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影视音乐鉴赏论文

影视音乐鉴赏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3 15:14:27

影视音乐鉴赏论文

影视音乐鉴赏论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多元智能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30071

音乐教学作为高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在学生的人格培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音乐鉴赏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与想象力。然而,在目前的音乐鉴赏教学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如教学目标的不明确、教学形式的单一、僵硬化等,严重影响了音乐教学的美育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音乐才能的发挥与音乐创造力的培养。因此,为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将以审美为核心、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立体教学、以培育学生创造力的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势在必行。

一、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的音乐教学有了一定的发展,音乐鉴赏被广泛应用于音乐教学中,但受传统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因素的影响,高中的音乐鉴赏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音乐鉴赏教学方式的单一

在当前的音乐鉴赏教学中,大多数都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教师对一首曲子、歌剧等讲授后,就让学生自己体会,使音乐课显得有些枯燥与乏味。甚至有些教师直接将音乐鉴赏课变为音乐欣赏课,让学生自由听歌,导致音乐鉴赏课上课纪律散漫,毫无效果可言。

(二)视觉艺术的过度依赖

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学科教育中,音乐鉴赏教学也不例外。在音乐鉴赏课上,需要通过视频、图片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然而,有些教师过度应用这些视觉艺术,导致学生在鉴赏音乐时,时常关注的是歌剧里的故事,MV里面的任务画面等,使音乐成了视频画面的衬托。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于1983年提出的,他在《智能的结构》里面指出,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都有语言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智能以及音乐智能等智能,人在这多元智能里,都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并发挥作用。为此,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也应当充分挖掘学生的音乐智能,但是,音乐智能的挖掘,不是教学方式与方法的照搬照抄,而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平等原则

根据音乐课程的目标,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全体学生的音乐素养,还要为有音乐特长、爱好的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与可能。为此,在音乐鉴赏的教学中,要通过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学习的乐趣,激发其音乐潜能与创造力。

(二)科学性与开放性原则

由于高中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学习方式与风格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此,教师在进行音乐鉴赏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开放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应用多种教学方式的同时要注意其合理性,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有效的学习,培养学生多方面的音乐智能。

三、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高中音乐教学策略

(一)明确音乐鉴赏教学的目标,课程设计多样化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要求,在进行音乐鉴赏教学中,明确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和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的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进行音乐鉴赏教学的多样化课程设计,充分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音乐智能。

(二)音乐鉴赏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在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实施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探究法、自主合作法、实践法、音乐创作法等,而不是传统的教与学的单一方式,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鉴赏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其音乐鉴赏能力。

影视音乐鉴赏论文第2篇

关键词:音乐欣赏;音乐审美;接受美学;音乐分析;解构主义;音乐技术

音乐是一种依靠听觉来感知的时间艺术,古今中外的理论对音乐创作、表演关注的同时,也对“音乐欣赏”的理论诠释所重视,有人还将这一诠释视为“三度性创造的艺术”[1],以此来和创作、表演的一、二度创造艺术相提并论。中国远古的“高山流水觅知音”、西方音乐中阿门达对贝多芬《f大调弦乐四重奏》中“情人离别”的感受等故事,都说明欣赏是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钱仁康先生认为音乐欣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寻觅知音的重要组成环节,它要在4个方面下功夫:沟通音乐信息、发挥主观能动的审美作用、判断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接受感心动耳和荡气回肠的艺术享受,把音乐欣赏引导纳入寻求音乐美感的快意中[2]。李宝杰主编的《音乐鉴赏》(下文简称《李鉴》)就具有钱先生所言及的探索,它是在理论探索之中应时代之需进行的学科理论建构。

一、继承传统 推动学科

撰写“音乐欣赏”类书籍的传统不仅在国外盛行,在中国也自古有之。中国古代文人在品乐中留下了精彩文献,老庄的“大音希声”、孔子的“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等赏乐格言已为世人所熟知。进入20世纪后,随着西方专业音乐理论的传入,中国的“音乐欣赏”领域进入新的境界,黄自的《音乐的欣赏》(1929)等系列著述的诞生就是早期的代表[3]。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音乐欣赏领域更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上海文艺出版社组编的《音乐欣赏手册》(1981)内容丰富、文笔活泼、实事求是、编排新颖[4],钱仁康的《音乐欣赏讲话》(1982,1991年又出续编)注重知识理论与技术分析相结合、内容形式与辩证关系自然地结合、知识介绍与审美认识、艺术想象启发相结合[5],孙继南的《中外名曲欣赏》(1985)通过通俗的笔调、深入浅出的介绍,喜闻乐见地评介了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和艺术流派音乐名家的声乐、器乐作品(见赵沨序言),杨民望的“世界名曲欣赏”系列(1991)等,将中国在“音乐欣赏”领域的探索逐步引向纵深。

近年来,“音乐欣赏”类的著述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如:《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江明惇)、《世界名曲与cd指南》(杨雁堤)、《中外名曲欣赏》(邹燕凌)、《中外名曲50首欣赏》(张鸿玮)、《中外音乐名作欣赏》(张志军)、《中外名曲欣赏指南》(宋申)、《中外名曲100首欣赏》(杨惠芬)、《中外名曲赏析》(王盛昌)、《中外音乐名作欣赏》(冯步岭)、《音乐名作赏析》(张文元)、《中外经典音乐欣赏》(周世斌)、《音乐名家名曲•中国篇》(王安国)、《中外音乐名作选析:1. 2.3》(王少华)、《中外音乐名作赏析》(朱之谦)、《中西名曲欣赏》(关伯基)、《声乐作品欣赏》(武兰平)、《世界名曲赏析》(李虻)、《音乐欣赏》(张旭)、《中外名曲赏析》(茅原)、《外国音乐欣赏丛书》(人民音乐出版社编)、《中国音乐欣赏丛书》(湖南文艺出版社编)、《交响音乐名作鉴赏》(胡企平)……另外,以辞典形式对中外音乐作品进行鉴赏评介的还有缪天瑞的《音乐百科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罗传开的《外国名曲欣赏辞典》(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罗忠镕的《现代音乐欣赏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林逸聪的《音乐圣经》(三卷本,华夏出版社1999、2000)等,著述虽然繁多但良莠不齐,比如:有人对《现代音乐欣赏辞典》所做贡献的高度赞扬[6],而有人认为《音乐圣经》是“快餐时代的低劣出版物”[7],《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是“一本谬误百出放胆抄袭的教材”[8]。而在期刊的研究文章方面,据笔者统计,从新中国建立后至今的见诸于刊物的“音乐欣赏”类的论文就有6千余篇,是所有音乐研究中最为兴盛的领域。这些论文有涉及到具体作品欣赏的,有以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角度予以解析的,等等。

这些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一方面表明“作品欣赏”在音乐传播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必将促使人们去深思“音乐欣赏”应具有学科化建构的意识。否则,欣赏类著作的撰写必将停留在重复的层面上,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大众对音乐文化传播的渴望与需求。《李鉴》的出版可说是应时代之需进行的较好学理探索的成果之一,它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公共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规划教材,集合了音乐院校和综合院校“音乐欣赏”的一线授课教师,把编者们多年来对该领域教学的有益经验进行整合,编写中表现出“教材”所需要的普适性、进阶性的特点从而展现出较强的个性特色。它按照课堂教学的规律来分类不同专题,每个专题又“有史有论”、“有个案有线索”。它以音乐体裁的专题史发展为形式,将散性的个案鉴赏整合为可供学科化教学实施的艺术专题。书中内容既有宏观历史线索的勾勒,又有微观作品的音乐内涵解读,尤其注意了选修课的广宏涵盖面和对象的特殊性,其施教对象并非只考虑到音乐专业学生,文科诸专业甚至工科院校也是其涵容的对象。这些教材化的建构特点是李宝杰、冯立斌、齐宜婷、唐继凯、夏艳洲、王青等编者深入认识“音乐欣赏”既往学术成果,整合优化其精要,是在新时期的学科化发展理念下所做出的探索。这一探索既有教学讲解中的历史性价值评判,又有学科视野下的进阶性、整体性、艺术性,还依据学科发展特点注重了学术规范的要求。这一探索把音乐技能培养与情感心理引导相结合,在音乐耳朵感染中接受文化、历史与生命律动的音韵美。它以既往“音乐欣赏”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以学科教学实践所需要的规律进行整合、优化,从其论述线索中可以看出它对“音乐欣赏”学科建构的推动性贡献。

二、观念新颖 构思精巧

拓展阅读视野和促进音乐文化发展是《李鉴》在编写观念上给读者的印象之一,而以音乐体裁为艺术单元、以历史纵横向的音乐学理比较是其构思上给人的特色之处。其构思的精巧在于不同于以往个案解读,而是以专题历史沿革为导引的论述线索,这就涵盖了学术极为丰富的信息,还以“延伸”阅读的补充方式扩展其正文之外的内容,使个案解读的鉴赏中增添了宏观的学科涵容广博。而这些观念和构思又是为其欣赏的专业课程化教学服务的,它不同于以“单曲介绍”为形式的、辞典式的“音乐欣赏”著述。

从观念上看,《李鉴》从影响爱乐者审美情趣的深层机理出发,进行音乐欣赏表现方式的挖掘,对音乐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古今中外经典作品进行了技术性的解读。它体现了音乐欣赏在走出用文学化、美术化方式理解音乐的误区上的实践[9],注重音乐作品的技术信息解构,注重对象的艺术品格剖析,尤其以爱乐者的知识建构为技术解析对象,以雅俗共赏的叙事方式展开其逻辑层次。

《李鉴》既有整体编写的统一性控制,亦有个案性格化的叙事展开。这种控制与展开都是编写团队深入理解既往音乐欣赏领域的优点而作出的学科化建构。如“管弦乐”部分,编写者将其分为以序曲、组曲等形式的“管弦乐”和以多曲哲理联缀的“交响乐”,这一区分既有传统的习惯又有学理的技术细分,体现出明确的整体与个体关系。在欣赏导引部分,编者以交响乐历史发展为宏观线索梳理,给读者建构起观念上的初步印象,从词意、乐意、乐史的层面为读者建立起了交响乐这一体裁的学理知识,这为后续的“名曲”技术层面的解读铺垫了基础。在《艾格蒙特序曲》个案的技术解读中,编写者以歌剧的戏剧结构为基础而将音乐结构的发展置于主题思想的层次剖析之中。这种个案的叙事在宏观的知识导引下逐步引申展开,将贝多芬作品中特有的“英雄性”乐意及其思想逐层渲染。这种编写观念和构思是着眼于学科教学的实际,立足于学生乐思的接受实践过程,由此彰显出《李鉴》编写的特色。

  三、体例独特 结构清晰

体例的创新是《李鉴》给笔者的第一印象,其体例以“艺术歌曲”、“器乐独奏”、“歌剧”、“室内乐”、“管弦乐”等体裁为结构单元,以中外音乐经典作品为个案内容为叙述逻辑,将各体裁的历史和技术特点娓娓道来。而每一部分又细分为多节,分述不同内容的代表作。这样的论述方式除了给人以体例独特而有别于以往的“音乐欣赏”,还在结构上以层层递进的展开给人以线索清晰之感,而章节式的体例有助于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延伸的推荐曲目又有了“课外作业”的意味。每章的“欣赏导引”除了给人以体裁专题史的知识铺垫外,还给教学过程的导入注进了理性逻辑。

以国民音乐素质的培养、音乐审美接受的理论与实践的层面看,《李鉴》从每部作品的作者、背景、戏剧结构等方面来层层推进,将普通音乐课程新标准、艺术课程实施规律予以“音乐欣赏”化的贯彻。这一强调音乐审美来推行新时期乐教核心的方式,使《李鉴》的体例具有了宏观学科视野下的具体课案实践的探索意味,这与音乐欣赏的学科发展背景是相合的,体现出欣赏的目的、内容、过程乃至逻辑这些新时期对音乐欣赏学科发展提出的新要求[10]。

如《李鉴》中的“艺术歌曲”,它以艺术歌曲的历史发展为“欣赏导引”,以“德奥”、“意大利”、“法国”、“俄罗斯”、“中国”等国别为结构单元,对艺术歌曲的经典作品进行了鉴赏。编者以艺术歌曲发生发展为出发点,以历史进程中的不同国家各领风骚的艺术歌曲鉴赏为突破口,将作品进行技术解析,并结合歌词意蕴对其抒情性特质进行了阐释。

如果从教学的角度看,《李鉴》中的艺术歌曲叙论结合、层层展开、灵活多变地将教学过程所需要的知识与技术呈现出来。这种体例和结构有助于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步骤推进,也符合不同教学单元的个性展开。其思路之清晰、叙事之独特是《李鉴》最突出的特色之一。

四、阐释精到 引领乐品

音乐欣赏是一种在娱乐基础上的深刻社会素质建构的有效艺术形式,它不仅是一项审美实践活动,还是一项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它既是音乐实践的最终目的,又是推动时代音乐发展的力量[11]。一部优秀的“音乐欣赏”论著就是社会审美引导的美丽风景。要达到引领思想风尚的艺术效果,光依靠作品的视听还无法达到准确表意的目的,其中精到的欣赏理论阐释是必不可少的。

《李鉴》的阐释精到首先表现在每章的标题上,如:“乘着歌声的翅膀”——抒情歌曲、“魔鬼的颤音”——器乐独奏、“今夜无人入睡”——歌剧精粹、“如歌的行板”——室内乐等。这些标题多以各体裁的经典作品为指代,使标题的指向性意图明了,直达乐意,文风活泼,加强了“娱乐性”阅读的情趣。

阐释的语言风格也是《李鉴》阐释美学的表现形态之一。如:对江文也的《台湾舞曲》 的论述,编者引论到:

20世纪早期是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发生碰撞的特殊阶段,由于多变的局势动荡,致使一些较早踏上现代音乐之路,在那个时代华人音乐家阵营中并不多见的,本该成长为世界级的作曲家,或者说已经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世界影响的作曲家,却过早地断送了艺术生命,留下了永久的遗憾。这就是本节所要介绍的台湾籍作曲家江文也的艺术道路及其惊世之作交响诗《台湾舞曲》(《李鉴》第191页)。

这段引论以简略的笔墨将《台湾舞曲》的创作背景及成就精要地呈现出来,其后,论述以“追随世界音乐潮流,追求奇特的形式结构,探求新的音响”为作品技术阐释中心,将这一创作阶段中的江文也的曲作特色呈现开来。阐释中,编者以结构内容的逐层表达为逻辑层次,如在乐曲的开始处所鉴赏的内容,它解析出《台湾舞曲》的“有意打乱旋律节奏的轻重关系”的特色,并就此延展出乐曲整体性的节奏形态特质;又以回旋曲几个插部的节奏和旋律形态特征,来说明乐曲中所运用的印象派手法的娴熟,表达了作曲家深情款款的故土情怀、对民间音乐的主动发展以及对管弦乐创作的技术和思想。这种以技术解读为中心,以作品特色和思想的呈现为延展,以结构层次的挖掘为逻辑线索,《李鉴》的阐释可谓精到。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艺术接受的本身也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带有主观能动性和批判精神的再创造活动。[12]而音乐欣赏是要在音乐形式内容的解读中寻求的思想的启迪和升华,把音乐作品描绘的意境与欣赏者的情感触动相对应[13],遵循创造美和接受美的规律是音乐欣赏阐释的基本准则,只有精到的乐意阐释才会触动品评音乐的美感境界。《李鉴》的阐释中注意了乐意内涵的直观性表达,如在贝多芬第九交响乐《合唱》的阐释中,《李鉴》从音乐主题的造型分析入手,结合启蒙主义的思想背景,将席勒的诗意和贝多芬的乐意进行了对照直至解读,展示出作品中“欢乐”的思想主旨,使听乐者感受到作品中崇高、雄伟、博大和恢宏的乐境,从而感染聆听者的思想,在忘我的审美体验中获得精神的提升(《李鉴》第200页)。从这些阐释可以看出《李鉴》中的鉴乐思想,其主旨和终极目的是为接受对象精神境界的提升创造了条件,文中立意可见一斑。

《李鉴》其它方面的特点还有很多,如:谱例遴选适当、文笔流畅活泼、论述由浅入深、图文并茂等。这些特点都将使其“音乐欣赏”的诠释具有学科化、学术化、艺术化和可读性特色,必将使读者更能从中感受音乐欣赏的理论价值和艺术美育贡献。

当然,作为初尝音乐欣赏新形式的学科化实践,《李鉴》也并非完美无瑕。比如:从总体上看,它在细致展示音乐作品创作过程的同时,导致其背景知识部分的展开过于繁琐,这一“喧宾夺主”的“展开”影响了所要进行的技术解读等主体部分的展开;从局部来看,编者将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门德尔松的《c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作为室内乐的体裁,这显然不适合编者对室内乐体裁的界定;而局部比例失衡也限制了某些体裁解读的正常展开,如对音乐剧部分的阐释,《李鉴》只用了《演艺船》之“老人河”、《猫》之“回忆”、《音乐之声》之“孤独的牧羊人”三曲具有片面性无法全面展现处于“朝阳产业”发展态势中的音乐剧艺术的音乐风采。这些欠缺如能在将来的修订中予以调整和完善,可能会使《李鉴》走进更多的教学课堂,并为更多的赏乐者所喜欢。

参考文献:

[1]赵沨.中外音乐欣赏-序[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1.

[2]钱仁康.中国音乐欣赏丛书-总序[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2-3.

[3]冯长春.黄自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及其本质探微[j].中国音乐学,2000(3).

[4]晓耿. 简评《音乐欣赏手册》[j]. 人民音乐, 1982,(11).

[5]沈念慈.寓深于浅 博约相照——简评钱仁康的《音乐欣赏讲话》[j].人民音乐,1985(8).

[6]王震亚.世界现代音乐的投影——《现代音乐欣赏辞典》简介[j].中国音乐学,1998 (1). 汪申申.全方位了解现代音乐的良师益友——评《现代音乐欣赏辞典》[j].人民音乐,1998 (2).

[7]刘诗嵘.误人子弟的“圣经”[j].人民音乐,1996(6).

[8]刘国杰.一本谬误百出放胆抄袭的教材——评《中国民族音乐欣赏》[j].中国音乐,1992 (4).

[9]周海宏.走出用文学化、美术化方式理解音乐的误区——对普及严肃音乐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分析[j].人民音乐,2001 (3).

影视音乐鉴赏论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音乐鉴赏课 导入 兴趣培养 创造力 实践

音乐鉴赏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人文科学综合课,是通过聆听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的思想、情感、形象及其反映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以及拓宽学生的视野。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极大的调动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学习兴趣。

一、中职音乐鉴赏课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音乐素质课程,主要是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教与学从本质上仍是分离的。主要表现为学生被动的学,老师机械的教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何使音乐鉴赏课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除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外,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兴趣。音乐“新课标”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正如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反之,任何一种兴趣都包含着天性中有倾向性的呼声,也许还包含着一种处在原始状态中的天才的闪光。在音乐鉴赏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极大的调动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学习兴趣,这既是传统音乐素质教育的补充,也是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全新尝试。

二、怎样培养中职生对音乐鉴赏课的学习兴趣

(一)了解学生的鉴赏水平,有目的的实施教学

要想清楚的把握中职生对所学音乐鉴赏作品的了解,要做到一下几个环节:第一,教师对教材进行问卷调查,第二,汇总之后初步了解学生对教材中所欣赏作品的熟悉度,第三,根据学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做好充分的准备,有目的的实施教学。通过调查,中职生只是在平时的生活中接触一些音乐作品,而对于作品的作者、思想、情感等无从知晓,并且他们鉴赏音乐作品的水平仅处于音乐鉴赏的第一阶段:官能的欣赏,是主要满足于悦耳(即好听)。例如在鉴赏瞿小松《第一交响曲》第二乐章的时候,同学们只能肤浅的说出这一交响曲与动画片《猫和老鼠》里面的音乐十分的相似,而对于音乐作品本身的思想和情感无从去体会。如何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时候真正能感受音乐的思想、情感,使作品本身能和学生自身达成共鸣,调动学生对鉴赏课的兴趣;教师首先要充分的把握教学内容和现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并且有目的的进行备课。

(二)抓住学生心理特点,进行导入式教学

1.以学生熟悉的内容对课题进行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在上课伊始,教师能迅速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创造一种与教学情调相融洽的课堂氛围。巧妙的导课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音乐课教学与其他的学科教学一样,导入新课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好的导入有着其他环节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则是他们学习的最大出发点。

对于陌生作品而言,选择学生平时熟悉的作品进行导入,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既能够初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消除学生对陌生作品的反感。例如如在欣赏教学《电影、电视剧音乐欣赏》单元中,教师利用学生爱看电影、电视剧的心理,可以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第一,生活中你最感兴趣的影视作品是什么,最喜欢的影视音乐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这时学生们会各抒己见。第二,教师选择一部很熟悉的电影比如《卧虎藏龙》,但是是无声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里,讨论并设计出自己熟悉的一段音乐来做背景,说明原因。第三,欣赏著名影片《神话》、《集结号》、《赤壁》、《妈妈在爱我一次》等,让学生带问题思考:音乐在这些影片中到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第四,就你自己最喜欢的一部影视作品音乐介绍给大家,并当场讲解,说说喜欢的理由及乐曲的特点。其余的同学可以自由发表提问和感想。第五,找一部自己喜欢的影视片段,让学生们可以自己想象一下配上什么样的旋律。(优美的、壮美的、崇高美的、悲剧美的等),在整个单元教学中,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会被极大的调动起来,并且也参入了学生们的探究欲望和创新意识,积极主动的去配合教师的教学。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导入

心理学家认为:动态刺激远大于静态刺激,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据国外研究表明,人们通过听觉得到的知识的记忆率为15%,从视觉得到的知识的记忆率为25%。因此,积极利用声像同步结合的教学手段进行音乐鉴赏教学,用多媒体动态图像演示,如文字闪现、图形缩放、移动颜色等变换手段,将学生难懂的知识直观地显示出来,具有较强刺激作用,有利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可以视频欣赏一段《黄河》,借助多媒体准确地表现作品的体裁、音色和音乐形象,同学们在教室里就能感受到音乐厅一般的磅礴气势的现场效果。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学生乐于聆听,乐于参与音乐课堂中的各种活动。学生在画面与音响的恰当结合中,在教师的情境提问创设中,不知不觉地融入作品展现的风格特点和感人旋律,并且会自发地用自己的思想去构想和创造音乐作品所想要表达的意义及风格特征,使学生的审美体验被推向高潮。

3. 采取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导入

情境主要是运用语言、画面、音乐等手段,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通过艺术的直观感知与教师生动的语言描绘,创设一种为教学需求服务、为学生审美服务的生动情境。例如在欣赏乐曲时,要学生仔细感悟音乐的情感、意境,努力揣摩音乐的内涵。利用想象的方法,使学生能感到乐曲所要表达的含义,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加强音乐系统综合性教学,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

音乐学习不是孤立的,它有着丰富的综合内容,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教学安排和设计综合性的音乐活动,充分扩展和调动学生的知识范围,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乐趣,也能同时培养学生对其他学科的热爱。

比如在教授乐曲时可以把它与历史发展相结合起来,因为文艺作品一定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所诞生。在教学前,教师要查阅乐曲的背景资料,尽可能地找到能吸引学生兴趣的材料。比如:在介绍爵士乐时,可以根据爵士乐的出现,对非洲及美国的近现代史进行了一系列的阐述。此外可以在其中穿插点名人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点。

(四)培养学生音乐创造力,为学生创设实践领域

普通音乐的教学中的音乐创作,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的音乐教学,而是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感受音乐和体会音乐,并且音乐课堂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积极的培养音乐创造能力,创设学生活动实践的领域,拓展学生学习的范围显的尤为重要。例如在欣赏不同国家的乐曲时,学生对各国家的音乐作品的旋律会给人完全不同的感受,教师可以抓住这次很好的激发创作互动的契机。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着手,让同学们自己创作旋律,首先教师可以把欢乐颂的旋律写出来,说明这首乐曲的基础旋律基本上是do、re、mi、fa、sol的简约组合,并给学生说明白伟大的乐曲并不是最难的乐曲,作曲家是写给最广泛的大众欣赏的。让同学们感觉旋律创作不是很难,随即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中国五声音阶创作一段旋律,为降低难度,只要求用五个音符自由组合,喜欢哪个音就让它出现得多一些,放在重音位置上。而小结线和节奏由教师来添加和修改,而且将一部分学生的作品当场演奏出来。听到自己即兴创作的音符化成优美的旋律,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许多,之后课上的节奏创作、伴奏练习,学生互动参与都很踊跃。而且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和音乐的实践能力,拓展了实践领域,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被真正的调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自趣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五)学生参与表演教学,给学生一个展示舞台

教学活动是教学整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和成效的好坏。而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所安排的各种教学活动,就是为了给学生主体提供参与表现的机会。怎样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在音乐鉴赏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其音乐主题,讨论的问题,进行分组自由讨论,还可以用学生的表演来生动、形象地完善音乐主题的表现,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里实现美学教育。比如,歌剧《白毛女》选段《扎红头绳》、《十里风雪一片白》以及增加黄世仁与杨白劳的对白的欣赏教学,可把学生每三人分成一组,她们各自扮演一个角色――喜儿、杨白劳、黄世仁。当欣赏过乐曲,了解乐曲的基本情绪后,他们就随着第二遍音乐的欣赏展开表演,每组同学都将喜儿的哀怨,杨白劳的悲愤、黄世仁的阴险,都清晰、生动的表现出来,他们互为补充,互相完善,同时也发展了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了美的创造。在发现美、体验美的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同学们或多或少都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这个基础上就得进行分析和思考,把音乐作品的美拓展开来。为了达到对音乐欣赏中美的更加完美地创造,教师还可以用与音乐相关的诸如舞蹈、美术、戏曲,通过音乐欣赏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启发学生积极感受,逐渐领会并从中体验由欣赏音乐的美所带来的愉悦,将逐渐培养学生对高雅形式美的直接兴趣,主动体验美的音乐,使她们对美的欣赏能力和欣赏水平在音乐鉴赏教育中得到不断的培养和提高。

总之,以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是每个音乐教师的总体思想。如何让音乐教学与学生实践、情感体验、情操培养、自主学习等相结合,让学生真正的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变狭隘的课堂教学为广阔的生活舞台,最终更大的激起学生们对音乐鉴赏课的兴趣,是音乐教育者长期而漫长的任务。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教师应以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得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们对音乐鉴赏课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邹阳.音乐教师与新课程.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2]刘伟、赵永红、孙志诚.多媒体教学质量的探讨.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6(1).

[3]高建华.论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读与写.2008(9).

影视音乐鉴赏论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研究

《音乐课程新标准》中提出了对高中学生音乐素养的新要求。音乐鉴赏教学是面向专业生和非专业生开展的,高中课程学习压力中,学生整日埋头苦干为高考做准备,开展音乐鉴赏教学是为了避免学生不均衡发展,同时音乐鉴赏课程的开展能给学生缓解一定的压力。音乐鉴赏教学通过让学生聆听和感受音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本文就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做了一些研究。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形式开展

音乐鉴赏课是音乐中以理论为基础的课程,传统的音乐课程中,对于以理论为基础的课程,教师都会在讲台上开启“滔滔不绝”的授课方式,这种授课方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这样看似一种对每一位学生都非常公平的教学方法实际上对学生非常不公,教师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只负责将,学生只负责听,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培养了学生聆听的习惯,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新课改背景下音乐鉴赏教学的提出则改变了传统音乐理论课程的常态,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要求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对教师的角色有了新的定位,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课堂的主导者。这种教学模式开放了学生的思想,让学生自由的探索,摆脱了过去封闭性的教学方法。学生不再拘泥于教师所讲的内容,有了更多的自己的思考。

二、结合学生兴趣开展音乐教学鉴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说的是真理。结合学生的兴趣开展音乐鉴赏教学是一种很合理的教学模式,同时,这也是教育中“以人为本”教学思想的体现。每个学生在音乐方面的表现和特长都各不相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有些学生喜欢经典怀旧的歌曲,有些学生喜欢抒情伤感的歌曲,还有些喜欢激情澎湃的歌曲,例如RAP说唱,DJ等。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通过学生喜欢的音乐,让学生享受课堂,如果学生在音乐鉴赏课程中体会到了愉悦性,那么学生就会对音乐鉴赏课充满期待。例如保罗.塞内维尔的《梦中的婚礼》,这是一首纯音乐钢琴曲,曲子非常的优美,这首曲子在学生中很受欢迎,很多学钢琴的学生都喜欢练习这首曲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学生喜欢的歌曲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教学的效果。通过调查还发现,大多数学生喜欢周杰伦的歌曲,周杰伦的歌曲大多数是古诗词改编,方文山作为周杰伦的御用词人文学功底非常深厚,

例如《青花瓷》《兰亭序》等,教师可以将这类歌曲作为鉴赏歌曲,让学生不仅仅因为歌曲的旋律动听而喜欢,要让学生通过鉴赏发现歌词中蕴含的情感和文化也同样能吸引他们。

三、加强音乐与文化的联系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非常注重学生的均衡发展,在音乐鉴赏中,学生会接触到各个民族的音乐,在鉴赏歌曲时与民族的文化背景结合起来能有助于学生提升鉴赏能力。例如我国的音乐人李玉刚,李玉刚唱的《新贵妃醉酒》家喻户晓,新贵妃醉酒本是一段京剧,但李玉刚翻唱成了歌曲,并在歌曲中加入了京剧的一些元素,因此,教师在音乐鉴赏这首歌曲时,可以引入歌曲背后的文化,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再比如王菲的《明月几时有》,这首曲子来源于苏轼的《水调歌头》,还有李清照的《一剪梅》被改编成歌曲《月满西楼》,类似这样的歌曲还有很多,可见音乐与文学有很大的联系。此外,音乐与电视电影文化也有相关之处,例如李煜的《虞美人》在电视剧《问君能有几多愁》中改编成主题曲,还有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电影改编自歌剧,这部影片中的歌曲名也是《音乐之声》。由此可见,很多音乐都是与各种文化相关的,教师可以在音乐鉴赏课堂上加强音乐与文化的联系,引导学生从文化背景方面鉴赏音乐,同时能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为了更好的开展音乐鉴赏教学,高中在编的音乐教师应该努力的提升自身文化素养,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结语:总而言之,社会在发展,教育在进步,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音乐理论课堂,满足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要求,优化了教学结构,提升了学生整体的音乐素养,让我国的教育更上一层楼,同时对弘扬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有重大的意义。希望本文的论述对高中数学教师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试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影视音乐鉴赏论文第5篇

【关键词】钢琴教育;音乐鉴赏力;高校学生

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本身的音乐总体素养,对钢琴而言,则进一步影响学生钢琴水平的高低与教师的钢琴教学成果的好坏。拥有较高的音乐鉴赏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的魅力,深刻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当前的艺术教育更多的是技能化教育,对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因此在未来的钢琴教学中要从思想上重视音乐鉴赏力,努力促使高校钢琴教育朝向实用功能性来发展。

一、音乐鉴赏能力的基本概述

音乐鉴赏能力的基本概述主要从培养音乐鉴赏能力的必要性和高校音乐鉴赏力的培养现状两个方面展开。

(一)培养音乐鉴赏能力的必要性音乐鉴赏力的培养一方面有助于锻炼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钢琴音乐素养大有裨益。高校钢琴教育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和弦、音阶等,还要注重引导学生熟练掌握钢琴曲的情感,学生深刻理解后会使其思维能力得到锻炼,逐渐在演奏中形成自己的风格。另一方面,在钢琴教育中培养音乐鉴赏能力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强化具有深刻影响,具备良好音乐鉴赏能力的表现之一为对音乐具备较高的感知力和理解力。随着训练的递增,也要及时在演奏时予以指导,提高其音乐鉴赏力,以此满足学生的实际所需,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

(二)高校音乐鉴赏力的培养现状当前在高校钢琴教育中对培养音乐鉴赏力的重视程度并不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钢琴的理论教学重视程度不高,在教学中部分教师只重视学生弹奏技巧的锻炼,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学生出现机械生硬的演奏现象;二是钢琴教学的感染力不高,无法激发学生对钢琴的浓厚兴趣,教师的钢琴教学在内容和方式上略显乏味枯燥,最终致使教学质量难以提升;三是教师培养音乐鉴赏力的能力有待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人们需求的变化,需要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二、高校钢琴教育培养音乐鉴赏力的重要意义分析

高校钢琴教育培养音乐鉴赏力的重要意义主要从培养学习兴趣,提升思维能力,加深知识理解,强化审美能力和提高音乐素养,锻炼演奏技能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培养学习兴趣,提升思维能力音乐鉴赏力是培养学生对一部作品从认知到理解再到内化的过程,在钢琴教育中引导学生从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活背景开始,有助于学生从情感上理解乐曲的创作动机,与生硬地教授学生钢琴技能相比,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更容易激发学生对钢琴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在提升中内化。兴趣是学习乐器的重要前提,会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不懈努力地练习,总之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对于钢琴教育的意义深刻。

(二)加深知识理解,强化审美能力钢琴教育既要传授理论知识,又要锻炼具体技能。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领下从音符、音节再到旋律,将整个曲子进行解剖,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于钢琴曲的理解会更加深刻透彻。理解理论知识是一方面,通过如此反复学习不同风格种类的钢琴曲,也会使得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学会领悟美、感受美、判断美是具备审美能力的前提。培养这种能力更有利于学生领悟作品的情感,更能展现钢琴的魅力。

(三)修炼音乐素养,锻炼演奏技能通过带领学生分析钢琴作品,日积月累,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会得到提升,学习兴趣也会日益浓厚。优秀音乐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既需要教师给予学生科学、系统、全面的钢琴理论知识及实践的指导,又需要学生刻苦勤奋地训练。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钢琴素养,并在不断努力的同时,个人的钢琴技能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高校钢琴教育中重视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意义深远。

三、高校钢琴教育视域下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举措探讨

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对高校钢琴教育具有深刻影响,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钢琴的学习兴趣,又能够推动高校钢琴教育实现创新发展。高校钢琴教育视域下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举措可以从转变教育观念,健全师资能力,创设温馨氛围,适当增加难度和注重学生实际,科学分类教学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转变教育观念,健全师资能力高校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做到与时俱进,自身要转变钢琴教育观念,从自身做起,培养自身的音乐鉴赏能力,提高自身的钢琴素养和音乐素质。但是当前部分老师的终身学习意识不强,高校针对此种情况,应定期举办教师培训讲座,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授课氛围。如可以通过邀请钢琴界的专家举办讲座,及时让教师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以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需求;也可以组织师生现场欣赏钢琴家的演出,让师生在真实情景中感受钢琴音乐的魅力;同时高校间的互相交流学习也尤为重要,有利于钢琴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取长补短,互相交流、总结经验,对于提高自身音乐素养大有裨益,对于自身的教学能力也有强化作用。总之,高校要健全师资力量,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要及时更新和充实自我,不断满足学生的钢琴学习需求。

(二)创设温馨氛围,适当增加难度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对于学生学习钢琴很有帮助,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推动教师的钢琴教学进度。同时在钢琴教学中适当增加学习的难度,从较高层次上来鉴赏音乐,对于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提升十分有利。因此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可以通过组织举办一些钢琴音乐会、演奏会等来鼓励学生积极学习、积极感受,也可以进一步完善学校里的钢琴教学设施,来培养学生对钢琴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欣赏、感知和创作音乐。在教学难度方面,可以采取递进的方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从作品内容到作者背景,再到创作时代和情感主旨,一步一步地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高钢琴教学的质量。

(三)注重学生实际,科学分类教学每位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高低有别,高校教师在进行教育引导时要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授课时根据学生对音乐不同的理解力和鉴赏力进行有差别的教学,即分层次教学。无论是水平高还是水平低的学生,都要循序渐进,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要先从基础音乐鉴赏材料开始,逐渐向难度较高的乐曲转变。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一方面要推荐给学生相关书籍,同时要让这部分学生不可好高骛远,要在平时加强训练,进行有深度有内涵的学习,逐渐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钢琴水平。高校钢琴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注重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分类教学。

影视音乐鉴赏论文第6篇

关键词:艺术教学;类型影片;歌剧魅影;影视作品鉴赏

影视艺术教育作为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分支,相对于其他艺术类学科(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更具有普遍性和易接受性,是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作者在参与高校影视鉴赏实际教学过程中,把对影片的鉴赏加以分类,学生受教收效良好。

1影视作品鉴赏的分类与选择

随着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人们早已熟知的影视作品不断被注入更多的新鲜元素,使影视作品的题材更加丰富与多元化,对影视作品尤其是电影作品选择性地鉴赏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影视艺术是一种融合了多种艺术样式,最终形成自己个性化表述手段的艺术种类,所以,鉴赏影视作品也不能以偏概全,而是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才有可能全面地领略影视艺术的独特魅力,这在鉴赏电影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高校影视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电影作品的欣赏以及教师的讲解过程,是对影片形成印象乃至再认识的过程;通过对不同电影作品广泛地视听过程,是影视艺术展现全面、真实的故事情节的过程。上述的这些过程是相互关联并会产生能动作用的,因此,针对学生的身心特征选择适合的、优秀的电影作品,同时对影片的欣赏加以分类,是对学生进行影视艺术教育的良好手段,才能够充分发挥出影视作品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电影自20世纪初期诞生后,“类型”观念被借鉴进电影领域,逐渐门类划分详细,形成了不同的“电影类型(Film Genre)”,早期卢米埃尔兄弟和爱迪生拍摄的“旅行观光片”、梅里爱的“舞台幻想片”、格里菲斯的“剧情片”和弗拉哈迪的“纪录片”等都属于分门别类的结果。随着二三十年代美国好莱坞逐渐成为全球电影制作的中心,好莱坞制片厂体制下的电影类型得到扩展、完善和定型,形成了代表美国电影主流的“类型电影”。“类型电影(Genre Film)”是指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类型、影片场景和电影技巧等方面具有明显相似性的一组影片。今天的我们,面对的是发展了百年的电影艺术,影像艺术传播的技术手段与观念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于电影艺术的欣赏与类别划分就更加趋于明显。因此,对于整个世界电影的多元化发展而言,以美国电影分类标准为参照,影片的十三种类别①让人们的欣赏似乎更加有章可循。作为当代电影的忠实爱好者――高校青年学生而言,影视作品尤其是电影作品的鉴赏采用较为合理的影片分类方法,不仅仅是学生对作品作为表层意义的观看,更多的是会为梳理更为清晰的剧情、抽绎更为深刻的思想精华而必取之径。

2艺术教学中歌舞剧型影片鉴赏的把握

大学是学生正式步入社会的第一个台阶,是学生心理定型、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高校艺术教育以学生的心理和人格为本,让学生的自我感知力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有所形成和提高。我们经常会想到,高校学生成长成才的培养是与多方面因素联系密切的。影视欣赏课程的设置以及相关专业的设置,无不证明高校影视艺术教育成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途径。我们也深深明白,影片鉴赏不仅仅是对影片表层元素的粗浅了解,而是对影片深层意蕴的艺术把握。在高校影视艺术教育中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随着影视产业在全球范围的迅速发展,电影不仅越来越普遍地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方式,而且也逐渐成为培养人们的精神气质和艺术品格的重要手段。影视艺术教育能够陶冶当代大学生的情操、激发人的创造性灵感。美国心理学家和创造力研究专家吉尔福特对人的创造力进行了细致的归类和分析,他认为创造力具备六种特性表现,即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不难看出这六种特征的创造和培养成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与塑造的重要目标。关于吉尔福特创造力的研究应用于高校影视艺术教学中,在充分理解影片分类原则的基础上,着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不断更换类别的影视作品加以归类和思考,对不同类别的作品进行深入考究,达到“鉴赏”的目的,使其创造力逐步得到了锻炼。

在十几类的电影类别中,歌舞剧影片(the Musical)是美国电影中以歌唱和舞蹈为中心内容的特殊类型。歌舞片的文化传统可谓丰富多彩而源远流长:古代的歌舞音乐、古典戏剧、民间舞蹈、近代的歌剧音乐、芭蕾舞、现当代的轻歌剧、轻歌舞剧、小型讽刺歌舞剧、舞台歌舞剧、歌舞厅表演和现代舞,它的直接灵感来自具有浓重歌舞剧和戏剧传统的纽约百老汇。影片的故事情节几乎是用音乐来表达出来的,视听效果具有震撼力,非常吸引大众眼球。美国电影市场最卖座的十部最佳歌舞片包括《雨中曲》、《音乐之声》、《绿野仙踪》、《欢乐时光》、《一个美国人在巴黎》、《西区故事》、《窈窕淑女》、《锦城春色》、《爵士乐大全》、《芝加哥》等。本文举歌舞剧型的影片作为本文涉及到的影片欣赏与分类的示例,把歌舞音乐影片独立出来进行分析,是因为歌舞剧影片表现手法的特殊性。它使大学生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不仅得到了抽象思维的锻炼,而且面对影片本身,青年学生也接触到了更多的音乐和戏剧知识,接受多种艺术形式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这是在观看其他类别影片时无法做到的。

在开展高校艺术教学中歌舞剧型影片鉴赏时,不仅要本着欣赏电影作品类别的统一性原则,而且要尽量把握歌舞片艺术体裁的一致性。上文提到,歌舞片的文艺种类来自于多种音乐形式,这些音乐门类听起来区区几字,差之千里。若想使学生在一部并不熟悉的影片放映之后就要进行深入考究,教育者的任务不能少:呈现给学生时就应该本着“门类之内再需细化”的原则,把歌舞剧影片也作个“再加工”。

3歌舞剧影片(The Musical Film)《歌剧魅影》的再度创作性

十九世纪前后音乐剧开始进入了旺盛发展的时期,至今为止百余部较为成功的音乐剧作品几乎在其上演之后的几年至几十年内被改编成为电影的形式发行并上映。《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又称为“歌剧院的幽灵”,是由法国作家加斯顿・勒鲁写作的一部小说,由音乐剧大师安德鲁・洛依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1948~)先后改编成音乐剧以及电影的版本。《歌剧魅影》这部为时2个多小时的影片由华纳兄弟公司出版发行,它为观众展现出的是一场音乐盛宴,一场感人至深的爱情悲剧,一个韦伯音乐创作与编剧的最高杰作。继音乐剧《歌剧魅影》1986年在伦敦首演、1988年在百老汇登台之后的2004年,影片版被搬上了荧幕。《歌剧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这部充满神奇和悬念的世纪巨作,吸引人之处数不胜数,仅从影片的音乐视听制作角度而言,便可长篇阔论。韦伯在音乐创作中,兼收并蓄,体味观众的审美心理,把握了一条既具艺术性且又生动可感的创作思路。此剧情节错综复杂,扑朔迷离,悬念迭起,人物内心情感揭示细致,重唱布局十分精当,半音进行的“魅影”主导动机贯穿剧情进程,造成扣人心弦的戏剧紧张效果,这也成为歌舞剧影片更吸引观众、更具特色的一点。电影版的《歌剧魅影》在保留原著的原创性之外,对故事的情节进行了重新诠释,使得其立足于其音乐本体的基础上为电影标上了更多大众化、通俗性、商业性的标签,增加了更多与观众产生共鸣的机会,强化了这部作品的音乐社会功能。《歌剧魅影》音乐剧版的狂热歌迷成为保证电影版票房的巨大支持,2005年这部电影刚刚在英国和北美的各大影院亮相,就已经获得了包括最佳艺术片、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电影音乐原创在内三项金球奖提名的殊荣。

在《美国电影研究》一书中,把与《歌剧魅影》同类的影片统一划归为歌舞片(The Musical Film)系列。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整部影片是以舞台上的戏剧、音乐、舞蹈有机融合为一体的,影片开头的芭蕾舞排练场景和影片中段处的“假面舞会”与音乐融为一体,并没有顾此失彼的现象出现,反而更加衬托出剧中剧表演的鲜活性,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剧中剧的安排是整部影片的重要特点,它使得影片中的舞台表演更真实、与主题更贴切,营造了歌剧院的典型环境。这种艺术的综合性是歌舞剧类型影片旺盛活力的源泉。

整部影片突出了近似轻歌剧的表演风格,各位演员的演唱亲自担当也唱法多样,结合古典歌剧、流行唱法、摇滚乐等多种形式,演绎出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古典抒情与摇滚元素的跨界融合,增强了歌唱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其实这种多元化音乐元素的交织,也正是《歌剧魅影》超越了年龄与风格的界限,为全世界的人们所喜爱的关键原因吧!这是一部值得欣赏的、优秀的歌舞类影片作品。

4从歌舞剧型影片管窥类型影片鉴赏的意义

根据上文,我们了解到歌舞剧型影片在类型影片当中属于具有特殊之处的音乐歌舞型影片类别。对于经典的歌舞剧型电影而言,只能说是众多类型影片中的“沧海一粟”,但它却成为观众了解电影与名曲的重要载体,以电影的手段不仅表现了多彩的剧情,而且用声画结合的独特方式把优美的旋律呈现在大众眼前。当代大学生是广大青年的主体,他们对社会生活以及艺术知识求知欲望强烈,通过在高校内广泛开展影视艺术欣赏与教学活动,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多元化社会的窗口;同时,广大青年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渴望与音乐欣赏的需求,在影视作品中歌舞剧型影片的观赏中得到了汲取。

综上所述,艺术普及教育包括影视艺术教育对于青年形成良好的世界观、道德观,形成创新思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增强学科综合性与广泛性的同时,影视艺术教育包括本文详述的类型电影艺术欣赏也是影响深刻的,把影视艺术教育与综合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来培养全方位、综合素质高的合格人才。

注释:①美国类型影片包括:西部片(The Western)、歌舞片(The Musical)、喜剧片(Comdy)、剧情片(Drama Films)、犯罪(警匪)片(Contemporary Crime:Detective&Gangster)、恐怖片和悬疑惊悚片(Horror Film&The Suspense Thriller)、科幻片(Science Fiction,SiFi)、战争片(War Film)、历史传记片(The Historical&Biographical Film\\Epic Film)、黑(Film Noir)、社会政治片(SocialPolitical Drama)、动作片(ActionAdventure)、好莱坞“大片”(Blockbuster)。

参考文献:

[1] 钱苑,林华.歌剧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 蔡卫,游飞.美国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影视音乐鉴赏论文第7篇

[关键词]:多元化文化视角 音乐鉴赏能力 提高 建议

音乐鉴赏的内容非常的丰富,并且音乐鉴赏和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都是有一定关系的,能够将社会音乐的实际发展水平表现出来。在进行音乐鉴赏的时候不但要了解音乐作品本身的概况和历史以及流派的特征,还应该了解音乐家本身的一些音乐方面的理念、作品以及生活的情况,此外还必须有相应的音乐美学以及音乐学相关的知识。

一、正确理解多元文化对音乐鉴赏的作用

(一)多元文化的概念

这个概念的起源是美国,因为美国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移民国家,所以其文化也有着非常明显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各个民族创造的文化都有一定的差别,但是文化和文化之间并没有高低方面的分别,多元文化的核心便是尊重文化存在的多样性,并且承认文化的平等性,在进行社会发展的时候必须真正的认同和尊重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

(二)多元文化在音乐鉴赏中的作用

音乐本身便是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并且音乐的综合性很强。进行音乐鉴赏便是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通过各种形式来对其包含的内含精神进行体会,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在多元文化环境下,进行音乐的研究不但可以对音乐的创造载体进行一定程度的丰富,并且还能够将文化的包容力体现出来。在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音乐的鉴赏不但更加的强调音乐本身的审美和美学方面的价值,还会引发传统音乐审美以及音乐理论的变化。所以,就现在而言,只有更好的对文化的多样性进行理解,在进行音乐欣赏评价的时候才会更加的有效,这样音乐鉴赏以及品味的能力才会有所提高。

在进行音乐鉴赏的时候还应该有一定的民族性,将民族文化真正的传承和发扬开来,只有这样,本民族的音乐才不会被其他民族的音乐取代,这样能够让音乐鉴赏的针对性更强,音乐鉴赏的音乐不但包含本民族的音乐还包含其他民族的音乐,多元文化的存在能够给音乐的融合发展、音乐的鉴赏提供更多的活力。

二、遵循多元文化在音乐鉴赏中的原则

(一)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进行音乐鉴赏应该更加注重对音乐的感知

多元文化的音乐鉴赏比较强调在不同的视角下进行音乐的感知和赏析,应该更加重视音乐以及其相关的文化的意境方面的感受。在进行音乐欣赏的时候老师应该重视学生自身素质和相关文化知识的提高。并且在进行音乐鉴赏的时候,心态应该是开放的,这样能够更好的对音乐进行感知。并且在多样文化的背景下,体验性会更强,学生能够更好的体验出音乐创造的背景和感受,用生活中的素材进行音乐的感受,对于那些影视音乐、流行音乐以及通俗音乐都能够很好的进行鉴赏。并且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音乐鉴赏的时候更加注重感知,应该更加贴近生活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感受作者的思想变化。

(二)更加重视音乐创作本身的多样性

多元文化视角本身便更加强调世界文化本身的开放新和多元性,在进行鉴赏的时候,应该更加将音乐本身的形式以及其内容更好的体现出来。进行音乐鉴赏的时候应该将音乐本身和文化结合起来,将音乐的人文气息和文化本身的内涵以及音乐作品更好的结合在一起,这样音乐的生命力会更加鲜活。

(三)进行音乐鉴赏的时候应该重视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

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多元化音乐鉴赏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并且计算机的出现也给音乐的传播和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所以在进行音乐鉴赏的时候必须注意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应用能够给人们提供更多的音乐和相关的文化理念,并且还能够将欣赏者本身的创造性激发出来,这样有利于更多优秀作品的出现。信息技术的存在,给音乐鉴赏提供了更多交流的平台,所以在进行音乐鉴赏的时候必须重视计算机的应用。

三、音乐鉴赏教学实践研究

(一)在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必须重视鉴赏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应该更加重视文化观点,明白音乐产生的背景变式文化,并且音乐以及音乐鉴赏的发展都是和文化有直接关系的。只有真正的在文化的氛围下做好音乐鉴赏,才能够更好的体会文化的内涵。并且,在进行文化鉴赏的时候,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区分其他音乐活动以及音乐鉴赏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本身的审美水平;老师还应该重视文化的作用,只有学生了解的文化知识够多,才能够更好的进行鉴赏。

(二)在进行鉴赏教学的时候让学生更加理性的进行思考

在进行音乐鉴赏的时候,老师必须真正认识到理性的作用,只有让学生保持理性,其在进行鉴赏的时候才能够更好的体会其中的内涵,更好的对作品进行了解,并且,老师还应该帮助学生建立多元化的文化观点,只有这样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以及自身的综合素质才会真正得到提高。

(三)将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发挥出来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音乐鉴赏课程的开展,有必要将信息技术的作用发挥出来,只有这样才能鉴赏更多的优秀作品,并且鉴赏的时候还能够更好的和其他人进行交流,了解别人的一些看法,这对于音乐鉴赏活力提高是有很大作用的,能够更好的促进音乐鉴赏的进步,提高其水平。

结语

进行音乐鉴赏不是仅仅有音乐方面的知识便足够的,还要具备其他方面的知识,特别是了解文化的背景,若是在进行音乐鉴赏的时候,脱离了文化,其鉴赏水平是不可能提高的。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也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在鉴赏的过程中重视文化的作用,进行多元文化观点的树立,利用更加科学的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用更加合理的方法进行鉴赏,提高其鉴赏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春苗.谈高中音乐鉴赏课中的审美教育[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11)

[2]张睿.浅析海南省高中音乐鉴赏课普遍存在的问题[J].科技风,2013(08)

[3]朱海蓬.比较教学法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3(09)

影视音乐鉴赏论文第8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艺术课程,兴趣爱好

高职院校学生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而言,除了具备学习上的普遍特点之外,还有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上基础相对薄弱,学习主动性、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相对较差,学习效率不理想。高职院校培养职业定向的技能型人才,在教学上重视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学生也呈现更加愿意通过参与体验和动手操作来达到学习目的。因此,在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中除了普遍存在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是由于缺乏对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深入了解和分析而需有针对性思考解决的问题。

1、在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重视职业技能培养,对人文艺术素质类课程缺乏专业机构统筹管理。教师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开设课程,教师专业相同,就造成大量课程同名开课,尽管每位同专业的教师开设同一名称的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不一样,但同一门课程在同一院校还是要有相对统一的课程标准,在同一标准下再求同存异,不让学生产生“这个老师教的《音乐鉴赏》是这些内容,那个老师教的《音乐鉴赏》是那些内容,那到底哪些才是《音乐鉴赏》课程对我们最有用的内容”的疑问。

2、教师教学资格及教师的课程标准要有专业师资进行科学论证、专业认定和评价考核。没有艺术类专业的高职院校通常不具备团队型的专业艺术教学师资队伍,,笔者在教学一线的听课中,曾见到有音乐老师将《歌剧魅影》做为外国歌剧的经典作品向学生进行大量课时的重点讲解。众所周知,《歌剧魅影》是著名的小说、电影、其最有影响力的版本是音乐剧《歌剧魅影》,尽管其中有古典歌剧元素,但在教学上是作为外国歌剧经典进行教学的是不合适的,这是音乐常识归类错误。如果专业师资进行课程审核和科学认定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3、让学生清清楚楚地选课。很多高职院校的公共课选课系统在学生选课过程中,只显示课程名称信息,对于教学计划,课程内容,考核方式,教师简介没有任何说明,学生只能根据课程名称选课,势然造成选课的茫然和盲目,选不到自己真正想学习的内容。因此,在开课系统设置中,应该更多的体现课程信息,方便学生清清楚楚地选课。

4、开课方式要紧密联系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实际。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定向性较强,对实践性的学习比理论性的学习积极性更高。在公共艺术课程设置中,课程内容理论性过多和专业性太强都不太容易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艺术课程中,如《全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规定的8门限定性选修课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书法鉴赏》、《舞蹈鉴赏》、《戏剧鉴赏》、《影视鉴赏》、《戏曲鉴赏》,都是理论类和欣赏类课程,课程定位以鉴赏为主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部分以讲座形式授课,采用讲授与视频音频播放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而如果在教学设计中不参与教学互动和实践,很难集中高职院校学生的听课注意力。在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中,开设有《歌唱艺术与实践》《钢琴入门》《古筝入门》等技能技巧类课程,以《歌唱艺术与实践》课程为例,这门课属于公共声乐集体大课,不可能实现一对一声乐教学的专业化教学,但是要求每一位学生学习呼吸技巧,参与练声学习发声方法,学唱歌曲等环节,是可以做到全体学生全面体验音乐学习,参与音乐实践的。在有限的课时和环境下,尽管不能实现每一位学生的演唱技能技能明显提高,但学生还是感受到了声乐演唱的特点,歌唱呼吸的重要性,打开喉咙与不打开喉咙的区别等。再结合音乐鉴赏相关内容,学生对于歌唱家及流行歌手的演唱也能从演唱技能技巧的角度鉴别分析。因此,音乐实践是学生获得深刻艺术体验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