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交通专业学科评估

交通专业学科评估赏析八篇

时间:2023-12-13 17:47:54

交通专业学科评估

交通专业学科评估第1篇

[关键词] 资产评估; 学科发展; 实践; 探索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3. 057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3- 0097- 02

1 资产评估学科发展的实践

高等院校的资产评估学科建设是开展资产评估科学研究、推动资产评估理论发展和提高我国资产评估水平的重要途径;而高等院校资产评估学历教育是培养和储备资产评估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学科建设要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平台。专业建设必须有学科建设背景,从大学的角度来看,专业是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而设置的;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专业是为满足从事某类或某种社会职业必须接受的训练需要而设置的。显然,专业处在学科体系与社会职业需求的交叉点上。我国的资产评估学科建设时间较短,经历了以下一些过程:

2005年,内蒙古财经大学与南京财经大学就试办专业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同年这两所院校经教育部批准在全国首次招收资产评估专业本科生。

2006年,山东财经大学、山东工商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经教育部批准招收资产评估本科生。2006年8月南京财经大学主办了“首届全国资产评估教育与职业发展研讨会”,初步建立了我国资产评估专业本科教育的交流平台。

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于2006年12月10日组织召开资产评估行业高端人才培养研讨会。明确了高端人才的定位: 高端人才应该是“四种人才”的集合体,即研究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有机结合。

2007年,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经教育部批准招收资产评估本科生。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于2007年4月13日组织召开资产评估本科专业建设座谈会,参会单位有内蒙古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山东工商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会议就资产评估本科专业建设及职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达成以下共识:成立资产评估本科专业建设委员会,就资产评估专业主干课程设置、专业主干课程教材体系建设、专业实验室建设等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联合开发评估专业教材;加强师资双向交流;定期举办评估研讨会。

2007年8月1日,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在兰州组织召开了资产评估本科专业建设协调小组第一次会议。会议就资产评估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主干课程的设置以及教材体系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就资产评估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主干课程体系达成了共识,并对主干课程教材的编写工作进行了分工。

2007年9月21日,山东财经大学主办了“第二届资产评估教育与职业发展研讨会”,就资产评估教育教学的有关问题进行研讨与交流。

2008年3月27日,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在福州组织召开了全国培训工作座谈会,参加者有8所资产评估学科建设院校、7所资产评估专业(本科)建设院校、各地资产评估协会培训部负责人,大会进行了专业建设经验交流及存在问题讨论。

2008年7月20日,内蒙古财经大学主办了“第三届资产评估教育与职业发展研讨会”。大会分设资产评估管理研究、资产评估教育研究、资产评估理论与实践研究3个专题进行了研讨及分组讨论。本次研讨推进了资产评估学科教育的发展。

2008年7月22日,为推动资产评估学历教育,加强资产评估后备人才培养,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在锡林浩特市组织召开了全国资产评估后备人才培养研讨会。刘萍秘书长强调学科建设院校和资产评估相关院校在研究领域要把握3个重点:一是研究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行业发展的政策安排提供理论支持,为行业建设做幕僚;二是研究行业发展中专业技术难题,为行业专业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做行业协会的理论后盾;三是研究资产评估学历教育阶段的知识结构问题,为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立做基础研究,做行业人才培养战略实施的推动者。刘秘书长强调,要进一步完善3个阶段,即学历教育、行业准入教育和后续教育阶段。会议期间,举行了“全国资产评估教学实践基地” 授牌仪式。中联资产评估有限公司、中企华资产评估有限公司、中和资产评估有限公司、中通诚资产评估有限公司、上海立信资产评估有限公司、江苏中天资产评估有限公司6家评估机构被中评协认定为首批“全国资产评估教学实践基地”。本次会议为资产评估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场所,完善了资产评估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内容。

2009-2012年第四届至第七届全国资产评估理论与实务研讨会分别在山东工商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广西财经学院、浙江财经学院召开。会议就资产评估学科、专业发展问题以及资产评估实务问题进行了研讨。

2 国内资产评估本科及以上层次学历教育现状

随着资产评估学科重要性的加强和地位的提高,截至2012年,我国有27所高等院校设置了资产评估本科专业,有1所院校设置了资产评估硕士专业,有1所院校设有资产评估博士专业,有2所院校设有博士学位的资产评估方向, 2009年有68所院校开始了资产评估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层次上有本、硕、博,形成了财经院校、综合大学、师范院校、工科院校、农科院校均办资产评估专业的格局。各个学科点之间的办学水平、条件和档次参差不齐,有的学科点拥有学士、硕士乃至博士学位授予权,而有的学科点没有资产评估本科教育,却设立资产评估专业硕士学位。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设置资产评估本、硕、博专业的院校基本上有两类:一类是设在经济类学院,如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首都经贸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另一类是设在会计学院,如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山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山东工商学院会计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浙江财经学院会计学院、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院、广西财经学院会计系等。设立资产评估专业硕士的院校基本上是办学历史悠久的院校。

3 国外资产评估学科发展状况

在国外,有不少国家和地区对资产评估师的培养是通过建立评估高等教育来实现的。在印度的SARDAR PATEL大学,设有资产评估师硕士学位的全日制脱产研究生课程,印度管理学院也设有房地产设备评估的大学远程教育课程。在加拿大,也有好几所知名大学设有本科和硕士的评估专业。在中国香港,要成为香港测量师学会的会员必须完成由香港测量师学会认可的大学测量专业学位课程,其后,必须在专业测量师指导下进行不少于两年的在职专业工作实习,以确保会员具有相当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以澳大利亚为例,资产评估教育具有以下特点:(1)教育的重心由职业教育向学历教育发展。在资产评估教育的初始阶段,主要是聘请从事资产评估业务的人员担任教师来讲授各门课程,此后,随着新评估项目的不断涌现,逐渐进行系统的资产评估学历教育。(2)教育的目标由注重评估人员业务操作向培养评估人员综合素质转变。(3)评估专业课程设置较为广泛,并且实践环节占有重要地位。(4)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和教学设施的投入。在澳大利亚,对从事资产评估教学的人员一般都有较高的要求,必须具备较高的学位,要有从事教育的职业资格和一定的教学技能和学术成果,特别是要具有一定的资产评估执业经验。(5)评估协会、职业团体及专业人员对资产评估教育给予广泛的支持。

美国的资产评估经过百年的自行发展,首版专业评估统一准则是1987年由美国资产评估促进会(AF)的特别委员会制定的USPAP,为全美资产评估执业的统一准则。USPAP每年修改、一次。美国的资产评估发展过程,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思考: (1)执业资格强调执业经历,本科学历;考试强调与评估紧密相关联的学科,如基本评估原理应用、市场分析、成本分析、评估报告的撰写等;评估师分为临时、初级、中级、高级4等。(2)资产评估准则强调执业道德、评估方法和技术技巧、评估数据收集和修正。(3)USPAP标准对评估复核、咨询规定了程序。

4 借鉴与启示

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是相互联系的,两者相辅相成,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专业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地或载体。资产评估学科建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洞察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4.1 完善资产评估学历教育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评估需求在不断增加,资产评估的业务范围正逐步走向多元化和综合化,并已逐步发展成为社会核算体系中的一个新的分工。评估人员仅仅靠短期的职业培训是不够的,必须经过系统的资产评估学历教育,通过大学的系统教育,使评估师掌握丰富的基础知识,以提高其未来的执业素质。

4.2 规范办学机制

就我国目前的培养目标与现状而言,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宏观上要制定科学的资产评估教育政策和发展计划,消除目前的混乱状态。例如在学历层次上规划本科生、研究生的百分比,在布点上给出哪些学校可以办资产评估专业,哪些学校不能办资产评估专业的衡量标准。从微观上来说,学校是办学主体,培养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的职责,学校在设置资产评估方向时,应全盘考虑专业的知识基础,不能为办专业而设方向。

4.3 教育目标的准确定位

资产评估人才的培养,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素质、重应用”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资产评估属于应用型学科,其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资产评估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知识厚实、专业技能良好、实务能力较强和职业道德高尚,能够从事资产评估业务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后续教育要注重补充资产评估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突出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硕士研究生教育要注重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管理人才、教学科研人才,博士研究生教育注重培养学术型、理论型人才。

4.4 多种形式培养师资

资产评估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应用学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是关键。资产评估知识横跨理、工、经、管、文等专业,这就要求资产评估专业师资队伍具有极高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专业评估素质。在师资队伍组建过程中,师资的来源要按照资产评估专业知识的多学科性,从不同的专业,甚至社会实务部门有针对地选拔综合能力强的人员。

师资培养以鼓励教师攻读资产评估及相关专业硕士或博士,到国内资产评估专业及相关学科发展水平较高的院校进修或做访问学者,向评估实务部门招聘具备讲授技能的评估专业人士进入(兼职)高校资产评估专业师资队伍为主要渠道,同时,师资力量鼓励实行双师型。

4.5 建立开放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学历教育的载体。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体现大学宽口径、厚基础、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遵循适应性、综合性、国际性、实践性原则,按资产评估的管理学科属性特点设置课程体系。各院校可以考虑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向寻求差异化创新。(1) 课程设置应遵循“加强基础教学,拓宽专业口径,突出主干课程,增强实践能力”的原则,以“优化课程结构,强化专业基础,突出专业特色,注重实践和应用能力与素质培养”为指导思想。(2) 在选修课上,宜开设一些供文理工交叉选修的基础课程,有意识引导学生通过选修来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要根据社会需要作弹性调整,建立开放的课程体系。专业选修课应以培养方向设置系列课程。(3) 课程设置中应突出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专门的实践课,并在理论课的教学中增加实践学时,保证充足的实践时间,加强资产评估实验室及实验软件的开发与运用。(4) 应重视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设置。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其政治思想品德课程并列入政治课的教学计划,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彩英,乔永峰. 资产评估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10).

[2] 张彩英. 资产评估模拟实验教学的可行性分析及实践探索[J]. 财会通讯:学术版,2009(7).

[3] 张彩英. 资产评估学科发展及资产评估专业的地方化与全球化问题研究[R]. 内蒙古财经大学教育教学项目,2008.

交通专业学科评估第2篇

资产评估专业是一个源于会计学、集经济管理学与工程机械学为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是一个新兴智力密集型中介服务行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特点。由于我国资产评估高等教育开设的时间较短,其课程体系并不完善,与行业的磨合时间较短,高校的资产评估类人才的培养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高校资产评估类人才的培养模式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一、资产评估行业对人才的要求特点

1、行业对资产评估类人才的需求量大,但从业门槛高

至2012年,全国资产评估从业人员有10万多人,注册资产评估师人数约27800人,实际专门从事资产评估业务的人数不足15000人。资产评估行业在产权交易、企业改制、司法实践、融资抵押、财产拍卖等活动中,迫切需要大量从事资产评估业务的专门人才。

但是行业对评估类人才的要求普遍较高,据调查,90%的用人单位在招聘资产评估人员中要求具有评估工作经验,优先考虑具有国家注册的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或房地产评估师、土地估价师资格者,用人单位在招聘评估助理人员的时候则要求一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而我国资产评估师考试的报名条件中则规定:大专学历从事资产评估相关工作满3年,本科学历从事资产评估工作满1年,方可参加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考试。因此虽然资产评估行业的人才需求量大,但由于门槛高,要求多,导致了许多应届的大学毕业生难以尽快融入到行业中去。

2、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领域广泛

随着评估市场的快速发展,资产评估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从传统的资产管理与评估领域逐渐向房地产、土地、矿产、无形资产等领域发展。2004年来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火爆发展,行业对房地产估价师的需求急剧增长;由于国家将土地作宏观调控手段,许多基础性的工作与地价评估有关,尤其是近年来土地评估中增加了包括开发区集约节约评价、城镇地价动态监测、农地定级估价、农地产能核算、农地区片价测算等内容,因此行业对土地估价人员的需要也大为增加;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社会对机动车评估、保险公估、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的评估人员的需求也持续增长。

3、行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强烈

通过对用人单位和毕业学生的就业调查发现,资产评估行业要求评估人员的知识面较宽,对具有资产评估、财务会计、金融证券、审计、税法、建筑工程、机械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且能够熟练运用财务软件及office办公软件进行工作,同时具有较强的文字功底能够熟练撰写资产评估报告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强烈。

二、高校培养资产评估类人才普遍存在的问题

至2012年7月,我国共有70多所本专科院校资开设了资产评估专业,这些高等院校为资产评估行业输送了大量人才,但不可否认这些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普遍存在着问题。

1、培养目标雷同,不能完全适用行业的需要

查看这些院校的培养目标,发现其对评估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基本可以归纳为:面向资产评估行业,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具有比较扎实的资产评估理论基础和从事具体资产评估业务工作的能力,有一定的专业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的资产评估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多数高校则以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考试要求科目为主干课程。

而在行业实际的资产评估业务中,评估工作不仅包括资产评估、建筑工程评估和机器设备评估,同时还包括土地评估、房地产评估、金融资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无形资产评估、旧机动车评估、矿业权评估、林业权评估、税基评估、珠宝鉴定与评估等。因此在雷同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下,培养出的学生则无法完全适合行业的需要。

2、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够

目前许多高校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但或是由于实习基地的建设开拓不足,或是由于场地经费的缺乏,或是由于课程设置的问题,使得了实践教学的效果不理想,学生没有通过现场勘查、顶岗操作等过程,直接参与评估工作,从而导致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够,无法满足评估单位的要求。

3、缺少经验丰富的优秀资产评估类教师

资产评估专业是一个综合专业,它不仅要求教师精通资产评估和财务会计,还有熟悉金融、法律、建造工程、机器设备、无形资产、珠宝、车辆、房产土地等多项资产的评估工作。由于我国的资产管理与评估专业开设较晚,硕士以上学历资产评估类人才本身就很缺乏,同时加上许多评估公司、金融机构等对优秀评估人才的高薪吸引,造成了高校内资产评估类教师的匮乏。许多高校内的资产评估类教师则由财务管理类、会计类、土地类的教师兼任。由于教师的评估经验缺乏,因而无法培养出符合行业需要的高素质的资产评估类人才。

三、高校资产评估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我校于2000年开设了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至2013年7月资产评估专业已培养了10届约500多名本专科毕业生,约80%的学生毕业后一直从事资产评估业务,部分学生已经取得了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证书,已经可以独立从事资产评估业务。用人单位对资产评估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普遍认同。通过对我校资产评估类人才的培养探索,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资产评估类人才培养模式。

1、根据行业需要,调整完善资产评估专业课程体系

在培养方案的设置上,既要体现资产评估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还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加强实践实验教学内容;同时又要注重对学生独立能力、创新能力、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在培养方案的调整上,应当根据评估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培养目标、学科特点,再结合行业调研访谈、用人单位的反馈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调整。在课程设置上,随着评估业务的逐步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经济领域需要资产评估,高校可以根据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的需要调整课程,除了常见的资产评估、房地产评估、土地评估外、流动资产评估、无形资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外,还可以增设珠宝收藏品评估、商标商誉权评估、矿业权评估、林业权评估等课程,以满足行业对评估类人才的多方面的需要。

2、建立大型的实习基地,加强与行业的联系与交流

我校的资产评估专业一直注重实习基地的建设,近年来专业与行业内的北京杜鸣房地产评估公司等几家评估公司签订了实习基地的协议,同时专业与北京几家大型的资产评估公司保持着长期的合作关系。与行业的密切联系与合作,不仅便于专业开展对学生的实习实践教学活动,同时便于加强与行业的联系与交流。

学生虽然有到实习单位进行评估实习锻炼的机会,但在平日正常的课堂上,仍然是教师讲课学生听,教师及学生都对行业的最新动态把握不足。因此为了让专业的师生及时把握行业动态,高校可以从行业中聘请校外知名专家、经验丰富的注册资产评估师来校进行讲座,介绍行业的最新动态、研究热点、评估中的特别注意事项等问题,以弥补课堂教学的缺陷。

3、以毕业评估报告代替毕业论文

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是资产评估专业在毕业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性检验和总结。考虑到资产评估专业的特点,依据资产评估专业培养方案和目标,结合我校本科学生理论研究和写作能力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总结历年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时存在的选题空泛、资料陈旧、逻辑性差等问题,我校提出了适用资产评估专业特点的改革方案,即以撰写评估报告来替代毕业论文,并对09级资产评估本科学生进行了试点。

在撰写评估报告的过程中,首先将学生6-7人分成一组,由专业任课教师及行业内的资深注册评估师担任评估报告指导教师,每组学生负责一个综合项目的评估。在该综合项目中学生应当进行机器设备、流动资产、无形资产、房地产、土地使用权、企业价值等多项资产的评估,并撰写评估报告及评估说明。通过毕业评估报告的撰写,学生们感到收获很大,很多同学认为撰写评估报告是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且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更为重要的是随着项目的进行,同学们掌握了资产评估的程序,能够运用各种方法对不同的资产进行评估,而且能够熟练地撰写资产评估报告。总之撰写毕业评估报告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于实践,学以致用,并为学生能够顺利的融入日后的实际评估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请进来,走出去”,建设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

要培养既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评估人才,必须要有一支既具有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又具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的师资队伍,否则无法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我校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建立了一支稳定的、校内校外密切结合的师资队伍。“请进来”是将行业内的资产评估师请进课堂,如《机器设备评估》,则聘请校外的资产评估师担任该课程的教师,该教师专门从事机器设备评估的业务,评估经验丰富,讲解生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走出去”是指本校的教师到评估行业中挂职锻炼,并参与具体的评估项目中。通过在行业中的实习锻炼,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参考文献:

[1]郭化林.应用创新型资产评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会计之友,2011(7):120-121.

交通专业学科评估第3篇

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国家竞争的焦点已转向有效地占有和支配科技资源。因此,世界各国纷纷调整科技政策,将科技发展目标与经济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强调科学技术为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服务,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直接资助或间接引导相关科技项目的开展。科学研究活动也从早期是一种科学家及相关学术团体的兴趣性活动,变成为由政府直接领导和支持的一项社会事业,并肩负着国家发展的战略使命。在这种情况下,对科学研究工作进行评价也不再是科学家相互之间的一种个人监督和促进行为,它已成为政府参与和支持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于科学技术本身的迅速发展和复杂度的大幅提高,科学活动的成本不断上涨。要想进行所有领域的科学研究,并保持全面的竞争优势,即使对于发达国家,其经济实力也不能承受。有鉴于此,有必要加强对科学研究活动的监督和控制,特别是对于国家投资开展的科技项目,必须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实施高质量的评估,达到确保有限科技资源用于完成最符合国家利益的科研活动的目的。

2 国外科技评估活动的实践总结

2.1 重视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是各国政府开展科技评估活动的前提

制度化是当前国际科技评估活动的趋势之一,科技评估不同于一般的研究活动,制度建设是科技评估活动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条件。世界各国制度建设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以法律,有的以部门法规,有的则以行业规范的形式来进行制度建设。但经过多年的评估实践和努力,都建立了适合自己国情的科技评估体系和相应的保障制度,使科技评估活动成为一项制度化、经常化的行为,成为政府管理决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作为科技大国,美国是使科技评估活动制度化最早的国家。上世纪初,美国成立了国会服务部,它所进行的与科技有关的研究、分析和评估可以认为是科技评估制度的雏形。然而,科技评估工作在美国的大范围开展是在二战以后。1993年美国第103届国会颁布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GPRA)。根据GPRA的规定,科技评估的概念与制度、美国国会一级的有关科技评估机构的作用、功能、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予以确定。此外,日本的《科学技术基本法》(1995)明确了科技评估的地位,《科学技术基本计划》(1996)和《国家研究开发实施办法指南》(1997)提出了建立开放型研究评价体制的基本框架,规定日本科技评估机构不能随意设立或撤销;1985年法国政府做出规定,在没有经过评估之前,任何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都不能启动。法国议会评价局、国家研究评估委员会,前者通过法律创建,后者由部长会议通过政令任命,评估委员会的任期,评估对象的确定,评估报告的公布,都有相应的法律和制度规定;韩国、澳大利亚等国也规定,凡开展科技计划评估活动,均需依据有关法律设立机构,遵照法定程序进行工作,出具评估结论和向有关单位反馈结果。

2.2 提高科技管理质量和公众的监督是各国政府开展科技评估活动的动因

之所以用立法的形式来规定科技评估制度,是因为各国政府在用国家财政收入资助科学研究项目的实践中,意识到随着科技发展的复杂化,科技研究活动的规模日益庞大,它需要越来越有效的协调、管理和监督来提高科技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来自于社会公众,特别是纳税人的监督需要,他们关心政府的科学研究投资是否与国家目标一致,资金使用是否有效。在这种背景下,科技评估作为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手段,成为了制度化、经常性的工作,各国政府纷纷建立了科技评估机构。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日本。1955年日本经济开始起飞时,为了在较少的财政预算下尽可能多提高科研活动的产出,日本政府和企业把科技评估作为管理和推进科学研究活动的重要手段。根据产业发展和技术引进情况,开展各种科技评估工作,从而对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科学研究活动日益复杂,政府科技管理工作的质量亟待提高,科技评估再次受到日本朝野各界重视。1983年日本政府决定设立部级的科技评估机构,在科学技术会议政策委员会设科技评估分会,其职责是对科技振兴调整费资助的项目进行前期、中期和后期评估。同时日本政府所制定的R&D评价方法指南也强调通过对R&D内容与工作绩效的恰当评价,建立能够充分发挥研究人员创造能力、开放、灵活和富于竞争性的R&D环境。日本所建立的开放型研究评价体制,使科技评估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2.3 科技评估能力建设是各国开展科技评估活动的重要保证

充分重视并保证评估质量是各国评估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这就需要不断进行科技评估能力建设。它包括:

1.制定评估规范。通过多年评估实践,各国的评估机构都建立了专业的评估规范。规范要求:从事评估活动的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和能力;评估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必须符合规范要求;评估方法的合理性对使用数据的可靠性都要经过论证;评估结果的局限性必须加以说明等等。如美国、韩国在科研项目指南的同时对评估的程序、方法和组织都加以说明。

2.人力资源的建设。由于专家评议是各国普遍采用的科技评估形式,因而各国十分重视专家网络的建立和严格选择专家。评估能力建设是各国评估机构十分重视的长期任务,加强评估专家与科学家、管理专家的沟通,加强评估领域的国际交流,探索新评估方法,培训评估人员,使评估机构成为一个学习的组织,不断实践,不断创新。

3.加强理论研究。对于科技评估模式与方法的研究一直是各国进行科技评估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用的较多的是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即在专家评议的基础上,结合科学计量学、经济计量学方法。由于评估对象的复杂性,目前没有哪一种方法,解决所有的问题,每一种评估模型只能适用于特定的环境、特定的评估对象和特定的评估目标,并各有其优缺点。

2.4 各国间科技评估活动的交流日益密切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评估办公室(UNDP EO)在领导成员国开展科技评估活动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不定期地组织或赞助科技评估国际交流活动的开展。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评估办公室在APEC成员国中定期开展国际会议、国际培训等活动。

一些非政府的评估协会,也纷纷活跃在科技评估国际交流的舞台上。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都成立了评估协会。这些协会的成员主要来自政府各个部门的评估官员、研究机构或大学的专家教授和一些开展评估服务的咨询公司代表组成。比较活跃的组织包括美国评估协会(American Evaluation Association)、澳大利亚评估协会(Australasian Evaluation Society),他们定期开展国际会议,并提供相关培训和评估服务,为各国致力于科技评估工作的工作者提供了交流的场所,他们的活动也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评估办公室的支持。

3 对我国科技评估工作的借鉴

我国科技评估活动起步晚,始于1994年,它的建立和发展是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相适应的,主要由科技部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以及各个部委的相关部门来承担各自领域的科技评估工作。经过几年的不断实践和经验总结,我国的科技评估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也有不足和值得思考的地方。在分析和了解国外科技评估活动的特点和经验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我国的科技评估工作。

3.1 对科技评估制度给以立法保障

要使科技评估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需要国家在立法上给以保障。目前,科技部颁布了有关科技评估制度的部门法规用以约束科技部系统内的科技评估工作。我国需要借鉴这些先进国家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完善立法、提高科技评估立法的层次,使科技评估工作和对政府财政支出的绩效的监督工作结合起来,制定一部跨部门的法律,使科技评估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的道路。

3.2 评估过程必须保持高度的独立性

国外评估研究和评估实践的经验表明,评估的独立程度越高,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也越大。我国在评估的实践中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在评估时做到:让评估负责者有充分的权力;让评估管理者尽可能向最高管理层次汇报;让评估执行者独立于接受评估的研究单位,最好还能独立于实施评估的机构。以避免干扰,达到最佳评估效果。

3.3 加强评估队伍和组织建设

科技评估活动是一项要求很高的专业工作,需要有一支长期、稳定、受过系统专业培训的工作队伍和健全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国家、地方和部门三级的科技评估组织体系是顺利、高效实施科技评估工作的组织保障。同时应当优化评估人员的结构,评估人员不能由单一的技术专家和理论学者组成,应当根据项目的类型和特点,应注意吸收经济专家、管理专家和未来的使用者广泛磋商,使科技研究与使用紧密结合,不要将研究和产业化脱节。

3.4 加强评估方法的使用研究

目前用于科技评估的方法较多,这些方法互为补充,但是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它们经常需要结合起来使用。例如对于基础研究,同行评议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较为适宜的方法,但由于文献计量等定量指标能够为专家进行评议提供数据参考,所以二者也经常结合起来使用,如德国的现场同行评议就经常在较多定量数据的统计基础上进行。

3.5 注重评估资源建设

首先加强评估人力资源建设,在实践中培养合格的评估专家,发现合适的咨询专家,建立专家资源库。其次加强评估研究资源建设,收集国内外科技评估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出版专业杂志,建立相关的科技评估专业协会和各种数据库。最后加强多层次的评估组织资源建设,综观国外科技评估组织机构的组成情况,一般分为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两大类,而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建设和实践刚刚起步,主要是政府组织,需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强我国的评估机构建设。

【参考文献】

[1] Mushin Lee. Evaluation of National R&D Projects in Korean[J].Research Policy, 1996,(25):805-818.

[2] Chubin D E.Grants Peer Review in Theory and Practice [J].Evaluation Review, 1994,(18):20-30.

[3] Koftoff R N.Evaluating Federal R&D in the United States[A].B Bozeman J Melkers Evaluating R&D Impacts:Methods and Practice[C].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3.163-178.

[4] Chubin DE. Hackett Edward J. Peerless Science: Peer Review and US.Science Policy[M].Albany:New York,State Univeristy of New York,Press, 1990.

[5] Robert  McDonald ,George  Teacth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aluation Practices in the Government of Canada[Al. Report Presented in OCED Conference on Policy Evaluation in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R].Paris, France, 1997.

[6] Masayuki Kondo.R&D Evaluaton in Japanese MITI[A]. Paper Presented in APEC Symposium on Evaluation of S&T Programmes Among APEC Member Economics[C]. Wellington,New,Zealand, 1998.

[7] Jacques Toulemonde. Scientific De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European Evaluation Expertise [A]. Paper Presented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valuation "Capacity Development[C].Beijing, China, 1999.

交通专业学科评估第4篇

关键词:知识交易;自由交易;专家评估

一、 引言

本文在针对组织知识共享的积极性不高,组织知识共享机制不完善,从经济学市场交易的理论角度提出企业内部知识市场交易模式,对现今企业内部知识交易进行案例分析研究,研究企业内部知识交易的模式解决企业知识共享需求。

二、 知识交易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

企业内部知识市场的知识交易是指掌握知识的主体之间的交易,通过交易,知识从一方向另一方转移,知识交易是形成知识共享的基础。陈搏,张喜征提出用博弈来分析组织内部的知识交易。博弈模型的分析表明在知识资源分布不均衡下,掌握知识的组织员工只有在对价交换的条件下才会愿意长期地供应知识。Hall认为,知识的交易应该应用社会交换理论来分析,社会交换理论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等学科。应力,钱省三提出用Holstrom和Milgrom的委托模型定量分析知识市场的运行机制。江积海提到了三种交易机制,市场交易机制,指通过一次性合约的方式来买卖知识;联盟和合资交易机制,联盟指双方长期共享资源和知识的合作;内部化交易机制,指知识不通过外部获取而由内部创造的方式。

除了很多学者进行了知识交易的理论研究,一些企业也进行了知识交易共享的实践探索,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本文针对企业典型应用的知识交易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分析发现目前较为流行的一些知名公司和网站论坛都成功的实现了知识转移,他们根据了不同的知识交易需求采取了不同的知识交易模式,对于典型企业内部知识交易的方式分析研究结果总结如表1。例如Infosys是一家咨询和IT技术公司。这个公司建立了内部知识市场,称为K-shop,员工可以通过网络提交自己的研究报告、项目经验总结和其他类型的知识商品。有专家会对这些知识商品进行评价并公布。又如人大经济论坛采用了知识的需求拉动和供给推动模式的交易方式,知识供给方可以在此出售自己的知识,而知识需求方也可以悬赏所需要的材料。威客的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组织内部知识交易模式,它采取的运营模式是需求者提出难题和任务,在获得合适的解决方案后支付报酬给服务者。服务者接受任务,当服务者的解决方案得到需求者认可后,服务者获得约定的报酬。

综上文献的研究,更多是关注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自由的交易机制,或者设计合理的交换报酬来保障交易的进行,这在一定基础上为知识交易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知识交易机制提供了设计框架。但是,在知识交易的市场中,对于知识价格的形成是通常是买卖双方初步定价并通过市场经济的调解形成了单一的最终交易价格,但是不同的知识资源,价格的形成不能局限于市场调解下形成的交易价格,有时更需要依据知识的特性由专门的定价机制定价,这样的知识定价交易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同时,对于知识的交易还需根据知识本身特性的不同采用不同的交易模式。本文将基于此基础上进行知识交易模式的研究。

三、 企业内部知识交易模式

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市场机制用于知识交易是知识共享和转移的一种模式,企业内部的知识交易不同于企业间的交易,但是在企业内部同样具有市场效应,可以将知识资源在企业内部进行市场化交易,根据市场经济的特点,引导知识资源自由流动,集中知识资源的优势,发挥知识资源的最大的效益。对于企业内部知识交易的模式有很多种,但更多的是关注在知识交易的结算方式上,研究通过合理的交换报酬来促进知识交易的完成,并且在知识资源的定价方式上通常采用单一的定价标准,没有考虑知识资源的特点和适用性定价,同时也忽略了很多专家经验的定价因素,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本文在知识交易的模式上兼顾以上的不足之处,建立一种自由市场下专家评估的知识交易模式。

1. 自由市场下的知识交易。自由市场下的知识交易模式中,知识交易的参与者只有买卖双方,知识交易的发出、转移、接受都是双方在市场机制下完成的,完全根据市场中的需求与供给引导知识的在企业内部的流动,其中,知识的成交价格是由市场的调节最后决定的,并且知识交易的过程完全由双方自发通过协商的方式完成。对于自由市场下的知识交易通常以知识需求来发起知识的交易或者以知识供给来推动知识的交易。需求拉动式的知识交易是知识需求方(即买方)将知识资源的需求通过悬赏等方式放在网站上,知识的供给方采用投标等方式提供知识并获利。供给推动式的知识交易是知识供给方(即卖方)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资源放在网站上,供知识的需求方购买,这里知识的供给方占据主动地位。知识供给方所提供的知识由此之后就被保留在组织的知识库中,成为组织的知识。

2. 自由市场下专家评估知识交易的模式。在自由市场下专家评估的知识交易模式中,需考虑到知识交易的效率性,知识交易需要科学合理的定价,也需要保证交易的效率。因此,需要考虑不同的知识适合在不同的评估交易模式。根据知识本身的特性和对组织具有的价值可以将组织的知识分类成四种不同的类型,并且根据不同的类型制定不同的交易模式。如图1所示。

知识在对组织中的价值作用和适用性两维特征下,对知识采取了不同的交易方式。如一些具有公共知识基础和公共应用领域的知识资源,如基本内容、共用模型,这些知识相对属于基础性知识,适用性普遍,且价值相对较低,创造成本较低,所以可以适用在交易市场中进行自由交易,由买卖双方自由进行商榷定价,这种交易模式可以提高知识交易的效率。对于具有专属领域的知识,或者具有原创性的知识,并且创造成本较高,如发明专利、科技成果等类型的资源适合在专家评估下,双方通过战略联盟合作方式进行知识的互惠共享,以等价交换或成果互惠的交易方式进行交易结算,这种交易模式能够促成一些具有很高效益知识交易的完成。对于一些适用性较高,知识价值相对较低,如标准规范等,或者价值较高但是适用性较差的知识,如学术论文等,这样类型的知识由专家评估系统给出指导价格,在市场中由买卖双方进行商榷交易达成交易的最终价格,这种交易模式可以保证在市场中知识交易的公平性以及知识的有效性。

自由市场下的知识交易考虑了知识买卖方根据自身对知识资源的评估和收益,并参考市场价格,并且通过市场的竞争调节机制最后形成知识交易的成交价格,完成交易过程。自由市场下专家评估是在自由市场下加入第三方,对在买卖双方之间,综合考虑买卖方及市场等多种因素对特殊的知识资源进行定价交易,这样的交易是由第三方保证并执行完成。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在企业内部自由交易的模式下,从知识需求和知识供给的角度,自由交易模式可以分为:需求拉动模式与供给推动模式。知识的需求拉动交易是指知识卖方在交易平台上提供众多知识资源并定价,知识的买方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平台寻找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或解决方案,这样的交易是供给方发起的交易。知识的需求拉动交易是指知识需求方在交易平台上发出需求,等待知识的卖方提供知识的解决方案,这样的交易是需求发起的交易。

在推动交易模式下,知识卖方将知识上传至交易平台,当组织的知识较为重要或特属专业领域时,作为第三方的专家会对交易的知识进行综合评估定价,目的为交易双方提供一个可靠的指导价格,避免交易中双方价格协商不一致,知识买方通过搜索知识地图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并在交易平台上与卖方协商完成交易。买方所上传的知识都经过分类,如果是战略意义重大、价值高的知识则会被送给专家系统,通过价值评估方法,专家得到该知识的参考价格返回系统,以此来指导买卖双方的交易。当组织的知识是一般性知识且价值较低时,一般只需要知识卖方参考定价指标定出交易价格,然后在自由市场中与买方协商达成最后的成交价格。这种类型的知识交易可以节约评估成本,并且能够提高交易的效率。组织中没有的知识,买方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知识,从买方的角度出发,主要是需求拉动式的“悬赏”模式。买方给定悬赏价格,通过悬赏的方式,卖方把自己拥有的知识上传到组织的知识库,使得知识库得到了扩充,成为组织的知识。但这一过程的定价是由买方主导,根据其需求以及对知识资源的预期给定价格,专家参与的成分较少。

在拉动模式的交易机制下,知识买方在交易平台上无法获得所需知识,就会发出知识需求,例如悬赏,知识卖方通过交易平台提供相应的知识方案,交易在双发协商下完成。所得的知识可以进入知识库,当再有此类知识的需求时,此知识会在第三方专家的评估指导下完成交易。而当悬赏过程结束后,第三方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上传的知识也是经过分类的环节,如果判定为是重要的、价值较高的知识,专家评估系统也会对其进行估价,给出参考价格,而这一参考价格往往并不等于买方所给定的悬赏价格。

在自由市场下专家评估的知识交易模式中,第三方参与的知识交易机制适用于高层次、价值高的知识,知识市场中除了买卖双方还有第三方的参与,它扮演的角色更像是在买卖双方间的一种桥梁,帮助交易的完成。针对企业内部,企业的管理者可以独立出来成为第三方参与者,成为各研究室和部门间交易的协调者和监督者,同时也直接参与知识交易,对知识资源进行评估和定价,组织交易活动,制定交易规则,所有交易过程由第三方操作完成,买卖双方是交易终端的用户。

3. 企业知识交易价值评估。在自由市场下专家评估的知识交易模式中,对于知识的定价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通常从3个方面进行定价考虑。第一是知识本身的价值,即知识本身产生的成本和未来能够带来的收益。第二是买卖双方的收益,从知识创造者和知识需求者的角度分别探究影响卖方要价的因素和影响买方出价的要素,从卖方角度,影响卖方要价的因素主要有知识转入成本和买方预期的知识收益贴现值;从买方角度,影响买方知识出价的主要有知识的创新或积累成本、卖方预期的知识使用价值的贴现值和知识转移给买方耗费的成本。第三是市场经济中供需的因素和知识交易的成本,即市场下调解知识资源供需平衡而产生的知识价格的波动也影响到了知识的定价。在知识交易的过程中同时会产生交易的费用,这些费用也会增加知识的定价中的成本。除了在考虑到以上三方面的定价因素,为了保证定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还需对知识的本身的特性进行分析,例如知识的稀缺性,创新性以及对新领域的开拓性也是影响知识定价的重要因素,同时专家对于知识资源的定价也是科学定价的保障,加入专家经验对定价因素的评估,也是保证交易定价的公正和客观性。

科学的知识定价是综合考虑了知识资源不同的特征以及知识供需双方对知识双方的收益预期等重要因素,通过不同专家组的评估,形成对知识资源的价值的最终估值,成为知识资源进入交易市场的指导价格,也是保证市场竞争的有效性和公平性。

四、 总结

企业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体现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完善有效的知识交易模式是企业知识共享和转移的前提和保证,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收益。在经济市场理论下的知识交易模式,不仅可以通过自由市场竞争的选择引导知识的流动,还激发了知识买卖双方交易的意愿。通过专家的定价机制使通过单一市场定价的知识交易更加公平客观,也更具有科学性,适用更广泛类型的知识资源的交易。专家在交易中的角色不仅是保证交易价格的合理性,更体现了作为第三方参与保证交易的完成,它可以在完成知识交易后,对知识交易的各方和知识资源进行评价考核,并扮演激励者的角色,这也使知识交易机制在结构上和执行上的完善可靠。自由市场下专家评估的知识交易模式是在充分利用知识资源本身特性,体现知识价值的基础上,对知识资源最有效、最科学的在企业内部共享转移,并最终为企业所拥有,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Weiling Ke, Kwok Kee Wei, Factors affec- ting trading partners' knowledge sharing: Us- ing the lens of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and socio-political theories, Electronic Commerce R- 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07,(6).

2.陈搏,张喜征.组织内部知识市场交易博弈模型及其实证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4).

3.应力,钱省三.企业内部知识市场的知识交易方式与机制研究.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1,(2).

4.韩吉韬,赵涛,路琨.基于企业内部知识市场的知识交易模型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5.周波.知识交易的定价.经济研究,2007,(4).

6.江积海.企业知识交易机制的选择及其动态研究.情报科学,2005,(9).

7.于耀淇,江积海.企业间知识交易市场机制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情报杂志,2009,(11).

8.江积海,龙勇.知识型竞争性联盟知识交易机制与边界动态性――Crolles2联盟的案例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5).

9.纪慧生,陆强.知识交易与知识定价模型研究.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10.高汝熹,周波.知识交易的经济特征.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3).

11.李晨松,和金生.知识中介和知识中介参与的知识交易模型构建.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12. 陈搏.基于知识价值理论的知识交易及管理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2007年5月.

13.周波.知识交易及其定价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学位论文,2006.

交通专业学科评估第5篇

一、市场对专利权价值评估的巨大需求

1、专利质押贷款对价值评估的需求

2012年8月8日,荆门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通过刚刚搭建的湖北省专利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以专利质押获得了国家开发银行湖北分行3亿元贷款支持,这不仅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通过专利权质押获得的单笔贷款数额最大值,也是我国所有企业专利权质押的单笔贷款数额最大值。据公司董事长许开华介绍,此次拿出的39项专利包括废旧电池回收再利用、稀有金属回收、电子废弃物回收等,其中很多技术同时拥有日本、美国专利。但是,格林美公司专利的价值是如何评估出来的,媒体没有披露,作为上市公司(股票代码002340)也没有公告。为什么会是3亿元,而不是更少或者更多?如果联想到格林美公司对凯力克钴业公司2·7亿的收购价格,人们不难想象此次专利质押贷款的数目不是由专利的价值决定的,而是由格林美公司资金需求量来决定的。国家开发银行之所以给予格林美公司一定数额的贷款,可能更多的是出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别扶持,而非因为确定了格林美公司39项专利权的价值能够达到相应数额。

格林美公司是幸运的,它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特别支持。但是与此同时,在国家银根紧缩、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大环境下,更多的中小企业却面临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即使这些企业拥有货真价实的专利,也因为缺乏权威的、有公信力的评估机构对其价值进行认定,这些专利的价值无法得到银行的认可,企业无法通过专利权质押获得发展所需资金。

从全国范围来看,2012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总额141亿元,涉及专利3399件,平均每件专利融资415万元,质押专利数量和融资总额似乎并不算低。但是,这种质押融资贷款并非银行的市场行为,而是在地方政府资助担保、贷款贴息、中介费补贴、风险补偿等政策的帮助之下完成的。抛开这些政策扶持,商业银行不可能在专利权的价值评估都没有精确进行的情况下掏出真金白银承担风险。反之,如果专利权价值评估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即使没有政府特殊政策支持,商业银行一样会积极的按照质押专利价值大小为企业提供贷款。那么将会有更多的专利能够真正转化为资本,雪中送炭,助推中小企业茁壮成长。

2、专利拍卖对价值评估的需求

从2010年12月16日中国技术交易所首届专利拍卖会至今,中技所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拍卖会。首届拍卖会最终拍卖成交标的28件,总成交金额接近300万元人民币,平均成交价为10·7万元;第二届拍卖会成交标的16项,总成交金额100余万元,平均成交价格6·25万元;第三届拍卖会成交标的87项,总成交425万元,成交均价5·9万元。

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成交数量还是成交价格,均没有达到预想的火热程度。而几乎在同一时间,2011年6月30日加拿大北电公司的约6000件专利在拍卖中以45亿美元成交,成交均价7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50万元。二者进行对比就可以发现,国内专利拍卖成交数量偏少,成交价格偏低。如果和艺术品、茅台酒等的拍卖结果相比就更加显得微不足道。我国建立专利制度至今三十多年,形成了大量的存量专利,仅2012年专利授权量即有125·5万件,但是其中能够得到转化和实施的仅有10%左右。无论是中技所的拍卖会,还是其它机构所举办的拍卖会,其拍卖总数与全国授权专利总数相比都只是九牛一毛。制约专利拍卖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就是专利权价值评估平台和评估机构的缺失。如果2012年授权的每一件专利都能获得客观的估值,那么其中估值较高、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专利就会吸引投资者购买和运作,专利拍卖的火爆程度将远非今日所能比拟。

3、其它专利交易对价值评估的需求

除了专利拍卖和专利质押融资之外,专利权的许可、专利入股也需要对专利权的价值进行科学的评估,而拥有专利的企业在并购重组过程中更需要对专利的价值进行评估以确定谈判筹码的分配。随着中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增强,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越来越大,因此,企业经济活动中对专利权价值评估的需求将会急速增长,但是目前尚未形成科学的合理的评价体系,也没有足够数量的评估人才,更没有成熟完善的评估机构。企业巨大的需求和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缺口。

二、专利权价值评估方法

1、传统评估方法

专利权的价值评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如果参照传统的无形资产量化评估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法。成本法是以重新购置或创建类似资产所需的成本减去资产的贬值和损耗来确定资产价值的方法。但是由于专利的研发成本和效益的弱相关性——专利的价值取决于它给企业带来的预期利益,而不是研发成本,因此用成本法评估的价值往往偏低。

市场法是根据市场上相似资产的交易价格来对资产进行定价的方法。由于专利是技术和法律的结合,权利要求中一个技术特征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引起保护范围的巨大差异,进而导致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巨大差异,因此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参照物,也很难获得相似资产的交易数据。

收益法是评估无形资产时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即将评估对象的预期收益适当折现,其需要重点考虑三个要素:未来预期收益、折现率或资本化率、未来收益期限,但是这三个要素的数据一般不容易确定,导致收益法评估专利权的价值受到局限。

2、国家知识产权局建立专利价值分析体系的尝试

自2010年开始,国家知识产权局委托中技所组织专家开展专利价值分析体系的研究和设计,并经过广泛的意见征求和吸收完善,于2011年12月形成了一套指标体系。该体系根据检索报告、行业分析报告以及其它后备材料,由备选专家为三项二级指标逐个打分,这些分数经加权汇总之后,形成对专利进行衡量的一种标准化统一度量——专利价值度(PVD),来表征专利自身价值大小。其中法律价值度包括专利权的稳定性、可规避性、依赖性、专利侵权可判定性、有效期、多国申请、专利许可状况七项细分指标,技术价值度包括先进性、行业发展趋势、适用范围、配套技术依存度、可替代性、成熟度六项细分指标,经济价值度包括市场应用、市场规模、市场占有率、竞争对手、政策适应性五项细分指标。该体系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和突破,能够对专利价值给出一个直观的和半定量的数据指标供参考。

但是,该体系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制约着进一步获得发展应用。首先,该体系只是给出了一个表征专利价值相对大小的参数,所述参数无法和专利的市场价格挂钩,专利权人和相关方无法根据这一参数做出实际交易行为。其次,该体系选取的打分专家具有局限性。该体系将专利价值度分为三个维度,并从三个维度分别寻找专家进行打分,这既是整套体系的突破之处,也是体系的瑕疵所在,因为三个维度的评分专家来自不同领域缺乏有机结合,三个维度之间是割裂和分离的,而专利权的天然特点决定了其法律价值、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不可分割的,强行分割打分而后再加成的结果造成评价标准的偏颇和失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评估人才的缺乏也限制了这套体系的应用。专家通常是指在某一领域深入研究、具有广泛知识的人,资深的律师和法学教授当然可以称为法律专家,但是,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化学教育背景、没有做过化学实验、更不熟悉化合物官能团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关系的法律专家能够对化合物发明的法律价值做出正确评价。同样地,对机械、电学等领域的专利进行法律价值评价,都需要该领域一定的相关专业背景。专利权价值评估需要同时具备法律知识、技术知识和经济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此类人才目前极端缺乏。

三、专利人从事专利权价值评估的优劣分析

如前所述,专利权价值评估需要法律、技术和经济复合型人才,目前中国最接近和最有可能成为这种复合人才并且人员规模能够满足需求的有两类人,一是专利人,二是专利审查员。然而审查员由于体制所限,目前不太可能大规模从事专利权价值评估业务,因此专利人就成为专利价值评估人才的理想人选。

首先,人具有深厚的理工科背景知识。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我国专利行业已经比较成熟,人素质较高,大多人具备理工科硕士研究生教育背景,不少人拥有理工科博士学位,他们经历了系统的学校教育,经历了实习实践环节,经历过某一项或某几项课题研究,因此,具备专业背景知识、具备对工业生产的了解和认识、也具备一定科研能力,有利于对专利的技术价值做出较为客观的判断。

其次,人在从事专利职业以后,都补充了法律知识的学习,有些人拥有法律学位,有些人通过了司法考试。更重要的是,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是在工作实践中进行的,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工作的需要,而学习的法律知识又可以在工作实践中加以应用和实践,因此是一种有效的、学以致用的学习。在经历多年专利之后,法律知识和技术知识在人身上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融合,既使得他们能够判断专利的法律价值,也能够进一步促进他们对专利技术价值的认识和判断。

当然,人知识结构中也存在需要丰富和完善的内容,经济学知识和对市场了解的缺乏导致人并不能直接胜任专利权价值评估的业务。正如前所分析,人具备法律和技术知识,但是专利权的值评估,最终是一个经济问题,从法律和技术出发,无论采用何种中间路径,必须最终走向成本和利润,走向市场才能够实现为专利权定价。例如,一项某公司申请并获得授权的有关改进充电电池中镍粉的技术,如果评估该专利的价值,至少需要考虑电池的市场容量、电池的整体成本、镍粉在电池成本中的占比、专利技术采用后成本下降程度、专利技术采用后基于技术改进带来性能改善可能产生的销售溢价等因素,评估人员并不一定必须牢记这些数据,但是应当对电池产品的销售和市场有一定了解和认知,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知识,并具备一定的分析运算能力。如果完全不了解这些知识和原理,仅凭法律知识和技术知识,很难对该电池的专利权价值给出定量或半定量参数,而如果没有具体的可供普通公众看得懂的价格参数,那么专利权的价值评估也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更无法在拍卖等专利交易行为中提供参照。

四、机构应当尽快发展评估业务

既然专利权价值评估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而专利机构又有着潜在的人力资源和销售网络,专利机构亟需尽快开展专利权价值评估业务。

首先,机构可以立即着手评估方法的研究和评估体系的构建。如前所述,到目前为止尚未产生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价值评估方法,现有的评估体系各自在某些方面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而评估方法是价值评估的核心。专利机构相对于政府和研究机构的优势在于更加贴近市场、更加了解企业的需求细节、体制更加灵活多变,机构开展建立评估体系的研究无需经历政府机构科研经费审批的繁琐程序。因此,机构可以立即开展相关研究,建立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专利权价值评估体系,从而在潜在份额极其巨大的价值评估市场中抢占先机。

其次,机构可以立即开展评估人才的培养工作。专利权价值评估所需人才是高度复合型和高度智力密集型人才,这类人才很难由普通高校和研究机构直接培养,机构可以分领域选拔部分优秀人立即着手进行培养,为以后大面积开展评估业务储备人才。

交通专业学科评估第6篇

    关键词:交叉学科研究;评估

    在当今世界科学、经济、市场相互交融的时代里,科学研究出现了从高度分化走向交叉综合的发展趋势。经济、环境、资源以及和平安全等关系到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给人类提出了一系列的单一学科所不能解决的复杂课题。这些课题的研究要求科研人员必须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学科之间必须相互交叉、融合、渗透。正是由于社会需求的推动,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关于交叉学科研究成果的出版物也层出不穷。我们分别以“交叉学科”、“交叉科学”和“交叉学科研究”为关键词,在国家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的中文及特藏文献数据库中以任意字段进行搜索,分别检索到34条、44条、7条记录。这些藏书中出版年限最早的是1986年出版的由中国科学技术培训中心编的《迎接交叉科学的时代》。从检索记录来看,这些专门探讨交叉学科(科学)研究的出版物的大部分的出版年限都较早,已经不能够反映现实情况。另外,虽然它们多少都会涉及有关国内外交叉学科研究发展现状的问题,但是这些信息远远不够详尽,不够解渴。美国国家科学院出版社在2004年出版了一本报告,名为《促进交叉科学研究》(《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该报告全面深入地分析了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现状,对如何促进交叉学科研究提出了深刻且富有创见性的建议。下面对此报告的背景情况及主要内容等进行一些介绍。

    1. 背景情况

    《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简记为FIDR)由促进交叉科学委员会负责编撰。前言部分介绍了该报告的编撰原因,即“在过去的十年里,国家科学院协会科学、工程和公共政策委员会(COSEPUP)就美国如何从事和支持科学与工程学以及如何培养和教育未来的科学家发表了一系列报告”。所有报告都指出,科学和工程学在整个研究发展过程中都跨越了单学科的边界,这两个领域都为具有广博专深知识及综合技能的人才提供了就业机会。据此,一些报告建议应该对交叉学科的研究和人才培养给予更多的重视”。

    于是,在2003年5月,美国国家科学院和凯克基金会宣布设立“国家科学院协会凯克未来计划”。国家科学院希望通过这项计划,“形成新的研究模式,突破交叉学科研究观念和制度上的壁垒,以促进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在国家科学院的支持下,科学、工程和公共政策委员会组建了促进交叉学科研究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成员来自政府,大学和工业领域,他们都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学习或从事交叉学科研究。

    2. 报告的结构和内容

    FIDR分为10章。第一章提出了“交叉学科构想”,并阐述研究界正处在什么地方及正在往哪里走。第二章提出了交叉学科研究的定义,并讨论了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4个推动力及成功的交叉学科工作的本质。第三章提供了一些案例,主要描述了交叉学科研究在工业试验室和国家实验室是如何进行的。“尽管本研究的主要关注的是学术机构交叉学科研究的情况,但是,交叉学科研究在产业实验室和政府实验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了解这种环境下的交叉学科研究的推动力能够给学术界交叉学科研究调查提供有益的见解”。第四章阐述有志于跨学科研究的学生和学术研究人员当前的工作环境和任务。第五章讨论了交叉学科教育和研究的制度障碍,并讨论了有助于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科研、教育和培训政策。第六章讨论联邦和私营资助机构在支持跨学科教育和研究活动中遇到的障碍,并提出一些创新性的资助战略。第七章探讨了专业学会在促进交叉学科教育和研究中的作用。第八章讨论了交叉学科研究和教育活动之评估方面的挑战,评估对象包括:对交叉学科研究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之评估,对交叉学科研究人员之评估,对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的机构、中心和计划的评估。第九章考察了交叉学科研究的整体构架,提出了一些促进整体构架的渐进的和激烈的政策。最后一章综合了委员会的发现和建议,为所有促进交叉学科研究和教育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总体的行动指南。

    3. 几个主要问题分析

    从上述介绍可见,该报告的覆盖面很广。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对报告当中的内容及观点一一介绍。在此,仅选取在交叉学科研究中讨论较多的三个问题进行进一步叙述和探讨。

    3.1 交叉学科研究的定义及其与多学科研究的区别

    由于国外的交叉学科研究开始较早,我国的交叉学科研究较国外稍晚,我国的“交叉学科”一词来自于英语Interdisciplinary一词。另外还有“多学科”,即Multidisciplinary。许多研究人员并不特别清楚这两个词到底有什么不同,在许多研究报告和论文中常出现混用的情况。该报告特别就这个问题通过图表(图3-1)予以说明。

    多学科: 不同学科的专家由于共同的难题而走到一起工作,工作结束后就各自分离,没有变化。

    交叉学科:不同学科的专家由于共同的问题或困难共同工作,其相互作用可能创造一个新的领域或学科。

    交叉学科研究和多学科研究的英文分别是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和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FIDR中定义交叉学科研究为“交叉学科研究是团队或个人的一种研究模式,它把来自两个以上学科或专业知识团体的信息、数据、技能、工具、观点、概念和理论综合起来,加深基本的认识,或解决那些不能用单一学科或研究实践领域来解决的问题”。

    3.2 交叉学科研究的评估问题

    在对交叉学科研究进行评估时,“应该综合考虑交叉学科研究的一些评判标准,比如该项目是否对创造一个新的领域做出了贡献,或者是否解决了某一社会问题,也可以采用用来评价传统学科的标准,如科研道德”。

    相对于交叉学科研究而言,“交叉学科教育和培养计划应该有特殊的评估标准,例如除了内容和表述要优秀等一般的要求之外,还要有普通学生群体参与的数量和构成以及知识的获取”。

    就对研究机构的比较评估来看,“例如给大学院系排队的国家科学院协会对博士学科点和活动的评价,应当既包括单一院系做出的贡献,也包括涉及不止一个院系(即使它涉及重复计算也没关系)的跨学科活动做出的贡献”。

    3.3出版物对交叉学科研究的影响

    由于大多数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都是通过期刊发表并得到认可的,这里所说的出版物特指期刊。“研究人员通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是,需要在终身职位评议时提供恰当的多产的证据。评议小组的成员通常想要知道,研究人员在哪些期刊上,以及这些论文对其它研究人员产生怎样的影响。致力于跨学科项目的人可能会在跨学科期刊上,但一些评议人员不熟悉这些期刊”。在美国,交叉学科期刊基本上还未能占有一席之地,“除少数着名的综合性期刊——如《科学》、《自然》、《国家科学院会议录》之外,对学者们来说,名气大的出版物往往是由专业学会出版的影响力大的单学科期刊。尽管跨学科期刊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它们当中名气和影响力能与单学科期刊相媲美的寥寥无几。因此在这些跨学科期刊上的师生可能不会得到应有的认可,这不利于他们的专业发展”。

    这里所提的出版物对交叉学科的影响问题,其实也是上文谈到的交叉学科评估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是由于出版物对交叉学科研究的突出重要性,报告专门对之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其中最受认可的两点建议就是“将交叉学科领域的专家纳入评审小组(38.3%的被访问者赞成这个观点),主动发起创新改革(36.2%的被访问者赞成该建议)”。

    除上述两点建议外,报告中还特别列举了美国一本专业期刊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例子,该例对我国的专业期刊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美国生命科学权威杂志《细胞》特设了一个专栏,通过选登《Cancer Cell》、《Current Biology》、《Immunity》、《Chemistry & Biology》等期刊上的论文的摘要,介绍信号传导机理领域的最新发现,为研究人员打开一个进入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的大门。

    4.启示

    尽管美国与中国的国情不同,但是,交叉科学研究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因此,这篇报告的思路对于我们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在我国,由于多数情况下,所、室、中心是依单一学科而建立的,因此无论是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或者部门开放实验室还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多是以单学科为主的学术机构。因此,从课题的立项到资源配置到成果评估,都不利于交叉学科的发展。交叉学科研究通常是由多个单位共同协作进行的,而在现行对实验室和研究单位的评估活动中,由于只关注被评估单位所作的贡献,从而有意无意忽视了交叉学科。这种情况和报告中所列举的“国家科学院博士评价计划”一样。因此,我们认为,在进行此类评估时,应该将交叉学科研究对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作的贡献包括在内。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各研究单位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的积极性,从而扩大交叉学科研究的合作领域和发展空间。

    在我国各种各样的“核心期刊”清单中,很少能发现交叉科学期刊。由于缺少发表渠道,有些交叉学科研究人员有时只好在与其工作有关的专业期刊上发表文章,而问题在于阅读这些专业期刊的人可能无法理解他所阐述的问题;而真正对此问题感兴趣的同行们,却根本不会想到翻阅这本专业期刊。因此,虽然他的研究成果得以发表,形式上是得到了认可,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他的研究成果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认同。因此,加强对交叉学科期刊的切实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同《细胞》杂志的做法一样,我国的专业期刊也可以通过设立相关研究领域或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的介绍专栏,来促进我国的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例如,医学方面的期刊(如《中华医学杂志》)就可以介绍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等方面的文章。这是一种简便易行的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做法。

    5. 小结

    除了上述问题以外,报告还列举了交叉学科研究所面临的许多问题(例如学院制度结构的问题,交叉学科研究项目的组建问题,团队领导问题,等等),并对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结论和建议。总而言之,该报告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案例分析,生动地描述了交叉学科的研究现状,就如何促进交叉学科研究提出了一个总的行动指南。其中很多观点和结论对于中国的交叉科学研究者和组织者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Committee on 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Medicine. 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R]. America: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04

    [2]师昌绪.加强学科管理 重视学科交叉[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专家论坛) ,1997,18(1):5-6.

    [3]曹 勇,吴永波,陈国清.对交叉学科及其科研管理的理论思考[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5,12(4):56-59.

    [4]李喜先.论交叉学科[J].科学学研究,2001,19(1):22-27

交通专业学科评估第7篇

关键词:广东 航海技术专业 评估

1.2012评估规范对航海技术评估项目的新要求

为提高海船船员实际操作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对2010年1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评估大纲和规范》(以下简称10评估大纲和规范)的内容进行了修订,制定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评估规范》,并于2012年10月1日正式实施(以下简称12评估规范)。

在10评估大纲和规范中,航海技术专业的评估项目共有5个,12评估规范规定航海技术专业的评估项目增加到7个,《雷达操作与应用》和《驾驶台资源管理》及《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是新增的3个评估项目。此外,《海图作业》合并到了《航线设计》中成为一个项目,把以前04规则的雷达两小证调整成为了一个评估项目《雷达操作与应用》。

2.广东航海技术专业各评估考试成绩分析

2.1各评估项目成绩分析

自12评估规范实施以来,广东辖区航海院校航海技术专业学生从2013年起,参加船员适任考试人数为1874人次。各评估项目及格率如表1所示。

总体情况来看,除航海英语听力与会话评估成绩偏低以外,其他各评估项目及格率都超过了60%,差距不大。航海英语听力与会话评估及格率较低,成为一次性评估通过率的短板。从评估形式上来分析,除英语外,各评估项目都是由评估老师来决定评估成绩,其评估及格率偏高与其评估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一定关系。

由表1可以分析得出:1)航海英语听力与会话在各院校的7门评估项目中,及格率都是最低,说明该项目仍然是航海技术专业学生学习的难点,是最需要提高的科目,其教学工作亟待调整加强。最高的通过率是广东海洋大学的本科学生59.2%,与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及南通航海职业技术学院相比,仍然是偏低的。2)广东海洋大学、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及广州航海学院这3所院校总体的评估及格率要偏高一些,与其生源结构、师资力量、设备的配备有一定的关系。

从表1可以看出,除航海英语听力与会话外,整体的评估项目及格率偏高。但据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整体的动手能力不强,英语应用能力偏弱特别是对外沟通交流能力不足。这说明可能存在多种因素:一是在教学培训中学生实操训练不足,或培训质量存在问题。二是以目前的评估方式、评估手段、评估队伍进行评估的客观性不强。三是培训及评估的内容、设施设备可能与航运企业的实际工作脱节。要充分进行调研以制定评估方案来指导评估考试。

3.广东辖区考试资源情况分析

3.1师资队伍建设

广东辖区航海技术专业目前评估员队伍共有144人,其队伍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广东辖区内航海技术的评估员队伍已经建立,基本可以满足评估要求。评估员来自于各航海院校、航运单位及海事机构,队伍来源多样化,不再仅限于航海院校,结构合理,避免可能对评估造成的片面性以及影响评估的公平公正性。但海事机构中的评估员调配困难,实际上评估工作还是依靠院校评估员,因此结构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当各院教学任务紧时,存在评估员难调配的情况,评估计划实施较困难。从科目上来看,各专业评估员队伍建设情况还是不容乐观。比如GMDSS考证科目上,目前评估员仅11人,人数偏少。人员全部来自院校,队伍结构来源单一,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容易造成评估的片面性。航海英语目前27人,人员全部来自院校及培训机构,纯英语专业毕业的评估员占了90%左右,而从航海专业毕业的英语评估员数量偏少,严重不足,队伍结构极其不合理。

在评估员队伍的培训方面,海事局组织了两次全辖区的评估员队伍培训,但培训内容仅仅是评估理念和流程方面,没有组织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

3.2评估设施建设情况

从表3中可以看出:1)广东辖区内航海技术计算机评估考试基地主要集中在广州和湛江两地,以广州为主,其他地区尚未建立起来计算机评估考点;而其他评估项目的评估基地基本都集中在广州,整个辖区考点的建设和布局极不平衡,与辖区内各分支局权限范围内的考试业务不相匹配。2)海事局作为船员考试的职能机构,无论是计算机考场(除湛江海事局外)还是评估基地建设,基本都没有,处于空白状态。11规则实施后,对实操技能越来越重视,对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事局缺乏对评估基地及其内涵建设,不利于考试工作规范有序、公平公正的开展。到目前为止,广东辖区的评估工作都是依托各院校和培训机构的场地、设施设备来开展,无论从评估方案的制定还是评估题库的建设都受到很大局限,而且各院校和培训机构的评估设备各不相同,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评估标准。此外,各培训机构普遍存在设施设备老旧损坏、功能不全或数量不足等现象。

4.建议或措施

按照12评估规范开展的评估工作已经在广东辖区开展了两年,总体来说学员已经基本适应,但在评估实践工作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学员对于评估规范理解不透彻、动手操作能力差、英语应用能力不足、知识掌握不牢固等。海事局、航运企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只有协同合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评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航海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逐步提高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可以采取以下建议或措施。

(1)整合设备资源,逐步推动建设布局合理、覆盖广东辖区的综合性的考试评估基地。评估基地要考虑实施开放共享原则,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服务好各培训单位及船员队伍。基地设备建设要统筹兼顾各个院校设施设备特点及实际企业生产需要,选用符合规范要求有代表性的品牌和型号,不宜种类太多。

(2)整合师资资源,建立多来源、高技能的院校、企业、行业合理比例的评估员师资队伍。

(3)重视英语师资力量的培养,增大航海专业毕业、现从事专业英语教学的评估员的数量,或加强对英语专业评估员上船顶岗实习的培养,以提高航海技术专业的英语听力与会话的教学质量。

(4)研究评估规范,加强评估教学,整理评估方案。可采取集体办公形式,制定评估方案,统一评估标准,研究评估方式,训练标准及组织评估题卡的制作。

(5)联合院校、企业、行业搭建培训平台,对评估员要加强培训。培训不限于对评估大纲、评估标准和流程的熟悉,还要能提高评估员的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交通部海事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S].北京.2012:1-5

交通专业学科评估第8篇

资产评估是根据特定目的,对被评估资产在某一时点的价值进行的判定和估算。市场经济的核心内容是资产交易,在资产及产权交易等经济活动中,需要聘请独立的第三方对资产及权利的价值发表专业化的意见,为资产交易等经济行为提供价值尺度。因此资产评估是资产交易的前提和保证,可以为资产交易双方节约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资产评估中介服务已经成为企业发行股票、企业收购、企业合资经营、房地产交易、抵押贷款、债务重组、财产保险、企业资产保全会计处理等经济活动的基础,是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资产评估行业在上世纪90年代初才逐步发展壮大,最初主要是为国有经济服务,随后逐步扩展到为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服务。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资本市场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扩张,资产评估业务的国际化合作在逐步深入。因此,我国的资产评估行业必须与国际接轨,才能顺应发展的需要。国际化的资产评估业务需要国际化的资产评估人才,这对高校国际型资产评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资产评估与会计的联系 目前设立资产评估专业的高校较少,资产评估的课程大部分是针对会计学等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主要是因为资产评估与会计联系密切。

(一)资产评估的结果是会计核算重要的依据

为了克服会计制度以历史成本为原则难以准确反映某些资产价值的缺陷,需要对财务报告中各类资产和负债,如资产减值、交易性金融资产等涉及会计核算事项的资产,以及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可辨认资产、负债以及或有负债等进行评估,为会计的计量、核算及披露提供专业化的意见。再如,企业资产保全会计处理时,需要进行资产评估,采用“阶段历史成本”作为会计基础,避免在通货膨胀情况下按历史成本计提的折旧总额与更新重置成本需要量之间存在缺口,从而使所提折旧能够满足资产保全的需要。企业固定资产的补偿是通过计提折旧来实现的。

(二)资产评估需要参考会计数据资料

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法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三大资产评估方法,三种方法都依赖会计数据资料。首先,成本法需要先计算被评估资产的重置成本,再减去各项损耗,确定资产的价值。在计算重置成本和各项损耗时,如复原重置成本的计算、成新率的计算等,需要得到资产的历史资料,主要是通过会计报表,会计登记簿等会计数据来收集资料。其次,收益法的关键是预测资产的预期收益和资产所有者所承担的风险,如预期收益的预测,可根据该资产会计记录中的历史收益数据用时间序列法进行估计。市场法是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寻找与被评估资产相类似的参照物,调整差异因素,综合确定资产的价值,也需要获得参照物的历史会计数据资料。因此,资产评估学与会计学专业联系密切。本文围绕高校会计学本科专业资产评估课程的教学,提出了基于国际化视野的会计学专业资.产评估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创新,目的是使学生具有国际化的资产评估思维方式,具备国际化的知识结构,熟悉行业的国际惯例。

二基于国际化视野的资产评估课程教学创新

(一)开展资产评估双语教学

开展资产评估双语教学,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国际化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的资产评估国际型人才的现实需要。自2001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到现在双语教学已在我国高校推广了十余年。双语教学使学生具有跨文化的外语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国际化思维。资产评估双语教学也是培养资产评估国际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合作和沟通能力,学习国外先进理念和方法,理解国际惯例的切入点。开展资产评估双语教学,主要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加强资产评估双语教学师资力量的培养

师资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双语教学的效果。在开展资产评估双语教学时,首先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学术水平,其次是要有一定的外语教学经验。因此,应该对承担资产评估双语教学的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出国进修等培训,而且除了语言培训外,更应加强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多层次多方面的指导和培训,使其真正具备开展双语教学的技能。

2选择合适的双语教学教材

教材承载了教学的内容,开展双语教学,教材的选择是关键。原版英文教材虽然可以使学生与国外资产评估课程零距离接触,但是目前国内原版的资产评估英文教材很少,可选择的余地很小,且原版资产评估英文教材对会计学专业初学资产评估的本科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针对性不够强。在会计学专业资产评估学的授课中,还是应该以资产评估基本方法和资产评估实务为主。再则,原版教材费用较高,也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因此,教师应该在原版教材的基础上,自编资产评估双语教学的教材,力争能不脱离原版教材,而且内容尽量精炼,能使学生掌握资产评估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专业词汇。

(二)结合国际准则开展资产评估教学

会计学专业学习资产评估学的很大一个原因是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资产评估业务。在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资产评估人才时,要与国际接轨,结合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资产评估准则展开教学。

1结合国际会计准则开展教学

随着资产市场的发展,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2004年制定了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准则。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是指资产评估师根据会计准则或会计核算、披露的要求,对财务报告中涉及的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评定估算,发表专业化的评估意见的行为和过程。因此,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准则主要就是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认为,公允价值是公开市场上拥有充分信息的自愿交易双方的资产成交价。通过资产评估在企业财务报告中反映资产的公允价值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国际会计准则在全球的实质性应用,在推广公允价值计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国际会计准则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时可能会涉及资产评估,有的具体的会计准则则直接要求由资产评估师进行评估。因此,在进行资产评估教学时,应结合具体的国际会计准则,围绕其具体要求进行教学。

2结合国际资产评估准则开展教学

国际资产评估准则和美国的评估准则近几年在不断更新,而我国的资产评估准则相比国际准则而言更新相对滞后。特别是对于新兴的评估业务如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财产税等问题,没有制定相应的准则来规范行业行为。因此,基于国际化视野的资产评估人才培养应结合国际资产评估准则开展教学,学习和理解最新的国际资产评估准则,在教学过程中,将国际评估准则与所教内容结合起来,对我国资产评估准则中没有具体规定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学习国际评估准则的最新概念、方法和技术。同时,在学习中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既了解国际资产评估准则,与国际接轨,又能根据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需求加以灵活应用。

(三)实施资产评估案例教学

资产评估是一门实务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资产评估人才的教学实践中,应科学合理地组织案例教学,通过国内外资产评估案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设计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在设计资产评估教学案例时,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典型案例,国内外案例的比例差不多是1:1。同时,可以对同一资产评估实务案例进行国内外评估的差异比较,以更好地理解国际通用的评估方法与基于我国特定市场环境下国内资产评估方法的差异。

在具体实施案例教学时,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把班级的同学分成4至5人的小组,团队组建完毕后,由组员轮值组长,负责分工、召集讨论等。预先给每个小组贫别布置一个某一类资产的不同评估案例,给同学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大家在课后分组讨论,分析评估的目的、程序、价值类型等。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进行评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小组制作PPT,在课堂上对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演示,教师进行点评。在讨论和小组交流评估结果中培养学习兴趣,加深学习印象。

(四)E—learning教学模式在资产评估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