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进出口市场调研

进出口市场调研赏析八篇

时间:2023-05-15 16:36:02

进出口市场调研

进出口市场调研第1篇

关键词:中国出口企业;国际市场营销;反倾销

中图分类号:F7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7)03-0054―04 收稿日期:2006―09-15

反倾销是由产品进口国政府针对产品出口国企业的倾销行为而采取的行政措施,如征收反倾销税。反倾销是WTO赋予产品进口国免受不公平贸易冲击、保护本国经济和产业安全的一个手段,其宗旨是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但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关税壁垒的降低、传统非关税壁垒的弱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反倾销有越用越滥的趋势。

一、中国商品遭遇I$I外反倾销的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GDP增长创造了连续15年保持7%以上的经济奇迹,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108.9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4221亿美元。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国际贸易更是迅猛发展,进出口总额于2004与2005连续两年突破10000亿美元,其中2005年贸易顺差达到了1018.8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机会与风险并存,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对外经贸磨擦日益频繁,我国产品遭受外国的反倾销愈演愈烈。由图1看出中国出口产品遭受外国反倾销立案调查和被执行反倾销措施的数量从1995年至2005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从数量增多的背后进一步分析得出我国出口产品遭受的反倾销呈现以下特点:

(一)发起调查的国家越来越多据中国商务部公平贸易局提供的数字,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出口产品提起反倾销调查,仅2005年中国就遭遇15个国家和地区提起反倾销调查,其中印度和欧盟对我国的反倾销呈高发态势。

(二)产品范围不断扩大我国出口产品遭受反倾销调查的范围涉及动物商品、蔬菜、加工食品、矿产品、化工商品、塑料制品、皮革、纸浆及纸张、纺织品、鞋类、玻璃及陶瓷制品、基本金属、机电设备、车辆、仪器、其它工业制成品等,20世纪90年代被调查产品以低附加值或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近年来一些技术产品也开始遭到外国的反倾销指控。

(三)遭受的反倾销措施与出口贸易量极不相称如图2显示,从2000年至2005年,中国出口产品被执行反倾销措施数目占世界的比重逐年上升,同时看到虽然中国出口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也在上升,但前者始终远远高出后者,二者极不相称。中国出口产品已经连续11年遭受到世界最多的反倾销调查,中国已成为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而且这一不祥趋势还在延伸扩大。

中国出口产品遭遇反倾销,直接受害者就是我国出口企业。如欧盟自2006年10月7日起对我国皮鞋正式实施的为期两年的16.5%的反倾销关税,使得温州皮鞋在之后“广交会”上的订单数量锐减了三至四成之多,而中国彩电企业1988年在欧盟遇到的反倾销事件,导致中国企业丧失全球1/4的彩电市场达15年之久。

二、中国企业遭受反倾销主要原因

(一)环境原因外部环境方面,许多国家利用反倾销简单易行和不易招致报复的特点,滥用反倾销作为排斥国外产品保护本国产业的最佳办法;外国对我国出口产品倾销的确定主观性强。外国政府对我国产品实施反倾销的主观不利因素主要有:随意立案,认定构成倾销后采取的临时措施往往致使我国产品丧失打开市场的良机;对我国使用“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歧视待遇,任意选用的替代国价格使我国产品更容易被认定为倾销和被裁定较高的反倾销税率。国内环境方面,我国的出口市场集中、出口结构失衡和外贸体制不顺容易使一些出口产品造成倾销或倾销嫌疑。出口管理和审核权高度集中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仅局限于提供进出口培训等初级服务等功能,不能对违反行业整体利益的出口企业做出惩罚。行业管理主体权力的真空致使行业管理混乱,造成了出口企业以压价为主要手段的无序竞争。

(二)中国出口企业应对反倾销的态度和行为中国一些出口企业对国外反倾销认识不足,或错误认为应诉参与与否结果一个样,或认为应诉代价过大、得不偿失;一些企业抱侥幸心理,企图借其它企业应诉之功而享免罚之果,结果形成国内同行大家都不应诉的局面。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支持和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业成功应诉的事实表明,企业应诉越积极受益机率越高。

(三)中国出口企业对待国际市场的观念导向

美国营销学者菲利普・科特勒指出,社会中存在着六种竞争的观念,各种组织无一不是在其中某一个观念的指导下从事其营销活动: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营销观念,顾客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生产观念、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往往是过于注重产品的性能、质量和销量而忽视人性和服务,这些观念在少数落后国家的卖方市场环境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现代企业开拓市场时一般采用营销观念、顾客观念或社会营销观念指导自己的活动,靠市场导向的战略来赢得市场,以适应正在加速变化的环境。2004年7月1日起,中国全面实行外贸经营权登记制,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获得了不必使用出口中间商而直接开拓国际市场的资格。但大部分出口企业仅仅把自营权当作替代外贸公司做外贸的优惠,满足于把产品销售给国外进口中间商来获得出口额。他们往往靠低价竞争来获取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但在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后容易遭受外国反倾销调查,极易被进口国认定为产品倾销,最终有可能再失去市场,这也正是生产和推销观念指导下的营销实践所固有的风险。一些国家对我国使用的“非市场经济国家”歧视待遇短期内很难有所改变。1999年中美在达成中国加入WTO协议时,规定自中国加入WTO之日起,美国可以在15年之内把中国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欧洲虽然于1998年通过理事长会议正式把中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中删除,但并没有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美国等国家不会主动对我国放弃使用非“市场经济国家”条款,在优化我国出口体制、规范我国出口企业经营行为、提高出口企业的国际市场营销水平等方面下功夫,既有利于推动外部环境的改善,又能有效应对反倾销。

应该看到,我国政府这几年在修改和完善WTO反倾销规则,建立以行业协会为核心的外贸出口预警机制,构建国外的反倾销协调网络,加强对出口产品监管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使得我国的出口体制环境逐步改善。同时,在一些企业成功应对反倾销案例的带动下,在一些地方政府和行业的支持和奖励下,我国企业应诉反倾销的态度和行为有了积极的转变。与内部环境的改善和一些企业应诉态度、行为的转变相对比,我国大部分出口企业的营销

观转变相对滞后。一些观念落后的出口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时盲目跟进和竞相压价的行为往往导致整个行业遭受反倾销报复,提高我国出口企业的整体国际市场营销水平刻不容缓。

三、中国出口企业应对反倾销策略

随着以信息化和全球化为特征的新经济影响日渐扩大,各国企业同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市场营销与国内市场营销的最主要差异是国际营销所面临的营销环境更加复杂多变,这就要求我国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开展营销活动时,要通过调研详细剖析国际市场营销环境、消费者和营销组合因素,进行国际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策略,这样才可以用可控制的资源有效应对不可控的国际市场环境,才可以避免反倾销、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一)通过市场调研细致深入剖析国际市场营销环境、消费者和营销组合因素 对国际市场进行市场调查与研究,是企业开展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前提。环境调研和消费者调研主要是为获取国际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的信息,通过所收集的信息来测量市场需求。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可以分为直接营销环境和间接环境,直接营销环境是指那些直接对国际化经营企业的国际营销活动产生影响和制约的因素,通常是指国际市场;国际市场营销间接环境是指那些间接的对国际化经营企业的国际营销活动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的因素,一般包括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自然地理、人口等因素。通过研究这些因素,可以帮助出口企业理解国际社会的人群行为和观念、这些因素如何影响营销过程,并可以获取市场容量、市场规模、市场类型及增长变动趋势、潜在消费量等方面的数据。取得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测量、理解国际市场现实和未来的需求,国际市场营销组合因素的调研则可以帮助我们全面认识国际市场现实的供给情况。国际市场营销组合因素调研包括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和竞争调研。

由于国际市场调研涉及的范围广、变量多、变量之间关系复杂等原因,使得一般出口企业很难独自承担由此带来的高额调研成本。鉴于我国大部分出口企业规模较小,可以采取加强文案调研、通过行业协会组织调研、几个企业联合聘用国际市场调研等方式开展国际市场调研。

(二)国际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国际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属于目标营销的范畴,即出口企业区分主要的细分国际市场,把一个或几个细分的国际市场作为目标,为每个细分国际市场开发产品和制定营销方案。通过目标营销,出口企业可以把营销努力集中在具有最大购买兴趣的国际顾客身上。国际市场细分时要注意国际消费品市场和国际工业品市场细分标准的不同,我国出口企业在对各个细分市场进行评估后,可考虑从以下五个市场模式中选用适合自身的模式:密集单一市场、有选择的专门化、产品专门化、市场专门化、完全覆盖市场。

如图3,密集单一市场(1)是以单一产品对单个细分市场密集营销的市场模式;有选择的专门化(2)是以多种产品对多个联系很少的细分市场分散营销的市场模式;产品专门化(3)是以系列同种产品对不同细分市场展开营销的市场模式;市场专门化(4)是以一系列多种产品满足某个顾客群体各种需要的市场模式;完全覆盖市场(5)是用各种产品满足多个顾客群体需要的市场模式。我国出口企业往往不重视对市场覆盖策略的研究,沿用“大规模分销”的传统方式,出口主要集中在为数不多的标准化产品上,因而这些商品在进口国市场上所占份额就相对较大,同时我国商品的现实优势又在于价格低廉,这样即使不是有意构成倾销行为,也容易引起进口国同类产品厂商的警戒并引发反倾销申诉。考虑到我国大部分出口企业规模小、国际市场基础不够深厚,密集单一市场(1)和有选择的专门化市场(2)模式较利于我国出口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而且有利于避免国外的反倾销。市场定位就是出口企业确定在目标国际市场要传递的顾客价值,也就是企业或品牌的核心观念。我国出口企业的市场定位要注重价值的差异化,即在设计产品与形象时以目标市场的顾客利益为基础,充分体现自身优势,努力避免与国外竞争者雷同,从而在目标顾客心目中占有一个独特的位置。定位之后,要通过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的差异化来体现核心观念,从而将出口产品与国外竞争者区分开来。

(三)产品策略 国际市场营销产品策略要求对产品标准化与差异化的选择、产品组合、品牌、包装、服务做出协调一致的决策。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出口企业在产品标准化与差异化的选择和国际品牌建设上面临的问题较多。从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来看,近年来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的比例开始上升,技术密集型产品主要为满足全球消费者的共性需求,这一特性要求采取标准化策略,而前几年占绝对出口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主要满足各国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应以采用差异化策略为主。我国出口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的产品策略尤其应注意标准化与差异化策略的结合运用,如一些标准化产品采用差异化策略,改变包装或品牌名称就可进入不同国家市场,事实上我国出口产品的很大一部分利润就被运用差异化策略的外国进口商转移。标准化策略和差异化策略结合应用有助于企业避免反倾销,例如在1994年美国对我国所生产打火机的反倾销调查中,我国一企业生产的打火机因为多了充气阀特色而免受调查。

品牌的本质是营销者许诺向顾客持续传递特定的属性、利益和服务,品牌是公司战略运作、服务和产品开发的关键驱动力。中国企业国际营销下一阶段的战略是如何真正建立世界性品牌,中国企业建立世界性品牌的真正难点在于如何建立能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品牌价值,而非市场份额或销量。在对出口商品的品牌设计时,要考虑同进口国的文化环境和法律环境相适应,同时要加强品牌的维护。

(四)价格、渠道和促销策略对中国出口企业而言,为产品制定恰当的价格是最困难的国际市场营销决策任务之一,所制定的价格既要反映出消费者所感知的产品质量或价值,又要避免被认定为倾销,还需要考虑产品成本。出口商品价格低于目标市场相同或类似商品的一般价格水平是导致我国出口产品受到反倾销诉讼的直接原因,单纯依靠低价打开国际市场已经越来越不可行。价格是传递差异化顾客价值的一个符号,我国出口企业应采用需求导向定价法进行定价决策,同时考虑成本和竞争的影响。需求导向定价是根据目标市场需求强度和消费者对产品价值的理解来制定产品售价,采用这种方法定价时要求我国出口企业提高对国外销售渠道的控制力,同时要积极通过有关部门的价格监测系统密切关注国外竞争对手产品价格。

渠道和促销是产品接近目标市场并促成其为消费者最终接受的国际市场营销工具,二者长期以来一直为跨国公司和国外进口商所控制,成为制约我国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瓶颈。在促销策略的选择上,可以借签日本企业的经验,选择目标市场几家本地企业,通过他们之间的竞争提升促销的创意水平、降低促销成本。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客随主便”是我国产品打开国际市场分销渠道的可行策略。以格兰仕为代表的许多中国企业采取OEM销售方式,利用跨国公司和目标市场本地企业的品牌和他们的分销渠道进入目标市场,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同时应看到OEM不利于我国出口企业建立自己的品牌、对渠道控制力有限等缺点,长远来看,我国出口企业应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主动加入目标市场本地分销渠道的价值链,积极培养双方的合伙关系以谋求市场的共赢,这样可从源头上杜绝反倾销的发生。

进出口市场调研第2篇

关键词:国际市场;出口;战略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

根据联合国1994年世界投资报告的分析显示:九十年代初期全球共有3.7万家跨国公司,约掌握全球1/3以上的生产活动。随着我国加入WTO,全球一体化带给我们的变化更加明显。

一、进入国际市场的基础――在调研与细分的基础上选择目标市场

1、目标市场调研是目标市场选择的关键。目标市场调研主要有案头调研和实地调研两种,案头调研是为了获取第二手资料,它一方面可以经济地获取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为国外实地调研打下基础。实地调研是为了获取案头调研所无法取得的第一手资料,通常在某一种商品需改变设计、包装、价格、促销手段时予以应用。

2、要通过宏、微观两方面进行目标市场细分。宏观细分是要决定在世界市场上应选择哪个国家或地区作为拟进入的市场。这就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将整个世界市场划分为若干子市场,每一个子市场具有基本相同的贸易环境,企业可以选择某一组或某几个国家作为目标市场。

微观细分类似于国内市场细分,即当企业决定进入某一海外市场后,它会发现当地市场顾客需求仍有差异,需进一步细分成若干市场,以期选择其中之一或几个子市场为目标市场。

二、企业决定开展国际业务时应当选择正确的国际市场进入策略

当目标市场确定后,选择何种方式进入市场也是一个涉及广泛的决策,需对各方面有关因素做综合分析、全面评估后,才能决定正确的进入战略。企业决定展开国际业务时必须选择恰当的进入战略。

1、出口。出口是指将在目标市场的国家之外制造的最终产品或中间产品运往目标国家,进入目标国家市场销售。长期以来,出口一直被作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方式。

出口分为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两种形式。间接出口是指企业将其产品卖给国内的中间商,由其负责出口。直接出口是指企业把产品直接卖给国外的中间商或最终用户。选择直接出口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可以使企业摆脱中间商渠道与业务范围的限制,以对拟进入的海外市场进行选择;企业可以获得较快的市场信息反馈;企业拥有较大的海外控制权,可以建立自己的渠道网络;也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国际贸易业务水平。当然,这种方式也有其局限性,如成本比间接出口要高,需要大量的最初投资与持续的间接费用;需要增加专门人才;在海外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2、合同安排。合同安排是指与国外企业长期的、非权益的联系。通常合同安排包括设计技术、生产流程、商标、技能的转让。合同安排包括许可证贸易、特许经营、管理合同等。

3、采取对外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拥有实际的管理、控制权的投资方式,其投资收益要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决定,浮动性强。

对外直接投资的优点主要体现在:首先,控制程度高。对外投资是向目标市场转移整个完整的企业,相对前两种方式其的控制程度较高,能在目标市场发挥自身优势。其次,降低生产成本。对外直接投资是在东道国生产,缩短了生产销售的距离,节省了关税,如果当地劳动力、原材料价格低则更降低了生产成本。第三,市场信息反馈快。由于是企业直接参与,所以获得信息也较快。

三、国际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要遵循适当的原则和方法

1、赫奇法。赫奇法体现的是成本最小化原则,认为企业应该选择经营成本最小的方式作为企业最恰当的国际市场进入方式。

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成本与利润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来表示:

利润=销售收入-基本生产成本-特别生产成本

基本生产成本包括:本国的基本生产成本(C)和东道国的基本生产成本(C*)

特别生产成本包括:出口销售成本(M*)、进口销售成本(M)、国际经营成本(A*)、采用合同安排方式转让技术后的技术优势损失成本(D*)

企业从事国际商务活动时涉及三种成本的组合:出口成本C+M*,对外直接投资成本C*+A*和合同安排成本C*+D*。我们根据组合成本的大小就可以做出国际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表1)

2、净现值法。净现值法(NPV法)的特点是考虑到国际市场进入方式选择中的动态因素,按照货币的时间价值,将各种进入方式预期的收入和成本之间的差额贴现为某个时间点的净现值,从而选择净现值最大的方式。

3、案例分析:选择最佳进入国际市场战略是保证经营成功的关键。美国干酪产量是世界上最高的,然而出口很少。由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生产成本比美国低很多,两国在世界干酪市场上占据了支配地位。但是,美国一家叫作伊诺的食品公司竟成功地打进了欧洲干酪市场,成为向欧洲出口干酪的第一家美国公司。

(1)伊诺公司进入欧洲市场的战略及选择

战略目标:打入欧洲市场,短期争取一定市场占有率,长期争取较大利润。

产品策略:①产品:出售特制干酪。因为公司规模较小,只生产3个品种。②种类: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食品很难适应另一国家消费者的口味。但试销已经证实,欧洲人喜欢伊诺产品,并且3个品种中,法国味洋葱干酪是本企业的独特产品。③商标名称:商标名称采用法语,欧洲人会认为是很好的食品。

进入市场方式选择:①销售经营:由于公司距欧洲距离太远,必须在欧洲设立负责管理欧洲销售的经营公司。②中间商:伊诺是在一个新的环境里销售产品,对当地情况不熟悉,需要寻求当地中间商的帮助。③选择超级市场。

(2)结论。①企业无论大小都能取得国际市场经营的成功。②一个好的市场经理和好的市场战略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③进入国际市场采用的方式多种结合,不能一成不变而应适时调整。

四、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期到来之际,企业的发展生存环境必将进入到国际商务活动中。选择最佳国际市场进入战略,是企业立足国际商务活动,不断发展的关键。

企业的国际市场进入必须切实做好前期的市场调研,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按照经济学原理和实际情况及经营管理经验来选择最佳进入方式,制定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战略。

只要善于搜集信息、分析利弊、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知识和自己的优势、适时调整,企业必定能制定出适合自身的战略,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实力,达到最终盈利的目标。

(作者单位:大连港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大连海事大学)

参考文献:

[1]李祥林.利用外资与海外投资.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

[2]历以宁.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年.

[3]王巨才.市场情报.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

[4]胡涵钧.新编国际贸易.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进出口市场调研第3篇

关键词:周口市;群众;游泳运动;现状;对策

引言

社会经济的快速开展,人民群众逐渐对体育运动的消费需求增大。这为群众性游泳运动的开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了解周口市群众游泳运动的具体情况,有助于周口市全民健身计划的进一步落实和改进游泳场馆经营,对于体育管理部门制定游泳场馆管理政策也具有借鉴意义。从周口市群众游泳运动开展的现状调查,无论对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进一步落实方面,还是能为促进周口市群众游泳运动提供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周口市群众游泳运动开展的现状为研究对象。以周口市游泳场馆附近以及天然游泳场所的人群为调查对象,随机抽取。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调研

查阅各种有关本课题文献资料40余篇文章,其中查到与本研究直接有关的关于游泳运动在社会体育开展状况的文章20余篇。收集有关背景材料,为顺利完成本论文打下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课题的需要,参考《桂林市市民游泳锻炼现状调查问卷》,经过筛选,设计出《周口市群众游泳运动开展现状调查问卷》。

1.2.3访谈法

1.2.4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并应用Excel2007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分析与整理。

2.结果与分析

2.1周口市群众游泳运动开展的现状

2.1.1周口市群众参与游泳运动锻炼的性别、年龄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周口市经济的迅速开展,群众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体育消费从以前的集体消费转变为个体消费,从单位消费转变为家庭消费,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健身行例。

年龄结构方面:经调查,参与游泳的市民是或着经常是把游泳作为夏季消暑首选。因此不同年龄层次的市民对于游泳运动的爱好都可见一斑。为了保证调查资料的可靠性,设定调查对象年龄为几个阶段。结果显示:游泳年龄基本呈“两头小中间大”的趋势。

2.1.2游泳场馆设施现状

目前周口市游泳场馆数量有限,经调查,有万基会所、夏威夷游泳馆、彩虹游泳馆、熙龙健身白金会所共四家,其游泳场馆经营方式不一,地区分布不均,规模大小不尽相同,层次差别很大。

2.1.3游泳培训与竞赛现状

游泳培训现状方面:经调查,周口市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于是在周口掀起了一股学习游泳的热潮。但由于教练员的业务水平,技术差等原因,再加上救生员的救护技术不娴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员学习游泳的积极性。这也对周口市群众游泳运动的开展起到制约。因此,应加强各游泳场所的管理力度。

竞赛现状方面:由于周口市是河南省人口众多的城市之一,加上经济不发达,游泳场馆少等诸多原因,游泳方面的竞赛一般很少,但也会举行一些小型赛事,如在09年周口市万基商务会所举行的“万基杯”游泳义赛。

2.1.4游泳场所安全与救生方面现状

2.1.4.5游泳场馆安全与救生方面

经调查,各游泳场馆安全措施做的到位,安全方面有专人管理,有救生员一到两名并配有救生圈若干,这方面做的让游泳消费者比较满意。

2.1.4.6天然游泳场所安全与救生方面

经调查,周口市大闸路处一段河流经常有人在此游泳,但由于河水深浅未知,没有救生措施,安全问题大,曾多次发生有人溺水,不提倡在河里游泳。

2.2影响周口市群众游泳运动开展的因素分析

2.2.1参与游泳健身的安全与环境因素

为摸清周口市人工露天游泳池的卫生状况,对周口市城区内露天游泳池的的一般情况、游泳池水质、工作序流程等进行了调查和检测。

通过调查,在游泳场馆锻炼市民最注重的是环境和水质。这说明市民已经充分意识到水质的好与坏直接关系着自身的身体健康。

2.2.2游泳健身锻炼的消费因素

2.2.2.1.消费类型:

从消费者对门票的选择形式进行调查,当前最普遍采用的买票、次卡、月卡、年卡等销售方式,正是为了迎合市场与竞争策略的需要。调查结果同时也说明绝大部分消费者都是自己愿意花钱消费健身,是主动参加游泳锻炼活动。这样下去,对周口市群众游泳运动的开展会有所提高。

2.2.2.2每周游泳次数:

在周口市发放问卷,所调查的游泳消费者中进行。调查显示每周游泳少于一次的占多数。分析有以下原因;首先,游泳门票价格较高,其次,可以从中得到锻炼或者从中得到乐趣。除此之外还受很多因素,可能被水淹过对水有恐惧感、因为冬天太冷或者下雨下雪不愿意出门等季节性因素和气候性等的影响,或者因为工作忙没闲暇时间、兴趣突然降低等因素。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周口市市民游泳年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趋势;游泳场馆设施不足;游泳培训人数下降。

3.1.2周口市游泳场所数量、环境卫生及安全因素制约该市群众游泳运动开展。

3.2建议

3.2.1周口市相关部门要加大游泳运动的宣传力度,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引导周口市民更好的参与游泳锻炼,为周口市群众游泳运动开展做出贡献。

3.2.2各游泳场馆管理者要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拓展服务范围,增加消费项目,适应更多消费者需要。只有这样,参与游泳运动的人多了,那么周口市群众游泳运动开展会更顺利些。

3.2.3各游泳场馆可聘请高水平游泳教练员,加大暑期游泳培训,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并为周口市群众游泳运动开展起到带动作用。(作者单位:西安体院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1]方千华,陈立峰,对我国体育人口游泳参与状况的探析[J],四川体育科学,2002(2):42-43.

进出口市场调研第4篇

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且差异性极大的国家,受地理条件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各地市场的情况都有所不同。随着越来越多的品牌和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消费者面对众多选择,对产品的挑选变得更为“挑剔”。这似乎是跨国公司全球化与本土化出现矛盾的一个标准范本。

全球化与本土化给跨国公司带来了双重属性,总体上说,全球化更注重一体化与规范化,强调全球采用统一的价值原则、技术标准与管理规则来有效地降低成本,实现规范化管理和运营;而本土化则重视个性化与灵活度,提倡因地制宜的本地市场认知、创新思路与解决方案。

对于雀巢这样的公司来说,它们必须确定,何时将产品标准化,何时将产品定制和本地化,以适应一个显著多样化的全球市场。新加坡品牌策略师马丁・罗尔(Martin Roll)说:“和很多人的预计相反,世界虽然变得平坦了,但并没有抹去独特的文化和民族属性或是客户的特殊偏好。”

消费者调研的价值

按照迈克尔・波特定义的价值链环节,跨国公司本土化一般分为:研发本土化、生产本土化、营销本土化、人力资源本土化和资本运作本土化。其中,研发本土化的一个标志是:本地研发的价值受到了跨国公司的高度重视,本土化百强跨国企业中半数以上的企业在中国建立了全球性的研发中心。此类研发中心作为其全球创新体系的重要部分,支撑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知识创造与转移。

作为一家科技驱动型的企业,雀巢要在中国市场不断发展,就必须对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有清楚的认识,深刻了解消费者行为背后理性或感性的理由。因此,在2001年11月,雀巢就在上海成立了一家研发中心。2008年,雀巢又投资7000万元,在北京设立了一家研发中心。雀巢在中国的两家研发中心,采用不同的方法,包括使用中国的传统食材,从对消费者健康有益的三个关键方面―生长发育、健康老龄和体重管理来进行深入研究,以便对中国消费者特殊的营养需求拥有独特的洞察力,生产出安全、营养、物有所值的产品并带给消费者满意的饮食体验。

多年来,雀巢对消费者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完成了许多消费者调研项目,涉及奶品、营养品、咖啡、水、冰淇淋等。调研的事实和数据帮助雀巢各个业务单位做出正确的商业决策。同时,旨在帮助公司各个业务部门了解消费者调研的培训也在不断举办。消费者调研已成为雀巢掌握消费者需求和可持续盈利的一个重要手段。

雀巢每年研发经费的15%左右集中用于对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技术、食品营养、食品口味与消费者喜好等方面的研发。其中,市场调研是雀巢研发中心工作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一项。而一般来说,跨国公司进入国外市场迈出的第一步就是市场调研。

反复斟酌调研方案

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中国消费品市场,已经从以前的产品导向时代向消费者导向时代转变,而消费者总是“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却对自己需要什么抱有迷茫和疑虑”。因此,企业只有洞察消费者行为背后的真实想法和需求,才能“察其言,观其行”,把握住消费者的心智资源,从而为产品研发、市场推广等一系列活动提供决策依据。

市场调研,一般而言是为了提高产品的销售决策质量,解决存在于产品销售中的问题,以及寻找市场机会,进而系统地、客观地识别、搜集、分析和传播营销信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针对产品研发进行消费者需求调研。

进入中国市场后,雀巢必须面对众多竞争对手:在跨国公司方面,雀巢要面对联合利华、卡夫、可口可乐等老牌竞争对手的正面竞争;在本土品牌方面,雀巢要面对伊利、娃哈哈等中国企业的追赶。作为一家跨国公司,雀巢在市场调查研究方面,当然不能单纯地照搬自己在国外的成功经验,而是要通过现场走访、与国内外市场调查机构合作,实现对于本土市场和消费者的洞察。雀巢一般采用自己调研和第三方调研公司并用的调研方式。从操作层面来说,雀巢主要通过专业的第三方调研公司进行市场调查,但在调研项目的设计和调研数据分析方面,雀巢会密切参与。

雀巢认为,在快速发展的中国市场上,消费者正在变得越来越有品牌意识,越来越追求产品安全、产品口味和营养。同时,消费者构成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比如年轻人消费群体,尤其是办公室白领群体对于食品的营养价值、方便性、安全和口味都格外关注。为了应对这一变化趋势,雀巢最近开展的一次消费者调研便是针对产品口味进行的。

通常情况下,雀巢了解消费者主要通过三个步骤:搜集与消费者相关的各类资料,形成消费者群体认知;通过当面访问、小组访谈等方式与消费者接触和沟通,完成一些无法量化的调查指标,了解消费者的真实想法;与第三方调研公司合作进行市场调研,以获得更多、更为全面的数据。

雀巢在制订调研方案时,为了确保准确性,都要经过一个循环往复的分析讨论过程。雀巢在开展消费者调研工作时主要遵循这样的步骤:首先,由雀巢产品业务单元提出调研需求,在与公司负责调研的部门讨论完善之后,将调研需求提报给第三方调研公司;然后,由第三方调研公司拟订方案,提交给雀巢。收到调研方案后,雀巢组织相关人员讨论确定调研方案。之后,第三方调研公司根据调研方案进行调研设计,将调研设计再次提交雀巢进行分析确认,在雀巢对调研设计进行讨论并确认后,由第三方调研公司负责调研项目的执行工作。调研结束之后,由第三方调研公司撰写调研报告,雀巢针对调研报告进行探讨,并制订相关的策略和计划,指导产品研发等部门开展工作。

测试调研结果的准确性

为了确保调研结果的准确性,雀巢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对于调研需求是否有准确的理解,调研设计是否合理,是否选择了合适的调研公司,执行过程中怎样进行质量控制,数据分析是否精确,是否对调研结果进行了正确的解读,等等。这些关键环节就存在于调研设计和执行的过程中。

在确保各个环节准确运行的前提下,如何将调研结果应用到产品研发中?过程又是怎样的?对于这个问题,雀巢将调研结果分析产生的想法付诸实践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1.新产品想法的产生阶段,进行消费者行为态度、消费习惯等调研,了解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2.新产品想法的探索和发展阶段,进行消费者概念测试等;3.产品研制阶段,对产品进行测试等;4.产品上市阶段,进行广告测试、效果评估等。

在第三个阶段,也就是产品测试阶段,雀巢坚持在开发新产品时必须通过“60/40+”测试后才可以推向市场。“60/40”的意思是:把雀巢和主要竞争对手的产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盲测,必须有超过60%以上的消费者选择雀巢的产品,以确保雀巢的产品上市后能够较快地为消费者认可。“+”的意思是为消费者提供营养和健康附加价值,不仅让消费者认可雀巢产品的口味,而且给消费者带来明确的健康益处。由此,消费者调研的结果渗透在雀巢产品研发的每一个步骤中。

进出口市场调研第5篇

[关键词] 出口贸易 汇率传递 人民币计价

一、引言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否合理再次成为政策制定者和学者辩论的焦点。在中国经济不断增长的背景下,人民币是否应该发挥更大的国际作用已引起广泛讨论。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中国大陆已于2009年7月开始着手试点改革,允许一些城市有资格的企业与其来自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的贸易伙伴进行人民币结算,这项新措施将有效的促进人民币计价贸易的发展。

汇率传递是指汇率变化通过出口价格进行传递,其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当出口市场的货币价格变化小于汇率变化时,这一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中国大陆的贸易平衡和汇率政策受到了普遍关注,汇率传递的相关研究有助于深层次的了解汇率变化对出口商的盈利和价格竞争力的影响。同时,研究中国汇率的传递程度也能为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的潜在市场选择提供线索。一般来说,出口商应对汇率变化的定价决策和计价货币的选择都取决于与市场份额,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和差异性有关的同一组因素。

二、实证研究

本文从总体和行业两个层面估计中国近年来汇率变化向出口价格的传递程度。前者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讨论非常重要,而后者则往往能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1.中国出口的汇率传递分析

人民币近年来一直处于上升通道,2005年1月~2009年3月间升值了27.1%。尤其是2007年底和2008年初同比上涨较快,2007年11月的升值速度达到了高峰,同比上涨17%。

(1)总体数据分析。若以美元计价,中国大陆的出口价格指数自2005年初以来连续上升,并一直持续到2008年下半年。若以人民币计价,出口价格指数的变化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5年的7%下降到2006年3月的-3%;第二阶段,2005年底至2008年初的波动约为0;第三阶段,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3月的9个月间,价格指数平均下降2.8%。结合中国国内环境,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生产成本发生了剧烈波动。受到能源、矿产品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生产价格指数在2007年至2008年初之间急剧上升,并于2008年8月达到最高峰的10%。在此之后,生产价格指数则快速下滑,并随着全球商品价格暴跌而成为负数。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名义有效汇率每上升10%将导致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价格下降5%,外币价格调整另外的5%,价格调整将会影响出口商的利润水平。

(2)分行业数据分析。通过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可以对行业划分。每个行业使用前五大贸易伙伴的贸易权重来计算相应行业的有效汇率。对于得到的相关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性描述(见表)。数据显示,出口价格在部门层面变化较大,跨部门的平均变化是5%,而非制造业的价格上涨情况比制造业要高。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主要的出口行业中,资源密集型行业的出口价格调整主要受国内成本的间接影响,而出口价格和出口商利润率方面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对于机械设备行业来说,汇率调整通过国内成本对出口价格产生的间接影响非常小,汇率调整的大部分影响都由出口商来承担。通过比较发现,机械设备行业比资源密集型行业表现出更强的市场定价特征,在汇率变化时,前者的平均利润率削减得比较多。此外,对于大型出口企业(即在各自领域有较大的全球市场份额的企业)来说,由于拥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其价格上调程度小于整个行业。

表面板数据统计结果

全部 非制造业 制造业 资源型产业 非资源型产业

出口价格(RMB)

平均值 4.9 6.8 3.4 5.1 1.5

标准差 13.7 17.2 9.8 10.0 9.2

实际有效汇率(NEER)

平均值 -3.9 -3.8 -3.9 -4.1 -3.8

标准差 4.5 5.2 3.8 4.4 3.1

边际成本

平均值 4.3 6.6 2.5 3.8 1.2

标准差 9.5 12.5 5.5 6.8 3.0

数据来源于:作者计算

2. 出口商品市场定价程度和计价货币选择的讨论

根据Engle (2006)的理论阐述,汇率传递与出口价格、出口商所用货币作为计价货币的程度应该正相关。根据近期相关研究成果,绘制部分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定价系数和以出口商所在地区货币计价的份额图(见图),可以说明汇率传递系数和出口商所用货币间的关系。市场定价系数越低代表出口商的议价能力越强,汇率变化对出口增长的影响就越小。数据表明,美、德、英、法、意等国的出口商以本币计价的贸易份额较高,而市场定价系数比较低;马来西亚、中国台湾的出口商以本币计价的贸易份额较低,市场定价系数估计值比较高。这基本上表明市场定价程度与出口商在出口中使用本币的份额成反比,即应对汇率变化引起的价格调整,如果出口商在国际市场中是价格接受者,那么就不能在出口中以本币计价,而只能使用进口商的货币或货币工具。

三、结论

基于总体数据和分行业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

第一,中国的市场定价系数约为0.44,这说明汇率向出口价格传递是不完备的,汇率变化的一部分在出口价格调整中得到反映。

第二,分行业来说,非制造业应对汇率变化而作出的出口价格调整幅度大于制造业。

第三,在制造业内部,资源型产业主要通过调整产品的本币标价来应对汇率变化;非资源型产业则主要通过市场定价来应对汇率变化,导致出口商的盈利能力受到较大影响。

进出口市场调研第6篇

【关键词】汽车出口;存在问题;对策

1 中国汽车产业出口现存问题

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同时也拉动了汽车整车出口的步伐。中国车企竞相占据国外市场,出口异常繁荣。中国汽车企业从2001年开始实施出口,并在2008年达到出口第一次高峰,再到2011年突破85万辆,今年有望突破100万辆。尽管从数据上看目前中国汽车出口比较乐观,但背后实际存在着很多致命的,令人堪忧的问题值得注意。

1.1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到目前为止,核心技术几乎对于国内任何汽车厂家来讲都是软肋。中国汽车产业起步较晚,起点低,规模较小,尽管目前大多数国内车企都设立有研发部门,但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相比,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仍较少,对技术研发并不是十分重视,过分依赖于引进国外技术,这些均导致了我国汽车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弱。而这也使得我国出口汽车到许多对性能、环保等方面要求较高的国家遭遇瓶颈。

1.2低价出口仍是主要竞争策略

由于国内汽车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为占领市场,大部分汽车出口主要采用降低价格的手段进行竞争,忽略了质量和效益,使研发、售后、品牌建设被削弱甚至牺牲。某些国内汽车厂商目前阶段只重视出口数量,为争夺订单,甚至亏点销售,然后依靠赚取退税盈利。这种低价恶性竞争只能在短时间内为某些国内车企带来利益,长期来讲一旦低质低价格成为中国车在国外形象的代名词后,就会出现低价倾销,影响当地就业等问题,遭遇反倾销等贸易壁垒。目前我国汽车出口的国家非常局限,多在经济不发达的南美和非洲地区,国内车企短时间内凭借低价格出口尚可以维持,但长久来看,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人民币汇率变动等原因将削弱价格优势,到那时我国汽车出口就会面临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

1.3生产粗糙,质量欠佳

产品质量是影响汽车出口的一个关键因素,任何一个要在国际市场上立足的企业都不能忽视。然而目前很多中国车企的国外经销商和终端用户对国产车的质量怨声载道,要求退车索赔,甚至诉诸于法律。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三点,其一是生产线工人组装时态度不认真;其二是出口车辆并未根据当地市场情况进行适应性的改进;其三是我国车企售后服务滞后,忽视客户提出的质量问题。拖延车辆改进。如果我国车企不重视质量问题,国际化进程一定会受到很大的制约。

1.4出口主体分散,售后服务不完善

由于我国汽车出口还处于海外市场拓展的初期,存在出口主体比较分散,出口数量小,出口国家分散,利润低的问题。具体来讲,大多厂商只追求销量,采取有一单做一单的贸易方式,甚至采用买断式售后服务方式,进行保证日后的保养维护工作,但这些经销商由于并不具备服务能力,将车卖出后就不再进行任何售后服务了,再加上如此小的出口量及低廉的利润,大多厂商也不考虑建设服务网络,导致出口目的国家没有及时的服务,配件跟不上,严重影响了中国汽车的品牌形象树立和后续的产品出口。

2 改善目前汽车出口现存问题的几点对策

虽然国内汽车产品出口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是国际汽车市场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利润空间,我国应该坚持走出去的战略,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来促进汽车出口的增加。

2.1重视并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目前我国汽车企业基本为在引进的均属于先进国家研发使用的中晚期的技术上加以相应改进,再运用于生产。技术水平受到牵制。能够改变这种状态的就是依靠产业自主发展。自主创新是汽车企业长期发展的源动力,国内汽车企业须不断加强研发和人才培养的投资力度,借鉴日韩的发展经验,拥有核心技术,建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汽车产品技术、管理、营销等各个方面加强创新力度,从而提高综合竞争力,突破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的阻碍,这将是我国汽车企业的当务之急。

2.2保证产品质量,完善售后服务,重视品牌建设

我国汽车企业已成功地以价格优势进入了海外市场,要想在国际市场上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保证产品质量,健全售后服务,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一是在车企内部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机制,从汽车的研发、生产,再到售后服务等各个细节都应有严格的监督把控,做到严谨认真对待,注重其质量和安全性能,发现问题就立即解决。二是在出口前期做好市场调研,根据当地市场的道路情况,驾驶习惯等对产品进行改进,使其满足当地环境的质量要求,以避免出现大的质量情况。三是建立专门的售后部门来受理销往国外的汽车质量投诉,保持定期与经销商及终端客户进行沟通反馈,一旦出现问题,应及时调查,拿出解决方案,进一步采取措施.改进和提高售后服务质量,形成一整套成熟应对机制,从而提高中国汽车品牌的信誉,在当地赢得良好的口碑。四是经常开展对当地技术工人的培训,实现售后服务人员本土化,督促当地经销商定期对终端客户进行回访。五是中国汽车企业要建立与当地经销商共同发展的理念,保持互相信任,共同进行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广告宣传,使当地市场认识并熟悉我国汽车品牌。

2.3制定正确的长远战略,合理选择出口市场,切忌陷入价格竞争的怪圈

我国的汽车企业还应抓住走出去的机遇和挑战,主动分析国际汽车市场的形式,找到企业和产品的定位,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制定出本企业的发展策略,走出被动销售,盲目追求出口总量的思路。

我国汽车企业目前已基本在非洲、拉美和中东等地区站稳了脚跟。要想打入被发达国家的汽车品牌已经占领了的发达国家市场有相当的难度,但是依靠中国汽车企业认真调查和对市场的敏感程度,依然运用自身的优势并且切入进去。这样才能使我国汽车出口市场多元化。但还要注意进行市场细分,合理组合营销的4P要素。

我国汽车产品在国外的形象应逐步向“低价格—高质量—高服务—高品牌—高价格”转变,不断提高性价比,优化售后服务,建立品牌形象,逐步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不能一味地强调廉价劳动力和低成本的优势,陷入比较优势的陷阱。

2.4政府加大引导和支持和中介组织的指导协调作用

在我国汽车企业实现走出国门战略的过程中,国家政策的引导,宏观调控和支持是非常关键的。

第一,长期以来,我国车企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都各自为政,出现了汽车出口的国际竞争国内化倾向,即“窝里斗”的恶性竞争老路。同时,出口车中很多的重大质量和售后服务问题也亟待解决。这些都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于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产品市场结构升级、知识产权保护、金融扶持等方面进行战略性部署。例如2009年政府各相关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促进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和近日出台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汽车和摩托车产品出口秩序的通知》都有一定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第二,政府应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大信息服务力度,建立相关的基础设施,同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充分调动汽车企业、高校和科技院所的积极性,组成研究网络,支持汽车龙头企业自主研发具有较好经济效应和社会效益的共性技术项目。

第三,我们的中介组织,如汽车贸促会应该起到产业协调和政策传导作用。促进产业沟通,组织信息交流,加强行业自律等方面协调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合作,避免国内车企在国外市场的盲目竞争,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和提高品牌知名度,传导和协调政府政策给企业。又如中国驻各国大使馆商务部,及时而广泛地收集一些当地有购买车辆意向的投标项目信息,研究分析该国经济形势、产业状况、市场行情及有关政策法规动向,充分发挥其“窗口、桥梁、协调、辐射、服务”的作用,促进中国汽车出口。

2.5培养技术研发和国际贸易人才

无论在汽车技术自主开发,还是贸易出口,都需要企业本身有自己的人才队伍。人才的挖掘和培养不仅是当务之急也是关乎中国汽车产业的长久之计。企业可以通过聘请汽车领域研发顶尖人员,或者就是本企业内经验丰富的老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研发培训和内部交流。相比于技术人才,在汽车出口领域,更缺乏还是既懂得汽车专业知识、外贸常识,又精通外语的贸易人才。这样才能够在出口前更准确的了解进口国的市场准入条件、技术法规、标准,避免了盲目出口和不必要的损失。企业还应采用一定的激励政策,防止人才外流。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也不可盲目扩充人力,而应视本公司条件和出口情况,在必须的时候招募更多人才。

3 结束语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汽车产业因其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就业面广、消费拉动大而成为支柱性产业,汽车出口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中国汽车出口仍处于起步阶段,今后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中国车企需要抓紧时间增强自身实力,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真正应对贸易中的种种困难,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逸群.我国汽车出口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环渤海经济嘹望》2006第03期

[2] 李永钧.中国汽车出口市场现状及对策. 《上海汽车》2008年01期

进出口市场调研第7篇

关键词:汇率传递;贸易保护;理论体系

汇率在维持一国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开放经济环境下的核心工具变量。对于汇率传递问题的关注开始于世界由固定汇率体系向浮动汇率体系转变的时期,目前它仍然是关于外部调整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尝试对不完全汇率传递的原因进行解释,在明确汇率变动对价格体系的影响和传导机制的同时,分析汇率传递在当今国际贸易保护中的作用,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方向指引。

一、汇率的价格传递效应:理论预期与现实差距

汇率变动对价格的影响是汇率传递(ept,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研究的主要内容,ept的基本思想是假定厂商只关心以本币表示的收益,这样,汇率的波动就带来了是由出口国还是由进口国来承担相应价格调整成本的问题。传统的汇率传递理论以一价定律为基础,一般假定本国是一个小国,世界市场完全竞争,本国是一个价格接受者。在没有运输成本、关税和其它贸易障碍的情况下,国际套利使商品价格满足一价定律,汇率变动会引起进出口价格同比例变动,在这种情况下,汇率传递是完全的,而且价格对名义汇率冲击会做出即时的调整。

然而,实证研究却显示,汇率变动对价格水平的传递在多数情况下是不完全的,这方面的 文献 可谓数不胜数。woo(1984)曾研究了汇率变动与美国价格水平之间的联系,认为传递效应大约为40%。goldbert 和knetter(1997)的研究表明汇率变动对美国进口商品的价格传递大约是50%。burnstein et al.(2002)研究了九例货币贬值事件,他们发现,消费者价格对汇率变动没有产生大的反应。卜永祥(2001)的研究表明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变动1个百分点,会带来零售物价指数047个百分点和生产者价格指数053个百分点的同方向变化。

二、不完全汇率传递的理论解释

对汇率传递进行的研究逐渐形成了汇率传递的理论体系,它们主要是围绕不完全汇率传递的原因展开研究的。这些研究可分为静态收益最大化理论(dornbusch,1987;knetter,1989),沉淀成本(sunk cost)理论(baldwin and krugman,1989;dixit,1989)以及本地货币定价(lcp:local currency pricing)理论(obstfeld and rogoff,1995;engel,1999)等。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完全汇率传递进行了解释,并都在实证研究中获得了一些数据支持,但从根本上这三种理论分支都认为市场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传递的程度。

(一)汇率不完全传递的理论解释之一

dornbusch(1987)使用局部均衡的分析方法,研究本国厂商和进口竞争品厂商的策略行为如何会导致进口价格对汇率变动不敏感的结果。他假设经济存在确定的、外生性名义汇率运动,汇率运动和较低的货币工资弹性对某些厂商产生了成本冲击——本国市场上的外国 企业 和本国的出口型企业——从而带来了行业范围内的价格和产出调整。这一调整过程主要受三种因素的影响:市场的一体化程度;本国和外国同类商品的替代程度;市场的组织结构。在市场细分的情况下可贸易品的生产商就可能获得实行三级价格歧视的市场力量,根据目标市场的不同对自己的商品收取不同的价格。在同质产品的古诺模型分析框架下,厂商最大化其利润,从而得到均衡价格对汇率的弹性为:φ=[sx(]n*[]n[sx)][sx(]ew*[]p[sx)]。它决定于两个主要影响因素:外国厂商的相对数量[sx(]n*[]n[sx)]和外国供应商相对成本对价格之比[sx(]ew*[]p[sx)]。它表明行业竞争程度越强,进口在总销售量中所占比重越大,价格对汇率越敏感。

hooper 和mann(1987,1989)的研究表明传递程度与利润加成和生产成本对汇率的弹性成反比关系。当本币升值时,如果向本国出口的企业获益越多,则本币进口价格下降就越小,传递就越不明显。如果以本币表示的外国生产成本上升,而本币升值时成本上升较小,则本币进口价格上升幅度就小,即传递程度也较小。

dornbusch和hooper-mann的模型都表明传递程度与消费中的进口品比例和行业的竞争性成反比关系,这一模型巧妙地与下面讨论的“据点”(beachhead)模型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二)汇率不完全传递的理论解释之二

198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理论观点对汇率调整的延迟现象提供了更进一步的说明,这一视角实际上和厂商的长期市场战略相关,认为出口企业在进入外国市场时需要支付相当数量的沉淀成本,正是这些沉淀成本延缓了汇率变动对出口价格的传递程度。

有关贸易的沉淀成本和滞后效应(hysteresis)的文献(baldwin和krugman,1989;dixit,1989)表明大汇率变动的贸易效应不会仅仅由于汇率反向变动而得到逆转。如果出口企业已经支出了沉淀成本在目标国建立“据点”(beachhead),则在某种程度上出口价格和贸易流对汇率变动的响应是不完全的。

使用沉淀成本对汇率不完全传递进行解释的模型主要是滞后模型(hystersis models)。krugman 和 baldwin(1987)以及baldwin(1988)的研究表明,如果外国企业由于面对显著的沉淀成本或消费者的转换成本比较高而不敢轻易进入美国市场,则美元升值可能使得采取进入策略就是有利可图的。企业的市场份额上升意味着它的需求曲线会发生变动,这反应了更高的需求弹性,从而降低传递程度。一旦进入了该市场,即使发生了大的美元贬值的情况,新企业趋向于保持它的价格稳定而不会采取提价或退出市场的策略,因为将来存在更大的再进入成本。但为了保持价格稳定厂商必须调整它的收益率。滞后模型表明汇率变动的传递关系在一定范围内是稳定的,但超出这一范围的汇率波动可能会改变市场结构和长期传递关系。

baldwin(1988)发现美国汇率与总体价格水平的传递关系在1982年存在结构断点,这一时段是美元高度升值的时期。在同一时期总的进口品市场份额显著上升,在20世纪80年代的其他年份情况也大致如此。长期传递水平的下降加之进口品市场份额的上升验证了滞后模型的假设。

(三)汇率不完全传递的理论解释之三

由于一些研究表明汇率变动对消费者价格的传递接近于0(engel 和rogers,1996;campa和goldberg,2002,等等),这说明汇率变动很少显著地改变相对消费者价格。因而,在mundell-fleming类型的模型中占据主要地位的支出转换效应似乎在消费品层次上却无关紧要。正是基于这类实证分析结果,一些经济学家(如betts和devereux,2000;devereux和engel,2002)得出货物名义价格是以本地货币定价的结论。

devereux 和 engel(2002)认为,在存在名义刚性和lcp的情况下,消费者价格在汇率变动时可能确实只存在微小的响应。价格是以生产商还是本地货币设置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生产者货币定价(producer currency pricing,pcp)模型结论支持弹性汇率制度,而lcp模型则怀疑弹性汇率制度的优越性。lcp和pcp模型得出的汇率变动对进口和出口价格的传递程度是不同的甚至相反。obstfeld和rogoff(2000a)的研究表明汇率与贸易条件的相关性在lcp时为正,在pcp时为负。choudhri et al.(2002) 发展 了一个融合lcp和pcp的一般化模型,尝试对不同的lcp和pcp模型进行整合,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obstfeld和rogoff(1995)的分析创造性地将名义粘性和不完全竞争纳入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并建立了分析 经济 主体行为的微观基础。通过求解经济个体的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可以对宏观政策进行明确的福利分析。而名义粘性和垄断竞争的假设前提又使模拟冲击的传导机制更贴近实际,因此新开放宏观经济学较之传统国际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大大前进了一步,并成为目前国际经济学研究的主导方法。就汇率与价格的关系而言,在粘性价格环境中,生产者名义价格是预先确定的,一期过后才能得到调整。对于相对小的冲击,产出变成由需求决定,由于垄断厂商通常以高于边际成本的水平设定价格,因此在预设价格情况下满足未预期的需求是有利可图的,因而在短期,弹性价格情形下通常可以得到满足的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的方程在粘性价格情形下不再成立,产出完全由需求决定。虽然价格是以生产商货币预先设定的,但是厂商产出的外币价格必须随汇率变动而改变。因而粘性价格情形下,汇率变动与价格变动之间的关系为:p&=(1-n)e&,p&*=-ne&,p和p*分别为本国和外国基于消费的货币价格指数,n为本国厂商在世界同类商品厂商总数中所占的比重。

(四)其他的解释途径及方法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对不完全汇率传递的研究也逐渐深化,认识也更加全面,分析过程也引入了跨国公司、理性预期、非贸易商品等与 现代 国际贸易密切相关的因素。

krugman(1986)的研究将汇率引起的国际市场价格歧视称为“按市场定价”(pricing to market,ptm),ptm方法结合了具有微观基础的汇率传递研究成果。在ptm框架下,细分的目标市场允许 企业 通过改变价格加成而使得产品价格保持平稳,以达到稳定国外市场份额的目的,从厂商的市场策略角度对不完全汇率传递做出了合理阐释。

长期收益最大化模型(dohner,1984;froot 和klemperer,1989)表明进口价格的决定随本币预期的将来价值一起变动。在froot 和klemperer(1989)的两期模型中,长期收益在第一期依赖于市场份额。向本国出口的外国企业需要在市场份额上所作的投资依赖于其对本币将来价值的预期。一次“永久”的本币升值会降低第二期的成本,提高将来的利润,因而提高企业现期的市场份额。但是如果现期的升值被认为是临时的,则该企业将来本币收益的外币价值与现期相比就会有所下降。企业的响应就是在市场份额上不做投资,因此价格下降就少,与永久性升值相比传递程度就有所降低。

对于汇率传递程度不断下降的趋势,wilamoski(1994)认为进口商品属性的结构变动可能提供了合理的解释。进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和 工业 制成品的比重发生变动,或者国家来源构成发生变动等等都可能造成传递程度发生变化。如果资本品的传递效应较低,则进口结构朝向资本品的变化就可能为汇率传递程度下降提供一个解释。此外,如果来自某个国家的整体进口份额上升,而该国又具有低的传递性,则总体的传递效应也可能降低。传递程度可能在不同的制造业产品之间不同,或者在不同来源的商品之间也不相同。

(五)汇率传递研究的新发展动向

关于汇率传递的研究正朝向更加明确的政策研究转变,最近的研究主要围绕合适的汇率政策,一般均衡模型中汇率制度的优化以及对国家外部冲击的调整等议题展开。还有一个新方向就是汇率传递关系的稳定性。

taylor(2000),goldfajn和werlang(2000)认为在某些国家,汇率传递效应正在随时间变化而下降。taylor(2000)使用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模型表明汇率的持续冲击以及受冲击影响的厂商比例将决定厂商对汇率变动的反应方式,他由模型分析得出一个可检验假设,即汇率的传递是内生于一国的通货膨胀状况的。他认为,在全球竞争压力提高和稳定的低通货膨胀的经济环境中,企业难于将汇率变动对价格的影响完全转嫁到出口商品上,进而推导出结论认为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的影响也降低。

随着跨国公司的不断成长壮大,公司内贸易(intrafirm trade)逐渐成为国际贸易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些学者认为公司内部交易可能对常规的经济刺激没有反应,然而相反的观点认为在不同的国家设立制造业子公司增强了信息流在厂商内部的国际交流,允许它通过在国家间转移生产活动对国际价格变动做出更加快捷的反应,rangan和lawrence(1999)提供了公司内贸易对汇率变动具有显著反应的证据。

aksoy和riyanto(2000)在垂直相关市场结构下为研究汇率传递问题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他们假定厂商在最终品市场上进行古诺竞争,在投入品市场上进行bertrand竞争。汇率冲击对最终商品市场的影响可分解为两种效应:贬值通过使外国竞争者的成本增加直接提高了本国企业的竞争力;此外,由于汇率冲击也影响投入品市场,因而它也会产生间接效应。贬值会提高进口投入品在本国的价格,增加本国生产最终品的厂商的成本。这种分解在以往的汇率传递研究中往往是被忽视的。汇率传递程度依赖于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的相对重要性。通过在中间品市场和最终产品市场达到均衡,他们得出结论认为垂直一体化市场上的汇率传递程度系统性高于垂直分离市场的传递程度。

对于流通环节较多的商品,从进口直至到达消费者,它们实际上包含了大量的非贸易的市场投入。此外,商品也可能经历了不完全竞争的流通 网络 ,因而在消费者价格和原始价格之间的联系可能进一步弱化。corsetti和dedola(2002)提供了对这些现象的正规模型分析,他们表明当存在分销成本时,企业也可能面对汇率波动的抵消因素,这会导致国际价格歧视和不完全传递汇率传递。

当然,这些对不完全汇率传递进行研究的经济理论之间并非孤立的,而是互相交织,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在dornbusch(1987)的分析中,汇率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受许多因素的制约,他指出的四种因素包括:商品之间的替代性,市场组织结构,本国和外国厂商的相对数量以及市场需求曲线的函数形式。在利润最大化的框架下进行分析的同时也考虑到了市场结构的影响。

三、传递效应对国际贸易影响的深化

最初研究汇率传递效应的理论无外乎目标都是汇率变动的政策效应,比如对货币政策的国际传导机制的影响,汇率贬值的贸易促进效果的衡量,等等。然而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壁垒的逐渐多样化以及反倾销、保障措施使用的逐渐广泛,对汇率传递的研究也逐渐渗透到贸易保护政策上来。

finberg(1989)研究了美元贬值和美国发起的针对巴西,日本,韩国和墨西哥的反倾销指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美元相对于外币贬值导致明显的反倾销指控增加,特别是针对日本的。他认为这是由于美元贬值会立刻降低外国公司以自己货币表示的向美国出口品的价格,而这个价格正是美国商务部确定存在倾销的主要依据。因此,如果存在不完全汇率传递,或者外国 企业 调整价格的速度较慢,则裁定倾销成立的可能性就大。

进出口市场调研第8篇

2011年12月27日,国家发改委,宣布已自12月26日起,在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展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试点。

此次改革试点的总体思路,正是大家期待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取向:一、将现行以成本加成为主的定价方法改为按“市场净回值”方法定价,选取计价基准点和可替代能源品种,建立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调整机制。二、以计价基准点价格为基础,综合考虑天然气主体流向和管输费用,确定各省(区、市)天然气门站价格。三、对天然气门站价格实行动态调整,根据可替代能源价格变化情况每年调整一次,并逐步过渡到每半年或者按季度调整。四、放开页岩气、煤层气、煤制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出厂价格,实行市场调节。

业界普遍认可国家发改委的重申: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放开天然气出厂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政府只对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进行管理。

在专家们看来,这次在两广率先试点的天然气模拟市场定价,是市场化改革多年僵局后的重要突破。在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节能减排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政府终于下决心抓住CPI连续回落的时机,重启早在2005年就已达成共识的资源价格改革。

另一个为业界关注的原因是,相比于煤炭、石油等更重要的传统化石能源,天然气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比例极低,影响相应也最小,因而成为资源价改的“头炮”。

对于两广的天然气价改试点,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多表示认可,但他们也同时指出:竞争性的市场结构,仍然是市场化定价的前提。在模拟市场定价的试点方案推出后,政府应加快推进天然气供应结构的积极变化,即由垄断供应向多元竞争性供应转变。

价格不单由供应决定

“从成本加成到市场净回值法,这无疑是天然气价格机制的破冰之举。” 中石油规划总院油气管道工程规划研究所副所长杨建红向《财经》记者表示。

中国此前的天然气定价机制实行以国家定价为主、市场调整为辅的管理形式,即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依据天然气供应的自然流程实行分段管制。

在定价模式上,无论是出厂价、管输价还是天然气终端价格,均采取成本加成的定价模式,即根据天然气的补偿成本加合理利润并兼顾用户承受能力来确定天然气价格。这主要适用于天然气开发初期单一气源(主要是自产气)的供应格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邓郁松曾向记者表示,伴随中国多气源(国产气、进口管道气、进口LNG )、多管线相互调剂、联合供气格局的形成,尤其是进口气比例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国家有关决策部门应该考虑如何解决气源多元化带来的天然气成本变化以及国内外价格倒挂问题,有必要对现有价格机制进行改革。

进口天然气中,LNG(液化天然气)和中亚管道输气成为最重要的两种进口气源。此前基于单气源的定价方式已无法反映天然气的真实市场价值,高买低卖之下,国内油气巨头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进口气源亏损。

中石油董事长蒋洁敏近日表示,目前中石油进口天然气亏损在每立方米1元以上,预计今年中石油进口天然气业务的亏损额超过200亿元。

多位中石油人士曾向《财经》记者表示,国内低廉的天然气价格刺激了用户需求,为满足这些需求又不得不增加进口气的比例,造成恶性循环。他们认为,天然气价改不存在窗口期之说,早在进口气引入之初就应该进行天然气价改。

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中石油、中石化人士均表示,按照现在的市场净回值法市场定价,有利于加大天然气勘探、生产与管道铺设的力度,加快三四线城市天然气的普及,有效减少进口气亏损,增加中国企业进口天然气的动力。

他们同时认为,本次天然气价改之后,中国天然气市场的定价模式将由供应决定价格的单一模式向供需双方共同决定价格的模式转变。

杨建红指出,“十二五”后期,天然气消费可能转向由需求拉动,这为今后天然气价格实现完全市场化奠定了基础。

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看来,这次价改试点的时机很不错,在进口气源增加的初期开始进行价改试点,要好过进口大量增加的时候出台。“目前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不到4%,对国内物价指数的影响也不太大。”他告诉《财经》记者。

能否转向竞争性市场结构

继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超过50%之后,中国的天然气消费也正在走上高对外依存度之路。

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2011年1月至11月,中国累计生产天然气91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而同时,中国进口天然气28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1.5%;进口气占国内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24.2%,同比增加2个百分点。

中国石油大学国际石油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庞昌伟预计,到2020年,国内天然气消费量将达到450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0%。

国产气供应有限,进口气源的获取无疑更为紧迫。国家一度放开了天然气进口管制。

2007年2月,商务部对天然气等商品实施了自动进口许可管理。自动进口许可管理是指,对进口申请一律予以批准的进口管理制度。没有限制条件,任何企业都可办理,商务部主要统计进出口业务量。此举出台后,业内一致认为,这有助于加快和扩大天然气进口,有利于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天然气需求。

然而很快出现了地方政府与三大石油公司在国际市场上无序竞争、拉高价格的现象,决策层于是决定对天然气进口重新从严监管。2007年6月,商务部和海关总署联合宣布,对2007年《自动进口许可管理货物目录》再次进行调整,取消天然气等商品的自动进口许可管理。

目前参与到天然气进口业务中的除了三大石油公司,只有新奥燃气和中国燃气等几家公司。

并非这些公司不愿多进口天然气。由于天然气只能通过陆地管道或海上LNG船运输,LNG在出港前和到港后仍需要借助管道运输,这意味着从事天然气进口的企业必须拥有LNG接收站和输气管道等配套设置,而建设管道和LNG接收站仍需国家相关部门批准。现有的接收站和管道,一般都由三大石油公司独立运营或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

新奥能源控股首席执行官张叶生曾对《财经》记者直言,虽然国家给了他们进口权,但实际运作时到处是壁垒。“我们可以自行进口LNG,但不让你建接收码头,三大石油公司又不给你用,那你的气怎么进得来?”

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市场研究所所长单卫国向《财经》记者指出,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民企在资金和风险承担方面不如中石油、中石化。

此外,长期以来国内天然气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的现实也让民企对上游市场不甚积极。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人士曾告诉《财经》记者,进口天然气并不赚钱,目前国内天然气进口市场主要由三大石油公司占据,是央企的社会责任所在。

业内专家指出,随着市场净回值法的推广,国内天然气价格日趋合理,利润预期逐渐稳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天然气进口业务中。但前提是政府需要出台配套政策,在上游消除天然气进口的壁垒,在下游尽快实现用气企业在气源和用量上的自。只有这样,竞争性的市场结构才能形成。

突破口在打破管输垄断

早在2006年1月,国家发改委负责人就曾表示,随着竞争性市场结构的建立,天然气出厂价格最终应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然而此后六年,竞争性市场结构迟迟无法形成,天然气价格也难以从政府定价向市场定价移步。

此次宣布天然气价改试点,国家发改委重申: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放开天然气出厂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政府只对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进行管理。

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专家们均指出,“市场净回值法”只是一种模拟市场的办法,以已经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的可替代能源价格为基础,折算出相应的天然气价格,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建立竞争性的天然气产业链结构,重点在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天然气出厂价格,其中核心在于管道业务独立。但目前天然气管理和经营体制没有根本改革,市场体系尚不健全,没有建立对等的天然气供需市场,在此背景下,定价机制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毅军教授向《财经》记者表示。

中国天然气资源尚不丰富,上游气源、中游长输管网高度集中,两大巨头甚至开始大举进入本已较开放的下游城市燃气运营网络。

多位城市燃气运营商都曾向《财经》记者表示,在上下游一体化垄断渐强的背景下,供应端出现竞争性的市场格局,可能性越来越小。

刘毅军指出,在天然气资源尚不充足的现状下,开放勘探开采环节的竞争并不现实,建立竞争性市场结构的突破口,应在打破管输环节的垄断。

目前,主要干线长输管道建设和运营均由三大石油公司把持,企业根据所发现的气田和运气目的地进行规划,报国家发改委批准后开工建设管道。

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倘若中石化在中石油所建管道沿线区域新发现了气田,后者往往不同意前者使用其管道输气,或有限制条件地允许使用,若双方协商不好,中石化就需要另修一条管道以保证送气。同时,若某城市只由一条长输管道送气,下游企业就只能从该管道营运主体处购气,完全没有选择自由。

“连中石化都难使用中石油管道,更遑论其他生产商或用户了。”刘毅军说。

2011年7月,《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完成,此条例被认为是打破天然气长输管道垄断、建立第三方准入制度和相关监管规范的重要文件。

该《条例》征求意见稿规定,管道建设可由不同背景的市场主体竞标参与,并通过租赁形式签订长期运输合同。当气源充足时,下游企业可自由选择供气商,租用管道送气即可。三大石油企业下属管道公司若要参与竞标,则该公司必须独立核算,并公示运力信息、服务主体,以求公开、公平、公正。

在刘毅军看来,政府不能让个别利益集团控制管道。原则而言,管道建设应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并通过政府规制,避免市场主体利用管道垄断市场。由于天然气产业链发展阶段等的约束,很难期望《条例》在打破管道垄断上能有重大突破。因此,政府在管道规划、建设核准上应注意加强产业链的竞争性。

在管道问题上,中海油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陈卫东的观点类似,他认为应该把长距离输气管道完全独立于中石油或者中石化,变成一家受国资委管理的独立企业,由政府实行管输价格监管。

“管道只有完全独立,才能保障不同气源自由接入。”陈卫东说。

资料

中国天然气定价机制变迁

第一阶段:单一的政府定价阶段(1957年-1993 年)

1958年-1981年,鼓励用气时期。1958年,原石油部为了鼓励就地用气,将气价下降为每千方30元,之后三次调整气价。1981年-1991年,为鼓励勘探开发,政府对计划外天然气实行高价。1992年,四川天然气实行价格并轨,并根据用户性质实行分类气价。

第二阶段:政府定价、政府计划指导价并存阶段(1993年-2005年)

放松企业气价管制,实行企业自销天然气价格政策。其定价机制为:政府制定计划内天然气井口价格和计划外井口销售指导价格,自销气价格可以由供应商在中准价上下10%范围内浮动制定;天然气管输费的制定原则为成本加利润,允许供需双方协商定价;净化费由天然气生产商制定,国家发改委批准。天然气销售以油气企业为主,直供大用户。城市用气则实行油气企业城市门站交气,再由城市燃气公司分销。

第三阶段:实行政府指导价(2006年至今)

2006年1月,国家发改委将天然气出厂价格归并为两档。一档天然气出厂价在政府规定的出厂基准价基础上,可在上下10%的浮动范围内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二档天然气出厂价格在国家规定的出厂基准价基础上上浮幅度为10%,下浮幅度不限。

国家发改委负责人同时表示,从长远看,随着竞争性市场结构的建立,天然气出厂价格最终应通过市场竞争形成。

出厂价加上管输价格后,形成城市门站价,再加上城市输配费后,形成终端用户价格。天然气的跨省输送费用由国家发改委制定,省内输送价格由各省发改委制定,终端价格由地方发改委制定。

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合并两档出厂价,同时扩大价格浮动幅度。国产陆上天然气一档、二档气价并轨后,出厂基准价格浮动范围统一改为上浮10%,下浮不限。

第四阶段:试点模拟市场定价(2011年12月26日起在两广试点)

2011年12月26日起,国家发改委在广东、广西开展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试点。将现行以“成本加成”为主的定价方法,改为按“市场净回值”方法定价,即将天然气的销售价格与由市场竞争形成的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在此基础上倒扣管道运输费后回推确定天然气各环节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