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体育核心论文

体育核心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2 17:36:45

体育核心论文

体育核心论文第1篇

一、在教育目标方面实现全面教育与系统教育的有效协调

高职院校承担着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专门型人才的重要责任,因此,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的构建必须要与其教育目标进行有效衔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系统性与高职教育全面性的协调发展。

首先,学校要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了解认知,大力弘扬科学发展观,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推动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必须要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双方文化的和谐统一。

其次,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素质教育体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想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加强学生职业行为与能力教育的有效融合,将学生培养为品德优秀、职业技能水平高超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作用,通过社会各界的有效配合,促进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的高效开展。

二、在教育内容方面实现普遍性与先进性的协调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含马克思主义思想,还吸纳了社会主义特色的相关内容,涵盖了文化、科学、道德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在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教育时,不仅要注重理论性内容的讲授,还要注重实践性内容的普及;既要对传统的社会主义实践内容进行传承,还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对其进行创新探索。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因此,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必须要结合现阶段的具体情况,将广泛性要求和先进性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构建适应性更强的教育机制,使其能够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需求。同时,要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式,实现教育效果的提升。例如,对于积极性较强、拥有强烈入党意愿的学生,要对其进行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对于基数更大的普通学生,就可以适当放宽教育标准,将教育活动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采取更加灵活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有效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三、在教育方式方面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效协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覆盖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普及离不开教育活动,

一方面,要加强理论教育。在理论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具体需求,结合学生的思想和生活,采取更加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对此,应该注重生活实例的运用,通过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理解。

体育核心论文第2篇

产业集群的另一显著特点就是在整个产业集群内存在着众多共同合作、合理分工、分头行动的企业。对于体育用品的生产,常常是以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为主导,细分整个生产制造过程,不同企业有都具备自身专业化的生产分工,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整个集群的生产效率。比如在中国的鞋都晋江,存在着关于鞋底、鞋面、鞋扣、鞋带等不同生产环节的众多生产企业,明确的生产分工早就了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1.3社会化的生产合作产业集群在具备了相关的生产能力后还需要同一地理区域其他领域企业的合作,如对整个大环境中信息、人力、资金等资源的整合利用,形成了一个前期生产、中期销售、后期反馈的良好合作体系,形成了社会化的生产合作,提高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比如,以运动服装加工为主的石狮市,虽然只有30万的人口,但是从事体育用品产业的人却多达20万,形成了社会化低成本的体育用品产业集群。

2我国体育用品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

核心竞争力是体育用品产业向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G.Hamel曾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先进技术的一种和谐组合。体育用品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指体育用品研发技术、体育用品产业体系、体育用品产业价值的一种有机组合。笔者通过相关的调查,结合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特征,对目前我国体育用品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作了如下分析。

2.1品牌发展水平低品牌发展水平是体育用品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外在体现,“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则是衡量品牌发展水平的两个重要标准。驰名商标,意味着某类体育产品已经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是能获得全世界认可的;名牌产品,意味着某类体育产品的品牌发展范围还仅仅停留在国内,认可度没有驰名商标高。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中只有27个品牌被称为“驰名商标”,仅占其总数的4%,这一比例明显表明了品牌发展水平严重影响了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在世界范围内的核心竞争力。

2.2出口市场结构不合理现阶段,我国体育用品产量已占世界体育用品产量的65%,被称为世界体育用品的加工厂,但是在过去的三年里,我国体育用品的出口依存率平均值均在60%以上。这说明在很大程度上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发展是受国外市场的影响的,同时在出口时市场的结构分布也很不合理,大多集中在欧美等地的国外市场,如果这些市场经济下滑,那么也会随之导致我国体育用品产业也会受到影响。

2.3缺乏自主研发能力研发是推动企业继续发展重要力量,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研发投入普遍是企业总收入的2%左右,这个比例只能勉强维持企业的发展,根本不具备其他企业难以超越的核心竞争力。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于国外的技术,使得我们的生产变得很被动,缺乏创新能力是影响企业不断升级的重要原因。

3提高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与世界经济逐步接轨,我国体育用品产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却缺乏核心竞争力,严重限制了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从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我们必须要解决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目前存在的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具体措施,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对此,有以下几点建议。

3.1加强产业集群的品牌战略纵观发达国家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我们不难发现,产业集群中存在的主导品牌效应有助于整个集群中的每个企业都享受由品牌带来的溢价。品牌战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对品牌的定位。在进行市场分析时,产业集群中的主导企业应该充分分析消费者的心理诉求和内在需求,精心定位企业品牌,最大限度博取消费者的认同;其二,品牌的质量。企业对所塑造的品牌的质量应该严格把关,提高企业整体品牌质量,让消费者可以充分信任企业;其三,品牌的文化效应。优良的品牌文化有利于增强品牌号召力,让消费者从内心上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3.2完善产业集群的创新体系近年来,体育用品产业集群逐渐意识到创新对于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性。主要体现为:其一,资金来源的创新。国家在政策上应鼓励有实力的金融机构支持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扩大和发展,提高企业的资金实力和内在竞争力;其二,服务体系的创新。在传统的销售过程中,企业往往对消费者的服务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常常表现的粗线条化,严重影响了产业集群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只有不断完善产业集群的创新体系,才能让产业集群保持持久的活力。3.3建立产业集群的行业环境良好的行业环境有利于产业集群中各企业间相互信任以及创新发展。建立产业集群的行业环境主要体现在对行业内部质量标准以及价

格的相关规定,避免产业集群内部进行没有意义的恶性竞争;加强对行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从根本上保证产业集群内部每个企业的切身利益;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惩治危害产业集群发展的行为。

4结语

体育核心论文第3篇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述评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3)04-0033-04

党的十报告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认同何种价值体系将决定中国未来走怎样的道路。自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命题以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这一命题给予极大的关注。

一、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维度

“认同”概念普遍认为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最早提出的,此后在其他学科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学界对“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命题的深入研究大多从理论维度研究开始。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理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和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党的思想建设上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从国际形势看,是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价值观输出”的必需;从国内形势看,是时代和实践发展的必然选择。[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领和支配地位。”[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是一个多层次的内涵丰富、有机统一的整体。唯有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和特征,才能更好地研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大多数学者认为,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大学生在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神实质的基础上,能够躬行践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3]

(二)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维度意义

学界大体上从三个维度来探讨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宏观维度上,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具有事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体现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战略意义。有学者指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否认同,认同的程度如何,事关我们党培养可靠接班人的问题。[4]中观维度上,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追求。有学者认为,使大学生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5]促进认同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目标诉求。[6]微观维度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个体意义。就个体人生的价值追求、人文关怀角度来看,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助于帮助大学生确立积极的价值追求,获得稳定的精神支撑。[7]

二、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状分析

众多学者采用自编问卷,选取若干在校大学生样本开展调查研究。综观已有研究发现,当前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呈现三大特点。

(一)大学生主流积极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柯羽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整体令人满意,对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认同都呈现较好态势。[8]陈伟宏等人的研究显示,当前高校学生思想主流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他们充分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对中华传统美德有较高的认同度。[9]梁英在精确定量研究方面作了积极探索,研究表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得分为79.64,总体而言基本达到良好层次。[10]

(二)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平衡特征明显

大学生是多元文化的倡导者和践行者,[11]不同的学生个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程度不同;大学生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不一致。[12]朱志明的研究显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存在性别、专业、政治面貌差异。[13]梁英的研究揭示,学生党员比一般学生更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父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其子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程度越高。[14]宁晓菊的调研表明,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呈现“思想上高度认同与行为上中度践行”的特点。[15]

(三)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虽然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主流是积极的,但仍存在认知模糊、认同不平衡、践行滞后等特征。[16]少数大学生受体制转型、网络传媒等影响,不同程度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个人主义盛行等问题。[17]陶倩的调查显示,大学生价值认同选择中性化、价值模糊化以及是非混淆化,价值选择中是非、善恶边界模糊的情况较为普遍。[18]一项针对“90后”大学生进行的调查也显示,三分之一的被调查对象不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概念,信仰“马列主义思想”的约为38.2%,仅有十分之一的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19]

三、影响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因素

经济全球化、社会体制转型、互联网络、社会舆论、文化传统和社会思潮是影响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因素,[20]学界的研究主要从过程论、环境论、缺失论和网络文化四个角度来分析这些因素。

(一)从过程论角度分析

有学者侧重从过程论的角度探讨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因素,指出大学生价值认同是主观建构和客观影响的结果,价值取向、理性判断、信仰、情感认同和对权威的崇尚是主要内在因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舆论、利益和同伴影响是主要外在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21]还有研究表明,影响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因素有六个,即学生的政治面貌、父亲的文化水平、学校、教师教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法数量、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收获大小、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动性强弱。[22]

(二)从环境论角度分析

多数学者从环境论的角度分析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影响因素。有学者指出,环境对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认同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一影响主要体现在价值认同过程中容易使个体产生“意义障碍”,具体表现为认知障碍、情感障碍和行为障碍。[23]有学者进一步指出,经济全球化模糊了大学生对不同社会意识形态对立性的认识,淡化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要义的认同感,加深了大学生道德失范的程度,冲击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24]文化多元化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育人环境[25]。

(三)从认同缺失角度分析

有学者关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缺失、认同困境的主客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有: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和影响;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文化战略的结果;体制转型期价值多元化的博弈;舆论宣传引导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各种传媒的影响和冲击;教育机制本身存在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明显;社会不正之风的消极影响;理论研究不足;社会现实问题的影响。主观因素主要有:生理心理特点的影响;认知水平的制约;自我意识强化的影响;非理性因素的制约;文化自觉的缺乏。[26]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滞后、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个性的差异等因素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困境的主要原因。[27]

(四)从网络文化角度分析

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其认知和认同的影响表现出来的。当然大学生自身的网络行为也会直接影响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28]认为网络文化为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提供了传播途径,为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题拓展了影响空间,为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提供了有效手段,应该充分发挥网络文化整合与凝聚作用,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29]

四、增强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对策

应重视影响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变量,积极探索运用这些变量,形成有效的合力,共同促进当前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转变教育原则和发展理念

认同教育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学者们非常关注大学在认同教育原则和理念的转变问题,从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教育全过程。有学者认为,加强广大受教育者的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是重要途径。[30]有学者指出,在认同教育中应遵循主导性与多元性相结合、自主选择与积极引导相结合、价值引领与需要满足相结合的原则,以促使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31]有学者指出,应重视外因,构建高校各种力量的联动机制,形成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风尚。[32]有学者重点阐述了将优秀的传统价值理念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内容[33]。有学者认为要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引导职能,激发大学生的理论学习热情,通过高校的管理、激励机制增强大学生体验认同的途径,使大学生在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两个方面实现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34]

(二)注重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政治教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全过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中心线索和灵魂。[35]有学者提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是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的关键实现路径。[36]有学者指出,应该重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针对性,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参与性,发挥社会实践的教育作用,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37]还有学者认为,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还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学生教育管理的始终、融入社会实践中,提高教师的思想理论素质,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38]

(三)营造良好的价值认同环境

有学者从形成合力的角度提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舆论的导向功能,营造良好的社会认同环境;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营造良好的校园认同环境;重视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营造良好的自我认知环境。[39]有学者认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核心要素体现在三个方面:突出主阵地,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优化认同环境,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构建实践平台,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认同。[40]还有学者提出分层引导的措施:允许多样价值选择,澄清模糊价值取向,抵制是非混淆现象,促进知行有机统一。[41]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促进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知与行的有机统一。[42]

学界从不同层面对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进行了不懈研究,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但研究中也有不足,主要表现为:理论阐述虚话多,结合中国特色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研究的少;重复性研究多,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突破、有新意、有创见的研究少;背景性研究多,生效机制研究少,可行性对策研究少。党的十报告用24个字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提高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维度。为了进一步深化对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今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因此,一要尝试从多学科综合的角度进行理论渊源挖掘;二要不断加强对国内外同类成果的比较研究;三要积极倡导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的实证研究。改变当前对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过多地停留在理论分析的层面,要增强路径对策研究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许志功.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0).

[2]李国华.进一步深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J].党建,2006(12).

[3]李斌雄,张小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

[4]李丰春,等.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调查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

[5]吴丽兵,汪俊.认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关键环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

[6]羊许益.价值认同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10(4).

[7][18]陶倩,朱承.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思考――以大学生群体为对象的考察[J].思想理论教育,2007(12).

[8]柯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的调查与思考――基于浙江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调查[J].思想教育研究,2011(3).

[9]陈伟宏,黄岩.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现状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1(3).

[10][14][22]梁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及其影响因素[J].学习与实践,2009(8).

[11]王丽萍,等.多元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河北学刊,2012(9).

[12]柳克方.价值认同与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13]朱志明,等.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调查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0(4).

[15]宁晓菊.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路径寻求[J].青年探索,2010(6).

[16]郭维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程度与接受心理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

[17]杨建辉.论思想政治教育三维创新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1(6).

[19]刘佳.90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及引导――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0][23][28]林晓峰,等.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影响因素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9);罗品超.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认同的障碍及其实现的理论路径[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2).

[21]林春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认同影响因素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3).

[24]王玉平,黎莉.全球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建构[J].党史文苑,2009(11).

[25]彭少军.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对策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2(9).

[26]田海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调查――以河北省为例[J].邯郸学院学报,2011(1).

[27][39]田强英,蔡丽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困境及重构[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29]张俊.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影响[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30]周秀华.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途径[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31]叶莉英.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认同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7).

[32]王青耀,周瑛.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效性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7).

[33]毛淑梅,宋吉鑫.传统价值理念: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文化底蕴[J].理论界,2012(9).

[34]王莉娟.理论自觉与行为实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

[35]刘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具体化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0(2);尹刚.论高等职业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36]戴艳军,王嘉.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特点和实现路径[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37]陈燕,柏燕.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状况的调查――以曲靖师范学院为例[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2).

[38]张信杰.浅谈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2).

[40]叶莉英.价值认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核心要素[J].黑龙江教育,2010(8).

[41]陶倩.由大学生荣辱观现状看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认同[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6).

[42]曾献辉,等.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性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21).

体育核心论文第4篇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正是在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提出的,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价值本质。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在增强社会认同,凝心聚力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奠定着国家制度的道义基础,是国家制度赖以立足与发展的灵魂[1]。高等学校在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因此,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上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路径就成为高等学校一项重要的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国家、社会、公民多个层面,其教育的路径也是多元的,那么,从理论认知、价值认同和践行优化三个维度来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不失为一个循序渐进,逐层递进的模式。理论认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想基础;价值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本质要求;践行优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标。这三者互相促进、互为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深化理论研究,提升理论认知

1.挖掘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外延,提升理论的接受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意识形态、行为文化的综合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确立内在价值信念并使之转化为现实行为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理论认知的推动,离不开全社会民众的普遍接受与认可。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与理论接受度就成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接受度包含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理论本身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二是理论的普适性与可释性;三是理论内在逻辑性与外部统摄性。解决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接受度就需要我们深入挖掘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外延,深入研究核心价值观24个字是否已经完全涵盖了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是否还有进一步凝聚、提炼、丰富的可能,其内在逻辑和外部统摄性体现在哪些方面。高地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地位上可分为核心层、拓展层、延伸层,从内容性质上可分为价值层、知识层、素养层[2]。那么在高等学校的范围内,这些层次如何划分,具体内容如何,这都是需要进行深入理论研究的。只有将这些彻底搞清楚,弄明白,才能提升核心价值观理论的接受度,才能奠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坚实基础。

2.探寻大学精神与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提升理论的适应域

高等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研究核心价值观内涵和外延的同时还要探寻大学精神的实质,找到二者之间的契合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落实到大学的本体上,促进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就大学精神内涵的研究已经有了较多的研究。李传刚认为大学精神就是“大学以自身独特的方式融汇着多种社会先进文化与精神特质之结果。它存在于‘大学人’的理想信念并见之于他们的言行举止、教学实践以及各种物质载体之中。不仅包括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还包括服务精神。”[3]而刘亚敏将大学精神进一步上升到“形而上学”的层面,认为“大学精神就是大学立足于本性,在自由地实现内在超越的过程中所凝聚、体现出来的特质和风貌,是大学的质的规定性[4]。从以上的研究角度来看不难得出结论,大学精神在本质、功能、具象等方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比具有其特殊性,更加?驮佑攵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精神相比则政治倾向性更强,适用范围更广。因此,在二者之间探寻契合点就成为在高等学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核心价值观适应域的必要过程。

3.加强实证研究,提升理论的实践指导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使人们对其认知、认同再到实践的过程,教育的目标是使内在信念转化为现实的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遵循理论与实践关系的一般规律。理论来源于实践,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具体实践,经实践总结、理论研究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此同时,理论又高于实践,具有超实践性。源于实践的理论,并不仅仅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更重要的是对实践活动、实践经验和实践成果的批判性反思、规范性矫正和理想性引导[5]。理论的超实践性使理论与现实具有了距离。因此,来源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实践的核心价值观理论应用于高等学校教育时,便与高等学校教育现实存在了距离。这种距离直接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如果不能通过实证研究来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就只能停留在知识灌输层面,而无法在高等教育实践中将其转化为价值信念,更遑论践行了。综合以上认知,高等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解决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问题,加强核心价值观实践指导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下行”到高等教育的实际中来。

二、完善内化机制,提升价值认同

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指社会共同体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共有和共享,并最终将其作为价值共识外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6]。价值认同模式可以分为盲目认同、诱导认同、强制认同和自觉认同等四种模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既不是盲目认同也不是诱导式、强制式认同而是建立在主动基础上的自觉认同[1]。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保持核心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之间的协调统一,如何在个体价值观多元性的基础上实现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在高等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需要完善内化机制,提升价值认同水平。

1.建立教育学习机制

理论学习既是加强理论认知的基础手段也是提升价值认同的重要途径。但要真正达到通过理论学习促进理论认知与价值认同的预期效果,则需要构建完善而有效的学习机制。理论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高等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将理论学习常态化,制度化,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效果。完善理论学习机制,一是要科学地设置学习内容,依据高等学校教师、学生、管理干部等不同群体的特点制定符合其需要与成长规律的理论学习内容;二是要合理安排学习计划与时间,理论学习注重效果,而不在于时间的长短,因此,在确保不影响教师、学生、管理干部工作与生活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制定理论学习计划与时间才能达到理论学习的效果;三是明确学习方向,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学习方向也会随之有所调整,不能教师、学生、管理干部“一刀切”,使理论学习更具有针对性与方向性;四是丰富理论学习形式,创新理论学习的载体,摆脱理论学习只依靠理论讲授这一单一形式,多为教育对象提供实践机会,通过实践来强化理论学习。只有建立完善的教育学习机制才能确保高等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得到最大程度的认同。

2.建立制度保障机制

高等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价值认同过程仅仅依靠学习是不够的,长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会给受教育主体带来倦怠情绪,需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将可能产生的倦怠情绪化解,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在高校中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对于受教育主体在学习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成效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价,并以此为依据给予受教育主体适当的精神与物质奖励,逐渐形成正反馈循环。完善的考核与激励机制要尽量做到科学化、具体化、准确化,针对不同的受教育主体,将理论学习成果与实践效果相结合,综合各方面因素,形成为大多数人所信服且合理规范的考核机制。在考核后的激励机制中需要以情感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将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有机结合起来,最终达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践行的目标。

3.建立宣传引导机制

高校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标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大学精神外显的大学文化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而包含校风、学风、教风的大学文化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财富,良好的大学文化对于身处其中的教师、学生以及其他人员在思想价值观的形成上将起到强大的引导作用。以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氛围,对高校全体成员所起到的宣传引导作用将不可估量。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需要有意识地利用大学文化的这方面功能,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团结、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良好氛围,进而推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得到广泛的价值认同,为进一步践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践行体系,促进行为优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论认知、价值认同的基础上最终要实现的是社会群体在实践行为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践行不能完全依靠人们的自觉自愿,尤其是在高校这样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历史使命的地方更需要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体系,积极促进高校受教育主体的行为优化。

1.尊重践行主体,发挥能动作用

在高校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主体包括了高校的全体成员,他们是践行的主体。这个主体一般意义上讲包含了教师、学生、教辅人员,这是根据角色的不同进行的划分,还可以根据年龄、学历、来源等多个方面进行划分。也就是说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构成是复杂的、多元的。在引导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就需要认真分析其不同群体的需求,尊重他们处于践行主体的地位,深入分析他们的“知”“情”“意”“行”四个环节,逐渐掌握他们的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既满足主体的需求,又符合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2.拓展实践方法,优化教育效果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入到实践优化进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往往容易出现实践方法单一、内容枯燥、搞形式、走过场的情况。这种形式主义不仅起不到行为优化的作用,反而造成恶劣的负面影响。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优化需要进一步拓展实践方法,优化教育效果。高校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落实到他们的日常行为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达到“知”“行”相统一。与此同时,要对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行为进行抑制和批评,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尚行为予以宣扬和褒奖。实践方法的灵活运用是保障教育实践取得效果的重要途径。

体育核心论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网络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1-0243-02

网络文化的发展,改变着包括高校大学生在内的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精神世界;高校网络文化的发展,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思想水平和行为方式。大学生是中国网民的主要群体,挖掘高校网络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潜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网络文化发展的方向,对于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网络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融合的必要性

(一)高校网络文化的资源共享性扩大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因为互联网络的兴起和应用,推动了高校网络文化的发展,引发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育方式、培育环境和培育效果方面的深刻变革。在培育方式方面,通过图片、文字、声音、影像等多媒体形式使视频和音频等信息实现了快速传播,突出信息获取的即时性和多样性,调动大学生的感知器官,激发其思维的认知度,增强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愉悦的视听感觉中把握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并升华思想。在培育环境方面,从传统的教育资源口头传授和印刷文本的物理空间传播模式转向虚拟的网络社区,打破时空的限制,丰富了教育的素材。在培育效果方面,海量网络信息实现了培育内容跨校、跨地区甚至跨省的资源共享,满足大学生对不同方面知识的涉猎,扩大培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高校网络文化的平等互动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

互联网开放式和无中心的网络结构,打破了某一主体对信息的绝对垄断,引领人们步入一个“网络面前人人平等”的新天地,决定高校网络文化平等互动性的特征。高校网络平台双向开放共享的信息沟通方式,让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突破身份、地位的束缚,按照自己的意愿表达观点、挑战权威,实现话语权的平等,推进大范围、深层次的双向交流互动。大学生在高校网络文化中可以无比多地选择学习内容、主动学习,利于师生间教学互动,实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故高校网络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观教育的有效融合体现了“以大学生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念,重视个体学习的兴趣和需要,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激励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社会主义核心观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大学生的“人的科学”。

(三)高校网络文化有限开放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融合是教育的必然

高校网络文化的资源共享性和平等互动性打破了文化传播的地域界限,将学校与社会的界限变得模糊,把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吸引众多学生通过网络自觉接受教育。高校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科学理念的阵地,其价值取向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就决定了高校网络文化的有限开放性。高校网络文化建构的核心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高校教育发展全过程,大学生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发表自己对热点话题的观点看法,高校管理者及时收集、整理、分析这些观点看法,深入、真实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线上”与“线下”互为补充,交流探讨。

二、高校网络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融合的困境

(一)高校网络平台技术和内容更新的滞后性减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以新媒体技术为基点的社交网络平台更新扩张迅猛,发展速度惊人。但高校网络平台的更新却明显滞后,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技术更新的滞后性,因设计和功能定格化,网络的监控、管理和利用未同步,制约高校网络文化的全面快速和长远发展;二是内容更新的滞后性,教学内容较单一枯燥,趣味化、形象化欠缺,无法满足学生群体多样和多变的需求,导致部分学生主体的流失。

(二)高校网络文化的全球性、繁杂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极大的冲击

在互联互通的网络时代,网络的零门槛、无屏障、跨文化等特征使各种形形的观念、文化等不加过滤堂而皇之地进入到网络中,在丰富信息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为国际霸权集团企图利用互联网“扳倒中国”,在中国构建“西化” “弱化” “分化”的社会意识形态提供了机会。大学生如果不能正确甄别,会产生认知偏差和价值偏离,使得网络受众的价值观有被“西化”的风险和“多元化”的倾向,后果难以想象。

(三)高校网络文化的虚拟性、隐匿性增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难度

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虚拟空间,大学生足不出户就能极大便利地获取所需的超大量信息,以虚拟的身份快速完成人―机―人对话的交流。网络信息的交流匿名化,难以实施严格的言论监管,大学生随意良莠不齐的信息和不负责任的言论,容易使其沉溺在虚拟的“生活圈”,加剧非社会化倾向的“自我封闭”。同时因为缺乏“共同在场”的压力,责任、义务和信任常常变得软弱无能,影响人际交往能力,集体观念、团队精神萎缩淡化,导致价值判断中出现多重标准,引发网络受众的道德行为有失范化的风险。

(四)高校网络文化的多元性、群体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挑战

网络的开放性助推了高校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在高校网络文化境域下,学生可以根据信仰、目的、爱好、价值标准、行为准则、教育程度等因素自愿组成非正式群体,如果一旦一个人错误的价值观念被群里的人认同响应并迅速影响扩大后,网络的群体性就会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权威度。

三、高校网络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高校网络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的有效融合

变革以说教式为主导地位的“主客体”单向灌输式教育模式,向“主客体双中心”的多向引导式教育模式转变的理念。

1.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坚持教育主体与时俱进。教育者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采用渗透和双向互动交流的方式,将其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2.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尊重教育客体价值需求。首先,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提升主体性价值。要求大学生遵循网络伦理道德,明确责任和义务,创造性地学习和开展网络各项实践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其次,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情感需求。教育者要以情感人,抓住时代脉搏,找准切入点与学生需求接轨,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最后依据大学生的多样性、复杂性特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化、形象化。如根据本专科大学生素质分层次教育,分年级分阶段教育,分不同类型学生教育,分现实和虚拟的情境场域教育,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二)高校网络文化与思政理论课程内容的有效融合

1.利用高校网络文化,构建思政理论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库。思政理论课是每位大学生的必修课,高校网络文化是大学生思政理论课程天然的教学资源库,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而且拓展了思政理论课程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思政理论课程的精髓如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用典和形势与政策等教学内容在高校网络文化中都可以找到。日新月异的高校网络文化动态信息要求思政理论课程教育的内容必须与时俱进,高校教育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网络教学资源库的效能,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汲取健康丰富的精神食粮。

2.借助高校网络文化平台,创建网络特色的育人工作。高校加大施大学生思政理论课程作用的力度,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的深入开展。传统思政理论课堂教学形式枯燥乏味,通过思政精品课程网站、德育网站、网络交流平台能够获得实质性突破,打造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上精神家园”,把优秀的德育思想和先进科学的价值观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和时效性,渗透影响、教育着大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高校网络文化与思政教育工作队伍的有效融合

1.建立一支有过硬思政专业素质和信息技术素质的思政工作教师队伍。首先,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要求,严把从事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班主任、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的“入口关”。强化全体教职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责任意识,充分运用高校网络文化增强教育传播的超时空性和无障碍性,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多方共管工作机制。其次,教育者要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网络应用能力。接受专业化培训,了解网络应用程序,加强开展网络教学的能力,避免出现高校网络文化内容的片面性和文化话语体系的模式化。再次,教育者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要加强甄别和选择的能力。捕捉背离核心价值观的错误网络言行和不良现象,快速辨别和正确决策,促进高校网络文化生态的良性发展。

2.建立一支有较高思想政治觉悟和责任感的思政工作学生骨干队伍。学生骨干主要包括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他们是学生中的领导者和主心骨,对一般学生有领导和示范作用。培养目标一般大学生以内化与践行为主;学生骨干要求带头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行为模范为己任,感知、带动一般学生。学生骨干是高校网络文化环境建设和网络文化传播的生力军,协助教师做好网络文化的形式建构和内容组织,努力成为传播正能量的网络“意见领袖”;学生骨干也是联系师生的桥梁和纽带,具有协同教育的优势,同时可以发挥朋辈辅导员监管网络文化中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言论和事件。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为关键的环节是解决认同问题,创新性地将高校网络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融合,发挥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软文化侵蚀,拓展其融入领域,实现价值观认知价值观共鸣价值观践行过程,为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三观”,成为社会优秀人才打下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琪.高校网络文化生态失衡现象透视及应对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1(1):53-56.

[2]李净,戴钢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层次、分阶段、分场域培育路径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4):103-106.

[3]李恺,陶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6(3):203-210.

体育核心论文第6篇

【关键词】公民意识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F04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大任务,“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的基础、市场经济的保障。民主体制的健全、法治秩序的建立都要求公民普遍具有公民意识为前提。我国著名法学家张友渔把公民意识喻为“现代社会意识重要支柱”。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公民意识必须成为我国公民必备的基本精神素质,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离不开公民意识教育。因为在我国当代,公民意识是以基本权利与义务观念作为核心,以主体地位作为基础,以责任、使命感与集体主义观念作为条件。包含爱国、责任、自主、平等、公德、节俭、规则、纳税、科技、环保、国土、国防等意识在内的公民意识,面对未来,也同当代年轻公民发展方向一致,比较容易促使年轻人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社会各价值目标中处在主导地位,拥有巨大的指导与引导效应。强化公民意识教育,应当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根本实施,不断探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公民意识教育的科学途径。由此可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公民意识教育,是一项非常重大的战略任务。

公民意识现状及原因分析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的传播媒介技术越来越显示出其对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强大的影响力,同时也在不自觉地促进公民意识的发展。

第一,公众的公民意识正在不断觉醒并逐步养成。从近年来的一系列新闻事件中可以看出公众参与的高涨热情,这说明民众具有表达的渴望和参与的愿望。

第二,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热情越来越强。从孙志刚案由于公民参与而最终导致《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被废止,到圆明园防渗工程由于公民参与而被扭转,再到现在每年的全国两会召开时期,网络上公民自发讨论民生大计等都展现了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热情的强烈。

第三,公民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逐步增强。2008年汶川大地震,公民纷纷自发帮助救灾,一些民间志愿者亲自前往伸出救助之手,体现了在灾难面前公民的高度责任感。2010年,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并实施,村民委员会选举成为我国农民实现民主的最直接形式,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具备一定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

第四,公民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批判和监督意识。网络的兴起为公民行使监督权提供了更为现实和便捷的平台。因表达或举报渠道的不通畅,“网络反腐”成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推动反腐工作的一把利器。特别是微博、微信的不断发展壮大让网络成为民间反腐的前沿阵地。

从整体上来说,公民挚爱祖国,关心国家与社会发展,对国家法律法规有一定的熟悉了解,有着很强的民主意识,崇尚自由,注重权利,同时拥有一定程度的现代公德意识。但不容忽视的是公民意识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公民意识短板现象主要体现在:首先,缺少对国情的正确认识和对国家政策方针的细致了解,过多崇拜西方国家的生活模式;其次,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不够细致,对法律的作用认知不够,缺少诉讼意识;最后,在公德问题方面存有了解与行动之间比较大的差异,缺少公德意识的问题随处可见。导致上述这些现象发生,不仅有社会历史原因,而且也有教育方面与公民自身的原因。①

“公民意识”的学习资源匮乏。在经历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后,我国民众难免拥有一些宗法等级理念与臣民意识,缺乏权益理念与主体意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社会心理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正在逐渐步入成熟,主体、平等、权利、民主、效率、法治等公民意识也随之得以强化。可是,一些臣民心理的守旧理念依旧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给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带来影响。由此可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并未留下几多公民能够模仿与学习的“公民意识”资源。

缺乏系统的公民意识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民意识培养教育应当是坚持“大教育”的战略。“大教育”指的就是有效借助现有的教育之道,不但要促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校教学模式教育,而且还应当采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的社会教育,乃至是家庭教育。②家庭可谓一个较好的教育场所,其在情感、品德等方面有着独具的优势,并且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感受、沟通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方面的教育,而此模式目前却未全面展开。由于教育的某些失误,导致我国一直以来欠缺公民意识教育的理念,虽然一些文件中强调权利、义务、集体观念、民族感的教育,但是我国目前仍没有具体的公民意识教育的教材、内容。

公民意识教育缺少价值共识的战略姿态。党的十报告指出公民道德方面的价值取向,对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个极好的指引。公民意识教育应当以价值共识的教育姿态,而价值共识的教育姿态即借助沟通、对话和理解等,使受教育者同教育者之间构成具有共同享用性的价值态度与关切,乃至实现具有创造性的教育成果。而目前却未全面促成此种局面。③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从法律意义上讲,公民不但具有身份问题,更主要的是其具备意识问题。公民意识系公民对其本身的法律、政治地位及其同国家和别的公民之间互相关系之自我感悟。④公民承载着社会主义建设伟业的历史重任。在建构和谐社会的里程中,强化公民意识培养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报告指出,提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提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提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主张积极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总结,短短二十四个字,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指出了体现当今全国公民“最大公约数”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养核心价值观打下了坚实基础。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稳固全党全民团结奋斗共同理念基础的高度出发点指出的战略任务,同时亦是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党的十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是兴国之魂,影响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践行的主体,不仅包含政党与国家,也包含广大公民,而最重要的主体便是公民个人。我们应当深刻认识此决策部署的意义,全面推动培养公民意识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诸项工作,为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成果创造正确的价值引领导向以及充足的精神支撑。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

积极探求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法和渠道。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一项理论课题,同时又是一个实践课题;不但需要在理论方面进一步深化研究,而且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积累。对于公民意识教育应当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具体应当注重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公民意识教育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渠道,做到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在整个社会未构成大气候,公民教育未构成体系与制度、课程化的状况下,一定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行公民教育、培育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应当充分发挥其作用优势。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公民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认知掌握人与自然、与社会二者之间关系,为培育他们的公民意识奠定理论基础。

要切实把培养公民意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来抓。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实践活动能够促使广大公民对公民之权利义务的了解愈加深刻全面,增大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力度。

各级报刊、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应当有效发挥各自优势,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精心组织、构架,推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报道和评论,并针对各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凸显的新的思路、做法、典型、成效等实施深入集中报道。互联网络媒体也应当利用传播速度快、传输覆盖范围广、互动性比较强等特点,经过系列报道、博客等方式,积极引导互联网上的舆论效应,及时回复网民关切,构成互联网方面宣传的强势。

通过上述措施促使公民知道哪些能够去做,哪些一定要去做,哪些严禁去做,帮助其确立慎重利用权利与认真履行义务之思想,培育公民对自身负责、对别人负责、对整个社会负责之责任感,从而促成为其多方角度增添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教育应把日常管理当作起点,做到管理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大环境建构方面,一方面应当加快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提升公民的政治热情;另一方面要增强舆论监督的力度,张扬正气、鼓励先进、批判错误、揭露丑行,充分利用舆论的作用不断创优社会环境。强化公民意识教育能给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创造坚实的思想理论支撑。⑥所以,加快推动法治国家建设,要大力强化包含权利义务和法律及道德方面的公民意识教育。

民主法治意识属于公民意识的最基本内容之一,在我国建设中反映为公民对社会民主与法律制度的认可及拥护,反映为民主与法治的高度一致,公民参与与参加能力的相互一致,知、懂、用法的相互一致。发挥法治规范制度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的约束能力。法律维护的是公民道德的底线。而各种社会制度要促使其主流价值观念得以普遍认同,并且维持稳定、连续性,就一定会让国家之法律法规与执行行为较好地反映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公民意识教育应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重点,做到法制培育、公德培育相结合。对广大公民来讲,职业道德意识可谓最核心部分的素质。而法律意识可谓底线,公德意识则是升华。道德文明属于公民意识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我国法治建设中反映为公民对维护社会秩序、协调公民之间关系的一整套道德规范及文明标准的自发遵守和拥护。

当今社会,拥有优良的道德文明意识对公民素质来说是最为基本的需要,是不能缺少的重要价值规范。道德文明意识体现着公民经过理性认知,促成文明价值与道德信念由直觉与良心的自由状态走进原则与规范的自发状态,不断提升道德水准与文明素质。⑦培养公民意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促进整个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实现公民素质全面进步发展的需要。

强化对公民道德文明意识教育,提高公民自身与全体社会的道德文明素质,是建构法治社会的主要任务之一。道德意识教育属于社会先进文化的中心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于公民道德意识教育中居于统领与支配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主导,公民道德意识教育则将失去方向、丢掉根本。

强化法制与公德教育,此称得上公民意识教育的两翼。⑧促使公民正确地认知个体同社会、同国家之间的关系。权利义务意识属于公民意识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我国法治建设中反映为公民对宪法与法律给予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的认识和履行,反映为权利和义务的相互统一。依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规范内容强化对公民之公德心的培育,以培育公民对自身对其他人及至对整个社会负责之责任感。

强化协调,构成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大合力。培育公民意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谓一项基础、灵魂工程,是党和国家共同肩负的责任,需要整个社会其他各方面的积极参与、支持和密切配合。应当将培育公民意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需求贯穿于国民教育、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党建工作的整个过程之中,融入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反映至精神文化产品提供及宣传的各个层面。

要将培养公民意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要求反映至制度构架、政策法规建构与社会管理当中,从政策、体制、社会等环境多角度给予有力支持,构成培养公民意识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大合力。

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发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那些先进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文明城市、村镇、单位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先进典型带头兵作用;充分发挥道德文明模范、身边好人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广大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主体作用,带领广大公民积极参与学习雷锋争做志愿者服务、道德领域明显问题专项整治、公民道德文明宣传日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促使广大公民在参与道德文明的实践中,能够更好地启迪心灵,达到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

综上所述,公民意识教育是我国当代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体系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这是一个逐渐积累、逐渐认识、逐渐达成共识的过程,朝夕之功是实现不了的。而只有依赖充分发挥广大公民的参与能力和创造精神,才能够把公民意识教育与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有机融合,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构成大众化的理论性教育,从而增强理论教育之说服力。

公民意识教育可先从小事着手,在细微之中见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理论教育应当紧紧贴近公民的关注点,不但要旗帜鲜明地表达出坚持什么、扬弃什么,倡导什么、反对什么,也要结合不同群体、不同需要,贯穿丰富多彩的教育模式与手段,促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引导下的公民意识教育走进机关、走进厂矿、走进部门、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走进乡村,最终促成家喻户晓、深得人心的格局,以全面推动我国培养公民意识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作者单位:郑州财经学院社会科学部)

【注释】

①宋惠敏,孙红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识教育与公民现代人格的生成”,《中国成人教育》,2011年第10期。

②白琼英:“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第1期。

③王卓,吴迪:“公民意识表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4期。

④李异平,李洁玉:“从公民新闻的发展看公民意识的觉醒”,《邵阳学院学报》,2010年第8期。

⑤齐秀华:“公民教育视野下品社科课程实施现状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1年。

⑥李尚旗:“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及其路径选择”,《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5期。

⑦张一[:“中国学校公民教育问题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1年。

体育核心论文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路径

[作者简介]董刚(1968- ),男,四川广元人,重庆文理学院学工部部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及高校德育。(重庆 402160)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委托重大课题A类项目“‘三个倡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2ZDA0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050-02

党的十从国家发展愿景、社会时代精神、公民道德风貌等方面概括和凝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提出了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任务。在全社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促进公民认同、提升公民素质和凝聚社会共识的迫切需要。高校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和接班人,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群体。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是指社会转型期,培养学生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为目标,培养大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以及道德风尚。总之,准确把握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特征,科学探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时代课题。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是意识形态的范畴,一经产生就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改变,也会与人们头脑中已有的价值观念相结合。因此,伴随改革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当代高校大学生,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核心价值观的一般特征,也必然会体现具体的时代特征。

(一)主导性与多元化的辩证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结构、利益关系复杂化以及全球化交往的深化,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传统价值观、西方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错综并存,使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和特征。当代高校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也体现为多元化特征。他们追求实现个体价值,而又不完全认同西方价值观中的高度利己主义;他们关注国家命运与民族振兴,而又不完全赞同利他主义;他们关注个人利益又看到集体利益,努力将个人利益融入集体利益;他们追求个性解放,而又不完全认同西方价值观的自由主义;他们追求个人成功,而又不完全认同西方哲学中的功利主义;他们重视贫富差距,追求共同富裕,而又不完全认同绝对平均主义;他们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公正,而又不完全认同西方社会的政治价值。当代高校大学生自觉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此同时,又保有个体价值观的差异性,体现了个体价值观差异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性的有机统一,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引领个体价值取向、价值判断,发挥价值导向的作用。总之,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上呈现出多元化追求主导性的时代特征。

(二)崇高性与大众化的辩证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存在主要有理论形态和观念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在于从抽象的崇高的理论形态转化为普通大众头脑中的价值观念。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以来,学界围绕如何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凝练怎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激烈讨论和研究。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然处于研究、发展和完善的阶段,抽象性、崇高性、理论性是该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特征。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仍处于从崇高性走向大众化的阶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崇高性主要指反映人类社会根本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追求,激励和鼓舞广大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理性平和、高尚伟大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则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成从抽象的理论走向普遍化的价值观念的过程,大多数大学生自觉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之,尽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形成,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处于逐渐由抽象的理论形态向平时的大众形态的转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程度和认同度也亟待提升。这是当前阶段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的时代特征。

(三)稳定性与时代化的辩证统一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本质及生存境遇决定了其具有开放性的时代化特征。信息化、网络化、市场化、全球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时代境遇,也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客观环境。信息社会,“以时空压缩、数字化、虚拟化为特征的赛博空间和网络社会的全面诞生,使得人类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③伴随全球化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群体不仅感受到利益格局的变化,也受到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复杂多样的个体价值观。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要大学生完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思想,而是要坚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价值氛围,在开放的态度中提升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稳定性、建设性。总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时代境遇决定了其具有稳定性与开放性的特征。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社会转型期,交融、碰撞、变革是当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大学生正处于个人价值观趋于稳定和定性的决定期,我们要把握好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创新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品质、行为习惯和人格素养,这不仅是新时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当代人才培育的必然选择。

(一)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势,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水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政治素养、人格品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亟须创新的方式。高校大学生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两课”教师、专业课程教师、辅导员的共同努力,通过言传身教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头脑中的思想意识。

具体来说,需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要全面提升高校教师的政治素养、道德风尚和文化水平,深化高校教师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融入日常的理论教学和学生工作中,使教育者全面接受教育中推进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水平;二是要创新高校教师的工作方法,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植入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深受大学生欢迎的言语表达方式,以贴近学生生活而又有理论深度的教育内容,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科学性;三是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方位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仅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功能,还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贯彻于学校的各门课程,贯彻于辅导员的日常学生工作之中,使大学生真正生活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培育氛围之中。

(二)关照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关注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新特点,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机制。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环境下,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容易受西方价值观、传统价值观的冲击而出现新的变化,从而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因此,要关注大学生的精神生活,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创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机制。

首先,要完善大学生思想价值评价机制,使辅导员及高校教师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及时发现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准确地分析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标准,评价大学生精神世界中的各种思想价值观念的好坏善恶,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有益的分析。其次,要健全价值澄清机制,对于日常工作中发现的低俗、腐朽、落后的价值观念,通过辅导员日常工作和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及时澄清,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思想观念及时澄清,从而使大学生在规避腐朽落后价值观中,逐渐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最后,要建立价值商谈机制,高校辅导员及教师由教师要“弱化职业倾向,把自己定位成文化知识的组织者、参与者,定位成教育服务的设计者、提供者,”④发挥自身的亲和力和感召力,理性对待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在与大学生的对话和商谈中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最后,要建立价值激励机制,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通过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的形式,举办知识竞赛、论文比赛等形式,激励大学生自觉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生典型给予各种形式的奖励,宣传和教育广大学生自觉地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三)注重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载体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是提升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方法。首先,新媒体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充分利用微博客、QQ群、BBS、微信等新媒体,建构主流意识形态校园网站,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使大学生在新媒体的娱乐学习生活中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要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优势,举办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专题活动,使大学生自觉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要精心指导高校社团建设,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教师对社团发展的指导,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造有效的载体。最后,还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宿舍生活和班级生活,充分发挥党员、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营造积极向上、理性平和的生活氛围,全面增强大学生的素质,促进大学生同学间的交流形成健康积极、和谐友爱的良好关系,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点,要从校园精神培育、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校园文化宣传等层面,重塑求真、向善、致美而有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全面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首先,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培育校园精神、校园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与高校独特的历史风尚相结合,凝练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精神,使大学生在进入高校的时候,不仅能品位到校园文化深深的韵味,也感知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思想。其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净化校园精神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升和个性的发展,同时要积极开展支部班级内部的活动,通过党性锻炼、党性教育增强大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度,发挥大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使广大大学生自觉地学习、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宣传活动,借助于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园网络、校报校刊等方式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校园内日常的宣传标语、政策规章等影响和约束大学生的个人行为规范,使大学生形成勤俭节约、刻苦奋斗、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奠定坚实的校园文化积淀。

[注释]

①韦建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

②Alison Assiter,Revisiting Universalism[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press,2004:18.

③张彦.基于“价值排序”视角的核心价值观建设路径[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3(1):46.

④李春梅,魏忠明,刘会亭.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J].湖北社会科学,2010(9):198.

[参考文献]

[1]陈秉公.再论国家核心价值“高势位”建设的规律性[J].理论探讨,2010(6).

[2]段华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进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4).

[3]戴木才,田海舰.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2).

[4]胡冠南.试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DB/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1&CurRec=2&recid=&filename=1012427500.nh&dbname=CMFDLVE1yNUViUEk,2012-04-23.

[5]黄蓉生,白显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与表达[J].高校理论战线,2011(11).

[6]罗爱军.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J].辽宁大学学报,2007(5).

[7]聂立清.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8]孙体楠.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状况与教育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9(2).

[9]田海舰,邹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体育核心论文第8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功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4-0189-02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十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1]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华民族在当代社会意识的集中反映,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是巩固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实现共同理想团结奋斗,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新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2]167。中国共产党通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启发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和干部,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不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功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维护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为人民群众接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成长提供群众基础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到“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9,而“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3]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四个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方面构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内在的精神和生命之魂”[2]158,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理论说服人,掌握群众,就必须坚持做到两点即不断丰富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深入群众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和教育。

胡国义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一书中指出“创新内容是内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只有适应时展要求的,体现时代意义的价值观才能为群众所接受。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是相对稳定的,但并不代表这个价值体系是封闭的,将是一成不变的。要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实践的检验,让群众信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战略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量。思想政治工作者凭借自身素质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吸取人类创造的一切先进、有益的思想文化成果,不断丰富自身内容,不断创新,不断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列宁明确指出“工人阶级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4]247所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任务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4]254。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是反映国家核心利益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观念体系”[5]26,也不可能从群众中自发产生,需要马克思主义政党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把它灌输到群众当中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深入群众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和教育,凭借自身的理论素质和沟通能力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人民群众实际相结合,生动、形象、全面地向群众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祖国和群众自身的长远益处,使人民群众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比于其他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的优越性,在内心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敬重之情,从而在实际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不断地掌握群众,逐步发挥出理论强大的指导作用。

二、引导社会思潮,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壮大扫除障碍

“社会思潮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发展使人们价值观念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6]124“这种价值观念的变化,有些代表着社会历史进步的潮流方向,对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有促进作用,但有些却是对现存社会意识形态的诋毁和攻击。”[6]125因而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必定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发生作用,产生影响。面对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交流的频繁和融合的深入,以及网络等文化传播手段的广泛应用,当代社会思潮呈现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华民族在当代社会意识的集中反映,是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更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如何在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潮中维护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如何让广大干部和群众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努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意识形态功能,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一方面,对于有益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发展的社会思潮,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进行大力的倡导,促进它的成长和壮大。另一方面,针对如国外流行的、非理性主义和国内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则进行坚决的打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进行拨乱反正。同时,一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在通过反思和创新的方式对于某些不良社会思潮的表现形式进行利用。例如,大众文化一方面由于缺少高尚的精神内涵和思想深度,导致部分教育对象在精神上出现盲目追求娱乐和时尚消费的现象,甚至形成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体的主流文化的漠视,另一方面大众文化已经发展成为与精英文化和政治文化三足鼎立的文化,有着众多的追随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在教育过程中把握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引导大众文化朝着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方向发展,使大众文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得力助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变大众文化的追随者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

三、抵制不良西方思想进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流意识形态地位提供保障

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在对立中并存,“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主要在于弘扬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渗透和攻击,从而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7]4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意识形态本质的体现”[8]20,中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同西方各种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在价值体系之间的较量是不可避免的”[8]25。美国卡耐基基金会高级研究员罗伯特・卡根在答德国《时代》周报记者问时说“与中国合作是为了改变这个国家”,①“我们与中国人做的生意越多,他们就越会变得与我们一样”。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无时无刻不在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向中国推销他们的价值观,以实现“分化”和“西化”中国的目的。目前,国内存在不少群众和干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本质缺乏深刻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相比于资本主义本质上的优越性缺乏理解和信心。尤其是当今的80后和90后青年,相比于祖辈和父辈们,他们对国情和改革政策艰难的选择历程不甚了解,对改革的成就感和使命感不强,对改革过程中的困难缺少心理准备,对改革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缺乏辨析能力。这些现象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给了以美国为首企图推销西方价值观以实现西化和分化中国之目的的西方敌对势力可乘之机。

针对不良西方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进攻,在价值体系方面的侵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两种方式进行抵制即通过管理途径控制其传播渠道和通过教育从根本上提高群众抵制外来消极影响的自觉性。在管理方面,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身处不同工作环境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都立足本单位、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对相关人员进行教育和管理,禁止管理范围内携带不良西方思想的刊物、录音录像磁带等的传播,同时净化局域网。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从爱国主义入手,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和干部了解祖国的壮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了解党的革命传统,了解我国当前的形势与政策,以及历史上如郑成功和林则徐那样的先进爱国人物,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在使干部同志和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内心充满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通过各种宣传和教育活动,帮助广大群众和干部认清资本主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励广大群众和干部尤其是青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从而实现从根本上提高国人抵制资本主义消极思想影响的自觉性,坚定爱国主义思想,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着很好的维护功能。相信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者理论素养和实践工作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教育方法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定能提高灌输策略,完善沟通途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实现理论与群众的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维护功能定会逐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定会得到更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前进,2012(12):13.

[2]胡国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程恩富,郑一明,冯颜利,辛向阳,金民卿,吕薇洲,王中保,谢凡,翟胜明.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研究报告[J].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2).

[6]都春屏,谭家齐.论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思潮价值取向多元化发展中的引导作用[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