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4-20 18:01:30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第1篇

随着中国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比重的不断加大,大量研究认为由于细分行业的增长潜力和出口贡献能力不同,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综合指标分析和模型分析较之于比较优势理论通常更能够显著衡量细分行业服务贸易的竞争力程度。细分行业的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通常根据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进行开展,并且多数研究得到了一致性较高的结论。通过对服务贸易领域和细分行业服务贸易领域内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出对出口竞争力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关键指数指标,考察了大量研究成果的结论,探究其是否存在“先验性”问题,并提炼出细分行业服务贸易领域内可开展研究的新要素,发掘出目前研究的不足及今后研究可以拓展的方向。

关键词:

细分行业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先验性

一、相关研究综述

传统经济学理论通常解释了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然而随着国际服务贸易的不断发展,其指导理论与传统商品贸易的适用性理论产生了分歧。两派经济学家对于比较优势学说的适用性产生迥异的观点,根据赫尔曼(Herman)、郝斯特(VanHolst)、山普森(G.Sampaon)、穆勒(HenricSchaumburg-Muller)等经济学家的观点,传统商品的比较优势理论对国际服务贸易并不适用;而麦尔文(JamesR.Melvin)在1989年发表的《生产服务贸易:赫克歇尔-俄林方法》中运用H-O理论模型成功说明了要素贸易也能够达到商品贸易相同的结果,并推导出服务贸易必然服从比较优势理论的结论,但是要素贸易一般指提供资本、土地、人力等要素的贸易,仅占服务贸易概念中的一部分因此不具有整体的适用性(闫奕荣,2004)。因此,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世界服务贸易自由化加剧,对于服务贸易的研究重心从比较优势理论逐渐转变成了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而竞争力范畴又包含了一系列成分指标,采用较多的有国际市场占有率、进出口行业结构、比较优势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康承东,2001;王绍媛,2005;Balassa,1965),大量研究表明具备一定发展潜力,且对国家GDP贡献较大的服务业具备更高的比较优势指数。由此可见,服务业细分行业在构成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时存在着异质性。

中国服务贸易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逐渐扩大了其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但以中国服务贸易的现状来看,细分行业的出口竞争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国内学者大多从波特国际竞争优势理论的角度,引入不同的因素和变量来研究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的具体影响(张如庆,2007)。以波特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的研究主要涉及了多个可供观察的因素,主要文献的研究成果如表1所示。综合对以上研究成果的梳理,可见大多文献基于宏观层面进行研究,而鲜有中观的分析。因此本文主要通过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的整体视角,分析构成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着重考察细分行业出口竞争力的差异化情况,总结出口竞争力发展与各行业的关系,发掘出可能存在的、可供今后研究和拓展的创新点。本文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服务贸易研究领域内的理论文献进行整理,为我国的研究提供阶段性的参考,随着国际分工的变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加深,新的影响因素可能产生,而原先的因素影响程度可能下降;二是帮助形成对我国现阶段细分行业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的政策建议。本文其余部分将如下的安排:第二部分将回顾服务贸易细分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整理影响各个细分行业竞争力发展的主要因子,找出共性因子和非共性因子,并总结我国目前服务贸易细分行业的差异化现状,提出可能存在创新性研究视角;第三部分将集中对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的主要研究方法进行梳理,总结宏观层面的多个公共影响因子,探索不同研究方法对于测量细分行业和服务贸易总体出口竞争力的准确性;最后将进行总结性的评述和建议的提出。

二、细分行业出口竞争力研究发展概述

陈虹(2010)认为对服务业细分行业的研究始于国外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对具有巨大成长潜力的服务部门的研究,如金融、通信和旅游等。金融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其成长潜力带来的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得到了大量研究的作证,主要集中于国外学者对欧美国家的金融部门,特别是保险业(Philip,Wen,1998;Mattoo,Rathindran,Subramanian,2001;Hichens,2004;Wilmott1999)。此后,国内学者针对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细分行业大致从金融服务、旅游服务开始,过渡到文化服务等。其中,朱盛萍等(2012)和黄满盈等(2010)均使用了TC(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来衡量各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且中国的TC指数为负,较之国际水平较弱。且黄满盈等(2011)采用了波特“钻石模型”对金融服务贸易进行了要素分析,主要集中于资本要素、人力资本和技术要素层面。而郑展鹏(2009)则引入了Michaely指数结合TC共同分析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并得出了中国金融服务发展很不平稳的结论。可见,国内学者对于金融服务贸易领域的研究多数采用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和波特竞争优势模型进行分析,且得到的结果较为一致。

对于旅游服务贸易的研究则在一段时期内趋于差异化,国外学者对于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研究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进行探索,其中以目的地国家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等客观因素和游客对目的地国家满意程度和忠诚度构成供给因素(Gonzalez,Falcon,2003;Zhang,Jensen,2007);以动态演化视角的旅游国家不同阶段发展比较优势因素进行考虑的完善化的需求模型(Enright,Newton,2004;Ritchie,Crouch,2003)。熊元斌等(2013)以要素禀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了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所在。周经等(2008)则以宏观的层面提出了旅游产业组织、人力资源状况和旅游交通因素对旅游贸易服务存在着影响作用,并在做数据统计时处理了外汇带来的收入影响。同样的,大量文献都基于贸易竞争理论中的几项常用指标,如竞争优势指数(TC)、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G-L)和出口市场占有率等对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研究(徐文海、曹亮,2012;叶莉,2012)。其中,张百珍(2012)在运用指标结果分析的基础上,还与东南亚等地的发展中旅游强国进行指标的数据对比,从而得到了与国内研究大体相同的结论,即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处在世界旅游服务贸易输出国的中等之列,但较之于发展中旅游强国仍显示出一定的不足。国内学者对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研究仍处在以一般性方法研究的情况下,针对出口竞争力各要素的实证研究仍然不足。

文化服务贸易作为一种特殊的需要明确界定的服务贸易行为,其同时具备了商品贸易的属性与精神和意识形态的属性(张骞,2011)。随着我国与世界文化的相互交流的促进和相容,文化服务贸易发展水平迅速提高,但在其研究中需要明确划分文化产品贸易与文化服务贸易(Grasstek,2005),并在对文化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时将统计数据中的文化产品相关因素剔除后,结果更为准确(罗立彬,2013)。且现有的研究大多采用了出口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指数两项主要指标对文化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度量(王菲菲、赵书华,2012;刘蓉,2014),且结果颇为一致,中国较之于日本、英国和美国等文化输出强国处于较弱势的文化服务贸易地位。在研究的数据选用上,多篇文献都趋于同质化,且采用了不同年限间的文化服务进出口数据,因此结果趋于一致性就十分显著。

综上,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整理和总结,笔者认为我国细分行业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因素分析存在着普遍一致性化的倾向,其主要体现在研究目的,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方面,多数研究对不同服务行业选取的指标都集中在出口市场占有率,竞争优势指标和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标等;且样本数据仅在选取年限上存在差异,数据本身高度一致,这一统一化现象使得不同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大体雷同,不能很好地从各个方面说明细分行业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因素构成的差异。这一缺失,或许能够成为今后研究克服的主要症结所在,郑吉昌等(2004)通过对服务业行业发展本身及国际直接投资对产业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以上两个因素都对服务贸易的要素存在影响,而细分行业的本质是异质化的,则不论行业发展水平或行业政策环境及国际直接投资水平和规模都迥异,因此可以考虑从微观的企业层面或中观的行业水平来考察细分行业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水平;同时研究也表明了服务业的国际化过程必须依靠跨国投资来实现推进,而国外直接投资规模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影响因素。

三、主要研究方法

通过整理我国国内多数文献研究细分行业服务贸易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笔者将其大致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理论分析型指标分析,大多基于要素分解视角的波特竞争优势模型各要素指标分析;另一类是可视化分析型指标分析,大多采用普遍的RCA(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TC(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和CA(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以及出口市场占有率和等指标,构造独立或综合的评估体系,对竞争力构成和因素影响进行测量。针对第一类的理论型指标分析,具体可以分为直接理论分析和模型应用分析。直接理论分析通过分解影响细分行业服务贸易的相关要素(即可能涉及的生产要素,资本要素和服务业开放度等),研究对细分行业服务业是否存在竞争力促进作用。如周经等(2008)采用了旅游产业组织、人力资源状况和旅游交通三大因素对旅游贸易服务的竞争力进行研究,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旅游产业组织数量(即旅行社数量)和旅游交通(即航班路线数等)对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存在显著的作用;而人力资源状况对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作用不显著;再如蔡茂森等(2005)认为服务业自身发展水平制约了我国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模型应用分析则主要包含了使用波特“钻石模型”作为理论依据,进行多个维度的因素分析,如黄满盈等(2011)采用了波特“钻石模型”对金融服务贸易进行资本要素、人力资本和技术要素三方面的竞争力分析;以及庄惠明等(2009)以“钻石模型”为基础,对主要构成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9个要素进行了分析。

针对第二类的可视型指标分析,普遍形成了两种体系,即独立评价体系和综合评价体系。独立的评价体系并非特指采用特定的一项指标进行衡量,而是采用RCA、TC、CA和出口市场占有率等指标一同衡量或确切地某一指标进行横向的服务贸易竞争力对比(张百珍,2012),形成一张可视化的表格或数据结果;而综合评价体系的相关文献则相对较少,针对特定细分行业的不同情况将涉及不同的要素,以郑吉昌等(2004)所采用的研究为例,其着重发掘了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关系,得出了对服务贸易所在贸易部门的政策性建议,且对服务业自身发展和国际直接投资与服务贸易的关系进行列举分析,综合各个要素的影响成分对波特“波特钻石模型”进行了修正,构造了新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模型。具体而言,针对细分行业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分析一般适应上文所总结的两类主要研究方法,仅有少数研究在两类方法之外引入了不同的考察指数对竞争力进行衡量,并有少量研究也对特定细分行业的主要可观要素进行分解后探究其与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相关关系(郑展鹏,2010;周经、吕计跃,2008)。因此综上所述,对细分行业服务贸易竞争力构成影响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多项单一指标及波特“钻石模型”中主要考察的六项维度,还有经过国内学者进行修正后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模型。而非共性的影响因素则主要包含在各个特定行业的宏观各要素中,如旅游服务行业涉及的旅游产业数量和交通便利因素;文化服务行业涉及的特定行业开放程度等,这些因素可以进行修正后纳入至“钻石模型”的特定要素中,但某些独立性较强的要素不仅在衡量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并且经常被忽略,则应该引起相应的重视。针对大量国内研究的成果,笔者将归纳和整理主要研究产生的结果间的一致性,来探索普遍采用近似研究方法和同一数据来源取得的研究结论是否在结论上保持较高的相似度,且使得研究成果具备了一定“先验性”的性质。

根据对2004年后的文献整理结果可以发现,针对服务贸易整体进行的分析存在着趋同性的指标选取和数据选取,数据大多来源于《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和WTO国际贸易数据,且得到的定性结论也基本相同(事实上中国服务贸易较之全球贸易强国而言是处于弱势的)。多项研究均使用了TC指数进行衡量,且结果趋于高度一致,均小于0.08,且一定年份的指数值小于0,显示出结果上的趋同。同时,对比分析细分服务行业的各项指标,普遍采用的指标仍然是TC和RCA指数,且各行业内的指数不存在明显的差异,区别仅仅体现在了数据样本的年限差异和数据库不同上,且造成的误差并非很大。除了在文化服务贸易领域的少数研究中出现了TC指数的背离,分析三篇主要文献的研究方法后发现,其应用TC指数的计算方法是一致的,但笔者推测由于在数据录入或处理时存在偏差,导致了对某段特殊年限的TC指数产生误差。通过对其他细分行业研究成果的整理,发现对于细分行业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衡量在研究方法上突破性不强,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逐渐有学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加入新的变量来考察特定指标,较好地实践有刘蓉(2014)采用的CSI综合指标法,该方法能够较好地确定各要素在构成文化服务贸易竞争力时所占权重,且通过结论更好地提出具体的政策性建议。通过对研究成果的总体对比分析,发现指数指标测量的结果存在着一定的波动幅度,并且虽然其显示出一定的趋同性,但还未形成明显的“先验性”结论,国内学者的研究方法也处在不断的改进和提升中。因此,今后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可以在指标分析的基础上,更多地引入要素分解研究方法,更明确、细分地针对某一要素提出关键性检验假设并进行验证。

四、结论

综上所述,自对中国服务贸易研究从单一的比较优势理论演进为整体国际竞争力的衡量之后,对于细分服务业竞争力的研究也在同步演进。现有的服务贸易领域对于研究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方法为波特“钻石模型”的各要素实证分析或理论分析以及对TC指数、RCA指数及CA指数等的对比分析;但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中国同世界各国的贸易程度加深,以及中国加进推进“十二五”对服务业发展的规划,使得服务贸易相关支持产业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产业内决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根据前沿的研究和理论的演进,可以通过对行业内发展情况的具体实践分析,发掘影响细分行业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新因素和重要因素,验证其对于服务贸易出口作用的显著性,完善理论研究的框架。经过丰富的经验研究,国内学者已经证实了中国目前虽然第三产业发展加速,但仍然落后于世界其他贸易强国,其细分行业的发展也呈现出落后于其他各国的情况,但根据各项数据表明,提高相关要素的发展水平,并建立有利于细分行业服务贸易发展的规划体制和制度,都能够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带来促进作用。毫无疑问,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同样需要认识到的是,国内目前的大量研究都采用了具有趋同性的研究方法和指标体系(徐文海、曹亮,2012),在根本上,所得的结论存在着一致性,使得论文形成的政策性建议和分析缺乏创新性。并且文献研究多数采用国际统计数据,其中包含了外汇汇率等(吴飞霞,2015)可变影响因素,其分解和测量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因而建议后续研究可以基于发展动态的视角,以实践产生的细分行业的统计来进行衡量,而避免整体数据进行处理时需要剔除与细分行业无关的影响变量。现有研究开始尝试构建新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模型和竞争力构成指标来进行研究,这是提高后续研究结论可靠性的重要尝试,应注重丰富其理论在实践中的有效性,以此视角来分析中国细分行业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发展演进,这是一个可以拓展的重要话题。这些尝试不仅可以丰富我国细分行业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的研究领域成果,还可以为其他行业深入研究新发展时期不同行业贸易出口竞争力的构成因素提供借鉴,这些都将成为我国下一个五年发展提供理论基础的重要研究积累。

参考文献:

1.闫奕荣.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理论综述[J].经济师,2004(10)

2.康承东.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1(11)

3.王绍媛.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基于进出口数据的指标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1)

4.张如庆.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综述[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23)

5.郑吉昌,夏晴.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因素探讨[J].国际贸易问题,2004(12)

6.张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分析与对策[J].求索,2004(3)

7.蔡茂森,谭荣.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2)

8.伍再华.基于竞争力视角下的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6(20)

9.殷凤,陈宪.国际服务贸易影响因素与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9(2)

10.陈虹,章国荣.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0(10)

11.夏杰长,姚战琪,齐飞.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4(3)

12.吴飞霞.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影响因子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5(28)

13.朱盛萍,杜建华,付小谧.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其竞争力探析[J].企业经济,2012(9)

14.罗立彬,孙俊新.中国文化产品贸易与文化服务贸易竞争力:对比与趋势[J].财贸经济,2013(2)

15.王菲菲,赵书华.中国文化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J].商业时代,2012(7)

16.刘蓉.中国文化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研究[J].中国商贸,2014(36)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第2篇

近年来,中国服务贸易快速发展,进出口高速增长。然而我们必须看到,中国服务贸易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却存在着服务贸易结构不平衡的问题。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不仅表现在量上,更要注重质的提高。中国的服务贸易起步较晚,中国的服务贸易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面,其竞争力都令人堪优,面对WTO全面开放和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服务贸易将如何提高其竞争力,是本文将主要展开讨论的议题。

WTO过渡期后,中国将全面履行世贸承诺,服务业将是下一轮开放的重点。我国服务业如何应对外国同行的激烈竞争、服务贸易如何迅速发展和创新成为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鉴于国内外有许多人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影响因素作了研究,本文首先将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献的整理,在总结服务贸易理论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服务贸易的影响因素做出综合性实证分析,从宏观角度来全面综合论述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和解决对策。主要采用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概述与论证相统一的方法,来比较分析我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和劣势的存在.结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和有力的因素,对我国目前影响服务贸易发展的各个因素做综合性的衡量和分析,得出中国服务贸易的出路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回归分析

本文结构:

第一部分主要写服务贸易的文献综述,介绍服务贸易的概念,背景,以及影响因素。为下文的展开形成铺垫。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服务贸易的特点,分类以及发展的历程,阐明服务贸易与服务业以及货物贸易的关系。

第三部分对我国服务贸易进行调研,从现状入手,由表及里分析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第四部分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说明各个影响因素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影响程度,从而找出主要影响因素,并说明影响的力度。

第五部分得出结论,通过前面的实证分析,综合分析中国服务贸易面临的形势和问题以及有利的因素,得出中国服务贸易的意见和对策。

本文主要采用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的方法来看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进而得出如何进一步发展的观点。

在实证分析方面,第一步先要做好资料的采集工作,在课题思路和总体设计方面有了综合的定位。选和服务贸易有关且相关性较大的因素作为我的自变量,来研究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影响服务贸易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各要素对中国服务贸易的影响强度。

在理论分析方面,还要依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假设,使模型的建立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最后,做出结论,对中国服务贸易影响最强的因素是什么,究竟什么样的发展方向或模式是适合中国目前的国情,怎么样发展中国服务贸易才能达到利益的最大化。

ChinaExportofTradeinServicesDevelopmentResearch

Abstract

Thetradeinservicesistheprogressivesymbolofserviceindustry,theexpansiontradeinservicesexport,strengthensthetradeinservicesinternationalcompetitiveness,allofthesecanimprovethetradeinservicesinternationalpaymentbalance,notonlyoptimizesChineseexport’soverallconstruction,butalsohasthesignificanthistoryandthepracticalsignificanceinimprovingChinesestatusintheinternationallabordivision,promotesChinaindustryrestructure,stakeon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path

Post-WTOtransitionalperiod,ChinawillfullyimplementtheWTOChinawillfullyimplementtheWTOcommitments,theservicesectorwillbethefocusofthenextroundofopeningup.China''''sserviceindustryonhowtodealwithfiercecompetitionfromforeigncounterparts,therapiddevelopmentoftradeinservicesandinnovationtobecomeoneoftheurgentneedtoresolvetheissue.Inviewofmanypeoplebothathomeandabroadforthedevelopmentoftradeinservices,theimpactofthefactorsstudiedinthispaperwillfirstofall,agreatdealofrelevantliteratureonthecollation,attheconclusionofthetheoryoftradeinservicesandtheimpactoffactorsonthebasisoftheimpactoftradeinservicesinacomprehensivefactorEmpiricalanalysis,fromamacropointofviewonChina''''scomprehensiveandintegrateddevelopmentoftradeinservicesandsolutions.Themainuseofthetheoreticalanalysisandempiricalanalysis,anoverviewanddemonstrationoftheunityofmethod,binedwithChina''''scurrentconditionsandastrongfactortobeconsidered,theimpactofChina''''sservicetradedevelopmentvariousfactorstomeasureandcomprehensiveanalysisofthewayoutforChina''''sservicetradeanddevelopment

KeyWords:Internationaltradeinservices,Competitivepower,Regressionanalysis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I

1引言1

2服务贸易文献综述2

2.1国际服务贸易的涵义2

2.2国际服务贸易的分类4

2.2.1从服务的概念入手划分服务贸易4

2.2.2GATS关于服务贸易的分类5

2.2.3国际收支BOP统计对服务贸易的分类7

2.2.4《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对服务贸易的分类8

2.3国际服务贸易的相关理论8

2.3.1比较优势理论9

2.3.2竞争优势理论9

2.3.3九因素模型11

2.4我国学者关于国际服务贸易的理论进展12

3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存在的问题13

3.1发展迅速但总体水平较低14

3.2结构有待优化16

3.3作为基础的服务业发展滞后18

3.4其他因素对服务贸易的制约18

3.5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19

3.6服务贸易的法律体系、市场体系不完善20

4影响服务贸易出口的因素21

4.1可量化因素21

4.1.1国家对服务业的财政支持力度21

4.1.2服务业的发达程度21

4.1.3总的经济环境22

4.1.4货物贸易发展水平23

4.1.5人力因素23

4.2不可量化因素24

4.2.1一国消费者的需求偏好24

4.2.2国内国际环境25

4.2.3政府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25

5影响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因素的模型及分析27

5.1建立模型27

5.1.1一元线性回归模型27

5.1.2最小二乘估计28

5.1.3利用模型找出影响出口相关因素28

5.1.4利用Eviews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估计29

5.2自相关的检验及解决31

5.3结果32

6增强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对策34

6.1大力发展服务产业34

6.1.1提高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34

6.1.2消除服务业发展的体制35

6.2加强服务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36

6.2.1加大人力资本和教育投入36

6.2.2鼓励创新发明,提高获取专利的能力36

6.3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服务贸易出口促进体系37

6.4选择重点服务贸易部们进行培育和出口促进37

7结论40

7.1主要研究结论及创新40

7.2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40

参考文献41

1引言

2001年l2月11日正式加入WTO以来,在加入WTO后的16年内,逐步实施了服务贸易的市场准入承诺。2005年,我国进入了WTO“后过渡期”,银行、证券、分销等重要服务部门所享受的过渡期逐步结束。WTO过渡期后,中国将全面履行世贸承诺,服务业将是下一轮开放的重点。我国服务业如何应对外国同行的激烈竞争、服务贸易如何迅速发展和创新成为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服务贸易的产生几乎是与货物贸易同时起步的,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服务贸易作为货物贸易的辅助项目,没有能够形成一个独立的商业领域。二战之前,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劳务的输出输入方面,二战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服务贸易日益崭露头角,从建筑到通讯和航空技术,服务成为了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中最大和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服务贸易逐步走向国际市场。1995年,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和《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签署,标志着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原则为世界各国所接受;而世贸组织成员国在服务贸易方面作出的承诺,为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近几年统计数据看,服务贸易发展的速度略高于货物贸易,而且,随着服务贸易自由化趋势的加强以及世界经济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向服务化、信息化、知识化的方向发展,服务贸易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国际贸易乃至全球经济的新增长点。

我国在传统服务贸易项目中的比较优势促使我国服务贸易迅速发展。2004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居世界第9位,进口额居第8位;2005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规模达到了30亿美元,同比增长24.5%。但必须看到,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仍存在较多问题,例如整体竞争力较弱、缺少竞争优势、发展结构不合理、法制不健全、管理落后等等,这些问题极有可能在未来对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造成阻碍。

2服务贸易文献综述

2.1国际服务贸易的涵义

“服务贸易”一词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开始流行起来的一个贸易术语,它是相对货物贸易而言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服务贸易作为货物贸易的辅助项目,没有能够形成一个独立的商业领域。直到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服务贸易日益崭露头角,在经济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已不再是货物贸易的被动服务者,而是成为与其并重的国际贸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服务贸易的迅猛发展,多边贸易的谈判重点也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1993年12月15日“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时,达成了《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AgreementonTradeofServices,简称GATS),服务贸易至此被正式纳入多边贸易体制的管辖范围,对各国服务贸易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都产生着重大影响。

所谓国际服务贸易是指一国服务提供者向另一国服务消费者提供并获得外汇收入的交易过程。根据1993年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签署的《服务贸易总协定》,国际服务贸易通过四种提供方式被定义:

⑴过境服务(CrossBorderSupply),即从一成员方境内向另一成员方境内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在这种形式下,服务提供者和被提供者分别在本国境内,并不移动过境。所以,这种服务提供方式,往往要借助于远程通讯手段,或者就是远程通讯服务本身。例如,国际电话通讯服务、视听、金融服务等;

⑵境外消费(ConsumptionAbroad),即一成员方的服务消费者在另一成员方境内接受服务。在这种服务提供形式下,服务的被提供者,也就是消费者跨过国境进入提供者所在的国家或地区接受服务。出国旅游、出国留学实际上都是接受的这种服务提供方式;

⑶商业存在(CommercialPresence),即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到另一成员方境内建立经营企业或专业机构提供服务。这种商业实体或商业存在,实际上就是外商投资企业。其企业形式可以采取独立的法人形式,也可以仅仅是一个分支机构或代表处。在这里,服务的提供是以直接投资为基础的,其提供涉及到资本和专业人士的跨国流动。例如,一国的某公司到外国开饭店或零售商店等;

⑷自然人流动(MovementofPersonnel),即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个人到另一成员方境内提供服务。例如,一国教授、高级工程师或医生到另一国从事个体服务等。这种形式涉及到提供者作为自然人的跨国流动。与商业存在不同的是,它不涉及投资行为。比如我们请一个国外著名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前来作。

中国学者对服务贸易的探讨主要是从20世纪09年代开始的。与前面讨论的角度不同,国内通常是从服务与贸易的性质层面来定义服务贸易。汪尧田、周汉民在1992年指出“国际服务贸易在概念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国际服务贸易是无形的,是指发生在国家之间的符合严格服务定义的直接服务输出与输入活动。而广义的国际服务贸易既包括有形的劳动力的输出输入,也包括无形的提供者与使用者在没有实体接触情况下的交易活动,如卫星传播、专利技术贸易等”【1】。薛荣久在1993年指出“国际服务贸易是指国家之间相互提供的作为劳动活动服务的特殊作用价值【2】。陈宪在1995年对服务贸易的定义认为“一般都将无形贸易划分为要素服务贸易和非要素服务贸易。在无形贸易中,扣除要素服务贸易即为通常所说的服务贸易。国际服务贸易是国与国之间服务业的往来。各国服务的总出口构成了国际服务贸易”【3】。丁维香在1995年从贸易发生的过程方面对服务贸易做出定义,她认为“服务贸易就是一个国家的个人或团体,向另一个国家的个人或团体购买服务的过程”【4】。与此相似的是,杨圣明在1999年对国际服务贸易的定义:“国际服务贸易是指服务在国家之间的等价交换过程,或者说,服务在国家间的有偿流动过程【5】。王粤在2002年指出“国际服务贸易是指服务业(第三产业)的对外贸易,即发生国际收支行为的服务业经营活动,如国际间运输、保险、金融、旅游、技术等劳务的有偿提供和接受”【6】。郑吉昌认为“服务贸易可以分为国内服务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服务贸易即指国际间服务输出和输入的一种贸易方式。传统的国际服务贸易是指为国际货物贸易服务的运输、保险、金融以及旅游等无形贸易,现代国际服务贸易除了与货物贸易有关的服务外,还包括一些新贸易活动,如国际承包工程、卫星传送和传播等等”【7】。

中国学者对服务贸易定义的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思考:第一,这些定义都没有从“服务”本身的特征出发,而是孤立地将服务与传统的贸易概念相结合,这与前面根据服务定义扩展的服务贸易概念不同。第二,只根据这些定义概念难以准确确定服务贸易的范围,最多只能获得服务贸易的部分范围。第三,这些服务贸易定义基本上仍是一种描述性定义,一方面虽然说明了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相比更加复杂,但另一方面难于在实践中展开使用。

2.2国际服务贸易的分类

2.2.1从服务的概念入手划分服务贸易

巴格沃蒂(Bhagwati)在1984年根据“服务的生产和消费必须同时同地进行”的特征对服务提供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从而扩展了服务定义。他们把服务分为两类:一类为需要物理上接近的服务;另一类为不需要物理上接近的服务。在此基础上,Bhagwati将服务贸易分为四类,前三类要求服务提供者与使用者必须物理上接近:

(1)提供者移动、使用者不移动的服务贸易;

(2)使用者移动、提供者不移动的服务贸易;

(3)使用者和提供者都移动的服务贸易;

(4)不需要二者移动的“远程”服务贸易【8】。

格鲁贝尔(Grubel)则将服务贸易首先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要求人、资本、公司或货物临时跨越国境,这一类又分为两种情况:

(1)人或货物到国外接受服务;

(2)人到国外提供服务,公司到国外提供纯资本或其他资本资产服务,或者货物到国外提供服务,如运输等。

第二类则为非要素服务,当包含这类服务的货物的国际贸易发生时,该类服务贸易就发生【9】。

耐亚尔(Nayyar)认为服务定义难于达到从概念层面上理解服务本身,而当我们将定义运用于服务的国际领域时,要想达到从概念层面上理解服务贸易就变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此,他将服务贸易定义为“一国常住单位与另一国常住单位之间就服务进行的国际贸易,而不管该交易发生于何地”【10】。据此,他将服务贸易分为四类:

(1)生产者移动到消费者处的服务贸易;

(2)消费者移动到生产者处的服务贸易;

(3)生产者或是消费者移动到对方所在地的服务贸易:

(4)消费者和生产者都不移动的服务贸易。

前三类服务贸易的发生都需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物理接近,这一点与服务的特征相符合。第四类服务贸易则无须物理接近,该类国际服务贸易与国际货物贸易相似。

以上对服务贸易的分类本质上都是从服务定义扩展而来,其核心是服务交易的双方是否需要物理接近,即以服务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交易时的地点为基础进行的讨论。

2.2.2GATS关于服务贸易的分类

国际服务贸易最常使用的分类是由萨皮尔(spair)在1994年修改的分类,该分类是基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实现交易的物理地点。这种分类方法己被世界贸易组织(WTO)在《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中采用。因此,在GATS中,服务贸易被定义为服务的供应模式:

(1)自一个成员国领土向任何其他成员国领土提供服务;

(2)在一个成员国领土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国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

(3)一个成员国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在任何其他成员国领土内的商业存在提供服务;

(4)一个成员国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在任何其他成员国领土内的自然人存在提供服务【11】。

这些供应模式一般被称之为:模式1-跨界供应,模式2-境外消费,模式3-商业存在,模式4-自然人存在。

模式1跨界供应指的是消费者在他本国领土上,而在另一个国家的供应商提供的服务跨越国境的情况。这种类型的服务交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电话、传真、因特网或其他计算机媒体的连接,电视、或是通过邮件或信使方式发送文件、软盘、磁带等等。它类似于传统意义上的货物贸易,即交付产品时,消费者和供应商依然留在各自领土上,强调的是服务产品本身跨越国境。典型的例子有:支持货物贸易的运输服务、函授课程和远距离诊断服务等。

模式2境外消费指的是消费者迁出其本国领土并在另一个国家消费服务。例如,旅游活动,非常住居民的医疗服务和留学都是典型的境外消费实例。境外船只维修活动也应该包括在内,因为此时,消费者的资产只有迁往或位于境外,才可能获得这种服务。因此,模式2强调的是消费者到国外消费服务,而服务的提供者留在自己的领土内。

模式3商业存在认为,在境外某一市场的商业存在不仅包括严格法律意义上的法人,而且也包括具有相同特征的法律实体,例如代表处和分支机构。根据GATS的规则,“供应某种服务”包括生产、经营、销售和交付。例如,外资医院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外资学校提供的课程以及外国银行的一个国内分行或附属机构提供的服务都是通过商业存在提供的。对服务来说,境外商业存在的设立作为确保在生产和交付的各个阶段以及交付之后与处于其本土上的消费者保持密切联系的一种方式通常是非常必要的。

模式4自然人存在,这种模式在个人进入消费者领土提供服务时产生,而不论个人代表的是他自己,还是代表他的雇主。因此,这种模式涉及两种不同的自然人类型:自营人员和雇员。同样,模式4也适用于两个领域:国际收支意义上的服务贸易和就业。国际收支意义上的服务贸易指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之间的服务贸易,属于BOP统计的范围。根据常住性原则,这种情况下由人员流动而进行的服务提供通常是在1年之内。例如,由某一外国公司派出一名审计人员进行金融审计服务,或是由某一临时出访东道国经济体的外国自营专业表演者提供娱乐服务等。就业指在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输入。自然人存在只涉及在消费者国家中的非长期就业,因为GATS《关于根据协定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流动附件》规定:“本协议不适用于影响自然人进入某一个成员国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措施,也不适用于有关永久性公民、居所和就业的措施”【12】。不过,GATS没有就“非长期”就业的定义做出规定。在各个国家的承诺中,暂时的时间长度一般为2到5年,而且会根据自然人类型的不同而变化。例如,外国医生或教师的短期就业,建筑工人或有偿家政服务人员的短期就业Bhagwati.JN.(1984),SphnteringandDisembodimentofServiceandDevelopingNations,TheWorldEconomy,1984,7,133-144都包括在模式4中。更为普遍的是国外分支机构中外籍员工的短期就业,这种公司内部员工调动在GATS背景下具有特别突出的意义。

2-1GATS供应模式的判断标准

服务供应者存在判断标准供应模式

服务供应者在本国领土内来自服务供应者领土的服务在消费者领土内交付模式1跨界供应

在消费者领土外的供应着领土内交付服务给消费者模式2境外消费

服务供应者不在本国领土内在消费者领土内供应者通过商业存在交付服务模式3商业存在

在消费者领土内供应者通过自然人存在交付服务模式4自然人存在

综上所述,GATS供应模式本质上是在服务供应者与消费者和服务交付时他们存在于领土的程度与类型基础上定义的。表2-1总结了辨别四种供应模式的判断标准。对于跨界供应模式,消费者和服务供应者仍在各自领土内;对于境外消费模式,消费者移动到服务供应者领土内。对于商业存在和自然人存在模式,服务供应者实际上移动到了消费者领土内,即要么通过商业存在交付服务,要么通过自然人存在交付服务。

从GATS服务贸易的定义可以看出,该定义与Stern&Hoekman在1987年提出的服务分类存在一致性。对照来看,分离服务可以认为是GATS模式1,需求者地点服务可以认为是GATS模式3和模式4,生产者地点服务可以认为是GATS模式2,自由服务可以认为是GATS模式3和模式4。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GATS服务贸易的定义将所有服务都确定为“可进行贸易的(tradable)”。传统上认为是不可进行贸易的服务,如理发服务,现在都可以在模式2境外消费情况下作为可交易服务进行消费(即生产者地点服务).这样的贸易还可能发生在自由进入其他国家的跨越边境地区。而且,为了使服务是可进行贸易的,还经常连带消费一些诸如旅行之类的其他服务。

另外,1919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秘书处编写了一份有关服务部门分类的说明,它被称作“GNS/W/20服务部门分类表”,是GATS服务产品目录,供各成员国谈判使用。该表明确了国内服务规章所涉及的相关部门和子部门,这样就可以对这些规章做出具体的承诺并进行谈判.所以GNS/W/120应被看成是一个谈判目录,而不是一个统计分类。GATT的GNS/W/120表中列出的12种主要服务类型如下:商业服务;通信服务;建筑及相关的工程服务;经销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保健和社会服务:旅游和与旅行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和体育服务;运输服务;别处未包括的其他服务。

2.2.3国际收支BOP统计对服务贸易的分类

服务贸易的常规统计定义是《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BPM5)阐述的定义,它把服务贸易界定为“一个经济体中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之间进行的所有服务交易”。BPM5指出“服务的生产在生产发生之前就同某经济体的生产者与另外一个经济体的消费者或一组消费者事先做出的一项安排联系在一起。因此,国际服务贸易同国际服务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其生产过程涉及了一个常住单位和另一个非常住单位。该定义与SNA(1993)对外交易账户中的服务贸易概念一致,即“在所有经济活动中,常住机构单位与非常住机构单位之间发生的所有交易”。反映这种传统服务贸易的统计称为BOP统计。比较GATS和BPM5/SNA(1993)对服务贸易所做的定义可以看出,GATS关于服务贸易的定义与BPM5/SNA(1993)的服务贸易统计定义不完全匹配。后者考虑的只是一个经济体中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间的服务交易,范围较GATS服务贸易定义的范围狭窄。这也决定了只靠BOP统计本身不能全面评估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必须开发其他统计框架来完成这一使命。

2.2.4《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对服务贸易的分类

《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MSITS)总体上采用SNA(1993)对“服务”一词的用法。它指出服务在许多方面与货物都是不同的,最常见的不同是供应方和消费方关系的直接性。许多服务是不可运输的,即它们要求供应方和消费方物理上接近,例如提供饭店服务要饭店设在消费者愿意停留的地方,为某一企业进行清洁服务必须在该企业的所在地进行,理发服务要求美发师与顾客同时在场。对于这种不可运输服务的国际贸易来说,要么客户必须前往供应商一方,要么供应商必须前往客户一方。即服务的提供由传统的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间的交易可能转变为: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之间的服务贸易加上其他服务贸易,这里其他服务贸易有可能是常住单位之间发生的服务贸易,所以服务贸易的范围与传统BOP统计定义的服务贸易范围相比,明显地扩大了。

如果服务的国际销售是通过设在国外客户所属国家的直接投资企业或分支机构实现的,可以是本国经济体在国外拥有的分支机构,也可以是外国经济体在本国拥有的分支机构.那么为反映这种类型的贸易,传统的服务贸易定义就扩大至把国外分支机构提供的服务价值包括在内,这种说明分公司全面业务情况的统计数字称为“国外分支机构服务贸易统计”即FATS统计。服务也可由在境外的个人提供,他们或者作为服务供应商,或者被服务供应商所雇用,其中包括那些在东道国的外国人,大部分这类服务贸易被包括在BPMS和FATS框架中,其余部分有待于在这两个框架之外进一步开发。

由上述分析可知,MISTS(2002)定义的广义服务贸易既涉及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间交易,又包括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提供的服务,以及境外个人服务。服务贸易的概念虽然扩大,且扩大部分不能简单地看作是服务的进口或出口,但并没有扩大服务的概念,它几乎完全符合现有的国际统计标准,如SNA(1993)、BPM5等等。

2.3国际服务贸易的相关理论

目前关于国际服务贸易研究的理论较多,限于本文篇幅和作者能力,本文主要运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作为规范性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为使本文更加贴近我国实际情况,作者另外采用了我国的市场经济中相关理论作为补充,从体制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

2.3.1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自由贸易理论的基础,该法则被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称之为“经济学中最出色的理论”。由李嘉图创立,经过俄林和赫克歇尔的发展,将一国比较优势产品生产效率较高的原因进一步归结到了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丰裕程度方面的优势。即使在后来的实践检验中,受到了“里昂惕夫之迷”的挑战,但通过加入人力资本要素对其进行修正,比较优势理论获得了新的发展。然而,关于传统货物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能否运用于服务贸易,理论界存在着不同观点的两派。一派认为比较优势理论不适用于服务贸易,因为服务与货物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特别是,传统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是基于“国家间生产要素不能流动”这一基本假设,而“服务贸易”却直接涉及到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另一派则认为,比较优势理论不管对货物贸易还是服务贸易都具有普适性,但必须放弃“国家间生产要素不能流动”这一基本假设。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服务贸易的理论研究重点在于从传统服务业出发,探讨比较优势原则在服务贸易中的适用性。如Melvin在传统的H-0模型的范围内解释了服务贸易;Markusen认为传统上服务贸易只是商品贸易的一部分而已;1965年日本学者鬼城和宇泽创立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动态模型;1985年Deardorff对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作了系统的阐述,他成功的利用了H-0模型探讨了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从而进一步解决了比较优势原则在服务贸易中的适用性。

2.3.2竞争优势理论

20世纪90年代,随着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出现,国际服务贸易理论的重点转向了对竞争力的研究。竞争优势的核心理论是波特的“钻石理论”。波特认为,企业建立竟争优势有两种策略可供选择,即低成本策略和差异化策略。低成本策略的实现需要有特殊的资源优势(如较低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低成本可获得的技术和生产方法以及发展规模经济等);差异化策略的实现则需要在设备技术、管理和营销等方面进行持续的投资和创新,从而生产出更符合客户需求的差异化产品。后者被认为是更高层次的竞争优势,因为与低成本竞争优势相比,后者代表更高的生产力水平并且更难被竞争对手模仿。按照波特的逻辑,企业在面临两种可选择的策略时,会更加倾向于选择更高层次的竞争优势,即选择差异化的竞争路线。企业必须为此进行持续的投资创新,而企业投资创新活动的成功与否依赖与这种活动的外部环境。波特对环境系统进行抽象概括,形成了著名的“钻石理论”。该理论将外部环境归纳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或支柱性产业的表现和公司的策略、结构和竞争;特别的,波特将生产要素分为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初级要素指一般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高级要素包括知识和资本资源以及基础设施等。另外波特也强调了政府在完善和维护市场竞争规则以及新的需求和技术等偶然因素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

图2-1波特六因素理论

比较优势并不等同于竟争优势,拥有比较优势并不一定就能获得比较利益。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是动态的。传统的比较优势是由要素禀赋和交易条件决定的静态优势,但任何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旧的比较优势将逐渐消失,新的比较优势将不断产生。尤其是服务贸易,其比较优势主要是以人力资本为基础的,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环境和政策会引起高技术人才的流动,通过培训和教育,人力资本的状况也会发生改变,人力资本比其他要素具有更大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可以说,一个国家或企业的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是短期的,要想赢得长期的发展,必须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在货物贸易中,不同国家的商品的比较优势可以按相同的标准通过成本计算而确定,但在服务贸易中却不行。因为,服务产品的标准会因时、因地而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服务产品的成本计算。同时,服务贸易中出现的大量限制,如各国政府对服务业施加的特别管制和市场干预、对服务业引资的限制、拒绝开放某些服务领域等影响到比较优势的发挥,从而影响服务贸易的现实流动。因此,在服务贸易中,只有认识现有的比较优势,将现有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形成真正的竞争力。

2.3.3九因素模型

波特的“六因素模型”很好的解释了发达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来源,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他们现时的经济条件不具备模型所要求的国内经济环境,只能依靠自身的努力不断的为提高本国的国际竞争力创造条件。那么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是怎么样被决定的,又是如何被提高的问题成为了发展中国家

韩国学者乔东逊通过研究韩国经济发展提出了“九要素模型”。根据乔东逊的“九要素模型”,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质因素,包括资源禀赋、商业环境、相关支持产业、国内需求,这些因素客观上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特定时间内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另一类是人力因素,包括工人、政治家、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他们从主观上创造和激发前四个物质因素,促进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与此同时,机遇则作为一个独立的外部因素与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国家国际竟争力的新的经济分析模式。

图2-2乔东逊“九因素理论”

2.4我国学者关于国际服务贸易的理论进展

我国对服务贸易研究的关注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最初限于对西方理论研究成果的介绍性研究上。GATS的签署和中国服务业市场的逐步开放,极大推动了服务贸易理论在中国的研究进程,杨圣明、刘力等人对中国近年服务贸易的研究尽收眼底。1995年,陈宪对国际服务贸易的基本范畴、服务价值理论、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国际服务贸易政策进行了整体的阐述和研究,此后,戴建中、戴超平、谢康、汪尧田等都各有侧重的出版了《国际服务贸易》。1997年,陈己昕健全了国际服务贸易的法律规范。虽然国际服务贸易引起了我国学者的重视,但总体上,服务贸易研究还处于开端,而且焦点集中在GATS与中国服务市场开放和服务贸易战略选择上,90年代中期以来的博硕士论文检索显示:有关论文中GATS的相关性研究占近九成。国内有些学者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的服务贸易研究框架和研究体系,引起了国内理论界的关注。

另外,服务业是一种产业,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如产业结构理论对服务贸易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陈宪在2003年用了很大的篇幅阐述了运输服务贸易、通讯服务贸易、保险服务贸易、银行服务贸易、旅游服务贸易、技术服务贸易、信息服务贸易、咨询服务贸易、专业服务贸易九种服务贸易产业的特点、影响因素等等。

同时,关于制度经济学方面的分析研究也日趋深入,程大中在2000年指出,美国是当今世界服务贸易强国,其政府所起的作用十分明显,对内建立完善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对外凭借政治和经济实力对别国施压,以满足本国要求,并且政府的许多部门为服务企业提供服务,对服务贸易的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以此为借鉴,中国政府应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做出全方位的贡献。黄少军也在2000年谈到,制度结构会影响到产业结构,因而有必要研究服务业的制度特性。他从所有权特性、组织制度特性、服务业的组织规模、服务业的制度创新四个方面阐述服务业所具有的特殊制度结构,认为这些特点是有服务作为特殊形式的使用价值的本质所决定的。

3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服务业发展十分迅猛,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服务贸易的增长持续超过商品贸易的增长,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步入以服务业为主的后工业社会,这说明随着整个世界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将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价值流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应该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对象。为此,各国学者都越来越重视对服务贸易理论的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引人注目的经济现象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显现出经济服务化趋势,这种本质性的变化源于技术革命引发的全球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服务贸易持续增长超过商品贸易的增长,服务业、服务贸易与服务业国际投资良性互动带动经济迅速增长已是不争的事实。

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自由化趋势首先表现为多边国际公约或协定的签署。如1978年汉堡《联合国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等;此外还有1982年内罗毕《国际电信公约》,1979年日内瓦《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尼斯协定》等非运输领域的公约。这些公约和协定为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经济贸易中趋于一体化和贸易集团化的趋势加强,一些区域集团协议相继达成,如1957年《罗马条约》、1973年《关于建立加勒比共同市场条约》、1975年《关于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条约》、1983年《关于建立中非公家经济共同体条约》以及1992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等,这使得各区域在服务一体化方面产生突破性进展。1995年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和《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签署,服务贸易的自有化程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在服务贸易方面做出的承诺,为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自由化程度显著提高。

尽管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及跨国经营己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落后于货物贸易。1997年至今,中国货物贸易收支己经连续10年顺差,且顺差额连续9年超过百亿美元:服务贸易却持续逆差,且规模居高不下。1982年~1992年中国服务贸易收支持续保持顺差,顺差额在7.39亿美元一38.3亿美元之间。然而1993年中国服务贸易收支首次出现6.46亿美元逆差,1995年一2004年又连续10年逆差,1997年以来逆差额几乎年年都在50亿美元以上。近几年的情况如下表:

表3-12003-2007中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一览表(亿美元)

货物贸易服务贸易

年份2003200420052006200720032004200520062007

进出口总额85121154713907172112125210201345158219282523

出口额4383593376249696122034676247449201222

占总出口的比重90.4%90.5%91.1%91.3%90.8%9.6%9.5%8.9%8.7%9.1%

进口额4128561462827519904655372183810081301

占总进口的比重88.2%88.6%88.2%88.1%87.4%11.8%11.4%11.8%11.8%13%

顺差/逆差255219134218315-62-96-94-88-79

资料来源:《国际收支平衡表》

3.1发展迅速但总体水平较低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重视和加大对服务贸易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加入WTO前后几年,中国服务贸易如沐春风,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长速度14.8%以上,高于发展中国家和全球服务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中国的跨境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2年到2005年已经增长了35.5倍。其中,服务贸易出口增长近29倍,年均增长15.9%,是同期世界服务贸易平均出口增速的2倍。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在全球服务贸易出口中的比重也迅速提升,地位不断提高。1982~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从0.7%提高到3.1%,提高了2.4个百分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世界排名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5的第8位,进口世界排名也由第40位上升到第7位。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继续扩大,再创历史新高,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917.5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2.1%【1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4000亿美元,这意味着“十一五”期间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年均增长要达到20%以上。可见,中国服务贸易20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规模逐渐增大,地位不断提高,而且将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尽管中国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地位也不断上升,可与经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相比,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比重仍然偏低。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03年美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16.02%,是中国的7.85倍。中国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比重虽然从1982年的0.7%增至2005年的3.1%,但仍然偏低。2005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8.9%,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如果考虑经济规模,中国服务贸易在世界上的份额比中国香港、新加坡还低,特别是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而且,尽管中国的服务贸易出口增长比较迅速,但是由于服务业发展水平低和国内对服务的旺盛需求,近几年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口增速更加迅猛,造成了服务贸易逆差不断增加。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1917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2%。其中,出口总额914亿美元,进口总额1003亿美元,分别增长23.7%和20.3%。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和其它商业服务,2006年三者的比重分别为23.0%、37.1%和21.5%,而金融保险、通讯和计算机及信息服务的份额较小,分别为0.8%、0.8%和3.2%。近年来主要呈现出服务贸易逆差规模缩减,新兴服务贸易领域发展迅猛,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市场高度集中等特点。2001~2007年中国历年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及贸易逆差情况如表3-1所示:

表3-22001~2007中国服务贸易收支

年份进口额(亿美元)出口额(亿美元)贸易逆差(亿美元)

2001392.66333.35-59.31

2002465.28397.4-67.83

2003553.06467.34-85.72

2004721.33624.34-96.99

2005833.01739.10-93.91

2006919.991008.33-88.33

20071222.061301.11-79.04

资料来源:2001-2007国际收支平衡表

表3-1数据显示,从2001年服务贸易逆差为59.31亿美元,之后的三年逆差持续增加,到2004年到达顶峰,逆差为96.99亿美元,之后两年出现回落,但逆差仍旧较大,说明中国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在国际上处于比较劣势。

服务贸易逆差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1)国际运输支出增长迅速。受货物贸易进口高速增长和国际运输竞争力相对不足的影响,2004年运输支出达到245亿美元,依然是最大的服务支出项目。尽管国际运输收入增加了42亿美元,但国际运输支出增幅更大,扩大63亿美元,致使全年国际运输项目逆差进一步上升。

(2)保险收支差额进一步扩大。随着保险市场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中国保险行业国际竟争力的不足进一步显现。尤其是在货物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货物保险的收入规模和增速明显滞后于支出,整个国际保险收支差额进一步扩大,2004年逆差增加了15亿美元。

(3)其它商业服务顺差有所回落。2004年上半年,中国其它商业服务(包括转口买卖、经营租赁、佣金、回扣等)收支顺差呈现扩大趋势,顺差额达到28亿美元。2004年下半年,随着中国个人货物贸易经营权的放开,原来中国其它商业服务中部分个人贸易收入回归真实交易背景,导致其它商业服务收入增速回落,与上半年相比下降10个百分点。

(4)专有权利和特许支出明显上升。随着利用外资存量的不断扩大,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中专有权利和特许费的支出持续上升。2004年,中国企业对外支付的专有权利和特许权的使用费达到45亿美元,增长27%。而收入尽管也增长迅猛,但因基数较小,致使该项目收支逆差增加8亿美元。

(5)2004年通讯服务由顺差转为逆差也是造成服务贸易逆差上升的原因之一。

3.2结构有待优化

在中国,旅游和运输两大传统服务贸易出口项目占据了61%的比重,而这些都属于传统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资源禀赋优势部门。其中旅游服务出口从1982年的8.42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2929.6亿美元,成为最大的服务贸易出口项目和服务贸易最大的顺差来源,位居世界第4位。而全球服务贸易发展迅速的金融、保险、咨询、专利服务等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服务部门,在中国还处于发展阶段,发展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2004年,技术含量和增值率较高的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权、咨询服务和特许权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出口收入只有22.48亿美元,占当年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8.52%。2006年,新兴服务贸易领域才开始出现迅猛发展。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出口分别比2005年增长60.8%和47.2%,远高于服务贸易出13.237%的增幅。此外,保险,金融等服务贸易领域也都存在逆差,这反映了中国在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领域比较落后【14】。

由表3-3可知,从总体上看,交通、旅游在中、美、日、德、法、英的服务贸易中基本都占据了主体地位。其中,旅游业在中国的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最大,2003年旅游业在出口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高达37.5%,2007年仍占30.8%。中国的其他商业服务,如金融业、保险业、专利和许可费用等,与美国、日本、欧盟的差距还比较大。2007年中国金融保险业占中国服务贸易的比重仅为0.9%,比2003年少了0.1个百分点。2003年美国、日本、德国和英国的金融服务业所占比重都高于5%,其中英国金融保险业占服务贸易的比重达22.5%。进一步对比专利和许可费,2003年中国的专利和许可费占服务贸易的比重为0.2%,2007年仍为0.2%。2003年,美国、日本的专利许可费占服务贸易的比重分别达到16.8%和17.4%。

以上国际比较反映出我国的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以资源和劳动密集型服务为主,服务的科技含量低,主要集中于传统服务业,如旅游、工程承包、劳务出口、远洋运输等,即便是在传统服务业,由于我国在世界服务业的分工格局中基本处于产业的中下游,出口服务的附加值低,也影响了我国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地位。而全球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咨询、邮电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服务在我国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欧美国家在这类服务出口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表3-3中、美、日及欧洲三国的服务贸易出口结构

国家年份行业

交通旅游其他商业服务

通讯建筑保险金融计算机和通讯专利和许可费用其他

中国200317.037.51.42.81.02.40.237.7

200731.337.21.25.41.14.30.339.9

美国200316.529.22.00.97.71.916.824.9

200732.430.64.11.19.25.320.426.8

日本200337.55.00.96.45.41.517.425.7

200741.25.21.57.19.72.019.330.2

德国200324.919.92.36.09.35.73.728.2

200729.723.12.96.311.68.45.129.9

法国200322.337.42.62.93.31.34.026.2

200727.241.73.23.05.71.75.330.4

英国200314.815.92.20.122.54.96.932.7

200719.720.63.70.630.65.18.338.9

数据来源:Internationaltradestatistic2008

3.3作为基础的服务业发展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基本实现了高速增长,人均收入水平有很大提高,经济体制也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但三大产业结构和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化都不大,无论与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与经济增长速度都是不相称的。凡是服务贸易发展较快的国家或地区,服务业在服务贸易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相当低,仅为30%左右,发达国家一般都在60%以上,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就是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差巧个百分点左右。其次,中国服务业专业化分工水平较低,因此对社会化的生产者服务需求不足;收入水平较低,消费结构仍以实物消费为主,对消费者服务的需求不足。服务需求不足既抑制了进口需求,也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削弱了服务出口能力。另外还表现在:

(1)中国服务业基础设施和设备陈旧,服务质量低下,附加值低;

(2)人口城市化、就业工资化、收入货币化的水平比较低,与此相适应,经济服务市场化的程度也比较低;

(3)中国服务业再就业结构、资本形成结构、产值结构和消费需求结构等方面所占的比重,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

因此,服务贸易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

3.4其他因素对服务贸易的制约

在中国,许多服务业部门处于制度性的垄断状态。这里所说的“制度性垄断”是指因为制度性因素对某个行业所实施的垄断。许多服务业具有一定程度的外部性,因而具备一定的公共产品的性质;但这不构成在这些行业实施垄断的主要原因。这类行业如交通、通讯、金融、医疗和教育服务等等。“制度性垄断”主要表现为在制度上对某个行业实行的人为进入壁垒。这种垄断对服务贸易的发展所施加的约束是很大的,导致服务效率与服务质量的低水平。

近年来,中国加快了服务贸易立法步伐,先后颁布了《海商法》、《保险法》、《民用航空法》、《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一批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但中国服务贸易的立法尚未成为体系,不少领域还是空白,已颁布的一些关于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也比较抽象,缺乏可操作性。对在中国服务机构服务提供者的规定较少或者没有规定,有的规定主要表现为职能部门的规章和内容规范文件,不仅立法层次低,而且影响到法律的统一性和透明度,一些规定与国际经贸规则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与此同时,中国对外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也存在许多缺陷,如中央与地方在服务业对外贸易政策和规章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服务业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甚至相互掣肘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服务业的统计也不规范,在行业划分标准、服务标准等方面有许多不符合国际惯例的地方。

3.5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

如下图所示,1998-2002年服务贸易总额构成比例,除了2001年的各大服务行业贸易额构成比例比较均匀之外,其他各年的服务行业贸易额都相差悬殊,且旅游,运输,其他商业服务占较大比重。因此,不难发现,我国服务贸易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进行长期的结构调整,使各大服务贸易行业都可以得到均衡发展。

3.6服务贸易的法律体系、市场体系不完善

1)虽然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推进管理体制的改革,但始终都存在着一些另人遗憾的漏洞,而这些管理体系的瑕疵给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障碍。

服务业的行业垄断。我国的一些行业如电信,金融,保险,教育具有的强垄断性,不仅破坏了正常的公平竞争秩序,而且还导致了服务业创新动力的缺乏和效率的低下。中国的服务业要适应未来服务业发展开放的大环境,必然要求打破行业垄断,实现服务贸易的自由化。

2)服务贸易保障制度不完善。服务贸易保障制度上的不完善,主要是指对服务行业里的一些弱势产业,像数据处理,技术服务,咨询,专业服务等需要有一些专门的保护政策来应对我国入世后国外相关产业对这些行业的冲击,使其可以健康成长而不至于夭折。目前,中国政府在电信,银行,教育等行业制定比较全面保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贸易的自由化,所以如何制定出有效的贸易保障政策,既可以使本国服务贸易行业健康发展又可以保证贸易的自由化,就要对WTO的GATS的进行认真研究学习。

4影响服务贸易出口的因素

一国服务贸易的影响因素可有很多不同的划分,如:可分为国际因素、国内因素,总量因素、结构因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可量化因素、不可量化因素,还可按性质异同将影响因素分为几组。鉴于论文写作的需要,我们重点考查量化分类和性质分类。首先将其分为可量化因素和不可量化因素,以便之后的实证研究;其次,按性质分类对服务贸易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分析。

4.1可量化因素

服务出口主要决定于出口服务的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出口服务的需求可从国际市场需求和国内市场需求两方面考虑,而影响出口服务供给的因素包括服务业的发达程度、国家对服务业的财政支持力度、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程度与货物贸易的发展水平。

4.1.1国家对服务业的财政支持力度

在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中,机遇与政府作用不可忽视。政府部门通过政策选择,往往能够改变一国竞争优势,这点从美国对服务贸易的扶持中可以得到说明。从总体上讲,发展中国家对服务贸易自由化是持消极态度的。发展中国家认为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获利者主要是发达国家,自己从中获得的利益十分有限,因而对服务业实行特别管理和市场干预。在分析国际服务贸易流向的时候不能忽视这些重要因素。一般政府的管理和干预是无法用数字衡量的,我们这里用国家财政对服务业的支出代表政府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而政府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也是影响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

4.1.2服务业的发达程度

服务贸易的出口可以简单理解为第三产业的出口业,因此服务贸易的发展与第三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关系。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国际市场提供服务的能力直接受国内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影响。服务区别于货物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生产者与消费者有很大程度的互动。换言之,服务生产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对服务的最终结果的评价。因此,国内服务业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或地区积累了丰富的服务生产经验,能够高效率地提供顾客满意的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会较强。服务部门和服务贸易的发展属于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一国的经济发展是农业向制造业、制造业向服务业逐渐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反映了一国从经济的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中,逐渐从资源依赖转向技术依赖、从价格竞争转向服务竞争、从产品生产本身转向产品链和外包管理的渐进过程。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见图4-1),不同收人水平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服务部门比重,越是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其服务业在GDP中所占份额越大,我们用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来衡量服务业的发达程度。

图4-12005年各类国家三次产业在GDP中所占份额

4.1.3总的经济环境

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国外服务的需求直接受国内服务需求的影响,中国也不例外。服务需求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生产的需求,即生产者需求;二是来自消费的需求,即消费者需求。生产者服务需求受国内经济规模的影响,国内经济规模越大,对生产者服务的需求越大;后者受收入水平的影响,收入越高,对服务的消费需求越高。由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综合反映了社会生产率、生产总量、消费者与生产者的比例、人口、收入水平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总体状况,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又反映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因此,它们就成为影响服务业发展从而影响到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4.1.4货物贸易发展水平

从总量上看,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发展呈互补性。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加快的同时,服务贸易出口较多的国家也基本上属于货物贸易出口较多的国家。从表4-1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分列出口前10位的国家(地区)中,只有西班牙、印度、比利时和加拿大分别只占据一项,而其他8个国家(地区)同属于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出口的前10位,仅仅是排序略有不同。总量上呈现的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互补关系,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必然变化。服务贸易的发展,依赖于服务业的发展。而服务业最初是作为对生产的服务出现的。因此,基于服务业发展的服务贸易的出现和发展,其必然伴随、促进基于生产拓展的货物贸易的发展。而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化分工的逐渐加深、外包和生产的纵横拓展,服务业的发展不仅仅带来了服务贸易的增长,也同时推动了货物贸易的发展,并反过来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和服务贸易自身的扩大。

表4-12005年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出口前十位的国家

排名服务贸易出口货物贸易出口

国家总额(亿美元)国家总额(亿美元)

1美国3593德国9707

2英国1834美国9043

3德国1429中国7620

4法国1137日本5958

5日本1066法国4592

6意大利934荷兰4013

7西班牙912英国3779

8中国812意大利3668

9荷兰750加拿大3596

10印度676比利时3296

资料来源:2006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

4.1.5人力因素

随着处理各项职业信息量的不断递增,有文化的服务劳动力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育质量也是服务贸易比较利益的一个决定因素。在国际事务中即使缺乏适当的先进培训设备,也可以通过输入教育和培训来替代,促使技术专长或咨询服务转化为“最终产品”参与国际贸易。在各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提高并居于主导地位,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进行分配,由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产业,再流向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另一方面,服务业内部出现了结构性变化,新兴服务业(主要指生产者服务业和专业业)大量涌现并日益占据最主要的地位,这些新兴产业的性质都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从而决定了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属性是人力资本密集型的。韩国汉城国立大学学者乔东逊的研究指出,韩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在于具有良好教育的、充满活力的和富有献身精神的“人力”要素。它包括工人、政治家和官僚、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他们创造、激发和控制着物质要素,促使一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于2002年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普通高校在校学生高达903.4万人,而在世界各国和地区人文发展指数排行榜中,却仍排名第104位;2002年每百万从事研究和开发工作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达545.1人,仅相当于1997年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3166)的17.3%。因此,我们应更加重视提高人民的受教育程度,提高服务业就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4.2不可量化因素

还有一些因素,不容易对他们进行量化,但是在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中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具体来说,有一国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国内外环境、政府管理体制等。

4.2.1一国消费者的需求偏好

服务存在着异质性,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不容易统一标准,它针对消费者个人而不是群体,只要满足特定的对象即可。所以,国际服务贸易相对于货物贸易来说受消费者需求的影响更甚,一国服务贸易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东道国居民的消费倾向、需求偏好,也因此,对东道国消费市场的调查,对当地消费习惯、文化风俗的调查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根据波特的“国家钻石”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国际市场提供服务的能力还受国内服务需求的影响。国内服务需求越高,越能推动国内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向国际市场提供服务的能力也越强。传统的商品贸易理论重点强调的是供给方的生产成本优势,而服务贸易不仅取决于服务要素的生产成本,而且更强调需求因素所导致的成本增量或消费者的选择性,如运输成本、信息成本、消费者收入及其偏好、系列服务质量(包括售后服务)和消费环境等因素都构成了服务的贸易条件,当服务贸易的生产函数和主要要素投入相结合时,任何国际服务贸易将依赖于需求因素而非生产成本,所以,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仅从资源察赋角度探讨服务贸易优势是不够的,而更注重从服务贸易的流向、相关的市场结构以及需求特征角度来监测服务贸易性质。

4.2.2国内国际环境

首先,自然环境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没有一定的自然条件,任何经济活动无从谈起。自然条件必然对服务贸易产生一定的影响。其次,不同的社会人文因素(即消费者群特征即文化程度表现)作用于同一种服务产品,其被消费所实现的满足程度是不同的。这些因素与人们对服务需求的特点及差异性存在着密切的因果关系,而且这些因素之间又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由这些因素构成的消费者所表现的心里知觉对服务需求量影响很大。再次,在新兴的服务贸易领域,文化包含的附加值更高。例如基于传统文化之上的文学、音乐、戏剧、电影以及收藏和展览等,其贸易的主要内容就是我们在前面所说的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还有旅游服务,作为一项集观光、住宿、餐饮以及游乐为一体的综合项目,独具特色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就是吸引国际消费者的重要条件。此外,服务贸易中的文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因其大多表现为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所以不像货物贸易中的物质文化易于移植。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的这种归属稳定性为各国拓展服务贸易提供了稳定而又巨大的资源。

4.2.3政府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

经济学家刘易斯说:“没有一个国家不是在明智政府的积极刺激下取得经济进步的”,在一国经济贸易发展中,政府作为生产力要素的组织协调者,其作用不容忽视。中国政府先后颁布了多项法律法规,对构筑统一开放、有序竞争、规范管理的服务贸易体制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其比较抽象、缺乏可操作性、统一性和透明度,与国际经贸规则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2003年3月,中国行政组织进行了调整,服务贸易主要由商务部负责管理和协调,组织结构更合理。近几年来,我们通过各项双边或多边贸易体制与协议享有了世界各成员国的同等待遇,原先针对中国的一些歧视政策和措施得到了取消或修正,国外服务企业有竞争力的服务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中国服务企业朝更好的方向发展。从本质上说,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高低取决于经济体制的设计、改革和经济政策的选择,影响它的最根本原因只能从中国本身的制度层面来寻找。

5影响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因素的模型及分析

目前,国内外关于一国服务贸易影响因素的评价方法不外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在定量分析中有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本文主要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服务贸易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个因素对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程度,从而得出政策性建议。本章就是主要采用定量分析,再配合定性分析,全面、严密地对服务贸易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总体思路是运用计量经济学中的一元或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将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量作为被解释变量,将其相关影响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引入模型,然后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从而检验个因素的影响程度,据此提出对策。

5.1建立模型

5.1.1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Y=β0+β1X+μ

上式将经济问题中变量Y与X之间的关系用两个部分描述。一部分是由于X的变化引起Y线性变化的部分,即β0+β1X;另一部分是有其他一切随机因素引起的,记为μ。这个式子确切的表达了经济变量X与Y之间密切相关,但密切程度有没有达到X唯一确定Y的地步。

这个式子就称为变量Y对X的一元线性回归理论模型,一般我们称Y为被解释变量(因变量),X为解释变量(自变量)。式中β0和β1是未知参数,称他们为回归系数。μ表示其他随机因素的影响。一般假定为不可观测的随机误差,通常假定μ满足

E(μ)=0

Var(μ)=σ2

这里E(μ)表示μ的数学期望,Var(μ)表示μ的方差。在实际问题的研究中,为了方便对参数做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我们还假定μ遵从正态分布,即

μ~N(0,σ2)

在μ遵从正态分布的假定下,进一步有Y~N(β0+β1X,σ2),它表示随机变量Y也遵从正态分布。其中线性部分从平均意义上表达了变量Y与X的统计规律性。

一般情况下,我们对所研究的经济问题取N组观测值(X1,Y1),(X2,Y2),...,(Xn,Yn)来说,若他们符合模型,则,

Yt=β0+β1Xt+μt,t=1,2,3,…,n

当x已知时,可以精确算出E(Y),得

为Y关于X的一元线性经验回归方程

通常表示经验回归直线在纵轴上的截距,在实际应用中表示X每增加一个单位时Y概率分布的均值变化。

5.1.2最小二乘估计

在回归模型中,利用微积分中求极值的原理,、的最小值是存在的,在满足

Q=

=

时、就被称为、的最小二乘估计。简称得OLSE。此时求得的分别是的无偏估计。如果屡次变更数据,反复求的估计值,这两个估计值没有高估或低估的系统趋势。

5.1.3利用模型找出影响出口相关因素

先建立一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Yt=β0+β1X1t+μt(5-1)

Yt=β0+β2X2t+μt(5-2)

Yt=β0+β3X3t+μt(5-3)

Yt=β0+β4X4t+μt(5-4)

上式中,Yt指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β0是各式中的常数项〔不相同),X1t.X2tX3tX4t分别代表国内基本环境因素(国内生产总值)、基本经济因素(商品出口额)、需求因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力因素(服务业专业科技人员数),而β1,β2,β3,β4依次是以上四种因素对服务贸易的影响系数,μt是残差项。

本文收集了1993—2006年连续15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货物贸易出口额、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服务业专业科技人员数、方面的数据(原始数据如表5-1所示)。

表5-1影响服务贸易出口的可量化因素

年份服务贸易出口额(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商品出口额(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服务业专业科技人员数(万人)

1992162.36456.111413.543761190.1

1993183.26386.521429.750991276

1994199.25386.851620.652101300.5

1995216.73927.05162957661377.2

1996231.56297.411797.258721380

1997235.63947.531811.362901426.3

1998240.59937.831837.163081462.1

1999237.799528.211949.365511512.1

2000304.304878.95249270861737.9

2001333.351359.73266176512189.3

2002397.445058.62325682142225

2003467.336210.204382.391112307.4

2004624.3406613.465933.7105612407.7

2005744.04118.47624.8141033157.1

2006910.999220.99696.8160843969.1

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

5.1.4利用Eviews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估计

对X1(国内生产总值)的分析,Eviews的输出结果如下

=-95.84157t=-1.116

=0.4819183t=10.57716

R2=0.941115DW=1.185756F=111.8763

可以得到如下方程

Y=-95.84157+0.4819183X1+μt

(-1.664)(10.57716)

R2=0.941115DW=1.185756F=111.8763

因为可决系数R2=0.941115.可看出模型拟合较好;不存在严重自相关,对于β1,t统计量为10.57716,t检验效果较差,需要修正,下面会解决这个问题。

将原数据做差分处理,得

=0.411t=22.9

=0.9178DW=1.6826

可得如下方程

Y=0.411X1+μt

(22.9)

=0.9178DW=1.6826

对X2(商品出口额)的分析,Eviews输出结果如下:

=94.65597t=8.368276

=0.085565t=38.87

R2=0.9953DW=1.449F=1510.969

可得如下方程

Y=94.65597+0.085565X2+μt

(8.368276)(38.87)

R2=0.9953DW=1.449F=1510.969

可见,估计的样本回归方程较好地拟合了样本观测值,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F检验)结果较好,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t检验)t>t0.025=2.36,结果较好.

对X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Eviews分析结果如下:

=-173.0840t=-4.375592

=0.003932t=17.27350

R2=0.977077DW=2.049556F=298.3737

同理,可以看出t检验效果较差,经修正得

=0.051637t=22.4279

=0.9143DW=0.4775

可得方程

Y=0.051637X3+μt

(22.4279)

=0.9143DW=0.4775

可见,估计的样本回归方程较好地拟合了样本观测值,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F检验)结果较好,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t检验)t>t0.025=2.36,结果较好.但存在严重自相关,后面会修正。

对X4(服务业专业科技人员数),Eviews分析结果如下:

=-190.1506t=-2.654236

=0.284797t=9.740418

R2=0.931289DW=1.440986F=94.87575

同理,可以看出t检验效果较差,经修正得

=0.211005t=17.58861

=0.8621DW=0.4954

修正后得方程

Y=0.211005X4+μt

(17.58861)

=0.8621DW=0.4954

可见,估计的样本回归方程较好地拟合了样本观测值,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F检验)结果较好,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t检验)t>t0.025=2.36,结果较好.但存在严重自相关,后面会修正。

5.2自相关的检验及解决

大多数经济时间序列都存在自相关,其本期值往往受滞后值影响。自相关的存在使得回归系数的最小二乘估计量不再具有最小方差性,同时也有可能低估误差项的方差,此时依据普通最小二乘法得到的回归方程的预测是无效的。

若给定显著水平α=0.05,则因素3和因素4的DW值都小于dL=1.08,认为误差项存在严重的正自相关。

用广义最小二乘法估计回归方程,

ρ3=1﹣DW3/2=1﹣0.4775/2=0.76125

ρ4=1﹣DW4/2=1﹣0.4954/2=0.7523

用以下公式对原数据做广义差分变换

GDYt=Yt﹣0.76125Yt-1GDX3t=X1t﹣0.76125X3t-1

GDYt=Yt﹣0.7523Yt-1GDX4t=X4t﹣0.7523X4t-1

以GDYt、GDX3t、GDX4t为样本再次回归,结果如下:

=210.3488t=5.366055

=0.481t=0.979727

R2=0.5767DW=5.908S.E=103.6942F=95.9865

得估计的回归方程为

GDYt=210.3488+0.481GDX3t

(5.366055)(0.9797)

R2=0.5767DW=5.908S.E=103.6942F=95.9865

=190.2354t=4.6234

=0.345t=0.1878

R2=0.5846DW=3.033S.E=108.84

得方程

GDYt=190.2354+0.345X4t

(4.6234)(0.1878)

R2=0.5846DW=3.033S.E=108.84

经过修正,以上因素的DW值都大于du=1.45,依据判别规则,说明自相关现象已经消除。

可知,原模型的估计结果为

Y=0.411X1+μt

Y=94.65597+0.085565X2+μt

Y=210.3488+0.481GDX3t

Y=190.2354+0.345X4t

经济计量理论认为,用广义差分变换模型得到的回归系数估计量的特性优于误差项存在自相关的模型,所以上述结果具有较高可信性。

5.3结果

通过运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我们得出国内基本环境因素、基本经济因素、需求因素、人力因素对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影响程度的估计值,分别是0.411,0.085,0.481,0.345。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需求因素的影响程度最强,往下依次是基本环境因素、人力资本因素、基本经济因素。

6增强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对策

综合定性、定量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发展中国服务贸易要在继续建设和发展服务业赖以生存的基础环境的条件下,大力推动各部门经济、国内国际制度、人力资本的发展或完善。

6.1大力发展服务产业

服务也是服务贸易的基础,只有服务业发展了,我国的对外服务出口才能有所提高。所以,要增加我国的服务贸易出口,大力发展服务首当其冲。

6.1.1提高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加入国际分工,参与国际贸易,应该根据自己的劳动生产率状况或资源禀赋优势来确定国际贸易结构。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中国服务业各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地位,来确定服务贸易产业结构和行业发展顺序,发挥中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并根据竞争力的变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提升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仅仅根据比较优势发展中国服务贸易,并不能缩短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我们应该着眼培养新的竞争优势,以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为导向,确定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重点,使其成为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亮点。具体地,要改善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实施倾斜优惠政策,鼓励知识型、技术型、附加值高的服务出口,由劳动密集型服务向技术密集型服务和知识密集型服务转变,我国要重点发展旅游服务、金融保险、咨询、电信、航空运输、专业服务、工程承包等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等服务贸易,并在劳动密集型的基础上,努力提高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充分利用自然垄断因素,增加输出附加值,这一对策也是与我国调整国内产业结构、促使产业升级相适应的。

像物质生产部门一样,服务业作为提供无形商品的产业既有核心竞争力的问题,也有要素密集型的区别。资本、规模等有形资产是影响服务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但技术、品牌、商誉等无形资产对服务业的竞争力有决定性影响,在当代服务业竞争中这种倾向日益显著。劳动力丰富廉价和自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并不会自动转化为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

随着信息技术在服务业的推广应用,服务业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一些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是直接因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形态,如计算机和软件服务、移动通信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另一类是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从传统服务业改造和衍生而来的服务业形态,如金融、房地产、电子商务等。

服务业的竞争力日益依赖雄厚的物质设施装备,具有资本密集型的特点。过于简陋的服务设备会使其吸引力和竞争力大幅下降。一些服务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管理达到较高的水平,一些经营技巧已作为专利技术或专有技术,成为可有偿转让的知识产权。一些服务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商誉,作为价值可观的无形资产,这类企业的名称和标识也成为著名品牌。即使是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如工程承包和商业零售),其竞争力也取决于劳动力的素质、工程技术设计能力和后续运营维护能力,而不完全取决于劳动力成本。传统的资源密集型服务业,如旅游业,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产品的设计推介和接待服务有很高要求,相应要求很高的资本投入、创意能力,也对劳动力(导游和接待人员)素质有很高要求。

发达国家,尤其是服务贸易强国在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方面超出我国,我国较有竞争优势的是传统服务业,即资源密集型的旅游和劳动密集型的工程承包,主要还是靠成本竞争。我国服务业在规模和资本等有形资产,尤其是在技术、品牌、商誉等无形资产的核心竞争力方面,缺乏优势。因此,我国要大力培育和提高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要培育无形资产方面的竞争力。这是我国服务业参与国际服务贸易竞争、提高服务出口竞争力的必备条件。

6.1.2消除服务业发展的体制

服务业只有在适度竞争中才能良性发展,过度保护和垄断经营只能束缚服务业的发展。我国服务业的行政性垄断比较严重。近年来,通过拆分和放松准入限制,我国服务业的垄断程度有所下降,但竞争性还不充分,限制了服务业的竞争力和效率的提高。因此,我们要加快服务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逐步消除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推进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努力提升服务业竞争力。除极少数关系国家安全的服务业保留国家垄断经营外,其余应该放松市场准入管制。基本上应该给予外国服务提供者、本国国有和民营服务提供者同等待遇,也就是国民待遇,建立公平公正充分的竞争环境。

6.2加强服务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人才,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中都占据着主要地位,要发展我国的服务贸易,提高我国的服务贸易出口水平,也应该重视人才的培养。

6.2.1加大人力资本和教育投入

应在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筹建国际服务贸易专业,培训更多、更高层次的熟悉国际服务贸易的复合型人才。在现有各个高等院校(含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专业中加开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十分必要。这可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不断输入新生力量。

应加大对相关教育产业的投资,建立门类齐备的服务贸易培训机构,通过产学研结合,加快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要加强对现有人员的短期业务培训,让其尽快地了解和把握我国服务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提高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市场竞争力。

应开展“海外引智”工程,通过优惠政策增加国内服务业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积极引进人才;同时又要谨防在利用外资过程中国有服务企业人才流失。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并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加强国内服务业人力资源的保护,防止人才流失对国内服务业,如商业信息与业务资源领域的巨大损害。

6.2.2鼓励创新发明,提高获取专利的能力

国际服务贸易本身是一种资本积累和技术转让的渠道,它可以通过影响技术和其他生产条件改变原来的比较优势,形成新的国际贸易格局,也可以强化原来的比较优势。因此,国际服务贸易的竞争应该建筑在高等要素的生成机制上,努力提高服务贸易高等要素的市场供给能力,而其最终落实于人力资本要素上的竞争。我们在制定服务贸易发展战略时,要注意加大对教育、科研和开发等高等要素的投入,加速建立健全服务贸易高等要素生成机制,努力提高高等要素的供给能力,这对于促进中国国际服务贸易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中国服务产品的科技含量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建立技术基础设施,为技术创新奠定基础。技术基础设施是指多个市场主体(主要是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能共同使用的产业技术的组成部分,如基础技术知识、信息高速公路和基础制造技术等共性技术以及经济技术数据库等服务。这也是目前政府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其次,建立国家创新基金,支持高风险和高技术部门的扩展,鼓励创新。再次,加强服务的专业化协作,扩大供给和需求的规模,以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6.3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服务贸易出口促进体系

我国现在处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整体的环境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传统的国际服务贸易理论认为,比较优势是国际服务贸易的基础,因此其主张各国应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其优势服务业,通过优势服务业的出口获得贸易利益。但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会产生“比较优势陷阱”,并且未来服务业的竞争将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竞争,而当前中国服务的出口是以劳动密集为主要特征的工程建筑、劳务输出和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旅游业等传统服务业占主导,从长远看这种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很难提升中国服务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所以我国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服务贸易出口促进体系,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现代服务业,提升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该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面向国际市场,以出口为导向,研究起草促进服务贸易出口的政策,提出促进中国服务出口的总体要求,明确中国对外贸易中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出口应协调发展。要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规则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体系,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标准化体系。

第二,要搭建服务贸易出口促进平台,办好文博会,在广交会、厦洽会等国际展会增加服务贸易交易的内容。组织服务外包企业在美国等服务外包发包地参加服务外包展览,为企业创造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要培育以企业为主体的服务贸易行业协会,积极为中国服务贸易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第三,应加大发展服务贸易出口的资金投入。进出口银行在出口信贷条件和额度方面予以适当倾斜。放松服务企业境外投资的用汇限制,简化其境外投资外汇审核程序,适当提高用汇额度。还应根据不同服务贸易部门的具体情况,对服务贸易出口业务和企业予以税收优惠。

6.4选择重点服务贸易部们进行培育和出口促进

第一,把信息技术服务作为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发展的战略核心部门。信息技术服务贸易已经成为世界服务贸易发展的“领头羊”,它是提升和改造传统服务业的利器,而且其技术含量高、价值也颇高,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应用于各个经济部门和生活领域的“软件业”,已经成为服务贸易国际竞争的重点领域。

第二,重点培育和促进现代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出口。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贸易的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根据WTO《世界贸易报告2006》的统计,在世界服务贸易结构组成中,通信、保险、金融、计算机、信息服务以及特许权使用和许可、专业服务等现代新兴服务的贸易额已占到服务贸易总额的将近一半。

前面已论及将信息技术服务贸易作为出口促进的战略核心部门,笔者在此分析其他几个部门。

(1)金融和保险服务。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金融服务出口发展迅速,1997年~2005年间年均增长23.5%,2005年出口规模达到1.45亿美元。继中国银行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达到600个并显示出较强的竞争优势后,目前国内的几家大型银行和保险公司都申请到海外设立分支机构。2005年末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拥有金融资产43568亿元,这为金融服务出口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然而,与外国跨国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程度还比较低,保险业务海外的收益不高。应鼓励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和人员到境外开拓市场,从事相关金融业务,尤其是为中国在外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华人提供金融服务。在促进保险服务出口方面,可以鼓励中国出口货物使用中国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

(2)特许和专利权使用。我国目前特许和专利权使用的出口规模较小,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获得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提升特许和专利权使用的出口竞争力。

第三,巩固传统优势服务贸易出口部门。旅游、运输服务、劳务输出和建筑服务是我国的传统优势服务出口部门,要进一步巩固其出口竞争力。根据WTO《世界贸易报告2006》的统计,在世界服务贸易结构组成中,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部门保持稳定增长,这说明传统服务贸易部门仍有发展空间。

(1)旅游是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第一大部门,占整个服务贸易出口的39.64%,促进其每增长1个百分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量规模就会扩大0.5个百分点。因此,要继续支持旅游业发展,扩大出口。

(2)运输业。全球贸易中90%以上的货物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2005年我国外贸进出口货物海运量为10亿吨。运输服务本来是我国传统优势服务贸易出口部门,但近几年我国运输服务贸易连续出现逆差。随着货物贸易的进一步增长,对运输服务的需求还会增加,应大力巩固和促进以海洋货物运输为主的运输服务出口竞争力。为此,应加快我国远洋货物运输的运输工具的更新改造,启用世界先进的运输装备设施,加快港口的现代化建设,提高运输能力。

(3)劳务输出和建筑服务。我国在对外劳务输出、对外建筑承包工程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356.1亿美元,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346.6万人次,已成为国际建筑、纺织劳务和海员的重要来源地。我国要加强外派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其素质;提高建筑承包公司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巩固这方面的出口竞争力。

第四,将文化和高等教育服务出口作为培育和促进服务出口的战略前沿阵地。

(1)文化服务贸易出口。文化服务贸易事关国家形象和民族价值观的国际传递,又具有巨大的经济市场价值。国际文化服务贸易竞争非常激烈。因此,要将文化服务出口作为培育和促进服务出口的战略前沿阵地,提高文化服务出口竞争力,传递五千年中华民族文化和当代中国形象,增强我国在全球化竞争中的软实力。

(2)高等教育服务。高等教育除了传播人类发展进程中积累的共有文明外,也是东道国传播自身民族文化和价值观、提高软实力的重要渠道,同时还是加强国际互信的重要载体。开放本国教育,采取措施吸引外国学生来本国学习深造历来为欧美日发达国家所重视。例如,英国高教服务贸易出口收入每年达36亿英镑。我国应尽快把高等教育服务出口当作培育和促进服务出口的战略前沿阵地,采取措施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的开放程度,吸引境外留学生来华学习,增强高等教育服务出口能力。

7结论

7.1主要研究结论及创新

本文是作者充分运用所学知识,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采用实证、图表分析以及数据模型等分析方法,有针对性的对国际和国内服务贸易发展水平进行研究、比较,通过分析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以及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就我国如何应对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呈现以下发展趋势:服务贸易自由化趋势、服务贸易结构优化趋势、服务贸易壁垒隐蔽化趋势、发展中国家地位逐步提升趋势,并讲对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第二,我国服务贸易虽有所发展,但总体水平较低,发展结构不合理。国际竞争力较弱。影响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因素可分为可量化的和不可量化的,在可量化因素中,主要用一元回归分析了基本环境因素、基本经济因素、需求因素、人力因素对其影响,需求因素的影响程度最强,往下依次是基本环境因素、人力资本因素、基本经济因素。

第三,针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和影响因素的作用,从政府,立法,经济制度等几个方面提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建议。

本文的创新性有两点:

首先,国内外有很多关于服务贸易方面的研究,通过实证分析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方向的研究还比较少,课题中要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服务贸易影响因素进行论证。。

其次,理论上,课题在分析服务贸易的模型中加入了我国人口大国人力资源过剩的特殊因素,能够突出我国服务贸易的特殊性。

7.2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服务贸易发展的包含范围较广,涉及行业较多,发展牵涉的内容也较为广泛,本文仅研究了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建议,对于各个具体行业的发展思路,以及财税政策改革等对服务贸易发展的作用等问题都未涉及,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汪尧田、周汉民,关税和贸易总协定[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2.

[2]薛荣久,国际贸易[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3]陈宪,国际服务贸易[M],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

[4]丁维香,国际服务贸易与中国服务业[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5.

[5]杨圣明.服务贸易:中国与世界[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

[6]王粤.服务贸易——自由化与竞争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郑吉昌,国际服务贸易[M],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

[8]Bhagwati.JN.SphnteringandDisembodimentofServiceandDevelopingNations[J],TheWorldEconomy,1984,7,133-144.

[9]Grubel.H.G.AllTradeServiceareEmbodiedinMaterialsorPeople[J],TheWorldEconomy,1987,10,199-130.

[10]Nayyar.D.SomeReflectionsontheUruguayRoundandTradeinService[J],J.W.T.,22,35-47.

[11]WorldTradeOrganization,ResultofthcUruguayRoundofMultilaterailTradeNegotiations:theLegalTexts,annexIB,Geneva,1995,286.

[12]WorldTradeOrganization.ResultsoftheUruguayRoundofMatirialateralTradeNegotiation:theLcgalTexts,annexIB.Geneva.1995.306.

[13]赵书华,李辉.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定量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6-9.

[14]江小娟.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5]黄凌宇.WTO框架下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初步构想[J].时代经贸,2007,(2).

[16]王云.浅谈当前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6).

[17]汪尧田,李力.国际服务贸易总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18]刘东升.国际服务贸易[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2002.

[19]董小麟,董苑玫.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及服务业结构缺陷分析[M].国际经贸探索.2006.

[20]史自力,谢婧怡.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及提升对策[M].经济管理研究2007.

[21]孙敬水.进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国际经贸探索,2001.

[22]饶友铃,张伯伟.国际服务贸易[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23]降夏玲,洪毅颖.论服务贸易壁垒及其特点[J]北方经贸,2004(11).

[24]陈宪.国际服务贸易—原理•政策•产业仁[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25]陈宪,程大中:全球产业与市场整合中的服务贸易[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26]黄少军.服务业与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7]王粤服务贸易—自由化与竞争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8]李悦.产业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9]张晓恫.计量经济学基础[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30]许涤龙.Eviews应用试验教程[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31]程大中.美国服务贸易中的政府行为及其启示[J].经济纵横,2000(1)

[32]谢康.信息服务贸易与国家竞争力[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5)

[33]曲如晓.论服务贸易的保护[J].世界经济,1997(5)

[34]赵露茜.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主要因素的国际比较[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9(2)

[35]程大中.服务业就业与服务贸易出口:关于中国和美国的对比分析[J].世界经济,2000(1)

[36]李慧中.服务业、服务贸易及其部门的特征研究—兼对欧盟国家的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0(3)

[37]王小顺.影响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利因素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1(12)

[38]林伟航.服务贸易比较利益的决定因素及其利益与分配[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2(10)

[39]李静萍.影响国际服务贸易的宏观因素[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11)

[40]傅晓霞,吴利学.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3(1)

[41]何春杰.制度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3(4)

[42]沈明其.服务贸易开放的经济效应及相关指标的构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5)

[43]陈宪,黄建锋.可贸易性:决定因素与影响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4(4)

[44]郑吉昌,夏晴.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与模型[J].价值工程,2004(4)

[45]刘雪琴,梅新育.开拓新疆界—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症结与出路[J].国际贸易,2004(2)

[46]王萍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J],中国统计,2004(l)

[47]赵书华,李辉.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定量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5(l)

[48]杨丹萍,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财经,2004(2)

[49]张建民.中国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和适当保护[J].国际贸易问题,1998(3)

[50]顾乃华.我国服务业发展状况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04(9)

[51]程大中.国际服务贸易:人力资本因素的分析.上海大学(硕士论文),1999

[52]刘晓慧.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与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武汉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5.1

[53]陈龙杰.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分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6.18

[54]杨艺敬.上海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现状和对策研究.上海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8.1

[55]At/gb/node2/node34/node16232/userobject7ai1276889.html,2007-9-6

[56]MichaelR.Czinkota,International[M]pekinguniversityPress,2004

[57]GabrieleAlbrto,PolicyAlterntivesinReformingPowerUtilitiesinDevelopingCoountries;ACriticalSurvey[J]UVCTADDisscussionPaper.No.168,2004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第3篇

实证分析

(一)引力模型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侧重于解释贸易产生的原因、模式和福利效果,而忽视了现实中贸易流量的决定问题。20世纪60年展起来的引力模型为诠释双边贸易流量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贸易引力模型是由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演化而来的,万有引力定律认为两物体间的相互引力与两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两物体间距离成反比,而贸易引力模型正是借鉴了万有引力定律,对国际贸易的双边贸易流量进行计量研究。丁伯根(Tinbergen)和波伊豪宁(Poyhonen)在20世纪60年代分别开始对国际贸易的双边贸易流量进行计量研究。该模型认为,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同其经济规模正相关,与实际距离负相关。虽然当时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但是在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始终无法对双边贸易进行实证研究的情况下,贸易引力模型无疑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得出引力模型的基本思想是:两国之间的双边贸易量取决于其经济量以及其相互间的距离。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略)。随后,众多解释变量被加入到模型中用来解释双边贸易量,这使引力模型得以更好地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人口、汇率、人均收入、消费者价格指数以及诸如一国是否是一个区域贸易协定的协约国,是否有共同边界和共同语言,是否为发达国家等虚拟变量被逐步加入到引力模型中。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在标准国际贸易引力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新的解释变量得到如下扩展引力模型方程:(略)。(2)式中因变量Xjt为第t期中国向贸易伙伴j国的出口额,β0为常数项,β1…β4为待估计参数,εjt为随机误差项,解释变量的含义、预期符号详见表1。

(二)选取样本

本文运用引力模型对2000—2008年中国对OECD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流量和货物贸易出口流量进行实证分析,并比较引力模型对二者的解释程度;进一步确定货物贸易出口与服务贸易出口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促进的效应。由于对OECD国家的出口额占中国总出口额的绝大部分,因此回归结果具有较强说服力。由于OECD中部分国家与中国的服务贸易数据缺失或者不全面,因此本文最终只选取了25个OECD成员国,分别为: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爱尔兰、意大利、日本、韩国、卢森堡、荷兰、葡萄牙、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英国、美国。

(三)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选取2000—2008年中国对25个OECD成员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额,数据来源于OECD数据库中的TRADEINSERVICESBYPARTNERCOUNTRY统计部分中各国对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口数据;而2000—2008年中国对25个OECD成员国的货物贸易出口额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由于统计口径不一致可能带来的问题。中国与25个OECD成员国2000—2008年的GDP和人口总数均来源于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指标(WDI)数据库。中国与25个OECD成员国之间的距离数据通过网站中的“距离计算器”计算得到。25个OECD成员国的经济自由度指标(EFW)则来源于加拿大费雷泽研究院出版的“EconomicFreedomoftheWorld”。

实证结果及分析

首先运用引力模型对中国对25个OECD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额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再运用相同的模型分析货物贸易出口,并与服务贸易出口相比较;第三步分析货物贸易出口与服务贸易出口之间是否存在互相促进的关系。

(一)服务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首先运用标准引力模型进行分析,表2的回归结果显示,在标准回归模型(1)中,3个解释变量都达到了较高的显著性水平。这表明引力模型的基本原理同样也能解释服务贸易流量。其次,扩展后的回归结果(2)显示,各解释变量的检验统计量都较理想,除了人口只达到了5%的显著性水平,其他的都达到了1%的显著性水平,而且方程拟合效果较好,调整后的R2值为0.88。从表2的回归结果中,可以得出:1.中国同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自由程度促进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但比较而言,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流量更取决于中国和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如表2中结果(2)所示,ln(YctYjt)的系数为1.17,而EFWj的系数稍小为0.64。这表明若其他条件不变,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增加1%,则中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额增加1.17%,而贸易伙伴国的经济自由程度若增加1%,则中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额增加0.64%。2.中国和贸易伙伴国的人口对中国的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为负。若其他条件不变,贸易伙伴国的人口增加1%,则中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额减少0.17%。3.中国和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距离对服务贸易起到阻碍的作用。

(二)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对比分析

同分析服务贸易流量的方法一样,本文使用相同的引力模型对货物贸易进行分析,并与服务贸易的结果进行对比。从表3中关于货物贸易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回归结果非常类似,除了人口变量不显著外,其他的变量也都达到了1%的显著性水平。通过对货物贸易方程和服务贸易方程中各解释变量系数大小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服务贸易方程中各系数的绝对值都比货物贸易方程中的大,这说明当解释变量发生变化时,由此影响服务贸易出口额的变化比影响货物贸易出口额的变化更大。学者FukunariKimura和HyunHoonLee利用10个OECD成员国和其他经济体1999—2000年的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数据,并用引力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以评价不同因素对于双边服务贸易的影响,并与双边货物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从中得到了与货物贸易相比,服务贸易更能够用引力模型来加以解释的结论;他们通过比较二者方程调整后的R2值得出上述结论,而从表3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从服务贸易方程中获得的调整后的R2值为0.88,从货物贸易方程中获得的调整后的R2值为0.89,二者相差甚微,这说明引力模型并不能更好地解释服务贸易,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任何有关国际贸易的理论和模型都可以适用于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

(三)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国的对外贸易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两个方面,并且它们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货物贸易会产生各项服务需求,如运输、保险和金融服务等,从而带来服务贸易额的增加;服务贸易的很多部门则是货物贸易的支撑。如果能够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效应,那么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将出现相互促进的局面,即货物贸易会带动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则会促进货物贸易的技术进步和结构优化,进而促进货物贸易的发展(王英,2010)。本文借鉴王英的方法对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把货物贸易的出口额作为解释变量来分析服务贸易流量,同样将服务贸易出口额作为解释变量来分析货物贸易流量,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根据回归结果都达到了5%的显著性水平,可以得出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货物贸易出口额增加1%,则服务贸易出口额增加0.19%;同样,若服务贸易出口额增加1%,则货物贸易出口额增加0.13%。这说明相比于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促进作用,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更大。但也可以看出,相比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自由程度,二者之间的促进作用显得比较有限。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第4篇

【关键词】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论证会学习项目学习情景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038-02

凭借着新疆的地缘优势、丰富的资源和稳定的社会环境,2008年新疆外贸额突破200亿美元跃居西部第一,这意味着新疆外贸已经开始扮演带动西部外贸崛起的排头兵角色。新疆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急需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国际贸易从业人才。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新疆外贸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容,就是边境小额贸易和面对中亚市场的加工贸易。而在以往高职院校开设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课程内容只涉及一般贸易,旨在向学生传授一般贸易合同的知识和技能,这远远不能满足新疆对外贸易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对新疆的对外贸易行业进行了市场调研和召开企业论证会后,确定了面对新疆外贸企业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就业岗位有外贸业务员、外贸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岗位,通过对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分析,形成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确定了国贸专业的五门核心课程:国际贸易实务、报关业务操作、报检业务操作、外贸单证实操、进出口业务综合实训。

《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定位是高职高专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外贸业务员、报关员、报检员、外贸跟单员等外贸岗位必修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实训,使学生掌握进出口合同的基本知识,培养国际贸易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学会进出口合同洽谈、草拟、签订和进出口合同的履行流程等国际贸易基本技能,是一门融“教、学、做”为一体,培养学生的国际贸易基本职业能力的课程。本课程也是外贸业务员、外贸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等行业岗位职业资格考试的基本内容。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不断的探索,摸索出了一套较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实践证明效果较好,解决了教与学中的许多问题,深受师生好评。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个简单介绍:

一、教学内容项目化

《国际贸易实务》的传统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先按教材章节的顺序进行理论教学,然后考试及实习。这种教学体系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根据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满足课程的教学需求和学时安排,同时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我们改革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结合课程特点,根据外贸行业外贸业务员的岗位职责所需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将课本内容重新整合,将教学内容项目化,按学习单元进行教学。

按每个项目的不同要求来教学,理论与实际结合更紧密,课堂教学和实际操作训练更相互融合。打破了以往先理论后实践的传统模式,教变得更灵活,学变得更容易,枯燥的专业内容变得更有味。

在多年的教学积累中我们发现,学生真正能做到掌握和运用目标知识和技能,往往需要四个阶段的训练,即了解任务、跟学操作、独立操作、项目实战。我校结合新疆外贸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设计了一般贸易出口合同的签订和履行、一般贸易进口合同签订和履行、边境小额贸易出口合同签订和履行、边境小额贸易进口合同签订和履行、出口加工贸易合同签订和履行等五个学习项目。

学习项目一:一般贸易出口合同的签订和履行中,要求学生能描述进出口贸易洽谈的基本内容,能理解进出口合同各条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能描述进出口合同洽谈的程序,能描述签订一般贸易出口合同的步骤,能草拟签订简单的一般贸易出口合同,了解出口贸易流程。这是认识规律的第一阶段:了解进出口合同签订的基本内容。

学习项目二:一般贸易进口合同签订和履行,要求学生能以进口商的角色,运用学习项目一中了解的知识技能,模仿上一学习项目,洽谈和签订一般贸易进口合同,理解进口合同各条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洽谈程序和履行流程。这是认知规律的第二个阶段:跟学操作。

学习项目三:边境小额贸易出口合同签订和履行,增添了边境小额贸易方式的学习,要求学生熟知中亚五国和俄罗斯市场的人文、习俗、消费习惯,熟悉边境小额贸易的内容和特点,了解边境小额贸易运输方式,贸易习惯,运用学习项目二中的知识,独立完成边境小额贸易出口合同签订、履行流程。这是认知规律的第三个阶段:独立操作。

学习项目四:边境小额贸易进口合同签订和履行,要求学生以进口商的角色,自己确定目标产品和市场,及所有贸易条件,草拟签订边境小额贸易进口合同、履行流程。这是认知规律的第四个阶段:项目实战。

最后简单介绍学习项目五:加工贸易合同签订内容和履行流程。

通过这种学习项目由普式到特式,课程内容有反复但又各有特性的课程内容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独立完成操作的能力逐渐变强,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由详到简,学生逐步占据了课堂的主导地位。

那么这五个学习项目在教学中应该如何组织呢?

二、教学组织情景化

以学习项目一:一般贸易出口合同签订和履行为例,剖析外贸业务工作过程。一笔业务分为出口前的准备、贸易洽谈、签订合同和履行合同四个阶段的工作,《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就是以这四个阶段的工作为基本学习任务,向学生传授交易前准备工作、贸易洽谈、签订合同和履行合同的流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并将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贯穿于其中。

在第一个学习项目一般贸易出口合同签订的内容组织上,因为学生此时正处于认知的第一阶段:认识任务。因此课程组为学习项目一设计了11个学习任务:出口目标市场调研、建立业务关系、洽谈货物的名称数量质量包装、洽谈货物的价格、洽谈货物的装运条件、洽谈货物的保险、洽谈货物的结算方式、洽谈货物的检验、争议的预防与处理、草拟出口合同、签订出口合同、履行出口合同等。

为满足实训教学,课程组为这五个学习项目设计了相应的实训学习情境,分别是:学习情境一:新疆中基国际贸易公司向美国班路公司出口番茄酱;学习情境二:新疆中基国际贸易公司从澳大利亚的G公司进口啤酒大麦;学习情境三:新疆中基国际贸易公司出口新疆地产葡萄干到中亚国家;学习情境四:新疆中基国际贸易公司以边境小额贸易方式进口某个产品;学习情境五:新疆中基国际贸易公司在乌鲁木齐出口加工区的家具加工厂家为俄罗斯的X公司加工一批家具。共27个实训任务,与课程学习任务一一对应。实训总课时80课时,占总课时的62.5%。

将每一个学习任务的教学过程分为了六个阶段,第一阶段任务描述,第二阶段知识学习,第三阶段实训任务书布置,第四阶段学生活动与问题讨论,第五阶段分组展示成果质量评定,第六阶段教师点评、小结。在进行完为期16周128节课时的校内学习后,还安排了一周的校外实训,使学生能够在校外实训基地观察进出口业务工作过程,体验工作岗位责任,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在第三阶段实训任务书的布置,应用实训学习情境,以一个虚拟的人物“王敏”和公司“新疆中基国际贸易公司”,设定王敏为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刚毕业的学生,应聘进该公司,由教师扮演业务经理,学生扮演“王敏”,将学生以五人一组分成若干个组,在交易前准备工作、合同洽谈和签订学习部分,由业务经理给各组下达任务,外贸业务员以组为单位上交完成的任务。在合同的履行学习部分,由组内五个学生分别扮演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出口银行、进口银行等五个角色,根据合同的内容,完成合同的履行流程。由业务经理根据任务完成情况考核各组的工作。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裁判;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真实的业务背景下,自主完成课程所有的学习任务,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学习积累知识。通过以上教学设计,课程组教师将外贸业务工作搬进了课堂,今天的课堂教学就是将来的实际工作,教学与实践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三、实训环节仿真化

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通过模拟教学软件创建了虚拟企业的仿真教学环境。利用国际贸易实训室的进出口模拟教学软件,搭建一个虚拟封闭的小型国际贸易市场,并设计了相应的网站。学生可以在网站上模拟成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进出口企业,模拟操作进出易前的准备、贸易的洽谈、进出口合同的签订、合同的履行操作的全部程序。

学生在仿真的虚拟公司环境中进行进出口合同的签订和履行流程的学习和技能训练,优化了教学过程,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同时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与外贸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企业不仅能够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体验真实工作任务的需要,还委派自身业务人员来指导学生实习,定期的企业实习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质的提高。

实践证明,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上述几方面的改革后,不但减轻了教师黑板上喉干舌燥费力不讨好的教学压力,改变了单一的枯燥无味的、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气氛,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第5篇

[关键词]伯格斯模型;服务净进口;服务净出口;价格贸易条件

[DOI]10.13939/ki.zgsc.2016.42.166

1 文献综述

国外理论界关于服务贸易收益的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在传统理论框架之内探讨服务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收益;二是沿袭新贸易理论的分析范式,改变完全竞争等传统假设,基于服务差异性和规模经济对服务贸易的收益进行研究;三是从分工和生产专业化角度出发,讨论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收益。此外,很多学者对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收益进行了实证检验。Dee和Hanslow(2000)发现,如果取消乌拉圭回合中所有的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壁垒,全球将从中获得2600亿美元的收益,其中1300亿美元来自于国际服务贸易的自由化;Chadha(2000)检验了印度服务行业关税平均下降25%时产生的影响,结果是印度服务贸易大幅度增加,在矿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等部门的产出和效率上升,在机器制造业部门则下降;Konan 和 Maskus(2002)近似地预测了突尼斯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影响,结果是主要收益来自于金融业、商业服务和电信业三个生产者服务部门。多数学者的研究表明,生产者服务的自由贸易可以增加贸易双方的福利。

货物贸易条件的变化是衡量服务贸易自由化收益的指标之一。综合国内文献来看,对物贸易条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分析各国贸易条件的变动趋势;二是对贸易条件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三是研究影响贸易条件的因素。在贸易条件影响因素方面,主流观点认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进出口商品结构、外商直接投资、汇率及关税等对货物贸易条件产生了影响,然而从服务贸易角度探讨对货物贸易条件影响的文献不多。张慧、黄建忠(2012)基于伯格斯模型分析了我国1997―2008年服务贸易自由化对货物贸易条件产生的效应,结论表明,总体而言,货物价格贸易条件和单要素贸易条件分别随着服务净进口的增加而相应恶化和平稳改善,但不同服务部门的净进口对我国货物贸易条件的影响不同;黄佳琪、张伟强(2015)对我国1997―2012年服务贸易净进口额和价格贸易条件进行了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负相关性,且生产者服务贸易净进口和货物价格贸易条件间的负相关性更强。

由此可见,已有文献主要分析中国服务贸易情况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本文则扩展了考察对象,利用伯格斯模型进一步研究服务贸易自由化对货物价格贸易条件产生的效应。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从七国集团和新兴经济体当中选取15个国家进行分析,这些国家中既有发达国家,又有发展中国家,共同特点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服务贸易发展较快,因此研究其服务贸易差额对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具有一定代表性。

2 伯格斯模型

伯格斯认为,对标准的H-O-S模型做简单修正,就能得到适用于服务贸易的一般模型。伯格斯模型的关键假设为服务是用来生产两种产品的中间产品,而不是最终消费产品。同时,伯格斯模型将H-O-S模型扩展为2×2×3模型,即两个国家、两种生产要素(劳动L和资本K)、生产两种产品和一种服务。该模型说明了不同国家在服务贸易上的特点是如何形成比较优势从而决定商品贸易模式的。

2.1 伯格斯模型的主要内容

如图1所示,首先,假设只有商品可以自由贸易,而服务不可贸易。本国专业化生产产品1,外国专业化生产产品2,这种专业化分工格局由两国要素禀赋差异决定。最初的均衡点在点A,即本国生产y01产品1,外国生产y02产品2,两国互相交换一部分产品后,在点C处进行消费。在两国国内,完全竞争条件和生产要素在部门间的流动能够保证有效率的生产,但是服务上的贸易壁垒阻碍了服务价格均等化。TT曲线代表在一国服务部门产出可以作为另一国产品部门投入的情况下,两国所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组合。点A处的斜率表示外国产品2生产过程中服务的边际产出与本国产品1生产过程中服务的边际产出的比率。现在假设服务的贸易壁垒消失,由于在点A处TT曲线的斜率大于UU曲线的斜率,所以本国将出口服务,新的均衡点将移至点B。因此,服务贸易自由化导致世界产出构成发生变化,并使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改变。对于本国来说,相对价格曲线变陡,也就是说服务出口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改善;而对于外国即服务进口国来说,其价格贸易条件则发生恶化。

2.2 伯格斯模型的结论

2.2.1 提供服务的技术差别是一国商品比较优势的重要决定因素

一个厂商是选择合约经营还是自己提供服务,取决于服务的市场价格和要素价格的相对水平:如果服务价格高于劳动力成本和利率水平(工资和租金),生产厂商就较少依赖服务部门。一旦技术或政策壁垒阻碍了服务贸易,服务就只能由自己提供,且服务只能作为产品生产的中间产品随着产品的贸易进行间接贸易,那么提供服务的技术差别将成为一国商品比较优势的重要决定因素。

2.2.2 服务贸易自由化有利于出口国

由于一国的要素供给固定不变,相对要素存量差别决定了一国的比较优势。对于服务出口国来说,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产量不变;而对于服务进口国来说,进口的服务促使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产量增加,从而引起本国产品价格下降,即服务进口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恶化。

伯格斯模型说明: 服务贸易提高了世界整体福利水平,但是服务贸易双方未必都能分享到这些增加的福利,服务进口国的贸易条件会恶化。

3 主要国家服务贸易差额与价格贸易条件现状

根据伯格斯模型,可以通过各国的服务贸易差额情况检验其对货物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服务贸易差额由一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减服务贸易进口总额计算而得,正值表示该国为服务贸易净出口国,负值表示该国为服务贸易净进口国。2000―2013年数据根据《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BPM5)计算,2014年数据根据《国际收支手册第六版》(BPM6)计算。

贸易条件是衡量一国一定时期在国际贸易中获利能力的综合指标,包括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三个方面。最初,贸易条件仅指价格贸易条件。其中,价格贸易条件是其他贸易条件的基础。同时,由于伯格斯模型侧重考察的是价格贸易条件,因此本文也选择价格贸易条件来考察服务贸易的影响。价格贸易条件(Net Barter Terms of Trade)又称净实物贸易条件,是一国出口与进口的交换比价,反映单位出口商品的进口能力。其公式为:

式中,Px和Pm分别为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NBTT增大,则出口单位商品可换得的进口商品数量增加,价格贸易条件改善;NBTT下降,则价格贸易条件恶化。

如表1所示,2000―2014年,埃及、土耳其、美国、英国和法国五国为服务贸易净出口国,其他国家则一直处于服务贸易逆差状态。而从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上看,如表2所示,服务净出口国中的埃及和英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有小幅改善,而土耳其、美国和法国的贸易条件则在一定程度上恶化;在10个服务净进口国中,孟加拉、中国、越南、日本和德国贸易条件有所恶化,其他五国贸易条件表现为改善。将这15个国家的两个指标对应来看,服务贸易差额与价格贸易条件指数同向变动年份大于反向变动年份的有土耳其、巴西、中国、墨西哥、尼日利亚、俄罗斯和加拿大;反向变动年份大于同向变动年份的有埃及、美国、英国、法国、孟加拉和日本。

如图2所示,2000―2008年,我服务贸易净进口额在波动中缓慢增长,而2008年以来,服务贸易净进口迅速上升。与此相对应,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在总体上表现为下降,尤其是2002―2008年,下降较为明显。总体而言,服务贸易净进口与价格贸易指数变动趋势相反。

4 实证分析

4.1 模型、数据及方法

4.1.1 模型设定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服务贸易差额对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效应,因此选择价格贸易条件作为被解释变量。为了更好地解释价格贸易条件变动的原因,除了将服务贸易差额作为主要解释变量之外,还选取了经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商品结构指数作为控制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并借助Eviews8.0对2000―2014年间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化情况进行实证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建立如下回归方程:

在进行实证分析时,通常采用取对数的方式消除样本数据的异方差性,但由于NBTT和RMP是比值数据,而FDI数据中存在负数,不宜取对数,因此保留以上变量的原始数据,仅对NST和GDP两个变量的数据取对数。本文回归模型最终确定为:

式中,α0为截距项,NBTT表示货物价格贸易条件,NST表示服务贸易差额,GDP表示经济增长,FDI表示流入本国的外商直接投资,RMP表示出口商品结构指数,μit为随机扰动项。

4.1.2 样本选择

考虑数据的完整性,本文最终选择了15个国家2000―2014年的截面数据。同时,本文将样本分为服务贸易净出口国、服务贸易净进口国,从这两个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其中,服务贸易净出口国包括埃及、土耳其、美国、英国、法国5个国家,服务贸易净进口国包括孟加拉、巴西、中国、墨西哥、尼日利亚、俄罗斯、越南、日本、德国和加拿大共10个国家。

4.1.3 数据说明

货物价格贸易条件指数数据来自于世界银行数据库,其他数据则均来自于UNCTAD数据库。其中,服务贸易差额和经济增长数据单位是亿美元,计量回归时采用自然对数;外商直接投资采用流量数据,单位为亿美元;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把出口商品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其中,0-4类商品为初级产品,5-9类商品为工业制成品。出口商品结构指数=(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初级产品出口总额)×100。

4.2 净出口国服务贸易与货物价格贸易条件的关系

4.2.1 描述性分析

表3报告了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值。FDI是各国差别最大的量。在样本区间内,NBTT最高的为埃及,其均值是127.333,最低的为土耳其,其均值是94.627;lnNST最高的为美国,其均值是6.986,最低的为埃及,其均值是3.778;lnGDP最高的为美国,其均值是11.829,最低的为埃及,其均值是7.250;RMP最高的为美国,其均值是527.573,最低的为埃及,其均值是87.907。

4.2.2 单位根检验

利用LLC、Breintung、IPS、ADF-Fisher 和PP-Fisher5种方法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由表4可知,只有RMP的水平值是平稳的,但对各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后,所有变量均为平稳序列,即所有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可以继续进行协整检验。

4.2.3 协整检验

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主要包括Pedroni、Kao和Johansen三种方法,本文采用Pedroni协整检验方法。如表5所示,除Panel-rho以及Group-rho为接受原假设以外,其余都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综合考虑,认为价格贸易条件和服务贸易净出口、经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出口商品结构指数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可进行回归分析。

4.2.4 回归结果

根据Hausman检验判断应当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Hausman检验的原假设是个体效应与回归变量无关,应建立随机效应模型。当其对应的P值小于0.05时,拒绝原假设,应建立固定效应模型。本文的检验结果支持了固定效应模型。

利用形式设定检验方法(N=5,k=5,T=14),由于计算出的F1和F2均大于临界值,因此模型采用变系数形式。为减少异方差,本文采用Cross-section SUR加权的GLS估计方法,对固定影响变系数模型进行GLS估计。由表6和表7的估计结果所示,各截面成员影响因素的系数具有显著差异。

首先对各服务贸易净出口国NBTT与lnNST两个变量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如表6所示,服务贸易净出口对法国、土耳其和美国具有显著影响,且系数均为负。加入另外三个变量后,如表7所示,回归方程的可决系数由0.6766提高至0.9537,拟合程度更好,但是与表6相比,服务净出口额对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发生了较大变化。只有美国和英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并且土耳其、美国和英国的系数符号均与表6中相反。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服务净出口国,通过服务出口以及服务技术转移改善了自身的价格贸易条件。经济增长对美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最大,FDI也通过了检验,但影响较小。英国虽然也是服务净出口国,然而其服务净出口额对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为负。

从以上分析来看,仅考虑服务净出口与价格贸易条件的关系时,只有埃及和英国的系数符合伯格斯模型的结论,但是这两个国家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而在加入其他变量之后,埃及、土耳其和美国支持了伯格斯模型,其中只有美国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由此可知,对于服务净出口国来说,服务贸易与货物价格条件之间不具有单调性。

4.3 净进口国服务贸易与货物价格贸易条件的关系

经单位根检验,所有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并且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可以进行回归分析。由于Hausman检验的P值为0.0000,所以仍然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如下。

由表8可知,服务净进口对价格贸易条件具有显著的影响。在10个国家中,只有孟加拉、中国和墨西哥的系数为负,而在其余国家中,俄罗斯的服务净进口额每增加1个百分点,价格贸易条件将增加45.8075个百分点,影响效应最强。如表9所示,方程的拟合程度更好,但是只有加拿大、中国和尼日利亚的服务净进口额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加入其他变量之后,除德国外,其他各国系数α1i的绝对值均有所减小,表示服务净进口额对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程度相应降低。

从以上分析来看,仅考虑服务净进口与价格贸易条件的关系时,只有孟加拉、中国和墨西哥的系数符合伯格斯模型的结论,且显著性较强;而在加入其他变量之后,孟加拉、巴西、中国、德国、墨西哥和越南支持了伯格斯模型,但其中只有中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5 结 论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方法检验了服务贸易对货物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在15个样本国家中,服务净出口与价格贸易条件并非都同向变化,服务净进口与价格贸易条件也没有都表现为反向变动,这与伯格斯模型的结论不符,表明服务贸易对货物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具有差异性。一国的服务贸易情况除了包括服务差额,还包括服务的进出口结构和技术水平等,而价格贸易条件不仅要受到本国各种因素的影响,还要受到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经济状况以及国际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就中国而言,无论是单纯考虑服务净进口与价格贸易条件的关系,还是综合考虑各因素对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服务净进口的系数均为负,表示随着服务净进口额的增大,我国的货物价格贸易条件在恶化,这符合伯格斯模型的结论。同时,我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价格贸易条件将增长39.9631个百分点;当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商品结构指数各增长1个百分点时,价格贸易条件相应分别减少0.0703和0.0205个百分点。可见,经济增长对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改善的作用最大。近年来,我国出口商品的数量和质量均有提高,尽管2008年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冲击,但是我国的经济仍然维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由于外商直接投资投入我国的出口优势部门即劳动密集型部门,因而对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产生了负向影响,但是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跨国公司对我国劳动密集型部门的投资逐渐减少,因此系数较小。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为负且负效应很小,意味着我国的出口虽然仍以初级产品为主,但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当进口技术水平较高的服务,不断提高我国服务的竞争力,逐步缩小在服务贸易中的逆差,并由此带来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此外,还应保证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妥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并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参考文献:

[1]David F Burgess.Services as Intermediate Goods: the Issue of Trade Liberalization[M].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Trade,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Trade,Cambridge,1990:79-90.

[2]黄佳琪,张伟强.服务贸易对货物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分析――基于伯格斯模型的分析[J].商,2015(4):91-93,58.

[3]姚星,刘小差,黄枫.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发展的动态关系研究――基于143个国家1982―2008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1(9):53-60.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第6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教学方法 课程内容整合

随着全球经济化的迅猛发展,国际贸易专业也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关注,越来越多的院校开设了国际贸易专业,该专业相对于其它专业来说是个传统专业,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已经设立了很多年,发展也已经很成熟了。在该专业的课题体系设置当中,《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国际结算》等是该专业的专业课,而其中的《国际贸易实务》又是学习各门专业课程的基础,可以说是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主要是对国际贸易交易过程的程序及所涉及的各个环节进行详细的讲解。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的交易磋商程序、主要六种贸易术语、外贸合同内容及各项条款的书写规则等内容,为后续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这门课程在国际贸易专业中也设置和讲授了很长时间,相对来说也是比较成熟的课程,但据相关调查,国际贸易专业的同学对这门课程重要性的并不认可,导致的主要原因有:课程内容陈旧,没有将最新的外贸领域知识融入进去;教师课堂采用满堂灌的授课方法,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较低,学习效率低下,对知识点的接受有限;学习完该课程后,对外贸交易是如何进行的还是一知半解。

根据对调查研究结果的分析,《国际贸易实务》该门课程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第一,教师授课方法单一,纯理论授课。

第二,讲授内容陈旧,没有理论联系实际。

第三,教师对于外贸交易的掌握程度较低,指导学生学习的力度不大。

第四,实际外贸交易使用的语言和文字都是英语,教师在授课中采用的是纯中文,体现不出实际的贸易场景。

鉴于以上问题,为了体现出《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对学生外贸实践技能的指导作用和在国际贸易专业中专业基础课的作用,对这门课程进行授课内容的重新整合和教学方法改进新的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教学内容整合

为了提高《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对课程的任务、所需培养的能力与教学内容进行能力与知识点的分析与归纳,得出该课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内容、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切入点的教学整体设计方案框架,形成项目课程的框架结构、各项目和模块的能力培养目标以及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教学内容。

具体的内容整合方案为,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教学环节,总课时为90课时,其中理论部分占30学时,实践课时占为60课时。理论教学以具体出口、进口、其它贸易方式三个贸易项目为主线,按照外贸交易流程,采用“项目引导、工作任务驱动、案例结合、技能训练”等方式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根据项目任务要求进行自主性学生,增强了学生学习动力。实践教学包括外贸业务实训软件、观看外贸工作讲解录像、外贸企业参观等三个环节来实现。

二、教学内容设计

《国际贸易实务》在教学内容上,采用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学做合一|”的全新模式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综合化改革,以国际贸易进口、出口、其它贸易方式业务流程重组教学内容,以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从职业能力出发,提炼课程的核心能力,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

本门课程理论教学分为三个示范项目,项目实例均来自外贸企业,在授课过程中,首先由教师提出个项目、模块及单元工作任务;其次,师生共同分析工作任务,提出实现任务的途径;再者,教师讲解实现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技能训练,完成工作任务;最后由教师点评,提出改进方向。

这样的内容整合能将外贸实践最大限度的融入到日常教学,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的准备和实施中,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外贸知识的理解、对外贸业务技能的掌握、对外贸流程和规则的熟知程度。

三、教学方法改进

《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这样才能使其主动的去掌握外贸技能,适合该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项目教学法

(1)使用目的

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单元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其方法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一个具体目标,基于单元项目任务,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又产生新的任务。这种教学法,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施过程

理论教学部分分为三个项目:出口贸易项目、进口贸易项目及其它贸易方式项目,每个项目均以典型的外贸工作实例导入,贯穿该项目教学的全过程。例如:出口贸易项目以真实的企业实例“劳动布裤出口”导入,分为三个模块:出易磋商和合同签订、出口合同条款及出口合同履行,每一个模块分为若干个单元。①确定每一个项目单元工作任务,如,我们确定第一个模块第二单元(出易磋商)的工作任务是:完成“劳动布裤出口”交易磋商,并书写交易磋商函电;第二个模块第五个单元(价格条款)的工作任务是:完成“劳动布裤出口”价格核算并书写价格条款。②工作任务分析,在各单元工作任务的驱动下,师生共同分析完成单元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如,要完成“劳动布裤交易磋商,并书写交易磋商函电”,学生必须掌握交易磋商的形式、交易磋商的一般程序;要完成“劳动布裤出口”价格核算并书写价格条款,学生必须了解国际贸易术语的含义和作用、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贸易惯例,理解《2000通则》十三种贸易术语的含义,掌握六种主要贸易术语,了解作价方法及计价货币选择,掌握佣金和折扣的运用和计算方法、出口商品成本核算的方法、常用贸易术语的报价换算、价格条款的制定等内容。③知识准备,老师分析完成单元工作任务所需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驱动下,完成理论教学内容。④技能训练,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完成单元工作任务,如,出易磋商单元,要求学生充当进出口商进行交易磋商,递交磋商函电;价格条款单元,要求学生完成出口项目的价格核算,并书写价格条款。⑤老师点评,根据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具体情况,老师客观地作出点评,并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这样直接引导学生进入“项目情景”,给学生一个感性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得学习过程变成一个不断成功地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

(3)实施效果

采用项目教学法,当所有项目任务完成后,学生既掌握了交易磋商和合同签订、合同条款及合同履行知识点内容,又具备了一定出易实际工作能力。

2.工学结合教学法

(1)使用目的

工学结合教学法,是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亲自参与到实际的外贸交易当中,来体验真实的外贸工作,提前掌握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之间的差别,为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实施过程

鉴于学生数量较多,外贸公司不可能全盘接收的实际情况,将采用录像观摩学习的方式,老师提前与外贸公司的人员联系,让工作人员将他们是如何具体工作,每个环节是如何操作的进行亲身讲授,拍成录像,让同学们进行观看体验。

(3)实施效果

通过听工作人员的亲身讲解,能体会到真实的外贸交易是如何完成的,掌握理论与实践的差别。

3.双语教学法

(1)使用目的

通过汉语和英语的结合使用,将外贸行业的行业特点和行业要求较好的融入到教学当中。

(2)实施过程(见下表)

双语授课内容分配表

(3)实施效果

让学生能看懂外贸合同的各项条款,能读懂信用证,认识常用的贸易术语和交易磋商的基本模式。

4.互动研讨教学法

(1)使用目的

研讨互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仅仅依赖教师的教学方法,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变依赖式教学方法为参与式教学方法。

(2)实施过程

在教学中,主讲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对于教学难点,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及争论,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例如:“贸易术语怎样选用?”、“支付工具及支付方式如何选择?”等内容,就可以采用研讨互动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诱导学生思考上述问题,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善于理清学生思考问题的脉络,把握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

(3)实施效果

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多维互动,不仅实现了知识、信息、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信息相互交流,而且实现了这些信息的相互构建。同时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交往,还重建了民主的、和谐的平等师生关系,使教师和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5.情景模拟教学法

(1)使用目的

情景模拟教学,是将国际贸易业务引进校内实训室,让学生在仿真的外贸实训软件上进行外贸交易,通过实际动手操作,使学生掌握合同履行各个环节中主要内容及应注意的问题,提高学生专业实际动手能力,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外贸及相关工作。

(2)实施过程

情景模拟教学的仿真模拟的环境由商务系统(进口方、出口方)、国家机关系统、外汇管理系统、银行系统、运输系统、保险系统、检验检疫系统、海关系统、税务系统等组成。例如:在理论、实验课程教学结束后,安排学生进行国际贸易模拟实训,实训在外贸实训室进行,老师按照实训大纲和实训授课计划,让学生在一学期内至少完成一笔L/C+CIF的交易,有能力的同学可选择其他的交易方式完成交易。

(3)实施效果

通过情景模拟教学使学生能独立与外商签订完整的国际贸易合同,并保证国际贸易合同条款的准确性,使学生能独立履行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熟练地与有关方面当事人(上述九个系统)建立各种工作关系,增强学生公关意识及沟通与协调能力,使学生能独立处理履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正确进行索赔和理赔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学斌.国际贸易实践课程建设探索及对策分析.实践与探索,2010(1)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第7篇

关键词:服务贸易;进口;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756 文献标识码:A

一、文献综述

对于服务贸易理论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传统服务贸易理论的适用性、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

(一)适用性角度

国外一些学者认为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无本质差别,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合乎逻辑地适用于服务贸易。B.Hindlev和A. Smith(1984)等人认为,建立在货物贸易理论基础上的国际贸易理论,同样适用于服务贸易。但也有学者反对这种观点,如R.Dick等人认为没有证据表明比较优势决定服务贸易模式。

(二)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以上研究主要侧重于服务贸易总体或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而忽视了对服务贸易进口与经济增长做定性和定量分析。基于此,本文研究服务贸易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并提出优化我国服务贸易进口的政策建议。

二、服务贸易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分析

在分析服务贸易进口对经济增长影响部分,本文主要通过两个关键指标来衡量:服务贸易进口依存度、服务贸易进口的GDP增长弹性。

(一)服务贸易进口依存度

服务贸易进口依存度是指一国服务贸易进口总额在该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计算公式为:服务贸易进口依存度=服务贸易进口总额/GDP,该指标反映的是一国经济对服务贸易进口的依赖程度。

(二)服务贸易进口的GDP增长弹性

服务贸易进口对经济增长的长期贡献,可以用服务贸易进口的GDP增长弹性进行衡量,这一指标可以比较准确地描述服务贸易进口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相互影响关系。

三、服务贸易进口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服务贸易迅速增长,服务贸易进口也发展较快,服务贸易进口依存度、服务贸易进口的GDP增长弹性都在逐步提高,这表明,服务贸易进口对促进我国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与此同时,我国服务贸易进口也存在一些问题:不断扩大的服务贸易逆差;国内对金融、通讯等新兴行业的进口需求缺口很大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改善服务贸易进口的政策建议。

(一)提高服务贸易进口质量,适当扩大服务贸易进口

服务贸易进口对GDP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应在坚持对外开放和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方向下,扩大增加服务贸易进口数量,保持服务贸易逆差。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我国积累了很强的经济实力,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对高新技术和高级生产要素的需求大大增加。

(二)提高新兴服务贸易进口比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传统服务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逐步降低,而新兴服务产业则会逐步显现出优势,我们必须大力提高新兴服务贸易进口的发展。目前服务贸易进口仍以传统服务产业为主的局面对于中国的经济的长期发展和外贸转型是不利的,提高新兴服务贸易进口的发展可以说任重而道远,应该继续加大对新兴服务贸易产业的重视程度。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第8篇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新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新张伯伦模型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8-0268-03

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期内既进口又出口服务产品的经济现象。在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可能成为未来主流贸易的趋势下,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丰富。对中国学者关于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学术成果进行梳理,发现对于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研究还大多集中在在利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总体描述性研究(崔日明,2008),或者对影响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因素进行分析(姜颖,2007),或者研究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效应(任靓,2009)。本文致力于对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内涵进行探究,在对传统产业内贸易理论进行梳理的前提下,探究传统的、适用于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理论为什么能适用于解释服务业产业内贸易。

一、传统产业内贸易理论概述

H-O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能够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间贸易,但产业内贸易现象的出现对该理论提出了挑战。20世纪70年代末,以法尔维(R.E.Falvey)和克鲁格曼(PaulR.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以规模经济、需求偏好相似和不完全竞争等假设为基础的“新贸易理论”,致力于解释产业内贸易。

(一)新H-O模型

新H-O模型是在原有的H-O模型基础上经过充实而建立起来的,相关观点最早由法尔维在研究垂直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时提出,后来进一步体现在法尔维和基尔茨考斯基(H.Kierzkowski)共同提出的模型中。

法尔维将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与经典的以要素禀赋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相结合,指出许多不同厂商生产质量不同的产品品种,且这些产品品种不产生规模效应,这种情况下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可能发生。资本充裕的国家1出口高质量的产品,劳动力充裕的国家2出口低质量的产品。假设两个国家对较低质量和较高质量的产品品种都有需求,在完全的自由贸易条件下,国际贸易必然发生。国家1出口高质量的产品品种到国家2,并从国家2进口低质量的产品,因为产品属于同一产业,只是产品质量上存在差异,所以这种贸易是产业内贸易[1]。

如果对劳动这种生产要素进行细分,可以分为含有人力资本的熟练劳动和普通的非熟练劳动。假定质量高的产品含有的人力资本也较高,在这种情况下,新H-O模型也可以用来解释产业内贸易:在进行国际贸易时,人力资本充裕的国家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人力资本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非熟练劳动的产品;而非熟练劳动充裕的国家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非熟练劳动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人力资本的产品[2]。

(二)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理论是指在特定时期内,随着企业生产产品的数量增加,单位成本下降,即扩大生产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水平。规模经济使企业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下降,因此,规模经济同资源禀赋一样,也是国际贸易开展的基础。如果甲乙两国的资源禀赋情况相同、技术水平相同、消费者偏好相似,那么按照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这两个国家之间是不能够发生国际贸易的,但是,如果这两个国家的消费者对某种特定产品(假设为A产品)的需求数量存在差异(即两国的规模经济存在差异),那么这两个国家之间仍然可以发生国际贸易[3](如下页图1所示):

在下页图1中,横轴代表产量,纵轴代表成本,LAC代表两国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由于两国的资源禀赋及技术水平相同,所以,两国具有相同的LAC。假设甲国对A产品需求规模大,形成规模经济,产量为100单位,单位成本为50单位;乙国需求A产品规模小,达不到规模生产,产量为20单位,单位成本100单位,此时,由于甲国在A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两国之间可以发生贸易关系,甲国可向乙国出口A产品,假设甲国向乙国出口10单位A产品,那么,甲国的生产规模就由100单位扩大到110单位,单位产品成本变为45单位。同理,如果乙国在B产品的生产上具备规模经济,那么,也可以向甲国出口B产品,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当A、B产品是同类有差异产品时,甲乙两国之间形成的就是产业内贸易。规模经济导致各国产业内专业化的产生,进而使得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规模经济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产业内贸易现象。

(三)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theory of demand similarity)是由瑞典经济学家 Linder(1961)提出的理论,又称重叠需求理论(overlapping demand theory)。Linder认为重叠需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一个独立条件。两国之间的需求结构若是越接近,则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就越雄厚;当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时,则重叠需求的范围也就越大,两国重复需要的商品都有可能成为贸易品;如果各国的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则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新的重复需要的商品便不断地出现,贸易也相应地不断扩大,贸易中的新品种就会不断地出现[4]。所以,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其贸易关系就可能越密切;反之,如果收入水平相差悬殊,则两国之间重复需要的商品就可能很少,产生的贸易也就很小。收入水平与产品质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如图2所示):

下页图3中B国收入水平高于A国收入水平,B国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与A国高收入阶层的收入重合,因此,决定了A国与B国对介于与之间的质量的产品有相似的需求,同时,也决定了质量在这个区间的产品在A、B两国之间发生贸易。如图中阴影部分所示。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对于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迅速发展的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具有特别的意义。

(四)新张伯伦模型

20世纪70年代末,迪克西特(Dixit,A.K)、斯蒂格利茨(Stiglitz,J.E.)、克鲁格曼(Krugman,P.)等人在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基础上创立了新张伯伦模型,该模型解释了差别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现象。新张伯伦模型的假设条件为:

(1)一国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劳动,且供给固定。

(2)在一国生产某产品的许多厂商,每个厂商只生产?菖商品中的一个品种,品种数目不限,厂商进入和退出该产业是自由的。

(3)厂商的生产函数相同,生产数量为Xi的商品,需要数量为Li的劳动,而且生产中存在规模经济,即Li=

a+bXi(a>0,b>0)

(4)每个消费者具有相同的效用函数,每增加一单位任何品种的消费,总效用相同。消费品种越多,总效用增加越多,总效用函数为:Y=i=1nvCi(αv(Ci)αCi>0)。

假设两个国家具有相同的情况,自由贸易条件下,两国会针对相异产品实行国际贸易。如果两国同时生产同一种产品,那么其中一国会改变生产,转而生产新品种。假定企业在调整生产的过程中不存在调整策划成本,故企业转产是一种自愿行为,因为生产的调整不会使企业的生产利益得到任何损失。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每个产品的品种都只有一个厂商生产。根据假设(4),生产调整后,虽然消费者消费商品的总量相等,但由于商品品种的增加,总效用仍然增加。由于两个国家开展了产业内贸易,使得双方在没有受到损失的条件下,双方均从中受益。新张伯伦模型揭示了在存在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的条件下,两国开展产业内贸易会提高两个国家的总体福利水平。

二、传统产业内贸易理论在服务业产业内贸易中的适用性

在新H-O模型中,将劳动这种生产要素进一步细分(细分为含有人力资本的熟练劳动以及普通的非熟练劳动),使得该理论在假设条件上更符合服务业中劳动这种生产要素的特点。两个国家在满足本国对服务产品需求的情况下,若从降低成本,提高国民福利的角度出发,就需要根据本国的资源禀赋情况来决定出口以及进口的服务产品的种类。因此,新H-O模型能够解释两个国家之间为何会发生服务业产业内贸易,以及两国在发生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后,两国应分别出口和进口哪种服务产品。综上,新H-O模型这种传统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对于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现象是适用的。

服务产品同制成品相比尽管存在着自身特点,但是随着服务业的大力发展,可贸易产品愈来愈多,服务产品仍然会产生规模经济收益。在规模经济理论中,当上页图1中提及的A、B产品代表服务产品时,规模经济理论就对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现象做出了解释。

从消费者需求的角度来看,消费者对服务产品的需求仍主要取决于收入状况,因此,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也就决定了这些国家的消费者对服务产品有着相似的消费偏好和需求结构。在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中,当图3中的、指代A国服务产品的最低、最高质量以及、指代B国服务产品的最低、最高质量时,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也能较好地解释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现象。

在张伯伦模型中,首先,张伯伦模型的假设条件对服务产品是适用的,其次,在满足假设的情况下,如果实行服务贸易的自由化,那么两国在提供同一种服务时,其中一国会改变所提供的服务,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每个国家只提供一种服务,消费者享用的服务种类有所增加,总效用可以增加。双方的服务业产业内贸易使得双方在没有受到损失的条件下,均从中受益。因此,新张伯伦模型对于解释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是适用的。

综上所述,上述的四个传统产业内贸易理论,主要从资源禀赋、产品性质(包括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等)、消费者需求、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性(包括同质产品的差异化以及异质产品的差异化)等方面来解释和说明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现象,这些方面在服务产品中均有所体现。服务业发展初期,服务产品大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而目前,资本密集型服务产品占据着主导位置,并且技术已经成为服务业发展的一个内生变量。基础设施状况、技术水平、信息资本、市场规模和政府的法律法规等服务要素禀赋,正在成为许多国家,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服务业发展上的后发优势,进而大力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之间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使得更多国家有了发展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可能。在服务产品的差异性方面,从消费者需求的视角来看,消费者对服务产品消费的差异化现象体现得十分突出,甚至会超过对普通产品消费的差异化倾向;从生产者供给的视角来看,由于服务产品的质量难以标准化,具有较大的弹性,这就为服务产品的生产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产品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为个性化服务提供了机遇[/5]。

参考文献:

[1] 谢丹.重庆市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商贸,2010,(28).

[2] 严研.新H-O理论视角的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9,(3).

[3] 高艳.湖南省产业内贸易水平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 涂永式,江虹,欧阳北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 任靓.中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及效应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