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村管理论文

农村管理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3 15:14:27

农村管理论文

农村管理论文第1篇

关键词:电力管理体制改革

1引言

农村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发展。农村电力改革必须结合本国国情,结合农村电力的发展状况进行。由于我国的国情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农民将继续占人口的大多数,东西部差距和城乡经济差距很大。减少农村人口,实现全国范围的工业化、城市化要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将是长期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因此,关系农村经济先行工业的农村电力,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制定与实施必须深思熟虑、统筹兼顾。改革路径和有关问题处理一定要积极稳妥。

2改革建议方案

根据国际上农电体制改革经验和我国农电体制改革实践,不同发展阶段的农村电力市场,改革的着眼点和目标不同。对于成熟的农村电力市场,改革的焦点是降低电价;改革的首要目标是:降低电价,提高效率,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选择,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农村电网的扩建和升级,吸引投资成为改革的次要目标。对于发展中的电力市场,改革的焦点是建设改造坚强的农村电网;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吸引电力投资,建设充足的发电容量,基础设施扩建和升级,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降低电价,提高效率和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选择则成为改革的次要目标。因此,我国农电体制改革方案应根据发展中农村电力市场制定。

我国农村电力管理体改革方案的总体目标:按一县一公司原则,根据地方经济和电力发展水平分别不同性质的农电企业[1]。对经济和电力比较发达地区的农电企业,改制成由省电力公司控股的有限责任红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对经济和电力发展一般地区的农电企业改制成由省电力公司或电力行业协会进行行业指导的农电合作社:对少数经济比较的落后地区和目前无电区域的农电事业,将原有农电企业改制或新组建由省电力公司代管的国有全资农电企业。发挥农电有限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优势,广泛吸引农电投资,促进农村电气化;对农电合作社,主要依靠营业区内农村用电户自主投资、自主经营、自我发展,国家辅助给予贷款、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对国有全资农电企业,由国家从农电基金或国债中拨出专项资金进行投资,并大力开发小水电,消灭无电人口,实施电力普遍服务,给经济欠发达地区产生造血机制,逐步走上农村电力的自我发展轨道。

改革方案建议主要包括:

(1)实行政企分开,将原由各省电力工业局和省水利水电厅承担的管电行政管理职能移交给各省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各省经济综合管理部门作为各省电力工业的政府管理部门,依法履行政府管电职能,对全省发电和供电实行宏观调控,并对电力企业实行行业管理,国家电监会依法对农村电力实行投资、电价等的监管。

(2)组建省电力公司,负责对各省电网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省电力公司按照《公司法》的规范要求进行公司制改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企业化运营和管理[2]。省电力公司接受省政府的指导与监督,接受电监会的监管并执行省经贸委的生产计划和电力分配计划。

(3)各县(市)经济综合管理部门行使政府管电职能,按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电力发展水平分别组建县(市)农电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农电合作社和国有全资农电企业,原则上一县一公司(企业实体)。对边远山村以及少数因当地小水电丰富,开发建设小水电自供区,由省电力公司代管。并积极鼓励农电公司或农电合作社对小水电自供区进行投资参、控股,条件成熟进行合并,实现一县一公司。各农电企业独立核算的企业,行使企业经营电网职能。

(4)实行主辅分离,将原来农电企业的所有多经产业从农电公司中剥离。学校、医院等成建制地移交社会教育、卫生主管部门,实行属地化管理;其他产业的企业,明晰产权,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其中的国有资产无偿划转由地方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经营收益。

3改革路径建议

体制改革分渐进式的改革与激进式改革两种模式。渐进式的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的区别不仅仅是一个速度的问题,即不是一个分步走、逐步展开还是一步走、总体推进的问题。两者更为本质的区别在于,渐进式改革是增量改革,即通过增量改革来发展新体制,逐步改革整个体制结构:激进式改革是直接进行存量改革,并以此来促进新体制增量的成长。由于我国农村电力的市场总量、技术水平和网架结构等综合素质薄弱,所以我国农村电力管理要求体制改革应当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模式。按照政企分开,最终成为具有“四自”功能的独立供电公司的要求,积极推进农电体制改革[3]。在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内部经营机制的同时,要根据区域电力市场的条件、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和内部资源等因素,按市场要求确立并不断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全力避免城乡用电同价后电力行业出现全行业亏损局面。

当前农电体制改革重点在乡镇农电管理体制的改革。在乡电管站归并供电所过程中,要按事、权、责统一的原则和降低管理成本的要求设置机构;按销售收入与可变成本比例,控制用人总量:调整人力资源结构和用人方式,有效地控制人工成本:在资产和财务清理、转移中,杜绝资产流失。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既是此次重大变革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城乡同价不是简单拿现有农村电价和城市电价综合完事,而是在通过“两改”有效地降低成本的基础上的同价。因此,要认真抓好农电体制改革和农网改造,调整资产结构和用人结构,在供电增长率逐步提高的基础上,有效地降低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准确测算销售收入、成本、利润等各项经营指标,积极试点,审慎实施。要改革农村电力管理体制,首先要改变现在的农村电力管理组织结构。要彻底改变现在的由农村供电企业、乡镇电管站、村委会管电或村电工管电层层夏售、层层加价的体制,明确建立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农村供电商,负责农村的规划、建设和经营;其次,要加大农村电网与改造力度,改善电网布局,提高科技含量,降低线损,为用户提供低廉电价、高质量的电能;第三,要改变现行的电价形成机制,改善电价结构;四是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电力市场营销体系,在农村电力营销管理上,全面推行“五统一”“三公开”和“四到户”,按市场规律办事,杜绝“人情电、权利电、关系电”。

4结束语

农电体制模式的研究尚无定论,要建立一个比较适合我国农村电力实际的管理体制,是一项难度很高的创新工作。我们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摸索、总结,才能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的农电管理体制模式,为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农村电气化建设而努力。

参考文献

李由.西澳的电力体制改革及启示,中国电业2002(4)52一53

农村管理论文第2篇

1.1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工业的不断发展,全社会总体用电量不断攀升,而用电负荷的也随着不断提升,电网建设(改建)工程的实施迫在眉睫。在我国电网公司提出了“电网坚强、资产优良、服务优质、业绩优秀”的战略发展目标中,“电网坚强”作为首要任务更是近几年来县级电力发展的最根本任务。坚强的电网离不开电网工程建设这一项基础性的工作的支撑,而电网建设工程管理质量的优劣更是直接影响到全县电力体系的发达性及先进性。另一个方面,在国家电网整体系统管理过程中,各个地区不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某县变电站,已经完成前期的费用估算并上报上级,结果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当,最终导致实际费用远远超过预算;某县供电局,几年来竣工的工程项目,都没有编制竣工决算;某县电力公司,由于一直没有专门成立质量管理小组,使得工作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不能被及时的发现,使得电网工程最终存在重大安全与质量隐患。

由于电网工程建设本身的重要性再加上上述种种问题的存在,使得电网工程的管理越来越引起国家和各级相关管理层地重视。国家电网为了规范电网工程建设管理,针对电网系统的建设,先后颁发了《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工程建设管理若干规定(暂行)》(2003年)、《国家电网公司工程财务管理办法(试行)》(2010年)《国家电网公司工程建设质量管理规定(试行)》(2006年)等,从工程建设管理的宏观方面,到工程安全管理、质量管理、合同管理、风险管理、财务管理等,都以管理制度的方式进行了规范,为电网工程的管理制定了较为系统的制度依据。经过这几年来的制度化及规范化的建设,电网建设(改造)在工程管理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在规范电网工程改造管理的工作中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电网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改进与制度落实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当前的项目管理依然存在不足,如工程设计不严肃、工程合同管理不规范、工程资金管理失控、工程施工过程进度偏差大、工程质量问题频繁发生等问题,这些都给我国的电力建设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和隐患。

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是一项由政府投资、企业实施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和惠民工程。从2000年开始奉节县就正式启动电网工程,经历第一期、第二期以及完善西部农村电网建设及改造工程,奉节县的电网工程已经初步取得了成效,但是奉节县在电网建设工程中依然暴露出很多问题。

基于以上背景,本人结合自身学所知识以及对奉节县电网工程建设项目的深入了解,将奉节县的电网工程项目作为本文的研究课题,拟运用项目管理中的合同管理、物资管理、进度管理、成本费用控制等等重要手段,对奉节县电网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进行研究探讨,从而进一步提升奉节县电网工程的管理能力,促进奉节县电网工程项目能够顺利的实施并确定良好的改建效果。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农村电网的规划建设,是所在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电力公司自身长远发展规划的重要基础之一。电网的规划设计的最终目标是使电网的发展适应、满足并适度超前于供电乡镇的经济发展需求,并发挥其对电力网络建设、项目管理以及供电保障的先导和决定作用。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经济及市政、居民用电增长较快,在这种环境下,我国乡镇电网改造迟缓、建设拖拉、城乡电网供电能力严重不足,线损持续增加的现状使得供电可靠率无法满足乡镇发展的实际需求。从1998年开始,我国全面启动乡镇电网的建设与改造工程。到2001年为止,国家先后投入了3000多亿进行城网改造,同时每年投入到农村电网改造中的资金将近500亿元。如何针对电网发展的现状及需求,做好农村电网的项目管理工作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如何确保每个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能够获得良好的实施效果,使得这些项目既能按时完成,又能保证质量、工期,还能节约有限的资金投入等都是当前农村电网的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的研究,从奉节县农村电网改造工程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足出发,结合自身所学知识以及参照前人众多参考文献,运用项目管理中的有效手段,提出有效的管理方案以及工程验收方式和工程管理中风险的识别和防范,对我国整个农村电网建设项目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特别是对奉节县电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1.3研究思路

本研究从理论研究分析入手,对当前我国农村电网工程管理现状和背景进行综述,对我国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调查分析,结合调查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进行客观性、科学性、操作性的研究,尝试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采取了定性与定量化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结合查阅的理论文献与自身知识,针对农村电网工程项目管理提出合理改进建议。

1.4国内外工程管理的发展与实践

工程项目管理的目的就是在项目所拥有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以人为本,以工程项目参与各方和利益关联群体成员的密切合作为基础,工程项目管理部门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工程建设实施所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即:从工程投资决策开始到工程建设结束的管理全过程,包括设计计划、组织管理与施工、协调指导各方工作、控制工程质量与成本、处理突发事件,最终实现预计工程目标。

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源于美国,上世纪60年代,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倡导下,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引入国内,并逐步在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中进行应用推广。随着我国理论学者不断探索研究,工程管理的应用也逐步深化,并广泛涉及到各个领域。水利项目”鲁布革水电站“的建设中,首先采用了工程项目管理的方法,并初获成效。随后,在“京九铁路”、“大亚湾核电站”、“三峡大坝”等建设工程上,发挥了巨大的管控作用。随着这一门科学理论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工程管理必将在社会经济建设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1、合同管理的兴起

在现代化工程项目管理中,合同管理相对是一个新兴的管理职能,正在逐渐成为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在国外,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随着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研究和实际经验的积累,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合同管理的研究。在发达国家,八十年代前人们较多地从法律方面研究合同;在八十年代,人们较多地研究合同事务管理(ContractAdministration);从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人们开始更多地从项目管理的角度研究合同管理问题。近十几年来,合同管理已成为工程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和研究的热点。它将项目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推向新阶段。

2、质量管理的发展

质量始终是人们追求的永恒主题,工程的质量与成本一样重要,质量的管理是工程最终目标现实的重要保障。质量管理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并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是在最经济的水平上、考虑到充分满足客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提供相应的服务,并把企业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方面的活动构成一体。而我国质量管理的全面推行开始于1978年。

2文献综述

2.1项目招标管理

2.1.1项目招标管理概念

项目的招投标管理是确保项目招标各环节公平、公正、公开、项目招投标合理与诚信进行的一个管理监督过程,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监督招标过程和招标标准是否符合“公开选购、公平竞争、公正交易”的原则,确定在招标、开标、评标和定标过程中有无违反规定程序、私自与供货商串通、泄露招标信息等情况。

(2)审查有关招标文书内容是否完整、严密,有关条款规定是否得到切实遵守。

(3)监督招标方式的选择是否合理。

(4)审查招标采购的价格是否合理。

2.1.2招标使用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下列工程建设项目,包括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必须进行招标:

(1)大型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的项目;

(2)全部或部分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的项目;

(3)使用国际组织或者外国政府贷款、援助资金的项目。

本课题研究的农村电网工程,属于国家规定的招标项目范围。因此,进行规范的招标,不仅有利于项目获取最好的建设施工单位,同时公开、公平的招标也有利于项目获得社会民众的认可,从而获得更多民众的支持。

2.2合同管理

2.2.1合同管理的概念

合同管理(ContractManagement)社会企业单位以及个人之间的经济往来,主要是通过合同形式进行的。一个项目的经营建设成败和合同及合同管理有密切关系。合同管理是指项目单位对以自身为当事人的合同依法进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以及审查、监督、控制等一系列行为的总称。其中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是合同管理的内容;审查、监督、控制是合同管理的手段。合同管理必须是全过程的、系统性的、动态性的。

2.2.2合同管理与工程项目管理的关系

一个工程的建立实施必定会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合同,如采购、工期等等,合同于双方利害息息相关。随着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逐渐规范,合同管理已经成为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经融入到整个现代化的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之中。项目工程管理目标的实现,合同管理必须贯穿工程管理始终,包括工程各个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以及所有工程相关活动都必须实施可行有效的合同管理,它与其他管理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整个项目管理系统。

农村电网工程项目建设相对而言存在着周期长、技术复杂、工序繁多、项目系统化管理复杂等等问题。在电网工程项目管理中,既定合同确定了项目的投资成本、项目工期时间、项目整体质量,明确了项目参与方的职责和项目目标,是其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工程宪法”之称,属于工程重要基础性文件。在农村电网工程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合同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通过对内容、适用范围、价格、建设工期和质量标准等合同条款的制订,在既定合同的约束效力和条款指导下,有利于工程内部各方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明确并履行自身的职责,提高整体效率。

(2)合同是项目参与方权责的法律基础:电网工程合同内通常会有双方应履行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条款收入,在工程完工后及时组织工程竣工验收并按约定办理好费用结算等。合同中明确约定的各项权利和义务,是合同双方所达成的最高行为准则,是双方履行合同义务、享有合同赋予权利的法律基础。

(3)合同是处理实施过程中各种争执和纠纷的法律依据:任何商业活动都会存在纠纷风险,合同的订立就是处理纠纷的法律依据。同样在电网工程合同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业主方与承包商之间、承包商与下级分包商之间等相关利益群体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争执或利益纠纷,而调节处理这些争执或纠纷的主要尺度和依据,应依照是双方在合同中事先做出的各种约定和承诺来认定。

2.3物资管理

所谓物资管理,本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本企业所需物资的采购、使用、储备等行为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同样这里在农村电网工程必然会涉及到各类电网相关设备的采购,管理、应用。在市场异常活跃的今天,物资管理已不能用“计划”、“配额”、“定量”等几个简单概念进行诠释,它已经成为现代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利器,成为工程正常运作实行的重要保证,是提高工程效率和资源利用的重要基础。

2.4质量管理

2.4.1质量管理概念

从广义上讲,质量不仅包含产品质量本身,还包括产品形成过程的工作质量与后续的服务质量。产品最终的质量是工作过程质量的表现,而工作过程的质量则是产品最终呈现质量的保证。目前,国内外对质量有一个共同的理解:质量是满足明确的和隐含的需要的特性之总和。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简称工程质量,是指建设工程满足业主需要的,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及合同条件规定的所有特性的组合。

2.4.2质量风险控制

项目质量风险控制是质量管理体系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是对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对风险的识别、衡量、控制以及评价的过程。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是损益发生的可能性,一般是指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后果的危害性。从风险源来讲,导致产品质量风险的风险源很多,所以对质量风险进行管理控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风险管理部门运用一定的方法,系统地、连续地认识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分析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的行为。风险识别过程包含两个环节:一是感知风险;二是分析风险,即分析引起风险事故的各种因素。一般性风险识别方法包括保险调查法、保单对照法以及资产损失分析法等。个性化的风险识别方法有财务报表分析法及流程图分析法等。

(2)风险衡量

风险衡量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在进行风险衡量时应该特别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是多少;二是风险产生的后果是什么。风险衡量是对于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风险性评估,应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通常根据该风险事件的严重性、发生概率和检测概率进行汇总分析。针对不同的事件按照德尔菲法的方式进行专家打分,结合企业内部可以承受的水平,确定一个承受值,将相应的得分相乘,可以确定每一个风险事件的风险水平,进而确定其风险等级。

(3)风险控制

风险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尽可能将风险损失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管理者在进行风险衡量后,可以分析风险是否在控制之中,风险发生的概率是否可以进一步降低。风险控制的四种基本方法是: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

2.4.2质量管理相关习题标准

1、ISO标准概念

ISO9000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94年提出的概念,现行的ISO标准为ISO9001:2008标准。“ISO9000族标准”是由ISO/TC176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TC176即ISO中第176个技术委员会,全称是“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成立于1979年。1987年更名为“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TC176专门负责制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的标准。ISO9000是ISO/TC176制定的第9000号标准文件。因此,综合起来讲,ISO9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国际标准,是一套出色的指导文件。其本质是一套阐述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标准。

2、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ISO9001:2008中关于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提出必须要组织应对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进行策划和控制,对于每个开发阶段都必须要经过评审、验证和确认活动,组织应对参与设计和开发的不同小组之间的接口进行管理,以确保有效的沟通以及明确职权分工。

同时ISO9001:2008还要求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在适宜的阶段,应根据策划的安排对设计和开发进行系统的评审,以评价设计和开发的结果是否能满足要求,以及识别任何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另外,ISO9001:2008要求产品在设计和开发阶段要对产品在交付或者实施之前进行确认,并对确认结果及必要的措施进行记录、保存。

通过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在ISO9001:2008中已经对产品在设计开发阶段的质量控制以及评审确认工作做了相应的要求。

2.5工程进度管理

工程进度管理是指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按照经相关部门审核批准后的工程进度计划,采用适当的方法对实施中工程进行定期检查工程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对照、比较找出偏差所在,并对产生两者偏差的因素以及对工程带来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与评估,组织协调并指导工程相关单位或个人,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管理、调整工程进度计划。进度管理贯穿于工程建设始终,不断循环往复,对照进度计划直至按合同约定的工期如期完成或在保证工程质量和不增加工程造价的条件下提前完成。

工程进度管理的实施对于合同双方来说,都是良好效益和先期计划顺利完成的保证。国家农村电网改造属于民生工程,与农村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农村电网改造整体工程规模巨大,在其建设期间需要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且每一个工程建设,必然存在着资金回收的风险,所以工程建立可以安装既定计划或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提前完工,投入使用,就能够产生经济与社会效益,也有利于顺利开展和完善后续各项工作。时间就是效益,施工过程中,在不发生重大的内容变更的前提下,工程进度管理的合理利用与实施就是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直接手段。

如果工程不能如期完成,必然影响其投入使用的计划,浪费时间成本,导致企业生产流动资金超期占用、利息增加,与其生产计划延后,利润无法实现施工方人员工资和机械使用费的增加,以及向业主支付合同规定的误期损失费等,对于工程利益关联群体都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在项目建设中,工程进度管理的实施极其必要。

2.6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为实现安全目标而进行的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主要运用现代安全管理原理、方法和手段,分析和研究各种不安全因素,从技术上、组织上和管理上采取有力的措施,解决和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防止事故的发生。

对于农村电网改造来说,其工程安全管理存在以下特点:

1、安全管理周期长

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投资一般较为庞大,建设工期长,电力改造涉及工序繁琐。当前电网改造从线路基础开挖到最后的正式投产使用,建立投资呈现出越来越庞大的趋势,工序繁多致使建立周期延长,而且其中任何一道工序都有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

2、专业性较强

电力工程建具备较强的专业性。所以电力工程建立不仅仅是工序繁琐,而且诸如土建工程、电气安装工程、设备调试等等工程操作者都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巧。而且这些工序之中,很多专业的关联性不是很大,甚至相互之间根本不沾边,工程整体的安全管理则需要将这些全部考虑其中,难度较大。

3、施工项目安全控制的难点多

电网改造工程施工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涉及人员数量多、交叉作业多,加之大型机械与易燃易爆物品的使用,极易引发安全事故,控制难度大。

4、安全事故影响严重

电力工程关系民生,民生无小事。所以电网改造工程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给社会生产带来损失,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甚至危及整个电网安全。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只有将安全管理落实到位,才能确保电网的安全运行和后续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3农网工程项目管理范围与组织形式

3.1农网工程项目管理范围

项目的广义定义是指为完成一个一次性具体目标(或是目的、产品、服务),在一定的资源等约束条件下,进行一系列过程组织活动,按预期实现该活动的期望目标后结束。项目是人类活动的高度集中体现,是一个非常广义的称谓,它包括人类或是各行业各时期一切有目标有目的的组织活动。比如:从行业横向上分有:建设项目、IT项目、工业项目、科研项目、国防项目、产品项目、开发项目、咨询项目等等。从某一行业的纵向分,任一项目均可分为:子项目、工作包、活动或任务、工作单元等等。

项目范围,也是一个非常广义的概念,它是以实现某特定项目的目标为出发点,对该项目应完成的全过程全部子项目、任务、工作、活动的定义和描述,以作为组织活动的任务分解、工作分配、计划安排、实施活动、费用预算、资源投入、检查控制、完成时间、风险防范、成果交付、责任界定、过程跟踪、权益划分、管理程序、项目评价等等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由此可知,项目范围的描述和界定,是项目实施和管理的最基础性的工作和基本条件,一个项目没有清晰明确的范围界定,其管理环境必然会出现不同程度混乱、无序、过程失控、分歧问题,最终导致偏离项目的工作目标,导致项目不能如期完成。

农村电网工程项目管理的范围包括电网实施前的规划设计、可行性研究和成本估算、招标管理等等,电网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合同管理、物资管理、成本费用控制、质量管理、验收管理、风险控制、现场管理等,电网项目实施后期的工程验收管理、回馈管理等等,包含了项目工程管理的全过程。通过对农村电网工程建设进行规范化的管理,来实现电网工程规范化、按时、低费用、保质量、高安全的建设目标的完成。由此可见,工程项目管理的范围涉及广泛、全面,同时必须要进行全面细致的管理。

3.2工程项目管理组织形式

国际上项目工程管理实践中主要存在四种不同的项目组织形式:业主自己进行管理、设计方进行管理、职业建设管理进行管理、管理承包商进行管理。

1、业主资金进行管理

业主自己进行管理是指业主自己或是业主公司的工作人员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的组织形式。在业主方具有充足的工程项目管理经验、技术和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情况下,业主可以自己管理工程建设项目。

2、设计方进行管理

在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是由设计方进行项目的实施管理,如建筑工程的设计师、土木工程的设计师等等。由于设计师对施工图纸最为熟悉,同时也是业主的主要咨询顾问,与业主的关系最为融洽,因此,设计方可以很好的担任项目的管理,包括在招标阶段协助业主招标,在施工阶段进行质量、进度监督、现场检查验收和工程款的审核支付,进行合同管理、处理索赔事件等。

3、职业建设管理方进行管理

职业建设管理方也成为专业建设管理方,也就是专门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企业。美国的职业建立管理模式下的Con-structionManager就是这样专门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企业。作为专业化的工程建设管理企业,子行业建设管理可以为业主提供项目概念性设想、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施工招标、工程施工、竣工验收、项目启动等整个过程的全方面的项目管理服务职能。

4、管理承包商进行管理

管理承包模式是在英美发达国家普遍应用的一种管理型的工程采购模式,在美国被成为CMa-trisk或是CM/GC,英国把它成为MC。在管理承保模式下,业主在工程的设计阶段即选定管理承包商。在设计阶段,管理承包商提供咨询服务,并利用自身丰富的施工知识和经验协助设计师提高设计的可建设性,以缩短工期和降低成本,另外还提供投资估算、工程进度等规划服务。

本奉节县电网改造工程采用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服务,以业主自行管理为主要方式,聘请专门的监理单位进行项目建设监理,同时接受上级政府部门的审核调查,通过这种多方结合的形式,对本项目进行管理。

4奉节县农网工程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4.1奉节县电网工程改造现状

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是一项由政府投资、企业实施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和惠民工程。奉节县从2000年起正式启动电网建设工程项目,经历过一期、二期以及完善西部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奉节县的农村电网工程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具体的改造情况如下:

1、奉节县一、二期建设与改造后的基本情况

奉节县在本次改造中,由于电力体制的原因(原电力公司未纳入国网),使得本次改造的农村电网投资资金无法及时到位,原计划的2.28亿元的农网资金仅仅到位了1.8亿元,占78.95%。奉节县至今为止共完成投资1.87亿元(奉节电力公司垫资700万元),新建110KV变电站2座,技改110KV变电站1座,新建技改35kv变电站7座,新建110kv输电线路31.44km,35kv输电线路93.52km,10kv输电线路1660.04km,0.4kv及以下线路3831.21km,安装配电变压器1163台,容量4426KVA,安装“一户一表”11879户。全县农村仍有60%的10KV线路、80%的400V及以下低压配电线路和92%的户表未改造(全县无一个乡镇彻底完成了农网的改造),奉节县至今为止仍然是重庆市农村电网改造率最低的区县。

2、拟投入的资金情况

2007年10月17日,重庆市奉节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使得奉节县停滞了五年的农网改造工程得以重新启动。为了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彻底地解决奉节县农村电网电能耗损大、供电可靠性低、电能质量差和农村电价居高不下等问题,重庆市电力公司计划在3~5年间,投入6~7亿元资金,全面完成奉节县的农村电网改造项目,真正实现城乡用电一体化的目标。

3、近期工程进展情况

(1)2010年实施的西部农网改造工程计划项目,总投资4900万元,共包括60个单项工程,涉及到安坪乡、公平镇、鹤峰乡、新城乡、新政乡、永乐镇、兴隆镇、永安镇等九个乡镇28个村地中、低压改造工程和7条10KV主干线改造工程,安装配电变压器124台,总容量11920KVA。新建10KV线路161.8km,380V线路98.9km,220V线路1053.7km,安装一户一表15414户。为了加快工程的进度,以确保能够完成公司下达的年度投资计划,奉节供电公司共组建了21个施工班组进行电网改造工作,施工人员500余人(配备非常充沛),截止2010年9月,各单项工程均都已经完成隐蔽工程,大部分的工程杆塔都已经完工,截止2010年年底,共完成工程形象进度投资37623.1万元,占总计划投资的76.8%。

(2)为了早日实现奉节县城乡居民生活用电网同价,奉节县供电公司在09年9月完成全县户表改造工程。10月16日,重庆市电力公司下达农网专项工程投资计划2348.5万元,对部分村网进行改造,对永安镇、永乐镇、青龙镇、五马乡等10个乡镇实施户表改造。截止2010年,农村变台改造工程、场镇变台改造工程、新民镇户表工程已完工,其余单项工程均已完成设计规划,部分单项工程已完成隐蔽工程工作。

农网专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970万元,占已批复计划总额的41.3%。奉节县在“十一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期间,电源建设扎实推进,新建电站5坐,装机容量22130千瓦。在建电站4坐,装机容量201000千瓦。现全县已建成水电总装机容量54640千瓦,年发电量21718万千瓦时。电网建设稳步提高,技改变电站5坐,增容50000千毫安。新建110千伏线路4公里,新建技改35千伏线路39公里,改造10千伏657公里低压线路6296公里。现已形成了以220千伏、110千伏网络为枢纽,35千伏为构架,10千伏为主体的供电网络格局,与重庆电网联网运行。

目前,奉节县正在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步伐,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力度完善二期农村电网改造,完成三期农网改造工程,改造面达到56.6%。使全县农村电网线路运行状况得到改善,供电质量、供电可靠性得到提高,实现城乡居民用电同网同价。2010年奉节县已经基本解决无电人口,乡村通电率达到100%,户通电率达到99%。

4.2奉节县电网工程常见的问题

奉节县在整体电网工程改造项目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第一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当地环境条件、人为因素等外部条件造成奉节县电网工程不能顺利的实施,第二个是电网改造项目开展的内部因素,即奉节县电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2.1外部因素

按照原定的计划,2008年底完成4900万投资计划的工程建设及资产转固。大半年的时间仅完成60个单项工程中的19个,工程进度非常的缓慢,存在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1、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使农网改造进度困难重重

此工程政策性强、资金少,在资金使用和工程成本上都严格限制,并且确定了投资的具体金额。如:10KV及以下农网改造工程无青苗损毁和土地占用补偿,工程属零利润工程(工程造价构成中无利润项目,施工单位只能按定额计取施工费用),加之工程预算执行的是2000年定额标准,与现行物价和劳务费都有很大的区别。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奉节县农村电网工程的顺利实施,在客观上形成各种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村社的电网改造工程因为农民要求青苗补偿和土地占用费而使得项目无法顺利的实施,特别是10KV干线工程,如公平---青政10KV干线工程,施工班组进场半年都无法及时的开工,严重影响到了公平镇等其他八个村地电网改造工作。

(2)工程执行的价格标准与现行的劳务价格的差异,70%以上的村社在抬杠打洞和劳务用公费用上未能协调好,造成不同程度的工程停滞。个别村社更是出现漫天要价的情况,而少数村社则在施工时不断对已签订的劳务费用毁约,一再加价,使得这些村地农网改造工程项目严重滞后,举步艰难。如安坪乡小治村,按重庆市物价局441号文件计算应支付给村里7万元抬杠打洞费用,施工班组和村里签订的协议费用为13万元,但村干部仍然不满意,以费用低组织不了为理由,和施工班组磨洋工,一天组织抬2、3根电杆,严重耽误了进度。最终费用增加到15万元,村里仍旧没有采取积极态度组织人力运转,施工进度已经落后相邻村很远。

(3)不少村民私心严重,只从个人利益考虑,要求将变压器安装在离家近,电杆离家远的地方。而施工单位只能按技术规格对变压器、电杆进行布点,这些矛盾在部分村社不能得到及时地解决,直接影响工程进度。

(4)工程在施工阶段正值农作物生长期,施工中的抬杠、立杆、架线作业涉及到一些农田,难免会给农作物造成一些损失,农民也由此会阻止施工,提出要将农作物收割完后才可以施工。奉节县兴隆镇正在进行电网改造项目的4个村较为突出,总体进度也因此落后了1~2个月。

2、场镇及公路沿线离杆架线远,架线困难

奉节县大部分的乡村场镇无统筹规划,没有独立的规划街道,而是村民紧靠公路建房自然形成,公路、街道没有具体的规划,街道道路狭窄,无明确的边沟和人行道,电杆落点只能在公路用地范围内。有的场镇街道立杆后被路政管理部门通知拆除,使工程进度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限制。其他场地的施工也相继延缓。

3、烤烟房用电设施改造任务,占据大量农村电网施工人力物力,为了支持奉节县烤烟事业的发展,保证烟农烤烟用电。在人员紧张、物资紧缺的情况下,奉节县电力公司在人力物力上全面向该工程倾斜,调集农业电网改造主要施工队伍,组织物质材料,总投资为463万元,对吐祥、太和、新民、五马、冯坪、云雾、兴隆、安坪、竹元、平安十大乡镇29个村86处烤烟用电设施进行了改造。改造、新增变压器72台,新增10KV、0.4KKV及以下线路54km。

4、交通运输困难

由于全县范围内正在大规模实施公路村村通工程,施工路段多,施工断道频繁,路况恶劣,而农村电网工程所需的材料绝大部分都是必须经过这些路段才能达到施工现场,这一现状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网改造工程的进度。如新政乡电网改造工程有近两个月因道路不通无法转运材料入场,公平镇青政村因道路整修,稍微一点雨就能等上4~5天才能运输材料。

5、材料供应商的供货不及时

由于物价上涨,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材料生产厂家要求调整材料价格,而农村电网改造材料价格受严格控制的,致使材料供应商供货消极,工程所需材料不能及时到位,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的进度。

6、不可抗拒因素的影响

奉节县2008年不仅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冰冻灾害,还发生了5.12汶川特大地震。这些不可抵抗因素在交通、通讯、人力组织等方面给农村电网改造了极大的影响。

7、电力体制改革不彻底

部分供电区电力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不彻底,农村电网改造无法进行。比如,奉节县的新民名堂乡、竹园青莲、竹园桃树、公平电站、大树镇供电区迟迟未完成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导致农村电网工作无法按进度实施。

4.2.2内部因素

农村电网工程作为一个系统化、专业化、复杂化的大工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建立起严格的项目管理体系,运用科学化的有效手段和专业化的项目管理方式,将农村电网改造工程进行全面的科学武装,从而提高项目的实施效率,降低项目的实施风险。奉节县农村电网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因资源短缺、人才稀缺、管理意识薄弱等原因,在项目内部的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1、前期工作不完善

(1)项目前期规划不到位,缺乏具体详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深究;

(2)缺乏专业的设计人才,技术力量薄弱,导致本项目设计深度不够,存在较为严重的设计缺陷。如在奉节县的由于城市整体建设缺乏规划,使得电网在规划规程中无法获得很好的建设基础,如果再次设计不规范,很可能会限制或影响其他公共基础的设计规划,同时也带来了本项目建设费用的提高。

(3)缺乏专业的招标管理。项目在实施前夕,没有进行有效的招标管理,而是只是简单的聘请当地的民工进行改建,使得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公司的人员自行处置,费用增加的同时,还严重耽误了工期。

2、缺乏实施过程管理

(1)在实施过程中,奉节县的农村电网改造项目缺乏良好的物资管理。由于奉节县本次项目是多处乡镇同时进行的,再加上项目没有成立专门的物资审批过程,使得物资的管理出现了“一支笔”的现状,本项目的物资在初步计划阶段为9500万元,但是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却出现了11400万元,整整超过了1900万元。

(2)缺乏有效的成本控制机制

本项目在前期成本估算时,没有建立起良好的成本控制机制,在各项费用的估算时还是沿用2000年的费用,无论在人员费用还是材料费用都有很大的区别,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村民的不配合等因素,最终大大地超过了预期的费用,成本控制失效。

(3)现场管理力度不够

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力度不够,施工现场安全风险很大。现场监督协调力量薄弱,公司工程管理及安全管理的制度没有有效地贯彻和执行,施工中的违章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停送电风险以及群伤群亡的事故发生风险较大。

(4)工程质量管理力量薄弱,很大的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发现了也没有及时的处理,这些隐患得不到有效的消除,潜在的风险较大。

(5)舆论安全风险、廉政安全风险大

内部各部门缺乏工作的交流以及沟通,农改工程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不太流畅,共同关心农网改造工程,切实履行各自责任并运转高效方面还有待于做进一步加强。另外工程结算进度慢,工程资料不完善,工程管理(操作)不规范,个别工程实物量差距较大,监理单位人员不足,工程设计不尽合理,工程验收部分把关不严。

综上两大方面所述,奉节县农村电网工程中由于内部项目管理不严,外部环境因素阻扰等,使得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工期也不断延后。本文拟通过针对奉节县电网改造工程存在的问题点出发,结合自身所学知识,以及奉节县的特殊情况,拟定出最佳的工程管理方案。

4.3奉节县电网工程风险识别

4.3.1廉政风险

奉节县农村电网改造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风险就是廉政风险。比如在项目改造过程中,原先的部分拆下来的旧的电线等材料,按照流程是应该统一回收入库,并由奉节县电力公司统一管理,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发现有部分管理人员将这部分旧的电线直接卖给废品站,所获的收入直接放入自己的口袋,而没有将这笔收入上缴供电公司;另外,还有部分物资管理人员,在进行物资管理过程中将仓库里的部分材料或配件带回家自用;甚至还有部分干部,没有严格按照招标管理来进行能者得标、价低得标,而是收受招标单位的贿赂,将工程直接给了该招标单位,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利益。

廉政风险是本项目需要控制的重点风险之一,因为它关乎到领导层的管理效率和管理素质,也将直接影响到奉节县电网改造工程的结果,是本项目必须防范的风险。

4.3.2人身安全风险

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力量薄弱,施工现场人身安全风险非常大。现场监督协调力量不足,公司工程管理及安全管理的制度没有有效的贯彻和执行,施工中的违章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等等都增加停送电风险以及群伤群亡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一旦在施工过程中,因为意外发生人身安全事故,不仅严重危害当事人的人身安全,同时对项目也会产生巨大的经济风险,甚至会被暂停或直接停止,严重影响到项目的实施进度。

4.3.3电网运行风险

电网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几种情况的风险:

1、电网送通道长时间压极限运行电网运行安全稳定裕度低;

2、电网间阻尼力较弱可能引起低频振荡;

3、单线单变跳闸或因小水电与主网弱联可能导致局部电网解列;

4、电网无功平衡无法满足“分层分区就地平衡”的原则;

5、多直流或楚穗直流如出现双极闭锁将导致奉节电网切除统调机组;

以上几点电网运行风险一旦发生,轻者局部断电,重者危害群众生命安全。“电”是一个非常无情的东西,220V的电压只需要几秒钟就可以让人死亡,所以电网在运行期间的安全问题,是本项目重要风险之一。

4.3.4舆情风险

声誉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已经成为电网改造工程项目的重要因素,加强声誉风险管理是本项目确保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比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果能妥善处理与村民之间的利益纠纷等问题,那势必将获得良好的声誉,不仅能获得本村居民的支持,同时也能获得其他乡镇人民的支持,这样不仅有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也能获得项目的美誉度。在本项目的电网改造项目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在实施过程中,与村民以及村干部之间发生了一些纠纷,虽然涉及到的金钱利益不多,但是却给项目声誉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使得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受到诸多的阻扰,大大影响到了项目实施进度和费用的支出,所以控制舆情风险,也是本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

4.4电网改造工程缓慢造成的影响

2008年是本项目建设单位—奉节县电力局进入国家电网公司后实施农网改造的第一年,重庆市电力公司在农网资金计划安排上,对奉节县有较大的倾斜。在重庆市所有的供电公司中,奉节县2008年的农网资金计划量最多达9700万元,如果2008年能圆满完成任务,2009年的资金计划可以达1.2—1.5亿元。而结果2008年奉节县的9700万元资金无法按期完成,最终导致2009年重庆市电力公司在奉节县的农网资金投入大大降低,奉节县电力公司也无法改造农村脆弱的配电网络,老百姓的受益面也大大减少,保证供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成为空谈。

奉节县的电网改造工程缓慢不仅降低上级的重视度以及资金的拨款力度,同时对于奉节县供电局的整体运作也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工期的缓慢进行势必将带来费用的提高,以及工作人员积极性的降低,这将直接影响奉节县供电局对本项目的实施效果。另外,本项目的实施缓慢还将给本地区的民众带来很大的影响,比如群众无法及时用到全网统一的电价,无法及时使用到性能稳定的供电服务,同时随着工期的耽误,也很可能造成群众在种植上的延误。

为促进奉节农网改造工程早日顺利完成,各乡镇干部应一如既往大力支持全县农网改造工作的同时,协助当地政府解决各种矛盾,督查农网政策的执行情况,并积极向广大群众宣传相关物价政策,构建良好的农网改造氛围,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共同为加快农网改造进程而努力,尽早完成本项目的实施改造。

5奉节县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管理

5.1加强奉节县农村电网招标管理

任何工程的建立和实施,其工程方案的规划设计必然是前提和准备工作。农村电网改造工程这类民生工程尤其需要注重规划设计,才能保证工程的功能、质量目标的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属于国家投资类建设项目,因此必须进行项目招标,工程电网的规划设计都包括在投标方制作的标书和其他相关材料之中,规划设计方案是否可行、是否合理、是否科学等等需要取决于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工作。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在科学技术、经营理念等蓬勃发展的同时,工程项目招投标过程中投机钻营的手段也越来越丰富,加之社会关系的复杂程度值得这些不正当的活动变得隐蔽。这往往导致事实证据难以掌握、认定,规范工作难以落实开展,相关执法者思想上有畏难情绪以及惧怕报复的心理,不去管或者不敢理直气壮地去管理。甚至面对确凿的证据,却又因有的领导思想方面的问题,怕影响到自己的利益或人际关系,故意放任,助长了少数投机钻营者的气焰。所以必须加强项目工程招投标管理,要通过建立完善公开、公正、规范有序的市场机制来加以控制,从源头上控制工程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入手,保证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和一系列惩治腐败措施落到实处。

如何做好招投标管理是电网规划设计方案优劣的选择,也是整体工程最终目的现实的基础,所以必须严格按照招投标流程和规范来执行。

(1)严格按照招投标流程进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规定,招标人具有编制招标文件和组织评标能力的,可以自行办理招标事宜。但评标不能由招标人或其机构承担,而必须依法成立评标委员会,并由其负责评标工作,评标委员会是工程临时组织,负责依据相关评价标准和运用方法对所有投标文件进行评审,向招标方推荐或直接确定中标人。评标委员会权责重大,因此必须要有一定的人员组成标准,严格按照《招投标法》规定,其评标委员会由招标人的代表和有关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组成,成员人数为五人以上单数,其中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不得少于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评标专家应当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满八年并具有高级职称或者具有同等专业水平,一般由招标方从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供的专家名册或者招标机构的专家库内的相关专业的专家名单中随机抽取确定。

如评标组织人员中存在投标人或投标负责人近亲属、与投标人存在经济利益关系、项目主管部门人员以及其它可能影响公正评审的的情况,应立即更换评委会组织人员。

(2)评标方法选择

类似本工程项目农村电网改造,属于通用技术、工程性能特求相对较低,因此可以采用最低投标价法与综合评估法相结合的评标方法,可在设备器件采购方法采用最低投标价法,而在总体设计方案中采用综合评估法。这是一种采取评委会成员各自打分的办法,按预先确定的评分要素重要程度确定分值比重并细化每项得分标准,计算出每一投标的综合评分,综合分数最高者为中标人。

综合评分法评标报告需要包括招投标基本情况和数据表、开标记录、对投标申请人的审查、投标文件鉴定、废标事项说明;各个评审分析评估结果、评分表;推荐的中标候选人名单与签订合同前要处理的事宜、投标文件的澄清说明评委会成员签字等。

(3)加强宣传,强化法律意识,严查违规违法行为

结合电网工程实际,修改、完善形成符合地方实际的招投标管理规定,并可以计划利用当地媒体进行招投标管理宣传,努力建设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逐步规范本地招投标市场,使之走上机制健康、竞争有序的良性发展轨道。

在倡导规范招投标市场的同时,依靠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抓好工程项目建设监察工作,保证招投标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一旦发现存在弄虚作假、多加多建、没有依法进行招投标活动的人和事一律由地方政府与各职能部门配合,认真、严肃的处理不良竞争。对于触犯法律的行为(如贪污、贿赂等),须移交司法机关严惩,对其他隐瞒、串通、袒护、对抗行为从重惩处,甚至视情节轻重,选择在社会上曝光这类行为,在引发社会的关注的同时,起到警示和震慑作用,逐渐净化不正之风。工程项目招投标存在的问题,根源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存在无序竞争所致,体制存在不足。所以深化体制改革,强化监督,只有这样,工程招投标管理才能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就目前而言这仍是一个慢慢探索前行的过程。

(4)加强工程招投标管理,建立与工程量清单相配套的管理制度。

为了规范招标投标活动,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招标投标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2000年国家己经出台了招投标法,并推行国际通用的工程量清单报价的计价体制。不必要过分追求招标过程的完美、严格,这样并不一定可以到达最好的效果,而是应在招标形式和方法上做到兼顾业主和其他参与方利益,在招标形式和过程中应该重视把握好原则性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改进,突出最终效果。同时,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法推行实施后,在合同管理模式尚未得到衔接时,应迅速建立工程配套措施和有效管理办法,健全工程管理体制,完善操作规范。

5.2奉节县农村电网改造管理

5.2.1重视和做好电网工程合同管理

1、加强对承包商的资质管理

严格把好工程承包施工方资质管理,从总量上控制项目工程施工队伍的规模,解决现阶段市场上供求失衡与无序竞争问题,从根本上杜绝压级压价。地方各级基础设施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项目的实施的监督管理,加强对承包和施工方的监察管理,对出现的违法行为、不符合同要求的行为要严肃处理,维护正常的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环境,确保其规范、健康发展。

2、推行合同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加强电网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团队建设,加强管理团队人才培养,实行合同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做到合同管理专业化。有好的管理体制工具,还需要有专门的人员去操作、去执行,这是提高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己正式推行注册造价工程师制度,搞好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就是其重要职责之一。因此,建议在电网工程项目管理部门中设置注册造价工程师职位,岗位上人员必须有专业资格证书,并专司项目合同管理职责。

3、加强合同意识,减少合同纠纷产生

加强工程项目双方或多方之间合同意识,减少合同纠纷产生。在工程项目各个合同签订之初,承包商、分包商等关联群体可能缺乏相应法律意识与合同意识,对其中工程合同各条款往往未做详细推敲和严格约定,特别是对违约情况、违约行为以及违约责任未做具体约定,即草率签订,最终导致了工程合同纠纷的产生。因此,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合同管理部门必须要求对方要对合同合法性、严密性进行审查,提醒承包方认真研究合同条款,做到清楚了解自身权责,以减少签订合同时产生纠纷的因素。把合同纠纷风险控制在最低范围,以保证合同的全面有效的履行。

4、加强合同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

完善工程合同管理体制,项目执行操作各方要重视合同管理机构设置、合同归档管理工作。做好合同签订、审查、授权、公证以及合同履行的监督管理。建立完善合同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操作,以提高合同管理实效性和整体管理水平。

5.2.2加强过程质量监管

1、实行严格的设计输入评审

实行严格的设计输入评审,这里的设计输入包括有设计需求、测试需求、认证需求等,这些需求在项目设计前期就必须经过项目质量管理部门严格评审,对于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标注、提出改进的方案以及对评审结构的改进工作进行追踪评审,相关的评审记录需由专人负责归档待查。通过实行严格的设计输入评审,严格把好工程质量第一关,从而有效提升工程设计的整体质量水平。

2、组织成立项目小组,定期进行评审会议

在电网工程项目实施阶段,由电网工程技术人员、质量人员、操作工人等各部门人员组成专门的项目小组,进行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评审会议,从而严格把握工程进行方向和质量控制。同时,对于工程项目参与实施方团队全体人员需要定期召开项目会议,针对电网工程实施建立各个环节进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存在的质量风险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改进方案并确定责任人、改善日期,有责任人负责跟踪改进进度,从而有效保证电网工程实施过程中质量问题的一一解决,确保整体质量达标。

3、进行里程碑评审

在进行里程碑评审过程中,可以通过基于项目执行计划表,在关键里程碑阶段,比如工程电站的建立完工测试结束、部分段落铺线完工等里程碑阶段进行里程碑评审,确定工程设计的整体方向以及重大风险的改进解决,确认所有部门的所有项目里程碑文件规定行为必须完成。进行里程碑评审不同与设计过程评审,主要是因为它的次数较少,主要为工程建立和开展到了重要阶段而进行的质量评审,主要工作在于确定工程的完成情况、整体质量的把握以及主要质量风险的排除。

4、提高管理层参与度,进行定期管理评审会议

在农村电网工程的实施开展过程中,管理层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可有效提高施工、采购、管理等相关工作人员的整体重视度。管理层应定期召开管理评审会议,对工程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审,确定是否处于可控制状态,并且确定是否存在质量风险过大而需管理层介入进行项目具体的宏观执行,动用工程管理团队的整体力量及管理层威信,以协助项目组工程师解决质量风险问题。

5、进行年度项目审查

以年度为划分界限,统一对项目工程进行年度审查,确定项目工程按年初制定的开发流程进度执行,并完成所有年初规定的项目行为,从系统层面降低项目质量风险。另外,待项目工程建立完成后,扔应该定期进行整体质量检查,做好项目工程后续管理工作,确保农村电网稳定运行。

5.2.3加强工程验收管理

工程验收管理是工程实施开展的最后阶段,是项目整体目标是否达成的检测与工程性能和质量的验收,也是工程投入使用和运行的保障。应严格按照奉节县农网升级改造工程验收管理细则进行电网工程验收。主要针对隐蔽工程验收、工程验收与验收考核三个方面进行工作开展,

1、隐蔽工程验收

农网工程隐蔽工程开挖完成后,施工单位进行自检,填写隐蔽工程验收表。施工单位将隐蔽工程验收申请和隐蔽工程验收表交地方农网办,由农网办组织运行单位人员、工程设计人员、监理人员实施隐蔽工程验收。隐蔽工程验收实行抽查验收,中压抽查工程量的20%,低压抽查工程量的10%。

施工单位在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并得到主管部门签字确认后,方可进入下一道施工工序。

2、工程验收

工程验收实行施工验收、竣工验收、审计验收三级验收制度。

(1)施工验收

由施工单位在工程完工后进行自检,并出具工程项目施工验收(自检)报告;其内容主要有:工程质量、工艺、实物工程量、材料耗用量,以及工程竣工图纸、资料(杆位明细表、竣工材料表、隐藏工程施工记录和交接试验、测试记录等)。施工验收合格后,施工单位向运行单位提出工程预验收申请,上交预验收资料。施工单位对提出的隐患及时整改,整改完成后向运行单位申请复核。待复核通过后向上级单位提出工程竣工验收申请。

(2)工程项目竣工验收

由相关部门组织工程设计、工程监理、施工单位相关人员实施验收,并填写工程项目竣工验收报告相关内容。根据施工单位报送的验收申请报告、设计资料、竣工验收资料,采取查看资料、现场检查核对的方式进行。负责工程实物量、档距验收,查看竣工图纸、资料、杆位明细表、材料明细表等是否齐全,工程实施与设计图纸是否吻合,工程变更是否履行手续;竣工报告的工程量及领用材料消耗量是否与现场相符,可否用于工程结算。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后,上报计部部门对工程项目进行审计验收。

(3)审计验收

内容包括:工程项目的建设依据和设计文件;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情况报告;工程项目的竣工结算书;工程项目归档资料;工程质量检查和工程量的核实;工程设计、施工、监理、设备材料招投标执行等情况。

另外,还须做好验收考核工作,明确考核内容、标准、惩罚制度。对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与考核人员的约束作用,也是验收管理工作落实和执行的基础条件。

5.4紧抓工程进度管理

奉节县农村电网工程在改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工期拖延,工程不能按时完成改造建设等问题。久而久之,容易导致工程整体建设的不规范,不仅不利于工程控制成本,同时也容易引起周围居民的不满,民情舆论转向不利方面。因此,必须紧抓工程进度管理,有效使用进度管理工具,科学严谨的制度工程进度实施方案,从而保证工程的按时完成。本课题通过对工程进度管理的常用工具—网络图,来分析阐述奉节县在进行农网工程项目时应如何进行工程进度管理。

首先我们先介绍几个概念:工作,即至少要消耗一定时间,在多数情况下还要消耗资源的一项活动、项目;事件,即工作的开始或者结束,仅仅是个时间点或瞬间,不消耗时间或资源;计划项目,由多个工作集合构成的整体;网络,因工作是某一方向前进且需要时间,因此计划项目和有向图是一种对应关系,因为对每个工作都赋予了时间和各种资源,因此有向图是有向网络图,简称网络。网络图一般可采用以下这种简便的方法:

上图中用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工作,用节点“”来表示2项工作的分界点。按工作的先后顺序和逻辑关系画成的工作关系图就是一张网络图。每个节点称为“事项”,它表示一项工作的结束和另一项工作的开始。

另外,在每个工作节点上要表明日期,确定每项工作延续的时间。同时也要注意因不确定因素发生的可能性而引起的周期变长或者变短,因此在时间的标准上要有两个数字,一个是预期周期数值,一个是预期存在延期风险的数值。最后要确定网络中的要径,即从入口到出口最长的路径,它是工程最短的周期时间。要径以外的工作由于日程有富裕,即使稍微往后移动时间,整个工期也不会改变,因此要尽量调整以满足劳动力和设备的制约时间。上图中的要径指的是:

本课题研究的奉节县农村电网工程管理项目中的进度管理安排,在确定网络

图的各项数字时,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详细计算工程量并做预算

如奉节县电网工程项目,确定建设内容后,成立专门的项目小组,进行施工图纸工程量的核实,并安排专业预算人员根据内部生产率的情况和施工方法编制预算。施工单位根据施工图计算分项工程量、施工定额、施工组织设计,通过工料分析,确定项目所需的人工、材料、机械台班消耗量。

2、确定各单位工程的开竣工时间和沟通时间

(1)详细划分施工工序

(2)熟悉网络图的规则,绘制网络图

3、网络计划调整

初步网络图完成后,根据工期、成本等因素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达到最优化,最终确定网络计图。在具体的工作中,可根据网络图进行工程的实施安排,以确保工程时间的把握。

5.5严把工程安全管理

在农村电网工程管理中,工程安全管理也是现有问题中的关键性问题。因此在工程管理中,应该严把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在降低安全问题发生可能性的同时,做好安全问题应急补救措施。具体措施有以下几项:

1、改变安全教育的现状,实行分级负责、

各类人员必须具备相应执业资格才能上岗。所有新员工或从事新的工作必须经过规范详细的安全教育,并定期进行安排培训,不断学习新工艺、新技术,强化工程特点所带来的安全风险和具体作业安全要求。

2、编制安全措施,执行科学管理

按照建筑施工安全法规标准的要求,结合电网工程的特点编制安全技术措施,同时一些特殊作业,还需要编制安全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3、加强风险评估,做好重点管理

在农村电网工程实施中,应针对不同的建设内容特点和不同阶段施工分析安全风险,做出评估,并对每个项目具体化,做好安全防护和重点的管理。

4、确定安全管理的额“五定”

对查出的安全隐患实施“五定”既定整改责任人、定整改措施、定整改完成时间、定整改完成人、定整改验收人。

5、做好安全事故发生后的急救措施

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安全管理做得再到位,也无法百分百避免事故的发生,因此要制定急救措施方案,以避免事故意外发生后的慌忙,同时加强安全事故发生后的舆情风情,将事故带来的后续影响降到最低。

5.6农网工程管理中重大风险及防范

5.6.1安全风险防范

近年来,奉节县电网建设过程中,通过加强电网安全管理,严格电网事故考核,没有发生重特大电网事故。但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电网事故还是时有发生,由此从不同侧面暴露出电网安全管理还存在多方面问题和漏洞。

1、机制和体制的缺乏

有效的社会制约机制是决定电网安全水平高低的最重要条件。这个机制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在欧美发达国家,企业安全情况存在风险可能会面临:

(1)行政:政府部门的行政检查,违法必究;

(2)信誉:由于管理信誉降低,客户和投资者信息动摇,股票值逐渐下降;

(3)舆论:个体和企业在社会中的价值水准越高,影响越大;

(4)保险:由于法律规定必须为所有员工参保,保险额度将提高;

(5)银行:由于银行认为管理费风险大,增加贷款条件和难度;

(6)伤亡者:要求高额的赔偿可或是能诉讼法律;

(7)工会:要求改善安全水平及劳动条件。

在这样的社会制约条件下,电网企业的安全管理能力如果低下。那么所面临的风险或受到的损失非常大,因此,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电网企业从自身生产和发展出发,都会重视安全。

2、企业内部的激励不足

由于我国社会制约机制未充分建立起来,企业的价值与社会的价值不统一,安全就是效益的理念并没有被体现出来。例如,安全上出了问题或是发生人身事故,会损失几万元、甚至是几十万、几百万。因此,只有在外部制约充分的情况下,企业内部的安全投入、组织管理、制度保证、人员培训才能得到落实,否则就无法生产;而在缺乏外部制约的情况下,企业内部的安全投入、制度保证、人员培训、组织管理就很难落实,更是谈不上安全。

3、安全风险的控制

电力生产的安全风险,可纳入为生产过程中对人、设备、环境风险因素的评估、消除和控制的综合管理。因此,电力生产企业在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应用风险控制的基本方法,可以对企业的安全管理会起到积极的主导作用,促进安全生产良性循环。

在电力生产工作中,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强化、规范安全管理,努力消除和控制风险的同时,作为一个企业,还要考虑资金投入、成本回收、新技术成熟程度、可行性分析、企业效益等因素。因此,综合运用风险控制的方法来加强安全管理,还要遵循“合理、切实、可行、最低”的原则。

本文在进行安全风险防范的过程中,主要通过三大途径进行:

(1)制定有效的法律体系

奉节县至今依然沿用之前一直使用的相关制度体系,随着时代的不断的变迁,现有的相关的法律体系已经无法适用奉节县电网以后的发展,因此容易造成安全管理上的真空。因此,建立有效的法律体系,从政府宏观调控的角度出发,制度有效的法律体系,从而降低电网工程的安全风险。

(2)统一管理

统一管理包括四个统一步骤:统一调度、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准。坚持我国电网的统一调度,这是我国电力供应安全生产的基本经验,而合理的电网结构只有在统一的电网规划之下才能建立起来,因此电网的建设在安全上必须要统一规划。电力体制改革后,虽然网厂分开,电网企业与发电企业之间资产纽带关系、行政隶属关系发生变化,但是电力运行各个环节对电力安全所应负担的责任丝毫没有改变,因此在安全生产上,电网企业与发企业必须要坚持统一管理。最后,为了确保电力公司在技术标准上统一,继电保护和安全措施配置的配合,必须坚持统一的电网技术标准,而且应明确由政府职能部门来负责电网安全的统一监督管理。

(3)有效的经济手段

这里的经济手段包括建立安全投入的补偿机制、建立和完善配电价格形成机制和需求管理。作为从事电力生产、输送销售的电力公司,其任何一项安全投入都应该是普遍服务需求的一部分,是非常重要的。从电网的安全特点可以看出,电网事故,其社会经济损失往往大于企业自身的经济损失,因此让电力公司自身增加安全的全部投入是不实际的,因此要设立专门的安全投入基金,同时建立补偿机制,这样才能保证足够的安全投入,才能建立起安全的电网系统。另外,由于输电价格过高难于形成国民经济发展的低成本平台,如果输电价格过低,将使得电网企业失去发展能力,电力建设跟不上,就不能满足电网安全的要求,也就不能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平台,因此,需要建立一个输配价格合理、成熟的机制,从而平衡整体电价,既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一个低成本的平台,又能保证电网的发展和安全水平的提高。

另外,对于缺电严重的地区,还需加强需求管理减少拉路限电,从而减少各个地区因电量的不足情况,降低电网安全存在的风险。具有有以下几种重要手段:

一是在用电高峰期间,依靠各级政府的支持,配合各个部门采用形成手段为主、经济手段为辅的方式进行避峰。

二是加强负荷预算,努力做到准确预测负荷,并制定超供电能力限电序位和紧急拉路限电序位方案。

三是积极推广有利削峰填谷的技术和产品,从而促进推拼节约用电。

四是依靠政府支持,利用价格杠杆引导企业主动避峰填谷,改善负荷特性,提高现有发电设备的利用率。

(4)建立应急机制

人类从事安全生产的基本出发点,即为尽量避免事故的发生,就算发生了事故也尽量降低事故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奉节县在电网事故的防范方面做了不少的预防工作,但是对于事故后的应急措施却重视不够。在电网事故应急处理的法律法规建设、应急救援措施和管理体制等方面都未建立系统的应急措施。因此电网的安全还应注意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措施。

5.6.2舆情风险防范

供电服务的广域性、及时性、电力事故的突发性、不可预见性,加之不可抗力引起的人身伤亡、设备损失、大面积停电等电力突发事件,以及社会对电力自然垄断公共契约的深度监督,致使奉节县供电局备受关注,始终暴露于群众的监督目光之下,加之奉节县的本次电网项目改造过程中多次与农民的农产品种植情况发生冲突,使得本项目的负面舆情存在风险。

从本项目舆情风险出处来看,舆情风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爆发:供电服务方面、电价执行和收费方面、供电安全方面、供电公司契约内部稳定方面。本文研究的抗风险从舆情风险的主要出处出发,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风险的防范:

1、风险分析,超前防控舆情

对可能发生的舆情事件进行分析判断,如在2009年年三十的前一天,奉节县电网负荷已经达到了12.21万千瓦,根据以往春节的经验,调度中心预计今年年三十负荷将达到12.85万千瓦,全接线情况下,奉节县电网的极限负荷为12.5万千瓦,为确保全县百姓有电用,从年三十早上8点起,奉节县供电公司通过奉节电视台8个频道号召向全县全体用电客户在19点~24点期间减少用电热取暖,同时,供电所的发出所有抢修车辆,用高音喇叭向全乡镇的用户进行广泛宣传节约用电。结果,当晚电网顺利度峰,避免了大年三十停电的带来的负面影响。

2、实时监测,预防舆情蔓延

通过设立专门的网络通讯员,实时在线监测网络舆情,第一时间发现并进行处置。比如在一些论坛社区、一些新闻媒体,第一时间发现员工、用户的投诉反馈情况,则第一时间跟踪进行处理,防止负面舆情事件的发生。

3、主动出击、积极响应舆情

以“不惊慌、不害怕、不回避”为原则,根据电力生产的客观规律和有关法规、制度,实事求是地回答问题,让媒体和群众可以直接了解真实情况,了解电力公司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程序,从而赢得群众和媒体的理解和支持,为供电公司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5.6.3廉政风险防范

近几年来,随着不断曝光的某某地区市长贪污、政协委员受贿等等案件,廉政问题成为我国发展中不得不正视的问题。本项目工程建设开展能否顺利实施和运行,将廉政风险的影响。因此,有效控制廉政风险是必须的。本项目结合奉节县的特点,以及参照其他地区廉政管理的手段,拟定以下几点抗廉政风险措施:

1、建立有效的廉政教育机制,做好廉政建设的根本;

2、强化查案督查机制,维护执法队伍的纯洁;

3、构建严密的反腐败组织机制,加强对一把手的督查和确保廉政制度落实的有效保障;

4、完善监督制约机制,确保廉政建设。

5.6.4电网运行风险防范

本文在上一章的风险识别中对电网运行的风险进行了主要性的描述,针对以上几点可能存在的风险,本文进行了相关防范措施的拟定。

从以上几点风险内容可以看出,奉节县电网改造工程主要存在的电网运行风险为电网的技术问题,因此具体的措施如下:

1、加强电网的设计功能性,避免因电网设计的不足产品是的通道上时间压极限运行、单线单变跳闸或是因小水电与主网弱联可能导致的局部电网解列等问题。

2、加强电网的设备投入,使用质量较高、技术较高的产品,从而防止因为设备的质量问题引发的电网运行风险。

3、加强抢修队伍的建立,对一些不可抗力事件的发生能够及时给予处理,以防止电网运行的风险发生。

4、进一步加强电网运行的宣传,针对电力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漏电、短路等一些常识性风险问题进行广泛性的宣传,避免了群众在用电过程中的危险事故发生,同时降低电力在被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

6结论与展望

农村电网的改造管理对一个乡镇来说是一个关系到整体发展大事情,对于乡镇居民来说意味着未来家庭的舒适和安逸,对于电力开发商来说意味着统一的管理,良好的服务和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意味着将面临巨大的风险与机遇。而农村电网的管理工作对于电网的建设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影响巨大。因此,农村电网的管理工作,建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有效的项目管理手段,为农村电网的设计和建设提供必要的理论和技术方法的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本文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以奉节县农村电网工程为研究样本对象,探讨我国农村电网项目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和风险,并从项目管理科学化的角度出发,拟定出有效的农村电网项目实施管理方式,以促进我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项目的实施和管理。

对农村电网进行有效的项目管理是一件系统性的工作,由于农村电网改造项目的错综复杂,各方利益关系极为紧密,各种内外部因素互相牵制。同时农村电网改造工程项目管理还是一件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相当专业化的技术方法作为支撑,否则不法进行有效的管理,风险极大。本研究从项目管理中的重要管理手段,如合同管理、招标管理、验收管理等等管理手段出发,对招标管理、验收管理等一些专业性知识,以及国内外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对于奉节县农村电网改造工作进行了现状和问题分析,希望能够拟定出较为高效和规范化、可行化的电网项目管理方式和体系,希望对农村电网建设的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提供一些帮助。但是由于水平的限制以及实际经验的不足,加上当前我国项目管理的方法整体上处于不成熟与多样化的阶段,使得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对方法的选择等遇到一些困难,对于其中很多管理方式的效果情况还不甚了解,加上文字功底不够等等,影响到了研究的效果。在研究生论文研究的过程汇总,由于本单位能够提供的力量支持有限,加上在职学习过程中经历与时间等,使得论文尚有以下不足之处:

1、研究过程中,对于很多项目管理方法的了解不够,一些新的方法没有在文章中介绍。

2、在项目管理方式的建立过程中,只能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出发,无法建立起非常细微、深入的改进方法。

农村管理论文第3篇

本文拟在整理农村现行的社会救助措施基础上,提出对我国农村社会救助政策体系进行总体性思考的初步框架。即重塑农村社会救助概念,建立发展型政策框架,实施全覆盖的农村贫困救济制度,突出能力扶助和公共服务——投资农村公共福利资产和社区组织,支持集体福利,整合各类资源,探讨社区扶助型的社会救助,为农村逐渐向现代化目标发展服务。

一、中国农村社会救助领域中的主要措施

在中国农村社会救助领域,现行的主要政策措施有五保供养、特困户救济、临时救济、灾害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贫政策等。下面分述之。

1、五保供养制度

对农村“三无”人员实行五保供养,是我国农村长期实施的一项基本的社会政策。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制定了《农村灾荒救济粮款发放使用办法》,把无劳动能力,无依无靠的孤老残幼,定为一等救济户。1956年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对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社员,给予保吃、保穿、保烧,年幼的保证受到教育和年老的保证死后安葬,简称“五保”,享受五保的农户便统称“五保户”。1978年,在研究五保工作立法时,又把五保条件进一步修改成无法定扶养义务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形成了“三无人员”的完整概念。1994年,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民政部了《敬老院管理暂行办法》,正式通过法规的形式对五保供养的性质、对象、内容、形式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并进一步加强了农村敬老院的建设。五保供养的资源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前,来自村级集体经济,分田到户后部分来自五保户田亩的代耕收入,部分来自乡村的公共事业收费[3].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以来,五保供养经费转变为政府开支。由各级财政在对乡、村的转移支付资金中提取。

目前,我国农村五保户供养对象共有255万人。其中,集中供养的者约69万人,分散供养者约有189万人。

2、特困户定期定量救济政策

如何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政部锲而不舍地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起初的思考是普遍推行农村低保制度,并从1994年开始试点探索。但是几年试点下来,完全依靠地方政府的财力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显然不可能,

在国情国力的限制下,需要调整政策,确定新的救助办法。2003年初,民政部通过对农村困难群体的调查研究[4],制定了对生活极度困难,自救能力很差的农村特困户的救济办法。主要做法是对不救不活的农村特困户发放《农村特困户救助证》,实行定期定量救济。以农村救济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做法避免农村社会救济的随意性、临时性,切实保障好农村最困难的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

3、临时救济措施

临时救济的主要对象是不符合五保供养条件和农村特困户救济标准,生活水平略高于特困户的一般贫困户,其生活水平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的边缘地带,一旦受到饥荒、疾病、意外伤害等影响,就很容易陷入贫困境地。这些人有劳动能力或生活来源,或有法定抚养人,但由于遭受到重大疾病等意外情况的困扰,也可能陷入到生活困境,对于这部分人,一些地区的地方政府目前采取了临时救济的方式。临时救济一般都采取不定期的多种多样的扶贫帮困措施,如年节来临时给予生活补助,或不定期地给予生活物品救助的方式等。救济经费一般由当地政府财政列支,辅之以社会互助的方式,如辽宁通过扶贫帮困手拉手结对子,建立扶贫超市等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种临时救济的形式也是我国传统的扶危助困意识的最好体现。

4、灾害救助制度

灾害救助对象是突然遭受灾害侵袭的农户。早在1950年代初期,党中央、国务院就提出了“生产自救,节约度荒,群众互助,以工代赈,并辅之以必要的救济”的救灾方针;到时期,又提出要“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为主,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1983年,救灾工作思路又充实为“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强调群众自救与国家救济相结合。90年代初,为探索救灾管理机制,民政部提出了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的理念。目前,正在积极协调出台《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明确救灾工作的四级响应规程。救灾资金每年由中央安排特大自然灾害补助费,地方予以配合投入的资金每年在20-40亿元左右,救济灾民的总数每年至少在5000万以上。保障灾民灾后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病能医,有房能住,仅每年恢复因灾倒塌的房屋就高达100-300万间。

5、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994年以来,为了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生活问题,民政部门进行了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试点探索。目前,这一制度涉及全国27个省的2037个县、市、区,有6个省(市)建立了城乡一体的低保制度,被纳入对象的人数为407万人,但在各地极不平衡,有的县才几十个人,有名无实,有的县标准很低,每年仅有百元左右,还不能保障按时发放,有的地区低保制度已经出现了逐步萎缩的趋势。2003年4月,民政部要求中西部没有条件的地方不再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只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继续实行这一制度。北京、上海、天津和浙江、广东、江苏、辽宁决定继续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且尽快做到应保尽保;山东决定在本省东部地区农村继续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而福建省则决定从2004年起在全省全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且省级财政每年投入农村低保资金4亿元,为这项制度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财政保障。

6、扶贫政策

我国从80年代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扶贫攻坚计划(简称八七扶贫计划)。起初只侧重生产性扶贫,忽视了其他方面,90年代后,扶贫政策调整为全方位的扶贫。扶贫即注重提高贫困人口生产自救能力与给予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的救济,两类政策是并行不悖还是扶贫替代救济,是有争论的。以造血为目标的扶贫政策显然有巨大效应,据统计,贫困人口从2.5亿人下降到现在的3000多万人就是证明。但是,扶贫不能替代救济政策也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农村五保户和因病因残丧失劳动力、鳏寡孤独、因灾害等造成家庭生活常年困难的特困人口,只能采取救济政策。

7、其他救政策

首先是农村医疗救助政策。自2003年始,在中央财政每年投入3亿元资金用于对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医疗救助支持,这项政策已经在一些地区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其次是教育救助政策。政府鼓励各类社会团体、基金会资助农村的贫困生。如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公益筹款的教育救助项目都有不错的扶持效果。第三,一些地区如浙江、宁夏等地的政府致力于探索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对农村的救济工作做出了一些新的部署,虽然属于地方政策,不过,却代表着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的政策取向。

以上各项政策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都发挥了各自的功用,但是由于各项政策出发点、目标、标准都有很大差别,并没有合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社会救助政策,各项制度在面对贫困这一课题时既有重叠交叉,也有覆盖不全,导致资源浪费,政策效果不明显,不应保而保,应保却未保的现象时有发生,迫切需要整合政策,构筑中国农村社会救助政策的总体性框架。

二、现行农村社会救助领域的主要问题

1.传统五保制度不敷需要,救助资金严重不足,救助范围窄,水平低

面对农村的贫困问题,传统的农村五保救济制度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仍然以五保制度解决农村贫困救助问题,至少有三大矛盾:一是救济范围太窄。根据民政部2003年全国特困户的大规模调查,我国农村特困户人口已经高达2000余万人,而五保供养对象仅有255万人。二是救济经费不足。五保供养的资源来源在税费改革之前主要来自村社农民互助,而不是政府的公共财政,税费改革之后,尽管经费来源从村社转向财政,不过,鉴于人数统计和人均标准的等信息收集和传递等问题,财政拨款的总额已经不足,再加上五保拨款采取加入中央财政对乡村总体转移支付额打捆下拨,常常在执行中被各种名目所侵占,发到五保户手上就所剩无几[5].三是集中供养与分散供养出现矛盾。集中供养与分散供养是两种不同的五保户供养方式,区别在于五保对象进农村敬老院还是在家生活。由于集中供养的标准远高于分散供养——据江西调查[6],大约高出1-2倍,以至于按分散供养标准拨付的五保经费不合理地集中到敬老院中的五保户,分散供养的人均资金被摊薄。

2、救助对象难以对准最需救助人群,扶贫政策未摆脱“救富”倾向

近10年来,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帮助下,集中财力针对贫困地区开展的大规模扶贫项目,的确提高了贫困地区发展的潜力,使我国贫困人口数量有所降低,但在同时,这种针对地区的大规模帮扶政策也导致了一些问题,一是扶贫资金投入量很大,但是扶贫效率不高。资源投入与效益产出不对称,据统计,全国每年用于扶贫投资的总额高达200—300亿元,其中扶贫贷款占45%,中央及地方财政扶贫占41%,其他各种捐款及外资等占14%.1986年开始强调以开放性扶贫取代生活救济性扶贫后,很多扶贫计划着眼于建设项目,贫困户未能直接受惠,贫困人口的教育素质、民主法治能力等也未能得到有效改善。二是扶贫项目由于惯性使然以及权力控制等因素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摆脱“救富”倾向,扶贫方面的大量投入未能有效地缓解农村贫困户的生活。一些建设投资项目由于设计上的原因或者在基层出现了政策走形,相应的资源仍掌握在小部分基层的相对强势团体中,难以真正用于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贫困农民,部分情况下并没有达到缩小贫富差距的目的,这使人们对扶贫工程在某些程度上存有疑问,甚至影响了政府形象,破坏了群众对政府的信任。

目前,政府尽管开始注重在全方位扶贫上下工夫,但是由于缺乏与救济性扶贫政策的整合,致使一方面,对农村扶贫的固定投入并没有带来解困目标的稳定实现,相反,又出现了贫困反弹的势头。另一方面,实施传统的给予性救济的同时,人们往往忽略了同时采用现代扶贫救助这一积极的工作思路。

3、农村社会救济量大面广,资金严重不足,筹资方式混乱

据统计,我国目前农村接受各种定期救济(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救济)的人数约有1160多万人,接受各种定期救济的农户(包括困难户、五保户等)约有632.7万户,农村中接受临时救济的有2009多万人次,而实际需要救助的人数还远不止此。目前,中央直接的投入仅有救灾补助资金,包括倒房重建、口粮救济、紧急转移安置以及衣被和治病补助在内的救灾资金预算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各种扶贫贷款、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以及世界银行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农村发展战略也把重点放在加大对农村水利、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教育投入、卫生投入上。但是一些地区的地方政府申请到的扶贫资金并没有落实到预定的目标上,贫困家庭未能从扶贫贷款中得到好处。显然需要为了同一个目标的资源整合。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社会救济资金不足、来源有限,而救灾款相对资金充足、来源渠道通畅,因此,向上级多报灾情人数、争取更多的救灾款拨付,成为大部分地区筹措农村社会救济资金的主要方式。其实,救灾与扶贫常常可以统一起来。在灾情面前,没有任何储蓄的特困户、贫困户最需要救助。救灾资金既可以用于农村灾后的应急救助,也应该用于灾后较长一段时间的社会救济工作。但是,由于资金的来源渠道不同,救灾制度规定打酱油的钱不可以打醋,救灾的资金不能挪作它用。这导致争取救济资金的良好愿望与虚报受灾面积和人数的错误手段相结合。在错误手段下,良好的愿望被扭曲,利用每年的报灾时机任意套取救灾款补救济缺口的现象在各地时有发生,以筹措特困救济和临时救济资金为名的灾情报送甚至成了一些人大搞腐败、贪污救灾款的防空洞。这种现象正在悄悄地定型化,成为扭曲救灾政策的一种潜机制。

打破这种潜机制,需要研究农村的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框架,研究该体系中救灾政策与救济政策的相关性,找到整合这两项政策的方法。

4、救助政策冲突及重复覆盖状况的存在

如特困户与五保户政策之间存在覆盖现象。两种政策之间不同在于保障对象的甄别标准不同。特困户救济对象,是年收入低于627元以下的贫困农民。五保政策的对象标准没有收入界限,是依照无法定抚养人,无劳动能力和无生活来源这三个条件界定的。而在农村个体经济恢复之后,由于鳏寡者都分有土地,有生活来源,个体劳动也不像集体劳动那样可通过比较评估劳动能力的有无和大小,因此甄别五保户的后两个条件都被模糊化为鳏寡老人的年龄指标。即到了一定年龄就可视为丧失劳动能力,缺乏生活来源。一般来说,我国农村的鳏寡老人享受五保待遇的年龄被确定为男性60岁,女性55岁甚至50岁。

其次是保障水平的标准不同。特困户的保障目前由各地实行定期定量救济,救济水平只能保障最低生活。而1994年颁发的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第十条规定:“五保供养的实际标准,不应低于当地村民的一般生活水平。”由于五保对象多是孤老残幼单独生活,各方面消费较高,所需要的供养费用较多。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地区,五保对象的供养水平不应低于人均收入的三分之二。在贫困地区和灾区也要切实保障五保户的基本生活。

第三是保障资源的来源不同。在农村集体经济时代,土地共有,五保户与特困户保障都由集体根据土地的收成采用一定的分配方式解决。农村经济改革实行分田到户以来,直至税费改革之前,五保户保障作为村社的社会传统采取了村民互助、人人缴费的方式,并且以政府文件的方式被固定下来,即乡村两级从公共提留和统筹金中解决五保供养费,而特困户的保障却没有村社来源,必须由政府出资保障。

以上的三个区别体现了两类不同的社会保障政策思路和政策目标。

特困户救济政策以收入水平划界,救济定时定量,已经覆盖全国,是以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存权利为目标,除定量的标准制定方法尚未统一,救济经费还受到限制外,可以说已经具备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雏形,属于现代社会救助政策。

以年龄界限作为鳏寡老人享有某种社会保障待遇的标准,是一种典型的老人福利的传统政策。它以鳏寡老人这一特殊人群为目标,排斥非鳏寡老人,不到年龄不能享受;它追求相对较高的经济目标——根据条例规定五保老人的待遇要达到一般收入标准甚至中上标准。只是,由于实际操作中五保供养经费严重不足,导致福利政策变形,演成福利加救助的社会政策。不过,谁享受福利,谁得到救助,并非政策目标的设计而由机制扭曲所造成。

据广西民政厅有关干部调查和估计,目前有30%左右的农村五保户有劳动能力,15-17%的五保户既丧失劳动能力、又丧失生活能力,居于两类之间的,是丧失劳动能力、但没有丧失生活能力的五保户,估计占到53-55%.对于劳动能力处于高端、中端、低端的五保户统统采取同等标准、一律扶助的政策,自然会出现高端者获得中等或者中上生活水平,低端者连最低生活都难以维持,中端者可维持下等生活水平。并且,有的地方还出现“政策搭车”现象,把特困户、困难户等都挤到五保户中来,有的只因为是“双女户”也给予救助。尽管由于农村税费改革给五保供养制度带来较大的冲击,但相比于特困户救济制度,其政策更为宽松,资金相对充足,而作为不救不活的、生活更为贫困的特困户救济情况却相差很多。

5、农村社会的公共生活遭到破坏

公共生活是构成一个社区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人类发展史证明,生产力越不发达,公共生活对于维护社区安全的效用就越大。中国农村分田到户之后,尽管农民的个人收入有所提高,但是,由于缺少了集体的保护,缺少了由集体支撑的公益资源和公共生活,农民被投入到巨大的不安全当中。许多农村公共设施如乡村小学、敬老院、乡镇卫生院等陈旧破败,村卫生室私人化,村社的互助传统受到忽视,人际关系恶化,这些都导致农村社区的社会公共生活并没有随收入的提高而改善,而是明显地下降了。农村社区的生存环境恶化,受损失最大者是贫困农民。

三、现行社会救助政策的难点与分析

1、农村社会救助政策定位的困难

首先,农村社会救助政策不能仅仅满足于社会静态的生存需要,政策设定必须不断满足发展中的动态需求。但是,目前农村社会救助政策的固定性与社会变动性的背景发生矛盾,传统的分配型政策不适应发展中的农村社区的社会救助需求,为此,政策必须变化,要按照发展的特点对之分区分类,选择发展型政策来适应发展型的背景。其次,政策定位的困难在于要认清社会救助只是再分配手段还是同时兼有激励和促进发展的功能。我们认为,社会救助必须要适应再分配手段和最低生活保障双重功能。必须考虑到医疗、居住、教育等方面的救助需求,逐渐扩大救助项目的支出保障范围,结合社区投资和经济手段进行操作。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工业社会的产物,以保障市场体制下人的生存权和生活权为目的,以集体抵御风险、尽可能覆盖全社会的方式为手段,属于社会组织化程度很高的一种社会制度。而农业社会风险与工业社会完全不同,社会组织化程度很低,只能靠天吃饭,谈不上有组织地抵御社会风险。迄今为止,国际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完整地提出过农村社会保障的命题。

中国却必须提出这个命题。这是因为:在中国,农村人口占主要比重的格局将会维持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制度矛盾也不会在短时期内完全解决。在从农业社会向着工业社会过渡的长周期中,需要寻找一种力量,防止过渡现象的定型化,推动新形成的社会力量和各种组合关系持续不断地演进,而不是固定化和僵化。这种力量应该成为贯穿在中国各项社会政策之中的灵魂。换言之,促进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融合而不是分裂,促进城乡一体化而不是二元化,推动城乡利益分配的公平化而不是畸形化,这才是中国社会政策之魂。

以这个观点研究和设计中国农村的社会救助制度,既要明了社会救助的对象是农业社会里分散经营的贫困农民而不是工业社会的贫民,懂得保障贫苦农民的利益就是维护工业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又要认识到对农民的社会救助不单纯出于社会责任和社会公德而是对后发者进行人力资本投入,力求尽快提升农民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2、农村社会救助政策设计中的困难

农村社会救助政策的设计难题,在于如何以较高的制度效率保障农业社会在分散经营条件下的贫困农民的生活。这是因为:

第一,传统政策按人群而不是按功能划分,按功能划分要重建概念,重组制度。救济与扶贫结合是制度效率较高的工作思路。尽管理论逻辑很清晰,一遇到农业社会不可控制的自然条件的约束,实际的逻辑却很难清晰。农民虽然有土地作为生产资料,但是受自然条件、环境、气候、灾害等因素影响会导致年收成不稳定,特别是一部分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的群众,由于缺乏基本的生存与发展的自然条件,暂时的收入提升并不可能彻底摆脱贫困的命运。

第二,核准对象是实施任何救济的首要要件,但是,在农村,划定救助对象的难度很大,这给农村社会救助政策的有效实施带来不小的困难。由于农村资产积累和生活消费的特殊性,实际上很难用一个确定的基准线予以准确地度量,保障的水平很难确定。曾有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贫困识别方法,如运用参与式贫富排序方法识别农村低保对象[7],也有的根据有无劳动能力、收入以及遭受灾害等情况把贫困户按照程度分为相应的类别[8],还有的研究提出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不能仅仅简单地包括食物和生计安全,还必须考虑到与之相关的居住、教育、社会服务等需求。社会救助的方面越广、范围越大,搭便车的机遇越多,划定救济对象的难度往往也越大。

第三,地区发展不平衡性与救助制度多样性如何有效整合的问题。农村土地承包以后,随着观念的变迁和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原有的集体保障功能削弱,家庭保障功能弱化,对于家庭服务等资源以及社会救助资源的运用也出现障碍,农村人力资源闲置,村委会、学校、卫生所、养老院等场所的社会化服务开发严重不足。农村社区的大量社会公共资源没有纳入社会救助的视野,致使社会救助措施往往停留于单纯的资金支持,无法与多元化、多样化的社会资源达到有效整合。

3、两种现存的政策倾向

当前,有关社会救助的两种政策倾向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第一,过分强调扶贫对解困的功效,将只适合一部分人的政策扩大到全体贫困人口,并以经济政策来替代社会政策。社会救助作为帮助农村社会中无力自助的弱势群体满足其基本生活状况的社会保障政策,无疑是政府制定城乡共同发展战略的关键组成,但是,如果过分强调扶贫生产对解困的功效,忽视社会政策的作用,甚至以经济政策替代社会政策,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第二,救灾救济等政策脱离能力扶助,单纯强调给予,从而使得救灾救济款物平均发放、随意发放等现象严重,甚至成为农村干部腐败的温床,同时,滋生了部分人群的依赖思想。四、中国农村社会救助政策的出路

1、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目标和主要参量

政策目的:在分散的小农经济条件下保障有地的贫困农民的基本生活,有效地遏制农业社会里农村社区内部和城乡之间生活差距加速扩大的趋势,真正核准救助对象,保持适度的救助水平,讲求资金投入效率,促进社会分配正义和发展正义。

政策方式:

政府对符合救助标准的贫困农民实行生活补贴制度,可在现有的特困户与困难户救济方式基础上加以完善。将五保户供养政策分解为特困五保老人定期定量补助政策与五保老人福利政策。

重建农村社区,对农村公共设施和社区自治组织进行规划、融资和排产,造就社区救助的公共资源和公共资产条件。

政策导向:

第一,用以支持集体付款的方式来救助个人,注重社区公共资产的积累。

第二,坚持倡导家庭保障,特别是家庭养老保障,在此基础上开展社区互助、形成社区共同意识、增进社区凝聚力。——稳定和开发社区的社会资本。

第三,强化对社区各类社会公共设施、医疗、教育服务等项目和公共空间的投资,积累社区的公共资产。——培育社区一定的自我保障能力。

第四,根据政策目标整合救灾救济、扶贫救助、贫困救济三类资源并进行重新配置。扶贫资金需要向着社区的医疗、教育、老人福利等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倾斜。其间也应包括以提供少量赠款的方式,帮助农民组织村社的医疗合作社、生产合作社等等自治组织。——增强政府为发育和整合农村社会救助资源进行规划、融资和治理的能力。

当前农村不宜采取类似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方式,因为低保线统一性确定性强,而救助对象不确定性强,不容易对准救助目标。同时,对于农村社会救助对象来说,救助效率较高的不是资金,而是物资。社区救助的目标是解决本社区内部贫困居民的生活补助问题,以促进社区的和谐与发展。社会救助的资金来自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社区救助主要采取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的方式。

2、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原则

第一,政策提供方式上由分配型走向发展型。

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执行这一原则,是为了培育一种解决眼下困难为了更好前进的发展机制。如前所述,在社会转型过渡的长周期中,需要寻找一种防止过渡现象定型化的生动的力量,它能推动正在形成的社会力量和各种组合关系持续不断地演进,而不是固定化和僵化。这种力量就是以保护与激励并举为特征的机制。如果说,以定时定量为特征的特困户与一般困难户的生活补贴制体现了保护的功能,那么,以救急为特征的救灾救助可能相对体现了推动农户尽快恢复生产的激励功能。两者的有机配置就是保护和激励双重功能的配置。搞好了可能作为一种弹性方式,有效地推动对贫困农户的能力补偿和能力建设。鉴于现行的五保供养政策难以核准救助对象,核定救助水平,将应予以激励的有劳动能力的鳏寡老人混同于必须保护的弱能与无能者,导致政策效率低下,因此,需要分解现行的五保户供养政策,对特困五保老人实行定期定量补助,对其他五保老人根据社区集体的意愿,通过社区公共设施实施救助或公共福利的方式予以照顾。

实施农村社区救助的前提,是社区的公共资源如医疗、教育、福利等公共设施得到较为充分发展,同时,建立社区自治组织,明确公共资源的社区产权,使公共资源资本化。社区救助就是合理地配置这些资源,提高社区内全体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的生活素质。越是贫困地区,其实越需要加强能够促进公共生活的各项公共建设。因为这类建设给予贫困人口的社会利益最大,最能保护和激励贫困人口通过加强社会组织性和推进公共生活的方式获得与其他人平等的社会地位。

农村社区救助是一种集体决定的救助,也是一种救助对象的核准机制。如前所述,在集体生活中最容易判别每个人的能力,判断谁应该受助。集体的公共意志完全可能将无劳动能力者、弱劳动能力者区分出来,不仅社区予以保护,还可以为政府实施的社会救助核准对象。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者包括五保户,在其具有劳动能力期间,社区可通过公共设施、公共服务施以援手,这也是一种激励机制。总之,激励有能者,保护弱能者,对能力不同的受助者区别对待,不采取不加分别的政策待遇,是实现社会救助政策效率的基本保证。

第二,政府资助从资金投入为主过渡到资产投入为主,形成村庄公共资产。

国家投入资源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投入的社会救助资源,包括救灾救助和贫困救助资源。另一类是通过投资社区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形成的社区公共资源。例如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乡村小学、敬老院、五保村等的投资。扶贫资金中应该有一部分直接投入农村社区公共设施。

村社自有资源指的是家庭及其人际网络,村委会、党支部以及社区的各类自治组织,以及村委会办公场所、小学、公共电讯、卫生室、卫生站、卫生院、敬老院、老人村、戏台、公共仓库等设施。

两者并举的原则,是要求村社与政府机构同样作为农村社会救助的主体,履行村社的公共职能。譬如,运用村社中的一切可用资源,使各种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得到充分和有效的组合与发挥。要注意的是,这种社会救助与社区救助并行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需要逐步建立。建立初期,政府的导向作用十分重要。既要培育村社的公共资源,鼓励村社形成自有资源和公共资产,又要发挥政府对整体的社会救助体系进行规划、融资、安排、管理、监督等功能。为此,政府需要成立社会救助资源整合协调机构,推动相关的各类机构通力合作。

第三,从生活救济为主过渡到能力扶助为主。

目前,农村最大的社会现实问题就是农产品的收入低于成本,种粮越多越亏损,农民无法依赖农业而生存。中国自古就强调安居乐业,那么,农民的“业”究竟在哪里,靠什么能够使农民得到生存的保障?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多的农业人口,不仅囿于农业本身求乐“业”没有出路,就连以工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的国际社会的传统道路也未必对中国有效。因此,中国需要尝试适合自己国情的农村现代化之路。这条道路的方向如前所述,是促进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融合而不是分裂,促进城乡一体化而不是二元化,推动城乡利益分配的公平化而不是畸形化。这三条可以作为衡量中国各项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准星,当然,也是衡量农村社会救助体系设计思路的准星。

为朝向这个方向,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承担着对后发者进行人力资本投入的一份责任。同时,为了扶助作为中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重要结构组成部分的社区救助,在重建社区公共设施,积累社区公共资产的进程中,政府和社会要对农村社区进行物质资本的投入。

人力资本和社会性的物质资本投入正是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它同时也是农村走向现代化之路的基本保证。这些资本投入既是社会投入也是经济投入,它会改变农村社区决定社会生活的规则,会形成新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组合,这种力量也许会将农村社区的公共资产与农村的自然资源结合起来,形成新的要求城市与农村进行资源交换的市场机制。由此,有可能走出一条发展新路。

3、政策体系设计——分区分类的结构化救助模型

一个有效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必须建立在对农村社会的不同分类和对农村社会中不同生活风险的分类的基础之上。我们根据农村社会发展进程的不同大致划分为A、B、C三种类型,这些类型分别具有不同的特征,拥有不同的村社资源,居民面对不同的生活风险,可根据各自的需求和资源条件选择不同的社会救助类型,实施不同的优先事项。

上表展示的是一个思维模型。说明不同类型的农村地区资源不同、面临的风险不同,因此选择的社会救助模式也不同。

A类地区由于靠天吃饭,地区差异明显,自然环境好、风调雨顺的地区,农业收入虽然偏低但较为稳定,也存在走向富裕乃至小康生活的机会;但对大多数以半寒冷、半干旱气候为主的中西部地区、山区和高原地区来说,自然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依靠主业的风险很大,所以面临的生活风险也最大,一旦遭遇天灾人祸,甚至生存也存在问题,只能依靠经济再分配(救济)来支撑生活。这类地区还有一个特点,尽管社区人均公共资源程度较低,由于传统的社区人际关系未被完全破坏,社区的凝聚力相对较强,农民有迫切愿望组织起来改善生活,所以,给点阳光就灿烂。通过投资社区公共资产的方式整体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使贫困群体受惠,是实施社区救助的一条可探索之路。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在延安洛川旧县镇所做的农民医疗合作社及社区卫生服务的试点可证明此点。

对于B类地区,由于农业地位下降,朝向工商业发展多元产业,因此,工商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存状态,工商业与土地的依存度决定了生活状况。这个地区的农民尤其是青壮年农民,就业保障的重要性逐渐超过土地保障。工业社会的风险日益突出。因此,这类地区的社会救助类型需要更多地朝向工业社会,政府实施的社会救助包括特困户定期定量救助、以及医疗救助和教育援助需要规范化,同时,也要注意建设社区公共资产,发挥社区自行组织的救助作用。

C类地区由于失地,劳动人口的生活来源与城市趋同,风险也趋同。社会救助的类型应该与城市相同,即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特别注意的是,做好失地补偿工作,将士地补偿金与城市的社会保险相衔接。

至于A类地区是否不断地向B类地区演化、B类地区不断地C类地区演化,这是另一个问题,即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道路问题。不断演化论表现了对农村现代化只能走工业化、城市化道路的预测和判断,分道扬镳论即A类地区可能走出相对独立的现代化之路则是另一种预测和判断。持前一种观点的人可能视社区救助为落后模式,只有城市的规范化救助才是先进模式。持后一种观点的人即本文的观点,认为人类在21世纪通过对20世纪的反思,完全可能重建自己的社会生活规则,寻找一种资源消耗较低、社会参与较高、整体性更强、更突出人性和人情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在强化社区公共资产建设、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基础上形成的社区救助制度,未来甚至有可能比政府制定的社会救助制度更加长命。4、具体建议

第一,收集和整理农村社区的基础数据,对农村社区按发展程度进行分类。

由于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对于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收入分配调节和社会共济上还需要有综合的考虑,把处于不同城市化进程中的不同类型地区区分开来,使救助政策各有侧重[9].为此,可考虑收集和整理农村社区的基础数据并进行地区分类,检验是否可以划分为上述的A、B、C三类。此外,需要加强对农村基层社区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基础性数据的统计工作,包括有无劳动能力、病残情况、家庭及社会援助情况等等。

第二,整合资源统筹用于全覆盖的农村贫困救济制度目标。

我国目前用于社会救助的资金政出多门。中央财政直接的投入的有医疗救助资金、救灾补助资金、转移支付中的五保户供养资金;各级地方政府投入的有五保户供养资金、农村敬老院资金、特困户补助资金、农村低保资金、临时性救济资金,还有世界银行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投入的各种扶贫贷款。这些资金只有通过整体性的整合,才有可能减少浪费,发挥资金合理配置的效益。这就需要将各类资金按照其目的、用途、下拨程序、拨付方式等各项指标进行整理,而后逐项讨论整合的可能性。例如救灾资金与社会救助资金其实在执行中已经整合,但是极其不规范,需要研究规范化的方式和步骤。

第三,聘任专家进行社会救助政策评估,提高救助效率。

作为社会保障的基本制度,社会救助制度的公平性尤为重要。社会救助政策的定位、采取的措施是否科学合理和公正、公平,救助工作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政府的规划能力、管理能力如何等等,都需要通过评估来评判和监管。中国正在进入社会政策时代,需要依靠政策出效益,把社会政策评估逐步纳入正规化的制度运行中,实属时代的需要。政府部门要聘任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来进行社会政策评估,还可避免在政策制定和决策中的失误。

农村管理论文第4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与城镇差距的不断拉大,二元经济结构的出现,社会差距越来越大,民生问题空前突出,新农村建设显得迫在眉睫。所谓留守青少年,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青少年。地处XX地区的XX乡,全乡现辖5个行政村,95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1万亩,全乡总人口13800人,全乡在外务工人口约为950人,其中农村留守青少年达567人,女272人,其中小学留守青少年达438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事业长期不发达,农民收入主要来自外出打工的收入,而他们的子女基本上托付给了自己的老一辈,或者托付给了学校,形成了本乡留守青少年过多的问题。留守青少年问题的出现不仅成为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而且给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带来巨大影响。留守青少年的教育问题成为本乡民生问题中的突出问题。为此,今年??月我对家乡的留守青少年教育及其管理问题进行了走访和调查。

二、调查安排

1、调查时间:2009年寒假

2、调查地点:XXX乡政府、部分村委会、乡部分学校学生与教师、部分家长;部分在XX城市打工的XXX乡学生家长。

3、调查对象:XXX乡的乡干部、部分村干部、留守青少年家长、留守青少年。

4、调查方式:实地综合考察、访谈、问卷;查阅文献资料和整理分析。

5、调查目标:了解留守青少年存在的主要问题、生存现状、教育状况等,通过调查来使等多的人了解和关注留守青少年,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6、调查内容:

(1)留守青少年的生活习惯问题

(2)留守青少年的入学情况

(3)留守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发展情况

(4)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情况

(5)留守青少年的学习态度与成绩

三、XXX乡留守青少年存在问题

1、留守青少年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目前XXX乡的留守青少年,经过抽样调查:72.1%的学生父母是在小学的时候就外出打工,其中22.4%的青少年是在出生才几个月或者一年时间与父母分开而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11%的学生是在小学时期就寄读在学校的。这些留守的青少年,大部分只有在过节及寒暑假的时候才能与父母见面。由于他们大多都在十五岁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通过我对周围几个村的问卷调查发现:留守青少年十分想念父母的占76%,有49.3%的留守青少年父母每年回来1次,15.4%的留守青少年父母几年回来1次,24%的留守青少年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情绪消极,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同时,留守青少年在学校里面普遍受到教师的关注较少,对这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2、留守青少年的生活质量较差

从调查的儿童中来看,30%留守青少年平时没有零花钱,平均每人每星期还不到2元钱,更不用说买什么营养品、水果等一些城市家庭的消费。吃穿住是人生最基本的需求,从上述数据看出,很多留守青少年基本生活都无法得到满足需求。部分留守青少年回家要做家务、干农活,在家根本没有时间学习,而且有的孩子由于做家务而耽误了老师布置的作业,挨老师的批评,这样就给留守青少年带来了心理的压抑和具体的困难。留守青少年独自在家或路边玩耍,路上车辆较多,而老人无暇顾及,造成农村火灾或触电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3、留守青少年的行为习惯较差。

大多数留守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青少年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成为了“问题儿童”。“品学兼优”的留守青少年只有14.4%的比例。部分留守青少年与社会不良青年混迹,经常有打架斗殴的现象,加上父母不在身边,出现了问题无法得到帮助,依靠自己的错误方式处理,出现了很多的安全事故。甚至个别孩子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4、留守青少年学习成绩普遍不好

通过对学校的调查发现,教师普遍反映的不良学生,87%都是留守的青少年。在学校里面经常旷课逃课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留守青少年。总体来讲,留守的青少年学习成绩大部分处于中下游,男生比起女生更差一点。只有很少的留守青少年成绩较好。通过对留守学生的理想价值观调查发现:这些学生近一半对未来的打算是打工(小学生打算打工的很少,高中学生准备外出打工的近一半)。据调查显示,在“留守青少年”中,只有20%考入普通高中,10%的就读职业技术高中和中专,多达70%的孩子则在中考后便走上打工之路。

四、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1、学校应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开办家长学校与留守青少年学校,打通学校、父母、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尽快建立起相应的档案资料,详细记载这些学生的思想、品行、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他们父母的通信地址、电话,并做到定期查访。要成立专门的领导和管理小组,开展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管理活动。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针对各类“留守青少年”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的采取措施,更加有效地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老师应给“留守青少年”以更多的关心、爱护。在安全上时刻提醒;生活上提供帮助;心理上多方沟通;在学习上多予指导;在交往鼓励他们融入集体。学校应开展心理健康课,关注“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留守青少年”远离父母。调查中明显反映出部分“留守青少年”已经出现心理问题。因学习困难、考试压力而导致学习障碍。心理上恐惧和焦虑,又进而产生厌学和逃学。因此对“留守青少年”进行心理教育、心理咨询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面对现实的信心和勇气,提高承受成功和挫折的能力,以更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

2、家长应努力承担起责任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上,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

(三)政府要关注留守青少年问题

镇、村两级要逐步探索帮助留守青少年教育与管理的新路子,在社会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结对帮扶,也可以建立家长代管制度。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引起社是,会各界对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关注,引起社会的重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让在家的留守青少年健康成长。

农村管理论文第5篇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基础教育将对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更新,课程改革管理体系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能否成功,新课程中新的教育理念能否变成现实,学校管理的理念起着关键的作用。

1.不断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新课程在课程目标上,要求变学科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的“主本”观。强调“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也是人”。这样才能有利于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充分、持续地发展。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师生关系、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变化也都体现了“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以人为本”理念。这就要求学校在推进新课程改革时,必须要尊重学生、尊重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新课程下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就是在学校管理上,变刚性的集中统一管理为宽松和谐的“师本”管理,更加注重利用教师的创新性去创设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新课程下的“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就是要提倡从课改前的领导权力本位走向教师能动本位,使教师真正成学校管理的主人,突出教师工作的灵活性、创造性、全能性的特点,打破种种束缚教师的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枷锁,形成宽松和谐,高度凝聚和富于创造的管理机制和活动空间。

2.不断加强开放性的管理理念

随着教育资源观念的引入,大教育观念的形成,学校增强了与社会、家庭的互动和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学校已不再是封闭的管理,我们的视野也从学校扩展到社会。开放性地学校管理首先要求管理模式是灵活动态的,学校的管理要实行“弹性模式”,除了教师的全方位参与外,还必须有家长、社会的合力。要架设起学校、家长、社会沟通的桥梁,使学校的管理模式更加科学化。开放性学校管理还要求教育思想是开放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保证综合实践课和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仅依赖学生、教师和学校,更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所以学校要引导师生向校外延伸,向社会延伸,优化社会资源;要充分借助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而不能够各自为战,自我封闭;要采取开放、整合、为我所用的原则,借助“他山之石”以达到“攻玉”的目的。

3.不断加强个性化的管理理念

由于学校课程的开发,将彻底打破“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多样化的课程、个性化的教育观将使学校的办学特色得以凸显,实施个性化管理,要求学校的管理从本地区、本校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和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出自己专业特色的学校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化提供广阔的空间。个性化管理还要求学校的评价模式要从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传统教育评价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极大地压制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潜能。真正的评价应该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个性化的管理还要求学校管理具有独创性,学校的发展不能简单地模仿别人,而应根据学校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开拓与创新让个性鲜活起来,让学校管理的特点凸显出来。

二、创新制度管理,推进自主内涵发展

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全面落实,要求学校的管理模式与时俱进。因此,创新管理模式、科学构建学校的管理体系,营造有利于学校自主发展的平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为适应时代的发展,更新管理模式,几年来,通过认真学习《中小学管理规范》等文件精神,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农村学校校情的管理体系,使学校的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1.创新管理模式,增强内部活力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学校的各种利益群体出现了多元化的目标和多元化的需求。我们只有通过制度的不断创新,把校内各种资源最充分地调动起来,在有利于加快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协调、兼顾,使每个群体的努力都能得到回报,使每个人的积极性都能得到充分调动。基于这样的思考,学校制度的创新建设首先要从制定目标开始。根据学校的实际,制定学校发展的近期和远期目标。为统筹兼顾各管理层次关系,要求各部门、各年级、各学科根据学校总体目标分别制定分层次管理目标和职责,切实落实目标的分级推进,以确保学校整体目标的稳定和提高。

全面实行教师全员聘用制,淡化教师的身份意识,形成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和用人环境。学校在上级部门支持下,结合学校目标管理方案,出台岗位竞聘制度,大胆地实行以“班主任和任授课教师双向选择”为核心的岗位聘任制。此举一下子实现了教职工校内动态流动,进一步优化了教师结构,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挖掘了内部潜力,形成了竞争机制,增强了内部活力,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以逐年提高。

2.落实人本理念,增强民主意识

在所有的制度建设中都始终坚持师生“知行合一,完美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营造宽松、和睦、平等向上的人际环境。把学校工作和教职工的个人幸福、尊严以及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结合起来,追求和体现人的终极价值,让广大教职工体验到劳动的价值,成功的喜悦和个性的尊严。如在进行班主任聘任授课教师的改革时,就事先考虑到老年教师在竞争中的不利因素,对他们的量化考核标准就相对降低一些。对未被聘任的教师,由各处室按照部门岗位标准进行第二次聘任,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好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消除自卑心理,端正态度,找出差距,同时为他们创造条件,进行培训提高,以应对下一学年度的竞聘。所以说,制度建设创新是为了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是为了全体师生。以生为本,以师为本,才是学校制度建设创新的真正内涵。

三、激发教师群体的活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对学校教师群体活力的激发,引导他们为学校的管理目标努力工作,是学校管理有效性的重点所在。学校管理者只有在充分了解管理客体及其特性的基础上,因势利导,才能发挥其管理效益。

1.培养教师具有现代教育的思想和观念

现代教师,必须具有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有全新的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因此,为了培养教师具有现代教育的思想和观念,使学校各项工作能扎实地、有创造性地开展,学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邀请教育专家到校讲学,不断进行校本课程的培训,大力开展先进教育思想交流会等活动,制定各类教职工的岗位职责和行为准则,使得教师在对课程内容的确定,知识点、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都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的教学理念:促进人的发展。

2.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学校把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重中之重,积极开展师德师能提升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青年教师成长工程,完善考核机制,注重人文关怀,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和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核心竞争力。

针对农村学校教师教科研意识淡薄的现象,学校通过设置考核制度,大力开展教改实验,实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师的理论水平、科研意识和教学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并且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能够渗透各种教改思想,大胆实践,细心探索,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3.不断培养教师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当今世界,计算机、电子邮件等现代技术运用于中小学教学已成为普遍现象且得到迅速发展。“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形式已经不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转变观念、强化科技知识、学会使用计算机、多媒体以及其它先进的教育技术,是对现代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不断开展各种先进教学技术的竞赛活动,充分调动教师学习先进理念的兴趣,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运用到教学中去的能力。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园和谐氛围

校园既是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又是文化传播的诞生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育人的需求,还直接影响和改善、调节社会文化的大环境。因此,努力创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营造校园的和谐氛围。

1、美化自然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具有陶冶学生心灵,熏陶学生行为,启发学生美好想象的作用。让校园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能成为无声的语言,从而促进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文明而得体。

2、优化人际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的保证。据权威调查表明“领导+长者+朋友”型的领导角色和“师长+父母+朋友”型的教师角色及互助互爱、情同手足的同学角色是现代教育中的新型角色,颇受学生欢迎。让他们在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从小懂得互相尊重、帮助、关心他人,形成崇高的道德情操。

3、净化心灵环境。在社会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校及学生自然受到影响。学校开展各类活动,净化学生的心灵环境,青年教师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对其动之以情,晓知以理。

实践证明,在学校管理工作过程中,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才能不断提高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才能在全校上下呈现出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发展态势,形成人心凝聚、安定团结、师生和谐的大好局面。

农村管理论文第6篇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得到提升,尤其在前几年“三农”战略目标提出之后,农村经济成为了国家与社会所关注的重点内容。其中在农村工作中最为主要的内容便是经济管理,只有保证农村经济管理越好,才能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序性。但是从实际发展角度分析,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在整体运行过程之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针对性的进行分析与解决,以此推动农村经济的有序发展。

关键词:

农村经济管理;问题;对策

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农村是发展农业的重要场所,自古以来,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受到国家政府的关注与重视。“三农”口号提出之后,农村、农业、农民成为了发展的重点,农业经济问题也备受关注,尤其是党中央提出“一免三补”政策之后,我国农村经济成为了影响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本文中笔者着重分析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措施。

一、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

由于受到几千年封建思想制度的制约与影响,传统的管理理念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仍旧占据重要的地位,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现状不容乐观。另外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没有被人们所认识,甚至有很多农村基层管理人员认为土地承包制度的完善对经济的发展没有太大的影响,在农村经济管理活动中缺乏积极性,处理事情多为应付。此外,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比如像农村财务、农民负担等,这些工作在开展的时候需要国家的政策,但是农村经济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比较少,导致诸多土地承包合同所引起的纠纷无法得到有效解决,阻碍整个经济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农村债务比较沉重

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最为现实的问题便是债务沉重,如果农村债务则会对整个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产生影响。由于受到诸多外界因素与内在环境因素的影响,我国部分地区农村财政收入比较低,甚至会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或者很多农村基层单位还出现新债与借债的现象。各种类型的债务活动致使整个村级管理部门的经费比较紧张,无法将农村基层管理者的工作热情进行充分发挥,这种情况则会对农村经济产生消极影响。

(三)农村土地规模过小,农民收益过低

在当前农村工作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便是土地经营规模过小,比如像部分丘陵地区,如今所采取的经营国民以零散为主,这种地区无法利用大型机械进行作业,从而出现劳动强度大,劳动收益小的现象,这不仅会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且还会影响农民的工作积极性。另外,在近几年我国扶农、支农口号的提出之后,农民都不愿意将土地转让给承包者,这样一来,则无法扩大农村经营的规模,并且也会逐渐形成“农业大国、经济小市”的发展局面,导致农民受益过低。

二、解决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完善各项法律法规

近几年,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提升中,各种农村政策出现在人们面前,并且这一类政策呈现出经常化、制度化的发展趋势,对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繁荣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领导人员缺乏对农村经济管理的认识,导致农村经济管理现状不容乐观。针对这种现象,需要加强当代农业领导人员的认识,要让农村领导人员清楚的认识到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另外,还要积极完善各项法律法规,针对当前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制定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执法责任制度,或者针对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制定相应的法规,从而保证国家政策的有效落实。

(二)对农村债务进行合理处理

为进一步保障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有序发展,利用精简机构、费用包干等方法减少农村资金的指出。为了避免出现新的经费或者债务,还要实现对村级集体经济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审批制度。对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还需要针对发展需求建设工程,保证管理费用的具体化以及精细化,还要对农村经费支出进行预算与评估,避免出现浪费现象,还能节约公共管理经费。此外,还要采取激励政策,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制定一个科学的激励机制,实现考核工作,保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积极建设农村经济管理队伍

要想真正保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需要建设农村经济管理队伍,提高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道德素养,对这一类人群进行培训与教育,将工作中所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进行解决。另外,还要积极建立完整的工作体系,对在职人员进行合理编排,提高农村经济管理队伍的权威性以及全面性,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争取让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之中发挥出自己的热情,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发展的越来越好。

(四)积极增加资金投入

在发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时候,需要以高标准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加以重视,我国政府部门还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给予经费的补贴。比如像偏远贫困地区,需要给予资金、设备上的支持,鼓励大型机械产品进行作业,将传统格局下农业收益少的局面进行打破,还要给予当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制定特殊的工作要求,争取以经济管理工作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是保障农村经济活动的基础,并且也是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因素。积极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能够实现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在本文中笔者从多个角度探析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其中要组建一批高素质的农村经济管理人员,要从农村财务管理、土地承包等多个方面出发,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只有如此,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

作者:徐之坤 单位:安徽省太和县旧县镇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

[1]陆洪彩.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研究,2013,14:156-157

[2]管明旺.试论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农经,2014,05:37-38+41

[3]张凤岐.简议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4,36:178+180

农村管理论文第7篇

1.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地位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典型的农村经济农村人文农村生态的国家,要使得我国这样一个农民大国变成一个小康社会的自由民主富强积极向上公民国家,如果没有农村教育的健康高效的发展没有用知识武装起来的劳动分子,农村的任何社会蓝图都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村教育是一项重要的精神化的优质基础设施,他的合理规划统筹配置健康成长,将为农村带来持久的发展动力和知识源泉.

2.农村教育发展的天生弱势性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二元分治的社会体制,农村与城市形成了农业单向支持工业的不公平发展模式,制度模式的倾斜导致整个社会资源分配不公,产生了政策一边倾斜现象。在经过长达近30年的发展后城市与农村已经完全不是在同一个发展水准上,城市的GDP和财政收入已经支撑了我国近70%的比例。右图充分说明这一点。然而此时的国家收入并不能依照正常的合法途径自然流到农村,当地政府的利益主体迫使大部分的收入用于其自身城市的发展需要,农村农民孩子无法真正公平分享到国家快速发展的成果。

农村教育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他的投入产出缺乏一种短期的利益显性相关性,而社会市场主体的利益倾向性使其不愿将重大资金投入到农村义务教育中,这样农村义务教育就失去了靠正常的市场途径解决自己发展所需的资金,因此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如果没有国家的政策制度倾向就无法保证其正常发展。

为了正确了解并研究农村义务教育状况,我们此次专门赴湖北省黄石阳新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在880份调查问卷中有657份认为影响农村义务教育长远持续健康发展的因素是农村义务教育资金短缺,的确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支持规模与比例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讲不仅占GDP的比例比发达国家少,就连农村义务教育资金占公共教育资金的比例也显得很低甚至比发展中国家还低,

这种现象在我国大力推进全面建设小康进程中是极不明智极不合理的。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只有在充分资金保障的基础上才能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与基础。

在此次本课题组赴湖北省阳新调研中发现在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因素中,95%的受访者认为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资金的短缺已经造成了农村中小学发展缺乏保障,农村师资力量不全,硬件设施落后和生源严重流失请看以下几组数据。

教育是培养劳动力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师资力量的素质和整体质量直接决定着平培养学生的深度与广度,能否高效地结构合理地安排师资力量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和战略利益.

根据财富代际理论,当代人对下代人的投资存在着远期利益相关性,在当前的教育投资中2004年我国公共教育投资占GDP的仅有2.9%,教育财政投入也仅有3.28%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1%从这个数据上可以看出我国从整体来讲并没有把教育放在至关重要的核心地位,教育的重要性意识没有完全贯穿进政府主体工作中。

3.挤占挪用平调教育资金的现象比较严重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中央和地方的GDP和财政收入也出现了较快的增长,同时国家对于教育经费的投入在规模和比例上也持续实现小幅的的增长。但是资金的上升并没有使得农村的义务教育出现相应比例的发展,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地方和学校对于农村义务教育资金的挤占,挪用,平调甚至集体平摊现象很严重。在这背后隐藏着我国教育资金管理体制不完善不健全的事实。

二、规范教育资金管理体制,扩大教育资金铸集渠道和范围

1.规范农村教育资金管理体制

2004年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其工作报告中强调各级政府要不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中央财政和省市财政要增加对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这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在新形势下作出的郑重承诺,为此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切实加大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规模和比例,做到让农村学生真正分享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同时要加大对农村教育资金的制度监督,建立一套完善的长远的资金管理模式.例如可以设立专门农村义务教育资金会,其操作模式可以借鉴我国的社保基金的管理体制,同时设立由民间专家学者,村委会,普通民众组成的长效监督理事会,理事会对于农村义务教育资金设立的条件,资金的来源,资金的使用,资金会加入的条件等等进行听证,目的是确保该资金能够保值增值,并且保证资金真正地为农村中小学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2.大力培育农村权利主体,使资金管理与民众的各项权利相统一

农村教育资金的随意主观挪用,挤占,平调以及集体平摊行为,从法律层面上讲是政府主体无视农民经济社会权利,管理体制缺位的集中体现。一台民主科学合理的农村教育资金管理体制应是教育相关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得到妥善的协调和相互的保障,权利的排他性和强制性不能在资金管理体制中缺失和弱化.从我国义务教育法规第四条规定”国家社会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权利”中可以”看出其内容模糊,实施程序不明,责任主体主体之间确定保障他人权利的努力程度确定缺乏标准,即权利的排他性无法得到刚性的强制保障。第十一条规定国家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该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众所周知法律是具有严肃性和强制性的在法律中使用不明确的用语如“应用于”给利益主体提供了一个建议使用法律的文件,无法保证使其真正在法律的规定下负责起建设义务教育,稳定社会秩序,提高管理水准的重任来,因此,中央和地方必须讲农村义务教育放在战略的高度认真落实和保障农村适龄少年儿童的教育权利。

3.转变教育主体观念,多渠道的保障资金供给持续运行

当前,绝大多数政府和学校负责人将制约农村教育持续发展的因素盲目简单的归结为教育投入不足,的确教育经费不足是我国目前年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但是农村教育资金的低效不合理使用无疑也是制约农村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当前我国教育经费无法实现大规模提供供给的情况下,各级教育主管主体应转变观念,积极主动的多渠道筹集资金,并合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与高等教育,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关系,使农村教育这一基础领域得到根本保障。具体措施如下。

(1)我国政府有必要建立犹如社保资金的专门项目,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分享市场优越成果,为农村教育开辟创资新道路。农村义务教育资金应该在中央,省市,县政府财政中按固定比例划拨计入账户,同时设立专门的资金管理理事会,由社会名人或者政府专人负责,集中投资于比较安全的领域,形成一项长期小额投入保值增值稳定的融资机制。

(2)加大全社会监督力量的行使,形成高效合理的教育责任监督机制。

传统权力理论认为,没有监督约束的权力是无效的权力,是形成社会腐败功能低效的根本原因。因此任何权力的使用行使都必须由一套强有力的监督力量进行约束,形成一套权利理性循环模式。

总之,农村义务教育的建设,农村教育资金的使用以及农村教育主体必须在法制化制度化透明化的运行轨道下才能正常持续健康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2]取自于“领导决策信息2003”.

[3]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4]为《中国统计年鉴》.2002.

[5]为现代西方人口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李竞能.

[6]湖北省统计年鉴,2002.

[7]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年鉴,2002.2004.

[8]马国贤: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2004年会论文.

农村管理论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新能源建设;后续管理;问题;对策;北京;农村地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正在逐步推进的一个长久战略,而农村地区的新能源建设更是“三农”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几年来,北京市紧抓农村能源建设发展的有利时机,投资数十亿元到“三起来”(让农村“亮起来”,让农民“暖起来”,让农业资源“循环起来”)工程中,引进、开发、推广了太阳能、沼气、风能等多种适合北京地区的新能源技术。据统计,2008年,北京市新能源利用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5%,是全国新能源建设的工作典范。但随着项目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新能源建设的后续管理与维护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通过实地考察和理论学习,认识到完善新能源项目的后续管理,对改善农村能源利用状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确保政府投入实施的各项新能源项目充分发挥长久效益的关键所在。

1新能源项目的后期管理现状及主要问题

随着北京市政府近年来大力推广新能源建设,目前,北京市的新能源利用情况有了非常大的进步,普及率逐年上升。据统计,到2007年年底,远郊区县约有823个村安装了太阳能灯,占村庄总数的20.7%,累计约8万盏。每年可节电1317万MJ,节约电费近200万元;同时还有大中型沼气工程53处,总池容达到l.5万m3,供气1.4万户;即将建成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约60处,可满足l.8万户村民炊事用气。

然而,随着各类新能源项目在北京市农村地区的推广,其后续管理工作也逐渐显现出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据了解,大部分项目仍然是“重开发,轻管理”,工程方只关注项目的开况,而在设施修建完成之后,忽略了其后续维护工作。很多项目在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因缺乏维护、无人看管而效率降低甚至荒废,进一步可能造成整体资源的极大浪费,这实际上违背了使用新能源的根本目的。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北京市农村地区的新能源项目后期维护工作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1后期管理维护的服务网络不健全

目前,北京市农村地区新能源建设的后期管理维护尚未形成完整的服务网络。部分地区的新能源工程设备在后期的运行过程中发生故障、出现技术问题时出现了权责不明的情况。是由政府负责,村委会负责,还是设备的建造厂商负责,或者由农户自己解决,相关部门没有明确的规定。不少区县也组织了一些专门的技术人员来负责维护的工作,但全市范围内仍没有形成完整的、分层分级的维护体系和合理的服务网络,各项后期管理所需要的配套设备准备不够充足。在新能源设备设施发生了问题之后,没有合理的机制确保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将问题上报并解决。

例如,在“亮起来”工程中,北京市近郊大部分地区都引进了太阳能路灯项目。这个项目耗资很大,每个路灯的价值在1.1万元左右(包括了灯杆、太阳能板、蓄电池)。投入了大量资金来建造的工程,仅因为缺乏合理的后期管理,当开关或者其他零部件损坏就放弃使用,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1.2缺乏有关新能源后期管理维护资金的支持政策

近年来,北京市政府在新能源上投入了巨大的资金,而这些资金大多是用在技术引进、项目开发上,对项目的后期管理维护很少重视。笔者从村委会基层工作人员的描述中了解到,绝大部分的乡镇,政府都没有投入专门的、定向的后期维护资金。正因为如此,当很多地方的新能源设施出现故障问题后,村委会没有资金去组织维修,而农户也不愿意自筹资金修缮,部分项目就出现了“一年好、二年差、三年垮”的局面。

对于后期管理的资金问题,一方面是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则是管理不充分。政府没有对后期维护资金的配置、使用方式、负责部门做出规定,从而使得基层工作人员无奈于没有合适的方式和可依据的政策对新能源进行后期管理。

1.3缺少专职的技术人员

一是缺乏日常的看管、维护员工。很多大型的新能源项目,例如沼气池,需要固定的人员负责看管和定期清扫,才能延长设备设施的使用寿命,减少设备、设施出现不必要的故障。而目前北京地区很多沼气设备都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二是缺少相关的专业维修人员。新能源设施设备的很多问题比一般设备复杂,需要专业的维修技术。而北京市农村地区配备的相关工作人员数量不足,很多区县存在几个村才有一个沼气技术员。同时,农民普遍欠缺相关知识,不能及时解决使用中出现的问题,这样就使得大量沼气池及其他新能源设备“因病报废”,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1.4农户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对于新能源设施设备的后期管理维护工作,最终的服务对象、受益者和最重要的工作支持者都是农户本身。对于北京地区的农户而言,新能源早已不是一件新鲜事物,农户对新能源的绿色环保性、科技性等特征有了基本的了解。然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农户对使用新能源、维护新能源设备设施的主动性却不高,大多数仍处于如果政府提供就接受,而不会自主去购买的状态。农户对“花钱买环保”的态度并不积极。因此,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环保意识的培养,解除其可能存在的误区,以加深其对新能源的认识[1]。

2新能源建设后续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2.1建立完备的后期管理与维护体系

政府应该牵头,针对现有的各种新能源项目,根据各区县各自的实际情况和长期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尽快建立完善的后期管理与维护服务体系,实现包含新能源项目设计、生产、施工、使用、管理、维修在内的整体服务网络,以推进农村能源的管理标准化、服务专业化,改变项目覆盖面小、组织化程度低的局面。

就此,国家在2007年推出了《全国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方案》,其中提到了建立乡村服务网点的建设内容、标准和补助标准等等。关于这一点,房山区政府率先做出了创新,到2010年,共建设1个区级服务中心、2个镇级区域服务站、120个村级服务队,形成一个3级实时监控服务网络,实现“管理维护一条线”,同时运用ISO9001质量标准体系进行标准化管理。目前,已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典型示范模式,而这样的服务网络尚未普及到全市的范围内。

2.2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加大政府资金支持力度

目前北京市的新能源项目多在各区县农村地区,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农户的收入水平较低,经济承受能力有限。而北京市政府每年在新能源整体上的政策扶持力度还是比较大的,例如,自2010年1月《北京市加快太阳能开发利用促进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实施后,政府每年用于支持太阳能发展的固定资产投资将不低于2亿元[2]。然而,到目前为止,北京市政府对于新能源后期管理与维护的资金投入的重视仍不足,支持力度较小。因此,各级财政应该制定长期规划,合理利用资金,加大对新能源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管理维护的重视,做到“重开发、重维护”,这样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3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

在新能源设备设施的后期维护工作中,技术是关键[3]。只有在专业的技术支持下,才能够切实解决实际中出现的问题,保证设备的完好及正常运行。故政府应该定期组织开展农村能源技术的普及,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实际操作水平和科学理论水平,从根本上改善新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情况。

例如,2010年大兴区青云店镇会同区能源办公室组织孝义营、大谷店等村的8名太阳能公共浴室管理人员参加了太阳能利用工专业等级知识培训,学习了有关太阳能公共浴室配备设施的维护、操作,太阳能路灯的安装、日常维修等知识。这样类似的活动都非常实际,能有效提高新能源项目后期管理水平,值得进一步推广。

2.4引入物业化管理服务的模式

对于部分类别的新能源项目,在其后期的管理维护工作中,可以引入物业化的管理模式,例如沼气池的管理。由于沼气池本身具有物业的属性,其后期管理也符合物业管理的一些特征,目前国内很多省市都开始引入物业管理与服务的模式[4]。沼气物业服务模式是指由政府引导,个人、企业或政府承办,建立沼气服务站或专门的物业服务公司,聘用具有专业资格的员工,以现代化的经营手段对沼气及其系统提供全方面的管理、维护服务,并通过对农户定期收缴一定的费用来支持其自身的运营[5]。

这实际上是公益化和市场化的结合。其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沼气池的后期管理维护工作水平,提升沼气池使用率、保有率,而且可以增加农村的工作岗位,故这一模式是非常可行而有意义的。但是其中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对用户物业服务费如何规定,政府对此类物业服务公司提供的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如何制定以及优惠幅度等等。

2.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户的环保意识和科技意识

政府应该及时加强新能源的宣传教育工作,从根本上提高农户对使用新能源、维护新能源设备、设施的热情。让绝大部分农户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能源建设中,而不是单纯得依靠政府的力量推动。首先,对于新制定的新能源政策,基层政府机构应该积极向农户宣传,让其了解到政策的具体内容以及实施步骤;其次,可以用农民通俗易懂的形式,例如张贴宣传画报、组织培训、向农户发放科普资料等多种方式,提高农民的整体环保意识和基础科学知识。

3参考文献

[1]大兴区青云店镇对太阳能公共浴室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EB/OL].[2010-04-14]./cxyth/jcssjs/201004/t20100443-246943.html.

[2]北京市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介绍[EB/OL].[2007-07-13]./zhuanti/zwgk/jujp/zdjngc/t796432.htm.

[3]张明娇.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的探索及对策[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09(1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