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交通事故的新闻报道

交通事故的新闻报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20 16:25:1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交通事故的新闻报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第1篇

【关键词】广播 突发事件 新闻报道

当今媒体争天下,无不在深度报道和突发性事件报道上,费尽心思,竭尽全力。深度报道,独辟蹊径高处点拨,反映媒体人的深厚学养和观察思辨能力。对深度报道,精英层面关注度高,但社会影响面偏小。而突发性事件报道,由于它的突然、不可预知和不确定性,极易在社会上引发广泛的关注度。因此,突发性事件报道历来被西方媒体视为新闻高地争夺战。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和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的实践,我国对突发性事件报道已呈开放之态,我们如何认识突发性事件报道和怎样参与新闻高地上的媒体竞争,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些看法。

一、重视突发性事件报道,是媒体新闻特质的要求

重视突发事件报道,须建立在媒体新闻意识强,新闻基础好的平台上。突发性事件,是日常新闻的爆发点,是媒体提高社会认知度的关键。非常之时当有非常之举。广播同其他媒体一样,应该把突发性事件报道作为一场战役,使尽浑身解数,以求赢得最大宣传效果。毋庸讳言,前些年我们也关注突发性事件报道,但只能先上报,等指示。以后渐成上级直接预警,这个事件不能报,那个事件不能采访。这样媒体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上基本失去了报道主动权。从历史的眼光看,从严把控突发性事件报道,对改革开放时间不长的国家有它的必然性。但从新闻和发展的眼光看,它违背新闻基本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社会稳定不可能长期建立在人们的闭目塞听上。汶川地震报道的放开,信息的公开透明,让政治把握建立在尊重新闻客体之上,收到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汶川地震报道,在我国新闻报道史上必将留下重要一页。安徽交通台初办时,没有新闻部,只设置信息资讯部,向出行人提供信息服务再加些生活资讯。不久我们调查发现,交通台的核心听众群是有车族,是社会精英。他们需要专业服务、娱乐轻松的信息,可他们更关心国家大事,需要新闻。于是,我们把原信息资讯部,充实加强为新闻资讯部。几年下来,它们已逐渐成熟,体现了较强的新闻业务能力,成为交通台专业、娱乐和新闻三大节目支柱之一。我们报道了许多突发性事件,其中,大多数是因恶劣天气引起的交通实时现状,也有重大交通、火灾事故现场播报、事故处理和救援进展。印象深刻的有装易爆物品车辆即将爆炸现场处置报道,以及和江苏交通台合作,两省交通台共伸援手,成功抢救突然患病在蚌埠中途下车儿童,受到社会广泛好评。报道突发性事件多,引起关注共鸣多,加之平常扎实的基础工作,特别是符合移动收听的新闻编排,使得收听率一直在全台名列前茅。

二、重视突发性事件报道,是媒体社会责任的体现

新闻的党性原则决定我们时刻要对人民利益负责。媒体拥有政府公共资源权和代表民意的舆论监督权,突发事件来临时,我们不能冷眼旁观、漠不关心、消极等待、保持距离。在突发事件尤其是重大天灾来临时,我们必须主动请缨,迅速集结,和所有成员协同奋战共度难关。按照媒体职责,尽快把灾情信息、政府救助措施公布出去,以安民心,以正视听。尽可能同步报道救灾进展和八方支援的互助精神,而且互助中身体力行,以感染号召民众形成大灾有大爱,全民抗灾的局面。重大突发事件是考量媒体社会责任的一把民意尺,表现差,媒体的社会形象就差,就会遭到受众离弃。交通台成立不久,合宁高速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几百辆车已滞留3、4小时,等待事故处理,而我们的节目关注没有跟上。我们接到了受堵司机的电话,批评我们的娱乐节目继续插科打诨,不提供实时信息和心理疏导,对全台震动很大。交通台提供路况信息、为司机服务永远是第一位的,随后我们要求所有节目不管是新闻、专业、娱乐、音乐,只要有紧急路况、车辆救援情况随时插播。为应对恶劣天气和重大交通事故,我们建立了预警机制,使我们融入了交通道路及指挥系统,每在灾害性天气突来之时,交通台都能反应及时,并汇总各方面信息,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三、重视突发性事件报道,是媒体实力的集中反映

对突发性事件报道,报纸、电台、电视台和网络各有各的优势,但在各自的优势里,广播的播出快收听便捷成为其独门利器,这在大地震报道中进一步得到了印证,广播的影响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要想在沧海横流之时,尽显英雄本色,必须早有预案,有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1、预案。研究各种突发性事件报道案例,分级别备有报道方案;成立特别报道协调领导小组,授权突发事件来临便利指挥各部门间协同作战;遴选策划、采编、制作、播出、包括后勤保障的骨干成员,组建各专业分队。2、训练。协调领导小组要经常组织专业分队,按不同事件不同等级要求训练。只有多训练才能保持特殊环境下的机动性、协调性,才能保证高水平完成报道任务。出现场人员还要有心理准备面对各种惨烈场面和极端困难的生活工作条件。

四、重视突发性事件报道,是媒体商业运作的保障

在突发性事件报道的竞争中,不失语,不失位,有自己的精彩表现,才能在受众心目中真正确立主流媒体的形象,商业运作及广告创收才有基础。中央台在2008年的冰冻雪灾报道中,破例连续特别直播月余,汶川地震特别直播也持续一月有余,这两次大型直播,获得了听众的广泛认可,树立起权威性。重视突发性事件报道,在赢得社会效益后,必然会带来经济效益。怎样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策划活动扩大影响力,吸引大品牌客户追益性广告和半商业性广告,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第2篇

去年10月3日,小黄阿姨亲生了酒后驾车的重大交通事故。,正是十一黄金周的天,黄阿姨去参加同学聚会,到东关品尝哪儿有名的鹅汤。再回来的路上,驾驶员醉酒驾车,黄阿姨乘坐的那辆轿车与停在路边的大型卡车相撞,了“四死一伤”的惨剧,而黄阿姨这五人中幸存的。当时,黄阿姨的身子是倾斜着的,,是免遭于这场灾难的。场车祸中,小失去了母亲。场车祸的前不久,她的远远的离开了她,去了另世界。,连也随远去了。我想,小会痛不欲生,她幼小的心灵承受不了沉重的打击。真可怜!全国都在谈论在南京的醉酒驾车的事故。新闻报道,司机重醉驾车,处死刑。就那一杯干烈的白酒,让无辜的生命瞬间消失,让家庭惨遭横祸。酒后驾车,真是害人害己!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一去不返。要遵守交通规则,“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珍惜宝贵的生命。父母失去孩子,孩子失去亲人,每家庭都欢乐和幸福。让从做起,时刻敲响安全的警钟,像关爱生命那样珍视交通安全吧!

说到南京,自然会想到南京的珍珠泉。南京的珍珠泉位于浦口以西路6公里处,现已建成南京地区唯一的省级旅游度假区,面积1400多公顷。

进了珍珠泉大门,左边不远处就是珍珠泉的泉眼,泉水欢快的从石缝中涌出,酷似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小珍珠,在泉边石壁那还有一块石头从岸边伸向泉水中,这就是传说中的龙头,据说,只要能将硬币投在龙头的嘴里或者是头上,许的愿望就会实现。

再向珍珠泉深处走去,发现里面还“藏”着一个大游乐园,里面有惊险的过山车、恐怖的“森林探险”、还有安全的长城索道……多得令人眼花缭乱。其中我最喜欢玩“过山车”。我们坐在过山车上。工作人员把我们用安全带系好,告诉我们不要回头、不要摇摆、车子快要启动了。紧接着不到20秒的速度飞一般得到了半空中,车子旋转起来,车子里的人兴奋的尖叫起来,不一会儿我们安全落地,我的心里一下子乐开了花。

在珍珠泉的西北面,有一个野生动物园,有凶猛的狮子和老虎,会跳舞的小熊、还有许多机灵的小猴子。

第3篇

学校曾组织学生观看关于安全知识的影片。看完这些以后,我时常感叹:“安全”——多么沉重的两个字,它承运着多少希望与梦想,我常思索:“交通安全”这言简意赅的四个字,却包含了几多悲欢与离合。然而在电视上、报纸上我们经常可以看见由于交通事故导致死亡的新闻报道,据统计表明:全国每6分钟就有1人死于交通事故,每1分钟就有人受伤,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啊!然而有很多人却不重视自己的生命,无视交通安全,要知道一个人死了,得有多少人来承担这巨大的悲痛啊!死亡是一个沉重的十字架,当一次意外事故突然降临到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少年身上时,悲剧也应之而生。这不仅仅是一个生命的消失,更是给家庭、给学校、给社会带来一块永不可抹掉的令人心痛的阴影。

在我的脑海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至今让我还记忆犹新的是两年前发生在身边的一起车祸:那天,爸爸妈妈带我到爸爸妈妈带我到石狮的小叔叔的厂里做客。爸爸的一位好朋友李三友打电话来请我们去他家住,还特意叫他的同事开车来接我们。二十分钟后,那辆车就缓缓使来,我们高兴地向他挥了挥手。正当这时,一场悲惨的车祸发生了。当时那辆车正从马路上左拐过来。霎时,从他的眼前出现了一辆“疲劳”的大货车。只听见“砰”的一声响,辆车相撞在了一起。顿时,两辆车都冒出了一股股烟。双方便吵了起来,他们个个都板着脸,你一句我一句的甚至都打起架来。看了这一幕,我们赶忙上去劝阻,好心人拿起电话打起了110。过了一会儿,警察来了,虽然事故解决了,但是每当想起那一幕,还不是心惊肉跳?生命在那一刻是那么的脆弱,又是那么宝贵。好好珍惜吧,生命不会有第二回!

一切源于生命,生命如此宝贵,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祖国的美好未来等着我们去创造!当你攀爬围栏的时候,当你在横穿马路是时候,当你在上超载车辆的时候••••••请你记住:“生命只有一次!”同学们,我们是冉冉初生的太阳,充满着青春与活力,散发着蓬勃朝气,让我们在新交规的阳光下,享受如花的生命吧!遵守交通安全,珍爱生命——让安全与我们同行!与生命同行!

第4篇

【关键词】电视采访;艺术性

首先,记者采访的目的性问题。我们知道,凡事都应该有个明确的目的性。采访不仅仅是出点现场声音、亮亮相貌、出点风头,而是要通过我们与观众进行交流、与被采访者进行交谈,改变那种画面加解说,千人一画面的状况,增加新闻报道的现场感觉,增强新闻事件的可信程度。采访意识一经确定,就应立即着手计划采访重点,把握好采访对象,提问哪些什么问题,如何提问问题等等……

其次,记者采访的艺术性或技巧性问题。虽然在新闻报道中我们记者的亮相只是“昙花一现”,但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却大有学问。这除了要求记者本身的素养和气质外,提问的艺术性尤为重要。假设采访之前设计得很好,到达现场因记者的提问缺乏技巧性,或语言僵硬、呆板,也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以下现象值得探讨:

一、 记者不要满足于当“话筒架”

在一些电视节目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些记者或许是采访之前缺乏必要的深入调查,或因工作经验不足,他们的出场只为了说一句“请你谈谈……”,然后把话筒往采访对象面前一递,接下来,采访对象说什么似乎与他们没有多大关系了。可见,我们有些记者在报道中缺乏一种驾驭整个事件的能力,缺乏对采访对象必要的引导,不过是当了一回话筒架罢了。象这样的采访,单调、乏味,意义究竟有多大很值得怀疑,也许采访对象说了一大堆,观众所关注和期待了解的东西却寥寥无几,这也就很难满足当今渴望在较短的观看时间内获得充分的信息的电视观众的愿望了。

二、 记者不要明知故问

在采访中,记者的提问要简洁、明了,要提出一些观众迫切希望知道的东西。画面上已经交待清楚的地点、环境、人物,能不提的就不提,如确需强调,可通过字幕来解决,不要因此提出一些多余的问题。例如:黑龙江电视台曾播过一条新闻,记者是这样开头:“观众朋友,这里刚刚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肇事者和处理这起事故的民警都在现场(画面里的肇事者就在记者身旁)”。记者接着说:“请问,你是肇事者吗?……”。

这里,记者一开始就清楚地交待发生事故的现场和有关人物,这时还要问对方是不是肇事者,就纯属多余了。

三、 记者不要扮演“法官”角色

在采访中,记者的提问,无论是语调的升降还是措词的把握,一定要尽可能地恰如其分,给人以公正的“传播者”的感觉。既不能满足于当话筒架,也不要明知故问,更不要搞“逼供”式采访,这方面的例子不少。比如:中央电视台曾发过这样的系列报道“复旦大学对话形式制度化”。其中有几处记者采访是这样提问的:记者:“开展校领导论坛后,你就能经常看到她(指校长)了,是吗?”回答:“是啊。”

记者:“你们建立了协商和对话制度后,是不是觉得对学校建设很有好处啊?”回答:“是啊,很有好处。”类似这种一问一答,记者事先已把采访者的思路禁锢在一个指定的范围里。对方只能回答“是”或者“不是”。与其说这是一种采访,倒不如说是一种“问卷式”回答。观众会想,你们记者事先什么都知道了,还问什么?如果对方恰好是个不善言谈的人,那么,这种毫无启示、诱导式的发问又能获得多少信息呢?

四、 记者提问不要漫无边际

在采访中,记者向采访对象提什么问题,除应是观众感兴趣和关注的外,还应根据采访对象的身份、地位,选择不同的问话要点,切不可“一视同仁”,动不动便问:“你有什么感想?”、“你此刻的心情如何?”,这种提问本身就抽象无边,让采访对象先是不知如何谈起,继而有三言两语说不清,道不透,陷入既紧张又罗嗦的境地。可见,记者在采访中的提问不仅要注意技巧,还应尽可能地将自己的提问弄得具体些、确切些,给采访对象以“明靶”,使其易于切中要点。记者问得贴切,被采访这答得也就自然,电视节目给予观众提供的信息含量也就越充实,也就达到了现场采访的目的。

第5篇

关键词:汽车;驾驶;维护

1 汽车驾驶中的常见错误

1.1 习惯认知上的错误

为了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提高道路通行质量,我国制定了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是每个驾驶员的必修课,它是驾驶员规范自身行为的基本依据,也是确保行车安全的重要守则。然而,许多驾驶员却并不以为然。稍微仔细点观察你就会发现,日常生活中超速行驶、超载、闯红灯等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屡见不鲜。特别是闯红灯更是随处可见,从行人到驾驶员,这种陋习早已在许多人的心中根深蒂固了,很多人认为这根本算不了什么,但往往可能就是这小小的陋习给许多人带来了血和泪的教训。驾驶员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自觉地遵守交通法规是为了行车的安全,是为了他人的安全,更是为了驾驶员自身的安全。

1.2 驾驶技术认识上的误区

(1)认为超车时要加档。许多人都认为高档位速度更加快,所以许多人会在超车的时候升高档。然而事实上车辆的前行靠的是引擎的扭力的大小,而高档位的扭力其实比较小,油门的反应更加迟钝,这时加速反而会减慢。因此,超车时应保持原档或者减小一档,以提供足够的扭力。

(2)认为应先踩离合器再刹车。一些人觉得先踩离合器切断动力再刹车会更好,其实不然,踩下离合器后切断了动力,发动机的转速立刻降到了很低,这时刹车的助力器的辅助力会大大的降低,反而会使刹车的距离变得更加的长。所以刹车时,应该先踩刹车,然后再踩离合器。

(3)认为下坡时可以空挡滑行。许多车主喜欢在下坡时挂空档滑行,而仅仅使用刹车控制车速。这种认知也是错误的,因为如果此时你是在一个长距离的坡位上的话会导致刹车系统过热,从而导致事故发生。因此,此时因该挂上合适的档位,让发动机制动,再辅以点刹,这样会更加安全。

(4)认为磨合期时车速应较快或较慢。所谓的磨合期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将互相摩擦的部件的配合间隙磨合到合理的范围,从而实现比较好的效果。如果磨合期时发动机的转速太低,会导致曲轴连杆轴瓦承受巨大的冲击力,而如果转速过快则容易导致汽缸壁的拉伤,从而导致早期磨损,因此磨合期间应该参照的是发动机的转速,汽油发动机的转速应该在2000至3000转之间,柴油发动机的转速应该在1000至2000之间。

(5)认为在高档位时可以用小油门。事实是这种做法容易使发动机发生爆震,会造成早期磨损,扭力不足,加速无力,反而可能会使耗油增高。

2 汽车维护中的常见错误

(1)认为可以在太阳下洗车。很多车主都很喜欢在大太阳下洗车,觉得这样洗完车后能很快的将车上的水晒干。但在把水晒干的同时也容易损伤车漆。这是因为在烈日下洗车时的水滴会形成凸透镜效果从而导致车漆的最上层产生局部高温而损伤车漆,如此以往,车漆就会渐渐失去光泽。打蜡也尽量不要在烈日下进行,否则会使车身色泽不均匀。所以洗车打蜡尽量避免在烈日下进行。

(2)认为机油可以多加。很多车主知道当发动机中的机油不足时会导致不良,从而加剧机件的磨损程度,严重的甚至会引起事故。可如果机油太多也会导致一些故障。机油太多时,会使发动机内部产生巨大的搅动,会增加发动机内部的功率损失,而且可能产生晒排机油故障。所以,油底壳中的机油应该控制在机油尺的上下刻线之间才是最合适的。

(3)认为水箱“开锅”时应该马上加水。这是错误的做法,它很可能会导致气缸开裂。此时正确的方法是立即停车,让发动机散热,等到冷却水的温度下降之后,再熄火。如果冷却水不足则应缓慢添加,防止汽缸骤然受冷而出现开裂现象。

(4)认为冷却水越低越好。夏天,天气炎热,于是很多司机认为冷却水温度越低越好。其实不然,冷却水的温度过低时会导致燃油燃烧恶化,油耗增加等故障。经实验证明,发动机的冷却水温度一半应该控制在80至90摄氏度之间。

(5)认为进口的轮胎更好。许多人都盲目地认为进口的轮胎要比国内轮胎好,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并非如,外国品牌的轮胎适合国外的路面,可国内的路面与国外路面还是有相当大的区别的,所以进口轮胎在国内未必能有很好的表现。

3 结语

科技的飞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汽车的出现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但当我们在享受这些便捷的同时也要注意到这些常见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如此才能让科技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便利,否则可能带来的只会是无尽的麻烦。认真正确的对待这些常见错误对自身和他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6篇

(平顶山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河南平顶山467000)

摘要:在当今世界,新闻英语几乎无处不在,既为人们报道了各个领域的最新动态,也是人们认识和了解当代最新的“活的语言”的一种途径。从语法和句法层面了解新闻英语独特的语言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加快速和准确地理解新闻报道的内容。

关键词 :新闻英语;语言特点;新闻报道;语法;句法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6.058

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6—0125—02

收稿日期:2014—12—28

作者简介:李瑛(1981— ),女,湖北襄樊人。平顶山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学法,应用语言学。

新闻英语几乎无处不在,新闻体不是单一的,而是由不同新闻材料合成的,所以对语言特点的归纳需基于充分描写。[1]因此,从语法和句法层面学习和掌握新闻英语的语言特点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新闻报道的真正内涵。

“新闻可简单定义为人们所想和所需知道的信息。新闻报道是对事实的一种陈述,事实指的是通过查阅可靠记录可被证实的事。”[2]新闻英语具有准确性、简练性、时效性、清晰性和趣味性等特点。此外,从语法和句法角度来看,新闻英语还具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

一、时态的使用

(一)通常情况下,按照英语的语法规则,从句中谓语动词的时态要受制于主句中的时态,这种语法现象称为时态的一致或呼应。新闻英语报道一般也是遵循这种语法规则。

例如:Major Taiwanese media on Sunday extensively covered Ma’s victory in Taiwan’s leadership election, saying voters have expressed approval of the “1992 Consensus” through their ballots.(China Daily,Jan,15,2012)在例句中,分句中的“have expressed”与主句中的“covered”保持了一致。

(二)一般现在时在新闻英语中被普遍使用,这是英语新闻一脉相承的传统。这是因为一般现在时可以突出已发事件的现实感和新鲜感,拉近读者与阅读对象的情感距离,这种时态在新闻学中叫作新闻现在时。[3]用现在时来报道已经发生的事情能够增强报道的新鲜感和直接感,生动而形象,同时也可以节省空间。

例1:China sends work team to Libya.(China Daily,Feb,2,2012)

例2:Cold snap grips Europe,killing 89.(China Daily,Feb,2,2012)

在上述例子中,“send”和“grip”这两个动词所表达的动作都已经发生,但是却都使用了一般现在时来增加报道的新鲜感和直接感。

(三)在英语的语法中,表示将要发生的动作要用到一般将来时,通常用“will+动词原形”或者“to”的不定式结构来表示。而在新闻英语中,更多地倾向于使用后者来直接表示将要发生的动作。

例3:Us carrier to cut 13,000 jobs to reduce costs.(China Daily,Feb,2,2012)

例4:India,China to combat pirates together.(China Daily,Feb,2,2012)

在例句中,都是使用不定式来表示将要发生的动作,不定式符号“to”前面省略了助动词“be”的变形,目的是缩减文字,节省空间。

(四)现在进行时通常表示正在发生的事件或动作,采用“be+现在分词”的形式来表示。而在新闻英语中,通常省略助动词“be”,直接用“-ing”的形式表示正在进行或变化的动作和事件。

例5:China closely watching workers held in English.(China Daily,Feb,1,2012)

例6:China willing to aid bailout:EU leaders.(China Daily,Jan,28,2012)

上面两个例子分别在“watching”和“willing”之前省略了助动词“is”。

二、语态的使用

在新闻英语标题中,经常使用主动语态,即“主+谓+宾”的结构,直观、生动、形象,例如:Japanese PM expects more exchanges with China in 2012.(China Daily,Jan,28,2012)但是,在新闻报道的正文中,被动语态的使用频率较高。

例7:8 detained for S China’s river pollution.(China Daily,Feb,2,2012)

例8:3-cm needle found in woman’s head.(China Daily,Feb,2,2012)

“detained”和“found”都是表示被动语态的过去分词,之前省略了助动词“were”和“was”,而不是表示过去的时态。英语新闻中在事件和动作的接受者比执行者更重要的时候才使用被动语态,来加以强调和突出,引起读者的关注,多用于对天灾人祸的报道(如地震、火山爆发、特大洪灾、严重交通事故等)以及有关犯罪、谋杀的新闻。[4]

三、省略的使用

在新闻英语的标题中,经常在语法和句法层面上进行省略,目的是节省篇幅,突出重点。通常在不影响理解新闻主题大意的前提下,故意省略某些带有语法成分的虚词,主要有冠词、助动词“be”、系动词、连词、代词等。

例9:China to issue medical information card.(China Daily,Feb,3,2012)

例10:Chinese fishing boat captain repatriated.(China Daily,Feb,3,2012)

在例9中,“to”前面省略了助动词“is”;在例10中,“repatriated”前面省略了表示被动语态的助动词“was”。

此外,在英语新闻报道中,主句常常是信息和报道的来源,后面接着的宾语从句是信息或报道的内容。一般来讲,“that”引导宾语从句时,可以充当从句中的动词宾语、介词宾语或一些形容词的宾语,在口语中或者非正式文体中才会被省略。但是,在新闻英语中,引导宾语从句的“that”并没有一定的规律,有时候被省略,有时候被保留,具有很大的随机性。

例11:US Defense Secretary Leon Panetta said that Israel could attack Iran this spring, the Washington Post reported here on Thursday.(China Daily,Feb,3,2012)

例12:A senior Chinese official said Monday the country will help developing countries cope with global climate change.(China Daily,Dec,21,2011)

例11中“said”后面没有省略“that”,例12中则省略了“that”。其时留时省,随意性较大,主要取决于记者当时写稿的喜好,并没有多大的影响。

四、前置定语的使用

按照正常的语法规则,一句话中如果修饰中心词的定语是单词,通常放在被修饰的中心词之前;如果是短语或者是从句充当定语时,则放在被修饰的中心词之后,新闻英语报道一般也会遵循这一规则。但是,在实际的新闻报道中,记者往往不会拘泥于这一语法规则,而是灵活加以变动,将前置定语的成分扩大来代替后置的名词修饰语和从句。

(一)名词+现在分词构成前置定语。如:law-abiding citizens。

(二)名词+形容词构成前置定语。如:time-conscious Americans。

(三)名词+名词构成前置定语。如:Qinghai Tibet railway。

(四)名词+过去分词构成前置定语。如:state-owned enterprises。

(五)形容词+过去分词构成前置定语。如:well-informed sources。

(六)副词+过去分词构成前置定语。如:highly-placed sources。

(七)形容词+名词构成前置定语。如:long-term goal。

(八)数词+名词构成前置定语。如:two-side talk。

(九)其他合成词组构成前置定语。如:stand-still-and-lose policy。

参考文献]

[1]Crystal,D.& D.Davy.Investigating English Style[M].London:Longman,1969.

[2]Carrison Bruse.Professional News Writing[M].New Jersey:Lowrence Erlbaccm Association,Inc,1990.

[3]许明武.新闻英语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第7篇

在新闻报道竞争日益激烈的态势下,电视新闻依靠直观、快捷、现场感强等独有的特点吸引广大观众并深受青睐。如果把一条电视新闻报道比作一条波形的话,文字是方向和结构,画面就是波峰和。没有了波峰,波形只是一条直线。没有了画面语言的视觉效果,电视新闻也就会变得平淡且缺乏活力,它们的关系应当是相互依存并相互补充的。画面语言是电视新闻报道区别于其他报道形式的重要一环,它运用方便,极富感染力,视觉冲击效果强,真实可信,是电视新闻报道的最大优势,也是电视新闻的魅力所在。

既然称之为“电视新闻”,那么必然有其新闻属性。也就是说,电视新闻中所包含的文字和画面必须具有鲜明的新闻性,这也是电视新闻画面拍摄遵循的自身规律和最基本的特性。怎样才能使画面具有鲜明的新闻性呢?其核心就是求“真”求“新”。观众们想了解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越真实越好,细节越多越好,最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的镜头恰恰把他们带入了最“真”、最原汁原味的现场之中。这个现场就靠画面语言来营造,用最“新”、最有价值最突出表现拍摄作品主题的镜头来展现直观的视觉形象,这是电视新闻独有的特性,较之其他媒体是一种巨大的宣传优势。这种优势使我们的新闻画面比文字报道更容易调动起观众的情绪,在感情上引起观众的共鸣。

电视新闻拍摄是受空间、时间制约的,拍摄角度不同,捕捉到的客观物体的瞬间不同,画面所展示的形象就不同,给人的视觉效果就不同。作为一名合格的拍摄者,时间上我们应始终快人一步,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第一时间开始拍摄,确定优先拍摄对象,按时间顺序依次拍摄,给观众一个感性认识,把他们吸引过来。空间上我们要把握主动权,掌握好角度和瞬间,创造不同的生动的可视形象,要对同一事物、同一情节选择不同角度拍摄,再现出各具特色的形象来。这就要求我们贴近群众,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拍摄的画面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公正的立场,浓厚的生活气息。它不仅要客观地反映社会生活,还应以积极的态度介入社会生活,以电视画面这种优势的宣传手段来正确干预和影响社会生活,促进总正义量增加。我们的《新闻夜航》就经常报道一些发生在街头巷尾老百姓所关心的事,如民警模范执勤的,学雷锋做好事的,慈善募捐的,美化市容的等等;曝光堕落腐化的,打架斗殴的,算命骗人的,交通事故的等等。这些新闻画面都是现场抓拍的,时效性很强,而且不少是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新闻价值较高,报道后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比如去年搞的《小周帮您找工作》这个栏目,就充分发挥了画面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带大家参观了多个用人单位,介绍了工作岗位、劳动方式和工资状况。广大农民工朋友观看后觉得对用人单位看得直接,了解透彻,报道真实可信。又如《龙江最美飘雪时》系列报道,行程三千多公里,南北横穿龙江大地,过雪山,跨冰河,运用多种拍摄手段,画面宽阔整洁,视觉冲击效果强,好像带着观众的‘眼睛’去旅行。电视新闻报道之所以吸引观众眼球,在于它传递了来自生活的声音,反映了生活原貌,使观众感受真切。这主要就靠画面语言的视觉表述,可见画面语言绝不是文字的补充和延伸,更不是点缀和装饰。电视新闻成为能最大限度发挥电视特点的报道形式,主要靠画面语言。文字说明与画面语言应平行发展,默契配合,发挥合力,这样报道才更平衡,更完整。如果将画面语言降到从属地位,依附于文字,那么电视新闻就失去了其特有的生动体现,本身也失去了意义。

第8篇

【关键词】突发事件 人文关怀 《第一时间》

突发事件,历来是媒体报道的重点。媒体报道突发事件,既有抢抓新闻热点、提升收视率的要求,也是提供资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义务。

突发事件(往往是灾难性事件),一般事件重大、新闻性强,媒体报道时常常关注“事”,容易忽略“人”。而且,如今媒体的竞争日趋激烈,面对突发事件时,一味地追求刺激、轰动,靠“揭伤疤”赢得眼球,还是坚持人文关怀,以平民化和人情味争取社会关注,也常常成为媒体及其从业者的两难选择。笔者以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近几年的部分稿件为例,认为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坚持人文关怀必须引起媒体及从业人员的高度重视。

一、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和议程设置

所谓人文关怀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将人作为考察一切事物的核心价值取向。

所谓“议程设置”,美国的沃纳・塞佛林等人的《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一书认为,“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就是指媒介的这样一种能力: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议程设置可以把受众的注意力导向某些特定的问题或争端上。

《第一时间》栏目开播于2003年7月28日,作为安徽电视台第一档大容量日播型民生新闻栏目,《第一时间》从开播之初就把“人文关怀”确定为采访和播出的特色之一,是每一位采编人员秉承的职业操守。

2004年3月24日中午,一名青年男子站在合肥市某高层住宅楼的20层楼顶,准备从楼上跳下。为了挽救他的生命,最先赶到现场的《第一时间》栏目记者放弃了采访和拍摄,和另一名报社记者加入了劝解者的行列。为了赢得跳楼者的信任,记者主动递交了记者证、名片,一起抽烟,谈心,甚至不惜下跪相求。遗憾的是,众人的努力没有挽回一颗绝望的心灵,劝解三个多小时后,青年男子最终还是跳了下去,但记者的行为也得到现场各部门及群众的好评。在当天的《第一时间》节目中,记者突破了以往报道突发事件的传统模式,将关注的重点从事件本身移到了“人”身上,从一名参与者和亲历者的角度,描述了在这一事件过程中,跳楼者和众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通篇稿件没有猎奇和血腥,更多的是对人性的赞美和对珍惜生命的呼唤。

2008年四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当省内的其它媒体还在集中报道灾情和救援进展的时候,《第一时间》栏目率先启动了为期近十天的“寻亲行动”,栏目一方面向地震灾区派出多路记者,一方面与当地民政等部门保持热线联系,积极主动地为省内观众提供寻亲服务。经过不懈的努力,前来求助的观众绝大多数找到了自己在川的亲人,而栏目因为这一举动,在取得高收视率的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突发事件,不管离受众生活远近,由于其“突发性”特点,一般都会对社会造成一定冲击,甚至会成为引起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因此,多数关于突发事件的报道会对受众产生强烈的吸引,甚至影响。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人们对信息的取舍有很大的盲从性、不科学性。在这种情况下,媒体的报道,要对新闻信息进行一定的筛选和调控,对舆论进行引导,为受众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所以,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更加引人注目。

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人们了解舆情的窗口。媒体必须通过议程设置,承担起引导舆论、反映人民呼声的社会责任,同时要加强人性化的新闻报道,注意新闻信息中的人文关怀。

二、突发事件报道中应树立人本意识

人文关怀是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的重要方面。在突发事件的报道过程中,新闻工作者的人文关怀集中体现在对大众生命的负责上。人的生命权是最基本的人,人的一切权利,包括劳动权和休息权,均以生命权作为前提。生命的神圣性应当是全社会的共识,所有人都应当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2008年6月25日,繁昌县桃冲铁矿发生坍塌事故,12名工人被埋在井下。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栏目记者最早赶到现场,并连续播出多条最新报道。随后,记者走访了多名被埋工人的家庭,了解工人们的经济状况、工作场所的安全状况、调查事故原因。很快,栏目在报道事件的同时又播出了独家新闻《记者调查:贫困的驱使 非法的开采》。正是这篇报道使得《第一时间》栏目的系列报道脱离了单纯的事件性和流程化报道,而是侧重于对工人生存环境的关注,和对少数人不尊重不敬畏生命现象的鞭挞,充满了人文关怀的色彩。

2009年6月21日凌晨,凤阳县大庙镇晶鑫矿业公司发生特大爆炸事故,当场炸死16人伤43人,并造成上百间房屋受损。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一方面积极调查事故原因,一方面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两天后,记者没打招呼,在晚饭时间找到当地设立的“受灾群众安置点”,探访群众的生活情况,了解他们的亲身感受。第二天的节目中,观众在镜头的带领下,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安置点和受灾群众安定祥和的生活情况。这样一条充满人情味的稿件,也脱离了以往报道政府工作稿件的程序化和机械化,让观众更容易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激烈的竞争让一些新闻从业者面临巨大压力,而媒体面对自身生存发展和经济利益的诱惑,往往容易忽视人文关怀,这是新闻从业者必须引起注意的问题。

三、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平民视角和人情味

突发事件发生时,有很多严峻的事情需要面对,但媒体不应该让受众心理更加冷峻。提高新闻媒体的传播效果,要注意报道的形式,发掘受众的心理感受,以平民化的视角关注新闻事件。

有人可能会说,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如地震、洪灾、矿难时,由于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报道时才有条件发掘人性化体现人文关怀,而普通突发事件由于发生突然,结束快,采访时间有限,就很难做到上述要求了。

其实不然,现举一例。

2010年5月22日,《第一时间》栏目播发了一条稿件《私家车遭遇灭顶之灾 母亲舍命护幼儿》,此稿是前一天晚上夜班记者采访的一起车祸,车上三口之家一死两伤,令人感动的是,母亲在车祸发生的一霎那拼死拱起身体,牺牲了自己,却保全了身下的幼子。由于车祸发生在主干道,现场很快被清理,事故原因一时又无法定论,作为常规的交通事故来说,这个报道显然要素不全,但记者抓住了“母亲护子”这个细节,把全文的重点从车祸转到这上来,并配发了编后:“生死关头,母爱战胜了死亡,这种伟大的情感催人泪下,也让人肃然起敬。让我们一起祝福这位伟大的母亲在天堂里安息吧。”形成点睛之笔,在惋惜生命的同时,更对伟大母爱尽情赞美。

由此可见,普通的突发事件报道也可以有人性化和人文关怀的内容,关键要有独特的视角和情感。

1、平民视角和人情味使信息传播得更加真实

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事实是人文关怀的物质载体。真实性是新闻的首要属性。这里所说的“真实”,不仅包括事件本身的真实,也理当包括新闻人物情感的真实。比如媒体中曾经出现过报道典型人物追求“高、大、全形象”的现象,那样的报道只会给受众留下空、大、假的印象,让受众觉得典型人物可敬而不可亲,可赞而难学,很难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而有的报道由于有人情味,注意人物真实感情的挖掘,就能真切感人,令人信服。

2、平民视角和人情味易于使受众接受新闻信息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让受众心灵为报道所吸引和震动,必然要依靠情感的灌注,平民视角和人情味就能让新闻报道内容具有感染力量。突发事件中,从平民视角出发、富有人情味的新闻报道往往具有亲和力,能够减轻受众的紧张情绪,吸引受众自愿接受。有人情味的新闻报道由于巧妙地运用了与受众在心理上的接近性,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展现灾难中的人性光辉。

总之,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媒体要树立科学而人性的新闻观,在加强人文关怀的同时,注意媒体从业者职业道德的培养,发挥新闻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