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5-25 05:15:21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第1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强调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数字化时代的来临,给中小学校长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学校快速协调发展,带领教师团队从优秀迈向卓越,实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创新应用。这些已成为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

为更好地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决定联合举办“全国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与数字化校园发展高峰论坛”。本次论坛将紧紧围绕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与数字化校园发展的主题,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的提升和数字化校园的创新应用等。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论坛主承办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

承办单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

二、论坛内容

1.特邀领导、专家报告

2.全国名校长报告

3.与会代表围绕“教育现代化与教育信息化”、“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提升”、“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学校发展”等专题互动交流。

三、论坛参加对象

中小学专业委员会各协作研究会领导及有关会员单位和个人,各地教育局主管信息化领导、教育科研单位、电教馆(信息中心)负责人;各级各类学校校长,主管信息化的副校长,教科研中心、信息中心主任;学校信息化教学骨干教师;征文获奖作者。

四、论坛时间、地点

本次论坛定于8月中旬在北京举办。具体时间、地点将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省略.cn)上。

五、论文征集

本次论坛将围绕主题举行论文有奖征集活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省略.cn)。

六、其他事项

1.会务费:680元/人(含会务费、餐饮费、资料费),住宿费自理,食宿由论坛会务组统一安排。

2.报名时间、方式:截止时间为2010年7月20日。报名可通过电话咨询报名、邮件回执报名。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评价;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4―0123―04

一 引言

印度与我国国情相似,发展基本相当,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时间基本一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有可比之处。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要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0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1]颁布,这标志着中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正式结束了探索时期,进入一种规范有序的发展阶段。2000年印度政府决定将信息技术教育引入全国课程框架,了《国家学校教育课程框架》和《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指南和大纲》[2],这为印度学校信息技术教育顺利有效地开展提供了指导书,同样标志着印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比较教育研究是改革本国教育的一种力量和增强国际理解的一种手段[3]。为此,笔者通过文献研究和比较教育研究,结合我国近年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最新发展,对中国和印度两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设计理念、目标内容、课程评价等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彼此差异和相互借鉴的地方,以期对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有所裨益。

二 印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概述

印度NECRT(全国教育研究与培训委员会)于2000年11月的《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指南和大纲》(以下简称《课程指南和大纲》)规定了学生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应具有的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获得这些能力所需的活动以及为了进行这类活动而必须掌握的特殊技能;并就学生获得这些能力和技能的途径以及所需的具体活动提出了建议。下面就《课程指南和大纲》所规定的小学阶段(Primary School Stage)学生能力(包括教学目标层面和教学内容层面)与课程评价标准进行概述。

1 印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目标。

印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目标是其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第一阶段目标,它为后续的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教学目标的实现打下基础。《课程指南和大纲》中规定了印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三大教学目标,每一目标中又包括若干个期望学生达到的能力、获得能力所需的活动和特殊技能要求(即在教师帮助下能够完成的技术操作)。它是一个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价于一体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表1列出了印度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目标层面说明[4]。

2 印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内容

在《课程指南和大纲》中,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印度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内容从三个目标层面进行规定[5],如表2所示。

3 印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评价

在《课程指南和大纲》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期望学生达到的能力以及达到这些技能所应有的活动和操作)制定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方案[6]。方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与学生进行讨论等途径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评价方案如表3所列。

三 中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概述

中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探究性和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2000年中国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0]35号文件,以下简称《课程指导纲要》),它包含了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教学评价三部分内容,下面就其中所规定的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进行概述。

1 中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7]。表4列出中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详细内容。

2 中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内容

在《课程指导纲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共分6个模块,其中前4个为必修模块,后2个为选修(拓展)模块。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两类模块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8]。表5列出各模块内容。

3 中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评价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9]

四 中国和印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各自特色和相互比较

1 课程性质的比较

印度在《课程指南和大纲》中指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和普及教育,是为后续初中学段和高中学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以及职业教育打基础,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价值驱动态度而非技术驱动态度”[10];基础性和普及性是其主要特性。

我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表现在基础性、综合性、普及性和人文性四个方面。基础性是信息技术在各学科中应用和全部教育活动的基础,是学生在今后工作生活中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学生在未来学习型社会中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基础。综合性既包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等技能性知识,也包括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对信息技术过程、方法与结果评价的方法,信息技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相关权利义务、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等方面。普及性是指作为国家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文件,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都应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各地可因地制宜进行适当取舍。人文性指课程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设置,信息技术教育应是一种“文化内化”,因为“文化内化”是信息技术教育中“领进门”和“个性塑造”两个层面的本质升华[11]。因此中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既表现出基本工具价值又表现出丰富文化价值,既有恰当而充实的技术内涵,又体现科学精神,强化人文精神 。

中印在课程的性质的定位上都考虑了其基础性、综合性、普及性和价值观的培养。但在价值观培养方面,印度似乎侧重社会伦理价值观的培养,中国似乎侧重人文价值观的培养。

2 课程设计理念的比较

印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设计理念是“寻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案;超越信息技术教育仅仅作为学校课堂教学过程的一部分的思想”[12],认为“一定的课程框架能增加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跨课程学习的机会” [13]。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设计的理念主要体现在: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14]。

3 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比较

印度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是从基本概念和操作、社会道德、IT工具三个方面进行分类。我国主要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分类。主要差异有:(1)在分类标准上有所不同:印度倾向学习结果(learning outcomes)的分类,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影响较大;我国倾向基于学习内容的分类,并且受到了布鲁姆、加涅教学目标分类和奥苏伯尔“先行组织者”理论的影响。(2)印度在课程教学目标中将社会道德教育单列成一大项,这提高了信息技术社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我国在课程教学目标中将社会道德教育包括在情感态度与价值领域,而且特别强调文化价值的培养。由此可见,印度似乎更强调信息技术社会道德教育。(3)两者课程内容涵盖的范围大致相当,但印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包含LOGO语言的教学。

4 课程教学评价的比较

在课程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方面,印度强调通过学生活动展示(Demonstrated By Activities)学生学习结果,“观察学生在学习和讨论时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情况来评价学习的结果”[15],同时对学习结果评价指标有非常详细的说明。我国课程学习评价采用的方式有: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评价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相结合开展总结性评价[16]。

中印在课程评价时都强调基础性和多元化,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但是印度似乎更关注学习结果。

5 实施方式的比较

课程实施时,中印都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印度在《课程指南和纲要》中明确了理论和实践所需达到的要求。中国则在《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各自所占学时的比例。

五 启示

通过中印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比较,印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给我们有以下启示:

1 重视小学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印度信息技术教育初等化

印度对中小学各学段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做出科学详细的规定,各学段既有独立性又有继承性。小学、初中和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目标设计时是采用适当重复,螺旋上升的方式[17]。小学为第一个学段,是后面两个学段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初中、高中学段的目标难以达到。印度通过向社会和学生家长推广信息技术,促进家长转变观念,督促少年儿童接受信息技术教育,这也一定程度促进了印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18][19]。由此可见,印度必然重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印度的信息技术教育初等化主要是指印度的学生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之后,已经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信息技术社会道德规范。之后,既可以通过高等教育也可以直接通过职业教育就能培养信息技术所需的人才。这大幅度降低培养成本和使用成本,缩短了培养周期。印度信息教育初等化为软件人才储备了大量的人力资源[20]。

我国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同样规定了各学段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然而,由于地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大,导致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差异很大,有些地方非常严重,以致无法按《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进行教学,这应该引起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特别关注。

我国应重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制定课程标准时既要考虑各学段的独立性又要考虑继承性,还应特别关注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课程指导纲要》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拓展)模块,这在考虑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2重视信息技术社会道德规范教育

印度基础教育阶段非常重视信息技术社会道德规范教育。从其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三大教学目标层面可以看出,印度将信息技术社会道德规范教育作为与知识、技能同等重要的目标,并且在《课程指南和大纲》中列出以什么知识、技能、行动来体现、评价这一目标。特别强调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个人隐私的保护和病毒的防范,培养保护意识和防范意识,认为病毒防范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道德问题。

中国在《课程指导纲要》的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中对信息技术有社会道德规范教育的要求,但没有详细描述用于该层面评价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笔者认为,我国在这方面重视程度不如印度,评价操作不如印度那样容易实施,我国应该细化这方面的评价指标,强化可操作性。

3 通过活动来展示学习的结果是印度基础教育阶段(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的一大特色。

印度强调通过学生的活动展示(Demonstrated By Activities)学生的学习结果,这具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色彩。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和内容不仅包括知识,也包括技能、行为和情感价值,行为和情感价值的评价通过活动展示来进行更合适。这种做法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评价中值得借鉴。

六 结语

通过对中国和印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概述,从课程性质、设计理念、教学目标和内容、课程评价、实施方式等方面对两者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各自的特色。印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有许多方面值得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借鉴。这也从另一个视角探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和存在的问题,为我国信息技术基础教育提供帮助,其价值在于为我国今后制定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标准提供参考,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7][8][9][14][16] 教育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0]35号)[EB/OL].

[2][15] NCERT. CURRICULUM GUIDE AND SYLLABUS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CHOOLS [EB/OL] .

[3] 高如峰,张保庆.比较教育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6):103-104.

[4] NCERT. CURRICULUM GUIDE AND SYLLABUS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CHOOLS [EB/OL].

[5][17] NCERT. CURRICULUM GUIDE AND SYLLABUS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CHOOLS ―Curriculum Guide: An overview of IT- competencies and assessment at different school stages[EB/OL]. < education.nic.in/htmlweb/ ncert_it_curri_guide/sectionII.htm,2007-10-11.>

[6][10][12][13] NCERT. CURRICULUM GUIDE AND SYLLABUS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CHOOLS --- Foreword [EB/OL].

[11] 李艺,殷雅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文化内化问题[J].教育研究,2001, (10):57-61.

[18] 黄德群.当代印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4,(9):76-79.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 培养策略 小学信息技术 优化 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各个领域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样在教育中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也不断凸显。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现代小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是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重要问题。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基础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优化正是当前教学形式所需要的。

一、我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

自2000年教育部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以来,信息技术课程就开始进入小学课堂。然而在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尚未解决。首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理解存在偏差。当前我国的信息技术教学中课程中培养的信息素养被主要理解为计算机与网络的信息应用能力。同时,实际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也局限于计算机操作技术,教师对信息素养的认知也仅仅在计算机方面。其次,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传统的教学方式与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要求不相符,仅仅在演练与技术掌握方面的训练无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科学素养与能力,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而新型教学方法应用越来越广泛,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误区和困惑。大多数教师都对新型教学方法投入了很多关注,期刊论文的发表内容也很多。但教学性论文居多,侧重于教学经验总结与课例评析,深入到教学理念层面的较少,教学理论方向的发展明显滞后。而教学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这一根本目标很多时候被局限于计算机操作技术的训练。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与实践,需要在理论层面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基于信息素养培养的课程优化设计

小学信息技术课培养目标的设定必须考虑小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小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增强小学生的信息意识,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使之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初步具有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为能应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优化需要应用系统方法,将培养信息素养与学习兴趣作为目标,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支持,完成课程优化。

(一)基本理论与思想

优化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需要构建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支持。构建主义的教学中心是学生,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与帮助支持者,通过对话、合作、情境等学习环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精神。而新信息技术教学是构建主义所需环境的最好的场所。同时人本主义也是优化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必不可少的理论支持。人本主义教学理念强调了学生能力发展的个性化,要求学生发挥内在动力,在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中完成学习。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对象是小学生,根据心理与发育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环境创设,能够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完成学生信息环境下的伦理观念、道德与意识的正确引导。

(二)设计教学目标

以信息素养的培养为基础的教学设计,是从新课程标准出发的,避开了传统教学目标中偏重知识传统的误区,确定信息技术教学的三维目标,分别是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态度与情感。通过多角度教学目标的设定,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的学生从被动的地位中解放出来,确定人性化的教学主体特点。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Photoshop的对象选择教学的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多边形套索工具”“复制/粘贴”“水平翻转”“自由变换”等多种工具的使用。知识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各种工具的使用与意义,而能力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利用工具完成自己想要的构图,具备美化图像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选择

教学方法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定,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在新课程标准的支持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不断丰富,任务驱动法是最重要的新型教学方法之一。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是以构建主义为核心理论的,与探究教学模式的要求相类似,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素养的培养与任务驱动法的核心任务相同,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法最为常用。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也不是简单的实例演示与案例分析,需要根据教学目标与实际意义的契合程度进行筛选,还需要能够满足任务分割与配合的要求,同时还必须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过程中,需要深入分析,才能实现信息素养培育的目标。因此,在Photoshop的对象选择教学中需要将主体教育作为基础,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当选择以目标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和讨论交流法等激发学生能力发挥的教学方法为主。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信息化设备背景下学生应当具备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与责任感。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国当前良好的教育形势使我们完全有条件、有可能加快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努力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增强紧迫感,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把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迎接信息化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挑战。

【参考文献】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第4篇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1.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有机结合的理论依据 

学习是人们对知识建构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是单纯通过施教者的讲解完成的,而是学生对知识产生主观能动性,通过主观能动性作用,构建知识体系,从而形成对知识的有效认知的过程。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机结合,能够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手段与措施,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这一建构过程。因此,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是以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具有强大的理论依据。 

2.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英语教育的意义分析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伟大成果,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对人们生产生活各领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所以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教育部对小学英语教育提出了明确规定,小学英语教学应把教学目标主要集中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上,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有机结合能够提高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为小学生构建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单纯地应用听觉或视觉进行认知,记忆效果都不够明显,信息化技术以其独有的魅力能够使教学过程声情并茂、情理交融,从而调动小学生的多样感官参与学习,有利于学生对英语知识的认知和掌握,从而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时效性。 

第三,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将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实施的过程,能够有效地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实现个性化教学的目的。 

第四,正如“乡音无改鬓毛衰”蕴含的道理,语境化教学对于提高英语教学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为学生构建真实的语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教学任务中的文字信息、图形信息、音频信息、视频信息等多种教学信息进行有效整合,通过先进技术手段的分析和处理形成维度范围广泛、层次性清晰的信息集合体,为学生创造更利于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从而加速学生对知识感知的过程,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所以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能够为学生构建标准发音的英语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教学效率。 

2.网络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信息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重大改革,网络信息教学是通过网络技术对教学信息进行搜集、整理、传递的过程,能够实现先进教学理念、教学资源共享的教育模式,为学生传递更具真实性、实践性的教学信息,为学生创建真实模拟环境,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语言实践,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由于网络环境下搜集到的教学信息更具前瞻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能够在对知识点有效学习的同时了解英语国家的人文知识,有利于学生媒体素养的形成,从而利于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构建和完善,符合教育现代化要求。因此,在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必须加大对网络技术的正确应用,改革小学英语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有效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中,不仅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手段上进行有效更新,同时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提出了要求——要逐步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进行整合与改进,使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发挥实际作用。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为小学英语教学甚至各教学阶段的各学科教学提供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化;校长培训;课程体系;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3-067-03

随着社会科学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素养正成为现代社会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中小学校长是学校办学方向的领导者,是学校教学管理组织的核心人物,在目前的机制下,校长的信息素养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和建设速度,从硬件设施、资源建设到师资培训、教育应用等方面。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如果没有校长的有力支持是难以有效开展下去的,一个学校的信息化进程也是要看校长自身对信息化的理解和执行力情况。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会影响到整个学校的发展速度,如何提高中小学校长的信息素养也成了现在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之一。

“课程是教育的心脏”,校长培训机构要通过课程设置来体现教育的理念和培训方向,并通过课程实施来达到中小学校长培训的目标。我们尝试通过分析温州大学中小学校长培训班的课程体系来研究如何提升校长信息素养方面的问题。

一、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现状调查分析

校长培训是由有关组织机构提供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训练和教育的活动,旨在改进学校管理者的知识技能和人文素质结构,改变其工作态度和行为方式,开发他们的自身潜能,以提高学校管理工作质量、效能的活动。

我国自“八五”至如今的“十二五”期间,一直重视中小学校长的培训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显著的培训效果,培训目标逐渐从以掌握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转移到以培养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专家为主,并且培训课程也有了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趋势。但现在绝大多数的校长培训机构的教育活动还着眼予校长的管理技能培训和理论学习上,还没有把“教育信息化”内容真正纳入到现代校长的培训工作中,还没有很好地把信息时代校长应具备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理念体现在培训课程设置中,还没有将信息素养的知识很好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更没有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与学的工具来使用。

我们收集统计了近几年来温州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的校长培训课程内容,其所开办的温州市校长提高培训班就是针对温州地区的中小学校长进行培训的,其课程模块教学内容统计见表1。

根据表1统计,在约300课时的培训课程中,没有体现提升校长信息素养方面的培训内容,大部分课程是围绕校长的教育管理与现代教育理论、理念而设置。其中,涉及教育管理内容的有107课时,涉及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理念的为70课时,而且不包括选修专题里的内容。

我们又对正在培训的中小学校长进行一次有关校长信息素养的问卷调查,在进行正式调查之前,随机选取了温州地区56所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分别进行了试测和访谈,根据反馈结果,对部分调查内容进行了相应的修改。校长问卷发放60份,收回问卷56份,回收率为93.3%,有效率为100%。本次研究调查涉及整个温州地区的中小学(小学、初中、高中、完中),包括主要市县乡镇以及农村的学校。

从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可知,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以及校长信息素养现状都不容乐观,具体数据见表2。

统计以上数据可知,从校长视角来看,校长的信息素养整体情况不容乐观,平均分都在3分左右,由于每题最高分值为5分,所以,校长掌握的信息素养的内容仅仅只有60%左右。其中,第11、12题的内容是让校长对自身信息素养做评估、评价,结果表明,校长也深知自身在信息素养方面存在不足;第5、6和15、16题的内容分别属于信息素养中的信息技能和信息意识、信息思维模块的内容,结果表明,这些内容是校长信息素养最薄弱的环节,亟待提高,其中,第5、6、15题的内容更是校长信息素养的弱中之弱,值得关注。因此,各种培训机构在开展校长培训时。要重视在课程设置时是否有信息素养方面的培训内容,要注意针对中小学校长薄弱环节进行培训,以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对校长提出的更高要求。

二、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的设置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8号《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第六条:“中小学校长培训要以提高校长组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其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思想品德修养、教育政策法规、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学校管理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现代科技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方面。培训具体内容要视不同对象的实际需求有所侧重。”作为校长培训机构,要认真分析所在地区中小学基础教育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规划,根据当地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选择和开发出既体现国家的统一要求,又充分考虑本地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的校长培训课程体系,使校长在实际培训学习中学有所得,通过培训能真正解决校长的一些实际问题。在课程设置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注重培训课程的时代性原则。信息社会里教育的现代化不断加强,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这一切无不冲击或改变着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要使中小学校长紧跟时代步伐,必须以教育的新理论、管理的新知识、教学的新方式超前地武装他们的头脑,使其具有崭新的教育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通过培训学习,提升校长们的管理思路,开阔他们的知识视野,从理念上真正提高他们自身的信息素养。

2.注重培训课程的务实性原则。中小学校长是教育系统最基层的管理者,身处基础教育的实践活动之中,他们面对实际,研究实际,处理实际,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有许多的困惑和问题,来参加校长培训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培训真正提高他们的管理学校能力,解决工作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开设的培训课程除了应有一定的理论要求,还应该注意实用性和操作性,通过实践课程的学习,把校长实践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落到实处。

3.注重培训课程的灵活性原则。由于校长个体的差异,对关心和感兴趣的领域也会有较大的不同,培训内容既不能任由差异存在搞“一刀切”,又必须正视校长队伍的客观现实,着眼点要放在校长素质的全面提高上。一方面,根据培训大纲的要求,安排一些必修的符合时代潮流的课程内容;另一方面,以菜单形式灵活安排一些专题讲座,校长们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工作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培训课程。

4.注重培训课程的网络化原则。由于校长的工作繁忙,集中培训学习的时间有限,工学矛盾比较突出;而且很多培训课程知识需要反复加强学习才能掌握,不是几个课时面授时间就能完成的。所以培训课程应该逐渐网络化,打造“网络+面授”的学习形式。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习校长培训课程,也是在培养校长使用计算机软件和网络的信息素养能力,达到边学边用、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三、有关信息素养类课程体系的构建

作为校长培训机构,在设置校长培训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校长实际工作需要和成人继续教育的特点,针对校长信息素养的薄弱环节,如信息知识技能掌握不够、信息思维和信息意识比较淡薄以及具体的图像处理、视音频处理以及网页制作方面能力不足等方面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要求、校长的信息素养、校长的个人成长角度来开发构建相应的信息素养培训课程体系。

1.适当调整有关现代教育理论的教学内容。对教育理论学科的教学,由于校长多数是由一线教师选拔而来,有过丰富教学经验,且基本毕业于师范院校,在大学里已经系统上过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压缩,甚至以选修的形式进行。对学校管理和教育政策法规的部分,可加强教育管理实践课程的比例,结合中小学实际问题的研究和案例教学,可安排经验交流、课堂研讨、案例分析等形式,以更加符合校长工作实际。

2.增设和完善有关信息素养方面的内容。校长的信息化素养会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故作为校长培训机构在设计开发有关培训课程中要考虑融入有关信息素养的课程内容,提升中小学校长的信息素养,可重点放在适应现代教育管理和教学创新的信息素养,掌握学校教育技术规划和网络管理规划能力,把握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掌握基本信息技术技能,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方面。根据侧重不同,可以按必修和选修形式来安排培训课程内容(见表3)。

在“多媒体软件的基本操作与应用”专题中,可以适当安排学习些比较流行的应用软件,如WinRAR、ACD See、MediaPlay、RealOne、Premiere等的基本操作,目的是了解文件压缩和解压缩的基本知识,掌握Windows音频、视频播放及编辑工具对音频、视频进行播放、处理;在“网页制作与校园网的规划管理”专题中,要求初步操作Dreamweaver,制作一些简单的网页内容,重点学习校园网的规划与管理;在“教学系统设计与多媒体课件制作”专题中,要求理解教学系统设计,能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如Authorware等软件),要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基本设计理念,基本掌握一些多媒体软件的应用;在“教育技术学前沿课题”专题中,主要是了解教育技术学前沿课题,了解国内外有关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增强学校信息化建设意识,能基本掌握教育信息化建设关键因素;在“教育信息化方法研究”专题中,要学习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能提高信息素养模型所包括的几个主要方面,如信息意识、信息思维,还要改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研究方法等。

3.构建继续教育学习平台,信息素养的培训课程逐步网络化。例如,“多媒体软件的基本操作与应用”、“网页制作与校园网的规划管理”、“教学系统设计”、“现代教育技术”等多门课程制作成三分屏网络教学课件、习题资源库,面授结束后,校长可以自学上述课程。建立在线答疑交流平台,每位校长都是这个平台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都可以在该平台上进行问题探讨与交流。

四、结语

中小学校长是学校管理的核心人物,在校长培训过程中,其信息化素养内容应有别于一般的教师和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所具备的素养,特别是在纯粹技术层面上要求可以很简单,甚至可以不懂操作技术,更多是需要建立在信息技术宏观层面上的思想观念、认识水平和主观意识,既要有信息管理的主动性和执行力,又要有自己的工作思路,能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带领学校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改革方面做出贡献。

校长培训机构在培训中小学校长时要通过设置课程培训方案和合理运用培训平台,抓住“整合”的关键点,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提升为突破口,提高校长们的自信心,在真正意义上提高他们的学校管理能力。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第6篇

【关键词】教育叙事研究;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技术教师;中小学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从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到21世纪初期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作为基础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骨干力量,应具有更强的学科知识、专业理念以及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同时,在基础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以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国际潮流下,教师专业发展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个人成长的内在需求,成为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探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主要采用教育叙事研究方法叙述和梳理研究对象的专业发展故事,解析影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以期丰富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并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时间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一、同类研究综述

1、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20世纪70、80年代兴盛于欧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传入我国并很快成为教育决策部门、教育理论工作者关注的焦点[1]。关于教师发展的内涵,一般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即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指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生学习,逐渐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并在教育专业时间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 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2]。从内容角度来看,赵娟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概况起来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感(或者说专业态度)三个方面[3];李瑶瑶认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应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诸方面的素质,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普通的文化知识、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研究学科知识三方面,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指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教师的专业态度也可称为专业道德、专业精神和专业情意[4]。

2、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近年来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研究主要涵盖以下内容:(1)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研究。一类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并辅以访谈的研究方式,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维度主要有专业意愿、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专业素质等;一类研究对教师的专业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分析了信息技术教师所应具备的各种知识和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调查分析了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通过对现状的调查研究,旨在发现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2)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已有研究认为影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外部因素,如进修机会、软硬件条件、经济待遇、人文环境、工作负担、社会环境、学校信息化氛围等;内部因素,如个人认识、个人知识与能力、职业倦怠、缺少交流与合作等。(3)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研究。如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认识、优化培训以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开展网络教研、组建学习团队、营造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文化、设计体现学习主题的游戏等。

3、研究述评

已有研究涉及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多个层面,内容较为丰富,并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深层次地挖掘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隐性因素及个性化信息。已有研究大多关注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对内在因素的探讨也局限于信息技术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等。(2)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已有研究大多是通过文献阅读、经验总结等方法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以思辨的方式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和阐述,从而形成研究者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观点和看法;少量的调查研究也大多采用问卷调查等量化的研究方法,缺乏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这类动态性、过程性较强问题本质的研究。(3)鲜有专门针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第7篇

吸收高索质人才

就信息技术这一门来说,教师本该是专业人才,可现实中。许多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是半道出家,从零开始。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多是以下几个方面:(一)信息技术开课较晚;(二)学校重视得不够;(三)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转变观念,提高教师对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有相应的科学理论与新观念作支撑。因此我们组织教师认真研读邓小平同志的教育理论,尤其是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思想来更新大家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开展现代化教育理论学习和讨论,使大家明白现代化教育改革的趋势是什么,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从全新的视角出发,挣脱传统教学的羁绊,自觉摒弃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条条框框,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观念,努力以科研为先导.推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WwW.133229.Com利用信息技术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融人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工程来规划安排,努力探索应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构建适应培养21世纪新人的课堂教学摸式,设计“创设环境,激励兴趣,自主探究,协作学习”为主要特征和环节流程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一流教育目标。同时,通过积极参与部级、市级的科研课题实验,使现代教育技术真正应用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服务。积极参加各级教育部门所召开的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的观摩、研讨和交流活动,了解和学习先进的信息化教育教学经验。努力以科研为主导、以实践为基础,建立一支科研型教师队伍,从整体上提高教师队伍的群众素质,使教师们尽快将现代教育思想教育技术与实践结合起来。目前。我校45岁以下教师100%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中青年教师都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术,都能结合教学需要,自己制作课件。最近学校接人了宽带网,初步实现了学校的联网,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广大教师正在探索网络教学,加快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图文声像的形象生动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学会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和应用信息,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

俗话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计算机是信息的主要载体,那么学校应该有比较规范的学生机房、教师电子备课中心以及多媒体教师。在这方面我校就做得非常好,学校为学生及老师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环境、工作环境。我校教师已有多人的课件获市级省级奖。有了先进教学设备,还需要教师能胜任操作,把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这就需要提高教师素质,以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需要。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建设高质量的教育,必须有高质量的教师。”

为适应信息技术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一)学校应成立教学设备管理领导队伍,从教育科研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上制定管理、科研工作计划,探索课题研究中近期计划、内容、方法等。(二)学校还应成立“多媒体计算机教研中心组”,挑选部分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中、青年教师担任实验组成员参与实验。组织所有语文、数学、英语、美术、体育科教师学习更新教育观念,统一认识,加强教学实践,积极开展教学实验,在探索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上下功夫,鼓励教师承担部级、市级有关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的探素和研究。(三)加强校内、外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认知理论和教育教学理论,开展教研活动,积极探索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四)举办多形式、多层次的教师计算机知识培训班,聘请市、区教育局有关科室领导和技术人员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讲座和培训班,学习和培训信息技术,先后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多媒体计算机在教学上的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使用技巧、多媒体素材库的编辑和使用、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几何画板的应用、怎样开展课题研究等。(五)加强学习交流,积极参与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研学术研讨活动。在课堂教学上,鼓励教师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手段上课,探索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六)开设多媒体教学公开周活动。鼓励中、青年教师大胆的教学尝试和实践,把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及其成果列人教师的评价体系,不断提高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水平。(七)要求教师及时进行实验研究的专题总结,并不断上升为教育理论。教师根据各自所教学科特点及实践经验,撰写出专题总结或教学经验文章,这些理论来自于他们的课堂实践和经验体会,有一定的理性分析和理性认识。

积极开发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推进教师继续教育新进程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第8篇

论文摘要:本文就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作了初步探析。

一、前言

教师职业成为一种专业,经历了从经验化、随意化到专业化发展的过程。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提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生学习,逐渐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并在教育专业时间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1]。

信息技术和教育的联姻,要求我们必须以全新的教育时空观和教育价值观来审视教育问题。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特殊学科,其重要地位日渐凸显。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应该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因此,探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提出:“专业化:作为一种改善教师地位和工作条件的策略。”199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面向21世纪师范教育国际研讨会”也明确提出,“当前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培养专业化的教师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

(二)教师个人自身成长的需求

教师的形象不仅仅是教书育人,传道授业,更重要的是,教师也应该是一个不断丰富、全面发展、逐步成长直至走向成功的情智载体。在基础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和教师专业化浪潮的冲击下,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成为教师个人发展的需求正纳入人们的视野,成为教育改革研究的焦点。

(三)信息技术教育在新时期的特殊地位

2000年10月份,教育部召开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揭开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上的新篇章。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信息技术教育(课)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一览无疑。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正在成为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研究的热点课题,信息技术课的开展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亟需建立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具有更强的专业性。

二、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安徽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情况、部分信息技术教师的实际情况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还没有定位。一些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是不是基础学科、中小学教育如何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认识模糊。

二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程度不尽人意,专业发展方向不明确。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双专业性(教育专业性、学科专业性)没有共同体现;信息技术教师向硬件或软件方向的专业化发展不明确。

三是教学人员混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绝大多数都不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或计算机等相关专业毕业”,也没有经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他们所学的专业与所教学科完全不同,入职起点差别很大。并且他们的入职动机也与许多其他学科(如语文、数学等等)有较大的差别,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一部分信息技术教师是因为没有其他的出路,由于种种原因在学校中没有可做的工作而被安排在这个岗位上的;另一部分则是在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希望自己能够有所作为而主动选择了这个新兴学科作为发展点! [2]部分教师学历普遍偏低,专业发展速度缓慢。

此外,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诸如学校对信息技术课不够重视,保障制度不够健全;缺乏标准的信息技术课教师评价体系;领导对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不重视、不规范,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一)提高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的认识

1.在学科的定位上。(1)从为学生信息化服务方面来提升专业发展;(2)从为学科信息化服务方面来提升专业发展;(3)从为学校信息化服务方面来提升专业发展。

2.自身定位。信息技术教师应变“消极等待”为“主动出击”,以实际贡献来提高地位。(1)刻苦学习,加强自身素质;(2)积极参与教研,用成果说话;(3)积极思考,在反思中成长。

3.学校应在思想上重视信息技术。(1)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录用严格把关;(2)根据学校具体情况为信息技术定好位;(3)建立积极的信息技术课教师评价体系;(4)在政策和经费上加强支持。只有教师自身逐步认可教师教育,教师教育才能成为教师继续学习的重要方式. [3]

(二)以校为本,提高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水平

提高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质量,必须以专业化为导向,建立完善的信息技术教师教育培训一体化体系。从理论上说,政府教育部门、教师教育与培训机构、教师任职学校和教师本人等,都应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参与者与执行者。但是现实并非如此,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并不全部包括上述所有参与者,尤其是教师本人缺乏决定本身专业发展方向及其方式的自,他们只是被迫于满足教育系统或学校的需要、统一考试或继续任职的需要而接受在职培训等专业发展活动。这种被动的发展模式亟待改进。下面将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1.校本科研。其蕴涵的基本理念应为:学校是“校本科研”的基础,“校本科研”的问题是从学校教学实践中归纳和汇集的;教师是“校本科研”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校本科研”的直接目的,“校本科研”必须植根于教学实际。根据校本科研“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特征,教师要获得专业发展,离不开“校本科研”的引领。学校应积极构建以校为本的研究机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反之又以教师的专业成长来推动学校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师的校本科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因为教师校本科研不但可以促进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4]

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引导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行动研究。大量成功案例说明,经验型教师正是通过不断的行动研究而较快地成长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反思型教师的。“中小学教育科研未来的前途并不在于是否能为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贡献什么知识或为教育实践提供什么有效的工具,而在于它将成为中小学教师成长发展的手段,成为中小学教师成长发展的一种方式,甚至是一种新的生存的状态”。 [5]

2.校本培训。校本培训的内容是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在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方面做适度拓展。信息技术教师的需求各不相同,校本培训的内容也应灵活多样,处理好各个内容之间的关系。信息技术教师校本培训的目的之一是将集中培训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一线中得以落实,使更多的教师真正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因此,校本培训的内容也可以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在设计培训内容时,在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方面做适度拓展,必须具体到教师某一点上学科知识的欠缺。

校本培训需求分析是了解学校希望通过培训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目标、培训效果以及教师自己希望或愿意参加何种培训以提升个人发展和自我成长的调查分析过程,这是开展校本培训的前期准备和基本前提。开展校本培训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发展,因此,校本培训的目的既要考虑学校发展的需要,也要兼顾教师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需求,同时要关注教育改革对教师和学校的要求。

校本培训必须服务于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课程改革等多重要求。我们可以从新课程改革需求、学校以及教师三个方面对培训内容进行了设计,在具体的培训实施时,应根据教师的情况、学校发展需求以及课程改革的需要进行培训内容的选择和组合。另外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组织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可以是在学校的统一培训之下,可以是以学校为基地,联合开展培训,可以由骨干教师负责,在学科组内组织培训,也可以和大学、进修学校等合作。培训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有主题研讨、案例研究、专题讲座、课堂教学展示、讨论交流、自学反思,等等。根据教师特点、培训需求与目标、培训内容的不同要求,综合采用多种培训组织形式、培训方法组合进行培训,确保培训效果和培训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加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推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可从多方面入手,理念层面:树立教师专业化的理念,改变以往教师被动专业化发展的局面;制度层面:建立系统的教师专业化的保障制度;实践层面:突出教师专业化的特色,强调“师范性”和“学术性”的齐头并进,加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最重要是在学校内营造一种研究和创造的氛围,提供环境支持,使教师边行动边研究,在实践中落实新课程理念,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为新课程实施提供反馈,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薛博,董玉琦,刘琳.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一项质的个案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5,(3).

[3] 李锦晖,缪蓉.信息技术教师教育的实践与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