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灾害防御论文

灾害防御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4-25 11:58:46

灾害防御论文

灾害防御论文第1篇

关键词 极端气象灾害;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全球气候变化

中图分类号 S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8)04-0015-05

当前,气象灾害已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台风、暴雨(雪)、雷电、干旱、大风、冰雹、大雾、霾、沙尘暴、高温热浪、低温冻害等灾害时有发生,由气象灾害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山洪以及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也相当频繁,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发生,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我国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气象灾害威胁。

1 极端气象灾害事件回顾

事件1:2006年6-8月,重庆、四川持续高温少雨,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值。同时,重庆、四川7-8月平均气温之高也创1951年以来同期之最。特别是7月中旬以后,重庆、川东等地遭受罕见的持续高温热浪袭击,部分地区高温日数持续之长、强度之大,均创下了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极值。重庆遭受了百年一遇的特大伏旱,干旱造成全市2/3的溪河断流,275座水库水位处于死水位。因旱全市受灾人口2 100万人,820.4万人发生临时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132.7万hm2;直接经济损失90.7亿元,其中农业损失 66.4亿元。四川出现1951年以来最严重伏旱。全省有4 547万人受灾,700多万人出现临时饮 水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206.7万hm2,绝收31.1万hm2;直接经济损失125.7亿元,其中 农业损失108亿元。受其影响,嘉陵江重庆站和长江流域的重庆、宜昌、沙市、武汉等站均出现历史同期最低水位,对水运、水利发电等造成一定影响。

事件2:2007年7月16-22日,重庆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其中17日铜梁、璧山、沙坪坝降水分别达到179.5mm,258.0mm和262.8mm,均创有气象记录以来日降雨量的最大值(其中沙坪坝为1892年以来的最大值)。暴雨洪涝共造成重庆市37个区(县)742.24万人受灾,因灾死亡55人,失踪7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3.1万hm2,绝收面积2.3万hm2;直接经济 损失29.8亿元,其中农业损失10.7亿元。

事件3:2008年1月10日至2月2日,我国有22个省(市、区)遭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长江中下游及贵州最长连续冰冻日数为1954/55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大值。其中湖南、湖北省雨雪冰冻天气是1954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程度最严重的,贵州43个县(市)的冻雨天气持续时间突破了历史记录。江淮等地出现了30~50cm的积雪,贵州、湖南的电线结冰直径达到30~60mm,很多地区为50年1遇,部分地区百年1遇,属历史罕见。灾害对交通运输、能源供应、电力传输、通讯设施、农业及群众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和损失,并对春运的正常运行造成严重影响。截止2月18日10时统计,1月10日以来,湖南、贵州、江西、安徽、湖北、广西、浙江、四川等22省(区、市)因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共造成1.8亿多人受灾,紧急转移207万人,因灾死亡127人;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 200多亿元。其中,湖南、贵州、江西、安徽、湖北、广西、浙江等省(区)受灾最为严重。

通过对以上几次事件的回顾不难看出,极端气象灾害往往具有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灾害影响重的特点,然而之所以造成如此严重的损失,除了极端气象灾害本身的不可抗拒因素外,我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存在诸多不足、气象灾害防御机制不够完善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2 我国气象灾害防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继2006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后,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目前,社会各界对应对气候变化和防御气象灾害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日益提高,我国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水平明显增强。

一是气象灾害防御法律和制度建设逐步推进。《气象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 条例》以及省(区、市)气象条例、防御雷电灾害条例等法律法规,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与传播办法》以及国家和部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行,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奠定了重要的法律基础和制度保障(见表1)。

二是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多部门合作联合的城市环境气象、沙尘暴天气、地质灾害气象等级、流域面雨量、火险天气等级以及海洋天气等预报,气候变化对农业、能源、水资源、陆地与海洋生态系统等的影响评估,都在气象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多部门联动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初步建立。初步形成了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也建立了相应的气象及其衍生和次生灾害应急处置机制,区域联防、上下联动、部门联合的共同防范和有效应对气象灾害体制日臻完善。

四是气象灾害防御社会经济效益日益显著。中国气象频道24小时实时播出最新预报预警信息,31个省(区、市)气象局建立了1 400多个气象服务网站和15 000多个乡村信息服务站,全国省会城市设立了7.3万块气象预 警信息电子显示屏。人工影响天气、防雷设施检测和维护等气象工程措施规模逐步扩大,减 灾效益显著。

五是气象灾害应急避险科普宣传不断深入。气象部门通过各种有效方式,普及气象科学技术知识,宣传气象防灾减灾常识,提高广大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

虽然我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有了很大进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目前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还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近年来的几次极端气象灾害特别是2008年 初我国遭遇的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灾害应对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和问题不容忽视:

一是现有气象灾害综合监测探测范围、精度、时空分辨率等方面尚不能满足气象防灾减灾的需求,气象监测网布局不尽合理,对各种气象灾害监测的针对性不够, 特别

是极端天气造成的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不高,对灾害性天气的持续性和强度估计不足,对交通、电力等行业造成影响程度的预评估不够。气象灾害的监测网络和灾前、灾中、灾后影响评估机制亟待完善。

二是气象灾害应急机制不健全,气象灾情与情报收集上报不及时、手段落后,应急准备不足、反应不快。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不强,与之相配套的分灾种、分事件类别的工作流程不够明确,特别是预警信息后的社会联动、部门协调配合和有效应对防范还不够。气象灾害防御的部门合作、信息共享亟待加强。

三是气象灾害防御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部分地方政府尚未将气象灾害防御列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气象灾害应急方案的编制工作未得到重视;综合防御和救助体系尚未建立,投入机制和措施不完善,存在重救灾轻防灾、避灾、减灾的现象,气象灾害防御资金投入不足,避灾、减灾的措施不力。多部门联动的防灾救灾体系整体功能亟待提高。

四是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存在明显不足,预警信息渠道和手段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预警信息的覆盖面还不够广,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企业、社区和海上人员不能及时获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利用各种新闻媒体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能力还不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渠道、时效和覆盖面亟待扩展。

五是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普及不够,面向农村和广大农民的宣传尤为不足,农民自救互救能力不高,农村、社区群防群控机制尚不健全。基层组织和社会公众的灾害风险意识淡薄,缺乏对气象灾害应急避险措施的了解和实施。气象防灾减灾知识亟待普及。

3 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的战略意义与几点建议

3.1 战略意义

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总书记、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就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先后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批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全社会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气象防灾减灾理念日益坚定,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气象防灾减灾思想日益深入,科学防灾、综合减灾的气象防灾减灾原则日益强化,广大人民群众的避险意识和防灾知识日益提高的形势下,气象灾害防御机制需要尽快完善。

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是填补气象立法空白、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法律体系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气象灾害防御方面的行政法规,与其他防灾减灾立法相比,气象灾害防御方面的法制建设明显滞后。如国家已经颁布施行了的《突发事件应对法》、《防汛条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专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法律法规,对规范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活动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因此,迫切需要制定专门的气象灾害防御法规,以填补气象立法空白,适应国家建立和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法律体系。

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是维护改革开放成果、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 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保持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2007年我国国内生 产总值达到24.66万亿元,位居世界第四位;全国财政收入达到5.13万亿元;外汇储备超过1 .52万亿美元。经济建设成就的取得来之不易,需要我们倍加珍惜。然而据统计,我国每年 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 000万hm2,受台风、暴雨(雪)、干旱、沙尘暴、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由于资源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气象灾害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还会引发一系列产业、经济、金融甚至社会问题。只有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努力防止和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才能更好地维护改革开放成果,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是适应全球气候变化、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必然要求。2007年6月4日,中国政府正式颁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方案要求加强对各类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预报,及时信息,科学防范和应对极端天气与气候灾害及其衍生灾害。我国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低、气候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是最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任务艰巨。要适应全球气候变化、深入贯彻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完善气象灾害预警防御机制就显得尤为迫切。

3.2 几点建议

气象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损失巨大、危害严重,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针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3.2.1 尽早出台《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 体系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各类自然灾害中,70%以上是气象灾害。自2000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正式颁布实施以来,一个由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组成的气象法律法规体系框架已经初步形成(见表1)。长期以来,虽然气象灾害防御一直是政府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综观上述气象法律法规规章,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气象灾害防御方面的行政法规。尽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专门有一章对“气象灾害防御”作了规范,但由于规定较为原则,可操作性差,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法律中没有明确各有关部门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责任及应急联动机制,没有强化国家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投入,也没有对气象灾害应急、气象灾害预防等方面做出规定,在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监测、预警、服务、评估等方面还缺乏具体的配套措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目前在气象灾害防御方面基本上还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今年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我国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对群众生活造成很大困难,究其原因,气象灾害防御法律制度的缺失不能不说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气象灾害的影响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协同应对。建议尽早出台《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条例应当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职责和任务;从法律法规上规范和强化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气象灾害应急响应、重大工程设计建设和城乡规划建设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基础性作用;细化各种气象灾害特别是极端气象灾害的预防措施;强化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工作;重点突出和明确气象灾害的应急机制和措施等。还要抓紧制定《气象灾害影响评估办法》、《重大灾害性天气联合监测预警办法》等配套规章制度。加快建立国家、行业、地方气象灾害防御标准体系框架。适时启动《气象法》修改的调研论证工作,不断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体系。

3.2.2 加快推进国家应急预案制定,着力构建多部门联动和信息共享的应急协调机 制

目前,我国关于气象灾害的预案只有气象部门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这一部门预案,缺乏国家层面上的应对重大气象灾害的政府专项应急预案。在国家层面的协调机构中,也没有专门针对重大气象灾害的协调机构,因此在应对重大气象灾害时,由于缺乏统一领导,部门间沟通协调不力,相互配合不够,难以形成合力。建议国家加快制定重大气象灾害的政府专项应急预案,尽快提高应对防范极端气象灾害领导能力;整合和统筹国家现有防灾减灾机构职能,统一指挥重大灾害包括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抗灾、救灾工作,调配各方面资源;加强国家应急信息平台建设,真正建立部门之间互联互通、实时充分共享的信息交换机制,特别是对电力、交通等至关重要的公共利益部门,应更加注重气象资料的收集分析,建立起对气象预报的主动、深入响应机制。

3.2.3 切实贯彻气象法律有关规定,深入开展工程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工 作

尽管《气象法》中规定了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城市规划、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但由于规定较为原则,对于依法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及约束力,也没有相应的监管机制。目前,我国在电力、交通、铁路、建筑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设计中均未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这次气象灾害也反映出来一些地区的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设计标准难以适应极端气象灾害性天气。建议国家在当前的灾后重建工作中,充分考虑低温雨雪冰冻等气候条件的可能影响,特别是在电网的设计中要对电力线路杆塔载荷能力进行科学论证,并制定出客观适当的标准,同时在今后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高度重视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提高抗御极端气象灾害的能力。

3.2.4 全面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不断提升防范极端气象灾害能力

及时准确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是做好防灾抗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基础。建议制定我国气象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系统建设规划,完善综合监测网络。协调相关部门制定国家气象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监测相关标准和观测规范,提高综合监测能力。特别是在交通枢纽、重要高速公路等关键地区要增加路面温度、积雪厚度等要素的观测以及路面结冰的监测,在南方冰冻天气易发地区增加电线积冰观测,并建立跨部门联合监测机制,不断提升应对防范极端气象灾害的能力。

3.2.5 高度重视气象灾害科学研究,妥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极端 气象灾害

当前,气候变化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当今人类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评估报告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明显增加已是不争的事实,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可能增加,强度可能增强,因而引发更加极端的气象灾害。而随着气候持续变暖,本世纪我国极端高温和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将会进一步上升,热带气旋(台风)和强对流、雷电天气可能更强,所造成的影响也将更为严重。频发的气象灾害对我国防灾减灾已经带来十分严峻的现实威胁,而且这种威胁仍将持续不断加剧。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大气环流特征、极端天气气候等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要把防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摆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位置。建议相关部门要加强科学研究的力度,加强国内外合作研究,着力分析和研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长期变化规律,努力提高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报准确度;着力加强延伸期(10~30天)天气预报系统研究与建设,逐步建立延伸期预报业务,努力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和服务时效;着力研究和开发面向特殊行业和部门的灾害影响评估标准、技术方法,做好对可能发生灾害的影响程度、影响范围等的预评估。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候公报2006年[R].北京:中国气象局,2007.[CMA, National Climate Center. China Climate Bulletin 2006[R].Beijing: CMA, 2007.]

[2]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候公报2007年[R].北京:中国气象局,2008.[CMA, National Climate Center. China Climate Bulletin 2007[R].Beijing: CMA, 2008.]

[3]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局.2007年年度报告[R].北京:中国气象局,2008.[CMA. CMA

Annual Report, 2007[R].Beijing: CMA, 2008.]

[4]国务院法制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全书2006年版[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OLASC. Book of Current Laws and Administrative Rules of P. R. China 2006[M].Beijing: China Legal Publishing House, 2006.]

[5]薛惠锋,卢亚丽,张强.中国资源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问题的作用机理分析[J].环境保护,2008, (1B):4~7.[Xue Huifeng,Lu Yali,Zhang Qiang. Action Principle Analysi s on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and Society Economy Problem of China [J].Environm ental Protection, 2008, (1B):4~7.]

[6]秦大河.加强气象监测预警提高全社会气象减灾能力[B/OL].北京:人民网, 2007.10.08.[Qin Dahe. Meteorological Survey Foreshow and Enhance Society Meteorological Reduce Disaster Ability [B/OL].Beijing: 省略 .cn, 2007.10.08.]

[7]回良玉.在全国气象防灾减灾大会上的讲话[N].北京:中国气象报, 2007.09.18.[Hui Liangyu. Speech at the Session of Nation Meteorological Reduce Disaster [N].Beijing : China Meteorological News , 2007.09.18.]

[8]徐华清.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A].见: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中国气象局编.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研讨会文集[C].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4:460~465.[Xu Huaqing. Reply Global Climate Change on the Fram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In: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ommittee of CPPCC, CMA. Proceedings of the Symposium on Climate Chang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C].Beijing : Meteor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 2004:460~465.]

灾害防御论文第2篇

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全文第一条 为了加强气象灾害防御,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造成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自治区行政区域及管理的毗邻海域内从事气象灾害防御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组织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的实施。

第四条 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依照职能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并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因气象因素引起的次生、衍生灾害的监测、预报、预防和减灾工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各自的职责做好气象灾害与气象次生、衍生灾害的防御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本级气象主管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普查,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并组织实施。

台风、区域性大暴雨和区域性严重干旱等专项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自治区气象主管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编制,并组织实施。

第六条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气象灾害现状及演变趋势;

(二)气象灾害防御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三)气象灾害易发区域、易发时段和重点防御区域;

(四)气象灾害防御项目、防御措施、防御实施方案;

(五)气象灾害防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本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依据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和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

气象灾害防御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气象灾害的种类、强度以及影响时段、范围、对象;

(二)各类气象灾害的防御要求、措施以及有关部门的职责;

(三)气象灾害防御责任的落实。

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编制目的和依据、工作原则、适用范围;

(二)组织指挥体系以及职责;

(三)监测、报告、预警;

(四)预警应急预案启动和响应;

(五)后期处置;

(六)应急保障。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处置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乡镇以及气象灾害易发区域和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区域,建立气象灾害自动监测网点。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城镇显著位置设立气象灾害预警播发设施,在气象灾害易发的偏远地区建立气象灾害预警、报警点。

第九条 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农业安全气象预警系统,开展农业气象灾害和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监测预报服务,根据气象灾害防御需要,开发利用农业与生态气候资源。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本级气象灾害联合监测成员单位,建立气象灾害联合监测机制。

第十一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建立气象灾害信息共享平台,各设区的市、县及有关部门建立应用系统。气象、民政、水利、水文、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信息产业、交通、林业、农业、渔监、海事、民航、铁路等部门,在气象灾害防御中实行信息共享。

第十二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发现气象灾害后,有权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气象主管机构以及有关部门报告。

气象主管机构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接到气象灾害报告后,应当立即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通报有关部门,并提出气象灾害防御建议。

第十三条 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负责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对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及时作出分析判断,按照规定向社会气象灾害警报和预警信号,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更新或者解除气象灾害警报和预警信号。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分别代表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级别,其名称、图标、含义、防御指南,按照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有关媒体、网络和通信运行企业,应当按照规定及时播发或者刊登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直接提供的适时气象灾害警报和预警信号。

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应当通过气象灾害预警设施气象灾害警报和预警信号。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获知气象灾害警报和预警信号后,应当及时向本辖区公众传播。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灾害严重性和紧急程度,相应级别的气象灾害应急预警。气象灾害应急预警的级别和具体标准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主管机构提供的气象灾害预测信息,适时启动气象灾害防御方案。气象灾害即将发生或者发生得到确认后,应当根据气象灾害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启动相应级别的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

第十七条 气象灾害应急预警和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的启动或者终止,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并按照规定报告上级人民政府和主管部门。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气象灾害应急处置需要,可以采取下列应急处置措施:

(一)划定气象灾害危险区域;

(二)组织人员、船只、车辆和财产撤离危险区域;

(三)组织有关部门抢修被损坏的道路、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

(四)实行交通管制;

(五)决定停产、停工、停业、停运、停课;

(六)对基本生活必需品和药品实行统一分配发放;

(七)法律法规以及预警应急预案规定的其他措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的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应急处置工作。

第十九条 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开展气候变化监测、分析、预估、评价和信息工作,为本级人民政府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决策依据。

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要求,组织对城市规划、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项目的实施单位或者建设单位,以及项目审批主管部门,应当提供相关资料,积极配合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项目可行性论证总体报告中应当附具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结合当地实际,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监测、催化、指挥、作业、评估等基础设施建设。在重点流域、大型水库、生态保护区域、特色农业经济区域、水源区域、干旱灾害高发区域、冰雹灾害高发区域建立专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

发生干旱、冰雹、森林火灾和人畜饮水严重短缺的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适时安排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机构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第二十一条 根据国家和自治区规定必须安装防雷装置的场所或者设施,应当按照国家防雷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安装防雷装置。

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指导农村地区做好雷电灾害防御工作,引导农民建造符合防雷要求的建筑设施。

第二十二条 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防雷装置设计审核、竣工验收纳入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备案,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负责。

油库、气库、弹药库、化学品仓库、烟花爆竹、石化等易燃易爆建设工程和场所,雷电易发区内的矿区、旅游景点或者投入使用的建(构)筑物、设施等需要单独安装雷电防护装置的场所,以及雷电风险高且没有防雷标准规范、需要进行特殊论证的大型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气象主管机构负责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

公路、水路、铁路、民航、水利、电力(包括水电、火电、核电、风电等)、通信等专业建设工程防雷管理,分别由各相应专业部门负责。

防雷装置的检测报告,由依法取得相应资质的防雷装置检测单位出具。

国家、自治区对有关部门和单位的防雷工作有特别规定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雷电灾害防御工作,并接受气象主管机构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 负责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的气象主管机构,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10日内,作出核准决定。10日内不能作出核准决定的,经本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5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单位。

防雷装置验收合格的,负责验收的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出具合格证书;验收不合格的,负责验收的气象主管机构作出不予核准决定,并书面告知理由。

第二十四条 投入使用的防雷装置的业主或者管理单位,应当按照国家防雷规定做好防雷装置日常维护和安全检测工作。安全检测不合格的防雷装置应当及时整改。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对防雷装置安全检测工作的监督和指导。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有关雷电灾害防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处理:

(一)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规定必须安装防雷装置而拒不安装的;

(二)防雷装置未经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擅自施工或者投入使用的;

(三)未依法取得相应资质,从事防雷检测的;

(四)防雷装置的业主或者管理单位未按照国家防雷规定对防雷装置进行安全检测或者安全检测不合格又拒不整改的。

第二十六条 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气象主管机构、其他部门以及有关单位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其中,对公务员和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分别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一)谎报、瞒报有关气象灾害重大情况的;

(二)迟报、错报、漏报有关气象灾害重大情况,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对违法行为不查处或者查处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未按规定收集、调查、上报气象灾情,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拒不执行气象灾害防御方案、预警应急预案和指令的。

第二十七条 本条例自20xx年10月1日起施行。

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台风 在家里

1.断电。

⒉尽量避免使用电话。3.未收到台风离开的报告前,即使出现短暂的平息仍须保持警惕。

⒋如果无法撤离至安全场所,可就近选择在空间较小的室内(如壁橱、厕所等)躲避,或者躺在桌子等坚固物体下。

⒌在高层建筑的人员应撤至底层。

在街上

⒈切勿随意外出。

在海岸附近或海上

⒈不要在河、湖、海堤或桥上行走。

⒉海上船舶必须与海岸电台取得联系,确定船只与台风中心的相对位置,立即开船远离台风。

⒊船上自测台风中心大致位置与距离:背风而立,台风中心位于船的左边;船上测得气压低于正常值500帕,则台风中心距船一般不超过300千米;若测得风力已达8级,则台风中心距船一般150千米左右。

龙卷风 在家里

1.切断电源。

⒉远离门、窗和房屋的墙壁,躲到与龙卷风方向相反的墙壁或小房间内抱头蹲下,尽量避免使用电话。

⒊用床垫或毯子罩在身上以免被砸伤。

⒋最安全的躲藏地点是地下室或半地下室。

在街上

⒈就近进入混凝土建筑底层。

⒉远离大树、电线杆或简易房屋等。

在旷野

⒊朝与龙卷风前进路线垂直的方向快跑。

⒋来不及逃离的,要迅速找到低洼地趴下,姿势:脸朝下,闭嘴、闭眼,用双手、双臂保护住头部。

雷电 1.在路上避雨时不要靠近孤立的高楼、电杆、烟囱、房角房檐,更不能站在空旷的高地上或到大树下躲雨。

⒉远离开阔地带的金属物品(拖拉机、农具、摩托车、自行车、高尔夫球车及高尔夫球棒等)。

⒊不要去山顶、开阔地、海滩或船只上。

⒋不要待在开阔地单独的屋棚或其他小建筑内。

⒌有条件的家庭最好安装家用电器过电压保护器(又名避雷器)。

冰雹

⒈关好门窗。

⒉妥善安置易受冰雹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

⒊户外作业人员暂停作业,到安全地方暂避。

⒋暂停户外活动,勿随意出行

沙尘暴 1.特别注意收听天气预报。

⒉出门戴口罩、纱巾等。

⒊关好门窗,屋外搭建物要紧固。

⒋多喝水,吃清淡食物。

⒌身处危险地带或危房里的居民应转移到安全地方。

⒍幼儿园、学校、单位应采取暂避措施,必要时须停课、停业。

⒎受影响的机场、高速公路、轮渡码头要注意交通安全,必要时暂时封闭或停航。

⒏不要购买露天食品。

⒐尽量减少外出,暂停户外活动,尽可能停留在安全的地方。

⒑骑车、开车要减速慢行,远离树木和广告牌。

高温

⒈尽量留在室内,并避免阳光直射;必须外出时要打遮阳伞、穿浅色衣服、戴宽沿帽。

⒉暂停户外或室内大型集会。

⒊室内空调温度不要过低;空调无法使用时,选择其他降温方法,比如向地面洒些水等。

⒋浑身大汗时不宜立即用冷水洗澡;应先擦干汗水,稍事休息再用温水洗澡。

⒌注意作息时间,保证睡眠;暂停大量消耗体力的工作。

⒍宜吃咸食,多饮凉白开水、冷盐水、白菊花水、绿豆汤等;不要过度饮用冷饮或含酒精饮料。

雪灾 1.汽车减速慢行,路人当心滑倒;必要时封闭道路交通。

⒉老、幼、病、弱人群不要外出,注意防寒保暖。

⒊关好门窗,紧固室外搭建物。

⒋船舶进港避风。

⒌高空、水上等户外人员停止作业。

寒潮

在室内

⒈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及紧急状况警报。

⒉多穿几层轻、宽、舒适并暖和的衣服;尽量留在室内。

⒊注意饮食规律,多喝水,少喝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饮料。

⒋避免过度劳累。

⒌警惕冻伤信号:手指、脚趾、耳垂及鼻头失去知觉或出现泛苍白色。如出现类似症状,立即采取急救措施或就医。

⒍可使用暖水袋或热宝取暖,但小心被灼伤。

⒎尽量不开车外出。

驾车外出

⒏走干道。

⒐不夜间开车,不单独驾驶,不疲劳驾驶。

大雾

⒈注意收听天气预报。

⒉尽量不要外出;必须外出时要戴口罩。

⒊骑自行车要减速慢行,听从交警指挥。

灾害防御论文第3篇

关键词:万全县 山洪灾害 防治工程措施

1 山洪灾害的成因和特点

受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县境降雨多集中在6~9月,或暴雨倾盆,或阴雨连绵,加上万全县境北部山区山高、坡陡,植被破坏,保水能力差,地表,土壤侵蚀剧烈,沟壑纵横等特有的地理环境,极易诱发山洪,且形成河道坡陡流急,行洪猛,历时短,泥沙含量大,洪峰破坏力强的特点。

2 山洪灾害现状

万全县山洪灾害较多,主要灾害类型为山洪、滑坡、泥石流、水库、塘坝下游威胁区。全县山洪灾害威胁区涉及11个乡镇,共有10条流域,威胁涉及150个村,共计25000户,共计65301户,人口148760人,房间237404间,耕地28.8万亩。

3 防灾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县政府设立了“防汛抗旱指挥部”,构成了县防洪抗旱的管理体系,防汛指挥部门在防灾减灾中统一领导、统一组织,发挥了巨大作用。多年来,在对本地的防灾工作进行不断总结的基础上,对能防治山洪灾害的一些非工程措施方面,县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布置与建设,从而减少了部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是,就总体而言,在应对山洪灾害方面,还是缺少必要的防御手段,这些防灾非工程措施非常薄弱。

①在一些山洪灾害严重区域布设了气象监测设施,并初步建立了群测群防网络,但监测网点布设不够,覆盖率不高,山洪灾害防御的通信预警系统建设尚处起步阶段。

②县防灾减灾组织编制了较为完善的防灾预案,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大部分乡村尚未编制预案或预案不完善。

③政策法规建设取得一定进展,但专门针对山洪灾害防治的有关法律文件的配套法规、执行程序和操作条文尚不完善。

④防灾管理工作逐步加强,但山洪灾害防治涉及多个部门,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现有法律、法规贯彻执行的力度较弱。

3.2 防灾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情况下,对地区范围内的一些重要的城镇以及大型工矿企业,还有一些重要的基础设施所在区域,我们设置了不同程度的治理保护措施,这些治理措施对有效地减轻山洪灾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有部分问题存在,例如:

①堤防、河道整治等防洪工程建设标准低、质量差。

②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治理工程薄弱。泥石流、滑坡防治手段落后,由于没有足够资金,仅极少数采取了工程治理措施。

③水土流失治理进度缓慢。多年来水土保持投资主要以群众投工、投劳为主,水土流失治理进度缓慢。受人为及自然的双重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河床抬高,降低了河道行洪能力。

4 万全县山洪灾害防治工程措施具体分析

全县共计五条主要河道分10条小流域,应对10条流域建立健全监测预警系统,同时和县防办进行联网运行。主要建设内容:新设立简易雨量观测站点121;新增雨量自动遥测站点50个;新建简易水位监测站点5处;新增雨量、水位自动监测站点7处,新增视频监测站2个。县防办建立监测预警平台,平台建设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查询、水雨情监测查询、气象国土信息服务、水情预报服务、预警服务、应急响应服务和系统管理;加大宣传,印发《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宣传手册》,制作山洪灾害防御宣传光碟及录音带,制作《山洪灾害防御明白卡》、宣传牌、宣传栏和警示牌等;对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人员、责任人、监测人员、预警人员、片区负责人进行山洪灾害知识培训,对监测预警系统技术及运行维护进行培训,对数据采集、汇总进行培训,进行山洪灾害的防御演练。

4.1 预警

根据万全县历史降雨及山洪灾害情况,结合万全县地形、地貌、植被、土壤类型等,确定每个小流域或乡镇村各级临界雨量、水位等预警指标,并在实际运用中修订完善。

4.2 监测

万全县山洪灾害防治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主要包括雨水情监测、信息汇集与预警平台、预报决策、预警系统等子系统建设。本次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主要针对防治降雨在山区引发的洪水灾害的监测预警及群测群防设施,同时考虑防治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要求,预留与相关部门的数据接口。

4.3 责任组织

为保证山洪灾害安全转移,成立了县、乡(镇)、村、队(街)、户五级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体系,组织指挥机构主要在县、乡(镇)、村建立。

灾害防御论文第4篇

关键词:农业气象服务;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分析

中图分类号:S16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204

1 建瓯农村气象服务现状及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存在的不足

建瓯位于福建省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市,农村人口占全市人口的84.4%,农业生产是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最易受气象条件影响,农民是最需要提供专业气象服务保障的弱势群体。笔者具有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对农民有一定的了解,现阶段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是中老年人,他们主要是通过电视获取气象信息,较大一部分农民看天气预报是从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到福建台天气预报到南平天气预报再到建瓯天气预报,他们对天气预报的关注度相当高,天气预报是他们最喜爱的栏目,对气象服务需求迫切,他们最希望得到的气象服务的主要是天气预报和防灾减灾信息。

现阶段建瓯市气象信息渠道有手机短信、电视、传真、12121、微博、微信、政府门户网站等。农民因白天劳作的因素,获取气象信息主要通过晚上观看电视天气预报的方式,对其他渠道的预警信息,因文化水平和生活习惯基本上很少收到,所以气象部门既使及时了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农民也不可能完全在第一时间及时了解并采取预防措施。当前,虽然手机己经普及,但是气象局灾害性天气预警短信,除红色预警信号全网外,其他针对乡镇的预警短信对象是乡镇分管领导、协理员、村级气象信息员,受各种工作因素的影响,仍存在着较大部分的农业生产者无法及时了解气象局的相关气象防灾减灾信息。部分县城、乡镇以及农村地区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仍低于建设目标的最低标准,导致农业生产者难以获得或较为完全获得相应的农业气象服务。

建瓯市在2015年被中国气象局确定为“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设――气象灾害防御建设实施县后,建瓯市委市政府把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列入2015年建瓯乡镇(街道)绩效管理及创业竞赛考评中,当前虽然每个乡镇街道办事处都成立了乡镇(街道)气象信息服务站,但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各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归口还不明确,有的设在农技站、有的设在水利工作站、有的设在乡镇府办公室,乡镇对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仍处在一个认知的过程。在农业气象服务以及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最明显也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乡(镇、街道办事处)协管员和信息员变动较快,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气象信息员的工作效果;县级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紧张,“三农”配套经费争取困难,也影响了信息服务站工作的开展;县级气象局缺乏农业气象服务方面专业人才,在进行气象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欠缺科学的技术方法,提供的气象服务不能根据局部区域的固有特点进行,缺乏针对性,导致提供的服务内容与主导产业的生产或开发不能相契合,也不利于农业气象服务以及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水平和建设技术的提升。

2 提升农业气象服务以及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水平的措施

2.1 完善气象服务体系和气象防御体系的建设

相关政府部门应当针对现阶段农业气象服务以及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尚不够完善的问题,加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相关体系的建设,对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农村防雷减灾管理方案的制定方面,应当做全面、综合的考虑,以提升建设效果。相关体系建设的管理者应当遵守以政府部门为指导、社会积极参与的原则,积极争取气象服务体系和气象防御体系的支持面,根据地方内部领导机制现状和发展目标,不断健全或完善相关气象工作者的组织机构和领导机制,落实各层级气象管理人员的职责和分工,使得体系建设朝着长远发展方向迈进的同时,可以吸引政府和社会的更多资金投入,进一步推动体系的建设。例如:相关政府部门在进行农业气象服务以及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工作时,可以以《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为标准,充分贯彻、落实基本要求的同时,加强防灾减灾应急机制的建设,以实现提升农业生产者气象灾害的防范能力。

2.2 强化气象灾害应急和防灾减灾的科普宣传

相关政府部门在建设农业气象服务以及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过程中,应当强化气象灾害应急和防灾减灾的科普宣传,以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抗自然灾害能力,将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损失降到最低。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开展县、镇、乡的调研工作,了解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对气象知识的熟知程度或情况,分析现阶段乡镇居民最为需要哪种气象防御知识和气象服务,以乡镇居民的实际需求为基础和导向,侧重突出防御自然灾害和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有针对性的为居民提供气象服务,加强宣传科普知识,不断提升相关气象人员的检测水平和服务能力。例如:分区域完善建设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并以此为基础,对乡镇气象信息员、对气象知识感兴趣的农民进行气象基本知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气象灾害防御指南的培训。同时,通过多元化的渠道推广建瓯气象微信公众号,通过宣传单页、广播、视频等方式教会农民使用气象产品,使得农民能够看简单的雷达图、卫星云图等相关知识,这样一来,便可以达到农民就像随身带了个“移动气象信息服务站”的效果,他们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天气情况。相关工作人员可以打破传统的电视、广播传播气象信息的渠道束缚,充分利用信息时代背景下衍生的电子产品、网络平台等,创立多元化的气象信息渠道,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电子显示屏、户外广告等方式,及时更新气象信息内容,以保证信息可以及时传递。这样一来,不但可以提升气象服务信息的传播速度,扩大气象信息服务的覆盖面,而且可以扩大农民获取信息的数量和内容,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者因自然灾害而造成的财产损失。另外,相关工作人员还可以根据不同季节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相关部门联合举办专题知识讲座,通过互动的方式为农民解决在生产中遇到的相关疑问,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加强农民对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了解。

2.3 采用科学化、技术化的方法进行体系建设

采用科学化、技术化的方法进行体系建设是提升灾害监测水平、提升天气预报准确性的有效方法,是保障农业生产质量和数量的有效手段,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尽快改善当前建设技术相对落后的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可以适当加大对气象服务体系技术研究的投入预算,为提升气象科技水平和气象科技的创新提供有力保障,同时,也应当深入研究、分析自然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或者机理,以此为基础,研究相对应的防御性科技措施,以实现提升气象灾害的监测水平和防御水平。例如:相关气象工作管理人员可以综合考虑当前现有的气象设备、气象服务人员、科技人才和技术水平,遵循集农业、林业以及水利等多站合一的气象服务原则,通过人员、技术、信息互补,建设信息一体化的农村气象服务台。这样一来,不但可以提升天气预报的准确度,还可以通过对生态环境的评估,制定有效的、科学的预防措施,有利于在气象科技服务领域取得突破性发展,可以提升天气预报的精准度。

2.4 建立“三农”服务专项长效机制

完善基层的气象设施,合理、科学分配相关气象工作人员的职责和工作,可以让应急减灾的相关组织体系或者防御机制高效发挥其功能作用。为了提升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水平,建立较为完善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建立“三农”服务专项长效机制。相关管理人员应当遵循“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对农业气象服务以及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相关工作进行全面性的工作划分。当地人民政府气象防灾减灾防御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指挥气象服务站气象灾害的防范与应急处置工作,气象局负责提供气象灾害灾情预报、预警信息及专业技术指导,乡(镇)气象服务站负责按工作职责做好全乡(镇)气象灾害过程防御工作、日常气象工作。村级信息员负责完成乡(镇)气象服务站安排的各项相关工作。

气象防灾减灾防御领导小组,及时通过气象服务站了解气象灾情强度、持续时间、灾情预测信息等详细情况。召开气象防灾减灾防御领导小组工作会,研究具体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布置事项;通过指示气象服务站通过双向信息传输机制灾害预警信息,做到信息到人,做到提旱准备,提前预防。

气象服务站,及时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接收,及时向分管领导汇报,在上级领导的指示下及时分发灾情信息,并指导社会公众科学避灾。信息分发手段有:充分利用已有的防灾减灾设施如电脑网络、农村广播、大喇叭、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等,及时向村级信息员分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记录本次灾害性天气的观测与记录,并及时报告市气象局。灾后本辖区内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信息的收集和报告,协助市气象局做好灾情调查、评估和鉴定工作。

村级信息员,负责接收和及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第一时间利用各种渠道预警信息,及时转移危险点居民。一般通过电话、短信、锣鼓警示通知每个居民,必要时安排各村应急抢险队员到重点区域、人群进行逐户、逐人通知,必须做到人人知道预警信息。负责在灾情过后及时收集灾情信息,并向乡气象服务站上报灾情。这样一来,不但可以使得气象服务体系和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有序开展,而且可以有效提升农民的防灾抗灾能力,切实满足农民农业生产的需求。

农业气象服务以及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收成和产量,在建设农业气象服务以及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应当深入分析当前体系建设存在的不足,注重加强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和强化气象灾害应急和防灾减灾的科普宣传,侧重于采用科学化、技术化的方法,侧重于完善农村气象预警信息网络和建立“三农”服务专项长效机制,只有这样,方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和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为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起到保驾护航作用。

参考文献

[1] 成秀虎,王卓妮.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理论模型初探[J].灾害学,2012(04):117-121.

灾害防御论文第5篇

1、《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已经2017年3月29日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通过,自起起施行。

A、2018年1月1日 B、2017年3月29日

C、2017年7月1日

2、________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协调机制,将气象灾害的防御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A、国务院 B、省级人民政府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3、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应当按照国家强制性评估的要求进行____________论证。

A、雷击风险 B、气候可行性C、气象灾害风险

4、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当地气象灾害情况组织编制___________,并在相应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域发放、,指导公众有效应对各类气象灾害。

A、气象灾害防御指引B、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C、气象灾害防御指南

5、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主动了解气象灾害情况;在_____、______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生效期间,合理安排出行计划,储备必要的饮用水、食品及照明用具等生活用品,采取相应的自救互救措施,应当配合人民政府、有关部门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

A、橙色、红色 B、黄色、橙色 C、黄色、红色

6、寒潮、_____、低温等多发地区,农业、林业、海洋与渔业等部门应当引导农业、林业、渔业生产者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加强设施农业保温措施;公安、交通运输、建设等部门和供电、通信等单位应当加强道路、自来水管道、供电、通信线路的巡查,采取防冻措施,储备必要的清雪除冰装备和材料,做好交通疏导、积雪(冰)清除、线路维护等准备工作。

A、冰冻 B、暴雪 C、霜冻

7、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的应急预案和检查情况,应当报当地______________备案。

A、气象主管机构 B、行业主管部门

C、气象主管机构和行业主管部门

8、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加强对_____、大风(龙卷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风险研判,并将重要研判信息实时通报国土资源、交通运输、水利、农业、林业、海洋与渔业、建设、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

A、短时强降水 B、雷电 C、暴雨

9、停课安排和停产、停工、停业的具体办法由__________制定。

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B、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

C、县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

10、向社会混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近似信号,或者传播虚假和其他误导公众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三千元以上______以下罚款。

A、一万元 B、三万元 C、五万元

11、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及其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完善___________________系统,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

A、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

B、灾害性天气的预测、警报

C、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

12、_____预警信号生效期间,排水设施运营单位应当做好排水管网和防涝设施的运行检查与维护,保持排水通畅;在立交桥、低洼路段等易涝点设置警示标识,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排水设施。

A、台风 B、暴雨 C、洪涝

13、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根据防灾减灾需要制定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方案,经____________批准后,组织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A、本级人民政府 B、上级气象主管机构

C、上级人民政府

14、后,大型群众性活动的承办者、场所管理者应当立即按照活动安全工作方案,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

A、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B、灾害性天气预报

C、灾害性天气警报

15、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和通信运营企业违反本条例规定,未按照要求播发或者刊登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______________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有权机关依法给予处分。

A、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

B、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

C、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

二、多选题(共10题)

1、台风、暴雨、_____、______、____红色预警信号生效期间,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校应当停课。未启程上学的学生不必到学校上课;上学途中的学生可以就近到安全场所暂避;在校学生应当服从学校安排,学校应当保障在校学生的安全。

A、雷电 B、暴雪 C、道路结冰 D、霾

2、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做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工作。

A、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递 B、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

C、气象灾害应急演练 D、气象应急保障

3、编制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应当结合当地气象灾害的特点和危害,统筹考虑河湖水系、道路系统、城乡绿化建设和其他公共空间实际情况,科学规划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避免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危害。

A、防灾减灾体系 B、防洪排涝体系

C、生态廊道系统 D、通风廊道系统

4、气象灾害防御指引应当包括当地主要气象灾害的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等内容。

A、种类 B、特点 C、应对 D、防御措施

5、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按照气象灾害的种类进行____________,研究确定____________。

A、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B、气象灾害风险临界值

C、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D、气象灾害参数

6、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确定的气象工作协理员和村(居)民委员会确定的气象工作信息员,协助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防灾避险明白卡发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工作。

A、气象监测与传播设施维护 B、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递

C、应急联络 D灾情收集和报告

7、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结合当地气象灾害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分灾害种类制定本地区和有关行业、领域的___________,明确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的运行保障和应急处置措施等内容,并定期组织开展___________。

A、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B、气象灾害救灾方案

C、气象灾害应急演练 D、气象灾害救灾演练

8、机场、港口、车站、景区、学校、医院、大型商场、文化体育场(馆)、宾馆、饭店等公共场所以及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应当通过电子显示装置、广播等途径及时向公众传播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A、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B、灾害性天气警报

C、气象灾害防御指引 D、应急防御指南

9、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负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气象灾害防御的管理、服务和监督工作。

A、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

B、气候可行性论证

C、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D、人工影响天气

10、对台风、暴雨、暴雪、道路结冰等______、______预警信号和雷电、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预警信号,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和通信运营企业应当采用滚动字幕、加开视频窗口以及插播、短信提示、信息推送等方式实时播发。

A、红色 B、橙色 C、黄色 D、蓝色

三、判断题(共20题)

1、《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所称气象灾害,是指台风、大风(龙卷风)、暴雨、暴雪、寒潮、低温、冰冻、道路结冰、冰雹、高温、干旱、雷电、大雾和霾等所造成的灾害。

2、公民应当学习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关注气象灾害风险,增强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3、侵占、损毁、擅自移动气象信息接收和显示装置、预警大喇叭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设施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4、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根据防灾减灾需要,完善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在气象灾害敏感区、易发多发区以及监测站点稀疏区增设相应的气象监测设施。

5、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当根据气象灾害情况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组织实施本单位的应急处置工作,加强对防御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巡查,保障运营安全。

6、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和通信运营企业应当与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获取机制,准确、及时、主动向社会播发或者刊登适时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7、制定道路和轨道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使用的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应当采用气象灾害数据库的数据和气象灾害风险临界值。

8、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标准,及时作出启动相应级别应急响应的决定。

9、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变更和解除,由县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负责;未设立气象台站的,由设区的市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负责。

10、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保险等方式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鼓励保险机构提供天气指数保险、巨灾保险等产品和服务,提高全社会抵御气象灾害风险能力。

11、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按照职责向社会统一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并及时向有关灾害防御、救助部门和单位通报;其他组织和个人通过授权可以向社会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12、播发或者刊登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应当标明提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气象台站名称及时间,不得擅自删改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内容。

13、鼓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参与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气象灾害救援等气象灾害防御活动。

14、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村的建设。

15、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有关部门建立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平台。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平台的日常维护和气象灾害监测信息汇总与共享的组织管理。

16、编制机关在组织编制前款规定的规划时,应当就气候可行性、气象灾害参数、空间布局等内容,口头征求气象主管机构意见。

17、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气象工作协理员和气象工作信息员定期进行培训。

18、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有关部门确定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并向社会公布。

灾害防御论文第6篇

一、____年上半年主要工作情况

(一)创新服务手段,全力做好公共气象服务

1、公共气象服务再添新举措

一是在全省率先推出官方微信服务。4月份,“____气象”官方微信正式上线,除每天推送最新预报服务信息外,网友还可以互动查询实时气象信息、精细化定位预报和外地城市预报等。二是推出新版智能手机应用。6月份,免费新版“____气象”手机客户端上线,该应用基于GIS系统,为____用户提供精细到乡镇(街道)的预报服务、预警信息推送和更加精细丰富的信息。三是政务微博推出临近预报服务。6月起,在“____气象”官方微博新推出《三小时临近预报》栏目,每隔三小时制作____精细化短时临近预报,获网友好评。四是率先建立灾害性天气精细化临近预报系统。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风暴分析预报中心合作开展精细化临近预报研发,提高灾害性天气的精细化预报预警服务能力。

2、气候生态环境服务取得新成果

一是与环保联合率先开展空气质量AQI预报。5月份,我局率先建立____城市空气质量数值预报系统,并与市环保局联合开展空气质量AQI预报试运行。二是扎实开展气候生态环境评估工作。5月初,递交了____年度____市霾天气、蓝藻水华、雷电和气候等四类气候生态环境监测评估报告,得到了市委蒋书记的批示肯定。

3、为农服务和重大活动保障得力

一是深化气象为农服务。全力做好春耕春播和夏收夏种气象服务,上半年共各类为农服务专题材料57期,尤其针对夏收服务,提前6天向政府、农业、粮食部门和广大农户多次提出抢收抢晒建议,确保全市在暴雨来临前提前完成夏收工作,保证了农业“丰产又丰收”;积极开展森林防火、碧螺春茶叶、枇杷种植、大闸蟹水产养殖等特色为农服务,其中“遮阳网防霜冻枇杷优质高产技术”在金庭和东山镇试验应用,在提高头花座果率、防裂果、防御栓皮病及生长期延长方面有较明显效果,得到专家的肯定。二是为重大活动提供准确的预报服务保障。在春运、高考和中考、苏台灯会、国际旅游节、中欧政党高层论坛和金鸡湖龙舟赛等重大活动中,我局都一如既往及时提供周到的预报服务,得到相关部门普遍好评。上半年共春运专题材料88期、重大活动服务材料28期、重要天气报告2期、太湖蓝藻监测报告76期;向政府防汛及应急相关部门领导发送决策服务短信149次,共计11万人次;通过气象预警终端决策服务信息96次,共计14万屏次。

(二)推进基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1、做好城乡一体化重点工作考核指标分解

根据《市委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____年度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重点工作考核的通知》要求,“城乡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完备率”被列入____年度____市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重点工作考核目标。为确保气象考核指标落到实处,5月28日,我局制定印发了《____年度____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重点工作气象指标考核方案》,明确了考核方式、范围。

2、推进气象灾害防御立法工作

为进一步提升我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我局积极推进《____市气象灾害防御办法》立法进程,3月11日成立了起草工作领导小组,5月向市法制办报送了《____市气象灾害防御办法(草案)》,在广泛征求各单位意见的基础上,于6月5日召开了第一次修编会议,目前第二稿已报送法制办。

3、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机制

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工作的实施意见》的有关要求,不断完善气象预警信息机制。一是加大“____气象--公共信息终端”在人员密集场所的布设力度。在村镇、社区、学校以及车站、广场等人口密集场所,新增公共信息终端55个,全市信息终端达到1768个。二是推进气象预警短信“进村入户”试点工作。今年在太仓试点,以户为单位及时发送气象灾害预警短信,通过户内家庭成员相互转告,快速扩大气象灾害信息的有效覆盖面,提高防灾效率。三是大力拓展现代信息渠道。通过推出微信和新版智能手机应用,用好微博、门户网站和网络论坛等现代信息渠道,不断扩大气象预警信息覆盖面。

4、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应急准备认证

我局联合民政局将“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纳入综合减灾社区创建,今年5个试点社区全部达标,拟在全市进行推广,从而提升基层社区气象防灾能力。

(三)稳步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

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以“____气象监测和公共服务数字化工程”建设为抓手,稳步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4月份,根据市财政资金划拨情况,报送____气象监测和公共服 务数字化工程____年度实施计划和财政绩效目标;5月初,召开全市气象现代化建设推进会,部署年度项目建设和绩效目标任务,明确责任、进度和考核要求。目前已完成了各主要建设子项目的细化方案,即将全面开展项目招投标和系统建设。

(四)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工作

贯彻落实市政府和上级部门有关安全生产的工作要求,制定下发了《____市气象局集中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实施方案》,对施放气球、防雷安全等领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实施气象安全生产知识普及进社区活动;全面开展防雷综合治理工作,开展防雷安全专项检查。

(五)深化作风效能、党风廉政建设和文明创建

根据市委、市政府作风效能建设大会要求,开展行政服务窗口“标准化建设年”活动,4项行政许可实现网络申请审批运行;认真办理“寒山闻钟”、“12345”热线等网络论坛事项17件;积极履行路长单位职能;不断深化政务公开、局务公开工作,推进网上视频会议系统应用,厉行节约,提高效率;2月,与各市(区)局(站)、各直属单位主要领导签订了____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3月印发了《中共____市气象局党组关于改进、密切联系群众的实施意见》;积极开展江苏省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组织开展“相天论坛”、“道德讲堂”、党员关爱基金募捐、业务献血和气象精神征文比赛等活动。

二、下半年重点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步伐。争取高质量地完成____年度____气象监测和公共服务数字化工程建设任务和既定绩效目标,推进____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

二是进一步做好气象预报服务工作。强化组织领导,做好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工作,提高精细化预报服务水平,为党政及相关部门部署灾害防范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科学决策建议,加强与水利、国土、安监、交通、电力、卫生、农业等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发挥联动效益;加快信息传播时效,确保重大气象服务万无一失。

灾害防御论文第7篇

关键词:中小河流;气候;暴雨;灾害;防汛减灾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全球各国科学家上百年持续的观测和几十年艰辛的探索,为人类揭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100年中上升了0.74℃,而且这种变暖的趋势还在继续。关于全球气候变化一个重要的结论是:气候变化将会导致气候事件变率增加和极端天气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包括降水的变率增加,极端干旱、连续干旱以及强降水发生的频率增加。这就意味着洪涝、干旱、台风和山洪等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程度都将加大,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将构成了更加严重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1加强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的必要性

大江大河历来是我国防汛抗洪的重点,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但是水灾发生几率更多的往往是中小河流和中小型水库。近年来我国防汛形势特点总的是大江大河在持续加大投入,建立水文遥测系统、提高堤坝防洪能力后水势平稳,一些地区遭受洪涝灾害,损失惨重,主要是中小河流、中小水库失事造成的。

中小河流洪涝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一是防洪标准低。绝大多数中小河流防洪标准都是3~5年一遇,遇到常见洪水就可能发生洪涝灾害。二是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盲目开发、乱采矿石、拦河设障、挤占河道,一旦发生洪水就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三是中小河流流域面积小,汇流快,气象监测困难,水文观测站点缺少,防洪难度很大。四是中小河流地质地貌情况复杂,发生洪水时极易诱发山地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五是中小河流治理的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国家增加了对水利的投入,但是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大江大河和大湖的治理,中小河流的投入不足。

以上原因让我们清楚的看到,在国家对水利投入不断加大、大江大河御洪能力稳步提高的同时,加强对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是非常必要和迫在眉睫的。

2中小河流的暴雨灾害已经引起国家的重视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对应对气候变化提出要求,即“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对中小河流的治理,中央高度关注,2008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今年全国开展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水利部高度重视,将其列入了今年的重要工作内容,并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9月份在湖南长沙全面布置了全国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中央编制近期(3年)治理项目规划,并争取在09年下半年实施。

3如何开展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工作

3.1暴雨灾害易发区的调查编制

要卓有成效的开展中小河流暴雨灾害防治工作,首先应对区域内的河流全面了解,这个了解不仅是根据历史资料来了解,更应该走下去了解,现时与历史相结合,深入调查中小河流暴雨灾害易发区并编制成册是开展这项工作的第一步。这步工作应涉及以下内容:对历史上发生过的洪水灾害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洪水及洪水灾害的特性与成因;在实地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躲灾和避灾预案;探讨建立快速、准确的降雨实时观测系统及洪水预报系统,研究建立区域暴雨与洪泛区灾害损失的相关关系实用模型;在走访、调查的基础上,总结探讨如何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动员和组织全民搞好避灾工作,探讨系统治理洪水灾害的措施和途径。这项工作应该以各省区的地级市水利部门为实施单位来完成。

3.2用非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

从大江大河的防汛抗洪经验来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作为防汛抗洪的非工程措施,它的投资少、见效快,在防汛抗洪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而不可替代的,因此在中小河流暴雨灾害易发区建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是防治手段之一。随着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达,无线通信得到迅速推广普及,这为建设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提供了稳定而多样的信道。从目前的情况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的管理运行工作主要由水文部门完成,行政机关的领导干部和地方老百姓对系统知之甚少,因此,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左右配合的洪水防御组织体系,是有效防御洪水的重要保障。各地重点突出乡(镇)及村组的组织建设、落实基层干部的防灾责任,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抓紧、抓实:首先,各洪水易发区都明确行政首长为洪水防御第一责任人,汛期发生较大降雨时主动向水文、气象、国土等部门了解本次降雨的范围、强度及是否引发灾害,所有乡、村干部都联系防范责任区;其次,落实干部防灾责任,重点是如何确保人员安全、组织群众和物资转移;第三,制定部门防灾职责,水利、水文、气象、国土、卫生、安全监督等部门都明确洪水防御职责;第四,把各级领导干部落实洪水防御工作的好坏纳入到干部考核范畴,作为干部考核、奖罚的一个重要依据;第五,建立责任追究制,用严格的责任追究保证各项职责落到实处。

在建立洪水预警预报系统、落实防灾责任的同时,要建立完善的洪水防御预案。有效防御洪水,涉及到的工作多,一旦暴发洪水,要能够迅速组织各方面力量投入到抗灾中,必须要制定和落实完备的、操作性强的预案,包括水库调度预案、人员紧急转移预案、抢险预案、救灾预案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制定详细的、以避灾躲灾为目的的人员紧急安全转移、安置预案,涉及到洪水发生的条件、影响范围、安全区域的划分、人员紧急转移安置方案、预案启用条件及程序等各方面内容。预案一经制定,各地广为宣传,组织干部群众学习、熟悉,有些地方还有必要组织实践演习。这样当洪水来临时,各级责任人可迅速启动预案,有效组织抗灾工作,群众可以按照预案确定的转移路线紧急逃生,避免关键时刻打乱仗,减少灾害损失。

3.3用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

中小河流洪水灾害频发的原因,除了天气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影响。由于环境保护意识的薄弱落后,很多企业及个人没有根据相关环保政策对自身活动后果影响行为做出相应的补救,造成流域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引起河道淤积,同时由于不合理的采砂、采矿以及占河建房、向河道倾倒垃圾等侵占河道的违法行为,导致河道行洪能力日渐萎缩。对于这样的河流,应采取清淤疏浚、修建堤防等工程措施来防御洪水。清淤疏浚的目的是要还河流的天然河道,因此清淤的河段要尽可能的彻底且不让清淤出来的物质再回到河流中。经过清淤修堤的河道,要加强后续管理,避免“前人”清淤修堤之后“后人”跟着破坏。

灾害防御论文第8篇

关键词:台风灾害;经济影响;防御系统建设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0)()2-0032-05 收稿日期:2009-12-31

一、台风灾害的经济影响

广东沿海是台风经常侵袭的区域。两北太平洋上空平均每年有27个台风生成,其中登陆的台风平均每年3.2个,最多年份达到9个,其中50%以上登陆台风从广东沿海登陆。随着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台风和热带风暴的频率和强度有增加的趋势,给广东省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2008年强台风“黑格比”在粤西登陆后。造成广东直接经济总损失近60亿元。其中广东省茂名罗坑大型水库和黄沙、热水两中型水库共4条主副坝迎水坡浪损毁严重,31座小型水库不同程度受损。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达10.7亿元,占经济总损失约15%。

2009年强台风“莫拉克”的造访给台湾社会经济带来巨大损失。台湾灾害应变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莫拉克”台风造成全台共461人死亡、192人失踪、46人受伤。农林渔牧损失累计新台币约145亿元,全部经济损失高达新台币700多亿元。其中农作物损失约44亿元,农林渔牧设备损失约42亿元,渔产损失约41亿元。救灾时台湾当局撤离灾民共24950人,共开设56处收容所,收容灾民5822人。同时台风给台湾水电交通造成巨大破坏。岛内许多基础设施待修,其中自来水2393户,电力6959户.市内电话2035户,移动电话基地台81处,省道66处,县道34处。

台风不仅风力大,而且常带来强降雨,同时引发风暴潮、江河洪水以及小流域山洪和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掌握台风规律,提高防台风的应急能力,减少台风带来的损失,是防台风的永恒课题(吕振平等,2006)。

二、台风灾害的防御系统建设

鉴于台风灾害的巨大破坏力,其防御系统建设亟待加强和完善。台风灾害的防御系统应包括灾前的防灾减灾体系、灾中的危机管理体系以及灾后的损失评估及赔偿体系。灾前的防灾减灾体系可以增加本地区抗台风的综合实力,同时通过政府投资支出还能带动经济增长。灾中危机管理体系则是直面台风灾害的环节,有效的危机管理系统可以将台风灾害的破坏降到最低。灾后的损失评估及赔偿体系是恢复经济、重建家园的重要保障,也是整个防御系统的善后环节。由此可见,建设台风灾害的防御系统需要未雨绸缪、积极应对,是一个需要考虑灾前、灾中和灾后的系统工程。本文以台风“莫拉克”的灾害处理为例,为广东省台风灾害的防御系统建设提供参考。

(一)灾前的防灾减灾体系

由于台风“莫拉克”的事前预报、事中跟踪和事后观察存在较大的偏差和失误,以至于给台湾造成不必要的巨大损失:台风“莫拉克”开始移动缓慢,从气象预报来看,普遍认为其破坏力较小,但台湾当局未能预测到它带来的降水量巨大。“莫拉克”台风在台湾某些地区的降水超过2000mm,引发山洪、泥石流吞没村庄,造成一些地方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莫拉克”所带来的破坏充分暴露出台湾救灾体系混乱、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在此次灾难中,尽管台湾当局全力救灾,但仍暴露出救灾反应迟钝、救灾效率低下及救灾体系混乱等诸多问题,加之气象预报失误、上下协调不畅及未及时颁布“紧急命令”等因素,给台湾社会方方面面带来重大损失。从台风“莫拉克”的经验可以看出灾前的防灾减灾体系是降低台风灾害的重要保障。

虽然防灾减灾本身不能直接创造利润,但防灾减灾可以保证生产的安全进行,减少因灾导致的生产损失,因此防灾减灾能够产生效益。防灾减灾的效益与防灾减灾投入密切相关。防灾减灾的投入与收益之比为1:20,有的甚至高达1:100(孙广忠,1992)。可见防灾减灾是一项有效的增产节约措施,防灾减灾就是增产。

2008年12月国家发改委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推进水利等方面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同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公布的《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也提出:发展以堤坝库水利工程等为支撑的基础产业。从国家到广东省的相关文件精神表明:当前国家重视与防灾减灾相关基础产业的发展。这些基础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减少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时也能配合国家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凭借相关基础产业投资,通过投资的乘数效应,拉动经济增长,确保广东经济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

针对广东省台风灾害的特点,广东省为减轻台风灾害应对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举(王同生,1996;叶雯,2002)。

1.工程措施

(1)加强江海堤围建设和管理。江海堤围是防御风暴潮的基础工程设施。由于一旦江海堤围在风暴潮中出事,极难当场抢护和限制灾情发展。因此,江海堤围必须达到一定的设计标准。广东省沿海,特别是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地势低洼,据统计,该地区有23.7%的土地比珠基低0.4m,因此,很容易遭受风暴潮袭击。广东省沿海各地陆续兴建了各种江海堤围和防海浪设施。但现有堤防均存在防御标准低的问题,因此今后要大力建设高标准的堤围。近几年来,广东等省提出了江海堤围设计标准和工程技术规定,根据保护范围大小、重要程度、江海堤围走向与台风经常袭击的方向等因素确定设计标准和结构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大力筹集资金,进行“标准江海堤围”建设,并在防台风和暴潮中收到良好效益。

(2)采用生物措施。消浪固滩,保护堤围。相关防灾部门可利用适合在当地滩涂上生长的耐盐植物,实现消浪、促淤、固滩的作用。这一措施对保护海堤效果良好。我国沿海滩涂种植的品种主要有大米草、互花米草、红树林、芦苇等。8309号台风暴潮来袭时,宝安县福永镇有段1000m的海堤没有被冲垮,就得益于堤外有片宽约50m的红树林,大大减轻了风浪的淘刷作用。因此,广东省应在保护好现有红树林的基础上,通过引种、护种,积极发展红树林,更充分地发挥红树林的减灾功效。

(3)提高江河的蓄洪、排洪能力,减轻暴雨灾害。暴雨常常引起洪水。虽然政府斥巨资对各江河大堤加高培厚,然而对河床整治重视不够。北、西、东三江汇合出海的珠江口,由于管理不严,随意围垦,河床日益淤浅,影响行洪。因此应加强对各江河及其出海口的整治疏通,并且充分发挥流域内大、中、小型水库的调洪、蓄洪功能,同时提高各个气象和水文站点的预报精度,及时做好防洪准备。

(4)改进台风区房屋建筑。台风中房屋倒塌也是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提高房屋抗台风

的安全度。房屋的屋顶、屋檐形式,墙体强度都要符合防台风的要求。建房要避开风口地带,1985年10号台风在福建长乐、江田登陆,房屋大量破坏,其中多数是使用不久的新房,因未避开风口地带而被刮倒。山区建房要避开山洪冲刷路线,注意地质情况,避开滑坡和泥石流区域。

2.非工程措施

(1)建立防御台风的工作体系。建立各级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以及完整的指挥系统工作机构并为抢险队伍制定有关工作制度,组织协调监测预报、通讯报警、抢险救灾等相关部门的工作。人民在我国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有关领导要注意加强地方防汛部门与军队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2)制定防御灾害的规划和预案。防御台风要进一步贯彻“以防为主,防、抗、抢结合”的方针,从思想上、组织上、措施上做好充分准备,以防不测。首先要有防台风的防(洪)潮规划,同时工程的防御标准总有一定限度,对强台风和超标准的暴雨洪水必须有对策,要编制各地区的洪水风险图,制定人员撤退和转移的方案。对于有缺陷和隐患的堤围、水库和危房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以便必要时采取抢险和撤退的措施。

(3)提高台风预报精度。预报是减灾活动的先决条件,也是减轻灾害损失的主要措施。要做好台风路线、影响范围、风力及潮位、暴雨强度和洪水预报,提高预报精度,注意台风的转向、加快、加强等变化,及时警报,以便有关部门做好准备,尤其是出海船只回港避风和防止停泊的船只相互碰撞。同时还要研究分析台风不同登陆地点和穿行路径对本区的影响,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4)防御台风工作要正规化、规范化。防御台风暴潮灾害是我同东南沿海的一项经常性任务,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包括预防、抗灾实施和灾后恢复。因此相关工作必须正规化、规范化。要健全防台风指挥决策系统、信息传递系统和抗灾实施系统以及灾后恢复系统。防台风工作不仅是台风季节的工作,而且也是全年的工作。要把多年来防御台风暴潮灾害的经验加以总结提高,形成规章制度,常备不懈,有备无患。同时加快立法,依法防灾减灾。

(5)加强减灾及其对策研究。加大对台风灾害研究的投资,收集和整理灾情资料,建立台风灾情资料库、信息系统和防灾减灾专家系统。灾害损失评估是进行减灾效益分析的重要基础,是提请国家决策机构增加减灾投资的关键性依据,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台风灾害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效应的评估研究,建立科学的灾害评估方法。

(6)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和防灾知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播媒介,使台风防灾减灾知识家喻户晓,进行公众防灾减灾技能训练,掌握相关技能,减少灾害损失。

(二)灾害中的危机管理体系

台风“莫拉克”酿成台湾“8・8水灾”,灾情惨重,但台湾当局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时,其危机管理体系的事前预警不足、中间应急处理不力等弊端暴露无遗,导致台湾当局被批评救灾不力,最终引发“行政院长”刘兆玄下台。此次灾害发生后,马当局与媒体沟通合作不畅,媒体以戏剧性、表演性的方式报道灾害新闻,权威、准确的信息却不能及时传递给社会大众。不仅灾民出现反弹声浪,在野党藉力使力,把马政府的救灾努力一笔抹煞,就连台湾过去比较支持蓝营的平面媒体,都对主导的救灾工作表达不满,包括美国和日本等国际媒体更是多有批评,质疑台湾当局救灾行动慢半拍。由此可见,台风灾害危机管理环节处理不善,将给政府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台风灾害给整个社会发展造成巨大影响。概括而言,台风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失,同时会阻碍社会发展、导致贫因,引发社会经济和政治不稳定(张成福,2003)。因此,提高政府应对台风的危机管理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政府形象的必要条件。政府危机管理是政府针对潜在的或突发的危机事件的事前预警、中间应急处理和事后恢复的一种管理手段。通过实施各种行之有效的、具前瞻性预见性的措施及时、有效消除危机萌芽和处理发生危机,恢复社会正常生活,转危为机(张建伟,2003)。可见,建立高效的灾中危机管理体系是广东台风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核心环节。

1.建立台风灾害预警机制

针对所有可能发生的台风灾害公共危机事件,须建立能全面有效预测、防范的预警机制。该机制强化政府责任,从中央到地方分别制定出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建立台风灾害的预警监测制度,定期、定点对险情的发生及其可能的危及范围进行科学预测(汪亚君,2008)。越早发现存在的威胁,抓住解决的机遇,就越有可能控制危机的蔓延一要依靠科技和广大人民群众和基层组织,从危机征兆中透视潜在的危险,制定科学周密的危机应变计划,预测危机情景,尽量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预防与控制是管理中成本最低、最简便的方法。及时收集、辨别分析和处理各种信息,有效察觉潜伏的危机,敏锐洞见危机中隐藏的机遇,为台风灾害危机处理赢得主动权(李洪波,2008)。

2.建立台风灾害应急机制

台风灾害应急机制包括建立系统的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和部门联动体系,做到既能统一领导,又能分工协作,有章可循(李洪波,2008)。加强基层应急投入,增强第一时间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加强应对能力建设。各级管理机构要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应急工作预案,提高应急能力。政府要组织动员全社会各行、各业、各部门和广大群众共同参与台风防御应急管理工作。进一步明确各有关单位的分工负责制,建立健全统一指挥、部门分工、社会联动的防台风机制,有效发挥全社会的综合防灾能力。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军民联防,加强军队、武警的抢险救灾专业培训工作,造就一支专业化的抢险救灾队伍(邓玉梅等,2008)。

3.完善台风灾害信息披露机制

建立有效的信息传播系统和危机发生时的公众沟通机制,是妥善处理台风灾害的重要工作。在台风灾害应对过程中,政府要高度重视突发灾害的信息、舆论引导和舆情分析工作,要在第一时间向公众准确信息(李洪波,2008)。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及时准确的信息公布,可以释放出巨大的社会力量,形成“同舟共济”的团结局面,避免大规模的社会恐慌。同时公开和共享信息,也有利于争取国际社会合作,实现研究上的突破,尽快解决问题(汪亚君,2008)。

4.建立台风灾害相关资金保障机制

台风危机管理中,如果政府财政预算投入不足,使危机的预控、管控及善后恢复都将严重滞后,难以有效、及时应对突发险情。因此,必须在财政上予以有力支持,建立台风灾害应急基金,并对危机管理所必须的监督检测、设备维护及技术人才储备给予重视,将其所需经费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从法律上给予切实的物质保障(汪亚君,2008)。

5.完善台风灾害人才储备机制

台风灾害的危机处理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并涉及不同的行业领域。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后备人才能否有效供给是能否最终战胜危机的关键所在。因此,后备人才的培养及储备人才机制的建立非常重要(汪亚君,2008)。加强政府官员危机管理教育和危机处理模拟训练,强化他们的危机管理意识、知识和技能及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精神,确保每一个参训人员熟悉危机处理的各种方案,明白应担负的具体责任,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以期收到“临危不乱”的效果(谢端云,2006)。

(三)灾后的损失评估及赔偿体系

台风“莫拉克”过后,台湾当局吸取之前救灾效率低下的教训,积极开展灾后的损失评估以及各种赔偿活动,保障灾后重建的顺利进行。台湾“立法院”灾后立即颁布《莫拉克台风灾后重建特别条例》规定:“农民健康保险及国民年金保险被保险人因台风受灾者,于灾后一定期间内应负担之保险费,由政府支应;其资格、条件、期间及其它应遵行事项之办法,由内政部定之。……劳工保险及就业保险被保险人因台风受灾者,于灾后一定期间内应负担之保险费,由政府支应。……劳工保险被保险人因台风致伤病者,得请领伤病给付;其所需经费,由政府支应。……全民健康保险对象因台风受灾者,于灾后一定期间内,其应自付之保险费、医疗费用部分负担及住院一般膳食费用,南政府支应;其资格、条件、期间及其它应遵行事项之办法,由行政院卫生署定之。……”南于灾后的赔偿措施较为得力,台湾民众对当局的不满情绪方逐渐缓和。

近年来,影响广东的台风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但对台风给沿海地区造成经济损失数额的统计通常具有很大随意性,缺乏科学的测评方法,无法做到快速有效的评估台风灾害损失,没有把研究应用到实际的预防预测工作中,使国家有关部门只是被动防灾赈灾。同时,由于缺乏准确的评估体系,灾后相应的赔偿体系也不能及时建立,从而影响受灾地区重建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建立完善的赔偿体系不仅将社会大众的损失降至最低,有效维护政府威信,保障社会安定团结,同时建立科学的损失评估体系也为未来的防御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1.建立灾后的评估机制

台风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可以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两部分:直接损失包括灾区的物质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间接损失包括因发生灾害使局部地区交通、通讯和生产活动停顿造成的经济损失,开展灾害救援和灾后修复、重建的投入,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等。

通过统计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的传统方法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仍不能准确评估台风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因此通过构建完善的计量模型评估台风灾害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能是一种更可行的方法。用因变量Y代表台风的经济损失,X0代表台风的综合强度,X1代表当地的GDP,X2代表当地工业产业增加值,X3代表当地农业产业增加值,X4代表当地与海岸的距离,X5代表当地居民人数,X6代表当地工商企业平均规模,X7代表近10年该地区基础设施投资总额,ε是随机扰动项,则台风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可以表示为:

Y=a0x0+a1x1+a2x2+a3x3+a4x4+a5x5+a6x6+a7x7+ε

通过多方调研,收集以上各变量历年数据,作面板数据分析,拟合上述方程式,发现各因素对台风经济损失的影响权重,从而判断台风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以便当局做出更好的赔偿决策。

2.建立灾后恢复的保险机制

台风灾害后,社会经济各方面必然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民众心理所受影响极大,人气也极为萧条,严重影响经济恢复。因此,保险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为许多灾民的生活给予一定程度的帮助,更是在心理上给予相当大的信心支持,对于灾后重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汪亚君,2008)。

虽然我国企业财产综合险和家庭财产综合险都将台风灾害列入保险责任范围,却没有开设针对台风灾害的台风保险,保险对台风损失的补偿非常有限。损失发生后,国家将不得不动用财政资金用于台风灾害损失的补偿,在事实上充当“最终保险人”的角色。因此,无论是从减轻国家财政负担的角度还是从国内保险业发展考虑,我国都应鼓励台风灾害保险的发展。在国际上,很多保险公司通过巨灾保险风险证券化方式向资本市场分散台风等巨灾风险(施建祥等,2006)。基于此,市场需要针对台风灾害设计不同的风险分散产品,在社会保障事务中发挥出“第一保险人”的作用;政府要干预巨灾经济损失保障事务,发挥其巨灾风险“最终保险人”的作用;同时有效地将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结合起来,相互改善、共同促进灾后的恢复、重建工作。

参考文献:

邓玉梅,董增川.2008我国台风防御应急管理对策[J].水文(4).

李洪波.2008.公共危机管理与构建和谐社会[J].管理观察(7)

吕振平,姚月伟.2006.浙江省台风灾害及应急机制建设[J].灾害学(9)

施建祥,邬云玲2006。我国巨灾保险风险证券化研究――台风灾害债券的设计[J].金融研究(5)

孙广忠.1992.中国自然灾害灾情分析及减灾战略[C]//.施雅风.中国自然灾害灾情分析与减灾对策.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汪亚君.2008.论突发公共事件中地方政府危机管理――由台风“罗莎”引发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

王同生.1996.我国沿海地区台风暴雨灾害及减灾措施[J].上海水利(1)

谢端云.2006.加强公共危机管理促进和谐社会建设[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4).

叶雯.2002.广东省台风灾害特点及减灾对策[J].灾害学(9)

张成福.2003.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7).