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皮肤医学论文

皮肤医学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3-07 15:06:20

皮肤医学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皮肤性病学;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标准化病人

众所周知,学校考试科目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在医学院校中这一现象也普遍存在。皮肤科学是医学院校教学课程之一,但因不是主要考试科目,医学生并不重视该专业的学习和临床实习,因而对皮肤科疾病的认识仅仅是教科书上的理论知识,有的学生甚至不认识很多常见的皮肤科疾病[1]。但是,在临床就诊人群中,皮肤病患者比例达14.8%[2]。因此,寻找一种能激发学生学习皮肤科兴趣,引导学生熟练掌握皮肤科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至关重要。

1多媒体教学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皮肤疾病多表现于体表,形态多样。传统皮肤科教学多以文字抽象描述皮肤皮疹,使学生对内容理解困难。而引入多媒体教学模式,可使授课内容动静结合、声形并茂,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形象具体的立体图片,这样可以激发起学生对皮肤科专业内容的感性认识,在优化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和信息。好的多媒体课件应该集图、文、声、像为一体,以动漫为表现形式,配以音乐和解说[3]。因此,课件制作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要画面清晰,动画连续,色彩逼真,文字醒目,操作简单、快捷,可重复播放,快慢适度。要具有较高艺术性,文字与插图要大小适中,内容要简明扼要。色彩要不平不乱,应利于明确概念、突出重点和体现思路。文字要清楚秀丽,整个屏幕或整块黑板章法考究,使人赏心悦目,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要体现出空间美、层次美、色彩美。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全面掌握皮肤科专业知识的水平。在多媒体教学实践中,教师预先设置教学内容,制作好文稿和图像,在上课时进行演示,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板书、板画时间,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述更多的内容,使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学内容可以回放和重复,方便的把需要对比的内容呈现在同一窗口下。例如,对皮肤基本损害的文字描述比较抽象,使学生难于区分,如果把这部分内容以图文的形式加以分析讲解,学生则更容易掌握。此外,多媒体课件是数字化的教学资料,可以根据教学的不同需求随时进行修改,能更方便地添加皮肤科专业最新研究进展、治疗方法等内容。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多媒体教学形式能够实现学生、计算机及教师之间的多项交流互动,调动起师生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从而使学生能更快、更多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并节约更多时间进行课外学习、实践。多媒体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皮肤科教学的效果,但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会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忽视与学生的交流,忽略学生思维的时间停顿,导致学生只能眼睛跟着屏幕走而无时间理解,丧失了思维的主动性。因此,在医学教学过程中应更优化合理的应用多媒体教学系统,以提高临床教学水平。2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的应用

近年来,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computer-assistedlearning,CAL)已在皮肤科教学中开始应用。在皮肤科专业传统教学中,只是强调了教师课堂教学过程的主导地位,而忽略了学生课外专业学习能力的锻炼和培养。CAL这一平台恰恰满足了医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在知识获取上具有更强的优势,已在皮肤临床教学、专业学科讲座、典型病例分析和学期考试中广泛应用[4]。虽然CAL不能像皮肤专业讲座一样,可以就相关问题与专家进行实时反馈和互动交流,但它对皮肤科教学和医学生的临床学习具有明显促进作用[5]。若CAL与医学生临床见习和实习过程相结合会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皮肤科已建立了皮肤科精品课程平台,设置了皮肤病总论、病毒性皮肤疾病、细菌性皮肤疾病、真菌性皮肤疾病、寄生虫及昆虫性皮肤疾病、皮炎和湿疹荨麻疹类皮肤疾病、药疹红斑鳞屑类皮肤病瘙痒性皮肤疾病、性传播疾病8个模块,学生可随时登陆进行网络学习。皮肤科课程在线学习可以增加医学生的学习机会,提高医学生的学习效果,应在皮肤科临床教学中广泛应用。

3综合思维和比较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皮肤科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同时,也应加强医学生思维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的培养。在皮肤科临床教学中常出现老师一人滔滔不绝的讲授课程,而很少与学生交流互动。这样不仅使课堂气氛沉闷,而且教学效果也不理想。但是,在课堂教学前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向学生提供与教材章节内容相关的具有一定代表性或较典型的病例摘要,并提供相关参考书籍及专业网站,让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内容、查阅参考书籍及网络资料,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课堂上教师结合病例,精讲重点、难点和疑点,这样能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创造力。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特别是鉴别诊断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的最重要内容,可让学生提出需要鉴别的疾病及鉴别要点,并结合预先提出的问题组织课堂讨论。在病例讨论中,教师应诱导学生自行思考,从疾病的临床表现反向推论疾病的病因,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能力。在课后及时安排临床见习,保证学生在课后能及时看到典型病例,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及时结合[6]。在临床见习和实习过程中,详细向学生讲授临床典型病例,诊治疾病时应当遵循的思维方式,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使学生不但知道疾病的临床表现,而且知道疾病为什么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临床表现,从而增强其对临床疾病的理解,避免学生死记硬背。

4标准化患者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许多患者及家属不愿意或拒绝接受医学生问诊、查体,尤其是皮肤科患者隐私部位查体,这样会明显减少医学生临床学习和实践的机会,而丧失学生见习、实习的真正意义。当采用标准化患者(standardizedpatient,SP)时可以最大限度地模拟实际诊疗过程,以评估学生的临床能力。在临床实践中,多名学生可以对同一名SP进行相同或不同的问诊、查体。同时,SP还可以弥补少见病及季节性较强疾病在临床实践中缺乏的难题[7-8]。根据不同的临床教学要求,SP可随时充当相关疾病的角色,使医学生能够在早期得到相应病例的临床实践训练,及时巩固加深对这些疾病的理解和掌握。此外,应用SP教学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他们在诊疗过程中更加自信。在缺乏SP的教学医院,可以培训在校的医学生或低年资住院医师充当患者角色,使他们从中更全面学习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消除他们对于某些疾病的恐惧,从而在以后的医疗过程中能更好地完成临床诊疗工作。

5网络在线学习的临床应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医学生和临床皮肤科医生的网络使用率逐渐增加。在线学习的方式可以方便地获得最新的皮肤科专业知识和科研究成果,同时网络学习过程可以加强作者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反馈。93%的医学生支持皮肤科专业增加在线教学课程[9]。美国皮肤病学会(AmericanAcademyofDermatology,AAD)[10]开发了一套专门用于辅助课堂教学,提供互动、交流的网络教学平台。AAD教学核心课程是在医学生进入临床前,接受平均10h的皮肤科学临床指导。因此,在医学教学中使用AAD平台是十分可行和必要的。使用标准化的案例制作课程模块,并通过皮肤科医生同行评审。完整的课程是免费提供的AADWorldWideWeb站点。要求每天复习1~2个模块,20~40min之间完成一个。皮肤科课程在线学习可以增加医学生的学习机会,提高医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方法在皮肤科临床教学中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表现为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可根据自身需要随时调整学习内容。参加在线课程学习的医学生在皮肤科专业知识和临床诊断水平上都获得了满意的效果[11]。

第2篇

因母亲重病不治而弃文从医

今年60多岁的许德志医师待人和蔼可亲,与之谈话如沐春风。

40多年来,许德志医师在研究和医治皮肤病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先后使万余名患者祛病康复。谈起自己与医学的缘分,把他埋藏在心底的痛挖了出来。原来,他有过一段“弃文从医”的经历。弃文从医,这和鲁迅刚好相反,这是怎么回事?

从小天资聪慧,学习成绩优秀的他酷爱文学,尤其古典文学。他十岁前后每天从住家附近的陶然亭走路去北海的图书馆看书。“图书馆对我是个吸引力很大的地方。一有空,我就去那儿看书,一去就坐到闭馆时分。大概常去看书的人中我年龄最小、个头儿最矮,而且又常是最后一个离馆,管理员对我非常熟悉。到了冬天,天黑得很早,呵口气便凝成了雾,手都冻僵了。管理员见我还在看,就总是和气地催促我说:小孩儿,该回家啦!读完了四大名著、读了鲁迅的一批杂文,读了巴金、朱自清以及胡适的一些作品,又读了一批世界文学名著。在图书馆借阅的这段读书生活,对我一生的道路有着怎样的影响,在当时连自己也未曾想到。”

可惜天意弄人,有一天母亲病倒了。腹痛、高烧不退,他送母亲去医院连续打了3天点滴却毫无疗效,病情越发严重,最后还确诊不了母亲患了什么病。“母亲的忽然因病去世让我一下子跌进了痛苦的深渊,当时我想,我如果是个医生,自己懂医术的话,我妈妈就可以多活几年了…--”母亲的去世,让他立志学医。“也就是从那以后,我的性格变得坚强和独立起来。我开始觉得救死扶伤才是伟大的职业。去图书馆,我专门找医学方面的书籍来读。先读《药性赋》,对中医学有了浅显的了解后,再读《内经》、《金匮要略》、《温病》、《本草》等,以夯实中医理论基础。同时博览中医各家学说,包括金元四大家以及近代、现代医学大家的医论、医案、医话等,借以拓宽思路,更充实了理论基础。本想高中毕业后就能考入医学院的,可又事与愿违,响应号召去了东北建设兵团,这一去竟是整整8个年头。回京后,我才终于有机会参加高考……”许德志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中医药大学f原名北京中医学院)录取。毕业后,他又响应国家的号召,到最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去了部队医院,成了一名军医,实现了自己当年的夙愿。在部队医院,一干就是20多年。为众多皮肤病患者创出一条崭新的康复之路,多年来,他以精湛高超的医术,使数万例皮肤病患者得到康复。

导师的话记一辈子

许德志医师说,自己年轻时对中医学的痴迷太深。那时,他将白天老师修改的侍诊病例一一推敲,领悟其中奥妙,并将老师医案及医论片语归纳整理,每天写出心得体会,有时直到凌晨方才就寝。敏而好学的精神,也得到潜心研究中医学术,治学严谨,造诣精深,学验俱丰的老中医刘渡舟老先生的首肯和指导,一年进修受益颇丰。他说,师父一直这么教导他:医学是济世救人的实用学科,救死扶伤是其最高目的,故学医一定要重视实用技能的学习。同时认为,基础理论的学习同样也非常重要,要真正成为一个高水平的临床医生,只有望、闻、问、切的实际技能,只有处方用药的实践经验,而没有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的解释,即使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这种医生也只算是“医匠”,是“开方医”,因为他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一名医生只记住了一大堆的对号入座的方药应用模式,而没有基础理论作为指导,那他就不可能应付复杂多变的临床病症。导师的话让他记了一辈子。

2012年人们都在谈论关于幸福的话题,究竟幸福是什么,我们又怎样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呢?对此许德志医师有自己的体会:首先要学会乐观积极的生活,这样才能离幸福很近。生活中,许医师非常乐观,心态好。爱好打太极拳,已经坚持快20年了;也一直爱好看医书经典,也常为白天遇到的某个病人的某种疾病难以安寝,得一一推敲。

关于老年皮肤病的三个话题:

气温下降,老年瘙痒症上升

许德志医师说,秋冬季由于人体皮脂分泌减少,这个季节的天气又很干燥,易引起瘙痒、掉皮屑等现象,医学上称之为“皮脂减少性湿疹”。

老年人由于各项生理机能均已不如年轻人,对于气温的骤降,也比较难以适应,所以更加容易在这个季节出现这样的皮肤瘙痒症状,鳞屑、抓痕,甚至血痂。针对这一病症特别容易发生在老年人身上,故又称之为“老年瘙痒症”。病久则表现为皮肤纹理增深,皮肤有增厚性斑片,有干燥性皮屑等:舌象上表现为舌面光而无苔,舌质红绛或淡而无华,脉细数。病延日久,耗伤阴血,引起血燥生风,表现为皮肤剧烈瘙痒,皮肤上有很多针尖样淡红色疹子发出,此外,还有不少老年患者表现为血瘀、血热的证候,血瘀证候表现为瘙痒剧烈,抓破皮肤血流痒方止。许德志医师总结说,老年瘙痒症可以大体分为:血虚型(分泌少,阴血不足);肝风扰动型(严重的造成高血压等病)、气虚型(全身无力,或腹泻等)、肾精不足型等等。

“免疫去湿排毒”疗法有5个步骤

中医“免疫去湿排毒”疗法符合老年人生理情况的治疗皮肤瘙痒的好方法。它对老年瘙痒性皮肤病采用养阴补血、健脾化湿、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的综合性治疗方法,治表治本,表本兼治,疗效显著,安全无副作用,不失为老年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就以其见效快、疗程短、愈后不易复发的独特之处,能为广大的患者带来福音。

许德志医师认为,皮肤病是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发病诱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同时,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十二经脉、奇经八脉是人体气血运行,内外贯通的道路,内联脏腑,外达肌表,某些脏腑功能的失调,发生了病变,必然要通过有关经络反应于肌表,从而发生皮肤病变。皮肤病与经络关系最为密切,此外与气血津液、风、寒、暑、湿、燥、火、阴虚、阳虚、虫、接触过敏、现代医学中的病毒、细菌感染有关,临床中应根据不同病症,结合四诊八纲进行辨证施治,消除患者体内湿、热、火、炎、毒,有效地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疏通经络,达成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方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目前,“免疫去湿排毒”绿色疗法有5个步骤:病症检查——病痛消除——症状控制——病症治疗——后期防治。它是目前治疗皮肤顽疾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许德志医师举了几个最近来就诊的病例。有一位80岁的老人,家人推着轮椅来医院就诊,老人患有脑中风,四肢瘫痪,全身皮肤瘙痒特别厉害,掉皮,可以说是“体无完肤”,其表情麻木,言语迟钝……确诊为“肾精不足皮肤瘙痒”。用“地黄饮加减”汤药(口服),外敷用药,直接外搽于肌肤,通过毛孔直达表皮以下生发层。第一个疗程就达到了效果先帮助病人缓解痛苦,逐步由外而内,达到治愈效果。

预防“老年瘙痒症”注意生活细节

老年朋友要注意自己平时的生活细节,特别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保持身体健康、增强自身抵抗力。适当进行锻炼,持之以恒,就能取得不错的效果。第二,多吃些滋阴生津润燥的食物,如红枣、梨子、香蕉、莲藕、蜂蜜等。忌吃辛温燥热以及油炸、肥腻食物。不饮酒、不喝浓茶、咖啡等。第三,尽量减少洗浴次数,而且水温不宜太热。时间不要超过15分钟。冬天尽量不要泡澡。洗澡捌昌用清水,尽量少用洗涤用品。例如肥皂、沐浴乳等。洗完澡之后,可以在干燥部位抹些润肤乳。避免穿化学纤维的衣物,而以全棉衣物为主。平时还宜多食一些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和水果。严重皮肤瘙痒的患者应到正规专科医院接受必要的检查和治疗。

专家简介:

第3篇

中图分类号:R512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3-0009-03

艾滋病,既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并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症。皮肤瘙痒症是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HIV/AIDS患者)较为常见的临床症状,反复发作。其原因及病理机制尚处于不断的研究中。

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Viral Load,VL)是判断艾滋病疾病进展、临床用药、疗效和预后的两项重要指标;“证”是中医认识疾病的根本所在,是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个阶段主要矛盾的反映,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生理和病理状态的高度概括,是临床治疗的主要依据。然而,目前对国内艾滋病患者进行皮肤瘙痒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血浆病毒载量、临床中医证候观察相关性的研究不多。关注和研究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树立战胜疾病和生活的信心。

1HIV/AIDS患者皮肤瘙痒以及与一般疾病皮肤瘙痒的区别11HIV/AIDS患者出现皮肤瘙痒的情况HIV/AIDS患者基本都会出现皮肤瘙痒病症。胡建华[1] 等报道,皮肤瘙痒发生率40%。Resneck JS J[2] 等报道,艾滋病感染者相关性瘙痒性丘疹(HIV-PPE)发病率在12%~46%。赵晓梅[3]等在坦桑尼亚研究提示,皮肤黏膜病变常见有皮疹伴瘙痒发生率为54%。周萌[4]等报道,皮肤瘙痒症为58 9%。张毅[5]等报道,皮肤瘙痒发生率为7143%,居首位,与何英[6]等流行病学调查的56%相近。同期,我们对云南省2005年开展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工作以来收治的1978例HIV/AIDS患者入组治疗前的皮肤瘙痒进行统计,其中,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本身因感染HIV出现皮肤瘙痒有585例,占入组病例的295%。出现皮肤瘙痒的585例中,艾滋病感染者有128例(219%),艾滋病病人457例(781%)。

HIV/AIDS患者接受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疗法),尤其是服用含非核苷类药物奈韦拉平(NVP)者,均可能出现皮肤瘙痒[7]。此外,治疗卡氏肺囊虫的药物复方新诺明以及抗病毒药物齐多夫定、地拉韦啶等也可出现相同症状。主要机制可能与这些药物抑制宿主细胞DNA聚合酶活性有关。在艾滋病患者HAART疗法过程中,皮肤瘙痒可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长期服药依从性难以保证,可能使HIV对药物产生耐药而导致治疗失败[8,9]。近年来,随着HAART疗法用药方案的不断调整,患者服用NVP所出现的皮肤瘙痒情况相对有所减少。

12HIV/AIDS患者皮肤瘙痒与一般疾病皮肤瘙痒的区别艾滋病皮肤瘙痒症与一般疾病的皮肤瘙痒症有很大区别。HIV/AIDS患者皮肤瘙痒症状剧烈,常因过度搔抓而出现皮肤局部血迹累累,皮损部位可出现丘疹、丘疱疹、结节等,形状不一、大小不等,并可伴有局部皮肤色素沉着和瘢。瘙痒可发于全身各部皮肤,好发于四肢伸侧,尤以下肢伸侧最为常见。根据其表现类似祖国医学的“粟疮”。随着病情发展,皮损的变化,又与古医文献中记载的“马疥”相似。如《诸病源候论·疥候》记载:“马疥者,皮肉隐嶙,起作根蔗,搔之不知痛”。患者生存质量降低,依从性受到极大影响,给HIV/AIDS患者造成极大痛苦,是临床上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2HIV/AIDS患者发生皮肤瘙痒与CD4+T细胞计数的相关性CD4+T淋巴细胞计数是主要的免疫学指标。CD4+T淋巴细胞是HIV感染最主要的靶细胞。HIV感染人体后,出现CD4+T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CD4+/ CD8+比值倒置现象,细胞免疫功能受损。其临床意义是了解机体的免疫状态和病程进展、确定疾病分期和治疗时机、判断治疗效果和HIV感染者的临床合并症。

高艳青[10]等报道,2164例经血传播HIV/AIDS患者的皮肤瘙痒发生率为67%,平均CD4+T细胞计数32个/μL。鲍迎秋[11]等报道,瘙痒症常见于CD4+T细胞计数介于350~450cells/μL的患者。章俊[12]等报道,HIV相关性瘙痒性丘疹(HIV-PPE)患者的CD4+T细胞计数在100/μL左右。张毅[5]等报道,血浆CD4+淋巴细胞计数下降至200个/mm3以下时容易发生皮肤损害。

3HIV/AIDS患者发生皮肤瘙痒与血浆病毒载量的相关性病毒载量是反映体内病毒数量的指标,血浆病毒载量是重要的病毒学指标。其测定的临床意义包括预测疾病进程、提供开始抗病毒治疗依据、评估治疗效果、指导治疗方案调整。病毒载量与疾病进展速率和预后有强相关关系,能有效地反映抗病毒治疗的效果,病毒载量测定广泛用于评估HIV感染的进程。

HIV/AIDS患者发生皮肤瘙痒与血浆病毒载量相关性,少见报道。建议在临床相关工作中,关注皮肤瘙痒的发生与血浆病毒载量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皮肤瘙痒与疾病进展、疗效评估、治疗方案调整等各项相关工作的进行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4HIV/AIDS患者发生皮肤瘙痒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证候是机体内因和环境外因综合作用下的机体整体反应状态,同时在病证发展过程中,随着病邪的强弱、正气的盛衰而发生相应的证候变化,表现为证候的演变、转化或兼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时点)机体对内外致病因素作出的综合反映,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证候处于动态变化,同时还是一个不可直接测量、无法用确切数据定量表述的综合变量,各证候间往往有一定的相关性。

清代医家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医道在乎识证、立法、用方,此为三大关键,一有草率,不堪司命。然三者之中,识证尤为紧要。”可见辨明证候是辨证论治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对中医证候的研究,对于发展中医理论及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HIV/AIDS患者发生皮肤瘙痒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也同等重要。

艾滋病皮疹及瘙痒在临床中常伴见疲乏无力、舌淡紫、苔黄腻、脉沉细弱等表现。以瘙痒为主的皮肤病变以热毒内蕴、血热生风型最常见。关注HIV/AIDS患者并发皮肤瘙痒的中医证型特点,有利于中医诊疗HIV/AIDS患者皮肤瘙痒提供依据。

5讨论

目前,虽然HIV/AIDS患者发生皮肤瘙痒的原因及其可能的病理机制尚在不断的探索研究之中,但皮肤瘙痒症已成为HIV/AIDS患者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

相关临床实践以及我们的观察研究表明,皮肤表现可作为HIV感染者免疫状态的观察指标。皮肤疾病与较低CD4+T细胞计数明显相关,患者皮肤疾病的种类数、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CD4+T细胞计数呈负相关。即皮肤病的发生与HIV免疫抑制明显相关,而且逐渐减弱的免疫系统会导致泛发的、顽固难治的慢性皮肤疾病。另外,免疫抑制的程度也同样可以改变皮肤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自然病程。

不同感染途径的HIV/AIDS患者发生皮肤瘙痒,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有直接相关性,而CD4+T淋巴细胞为免疫学的主要指标,其计数在一定程度上又客观反映HIV/AIDS患者的病情进程、机体的免疫状况以及愈后的分析等。

统计分析中医证型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的关系,观察中医证型分布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的相关性,与HIV/AIDS患者发生皮肤瘙痒的相关性,比较不同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段、病毒载量分段、中医证型与皮肤瘙痒发生率的相关性,可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为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提供理论依据、提高临床疗效。HIV/AIDS患者及其发生皮肤瘙痒的证候研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摸索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每一阶段的证候及传变规律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以病为纲,辨病和辨证相结合,认真总结规律,上升到理论高度,反过来又指导进一步的临床实践,提高临床疗效。

进一步观察分析皮肤瘙痒与CD4+T细胞计数、病毒载量以及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以及规律;在此基础上又进行基础证候与免疫功能、病毒载量的相关性分析,十分必要。

同时,不断探索HIV/AIDS患者发生皮肤瘙痒的原因及其可能的病理机制,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对症治疗,能够给予他们更加人性化的关怀,更有助于提高其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延长其寿命,使其带毒生存,也有利于各项相关工作的开展。 实属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胡建华,李秀惠,刘翠娥,等100例艾滋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研究[J].北京中医,2007,26(2):97~98

[2]Resneck JS Jr,Van Beek M,Furmanski L,et alEtiology of Pruritic Papular Eruption With HIV Infection in Uganda[J]. JAMA,2004,292(21):2614~2621

[3]赵晓梅,吕维柏311例艾滋病并发皮肤粘膜感染分析及中药治疗[J].中国医药学报,1996,11:55

[4]周萌,梁羽萍 39例HIV/AIDS患者的皮肤表现统计分析[J]. 河南中医,2010,30(6):567~568

[5]张毅,杜艾嫒239例HIV感染者并发皮肤损害分析[J].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0,3(3):134~136转140

[6]何英,徐立然,妮100例艾滋病相关皮肤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6(23):5~7

[7]赵景云,马克坚,方路,等HIV/AIDS皮肤瘙痒症相关性问题简述[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30(12):83~84

[8]林光惠,陈小英 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不良反应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8,23(11):30~32

[9]屈文妍,李春梅,闫会文,等 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中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2):1078~1080

[10]高艳青,吴昊,黄晓婕,等河南、山西2164例经血传播HIV/AIDS患者的皮肤表现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8,37(8):503~505

[11]鲍迎秋,傅裕,常建民,等HIV感染者487例所患皮肤疾病与免疫缺陷的关系[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7,21(1):36~38

第4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Clinical Dermatology

主管单位: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单位:南京市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4963

国内刊号:32-1202/R

邮发代号:28-7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2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百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第三届(2005)国家期刊提名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第5篇

陈清海,男,1958年生,汉族,现任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美学美容协会、皮肤美容学会主席,澳门亚洲皮肤美容激光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会美容皮肤学组全国委员,江西省宜春学院美容皮肤科学教授,中国美容时尚报顾问,《医学美容实用技术学》副主编,福建省青年联合会常委。

[摘 要]

与人体机能24小时内在有规律地变化着一样,人的皮肤机能在不同时段也在有规律地变化着,笔者把它称为"皮肤生物钟"规律,认为运用"皮肤生物钟"指导美容实践,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皮肤生物钟 美容 实践

[中图分类号]Q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00)09-0265-02

APPLYING "DERMAL BIOLOGICAL CLOCK"TO

GUIDE COSMETIC PRACTICE

CHEN Qing-hai

Depart.Aesthetics & Cosmetology Association

of Macau,Macau Skin Beauty Association

[Abstract] Persons dermal function is regularly changing as the bodys in 24 hours of a day.The author name it"Dermal Biological Clock",and consider that applying "Dermal Biological Clock"to guide cosmetic practice can obtain doubly satisfactory effect.

[Key words] Dermal biological clock Cosmetic Practice

皮肤是人体(体表)最大的器官,其结构是相对稳定的,但皮肤的功能和活力在一天中是随人体机能的不断变化而在规律的变化着。这种规律性变化是人体生物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并具有一定特点,笔者暂且称它为"皮肤生物钟"。皮肤美容和实践若能按照"皮肤生物钟"来制定治疗与护理计划,必将产生意想不到的美容效果。

1 皮肤生物钟是人体机能规律性变化的缩影人体的新陈代谢活动在有规律地不停变化着,在不同时段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变化亦有所不同。根据人体机能和皮肤机能的变化规律,大致可将其活动分为以下几个时段,每个时段都具一定的代谢特点。

1.1 睡眠时段 从晚上22:00至凌晨6:00,代谢速度处于最低水准,尤其在熟睡时由于迷走神经兴奋,使呼吸心跳次数减慢,血液流速降低,大脑耗氧量减少,肾上腺皮质激素(荷尔蒙)分泌量减少。但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大量增加,是细胞代谢峰值时段,细胞分裂速度比其它时段快7~8倍,此时细胞生长和修复机能最为旺盛。

1.2 清晨、上午时段 从清晨开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量增加,6:00~8:00时段达最高峰,而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分泌量则明显减少,人体蛋白质合成受到抑制。上午8:00~12:00,机体代谢最为旺盛,皮肤的机能和活力逐渐达到高峰,应激能力强,工作效率高。

1.3 午后时段 午后,血液循环集中于消化系统,人体其它的代谢相应减缓,机体逐渐产生疲倦感,皮肤血液流量也减少,对各种护肤品中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比较弱。

1.4 下午时段 下午15:00后由于食物经过消化,大量营养物质进入血循环并被机体所吸收,大脑及心肺对物质的吸收能力逐渐增强并达到高峰。这段时间比较适宜作专业皮肤护理,还可配合健美操等健身运动。

1.5 晚间时段 晚上19:00~22:00机体和皮肤对外界刺激的抵抗能力降低,面部神经末梢及表情肌开始疲劳,眼周及下肢容易出现水肿。各时段皮肤机能的不同变化,是人体整体机能变化的缩影,如果皮肤发生疾病会影响整体机能,同样机体内部不协调时也会在皮肤上表现出来。因此"皮肤生物钟"是反映和观测人体机能变化的最好和最重要的窗口。在治疗皮肤疾病和护理皮肤时必须有整体观念,标本兼治才能取得理想效果。

2 运用"皮肤生物钟"指导皮肤美容实践,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皮肤生物钟的变化,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有利时段进行各种治疗和护理,并尽可能避开不利时段或采取补救措施,可取得较不择时段进行皮肤美容更好的效果。下面列举四个不同时段作些解释。

2.1 上午时段(8∶00~12∶00)皮肤的机能和活力逐渐达到高峰,对外界各种刺激的承受能力提高,抵抗力强。此时段适合各种损容性皮肤病治疗与护理。如:文眉文眼线、祛斑、除痣、换肤及治疗皮炎、痤疮、腋臭、脱毛、除疣等。

2.2 午后时段(12∶00~15∶00)午饭后副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降低,身体逐渐产生疲倦感,血液循环集中于消化系统,皮肤血液量减少循环变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比较弱。除那些仅在此时段可抽空做皮肤护理的"大忙人"外,如果有条件在此时段好好休息一下,是最好的美容措施。

2.3 晚间时段(19∶00~22:00)此时皮肤的免疫力下降,对外界刺激的抵抗力降低,容易出现过敏反应及血压下降,皮肤血液循环减弱,眼周及下肢容易出现水肿,还有面部神经末梢及表情肌开始疲劳。这段时间适宜做面部清洁护理,可配合做面部及全身保健按摩和蒸汽浴等。

2.4 睡眠时段(22∶00~6∶00)此时段,特别是22:00至凌晨2:00,是皮肤细胞代谢峰值时段,也是激素代谢最旺盛时段,因此,应注意必要的休息和睡眠才能保持皮肤的良好状态。搽一些富含营养物质、透气性能好的营养晚霜,对皮肤是最好的滋润。

第6篇

关键词:中医外科;湿疹;临床观察

      湿疹为一种慢性复发性痰瘴性皮肤病,其发病多为多种内外因素引起急性或慢性过敏性皮肤炎性反应。湿疹其特点表现为多形性、倾湿润、对称分布,以水疱、红斑、丘疹、渗出、瘙痒、糜烂及反复发作为主要特点,对人体皮肤损害严重[1]。中医认为湿疹发病与风、湿、热之邪关系密切,湿为本、热为表,急性发作时必挟风邪,慢性发作时缠绵乃顽湿逗留,致使风燥湿热郁结,肌肤失养。为此,文章根据常见湿疹其皮损形态,以中医辨证治疗,对2010年8月~2011年9月就诊的88例湿疹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0年8月~2011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88例湿疹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39例;年龄21~74岁,平均(35.7±1.5)岁;病程5个月~10年,平均(3.8±3.2)年。88例湿疹患者中,湿热内蕴型36例,脾虚湿盛型28例,血虚风燥型24例。

1.2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皮疹消退,停药3个月后无复发迹象;有效:皮疹瘙痒明显减轻,停药3个月后无新皮疹出现;无效:瘙痒轻微减轻,皮疹少量减少。

1.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①湿热内蕴型:皮损易发且范广,现皮肤肿胀,具强瘙痒;患者机体呈小便短赤,口干舌燥,苔白且黄,心烦气躁,脉弦滑或滑数;②脾脾虚湿盛型:皮损淡红色,现皮脂结痂,多发四肢;患者机体呈现大便不干,口渴不思饮,舌淡且苔腻,脉沉缓或滑;③血虚风燥型:皮损反复不愈,瘙痒烈且皮损脱屑,伴血痂或抓痕。患者机体呈现舌淡且苔薄,脉沉细或沉缓。

1.4  治疗方法:88例患者中,特别多以发热、皮肤灼热、红斑、丘疹,以红斑丘疹为主。舌苔黄,舌尖红,脉数沉缓或滑数。配以:赤芍、防风、生甘草、知母、丹皮、泽泻、黄芩各10 g,茵陈15 g、生石膏2O g,生地30 g。1付/d行水煎。

2 结果

4个疗程后,88例湿疹患者治愈72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达到94.3%。治疗前后检测患者大小便常规、血液、及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无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湿疹主要由内外多种因素激发引起的过敏性、炎性反应性皮肤病,其瘙痒剧烈,呈多形性、对称性的皮损特点。《医宗金鉴》认为该病机“心火脾湿受风而成”,故湿疹病机不离“风、湿、热、邪”。传统中医认为其发病原因为风湿邪郁于肌肤而成;或因脾失健运、湿热内生且逗留,血虚风燥郁结,致皮肤失养。

湿疹发病原因不外风、湿、热三者,缠绵难愈,且易复发,治疗应以清热祛风、利湿止痒、内外兼顾、表里分消为主。既要重视皮损表现,又要注意内在病机。湿因水液代谢障碍而变生。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日久必耗液伤阴,阴伤血燥,肌肤失养则致皮肤肥厚粗糙,脱屑皲裂。具体为:①湿热内蕴型(相当于急性渗出性或合并感染性湿疹);②脾虚湿盛型(相当于亚急性湿疹);③血虚风燥型(相当于慢性湿疹)。分别配合祛风清热利湿、清热利湿,凉血祛风、健脾燥湿、滋阴润燥之原则。我们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结合现代医学,认为方中生地养阴清热凉血,赤芍凉血活血,丹皮凉血肖斑,三药配合清热利湿,兼以凉血而不伤阴;白鲜皮味苦性燥,是除湿止痒的要药;配地肤子、苦参治全身瘙痒等。并多年应用中药治疗湿疹,中药内外合治是消除渗出、糜烂和水肿的有效方法。

4 参考文献

第7篇

在中医学中,腠理常作为一个特定的词组出现,然而构成腠理的 “腠”和“理”其意义是有区别的。腠、理合称为“腠理”大约是在秦汉时期才大量出现,成书于公元前239年的《吕氏春秋·先己》[1]言:“啬其大宝,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逐通。”在此之前,还没有腠、理并称的文献记载。

1 腠理考释

1.1 奏(còu)、凑(湊)、腠考释在古代文献中,尤其是秦汉三国时期的文献中,奏、凑(湊)、腠三者常通用。《仪礼》成书于公元前5~公元前4世纪,《仪礼·乡饮礼酒》言:“肺皆离,皆右体进腠”,《仪礼·公食大夫礼》则言:“载体进奏”,《辞海》等认为这里的奏同腠。此外,《文心雕龙·养气》载:“湊理无滞”,这里讲到的湊理即是腠理,而湊是凑的繁体字,在汉字简化之前,古文献中多用湊。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奏、凑(湊)、腠三者在相当长的时期是混用的,那么在文字的演化中它们肯定有必然的联系。

凑(湊)从水,奏声,本义为水流会合。《说文解字》中释:“凑,水上人所会也。”《广韵》则释:“凑,水会也,聚也。”根据其原意,词语运用中将凑的含义延伸到了事情、事物的聚合、会合,如《逸周书·作解》:“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以为天下之大凑。”其中的凑就是聚合的意思,余如凑会、凑聚,包括当代常用的凑巧、凑钱、凑份子等词组都有聚合之意。

腠,奏(còu)声。《康熙字典》里这样注释:“膚腠也,肉理分際也。”可见,《康熙字典》注释腠为皮肤以及肉理的间隙。《辞海》解释腠为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辞源》则有两个:一是指肌肉的纹理,二是指皮肤。因此,腠的意义包含了皮肤以及肌肉之间的间隙纹理,这一点是被广泛认可的。

奏有两个读音,còu和zòu。奏音còu时,主要是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奏(còu)通凑(湊),汉郑玄注《周礼·夏官·合方氏》“掌达天下之道路”为“津梁相奏,不得陷绝”,这里的津梁相奏意思为水渡和水桥会合,《前汉·成帝纪》:“帝帅全臣,横大河,奏汾阴。”其奏同凑。二是奏(còu)通腠,《礼仪·公食大夫礼》言:“载体进奏”,《康熙字典》注:“又与腠通。……奏,谓牲体皮肤之理也。”当代的权威工具书《辞源》《辞海》对奏(còu)解释较为一致,亦遵循了通凑和通腠两方面。

综上,从战国时期到唐宋时期近一千余年,奏、凑常通腠来使用。腠的含义是凑本义的引申,两者有共通之处。凑本义为水流会合,后泛指一切事物聚合、会合,人体的皮肤纹理、肉理分际也为肉之会合而成,故而也称之为凑。因其与人体组织有关,在文字发展中便将其从肉(月)旁,而演变为腠。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凑理,广雅:凑,聚也。……盖会聚元真之处,故谓之凑。以其在肌肉中,又从肉作腠。”

1.2 理之考释理,从玉,里声(lǐ),本义为加工雕琢玉石。《说文解字》言:“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韩非子·解老》则言:“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因其本义为治玉,文字演化过程中便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作为动词,其具有治理,管理,使之有条理有秩序的意思,如《韩非子·和氏》记载:“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作为名词则主要是指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以及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如《荀子·儒效》:“井井兮有其理也。”是言纹理也。

腠理作为词组是中医学的一个名词,那么腠理中的“理”便也是名词性质的,因此其基本意义也是纹理、层次。《辞海》关于理的解释第二条是这样说的:“玉石的纹路,引申为物的纹理或事的条理”,《辞源》解释第五条则简言:“纹理、条理。” 荀子正名:“形体色理以目异。”王先谦集解引王引之曰:“色理,肤理也。”《后汉书·方书传下·华佗》:“须发尽白,而色理如三四十时。”这里理是指皮肤的纹理。而《礼记·内则》:“渍取牛肉,必新杀者,薄切之,必绝其理。”绝其理,是谓牛肉横断的纹理和层次。故而可见,理用于描述人体组织时,广泛地指人体皮肤、肌肉等内外组织的纹理和层次。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①腠理虽然常常并称,但是其各自意义既有区别也有联系。腠本意是指人体肉之所会,泛指人体组织的间隙,理则主要指的是机体组织的纹理和层次。②虽然两者所指不同,但却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同一事物。机体组织只要存在着间隙(腠),那么也必然形成一定的层次和纹理。

2 腠理的历史沿革

《黄帝内经》多处论及腠理,其内容涉及生理、病理、治则等多方面,但是并未对腠理概念进行明确解释。延至东汉末年张仲景则是侧重于从生理功能来诠释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

到了隋唐多认为腠理便是汗孔。杨上善著《黄帝内经太素》[2]解释腠理为玄府汗孔:“所谓玄府者,汗空。……汗之空名玄府者,谓腠理也。”王冰在注解《素问·皮部论》时说:“腠理,皆谓皮空及纹理也”,可见王冰所谓之腠理是皮肤和肌肉的纹理、缝隙。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指出:“然皮肤之汗孔者,谓泄气液之孔窍也,一名气门,谓泄气之门也。一名腠理者,谓气液出行之腠道纹理也;一名鬼神门者,谓幽冥之门也;一名玄府者,谓玄微府也。”其后虽言玄府,但是却不离腠理的范畴。

明代医家张景岳的《类经》是这样论述腠理的:“津者阳之液,汗者津之泄也。腠理者皮肤之隙。”认为腠理是皮肤的间隙纹理。

清代对腠理的解释基本沿袭了仲景之说。《医宗金鉴》对其进行了更深入的解释:“腠者,一身气隙,血气往来之处,三焦通会真元之道路也;理者,皮肤、脏腑内外井然不乱之条理也。”《高注金匮要略》则进一步强调了腠理为空腔结构,谓:“皮肉之窈冥虚空为腠,五脏之元真,各自开门,由其本经而出于皮肉之窈冥虚空。”同时代的日本医家丹波元简[3]言:“腠理……血气之所灌渗也。理者,有粗理,有小理,有密理,有分理,有肉理。此皮肤之理也。腑之环回周叠,脏之厚薄结直,此脏腑之理也。”

近现代唐容川汇通西医解剖知识,认为“包裹周身之白膜,皆是三焦所司,白膜为腠理,三焦气行腠理”,乃是认为全身之筋膜为腠理。黄竹斋则结合现代医学更进一步提出“肥肉里,瘦肉外,夹缝之油纲名腠理”,似乎腠理是人体脂肪。

现代代表性的工具书《辞源》[4]是这样解释腠理的:“中医指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和皮肤的纹理。”而《辞海》[5]则解释道:“中医学名词。指人体皮肤、肌肉和脏腑的纹理,是气血流通灌注之处。”中医相关的工具书《中医大辞典》[6]给腠理下定义为:“泛指皮肤、肌肉、脏腑的纹理及皮肤、肌肉间隙交接处的结缔组织,分为皮腠、肌腠、粗理、小理、瞧理等。”台湾版的《中医名词辞典》[7]则解释:“腠理,即皮肤脏腑的间隙处。”国内较有影响的《中医名词术语选释》[8]定义腠理是:“①指皮肤、肌肉和脏腑的纹理。②指皮肤与肌肉交接的地方,又称皮腠。”

3 腠理概念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腠理的历史沿革可以看出,历代对腠理的概念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腠理为人身皮肤、肌肉、脏腑之间隙纹理是被较多医家所认可的。然而由于认识上的差异,造成了对腠理概念的误解:

3.1 认为腠理是皮肤浅表的组织皮肤汗孔是人体最为表浅的组织之一,所以最容易观察到。古人在最初观察人体生理病理时候,皮肤汗孔是最容易被观察和最多被观察的。皮肤汗孔也确实具有间隙性质和一定纹理结构的组织,但是如果就此认为腠理仅仅是皮肤汗孔,肯定是将腠理的概念片面化了。目前的教课书、教学参考书在阐述腠理时,几乎都只是将腠理作为表腠来讲,似乎腠理就是肌肤表皮而已。这样严重影响到了中医学术的继承,埋没了中医学术中的闪光点。

3.2 认为腠理是筋膜、脂肪、结缔组织古人对腠理的认识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当时的解剖观察,这一点是不能忽视的。但是要强调的是,中医对腠理的认识源于解剖学知识,腠理却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解剖学的概念。中医对腠理的认识还收到了大量临床实践以及古代文化、哲学的影响。将腠理对应于现代解剖学的筋膜、脂肪、结缔组织等概念是盲目的,不但不利于对腠理的深入认识,还将腠理的概念引入了误区,是应该加以纠正的。

4 腠理概念疏正

《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言:“八正之虚风,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为深痹也。”《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言:“股际骨空,在毛中动下。尻骨空,在髀骨之后,相去四寸。扁骨有渗理腠无髓孔,易髓无空。”都是在说腰脊、扁骨之腠理。且《素问》《灵枢》中多次提到毛腠、皮腠、肤腠、肌腠、肉腠、分腠、肉理、麤理(粗理)、密理、细理、小理、分理。可见,《内经》所言腠理有大有小,广泛遍布人体的皮肤、肌肉、骨等组织。因此在《黄帝内经》中对腠理的内涵和范围已经有了初步的限定。后世都是在此基础上使之更加具体,逐步完善。

《中医名词术语选释》、台湾版的《中医名词辞典》以及《辞源》《辞海》对腠理的解释是基本一致的。它们都认为腠理是皮肤、肌肉、脏腑的间隙和纹理,但是实际上,腠理在人体组织中是无处不在的,不仅是皮肤、肌肉、脏腑,就是骨、脑等组织等一样有腠理的存在。

综上所述腠理可定义为:腠理是广泛存在于人体各个组织的间隙纹理的统称。

参考文献

[1] 李春玲(译). 吕氏春秋[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42.

[2]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215.

[3] 丹波元简.素问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19.

[4] 广东、广西、湖南辞源修订组.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5]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519.

[6] 李经玮,余瀛鳌,蔡景峰.中医大辞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844.

[7] 陈西河.中医名词辞典[M].台北:五洲出版社,1974:163.

第8篇

“早些去挂号吧,李斌教授来得很早的,下午的门诊,他上午11点不到就来了。”

“谢谢李斌教授,我发了几年的痘痘被他治好了!”

“李斌教授对人很和蔼,没一点架子,是个好医生!”

……

点开李斌教授的个人主页,满眼都是病家的好评,眼前不由得浮现出一位悬壶济世、道骨仙风的老中医形象。待真正见到李斌教授时,却是出乎意料的年轻,始终笑容可掬,平易近人。

中医皮肤科是中医体系中最有特色的学科之一,因其独特的临床疗效和较少的毒副作用越来越受到广大患者的信赖。

皮肤疾病虽是表现在体表,但其主要原因是体内的平衡出现了紊乱,中医学通过调节体内平衡,达到治疗皮肤疾病的目的。现代研究已经证明,“神经-内分泌-皮肤免疫”学说在皮肤疾病发病上起关键作用,我们常见的湿疹、神经性皮炎、银屑病(俗称牛皮癣)、痤疮、斑秃,甚至包括红斑狼疮、大疱性皮肤病等都与人体情志及免疫密切相关。李斌教授正是在中医中药治疗皮肤病上,作出了大文章。

师从名家

怀着梦想,带着对知识的渴望,上世纪90年代,李斌成为沪上顾氏外科传人唐汉钧教授的弟子。攻读硕士、博士期间,在跟随唐教授系统学习顾氏皮肤外科的同时,李斌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跟随西医皮肤病名家罗邦国教授、郑捷教授门诊抄方学习,后来唐教授又专门安排李斌到瑞金医院西医皮肤科进修,由此打下了扎实的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基础。

1997年,李斌教授取得博士学位,进入了岳阳医院皮肤科,又拜师于沪上夏氏皮肤外科传人孙世道教授,将沪上最具权威的顾、夏两家中医皮肤外科的学术理论进行系统的学习、融合。由于勤奋好学、为人诚恳,李斌得到了国内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泰斗秦万章教授的赏识,并在系统整理秦教授的临床经验中获益匪浅。

现在,李斌教授作为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病专业委员会最年轻的常委兼秘书,有更多的机会和西医皮肤病学界同行进行交流学习,真正达到中西医融合,中西医互补,扬长避短。

潜心钻研

很多人都知道一些皮肤病是“顽症”,如银屑病、湿疹、慢性皮肤溃疡等。李斌教授广征博引中西医诸家所长为己用,屡起沉疴,为病家解除了痛苦。

李斌教授为患者治病,不仅停留在“看”病上,他还会为患者“说”病、“解”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恰如其分的比喻,为患者排除疑虑。一次,李斌教授遇到一位荨麻疹患者追问自己的病是怎么回事,李教授回答说是一种过敏反应,但是患者却无法理解什么是“过敏反应”。李斌教授将“身体”和“免疫”分别比喻成“国家”和“军队”,“军队”不在于强和弱,所以荨麻疹发生不代表人体免疫力强和弱,而是“军队”一直处于紧张、戒备的状态,使得身体一直处于免疫“超敏”状态,容易发生过敏反应,这也是机体失衡的一种表现。中医药通过调节体内平衡,使得机体从“超敏”归于正常,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心怀大爱

1997年,当李斌教授作为岳阳医院第一位博士来到皮肤科时,这里只有6张床位,一年门诊量仅1万人次左右。如今,岳阳皮肤科已发展成为拥有26张床位、年门诊量逾15万人次的大科室,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已形成了新的具有岳阳特色的中医皮肤科理、法、方、药体系,在患者中享有一定的声誉。

李斌教授多年来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除了前面提到的每次提早开始门诊,他还常为有困难的病人加号,“病人从很远的地方来找我看病,有的甚至是从外地来的,是对我的信任和肯定;错过了时间而挂不上号,焦急的心情可想而知,只要有可能我就会给他们加号。”就这样,每逢李教授门诊,病人似乎总是越看越多,常常一坐门诊就是几个小时,但他始终面带微笑,认认真真为每一位病人诊治,直到病人满意为止。

李斌教授感慨说:“人的心态很重要,要学会换位思考。当我门诊时,每次会面对很多病人,要解释病人提出的无数细小问题,有时因为病人对病情的不理解,会对医生产生一些抱怨、不满,为了给病人解释清楚,有时要说很多话,由此而来的疲倦、伤神难免会影响到情绪。但是换个角度想想,病人找你看病,把你视作心中的希望、生命的依托,我顿感自己职业的神圣,责任重大。”

我们刚刚得到消息:李斌教授已经入选2011年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能够获得该计划项目资助,可以说是对李斌教授多年辛勤耕耘的充分肯定!我们衷心祝愿李斌教授能带领上海中医皮肤病创新团队取得更多硕果,为人们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

(李斌主任每周二上午在甘河路院本部有专家门诊,周一上午、周六下午在青海路44号分部有特需门诊)

李斌教授在继承夏氏皮肤外科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血热阳浮”是免疫性皮肤疾病的主要病理机制,以医院自制制剂“芩珠凉血合剂”为基础,潜心进行剂型改革,研制的“珍芩颗粒”“决银颗粒”,分别获上海市中药现代化创新项目资助,有望开发成为具有清热潜阳、凉血祛风作用,治疗特应性皮炎、湿疹、银屑病等皮肤疾病的中药新药。

岳阳医院皮肤科还有:

白地祛脂合剂:清泻肺热。主治痤疮、脂溢性皮炎等。

虎杖痛风颗粒:清热消肿,祛风利湿。用于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

茵连痛风颗粒:清热,利湿,通络。用于痛风性关节炎缓解期。

银翘解毒合剂: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治疗疮、疖、痈、疽等皮肤感染性疾患。

复方透骨草溶液: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用于手癣、足癣、甲癣等。

温经暖肤散: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用于冻疮、手足不温等。

封面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