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交通经济论文

交通经济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28 15:50:29

交通经济论文

交通经济论文第1篇

  

1.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现状及发展战略分析

2.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3.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

4.重视基于交通运输资源的运输经济分析

5.我国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6.交通运输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7.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8.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经济联动发展的机制分析

9.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探讨及对策研究

10.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经济联动发展的机制分析

11.浅析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2.新时期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13.论新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14.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5.交通运输经济政策体系建设研究

16.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17.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管理的内在意义与关键

18.新时期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19.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经济联动发展的机制分析

20.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实行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研究

21.关于构建交通运输经济预警系统的探讨

2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策略研究

23.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24.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分析

25.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26.探究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现状

27.现代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方法

28.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29.试论交通运输经济效益的评价标准及其指标体系

30.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

31.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经济联动发展的机制分析

32.新形势下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困境及改善措施探析

33.现阶段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及效益提升路径探讨

34.探究新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35.新形势下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困境及改善措施探析

36.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

37.论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38.构建交通运输经济预警系统的研究

39.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40.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作用分析

41.全面预算管理在交通运输经济中的应用

42.现代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经济协调发展分析

43.实现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44.论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管理的内涵与关键

45.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策略思考

46.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47.试析当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及解决措施

48.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现状及发展战略探究

49.浅析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50.经济新常态下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重要性研究  

51.对交通运输经济预警系统的探讨

52.“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资本论》交通运输经济思想研究

53.浅谈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54.部省两级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与决策分析系统部署模式探讨

55.浅析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56.对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体制的相关问题分析

57.燃油税对国民经济与运输冲击的CGE模拟

58.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59.综合交通运输建设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VAR和VEC模型的实证分析

60.促进衡水区域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思考

61.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62.试析铁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模式的优化 

63.2010年上半年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情况

64.重视基于交通运输资源的运输经济分析

65.浅析转型期的交通运输经济及影响

66.《中图法》“F5交通运输经济”类名的规范化

67.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区域因素分析

68.2010年一季度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情况

69.河北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分析

70.新时期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71.交通运输经济首季运行保持平稳

72.前三季度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73.浅谈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

74.论无车承运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75.我国重视北极航行,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平稳

76.论新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77.淮安综合交通运输—经济复合系统协同发展评价

78.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

79.试论“十二五”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研究

80.新形势下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困境及改善措施探析

81.2015年上半年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情况

82.运输经济学在国际上的若干研究重点及启示

83.浅析当代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形势

84.浅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措施

85.交通运输促进经济集聚和扩散的机理与对策

86.交通运输-经济复合系统协同效度评价

87.一季度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健康

88.交通运输促进经济集聚和扩散的机理与对策

89.西宁市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及预测

90.谈谈“非典”对株洲交通运输经济的影响

91.山东省交通运输经济预警系统的构思 

92.2016年10月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延续稳中向好态势

93.对部级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分析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94.七月份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95.2013年前3季度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情况

96.1~5月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稳中趋缓

97.思南县交通运输经济与财务管理初探 

98.交通运输-人口-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定量研究

交通经济论文第2篇

1.1交通管理不符合城市规划国家对公共交通投入大量资金,但交通管理不当会致使资金浪费,如果交通管理有碍城市规划,反而会使公共交通达不到交通便捷的目的。城市规划与人口分布息息相关,公共交通则是大部分人的出行工具,如果交通管理安排不当,在人口少的地区投入过多的交通设备势必造成能源的浪费。同样的,如果城镇居民密集区公共交通设备投入不足,必将造成居民出行不便,起不到公共交通的作用。从哪种情况来看,交通管理与城市规划不相符都将导致能源浪费,有违低碳经济的初衷。

1.2交通工具不能准时到达预定地点交通设施迟到现象在公共汽车上表现比较明显。公共汽车是我们最常接触的一种公共交通设施,公交晚点情况相信大家都深有感受。公路上越来越多的私家车是公路拥堵的主要原因,公交运行期间赶上交通阻塞必然致使到站晚点。交通阻塞只是公交晚点的一个原因,还有就是资金不足,公交车辆不够,如果有车辆出现突发状况,没有其他车辆补充,会致使公交短期瘫痪。资金不足还有另一个重要问题,公交车不能及时报废更新,老旧的车辆在运行速度及尾气排放方面都存在问题。

1.3信息系统有漏洞由于公共交通事业发展迅猛,在很多城市完备的信息系统还没有确立,这就导致公共交通管制不完善,在交通运输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进入21世纪后,信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掌握第一手信息就占据的先锋地位。在公共交通运输管理方面信息同等重要。不能及时更新信息会导致管理方针的制定有偏差,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在指定地区投放公共运输设备,信息系统不完备直接造成资源浪费。

2针对现今不足提供以下管理方案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改正问题才能优化体制改革,在公共交通运输管理方面也不例外。针对以上不足,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2.1制备合理管理方针公共运输包含于城市规划,但又有其独立发展的趋势。由于公共运输在近几年才发展迅猛,日新月异,致使管理方针制定不是很完备,有些运输途径还会与城市规划相冲突,为避免国家在公共交通运输方面投入的资金浪费,制备合理管理方针变得尤为重要。公共交通运输要考虑人口密集程度,在商业繁华区、校园所在地、旅游景点等地加大公共交通设备投入,保证人们出行便捷。除了考虑人口问题,公共交通运输还应注意一些客观因素。例如地铁的建设应避开地下运输管道。为保障煤气、天然气等运输安全,地下运输管道会定期检查,如果地铁与运输管道相近,管道检查期间会影响地铁的正常营运,为人们出行带来不便。而且一旦管道出现问题,发生煤气、天然气泄漏,地铁里人们的生命将受到严重威胁。合理的管理方针不仅能提高人们出行率,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还能从根本上节约成本。

2.2加大资金投入国家在公共交通运输方面已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公共交通运输日益壮大,现有资金不足以使公共交通进一步发展,很多现有问题归根究底都是因为资金不足。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公共交通舒适度,吸引人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此便可减少私家车上道率,不仅有利于道路通畅,更能实现节约能源,减少尾气排放。在车辆更新上也投入大量资金。以前的车辆在速度方面不及现在的车辆,而且排放量大,对环境有一定污染。投入资金购买排放量小、对环境污染小的公共交通设备,从而达到绿色公交的目的。增加新型公交车能在提高乘车舒适度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达到低碳经济的目的。

2.3落实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的完备性是公共交通运输事业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在这个信息就是金钱的时代,公共交通运输也需完备的信息系统。信息是公共交通运输的一种资源,它不同于汽油柴油等可见的能源,但在公共交通事业中的地位不容质疑。车辆信息能保证车辆正常运行,降低在运行途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道路信息能保证车辆畅通,在经过交通拥堵的地段提前做好准备,制定应对措施。人口信息能保证公共交通运输管理得当,交通设备分布合理。政策信息在公共交通运输方面也很重要。政策信息是政策主体制定正确的政策、制定政策执行计划、控制政策执行过程的基础,直接决定公共交通事业能否开展。由此可见,信息的完备和畅通是公共交通运输过程中正确决策和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和关键因素。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着力开发公共信息平台,提高信息的综合运用。

3结束语

交通经济论文第3篇

世界经济发展日趋向质量要效益转型,人们越来越关注提质增效所带来的潜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效益,计量作为有关测量和测试的科学,是实现单位统一、保证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它是一项重要的质量评价指标,也是交通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各国政府在国家经济领域都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了积极的战略措施,与此同时,计量界也在谋求获得更好发展的机遇。以英国为例,在2011~2015财年度,政府投入2.4亿英镑用于国家计量工作发展战略规划,通过支撑经济增长及企业、商业交易、消费者信心和学术工作,为公私部门的计量工作提供支持,通过给出优先排序及资金分配的基本原则,形成了国家计量体系的未来发展方向构架。而英国计量院国家物理实验室(NPL)的首要工作内容则是“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研究对象和任务”。由此看出,计量的潜在价值已经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同时,适应高速经济发展的技术挑战,计量设备也在对应科学和法制计量的发展要求,交通计量应用的潜在经济和社会价值在一些国家也显现了出来。例如:澳大利亚通过对西澳大利亚国家路网采集的路面状况数据,进行粗糙度和车辙深度测量值的检验与可重复性测试结果分析,提出了对《国家路面状况监测指南》的改进建议。美国国会参照逆反射测量仪如何进行参数校准的完整描述,提出了逆反射交通控制材料的国家校准设备,并指示美国交通运输部制定了“适用于所有市民出行道路的路面标记和标志必须保持的逆反射最低水平标准”的规范。面对计量显现的深刻影响,中国交通计量已经采取了积极的行动,交通运输部近五年来,通过成立国家法定计量站、公路工程仪器设备计量管理目录和制定相关检定/校准指导手册等措施,努力提升计量标准研发与应用创新能力,探索量值溯源途径、方式和方法,拓展网络化的服务体系,以及培养后备人才,政府也加大了对计量质量研究项目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但是,仍然不能满足高速发展的交通建设对计量检测提出的市场需求,所以,现在的问题已不再是是否需要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而是转型升级的速度能有多块,幅度能有多大?在当前及今后“四个交通”的经济建设时期,发展交通计量不失为是一条保持交通建设平稳发展的有效途径,而且对保障交通经济中长期持续增长来说,也是一个可行的技术落脚点,因为,与传统的交通投资风险相比,计量服务产业投资的优势更加明显,通过计量标准与技术的革新避免交通工程建设出现高能耗的经济代价,这是交通计量产业经济对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最大贡献。

2中国发展交通计量的主要途径

中国交通计量发展的战略体现在行业管理机构-研究院所-服务与应用领域达成对于交通计量体系未来发展的共同愿景,在交通运输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监理过程中,充分考虑符合专用计量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采用经济驱动的方法提高行业计量服务的效率,保证行业质量与标准化体系发展的一致性,从而使交通计量经济导向更加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交通计量的2个支柱和3个基础。

支柱一:加强交通专用计量标准研究,拓展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公路、水运和在用汽车等领域专用计量标准研究,优先建设行业重点需求的部门最高计量标准及其配套标准器具的研制;加强计量研究与验证专用试验基地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程,获得公路、水路、在用汽车专业计量技术行业重点实验室;加强动态量、复杂量、多参数、综合参数等量传溯源技术和方法研究,远程测量、在线测量技术和方法研究,建立计量综合业务管理信息系统计量基础数据信息共享与服务模式,工程检测数据库,计量研究科研平台,营造计量信息开放、资源共享的技术服务环境,加快推动计量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支柱二:完善交通计量服务网络布局,提升其量传溯源能力。推进计量服务机构在全国的合理布局,形成以国家站为主体,以省级(含区域)专业计量技术机构为支撑的交通计量服务网络,提升其量传溯源能力。加强部级计量站计量标准覆盖范围和计量检定能力,完善实验室基础条件,研究专用计量标准的检定规程、校准规范,标准装置技术及检测方法。结合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逐步建立地方计量技术机构,以满通行业建设需要。

基础一:完善交通计量法规的建设完成《交通运输行业专业计量管理办法》的制订,作为交通运输行业管理计量工作的基本法规,是行业实施计量监督管理的依据,以规范专业计量检定站、专用计量器具、计量检定人员的管理;组建“交通运输行业计量技术委员会”,作为计量技术法规制修订的归口管理机构,加快实施行业急需的计量检定规程的制修订工作。

基础二:建立交通计量学科体系凝聚行业测量技术精华,建立交通计量学科体系。开展交通运输专业知识和计量学的联系,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充分满通运输业系统化、集成化、无损化、高效化的市场需求,通过公共专业试验基础建设,计量技术服务机构建设,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和管理人员的培养,积极参与国际专业计量技术交流活动,提高交通计量国际化水平。

基础三:健全计量监管体系明确各级交通计量行政主管部门是计量监管的主体,完善计量监督和管理制度,加强计量器具的控制管理,保证计量量值统一,使计量资源合理有效地获得最佳配置,加强计量管理的事中和事后监督,建立并实施计量技术机构信用评价体系。

3政策建议

交通经济论文第4篇

关键词:公共产品;生产力;资源配置

轨道交通由于具有快速、环保、运能大等特点,已成为各大城市发展公共交通优先考虑的项目。据统计,我国现有20多个城市正在建设或规划建设地铁等轨道交通项目,在建线路总长度超过390公里,有1500公里线路正在规划建设中。轨道交通在给人们带来便捷舒适的同时,也面临着由于人、车辆、机电以及社会灾害等因素而导致的安全问题。

轨道交通的安全性,对城市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有必要从经济学角度对轨道交通安全问题作出一些思考。

1轨道交通安全的“公共产品”特性思考

“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非竞争性是指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就是同一单位的公共产品可以供许多人共同消费,某些人对该产品的享用,并不影响他人的享用;排他性是指公共产品一旦提供给公众,不论何人都可以享用,任何人不得加以排斥。

安全属于社会秩序的范畴,是对人、对财产、对环境保护类的无形产品。轨道交通安全具有“公共产品特性”,表现在消费上不具有排他性,不会因一些人的“消费”而影响其他人的“消费”。但是,会因某个人或某一些人的不安全行为而导致安全这一公共产品的隐性短缺或显性短缺。例如,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在没有形成事故以前,个人是“免费”消费着他人所制造的“安全”这一产品。但若个别人不遵守安全规程甚至违法犯罪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将会危及无辜,不仅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同时会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例如,今年7月份英国伦敦地铁爆炸;1995年3月日本东京地铁毒气;2003年2月韩国大邱地铁纵火;2004年2月莫斯科地铁爆炸、大火等案件,伤亡惨重,损失、影响巨大。

地铁公司作为企业,其力量毕竟有限,不可能无限制地承担这类公共安全的社会责任。市场取向的改革带来了发展和繁荣已被实践证明,但市场不是万能的。公共产品的特性导致市场失灵,使政府调节成为必要。关系到社会整体利益的公共交通安全问题,单个企业无力承担起全部义务,政府应当作为公共产品来供给。

公共产品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公共产品是指政府通过微观参与提供生产性基础设施。轨道交通的投资与建设可由政府部门负责,授权地铁运营公司以经营权,并将基础设施以租赁形式租赁给地铁运营公司,象征性地收取租赁费。由于轨道交通安全所具有的公共产品特性,决定了国有企业能够更好地完成相关任务。国有企业的投资主体主要是国家,国家比任何个人更有全局观念,更关注社会的均衡发展与民众的利益,能够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充分考虑社会效益。相对而言,非国有市场主体往往更注重经济效益,不愿意为承担社会责任而承受利益损失。因此,从轨道交通安全所具有的“公共产品”特性出发,经营轨道交通产业一般仍应以国有经济为主,有条件地允许一部分非国有经济的介入。

广义的公共产品除了基础设施外,还包括立法执法、反恐防暴、公共政策、各项制度安排等。针对地铁运营中可能发生的灾害性事故,需要政府向社会提供防治这些社会性灾害的公共产品。为保证轨道交通运行的安全,越来越需要政府提供如公共政策、政府规制等广义的公共产品。公共政策是政府实施调控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可以为轨道交通各经营主体提供行为规范、基本准则和行动指南,并为广大乘客制定安全乘车的行为依据。政府规制作为政府的一种治理工具,意味着政府通过制定特定规则约束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行为,也就是要约束因为个人利益最大化动机的过分膨胀而导致他人与社会公众安全利益受损。

在保证轨道交通安全问题上,政府的作用应当进一步加强,要根据需要和可能不断推进政策创新,保证公共产品供给的安全性。

2轨道交通安全的生产力特性思考

安全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物态和条件,还是一种具有经济效益的活动,是通过对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合理组织、控制和调整,以减少事故和降低事故损失,达到人、技术、环境的最佳结合,间接促进了经济增值的一种活动。安全活动既具有自然属性,又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它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同时,还受到社会生产关系的影响,因此,安全具有生产力的特性。

生产力是生产能满足人类需要的有用物品的能力。轨道交通安全具有生产力特性,一方面是指它体现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具有一定的社会和经济属性,由于轨道交通安全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已成为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轨道交通安全状况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从一定程度上讲,轨道交通安全程度是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生产力是由人的要素和一系列物的要素结合而成的有机体系,轨道交通安全也是受到人、车辆、机电等人的和物的因素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轨道交通事故分析证明,这些因素是导致轨道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从人的因素看,既有因乘客未遵守安全乘车规则所导致的事故,也有因为工作人员职责疏忽而引发的险性事故。从物的因素看,车辆、轨道、供电、信号等故障都可导致事故的发生。

生产力反映的是人类的劳动能力,生产力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类劳动能力的发展,是人类科学知识、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和社会结合能力不断累积和提高的结果,因而人是生产力中的首要因素。

统计表明,几乎每一起重大事故都与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有关,所以抓运行安全首先要抓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包括法制教育,技术教育,安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工作人员牢记“安全第一”的运营准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心存侥幸和麻痹大意。

迅速的反应和正确的措施是处理紧急事故和灾害的关键,只有增强员工对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才能把事故与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为了保证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除了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思想教育,还必须进行事故应急处理模拟演练,逐步提高各有关专业和工种工作人员的应变能力、协同配合能力和对事故的综合救援能力,达到锻炼员工队伍的目的。

为了提高轨道交通的运营安全和运输效能,提高生产力水平,还必须抓住其他车辆、轨道、供电、信号设备等一系列物的因素,因为这些因素都直接关联到列车的安全运行,必须引起建设和运营企业的高度重视,采取相应对策。

生产力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能力的发展,而人的能力的发展又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通过革新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扩展新的劳动对象、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促进管理的科学化等多种途径,被运用于生产过程,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取决于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取决于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的作用渗透于轨道交通安全的每一个要素,离开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应用,安全运营就不可能得到强有力的保证。首先要用科学技术促进人员素质提高,用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思想观念教育广大员工,使他们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工作方法,掌握岗位所需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其次要提高车辆等装备的科技含量,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运营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其中采用自动化程度高、安全性能好的系统设备,是提高运营系统安全性的重要基础。现代城市中,地铁是人流最为密集的公共场所之一,其可靠运行是地铁安全运营的前提条件。把这些机电设备纳入统一的智能化的管理,通过自动化系统对这些设备进行科学高效的监控管理,是确保地铁内安全的关键因素。

3轨道交通安全的资源配置特性思考

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可分为“自由物品”和“经济物品”。“自由物品”是指人类无需通过努力就能取用的物品,如阳光、空气等,它的数量是无限的;“经济物品”是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是不足的,稀缺的。从经济资源稀缺性的事实出发,就产生了资源配置的问题。

轨道交通安全属于“经济物品”,它是通过政府、企业、乘客和车辆、轨道、控制系统等一系列因素相结合而生产出来的。社会资源是有限的,社会对安全的投入受到客观经济水平的限制,它的数量不是无限的,如何在有限的安全投入下,获得最大的安全效益?这使轨道交通安全具有了资源配置的特性,即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增进轨道交通的安全,实现最优化。

安全资源配置是安全活动与安全产品生产之间的资源配置比例和安全活动各环节之间的资源配置比例问题。可以这样认为,轨道交通的设计和建设属于安全产品的生产,而轨道交通的运营则属于安全活动。

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可控资源是一定的,这些资源一部分配置在产品生产上,另一部分配置在安全活动上。产品生产与安全活动之间的资源配置比例决定着生产与安全之间能否协调统一,决定着轨道交通安全所能达到的广度和深度。所以,在安全资源配置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安全资源配置问题首先要解决多少资源配置在产品生产上、多少配置在安全活动上,安全资源配置应该以最优化作为配置效率的标准,以实现安全产品生产与安全活动的协调统一。

过去,政府或企业抓轨道交通安全基本不介入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只是在投入运营后承担起安全监管或实施工作,将安全资源倾力投在运营中,这是不合理的配置方式。实践证明,运营环节能否正常和安全,和前期的方案论证、设备和信号的选型、以及设计和施工环节具有前因后果的关系。因此,在轨道交通建设、开通运营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一体化”经营的优势,在设计、建设、运营中,有效实现安全资源的合理整合,通过运营部门全过程参与新线的设计、建设和调试,将运营现场的经验与实际问题带到设计工作中,使设计充分考虑运营安全的需要,将安全的关口前移到设计、建设阶段,把对事故的事后的弥补转变为事前的主动控制,使安全资源在安全产品生产和安全活动中得到合理配置。

交通经济论文第5篇

公路交通运输是指以公路作为运输基本设施,以汽车作为基本运输工具,在城市内部、乡镇等区域实施人员与货物传递的一种运输方式,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公路交通运输具有机动灵活,适应性强,直达运输,速度较快;原始投资少,资金周转快;公路运输的操作方式比较简单易学,行业进入壁垒低等的特点。

公路交通运输经济是组成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家宏观控制的同时,受到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和限制。目前我国公路道路网络的建设速度总体上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人们对于公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在我国所有经济产业中所占的比重正逐步提高,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公路运输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它是国民经济的动脉,保证了各项生产的顺利实施和人们生活生产的正常进行;其次,公路运输的畅通满足中短途货物运输和旅客的需求,缓解了铁路运输的压力,能够使经济发展的成本有效降低;最后,公路运输缩短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距离,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劳动力转移,推动了经济均衡发展,有助于信息交流。

2现阶段公路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问题

第一,资金问题。随着我国整体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相关基础交通设施的建设出现了资金紧缺、投入不足的问题。很多山区和丘陵地区,其交通设施建设的成本和难度较高,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进而导致了城市交通运输网络不够完善,难以适应快速增长的基础交通需求。

第二,不平衡问题。在一些经济水平发展不同的地区之间,其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存在很大的差异。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整体交通网络设施的建设不够平衡,特定地区的供需矛盾缺乏及时、有效、全面的解决。

第三,安全问题。近年来,众多交通事故频发,这给予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损失,严抓、狠抓公路运输安全,是整治当前交通事故多样化、频发化的关键举措。与此同时,相关客运与货运的安全管理工作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很多安全指标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并且相关营运人员其自身的安全意识不到位,容易出现相关的安全问题。

第四,环境问题。对于道路交通行业来说,在其产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其会产生一系列的污染问题,并且对于周边环境造成影响。在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如何对于环境问题进行积极有效地解决,是当前节能减排工作开展的重要目的之一。

3解决当前公路交通运输经济面临问题的对策

第一,加强投入。在开展相关公路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对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进行保障,加强各项资金的落实,避免由于投资方面的制约对于道路交通事业造成的影响。各级地方要灵活地采取有效的手段,对于资金困境进行解决。在国家投资的基础上,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高建设过程中的筹资能力,拓展融资渠道,进而更好地推动当地整体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二,保障平衡。在进行当地交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实现平衡化与协调花发展,做好交通运输与实际经济发展的协调,进而更好地促进整体经济的稳健发展。在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对于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进行消除,减少不同城乡区域之间的不平衡问题,进而更好地利用公路运输来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在公路网络的协调谷案例上,要对于不必要的浪费进行控制和减少,提高整体的运输效率。在进行公路工程项目建设和维护的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地浪费问题,并且减少由于施工中技术不过关所造成的后续维修保养成本增加。

第三,实现一体化建设。一体化建设是当前城乡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趋势,公路网络建设也要关注这一方面的问题。在城市沿线地区,要对于公路网络进行充分的拓展,进而更好地对公路沿线地区的乡镇、农村等不同方面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实现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接轨。通过开展一体化建设,实现城镇化水平的合理提高,并且结合科学的管理规划,不断地扩大整体规模,进而实现地方经济的良性发展。在一些区际和城际地区,要对于空间联系进行不断的增加,对整个公路网络进行完善。在进行道路交通建设的过程中,要做好技术和经验方面的交流,有效地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提高道路的承载能力。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要关注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做好扶持、帮助与相互交流,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对公路经济的规模效应进行有效的发挥。一体化建设工作的不断开展,对于城乡的距离进行了缩小,是推动我国社会全面、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公路交通运输经济效益的重要体现之一。

第四,加强产业布局。在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业布局是其中的重点内容,如何对产业布局进行合理的优化是其重要的发展关键。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加强技术含量,关注新技术的投入使用。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公路网络的建设中,各项新技术和科技信息资源的合理整合与配置,是整体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关键。公路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带动其周边产业集群的发展,这对于市场方面的各类调节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周边城镇来说,其本身的发展要在结合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借助当地道路交通运输网络来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和调整,提高产业布局的合理性。在将来的发展中,产业布局的调整依旧是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

结束语

交通经济论文第6篇

【关键字】运输经济学 交通运输 运输方式

Process in the transport industry, relative to their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to reflect and address the economic problems of transportation at that time, there have been many ideas on transport economics or economic theory of representative transport, many of which are universal and regularity of things, is a valuable theoretical heritage, and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should be in-depth research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 economics discipline.

Key word:Transport EconomicsTransportationMode of transport

中图分类号:C91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作为与衣、食、住等同样重要的人类基本活动之一,交通的起源是很早的。但是对交通活动的理论探讨却在18世纪以后才出现。这个与整个科学发展的起点,特别是与经济学发展的起步是吻合的。

1.我国运输经济学发展历史

在我国古代经济比较发达的时期,交通也非常的发达,著名的“丝绸之路”是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典型标志,隋代开通的京杭大运河是水路交通的典型代表,然而当时没有形成运输经济学的概念。进入近代以后,由于内战和列强的入侵,我国的经济和交通运输处于落后的状态,导致运输经济学发展滞后。我国运输经济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自此引进了西方运输经济学。然后,运输经济学的系统研究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当时引进了前苏联计划经济的背景下的宏观交通运输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即围绕着交通运输部门研究能力配置规划、计划、投资、成本和运价等宏观问题,直至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进入了从市场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经济转轨时期,于此相应,我国运输的基建体制、市场体制、行业体制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为适应这一变化,从7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经济和交通运输方面的学者一直在努力探索适应我国国情且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运输经济学学科理论体系。在这一的时期,陆续出版了《铁路运输经济》、《公路运输经济学》、《航运经济》等一批著作,其中一部分着重论述了部门内部的运输经济、管理活动和体制改革,另一方面则主要反映了对宏观经济问题进行研究的成果。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运输经济学获得了迅速发展,并逐渐摆脱了计划经济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引进西方交通经济学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向着适应市场经济的微观、计量经济学体系转变。然而,从大量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运输经济学的研究仍然或多或少的带有前苏联运输经济学的思想。运输经济学,尤其是结合我国具体情况的交通经济学,其思想体系、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仍有长时期的深入研究。

近10年来我国在运输经济学领域中的研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研究队伍也随之飞速发展。巴顿在《运输经济学》中提到,29世纪70年代的英国以运输为专业的经济学家的人数,几乎可以靠两只手数出来,然而到20世纪80年代,对该领域感兴趣的热烈程度是50多年来所未曾见过的。这种情况也同样发生在当前的中国。

2.运输经济学发发展的经验总结

运输经济学学科的这种发展状况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其中最主要两个因素:一是运输业的发展水平;二是运输经济基础理论的发展状况。

第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运输业才开始在发达国家成为最现代化的部门,或者说各种运输方式才开始竞相发展,形成发达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30年代小汽车风行,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运输工具显著进步,尤其是二战后飞机于40年代中期从事民航运输,而且由于汽车的广泛使用,严重影响了铁路的发展,并造成都市交通的拥堵等,运输问题逐渐成为众所瞩目的问题。

第二,西方经济学者认为,运输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福利经济学。他们认运输业是提供公共产品的行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公路、江河、运河等都是政府兴建,或是自然界所提供,使用者不必付费,运输基本上是外部经济,存在着外部性,其理论有待于基础理论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邵春福,秦四平,交通经济学,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1:1-11

[2]徐建华,运输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7

[4]李永生,运输经济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交通经济论文第7篇

【关键词】交通运输发展;经济增长;均衡解析

交通运输是当今时代中重要的产业,纵览全球各国,交通运输在城市和各国家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交通运输的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又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对于这个话题各国研究人员早已从各个角度进行了不同的研究,并得到了不同的结论和研究成果,本文围绕这个问题分析了各研究的结论,并展望了新的见解和思路。

一、交通运输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均衡研究现状

分析交通运输的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近些年来各经济学家、学者以及从事相关领域人员都有研究的热点话题。在多年来的研究过程中,众人虽然从不同的视角利用多种解析方法对交通运输的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但是人们对于这个课题的研究结论并没有得到统一的答案,结果众说纷纭。在多数的研究结论中,我们可以总结为三种言论:第一种言论认为交通运输的大力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并明确指出了交通运输的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性作用;第二种言论认为这种交通运输的发展只是为了达到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存在;第三种言论认为交通运输的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既能促进经济的高速增长,又是经济增长环境下的必然所需。

二、交通运输发展与经济增长均衡关系的解析

在现如今的时代中,探讨交通运输的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在城市进程加快的脚步中,我国的交通运输领域也在快速发展着,但是城市的发展必定需要将交通运输进行合理的规划,而如何规划或者说交通运输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决策人的最终抉择方向。以下针对现有的理论进行了分析:

(一)马克思分析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

马克思曾在他的作品中针对交通运输和经济增长的问题进行了多次的论述和分析,并提出了很多结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商品经济越是快速发展,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就会越频繁,而价值交换过程中的基础条件就是交通的运输工具,这也决定了交通运输工具的重要性;货币和运输已经成为了确保商品流通的车轮。专注古典的政治与经济学家曾经提出过这样的学说:交通运输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

(二)运输发展与经济史的理论

国外的众多研究人员也曾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以李斯特为代表的研究人员提出:是英国让全世界都认识到了交通运输的发展对国家生产力产生的重大影响,更促进了国家的经济、财富与政治等方面的共同增长;诺思针对变化的海运费率分析了费率变化对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总结出因海运生产力的提升促使了海运费率降低的同时,更加强了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国内研究人员也针对交通和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在现代社会中的交通运输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着相互交替和推动的关系。

(三)发展经济学与计量研究的相关理论

罗斯托为代表的研究人员对社会中的间接资本和生产资本进行了明确的区分,并指出了社会中关于间接资本的理解可以归纳为交通运输的发展动力,在研究结果中说明了:交通运输的大力建设和发展以及社会中其他的资本扩大都是出现在经济起飞和发展的前面。

三、均衡解析新思路

国内研究人员曾利用计量研究法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交通运输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增长无明显作用,但是经济的增长必然对交通运输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通过以上提出的现有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关于交通运输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均衡关系的研究众说纷纭,很多问题也并不能得到真正的解说,就如我国发展的内河航运来讲,我国有着先进的航运技术,但也只是促进了农业和其他小型经济的发展,并没有产生较大的工业革命,也并未对社会经济的增大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并没有局限于现有理论的研究中,针对这个问题也都有了新的进展,特别是在20世纪末新兴的古典经济学研究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新兴古典经济学针对现有的理论和缺憾进行了解释和分析,主要总结的内容如下:(1)在交通运输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改善原有的交通条件,对减少交易的成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能促进生产力等内容的提升,对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推动效果;(2)交通运输本身就是以交易性产业而存在的,并非是生产产业,交通运输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是有着深远影响的;(3)因分工的问题和分工经济影响了交易成本发生了变化,分工的发展过程会降低交易成本的变化,因此在经济不断增长的过程中,生产力的增长扩大和市场的拓展都会直接促使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

总的来说,以上的研究结果让人们找到了全新的理论,对于以往的研究也起到了完善和补充说明的效果,这个研究成果将交通运输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明确的分析,并明确指出了二者的发展对交易成本的影响,每一项研究过程都代表着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更加证明了人们在各学界领域的进步与成长,交通运输的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均衡关系的研究涉及到的学说和理论比较广泛,人们的研究还在继续,因此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论证还是应该从实际出发。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交通运输的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还处于进一步考证的状态中,对于这个课题,我们已经有了很多可以借鉴的研究理论,无论是哪种研究都代表着各学术界的劳动成果。在时展的过程中,交通运输的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无论是在城市建设、商品交换还是在交通运输部署的时候,人们都要考虑到经济与交通之间的关系,对于二者的均衡解析还要深入到更进一步的领域探索中。

参考文献

[1]袁乐平,余绍山.交通运输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均衡分析[J].财务与金融,2012,(5).

交通经济论文第8篇

关键词:韶关;交通枢纽;投入产出分析

中图分类号: F572.88 文献标识码: A

交通运输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以预见,韶关交通枢纽建设将为实现“五大建设”目标、促进韶关迅速发展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交通枢纽建设对经济发展影响作用的理论分析

早在20世纪初叶,就有一些学者注意到交通运输促使沿线经济带形成的若干事实,并试图从理论上加以论证;此后,形成了许多有关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

古典与现代区位论都以给定的交通技术和手段讨论经济活动区位及空间布局。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此外,美国经济学家埃德加•M•胡佛在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基础上指出了交通运输条件的队工业布局和经济活动区位选择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般说来,运输成本或费用的下降,直接引起运输供给增加、提高区域可达性,通过其聚集和扩散效应加速区域经济活动、形成区域中心城市,并以交通网络系统的构建形成特殊地域空间综合体。

1.交通枢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

交通枢纽城市也是区域中心城市,根据点―轴系统理论,在区域经济核强大经济势作用之下,会在交通运输线路形成运输束沿线,形成物质高度聚集、技术高度聚集、产业高度聚集、市场高度聚集、人力高度聚集、资金高度聚集的经济带。

当聚集效应达到一定程度,集聚从整个对外部依赖性向自我维持性经济过渡,经济核的经济势将会向经济腹地或周边地区或按照中心地等级体系由上而下扩散,也就是说,那些具有优区位点的发展达到相应水平,聚集效应开始溢出,产生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的扩散效应。

2.交通枢纽建设有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区域交通运输系统在空间上拓展,促使地区优势区位得到发展并产生位势,从而促进经济活动从低位势向高位势流动。随着经济活动空间范围的扩展、运输通道的不断完善,区域经济系统的空间演化与交通运输线的联系不断密切,逐步形成以交通干线或运输通道为发展轴的产业和城市高度发达的经济集聚带,它是运输通道与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其发展过程中,人员、产业、技术等要素在空间上沿交通干线集聚和扩散,并且由于运输可达性和经济可达性的提高,改善了经济地理区位,促使企业间、产业间、各极点间实现要素在以交通运输干线为主体的线状基础设施束上进行空间运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

二.韶关交通枢纽建设对经济发展影响作用的实证分析

利用1978年到2005年韶关公路通车里程数与GDP的数据(资料来源:《2006韶关统计年鉴》),可以考察交通因素与韶关地区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计算韶关公路通车里程数与GDP的相关系数为0.913,表明韶关交通枢纽建设与经济发展存在高度相关;但从历史数据来看,最近几年韶关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交通枢纽建设明显滞后。

为深入考查韶关交通枢纽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本文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研究韶关交通枢纽建设对经济发展影响。本文根据2002年的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及感应度系数,考察韶关交通运输业对经济发展所起作用大小及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业的影响程度。

1.直接消耗系数分析

直接消耗系数也称为投入系数,是指某产业生产单位总产出所直接消耗其它产业(包括自身产业)产品的数量,它反映了该产业和其它产业之间存在的经济技术依赖关系。直接消耗系数说明中间消耗与总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可以反映某产业的产品实现某一增长程度时,其它产业的中间产品相应增长到什么程度。

从韶关市交通运输业投入产出的直接消耗系数来看,韶关交通运输业的5个最重要的直接供应产业部门依次为: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金融保险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中间投入合计的直接消耗系数表明,韶关每1个单位交通运输业总产值直接消耗的产品价值为0.4666,约占47%;交通运输业每1个单位总产出创造增加值(GDP)0.5334个单位。

2.完全消耗系数分析

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除了直接消耗方面的联系外,同时还存在着间接消耗方面的联系。完全消耗系数是指某产业生产单位总产出时,需要完全消耗其它产业产品的数量。完全消耗系数是相对于最终产品而言的,说明中间消耗与最终产品之间的数量关系;完全消耗系数包含了直接消耗与所有的间接消耗,所以完全消耗系数总是大于直接消耗系数。

从韶关市交通运输业投入产出的完全消耗系数来看,韶关交通运输业与其它产业全部联系最为紧密的5个产业部门依次为: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根据完全消耗系数,可计算交通运输业的完全需求系数(完全消耗系数+1);中间投入合计的完全需求系数为2.2716(即1.2716+1),表明韶关交通运输业每增加1个单位最终产品将对韶关各产业部门产生2.2716个单位的生产需求。

3.影响力系数分析

产业影响力反映某产业的最终产品变动对整个国民经济总产出变动的影响能力。影响力系数是某产业影响力与国民经济各产业影响力的平均水平之比。

每个产业最终产品的增加,都会促进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但对于不同的产业来说,这种促进作用的大小是有差异的。当影响力系数大于1时,说明该产业的促进作用比各部门的平均促进水平要大;当影响力系数小于1时,说明该产业的促进作用比各部门的平均促进水平要小。影响力系数越高的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越大,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韶关市交通运输业的影响力系数为0.9295,说明韶关交通运输业对其它产业的波及影响程度小于各产业的平均影响水平,韶关交通运输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不够大;而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影响力系数较大,它们的最终需求的增加对韶关经济各产业的拉动作用较大。

4.感应度系数分析

产业感应度反映国民经济各产业变动后使某产业受到的感应程度。感应度系数是某产业的感应度与国民经济各产业感应度的平均水平之比。

对于国民经济的每个产业来说,各供给产业最终产品变动对其产出的影响是有差异的,感应度系数就反映了这种差异程度。一个产业的感应度系数越大,说明各供给产业最终产品的变动对其波及程度越大,当各产业的最终产品增加时,越要多考虑增加该产业的产出。因此,这个指标可以用来分析当国民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时,各产业应该保持什么样的速度发展。感应度系数越高的产业,受国民经济发展拉动作用越大,具有瓶颈产业的属性。

韶关市交通运输业的感应度系数为1.6749,说明韶关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业的拉动作用高于各产业的平均影响水平,这说明韶关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速度应比经济发展速度要快,韶关交通运输业已成为韶关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

三、结语

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很多因素有关,但交通运输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它对区域经济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发展具有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并影响着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目前,交通运输产业已成为韶关市经济发展的瓶颈,为了做好“全面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接广州、融入珠三角,培育产业集群” 这三篇文章,韶关市应在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综合因素的基础上,以提高现有运输方式的技术等级、通行能力为中心,逐步建设多层次、多功能、四通八达、相互协调的铁路、公路、水运综合运输网络,并在交通枢纽建设规划中充分考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实施区域交通一体化。只有这样,韶关市才能实现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有效对接,进而实现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双优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的情况下,承接产业转移,把韶关市打造成粤北地区的产业聚集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和物流商贸中心。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吴殿廷.区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31-233.

[2]曾青.区域经济与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12):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