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赏析八篇

时间:2022-12-11 06:35: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1篇

【关键词】金融 可持续发展 宏观理论

在金融全球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宏观金融理论逐渐建立起来,其中发展较为快速的就是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金融学随着历史的演变和时代的更新,不仅要求有先进的方法研究金融活动和经济现象,更是需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来维护宏观金融理论,达到实践理论相结合的目的。

一、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含义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主要方向,研究金融理论、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功能,在传统金融理论上发展出来的一门新的宏观金融理论。伴随着金融虚拟化的演进,金融可持续理论更注重资源的独立性和持续性,开拓了新的金融领域。

二、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容

(一)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主要研究的是资源的客观性和动态性

很多资源如资本和资金,不仅是客观的,并且处于不断地变动中。可持续的发展论就是要从客观性和动态性来对研究对象进行具体深入的探究。这是因为资源的内在属性不仅能体现金融资源配置的功能,同时也是进行资源调节的重要手段。

(二)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树立了金融资源效率观

金融可持续发展论以各种经济现象和各种金融资源为主要考察核心,从资源配置是否高效的角度来分析经济与发展之间的相互联系。实现金融资源效率这一最终目标,要重点研究长期可利用的资源。研究资源的高效,是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

(三)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解释了很多国家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无法维持的原因

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比如资金与人力技术,都属于稀缺资源。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许多国家任意开发、过度开采金融资源,大部分国家政府采取过度干预的错误政策,导致金融资源的缺失并丧失了原有的灵活性,无法再进行可持续发展。

(四)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采用了金融分析的研究方法

传统金融发展的研究使用货币分析方法,而现在的金融研究逐渐向虚拟化方向过渡,传统的货币分析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经济复杂的联系,金融变化和发展要求人们与时俱进,用金融分析的研究方法加以深层次多角度的研究。

三、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意义

首先,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各个国家可以采取不同的具体政策来实践和运用。任何资源都不能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而任意的开发,只有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运用,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其次,将可持续发展观点运用在金融领域,结合经济模型加以分析,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最后,该理论蕴含着系统性风险以及不可避免的危机需要警惕和预防。随着全球化经济的迅速发展,金融资源的不断更新必将产生一些不可避免的风险,因此要加强防范。

四、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创新

(一)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新方法

在商品经济时代,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一般等价物,流通和贮藏手段是最主要的功能。经济资源大部分依赖货币进行交易,因此金融资源主要用货币分析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在计划经济时代,简单的货币分析方法无法应对新时代的金融问题,这就产生了新的分析方法,即金融分析方法。金融分析方法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资金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是现代经济最佳的分析途径。

(二)金融资源论开辟了新的理论思想

传统的金融发展理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新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金融资源这种稀缺性资源,并要以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思想方式具体分析。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将金融资源看作协调、有效、均衡发展的对象,并与自然、社会相互结合在一起加以分析研究,提出了提高资源效率的观点。金融资源论是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它证明了金融对于经济的重要性,开辟了新的理论思想。

(三)金融发展论模式的改变

传统的金融发展论建立在货币中性的模式上,而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主要建立在货币并非中性,金融也属于非中性的这一基本模式上。金融可持续发展论强调金融发展内在本质属性与理论模式要相结合,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

五、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存在的问题

第一,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的高效问题,没有真正的落实。金融资源要提高效率,必须要达到金融资源的供求平衡。作为稀缺性资源,金融资源的高效是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核心目标,供给与平衡的问题还未充分解决,有待学者进一步探索和深入研究。

第二,忽略质的水平发展。传统的金融发展理论选取的一些分析指标局限于对经济上数量的分析,即只注重数量的性质。由于任何事物都要从量变达到质变才可真正发挥作用,因此,金融可持续理论要更加注重质的分析,以达到飞跃。

第三,评价指标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金融可持续发展论把金融资源的评价指标分为基础性资源、实体性资源、功能性资源三种。基础性的资源有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等,实体性资源是有房地产资源等,功能性资源是指可高度聚集资金的资源。该理论中,前两种资源已经有合理的指标进行评价,而功能性指标并没有真正提出并加以运用,因此要从这方面来提高金融可持续发展论的研究。

六、结语

在金融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传统的金融理论已经被金融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取代。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突破性的将金融资源作为研究对象,并提出了与时俱进的可持续发展观点。该理论在方法、模式、理论上均有创新之处,但也会产生一些问题,这些将留给学者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熊德平.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J].扬州大学学报,2003,(4).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会计 理论构建

一、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会计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含三个子系统,即生态持续观、经济持续观、社会持续观,各子系统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可持续发展对会计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生态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内容,由此产生了环境会计;经济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企业发生的各项成本和费用并尽量减少成本和费用,这是现行会计体系的主要工作;社会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有关内容, 由此产生了社会责任会计。可持续发展会计是由环境会计、企业会计和社会责任会计组合而成的多元化信息系统。在借鉴环境经济学、环境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有关环境和社会责任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反映,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与社会的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二、可持续发展观与现行会计体系不相适应

(一)现行会计目标与可持续发展不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是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会计目标。对于投资者而言,提供什么产品或劳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资本投入是否能得到所期望的经济回报。在自然资源的利用方面则以产品为中心决定取舍,无使用价值或无价值的物质均作为废料,废弃于环境之中,靠其自然消散、稀释和分解,服从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的目标。

(二)现行会计确认和计量规则与可持续发展的不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目前主要采用货币单位确认那些用价格计量以及用价格交换的生产经营过程和结果, 忽视了本应作为会计对象基本要素之一的环境和生态资源。根据现行会计体系产生的会计公式,不计算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不仅导致了虚夸的税收,也忽略了经济活动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损失和伤害。

(三)现行绩效评价体系与可持续发展不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不能正确评价企业的绩效, 进行环境保护投资的企业低估了其绩效, 而没有进行环境保护投资和考虑生态环境的企业高估了其绩效。[论文网 LunWenData.Com]

三、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会计理论结构体系

(一)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目标处于可持续发展会计系统的最高层次。利润最大化不再是经济治理的唯一目标,还应包括加强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使用和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调整投资方向,加快科技开发,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产生新的环境消费观念。

(二)可持续发展会计的基本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是一个独立经济实体。可持续发展会计主体应突破企业主体的范围, 延伸到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如何核算、反映企业活动给环境和社会所带来的不利和有利影响是可持续发展会计的重要任务。

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这些假设构成了企业可持续发展会计的时间观。持续经营假设指会计核算以企业的持续性经营为前提, 持续经营是可持续发展会计必不可少的假设。可以说,可持续发展假设是可持续发展会计得以建立的基本前提。

(三)可持续发展会计的核算对象

可持续发展会计核算对象相对于传统会计而言要宽广的多。按照与现行企业会计核算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将可持续发展会计核算内容划分: 为实际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与社会事项和实际不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实际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 是指那些已包含在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中的环境和社会事项。实际不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 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会计研究和开发的重点,有助于反映企业经营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

(四)可持续发展会计确认与计量

自然资源按其自然属性可分为永恒资源、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对不同性质资源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主要体现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永恒资源是社会资源,企业使用时不计入企业的成本费用, 而应按照其所替代的其他两种资源所隐含的价值,即其“机会成本”,计入企业的潜在收益和社会收益中,同时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增加。

对于人力资源可采用人力资源相关方法处理。由于可持续发展强调代际间的公平, 在确认收益和利润时不能使用历史成本原则。因此,在会计计量中应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由于各类自然资源可再生性、价值增值性等方面的差异,在确认其公允价值时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计量方法。如市场价值法、人力资本法、防护费用法、重置成本法、影子价格法、机会成本法等。

(五)可持续发展会计的账务处理

对于企业会计已经实际核算的环境和人力资源事项, 可按照现有的会计理论和方法进行核算。在账户设置方面,可在现有会计科目下设二级科目来反映环境和社会责任方面的事项。如企业购入的排污设备,可在“固定资产—环保设备”中核算;与环境有关的或有负债,可在“或有负债一环境”中反映;环境治理费用可在“治理费用一环境治理费用”中核算;与人力资源有关的会计处理, 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有关方法进行, 并在表附注中说明;对于没有实际核算的事项,要增加一些科目,如环境成本、环境受益、社会成本、社会收益等。

(六)可持续发展会计的业绩评价体系

为了形成全面的指标体系反映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除了日常的核算指标外,还应加入一些新的衡量指标。这些指标包括反映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指标以及反映发展权公平状态的指标、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的指标等。[论*文*网]

参考文献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3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会计 理论构建

一、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会计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含三个子系统,即生态持续观、经济持续观、社会持续观,各子系统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可持续发展对会计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生态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内容,由此产生了环境会计;经济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企业发生的各项成本和费用并尽量减少成本和费用,这是现行会计体系的主要工作;社会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有关内容, 由此产生了社会责任会计。可持续发展会计是由环境会计、企业会计和社会责任会计组合而成的多元化信息系统。在借鉴环境经济学、环境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有关环境和社会责任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反映,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与社会的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二、可持续发展观与现行会计体系不相适应

(一)现行会计目标与可持续发展不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是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会计目标。对于投资者而言,提供什么产品或劳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资本投入是否能得到所期望的经济回报。在自然资源的利用方面则以产品为中心决定取舍,无使用价值或无价值的物质均作为废料,废弃于环境之中,靠其自然消散、稀释和分解,服从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的目标。

(二)现行会计确认和计量规则与可持续发展的不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目前主要采用货币单位确认那些用价格计量以及用价格交换的生产经营过程和结果, 忽视了本应作为会计对象基本要素之一的环境和生态资源。根据现行会计体系产生的会计公式,不计算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不仅导致了虚夸的税收,也忽略了经济活动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损失和伤害。

(三)现行绩效评价体系与可持续发展不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不能正确评价企业的绩效, 进行环境保护投资的企业低估了其绩效, 而没有进行环境保护投资和考虑生态环境的企业高估了其绩效。

三、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会计理论结构体系

(一)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目标处于可持续发展会计系统的最高层次。利润最大化不再是经济治理的唯一目标,还应包括加强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使用和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调整投资方向,加快科技开发,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产生新的环境消费观念。

(二)可持续发展会计的基本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是一个独立经济实体。可持续发展会计主体应突破企业主体的范围, 延伸到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如何核算、反映企业活动给环境和社会所带来的不利和有利影响是可持续发展会计的重要任务。

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这些假设构成了企业可持续发展会计的时间观。持续经营假设指会计核算以企业的持续性经营为前提, 持续经营是可持续发展会计必不可少的假设。可以说,可持续发展假设是可持续发展会计得以建立的基本前提。

(三)可持续发展会计的核算对象

可持续发展会计核算对象相对于传统会计而言要宽广的多。按照与现行企业会计核算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将可持续发展会计核算内容划分: 为实际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与社会事项和实际不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实际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 是指那些已包含在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中的环境和社会事项。实际不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 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会计研究和开发的重点,有助于反映企业经营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

(四)可持续发展会计确认与计量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4篇

摘 要: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我们所从事的地理教育是以教授学生地理知识为最直观目的,但深层次的目的也有通过传授他们地理知识,让一代又一代人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从而让人类社会可持续地发展下去。本文通过对地理教育和可持续发展关系的梳理,进而阐述地理教育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理教育;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重要意义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份报告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是一种新型的发展观。它是以生态持续为基础,经济增长为条件,社会发展为目的,一言以蔽之:可持续发展主要是社会的发展。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资源、环境、经济、人口、社会这一发展系统的推动者。社会的发展进步实质上是人们追求幸福和全面发展的结果,离开了人的发展,社会也就无从发展。人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能力的关键”地理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教育功能有着其它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当前环境问题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地理学是了解关于自然界对人类供应能力和限制性的最佳课程”,并“深信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负责的公民所必需”。

二、地理学的概念和内涵

地理学是关于地球与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它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是调节人和自然环境在区域上矛盾的重要科学。地理环境作为人类社会的载体而成为人类活动的舞台和社会发展的土壤,不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消极衬托物。一方面,地理环境提供强大的物质与能量,维系人类社会这个庞大开放系统的运行与发展;另一方面,地理环境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并参与社会生产力作用于人类社会,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社会发展的速度,归根结底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人这一因素对地理环境的干预和调节。人类社会同它所处的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人地关系的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然而现阶段我们常常看到人们忽视自然的客观规律,使人类不自量力地向大自然宣战,大规模改造山河,严重地破坏了生态平衡,给人类带来了不堪回首的一系列灾难.特别是人口的过渡膨胀和经济的畸形发展,引发了一系列全球性的资源枯竭、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地球环境的可居住性和人类发展的可持续性矛盾空前突出,地理学正是以研究这些现实问题为目的,为人类更好地认识地球,保护环境而服务的。

三、地理教育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现在我们的社会高速发展,日星月异。但与此同时,伴随着人口的剧增、资源的匮乏、环境的污染等诸多问题也凸显出来,社会将如何发展才能趋利避害,成为摆在世界人面前的重大课题。地理教育肩负着历史使命,以全面提高公民素质为己任,能使受教育者比较系统地获得有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了解人类应如何合理利用自然和保护环境,以协调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能帮助受教育者增强环境意识和全球观念,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点。

1、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进动力,而经济的发展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技术条件等又密切相关。地理教材中有关农业、工业、交通、运输、贸易、旅游、环境等内容,讲述了经济发展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技术条件的相互关系,着重强调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及经济增长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一些贫困地区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相当突出,若不大力加强地理教育,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就不能进行合理的工业布局和农业资源配置,扼制环境问题的发生;若不大力发展经济,使更多的人脱贫致富,那么砍伐森林、毁坏土地、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等现象会不断加剧,且在环境问题发生后,不能及时、充分解决,可持续发展就难以实现。

2、促进生态持续发展

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人与环境和谐关系的恶化和生态平衡的破坏是由人的盲目行为造成的。在人与环境关系发生的两个层面上,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严重后果,一是上游层面自然资源供给能力削弱,如森林、水、矿物、物种和肥沃土地的耗竭和灭绝;一是下游层面处理或吸收废物、污染的功能削弱,如燃料废气排放造成全球温室效应。近几年来,一些科学家指出: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态系统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压状态下,它已接近或已经超过自身的承载能力,因此,改善生态系统,使之良性循环,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为适应这一要求,首先得帮助人们提高认识,继而将正确认识转化为自觉行为。地理教育注重使受教育者普遍认清外在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性,增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责任感、知识和技能;注重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改革教育观念、目标、内容和手段,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技术渗透结合到教学之中。呼吁人们放弃传统的高消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实施清洁生产、文明消费和提高生产效率,以保持资源的永续利用;倡导“稳定生态系统”、“保持生命之网”、“建立绿色长城”,以建立生态文明。可见,只有加强地理教育,人类群体才能自觉地把自身置于整个生物圈的相互依存网络中,并在自身的发展活动中积极而主动地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3、促进社会持续发展

社会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就是要保证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而地理教育可以提高全民科学文化水平,以形成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相一致的文化思想形态;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以适应可持续发展强烈而深刻的伦理要求;提高人类自身的生产水平,以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促进人口持续发展。当前人们对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内在联系在意识上仍然相当缺乏,还没有形成以加强环境无害和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度、价值观念和行动的浓郁氛围。地理教育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全球观念,用正确的地理思想观念去更准确地认识这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地理教育是传播科学知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主阵地,是提高人自身素质和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对过去文明过程进行的深刻反思,是人类历史上对人地关系认识的一种飞跃,它蕴涵着强烈而深刻的伦理要求。地理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断进行着道德教育,向人们传播和灌输一定的地理观念,使人们能够用现代地理学的理论知识、技能和思维来对待世界、对待自然、对待社会,并正确处理人地关系。如鼓励和引导人们欣赏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引导人们珍惜自然资源,节约自然资源,完善资源的使用方式和开发方式;激起人们对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热爱和珍重;倡导健康、文明、简朴的生活方式,改变传统的工业文明发展观,树立全球意识和未来意识;克服狭隘的地方主义、民族主义,倡导代内平等与代际平等,认识全人类利益和命运的相关性,珍惜世界各民族赖以生存的地球,维护世界和平,关心人类的共同进步.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的发展要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近几十年来,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迅速增长,使社会消费量和消费需求提高,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并且增大了对环境的压力,扩大了对环境的索取和破坏,导致了许多环境问题的发生。人口教育是地理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加强地理教育,能使学生认清人口发展趋势和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压力,树立科学的生育观,有效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深化对我国人口国情和计划生育国策的认识,更好地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服务。

四、结语

《我们共同的未来》指出:“今天的世界已经陷入了深刻的全球性环境之中,要使地球上人类生存繁衍下去,必须解决保护环境和生产持续发展的矛盾。”可以预言,未来人类社会将面临着一个比目前质量低得多的生态环境。因此,加强地理教育,注重人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深化可持续发展观念,努力“走出困境,拯救地球,实现保护环境,谋求持续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充分发挥地理教育的教育功能所在。

参考文献

[1] 钟孔述.《21世纪的挑战与机遇》,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第67页

[2] 李祖超.《发展教育: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4期第97页

[3] 刘美政.《关于人文地理教学的两个问题》,《地理教育论文集》,《地理教育》杂志社,1998年版第68页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5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企业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企业责任

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在特定的经济体制和财务管理环境中,通过对企业财务工作的科学组织和对资源的合理配置所要达到的具体标准,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导向器,它决定着财务管理主体的行为模式。确立要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可持续发展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期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现在的发展,满足现在利益。可持续发展也包括面对不可预期的环境震荡,而持续保持发展趋势的一种发展观。

一、现存企业目标的设立

企业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解决这一复杂系统的相关问题首先要建立系统的总体目标,应该在确定企业整体目标的基础上再来确定财务管理的目标。现代企业把实现可持续发展(即生存)作为企业的最高目标,企业要协调好三个效益的关系:一个企业不考虑生态效益将会造成环境污染,增加企业治污成本,影响子孙后代的健康发展,会被有关部门强制关闭:不讲究社会效益,企业产品难以得到社会承认,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没有经济效益,企业无法进行应有的生产经营及投资活动,企业难以生存。故从现代社会来看,如果这三个效益处理不恰当,企业都难以健康发展。

二、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因素

在确定企业财务目标前必须考虑与企业相关的;利益关系人,系统的环境依存原则认为,系统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系统和环境要保持物质,能量和住处的交换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命,考虑以上原则,影响财务目标的利益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企业所有者(包括政府)。所有者对企业理财目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来进行,从理论上讲,企业重大的财务决策必须要经过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的表决,企业经理,财务经理的任免电由董事会决定,目的是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保护所有者自身的权益。(2)企业的债权人。债权人把资金借给企业以后,一般会采取必要的监督措施,以及保证按时收回本金和利息。债权人必然要求企业按借款合同规定的用途或更有效的,合法的用途使用资金,并要求企业保持良好的偿债能力。(3)企业职工。企业职工包括一般的员工和企业经理人员,他们为企业提供了智力和体力的劳动,必然要求取得合理的报酬。职工是企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他们分享企业的收益,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可见职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相连。在确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时,必须考虑职工的利益。根据以上因素分析,按系统论的观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该划分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并且重点研究企业财务管理的具体目标。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区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是必要的,它把企业管理的一般性和财务管理的特殊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反映了企业管理的总要求,又反映了财务管理的特点,体现了系统的等级性原则。

三、环境问题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

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要的问题,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要研究和回答的重大课题。

1.经济发展的绝对性与相对性。首先经济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消除贫困,这是人类共同拥有的普遍权利,任何国家都有发展权,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点,离开了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其次经济发展具有相对极限。经济发展都有一个部分极限和整体极限的问题,经济发展不能超越环境的现实能力,在生态平衡条件下寻求最优的经济发展。虽然现代经济发展受到数量和范围的限制,但仍可依靠科技从质量和深度上进一步发展,而且可持续发展的前途广阔。

2.生态系统的平衡性与稳定性,任何一个生态系统所处的成熟,稳定的阶段就叫生态平衡或自然界的平衡。既要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愿望,又不破坏自然,并使其能持续地供给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所需,就要解决好发展与限制的矛盾,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3.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经济发展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更直接地增加当前利益,只重经济高速增长必然牺牲生态环境,反过来又会阻滞经济发展速度。生态环境保护和多种的生物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可以增加长远利益,但过分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又会限制经济发展,减缓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就是环境问题的实质,离开了经济发展,解决不了环境问题,不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又难以保持经济持续发展,两难选择决定了必须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起来统筹考虑。

四、企业可持续发展与财务目标关系

在理论上,任何财务目标都存在缺陷。在更多的时候,现实环境与假设环境的逼近程度可以通过企业实施机制层面的创新或缺陷弥补机制来提高。比如通过建立一定的激励约束机制来引导和约束经营者的行为,以实现第一个假设条件,从而趋近于“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所要求的理财环境,使该财务目标的缺陷得以弥补或最小化。财务目标设定的理财环境与现实理财环境的契合与背离程度,在不同的企业是不同的,这其中包含了纵向和横向的理财环境差异。企业实际治理结构与假设条件中的企业治理结构要求之间差异的客观存在,会影响目标设定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契合程度,未上市的小企业和大型上市公司在契合“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要求上的差别十分明显,该目标对于不同的企业来说,其优劣或有效程度就泾渭分明。此外,对于财务目标缺陷,还可以用有限理性来解释。由于现实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性,加之经济人有限理性的存在,使得最优财务目标不仅很难实现,而且很难识别,其好坏亦无法证明。企业不可能确定最优的财务目标,其选择的财务目标具有一定的缺陷是无法避免。企业财务目标及其实施机制都存在优化的客观需要,实施机制只有在企业的理财过程中不断完善,才能比较好地实现财务目标的功能,也才能反馈财务目标的缺陷,并通过特定机制加以弥补。从企业经营的较长时间来看,实施机制存在不断优化的过程,从企业发展的大背景来看,这也是企业管理成熟化进程的一部分。

企业对于财务目标的选择是战略性的,它是企业的财务有效运行的前提,定位错了代价会很大。基于有限理性,企业的决策者无法一次性地确定最适合企业理财环境的财务目标,而存在选择不同层面财务目标的可能。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建立相对于所选财务目标最适合,最完善的实施机制,因而也存在不同完善程度的实施机制,并存在优化的必要。财务目标的优化,包括目标本身的优化和目标实施机制的优化。激励机制的建立可以起到优化财务目标实施机制的作用,在经营者财务目标与所有者财务目标产生冲突时,它可以起到化解和调和的作用。在管理层持股制的作用下,经营者身份被附加了所有者的成分,从而化解了二者在根本目标上的冲突,它实质上是维护了所有者至上的公司治理规则。企业决策者在管理实践中寻求更高级财务目标的努力,使得财务目标得以优化,但只有同时改善实施机制,才会有良好的理财效果。

参考文献

[1]华金秋.《企业财务目标新论:现实与理论的偏差,财经问题研究》,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5)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6篇

关键词:农业资源;农业可持续发展;内涵和特征;对策

《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领先领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农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农业资源如土地、水资源、劳动力和资金等做为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应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本文从农业资源角度来探讨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1农业资源

农业资源是指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中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农业自然资源主要指自然界存在的,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物质、能量和环境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物种资源等等。农业社会资源指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因素中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主要有人口、劳动力、科学技术和技术装备、资金、经济体制和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资源已成为评价和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节约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解决农业资源日益尖锐的供需矛盾,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1991年在荷兰召开的国际农业与环境会议上,国际粮农组织(FAO)把农业可持续发展确定为“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续的农业能永续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永不退化、技术上应用恰当、经济上能维持下去、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中国21世纪议程》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明确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从农业资源角度来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充分开发、合理利用一切农业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合理地协调农业资源承载力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资源转化率,使农业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优化配置达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使农产品能够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

2.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1.1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就意味着发展。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发展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指数量增加上的满足,更应指农产品质量提高上的满足。

2.1.2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农业发展、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农业发展对农业资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置农业发展于农业资源的良性循环之中。

2.1.3有效控制农村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努力控制农村人口过快的增长速度,以便减轻农业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形成自觉保护资源环境的前提。

2.1.4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优化农业投入结构。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实现生产经营适度规模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农产品品种多样化和品质优良化,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和低耗,变原来的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1.5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村经济和社会经济全方面的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单纯地是追求数量上的增加,而是要实现农民日益富裕、农业社会全面进步,使农村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2.2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征

2.2.1生态可持续性

要保证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只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保持生态平衡,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2.2经济可持续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业产量稳定持续增长,农产品质量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率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经济效益可持续增长。

2.2.3人口适度性

人口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但是作为消费者又给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增加人力资源的资本存量,才能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2.2.4农业增长方式的集约性

科学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农业科技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能使农业增长从单纯依靠资源和环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增长的科技含量。

2.2.5目标的多元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提高农业产品的产出率、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而且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把社会进步和资源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

3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农业资源危机

3.1人口增长和农村贫困问题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人口过快增长特别是农村人口过快增长与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条件发展不相适应,加剧了人口数量与质量的矛盾,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素质难以提高和充分就业等问题;现有近5000万的贫困人口分布农村,贫困造成资源环境恶化,资源环境恶化又加剧贫困,最终对农业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造成了人口增多一贫困-资源环境恶化一经济发展减缓的恶性循环。

3.2农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农业自然资源面临短缺危机

首先,近30年来中国耕地总体数量不断减少。据统计资料,耕地由1957年的人均0.173hm2下降至1995年的0.08hm2。到1996年,我国30个省、市(区)中,已有14个省、市(区)人均耕地在0.067hm2以下,占总数的47%,其中有7个省、市(区)人均耕地不足0.053hm2,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0.053hm2的警戒线,尽管如此,占用、毁坏的耕地情况仍未好转。再加上耕地质量下降和人口增加,造**均耕地减少、土地负担指数上升和耕地失衡等耕地资源危机。

其次,农业用水危机正在加深,主要表现在:(1)农业和城市缺水严重。农业每年缺水达3.0x1010m3,受旱面积约2.0xl07hm2,全国有8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300个城市缺水。(2)水涝灾害严重。90年代成灾面积已经相当于50年代的273%,严重影响了中国农业的生产和发展。(3)乱开滥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漏斗面积不断扩大。如华北已经形成了1.5-2万km2的地下水位漏斗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5m,导致灌溉成本不断上升。

3.3农业资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工业"三废"污染急剧向农村蔓延。环境监测表明:在全国7大水系中,近一半的河段污染严重,流经城市河段82%受到严重污染,25000km的河流污染物超标,受污水、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危害的农田达0.1亿hm2;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大量使用带来了严重的农业污染,中国农药施用量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1995年为26.8万t,预计2000年将达30万t,农药和化肥的超量使用使得农药残留超标率和检出率很高,化肥的使用已使粮食增产出现了边际负效应。农药化肥等的滥用不仅使土壤、水体和大量农产品受到污染,导致不少农作物高产地区的农田生态平衡失调,病虫害越治越多,耕地污染、水污染及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也日益严重起来。

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也对农业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随着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乡镇企业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已由80年代中期的11%增加到1997年的45%,"三废"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达0.1亿hm2,比1983年增加了2.5倍,约有15%的农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因为污染,粮食减产100亿kg以上,直接损失达125亿元,给土壤和水资源造成严重破坏。这样不仅污染了农业生态环境,造成资源恶化,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对农业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如陡坡毁坡毁草等,形成了"边治理、边破坏"和"局部有所改造、整体继续恶化"的被动局面,使得土壤侵蚀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森林生态功能降低,土地沙漠化仍在发展。

中国面临的农业资源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再加上一些休耕、免耕等保护农业自然资源、恢复生态环境的措施执行不力,严重影响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下,如果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农业资源保护,就会使目前已经恶化的局势进一步加剧,导致农业生产严重缺少后劲;制约农业发展进而制约中国整个经济发展。

4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4.1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建设和管理

4.1.1法律法规是资源环境管理的基础和依据,法律管理应成为强化资源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在可持续发展的今天,随着对农业资源系统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需要,应全面审理中国现行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提出修订和补充措施,并制定相应的法律实施细则、条例和管理办法,把法律规定的原则具体化,增强其操作性,要注意有关法规的前后一致性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性。

4.1.2建立并完善农业资源产权制度。建立并完善资源产权制度,调整并划分清各类农业资源的产权关系,从法律上支持、监督产权所有者对农业资源保护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并以法律形式强化农业资源管理的协调机制。

4.1.3制定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在目前现有农业资源的各种基本法规中,一般都是就某种资源论资源,较少涉及一种资源和其他资源作为农业资源整体的关系和综合管理的规定,因此,要树立农业自然资源整体化观念和农业资源立法的前瞻性,强化综合管理意识;确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的地位;建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体系,实现对农业资源的综合管理。

4.2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消除贫困

4.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组合进一步扩大生态农业和持续农业的试点,及时推广应用。积极稳妥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形成结构合理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大农业格局,使各业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发展农业产前、产后的延伸产业,形成种养加和农工贸相配套的农业产业化体系,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以提高,确保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4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加强资源的保护利用政策

4.4.1保护耕地。今后中国各项建设都应力求少占地、占坏地;坚持有偿用地,有借有还;尽可能利用各种空闲地,减少占地损失;有计划地开垦边远地区的宜农荒地。

4.4.2改善农业资源环境。防止工业"三废"直接排入农业环境而造成危害;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源;最后要控制农业自身的污染源,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尤其是高残毒农药的使用,防止过量使用氮素化肥,避免农用水体富营养化等等。

4.4.3注意引进、吸收发达国家有关农业资源的节能、资源保护和环境修复的先进技术,重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资源替代等。

4.5开展农业自然资源评估和评价工作

长期以来农业资源的无偿使用已经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对农业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非常不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若不能及时扭转资源无价和价格扭曲现象,就会加重对资源的浪费。因此,必须规范农业资源作为一种特殊资产的评估方法,加强农业自然资源的估价和评价工作,推行有偿使用及社会补偿制度,资源开发的申报和审批制度,以便加强对农业资源的管理,保护农业资源环境。

5结束语

由于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贫乏,尤其是近年来农业资源问题日益尖锐化,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中国农业的未来任重道远。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分析面临的困难,积极采取解决措施,如开展生态农业、集约化农业,建立健全资源产权制度、农业自然资源的评估方法和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等,节约农业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农业资源的浪费,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农业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程度,就可以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21世纪议程一一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4:77-86.

(2)·FAO·迈向2010年的世界农[C]·第27届国际会议(年会)论文集,1993.11

(3)中国农用土地资源十年变化分析评价[M]·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1997:41-46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7篇

关键词: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必要性;措施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推进了一系列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但是因为不同因素的影响,在我国金融行业的管理中,管理能力与经济发展的实力出现了脱节现象,金融管理逐渐落后于经济发展。正是因为金融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步,导致了金融管理中的很多矛盾。因此,当前必须对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

2.金融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后,科技水平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极为迅速,而金融行业的管理对于经济的影响是很大的[1]。因此,想要实现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2.1金融管理影响力上升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各个国家独立发展的情况已经被打破了。全球化推进了经济的开放也推动着投资的发展,在投资中出现了很多不完善的监管机制,这些机制影响着金融市场的发展[2]。要保证金融行业发展的稳定性,政府出台了很多的监管制度,企业之间也加强了监督,这就使得金融管理的作用增加。

2.2传统模式无法适应当前要求

我国当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发展中国家,很多传统的金融管理模式已经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在金融管理中更是缺乏具有先进管理能力和理念的人才,这就导致了金融管理严重滞后经济发展,无法对金融危机进行有效地规避。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相应的方法来对金融管理进行改善,推进可持续发展[3]。

3.如何实现金融管理可持续发展

3.1重视人才力量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十分的迅速,我国的金融行业在发展中并没有充足的管理人才来推进管理水平的提高,人员因素是制约金融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制定科学的人才选拔标准,大力引入先进的管理人才,调动管理人员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自身专业技能的提升来提高金融管理水平。根据各地区的管理情况,通过考核选拔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将管理人员的性格和特长相结合,从而推进管理能力的发挥[4]。只有如此,才能够为金融管理补充先进的高水平的管理人才,才能更好的适应整个金融行业发展的需求,最终推动金融管理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3.2完善金融管理环境

我国金融管理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大力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同时对于外部环境的影响也要进行充分的利用。

3.2.1完善法律立法规范

通过法律途径对金融管理行业的运行进行管理,让金融管理中的各项工作的做到有法可依。通过对目前法律的充分利用,对自身的合法权益进行十分有效的保护,有效的维护金融管理行业在发展中的稳定性。同时在法律的保护下,很多中小型机构也能够获得自身的利益,这样就很好的促进了金融管理制度的完善,在市场中的作用就不会受到规模的影响了[5]。

3.2.2规范金融管理体系

推进金融管理的规范化,既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也能够让金融管理行业更加的规范和完善,确保金融管理的正常运行,促进金融行业的稳步发展。

3.2.3规范管理体制

我国的金融审计在这个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正在进行逐步深化,通过健全的管理制度来促进我国的金融业发展是势在必行的。当前我国各项管理制度的缺失导致了金融行业管理无法正常开展。所以必须通过有效的措施,促进管理制度的完善,保证金融发展的快速和稳定。

3.2.4实现完善的监督体系

推进金融管理监督体系的不断完善,可以对整个金融行业进行非常有效的监控,可以说监督机制对于金融管理的作用是十分有效的,能够防止金融行业出现较大的危机和动荡,政府也可以根据监管的结果对金融管理中的问题进行调整[6]。因此,想要大力引入国外新近的监管制度,可以结合我国的实际来对金融也管理进行改革。

3.3全面落实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在金融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法人治理结构的构建。法人治理结构能够推进我国金融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法人治理结构影响金融管理的中枢管理,关系到我国金融行业能否成功的实现现代化运转,是否可以在金融业发展的新时代新要求下实现高效运作,对于金融行业的发展和稳定有直接的影响。通过协调运作的法人治理结构可以促进金融管理中的各项政策有序进行,推进金融业高利润的实现。更能促进金融机构在资金使用方面实现良性的健康循环,让金融资产能够更好的保值和增值[7]。现阶段,我国的发展是计划经济的转型期,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不是很好,市场的运作也是缺乏规范,民间的资金交易也对金融管理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样的形势下,金融行业必须推进各项机构的改革和制度的完善,才能够促进市场的规范,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最终的可持续发展。

4.总结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我国的崛起,为了促进我国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维护金融稳定,我们必须针对金融管理中的各项问题进行处理,制定长远的合理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来促进金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不断的深化发展,大胆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理念,对金融行业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对管理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和考核,从而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和竞争力,保证金融管理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健康稳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蕾.论强化金融机构反洗钱意识[J].科技创业月刊.2012(12).

[2] 张锡锋.金融危机下我国FDI存在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3(19).

[3] 唐斌,王相林.践行银行社会责任.推进金融可持续发展――2008年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行长联席会议侧评[J].新金融.2011(11).

[4] 闫广宁.超前消费、金融危机与可持续发展[J].西部金融.2012(12).

[5] 郝洁.绿色金融促进节能减排问题研究[J].河北金融.2010(05).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8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与地质环境 管理

1. 可持续发展与地质环境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过快增长,出现了社会物质要求,生产建设活动的快速增长,在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资源过度开发,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质量严重下降、地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使自然界生命所依赖的地质环境,导致地质环境呈现不断恶化的趋势。人类面临着新的挑战,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历程,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高消耗、高污染、先破坏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需要,必须寻找一条地质环境与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作为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唯一出路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人类在社会经济发展和能源开发中,以确保它满足目前的需要的情况下而不破坏未来发展需求的地质环境”。它有三个基本要求。1. 开发不允许破坏地球上基本的生命支撑系统,即空气、水、土壤和地质环境;2. 发展必须在经济上是可持续的,即能从地球自然资源中,不断地获得有用物质同时,保持良好地质环境系统;3. 要建立国际间、国家、地区、部落和家庭各种层次上的持续发展社会系统,以确保地球生命保障系统的合理配置。共同享受人类发展文明,保护良好的地质环境系统,减少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和对自然界生命的威胁。

资源和地质环境是人类以及地球上其他生命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地质环境是国土资源的主要赋存系统,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但是由于人类在开发自然资源的活动中违背客观规律,不协调发展在“地质环境”上表现十分突出,造成水资源紧缺、污染严重,地质灾害日益严重,综合治理难度加大,地表生态系统恶化趋势加剧。地质环境保护面临严重问题。

2. 可持续发展赋予地质环境保护管理新的思想

地质环境的形成是地壳地层岩石圈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人类圈之间,长期不断进行能量转移和物质交换,而逐步建立相对平衡的开放的系统的地质环境演化过程。这种演化有些是急剧的,大多是缓慢而不易觉察的,但都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重大的,往往是很难逆转的影响。

各类人为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已占地质灾害总数的50%左右。水资源过量开采,引起了区域水位持续下降,一些地区表层植被枯死,土地荒漠化,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污染等地质灾害,矿山开采中“三废”的排放,污染矿山以及周围的地质环境:破坏土地植被、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对江湖、海洋的过度开发导致海水入侵,赤潮、江湖水位下降,断流,土地盐碱化,湿地退化等,另为各种因素引起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尘暴等灾害也越来越频繁和严重。部分重要的地质遗迹正在或可能被毁。人们已经认识到,加强地质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纵观当代地质科学技术发展可以看到,战略性资源勘查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并重。一方面,人们要发展经济,改善人类生活,就要开发利用资源,另一方面,为了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又要保护环境,限制资源开发,目前,由于过于强调前者,或没有协调二者关系,已导致了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因此,如何寻找地质环境与人口、社会、经济相协调发展是十分迫切的,也是人类发展所必须考虑的一种资源环境开发利用管理模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正好体现这一需要。它是“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复杂大系统的一种良性发展模式,是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唯一出路,我们要重新审视自己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行为,重视弥补和完善地质环境保护的目的、内容,研究方法和管理措施,地质环境管理工作尤其要从偏重于为生产服务,转向为生产、生活、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全面协调发展,切实保障社会经济和地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自然条件,地质环境具有一定的凝聚力、粘合力;野生植被的自然生长;污染物在多孔介质中输移过程中,物质发生对流弥散、分子扩散、溶解、吸附等化学物理变化,对污染物有一定的降解作用。也就是说,地质环境系统本身具有一定自我修复、保持、纳污能力,如果超过一定限度,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地质环境问题,如地质灾害、土地资源破坏、水环境破坏,对此我们提出地质环境容量的概念。

3. 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资源优化管理模型框架

为了保证资源可持续利用,仅考虑资源本身远远不够。因为它还与社会经济地质环境系统密切相关,必须寻求经济发展、地质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福利之间的最佳联系与协调。

3.1 管理目标

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矿产资源、地质环境管理目标应该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三者的综合效益最大。

设X1(t),X2(t)……Xn(t)为影响综合效益的决策变量(比如:矿石量、品级、开采费用、地质灾害等)它是时间段t的函数。写成向量形式,即X(t)=X1(t),X2(t),……Xn(t),为决策变量的向量。设j[X(t)],h[X(t)],s[X(t)],分别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函数。综合效益函数可表示为:z(t)=f{j[X(t)],h[X(t)],s[X(t)]}。目标函数形式为:

max z(t)=max f{j[X(t)],h[X(t)],s[X(t)]} (1)

关于综合效益函数的确定,也有多种方法。比如常用货币形式来表示,把各项因子都转化为用货币形式表示。如水土流失所带来的损失,用治理费用来表达。

3.2 约束条件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了确保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必须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不仅考虑现在还要考虑将来的可能变化。

(1)矿藏约束;要求即满足当时当地最小需求量k1(t),又不得超过社会需求总量k2(t),造成乱采滥挖。由于社会经济系统人们对矿藏贮存条件认识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要建立k1(t),k2(t)的预测模型。为了保证矿藏可持续利用,应该使现在或未来某时段的采矿量k(t)满足k1(t)≤k(t)≤k2(t)。

(2)地质环境保持无害性约束。量化表达该约束条件一般困难,但可以抓住地质环境系统的某些主要因子(比如:水土流失,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保证这些因子的指标不超过某一限度,从而达到地质环境保持性的目的。比如某地质环境系统主要因子之一是水土流失,采用的度量指标是水土流失量。这样可以通过限制水土流失量不超过最大允许水土流失量(设为ST0)来约束,约束方程可写成ST(t)≤ST0。

(3)社会、经济发展约束条件。包括人口、生产力水平、工农业发展、社会基础建设的预测及约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及污染物处理等工程技术能力约束等。

(4)发展可持续性约束;为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发展的综合效益函数值不断增加(至少不降低)。故有约束条件z(t2)≥z(t1),(t2>t1)。

综上所述,约束条件可概括为:

xi(t)预测模型集

xi(t)变量约束集

z(t2)≥z(t1),(t2>t1) (2)

(i=1、2……n)

3.3 优化管理模型及求解方法

由式(1),(2)就构成了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优化管理模型。一般是一个复杂的非线型优化模型。求该模型最优解的常用方法是数值法(迭代法),所得解是近似最优解。其基本思路是:从一个选定的初始点x0∈Rn出发,按照某一特定迭代规则产生一个点列{xk},使得当{xk}是有穷点列时,其最后一个点是模型的最优解;当{xk}是无穷点列时,它有极限点,其极限点就是模型最优解。用迭代方法求解的关键是,如何构造迭代规则(包括搜索方向步长)。

一般在求解该优化模型时,可以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通过计算机仿造系统的真实情况,针对不同系统方案计算,最终找到一个最优的方案,作为模型的近似解。

4.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