,同时还要采取有效的法律措施制裁与打击利用民间金融机构从事高利贷的违法行为。

3.3政府为中小企业创建良好的宏观环境

第5篇

刚性需求充足整体发展平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药学会理事长桑国卫介绍说,医药产业是当今世界竞争最激烈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医药工业是第四大创利产业。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平稳,2008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增幅为25.7%,2009年前4个月同比增长18.29%。

去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侵蚀不断深入,医药产业受到影响,我国医药产业也受到波及,特别是医药出口受冲击比较严重。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医药进出口总额112.41亿元,同比增长3.57%,医药出口出现负增长(-0.45%)。其中,西药原料药出口下降了8.8%,中成药出口下降了13.74%,中药材及饮片出口下降22.61%。

有关专家认为,目前拉动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仍未改变,在医药产品的刚性需求以及新医改政策带来市场扩容的机遇下,我国医药产业整体前景比较乐观,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

一方面,制药工业集中度有所提高。我国现有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4738家,去年制药工业百强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已经达到40.59%,比2007年提高了近一个百分点。医药工业呈现集中度提高态势的同时,工业企业的销售规模也进一步加大,市场竞争能力增强。

同时,医药工业盈利水平保持增长。2008年我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利润708.9亿元,同比增长28.4%。2009年前2个月,我国医药工业累计完成利润总额111.6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18%。尽管由于外销受阻,化学原料药工业的利润仅增长6.9%。但生物制药工业的盈利水平较高,1-2月的增幅为43.4%,显示出生物技术产业高增长、高回报的特征。

另一方面,医药商业购销增长稳定。2008年,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累计购进约3450亿元,同比增长11.45%,累计销售3330亿元,同比增长13%。2009年一季度,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购进总值933.21亿元,同比增长9.81%,销售总值为1036.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91%,增幅比较平稳。

医药产业发展呈现新亮点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影响最主要是化学类药品,由于上游原料价格上涨,导致这类药品利润空间变小。然而由于我国中药资源比较丰富,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撑。同时,虽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势头很快,已经成为一个新的亮点。

以长白山脚下的吉林省为例,坐拥长白山这个“立体资源宝库”,吉林省的医药产业在金融危机中并未受到太大冲击。2008年吉林省医药产业实现产值400多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超过196亿元,同比均有大幅增长。在其他工业产品出口萎缩的情况下,吉林省医药产业出口却实现大幅增长。据海关统计,去年吉林省医药产品出口达到1.7亿美元,同比增长62.2%。其中中药产品占了不小的比重。

同时,我国药物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已经建立起从药物靶标发现、新药发现到新药开发的完整药物创新体系。

盐酸安妥沙星及制剂是中药创新药物的一个代表。该药是由源自中药的石杉碱甲设计开发的创新药物,对多种动物的多种认知障碍模型有恢复效果,具有抗早老性痴呆的作用。目前,生产该药的上海药物所已经获得美国、欧盟、日本等国的专利授权,Ⅱ期临床研究在法国、瑞士、南非等6个国家35家医院展开,市场前景极为广阔。

生物制药是金融危机下我国医药产业发展中的又一个亮点。尽管起步较晚,但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医药市场销售额达7730亿美元,而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实现总产值近7000亿元,接近全球的15%。

受去年以来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外不少生物制药巨头都出现了利润下滑,但长春金赛药业公司却逆势上扬,创纪录地实现销售收入1.9亿元。作为一家从事生物制药的企业,金赛从成立之初就把强化自主研发的重要性,国内第一支用于矮小的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第一支专利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等产品都是在这里研制成功的。这也让金赛药业在金融危机中尝到甜头,目前公司正在研发重组人胸腺素,预计上市后使用人群至少80万,产品的生产能力将达到1500万支。

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表示,生物经济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生物经济已经成为全世界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之一。“中国科学院已于2008年成立了医药产业创新联盟,加速创新药物研发过程。目前,联盟企业共120余家,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共吸引意向性的企业科技创新基金逾25亿元。”李家洋说。

紧抓机遇危中寻机

一些专家表示,金融危机既让我们进一步看清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也为我国医药产业实施产业升级带来机遇。我国医药产业应紧抓这一机遇,加大自主研发力度,破解融资难题,实施产业结构升级。

桑国卫认为,医药工业应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下游深加工领域延伸,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及时跟上和满足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当前制约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是缺乏创新能力和潜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导致在国际医药分工中一直处于低端。提高产品高附加值能够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抢占国内高端医药市场。

同时,随着医药政策和标准的提高,应加速产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在国家重大药物创新专项和医药技术改造专项推动下,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加大对生物制药等具有高回报率医药行业的扶持力度,组织生物医药研发外包企业提供服务,加大力度引导和支持外包企业进行深度市场拓展,强化品牌建设。

金融危机对医药企业最直接的一个影响便是突然失去了廉价的贷款和融资渠道,而药物研发是一个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的过程。这就需要国家新增贷款既要投向生产基本药物生产企业和国家扶持的国有企业,也要投向那些融资遇到困难的生物医药企业。

第6篇

关键词:金融风暴;出口;对策

一、当前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现状

与2008年第三季度的统计数据相比,进口增长回落幅度增大。据海关初步统计,2008年全国进出口总值为25616.3亿美元,同比增长17.8%,其中,出口14285.5亿美元,增长17.2%,比去年同期回落8.5个百分点;进口11330.9亿美元,增长18.5%,比去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外贸顺差2954.6亿美元,同比增加332.6亿美元。

尤其是2008年年底全球经济衰退加深,使得11月和12月连续两个月我国进出口速度同比大幅下降。

此外,我国对美、欧、日的进出口额有升有降。一是对美国出口速度明显下降。1—10月份,对美出口额同比仅增长11.4%,比上年同期回落4.1个百分点。而进口速度显著增大,同比增长21.1%,提高5.2个百分点。二是对欧盟出口出现降势。1—9月份,对欧盟出口同比增长24.5%,比上年同期回落6.2个百分点;三是对日本进出口上升。1—10月份,对日本出口同比增长16.2%,比上年同期上升5.3个百分点;进口同比增长18.8%,提高2.4个百分点。

二、出口企业面临的困境

1.国际市场需求明显减弱。2008年下半年PMI急剧下滑,并于11月份创历史新低38.8,包括经济增长、价格涨幅、就业、企业订单等多方面指标,都开始显示经济处于收缩状态。今年1月份PMI指数回升至45.3,各指数升势也十分明显。但欣喜的同时,我们要认识到这是扩大内需政策的结果,且各指数仍处在收缩的范围内,其中新出口订单指数虽上升3个百分点,但也只有33.7,外部需求明显减弱。

2.海外商账拖欠。据统计,美国去年共有25家银行倒闭。银行信贷紧缩,融资成本增加,部分高度依赖银行资金运转的企业在资金流动上遇到困难,导致资金链条出现断裂,很多美国企业直接宣布倒闭,把债务负担甩给我国企业。

3.国际订单转移。中美两国息差加大,对人民币升值施加了更大的压力;且美元的持续走软在一定程度上向我国输出了通货膨胀,再加上工人工资上涨、环保支出增加以及产品质量问题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外贸企业的成本日益增大,经营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已经逐渐消退,国外采购商开始将大批订单转移到东南亚国家。

三、外部环境将继续恶化

1.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美国政府1月30日报告显示,2008年第四季度GDP萎缩3.8%,暗示2009年第一季度美国的经济衰退将进一步加剧。据调查,2008年12月份美国平均失业率增至7.2%,创16年来新高;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至38,为自1990年至1991年经济大衰退以来的罕见水平。有关机构预计,2009年下半年美国经济增长将持续疲软,经济复苏仍需等到2010年。

东欧金融体系风险正在加剧,并可能向西欧扩散,这将对本已脆弱的欧洲金融体系带来重创,甚至可能引发第二波金融海啸。

2.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经济刺激方案中“购买国货”条款的通过让各国感到不安,虽然美方表示条款的实施将“遵守自由贸易规则”,但不能否认该条款明显含有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美方这一举措,必然会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扩散。据悉,法国、阿根廷、意大利也已纷纷出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

四、出口企业的应对之策——借政策之“利好”,变危机为转机

针对目前形势,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外贸政策、汇率政策及其它相关政策,且其效果已经开始显现,但企业也不能完全依赖政府的扶持,作为应对危机的主体,出口企业必须根据自身处境主动采取得力措施,灵活应变,变危机为转机,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

1.建立良好的风险防控机制和应收账款制度。企业应建立起信用评级体系,加强对国外客户资信的了解;尽可能选择信用证、银行保函等依托银行信用的贸易结算方式,努力减少商业赊账的额度;充分运用出口信用保险等信用工具,减少企业收汇风险;建立健全的应收账款制度,以保证降低风险。

2.开展跨国并购,整合优质资源。充分利用一些国外知名企业较强的研发能力,成熟的营销网络和品牌优势,这对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长远来看,也有利于我国企业的海外扩张。

3.采取转攻内销市场的策略。今年1月份PMI指数的回升就得益于国内市场有效需求的增长,国内市场使部分出口企业渡过了“严冬”。因此,适时抓住国家促内需的机遇,充分发挥产品设计新、质量好的优势,加强国内渠道商、品牌商的合作,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可使企业摆脱国外订单少、在出口市场低价竞争的僵局。

4.大力创新,推出功能少、成本低的新产品,应对外部需求萎缩。从整体来看,受到严重冲击的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那些竞争力强、技术创新的企业并没有垮掉。因此,应着力于科技研发、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推动外向型产业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升级,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加快自主品牌的建立,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

[2]胡少甫: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研究,《现代商贸工业》.

[3]张彤: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其对策,《国际经贸》.

第7篇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 本科教育 实践教学

 

在理工科院校,因其重点学科是理工科,虽说开设了金融学专业,但对金融学的发展重视不够,投入较少,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无法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因此,实践教学成为工科院校金融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严重制约了应用型金融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素质不高,很难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强调教学计划的完整性,而忽略实践教学内容的关注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对金融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高校对每级学生都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包括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理论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学时和学分要求,有些高校过分追求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环节之间的比例关系,对实践性的学时和学分也有相应的要求。目前,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做为课程组成部分的各类实验课、课程设计、社会调查、学年论文、金融模拟实习、生产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但这些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明确规定,规定了实践环节总学分的上下限,各实践环节也有规定。加之过分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英语、高等数学、思想政治类等公共基础课所占比重过大,势必要压缩专业课时,与专业课相匹配的实践环节内容的完成很难得以保证。 

2.实践教学时间过短 

目前,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中,理论教学仍占主体,实践教学内容相对薄弱,各教学环节相对分散,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性环节。有些实践性环节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结束之后的假期,暑假天气过热,寒假忙于过春节,一些实习单位并不是很乐意接受,实践时间大打折扣,与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相比,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时间和效果就很难得以保障。 

3.缺乏一支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队伍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金融学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高质量的师资不能局限于高学历、高职称,普通高等院校师资为了应对教育部的教学评估,引进人才时更注重学历要求,目前担任专业课的任课教师90%以上具有研究生和博士生学历,高学历人才虽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从高校到高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以及职称的评定,更多注重的理论教学学时要求和科研水平,教师很难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知识的更新,导致教师缺乏进行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不佳,这样的师资队伍怎能符合当今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 

4.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为此,2005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开办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以及将实验室建设作为本科教学评估的重点考核内容,各高校才真正重视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金融学专业的校内实践基地以金融模拟实验室为主,它只是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金融学专业要申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难度大,一些重点高校以打包形式获批国家级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投入较大,学校投入也有较大的积极性,而对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侧重点却不同,因此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在各高校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实验内容较少等问题突出。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校外也建立起一些实践教学基地,但揭牌仪式多,实习内容少,由于金融机构的工作任务比较繁重,接受学生实习会影响到他们的自身工作,加之实习多安排在假期,学生数量多且集中,实践基地往往很难一次性接收,有些实习单位分批安排实习,但学生整个假期将被占用,实习带队教师时间也捆得过死,很难利用假期时间从事科研活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从而造成学生和老师的实习积极性不高。 

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大量进入我国,金融业的竞争日趋激烈

。金融业的竞争可以说是金融人才的竞争,金融业务的开展很大程度取决于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随着金融业竞争的激烈性和复杂性,对其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大多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操作能力欠缺。因此,要适应金融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就必须明确实践教学在金融学本科体系中的地位,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综合能力和素质为主线,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安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构建一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以下4个层面:专业技能的训练、专业课程设计与实验、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写作、专业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1.专业技能的训练 

专业技能是从事金融学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外语口语、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数据处理、金融软件的操作、点钞、珠算、银行会计实务操作等。尤其应针对银行电脑汉字输入、点钞及伪钞鉴别、计算器的基本技能考核标准来安排,技能训练考核标准参照工商银行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学生熟练掌握后走上银行工作岗位上手更快。 

2.专业课程模拟操作与实验 

金融学专业课程主要包含银行、证券投资、保险三大类,这些课程实务操作性都很强,可根据各课程的性质,在学习该课程理论课后,适时开设专业课模拟实验,通过建立的校内金融模拟实验室进行。目前有一些软件开发公司已开发出一些实际操作性较强的的金融软件,如股票模拟交易系统、期货外汇模拟交易系统、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系统、国际结算模拟系统、信贷业务及风险管理模拟系统等软件,通过全方位的仿真模拟训练,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理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理论教学不再枯燥无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 

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都是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运用,是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巩固和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学年论文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字数要求比毕业论文更少,但要求论文格式规范,符合本科生学位论文的要求,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基础。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可根据毕业实习搜集到资料撰写毕业论文,质量上应比学年论文要求更高,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 

实习是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实习主要包括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可采取集中与分散、校内与校外等多种组织形式进行。生产认识实习一般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后,学生经过三年的金融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金融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生产认识实习,可加深学生理解所学的金融理论知识,同时也是找出差距的学习机会,学生更能明确今后努力方向,主动调整学习目标,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它是对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理论知识的大检阅,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大演习。可采取顶岗实习的模式,毕业后能很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同时,可根据毕业论文的要求,搜集资料为毕业论文撰写提供现实素材,写出的论文才能与实践紧密结合,做到有的放矢,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毕业论文大肆抄袭现象。

三、加强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 

1.制定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 

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金融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一定金融理论知识,熟练和掌握外语及计算机等基本技能,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wto,按照协议,我国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开放金融业,金融机构、证券机构、基金机构以及保险机构,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和业务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金融业越向纵深发展,对金融人才复合性的要求也越高。因此,高校应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制定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以及实践教学指导书,学生可通过实践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2.建立一支具有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达到教育部对师资的评估要求,我国高校引进教师时,过分强调学历、职称,无形中淡化了对实践经验的要求,这些老师虽具有高深的理论知识,但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逐步实现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整体优化,建立一支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第一,学校应制定教师培养计划,每年安排教师有一定时间到银行、证券、保险等部门,从事相关部门的主要工作,熟悉该单位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与相关单位加强合作,从事科研活动。第二,建立一支有政策保障,能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实验管理中来的实验队伍。要求实验室人员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取得相应培训资格证。第三,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国外的应用型大学在聘请教师时,常常把实践经验看作一项重要的条件,德国柏林科技大学的所有教授来自工业企业,都具有工程师资格。高等院校引进一批学历层次高、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从事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也可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或实验教学顾问,优化师资结构。只有建立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业务技能的师资队伍,培养应用型金融学人才才有保障。 

3.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调动学生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在金融学教学中实践教学只作为理论教学的一种补充,实践教学未能起到真正作用,这种教育模式很难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岗位聘任和职称评定方面给予倾斜,以提高教师指导实践的积极性。对于实践经验缺乏的教师,应加强自身实践经验的提高,同时,还必须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实践的意识,在实践过程中应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以及将来求职的关联度,还可以聘请本专业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友现身说法,以激发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只有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性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还可缩短学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和社会人转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今后人生发展。 

4.增加学生实践时间,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金融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务性较强的二级学科,且具有金融行业分布的广泛性,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应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在学生四年的金融学理论学习的同时,应安排总计不少于1年的时间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一方面加大投入建立起校内模拟实验室,可通过购买相应的软件,实现银行、证券、保险等多方位的模拟操作,使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模拟到时实务工作情景,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还可弥补金融企业因业务资料保密性造成的校外实习效果不佳情况。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与金融机构签订长期合作协定,建立稳定的企业、学校“双向互助”的实践教学基地,金融企业能够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节约人才选拔成本和培训费用,也可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金融企业的了解,从而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的共赢。 

参考文献: 

[1]王家华,汪祖杰. 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思考 南京省计学院学报 2007(2) 

[2]王东升. 金融业发展与实用型金融人才培养 浙江金融 2008(10) 

[3]徐扬、戴序. 构建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 现代商业 2008(17) 

第8篇

一、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课题题目: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课题来源:教师规定课题

目的和意义:

2007年夏季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Sub-prime mortgage crisis)的爆发,迅速向全球蔓延。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不仅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而且引发了美国房地产及其关联行业的衰退,拖累了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增长。尽管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联合干预措施,部分缓解了危机的进一步恶化,但危机的影响至今尚未完全消除。目前,次贷危机造成的经济衰退已经演变为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次贷危机的发生,使金融创新和金融国际化的过程受到重大挫折,尤其是要重新认识房地产金融的创新对经济的影响。

本文主要就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各领域的影响来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对应措施,总结其经验教训,从而为日后应对各类金融风暴的未雨绸缪做参考。

二、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次贷危机的发生,各学者、专家对次贷危机的分析众说纷纭。对次贷危机的研究也有相当多的文献书籍,研究认识得已相当深刻。纵使在美国这样金融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大众层面的金融文化仍有待提高。此轮次贷风暴还对现有美国金融体制提出了诸多挑战。危机必然成为市场革旧布新的重大契机。而美国监管当局应对危机的举措,也当在治标与治本的双重意义上给予更多关注和解读。从某种意义上说,近在眼前的全球性次贷风暴对中国人来说可能是件幸事。认真体味此次风暴之教训,我们应尽可能避免危机的种子在中国生根发芽,在未来引起无穷祸患。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 次贷危机定义及成因发展;

2、 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3、 次贷危机对我国企业的影响;

4、 次贷危机对房地产的影响;

5、 次贷危机的应对措施以及给后人的启示。

四、具体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和预期达到的目标:

1、 资料收集与整理阶段(兼实习):2月15日 4月17日

2、 确定论文基本结构及内容阶段:4月18日 4月25日

3、 完成论文初稿阶段:4月26日 - 5月7日

4、 论文修改阶段:5月8日 5月25日

5、 论文评审阶段:5月26日 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