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交通工程相关论文

交通工程相关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5-29 16:03:17

交通工程相关论文

交通工程相关论文第1篇

关键词:全英文教学;交通系统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176-03

一、引言

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成为反映学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地位的提高以及我国目前交通运输的高速发展,进入中国学习的国际交流生、国际合作项目数量不断增长,因此培养能适应交通工程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学生显得非常重要。基于此,2011年以来,同济大学开展“全英语专业课程包建设”,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进行了包括交通系统理论、交通工程、交通控制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道路工程、机场规划与设计、轨道交通工程等8门课在内的全英语交通工程专业课程包建设。

作为交通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交通系统理论》的基本目的是让学生对交通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分析方法模型、交通系统应用范畴内的新理论、新方法与新技术有较全面的了解和领会。该课程也是我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基础课,旨在将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推广应用到交通系统。考虑到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并且课程内容在国际知名大学交通主干课中均有所涉及,因此,在课程安排中专门设置了中、英文两个平行班授课,课程内容融合了国际上知名大学交通主干课的内容,包括美国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的Traffic Engineering(CE 150)、MIT的Transportation System Analysis(1.201J)、加州大学Davis分校的Optimization Deterministic and Design(ECI 153)。

在前期的教学实践中,学院有部分课程曾采取双语教学的方式,但笔者发现双语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双语教学中往往采取教师课件用英语,讲授用中文的形式,则导致学生课堂上过分关注专业词汇的表达,而忽视了对知识本身的掌握和理解。同时,双语教学也不适应国际化办学的需求,我院目前也与美国、法国等高校合作进行双学位联合培养教学,无论是对去国外高校交换学习或继续深造的国内学生,还是未来课堂上的外国留学生,都不适合采取中文授课的方式。

二、《交通系统理论》全英语教学实践

(一)授课内容与教材

结合专业培养标准(同济大学交通工程专业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吸收和借鉴国外一流大学(MIT,UC Berkeley,UC Davis等)的相关课程教学内容,按照专业培养的课程体系,以培养交通系统分析方法为核心,设计教学内容,具体教学内容包括课程概述、基本交通流参数及交通流模型、交通系统供需分析、交通系统状态分析、交通系统评价、预测、优化、决策模型与方法等。

在教材选取中,采用国外经典教材作为主要课程教材,如Traffic flow fundamentals,Fundamentals of Transportation and Traffic Operation等。此外,结合国外重要手册Highway Capacity Manual(2010),重要研究报告等介绍相关内容的国外最新成果。

(二)教学团队

考虑到《交通系统理论》课程的理论性较强,除基本交通流理论之外,还涉及到很多非交通工程本身的知识,如系统预测、评价、决策等系统分析理论与方法。考虑到教师研究特长、备课时间和精力的局限性,我们认为仅安排一位教师全程授课会有较大的压力,且难以将所有部分内容讲授透彻,因此本次教学实践中采取了团队教学的方法,安排三位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根据各自的研究领域和特长安排授课内容,组建全英文教学团队,三位教师授课学时数基本相当。

(三)教学方法

全英文课程中选课人数远远少于中文平行班,班级人数一般不超过10人。因此,针对小班化教学的特点,教学团队采取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更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大量的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

1.案例教学。主要采用描述型和解释型案例教学法,即给学生一个真实交通现象和问题的案例,让学生尽可能地运用所学的交通系统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并透过现象深入到问题的本质,提出自身的分析和建议,或者结合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习和讨论。例如,在讲授交通系统状态分析中的排队分析方法时,使用国内某高速公路收费站设计项目技术报告,介绍排队论在高速公路收费车道设计中的应用;在v授交通系统状态分析中的时空图方法时,组织学生观察从美国下一代交通仿真系统(NGSIM)中获取的时空图,引导学生分析特定路段和时间范围内的交通流特征和驾驶行为,并从人、车、路和环境等角度诊断其交通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2.采取“学生当老师”的教学法。“学生当老师”教学法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出发点,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自由讨论。这就要求学生在课下进行充分的预习和学习,然后在课堂把自己所理解的知识讲给其他同学听,并进行讨论。比如在讲授系统评价的常见方法――层析分析法时采取该方法,由学生自己设计例题,讲解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和基本步骤,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对该方法的关键点进行讨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网络教学。建立网上答疑的微信群组等,方便主讲老师、助教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4.课后作业与考核方式。注重教学过程的阶段性过程考查,积极推进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课程通过作业、课程讨论、阶段测试和考试等进行综合评价。课程成绩包括:课程讨论(含考勤)占10%,课后作业(5-6次)占30%,考试成绩占60%。在课程作业题的设计方面,减少单纯、直接练习单个知识点的课后作业题,而尽量多地设计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理论和方法)的课后作业题,以及设计针对学生课后自我阅读内容的作业题,鼓励学生使用计算机编程完成计算量较大的课后作业题,以及使用多种统计软件、绘图软件来绘制规范化的图表,从而多方位提升学生综合运用交通系统基础理论分析解决交通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

三、全英语教学之学生反馈

为了解学生是否选择全英文课程,以及全英文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对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65名本科生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主要了解其英语水平、是否选过全英文课程及原因,以及参加全英文课程的困难和收获等。现将问卷结果分析如下:

1.是否x择全英语课程及其原因。在被调查的65位学生中,有11位学生参加过全英文课程的学习。其中,想了解更多专业英语和提高英语水平是学生选择全英文课程的主要初衷,分别占63.64%和45.45%;其次为打算出国深造(占36.36%),以及了解国外相关领域的发展现状(27.27%)。

另一方面,担心自身英文水平不足是学生放弃全英语课程的主要原因(占65%)。通过对受访学生英语四、六级成绩(CET-4,CET-6)的统计分析来看,选择全英文课程的学生CET-4平均成绩为566分,标准差为57分,CET-6平均成绩为533分,标准差为50分;而未选择全英文课程的学生CET-4平均成绩为550分,标准差为48分,CET-6平均成绩为491分,标准差为68分。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是否选择全英文课程的学生在CET-4成绩上并无显著差异(P=0.436),但在CET-6成绩上,选择全英文课程的学生显著优于未选择全英文课程的(P=0.036)。此外,还有25%的学生认为参与全英语课程没有必要,或者认为中文课程更利于理解。

2.学生在全英语教学的困难与收获。调查显示,有18%的学生认为全英文课程完全没有困难,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专业词汇缺乏(73%),课外文献阅读存在困难(35%),不如中文平行班学的扎实(18%),以及少数同学认为课堂听课与英文答题存在一定的困难(各占9%)。而从学生的收获上来看,通过全英语教学学到了更多的专业词汇(82%),认为对其出国深造有所帮助(36%),以及更了解国外相关领域的发展情况(27%)。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有55%的学生认为全英语教学采取了小班化的教学模式,因此可以和老师在课堂内外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四、对全英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教学对象

从长远角度出发,全英语教学是为了满足留学生教学的需求,而现阶段面向中国学生时,应鼓励对科研感兴趣的同学参加。因为全英文小班化教学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后自学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和深度学习,同时在本科阶段开始训练学生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这对科研能力的提升和科研习惯的养成将大有裨益。因此,建议在学生选课阶段对课程的特点向学生予以说明,以吸引真正有科研兴趣的学生报名参加,减少学生担心英语水平不足的畏难情绪。

(二)教学内容设计

相比于中文教学,全英语教学效果总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语言表达的制约,如果采取和中文平行班完全一样的内容,往往师生都会有“赶进度”的感觉,因此全英文教学需要凝练课堂教学的重点,而将更多的一般性知识留给学生课外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内容和课后作业的设计上下功夫,以保证学生学习内容的完整性和学习效果。比如在讲授交通系统评价、预测、优化等内容时,由于涉及到很多系统分析理论与方法的一般性知识,以及很多非交通专业的术语,如神经网络优化方法、模拟退火算法等,如在课堂上用英语解释相关名词术语可能会占用大量时间,因此可先在课前向学生分发相关资料,或请学生课前预习初步了解基本原理后,课堂上由教师结合案例介绍上述方法在交通系统中的应用则可以更好的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不是拘泥于英语本身。

(三)教学方法

全英文教学需要“重知识,轻语言”,也就是说绝不能满足于教给学生专业词汇,更重要是知识的传递和能力的培养。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应尽可能采取连续完整的英文表达,以保证思维和逻辑上的连续性。这一点也对教师的英语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全英语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必要时也应为全英语教学团队提供相应的语言和教学法培训。同时,应尽可能发扬小班化教学的优势,采取启发式教学,进行更多的互动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隋铭皓,盛力,高乃云.基于开展《给水排水工程概论》全英语教学的思考与初步实践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2,(30):122-124.

[2]辛飞飞,吴娇蓉,王晓博.“交通工程学”课程全英文教学试点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1):205-206.

交通工程相关论文第2篇

关键词:智能交通方向;课程群;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228-02

智能交通软件开发能力是交通控制类专业学生的重要能力,与通用软件开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共同点是软件开发,它们的区别在于交通软件需要开发者掌握交通领域的专业知识。这决定交通控制专业的本科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比计算机专业多很多,受学分和学时限制,这对该专业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就智能交通的多交叉学科的特殊性来说,必须以系统的观点充分考虑智能交通软件方向的各课程所包含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共性和特性,但目前我国的该方向课程体系缺少融合,一门课程独立进行方案设计和建设容易造成教学内容重复、授课学时紧张和浪费以及相关知识点的前后衔接混乱等,该现象使学生对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如何应用于实际企业项目的执行过程不熟悉,从而造成用人单位在招聘学生时最先看重的学生实践能力缺少锻炼的缺憾。因此,亟待对相互衔接的智能交通软件方向教学实验内容进行融合,构建一个面向应用型人才的课程群建设。

一、培养学生智能交通软件开发能力的课程设置

根据智能交通软件企业对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构建以熟悉企业生产加工流程为核心的旨在建设专业内多课程大流程管理的项目并付诸实施,即:利用实际项目所需知识点将课程链中的相关或相近的课程串接起来,以通用软件开发能力和交通系统分析两条主线为教学重点,围绕智能交通系统的需求分析、软件总体设计、程序编写和测试维护,按基础理论类(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数据库)、技术类(交通地理信息系统、车辆定位与导航、交通信息网络与通信)、实现类(交通信息系统)、应用类(公共交通方向等)为序,分别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相互配合、相互渗透、课程间相互连接的递进式的课程群体系。实践环节是该课程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计算机语言算法课程实践、数据库课程设计、交通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智能交通软件方向实习、毕业设计等。

二、基础理论、技术类、实现和应用四类理论课程的具体内容

基础理论类课程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和算法和数据库三门课程,是通用软件开发的最核心知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是软件开发的最基本工具,培养学生以计算机思维解决工程问题。数据结构和算法分为两部分,一是分析程序逻辑复杂性,二是优化程序结构,为开发好软件的灵魂。数据库是解决如何安全高效数据存取的问题。

技术类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掌握智能交通的数据采集、传输和信息关键技术,开设交通地理信息系统、车辆定位与导航、交通信息网络与通信等相关课程。交通地理信息研究如何利用点、线和面描述交通系统拓扑结构,结合车辆定位与导航技术,据此统计分析交通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车辆定位与导航主要研究如何定点采集各个道路的交通事件。交通信息网络与通信实现了交通检测点和数据中心之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

实现类和应用类课程是一个有机整体,仅设一门交通信息系统,它是基础理论和技术类多门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以一个某交通领域的实际应用为研究对象,如:交通控制、公共交通系统和物流等,围绕交通软件的需求分析、软件设计、实现和测试、文档编写,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如何开发一个软件的全过程及其可能遭遇的问题。

三、基础理论、技术类、实现和应用四类课程之间关系

基础理论类的三门课程(高级编程语言、数据结构和算法和数据库等课程)让学生掌握通用软件开发的最基本知识,通过实现类课程(交通信息系统)告诉学生如何利用基础理论类课程所学知识开发一个简单通用软件,而技术类的三门课程是交通软件中常用的技术和方法。应用类课程相当于案例教学,是软件开发技术在某交通领域中的具体应用,穿插在交通信息系统或其他交通类课程教学中。因此,四个课程模块是一个层次清晰、递进式的课程群体系。

在基础理论类课程中,各门课之间相互连接、相互渗透,高级编程语言是学好数据结构和数据库这门课的基础。数据结构与数据库相对独立,前者决定学生能不能可以编写高质量的程序,为学生入门软件开发行业面试的必备知识;而后者是系统软件开发的数据存储基本工具,常见的SQL Server、Oracle等。

技术类课程模块的三门课是智能交通软件开发的常见关键技术,相对独立、相互配合,在基础理论类课程基础上,交通地理信息系统解决车辆定位与导航的数据可视化显示问题,而交通信息网络与通信是GPS用户终端和数据中心通信交互的技术保障。

实现和应用类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融合了交通专业课程知识,如:交通控制、公共交通系统和物流等,以基础理论和技术类为基础,围绕交通软件的全过程,补充部分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知识,是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一门课程。

四、落实“课程群”的教学实践

1.修订培养计划。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调研相关智能交通企业,采取专家学者、企业工程师和专任教师、研讨会、座谈会的方式,根据智能交通软件企业对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围绕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所需的知识,构建教学体系及其教学内容,确立基础课程、支撑课程和选修课程。

2.课程整合与优化,整理教学资料。对智能交通软件方向课程群进行整体规划,分析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以及它们的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突出每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强调课程的关联性,避免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并补充不足的知识点。例如:交通GIS的数据存储与数据库部分知识重复,补充软件工程、软件测试等部分知识。结合教育部对我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全面修订了这些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撰写实验指导书。

3.改进理论知识教学。结合真实企业软件开发项目教学,注重知识点的运用,后续知识点则反复利用和提升前面的知识。先行课程为后续课程做铺垫,将专业中多门相关课程以一个涵盖大流程地串接起来。例如:交通GIS的数据存储要用到数据库的知识;交通信息系统教学需将系统设计、数据库访问、界面设计、编码和测试等各个方面联系起来讲解。

4.依托项目的综合实践教学。将一个实际交通软件项目划分为大、中和小的众多软件项目,小软件项目适于单个课程知识点的实践教学,大和中软件项目通常是多个知识点综合实验。在这个阶段,将智能交通软件方向课程群多门课程融为一体,系统完成项目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交通工程相关论文第3篇

以此为基础,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对交通系统的有效资源实现优化配置,进一步协调与发展我国交通事业中供应与需求的关系,在保证公路运输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与快速性的同时,实现推进我国交通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这门新兴专业是在交通工程专业、交通运输管理专业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目前,我国各高校对于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的研究方法和内容主要包括交通安全、交通规划、交通流理论与设计、交通规律与控制、智能交通系统、交通经济。这些都是具有普遍性和总结性的名词,各个高校所制定的具体教学科目和教学内容由于学校性质以及学生培养方案的不同存在程度化差异。比如:北京大学为该专业的学生安排了“交通运输信息技术”“运输市场营销管理”“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等课程,而西南交通大学则为学生安排了“客运专线运输组织”“交通运输规划与场站设计”“智能运输系统”等课程。但是从不同高校的课程设计与安排中不难看出,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不再是理论上的空谈,它具有明显的实用性特点。

2我国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

与国外的交通运输相关专业的发展模式不同,我国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的起步相对较慢,虽然该专业得到了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但是该专业目前的建设和发展的整体速度相对较慢。一项统计结果表明,截至2013年,我国近400个具有该专业的教育点中,只有14个通过了工程认证标准,不足一成的低通过率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其在学科建设以及实践操作方面的滞后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关键在于对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综合性考量,为了提高认证率,高校在进行学科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将学科教育内容与认证标准相互结合。从客观角度来说,目前我国高校的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从整体上呈现出偏向于管理理论教育的特点,对于呈现出高度专业性的学科教育的能力水平相对较弱。此外,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它对教职人员的专业性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但是目前很多普通高等学校对其定位并不十分明确,出现了文、理兼修兼顾的现象,并未突出其“工程性”的特点;而在一些“211工程”或是“985工程”院校,该专业的发展状况相对较好。也有很多院校因为对工程教育认证缺乏全面性的认识,在进行学科设计的过程中对操作性和工程性缺乏重视,导致认证率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未能得到有效的提升。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于2005年正式开始,目前尚处于发展阶段,在发展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对该认证体系进行了不断的调整,但是仍旧以工程性和实践性作为其最重要的考查标准。在工程教育认证事业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我国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对具体的课程规划、设计理念、时间教学等内容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这使得该专业目前呈现出愈加明显的工程特色与实效性。

3发展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相关策略

为了有效提高工程教育认证率,全面推进我国交通网络的健全与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希望可以帮助提高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的教育水平。首先,该专业的发展虽然强调实践性和操作性,但是仍然需要深入的理论研究。随着我国各个省市和区域之间文化频繁交流以及人口的加速流动,我国的整体经济水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公路的完善建设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且在网络经济发展起来之后,人们对公路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提出新的要求。为此,公路事业的相关研究人员以及交通运输专业的教育人员应该对其理论知识进行全面的扩充和完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只有保证理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才能为学生提供最有利的指导。其次,高校应该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需要进行经常性的实践操作,才能让学生对理论有更好的掌握。普通高校的教育更加注重理论教学,主要是因为教学模式过于陈旧,不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为此,高校应该与交通工程建筑企业相互合作,构建完整的“产—学—研”教学模式。高校可以将理论研究的成果与企业进行共享,为工程施工提供先进的理论指导;作为回报,工程企业可以为专业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岗位,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工程建设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际的转换。目前,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已经在众多高校中应用和推广,不仅促进了高校科研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对课程的实践性也有促进作用,更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实际的贡献。此外,双导师制度也是值得借鉴和引用的。所谓的双导师制度,也就是校内教师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校外教师经常性地投身于实践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双导师制度与产学研教学模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更注重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培训也更具针对性。此外,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对该专业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在进行课程安排的过程中注重增添更多的实践课时。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形成讨论小组,针对公路工程的实际案例结合自身所学的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对于其中存在的不足,学生可以经过小组研究后给出更加合理的设计方案。总之,为了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他们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4结语

交通工程相关论文第4篇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笔者发现国内大型活动需求研究涉及的领域还仅仅局限于交通需求管理领域。由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刘小明教授带领的北京工业大学交通工程实验室是我国交通管理研究领域的权威部门,它在智能交通、交通安全、交通规划、交通仿真和交通管理等方面都有所研究。其中陈艳艳教授在交通需求管理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著有多篇论文。

交通需求管理(TransportationDemandManagement,简称TDM)就是通过交通政策等的导向作用,运用一定的技术,通过速度、服务、收费等因素影响交通参与者对交通出行方式、时间、地点、路线等的选择行为,使交通需求在时间、空间上均衡化,使交通供给和交通需求间保持一种有效的平衡,使交通出行结构趋于合理化。

陈艳艳教授在论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交通供需出现矛盾。在被动地增加交通供给后,人们意识到有限资源无法满足无止尽的需求,应通过控制交通需求总量,削减不合理的交通需求,实现交通供需平衡,保证系统有效运行,缓解交通拥挤,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在大型活动期间,大型活动造成的交通影响只是暂时的(或几天),因此一般情况下解决大型活动带来的交通问题不会利用增加道路容量(道路的建设)来解决因为这样的解决方法既难以奏效也很不经济。纵观国内外大型活动的成功经验,系统、科学合理地制定并实施大型活动交通管理方案才是缓解大型活动期间交通供需矛盾的关键。陈艳艳教授在文章中制定了减少出行总量,调整出行方式,调整交通流时空分布,交通信息等交通需求管理措施控制大型活动期间的交通需求,提出了大型活动相关道路交通流量预测流程构架及各类需求预测的方法。她通过意向调查研究居民对各项交通需求管理措施的接受程度以及在不同的交通条件下机动车使用者的交通方式选择意愿。然后将这些措施进行不同实施力度的组合,得出了若干组合方案,建立了交通需求管理政策方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统计法实现对非定量指标隶属度的确定,通过专家调查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和评价准则的权重向量,最后利用多级模糊评价综合方法进行方案比选,得出最佳方案。

国内学术界除了在大型活动交通需求领域进行了研究,还在大型活动物流管理的相关论文中提到了物流需求,并从发生主体多样性、时间阶段性、空间集中性、不确定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对大型活动物流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一些物流管理对策。文章充分认识到了需求对于大型活动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从物流需求的角度给出需求分析和预测的方法,或者有效地需求管理措施。

大型活动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求工程理论使用的范围十分广泛,并且对于大型活动的组织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笔者在查阅的大量国内大型活动文献后,并未发现针对大型活动需求工程的一般性方法研究的论文,由此可以看出这一领域还是国内大型活动研究的一个空白。

2国外大型活动需求工程研究成果

交通工程相关论文第5篇

关键词: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层次;分模块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070-03

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铁路、水路、航空、道路及城市交通得到了迅速发展,对人才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理工大学针对交通运输类专业应用背景较强的特点,分析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方向,结合学校的专业定位和办学思路,在长期的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建设中,积极开展探索与研究,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交通运输类专业的特点及设置

交通运输类专业包括交通运输、交通工程、飞行技术、航海技术、轮机工程等9个专业,其中交通运输、交通工程本科专业的设置最为普遍,开设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专业的高等学校数量均超过100所。以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为主体的交通运输类专业涉及管理、机械、信息、土木等多门相关学科,是一个兼有较强工程应用背景和管理色彩的工科专业,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交通运输类专业既涉及与交通运输相关的土木、电信和机械学科的知识和成果,又包含经济、管理学科的知识体系;交通运输工程中既有大量深入的定量计算,也有许多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定性分析。因此,交通运输类专业具有显著的工程特点,实践性强,与运输生产活动的联系十分紧密,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上强调专业技能、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北京理工大学分别于2001年、2005年开设了交通工程、交通运输专业,交通工程专业主要涉及道路交通的规划、管理、控制等内容,交通运输专业以交通运输系统及现代物流理论为基础,主要包括交通运输组织、指挥、决策以及交通运输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等内容。由于北京理工大学的交通工程和交通运输专业都侧重于道路交通,按照“宽口径、高素质、厚基础”的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要求,北京理工大学对交通工程专业和交通运输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融合贯通,按交通运输类专业进行学生培养及课程体系的设置,确定交通运输类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交通运输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道路交通、铁路运输、水上交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物流等某一学科方向的专门知识和相关技术,能够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交通运输管理、交通工程设计、物流系统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工作,并能够进一步从事交通运输工程及相关学科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和地位

创新始于问题、源于实践。实践教学是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综合性训练环节,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能够有效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成果,加深学生对交通运输工程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例如,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开设道路交通量、行驶速度、密度的实际调查实验,能够加深学生对交通流基本特性及三要素的相互关系的理解,了解实际的城市道路交通状况,为交通规划、交通管理和控制等后续课程的教学奠定基础。但传统的实践教学往往依附于理论教学,侧重于理论教学的补充、解释、验证和延伸。综合设计、课外创新活动等类型的实践教学则可以设计出较大的空间,为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重要保障。

三、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1.实践教学的分层次设计。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依据循序渐进认知规律和建构型学习理论,按照“基本型实践-综合设计型实践-研究创新型实践”的教学思路设计了分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基本型实践主要包括各理论课程实验的基本演示、实物演示、交通枢纽实习、测量实习等,是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加强学生对交通运输行业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综合设计型实践主要包括毕业设计、课程综合设计实验、综合实习、实训等,需要学生运用多科目甚至多学科的知识来完成,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研究创新型实践主要包括各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科技竞赛、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等,将实践环节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强调立体化、开放式,实行教师引导,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自选题目,自己设计实践步骤,查资料,亲自动手,完成实践过程。研究创新型实践是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2.实践教学的模块化设计。遵循“通识教育、按类教学”的教育理念,为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专业所依托学科的资源与优势,综合考虑北京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学科的研究方向、往届交通运输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设计了模块化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运输物流、交通规划、智能交通、汽车服务4个实践教学模块,各模块均包括课程实验基本型实践、综合设计型实践。运输物流实践模块的基本型实践由交通运输学、交通港站枢纽、现代物流工程、交通安全与工效学等课程实验组成;综合设计型实践主要有运输调查及运输枢纽设计、物流调查及物流系统设计等实践课程。交通规划实践模块的基本型实践由交通工程学、交通规划、道路工程等课程实验组成;综合设计型实践主要有道路交通调查及道路工程设计等实践课程。智能交通实践模块的基本型实践由交通信息技术基础、智能交通系统、交通管理与控制等课程实验组成,综合设计型实践则包括城市交通调查及交通控制设计等实践课程。汽车服务模块的基本型实践由汽车构造与原理、汽车运用工程、汽车服务工程、车载信息与导航系统等课程实验组成,综合设计型实践主要有汽车检测诊断与修理实习等实践课程。

3.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实践教学平台是承载和支撑各项实践教学或服务活动的重要基础,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育创新能力的特色教学实施基地。实践教学平台由校内实验基地和校外实验基地两部分组成。依托北京理工大学“211工程”教学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北京理工大学“985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等,建设了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交通与车辆实验教学中心”、交通运输工程实验室,开发建设了与实践教学模块相对应的实验教学系统,为开设课程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毕业设计以及大型课程设计提供了保障。通过与运输物流企业、设计院、科研单位的合作,建设了北京、天津等一批以地区为中心的实习基地,初步形成了规范化的实习基地运作模式;学生在校内实验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可以进行系统严格的工程应用与工程应用开发创新训练,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传统的实践教学往往侧重对理论课堂教学知识的解释和验证,通常依附于课堂教学,难以形成一个独立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内容的一种验证,要求教师对实践(实验)的内容、过程及要求(结果)有非常细致的设计,不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为适应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需要,改变传统实践教学依附于课堂教学的教学观念,提升实践教学的地位,基于分层次、模块化的实践教学研究,提出独立自成体系但又与理论教学相关联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理念。开展实践教学课程的层次性设计,重点实验教学单独设课,增加实践环节时数,开辟新的实验课程,所有专业课程均开设实验课,实践课程学时占总课程学时的比例超过30%,设计多样化的任务分担及考核模式的实践教学内容,依托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支撑实践教学的实施,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结合、基础与应用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实践与创新结合”的多层次多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五、实践教学体系的效果

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肯定。不少学生表示,课程实践教学和综合设计实践教学效果好,是他们最喜欢的教学环节,希望能多参与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参与各种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加深了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动手能力和实干精神得到了培养、锻炼和提高;通过实践报告的撰写,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实践结果的答辩,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实践过程中的多人协作,锻炼学生的沟通与协调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活动、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等课外科技活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并且屡创佳绩,先后获得第五、六届全国交通科技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多项。一些学生主动参与本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活动,协助教师进行科研项目的研发、发表研究论文、辅助编写出版书籍、查找科研资料等,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

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完善了适应于现代交通运输发展需求的创新应用人才培养体系,交通运输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也跃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马永财,毛欣,万霖.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1,(4):86-87.

[2]刘文霞.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7,(2):32-35.

[3]邬万江,刘闯,卢伟.交通运输学科实践教学的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66.

[4]陈健,卢国胜.交通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探析[J].高教研究,2010,(3):62-64.

[5]袁慧,于兆勤,秦哲.新形势下培养提高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认识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2):61-63.

交通工程相关论文第6篇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部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道路交通管理设施是法律的表现形式,反映的是对路权和道路安全、畅通的要求。在交通执法上.需要用交通设施来划分路权、提示信息或限制引导行为。

【关键词】道路交通管理设施 法律的表现形式

【本页关键词】欢迎论文投稿 级期刊征稿

【正文】

道路交通管理设施是法律的表现形式,反映的是对路权和道路安全、畅通的要求。在交通执法上.需要用交通设施来划分路权、提示信息或限制引导行为。因此,交通设施的应用,要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必须以人为本,适应人的出行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改善道路交通条件,为执法打好基础。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分为安全设施、服务设施、管理设施三种,是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挥公路经济效益、保障行驶安全必不可少的配套设施,是公路现代化、智能化的标志之一。交通安全设施已经成为区域性视觉系统的一部分,有利于司乘人员预见到公路方向和路况的变化,提高行车的舒适性,可以有效地减少事故的发生和事故造成的损失。实施专业化的工程管理制度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和顺利投入使用的保证,是实现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聘请技术水平高、工程经验丰富的专业工程师,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根据工程特点,紧扣工程重点、难点,定人定岗定责,对监督工程质量,确保工程进度都是必不可少的。现从“ 人、机、料、法、测、环”六个方面谈谈交通安全设施的质量管理。

1 对人员的控制专业人员是运用广泛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工作经验加强工程质量的重要基础。在高速公路蓬勃发展的今天,从事交通工程的专业人员十分紧张,必须认真审核进场专业人员的资质和能力,必要时可以抽调相关人员进行短期培训,不合格者不得上岗。2 对机械设备和仪器的控制在施工准备阶段,必须认真检查施工队的机械设备和仪器的进场情况,是否与投标承诺相吻合,能否满足施工的具体需求,这也是检查施工队施工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另外,也要加强监督施工队对仪器的标定和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3 对材料构件的控制进场材料构件的质量对交通安全设施的质量起到控制性的作用。如标志牌、波形梁护栏、隔离栅等的质量隐患往往不是出现在安装过程中,而是出现在进场构件的质量上。安装的检验比较容易控制,有缺陷也比较容易发现和纠正。但进场材料的质量问题,往往不易及时发现,通常在使用过程中才能逐渐暴露出来,因此,进场材料和构件的质量检验十分重要。有关人员必须到进货的生产厂家检查和确认其生产设备能力、工艺水平及其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性,并在供货过程中,不定期地进行巡查,以保证生产厂商提供的产品合格。产品进场后,技术人员要依据规范的规定试验和检验,确认后方可用于安装。发现疑问时,还可以增加相应的检测项目和频率。

【文章来源】/article/87/5847.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部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交通工程相关论文第7篇

关键词:路桥设计;路桥施工;安全性;耐久性

引言

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但是,在交通运输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对于施工方来说,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就要及时进行解决。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在路桥设计工作进行中,施工方更应该注重安全性和耐久性。

1路桥设计工作的现状

(1)在进行路桥设计工作时设计方案和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对于路桥设计来说,有一个好的设计方案对路桥设计工作是否能够平稳顺利地进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施工方在进行路桥设计工作的同时,应该创建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有了正确的方案,才能为路桥设计工作提供一定的保障。在进行路桥设计的过程中,施工方的工作人员应该注重自身科学文化素养的培养,扎实地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培养自己的实践经验,按照正确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2)施工管理的力度不够强大。路桥坍塌会对我国交通运输业造成一定的损失。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还会威胁到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相关的研究显示,路桥建设中出现问题,主要原因是施工方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或者是施工方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施工方对施工人员的要求不够高,同时,如果施工人员本身没有足够高的职业素养,并且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路桥建设工作的进度会受到影响,同时质量也得不到保障。如果施工方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在施工过程中,还没有足够强大的管理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该工程的质量。在路桥设计工作中,应该注重施工的耐久性和安全性。(3)以赣江大桥为例,分析路桥施工设计的安全性与耐久性。赣江大桥作为千里赣江第一桥,将赣江两岸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传承两岸的历史文化。赣江大桥的路桥设计需要施工方和相关部门坚持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的“三高施工原则”,为了给施工方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需要相关部门做好协调工作。为了保障大桥的施工质量,需要施工方在施工过程中注重路桥设计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2路桥设计工作缺乏安全性和耐久性带来的影响

(1)给社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路桥的施工质量影响着社会大众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路桥的施工质量对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施工方来说,设计工作中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是一项核心问题。路桥建设过程中,是否能够遵循安全性和耐久性,直接关系到路桥的质量,路桥的建设质量好就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相反的,也会给施工方甚至是社会大众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2)引发安全事故。施工方在进行路桥设计过程中,如果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就会忽视路桥的实际建造意义,同时也会给交通运输带来安全隐患问题。在设计过程中,如果施工方没有充分地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或者施工方忽略了实际问题,就会使施工进展程度存在滞后性,不但会严重地阻碍施工进度,还会损害工程质量。(3)阻碍社会的发展。路桥设计的安全性和耐久性直接关系到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还直接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果在路桥设计中,施工方能够足够重视安全性和耐久性,在一定程度上将能够带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3提升安全性与耐久性的措施

(1)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建设发展中,很多施工单位都没有相关的制度保障,施工方在施工管理过程中没有相应的管理依据。因此,施工方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相关制度,为交通运输行业的管理工作提供保障。施工方的工作人员应该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对应用实践经验的培养。(2)提高对路桥设计工作的重视度。施工中,不论是施工初期还是施工过程中,施工方都应该注重对路桥建设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培养施工人员本身的科学文化修养,结合他们对路桥建设安全性与耐久性的认识,可以对路桥的建设质量提供一定的保障。另外,施工方应选择合理的施工材料,并且对施工人员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路桥设计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创新施工的思维与方法,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施工,不仅能提高施工人员的作业效率,还会为路桥设计提供质量保障。(3)注重路桥承重量的情况。路桥的承重量是一项很重要的问题,很多路桥的实际承重量都远远超出设计的承重量。如果路桥经常行驶超载车辆,就会减少路桥的寿命,使路桥的质量受到破坏,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出现交通故障问题不仅会威胁到人的生命安全,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社会经济。对于施工方来说,在进行路桥设计工作时,应该注重对路桥超载情况的审查。(4)提高施工人员的科学文化素养。施工方应注重对施工人员进行科学理论的培养与应用实践能力的练习,在提高施工人员科学文化素养的同时,为施工质量提供一定的保证。施工方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机构,大力培养施工人员的实践能力。坚持以人为本,遵循社会大众的发展规律,创新路桥的设计理念,科学合理地进行路桥的设计工作。提高施工人员的科学文化素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5)创新路桥设计的工作理念。施工方在进行桥梁设计的时候,都会请来专业的设计师对桥梁的建设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设计师在对桥梁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往往都会参考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不论是施工方还是设计师,在进行路桥设计时,不能一味地按照以往的经验进行设计,应该创新设计理念,在以往的路桥设计理念上进行创新,不仅会促进桥梁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还会对桥梁质量进行质量保障。(6)完善路桥设计规范。在路桥建设工作进行中,如果施工方足够重视安全性和耐久性,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在施工中,应该完善遵循设计规范,在提高作业效率的同时,还要保障工程的质量。施工方在进行施工中,由于各种因素,很难避免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因此施工方在进行施工工作的时候,更应该注重路桥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只有路桥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得到一定的保障,才会使路桥的建设工作能够平稳顺利地进行下去,在促进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4结语

要保证路桥工作中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施工方在进行施工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对实际情况的审查,注重对施工工作人员本身科学文化素养的培养,创新施工理念,完善施工制度,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都会促进我国路桥建设工作的发展,同时也会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会带动我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安民,张珂佳.路桥设计中的安全性及耐久性分析[J].科技传播,2014(16):101,118.

[2]严德.关于城市路桥设计中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24):5829-5830.

[3]胡建国.路桥设计中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5(47):229-230.

交通工程相关论文第8篇

关键词:交通工程;城市客运交通课程;教学方法;卓越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184-0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重,“交通拥堵”在大城市似乎已成为不治之症,如何根治这一顽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已经成为共识,各个城市都在大力推进公共交通建设,从加快地铁、轻轨、快速公交骨架交通方式的建设到常规公交的日益完善,再到社区公交的无缝对接,城市正在经历着一场如火如荼的公交革命。因此,城市客运交通课程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非常重要。笔者结合多年城市客运交通课程的教学经验及Transcad、Visum等交通规划软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经验,将Transcad、Visum软件应用到城市客运交通实践教学环节中,结合微课设计,方便学生学习。在今后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既要保证授课内容广泛,具有较高的理论深度,同时亦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展就业面。

一、城市客运交通课程的授课内容及培养目标

目前,我校交通工程专业开设的城市客运交通课程为专业限选课,总学时为32学时(理论教学),一周2学时,授课时间为大四上学期,这时学生已经修完“道路交通系统分析”、“交通工程基础”、“运输工程导论”、“交通规划”、“交通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与之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

目前,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城市客运交通系统与交通模式的发展历程及我国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的发展特征;城市地面常规公共交通系统规划、网络布局规划方法、客流分配技术、场站规划;公交专用道系统;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评价方法。

城市客运交通课程的培养目标为: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学生对客运系统(主要是公共交通系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掌握客运系统的构成和运行规律;掌握客运系统与城市发展、城市交通系统的关系;掌握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方式的服务特性和设施特性;掌握公共交通系统规划、运行管理和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二、城市客运交通课程教学方法的弊端

城市客运交通课程在初期并未独立为一门课程,内容涵盖在交通工程、交通规划、交通控制和管理等基本课程中,由于课时有限,对于涉及客运交通系统特性、公共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和管理基本理论、方法的内容较少,亦不能进行深入的介绍。目前,我校该课程的讲授除了公共交通的基本理论之外,还着重于对和实践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剖析,如公交线路规划和设计、公交场站的布设、公交运营与管理、公交服务水平评价等,使理论与实际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联系,但仍存在以下不足。

1.教学理念相对落后。以往的城市客运交通课程的教学理念及人才培养模式,多关注理论知识讲授,鲜有实践教学环节,体现在课堂教学模式上,即为:“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知识传授为重点”[1]。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经常处于被动状态,加之教学内容枯燥,学生上课很难集中精力,忽视对他们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主动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受到限制,难以达到知行合一的学习效果。

2.课程设置缺少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工程类学科教学中相辅相成的两大环节[1][2]。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继续和延伸,并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这些正是“卓越计划”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所以实践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目前,城市客运交通课程正是缺少这一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致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严重脱节。

3.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以往城市客运交通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占60%、期末成绩占40%,期末考试为笔试闭卷。平时成绩含考勤和作业两项。由于平时成绩占的比重较大,所以学生的出勤率较高,作业也能够按时上交,但因作业题目相同,抄作业现象比较严重,这很难反映出学生平时的真实成绩。期末考试试卷满分100分,题型有填空、判断、简答、论述、案例分析、计算题等,按学校规定的考核要求,期末考试为A、B两份试卷,且试题不得重复,综合题目占试卷分数的40%左右。对学生的考核结果表明,理论知识部分的题目正确率较高(试题难度系数为0.75以上),涉及工程实践类的综合分析题的成绩较低(试题难度系数仅为0.35,个别学期甚至更低)。究其根源,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准备考试的过程中,对理论知识点往往临时抱佛脚,并不深入理解,更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三、城市客运交通课程的教学探讨

基于对城市客运交通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及我校交通工程专业学生知识储备的实际情况,在今后的授课过程中,应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以“卓越计划”为培养目标,大力推广现代教育技术,对城市客运交通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

1.城市客运交通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整合。目前,适用于城市客运交通课程的教材比较匮乏,主要有两本,即由东南大学主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方法与管理技术》(2006年3月出版)和由同济大学主编的《城市客运交通系统》(2008年1月出版)。前者主要在2008年以前应用,教材内容偏深,与交通工程本科生的知识储备量不匹配;2008年以后,采用后者居多,但该教材涉及的内容较多,没有深入地阐述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的规划、运营与管理等理论。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城市客运交通课程的内涵广泛,由于课时和学生知识储备的限制,不可能涉及所有内容,因此,应对本课程有一个明确定位,明确课程理论教学内容,重点宜为与Transcad、Visum交通规划软件相结合的公共交通系统规划、运行管理和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以后的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2.建立多层次的城市客运交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交通工程专业的工科性质决定了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4]。城市客运交通课程是交通工程专业应用型较强的专业课之一,实践教学环节必不可缺。客运交通系统的授课内容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从专业人员的视角审视客运交通系统,因此,现实的城市公交系统是实践的最佳环境。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根据工程实践经验及目前城市客运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通过精心设计专业案例,要求学生用专业的眼光去审视和观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结合交通调查的实际情况,应用Transcad、Visum等交通规划软件中的公交模块对所调查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现状进行评价和分析及远期规划、运营与管理的设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形成“案例分析―公交调查―Transcad、Visum软件模拟”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实践与实验教学环节中,将要求的作业题目、实践、师生交互结合在一起,形成2~3次课程实践活动。活动以团队合作为基础,将学生分为9~10人的工作小组,共同完成课程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Transcad、Visum软件模拟部分制作成微课,方便学生学习。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按照要求完成上机实验部分(4~5次课程),在设计题目时,可根据所在城市的公共交通现状及以往其他城市的实际工程项目来设计。由于是大四课程,可以考虑设置部分题目,为毕业设计阶段做准备,根据设计题目,应用Transcad、Visum软件的公共交通规划模块,完成公共交通线路、线网的规划及评价,重点培养学生实地考察、调查分析、思想表达、工程实践等方面的能力。

3.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交互式教学方法。交互式教学法是一种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指导学生通过自我提问、总结、澄清和预言等步骤,监控学习过程,建构起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的教学方式[5]。教师的单方面授课,不易带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宜利用好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精选当前具有典型性的公共交通问题制作微课,便于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同时,授课教师应积极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拓展知识面,并及时捕捉城市客运交通学术研究前沿动态,做到与时俱进,保证自己能够高质量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

四、结语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6],因此,城市客运交通课程在理论教学环节上,应注重专业案例在课程上的渗透,辅以微课教学,采用交互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注重培养学生从专业人员的视角审视客运交通系统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理论与实践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提高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娇蓉,辛飞飞,林航飞.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卓越课程《交通规划》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30):23-26.

[2]孙海浩,吴娇蓉,毋妙丽.交通工程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2):151-153.

[3]于景飞.基于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4):43-45.

[4]陆建.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2):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